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8672U - 眼罩及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 Google Patents
眼罩及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98672U TWM598672U TW109202448U TW109202448U TWM598672U TW M598672 U TWM598672 U TW M598672U TW 109202448 U TW109202448 U TW 109202448U TW 109202448 U TW109202448 U TW 109202448U TW M598672 U TWM598672 U TW M598672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rusion
- eye mask
- eyecup
- protrusions
- shee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XDTMQSROBMDMFD-UHFFFAOYSA-N C1CCCCC1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 XDTMQSROBMDM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0 C1CC*CC1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1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9/00—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specific reflex points of the body for physical therapy, e.g. acupuncture
- A61H39/04—Devices for pressing such points, e.g. Shiatsu or Acupressu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之眼罩(100)具備:眼罩本體部(10),其覆蓋眼周圍;突起部單元(50),其由複數個突起部(52)單元化而構成,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眼罩及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作為能實施眼周圍指壓之裝置,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具備構成護目鏡框架之前部、及設置於前部之位於臉側之面之突起部的面部指壓器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12-90668號公報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眼罩,其具備:眼罩本體部,其覆蓋眼周圍;及突起部單元,其由複數個突起部單元化而構成,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
10:眼罩本體部
10a:左眼罩部
10b:右眼罩部
11:第1薄片
12:第2薄片
13:接合部
14:上側狹縫
15:下側狹縫
18:收容空間
19:標示部
20:發熱體
20a:上緣
20b:下緣
20c:側緣
20d:側緣
21:第1被覆薄片
22:第2被覆薄片
23:發熱部
24:接合部
30:掛耳部
31:掛耳部構成薄片
32:掛耳用開口
33:固定部
34:第1掛耳用狹縫
35:第2掛耳用狹縫
50:突起部單元
50a:薄片
51:基部
52:突起部
52a:第1段部
52b:第2段部
52c:凹部
52d:平坦部
53:貼附部
54:開口
55:上側狹縫
56:缺口形狀部
57:貼附單元部
58:貼附部
59:縫線孔(易破斷部、易伸展部)
60:基部薄片(基部)
71:共用段部
71a:內縮部
100:眼罩
521:第1突起部
522:第2突起部
523:第2突起部
D:厚度尺寸
T1:高度尺寸
T2:高度尺寸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分解立體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立體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俯視圖,表示佩戴時位於臉側之面。
圖4係沿著圖3之A-A線之剖視圖。
圖5(a)及圖5(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圖,其中圖5(a)為立體圖,圖5(b)為剖視圖。
圖6(a)、圖6(b)、圖6(c)及圖6(d)分別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的俯視圖。
圖7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眼罩之遮罩本體及一對掛耳部之立體圖。
圖8係第3實施形態之眼罩之構成突起部單元的基部薄片之俯視圖。
圖9(a)及圖9(b)分別係第3實施形態之眼罩之構成突起部單元的貼附單元部之俯視圖。
圖10(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一構成例的俯視圖,圖10(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另一構成例的俯視圖。
圖11係沿著圖10(a)之A-A線之剖視圖。
圖12(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俯視圖,圖12(b)及圖12(c)分別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的俯視圖。
圖13(a)、圖13(b)及圖13(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1之圖,其中圖13(a)為立體圖,圖13(b)為俯視圖,圖13(c)為側視圖。
圖14(a)、圖14(b)及圖14(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2之圖,其中圖14(a)為立體圖,圖14(b)為俯視圖,圖14(c)為側視圖。
圖15(a)、圖15(b)及圖15(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3之圖,其中圖15(a)為立體圖,圖15(b)為俯視圖,圖15(c)為側視圖。
圖16(a)、圖16(b)及圖16(c)分別係表示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4之圖,其中圖16(a)為立體圖,圖16(b)為俯視圖,圖16(c)為側視圖。
圖17(a)係用以說明第5實施形態及第6實施形態之眼罩之俯視圖,圖17(b)及圖17(c)係用以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突起部之側視圖。
於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關於突起部之安裝性,尚有改善之餘地。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突起部之安裝性良好之眼罩、及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創作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之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眼罩之各種構成要素未必為分別獨立之存在,允許複數個構成要素形成為一個構件、一個構成要素由複數個構件形成、某構成要素為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及某構成要素之一部分與其他構成要素之一部分重疊等情況。
〔第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至圖5(b)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5(b)表示相當於圖3之A-A線及其延長線之位置處之截面。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具備:眼罩本體部10,其覆蓋眼
周圍;及突起部單元50,其由複數個突起部52單元化而構成,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使用者能按照喜好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圖2之狀態下)而使用眼罩100。即,使用者能選擇突起部單元50之使用之有無等。於使用者佩戴眼罩100之狀態下,例如,藉由用手將眼罩本體部10壓抵於臉側,能利用突起部52進行眼周圍之穴位按壓。
此處,能將由複數個突起部52單元化而構成之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因此能將複數個突起部52集中安裝於眼罩本體部10。即,複數個突起部52相對於眼罩本體部10之安裝變得容易(突起部52之安裝性變得良好)。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除了眼罩本體部10及突起部單元50以外,亦具備一對掛耳部30,該等一對掛耳部30各自之一端部固定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掛於耳上。進而,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具備收容及保持於眼罩本體部10之內部之發熱體20(圖4)。
眼罩本體部10於被使用者佩戴之狀態下,覆蓋使用者之兩眼,例如,如圖1等所示,具有覆蓋左眼之左眼罩部10a、及覆蓋右眼之右眼罩部10b。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分別形成為圓角之大致正方形狀(參照圖3)。又,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形成為彼此大致相同之形狀及尺寸。於圖3中,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
10b係左右排列而配置。
眼罩本體部10形成為橫長形狀。眼罩本體部10由可撓性(柔軟)之片材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所謂橫寬方向,係指於如圖3所示般使眼罩本體部10呈平坦狀之狀態下,同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之排列方向一致之方向。橫寬方向於將一對掛耳部30展開而使眼罩100整體呈平坦狀之狀態下,亦同自一掛耳部30朝向另一掛耳部30之方向一致。即,橫寬方向係圖3中之左右方向。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上側及下側,表示於直立之使用者佩戴眼罩100之狀態下,成為上側及下側之方向。上側及下側係圖3中之上側及下側。
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上緣部,形成有自眼罩本體部10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上側狹縫14。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下緣部,形成有自眼罩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方延伸之下側狹縫15。
上側狹縫14及下側狹縫15配置於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之邊界位置。下側狹縫15配置於佩戴眼罩100時與使用者之鼻對應之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下側狹縫15之長度尺寸(上下尺寸)大於上側狹縫14之長度尺寸(上下尺寸)。
如圖4所示,眼罩本體部10具備佩戴眼罩100時位於臉側之第1薄片11、及佩戴時位於與臉相反之側之第2薄片12而構成。第1薄片11及第2薄
片12各自可由單層薄片構成,亦可為複數個薄片之積層體。
作為構成眼罩本體部10之片材(第1薄片11、第2薄片12)之材料,例如,可列舉不織布、織布、其他編織物、聚乙烯或聚胺酯等樹脂膜、多孔質體、其等任意2種以上之組合等。
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例如形成為彼此相同之平面形狀及尺寸,並相互重合,且於接合部13相互接合。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可藉由黏著或接著而接合,亦可藉由熱密封而接合。
上述上側狹縫14形成於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兩者,第1薄片11之上側狹縫14與第2薄片12之上側狹縫14俯視下相互重疊。同樣地,下側狹縫15形成於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兩者,第1薄片11之下側狹縫15與第2薄片12之下側狹縫15俯視下相互重疊。
接合部13例如配置於眼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之)周緣部全周、及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自上端至下端之範圍內。即,接合部13配置於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及右眼罩部10b之周緣部。
發熱體20例如分別配置於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
於左眼罩部10a之除了周緣部以外之區域,即,於左眼罩部10a之中央部,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相互不接合,於該區域,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之間隙構成收容發熱體20之收容空間18。
同樣地,於右眼罩部10b之除了周緣部以外之區域,即,於右眼罩部10b之中央部,第1薄片11與第2薄片12相互不接合,於該區域,第1薄片
11與第2薄片12之間隙構成收容發熱體20之收容空間18。
例如如圖4所示,發熱體20具備第1被覆薄片21、第2被覆薄片22、及保持於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之間之片狀之發熱部23而構成。發熱體20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狀(參照圖3)。
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形成為彼此相同之形狀及尺寸。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以其等之外形線一致之方式相互重合,且其等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藉此,由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構成將發熱部23收容於內部之收容體。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之接合可藉由黏著或接著完成,亦可藉由熱密封完成。
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中,第1被覆薄片21配置於第1薄片11側,即佩戴眼罩100時位於臉側之一側,第2被覆薄片22配置於第2薄片12側,即佩戴時位於與臉側相反之側之一側。
發熱部23含有被氧化性金屬而構成,係利用由該被氧化性金屬與氧接觸所引起之氧化反應中產生之熱,而產生經加熱之水蒸汽的部位。發熱部23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反應促進劑、電解質及水。
發熱部23之平面形狀例如形成為大致正方形狀。發熱部23保持於由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構成之收容體之內部,即第1被覆薄片21與第2被覆薄片22之間隙。
發熱體20於圖4所示之接合部24,與眼罩本體部10接合。接合部24例如配置於發熱體20之橫寬方向上之一部分區域。更詳細而言,接合部24例如配置於各發熱體20之眼罩本體部10之寬度方向上之中心側的端緣。接合部24將各發熱體20與第2薄片12之內面相互接合。
但接合部24亦可遍及發熱體20之整面而配置。又,發熱體20亦可於接合部24,與第1薄片11之內面接合,而非與第2薄片12之內面接合,或可於接合部24,與第1薄片11之內面及第2薄片12之內面兩者接合。
又,第1薄片11之內面亦可於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整面均與發熱體20或第2薄片12接合。同樣地,第2薄片12之內面亦可於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整面均與發熱體20或第1薄片11接合。即,亦可為發熱體20之單面或兩面整面均與第1薄片11或第2薄片12接合。
此處,第1被覆薄片21及第2被覆薄片22中之至少一者由具有透氣性之材料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被覆薄片21相較於第2被覆薄片22,透氣性更高。再者,第2被覆薄片22可具有透氣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氣性。
又,第1被覆薄片21係透濕性薄片。另一方面,第2被覆薄片22係透濕性薄片,或係非透濕性薄片。於第2被覆薄片22係透濕性薄片之情形時,該第2被覆薄片22之透氣性與第1被覆薄片21之透氣性相同,或較第1被覆薄片21之透氣性低,或較第1被覆薄片21之透氣性高。
又,第1薄片11由具有透氣性及透濕性之材料構成。第2薄片12可不具有透氣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氣性。又,第2薄片12亦可具有透濕
性,亦可實質上不具有透濕性。
如此,眼罩本體部10具備片狀之基材(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及設置於基材之發熱體20而構成。
一對掛耳部30分別由可撓性(柔軟)之片材即掛耳部構成薄片31構成。掛耳部構成薄片31可由單層之薄片構成,亦可為複數個薄片之積層體。作為掛耳部構成薄片31,可使用由不織布等纖維材料形成之纖維薄片。
一對掛耳部30各自之一端部於固定部33,分別固定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即,一掛耳部30之一端部於固定部33,固定於左眼罩部10a之左端部。同樣地,另一掛耳部30之一端部於固定部33,固定於右眼罩部10b之右端部。更詳細而言,例如,如圖4所示,掛耳部30於固定部33藉由接合固定於第1薄片11之位於臉側之面。掛耳部30相對於眼罩本體部10之固定可藉由熱密封完成,亦可藉由黏著或接著完成。固定部33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固定部33例如上下形成為長條狀(上下延伸)。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關於掛耳部30,有時會將眼罩本體部10側(左眼罩部10a側或右眼罩部10b側)稱為基端(基端側),將遠離眼罩本體部10之側稱為前端(前端側)。即,掛耳部30之基端側之部位於固定部33固定於眼罩本體部10。
掛耳部30之平面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形成為與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相同之形狀。
例如,於將眼罩100摺疊之狀態(將其展開前之狀態)(未圖示)下,各有一個掛耳部30分別與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重疊。於該狀態下,左眼罩部10a之外形線同與該左眼罩部10a重疊之掛耳部30之外形線俯視下相互一致,且右眼罩部10b之外形線同與該右眼罩部10b重疊之掛耳部30之外形線俯視下相互一致。
一對掛耳部30分別具有用以將該掛耳部30掛於耳上之掛耳用開口32。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掛耳用開口32係貫通掛耳部30之正面與背面之貫通孔。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掛耳用開口32亦可為形成於掛耳部30之狹縫。掛耳用開口32之形狀並不特別限定,例如,掛耳用開口32於橫寬方向上形成為長條狀。
一對掛耳部30分別具有與掛耳用開口32連續之第1掛耳用狹縫34及第2掛耳用狹縫35。其中,第1掛耳用狹縫34自掛耳用開口32之下緣向下方延伸。第2掛耳用狹縫35自掛耳用開口32之前端緣向前端側延伸。例如,第1掛耳用狹縫34長於第2掛耳用狹縫35。
再者,眼罩100於使用前之狀態下,係被封入於由軟質包裝材構成之包裝袋(未圖示)。使用時自包裝袋將眼罩100取出,藉此使發熱體20之發熱部23與空氣中之氧接觸,從而該發熱部23發熱,並且產生水蒸汽(蒸汽
溫熱),該水蒸汽經由第1被覆薄片21及第1薄片11向外部釋放。
從而,若使用者佩戴眼罩100,則該水蒸汽便會被供給至使用者之面部。藉此,成為利用溫濕毛巾溫暖使用者之面部之情況。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為蒸汽溫熱器具。
又,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具有複數個突起部52,能一面利用發熱體20加溫面部(眼周圍),一面利用該等突起部52進行穴位按壓。藉此,能獲得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作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蒸汽溫熱作用)與穴位按壓之疊加效果。
再者,眼罩100之除了突起部單元50以外之部分(眼罩本體部10及一對掛耳部30)之構造並不限於上述例,可應用其他普通蒸汽溫熱器具之構造。
其次,對突起部單元50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圖5(a)及圖5(b)所示,突起部單元50具備基部51、設置於基部51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用以將基部51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貼附部53(圖5(b))。基部51例如形成為平坦狀。
由於突起部單元50不僅具備突起部52而且具備基部51,故而能抑制突起部52沉入眼罩本體部10,並且能使突起部52相對於眼罩本體部10之姿勢穩定。藉此,能利用突起部52以更充分之強力穩定地進行穴位按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圖1及圖2所示,突起部單元50具有分別配置於與左右眼對應之位置之左右一對開口54。即,於基部51,形成有左右一對開口54。基部51例如形成為橫倒之8字狀之形狀。如圖2所示,基部51形成為沿著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及右眼罩部10b之周緣部之形狀,且沿著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及右眼罩部10b之周緣部而設置。
以如下方式設定開口54之尺寸、形狀及配置,即:於使用者佩戴眼罩100之狀態下,自使用者之臉之前方觀察眼罩100時,眼球收攏於開口54之內側。
因此,能將發熱體20所產生之熱及蒸汽經由發熱體20之第1被覆薄片21、眼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及突起部單元50之開口54,供給至使用者之眼周圍。
如圖3所示,於與各開口54之大致全域對應之區域,配置有各發熱體20。各發熱體20可配置於較各開口54小之區域,可配置於與各開口54相同之區域,亦可配置於較各開口54大之區域。
貼附部53形成於基部51之背面,即與突起部52自基部51突出之方向為相反側之面。貼附部53可形成於基部51之背面之全域,亦可形成於貼附部53之背面之一部分區域(例如,散佈之複數處)。
貼附部53例如為由黏著劑構成之黏著層。但貼附部53亦可為能貼附於不織布之面扣結件。
於突起部單元5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上緣部,形成有自突起部
單元50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上側狹縫55。於突起部單元5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下緣部,形成有自眼罩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方延伸之缺口形狀部56。
上側狹縫55及缺口形狀部56配置於左眼罩部10a與右眼罩部10b之邊界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缺口形狀部56之上下尺寸大於上側狹縫55之上下尺寸。
於如圖2及圖3所示般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狀態下,如圖3所示,眼罩本體部10之上側狹縫14與突起部單元50之上側狹縫55相互重疊。進而,於該狀態下,眼罩本體部10之下側狹縫15位於突起部單元50之缺口形狀部56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
此處,缺口形狀部56較下側狹縫15寬。而且,如圖2所示,於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狀態下,自位於使用者之臉側之一側觀察眼罩100時,左眼罩部10a之下緣部之右端部、及右眼罩部10b之下緣部之左端部位於缺口形狀部56內。
因此,佩戴眼罩100時,構成眼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經由缺口形狀部56與使用者之鼻接觸,第1薄片11及第2薄片12之彈力作用於使基部51遠離鼻之方向。藉此,能緩衝基部51對鼻之抵碰,或抑制基部51對鼻之接觸。
於基部51之沿著左眼罩部10a之周緣部而設置之部位,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有複數個(作為一例為7個)突起部52。同樣地,於基部51之沿著右
眼罩部10b之周緣部而設置之部位,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有複數個突起部52。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複數個突起部52係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
更詳細而言,突起部單元50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上緣20a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4個)突起部52、及沿著該發熱體20之側緣20c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3個)突起部52。此處,側緣20c係發熱體20之左右一對側緣中位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
進而,突起部單元50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設置於右眼罩部10b之發熱體20之上緣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4個)突起部52、及沿著該發熱體20之側緣(位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3個)突起部52。
在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狀態下,能利用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左右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較佳地按壓眼周圍之穴位中眼睛上方之穴位。又,能利用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位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上下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較佳地按壓眼周圍之穴位中眼睛側方之穴位(太陽穴等)。
如此,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例如左右)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52、及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例如上下)而排列之2個以上突起部52。
更詳細而言,複數個突起部52沿著夾著發熱體20之角部之2邊(例如上緣與側緣)而排列。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配置有基部51之一部分。因此,能利用各個突起部52充分按壓皮膚而進行穴位按壓。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在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狀態下,於沿著發熱體20之下緣20b之位置未配置突起部52,又,於沿著發熱體20之左右一對側緣中位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側之側緣20d的位置,亦未配置突起部52。即,複數個突起部52係避開發熱體20之下緣20b而配置。
如圖4所示,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突起部單元50之尺寸(圖4所示之高度尺寸T1)大於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中之眼罩本體部10之厚度尺寸(圖4所示之厚度尺寸D)。藉此之構成,利用突起部52進行之穴位按壓變得更容易。
更佳為,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突起部52之尺寸(圖4所示之高度尺寸T2)大於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中之眼罩本體部10之厚度尺寸(圖4所示之厚度尺寸D)。藉此之構成,利用突起部52進行之穴位按壓進一步變得更容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係包含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
之複數段構造,該第2段部52b配置於較第1段部52a更靠該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前端側,且沿著該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52時之尺寸較第1段部52a小。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係第1段部52a與第2段部52b之2段構造。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突起部52亦可形成為3段構造以上之段構造,或可為1段構造。
藉由使突起部52成為複數段構造,例如,能於一部分段(例如第1段部52a)被壓癟之狀態下,利用突起部52(主要為第2段部52b)進行愉悅之穴位按壓。又,由於沿著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52時,第2段部52b之尺寸較第1段部52a小,故而能利用第2段部52b局部地按壓皮膚,因此能進行更愉悅之穴位按壓。
更詳細而言,第1段部52a例如為半球狀(圓頂狀)之形狀。又,第2段部52b例如為圓錐狀之形狀。其中,第2段部52b之頂部帶有圓角。又,第1段部52a與第2段部52b相互同心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52(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之內部為空洞。
但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之形狀並不限於該例。
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T2,即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突起部52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上且8mm以下。藉由使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T2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能利用突起部52充分且適度地進行穴位按壓。
突起部52之直徑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mm以上且20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上且15mm以下。藉由使突起部52之直徑為2mm以上且20mm以下,能利用突起部52充分且適度地進行穴位按壓。
第1段部52a之高度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上且8mm以下。
第2段部52b之高度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mm以上且5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下。
第2段部52b之直徑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mm以上且5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下。
相鄰之突起部52間之距離較佳為未達突起部52之直徑,更佳為突起部52之直徑之1/2以下。相鄰之突起部52之中心間距離較佳為未達突起部52之直徑之2倍,更佳為突起部之直徑之1.5倍以下。
此處,突起部單元50係本實施形態之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即,本實施形態之附接式突起部單元係貼附於覆蓋眼周圍之眼罩100之眼罩本體部10而使用之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具備基部51、設置於基部51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用以將基部51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貼附部53。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由1張薄片50a構成。即,薄片50a具備構成基部51之平坦部、及以基部51為基準向一側凸起彎曲之複數個凸部,各凸部構成突起部52。
再者,於薄片50a中,構成突起部52之部分之厚度與構成基部51之部分之厚度設定為彼此相等之厚度。其中,如下所述,薄片50a可藉由加壓
成形而製作。因此,關於作為薄片50a之材料之薄片之延伸,假定如下情況,即:突起部52中之延伸大於基部51中之延伸。因此,可想而知,於薄片50a中,構成突起部52之部分之厚度較構成基部51之部分之厚度略薄。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薄片50a例如由1層不織布薄片構成。
作為該不織布薄片之材料,可列舉合成纖維、天然纖維或其等之複合纖維。作為不織布薄片之製法,可列舉紡黏法、針刺法、水刺法、熔噴法、閃蒸紡絲法、氣紡法、熱風法等。
不織布薄片例如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纖維、及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且將纖維彼此結著之結著部而構成。
構成該不織布薄片之第1樹脂材料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尼龍、嫘縈、聚苯乙烯、丙烯酸、維尼綸、纖維素、芳香族聚醯胺、聚乙烯醇、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其中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第2樹脂材料並不特別限定,較佳為熔點較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第1樹脂材料低之材料。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第2樹脂材料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樹脂、或低熔點PET(共聚聚酯),其中,較佳為聚乙烯、或低熔點之PET。
再者,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纖維亦可為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芯、及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之鞘之芯鞘構造。
不織布薄片中之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多於不織布薄片中之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
不織布薄片中之第1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佳為60質量%以上且95質量%以下。又,不織布薄片中之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
藉此設定不織布薄片中之第1樹脂材料及第2樹脂材料之含量,能一面充分確保不織布薄片之透氣性,一面充分確保不織布薄片之剛性。
不織布薄片之基重較佳為15g/m2以上且500g/m2以下,尤佳為30g/m2以上且350g/m2以下。藉由使不織布薄片之基重為15g/m2以上,能確保薄片50a之充分強度。藉由使不織布薄片之基重為500g/m2以下,能獲得薄片50a之更良好之透氣性,使蒸汽經由突起部單元50之基部51或突起部52容易地向臉側釋放。
薄片50a中構成基部51之平坦部之厚度較佳為0.03mm以上且2.6mm以下,尤佳為0.08mm以上且1.25mm以下。藉由使平坦部之厚度為0.03mm以上,薄片50a之形態保持性變得良好。藉由使平坦部之厚度為2.6mm以下,能獲得薄片50a之更良好之透氣性,使蒸汽經由突起部單元50之基部51或突起部52容易地向臉側釋放。
其次,對製造突起部單元50之方法之一例進行說明。
突起部單元50之製造方法例如包含如下步驟:對整體平坦之不織布薄片進行加壓,藉此將該不織布薄片加工成具有基部51及突起部52之形
態。
此處,進行加壓前之不織布薄片例如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第1纖維、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之第2纖維而構成(第1纖維與第2纖維之混綿之情形時)。但構成不織布薄片之纖維亦可為包含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芯、及由第2樹脂材料構成之鞘之芯鞘構造。
藉由對不織布薄片進行熱壓,而將不織布薄片加工成具有基部51及突起部52之形態。
此處,熱壓之溫度設定為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即,熱壓之溫度為未達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之溫度,且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以上之溫度。
藉此,能一方面使第2樹脂材料熔融,一方面使第1樹脂材料不熔融,故而經由熔融後之第2樹脂材料,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纖維(該纖維亦可為芯鞘構造之芯之部分)彼此結著。即,熔融後之第2樹脂材料構成將由第1樹脂材料構成之纖維彼此結著之結著部。
其結果,能一面確保薄片50a之透氣性,一面充分確保薄片50a之剛性。即,能一面充分確保基部51之透氣性及剛性,並且對於突起部52,亦能自該突起部52之基端至前端地確保透氣性,一面使整體具有充分剛性。
此處,熱壓之溫度較佳設定為於第2樹脂材料能充分熔融之範圍內儘可能低之溫度(例如,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30℃以下之溫度,較佳為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20℃以下之溫度)。藉此,能使熱壓後之薄片50a具有不
織布之質感,從而突起部單元50之肌膚觸感變得良好。
其次,視需要裁剪不織布薄片,藉此將薄片50a加工成所希望之平面形狀。
其次,於薄片50a之基部51之背面,由黏著劑等形成貼附部53。
如此操作,能製造出突起部單元50。
於上文中,對薄片50a由1層不織布薄片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薄片50a亦可為複數層構造。
例如,薄片50a亦可包含構成該薄片50a中之一最外層之第1不織布薄片、構成該薄片50a中之另一最外層之第2不織布薄片、及構成位於第1不織布薄片與第2不織布薄片之間之中間層之透氣薄片而構成。
第1不織布薄片及第2不織布薄片分別與上述不織布薄片相同。
透氣薄片含有熔點較第2樹脂材料高之第3樹脂材料而構成。
透氣薄片之透氣性並不特別限定,例如,透氣薄片之透濕度較佳為100g/(m2‧24h)以上且13000g/(m2‧24h)以下,尤佳為200g/(m2‧24h)以上且8000g/(m2‧24h)以下。
透氣薄片之透濕度之測定例如可採用JIS(Z0208)CaCl2法而進行,測定條件可為40℃且90%RH。
透氣薄片可整面均具有透氣性,亦可局部具有透氣性。
透氣薄片之基重較佳為10g/m2以上且200g/m2以下,尤佳為20g/m2
以上且100g/m2以下。
作為透氣薄片,可列舉:於由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或聚酯、聚醯胺、聚胺酯、聚苯乙烯、聚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樹脂構成之薄片,機械形成有透氣孔者;使該等樹脂與無機填料之混合薄片藉由延伸而界面剝離,從而設置有微細之透氣孔者;又,利用該結晶構造之界面剝離,形成有微細之透氣孔者;利用由發泡成形所產生之連續氣泡,使微細之透氣孔連通者等。又,作為透氣薄片,亦可列舉:由聚烯烴等合成紙漿、木漿、嫘縈、乙酸酯等半合成纖維、維尼綸纖維、聚酯纖維等形成之不織布,織布,合成紙,紙等。亦可將複數張透氣薄片疊加而使用。
作為透氣薄片,可較佳地使用藉由使聚丙烯與碳酸鈣之混合薄片以延伸方式界面剝離,而於該混合薄片形成有微細之透氣孔者。
更詳細而言,作為透氣薄片,例如,可使用藉由將聚丙烯與碳酸鈣之混合薄片延伸而構成者。
於薄片50a為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之3層構造之情形時,藉由在將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依序積層之狀態下進行熱壓,而形成突起部52。
同樣於薄片50a為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之3層構造之情形時,熱壓之溫度設定為第1樹脂材料之熔點與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之中間之溫度。又,熱壓之溫度較佳設定為於第2樹脂材料能充分熔融之範圍內儘可能低之溫度(例如,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30℃以下之溫度,較佳為第2樹脂材料之熔點+10℃以下之溫度)。
進而,薄片50a為第1不織布薄片、第2不織布薄片及透氣薄片之3層構造之情形時的熱壓之溫度較佳設定為較透氣薄片所含有之第3樹脂材料之熔點低之溫度,且較透氣薄片之延伸溫度低之溫度。藉此,能於熱壓後亦維持透氣薄片之透氣孔,確保該透氣薄片之透氣性。
較佳為眼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一同捆包。即,例如,於在店鋪中售賣眼罩100時、以其他途徑流通時、或保管時,眼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為一同捆包狀態。作為一例,眼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收容於共用之包裝箱。再者,眼罩本體部10與突起部單元50既可收容於共用之包裝袋,亦可收容於分開之包裝袋。
其次,對使用眼罩100之方法之例進行說明。
首先,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即,經由貼附部53將基部51貼附於第1薄片11。
再者,如圖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之上緣及下緣成為沿著眼罩本體部10之上緣及下緣之形狀。因此,能容易地使突起部單元50相對於眼罩本體部10對準位置,而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
藉由使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複數個突起部52成為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排列而配置之狀態。
佩戴眼罩100時,使眼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朝向臉側,即,使突
起部單元50之突起部52朝向臉側,將左眼罩部10a及右眼罩部10b分別貼合於左右眼周圍,並將一對掛耳部30分別掛於左右耳上。
此處,以於如上所述般,使用者佩戴眼罩100之狀態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使用者眼周圍穴位之位置之方式,構成眼罩100。即,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眼睛周圍附近。
更詳細而言,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眼睛上方穴位之位置。又,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20c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眼睛側方穴位(太陽穴等)之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配置於按壓眼睛上方穴位之位置,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20c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配置於按壓眼睛側方穴位之位置。
於使用者佩戴眼罩100之狀態下,藉由用手將眼罩本體部10壓抵於臉側,能利用突起部52進行眼周圍之穴位按壓。
又,藉由利用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而配置之突起部52進行穴位按壓,能進一步提高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作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蒸汽溫熱作用)與穴位按壓之疊加效果。
此處,一對掛耳部30及眼罩本體部10分別由柔軟之不織布薄片構成,因此能容易地進行突起部52之位置之微調。藉此,使用者能將突起部52之位置調整成讓突起部52感覺愉悅之位置,從而利用突起部52進行穴
位按壓。
根據如上之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100,使用者能按照喜好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圖2之狀態下)而使用眼罩100。即,使用者能選擇突起部單元50之使用之有無等。再者,根據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不同,使用者亦能按照喜好調節突起部單元50相對於眼罩本體部10之貼附位置。
此處,能將由複數個突起部52單元化而構成之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因此能將複數個突起部52集中安裝於眼罩本體部10。即,複數個突起部52相對於眼罩本體部10之安裝變得容易(突起部52之安裝性變得良好)。
又,眼罩100之製造者能省略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步驟。
再者,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發熱體20亦可為不釋放蒸汽之發熱性者。因此,眼罩100亦可為單純之溫熱器具,而非蒸汽溫熱器具。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眼罩100具備發熱體20之例進行了說明,但眼罩100亦可不具備發熱體20。因此,眼罩100亦可為單純之眼罩,而非溫熱器具。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構成突起部單元50之薄片50a由不織布薄片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薄片50a亦可為樹脂薄片或橡膠薄片。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薄片50a具有透氣性及透濕性之例進行了說
明,但薄片50a亦可不具有透氣性與透濕性中之一者或兩者(亦可具有非透氣性或非透濕性)。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突起部52之內部為空洞之例進行了說明,但突起部52之內部亦可不為空洞(突起部52亦可為中實構造)。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眼罩100為使用一對掛耳部30而供使用者佩戴之類型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眼罩100亦可為使用帶(未圖示)佩戴於頭部加以使用之類型。又,眼罩100亦可為於使用者仰臥之狀態下將眼罩本體部10載置於眼周圍,進而於該眼罩本體部10之上載置眼枕等重物加以使用之類型。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起初突起部單元50並未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爾後才由使用者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從而佩戴眼罩100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並不限於該例,突起部單元50亦可預先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突起部52以不與發熱體20重疊之方式配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突起部52亦可與發熱體20之周緣部重疊而配置。藉此,可期待發熱體20所達成之溫熱作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蒸汽溫熱作用)與穴位按壓之疊加效果進一步提高。
<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
其次,使用圖6(a)至圖6(d)對突起部單元50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可取代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突起部單元50(或除了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突起部單元50以外),將以下所說明之各變化例之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加以使用。再者,於圖6(a)至圖6(d)各圖中,以單純之圓表示突起部52之形狀,但突起部52之形狀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1>
如圖6(a)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I字狀排列而配置。即,複數個突起部52呈一條直線排列而配置。
<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2>
如圖6(b)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T字狀排列而配置。即,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所包括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
<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3>
如圖6(c)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十字狀排列而配置。即,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所包括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第1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沿著與第1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而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
52。
<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4>
如圖6(d)所示,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所具備之複數個突起部52呈弧狀排列而配置。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能將突起部單元50之複數個突起部52沿著眉毛之上緣而配置(或沿著眉毛而配置),或沿著眼睛之下緣而配置於顴骨之上緣(或配置於下眼瞼),從而能利用突起部52較佳地按壓眼周圍之穴位中的眼睛之上方或下方之穴位。
突起部單元50能以複數個突起部52中包括沿著發熱體20之上緣20a(圖3)呈向上凸起之弧狀排列之3個以上突起部52之方式配置。
再者,眼罩100於使用圖6(a)至圖6(d)所說明之變化例之突起部單元50中,亦可具備複數個形狀相同之突起部單元50,或具備複數個形狀互不相同之突起部單元50。
即,如此,眼罩100亦可具備複數個突起部單元50。藉此,使用者能按照喜好調節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突起部單元50之數量或佈局。
又,如此,複數個突起部單元50中,亦可包括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式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單元50。藉此,使用者能按照喜好選擇突起部單元50之種類加以使用。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7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眼罩(整體圖示省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
實施形態之眼罩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同樣地構成。
如圖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眼罩本體部10具有表示突起部單元50(圖5(a)、圖5(b))之貼附位置之標示部19。標示部19例如為印刷於眼罩本體部10之第1薄片11之外表面之圍框等。
該圍框例如形成為與突起部單元50對應之形狀。即,圍框之形狀例如為與突起部單元50之外形線及開口54之內周對應之形狀。
再者,於該圍框之形成區域,亦可印刷有花紋(陰影花紋)等。
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眼罩本體部10具有表示突起部單元50之貼附位置之標示部19,故而使用者能容易地認識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位置。又,能以標示部19之位置為依據,使突起部單元50相對於眼罩本體部10對準位置,從而容易地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
再者,於突起部單元50之形狀為使用圖6(a)至圖6(d)所說明之變化例之形狀之情形時,亦同樣地,可於眼罩本體部10形成有標示部。該等情形時之標示部亦可為圍框,圍框之形狀可為與突起部單元50對應之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在以標示部19為依據而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狀態下,複數個突起部52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排列而配置。換言之,標示部19表示出了複數個突起部52之貼附預定位置為
沿著發熱體20之周緣之位置。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8至圖11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圖9(a)、圖9(b)、圖10(a)及圖10(b)中,以單純之圓表示突起部52之形狀,但突起部52之形狀例如如圖11所示,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形狀。
本實施形態之眼罩(整體圖示省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100或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眼罩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100或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眼罩同樣地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對突起部單元50由單體之薄片50a構成之例進行了說明。與此相對地,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圖10(a)、圖11)具備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成為基座之基部薄片60(基部)(圖8)、及貼附於基部薄片60之貼附單元部57(圖9(a)、圖9(b))而構成。
基部薄片60之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單元50之基部51相同。基部薄片60形成為平坦狀。如圖8所示,作為一例,基部薄片60之平面形狀設定為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單元50整體之平面形狀相同之形狀。如圖11所示,於基部薄片60之背面,形成有用以將該基部薄片6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貼附部53。
如圖10(a)所示,突起部單元50例如具備2個貼附單元部57而構成。
貼附單元部57具備基部51、設置於基部51之複數個突起部52、及用以將基部51貼附於基部薄片60之貼附部58(圖11)。基部51例如形成為平坦狀。貼附單元部57之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單元50相同。貼附部58與貼附部53同樣地,例如,由黏著劑構成。
如圖9(a)及圖9(b)所示,各貼附單元部57具備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7個)突起部52。又,貼附單元部57本身之整體形狀亦形成為例如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之L字狀。
一貼附單元部57(圖9(a))與另一貼附單元部57(圖9(b))彼此左右對稱地形成。
例如,如圖10(a)及圖10(b)所示,一貼附單元部57可設置於基部薄片60之左半部,另一貼附單元部57可設置於基部薄片60之右半部。
於圖10(a)之例中,貼附單元部57之複數個突起部52於佩戴眼罩時配置於眼睛側方及眼睛上方。
於圖10(b)之例中,貼附單元部57之複數個突起部52於佩戴眼罩時配置於眼睛側方及眼睛下方。
如此,能按照使用者之喜好選擇貼附單元部57貼附於基部薄片60之位置。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2(a)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眼罩(整體圖示省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
實施形態之眼罩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於基部51,具備形成於複數個突起部52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破斷部(例如縫線孔59)。
因此,藉由將突起部單元50沿著縫線孔59破斷,能將突起部單元50分割後再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即,能按照使用者之喜好,變更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突起部52之數量,或變更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式。再者,亦能將由突起部單元50分割成複數個所獲得之各個單片分別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加以使用。
藉由易破斷部,可逐個分割突起部52,亦可按複數個單位分割突起部52。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起部單元50具備呈L字狀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作為一例,為7個)突起部52。又,突起部單元50本身之整體形狀亦形成為例如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之L字狀。
例如,於跨越L字形狀之角之2個突起部52彼此之間,未形成縫線孔59,於其他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分別形成有縫線孔59。但亦可於跨越L字形狀之角之2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亦形成有縫線孔59。
雖圖示省略,但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眼罩100具備形狀與圖12(a)所示之突起部單元50左右對稱之另1個突起部單元50。
又,雖亦與構成基部51之薄片之伸展性相關,但藉由向使中間隔著縫線孔59而相鄰之突起部52相互分離之方向拉伸該等突起部52,能使縫線孔59伸展,從而於將該等突起部52彼此之距離拉開之狀態下,將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藉此,能按照使用者之喜好調節複數個突起部52彼此之距離。
於該情形時,可視為如下情況,即:突起部單元50於基部51,具備形成於複數個突起部52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伸展部(例如縫線孔59)。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於眼罩本體部10形成有標示部19。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可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地,突起部單元50具備基部薄片及貼附單元部而構成。於該情形時,成為貼附單元部具備形成於彼此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縫線孔59(易破斷部或易伸展部)的構造。
<第4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1>
如圖12(b)所示,具有作為易破斷部或易伸展部之縫線孔59之突起部單元50亦可具備呈直線狀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
<第4實施形態之眼罩之突起部單元之變化例2>
如圖12(c)所示,具有作為易破斷部或易伸展部之縫線孔59之突起部單元50亦可具備呈矩陣狀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
以下,使用圖13(a)至圖16(c),對突起部52之形狀之變化例進行說明。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1>
本變化例之突起部52如圖13(a)、圖13(b)及圖13(c)所示,具備配置於第1段部52a與第2段部52b之間之環狀之凹部52c。又,第1段部52a之頂部例如成為環狀之平坦部52d。
第1段部52a、凹部52c及第2段部52b相互同心配置。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亦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同樣地,例如,能於第1段部52a被壓癟之狀態下,利用突起部52(主要為第2段部52b)進行愉悅之穴位按壓。
又,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利用第2段部52b按壓皮膚而進行穴位按壓時,凹部52c會彈性變形,藉此能利用第2段部52b帶有充分彈力地進行穴位按壓。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2>
於上文中,對各個突起部52具有第1段部52a及第2段部52b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如圖14(a)、圖14(b)及圖14(c)所示,於複數個突起部52,自基部51突出而形成有共用之共用段部71,且自共用段部71進一步突出而形成有各突起部52。
共用段部71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呈長條之帶狀延伸,例如,形成為遍及該排列方向大致固定之高度尺寸。
再者,共用段部71及突起部52之內部例如為空洞。共用段部71之位於相鄰之突起部52彼此之間之部分例如成為較其他部分內縮之形狀之內縮部71a。
各突起部52之形狀例如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突起部52之第2段部52b同樣地,為頂部帶有圓角之圓錐狀之形狀。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由於複數個突起部52形成於共用段部71上,故而複數個突起部52彼此之一體性提高。藉此,能利用複數個突起部52一次性以充分按壓強度進行穴位按壓。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3>
於上述變化例2中,對各個突起部52為大致圓錐狀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如圖15(a)、圖15(b)及圖15(c)所示,關於各突起部52,沿著該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觀察時之形狀為單向呈長條狀之山形形狀。
再者,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同樣於複數個突起部52,自基部51突出而形成有共用之共用段部71,且自共用段部71進一步突出而形成有各突起部52。共用段部71沿著複數個突起部52之排列方向呈長條之帶狀延伸,例如,形成為遍及該排列方向大致固定之高度尺寸。共用段部71例如形成為半截筒狀。
再者,各突起部52之長度方向為與共用段部71之延伸方向交叉(例如正交)之方向。
<突起部之形狀之變化例4>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如圖16(a)、圖16(b)及圖16(c)所示,與上述變化例3之情形時相比,進而,各突起部52形成為於與共用段部71延伸之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正交之方向)上較長之形狀。例如,各突起部52之長度方向上之兩端部(麓部)到達基部51。即,各突起部52橫斷共用段部71。若將共用段部71比作半截之竹,則各突起部52形成為如竹節般之形狀。
〔第5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17(a)、圖17(b)及圖17(c)對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同樣地構成。
如圖17(a)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為突起部單元50貼附於眼罩本體部10。又,複數個突起部52之配置例如如圖17(a)所示,與圖3所示之配置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各突起部52之形狀例如與圖13(a)、圖13(b)及圖13(c)所示者相同。但各突起部52之形狀亦可為其他形狀。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眼罩100具備高度尺寸(突起部52之突出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因此,突起部單元50具備高度
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
更詳細而言,例如,如圖17(a)所示,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上緣20a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例如4個)突起部52中,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而配置之3個突起部52係高度尺寸相對較大(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大)之第1突起部521。
又,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上緣20a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例如4個)突起部52中,除了上述第1突起部521以外剩餘1個突起部52係高度尺寸相對較小(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第1突起部521小)之第2突起部522。
又,沿著設置於左眼罩部10a之發熱體20之側緣20c(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例如3個)突起部52中,例如,上側之2個突起部52係第2突起部522,位於最下方之1個突起部52係高度尺寸與第2突起部522相等之第2突起部523。
又,於右眼罩部10b,與左眼罩部10a左右對稱地,配置有複數個突起部52。
如圖17(b)所示,第1突起部521之形狀例如與圖13(c)所示之突起部52相同。
另一方面,如圖17(c)所示,第2突起部522、523為使第1突起部521整體於高度方向(突出方向)上縮小之形狀。
因此,相較於第1突起部521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或第2
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或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較為平緩。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包含第1突起部521、及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第1突起部521小之第2突起部522、523作為突起部52。
再者,亦可為如下情況,即:第1突起部521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與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等,另一方面,相較於第1突起部521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較為平緩,藉此於突出方向上,第2突起部522、523之尺寸小於第1突起部521之尺寸。又,亦可為如下情況,即:第1突起部521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與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1段部52a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彼此相等,另一方面,相較於第1突起部521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第2突起部522、523之第2段部52b之側周面之傾斜角度較為平緩,藉此於突出方向上,第2突起部522、523之尺寸小於第1突起部521之尺寸。
又,第1突起部521配置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第2突起部522、523配置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第1突起部521之突出方向上之第1突起部521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上且8mm以下。
第2突起部522、523之突出方向上之第2突起部522、523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mm以上且8mm以下,更佳為2mm以上且6
mm以下。
突出方向上之尺寸相對較大之第1突起部521能牢牢抵碰使用者之臉之表面,從而能利用第1突起部521獲得愉悅之按摩效果。
另一方面,突出方向上之尺寸相對較小之第2突起部522、523相對於使用者之臉之表面之服貼性良好,使用者能切實感受到第2突起部522、523所達成之針灸效果。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能利用突出方向上之尺寸互不相同之突起部52,分別獲得不同之效果。
再者,於第5實施形態中,對眼罩100所具備之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為2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眼罩100所具備之突起部52之高度尺寸亦可為3種以上。
又,於圖17(a)所示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沿著發熱體20之側緣20c上下排列之複數個突起部52中位於最下方之第2突起部523被認為必要性最低,眼罩100亦可為不具有第2突起部523之構造。
〔第6實施形態〕
繼續使用圖17(a)對第6實施形態之眼罩100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眼罩100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眼罩100不同,於其他方面,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眼罩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突起部521之形狀與第2突起部522、
523之形狀彼此相同。但第2突起部522、523與第1突起部521相比,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容易壓潰。
即,眼罩100包含第1突起部521、及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第1突起部521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522、523作為突起部52。
又,第1突起部521配置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第2突起部522、523配置於眼罩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作為實現第2突起部522、523與第1突起部521相比,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容易壓潰之構造的方法,可列舉如下方法等:使構成第2突起部522、523之不織布薄片之基重小於構成第1突起部521之不織布薄片之基重,使構成第2突起部522、523之不織布薄片與構成第1突起部521之不織布薄片材料不同,或使加工第2突起部522、523之加壓溫度低於加工第1突起部521之加壓溫度。
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第1突起部521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522、523相對於使用者之臉之表面之服貼性良好,使用者能切實感受到第2突起部522、523所達成之針灸效果。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的突起部52之易壓潰性為2種(第1突起部521、及第2突起部522、523此2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的突起部52之易壓潰性亦可為3種以上。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眼罩100具備高
度尺寸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例如,亦可使第2突起部522、523之高度尺寸小於第1突起部521之高度尺寸。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眼罩100亦可不具有第2突起部523。
本創作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只要能達成本創作之目的,便亦包含各種變形、改良等態樣。
例如,眼罩100亦可具備面積互不相同之複數個突起部52。於將平面形狀彼此相同之突起部52彼此加以比較之情形時,面積更大之突起部52相對於使用者之臉之表面之服貼性更為良好。
又,各實施形態及各變化例可於不脫離本創作主旨之範圍內適當組合。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一種眼罩,其具備:眼罩本體部,其覆蓋眼周圍;及突起部單元,其由複數個突起部單元化而構成,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
<2>如<1>所記載之眼罩,其具備複數個上述突起部單元。
<3>如<2>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單元中,包括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式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單元。
<4>如<2>或<3>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呈I字狀、L字狀、T字狀、十字狀或弧狀排列而配置。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突起部單元具備:基部;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其等設置於上述基部;及貼附部,其用以將上述基部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
<6>如<5>所記載之眼罩,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破斷部。
<7>如<5>或<6>所記載之眼罩,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伸展部。
<8>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眼罩本體部具備片狀之基材、及設置於上述基材之發熱體而構成,且上述突起部之突出方向上之上述突起部單元之尺寸大於上述發熱體之配置區域中之上述眼罩本體部之厚度尺寸。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突起部係包含第1段部及第2段部之複數段構造,該第2段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段部更靠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前端側,且沿著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時之尺寸較上述第1段部小。
<10>如<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眼罩本體部具有表示上述突起部單元之貼附位置之標示部。
<11>如<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眼罩本體部與上述突起部單元一同捆包。
<12>如<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突起部單元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
<13>如<12>所記載之眼罩,其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於使用者佩戴該眼罩之狀態下,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上述使用者之眼周圍之穴位之位置。
<14>如<12>或<13>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作為上述突起部,包括第1突起部、及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上述第1突起部小之第2突起部。
<15>如<12>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作為上述突起部,包括第1突起部、及對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上述第1突起部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
<16>如<14>或<15>所記載之眼罩,其中上述第1突起部配置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上述第2突起部配置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17>一種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係貼附於覆蓋眼周圍之眼罩之眼罩本體部加以使用,且具備基部、設置於上述基部之複數個突起部、及用以將上述基部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貼附部。
進而,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8>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具備一對掛耳部,該一對掛耳部各自之一端部固定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掛於耳上。
<19>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眼罩本體部具有覆蓋左眼之左眼罩部、及覆蓋右眼之右眼罩部,上述基部具有配置於與左右眼對應之位置之左右一對開口,且形成為沿著上述左眼罩部之周緣部及上述右眼罩部之周緣部之形狀。
<20>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於上述左眼罩部及上述右眼罩部,分別設置有發熱體。
<21>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具備沿著設置於上述左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
個突起部、及沿著設置於上述右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上緣左右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
<22>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具備沿著設置於上述左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及沿著設置於上述右眼罩部之上述發熱體之側緣上下排列而配置之複數個突起部。
<23>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沿著上述發熱體之左右一對側緣中位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端部側之側緣,配置有複數個突起部。
<24>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於彼此相鄰之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間,配置有上述基部之一部分。
<25>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第1段部為半球狀(圓頂狀)之形狀。
<26>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第2段部為圓錐狀之形狀。
<27>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第2段部之頂部帶有圓角。
<28>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第1段部與上述第2段部相互同心配置。
<29>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第1段部之高度尺寸較佳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上且8mm以下。
<30>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
中上述第2段部之高度尺寸較佳為1mm以上且5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下。
<31>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於上述複數個突起部,自上述基部突出而形成有共用之共用段部,且自上述共用段部進而突出而形成有各突起部。
<32>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共用段部沿著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向呈長條之帶狀延伸。
<33>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共用段部形成為遍及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向固定之高度尺寸。
<34>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共用段部之位於相鄰之上述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分成為較其他部分內縮之形狀之內縮部。
<35>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共用段部形成為半截筒狀。
<36>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突起部之高度尺寸較佳為2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上且8mm以下。
<37>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突起部之直徑較佳為2mm以上且20mm以下,更佳為3mm以上且15mm以下。
<38>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相鄰之上述突起部間之距離較佳為未達上述突起部之直徑,更佳為上述
突起部之直徑之1/2以下。
<39>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相鄰之上述突起部之中心間距離較佳為未達上述突起部之直徑之2倍,更佳為上述突起部之直徑之1.5倍以下。
<40>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具備形狀互不相同之複數個上述突起部單元。
<41>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單元中,包括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式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單元。
<42>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或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具備面積互不相同之複數個上述突起部。
<43>一種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具有如上述揭示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罩之特徵。
又,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01)一種眼罩,其具備片狀之基材、及設置於上述基材之發熱體而構成,且具備覆蓋眼周圍之眼罩本體部、及設置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突起部。
根據如此之眼罩,能一面利用發熱體加溫面部(眼周圍),一面利用突起部進行穴位按壓。藉此,能獲得發熱體所達成之溫熱作用(例如,蒸汽溫熱作用)與穴位按壓之疊加效果。
該申請主張以2017年12月20日提出申請之日本申請特願2017-
244132號為基礎之優先權,並將該揭示全部引用於本文。
10:眼罩本體部
10a:左眼罩部
10b:右眼罩部
11:第1薄片
14:上側狹縫
15:下側狹縫
30:掛耳部
31:掛耳部構成薄片
32:掛耳用開口
33:固定部
34:第1掛耳用狹縫
35:第2掛耳用狹縫
50:突起部單元
50a:薄片
51:基部
52:突起部
54:開口
55:上側狹縫
56:缺口形狀部
100:眼罩
Claims (17)
- 一種眼罩,其具備: 眼罩本體部,其覆蓋眼周圍;及 突起部單元,其由複數個突起部單元化而構成,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
- 如請求項1之眼罩,其具備複數個上述突起部單元。
- 如請求項2之眼罩,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單元中,包括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之排列方式互不相同之複數種突起部單元。
- 如請求項2或3之眼罩,其中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呈I字狀、L字狀、T字狀、十字狀或弧狀排列而配置。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眼罩,其中上述突起部單元具備: 基部; 上述複數個突起部,其等設置於上述基部;及 貼附部,其用以將上述基部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
- 如請求項5之眼罩,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破斷部。
- 如請求項5之眼罩,其中於上述基部,具備形成於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彼此相鄰之突起部彼此之間之部位的易伸展部。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眼罩,其中上述眼罩本體部具備片狀之基材、及設置於上述基材之發熱體而構成,且 上述突起部之突出方向上之上述突起部單元之尺寸大於上述發熱體之配置區域中之上述眼罩本體部之厚度尺寸。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眼罩,其中上述突起部係包含第1段部及第2段部之複數段構造,該第2段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段部更靠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前端側,且沿著該突起部之突出方向觀察該突起部時,上述第2段部之尺寸較上述第1段部小。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眼罩,其中上述眼罩本體部具有表示上述突起部單元之貼附位置之標示部。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眼罩,其中上述眼罩本體部與上述突起部單元一同捆包。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眼罩,其中上述突起部單元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
- 如請求項12之眼罩,其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於使用者佩戴該眼罩之狀態下,上述複數個突起部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於按壓上述使用者之眼周圍之穴位之位置。
- 如請求項12之眼罩,其中作為上述突起部,包括第1突起部、及於突出方向上之尺寸較上述第1突起部小之第2突起部。
- 如請求項12之眼罩,其中作為上述突起部,包括第1突起部、及於突出方向之荷重較上述第1突起部更易壓潰之第2突起部。
- 如請求項14之眼罩,其中上述第1突起部配置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中央之位置, 上述第2突起部配置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偏靠端部之位置。
- 一種附接式突起部單元,其係貼附於覆蓋眼周圍之眼罩之眼罩本體部加以使用,且具備基部、設置於上述基部之複數個突起部、及用以將上述基部貼附於上述眼罩本體部之貼附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4132 | 2017-12-20 | ||
JP2017244132A JP2019107402A (ja) | 2017-12-20 | 2017-12-20 | アイマス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98672U true TWM598672U (zh) | 2020-07-21 |
Family
ID=669947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202448U TWM598672U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眼罩及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
TW107145878A TW201929796A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眼罩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45878A TW201929796A (zh) | 2017-12-20 | 2018-12-19 | 眼罩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07402A (zh) |
CN (1) | CN214388201U (zh) |
TW (2) | TWM598672U (zh) |
WO (1) | WO201912442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89709B (zh) * | 2020-08-20 | 2022-05-06 | 河南省超亚医药器械有限公司 | 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型干眼症的眼部热敷治疗贴 |
TWI838111B (zh) * | 2023-02-03 | 2024-04-01 | 陳志豪 | 水鑽耳穴貼組裝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255Y2 (zh) * | 1978-10-04 | 1981-01-13 | ||
JP2001276113A (ja) * | 2000-03-29 | 2001-10-09 | Toshihiro Kuribayashi | 眼性疲労及び視力低下防止器具 |
KR20020067455A (ko) * | 2001-07-16 | 2002-08-22 | 마기형 | 마사지도구로 사용가능한 플라스틱 병 |
JP2004073805A (ja) * | 2002-08-21 | 2004-03-11 | Takao Okazawa | 指圧機能を有するヘッドセット |
JP3111120U (ja) * | 2005-04-08 | 2005-07-07 | 薫 志水 | ツボ押圧シート |
WO2008047576A1 (fr) * | 2006-10-20 | 2008-04-24 | Toru Sachi | Analgésique |
CN201154033Y (zh) * | 2007-09-17 | 2008-11-26 | 杨孟君 | 视力障碍康复眼罩 |
JP2011110152A (ja) * | 2009-11-25 | 2011-06-09 | Shiseido Co Ltd | 美顔用マス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168814U (ja) * | 2011-04-15 | 2011-06-30 | 株式会社レーベン販売 | 冷却用または保温用のアイマスク |
CN202859442U (zh) * | 2012-09-29 | 2013-04-10 | 天津世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保健眼罩 |
CN206730044U (zh) * | 2016-11-22 | 2017-12-12 | 廖彬羽 | 一种保健眼罩 |
CN106901896A (zh) * | 2017-02-21 | 2017-06-30 | 云南彝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排毒保健眼罩 |
-
2017
- 2017-12-20 JP JP2017244132A patent/JP2019107402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12-19 TW TW109202448U patent/TWM598672U/zh unknown
- 2018-12-19 CN CN201890001419.0U patent/CN214388201U/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WO PCT/JP2018/046748 patent/WO201912442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2-19 TW TW107145878A patent/TW201929796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29796A (zh) | 2019-08-01 |
CN214388201U (zh) | 2021-10-15 |
WO2019124428A1 (ja) | 2019-06-27 |
JP2019107402A (ja) | 2019-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48626B1 (ko) | 발열구 | |
JP5111943B2 (ja) | マスク | |
EP1944247B1 (en) | Breast milk pad package | |
TWM598672U (zh) | 眼罩及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 |
JP5583799B2 (ja) | 立体フェイスマスク | |
JP2018108201A (ja) | 温熱具 | |
JPWO2008035680A1 (ja) | 頚椎保護帯 | |
JP2012020175A (ja) | マスク | |
JP2020051007A (ja) | マスク | |
CN209122626U (zh) | 温热器具 | |
JP7286308B2 (ja) | 温熱具 | |
JP2018108199A (ja) | 温熱具 | |
WO2011019004A1 (ja) | 子守帯 | |
JP3179351U (ja) | 枕用シート | |
WO2019124429A1 (ja) | 温熱具 | |
JP6823455B2 (ja) | 温熱具 | |
JP6860647B1 (ja) | アイマスク | |
CN111885986B (zh) | 温热器具 | |
JP3228738U (ja) | 放熱パッド | |
JP7362436B2 (ja) |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 |
KR200229580Y1 (ko) | 돗자리 | |
CN208851092U (zh) | 一种双材质夹芯复核枕 | |
JP2018108198A (ja) | 温熱具 | |
JP3134745U (ja) | 敷きマット | |
JP3544910B2 (ja) | 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