CN100390680C -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90680C
CN100390680C CNB2004101003624A CN200410100362A CN100390680C CN 100390680 C CN100390680 C CN 100390680C CN B2004101003624 A CNB2004101003624 A CN B2004101003624A CN 200410100362 A CN200410100362 A CN 200410100362A CN 100390680 C CN100390680 C CN 10039068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fixing device
backer roll
cleaning member
clear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03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27206A (zh
Inventor
出口正信
木田裕士
香川敏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27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7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06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068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由加热装置加热的加热部件和以规定接触压力压接在加热部件上的加压部件,在这两个部件的压接部之间夹入记录用纸,记录用纸上的显影剂在记录用纸上定影。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具有压接在上述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上并除去其表面的显影剂的刮板状的清洁部件,因为上述清洁部件在上述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的与被清洁面接触的接触部附近形成有开口部,所以由清洁部件刮除的异物经过开口部移动至清洁部件的表面(与被清洁面接触的接触面相反的面),异物不堆积在清洁部件和被清洁面之间,并可防止堆积的异物再次附着在被清洁面上。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式的成像装置,其包括具有圆筒状或刮板(刮刀)状的清洁部件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和具有该清洁装置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电子照相式复印机和打印机等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具有定影装置。如图25所示,众所周知,该定影装置具有由加热装置加热的加热辊501和以规定的接触压力压接在加热辊上的加压辊502,通过将在定影装置的前段的转印装置中向加热辊501侧的面上转印有未定影显影剂(例如,调色剂T)的记录纸P送入加热辊501和加压辊502之间,上述未定影显影剂在记录纸上定影。
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中具有使用多色显影剂的彩色成像装置。然而,使用电子照相式彩色成像装置的情况下,在记录纸上转印多色显影剂,未定影显影剂的层厚变厚。因此,在上述现有定影装置中,存在一部分熔化的显影剂(或来自记录纸P的纸末等异物)附着于加热辊或加压辊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开有以压接在加热辊和加压辊上的方式配置圆筒状或刮板(刮刀)状的清洁部件,去除附着于加热辊和加压辊上多余的显影剂及异物的清洁装置,
上述定影装置的加热辊为了使未定影显影剂定影而将表面温度控制在规定的设定温度。例如,使用的显影剂的软化点为60~80℃、熔点为130~180℃,则加热辊表面温度的设定温度为180~210℃。在作为清洁部件而使用清洁辊的定影装置中,该清洁辊直接接触这样的高温加热辊的表面,清洁辊的表面温度与加热辊表面的设定温度大致相同。
因此,该清洁辊的表面温度达到显影剂的熔点以上,被清洁辊回收的加热辊上多余的显影剂成为熔化状态,故残留在清洁辊的表面。
为此,清洁辊回收规定饱和量的显影剂之后,不能再回收加热辊上多余的显影剂,多余的显影剂残留在加热辊上,这成为污染加热辊和加压辊的原因。
因此,在专利文献1(特开2003-162171号公报(公开日:2003年6月6日))中,为了从加热辊和加压辊上可靠地回收多余的显影剂,可靠地防止弄脏记录纸的正面、背面,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即,在具有以规定接触压力压接在加热辊上的加压辊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以压接加压辊的方式设置有清洁辊(金属制)。该清洁辊的轴向长度比加压辊的轴向长度短,比最大用纸宽度度长。
根据上述结构,显影剂向记录纸定影时,从记录纸向加热辊上附着的显影剂从加热辊移至加压辊,并被清洁辊回收。
这时,通过适当选择加热辊和加压辊的表面材料,可几乎使所有附着在加压辊上的显影剂移至加压辊。
加压辊的温度比加热辊的温度低,清洁辊的温度比加压辊的温度低。因此,可使加压辊的温度比显影剂的熔点低。
因此,加压辊上的显影剂在半熔化状态下被清洁辊回收,通过加压辊和清洁辊的接触压力移动至两辊的轴向外侧,并且因为清洁辊的长度比加压辊的长度短,而从清洁辊的两端部排出。
由此,显影剂不残留在清洁辊的表面,与清洁辊的长度对应的加压辊的表面的显影剂几乎全部由清洁辊回收。
另外,在专利文献6(特开平5-113736号公报(公开日:1993年5月7日))中公开有设置有螺旋状突起的清洁辊。根据该清洁辊,可由突起部将显影剂引导至清洁辊的轴端并排出。
并且,专利文献7(特开2001-66938号公报(公开日:2001年3月16日))中公开有在金属圆筒表面具有孔,连通该孔和金属圆筒内部的中空部的清洁辊。根据该清洁辊,因为把从定影辊或加压辊向清洁辊转移并附着的显影剂被收纳在清洁辊的孔中,所以可防止堆积在清洁辊上的显影剂向定影辊或加压辊逆向流动。
专利文献2(实开昭60-104851号公报(公开日:1985年7月17日))、专利文献3(特开昭58-203473号公报(公开日:1983年11月26日))、专利文献4(特开昭60-216368号公报(公开日:1985年10月29日))、专利文献5(特开2002-304080号公报(公开日:2002年10月18日))等公开有刮板(刮刀)形状的清洁部件与加热辊或加压辊接触,刮去附着于加热辊或加压辊上的调色剂、纸末的清洁装置。图25中,刮板(刮刀)形状构成的清洁部件503压接在加压辊502上。
在图25中,504为由卤素加热器构成的加热装置,Y表示定影辊隙。图26是刮板503的正面图,N表示刮板503和加压辊502的接触位置,Wp表示记录纸P的最大通纸宽度。
然而,在使用专利文献1·6所示的清洁辊的定影装置中,例如,为了对A3等用纸宽度大的记录纸进行连续印刷,使用可对应的最大用纸宽度的成像装置时,和使用高速机器连续印刷(例如大量印刷)时,显影剂从清洁辊的两端部的排出跟不上速度。
因此,在导通电源后马上而进行的印刷中,清洁辊上的显影剂也会从清洁辊返回加压辊,弄脏印刷物的正背面。可知上述现象在印字率大的图像数据的两面印刷中尤为明显。
在专利文献7的清洁棍中,因为圆筒状的辊相互接触,所以与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5所述的使用刮板的情况相比,刮除性能差。
在使用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5所述的刮板的定影装置中,如图27所示,为了得到充分的刮除性能,必须使刮板(刮刀)503的前端边缘部可靠地接触在加热棍501和加压辊502等定影部件表面上。然而,由于部件尺寸偏差和热变形等造成组偏差(ロツトばらつき),故难以将刮板503的前端边缘部E常时稳定地接触定影部件。
特别地,当刮板503和保持其的保持材料505的热膨胀率不同时,刮板503由于热膨胀而波动,在宽度方向上也难以均匀地使刮板503接触定影部件。
由于刮板503的前端边缘部E咬入定影部件中,损伤定影部件表面,或刮板503的加工上的制约使得缩减刮板503的板厚也有限。其结果,存在刮板503的高的接触压力容易磨损加压辊502表面等的问题。
在这样的刮板方式的清洁装置中,被刮去的调色剂和纸末残留在刮板503前端,形成积存的调色剂DM1(图27)。并且,若该积存的调色剂DM1继续成长,则相反地,调色剂和纸末从该积存的调色剂DM1转移(流出)至定影部件表面,弄脏记录纸P。
为了防止该积存的调色剂DM1流出造成污染,专利文献5公开有如下技术特征,通过设置在旋转状态下使清洁刮刀跟踪并接触在停止状态下压接区域(定影辊隙部Y)产生的定影部件的变形部分的变形跟踪装置,从而防止在刮刀前端形成的积存的调色剂DM1的流出。
然而,因为附着于加热辊和加压辊等定影部件上的调色剂通过定影部件的热量而成为熔化状态,如图27所示,即使使刮板503的前端边缘E与定影部件接触,也难以完全刮除熔化粘附在定影部件表面的调色剂D,调色剂的一部分从前端边缘E挤过并从前端边缘E向下游侧附近的刮板面S2附着堆积,形成第二积存的调色剂DM2。同样地,对于纸末,也通过与熔化的调色剂D混合,从刮刀挤过而进入该第二积存的调色剂DM2。
结果,存在调色剂和纸末从该第二积存的调色剂DM2向定影部件表面流出,弄脏记录纸的问题。
特别是,与定影部件的宽度相比,连续输送尺寸小的记录纸时,由于定影部件的非通纸部区域的异常升温,使得积存的调色剂DM2熔化流出,若输送尺寸大的记录纸,则会显著弄脏记录纸。
在专利文献4的清洁装置中提出如下清洁装置,其通过使起模性比定影部件差的清洁刮板与定影部件面接触,从而清洁刮板不以边缘接触,可进行调色剂的清洁,并配设加热辊和加压辊,使其可接触或离开,通过加压辊伴随该接触、分开而产生的位移,清洁刮板的挠曲量变化,附着于清洁刮板上的积存的调色剂DM2剥离落下。
然而,清洁刮板以面接触的情况与以边缘部接触的情况相比,清洁性能很差,并且必须形成加压辊可相对加热辊接触分开的结构,所以导致装置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可均匀且稳定地与定影部件接触,对定影部件损伤小,不会有积存的调色剂的流出、不导致记录纸污染,并且结构简单。
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该定影装置具有由加热装置加热的加热部件和以规定接触压力压接在加热部件上的加压部件,在这两个部件的压接部之间夹入记录用纸,记录用纸上的显影剂在记录用纸上定影,该清洁装置具有压接在上述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上以去除其表面的显影剂的刮板状的清洁部件,上述清洁部件在与上述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的被清洁面的接触部附近形成有开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由清洁部件刮除的异物通过开口部移动至清洁部件的表面(同与被清洁面的接触面的相反的面),所以异物不堆积在清洁部件和被清洁面之间,可防止堆积的异物再附着在被清洁面上。
另外,因为开口部使得通常由弹性部件构成的清洁部件的弹性降低,所以与现有相比能够以更低的压力使清洁部件接触,所以可降低对被清洁面的负荷。
即使清洁部件热膨胀,因为热膨胀通过开口部被吸收,故可防止清洁部件由于热量而波动并可使清洁部件整个面与被清洁面稳定接触。
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特点以及优越性如下明示。并且可参照附图和如下说明来清楚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a)是表示设于图1所示的定影辊上的热敏电阻的正面图;图2(b)是同平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定影辊的支承结构的正面图;
图4是图5所示的定影辊的支承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图1所示的清洁辊的主要部件的正面图;图5(b)是图5(a)的A-A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6(a)是图1所示的清洁辊的凹部的配置说明图;图6(b)是表示与图6(a)不同的凹部的配置状态的配置说明图;
图7(a)是图6(a)所示的凹部的相邻距离的说明图;图7(b)是图6(b)所示的凹部的相邻距离的说明图;
图8(a)是在使用具有图6(b)的凹部的清洁辊的情况下,加压辊的旋转中第一周的凹部位置(虚线)和第二周的凹部位置(实现)大致一致的情况的说明图;图8(b)是在使用该清洁辊的情况下,加压辊的旋转中第二周的凹部(实线)位于第一周的相邻的两个凹部的位置(虚线)之间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加压辊的有效半径Rp的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图1所示的清洁辊中凹部形成为交错状时凹部区域宽度和最大用用纸宽度度以及加压辊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0(b)是表示凹部形成为螺旋状时上述尺寸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0(c)是表示凹部形成为环沟状的清洁辊的正面图;图10(d)是表示凹部形成为楔条状的清洁辊的正面图;
图11(a)是表示形成图1所示的清洁辊的与空间部连通的凹部的一例的纵剖面图;图11(b)是表示该凹部的另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形成图1所示的清洁辊的凹部的开口宽度与熔融调色剂的标准化临界压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形成图1所示的清洁辊的凹部的多余显影剂的回收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具有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的电子照相式的成像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
图15是表示具有图14所示的成像装置的成像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定影装置使用的清洁部件的一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清洁部件的多余显影剂的回收动作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图19的定影装置使用的清洁部件的一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清洁部件的多余显影剂的回收动作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图17所示的清洁部件的多余显影剂的回收动作的与图18不同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上述定影装置使用的清洁部件的另一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24是表示上述定影装置使用的清洁部件的另一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25是表示现有定影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6是表示上述现有定影装置使用的清洁部件的一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27是上述现有清洁部件对多余显影剂的回收动作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图16的定影装置使用的清洁部件的一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29是表示图17或图28所示的清洁部件的开口部形状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纵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此,定影装置通过热量和压力使转印在记录用纸(例如纸等)上的显影剂(例如调色剂)的图像定影。由此,将图像记录在记录材料上。定影装置内部具有加压辊、加热辊和清洁辊。
图1详细表示上述定影装置14的结构。图1是表示定影装置14的纵剖面示意图。在该图的定影装置14中,形成圆筒形状的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内部分别具有导电性的芯骨61和71。
定影辊31多使用铝、铁以及它们的合金。在本实施例中,定影辊31利用拉制等方法将铁系的冷轧碳素钢钢管加工成希望的外径和壁厚,然后进行研磨加工,制成外径40mm、壁厚1.3mm。定影辊31的两端部拉深加工成外径30mm、壁厚1.5mm,由作为轴支承部件的球轴承(滚动轴承的一种)支承施加在定影辊31上的载荷。定影辊31的芯骨61为防锈而对材料表面进行磷化处理(磷酸盐覆膜处理),抑制锈的产生。
定影辊31中未进行拉深加工的中央套筒部分一般使用即使与加热熔化的调色剂接触也可维持起模性的氟树脂。上述氟树脂可以为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聚合物)和PTFE(聚四氟乙烯)或它们的混合体,在导电性的芯骨61上介由中间层62作为表面绝缘层63被涂敷。
从耐热性和起模性的观点来看,表面绝缘层63还可分别单独或结合其中两种以上使用例如四氟乙烯/六氟丙稀聚合体(FEP)、乙烯/四氟乙烯聚合体(ETFE)、聚氯三氟乙烯(PCTFE)、乙烯/氯三氟乙烯聚合体(EC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的氟树脂、含有氟橡胶胶乳的材料。其可通过涂敷、烧结形成或由管覆盖形成。
中间层62提高作为表面绝缘层63的与氟树脂和磷化处理后的碳素钢钢管表面的粘接性。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橡胶系或树脂系粘接材料等绝缘性底涂料。另外,中间层62除上述的绝缘性底涂料还可以使用导电性底涂料。
在定影辊31的内面形成有耐热吸热层。当作为定影辊31所内置的加热体的卤素灯64向定影辊内周面放出红外光等的放射能量时,该耐热吸热层将其高效地吸收并转换成热量。耐热吸热层涂敷例如改性硅树脂、无机耐热黑颜料以及烃(溶剂)等的混合物并干燥而得,形成20~30μm的膜厚。一般使用オキツモ(商品名)、テツゾ一ル(商品名)、セルモブラツク(商品名)等耐热涂料并干燥。在本实施例中使用オキツモ。
在定影辊31中,66是作为检测定影辊31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的热敏电阻,65是作为防止过升温装置的恒温器。67是上剥离爪,机械地剥离粘附于定影辊31上的记录材料91,78是下剥离爪,机械地剥离粘附于加压辊32上的记录材料91。
如图2(a)、2(b)所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热敏电阻将热敏电阻芯片124直接焊接在固定支承于罩129的弹性部件即不锈钢板125上而提高热反应性。该热敏电阻由于施加偏压电压,并由于与摩擦带电而成为高电位的定影辊31、加压辊32以及加热辊77接触,所以针对高电压必须保护温度控制装置和成像装置等的电气系统。特别是,必须不锈钢板与上述各辊接近,充分确保与温度控制装置的二次电路的绝缘耐压。
因此,本实施例的热敏电阻对焊接有热敏电阻芯片124的不锈钢板125的受热面侧覆盖绝缘覆盖层126,在其上覆盖耐热起模层127。在其相反侧的面上覆盖保护层128。在不锈钢板125和罩129之间为了确保与接触的辊表面的绝缘距离而由绝缘覆盖层126、耐热起模层127以及保护层128将不锈钢板125覆盖直至罩129的边界附近。这样,相对热敏电阻芯片124和不锈钢板125,漏电流不会从各个辊流出,而解决了高电压造成破损或劣化的问题。结果,可施加稳定的偏压电压并可得到正确的温度信息,实施良好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覆盖层126是含有粘接剂的厚度50um的聚酰亚胺(商品名:カプトン),耐热起模层127是耐热起模树脂浸透在含有粘接剂的厚度130μm的玻璃纤维中的层。另外,保护层128是含有粘接剂的厚度80μm的テフロン(注册商标)。这些材料不限于上述,只要是在诸性能上可代替上述材料的材料即可。
加压辊32在铁或不锈钢等导电性芯骨71上形成硅酮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绝缘性弹性层72,在其外周形成中间层73。在该中间层73的外周形成使表面的起模性提高的表面电阻层74。中间层73提高绝缘性弹性层72和表面电阻层74的粘接性。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中间层73与绝缘性弹性层72粘接,故使用绝缘性底涂料。
加压辊32的表面电阻层74的表面电阻率为1010Ω,也可以为105Ω,但最好为107Ω~1018Ω以上的表面电阻率。另外,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以上,最好为1010Ω·cm以上。
绝缘性弹性层72若为上述的硅酮橡胶系,则可以例举高温硫化型硅酮橡胶(HTV)、附加反应硬化型硅酮橡胶(LTV)、缩合反应硬化型硅酮橡胶(RTV),之外还有氟橡胶,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具体来说,例如,可使用二甲基硅橡胶、氟硅橡胶、甲基苯基硅橡胶、乙烯基硅橡胶等的硅橡胶系和偏二氟化乙烯橡胶、四氟乙烯丙稀橡胶、四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橡胶、磷腈类氟橡胶,以及氟聚醚等氟橡胶等。这些橡胶可分别单独使用,也可将两种以上结合使用,由注模、硫化、研磨等成型。
图3是表示定影辊31的支承结构的正面图,图4是其分解立体图。如图3及图4所示,定影辊31由安装于定影装置14的框架82上的球轴承81支承。框架82加压成型铁系的冷轧钢。该框架82例如安装在成像装置41的框架上。球轴承81具有外圈81a、转动体(未图示)以及内圈81b,并卡合在定影辊31两端部的拉深部分的枢部31a上。
在加压辊32中相对不锈钢等轴部嵌入配合球轴承(未图示),由从铆接在框架上的支点轴延伸的载荷杆支承该球轴承,由载荷弹簧等向定影辊31的中心轴方向施加载荷。在本实施例中,该载荷产生的压接力为764N(两端合计),但可根据记录材料91的种类、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的刚性、调温温度等条件和性能进行任意设定。
通常,位于球轴承81的外圈81a和内圈81b之间的转动体极力减少轴承材料之间的金属接触,维持旋转摩擦小的状态,并极力减小旋转所必须的驱动力,支承载荷,但是单单是金属间接触,就会因旋转摩擦而造成烧结。因此,将以硅系和氟系油为主的润滑油(grease)注入外圈81a和内圈81b之间,即使金属相互接触也不会产生烧结。
如上所述,定影装置14介由球轴承81对定影辊31施加定影偏压电压,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以规定荷重相互压接,夹持输送记录材料91并使由调色剂构成的未定影图像加热熔化并定影在记录材料91上。
本实施例使用的材料、尺寸以及形状等并不限于上述内容,可在不超出希望的性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使用各种材料、尺寸及形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4中作为清扫部件的清洁辊75和作为第二加热部件的加热辊77与加压辊32周围接触。并且,79与66同样,是检测加热辊77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即热敏电阻。
清洁辊75由铝、铁或它们的合金(也含有不锈钢)材料构成,加工中空辊或实心辊,在两端部嵌入配合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通过载荷弹簧等相对加压辊32保持规定范围的辊隙而压接。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碳素钢或不锈钢制的外径15mm的清洁辊。该清洁辊75的表面为了清除少量残留在加压辊32表面的调色剂而具有规定的表面粗糙度。
另一方面,加热辊77是使用铝、铁或它们的合金(也含有不锈钢)材料的中空辊,由设于最外周面的表面起模层77a维持起模性,利用与加压辊32压接时的辊隙的传导热来加热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在铝合金制的外径为15mm、壁厚0.85mm的直管77b的外周面顺次形成中间层77c和表面起模层77a,在直管77b的内周面与定影辊31同样地设置耐热吸热层,在内部包含有卤素灯。
加热辊77中,中间层77c和表面起模层(表面绝缘层)77a可使用与定影辊31不同的结构,但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结构。另外,加热辊77也在两端部配合嵌入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利用载荷弹簧等相对加压辊32保持规定范围的辊隙并压接。
如图1所示,为向将在记录材料91背面附着来的相反极性调色剂92留在记录材料91的方向施加电位差,从偏压装置94向定影辊31施加偏压。在本实施例中,转印装置5以接触的方式进行转印,图14中表示为辊状,但也可为带状。另外,在图1中,附着在记录材料91的定影辊31侧的面上的调色剂93是形成图像的调色剂。
在此,转印装置5位于记录材料91相对定影装置14行进的上游,进行将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的静电显影,即调色剂图像复印到记录材料91的转印步骤。这时,上述相反极性调色剂92附着在转印装置5的表面,进而从转印装置5的表面附着在记录材料91的背面。
通常,在转印装置5中具有去除相反极性调色剂或纸末等的功能,但多数情况下不能完全去除,该残留的相反极性调色剂和纸末蓄积在转印装置5的表面。并且,通过电气或机械的附着力等的力的平衡使其一部分或全部附着在记录材料91上,送到下游侧的定影装置14。
通常,上述反极性调色剂92或纸末附着在记录材料91上与记录材料91从成像装置41(参照图14)排出。然而,现有的定影装置14在进行多张的定影处理时,根据定影装置14的条件,特别是根据由定影辊31和加压辊32的摩擦带电产生的静电力的大小和极性等,反极性调色剂92从记录材料91剥离而附着在加压辊32上,进而直至附着在定影辊31上,其结果,在记录材料91的背面、正面产生图像不良或缺陷。
由此,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4中,在定影辊31的导电性芯骨61上施加有与相反极性调色剂92(例如正极性)的带电极性相反(例如负极性)的定影偏压电压。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从偏压装置94对定影辊31的芯骨61施加的定影偏压电压,从将记录材料91的背面的相反极性调色剂92留在记录材料91背面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由此,记录材料91的背面的相反极性调色剂92不向加压辊32一侧剥离而留在记录材料91上。其结果,在记录材料91的背面定影并与记录材料91一起从成像装置41排出。因为记录材料91上的相反极性调色剂92在记录材料91的每一张上的量较少,所以对已定影的图像几乎没有影响。
然而,例如,设定运行速度为335mm/s、印刷速度为55~65张/分,加热辊31的温度设为180℃,连续印刷多张时,加压辊的表面温度上升达到100℃左右。其比调色剂的熔点120℃低,但超过软化点70℃左右,即使对加压辊32施加偏压,也会产生调色剂附着在加压辊表面的现象。
附着于该加压辊32的调色剂堆积后,若再转移至记录材料91的背面并定影,则图像质量变差。为了防止调色剂向加压辊32的表面堆积,在定影辊隙下游侧设置有清洁辊75,加压辊32表面的调色剂粘附转移至清洁辊75的表面,加压辊32的表面被清洁,维持良好的图像质量。
然而,显而易见,即使如此具有清洁辊75,也难以在装置整个寿命期限内维持良好的图像质量。
即,在高速机器等印刷量大的装置中,堆积在清洁辊75上的调色剂增多时,形成调色剂粒块,加压辊32和清洁辊75的接触变得不均匀。并且,在无记录纸状态下的空转或在对小尺寸纸连续印刷时的从通纸区域离开的区域,加压辊32的表面上升至140~160℃,超过调色剂的熔点。因此,堆积在清洁辊75表面的调色剂粒块从清洁辊75剥离而附着在加压辊32上,并在记录材料91的背面定影,从而图像质量变差。
因此,如图5(a)、5(b)所示,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4为了防止调色剂在清洁辊75的表面堆积成长而在清洁辊75的表面形成有凹部76。图5(a)是清洁辊75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图5(b)是图5(a)的A-A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6(a)、6(b)表示清洁辊75上的上述凹部76的配置例。该图表示在周向展开形成有凹部76的清洁辊75的表面的状态。并且,在该图中凹部76的形状为圆形,但并不限于此,可以为椭圆形或多边形,形状没有特别要求。
在图6(a)中,凹部76在正交方向上直线排列。具体来说,在清洁辊75的轴向以及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直线排列。图6(b)中,凹部76交错排列。换句话说,在任意相邻的列之间及行之间,凹部76形成在相互错开的位置。在此,凹部76配置最好成在上述两例中交错排列。使用图7(a)(b)说明其理由。
图7(a)是以直线连接图6(a)的相邻的三个凹部76的中心的说明图,图7(b)是同样地以直线连接图6(b)的相邻的三个凹部76的中心的说明图。
在图7(a)中,将三个相邻凹部的中心点设为100、101、102,分别将中心点100和中心点101的距离、中心点101和中心点102的距离、中心点100和中心点102的距离设为L1、L2、L3。图7(b)中,同样地,将三个相邻凹部的中心点设为103、104、105,将中心点103和中心点104的距离设为L4,将中心点104和中心点105的距离设为L5,将中心点105和中心点103的距离设为L6。图7(a)中,距离L1与L2相等,与L3不等。
在图7(b)中,两个中心点间的距离L4、L5、L6分别相等。因此,图7(b)的情况与图7(a)的情况相比可使附着在清洁辊75上的显影剂更高效的向凹部移动并回收。由此,凹部76最后交错排列。
下面,由图8(a)、8(b)说明凹部76交错配置时的凹部76的适宜间距。在此将清洁辊75的周向的凹部76的间距设为对间距Xp。在该图中,虚线及实线所示的圆形表示加压辊32上的清洁辊75的凹部76通过的位置。其中,虚线的圆形表示清洁辊75的凹部76第一周在加压辊32上通过的位置,实线的圆形表示清洁辊75的凹部76第二周在加压辊32上通过的位置。也可以实线表示第一周的通过位置,虚线表示第二周的通过位置。
由图8(a)、8(b)可知,通过适当设定清洁辊75的凹部76的对间距Xp,可使显影剂移动至清洁辊75的凹部76而回收。即,图8(a)中,第一周的虚线的圆形和第二周的实线的圆形大致位于相同位置,两圆形的间距为Xp,这时可知,显影剂向凹部76的移动和回收相对地难以有效进行。而图8(b)比较理想,相邻的虚线圆形和实线圆形的对间距的距离为Xp/2,因此,第二周的实线圆形位于第一周的相邻两个虚线圆形之间。由此,显影剂向凹部的移动和回收可高效进行。
图9表示为如上所述有效进行显影剂的移动和回收,清洁辊75的凹部76和加压辊32的关系。图9是表示加压辊32的有效半径。
在该图中,设凹部76向清洁辊75周向的配置间距或向清洁辊75周向的配置对间距为Xp(mm),设加压辊32中从与清洁辊75接触深度最大的点至旋转中心轴的距离(有效半径)为Rp(mm)。此时,首先必须满足π·Rp/Xp≠n(n为正整数),其理由如下。
首先,清洁辊75在清洁加压辊32时绕有效半径Rp旋转。即,清洁辊75绕加压辊32一周时,其移动距离为2π·Rp。对间距为Xp,所以满足2π·Rp/Xp≠n(n为正整数)时,清洁辊75的凹部76在清洁辊75绕加压辊32旋转任意周时都通过加压辊32上相同的位置。此时如上所述不能高效回收显影剂,即凹部76不能回收上述相同位置以外的显影剂。
因此,必须满足2π·Rp/Xp≠n(n为正整数)。另外2π·Rp/Xp≠n(n为正整数)和π·Rp/Xp≠n(n为正整数)为必要充分条件。满足该式时,通过使清洁辊75绕加压辊32的表面任意旋转而可使显影剂从加压辊32的表面移动至清洁辊75而回收。
下面说明凹部76的对间距Xp和加压辊32的有效半径Rp的关系中更加适合的情况。对间距Xp和加压辊32的有效半径Rp满足n+1/4≤π·Rp/Xp≤n+3/4(n为正整数)时,显影剂向清洁辊的凹部的移动和回收可更好地进行。以下说明其理由。
满足上式时,在清洁辊75绕加压辊32的旋转中,清洁辊75的凹部76三周以内位于第一周时相邻凹部76接触的位置的中间点。即,清洁辊75若至少绕加压辊32旋转三周,则加压辊32上的显影剂可移动至清洁辊75的凹部而回收。
下面说明凹部76的对间距Xp和加压辊32的有效半径Rp的关系中更加适合的情况。对间距Xp和加压辊32的有效半径Rp满足π·Rp/Xp≈n+1/2(n为正整数)时,在第二周接触的凹部76通过在第一周接触的凹部76的中心点,可在第二周使加压辊32上的显影剂移动至清洁辊75的凹部76而回收。另外,满足π·Rp/Xp=n+1/2(n为正整数)时,可进一步移动并回收显影材料。
下面参照图10(a)~图10(d)说明凹部76的形状。图10(a)所示的清洁辊75的凹部76的形状为圆形。清洁辊75例如从加压辊32的下侧压接加压辊32。图中黑色部分表示凹部76。另外,图10(a)中的白色部分也可以表示凹部76。
加压辊32的轴向长度比清洁辊75的轴向长度长。因此,加压辊32的轴向长度比清洁辊75的凹部区域(形成有凹部76的区域)的宽度长。并且清洁辊75的凹部区域宽度长比最大用纸宽度大。因此,清洁辊75的轴向长度比最大用纸宽度长。这里的最大用纸宽度是指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可使用的用纸中最大宽度的用纸宽度。另外,清洁辊75的轴向长度和清洁辊75的凹部区域不必一致。
图10(b)~图10(d)中,加压辊32、清洁辊75、清洁辊75的凹部区域以及最大用纸宽度的关系与上述图10(a)的情况相同。
图10(a)的清洁辊75与以下说明的图10(b)至图10(d)的清洁辊75不同,前者凹部76形成圆形并分散配置,而后者凹部76形成槽状并相连配置。
即,清洁辊75的凹部76在图10(b)中配置成螺旋(spiral)状,在图10(c)中配置成环(ring)状,在图10(d)中配置成楔条状。这些槽状的凹部76具有与图10(a)的圆形凹部76同样的作用,在槽中进行显影剂的回收。
凹部76若上所述是槽状时容易形成,并且通过使邻接的凹部76之间的间隔相等,可有效回收显影剂。
凹部76如图10(b)所示是螺旋状(spiral)时,设定螺旋的斜度以使凹部76回收的显影剂轴向移动,从而促进被回收的显影剂从清洁辊75的两端部排出,进一步促进清洁效果。
凹部76如图10(d)所示是楔条形状时,通过铝材料的挤压成型可形成清洁辊75,生产性优良。
在此,定影装置包括直径40mm的加压辊32和具有凹部76的铝制的直径15mm的清洁辊75,将该定影装置组装在运行速度335mm/s的成像装置中进行试验的结果如下面表1所示,可确认对显影剂的回收具有改善效果。
(表1)
  形状   开口宽度mm   开口深度mm   间距mm   改善效果
  圆图8(a)   2.5   1.0   7.85<sup>*</sup>   △
  圆图8(b)   1.0   1.0   3.14<sup>*</sup>   ○
  环状图10(c)   1.0   1.0   2.0   △
  楔条图10(d)   2.0   1.1   3.0   ○
  楔条图10(d)   1.3   0.76   2.0   ◎
*:交错配置的对间距
加压辊和清洁辊的接触深度0.5mm
×:无效△:有效O:更加有效◎:明显有效
由表1可知凹部76为楔条状时相对最为有效。并且,楔条状时设开口宽度为1.3mm、开口深度为0.76mm、间距为2.0时明显有效。
下面说明清洁辊75的凹部76的剖面形状。图11(a)、11(b)表示凹部的纵剖面形状(深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图11(a)表示凹部76的形状为规定宽度,而图11(b)表示凹部76的宽度越靠近旋转轴越窄。凹部的纵剖面形状最好不如图11(a)所示仅形成为规定的宽度,而如图11(b)所示越靠近旋转轴越窄。
其原因是调色剂(显影剂)熔化时调色剂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毛细管压力与表面距离成反比。因此,通过形成图11(b)的形状,与基于清洁辊75表面侧的凹部76的毛细管现象的临界压力相比,辊轴线侧的临界压力较大,可促进熔化调色剂向轴心侧移动,提高清洁效果。
在此,以开口宽度或槽宽为1mm时的毛细管现象产生的临界压力Px1为基准任意的开口宽度或槽宽的临界压力Px被Px1除而得的标准临界压力为Px/Px1。如图12所示,该标准临界压力Px/Px1可不受熔化的调色剂表面张力的影响,会聚为一条曲线,通过使开口宽度成为1.5mm以下而可大副地增加临界压力,并可加速由表面张力向凹部76回收熔化调色剂。
图13是表示清洁辊75回收加压辊32的显影剂的状态的剖面图。图13为方便起见表示清洁辊75展开成平坦状的状态。此时,在与加压辊32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具有轴芯。图13的结构中清洁辊75为中空状。因此,凹部76的全部或者凹部76的一部分与内部的中空部连通。
上述结构中,通过将加压辊32和清洁辊75压接,回收到凹部76的显影剂经过凹部76移动至中空部。
若清洁辊75形成中空形状,凹部76或凹部76的一部分与中空部连接,则如图13所示,附着在清洁辊75表面的调色剂可通过加压辊32的接触压力并介由凹部76移动至中空部。由此,被回收的调色剂不滞留在凹部76上,可使清洁效果进一步在长时间内稳定。
清洁辊表面的凹部76的最小开口宽度或最小槽宽最好设定得至少比加压辊32上存在的纸末纤维的直径大。这样,可防止纸末滞留在凹部76的表面,以该纸末为核的调色剂粒块成长变大后从清洁辊75剥离而弄脏用纸背面。
另外,理想的是,通过使凹部76的最小开口宽度或最小槽宽形成为纸末的边长最大值的5倍以上,能够可靠地防止纸末架桥状(拱形)滞留。
众所周知,一般调色剂的颜料浓度为3~4%,但为了降低调色剂的消耗量可提高颜料浓度。然而,若提高燃料浓度,则调色剂熔化时的粘度增加,清洁辊75上的调色剂的移动、回收效率变差。也可由理论上说明粒子在溶剂中分散时的分散质的体积比和粘度的关系的爱因斯坦粘度式来解释该粘度增加现象。
为了得到减少调色剂消费量的效果,颜料浓度理想的是至少为7%以上,更理想的是在10%以上。此时粘度上升在2~4%以上,理想的颜料浓度达到5~8%以上。
如此,通过在使用一般难以去除的调色剂的成像装置定影部上采用具有本发明的凹部的清洁辊,即使使用高颜料化而粘度增加的粘调色剂也可适当回收,并可有效防止弄脏用纸背面。
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内部结构的正面图。该图仅说明了与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有关的部分,没有表示其实际的全部功能。
该成像装置41将图像读取装置42(参照图15)读取的图像或将来自从外部与成像装置41连接的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等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数据作为图像存储输出。
成像装置41以感光鼓1为中心设置担负成像运行的各个功能的各运行单元,通过它们构成成像部。在感光鼓1的周围感光鼓1的旋转方向上顺次设置有带电装置2、光扫描装置3、显影装置4、转印装置5、清洁装置6以及除电装置7等。
带电装置2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带电。光扫描装置3在均匀带电的感光鼓1上扫描光像写入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由从显影剂补给容器8提供的显影剂(例如调色剂)使由光扫描装置3写入的静电潜像显影。转印装置5将感光鼓1上显影的图像转印在记录材料上。清洁装置6可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显影剂并在感光鼓1上形成新的图像。除电装置7除去感光鼓1表面的电荷。
成像装置41的下部内装有供给盘9。该供给盘9是放置记录材料的记录材料放置盘。放置在供给盘9中的记录材料被捡取辊10等一张张分离,输送至对准辊11,由对准辊11计算出与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图像的定时,顺次供给到转印装置5和感光鼓1之间。并且将在感光鼓1上记录再现的图像转印在记录材料上。在成像装置41的正面侧(操作侧)拉出供给盘9向供给盘9补给记录材料。
成像装置41的下面形成有记录材料接收口12、13。如图15所示,记录材料供给装置46具有作为外部装置而准备的多层记录材料供给盘,记录材料供给装置47可放置大量的记录材料,上述记录材料接收口12、13接收从记录材料供给装置46及记录材料供给装置47等输送来的记录材料并向成像部依次供给记录材料。
成像装置41内的上部设置有定影装置14。该定影装置14顺次接收转印有图像的记录材料,通过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辊31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2等将转印在记录材料上显影图像通过热量和压力定影。由此,在记录材料上记录图像。
记录有图像的记录材料由输送辊15进一步向上方输送,并经过切换门16。当记录材料的排出盘设置在外装于成像装置41的积载盘17上时,通过翻转辊18将记录材料排出在积载盘17上。另一方面,指定两面成像或后处理时,记录材料暂时通过翻转辊18向装载盘17排出。此时,不完全排出记录材料,夹持着记录材料使翻转辊18翻转。然后,记录材料沿反方向,即为进行两面成像或后处理而有选择安装的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43(参照图15)或后处理装置45(参照图15)的安装方向翻转输送。这时,切换门16从图14的实线状态切换至虚线状态。
进行两面成像时,翻转输送的记录材料(记录纸)经过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43再供给到成像装置41。进行后处理时,翻转输送的记录材料从记录材料再输送装置43由另一切换门并介由中转输送装置44送至后处理装置45进行后处理。
在光扫描装置3的上空间部设置有容纳控制成像过程的电路基板以及容纳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图像数据的接口基板等的控制装置19,在光扫描装置3的下空间部设置有对各种上述接口基板以及各上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UN)提供电力的电压装置20。
图15所示的成像系统具有图14所示的成像装置41。该成像系统除成像装置41之外还具有图像读取装置42、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43、中转输送装置44、后处理装置45、记录材料供给装置46以及记录材料供给装置47。
图像读取装置42对设置的原稿的图像曝光扫描并在作为光电转换元件的CCD上成像,将原稿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在此基础上作为图像数据输出。读取的图像数据中成像装置41的图像处理装置在图像修改和光栅上升(ラスタライズ)等的加工处理后由光扫描装置3向感光鼓1写入。
该图像读取装置42不仅可读取原稿单面,还可大致同时读取原稿的两面,另外,可自动(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48)或手动输送原稿。
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43是安装在成像装置41左侧面的记录材料输送路径单元。该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43使用成像装置41上部的排纸部的翻转辊18翻转输送从定影装置14排出的记录有图像的记录材料,翻转记录材料的正背面后,再供给到成像装置41的成像部的感光鼓1和转印装置5之间(转印部)。
中转输送装置44将记录材料供给到后处理装置45,安装在记录材料再供给输送装置43和后处理装置45之间。
后处理装置45设置在成像系统的左侧位置,具有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45a和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45b。
第一记录材料排出部45a通过设于后处理装置45的侧面上部的接收输送部45c接收从成像装置41排出的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并在该状态下排出记录材料。
后处理装置45有选择地安装有装订(ステ一プル)、穿孔等,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45b将由该后处理装置45进行后处理的记录材料排出。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适当选择第一和第二记录材料排出部45a、45b。
后处理装置45组合搭载如下未图示的功能中的若干个:对规定张数的记录材料进行装订处理的功能;折叠B4或A3等记录材料的功能;形成归档用孔的功能;或为进行分类或区分而具有数个至数十个记录材料排出部。
(实施例2)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的基本内部结构除定影装置以外还可具有与实施例1中使用图14及图15说明的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的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2中,说明具有作为清洁部件而使用刮板状部件的清洁装置的定影装置中适用本发明的情况。首先,参照图16详细说明上述定影装置的结构。
图16所示的定影装置30具有作为上加热部件的定影辊(加热辊)301、作为下加热部件的加压辊302、作为外部加热装置的外部加热辊303、作为定影辊及外部加热辊用热源的加热灯304~306,构成检测定影辊301及外部加热辊303各自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传感器307~309,清洁装置320、作为温度控制装置的控制电路(未图示)。
加热灯304~306由卤素灯构成,设置在定影辊301及外部加热辊303的内部。从控制电路向加热灯304~306通电,使加热灯304~306以规定的放热分布发光,放射红外线,加热定影辊301及外部加热管303的内周面。
定影辊301由加热灯304、305加热至规定的温度(这里为200℃),加热经过定影装置的定影辊隙部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纸P。定影辊301具有作为主体的芯骨301a和为防止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T偏置而形成在芯骨301a的外周表面的起模层301b。
芯骨301a例如使用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另外,本实施例的芯骨301a直径为40mm,为实现低热容量化,使用了壁厚1.3mm的铁(STKM)制芯骨。
起模层301b适用PFA(四氟乙烯和过氟烷基乙烯基醚的聚合物)和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硅橡胶以及氟橡胶等。另外,本实施例的起模层301b通过将PFA和PTFE的混合物涂敷烧成25um的厚度而形成。
加压辊302在铁钢、不锈钢以及铝等芯骨302a的外周表面具有硅橡胶等耐热弹性材料层302b。可以在加压辊302的耐热弹性材料层302b的表面形成与定影辊301的情况相同的氟树脂的起模层302c。本实施例的加压辊302在直径40mm、不锈钢制芯骨302a上设置由厚度6mm的硅橡胶(橡胶硬度JIS-A50°)构成的耐热弹性体层302b,在其表面上还设有由厚度为50μm的PFA管构成的起模层302c,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加压部件以76kgf(745N)的力压接定影辊301。由此,在定影辊301和加压辊302之间形成宽度大约6mm的定影辊隙部Y。
加压辊302的起模层302c所使用的PFA管最好使用含有碳等导电剂的导电性PFA管。其理由为,通过添加导电剂等杂质可使PFA管自身对调色剂的起模性相对定影辊301的起模层301b下降一些,其结果,起到使附着于定影辊301的调色剂和纸末转移至加压辊302侧的作用,故可达到清洁定影辊301的效果。
起模层302c上使用绝缘性PFA管时,通过与记录纸或定影辊301摩擦带电,加压辊302大致带有-5kv的电,结果,因为在定影辊隙部中向定影辊301侧推斥具有相同负极性的调色剂的电场作用,成为对定影辊301的静电偏置(调色剂静电附着在定影辊上的现象)。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起模层302c上使用导电性PFA管,防止加压辊302带电,抑制静电偏置的发生。另外,为得到上述带电防止效果,本实施例中使用体积电阻105Ωcm的PFA管。
外部加热辊303直径为15mm,具有内部作为加热源的加热灯306,相对于加热辊302,设置在定影辊隙部的上游侧,以规定的按压力压接。并且,在其与加压辊302之间形成有加热辊隙部Z。外部加热辊303的结构为:在由铝、铁系材料等构成的中空圆筒形的金属制芯材303a之上形成有耐热起模层303b。耐热起模层303b使用耐热性和起模性优良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硅橡胶和氟橡胶等弹性材料或PFA、PTFE等氟树脂。本实施例中,作为构成耐热起模层303b的耐热起模材料,使用将PFA和PTFE的混合物涂布烧成25μm的厚度。
在定影辊301和外部加热辊303各周面设置有作为温度检测装置的热敏电阻307、308以及309,检测各辊的表面温度。温度控制装置(未图示)根据由各热敏电阻检测出的温度数据控制向加热灯304~306的通电,各辊温度达到规定温度。
然后,以规定的定影速度和转印速度向定影辊隙部输送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通过热量和压力进行定影。
接下来,参照图16~图18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320。
清洁装置320用于去除附着于加压辊302的调色剂、纸末等异物D,清除加压辊302的污物,在保持架320b上安装有由平板状的刮板(刮刀)构成的清洁部件320a。另外,清洁装置320设置在外部加热辊303的上游侧附近。
清洁部件320a可使用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板或由不锈钢、磷青铜等构成的金属制薄板,并且还可适当使用在上述材料上施加氟涂层而得的材料等。本实施例中使用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材料。
如图17所示,上述清洁部件320a通过蚀刻加工等方法在比记录纸P的最大通纸宽度Wp大一些的区域,设置有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开口部321。上述开口部321的长边相对加压辊302的旋转方向(周向)具有斜度。在图17中,N表示刮板503与加压辊502的接触位置。如图18所示,进行弯曲加工,清洁部件320a的前端部L向同与加压辊302接触的一侧的面S2相反的面S1的方向弯曲。
清洁部件320a由保持架320b保持,其前端部L相对加压辊302的旋转方向(箭头Rp)成反向,且与加压辊302接触的接触部N位于开口部H内。另外,接触部N的弯曲量X设定为1.1mm。由保持架320b保持清洁部件320a,清洁部件320a的与加压辊302接触的接触面S2为上侧,非接触面S1为下侧。
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30通过如上地构成清洁装置320,与用刮板的前端边缘部分刮除调色剂的现有方式(参照图25及图27)相比具有以下作用和效果。
第一,形成在清洁部件320a的平行四边形的开口部321与加压辊302接触,从而即使清洁部件320a的突出量偏差时也能够在形成开口部321的斜线的边缘部的任意位置可靠地与加压辊302表面接触。其结果,清洁部件320a与组波动或清洁部件的热变形(热膨胀)等无关,可使形成开口部321的斜线的边缘部与加压辊302表面稳定接触。
第二,因为清洁部件320a具有开口部321,故与现有的没有开口部的清洁部件相比,清洁部件的弹性降低。结果,可以比现有更低的压力使清洁部件320a与加压辊302接触,并可降低对加压辊302的负荷,延长加压辊302的寿命。
第三,因为清洁部件320a本身不仅前端边缘部,面内也与加压辊302接触,故不存在现有技术那样地,刮板的前端边缘深咬入加压辊中而损伤的问题。
第四,因为清洁部件320a即使热膨胀,也吸收开口部321中热膨胀产生的位移,故不存在现有技术那样地,加热部件因为热量而波动,而可使清洁部件320a整个面都稳定地与加压辊302表面接触。
特别是,如图28所示的清洁部件320a那样,在包围多个开口部321整体的板部的外缘(框架部)的一部分上设有切口部C时,该框架部即使热膨胀,也可由切口部C吸收该热膨胀引起的伸张,故可将框架部的热膨胀导致的清洁部件的浮动、波动等防止于未然。
第五,由清洁部件320a刮除的异物D经过开口部321移动至清洁部件320a的表面侧S1面,并在此形成为积存的调色剂DM。其结果,不存在现有技术那样地异物D堆积在清洁部件的背面侧S2和加压辊表面之间的问题,并可防止堆积的异物再附着(流出)到加压辊上。
特别是,如本实施例所述,设置有多个平行四边形开口部321时,可确保清洁部件320a的强度,并在通纸区域Wp(通纸宽度方向)确实存在开口部321的倾斜边缘部而构成清洁部件320a。
这时,如图29所示,将作为被清洁面的加压辊表面的行进方向Rp相对开口部321的倾斜角度设为θ,将开口部321的间距设为p,则位于加压辊表面的行进方向Rp同一直线上的开口部的边缘E1、E2之间的距离De为
De=p/tanθ。
因此,若设定开口部的角度和间距,开口部的边缘E1、E2之间的距离De比清洁部件和加压辊的接触宽度Wn小,即满足
p/tanθ≤Wn,
则在加压辊表面的行进方向上可使至少两处以上的边缘与加压辊表面接触。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清洁部件320a的异物刮除效果(清洁效果)。
如本实施例所述,清洁部件320a的与加压辊302接触的面S2成为上侧,非接触面S1成为下侧,保持清洁部件320a时,对由清洁部件320a的开口部边缘刮除的异物D从接触面S2向非接触面S1的方向作用重力G,故经过开口部321,异物D而容易通过非接触面S1侧移动。
第六,清洁部件320a面内与加压辊302接触,并且,其前端部L向远离加压辊302表面的方向弯曲,故不存在现有技术那样地,在清洁部件的前端形成有积存的调色剂,其流出导致弄脏记录纸的问题。
第七,因为清洁装置320与外部加热辊303接近(本实施例中外部加热辊和清洁保持架的距离约为6mm),所以通过来自外部加热辊303的热量(辐射或对流产生的传递热),也附带加热清洁部件320a。此时,与不具有外部加热辊303等外部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相比,清洁部件320a的温度可维持在高温状态。其结果,防止开口部321被凝固的调色剂阻塞,并可长时间稳定地发挥清洁效果。
在此,使用表2说明利用使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运行试验来研究清洁效果以及加压辊的耐用性的结果(实施例1)。
作为试验方法,形成由印字率4%的文字原稿构成的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纸(纸面大小的锤打粉碎纸)每100张连续定影,并进行了总共300,000张的运行试验。并且将每100张中的第一张进行取样,检查是否存在调色剂污染。
并且,定期检查是否在作为加压辊302的表面起模层302c的PFA管上发生开裂、破损等。
另外,作为比较例也对具有图25~27所示的清洁装置的定影装置进行了同样的试验。
(表2)
Figure C20041010036200271
(调色剂污染程度)
○:良(没有)△:稍稍不良(少许发生)×:不良(发生)
(加压辊状态)
○:良(没有开裂、破损等)
△:稍稍不良(开裂、破损很少发生)
×:不良(开裂、破损扩大)
如表2所示,比较例中,刚开始稍稍产生调色剂污染,150,000张以后污染变得严重。另外,加压辊的情况下,在150,000张时在PFA管的折痕(制作工序中产生的折痕)与纸边的交叉的点上在PFA管上产生裂纹,在200,000张时裂纹扩大,PFA管剥落。这是因为PFA管的折痕部分最易受到清洁部件的边缘的破坏。
而使用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时(实施例1),即使输送300,000张纸也不会产生调色剂污染,加压辊开裂等问题。
接下来,关于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及具有该清洁装置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使用图19~图21以及图30~图32详细说明与图16不同的变形例(四例)。因为图19、图30~图32表示的定影装置35~38除清洁装置之外具有与图16所示的定影装置30完全相同的结构,故省略对定影装置的说明。
图19所示的清洁装置350在保持架350b上安装有由平板状的刮板(刮刀)构成的清洁部件350a,并设置在外部加热辊303的上游侧附近。清洁部件350a可使用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板或由不锈钢、磷青铜等构成的金属制薄板,并且还可适当使用在上述材料上施加氟涂层而得的材料等。本实施例中使用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材料。
如图20所示,清洁部件350a的前端部通过蚀刻加工等方法在比记录纸P的最大通纸宽度Wp宽一些的区域设置多个梳齿,在各梳齿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开口部351。
如图21所示,清洁部件350a的前端部相对加压辊302的旋转方向(箭头标记Rp)成顺向,并且由保持架350b保持,其与加压辊302的接触部N位于开口部351内。另外接触部N的弯曲量X设定为1.1mm。由保持架350b保持清洁部件350a,清洁部件350a的与加压辊302的接触面S2为上侧,非接触面S1为下侧。
通过如图19那样地构成清洁装置350,与图16的结构相比,可得到下述的作用和效果。
第一,在朝向与加压辊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设置清洁部件的图16结构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在清洁部件320a和加压辊302接触的接触部的下游侧的部分,由保持架320b支承清洁部件320a,清洁部件320a下游侧部分的设计自由度降低。
其结果,例如设计上,如图22所示必须使接触部下游侧的部分B接近加压辊302时,在该部分B上容易产生积存的调色剂DM′。而如图19所示,清洁部件350a的前端相对加压辊302旋转方向设置成顺向时,因为没有上述制约故能够可靠地防止积存的调色剂的生成。
第二,如图19所示,若清洁部件350a的前端分离成梳齿状,则在与加压辊302接触的接触部N的下游侧不存在如形成积存的调色剂的位置,能进一步可靠防止积存的调色剂的生成。
图30所示的定影装置36夹持外部加热辊303,分别在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两个清洁装置360、361。
清洁装置360在保持架360b上安装有由平板状的刮板(刮刀)构成的清洁部件360a,同样地,清洁装置361在保持架361b上安装有由平板状的刮板(刮刀)构成的清洁部件361a。清洁部件360a、361a可适当使用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板或由不锈钢、磷青铜等构成的金属制薄板,并且还可适当使用在上述材料上施加氟涂层而得的材料等。本实施例中使用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材料。
通过如图30所示地将多个清洁装置360、361设置在定影装置36上,与图16的结构相比,可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
第一,可设置多个附着在加压辊302上的异物的清洁点,即使万一在上游侧的清洁装置上部分地因清洁不良导致异物挤出,也可通过下游侧的清洁装置清洁挤出的异物,故可得到稳定的清洁性能。当然,不具有开口部的现有的刮板方式的清洁装置虽然也可通过设置多个刮板来提高清洁效果,但现有的刮板对加压辊的接触压力大,且若设置多个刮板则对加压辊的损伤更大。而具有不发明的开口部的刮板与现有相比接触压力低,故即使设置多个刮板,对加压辊的损伤也很少。
第二,本发明的清洁装置中也具有如下情况:连续输出高印字率的原稿;由环境条件等的变动在成像装置上形成图像的非图像区域上也大量附着有调色剂(通常将该现象称为翳影(かぶり)),从记录纸向定影辊或加压辊转移(偏置)的调色剂量增大,超过了可经过清洁部件360a的开口部进行处理的调色剂量的界限,在清洁部件360a上形成积存的调色剂DM。
并且,定影装置从备用模式等的停止状态再次旋转动作时,停止时位于加压辊表面的定影辊隙部Y的部分由定影辊局部加热并形成高温状态,故通过该局部加热部,通过与清洁部件360a接触的接触部时,形成在清洁部件360a上的积存的调色剂DM熔化,再附着在加压辊232上,从而污染记录纸。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由下游侧的清洁装置361回收上述再附着的调色剂,故不产生记录纸污染。
即使向加压辊的调色剂的偏置量多,也因为其大部分由上游侧的清洁装置360清洁,故在下游侧的清洁装置361上难以形成积存的调色剂,记录纸不会因下游侧的清洁装置361造成污染。
并且,即使万一在下游侧的清洁装置上形成有积存的调色剂,也因为上述加热辊表面的局部加热部经过上游侧的清洁装置360时热量释放并使温度降低,所以不使下游侧的清洁装置的积存的调色剂熔化、流出。
在图31所示的定影装置37中,清洁装置370在保持架370b上安装有由平板状的两块刮板(刮刀)构成的清洁部件370a、370c,支承清洁部件370a相对加压辊的旋转方向Rp成逆向、支承清洁部件370c成顺向地接触而被支承。
在现有的刮板方式的清洁装置中,清洁部件仅能设置在反方向上,而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可设置在正反任意方向上,故如图31所示的结构那样地安装多个刮板时,自由度大,相应地可使清洁装置370小型化、简单化。
定影装置37的结构例中的作用和效果与由图30的定影装置36说明的作用和效果完全相同。
图32所示的定影装置38夹持外部加热辊303,将油涂敷装置381设置在上游侧,将清洁装置380设置在下游侧。
油涂敷装置381为圆筒形状,包括使作为偏置防止剂的油保持在金属轴381a上的油保持层381b;在其上还包括限制来自油保持层381b的油渗出到油保持层上的量的油限定层381c。
油保持层381b可适当使用在聚氨酯海绵橡胶注入硅油的材料或在硅固体橡胶上搅拌入硅油的材料等,硅油的粘度例如为100CS至3000CS等,可通过成像装置的使用条件(使用期限、转印速度等)适当设定。
油限定层381c可适当使用多孔性氟树脂(PTFE)膜和可控制毛毡、纸等、油的渗出量可控制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将30g粘度为1000CS的二甲基硅油搅拌入由固体橡胶构成的油保持层381b,在其表面使用作为油限制层381c而设置多孔性氟树脂(PTFE)膜结构的油涂敷辊。
清洁装置380在保持架380b上安装有由平板状的刮板(刮刀)构成的清洁部件380a。清洁部件380a可使用聚酰亚胺等耐热性树脂板或由不锈钢、磷青铜等构成的金属制薄板,并且还可适当使用在上述材料上施加氟涂层而得的材料等。本实施例中使用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材料。
通过将由涂敷装置381及清洁装置380如图32所示地设置在定影装置38上,与图16的结构相比,可进一步得到如下作用和效果。
第一,由被油涂敷装置381涂敷的硅油,降低了从记录纸向定影辊或加压辊转移(偏置)的调色剂量,故由清洁部件处理的调色剂量不超过清洁部件的清洁能力,其结果,抑制了积存的调色剂的形成,可得到长时间稳定的清洁性能。
第二,因为由油涂敷装置381供给的硅油也附着在清洁部件380a上,故降低调色剂、纸末等异物向清洁部件380a附着的附着力。其结果,经过清洁部件380a的开口部,异物更易移动,故可将异物堵塞开口部的问题防止于未然,维持长时稳定的清洁功能。
特别是,在连续输送小尺寸用纸时,涂敷在非通纸区域的硅油不向记录纸转移,而是蓄积在加压辊表面,故清洁部件380a的非通纸区域的硅油的附着量比通纸区域多,开口部的异物更顺滑地移动,所以可进一步抑制形成积存的调色剂。其结果,在连续输送小尺寸用纸时也能可靠防止记录纸污染。
第三,因为在油涂敷装置381的下游侧设置有清洁装置380,故在硅油转移至记录纸之前附着在清洁部件380a上。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上述的硅油的附着导致的异物在开口部挤出的效果。并且,即使油涂敷装置381长时间被调色剂、纸末污染,并且这些附着在油涂敷装置381上的异物再次转移(流出)至加压辊,也因为可被设置在下游侧的清洁部件380回收而不产生记录纸污染。
在上述实施例1、2中,作为定影装置说明了具有外部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外部加热辊方式)。然而,在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可适用的定影装置中,作为外部加热装置,不限于外部加热辊方式,当然在仅由现有的定影辊和加压辊两个辊构成的定影装置和使用带的定影装置等必须使用清洁装置的任意的定影装置中也可适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2的结构中,不仅定影装置适用,使用刮板(刮刀)状的清洁装置的各种装置也适宜、适用。
上述实施例2的结构中,作为清洁部件的开口部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平行四边形,只要是具有本发明所述作用的形状,例如多个圆形开口部(参照图23)或一个长方形开口部(参照图24)等即可。另外,在图24的结构中,也可以如现有技术那样地使清洁部件的前端边缘部与加压辊接触。
众所周知,一般调色剂的颜料浓度为3~4%,但为降低调色剂消耗量可提高颜料浓度。然而,若提高颜料浓度则调色剂熔化时的粘度增加,调色剂在清洁部件上的移动、回收效率变差。也可由理论上说明粒子在溶剂中分散时的分散质的体积比和粘度的关系的爱因斯坦粘度式来解释该增粘现象。
为了得到调色剂消费量降低的效果,颜料浓度理想是至少7%以上,更理想的是10%以上。此时粘度上升在2~4%以上,颜料浓度最好上升达到5~8%以上。
如此,通过在使用一般难以去除的调色剂的成像装置定影部中采用具有上述实施例2的开口部的刮板(刮刀)状的清洁部件,即使是高颜料化而粘度增加的调色剂也可被很好回收,有效防止用纸背面弄脏。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由加热装置加热的加热辊和以规定接触压力压接在加热辊上的加压辊,在这两个辊之间夹入记录用纸并使记录用纸上的显影剂在记录用纸上定影,该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具有压接在上述加压辊上并除去该加压辊表面的显影剂的清洁辊,在该清洁辊的表面可以形成多个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转印时从记录用纸向加热辊附着的显影剂(例如调色剂)从加热辊转移至加压辊,并由清洁辊(例如金属制)回收。在此,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是指设置在定影装置内的清洁装置。
通过适当选择加热辊和加压辊的表面材料,附着在加压辊上的显影剂可几乎全部移至加压辊上。例如,在加热辊的表面进行テフロン(注册商标)(PTFE:聚四氟乙烯)的涂层,加压辊的至少外周部是硅橡胶制造,从而可使附着在加压辊上的显影剂几乎全部移至加压辊上。
通过使清洁辊与加压辊接触,加压辊表面的多余显影剂被清洁辊回收,显影剂不残留在加压辊上。因此,可防止记录纸的表面背面污染。
另外,加压辊的温度比加热辊的温度低,清洁辊的温度比加压辊的温度低。因此,加压辊的温度可比显影剂的熔点低。加压辊上的显影剂在非熔化状态下被清洁辊回收,通过加压辊和清洁辊的接触压力移动至形成于清洁辊表面的多个凹部,在此回收。
这样,因为显影剂被形成在清洁辊表面的多个凹部回收,所以与例如现有技术那样地仅从清洁辊的轴向两端部排出显影剂的结构相比,可迅速回收多余的显影剂。因此,例如对用纸宽度大的纸连续印刷时,或由高速机器进行连续印刷时,也可从加热辊或加压辊很好地回收多余的显影剂,可靠地防止记录纸的正面和背面污染。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可以是上述多个凹部设置在上述清洁辊表面的整个区域上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可进一步提高从加热辊以及加压辊回收多余的显影剂。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多个凹部形成的区域的清洁辊轴向宽可以设定为在定影装置中可处理的最大用用纸宽度度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加压辊的与在定影装置中可处理的最大用用纸宽度度对应的部分上不残留多余的显影剂。因此,即使对最大用用纸宽度度的记录用纸进行定影时,也不造成记录用纸的正背面污染。另外,清洁辊轴向宽是指清洁辊在轴向上的宽度。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可具有上述多个凹部设置成交错状的结构。这时,清洁辊表面的凹部为各自独立的形成的形状,例如圆、椭圆、多边形或其他不同形状的开口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在定影辊和清洁辊之间显影剂在清洁辊的轴向移动而回收至凹部时,清洁辊的表面可在自其轴向看时的全部区域上形成凹部,故可高效地回收显影剂。另外,在定影辊的表面定影辊第一周清洁辊凹部接触的区域和第二周清洁辊凹部接触的区域错开时,可高密度地设定定影辊与凹部接触的区域,可进一步提高回收显影剂的效率。例如,上述任一种情况形成1/2间距时凹部位于相邻的凹部的中间点,定影辊与凹部接触的区域密度高。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可以是上述多个凹部在清洁辊表面沿轴向延伸的槽状。
根据上述结构,凹部容易形成,并且可使相邻凹部的间隔相等,高效回收定影辊表面的显影剂。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也可以是上述多个凹部在清洁辊表面旋回的槽状。
根据上述结构,凹部容易形成,并且可使相邻凹部的间隔相等,高效回收定影辊表面的显影剂。另外,凹部若形成螺旋状,则引起回收到凹部的显影剂向清洁辊轴向移动,促进显影剂从辊端部排出,可长时间保持清洁功能。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将上述凹部向清洁辊周向的配置间距设为Xp(mm),将从上述加压辊的与清洁辊接触最深的点到加压辊旋转中心的距离设为Rp(mm),
π·Rp/Xp≠n(n为正整数)。
根据上述结构,在加压辊的表面,加压辊旋转第二周时凹部不重叠接触加压辊旋转第一周时凹部接触的位置。因此,加压辊表面的凹部的接触区域密度高,可高效地从加压辊表面回收显影剂。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将上述凹部向清洁辊周向的配置间距设为Xp(mm),将从上述加压辊的与清洁辊接触最深的点到加压辊旋转中心轴的距离设为Rp(mm)时,
n+1/4≤π·Rp/Xp≤n+3/4(其中n为正整数)。
根据上述结构,在加压辊的表面可在加压辊旋转三周以内使凹部与在加压辊的旋转第一周时凹部接触的两个位置的中间点接触。由此,加压辊的表面与凹部接触的区域密度高,可高效地从加压辊表面回收显影剂。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将上述凹部向清洁辊周向的配置间距设为Xp(mm),从上述加压辊的与清洁辊接触最深的点到加压辊旋转中心轴的距离设为Rp(mm)时,
π·Rp/Xp≈n+1/2(n为正整数)。
根据上述结构,在加压辊的表面可在加压辊旋转第二周时使凹部与在加压辊的旋转第一周时凹部接触的两个位置的中间点接触。由此,加压辊的表面与凹部接触的区域密度高,可高效地从加压辊表面回收显影剂。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可以形成上述凹部的内部宽度越靠近清洁辊旋转轴越小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凹部的毛细管现象中,相对于清洁辊表面侧的临界压力,辊轴芯侧的临界压力大,可促进显影剂在半熔化状态下回收到凹部时的熔化的显影剂向辊子轴心侧的移动,并可提高凹部的清洁性能。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凹部可在清洁辊的径向位置作为最小宽度部分具有宽度1.5mm以下的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可大副地增加根据凹部的毛细管现象的临界压力,显影剂在半熔化状态下回收到凹部时可由表面张力促进熔化的显影剂向凹部回收。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可形成上述清洁辊在内部具有中空部,上述凹部与上述中空部连通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加压辊的接触压力可以介由连通部使附着在清洁辊表面的调色剂从凹部移动至中空部。由此,可进一步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凹部的清洁功能。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将上述凹部的清洁辊表面的最小宽度部分的宽度设定在0.3~2mm的范围。
根据上述结构,将凹部的清洁辊表面的最小宽度部分的宽度设定为0.3~2mm,该范围包含滞留在定影装置的纸末的大小,故处附着于加压辊的多余显影剂之外还可回收上述纸末。因此,可防止纸末例如滞留在清洁辊的表面,以纸末为核的调色剂粒块成长,变大后从清洁辊表面剥离而污染记录用纸背面。
另外,本发明不仅适用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是圆筒形状的结构,也适用于由带构成的实施例。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开口部形成的区域的清洁部件的宽度可设定为定影装置可处理的最大用用纸宽度度以上。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开口部相对上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具有倾向的边缘部,并且可以设有多个开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与设置一个开口部的情况相比,提高了清洁部件的强度。另外,通过倾斜地设置开口部,可在清洁部件的宽度方向上可靠地设置开口部。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若将相对上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的上述多个开口部的角度设为θ,上述多个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间距设为p,上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的上述清洁部件与上述被清洁面接触的宽度设为Wn,则
p/tanθ≤Wn。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设置在斜向上的边缘部至少两处以上与被清洁面接触,所以可提高清洁部件的清洁性能。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开口部相对上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可以交错地设置多个。根据该结构,通过交错地设置多个开口部,可在清洁部件的宽度方向可靠地设置开口部。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可形成上述开口部可与上述被清洁面接触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清洁部件和被清洁部件的位置关系波动,也能够可靠地使清洁部件的边缘部与被清洁面接触。
在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清洁部件的前端部在从上述被清洁面远离的方向上弯曲。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清洁部件的前端部距清洁面的距离变大,故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清洁部件前端部生成积存的调色剂。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清洁部件的前端部可以分离成梳齿状。
根据上述结构,清洁部件的前端朝向相对上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配置成顺向,若前端分离成梳齿状,则不存在形成调色剂积存的地方,能够可靠地防止调色剂积存。
上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中,上述清洁部件可在包围上述开口部的区域的外边缘的一部分上具有切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包括开口部的区域的外边缘(框部)热膨胀,因为切口部吸收该热膨胀导致的伸长,故可将框架部的热膨胀导致的清洁部件的浮起和波动等防止于未然。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有上述任意清洁装置,上述清洁部件的与上述被清洁面的接触面竖直或向上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清洁部件去除的异物由于在从接触面向被接触面的方向上的重力作用故经过开口部更容易移动。
本发明其他结构的定影装置具有上述任一种清洁装置,上述清洁部件的前端部相对上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设置成顺向。
根据上述结构,将清洁部件设置在逆向时,由清洁部件的与被清洁面接触的接触部的下游侧部分支承清洁部件,下游侧部分的设计的自由度降低,在该部分易产生调色剂积存,而将清洁部件设置在顺向时,因为没有上述那样的制约所以可防止调色剂积存的生成。
本发明其他结构的定影装置具有多个上述任一种清洁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通过连续输送小尺寸纸,即使积存的调色剂从上游侧的清洁部件熔化流出,也被下游侧的清洁部件再次回收,故能够可靠地防止记录纸污染。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定影装置可以在上述清洁装置的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表面上设置用于涂敷偏置防止剂的偏置防止剂涂敷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在清洁部件上附着有偏置防止剂,故异物向清洁部件附着的附着力减弱,经过开口部更易移动。
特别地,因为即使在连续输送小尺寸纸时,涂敷在非通纸区域的偏置防止剂也不向记录纸转移,故清洁部件的非通纸区域的偏置防止剂的附着量与在通纸区域相比增加,开口部的积存的调色剂可更加顺滑地移动。其结果,在连续输送小尺寸纸时也能够可靠防止积存的调色剂的熔化、流出导致记录纸污染。
在上述定影装置中,可以在上述偏置防止剂涂敷装置的下游侧设置上述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在偏置防止剂转移至记录纸之前附着在清洁部件上,故可进一步提高偏置防止剂的开口部的异物的挤出的效果。另外,偏置防止剂涂敷装置随时间而被调色剂、纸末污染并且这些异物在定影部件流出时,也因为由设置于下游侧的清洁部件回收而可防止记录纸污染。
在上述定影装置中可具有从外部加热设置有上述清洁装置的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表面的外部加热装置,将上述清洁装置和上述外部加热装置接近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来自外部加热装置的热量附带地也加热清洁部件,故清洁部件的温度可维持在比现有高的高温状态,并可防止开口部被粘附的调色剂堵塞。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具有包含上述任意清洁装置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可以适用颜料浓度为7%以上的显影剂进行成像。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使用颜料浓度7%以上的显影剂降低显影剂的消耗量时,可通过清洁装置回收多余的显影剂,并可降低运行成本。即,一般的显影剂(例如调色剂)的颜料浓度为3~4%。而颜料浓度为7%以上时则可降低显影剂的消耗量。
另一方面,若如此地增加颜料浓度,则显影剂熔化时的粘度上升,一般清洁辊带来的显影剂的移动、回收效率降低。然而,本发明的结构中,因为在清洁辊上形成凹部并通过该凹部而高效回收显影剂,故粘度上升的显影剂也可适当回收。或者,在刮板状的清洁部件上设置开口部,由清洁部件刮除的异物经过开口部移动至清洁部件的表面(与被清洁面接触的面相反的面),故异物不堆积在清洁部件的被清洁部件之间,即使是粘度上升的显影剂也可适当回收。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可具有压接在加压辊上并去除该加压辊表面的显影剂的清洁辊,在该清洁辊表面形成有多个凹部。
由此,因为加压辊表面的多余显影剂被形成在清洁辊表面的多个凹部回收,故与如现有技术中例如仅从清洁辊轴向两端排出显影剂的结构相比,可迅速回收多余的显影剂。因此,例如对用纸宽度大的纸进行连续印刷时或由高速机器进行连续印刷时,都可适当从加压辊或加压辊回收多余显影剂,并能够可靠地防止记录纸的正面污染。
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具有与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压接并去除其表面的显影剂的刮板状的清洁部件,上述清洁部件在上述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的与被清洁面接触的接触部附近形成有开口部。
由此,由清洁部件刮除的异物经过开口部移动至清洁部件的表面(与被清洁面接触的接触面相反的面),故异物不堆积在清洁部件和被清洁面之间,可防止堆积的异物再次附着在被清洁面上。另外,通过开口部,通常降低由弹性部件构成的清洁部件的弹性,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以低压力接触清洁部件,并可降低对清洁面的负荷。即使清洁部件热膨胀也可由开口部吸收热膨胀,防止清洁部件因热量而波动,清洁部件整个面都稳定地与被清洁面接触。
本发明可利用在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照相装置的定影装置。
发明的详细说明中的具体实施例或实施例毕竟只是为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清楚的举例说明,但不仅仅狭义解释限定于该具体例,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6)

1.一种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具有由加热装置加热的加热部件和以规定接触压力压接在加热部件上的加压部件,在这两个部件的压接部之间夹入记录用纸,记录用纸上的显影剂在记录用纸上定影,所述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压接在所述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上以除去其表面的显影剂的刮板状的清洁部件,在所述清洁部件上与所述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的被清洁面的接触部附近形成有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设置有多个,形状为相对所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具有倾斜方向的边缘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区域的清洁部件的宽度设为定影装置可处理的最大用纸宽度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开口部相对所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的倾斜角设为θ,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宽度方向间距设为p,在所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清洁部件与所述被清洁面的接触宽度设为Wn时,p/tanθ≤Wn。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被清洁面的行进方向设置成交错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与所述被清洁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部件的前端部向远离所述被清洁面的方向弯曲。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部件的前端部分离成梳齿状。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部件在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区域的外边缘的一部分上具有切口部。
9.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部件的与所述被清洁面的接触面竖直或向上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外部加热设置有所述清洁装置的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的表面的外部加热装置,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外部加热部件接近设置。
1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所述清洁部件的前端部相对所述被清洁面行进方向,配置成顺向。
12.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有所述清洁装置的加热部件或加压部件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涂敷偏置防止剂的偏置防止剂涂敷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偏置防止剂涂敷装置的下游侧设置有所述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15.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的定影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使用颜料浓度为7%以上的显影剂来进行成像。
CNB2004101003624A 2003-12-09 2004-12-09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06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410914 2003-12-09
JP410914/2003 2003-12-09
JP410914/03 2003-12-09
JP58139/2004 2004-03-02
JP2004058139A JP4044060B2 (ja) 2003-12-09 2004-03-02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58139/04 2004-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7206A CN1627206A (zh) 2005-06-15
CN100390680C true CN100390680C (zh) 2008-05-28

Family

ID=34797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036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0680C (zh) 2003-12-09 2004-12-09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60352B2 (zh)
JP (1) JP4044060B2 (zh)
CN (1) CN10039068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23021B2 (ja) 2005-03-25 2009-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4219358B2 (ja) * 2005-08-31 2009-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16499A1 (en) * 2005-11-23 2007-05-24 Xerox Corporation External heater rollers for fuser surface cleaning
US20080267651A1 (en) * 2007-04-30 2008-10-30 Gruszczynski David W Electrostatic printer roller cooling device
JP2011034048A (ja) * 2009-07-09 2011-02-17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89744B2 (ja) * 2010-03-16 2012-08-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9547A (ja) 2011-01-30 2012-08-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854634B2 (ja) * 2011-05-17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6127998B2 (ja) * 2014-01-31 2017-05-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プレス装置
EP3206084A1 (en) * 2016-02-01 2017-08-16 OCE Holding B.V. Cleaner member
JP2018054965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24335B2 (ja) * 2017-11-08 2022-02-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2095073A (ja) * 2020-12-16 2022-06-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9699A1 (en) * 1981-11-12 1983-05-25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pparatus for removing toner from and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ve liquid to a fixing roller
US4607947A (en) * 1983-11-30 1986-08-26 Oce-Nederland B.V. Contact fixing and clea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5019A (zh) * 1992-01-30 1993-08-04 王懋实 静电复印彩色显影剂制造方法
JPH0816020A (ja) * 1994-07-01 1996-01-1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ラ
JPH0844237A (ja) * 1994-07-27 1996-02-16 Toyobo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ル
US20020141773A1 (en) * 2001-03-28 2002-10-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dapted for cleaning of speed detection ma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3431A (en) 1976-07-23 1978-02-07 Ricoh Co Ltd Cleaning roller for fixing roller
JPS58203473A (ja) 1982-05-21 1983-11-26 Hitachi Metals Ltd クリ−ニング装置
JPS6051869A (ja) * 1983-08-31 1985-03-23 Fuji Xerox Co Ltd ロ−ル定着装置のクリ−ニングブレ−ド
JPS60104851A (ja) 1983-11-10 1985-06-10 Mazda Motor Corp 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JPS60216368A (ja) 1984-04-06 1985-10-29 Minolta Camera Co Ltd 熱ロ−ラ定着器のクリ−ニング装置
JPS63168463U (zh) 1987-04-24 1988-11-02
JPH05113736A (ja) 1991-10-21 1993-05-0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09127807A (ja) 1995-10-30 1997-05-1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1165343A (ja) 1997-08-20 1999-03-0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US6215975B1 (en) * 1999-07-26 2001-04-10 Xerox Corporation Cleaning apparatus for a fusing member
JP2001066938A (ja) 1999-08-27 2001-03-16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75105A (ja) 1999-12-17 2001-06-29 Nitto Kogyo Co Ltd 定着用ゴムローラ
JP2002304080A (ja) 2001-04-04 2002-10-1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3162171A (ja) 2001-11-26 2003-06-06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3297530A (ja) * 2002-04-01 2003-10-17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JP2003295658A (ja) 2002-04-05 2003-10-15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02865A (ja) 2002-04-10 2003-10-24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
JP4012815B2 (ja) 2002-12-06 2007-1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79699A1 (en) * 1981-11-12 1983-05-25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pparatus for removing toner from and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ve liquid to a fixing roller
US4607947A (en) * 1983-11-30 1986-08-26 Oce-Nederland B.V. Contact fixing and clea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5019A (zh) * 1992-01-30 1993-08-04 王懋实 静电复印彩色显影剂制造方法
JPH0816020A (ja) * 1994-07-01 1996-01-1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ラ
JPH0844237A (ja) * 1994-07-27 1996-02-16 Toyobo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ル
US20020141773A1 (en) * 2001-03-28 2002-10-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dapted for cleaning of speed detection ma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7206A (zh) 2005-06-15
US7260352B2 (en) 2007-08-21
JP2005196096A (ja) 2005-07-21
US20050207803A1 (en) 2005-09-22
JP4044060B2 (ja) 200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0680C (zh)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US7233762B2 (en) Method of uniformly fixing toner to recording medium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48718B2 (en) Fixing device for fixing an unfixed toner image on a recording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US20090035034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0476633C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P1109077B1 (en)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 toner image
US20070280757A1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2327851C (en)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for an image bearing member
US9201366B2 (en) Flat heat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fu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8045906B2 (en) Belt-type fixing device having a pressure roller with surface undulations
US71878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ixing device for fixing toner including wax on a transfer sheet
US20110085831A1 (en) Fuser for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7809317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65091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4152622B2 (ja) 定着器等の粘着性クリーナをリフレッシュする方法
CN1877464A (zh) 加热辊、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67610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917070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US7991338B2 (en) Belt-typ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5810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3381A (ja) 定着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19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819148A (en) Renewable thin film oil metering blade
JP4152223B2 (ja) 定着用回転体と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646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