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22626U - 温热器具 - Google Patents

温热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22626U
CN209122626U CN201721862931.8U CN201721862931U CN209122626U CN 209122626 U CN209122626 U CN 209122626U CN 201721862931 U CN201721862931 U CN 201721862931U CN 209122626 U CN209122626 U CN 209122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t
ear loop
roulette
downside
up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629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原爱子
石川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22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226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的结构的温热器具。温热器具(100)具备:覆盖双眼的眼罩主体(10)、设置于眼罩主体(10)的发热体(20)、用于将眼罩主体(10)佩戴于头上的佩戴部(例如,一对挂耳部(30)),并且具备能够调节将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的调节部(例如,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

Description

温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热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温热器具,具有如下类型的温热器具,其具备:在佩戴时覆盖双眼的眼罩主体、设置于眼罩主体的发热体、以及设置于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一对挂耳部(例如专利文献1)。
这种温热器具能够通过将一对挂耳部挂在使用者的左右各个耳朵上来进行佩戴,在佩戴该温热器具时,能够利用发热体来温暖使用者的眼睛周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2957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热器具,其中,具备:眼罩主体,其覆盖双眼;发热体,其设置于所述眼罩主体;佩戴部,其用于将所述眼罩主体佩戴于头部,
并且,还具备调节部,该调节部能够调节将所述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背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之前的折叠状态。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剖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作为调节部的易断裂部局部断裂,且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作为调节部的易断裂部完全断裂,且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作为调节部的易断裂部局部断裂,且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作为调节部的易断裂部完全断裂,且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用开口进行开口的状态。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利用调节部缩小了挂耳部的挂耳用开口的上方及下方的部分的上下宽度的状态。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平面图,表示将挂耳部展开的状态。
图14(a)、图14(b)及图14(c)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眼罩主体 10a左眼覆盖部
10b右眼覆盖部 11第一薄片
12第二薄片 13接合部
14上侧狭缝 15下侧狭缝
18收容空间 20发热体
21第一包覆薄片 22第二包覆薄片
23发热部 24接合部
30挂耳部 31挂耳部构成薄片
32挂耳用开口 33固定部
34第一挂耳用狭缝 35第二挂耳用狭缝
36第三挂耳用狭缝 37易断裂部
41第一上侧骑缝线(易断裂部,调节部)
41a第一非切断部 41b第一狭缝
41c第二非切断部 41d第二狭缝
42第一下侧骑缝线(易断裂部,调节部)
42a第一非切断部 42b第一狭缝
42c第二非切断部 42d第二狭缝
43第二上侧骑缝线(易断裂部,调节部)
43a第一非切断部 43b第一狭缝
43c第二非切断部 43d第二狭缝
44第二下侧骑缝线(易断裂部,调节部)
44a第一非切断部 44b第一狭缝
44c第二非切断部 44d第二狭缝
45第一骑缝线(易断裂部,调节部)
45a非切断部 45b狭缝
46第二骑缝线(易断裂部,调节部)
46a非切断部 46b狭缝
51内侧狭缝 51a U形折返部分
52上侧狭缝 53下侧狭缝
54上下方向狭缝 55上侧非切断部
56下侧非切断部 57内侧可动片
57a基端 59外侧可动片
71第一狭缝 72第二狭缝
73第三狭缝 74第四狭缝
75第五狭缝 76第六狭缝
81第一骑缝线 82第二骑缝线
83第三骑缝线 84第四骑缝线
85第五骑缝线 86第六骑缝线
90叠层部 91第一叠层薄片部
92第二叠层薄片部 93第三叠层薄片部
94第一接合部 95第二接合部
96第三接合部 97第四接合部
100温热器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温热器具优选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均适当贴合。
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发明者们的研究发现,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的温热器具对于这种要求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研发的,提供一种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的结构的温热器具。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此外,图4所示的截面的位置相当于图3所示的A-A线的位置。但是,图4中与图3不同的是,一对挂耳部30呈从眼罩主体10分开的状态。
如图1~图4中任一项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具备:覆盖双眼的眼罩主体10、设置于眼罩主体10的发热体20、用于将眼罩主体10佩戴于头部的佩戴部(例如,一对挂耳部30)。温热器具100还具备能够调节将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的调节部(例如,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
根据本实施方式,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部由在一对挂耳部30上分别形成的易断裂部即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构成。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形成于构成挂耳部30的挂耳部构成薄片31。
这些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在具有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上下方向成分是指相对于横宽方向交叉的方向成分。
通过使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以其断裂长度恰好满足需要的方式进行断裂,能够调节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部包含形成于佩戴部(一对挂耳部30)且在具有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的易断裂部(例如,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而构成。
而且,通过调节易断裂部发生断裂的量,能够调节将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下面对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眼罩主体10具有例如覆盖左眼的左眼覆盖部10a和覆盖右眼的右眼覆盖部10b。关于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分别形成为具有圆角的大致正方形。另外,左眼覆盖部10a和右眼覆盖部10b相互以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尺寸形成。左眼覆盖部10a和右眼覆盖部10b在图1及图2中以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左眼覆盖部10a与右眼覆盖部10b的分界位置形成有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例子,眼罩主体10也可以不具有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在该情况下,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心位置将眼罩主体10左右分割成两部分时,其左侧部分成为左眼覆盖部10a,其右侧部分成为右眼覆盖部10b。
另外,本说明书中,“横宽方向”是指,在图1及图2所示那样将眼罩主体10设为平坦的状态下,与左眼覆盖部10a和右眼覆盖部10b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向。
另外,横宽方向也与在将一对挂耳部30展开且将温热器具100的整体设为平坦的状态下,从一个挂耳部30朝向另一个挂耳部30的方向一致。
即,横宽方向是图1及图2中的左右方向。
另外,本说明书中,“上侧”是指直立的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的状态下成为上侧的方向,“下侧”是指直立的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的状态下成为下侧的方向。上侧及下侧是图1及图2中的上侧及下侧。
眼罩主体10形成为长方形的形状。
眼罩主体10由可挠性的(柔软的)薄片材料构成。
眼罩主体10可以具有伸展性,也可以不具有伸展性。另外,眼罩主体10可以具有伸缩性,也可以不具有伸缩性。
在眼罩主体10具有伸展性或伸缩性的情况下,优选在横宽方向上具有伸展性或伸缩性。
更详细而言,眼罩主体10具备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位于脸侧的第一薄片11和在佩戴时位于脸的相反侧的第二薄片12。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各自可以由单层的薄片构成,也可以是多个薄片的叠层体。
作为构成眼罩主体10的薄片材料(第一薄片11、第二薄片12)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无纺布、织布、其它针织物、聚乙烯及氨基甲酸酯等的树脂膜、多孔质体、它们的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等。
第一薄片11和第二薄片12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平面形状及尺寸,并且相互重合,且在接合部13相互接合。第一薄片11和第二薄片12可以通过粘合或粘接而接合,也可以通过热封而接合。
接合部13配置于例如眼罩主体10的(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的)周缘部的整个周围和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从上端到下端的范围。即,接合部13配置于左眼覆盖部10a的周缘部和右眼覆盖部10b的周缘部。
在左眼覆盖部10a中除周缘部以外的区域即左眼覆盖部10a的中央部,第一薄片11和第二薄片12相互非接合,在该区域,第一薄片11与第二薄片12的间隙构成收容发热体20的收容空间18。
同样,在右眼覆盖部10b中除周缘部以外的区域即右眼覆盖部10b的中央部,第一薄片11与第二薄片12相互非接合,在该区域,第一薄片11与第二薄片12的间隙构成收容发热体20的收容空间18。
即,温热器具100具备左右一对发热体20,一发热体20收容于左眼覆盖部10a的收容空间18,另一发热体20收容于右眼覆盖部10b的收容空间18。因此,左右发热体20保持于眼罩主体10的内部。
此外,左右发热体20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时,左眼覆盖部10a覆盖左眼,并且左眼覆盖部10a内的发热体20覆盖左眼,并且,右眼覆盖部10b覆盖右眼,并且右眼覆盖部10b内的发热体20覆盖右眼。
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上边缘部形成有从眼罩主体10的上边缘向下方延伸的上侧狭缝14。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下边缘部形成有从眼罩主体10的下边缘向上方延伸的下侧狭缝15。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侧狭缝15的长度尺寸(上下尺寸)比上侧狭缝14的长度尺寸(上下尺寸)大。即,下侧狭缝15比上侧狭缝14深。
上侧狭缝14形成于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第一薄片11的上侧狭缝14和第二薄片12的上侧狭缝14在平面图中相互重合。
同样,下侧狭缝15形成于第一薄片11及第二薄片12,第一薄片11的下侧狭缝15和第二薄片12的下侧狭缝15在平面图中相互重合。
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配置于左眼覆盖部10a与右眼覆盖部10b的分界位置。
此外,眼罩主体10也可以在中央部的上下具有将眼罩主体10切口的形状的切口形状部,以此代替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
例如,如图4所示,发热体20具备第一包覆薄片21、第二包覆薄片22、以及保持于第一包覆薄片21与第二包覆薄片22之间的薄片状的发热部23。
对于发热体20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形成为具有圆角的大致正方形。
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形成为相互相同的形状及尺寸。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以它们的外形线一致的方式相互重合,并且它们的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由此,利用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构成将发热部23收容于内部的收容体。第一包覆薄片21与第二包覆薄片22的接合可以通过粘合或粘接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热封来进行。
第一包覆薄片21及第二包覆薄片22的平面形状例如分别形成为具有圆角的大致正方形。
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中,第一包覆薄片21配置于第一薄片11侧,即佩戴温热器具100时成为脸侧的一方,第二包覆薄片22配置于第二薄片12侧,即佩戴时成为脸侧的相反侧的一方。
发热部23含有易氧化性金属,且利用该易氧化性金属与氧进行接触而发生的氧化反应中产生的热,产生被加热的水蒸气。发热部23含有易氧化性金属、反应促进剂、电解质及水。
发热部23的平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发热部23被保持于由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构成的收容体的内部,即第一包覆薄片21与第二包覆薄片22的间隙。
在图1及图4所示的接合部24,发热体20相对于眼罩主体10接合。接合部24配置于发热体20的横宽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此外,图1中,在平面图中对接合部24存在的区域标注阴影。
此外,发热体20的刚性比眼罩主体10的刚性大,发热体20比眼罩主体10难以变形。
在此,接合部24配置于发热体20的横宽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因此,能够限制眼罩主体10的伸缩被发热体20约束的范围,发热体20中的接合部24以外的部位相对于眼罩主体10能够相对性地移动。因此,在眼罩主体10具有伸展性或伸缩性的情况下,眼罩主体10中的接合部24以外的部位能够容易地进行伸展或伸缩。
更详细而言,例如,接合部24在各发热体20中配置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心侧的端缘。
进一步详细而言,例如,发热体20的第二包覆薄片22的外面中,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心侧的端缘从该端缘的上端到下端,相对于第二薄片12的内面在接合部24接合。
但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合部24也可以配置至发热体20的整个面。
另外,发热体20也可以不接合于第二薄片12的内面,而是相对于第一薄片11的内面在接合部24接合,也可以相对于第一薄片11的内面和第二薄片12的内面该双方在接合部24接合。
另外,第一薄片11的内面也可以整个面相对于发热体20或第二薄片12在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接合。
同样,第二薄片12的内面也可以整个面相对于发热体20或第一薄片11在接合部24或接合部13接合。
即,发热体20的一面或两面也可以整个面相对于第一薄片11或第二薄片12接合。
在此,第一包覆薄片21和第二包覆薄片22中的至少一方由具有透气性的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比第二包覆薄片22的透气性更高。此外,第二包覆薄片22可以具有透气性,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透气性。
另外,第一包覆薄片21为透湿性薄片。另一方面,第二包覆薄片22为透湿性薄片,或为非透湿性薄片。在第二包覆薄片22为透湿性薄片的情况下,该第二包覆薄片22的透气性与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相同,或比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低,或比第一包覆薄片21的透气性高。
另外,第一薄片11由具有透气性及透湿性的材料构成。第二薄片12可以具有透气性,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透气性。另外,第二薄片12可以具有透湿性,也可以实质上不具有透湿性。
一对挂耳部30各自由可挠性的(柔软的)薄片材料即挂耳部构成薄片31构成。
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具有伸展性。进一步优选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具有伸缩性。
挂耳部构成薄片31可以由单层的薄片构成,也可以是多个薄片的叠层体。
作为挂耳部构成薄片31,能够使用由无纺布等的纤维材料构成的纤维薄片。
一对挂耳部30各自的一端部在固定部33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即,一挂耳部30的一端部在固定部33相对于左眼覆盖部10a的一端部是固定的。同样,另一挂耳部30的一端部在固定部33相对于右眼覆盖部10b的一端部是固定的。
更详细而言,例如,如图4所示,挂耳部30相对于第一薄片11中成为脸侧的面在固定部33通过接合进行固定。
挂耳部30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固定可以通过热封进行,也可以通过粘合或粘接进行。
此外,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挂耳部30中的眼罩主体10侧(左眼覆盖部10a侧或右眼覆盖部10b侧)称为基端(基端侧),将远离眼罩主体10的侧称为前端(前端侧)。即,挂耳部30的基端侧的部位相对于眼罩主体10利用固定部33固定。
对于挂耳部30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形成为与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同样的形状。
例如,如图3所示,在温热器具100进行了折叠的状态(展开之前的状态)下,每一个挂耳部30相对于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分别重合。
另外,在图3的状态下,例如,一对挂耳部30的前端彼此连接。在一对挂耳部30的前端形成有向上下延伸的易断裂部37。在使用温热器具100时,能够使构成挂耳部30的挂耳部构成薄片31沿着易断裂部37容易地断裂,由此使一对挂耳部30彼此分离。
该易断裂部37由例如形成于构成挂耳部30的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上的半切断槽或骑缝线(perforations)构成。
一对挂耳部30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30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3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挂耳用开口32是贯通挂耳部30的表面和背面的贯通孔。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例子,挂耳用开口32也可以是形成于挂耳部30的狭缝。
对于挂耳用开口32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挂耳用开口32在横宽方向上形成为长条。另外,挂耳用开口32的上下宽度尺寸朝向挂耳部30的前端侧发生扩展。
挂耳用开口32在例如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挂耳部30的中央部。
一对挂耳部30各自分别具有与挂耳用开口32连续的第一挂耳用狭缝34、第二挂耳用狭缝35及第三挂耳用狭缝36。
其中,第一挂耳用狭缝34从挂耳用开口32的下边缘向下方延伸。
第二挂耳用狭缝35从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缘的下部向前端侧向斜下方延伸。
第三挂耳用狭缝36从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缘的上部向前端侧向斜上方延伸。
例如,第一挂耳用狭缝34比第二挂耳用狭缝35长,第三挂耳用狭缝36比第二挂耳用狭缝35短。
如上所述,在一对挂耳部30各自形成有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这些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各自在具有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第一上侧骑缝线41及第一下侧骑缝线42配置于挂耳部30的基端侧部分。第一上侧骑缝线41从挂耳用开口32的内周缘向上方延伸,第一下侧骑缝线42从挂耳用开口32的内周缘向下方延伸。
另外,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配置于比第一上侧骑缝线41及第一下侧骑缝线42靠近挂耳部30的前端侧。第二上侧骑缝线43从挂耳部30的上边缘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上方。第二下侧骑缝线44从挂耳部30的下边缘向上方延伸,且位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下方。
更详细而言,第一上侧骑缝线41由例如第一非切断部41a、第一狭缝41b、第二非切断部41c、以及第二狭缝41d构成。第一非切断部41a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第一狭缝41b与挂耳用开口32之间的部分,第二非切断部41c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第一狭缝41b与第二狭缝41d之间的部分。第一非切断部41a、第一狭缝41b、第二非切断部41c及第二狭缝41d从挂耳用开口32侧向上方依次配置,且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另外,第一下侧骑缝线42由例如第一非切断部42a、第一狭缝42b、第二非切断部42c、以及第二狭缝42d构成。第一非切断部42a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第一狭缝42b与挂耳用开口32之间的部分,第二非切断部42c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第一狭缝42b与第二狭缝42d之间的部分。第一非切断部42a、第一狭缝42b、第二非切断部42c及第二狭缝42d从挂耳用开口32侧向下方依次配置,且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另外,第二上侧骑缝线43由例如第一非切断部43a、第一狭缝43b、第二非切断部43c、以及第二狭缝43d构成。第一非切断部43a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该挂耳部构成薄片31的上边缘与第一狭缝43b之间的部分,第二非切断部43c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第一狭缝43b与第二狭缝43d之间的部分。第一非切断部43a、第一狭缝43b、第二非切断部43c及第二狭缝43d从挂耳部30的上边缘向下方依次配置,且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另外,第二下侧骑缝线44由例如第一非切断部44a、第一狭缝44b、第二非切断部44c、以及第二狭缝44d构成。第一非切断部44a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该挂耳部构成薄片31的下边缘与第一狭缝44b之间的部分,第二非切断部44c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第一狭缝44b与第二狭缝44d之间的部分。第一非切断部44a、第一狭缝44b、第二非切断部44c及第二狭缝44d从挂耳部30的下边缘向上方依次配置,且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此外,第一非切断部41a、第二非切断部41c、第一非切断部42a、第二非切断部42c、第一非切断部43a、第二非切断部43c、第一非切断部44a及第二非切断部44c分别被设定成使用者能够用手指容易地断裂的强度,并且设定成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作用的张力下不会断裂的程度的强度。
如上所述,佩戴部是被挂于耳朵上的一对挂耳部30,该一对挂耳部30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并且,一对挂耳部30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30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32。而且,调节部包含从挂耳用开口32的内周缘向外向延伸的易断裂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而构成。
此外,温热器具100在使用前的状态下被封入由软质包装材料构成的包装袋(未图示)中。在使用时从包装袋取出温热器具100,由此,发热体20的发热部23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该发热部23进行发热并且产生水蒸气(温暖的蒸气),且该水蒸气经由第一包覆薄片21及第一薄片11向外部释放。这样,发热体20在发热时伴随着产生水蒸气,温热器具100以通过眼罩主体10中成为脸侧的面(例如第一薄片11)向外部释放水蒸气的方式构成。
因此,通过使用者佩戴温热器具100,而向使用者的脸面供给该水蒸气。由此,使用者能够感到仿佛用热毛巾温暖使用者的脸面那样的舒适感。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是蒸气温热器具。
在使用温热器具100时,将眼罩主体10的第一薄片11置于脸侧,将左眼覆盖部10a及右眼覆盖部10b分别分配至左右眼睛的周围,并将一对挂耳部30分别挂于左右耳朵上。即,将一对挂耳部30的挂耳用开口32分别挂于左右耳朵。
此外,在挂耳用开口32的周围形成有第一挂耳用狭缝34、第二挂耳用狭缝35及第三挂耳用狭缝36(参照图1等),因此,挂耳部30与耳朵的接触方式不是线接触而是面接触,由此,挂耳部30相对于耳朵的触感更轻柔。
另外,在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的中央部的上边缘部和下边缘部分别形成有上侧狭缝14及下侧狭缝15,因此,温热器具100容易沿着脸的形状发生变形,温热器具100的贴合感得到提高。特别是,通过形成下侧狭缝15,能够抑制眼罩主体10与鼻子的干扰。
在此,在佩戴温热器具100的使用者感到温热器具100发紧(小)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适当地断裂,就能够降低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并使温热器具100的佩戴感更松弛。
例如,图5中表示将第一非切断部41a(图1等)、第一非切断部42a(图1等)、第一非切断部43a(图1等)及第一非切断部44a(图1等)分别断裂,且第二非切断部41c(图1等)、第二非切断部42c(图1等)、第二非切断部43c(图1等)及第二非切断部44c(图1等)未断裂的状态的温热器具100。
在图5的状态下,与如图1等所示的第一非切断部41a、第一非切断部42a、第一非切断部43a及第一非切断部44a未断裂的状态(图1等)的温热器具100相比,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得到了降低。
这是因为:挂耳部30中,就与第一上侧骑缝线41对应的部位、与第一下侧骑缝线42对应的部位、与第二上侧骑缝线43对应的部位、以及与第二下侧骑缝线44对应的部位各自的上下宽度而言,图5的状态下比图1等的状态变小了的缘故。
另外,图6中表示将第一非切断部41a、第一非切断部42a、第一非切断部43a、第一非切断部44a、第二非切断部41c、第二非切断部42c、第二非切断部43c及第二非切断部44c断裂的状态的温热器具100。
在图6的状态下,与图5的状态的温热器具100相比,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进一步得到了降低。这是因为:挂耳部30中,就与第一上侧骑缝线41对应的部位、与第一下侧骑缝线42对应的部位、与第二上侧骑缝线43对应的部位以及与第二下侧骑缝线44对应的部位各自的上下宽度而言,图6的状态下比图5的状态变小了的缘故。
因此,根据使用者的脸的大小,通过使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以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适当地断裂,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即,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在此,眼睛周围是指左右眼睛及其周围附近的区域。
此外,对于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各自的断裂量,在使用者自身预先知道能够得到正好的佩戴感的断裂量的情况下,当然能够在佩戴温热器具100之前,使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各自适当地断裂。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调节部(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来调节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上方的部分或下方的部分的至少一方的上下宽度。
即,通过使第一上侧骑缝线41及第二上侧骑缝线43适当地断裂,能够缩小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上方的部分的上下宽度。
另外,通过使第一下侧骑缝线42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适当地断裂,能够缩小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下方的部分的上下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图1的状态相比,图5的状态下挂耳用开口32变大。另外,与图5的状态相比,图6的状态下挂耳用开口32变大。因此,通过在图5或图6的状态使用温热器具100,即使是耳朵较大的使用者,也能够将挂耳部30容易挂于耳朵上,这也是其优点。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具备能够调节将佩戴部(一对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的调节部(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第二下侧骑缝线44)。因此,通过利用调节部,根据使用者的脸的大小调节将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即,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7~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在挂耳部30的结构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不同,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相同。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一对挂耳部30各自没有形成有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图1等),取而代之,形成有第一骑缝线45(易断裂部)及第二骑缝线46(易断裂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第一骑缝线45及第二骑缝线46构成调节部。
其中,以挂耳用开口32为基准,第一骑缝线45配置于第二挂耳用狭缝35的延长线上。第二挂耳用狭缝35和第一骑缝线45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更详细而言,第一骑缝线45由例如非切断部45a和狭缝45b构成。非切断部45a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狭缝45b与第二挂耳用狭缝35之间的部分。以挂耳用开口32为基准,在第二挂耳用狭缝35的延长线上依次配置有非切断部45a及狭缝45b。第二挂耳用狭缝35和狭缝45b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另外,以挂耳用开口32为基准,第二骑缝线46配置于第三挂耳用狭缝36的延长线上。第三挂耳用狭缝36和第二骑缝线46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更详细而言,第二骑缝线46由例如非切断部46a和狭缝46b构成。非切断部46a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狭缝46b与第三挂耳用狭缝36之间的部分。以挂耳用开口32为基准,在第三挂耳用狭缝36的延长线上依次配置有非切断部46a及狭缝46b。第三挂耳用狭缝36和狭缝46b相互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此外,非切断部45a及非切断部46a分别被设定成使用者能够用手指容易地断裂的强度,并且设定成在佩戴温热器具100时从耳朵受到的抵抗力条件下不会断裂的程度的强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部包含形成于佩戴部(一对挂耳部30)且在具有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的易断裂部(例如,第一骑缝线45,第二骑缝线46)而构成。
另外,佩戴部是被挂于耳朵上的一对挂耳部30,该一对挂耳部30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并且,一对挂耳部30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30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32。而且,调节部包含从挂耳用开口32的内周缘向外延伸的易断裂部(第一骑缝线45,第二骑缝线46)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佩戴温热器具100的使用者感到温热器具100发紧(小)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骑缝线45或第二骑缝线46中的至少一方断裂,就能够降低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并使温热器具100的佩戴感更松弛。
图8中表示:未使第一骑缝线45及第二骑缝线46断裂(未使非切断部45a及非切断部46a断裂)的情况下,将挂耳部30中第一挂耳用狭缝34的两侧的部分和第二挂耳用狭缝35的两侧的部分折回的状态。
另一方面,图9中表示:使第一骑缝线45及第二骑缝线46断裂(将非切断部45a及非切断部46a断裂)的情况下,将挂耳部30中第一挂耳用狭缝34的两侧的部分、第二挂耳用狭缝35及第一骑缝线45的两侧的部分、和第三挂耳用狭缝36及第二骑缝线46的两侧的部分折回的状态。
如图9所示的在使第一骑缝线45及第二骑缝线46断裂的状态下,与如图8所示的使第一骑缝线45及第二骑缝线46断裂之前的状态相比,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得到了降低。
这是因为:挂耳部30中,就与第一骑缝线45的前端(远离最初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一端)对应的部位、及与第二骑缝线46的前端(远离最初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一端)对应的部位各自的上下宽度而言,图9的状态下比图8的状态变小了的缘故。
因此,根据使用者的脸的大小,通过使第一骑缝线45及第二骑缝线46双方或一方发生断裂,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即,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调节部(第一骑缝线45,第二骑缝线46)调节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上方的部分或下方的部分的至少一方的上下宽度。
即,通过使第一骑缝线45发生断裂,能够缩小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下方的部分的上下宽度。
另外,通过使第二骑缝线46发生断裂,能够缩小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上方的部分的上下宽度。
此外,与图8的状态相比,在图9的状态下,挂耳用开口32向周围展开,而且,挂耳用开口32也向横宽方向展开。因此,与图8的状态相比,在图9的状态下,将温热器具100展开成平坦时的一对挂耳用开口32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变长,据此,也能够使温热器具100的佩戴感松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图8的状态相比,图9的状态下挂耳用开口32变大。因此,通过在图9的状态下使用温热器具100,即使是耳朵较大的使用者,也能够将挂耳部30容易地挂于耳朵上,这也是其优点。
此外,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挂耳部30未形成有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图1等)的例子,但是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挂耳部30形成有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在该情况下,对于将佩戴部(一对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的调整幅度进一步扩大。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骑缝线45与第二挂耳用狭缝35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的例子,但是,第一骑缝线45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对于第二挂耳用狭缝35的延伸方向是倾斜的。
同样,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骑缝线46与第三挂耳用狭缝36配置于同一直线上的例子,但是,第二骑缝线46的延伸方向也可以相对于第三挂耳用狭缝36的延伸方向是倾斜的。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0~图12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在挂耳部30的结构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不同,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相同。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一对挂耳部30各自未形成有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图1等)。
取而代之,在一对挂耳部30各自形成有:横躺的U字形状的内侧狭缝51、配置于内侧狭缝51的上方且向左右(横宽方向)延伸的上侧狭缝52、配置于内侧狭缝51的下方且向左右(横宽方向)延伸的下侧狭缝53、从上侧狭缝52的一端(上侧狭缝52中的挂耳部30的基端侧的一端)的附近向下侧狭缝53的一端(下侧狭缝53中的挂耳部30的基端侧的一端)的附近延伸的上下方向狭缝54。
在此,作为内侧狭缝51的形状即U字形的形状中包含U字形状、V字形状、C字形状、弧状的形状等那样的U形折返形状或V形折返形状。
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内侧狭缝51的内侧的部分成为相对于周围的部分可动的内侧可动片57。
以如下方式配置内侧狭缝51,即,内侧可动片57中与挂耳部30接合的部分(图10、图11所示的基端57a)位于挂耳部30的基端侧(接近眼罩主体10的一侧),并且,内侧可动片57中与基端57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内侧狭缝51的U形折返部分51a(图10、图11)侧的端部)位于挂耳部30的前端侧。
通过使内侧可动片57在该内侧可动片57的基端57a处折弯,在挂耳部30形成挂耳用开口32(图11)。
上侧狭缝52及下侧狭缝53各自的一端位于比内侧狭缝51的开放端靠近挂耳部30的基端侧的位置。上侧狭缝52及下侧狭缝53各自的另一端位于比内侧狭缝51的开放端靠近挂耳部30的前端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内侧狭缝51的相反端(U形折返部分)靠近挂耳部30的基端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侧狭缝52的一端与上下方向狭缝54的上端之间配置有上侧非切断部55。上侧非切断部55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上侧狭缝52的一端与上下方向狭缝54的上端之间的部分。
同样,在下侧狭缝53的一端与上下方向狭缝54的下端之间分别配置有下侧非切断部56。下侧非切断部56是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下侧狭缝53的一端与上下方向狭缝54的下端之间的部分。
此外,上侧非切断部55及下侧非切断部56被设定成使用者能够用手指容易地断裂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上侧狭缝52、下侧狭缝53、上下方向狭缝54、上侧非切断部55及下侧非切断部56构成调节部。
在佩戴温热器具100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在将内侧可动片57折弯并在挂耳部30形成挂耳用开口32的状态下,将挂耳部30挂于耳朵上。
另外,在图11的状态下使用温热器具100时温热器具100发紧(小)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将上侧非切断部55及下侧非切断部56断裂,并将第一上侧骑缝线41中由上侧狭缝52、上下方向狭缝54及下侧狭缝53包围的部分即外侧可动片59折弯,由此,能够将挂耳用开口32扩展,并以此方式使用温热器具100。
在此,与图11的状态相比,在图12的状态下,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上方的部分及下方的部分的上下宽度变小。因此,与图11的状态相比,在图12的状态下,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变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根据使用者的脸的大小,通过调节将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也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由此,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调节部调节挂耳部30中的挂耳用开口32的上方的部分或下方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上下宽度。
此外,挂耳用开口32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那样的形成挂耳用开口32之前的内侧可动片57即挂耳用开口32的开口予定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图11的状态相比,图12的状态下挂耳用开口32变大。因此,通过在图12的状态下使用温热器具100,即使是耳朵较大的使用者,也能够将挂耳部30容易地挂于耳朵上,这也是其优点。
此外,图11中表示内侧可动片57与挂耳部30连接的状态,但内侧可动片57也可以是在其基端57a处能够与挂耳部30分离的形态。作为这种结构的例子,可举出:在基端57a形成有骑缝线,通过将该骑缝线断裂而能够切除挂耳部30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挂耳部30原本就形成有挂耳用开口32。即,也可以预先将与内侧可动片57相当的部分设计成挂耳用开口32。
此外,图12中表示内侧可动片57从挂耳部30分离的状态,或在挂耳部30原本就形成有挂耳用开口32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3说明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在挂耳部30的结构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不同,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相同。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一对挂耳部30各自未形成有第一上侧骑缝线41、第一下侧骑缝线42、第二上侧骑缝线43及第二下侧骑缝线44(图1等)。
取而代之,在一对挂耳部30各自形成有第一狭缝71、第二狭缝72、第三狭缝73、第四狭缝74、第五狭缝75、第六狭缝76、第一骑缝线81、第二骑缝线82、第三骑缝线83、第四骑缝线84、第五骑缝线85及第六骑缝线86,由此,构成调节部。
第一狭缝71、第二狭缝72及第三狭缝73配置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上侧,且分别在横宽方向上延伸。
第一狭缝71、第二狭缝72及第三狭缝73各自的一端位于挂耳部30的基端部的附近。另外,横宽方向上的第一狭缝71、第二狭缝72及第三狭缝73各自的另一端的位置位于与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
第二狭缝72配置于第一狭缝71的下侧,第三狭缝73配置于第二狭缝72的下侧。
第一骑缝线81、第二骑缝线82及第三骑缝线83分别向上下延伸。
第一骑缝线81连接挂耳部30的上边缘和第一狭缝71。
第二骑缝线82连接第一狭缝71和第二狭缝72。
第三骑缝线83连接第二狭缝72和第三狭缝73。
此外,第一骑缝线81、第二骑缝线82及第三骑缝线83配置于在横宽方向上相互偏离的位置。
另外,第四狭缝74、第五狭缝75及第六狭缝76配置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下侧,且分别在横宽方向上延伸。
第四狭缝74、第五狭缝75及第六狭缝76各自的一端位于挂耳部30的基端部的附近。另外,横宽方向上的第四狭缝74、第五狭缝75及第六狭缝76各自的另一端的位置位于与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
第五狭缝75配置于第四狭缝74的下侧,第六狭缝76配置于第五狭缝75的下侧。
第四骑缝线84、第五骑缝线85及第六骑缝线86分别向上下延伸。
第四骑缝线84连接第四狭缝74和第五狭缝75。
第五骑缝线85连接第五狭缝75和第六狭缝76。
第六骑缝线86连接第六狭缝76和挂耳部30的下边缘。
此外,第四骑缝线84、第五骑缝线85及第六骑缝线86配置于在横宽方向上相互偏离的位置。
这样,调节部包含多个狭缝和易断裂部,其中,多个狭缝(例如,6个狭缝,即第一狭缝71~第六狭缝76)形成于一对挂耳部30的每一个上且在横宽方向上延伸,易断裂部(例如,第一骑缝线81~第六骑缝线86)将狭缝彼此连接、或连接狭缝和挂耳部30的上边缘或下边缘。
而且,形成于挂耳部30的多个狭缝中包含:分别配置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上侧的上侧第一狭缝(第一狭缝71)及上侧第二狭缝(第二狭缝72或第三狭缝73)、和分别配置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下侧的下侧第一狭缝(第四狭缝74或第五狭缝75)及下侧第二狭缝(第六狭缝)。
上侧第一狭缝、上侧第二狭缝、下侧第一狭缝及下侧第二狭缝各自的一端位于挂耳部30的基端部的附近。
上侧第一狭缝、上侧第二狭缝、下侧第一狭缝及下侧第二狭缝各自的另一端的横宽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与挂耳用开口32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
上侧第二狭缝配置于比上侧第一狭缝更下侧的位置。
下侧第二狭缝配置于比下侧第一狭缝更下侧的位置。
易断裂部包含:上边缘侧骑缝线(第一骑缝线81),其将挂耳部30的上边缘和上侧第一狭缝连接;上侧狭缝间骑缝线(第二骑缝线82或第三骑缝线83),其将上侧第二狭缝和多个狭缝中配置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上侧的狭缝即上侧第二狭缝以外的狭缝连接;下侧狭缝间骑缝线(第四骑缝线84或第五骑缝线85),其将下侧第一狭缝和多个狭缝中配置于挂耳用开口32的下侧的狭缝即下侧第一狭缝以外的狭缝连接;下边缘侧骑缝线(第六骑缝线86),其将下侧第二狭缝和挂耳部30的下边缘连接。
此外,第三狭缝73和第四狭缝74以在它们之间夹持挂耳用开口32的方式配置。更优选第三狭缝73和第四狭缝74以在它们之间夹持挂耳用开口32的方式上下对称地配置。
另外,第二狭缝72和第五狭缝75以在它们之间夹持挂耳用开口32的方式配置。更优选第二狭缝72和第五狭缝75以在它们之间夹持挂耳用开口32的方式上下对称地配置。
另外,第一狭缝71和第六狭缝76以在它们之间夹持挂耳用开口32的方式配置。更优选第一狭缝71和第六狭缝76以在它们之间夹持挂耳用开口32的方式上下对称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骑缝线81~第六骑缝线86中的任一项以上发生断裂,能够降低将佩戴部(一对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因此,根据使用者的脸的大小,通过使第一骑缝线81~第六骑缝线86中的任一项以上发生断裂,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即,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此外,对于挂耳部30的伸展情况,从确保挂耳用开口32的上下对称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在将第一骑缝线81断裂的情况下,第六骑缝线86也断裂;在第二骑缝线82断裂的情况下,第五骑缝线85也断裂;在将第三骑缝线83断裂的情况下,第四骑缝线84也断裂。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骑缝线81、第二骑缝线82及第三骑缝线83配置于在横宽方向上相互偏离的位置,因此,选择性地断裂第一骑缝线81~第三骑缝线83中的任一项的操作变得容易。
同样,第四骑缝线84、第五骑缝线85及第六骑缝线86配置于在横宽方向上相互偏离的位置,因此,选择性地断裂第四骑缝线84~第六骑缝线86中的任一项的操作变得容易。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4(a)、图14(b)及图14(c)说明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在挂耳部30的结构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不同,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温热器具100相同。
图14(a)、图14(b)及图14(c)分别是在与图4相同的位置上的温热器具100的示意性的剖面图。但是,图14(a)、图14(b)及图14(c)中仅表示温热器具100中的挂耳部30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构成一对挂耳部30的各个挂耳部构成薄片31具有叠层部90,该叠层部90是在挂耳部30的基端部附近第一叠层薄片部91、第二叠层薄片部92及第三叠层薄片部93这三层薄片部以依次重合的方式折叠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部由叠层部90构成。
此外,挂耳部构成薄片31在图14(a)中比叠层部90更向右方延伸。而且,在挂耳部构成薄片31中比图14(a)所示的范围更右侧(即前端侧)的部分形成有挂耳用开口32(图1等)。
第一叠层薄片部91和第二叠层薄片部92在第一接合部94和第二接合部95这两个部位相互接合。横宽方向上,第一接合部94位于叠层部90的基端部,第二接合部95位于叠层部90的前端部。
另外,第二叠层薄片部92和第三叠层薄片部93在第三接合部96和第四接合部97这两个部位相互接合。横宽方向上,第三接合部96位于叠层部90的基端部,第四接合部97位于叠层部90的前端部。
这样,佩戴部是挂于耳朵上的一对挂耳部30,该一对挂耳部30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眼罩主体10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并且,一对挂耳部30各自具有由薄片材料(挂耳部构成薄片31的每一部分)重合多层(例如3层)而配置的叠层部90。而且,构成叠层部90的多层薄片材料在横宽方向上分开的多个部位(第一接合部94~第四接合部97)分别相互连接,调节部包含叠层部90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叠层薄片部91~第三叠层薄片部93中的任一项或两项进行切断,能够降低将佩戴部(一对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并能够使温热器具100的佩戴感更松驰。
例如,如图14(b)所示,通过将第一叠层薄片部91在第一接合部94与第二接合部95的中间位置进行切断,与图14(a)的状态相比,能够缩小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
另外,如图14(c)所示,将第一叠层薄片部91在第一接合部94与第二接合部95的中间位置进行切断,并且将第三叠层薄片部93在第三接合部96与第四接合部97的中间位置进行切断,由此,与图14(b)的状态相比,能够缩小将挂耳部30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
因此,根据使用者的脸的大小,通过使第一叠层薄片部91~第三叠层薄片部93中的任一项或两项发生切断,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即,无论使用者的脸的大小,均能够使眼罩主体10相对于脸的眼睛周围适当地贴合。
此外,为了能够容易将第一叠层薄片部91断裂,还优选:在第一叠层薄片部91中第一接合部94与第二接合部95的中间的部位,形成有从第一叠层薄片部91的上边缘一直延伸至下边缘(从图14(a)的纸面的里面向外面延伸)的骑缝线等的易断裂部(未图示)。
同样,为了能够容易将第三叠层薄片部93断裂,还优选:在第三叠层薄片部93中第三接合部96与第四接合部97的中间的部位,形成有从第三叠层薄片部93的上边缘延伸至下边缘(从图14(a)的纸面的里面向外面延伸)的骑缝线等的易断裂部(未图示)。
另外,在还假定将第二叠层薄片部92断裂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叠层薄片部92形成相同的易断裂部。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含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各种变形以及改良等方式。
例如,发热体20也可以是不释放蒸气的发热性的物体。因此,温热器具100也可以不是蒸气温热器具,而仅是温热器具。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进行组合。
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1>一种温热器具,其中,
具备:眼罩主体,其覆盖双眼;发热体,其设置于上述眼罩主体;佩戴部,其用于将上述眼罩主体佩戴于头部,并且,
还具备调节部,该调节部能够调节将上述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2>如<1>所记载的温热器具,其中,
上述调节部包含易断裂部而构成,该易断裂部形成于上述佩戴部且在具有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
<3>如<1>或<2>所记载的温热器具,其中,
上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上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上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
上述调节部包含从上述挂耳用开口的内周缘向外延伸的易断裂部而构成。
<4>如<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上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
通过上述调节部能够调节上述挂耳部中的上述挂耳用开口的上方的部分或下方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上下宽度。
<5>如<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上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
上述调节部包含:
多个狭缝,其形成于上述一对挂耳部的每一个上且在横宽方向上延伸;
易断裂部,其将上述狭缝彼此连接,或将上述狭缝和上述挂耳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连接。
<6>如<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上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由薄片材料进行多层重合而配置的叠层部,
构成上述叠层部的多层薄片材料分别在横宽方向上分开的多个部位相互连接,
上述调节部包含上述叠层部而构成。
本申请以2016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6-257081号为基础并主张其优先权,并在此引入其中公开的全部内容。

Claims (9)

1.一种温热器具,其中,
具备:
眼罩主体,其覆盖双眼;
发热体,其设置于所述眼罩主体;
佩戴部,其用于将所述眼罩主体佩戴于头部,
并且,还具备调节部,该调节部能够调节将所述佩戴部在横宽方向上拉长时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调节部包含易断裂部而构成,该易断裂部形成于所述佩戴部,并且该易断裂部在具有上下方向成分的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所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
所述调节部包含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内周缘向外延伸的易断裂部而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所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
通过所述调节部能够调节所述挂耳部中的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上方的部分或下方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上下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所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用于将该挂耳部挂于耳朵上的挂耳用开口,
所述调节部包含:
多个狭缝,其形成于所述一对挂耳部的每一个上且在横宽方向上延伸;
易断裂部,其将所述狭缝彼此连接,或将所述狭缝和所述挂耳部的上边缘或下边缘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所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具有由薄片材料进行多层重合而配置的叠层部,
构成所述叠层部的多层薄片材料分别在横宽方向上分开的多个部位相互连接,
所述调节部包含所述叠层部而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佩戴部是一对挂耳部,该一对挂耳部被挂于耳朵上,并且该一对挂耳部的各自的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眼罩主体的横宽方向上的两端部是固定的,
在所述一对挂耳部各自形成有:内侧狭缝,其是横躺的U字形状;上侧狭缝,其配置于所述内侧狭缝的上方且在横宽方向上延伸;下侧狭缝,其配置于所述内侧狭缝的下方且在横宽方向上延伸;上下方向狭缝,其从所述上侧狭缝中的该挂耳部的基端侧一端的附近向所述下侧狭缝中的所述挂耳部的基端侧一端的附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多个狭缝中包含:分别配置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上侧的上侧第一狭缝及上侧第二狭缝、分别配置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下侧的下侧第一狭缝及下侧第二狭缝,
所述上侧第一狭缝、所述上侧第二狭缝、所述下侧第一狭缝及所述下侧第二狭缝各自的一端位于所述挂耳部的基端部的附近,
所述上侧第一狭缝、所述上侧第二狭缝、所述下侧第一狭缝及所述下侧第二狭缝各自的另一端的横宽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
所述上侧第二狭缝配置于比所述上侧第一狭缝更下侧的位置,
所述下侧第二狭缝配置于比所述下侧第一狭缝更下侧的位置,
所述易断裂部包含:
上边缘侧骑缝线,其将所述挂耳部的上边缘和所述上侧第一狭缝连接;
上侧狭缝间骑缝线,其将所述上侧第二狭缝和所述上侧第二狭缝以外的狭缝连接,其中,所述上侧第二狭缝以外的狭缝是所述多个狭缝中配置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上侧的狭缝;
下侧狭缝间骑缝线,其将所述下侧第一狭缝和所述下侧第一狭缝以外的狭缝连接,其中,所述下侧第一狭缝以外的狭缝是所述多个狭缝中配置于所述挂耳用开口的下侧的狭缝;和
下边缘侧骑缝线,其将所述下侧第二狭缝和所述挂耳部的下边缘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热器具,其中,
所述发热体在发热时伴随着产生水蒸气,
该温热器具以通过所述眼罩主体中成为脸侧的面向外部释放水蒸气的方式构成。
CN201721862931.8U 2016-12-28 2017-12-27 温热器具 Active CN20912262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7081 2016-12-28
JP2016257081A JP2018108196A (ja) 2016-12-28 2016-12-28 温熱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22626U true CN209122626U (zh) 2019-07-19

Family

ID=62843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62931.8U Active CN209122626U (zh) 2016-12-28 2017-12-27 温热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08196A (zh)
CN (1) CN20912262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0711B2 (ja) * 2017-08-07 2022-01-12 エスティー 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ノスパークス 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 調整可能耳掛けを含む顔用マス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08196A (ja)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2149B2 (en) Heat generating eye mask
JP4794264B2 (ja) マスク
CN107708458B (zh) 一次性口罩
CN110072597A (zh) 口罩
JP5111943B2 (ja) マスク
JP4717538B2 (ja) マスク
CN105661693B (zh) 多层立体防护口罩及其制作方法和用途
CN209122626U (zh) 温热器具
CN208726240U (zh) 温热器具
CN208726239U (zh) 温热器具
JP5377611B2 (ja) マスク
JP4751859B2 (ja) 母乳パッド
CN208726241U (zh) 温热器具
JP3150339U (ja) マスク用液剤含浸シート及びマスク
JP2009082570A (ja) 目用温熱具
TWM598672U (zh) 眼罩及附接式突起部單元
CN209059649U (zh) 温热器具
CN205611845U (zh) 多层立体防护口罩
KR20200118102A (ko) 마스크
JP2018108198A (ja) 温熱具
JP7362436B2 (ja)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JP2018108195A (ja) 温熱具
CN115315204A (zh) 口罩
JP2020089537A (ja) フェイスマスク
JP5970594B1 (ja) 支持部材、カップ付き衣類及び、支持部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