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4057U - 接頭結構 - Google Patents

接頭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4057U
TWM644057U TW112201134U TW112201134U TWM644057U TW M644057 U TWM644057 U TW M644057U TW 112201134 U TW112201134 U TW 112201134U TW 112201134 U TW112201134 U TW 112201134U TW M644057 U TWM644057 U TW M64405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s
wall
joint structure
abutting surface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11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聖踊
Original Assignee
中大冷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大冷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大冷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11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4057U/zh
Publication of TWM644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405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一種接頭結構,具有一接頭本體,設置有一第一組設口及一第二組設口,第一組設口與第二組設口由一通孔相連,一管件,分別具有一套設端以及一插入端,插入端具有一第一抵接面,第一抵接面卡抵於接頭本體內周,插入端軸向插設於第一組設口中,插入端的外壁朝外環設有一阻擋部,阻擋部具有一第二抵接面,二密封件,設於內壁與外壁之間,再以一蓋件蓋設於第一組設端上,蓋件設有一穿孔,套設端由穿孔向外伸出,且穿孔的孔徑小於阻擋部之外徑,使穿孔在周緣形成有一卡抵第二抵接面之承接面,迫使管件無法沿第一組設口之軸向往復移動,以及接頭本體可相對管件順暢轉動,防止接頭本體或管件鬆脫。

Description

接頭結構
本創作係與用於傳輸流體之接頭結構有關,尤其指一種可讓接頭本體相對管件順暢轉動,防止接頭本體或管件鬆脫,並確保插設於接頭本體的管件無法相對於接頭本體之軸向往復移動的接頭結構。
習用技術的接頭結構包括有一供管件結合之短芯、一螺套及一容置於該螺套中之止漏墊圈,該螺套之一端設有可與設備連接之螺牙段,另一端設有一朝內側伸出的凸緣,而該短芯係設於該螺套之中,並抵於該凸緣而定位;上述習知的接頭在實際使用時,係先將管件結合於短芯上,由於管件之材質以及短芯外周具有倒鉤等因素,管件會非常緊固地與短芯結合,可視為固定成一體的狀態;接著將螺套以螺牙段螺接於設備的接口上,隨著螺套持續旋入接口,則凸緣會推動短芯朝接口方向移動,並抵推止漏墊圈直到接觸接口,此時再將螺套旋緊,使止漏墊圈緊抵於接口,即可完成管件與設備的連接;在工作的過程中,管件常會發生扭曲、扭轉的情形,由於管件緊固於短芯,這個扭轉力量會傳遞至短芯處;然而短芯與止漏墊圈被螺套迫緊於接口上,因此產生極大的摩擦力而不能轉動;另一方面,螺套以凸緣緊抵於短芯,因此與短芯形成緊固狀態,則扭轉力量亦將傳遞至螺套,進而發生螺套相對於接口旋轉的現象,導致管件鬆脫造成洩漏。
另一種習用技術中,傳輸如冷媒等流體的裝置或管線之間,須以特製的接頭連接,接頭中具有讓流體流通的通孔,讓流體得經由接頭的通孔流通,請參考第13圖,習用技術的接頭結構包含一接頭本體91以及一管件92,接頭本體91中具有一第一組設口911、第二組設口912以及連通第一組設口911與第二組設口912的一通孔913,第一組設口911軸向插設有管件92,而第二組設口912則組設有一流體傳輸裝置93,流體傳輸裝置93用以輸入或輸出流體。管件92為具有通道的管狀結構且由第一組設口911從接頭本體91內側伸出,而伸出於接頭本體91外的管件92套設有一管線94,接頭本體91與管件92之間設置有彈性的密封件95,讓接頭本體91與管件92之間得以密合。
如第13圖所示,管件92軸向插設於第一組設口911中,且管件92可相對於第一組設口911軸向轉動,藉此調整套設於管件92上的管線94之方向,避免纏繞或打結之情形,而管件92的外壁環設有一凸緣921,而第一組設口911對應凸緣921環設有一階緣914,當凸緣921卡抵於階緣914的一側,管件92無法繼續沿第一組設口911之軸向向外移動。
惟,管件92雖無法相對於第一組設口911之軸向向外移動,但是軸向向內移動卻未遭到限制,因此軸向轉動管件92的過程中,仍可能因為管件92往接頭本體91方向移動,導致接頭本體91與管件92之間出現間隙,進而造成液體漏出或氣體外洩,此外,由於管線94經常以彈性材質製成,因此往往會再以質地較硬的金屬材質製成一固定件96,以固定件96同時包覆管件92與管線94,並將兩者迫緊,讓管件92與套設的管線94得以更穩固地連接,但在迫緊的過程中,容易因不小心推動到管件92,造成管件92往第一組設口911的方向移動,同樣也會導致間隙出現,因此,尚有改善的空間。
有鑑於此,如何改進上述問題即本創作所欲解決之首要課題。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接頭結構,其中,管件軸向插設於接頭本體的一組接口,再由管件的另一端套設一蓋件,以蓋件將管件固設於組接口中,除了接頭本體相對管件可以順暢轉動,防止接頭本體或管件鬆脫之外,也讓管件無法相對於接頭本體之軸向往復移動,藉此,使管件得更穩固地插設於接頭本體上。
為達前述之目的,本創作提供接頭結構,用以連接流體傳輸裝置,接頭結構包含:一接頭本體,設置有一第一組設端以及一第二組設端,第一組設端具有一第一組設口,第二組設端具有一第二組設口,第一組設口與第二組設口由一通孔相連,第一組設口具有一內壁,第一組設端的外周面還設置有一第一連接部,而第二組設口則用以與流體傳輸裝置組設;一管件,分別具有一套設端以及一插入端,插入端軸向插設於第一組設口中,插入端具有一第一抵接面及一外壁,其中第一抵接面卡抵於接頭本體內周,外壁朝外環設有一阻擋部,阻擋部還具有一第二抵接面;至少一密封件,設於內壁與外壁之間;以及一蓋件,設有一第二連接部以及一穿孔,蓋件以第二連接部連接第一連接部而蓋設於第一組設端上,管件的套設端由穿孔向外伸出,且穿孔的孔徑小於阻擋部之外徑,使穿孔在周緣形成有一卡抵第二抵接面之承接面,進而迫使管件無法沿著第一組設口之軸向往復移動。
較佳地,管件的外壁凹設有一環槽,密封件嵌設於環槽中。
較佳地,第一組設口的內壁凹設有一環槽,密封件嵌設該環槽中。
較佳地,穿孔的孔徑大於套設端之外徑,使套設端之外周面與穿孔之孔壁之間形成有一間距。
較佳地,其中,通孔設置有一朝向第二組設口延伸之塞件,塞件具有連通第一組設口與第二組設口的一導流孔,塞件與第二組設口的內壁之間夾設有一彈性環座,塞件朝向第二組設口延伸的一端形成有呈錐型片體狀的一推抵部,塞件相對於推抵部的另一端形成有一螺接部,而通孔的孔壁設有內螺紋以供螺接部螺設,塞件向外凸設有一環凸部,而彈性環座的內側凹設有一環階部,塞件插設於彈性環座中,且環凸部抵接於環階部。
較佳地,其中,內壁環設有一階緣,阻擋部具有朝向第一組設口的第一抵接面以及與第一抵接面相反的第二抵接面,且第一抵接面卡抵於階緣;以及,階緣與阻擋部呈形狀大小相符之圓環狀。
本創作之上述目的與優點,不難從以下所選用實施例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中獲得深入了解。
1:接頭本體
11:第一組設端
111:第一連接部
12:第二組設端
13:第一組設口
131:底面
132:內壁
133:端面
134:階緣
14:第二組設口
15:通孔
16:凸牆
2:管件
21:套設端
22:插入端
221:外壁
222:端面
223:環槽
23:阻擋部
231:第一抵接面
232:第二抵接面
3:蓋件
31:穿孔
32:第二連接部
33:承接面
4:密封件
5:塞件
51:螺接部
52:導流孔
521:第一端
522:第二端
53:推抵部
54:環凸部
6:彈性環座
61:環階部
7:流體傳輸裝置
71:針型閥
72:閥針
8:管線
81:固定件
91:接頭本體
911:第一組設口
912:第二組設口
913:通孔
914:階緣
92:管件
921:凸緣
93:流體傳輸裝置
94:管線
95:密封件
96:固定件
D:間距
第1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第2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第3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4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第5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第6圖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塞件與彈性環座的示意圖;第7圖為本創作的組裝示意圖;第8圖為本創作的組裝結構示意圖;第9圖為本創作的組裝之態樣變化;第10圖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11圖為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12圖為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13圖為習用技術的示意圖。
請參閱第1至9圖,所示者為本創作提供之接頭結構的第一實施例,接頭結構包含有一接頭本體1、一管件2、一蓋件3以及二密封件4,其中:
接頭本體1,設置有一第一組設端11以及一第二組設端12,第一組設端11呈圓柱狀,其外周面與端面分別設置有一第一連接部111與一第一組設口13,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111由外螺紋所構成,第二組設端12具有用以組設流體傳輸裝置7的一第二組設口14,第一組設口13與第二組設口14由一通孔15相連,如第3圖所示,第一組設口13具有一底面131、一內壁132以及一端面133,內壁132還環設有一階緣134,通孔15與底面131相通。
管件2,具有用以供管線套設的一套設端21,套設端21之外周面設有倒鉤結構,讓管線套設之後較不容易從管件2脫離,管件2相對於套設端21的另一端為一插入端22,插入端22為柱狀結構而具有一外壁221與一端面222,而外壁221朝外環設有一阻擋部23,阻擋部23具有朝向第一組設口13的一第一抵接面231以及與第一抵接面231相反的一第二抵接面232,插入端22軸向插設於第一組設口13中,且第一抵接面231卡抵於階緣134,使管件2無法沿著第一組設口13之軸向往第二組設口14的方向移動,於本實施例中,阻擋部23與階緣134皆呈環狀且大小相符,使管件2得以於第一組設口13中軸向轉動。
蓋件3,呈圓蓋狀且端面具有一穿孔31,外周面設置有一第二連接部32,蓋件3以第二連接部32連接第一連接部111而蓋設於第一組設端11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部32為對應第一連接部111的內螺紋,使蓋件3得螺接設置於第一組設端11上,插設於第一組設口13的管件2以其套設端21經由穿孔31向外伸出於蓋件3的外側,且穿孔31的孔徑小於阻擋部23之外徑,使穿孔31在周緣形成有一卡抵第二抵接面232之承接面33,進而迫使管件2無法沿著第一組設口13之軸向朝蓋件3的方向移動。
值得一提的是,如第5圖所示,穿孔31的孔徑大於套設端21的外徑,使套設端21之外周面與穿孔31之孔壁並未直接接觸而是於兩者之間形成有一間距D,如此一來,製造蓋件3時不需要精密地計算穿孔31的孔徑以讓穿孔31與套設端21的外周面貼合,讓加工過程具有較大的彈性,從而降低製造的精度門檻,此外,當管件2於第一組設口13中軸向旋轉時,套設端21的外周面不會與穿孔31的內壁發生摩擦,讓管件2相對於第一組設口13之軸向轉動時更為順暢。
須注意的是,如第5圖所示,本實施例中阻擋部23的第二抵接面232是突出於第一組設口13的端面133,當然在其他可行的實施態樣中,第二抵接面232亦可採用切齊於端面133之方式配置、或是採用第二抵接面232凹陷於第一組設口13的端面133中的方式配置,只要由承接面33抵接於第二抵接面232,蓋件3均能夠限制管件2往蓋件3之方向移動。
密封件4,在此為兩個具有彈性的O型環,夾設於接頭本體1的第一組設口13與管件2之間,使管件2與接頭本體1得以密合而減少流體外洩之風險,於本第一實施例中,插入端22的外壁221凹設有至少一個環槽223(本實施例示意為兩個),兩個密封件4即分別嵌設於環槽223中,密封件4緊密夾設於插入端22的外壁221以及第一組設口13的內壁132之間,使流體經過接頭結構時不會洩漏。
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為配合流體傳輸裝置,還配置有對應的一塞件5與一彈性環座6,以下將針對塞件5與彈性環座6的細部結構進行說明:
請參閱第2至6圖,塞件5由通孔15朝向第二組設口14之軸向延伸設置,且塞件5設置於通孔15中的一端具有一螺接部51,通孔15的孔壁設有內螺紋以供螺接部51螺設,塞件5具有連通第一組設口13與第二組設口14的一導流孔52,導流孔52沿第二組設口14之軸向延伸且分別具有一第一端521與一第二端522,第一端521開設於螺接部51的端面,第二端522則開設在塞件5朝向第二組設口14延伸的一端,並於第二端522的出口處外形成呈錐型片體狀的一推抵部53,塞件5的周緣還向外凸設有一環凸部54,塞件5與第二組設口14的內壁之間 夾設有彈性環座6,而彈性環座6的內側凹設有一環階部61,塞件5插設於彈性環座6中,且環凸部54抵接於環階部61。
以上為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第一實施例之接頭結構進行說明,以下則將針對接頭結構與一流體傳輸裝置7以及一管線8實際組裝時之態樣進行說明:
請參考第7至8圖,接頭本體1的第二組設口14組設有一流體傳輸裝置7,如第8圖所示,流體傳輸裝置7的內部包含有一針型閥71,針型閥71插設有一閥針72,當閥針72抵接於塞件5的推抵部53時,針型閥71的開口就會被開啟,使流體得以從針型閥71流入第二組設口14,而管線8套設於管件2的套設端21,套設端21外周面的倒鉤節購使管線8較不容易脫離管件2,於本實施例中,將固定件81同時套設於管件2與管線8,再從固定件81的外周面施加外力迫緊,使管線8更難脫離管件2的套設端21,而在對固定件81施力的過程中,由於管件2的阻擋部23同時受到接頭本體1的階緣134以及蓋件3的承接面33從兩側抵止,使管件2無法相對於接頭本體1之軸向往復移動,但接頭本體1與管件2之間仍可相互順暢轉動。
請再參考第9圖,所示者為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態樣變化,如第9圖所示,接頭本體1所組設的對象可以為任一流體傳輸裝置7,值得一提的是,流體輸入與輸出接頭結構的方向可以交換,因此,在其他可行的實施態樣中,例如打氣筒的風槍等,氣體從管線8輸入本創作之接頭結構,從第一組設口13經由通孔15流向第二組設口14,最後由第二組設口14流入風槍中(如第2、3圖所示的第一組設口13、通孔15、第二組設口14)。
通過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管件2軸向插設於接頭本體1的第一組設口13中,並且可於第一組設口13中軸向轉動,使管件2具有調整管線8之方向的效果,避免管線8纏繞或者打結,此外,管件2的阻擋部23夾設於接頭本體1的階緣134以及蓋件3的承接面33之間,藉此,使本創作之接頭結構在保留管件2可軸向轉動之功效下,讓管件2無法相對於第一組設口13之軸向往復移動,如此一來,在軸向轉動管件2的過程中,無須擔心管件2因為往第一組設口13的方向移動,進而讓接頭本體1與管件2之間出現間隙,造成流體的外漏,同理可知,當把固定件81套設並迫緊管線8時,也無須擔心管件2因為不小心被推到而往第一組設口13的方向移動。
必須注意的是,本創作的第一抵接面231卡抵於接頭本體1內周,這是指管件2的套設端21頂面可被接頭本體1內周所阻擋(如第3、4、8、10、11、12圖所示),而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抵接面231則設於阻擋部23頂面而與階緣134對接,但事實上可理解該第一抵接面231只要能受接頭本體1內周所阻擋,則配合蓋件3即可把管件2夾置於接頭本體1與蓋件3之間,所以該第一抵接面231可以是插入端22上的任一部位(如本實施例第5圖所示的阻擋部23頂面,或第4圖所示的端面222,或第11、12圖所示與一凸牆16抵接的端面222),並搭配接頭本體1內周的阻擋物(如第4圖所示的底面131,或第11、12圖所示的凸牆16,或是第5圖所示的階緣134),或是兩者均是。
請再參考第10圖,所示者為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為方便說明,其中結構相似或相同之元件均參考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進行編號,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別在於:用以設置密封件4的環槽223是設置於第一組設口13的內壁132,如第10圖所示,插入端 22的外壁221為圓滑弧面,使管件2製造時更容易,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管件2軸向插設於第一組設口13中,能相對於第一組設口13軸向轉動,使管件2具有調整方向的功效,另一方面,管件2無法相對於第二組設口14軸向往復移動,且使得管件2與接頭本體1之間可相互順暢轉動,。
最後,請再參考第11圖,所示者為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第三實施例,其與前揭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第二組設端12的外周面改設有外螺紋結構,用以螺接不同的流體傳輸裝置7,於本實施例中,管件2軸向插設於接頭本體1的第一組設口13中,管件2同樣朝外環設有阻擋部23,由於阻擋部23受到接頭本體1的階緣134以及蓋件3的承接面33所擋止,管件2可相對於第一組設口13之軸向轉動,但無法軸向移動,使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同樣具有前揭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功效。
請再參考第12圖,所示者為本創作之接頭結構的第四實施例,其與前揭第三實施例的差別在於:環槽223、密封件4是設置於第一組設口13的內壁132。
惟以上實施例之揭示僅用以說明本創作,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舉凡等效元件之置換仍應隸屬本創作之範疇。
綜上所述,可使熟知本領域技術者明瞭本創作確可達成前述目的,實已符合專利法之規定,故依法提出申請。
1:接頭本體
11:第一組設端
111:第一連接部
12:第二組設端
13:第一組設口
14:第二組設口
2:管件
21:套設端
22:插入端
221:外壁
222:端面
223:環槽
23:阻擋部
3:蓋件
31:穿孔
4:密封件
5:塞件
51:螺接部
521:第一端
53:推抵部
54:環凸部
6:彈性環座
61:環階部

Claims (10)

  1. 一種接頭結構,用以連接流體傳輸裝置,該接頭結構包含: 一接頭本體,設置有一第一組設端以及一第二組設端,該第一組設端具有一第一組設口,該第二組設端具有一第二組設口,該第一組設口與該第二組設口由一通孔相連,該第一組設口具有一內壁,該第一組設端的外周面還設置有一第一連接部,而該第二組設口則用以與流體傳輸裝置組設; 一管件,分別具有一套設端以及一插入端,該插入端軸向插設於該第一組設口中,該插入端具有一第一抵接面及一外壁,其中第一抵接面卡抵於接頭本體內周,而該外壁朝外環設有一阻擋部,該阻擋部具有一第二抵接面; 至少一密封件,設於該內壁與該外壁之間;以及 一蓋件,設有一第二連接部以及一穿孔,該蓋件以該第二連接部連接該第一連接部而蓋設於該第一組設端上,該管件的該套設端由該穿孔向外伸出,且該穿孔的孔徑小於該阻擋部之外徑,使該穿孔在周緣形成有一卡抵該第二抵接面之承接面,進而迫使該管件無法沿著該第一組設口之軸向往復移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管件的該外壁凹設有一環槽,該密封件嵌設於該環槽中。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第一組設口的該內壁凹設有一環槽,該密封件嵌設於該環槽中。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穿孔的孔徑大於該套設端之外徑,使該套設端之外周面與該穿孔之孔壁之間形成有一間距。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第一組設口具有一底面,該通孔與該底面相通。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通孔設置有一朝向該第二組設口延伸之塞件,該塞件具有連通該第一組設口與該第二組設口的一導流孔,該塞件與該第二組設口的內壁之間夾設有一彈性環座。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塞件朝向該第二組設口延伸的一端形成有呈錐型片體狀的一推抵部,該塞件相對於該推抵部的另一端形成有一螺接部,而該通孔的孔壁設有內螺紋以供該螺接部螺設。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塞件向外凸設有一環凸部,而該彈性環座的內側凹設有一環階部,該塞件插設於該彈性環座中,且該環凸部抵接於該環階部。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內壁環設有一階緣,該阻擋部具有朝向該第一組設口的第一抵接面以及與該第一抵接面相反的第二抵接面,且該第一抵接面卡抵於該階緣。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接頭結構,其中,該階緣與該阻擋部呈形狀大小相符之圓環狀。
TW112201134U 2023-02-09 2023-02-09 接頭結構 TWM644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1134U TWM644057U (zh) 2023-02-09 2023-02-09 接頭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1134U TWM644057U (zh) 2023-02-09 2023-02-09 接頭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4057U true TWM644057U (zh) 2023-07-21

Family

ID=88148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1134U TWM644057U (zh) 2023-02-09 2023-02-09 接頭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4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8973B (zh) 樹脂製管接頭
KR101933574B1 (ko) 유니언
US5580103A (en) Coupling device
US10323779B2 (en) Pipe coupling structure
KR102566389B1 (ko) 유체 기기의 접속 구조
JP6518034B2 (ja) 継手ユニット
JP4268913B2 (ja) 流体機器どうしの接続構造
TWM644057U (zh) 接頭結構
KR20170002509U (ko) 풀림방지 구조를 갖는 배관밸브용 결합체
KR101218352B1 (ko) 배관용 연결기구
TWM619570U (zh) 接頭結構
JP3238819U (ja) 管継手構造
KR200409780Y1 (ko) 배관 연결구
TWI766442B (zh) 管接頭裝置
KR20200056053A (ko) 배관용 연결조인트
JPH0792168B2 (ja) 流体用配管の継手を構成する雄・雌形継手構造
US10975972B2 (en) Control valve connector
JP5566668B2 (ja) 管継手
JP2018151041A (ja) 継手接続部材、給水給湯配管設備及び配管部材の製造方法
KR200235241Y1 (ko) 관이음구
JP2007170585A (ja) ヘッダー及びヘッダーの止水方法
JP2021025587A (ja) 管継手
KR101765888B1 (ko) V형 파이프 연결 장치
JP2020034095A (ja) 流路継手構造
TWM580643U (zh) Tap conn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