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841U - 踏凳 - Google Patents

踏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8841U
TWM618841U TW110202604U TW110202604U TWM618841U TW M618841 U TWM618841 U TW M618841U TW 110202604 U TW110202604 U TW 110202604U TW 110202604 U TW110202604 U TW 110202604U TW M618841 U TWM618841 U TW M61884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step stool
top plate
s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26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木道明
衣笠有香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長谷川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長谷川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長谷川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8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884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Chairs (AREA)
  • Ladder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能夠通過提高頂板整體的強度來確保使用時的高穩定性且緊密地折疊的踏凳。在踏凳中,頂板與第二側板被連結構件連結,連結構件通過頂板側連結部與側板側連結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而形成,頂板側連結部中的一端側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頂板連結,側板側連結部中的另一端側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二側板的內表面上部連結,通過使頂板向第二側板的上側轉動位移,從而連結構件使第二側板與第一側板分離,踏凳成為使用狀態,通過使頂板從第二側板側朝向第一側板側轉動位移,從而連結構件使第二側板接近第一側板,踏凳成為收納狀態。

Description

踏凳
本創作涉及踏凳,詳細而言涉及能夠折疊的踏凳。
以往,已知通過設為能夠折疊而能夠在收納時緊密化的踏凳(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以及專利文獻2)。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將頂板在中央部分割從而進行折疊的結構的踏凳。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使一體構成的頂板與側板分離從而進行折疊的結構的踏凳。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119358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4/0131138號說明書
新型欲解決的問題 根據所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踏凳,採用兩片頂板由中央部連結的結構,因此無法充分確保頂板整體的強度,從而存在使用者踏上踏凳之上時無法充分地獲得穩定性的情況。具體而言,在對頂板的中央部(連結部分)施加了載荷時,頂板容易發生變形,因此存在踏凳產生晃動的情況。
另一方面,根據所述專利文獻2所述的踏凳,將頂板一體地構成,因此與將頂板分割的結構相比,能夠獲得較高的穩定性。但是,由於在折疊時頂板與側板連續(夾著鉸接部呈180度分離)地配置,因此在收納時,需要將頂板與側板相加而得的較多的空間。另外,也會成為在將踏凳折疊的狀態下搬運踏凳時體積較大的原因。
本創作鑒於以上的情況而提出,本創作所要解決的課題在於,提供通過提高頂板整體的強度來確保使用時的較高的穩定性且能夠緊密地折疊的踏凳。
用於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以下,對用於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手段進行說明。
本創作的踏凳具備: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它們以能夠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方式設置;一對連結側板,它們在所述第一側板以及所述第二側板的相對兩側邊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且能夠在水平方向中央部分彎折從而進行折疊;以及頂板,其一方的側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一側板的上端部連結,所述踏凳構成為能夠在所述頂板中的另一方的側端部載置於與所述第一側板分離的所述第二側板的上端部的使用狀態以及所述頂板以與所述第一側板以及接近所述第一側板的所述第二側板平行的方式接近所述第一側板的收納狀態之間轉變,其中,所述頂板具備在所述使用狀態下面向上方的頂面、以及面向所述頂面的背面側的背面,所述頂板中的所述背面的中央部與所述第二側板的內表面上部被連結構件連結,所述連結構件通過位於所述連結構件的一端側的頂板側連結部與位於所述連結構件的另一端側的側板側連結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連結而形成,所述頂板側連結部中的所述一端側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所述背面的中央部連結,所述側板側連結部中的所述另一端側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側板的所述內表面上部連結,通過使所述頂板向所述第二側板的上側轉動位移,從而所述連結構件使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第一側板分離,所述踏凳成為所述使用狀態,通過使所述頂板從所述第二側板側朝向所述第一側板側轉動位移,從而所述連結構件使所述第二側板接近所述第一側板,所述踏凳成為所述收納狀態。
另外,對於本創作的踏凳,優選的是,在所述收納狀態下,所述一對連結側板在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折疊。
另外,對於本創作的踏凳,優選的是,在所述使用狀態下,所述一對連結側板以在水平方向中央部分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彎折的方式配置。
另外,對於本創作的踏凳,優選的是,所述踏凳構成為能夠經過中途狀態而在所述收納狀態與所述使用狀態之間轉變,所述中途狀態是指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接近,且所述頂板從所述第一側板起具有特定的角度地打開的狀態,在從所述收納狀態到成為所述中途狀態為止,所述頂板與所述第一側板的轉動軸、以及所述頂板側連結部與所述側板側連結部的連結軸位於同一軸線上,在所述頂板側連結部形成有抵接部,在所述側板側連結部形成有被抵接部,在從所述收納狀態到即將成為所述中途狀態之前為止,所述抵接部與所述被抵接部分離,在所述中途狀態下,所述抵接部與所述被抵接部抵接。
另外,對於本創作的踏凳,優選的是,在所述中途狀態下,包括連結所述頂板側連結部與所述頂板的所述背面的一端側轉動軸、以及連結所述側板側連結部與所述第二側板的所述內表面上部的另一端側轉動軸在內的平面,位於比所述連結軸靠近所述第二側板側的位置。
另外,對於本創作的踏凳,優選的是,在所述中途狀態下,所述側板側連結部與所述第二側板的內表面抵接。
另外,對於本創作的踏凳,優選的是,在所述收納狀態下,所述頂板中的另一方的側端部與所述第一側板的下端部卡合。
另外,對於本創作的踏凳,優選的是,在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中的至少一者的下部形成有把手部。
功效 根據本創作的踏凳,起到能夠通過提高頂板整體的強度來確保使用時的高穩定性且能夠緊密地折疊的效果。
以下,使用圖1至圖13,對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的踏凳1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各圖中所示的箭頭的方向來表示踏凳1的前後方向。即,將圖1中的左下側、圖2中的右上側以及圖3中的左側設定為踏凳1的前方。
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構成為能夠在圖1至圖3所示的折疊狀態(以下,將該狀態記載為“收納狀態”)、以及圖9至圖11所示的組裝而能夠使用的狀態(以下,將該狀態記載為“使用狀態”)之間轉變。以下,適當地將收納狀態的踏凳1記載為踏凳1S,將使用狀態的踏凳1記載為踏凳1U。
踏凳1具備由第一側板21以及第二側板22構成的兩張側板21,22、連結側板21,22的一對連結側板3、在踏凳1U中載置於側板21,22以及一對連結側板3的上表面的頂板4、以及連結頂板4與第二側板22的連結構件5。在構成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的各構件中,連結板連結軸3a、轉動軸6、連結轉動軸7等樞構件、設置於連結轉動軸7的下端部的端部構件、以及連結構件5採用樹脂製的構件。另外,除了這些以外的各構件採用以含有碳纖維的樹脂為原材料的板狀構件。另外,對於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連結構件5被著色為紅色,其他構件被著色為黑色。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中,設為在視覺上對使用者強調連結構件5的功能的結構。
在使踏凳1從收納狀態成為使用狀態時,使頂板4在右側視觀察時逆時針轉動。具體而言,如圖4至圖8所示,使頂板4從後側(參照圖4)向上方(參照圖5以及圖6)轉動,進而向前方(參照圖7以及圖8)轉動。相反地,在使踏凳1從使用狀態成為收納狀態時,使頂板4在右側視觀察時順時針轉動。
在使頂板4向任一方向轉動的過程中,如圖5以及圖6所示,踏凳1成為第一側板21與第二側板22接近,且頂板4以具有特定的角度(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約170度)的方式從第一側板21打開的狀態。以下,將圖5以及圖6所示的踏凳1的狀態設為“中途狀態”,將中途狀態的踏凳1記載為踏凳1H。這樣,踏凳1構成為能夠經過中途狀態的踏凳1H而在收納狀態的踏凳1S與使用狀態的踏凳1U之間轉變。另外,將收納狀態與中途狀態之間的踏凳1的區域記載為“轉動初期(參照圖4)”,將中途狀態與使用狀態之間的踏凳1的區域設為“轉動末期(參照圖7以及圖8)”。
兩張側板21,22是設置為彼此能夠在前後方向上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矩形的板狀構件。在側板21,22開設有多個連通孔,由此實現輕量化。具體而言,如圖1至圖3所示,在踏凳1S中,側板21,22相互接近地配置。另外,如圖9至圖11所示,在踏凳1U中,側板21,22以相互分離且彼此的下部比上部遠離的方式(在側視觀察時呈下方擴展的形狀)配置。即,伴隨著使踏凳1從收納狀態轉變為使用狀態,側板21,22構成為從接近的狀態逐漸分離。
在第一側板21的上端部的左右兩側分別形成有向後方突出的側板連結部21a。頂板4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二側板連結部21a連結。另外,在第一側板21的左右兩端部,在兩個位置形成有第一側板連結部21b。連結側板3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複數第一側板連結部21b連結。
在第一側板21的下部,通過貫通第一側板21的開口部從而形成把手部21c。由此,使用者容易搬運踏凳1S。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把手部形成於第二側板22。另外,也可以同時將把手部形成於二側板21,22。另外,也可以設為將把手部設置於側板21,22中的下部以外的位置(例如左右的側部等)的結構。
在第一側板21的下部形成有向後方突出的突起部,即收納卡合部21d。收納卡合部21d在踏凳1S中與頂板4的收納被卡合部4f卡合。另外,如圖3、圖7以及圖10所示,在第一側板21的上端中央部形成有切口部,即側板凹部21e。如圖3所示,在踏凳1S中,連結構件5穿過側板凹部21e。
在第二側板22的上端部的左右兩側分別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突起部,即使用卡合部22a。二使用卡合部22a在踏凳1U中與頂板4的二使用被卡合部4d卡合。另外,在第二側板22的左右兩端部,在兩個位置形成有第二側板連結部22b。連結側板3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複數第二側板連結部22b連結。
一對連結側板3分别能夠在水平方向(前後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彎折從而進行折疊。具體而言,如圖7以及圖8所示,連結側板3通過構成連結側板3的後部的第一連結板31、與構成連結側板3的前部的第二連結板32由連結板連結軸3a連結為能夠轉動,從而能夠折疊。
連結側板3在第一側板21以及第二側板22的相對兩側邊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具體而言,在第一連結板31的後端部,在三個位置形成有第一連結板連結部31a。第一連結板連結部31a經由連結轉動軸7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一側板21中的第一側板連結部21b連結。另外,在第二連結板32的前端部,在三個位置形成有第二連結板連結部32a。第二連結板連結部32a經由連結轉動軸7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二側板22中的第二側板連結部22b連結。
頂板4是具備在踏凳1U中面向上方的頂面41、以及面向頂面41的背面側的背面42的板狀構件。在頂板4的頂面41形成有多個突起,從而成為使用者在踏上時不易打滑的形狀。頂面41的突起被調節為污垢不易積存且容易擦掉的高度。另外,在背面42形成有用於保持頂板4的强度的多個肋。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中,構成為在成為收納狀態的踏凳1S時背面42露出,因此在背面42通過肋實施用於在使用者進行視覺確認時不會帶來繁雜的印象的外觀設計。
在頂板4中,在一方的側端部(在踏凳1S中為上端部,在踏凳1U中為後端部)形成有頂板連結部4a。頂板連結部4a經由轉動軸6與側板連結部21a連結,從而頂板4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一側板21的上端部連結。以下,將頂板4中形成有頂板連結部4a的一側(轉動半徑方向上的中心側)記載為“基端側”,將其相反側(轉動半徑方向上的外側)記載為“頂端側”。
在頂板4中的頂端側端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開閉突起部4b。踏凳1的使用者通過把持開閉突起部4b而使頂板4轉動。另外,在頂板4的左右兩端邊的基端側分別形成有鉤部4c。通過使未圖示的吊帶等帶構件的兩端部與鉤部4c卡合,能夠容易搬運踏凳1S。
如圖2、圖5以及圖7所示,在頂板4中的背面42的頂端側,在左右的兩個位置形成有使用被卡合部4d。二使用被卡合部4d在踏凳1U中與二第二側板22的使用卡合部22a卡合。由此,踏凳1U能夠穩定地維持形狀。另外,如圖3、圖4以及圖6所示,在頂板4中的基端側的側端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切口部,即頂板凹部4e。如圖3所示,在踏凳1S中,連結構件5穿過頂板凹部4e。
圖3、圖4以及圖9所示,在頂板4中的頂面41的頂端側端部的中央部形成有收納被卡合部4f。如圖3所示,收納被卡合部4f在踏凳1S中與形成於第一側板21的下端部的收納卡合部21d卡合。由此,在踏凳1S中,頂板4不會變得不穩定,從而能夠穩定地維持形狀。
如圖9、圖10以及圖12所示,在頂板4的頂端側以及左右兩側的側邊形成有厚度小於頂板4的主體部分的凸緣部4g。這樣,通過在頂板4形成凸緣部4g,在將踏凳1S收納於包等時不易發生鉤掛。另外,通過凸緣部4g,在構成踏凳1U時,能夠使頂板4看起來較薄。
如圖12以及圖13所示,在頂板4中的背面42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左右兩側突出的轉動支承部4h。轉動支承部4h作為將連結構件5中的頂板側連結部51支承為能夠轉動的頂板側轉動軸51a而發揮功能。
在如上述那樣構成的踏凳1中,在構成收納狀態的踏凳1S時,如圖1至圖3所示,頂板4以與第一側板21、以及接近第一側板21的第二側板22平行的方式接近第一側板21。換言之,在踏凳1S中,頂板4與第一側板21的相對角度接近0度。此時,頂板4的收納被卡合部4f與第一側板21的收納卡合部21d卡合。另外,一對連結側板3在第一側板21與第二側板22之間折疊。
如圖1以及圖3所示,在踏凳1S中,頂板4的頂面41朝向第一側板21側,背面42向外側露出。由此,在收納或搬運踏凳1S時,附著於頂面41的泥等污垢不易附著於周圍。另外,通過使頂面41不易向外部露出,從而能夠抑制頂面41的褪色。
另一方面,在踏凳1中,在構成使用狀態的踏凳1U時,如圖4至圖8所示,使頂板4在右側視觀察時逆時針轉動,從而擴展與第一側板21的相對角度,並使該相對角度超過180度而進一步轉動頂板4。然後,如圖9至圖11所示,頂板4中的頂端部載置在與第一側板21分離的第二側板22的上端部。換言之,在踏凳1U中,在頂板4與第一側板21的相對角度接近270度的狀態下,頂板4載置於二側板21,22以及二連結側板3的上表面。此時,頂板4的使用被卡合部4d與第二側板22的使用卡合部22a卡合。另外,一對連結側板3以第一連結板31與第二連結板32分離的方式展開。
如圖2、圖3等各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中,頂板4中的背面42的中央部與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上部被連結構件5連結。連結構件5通過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被連結軸53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而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連結軸53的軸向長度設為規定以上的長度,從而構成為在連結軸53不會產生晃動而穩定地進行轉動。
需要說明的是,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的連結結構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例如,也能夠在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中的任一方形成長孔,將另一方的端部插入該長孔。由此,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以能夠一邊相互滑動一邊旋轉的方式連結。這樣,也可以將連結構件5設為與本實施方式不同的結構。
在本實施方式中,頂板側連結部51以位於連結構件5中的一端側(頂板4側)的方式配置。頂板側連結部51中的一端側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在頂板4的背面42的中央部形成的轉動支承部4h連結。此時,轉動支承部4h作為一端側轉動軸,即頂板側轉動軸51a而發揮功能。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轉動支承部4h以及頂板側轉動軸51a的軸向長度設為規定以上的長度,從而構成為在頂板側轉動軸51a不產生晃動而穩定地進行轉動。頂板側連結部51中的連結軸53側的端部(圖3中的上端部)以稍微向前方彎折的方式形成。並且,在頂板側連結部51的上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抵接部51b。
另外,側板側連結部52以位於連結構件5中的另一端側(第二側板22側)的方式配置。側板側連結部52中的另一端側的端部經由作為另一端側轉動軸的側板側轉動軸52a而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上部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側板側轉動軸52a的軸向長度設為規定以上的長度,從而構成為在側板側轉動軸52a不產生晃動而穩定地進行轉動。需要說明的是,側板側連結部52以及側板側轉動軸52a也可以設為在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略微上下滑動的結構。
側板側連結部52中的連結軸53側的端部(圖3中的上端部)以稍微向後方彎折的方式形成。並且,在側板側連結部52的上端部的端面形成有被抵接部52b。並且,在側板側連結部52的下部的前表面形成有側板抵接部52c。
這樣,連結構件5由分别彎折地形成的頂板側連結部51和側板側連結部52構成。並且,如圖3所示,在構成收納狀態的踏凳1S時,連結構件5穿過形成於第一側板21的側板凹部21e和形成於頂板4的頂板凹部4e。即,在踏凳1中,構成為在處於收納狀態時,連結構件5不會與第一側板21以及頂板4發生干涉。
在踏凳1中,在從收納狀態成為使用狀態時,使頂板4從接近第一側板21的位置向第二側板22的上側轉動位移,從而連結構件5使第一側板21與第二側板22分離。以下,對其具體結構進行說明。
在踏凳1S中,在轉動頂板4而成為踏凳1U時,如圖1至圖6所示,對於踏凳1,在從收納狀態到成為中途狀態為止(踏凳1S、轉動初期的踏凳1以及踏凳1H),頂板4與第一側板21的轉動軸6、以及連結構件5中的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的連結軸53位於同一軸線上。
需要說明的是,如上所述,通過將側板側轉動軸52a設為在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上下滑動的結構,從而也能夠設為在使頂板4從踏凳1S至踏凳1H之間轉動的過程中,連結軸53在從與轉動軸6相同的軸線上偏離的位置處移動的結構。即,也可以設為,在踏凳1S中使頂板4轉動而成為踏凳1U時,轉動軸6與連結軸53不位於同一軸線上的結構。
另一方面,如圖1至圖4所示,對於踏凳1,在從收納狀態到即將成為中途狀態之前為止(踏凳1S以及轉動初期的踏凳1),頂板側連結部51的抵接部51b與側板側連結部52的被抵接部52b分離。
並且,如圖5以及圖6所示,在中途狀態的踏凳1H中,抵接部51b與被抵接部52b抵接。此時,如圖6所示,包括連結頂板側連結部51與頂板4的背面的頂板側轉動軸51a、以及連結側板側連結部52與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上部的側板側轉動軸52a在內的平面位於比連結軸53靠近第二側板22側的位置。因此,在踏凳1中使頂板4比中途狀態向第二側板22側(前側)轉動的情況下,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的相對位移被限制,從而連結構件5一體地構成。
另外,如圖6所示,在中途狀態的踏凳1H中,側板側連結部52的側板抵接部52c與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抵接。因此,由於中途狀態之後的頂板4的轉動位移,從頂板4經由連結構件5對第二側板22施加向前方的按壓力,在圖7以及圖8所示的轉動末期,第二側板22與第一側板21分離。
並且,如圖9至圖11所示,當頂板4轉動位移至成為大致水平狀態的位置時,第二側板22位移至頂板4的頂端部的下方。在該位置頂板4的二使用被卡合部4d與第二側板22的二使用卡合部22a卡合,從而構成使用狀態的踏凳1U。
與此相反,在踏凳1中從使用狀態成為收納狀態時,使頂板4從第二側板22側朝向第一側板21側(在右側視觀察時為順時針)轉動位移,從而連結構件5使第二側板22接近第一側板21。
具體而言,如圖7以及圖8所示,在從使用狀態到成為中途狀態為止,通過頂板4的轉動位移,從頂板4經由連結構件5對第二側板22施加向後方的拉拽力,從而第二側板22開始向第一側板21接近。然後,如圖5以及圖6所示,在中途狀態的踏凳1H中,第二側板22接近第一側板21,從而第二側板22的位移结束。
隨後,如圖1至圖6所示,對於踏凳1,在從中途狀態到成為收納狀態為止(踏凳1H、轉動初期的踏凳1以及踏凳1S),頂板4與第一側板21的轉動軸6、以及連結構件5中的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的連結軸53位於同一軸線上。在此期間,頂板4轉動至接近第一側板21為止,從而使踏凳1成為收納狀態(踏凳1S)。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將頂板4一體地構成,因此與將頂板分割的結構的踏凳相比,頂板4的整體强度提高,因此能夠在使用者踏上踏凳1上時獲得較高的穩定性。具體而言,即使在對頂板4的中央部施加了載荷的情況下,頂板4也不易變形,因此能夠防止踏凳1產生晃動的情況。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在進行折疊從而成為收納狀態時,頂板4與第一側板21接近(在頂板4與第一側板21的相對角度接近0度的位置)地配置。這樣,能夠緊密地折疊收納狀態的踏凳1S,因此能夠僅使用側板21,22的空間來收納踏凳1S。另外,能夠不增大體積地搬運踏凳1S。
另外,如圖1以及圖2所示,對於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在收納狀態的踏凳1S中,一對連結側板3在第一側板21與第二側板22之間折疊。由此,與在成為踏凳1S時連結側板3在第一側板21以及第二側板22的外側折疊的結構相比,能夠緊密地進行折疊。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設為將連結側板3在第一側板21以及第二側板22的外側折疊的結構。
另外,如圖9、圖10以及圖13所示,對於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在使用狀態的踏凳1U中,一對連結側板3以在水平方向中央部分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彎折的方式配置。具體而言,連結側板3中的第一連結板31與第二連結板32的相對角度被限制為不會大於構成踏凳1U時的角度。由此,在使踏凳1從使用狀態轉變為收納狀態時,僅轉動頂板4就可將連結側板3向第一側板21與第二側板22之間折疊。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的連結構件5中,構成為在從收納狀態到即將成為中途狀態之前為止,頂板側連結部51的抵接部51b與側板側連結部52的被抵接部52b分離,在中途狀態下,抵接部51b與被抵接部52b抵接。由此,到中途狀態為止不會產生由頂板4的轉動位移引起的向第二側板22施加的按壓力,在中途狀態以後,能夠使由頂板4的轉動位移引起的向第二側板22施加的按壓力有效地產生。即,在中途狀態以後,能夠使第二側板22與第一側板21分離。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構成為在中途狀態的踏凳1H中,包括連結頂板側連結部51與頂板4的背面42的頂板側轉動軸51a、以及連結側板側連結部52與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上部的側板側轉動軸52a在內的平面位於比連結構件5的連結軸53靠近第二側板22側的位置。由此,在踏凳1中,在使頂板4比中途狀態向第二側板22側轉動的情況下,能夠對頂板側連結部51與側板側連結部52的相對位移進行限制,因此能夠將連結構件5一體地構成。即,能夠將由於頂板4的轉動位移而產生的旋轉力經由連結構件5向第二側板22傳遞。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踏凳1構成為在中途狀態的踏凳1H中,側板側連結部52的側板抵接部52c與第二側板22的內表面抵接。由此,能夠將在中途狀態下產生的從連結構件5向第二側板22施加的按壓力穩定地施加於第二側板22。具體而言,能夠從連結構件5對第二側板22在側板側轉動軸52a和側板抵接部52c這兩處施加按壓力,因此能夠穩定地使第二側板22位移。
1:踏凳 1S:踏凳(收納狀態) 1H:踏凳(中途狀態) 1U:踏凳(使用狀態) 21:側板 21a:側板連結部 21b:第一側板連結部 21c:把手部 21d:收納卡合部 21e:側板凹部 22:側板 22a:使用卡合部 22b:第二側板連結部 3:連結側板 3a:連結板連結軸 31:第一連結板 32:第二連結板 31a:第一連結板連結部 32a:第二連結板連結部 4:頂板 41:頂面 42:背面 4a:頂板連結部 4b:開閉突起部 4c:鉤部 4d:使用被卡合部 4e:頂板凹部 4f:收納被卡合部 4g:凸緣部 4h:轉動支承部 5:連結構件 51:頂板側連結部 52:側板側連結部 53:連結軸 51a:頂板側轉動軸(一端側轉動軸) 51b:抵接部 52a:側板側轉動軸(另一端側轉動軸) 52b:被抵接部 52c:側板抵接部 6:轉動軸 7:連結轉動軸
圖1是示出收納狀態的踏凳的前側立體圖。 圖2是示出收納狀態的踏凳的後側立體圖。 圖3是示出收納狀態的踏凳的右側視剖視圖。 圖4是示出轉動初期的踏凳的右側視剖視圖。 圖5是示出中途狀態的踏凳的前側立體圖。 圖6是示出中途狀態的踏凳的右側視剖視圖。 圖7是示出轉動末期的踏凳的前側立體圖。 圖8是示出轉動末期的踏凳的右側視剖視圖。 圖9是示出使用狀態的踏凳的前側立體圖。 圖10是示出使用狀態的踏凳的後側立體圖。 圖11是示出使用狀態的踏凳的右側視剖視圖。 圖12是頂板的正面剖視圖。 圖13是示出使用狀態下的踏凳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
1:踏凳
1S:踏凳(收納狀態)
21a:側板連結部
21b:第一側板連結部
22a:使用卡合部
22b:第二側板連結部
31a:第一連結板連結部
32a:第二連結板連結部
4:頂板
42:背面
4a:頂板連結部
4b:開閉突起部
4c:鉤部
4d:使用被卡合部
5:連結構件
51:頂板側連結部
52:側板側連結部
53:連結軸
51a:頂板側轉動軸(一端側轉動軸)
6:轉動軸
7:連結轉動軸

Claims (8)

  1. 一種踏凳,包含有: 一第一側板以及一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以能夠相對地接近與分離的方式設置; 一對連結側板,所述一對連結側板在所述第一側板以及所述第二側板的相對的兩側邊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且能夠在水平方向中央部分彎折從而進行折疊;以及 一頂板,其一方的側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一側板的上端部連結, 所述踏凳構成為能夠在所述頂板中的另一方的側端部載置於與所述第一側板分離的所述第二側板的上端部的使用狀態、以及所述頂板以與所述第一側板以及接近所述第一側板的所述第二側板平行的方式接近所述第一側板的收納狀態之間轉變,其特徵在於, 所述頂板包含在所述使用狀態下面向上方的頂面、以及面向所述頂面的背面側的背面, 所述頂板中的所述背面的中央部與所述第二側板的內表面上部被連結構件連結, 所述連結構件通過位於所述連結構件的一端側的頂板側連結部與位於所述連結構件的另一端側的側板側連結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而形成, 所述頂板側連結部中的所述一端側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所述背面的中央部連結, 所述側板側連結部中的所述另一端側的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側板的所述內表面上部連結, 通過使所述頂板向所述第二側板的上側轉動位移,從而所述連結構件使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第一側板分離,所述踏凳成為所述使用狀態, 通過使所述頂板從所述第二側板側朝向所述第一側板側轉動位移,從而所述連結構件使所述第二側板接近所述第一側板,所述踏凳成為所述收納狀態。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踏凳,其中, 在所述收納狀態下,所述一對連結側板在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折疊。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踏凳,其中, 在所述使用狀態下,所述一對連結側板以在水平方向中央部分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彎折的方式配置。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踏凳,其中, 所述踏凳構成為能夠經過中途狀態而在所述收納狀態與所述使用狀態之間轉變, 所述中途狀態是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接近,且所述頂板從所述第一側板起具有一角度地打開的狀態, 在從所述收納狀態到成為所述中途狀態為止,所述頂板與所述第一側板的轉動軸、以及所述頂板側連結部與所述側板側連結部的連結軸位於同一軸線上, 在所述頂板側連結部形成有抵接部,在所述側板側連結部形成有被抵接部, 在從所述收納狀態到即將成為所述中途狀態之前為止,所述抵接部與所述被抵接部分離, 在所述中途狀態下,所述抵接部與所述被抵接部抵接。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踏凳,其中, 在所述中途狀態下,包括連結所述頂板側連結部與所述頂板的所述背面的一端側轉動軸、以及連結所述側板側連結部與所述第二側板的所述內表面上部的另一端側轉動軸在內的平面位於比所述連結軸靠近所述第二側板側的位置。
  6. 根據請求項4或5所述的踏凳,其中, 在所述中途狀態下,所述側板側連結部與所述第二側板的內表面抵接。
  7. 根據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踏凳,其中, 在所述收納狀態下,所述頂板中的另一方的側端部與所述第一側板的下端部卡合。
  8. 根據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踏凳,其中, 在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中的至少一者的下部形成有一把手部。
TW110202604U 2020-03-18 2021-03-11 踏凳 TWM6188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8046A JP7485908B2 (ja) 2020-03-18 2020-03-18 踏台
JP2020-048046 2020-03-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8841U true TWM618841U (zh) 2021-11-01

Family

ID=77849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2604U TWM618841U (zh) 2020-03-18 2021-03-11 踏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85908B2 (zh)
CN (1) CN215532996U (zh)
TW (1) TWM61884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7441U (ja) 1995-04-26 1995-10-31 浜吉 渡辺 折り畳み式腰掛
JP3113486U (ja) 2005-06-09 2005-09-08 陳 明哲 便利型木質畳み家具
US20140131138A1 (en) 2012-11-15 2014-05-15 Tricam Industries, Inc. Folding stool
JP7081798B2 (ja) 2018-04-13 2022-06-07 丸紅木材株式会社 幼児用椅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45850A (ja) 2021-09-27
CN215532996U (zh) 2022-01-18
JP7485908B2 (ja) 2024-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1509237A (ja) ヒンジ結合体
US20110229251A1 (en) Joint structure with a stable unlocked state for a foldable playpen
CN218294183U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TWM618841U (zh) 踏凳
JP2525025B2 (ja) 化粧品用ケ―シング
TWM322689U (en) Parallelogram foldable mobile phone
JP2561477Y2 (ja) 折り戸用隠し蝶番
JP4341189B2 (ja) 折り畳み式組立コンテナ
JP2021145850A5 (zh)
JP4229854B2 (ja) 2軸ヒンジ機構
JPH11147526A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
KR200339407Y1 (ko) 측판의 높이를 더 높게 할 수 있는 절첩식 상자
JPS5836323Y2 (ja) コンパクト
JP2599316Y2 (ja) 折り畳みボックス
CN211987063U (zh) 组合变形玩具
CN220401928U (zh) 耳机充电盒及耳机组件
JP3225672U (ja) 折り畳み式容器
JP3098273U (ja) 折畳み式小型コンテナ
JPH10101066A (ja) 組立式コンテナ
JP2005022672A (ja) 折り畳み式箱形容器
JPH10230955A (ja) ケースの蓋止め構造
JP2002238633A (ja) ハンドバッグ等袋物の口金用連結金具及び口金
JP4268733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TWI386175B (zh) Small container
JP2004153450A (ja) 携帯端末及びこれに取付けるストラップ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