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81003C - 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 - Google Patents

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81003C
CN100381003C CNB2004100618602A CN200410061860A CN100381003C CN 100381003 C CN100381003 C CN 100381003C CN B2004100618602 A CNB2004100618602 A CN B2004100618602A CN 200410061860 A CN200410061860 A CN 200410061860A CN 100381003 C CN100381003 C CN 10038100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requency
output
signal
transmit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618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8175A (zh
Inventor
杉山由一
野田正树
片岸诚
五十岚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78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8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10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100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3Circuits using the same oscillator for generating both the transmitter frequency and the receiver local oscillator frequency
    • H04B1/406Circuits using the same oscillator for generating both the transmitter frequency and the receiver local oscillator frequency with more than one transmission mode, e.g. analog and digital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9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by improving strong signal performance of the receiver when strong unwanted signals are present at the receiver inpu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本发明的适用于成为系统间转交目的地的基站的接收电平监控的多模式无线终端,由GSM用的第一无线收发部、WCDMA用的第二无线收发部、与这些无线收发部连接的通信处理部和天线开关部构成,在通过第二无线收发部与WCDMA网络系统的通信中,通过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监控来自GSM基站的接收信号电平,在这样的多模式无线终端中,通信处理部根据WCDMA的发送频率与GSM基站的接收频率的关系,判定是否由于WCDMA发送信号而干扰电平监控,在发生干扰的情况下,改变第一、第二无线收发部的任一电路特性,来抑制干扰。

Description

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与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多种无线网络相连接的多模式无线终端(或便携式电话机),特别涉及适用于不同无线网络系统之间的转交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和无线收发部。
背景技术
作为移动体通信(便携式电话)服务网,运用了通信协议不同的各种无线网络系统。例如,泛欧数字移动电话方式(GSM)的无线网络被称作第二代便携式电话无线网络。GSM无线网络的通信服务由900MHz带开始,但伴随着之后加入者数量的增加而扩展了频带,目前可在1800MHz带和1900MHz带中使用的多频带便携式电话机逐渐普及。作为第二代便携式电话无线网络,除了GSM以外,已知的还有PDC、PHS、IS-95的CDMA、遵照3GPP2的cdmaOne(注册商标)和MC-CDMA等。
另一方面,作为第三代便携式电话无线网络所提出的WCDMA方式,2002年在日本开始通信服务,现在,正计划在除欧洲以外的外国进行通信服务。
这样地,在无线通信协议不同的多种电话服务网共存的通信环境中,可用同一终端与多个电话服务网选择性连接的无线终端(便携式电话机)很便利。一般,将该种复合无线终端称作多模式型、双模式型或多系统型。通过将无线终端构成为多模式型,能用无线终端的根据当前位置的最佳通信模式享受电话服务。
此外,通过构成为将无线通信协议不同的第一、第二移动网关交换机(Mobile Gateway Switch)通过无线网络间网关交换机(Mobileinter-System Gateway Switch)与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连接的网络结构,例如,将经由收容在第一移动网关交换机中的无线基站,与其他终端进行通信中的多模式无线终端不切断呼叫,能转交给收容在第二移动网关交换机中的其他协议的无线基站。将这样的在通信协议不同的无线网络之间的基站的切换,称作系统间转交。无线终端在通信中,通过不切断呼叫连接和通信应用的工作,而实现无缝的系统间转交(handover),能进行使用了与应用相对应的最佳传输速度和最佳线路的通信服务。
作为与多模式无线终端有关的现有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平8-186516号中提出了便携式无线机,该无线机具有对应于无线网络系统的多种无线部和在各无线网络系统中共用的基带处理部,通过用户操作来切换无线部与基带处理部的物理连接。
此外,作为与系统间转交有关的现有技术,例如,日本特开2002-77965号中提出了一种通信方式的切换方法,在发生了系统间转交请求时,计算切换目的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信道宽裕度,按照信道宽裕度,来决定可否转交。此外,在日本特表2002-535902号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在从WCDMA这样的第三代无线网络向GSM这样的第二代无线网络转交时,利用第三代无线网络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向无线终端提供第二代无线网络的控制信道信息。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没有记载关于成为系统间转交前提的、切换目的地基站的信号电平监控时发生的具体问题点和其解决方法进行叙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适用于成为系统间转交目的地的基站的接收电平监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在通过一个无线网络系统,将与其他终端进行通信之中的无线终端向另外的无线网络系统无缝地转交时使用。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在用一个通信模式进行通信之中,抑制了对其他通信模式用的接收电平监控有影响的干扰信号成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具有:第一无线收发部,用于与第一无线网络系统通信;第二无线收发部,用于与第二无线网络系统通信;通信处理部,与上述第一、第二无线收发部连接;天线开关部,根据频带分离来自天线的接收信号,分配给上述第一、第二无线收发部,而且向上述天线输出来自上述第一、第二无线收发部的发送信号;上述通信处理部在通过上述第二无线收发部,与第二无线网络系统进行通信中,通过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监控来自第一无线网络系统的接收信号电平,该多模式无线终端的特征在于,上述通信处理部根据发往上述第二无线网络系统的发送频率与来自上述第一无线网络系统的接收频率的关系,判定是否由于上述发送信号而干扰电平监控,在发生干扰的情况下,改变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和第二无线收发部的任一电路特性,来抑制干扰。
例如,在第一无线网络系统是WCDMA方式,第二无线网络系统是GSM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判定相当于GSM的电平监控用信号的中心频率的2倍的频率是否存在于WCDMA发送信号的频谱范围内,就能够判断有无发生上述电平监控干扰。
在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是如下无线终端,即具有用于放大来自天线开关部的接收信号的增益可变放大器、本机振荡器、以及用于混合上述增益可变放大器的输出和从上述本机振荡器输出的本机振荡信号的混频器的无线终端的情况下,上述通信处理部通过控制上述增益可变放大器的增益,能够抑制电平监控的干扰。
在无线终端使用了固定增益的放大器取代上述增益可变放大器,使用了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取代上述本机振荡器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上述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的输出电平。此外,在上述第二无线收发部是具有用于放大应输出至天线开关部的发送信号的增益可变放大器的无线终端的情况下,也可以控制上述增益可变放大器的增益。
本发明的无线收发部,与天线开关和发送用高输出放大器及无线终端用的通信处理部耦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无线通信部和第二无线通信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与第一模式的无线网络进行通信,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与第二模式的无线网络进行通信,上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具有:混频器电路,混合接收信号和本机振荡频率,切换接收信号的频率;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可变地控制该混频器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平,在通过上述第二无线通信部与上述第二模式的无线网络进行通信中,通过上述第一无线通信部,监控来自上述第一模式的无线网络的接收信号时,响应来自上述通信处理部的指示,由上述信号电平切换装置切换上述混频器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平,能降低来自上述第二无线通信部的发送信号的监控干扰。
上述信号电平切换电路例如通过改变例如输入到上述混频器电路中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该混频器电路的工作电源电平、本机振荡输入信号电平中的一个,切换上述混频器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平。
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和无线收发部,能够在用一个通信模式工作中,抑制干扰电波的影响,执行其他通信模式的基站电平监控。从而,根据本发明,在多个无线网络系统共存的通信环境中,能选择具有最佳通信质量的基站,有效实现不同种类协议无线网络间的呼叫连接转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便携式电话机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接收电平监控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接收电平监控时的接收信号的频谱的一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混频器21的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关系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混频器21中适用了直接转换方式时的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便携式电话机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7是示出适用于第二实施例的混频器的转换增益和RF输入三阶互调点的特性例的图。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变形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便携式电话机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便携式电话机的第四实施例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便携式电话机的第五实施例的图。
图12是示出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一个实施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第一无线网络系统是GSM方式,第二无线网络系统是WCDMA方式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便携式电话机的实施例。
图1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多模式便携式电话机及无线收发部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天线11、天线开关部12和通信处理部31,成为第一和第二无线网络中的公用部分。
对接收频带进行滤波的接收带通滤波器19、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接收正交混频器21、接收本机振荡器22和低频放大器23,构成第一无线网络(GSM)方式用的无线接收电路,放大发送频带的高输出放大器24和高频发送部25构成第一无线网络用的无线发送电路。
对接收频带进行滤波的接收带通滤波器26、低噪声放大器27和接收部28,构成第二无线网络(WCDMA方式)用的无线接收电路,放大发送频带的高输出放大器29和高频发送部30构成第二无线网络用的无线发送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天线开关部12包括使GSM频带的信号通过的低通滤波器13、使WCDMA频带的信号通过的高通滤波器14、用于切换GSM的收发信号的GSM收发开关15、使GSM的发送频带的信号通过的GSM发送低通滤波器16(也可以是带通滤波器)、使WCDMA的发送频带的信号通过的WCDMA发送低通滤波器18(也可以是带通滤波器)。也可以将GSM发送低通滤波器16和WCDMA发送低通滤波器18分别看作第一、第二无线网络用的无线发送电路的结构要素。
在GSM中,由于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时分多路复用,所以通信处理部31切换GSM收发开关15进行控制,使得在GSM的接收工作时,将GSM接收信号输入到接收带通滤波器19中,在发送工作时,将GSM发送信号输出至天线11。
在WCDMA中,由于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码分多路复用,因此,在无线发送电路和无线接收电路之间,不需要GSM收发开关15这样的切换开关。在第二无线网络是CDMA以外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切换开关,用于将第二无线网络用的无线接收电路和无线发送电路选择性地连接至滤波器14。
通信处理部31例如由用于将模拟接收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A/D转换器、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D/A转换器、WCDMA用的码扩散/逆扩散部、基带处理部、数据存储用的RAM和程序存储用的ROM、控制用处理器、数据接口、模拟接口等要素构成,附图中省略的显示设备、输入键盘、声音输入输出用的话筒和扬声器等,与便携式电话机的各种用户接口装置连接。
基带处理部例如由调制解调器和数字信号处理装置构成。此外,控制用处理器按照在ROM中准备的控制程序,执行第一、第二无线网络中的通信协议的执行、天线开关12的切换、后述的干扰频率的检测和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一无线网络采用的GSM方式和作为第二无线网络采用的WCDMA方式的主要规格如下。
GSM方式:
上行频率:880~915[MHz];下行频率:925~960[MHz];
最大发送输出:33.0[dBm];多路方式:TDMA;双工方式:FDD;
调制方式:GMSK;调制符号速度:270.833[k符号/秒];
发送滤波器:Gausian Filter(高斯滤波器);BT=0.3;
WCDMA方式:
上行频率:1920~1980[MHz];下行频率:2110~2170[MHz];
最大发送输出:24.0[dBm];多路方式:CDMA;双工方式:FDD;
调制方式:QPSK(数据调制);HPSK(扩散调制);
码片速率:3.84[M芯片/秒];
发送滤波器:Root Raised Cosine Filter;
Roll of factor=0.22。
在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中,在接收来自第一无线网络的信号时,通信处理部31控制GSM收发开关15,以使得GSM接收频带(925~960MHz)的信号输入接收带通滤波器19。由接收带通滤波器19滤波后的信号,用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放大,输入给接收正交混频器21的RF输入端子。此时,将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设定为满足最小接收灵敏度标准值的初始值。
向接收正交混频器21的本机振荡输入端子,输入由接收本机振荡器22产生的相互具有90度相位差关系的正交信号。接收正交混频器21混合RF输入信号和本机振荡输入信号,生成基带区域的I信号和Q信号(以下将这两个信号统称为IQ信号)32。在此,采用由一次混合从接收信号得到基带区域信号的直接转换接收方式。从上述接收正交混频器21输出的IQ信号,通过低频放大器23输入到通信处理部31中,在进行了数字转换和GMSK解调之后,作为接收数据进行处理。
在向第一无线网络发送信号时,通信处理部31切换GSM收发开关15,使得向天线11输出GSM发送信号。发送数据由通信处理部31进行GMSK调制,作为IQ信号33,供给到高频发送部25中。高频发送部25正交调制IQ信号33,切换成发送频带的被调制信号34。被调制信号34由高输出放大器24放大,由GSM发送低通滤波器16抑制高次谐波,从天线11输出。
来自第二无线网络的接收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26,输出至低噪声放大器27。由低噪声放大器27放大后的高频信号,由接收部28进行正交混频,切换成基带区域的IQ信号35,输入到通信处理部31中。上述IQ信号35由通信处理部31进行逆扩散,进行了QPSK解调后,作为接收数据进行处理。
在通信处理部31中,将向第二无线网络发送的数据,用QPSK调制(数据调制)进行码分多路,转换为由HPSK调制(扩散调制)进行了频带扩散后的IQ信号36。这些IQ信号36,在高频发送部30中进行正交调制,作为发送频带的被调制信号37,由低通滤波器18抑制高次谐波,从天线11送出。
下面,参照图2,对将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从WCDMA模式通话状态转移到GSM模式通话状态时所需的GSM的接收电平监控进行说明。
在图2中,(A)示出具有频率fWT的WCDMA发送信号41,(B)示出具有频率fWR的WCDMA接收信号42(42-1、42-2),(D)示出具有频率fGT的GSM发送信号43,(E)示出具有频率fGR的GSM接收信号44,(C)示出为了系统间转交而接收的频率fGM的GSM监控信号45。
用WCDMA模式进行通话之中的便携式电话机,在与WCDMA无线基站之间,与下行信号(接收信号42)的接收工作并行,来执行上行信号(发送信号41)的发送工作。为了将当前连接中的WCDMA的呼叫与GSM无线网络无缝地转交,需要检测位于便携式电话机周围的可通信GSM基站。一般地,将为了转交而检测来自周边基站的信号接收电平的工作,称作基站电平监控。在本实施例中,与WCDMA无线网络系统内的用于转交的WCDMA基站的电平监控不同,用WCDMA模式进行工作之中的便携式电话机执行用于系统间转交的GSM基站的电平监控。
为了能进行用于系统间转交的基站电平监控,在WCDMA的通信协议中,如图2(B)所示,在下行信号(接收信号42-1、42-2、…)中设置了在便携式电话机侧不需要信号接收处理的发送空白期间TG(Transmission gap,即传输间隙)。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在预先从WCDMA基站通知的上述发送空白期间TG中,暂停用WCDMA模式的发送工作,将接收频率与GSM的监控频率fGM相配合,进行监控信号45的接收电平检测或控制数据的译码。GSM基站的电平监控在发送空白期间TG内结束,通过再次将接收频率与WCDMA模式的接收频率fWR相配合,再次开始后续的WCDMA接收信号42-2的接收处理。
这样地,在用WCDMA模式的工作中,先收集好系统间转交所需的信息,在发现了可转交的GSM基站时,对当前通信中的WCDMA基站请求向上述GSM基站的转交,之后,通过将接收频率切换为GSM模式的接收频率fGR,就能够接收GSM接收信号44。
利用上述系统间的转交,便携式电话机不切断通信中的呼叫,能够无缝地从WCDMA无线网络转移到GSM无线网络。即,便携式电话机能接收与WCDMA接收信号42-2连续的应用数据,作为GSM接收信号44,发送与WCDMA发送信号41连续的应用数据,作为GSM发送信号43。
图3示出发送空白期间TG的天线输入信号的频谱。51表示图2中所示的WCDMA发送信号41的频谱,52表示GSM监控信号45的频谱。
在此示出的例子中,WCDMA频谱51的中心频率为1922.4MHz(频率信道号码ARFCN(纯粹无线频率信道编号):Absolute RadioFrequency Channel Number=“9612”),GSM频谱52的中心频率为959.4MHz(频率信道号码=“883”),在GSM接收信号45的接收工作时,中心频率fGM的整数倍的频率(或者整数部分的一个频率)成为干扰频率,称作假响应(假信号响应)。
在此示出的例子中,由于图4、图5中所述的干扰发生机理,相当于GSM中心频率959.4MHz的2倍的1918.8MHz成为干扰频率,在GSM接收信号45的接收中,若混入该干扰频率的电波,则接收SNR(信噪比)降低,恐怕因比特差错率(BER)的劣化而音质劣化和通信切断。
图4示出了由混频器21调制后的输入信号102、本机振荡信号103、混频器21的输出信号104的中心频率fRF、fLO、fIF的关系。在混频器21的输入信号仅是接收频率fRF的信号成分的情况下,如图(A)所示,输出信号变为频率fIF=fRF-fLO的信号成分104和频率fRF+fLO的信号成分。但是,在输入信号中包含频率2fRF+fIF的干扰信号106的情况下,如图(B)所示,发生频率与fIF一致的干扰成分107。这是因为,由于在混频器21中引起的失真,而生成2fRF+fIF-(2fLO)=fIF的信号成分。
图5示出混频器21是直接转换方式时的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关系。直接转换方式是不在中间频率fIF中发生信号,用一次频率转换得到希望的被调制波信号(基带信号)的方式,将本机振荡频率fLO与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fRF相配合。
在输入信号仅是接收频率fRF的信号成分102的情况下,如图(A)所示,输出信号由直流变为具有被调制频率的频带的信号成分108和频率fRF+fLO的信号成分105。但是,在输入信号包含频率2fRF的干扰信号109的情况下,如图(B)所示,发生直流的干扰成分110。这是因为,由于在混频器21中引起的失真,而生成频率2fRF-2fLO=0的信号成分。
在此,若求图3的WCDMA频谱51的干扰频率1918.8MHz附近的信号电平如下。在WCDMA中,将发送输出电平定为24.0dBm,将邻接信道漏泄功率比设定在33dBc以下。已定为标准的漏泄功率如图3所示,以从载波频率1922.4MHz失谐了5.0MHz的1917.4MHz(和1927.4MHz)的频率为中心,等于3.8MHz频带内的功率。此外,邻接信道漏泄功率Padj等于
Padj=24-33=-9.0dBm                 …(1)
在WCDMA发送信号中,由发送滤波器18,将上述3.8MHz宽的频带抑制得大致平坦,因此,若求以假响应干扰频率(1918.8MHz)为中心的GSM的接收频带宽(271kHz)内的漏泄功率Pud,成为
Pud=-9.0-10log(271/3800)=-20.5dBm  …(2)
另一方面,在GSM方式中,作为排除干扰能力,规定在希望信号电平(=-99dBm)的信号输入时得到BER=2.0%的干扰电平,关于假响应的干扰信号,规定为
干扰信号电平≥-43dBm                 …(3)
从而,在GSM便携式电话机中,需要将假响应干扰信号电平设定在-43dBm以下,但如式(2)所示,由于基于WCDMA发送信号的干扰频率1918.8MHz附近的信号电平Pud大于式(3)中示出的-43dBm,因此,若存在假响应干扰频率,则不能正常接收GSM信号。
在本实施例的无线终端(便携式电话机)中,其特征在于,为了回避因上述WCDMA的发送频谱中包含的假响应干扰频率而产生的影响,在用WCDMA进行的通信之中监控GSM的基站电平时,在通信处理部31中,检验WCDMA发送信号的中心频率与GSM接收信号的频率关系,在WCDMA发送信号形成的漏泄功率频带内存在GSM接收的假响应干扰频率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来改善GSM接收信号的SNR。
在图3中示出的例子中,由于WCDMA的发送频率等于1922.4MHz,因此,漏泄功率的存在范围(f leak1~f leak2)成为
f leak1=1922.4-(5.0+1.9)=1915.5MHz     …(4)
f leak2=1922.4+(5.0+1.9)=1929.3MHz     …(5)
通过判定GSM监控频率959.4MHz的N倍或1/N的频率(N是整数)是否位于上述f leak1~f leak2的范围内,能够判断有无存在假响应干扰频率。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
1915.5<959.4×2<1929.3                 …(6)
因此,可知GSM监控信号的接收被WCDMA发送信号干扰。
随着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信号输入电平增加,成为电平监控对象的GSM接收信号45的信噪比(SNR)增大,但若信号输入电平超过阈值,则SNR饱和,即使信号输入电平增加,SNR也停留在大致一定的值上。另一方面,干扰信号成分与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成比例增加。从而,在图1的便携式电话机中存在了假响应干扰频率的情况下,通信处理部31通过使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低于初始值,并使正交混频器21的RF输入信号电平降低,从而能使排除干扰能力增加。
图12中示出上述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一个实施例。
在图中,601、602表示输入端子,603、604表示输出端子,605表示从通信处理部31输出的增益控制信号的输入端子(控制端子)。如上所述,通信处理部31在判断为存在假响应干扰频率时,使给予控制端子605的作为增益控制信号的控制电流比初始状态减少。这样,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降低,输出端子603、604的输出信号电平下降。通信处理部31在判断为假响应干扰状态已解除时,通过将给予控制端子605的控制电流返回到初始状态,使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增加。这样,能根据有无假响应干扰来改变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能通过控制正交混频器21的RF输入电平来提高排除干扰能力。
在便携式电话机用GSM模式进行工作之中,按时间分割执行发送工作和接收工作。从而,利用应用数据的收发期间的间隔,进行从GSM无线网络至WCDMA无线网络的系统间转交所需的WCDMA基站的电平监控。该情况下,由于WCDMA基站的电平监控中,没有来自便携式电话机的信号发送,因此不需要进行用于上述排除干扰的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控制。
根据当前通信中的无线网络是否是用户预先指定的优先模式的系统,来选择性地执行上述的基站的电平监控。例如,在将WCDMA指定为优先模式,将GSM指定为非优先模式的便携式电话机中,在由WCDMA模式开始了通话的情况下,限于用WCDMA模式的通信质量良好,故不需要进行GSM基站的电平监控。该情况下,通信处理部31在WCDMA网络中的通信质量比基准值劣化,继续利用WCDMA模式的通信变得困难时,开始用于系统间转交的GSM基站电平监控。
反之,在由于通信环境的制约,在利用非优先模式、即GSM模式开始通话的情况、及在通话中转移到了GSM模式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向优先模式、即WCDMA无线网络的系统间转交,通信处理部31周期地反复进行WCDMA基站的电平监控。
在图1示出的电路结构中,将用虚线围起的部分10的电路要素集成在一个半导体基板上,作为无线收发部IC来提供。该无线收发部包括用GSM模式进行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部(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接收正交混频器21、接收本机振荡器22、低频放大器23和高频发送部25)和用WCDMA模式进行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部(低噪声放大器27、接收部28和高频发送部30),第一无线通信部的接收电路在正交混频器21的前段具有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
本实施例中的无线收发部的特征在于,在通过第二无线通信部,用WCDMA模式进行通信中,在通过第一无线通信部监控来自GSM网络的接收信号时,WCDMA的发送信号成分作为监控干扰波而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一无线通信部的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的增益,能降低输入到接收正交混频器21中的干扰信号成分的信号电平。
如用图3说明的,在WCDMA发送频谱中,包含对于GSM接收信号52的中心频率成为假响应干扰频率的信号成分的情况下,发生监控干扰。在不存在假响应干扰频率的情况下,不需要降低接收正交混频器21的输入信号电平。
图6示出本发明涉及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结构为,取代第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使用固定增益的低噪声放大器62,通过N分频器(N是正的整数)61,向接收正交混频器21供给了可变本机振荡器60的输出。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本实施例中,WCDMA发送信号的邻接信道漏泄信号,经由例如印制电路板,泄漏到N分频器61的输入端子,作为1/N倍的干扰信号,与本机振荡信号fLO共同输入到正交混频器21。
通信处理部31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在WCDMA接收信号的发送空白期间TG内,计算式(4)、(5)的值,通过判定式(6)中示出的GSM监控频率与漏泄电波的关系,来判断有无假响应干扰频率。在本实施例中,在存在了假响应干扰频率的情况下,通信处理部31通过将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60的输出电平从初始值降低,使输入到正交混频器21中的干扰信号电平降低,来使排除干扰能力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也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将用虚线围起的部分10的电路要素集成在一个半导体基板上,作为无线收发部IC来提供。
图7示出适用了用GSM的接收信号频带925~960MHz进行工作的GaAs·FET混频器时的正交混频器21的特性的一例。
在此,示出了按照本机振荡信号63的输入电平(横轴)而变化的转换增益70的值和RF输入的输入三阶互调点77的值。一般地,兼顾为了得到最小接收灵敏度而需要的转换增益70、及由对于相互调制干扰所要求的排除能力来决定的输入三阶互调点77,来决定本机振荡输入电平。
在第二实施例中,例如,假设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60的输出初始值等于-10dBm。在存在假响应干扰频率时,通信处理部31若将上述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60的输出电平降低到-25dBm,则转换增益70从14dB下降到10dB。从而,在本机振荡信号fLO中包含的干扰成分在正交混频器21的输出中出现的电平降低,对WCDMA漏泄信号的干扰的排除能力增加。另一方面,输入三阶互调点77从0dBm降低到-4dBm,但为了排除相互调制干扰,需要三阶互调点。在本发明中,对于作为干扰信号的本机振荡信号的高次谐波,即使变得低于初始状态,也没有问题。
再有,在正交混频器21构成为能够通过使本机振荡输入电平增加,而降低包含在本机振荡信号中的干扰成分的混频器输出电平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控制,使得在干扰频率存在时,提高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60的输出。此外,也可以使N分频器61的输出电平可变,来取代本机振荡器60的输出可变,并在存在干扰频率时,使N分频器的输出电平降低。
图8示出通过输出可变N分频器66,将固定输出本机振荡器74连接至正交混频器21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存在干扰频率时,通过降低输出可变分频器66的输出,使包含在本机振荡信号63中的原来的信号成分fLO和N分频后的干扰信号成分共同降低,来减少混频器输出32中出现的干扰成分。
图9示出本发明涉及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结构为,使用固定增益的低噪声放大器62,来取代第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增益可变低噪声放大器20,并用可变电压调整器64控制接收正交混频器21的转换增益。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通信处理部31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在WCDMA接收信号的发送空白期间TG内,计算式(4)、(5)的值,通过判定式(6)中示出的GSM监控频率与漏泄电波的关系,来判断有无假响应干扰频率。在存在了假响应干扰频率的情况下,通信处理部31通过将可变电压调整器64的输出电压从初始值降低,使正交混频器21的转换增益下降,使排除干扰能力增加。
图10示出本发明涉及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结构为,在第一实施例中示出的第二无线网络系统(WCDMA)用的无线发送电路中,使用了能对发送频带的放大增益进行控制的增益可变高输出放大器65,来取代高输出放大器29。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通信处理部31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在WCDMA接收信号的发送空白期间TG内,计算式(4)、(5)的值,通过判定式(6)中示出的GSM监控频率与漏泄电波的关系,来判断有无假响应干扰频率。在存在了假响应干扰频率的情况下,通信处理部31降低增益可变高输出放大器65的增益,使WCDMA的发送输出降低。这样,由于以图3的1918.6MHz为中心的271kHz宽的漏泄功率降低,因此,输出到GSM用的接收正交混频器21中的干扰信号电平下降,能使排除干扰能力增加。
图11示出本发明涉及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特征在于,在信号处理部31具有的存储器71中,用表形式预先存储了发生假响应干扰频率的GSM接收频率和WCDMA发送频率的组合(频率信道号码ARFCN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在WCDMA模式下执行GSM基站电平监控时,通信处理部31判定存储器71中是否已登录了当前适用的WCDMA发送频率和GSM接收频率的组合(在图3的例子中,信道号码“883”和“9612”的组合)。如果是已登录在存储器中的情况,判断为存在假响应干扰频率,执行用于排除接收干扰的控制。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不逐次执行式(4)、(5)的计算和式(6)的判定,能高速地判定有无假响应干扰频率,因此,能在发送空白期间TG内,高效地实现用于排除接收干扰的增益控制和电平监控。再有,图11示出在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中适用了存储器31的例子,但第五实施例也能够适用于第二~第四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机。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作为GSM便携式电话机的排除干扰能力,以式(3)示出的干扰信号电平≥-43dBm为前提,判定有无存在假响应干扰频率。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根据WCDMA中规定的邻接信道漏泄功率比33dBc与式(2)的关系,对WCDMA的发送输出电平设定下式(7)的阈值Pthrs,利用该阈值Pthrs,判定有无假响应干扰。
Pthrs=-43+33=-10dBm               …(7)
便携式电话机具有根据距基站的距离或通信环境来控制发送功率的功能。控制发送功率的结果,在WCDMA的发送输出电平变得小于-10dBm时,意味着不发生假响应干扰,而能够稳定接收GSM基站的电平监控信号。从而,通信处理部31将WCDMA的当前发送输出电平与上述阈值Pthrs(=-10dBm)相比较,若发送输出电平大于阈值Pthrs,则执行第一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用于排除接收干扰的控制工作,若发送输出电平在阈值Pthrs以下,也可以省略排除接收干扰的控制,来执行GSM基站的电平监控。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将WCDMA方式的频带作为上行频率:1920~1980[MHz],将下行频率2110~2170[MHz]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对于分配给第三代便携式电话机用的Band2的上行频率:1850~1910[MHz];下行频率:1930~1990[MHz];Band3的上行频率:1710~1785[MHz];下行频率:1805~1880[MHz],也可知能够适用本发明。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第一无线网络系统中适用了第二代的GSM,在第二无线网络系统中适用了第三代的WCDMA,但也可以在第一无线网络系统中适用例如PDC、PHS、IS-95方式CDMA等GSM以外的系统,在第二无线网络系统中适用遵照3GPP2的cdma-1x、MC-CDMA等WCDMA以外的系统。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关于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便携式电话机系统间切换模式的便携式电话机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排除对第二代便携式电话机系统间和第三代便携式电话机间的模式切换的适用。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对多模式的便携式电话机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也能够适用于利用例如使用2.4GHz的IEEE802.11b、IEEE802.11g的无线接入网、使用5.2GHz带的ARIB STD-T70、ARIB STD-T71(=IEEE802.11a)、ARIB STD-T72的无线接入网、使用4.9GHz带的无线接入网等的无线LAN用的终端。

Claims (12)

1.一种多模式无线终端,具有:第一无线收发部,用于与第一无线网络系统通信;第二无线收发部,用于与第二无线网络系统通信;通信处理部,与上述第一、第二无线收发部连接;及天线开关部,根据频带分离来自天线的接收信号,分配给上述第一、第二无线收发部,而且向上述天线输出来自上述第一、第二无线收发部的发送信号;
上述通信处理部在通过上述第二无线收发部,与第二无线网络系统进行通信中,通过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监控来自第一无线网络系统的接收信号电平,
上述多模式无线终端的特征在于,
上述通信处理部根据发往上述第二无线网络系统的发送频率与来自上述第一无线网络系统的接收频率的关系,判定是否由于上述发送信号而干扰电平监控,在发生干扰的情况下,改变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和第二无线收发部的任一电路特性,来抑制干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具有用于对来自上述天线开关部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的增益可变放大器、本机振荡器、以及用于对上述增益可变放大器的输出和从上述本机振荡器输出的本机振荡信号进行混合的混频器,
上述通信处理部控制上述增益可变放大器的增益,来抑制上述干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具有用于对来自上述天线开关部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以及用于对上述放大器的输出和从上述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输出的本机振荡信号进行混合的混频器,
上述通信处理部控制上述输出可变本机振荡器的输出电平,来抑制上述干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具有用于对来自上述天线开关部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本机振荡器、对从上述本机振荡器输出的本机振荡信号进行N分频的输出可变分频器、以及用于对上述放大器的输出和上述输出可变分频器的输出进行混合的混频器,
上述通信处理部控制上述输出可变分频器的输出电平,来抑制上述干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无线收发部具有用于对来自上述天线开关部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本机振荡器、用于对上述放大器的输出和从上述本机振荡器输出的本机振荡信号进行混合的混频器、以及用于向上述混频器供给可变电源电压的可变电压调整器,
上述通信处理部控制上述可变电压调整器的输出电压,来抑制上述干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无线收发部具有用于对要输出至上述天线开关部的发送信号进行放大的增益可变高输出放大器,
上述通信处理部控制上述增益可变高输出放大器的增益,来抑制上述干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信处理部具有存储器,通过参照上述存储器来判定是否由于上述发送信号而干扰上述电平监控,上述存储器存储了在可适用于上述第一无线网络的发送频带和用于上述监控的接收频带的范围内,发生上述干扰的发送频率和接收频率的特定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无线网络是TDMA方式的便携式无线电话系统,上述第二无线网络是CDMA方式的便携式无线电话系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信处理部根据发往上述第二无线网络系统的发送频率,来确定漏泄功率不小于规定值的频带,根据上述频带中是否包含上述第一无线网络系统的接收频率的整数倍或整数分之一的频率,来判定有无上述发送信号对上述电平监控的干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发往上述第二无线网络的发送电平超过了规定的阈值电平的情况下,上述通信处理部判定有无上述发送信号对上述电平监控的干扰。
11.一种无线收发部,与天线开关和发送用高输出放大器和无线终端用的通信处理部相耦合,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无线通信部和第二无线通信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与第一模式的无线网络进行通信,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与第二模式的无线网络进行通信,
上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具有混频器电路和信号电平切换电路,上述混频器电路对接收信号和本机振荡频率信号进行混合,来切换接收信号的频率,上述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可变地控制上述混频器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平,
在通过上述第二无线通信部与上述第二模式的无线网络进行通信中,通过上述第一无线通信部,监控来自上述第一模式的无线网络的接收信号时,响应来自上述通信处理部的指示,由上述信号电平切换电路切换上述混频器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平,能降低来自上述第二无线通信部的发送信号对监控产生的干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收发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电平切换电路通过改变输入到上述混频器电路中的接收信号的信号电平、该混频器电路的工作电源电平、本机振荡输入信号电平中的一个,切换上述混频器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平。
CNB2004100618602A 2003-06-25 2004-06-25 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10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80568 2003-06-25
JP2003180568 2003-06-25
JP2003429484A JP2005039765A (ja) 2003-06-25 2003-12-25 マルチモード型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送受信部
JP2003429484 2003-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8175A CN1578175A (zh) 2005-02-09
CN100381003C true CN100381003C (zh) 2008-04-09

Family

ID=34117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186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1003C (zh) 2003-06-25 2004-06-25 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80811B2 (zh)
JP (1) JP2005039765A (zh)
CN (1) CN10038100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66485B2 (en) * 2004-03-04 2008-04-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mode wireless transmitter and a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06073212A1 (en) * 2005-01-05 2006-07-13 Sk Telecom Co., Ltd. Dual band/dual mod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EP1876721A1 (en) * 2005-04-15 2008-01-09 Hitachi Metals, Ltd. Multi-band high-frequency circuit, multi-band high-frequency circuit component, and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519026B1 (en) * 2005-07-26 2009-04-14 Sprint Spectrum L.P. Communication type and congestion based switching of air interface protocols
US7483678B2 (en) * 2005-09-27 2009-01-27 Skyworks Solutions, Inc. Single chip GSM/EDGE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with 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CN100589667C (zh) * 2005-10-21 2010-0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移动终端实现双待机的呼叫方法
JP2007124528A (ja) * 2005-10-31 2007-05-17 Murata Mfg Co Ltd 無線装置
JP4628293B2 (ja) * 2006-03-30 2011-02-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マルチバンド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バンド無線通信装置
KR101377948B1 (ko) * 2006-04-28 2014-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모드 이동 단말의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CN101090565B (zh) * 2006-06-13 2010-05-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终端及双模终端中双模同时运行的方法
US8221690B2 (en) 2007-10-30 2012-07-17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Systems and devices that utilize photolyzable nitric oxide donors
US20090112197A1 (en) 2007-10-30 2009-04-30 Searete Llc Devices configured to facilitate release of nitric oxide
JP2008160421A (ja) * 2006-12-22 2008-07-10 Toshiba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US7862598B2 (en) 2007-10-30 2011-01-04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Devices and systems that deliver nitric oxide
US8642093B2 (en) 2007-10-30 2014-02-04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use of photolyzable nitric oxide donors
WO2008142529A2 (en) * 2007-05-22 2008-1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system interference based radio control
US8877508B2 (en) 2007-10-30 2014-11-04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Devices and systems that deliver nitric oxide
US7846400B2 (en) 2007-10-30 2010-12-07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Substrates for nitric oxide releasing devices
US7897399B2 (en) 2007-10-30 2011-03-01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Nitric oxide sensors and systems
US10080823B2 (en) 2007-10-30 2018-09-25 Gearbox Llc Substrates for nitric oxide releasing devices
US8980332B2 (en) 2007-10-30 2015-03-17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use of photolyzable nitric oxide donors
US8340714B2 (en) 2007-12-14 2012-12-25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mputing device with configurable antenna
DE602008003188D1 (de) 2008-02-15 2010-12-0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Verfahren, Vorrichtungen und Systeme zum Verarbeiten eines Signals in Gegenwart von Schmalbandstörungen
CN101841903A (zh) * 2009-03-20 2010-09-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减小基站间干扰的装置和方法
JP2010268394A (ja) 2009-05-18 2010-11-25 Fujitsu Ltd マルチ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タイミング通知方法
CN101882941A (zh) 2010-07-07 2010-11-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四频收发的装置及设备
US20120040628A1 (en) * 2010-08-13 2012-02-1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Transceiver with Interferer Control
US8054221B1 (en) 2010-11-15 2011-11-08 Apple Inc. Methods for testing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receivers in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20149412A1 (en) * 2010-12-10 2012-06-14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in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Systems
US8811192B2 (en) 2011-02-10 2014-08-19 Apple Inc. Methods for test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ransceivers in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CN102149223B (zh) * 2011-03-22 2014-10-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终端接收灵敏度的方法及终端
CA2837334C (en) * 2011-06-01 2022-05-10 Andrew Llc Broadban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with non-duplexer isolator sub-system
CN102833884A (zh) * 2011-06-13 2012-12-1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双模移动通信终端
JP5375925B2 (ja) * 2011-11-01 2013-1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無線通信機
CN102573037A (zh) * 2012-02-07 2012-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内的抗干扰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3368590B (zh) * 2012-04-06 2015-10-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终端中的抗干扰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582391B2 (en) 2012-04-18 2017-02-28 W2Bi, Inc. Logistics of stress testing
CN103391125B (zh) * 2012-05-10 2016-12-14 上海精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分离式天线来发送数据的发送系统
US9014637B1 (en) * 2013-09-27 2015-04-21 Intel Corporation Dynamic switching frequency control of an on-chip or integrated voltage regulator
US9838069B2 (en) * 2013-10-30 2017-12-05 Netgear, Inc.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module with high band selectivity
US20150244548A1 (en) * 2014-02-27 2015-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adjustment of signals
JP6720920B2 (ja) * 2017-05-26 2020-07-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タイヤ空気圧検出システム
CN107394572A (zh) * 2017-08-16 2017-11-24 长江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放大器光学模组
US10883363B2 (en) * 2017-10-13 2021-01-05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s using aliasing
KR20200037533A (ko) * 2018-10-01 2020-04-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송신 신호 및 수신 신호의 주파수 대역에 따라 수신 신호를 증폭하는 증폭기의 최대 증폭 레벨을 제어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101A (zh) * 1996-06-05 1998-02-11 夏普公司 双模蜂窝电话系统
CN1257634A (zh) * 1997-04-22 2000-06-21 诺基亚网络有限公司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将多模式终端连接到网络
CN1307750A (zh) * 1999-02-25 2001-08-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电终端装置
EP1176731A1 (en) * 2000-07-11 2002-01-30 Texas Instruments Inc.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of a narrow band interferer in a wide b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02232314A (ja) * 2001-01-31 2002-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ュアルモード受信機
CN1367623A (zh) * 2002-01-15 2002-09-04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 Cdma/gsm双模式移动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42267B2 (ja) 1994-12-30 1998-12-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機
JPH11127085A (ja) * 1997-10-20 1999-05-11 Fujitsu Ltd 2モード復調装置
US6594242B1 (en) 1999-01-14 2003-07-15 Ericsson, Inc. Broadcasting of two generation cellular system control channel information over a three generation control channel to support roaming and handover to two generation cellular networks
US6584090B1 (en) * 1999-04-23 2003-06-24 Skyworks Solutions, Inc. System and process for shared functional block CDMA and GSM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s
US6466803B1 (en) * 1999-10-19 2002-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mode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efficient oscillator synchronization
JP3442356B2 (ja) 2000-08-25 2003-09-0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通信方式切替交換局及び通信方式切替方法
US6597081B2 (en) * 2000-12-08 2003-07-2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ator having reduced forces at generator stator key ba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JP2002290254A (ja) * 2001-03-26 2002-10-04 Nec Corp ダイレクトコンバージョン受信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101A (zh) * 1996-06-05 1998-02-11 夏普公司 双模蜂窝电话系统
CN1257634A (zh) * 1997-04-22 2000-06-21 诺基亚网络有限公司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将多模式终端连接到网络
CN1307750A (zh) * 1999-02-25 2001-08-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电终端装置
EP1176731A1 (en) * 2000-07-11 2002-01-30 Texas Instruments Inc.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of a narrow band interferer in a wide b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02232314A (ja) * 2001-01-31 2002-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ュアルモード受信機
CN1367623A (zh) * 2002-01-15 2002-09-04 华立集团有限公司 Cdma/gsm双模式移动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8175A (zh) 2005-02-09
US7280811B2 (en) 2007-10-09
JP2005039765A (ja) 2005-02-10
US20050032493A1 (en) 2005-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1003C (zh) 多模式无线终端及无线收发部
JP4494650B2 (ja) 共有機能ブロックcdma/gsm通信トランシーバ用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セス
JP3756952B2 (ja) 多重バンド無線装置
US7260416B2 (en) Shared receive path for simultaneous received signals
JP4986314B2 (ja) 無線通信用トランシーバ
CN110324061B (zh) 分离式自适应载波聚合实现装置及方法
US6208844B1 (en) System and process for shared functional block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s with GPS capability
JP2007529181A (ja) マルチモード/マルチバンド移動局及びその移動局の動作方法
JP2015092738A (ja) マルチモード無線受信機のマルチバンドミキサ及び直交位相信号発生器
CN101331710A (zh) 5-ghz wlan中的gsm谐波发射去敏
WO2004105263A1 (en) Multi-band and multi-mode mobile termina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80176594A1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radiation power in dual mode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4001881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 architecture
JPH07221684A (ja) 移動体通信の無線端末装置
JP2001285192A (ja) 移動通信端末と基地局
JPH09186620A (ja) 通信用機器および通信方法
JP3751205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H09181660A (ja) 無線端末装置
JP4509474B2 (ja) Gps能力を有するブロック通信トランシーバ
KR20020047542A (ko) 무선 랜 알에프 프런트엔드 송수신 장치
JP2003110454A (ja) マルチモード無線機
JP3700337B2 (ja) 携帯電話装置
JPH1169414A (ja) 無線機
JP2002185396A (ja) 無線端末装置
KR20040059584A (ko) 통합 기지국 시스템의 무선 트래픽 부하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09

Termination date: 201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