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2623U - 液體噴射裝置 - Google Patents

液體噴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2623U
TWM472623U TW102214742U TW102214742U TWM472623U TW M472623 U TWM472623 U TW M472623U TW 102214742 U TW102214742 U TW 102214742U TW 102214742 U TW102214742 U TW 102214742U TW M472623 U TWM472623 U TW M47262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k supply
supply tube
liquid
ink
fix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4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to Suzuki
Yoshisada Aoki
Masaki Shimomura
Nobutaka Suzuki
Seiji Tezuka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781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03419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781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03418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M4726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2623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9/00Character- or line-spacing mechanisms
    • B41J19/18Character-spacing or back-spacing mechanisms; Carriage return or release devices therefor
    • B41J19/20Positive-feed character-spac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Description

液體噴射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對介質噴射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
自先前以來,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種,已知藉由自液體噴射頭對用紙等介質噴射墨水而進行印刷(記錄)之噴墨式印表機。而且,此種印表機中,於進行量相對大之印刷之情形時,為了向液體噴射頭連續且穩定地供給墨水,而提出有自墨水之收容容量相對大之墨水罐通過墨水供給管而對墨盒供給墨水之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此種構成之印表機中,於可在本體外殼之內側沿掃描方向移動之托架搭載有液體噴射頭。而且,自設置於本體外殼之外側之墨水罐延伸之墨水供給管,通過本體外殼之上側之開口部而插入至托架之移動區域,且連接於搭載於托架之墨盒。於該情形時,墨水供給管係藉由利用以橫穿本體外殼之上側之開口部之方式設置之固定構件固定長度方向之中途部分,而將墨水供給管之插入至托架之移動區域之端部引導至墨盒。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中國實用新型登錄公告CN2825289Y號公報
且說,於上述印表機中,由於作為用以固定墨水供給管之專用構件之固定構件係橫穿開口部地設置,故而有固定於固定構件之墨水 供給管妨礙托架之移動之虞。
本創作係鑒於此種情況而完成者,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液體供給管妨礙托架之移動之液體噴射裝置。
本創作係為解決上述課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作為以下形態或應用例而實現。
解決上述課題之液體噴射裝置包括:液體噴射頭,其對靶體噴射液體;框體部,其係供具備上述液體噴射頭之托架可移動地配置,並且形成有使上述托架之移動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外露之開口部;液體收容部,其於收容有上述液體之狀態下位於上述托架之移動區域之外側;液體供給管,其連接上述液體收容部與上述液體噴射頭之間,並且具有伴隨上述托架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及固定部,其將該液體供給管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固定為不可對上述開口部相對移動;且上述框體部其可抽出地收納接收自該框體部內排出之上述靶體之排出托盤的托盤收納部包含向上述靶體之排出方向突出形成之框體部分而構成,並且於使用時操作之操作面板部包含在較上述托盤收納部更為上方位置呈下側相較上側更向上述排出方向側突出之傾斜面之框體部分而構成,於上述液體供給管之較上述固定部更靠成為上述液體噴射頭側之下游側之部分,形成有上述變形可動部。
根據該構成,由於能夠不可相對於框體部之開口部相對移動地固定液體供給管之一部分,故而可於自開口部至液體噴射頭之間穩定地形成伴隨托架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其結果,可抑制液體供給管妨礙托架之移動。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包括進給匣部,其係藉由可收容上述靶體之進給匣可裝卸地被收容於向上述靶體之排出方向突出形成之框體部分,而設置為與上述框體部分一同向上述排出方向突出之狀態。
根據該構成,可抑制液體噴射裝置之大型化。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固定部於上述托架之移動方向上設置於該托架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
根據該構成,由於液體供給管之變形可動部於托架之移動範圍之兩側成為大致相等之管長,故而可將位於自固定部至液體噴射頭側之液體供給管之長度抑制為最短。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較佳為包括可旋動地被軸支承於上述框體部且開閉上述開口部之罩構件;上述固定部於上述框體部上,相對於上述開口部而設置於軸支承上述罩構件之側。
根據該構成,因於罩構件打開框體部之開口部時,開口部內之視野不易受液體供給管妨礙,故相對容易地通過開口部確認內部之情況。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較佳為進而包括配置為突出至上述框體部之上述開口部之狀態且支撐上述液體供給管之一部分之支撐構件,上述固定部固定上述液體供給管之由上述支撐構件支撐之一部分,上述支撐構件係可於上述托架之移動方向移位地設置。
根據該構成,藉由使支撐構件向自框體部之開口部之大致中央位置遠離之方向移位,使用者可通過框體部之開口部而容易地將手指插入至托架之移動區域。因此,即便托架在移動區域之中途位置,亦可相對容易地進行例如托架之維護或靶體之堵塞處理等。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支撐構件之長度方向之一端側相對於上述框體部而旋動自如地安裝。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使支撐構件相對於框體部旋動,而容易地實現可使支撐構件向自框體部之開口部之大致中央位置遠離之方向移位的構成。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供給管係經由連結管 間之接頭而連結有複數根管。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連結複數根管,而將液體供給管調節為最適合引繞之長度。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供給管具備一根或複數根。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與液體收容部之個數對應之根數之液體供給管,而自各個液體收容部對液體噴射頭供給液體。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收容部位於上述框體部之外側。
根據該構成,因於框體部之外側對液體之收容量之限制得以緩解,故可具有能收容量相對大之液體之液體收容部。
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中,於收容有上述液體噴射頭噴射之上述液體之狀態下位於上述框體部之外側的液體收容部係收容黑色液體。
根據該構成,由於黑色液體之消耗量較多,故而收容黑色液體之容量增加。
11、11A‧‧‧印表機
12‧‧‧裝置本體
12A‧‧‧印刷功能部
12b‧‧‧凹部
12B‧‧‧基部
12d‧‧‧卡止凹部
12H‧‧‧框體
12K‧‧‧開口部
12S‧‧‧收容部
12U‧‧‧上表面部
13‧‧‧圖像讀取部(掃描器單元)
13a、14a、75a‧‧‧鉸鏈
13b‧‧‧原稿台
13c‧‧‧凹槽
13d‧‧‧搬送面
13F‧‧‧撓性扁平電纜(FFC)
13H‧‧‧讀取頭
13T‧‧‧把手部
14‧‧‧自動原稿供給裝置
14c‧‧‧本體
14d‧‧‧原稿托盤
14e‧‧‧導向構件
14f‧‧‧進給機構部
15‧‧‧供紙匣
16‧‧‧排紙口
17‧‧‧堆疊器
17a‧‧‧握持部
17b‧‧‧第1托盤
17c‧‧‧第2托盤
17d‧‧‧第3托盤
18‧‧‧操作面板部
18a‧‧‧顯示部
18b‧‧‧操作按鈕
19、19A、19B‧‧‧罐單元
19T‧‧‧墨水罐
20‧‧‧印刷部
21‧‧‧托架
22‧‧‧液體噴射頭
23‧‧‧支撐台
24‧‧‧搬送輥
25‧‧‧排紙輥
26‧‧‧皮帶輪
27‧‧‧正時皮帶
28‧‧‧線性編碼器
29‧‧‧凸起體
30‧‧‧導引架
31A‧‧‧上軌道
31B‧‧‧下軌道
32‧‧‧插槽
33‧‧‧通信埠
35‧‧‧手動供紙機構
35a‧‧‧供紙托盤
35b‧‧‧用紙導引
35c‧‧‧保護板
35e‧‧‧罩部
35f‧‧‧握持部
35g‧‧‧扭轉螺旋彈簧
36‧‧‧卡止突起
37‧‧‧突起
38‧‧‧被感測凹部
40‧‧‧墨水供給管
40A、40B‧‧‧管
40C‧‧‧彎曲部
40H‧‧‧變形可動部
40J‧‧‧接頭
41‧‧‧支撐板
41a‧‧‧軸部
42‧‧‧固定件
43‧‧‧螺釘
44、66‧‧‧保持構件
45‧‧‧接頭本體
46‧‧‧管部
47‧‧‧通氣口
61‧‧‧第1固定件
62‧‧‧第2固定件
63‧‧‧第3固定件
65‧‧‧傾斜塊
65a、66a‧‧‧傾斜面
68‧‧‧支撐構件
68a‧‧‧支撐部
69‧‧‧膠帶
71、72‧‧‧固定件
75‧‧‧蓋部
211‧‧‧印表機
212‧‧‧裝置本體
212A‧‧‧印刷功能部
212b、212c‧‧‧凹形狀部
212d‧‧‧深側構件
212H‧‧‧托盤收納部
212K‧‧‧開口部
212N‧‧‧內側面
213‧‧‧圖像讀取部
213a、214a‧‧‧旋轉軸
213b、213c‧‧‧突出部
213T‧‧‧把手部
214‧‧‧自動原稿供給裝置
215‧‧‧載置台
216‧‧‧排紙口
217‧‧‧堆疊器
217a‧‧‧握持部
218‧‧‧操作面板部
218a‧‧‧顯示部
218b‧‧‧操作按鈕
219‧‧‧墨水罐
220‧‧‧印刷部
221‧‧‧托架
222‧‧‧液體噴射頭
226‧‧‧固定件
229‧‧‧凸起體
230‧‧‧導引架
231‧‧‧軌道部
231A‧‧‧上軌道
231B‧‧‧下軌道
240‧‧‧墨水供給管
240C‧‧‧接頭
240H‧‧‧變形可動部
251‧‧‧定位構件
255‧‧‧固定螺釘
260‧‧‧膠帶
261‧‧‧第1膠帶
262‧‧‧第2膠帶
263‧‧‧第3膠帶
270‧‧‧支撐構件
AD‧‧‧轉接器
HP‧‧‧初始位置
P‧‧‧用紙
X‧‧‧主掃描方向
Y‧‧‧副掃描方向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處於打開堆疊器(stacker)及手動供紙機構之狀態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處於打開圖像讀取部之狀態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接頭之一例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接頭之另一例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具有墨水供給管之另一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具有第2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模式側剖面圖。
圖9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模式側剖面圖。
圖10係表示具有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具有第4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2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3係表示處於打開堆疊器及手動供紙機構之狀態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4係表示處於打開蓋部之狀態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5係表示具有第6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6係表示具有第7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7係表示具有第8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8係表示具有1根墨水供給管之引繞構造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19係第9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之立體圖。
圖20(a)係表示抬起圖像讀取部之狀態之立體圖,(b)係表示墨水供給管之接頭之立體圖。
圖21係表示於第9實施形態中墨水供給管固定於框體之內側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2係表示於第9實施形態中墨水供給管固定於其他位置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3係表示藉由第10實施形態而固定有墨水供給管之印表機、且抬起圖像讀取部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4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中固定構件移位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5係表示已固定之墨水供給管避開設置於圖像讀取部側之突出部而配置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6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中固定有複數根墨水供給管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27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中墨水供給管固定於固定輔助板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對噴墨式印表機進行說明,該噴墨式印表機包括噴射作為液體之一例之墨水之液體噴射頭,且對作為靶體之一例之用紙噴射墨水而印刷包括文字或圖形等之圖像。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1係所謂之複合機,其包括:印刷功能部12A(印表機單元),其包含具有印刷功能之裝置本體12;及圖像讀取部13(掃描器單元),其位於裝置本體12之上側且具有掃描功能。於以下說明中,將包括複合機之該印表機稱為印表機11。
印表機11自不同體且呈大致長方體形狀之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之墨水罐19T(參照圖3),通過利用固定部配設之墨水供給管40(參照圖3)而接受墨水之供給。
印表機11係於成為其重力方向之下部側,配設有內置印刷部20之作為框體部之一例之印刷功能部12A,另一方面,於成為其重力方向相反側之上部側,配設有內置讀取原稿(圖像)之掃描器等圖像讀取機構之圖像讀取部13作為罩構件之一例。圖像讀取部13為如下構成:以設置於裝置本體12之一側端(後方側)之鉸鏈(hinge)13a為中心旋動(移位),而抬起與鉸鏈13a為相反側之前方側。即,於圖像讀取部13之框 體側面(左右兩側面),凹設有把手部13T,印表機11之使用者例如可於維護時將手插入至該把手部13T而抬起圖像讀取部13。藉由該抬起,而使於印刷功能部12A(即裝置本體12)內可往返移動地配置之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外露的開口部12K(參照圖3)露出。
進而,對該圖像讀取部13自動供給讀取原稿之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Auto document feeder)配設於圖像讀取部13之上側。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係以設置於裝置本體12之一側端(後方側)之鉸鏈14a(參照圖2)為中心旋動,而抬起與鉸鏈14a為相反側之前方側。藉由該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之抬起,而使形成圖像讀取部13之上表面之原稿台13b(參照圖2)露出,使用者可利用人工作業對圖像讀取部13供給讀取原稿。
此處,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包括用以將原稿放置於四棱板狀之本體14c之上側之原稿托盤14d,於該原稿托盤14d上設置有用以對原稿沿寬度方向進行定位操作之導向構件14e。放置於原稿托盤14d之原稿係藉由配置於該圖1中之左側之進給機構部14f之工作而逐張地被進給至圖像讀取部13之原稿台13b上,且於讀取該原稿圖像後排出至本體14c上。
又,於裝置本體12之下部,可裝卸地設置有可重疊收容複數張用紙P之供紙匣15。收容於該供紙匣15之用紙P係自後方朝前方逐片地被進給至設置於印刷功能部12A內之印刷部20,印刷部20對所進給之用紙P進行印刷。即,自供紙匣15進給之用紙P藉由包括下述之輥24、25等之搬送機構搬送至印刷部20。於印刷部20,自藉由移動機構而沿與用紙P之搬送方向(將其稱為副掃描方向Y)交叉之方向(將其稱為主掃描方向X)往返移動之液體噴射頭22對用紙P噴射墨水,而對用紙P印刷圖像等。已結束利用印刷部20之印刷之印刷完畢之用紙P,自設置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前表面之排紙口16排出(排紙)。
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於成為供紙匣15之上側且排紙口16之下側之位置,收納有接收自排紙口16排出之用紙P之作為排出托盤之一例之堆疊器17。堆疊器17係自裝置本體12抽出與所排出之用紙P之尺寸對應之長度而使用。
於寬度方向中央部具有收容供紙匣15及堆疊器17之收容凹部的收容部12S,由向用紙P之排出方向(此處為副掃描方向Y)突出形成之框體部分構成。如此般使收容部12S突出之原因在於:相較於印刷部20所需之框體12H之於副掃描方向Y之長度,供紙匣15於副掃描方向Y所需之長度較長。因此,供紙匣15及堆疊器17係於自裝置本體12向副掃描方向Y(前方)突出之狀態下,以使前端面與收容部12S對準之方式收容。詳細而言,若結合於收容特定尺寸(作為一例為A4紙)之用紙P所需之供紙匣15之於副掃描方向Y之長度而決定裝置本體12之副掃描方向Y之長度,則裝置本體12大型化(底面積增大),因此,為儘量避免該情況,而僅使供紙匣15之收容部分突出。換言之,藉由挖去收容供紙匣15之收容部12S之兩側,而使供紙匣15及收容部12S之部分向前方突出。又,由於結合於該供紙匣15之突出之前表面位置來決定堆疊器17之收納時之前表面位置,故而得以確保堆疊器17之抽出時之突出長度相對較長。進而,藉由該突出,堆疊器17可利用握持部17a而自裝置本體12容易地抽出。如此般,相對於構成為將供紙匣15可裝卸地設置於裝置本體12之前表面,且可自裝置本體12之前表面側供紙,而相對更可抑制印表機11大型化(尤其係印表機底面積增大)。收容部12S構成可抽出地收容堆疊器17之托盤收納部。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相較排紙口16更靠上側之位置,配置有用以進行使印刷部20執行印刷動作等各種操作之操作面板部18。操作面板部18之基部12B由呈現出其下側相較上側向用紙P之排出方向(即副掃描方向Y)側突出之傾斜面之框體 部分構成。而且,於基部12B之傾斜面,安裝有用以顯示選單畫面等之顯示部(例如液晶顯示器)18a及操作按鈕18b。操作按鈕18b例如有電源按鈕、自選單畫面選擇所需之項目之選擇按鈕、指示開始執行印刷之印刷開始按鈕等。藉由操作面板部18向裝置本體12之前方突出,且其顯示面及操作面成為向近前側下傾之傾斜面,對使用者而言,良好地確保了顯示部18a之視認性及操作按鈕18b之操作性。
且說,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1所包括之印刷部20具有沿主掃描方向X往返移動之作為移動體之一例之托架21,於該托架21設置有噴射墨水之液體噴射頭22。托架21係可由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作為板構件之導引架(guide frame)30引導而沿主掃描方向X移動(往返移動)地配置。導引架30具有藉由於與主掃描方向X正交之板構件之上下兩側端部將構件折彎為大致U字形而形成之上軌道31A及下軌道31B。托架21於藉由該等上軌道31A及下軌道31B支撐其後端側之狀態下,沿主掃描方向X往返移動。而且,自設置於往返移動之托架21之液體噴射頭22噴射自墨水罐19T(參照圖3)通過墨水供給管40供給之墨水,而對用紙P進行印刷。
托架21具有上方敞開之大致四棱箱形狀,於其上部之凹狀之被安裝部,安裝有將通過墨水供給管40而供給之墨水中轉至液體噴射頭22之轉接器AD。將墨水自安裝於托架21之轉接器AD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因此,連接於轉接器AD之墨水供給管40形成可供墨水於墨水罐19T與液體噴射頭22之間流動之墨水之流路之一部分。
本例之印表機11可應對彩色印刷,於圖1之例中,轉接器AD係安裝有與彩色印刷所需之墨水顏色數(例如4色)相同數量之複數個(例如4個)。當然,亦可僅安裝黑色用之轉接器AD,而將印表機11用作應對單色印刷之印表機。又,托架21可安裝墨盒進行使用,轉接器AD具有與對應於印表機11之墨盒之形狀及尺寸相配合之四棱板形狀。其 中,由於墨水容積小於墨盒即可,故而轉接器AD之形狀及尺寸可在可安裝於托架21之被安裝部之範圍內適當變更。
又,如圖1所示,於裝置本體12之前表面左側端部,設置有用以插裝記憶卡或通信卡等卡之插槽32、及對應於例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通信等特定通信方式之通信埠33(連接器)。該印表機11可實現基於經由USB通信等而自主體裝置接收之資料之印刷、及自記憶卡讀入照片等圖像資料而進行之照片印刷等。
圖2表示卸除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後之狀態之印表機11。於打開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之狀態下,圖2所示之圖像讀取部13之原稿台13b露出,於相較其讀取面(玻璃面)更靠下方之位置,於副掃描方向Y較長之長條狀之讀取頭13H以可沿主掃描方向X移動之狀態設置。於圖像讀取部13內之底部,收容連接於讀取頭13H之一端部之撓性扁平電纜(Flexible flat cable)13F(以下稱為「FFC13F」)的凹槽13c,以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方式形成。藉由FFC13F以於讀取頭13H沿主掃描方向X移動時追隨於讀取頭13H之方式於凹槽13c內移動,而讀取頭13H可於其移動路徑之整個區域,經由FFC13F而將原稿讀取信號發送至印表機11內之控制器(未圖示)。再者,於圖像讀取部13之上表面之與原稿台13b相鄰之位置,形成有從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進給之用紙之搬送面13d。
又,如圖2所示,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背面側,配備有手動供紙機構35。手動供紙機構35係進給使用者以手動放置之1張用紙P之機構。該手動供紙機構35具有大致四棱板狀之供紙托盤35a、將供紙托盤35a上之用紙P於寬度方向定位時操作之一對用紙導引35b、及以防止於手動供紙機構35之打開狀態下異物等落下至進給口(未圖示)為目的而設置之保護板35c。供紙托盤35a係可以其基端部(圖2中為下端部)為中心於特定角度範圍內旋動操作地設置,且配置於採 取可放置用紙P之傾斜姿勢的圖2所示之打開位置、及自該打開位置向圖2之近前側旋動而收納於裝置本體12內之閉合位置。保護板35c係藉由未圖示之扭轉螺旋彈簧之彈性力而被向靠近供紙托盤35a側之方向賦能,若打開供紙托盤35a,則配置為與供紙托盤35a之下部區域相隔特定距離(例如3~10mm)之姿勢,而配置於防止異物進入至進給口之圖2所示之保護位置。
又,作為一例,堆疊器17為三段式,包括第1托盤17b、第2托盤17c及第3托盤17d。第1托盤17b可滑動地連結於裝置本體12,第2托盤17c可滑動地連結於第1托盤17b。而且,第3托盤17d可旋動地連結於第2托盤17c之前端部,且配置於被收納為重疊於第2托盤17c之狀態之閉合位置、及如圖2所示般立起為特定角度之向前上升姿勢且亦作為用紙之擋止部發揮功能之打開位置。
其次,利用圖3簡單地說明印刷部20之構成。如圖3所示,於框體12H內,於與設置於托架21之下部之液體噴射頭22(參照圖1)之下表面(噴嘴形成面)對向之位置,配置有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長條狀之支撐台23。於沿副掃描方向Y夾持支撐台23之上游側及下游側之各位置,配置有搬送輥24及排紙輥25。收容於供紙匣15內之用紙P處於未圖示之取紙輥抵接於其上表面之狀態。藉由取紙輥旋轉,而於經由後方側之路徑送出用紙P中最上位之一張,該經送出之用紙P係若其路徑沿進給輥(未圖示)之外周面而向副掃描方向Y反轉,其後到達搬送輥24,則藉由搬送輥24之旋轉而被進給至支撐台23上。
又,於框體12H內,捲繞於一對皮帶輪26之環形之正時皮帶27以沿著位於托架21之背面側之導引架30之方式配設,托架21之背面部固定於正時皮帶27之一部分。於正時皮帶27之下側,張設有與其平行地延伸之線性編碼器28,基於該線性編碼器28之檢測信號而檢測托架21之位置。
若對輸出軸連結於一皮帶輪26之未圖示之托架馬達進行正反轉驅動,則正時皮帶27正反旋轉,托架21沿軌道31A、31B於主掃描方向X往返移動。而且,藉由交替地進行於托架21之移動過程中自液體噴射頭22噴射墨水而對用紙P進行1列(1行程)記錄之記錄動作、與將用紙P搬送至下一記錄位置之搬送動作,而對用紙P印刷文件或圖像等。此時,根據基於線性編碼器28之檢測信號所檢測出之托架位置,控制液體噴射頭22之每一噴嘴之墨水之噴射、非噴射。
於該印刷中液體噴射頭22所使用之墨水係自外部安裝之罐單元19內之各墨水罐19T經由各墨水供給管40及各轉接器AD而被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於本例之罐單元19內,作為一例,收容有分別收容墨水顏色不同之4色墨水之4個墨水罐19T。
作為該等4色,可列舉例如黑(K)、青(C)、深紅(M)、黃(Y)。於圖3之例中,4個墨水罐19T中,收容墨水消耗量相對多之黑色墨水之1個為寬幅之大型罐,分別收容彩色用之3色墨水之3個為稍窄幅之小型罐。
又,可安裝於托架21之轉接器AD係配合於所對應之墨水顏色之墨盒之形狀、尺寸,而使黑色墨水用轉接器較厚,且使彩色用轉接器相較於黑色墨水用轉接器而厚度變薄。托架21具有複數個(4個)墨盒之安裝凹部,若將轉接器AD安裝於該等安裝凹部,則其背面之端子與托架21側之端子接觸。
其次,參照圖3~圖5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1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固定部具有藉由固定件而將墨水供給管40固定於形成開口部12K之框體12H之構成。再者,作為固定件,可使用繩、橡皮筋、夾具、膠帶、接著劑等各種構件。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係設為使用膠帶作為固定件之一例進行說明。又,於圖3~圖5之說明中,對與圖1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 該等之說明。
如圖3所示,墨水罐19T配置於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外側,尤其係於本例中配置於框體12H之外側。墨水罐19T於自前側(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觀察印表機11之情形時,配設於框體12H之左外側、即主掃描方向X上之與初始位置為相反側之位置。而且,墨水供給管40之一端部連接於墨水罐19T,該墨水供給管40之相反側部分自托架21之主掃描方向X上之靠近初始位置之位置,通過設置於框體12H之開口部12K而插入至外露之托架21之移動區域。該插入之另一端部連接於搭載於托架21之轉接器AD。詳細而言,墨水供給管40之一端部連接於以與墨水罐19T連通之狀態設置於罐單元19之下部之排出管(未圖示),且其另一端部連接於搭載於托架21上之轉接器AD之上表面之供給管(未圖示)。連接於罐單元19與托架21上之轉接器AD之間之各墨水供給管40係於將旋動自如地軸支承圖像讀取部13之鉸鏈13a側設為深側之情形時,以沿主掃描方向X大致筆直地於開口部12K之深側部分之上方延伸之狀態架設。
如圖3所示,於框體12H之上表面,以沿副掃描方向Y橫穿開口部12K之方式,以橫架之狀態設置有作為支撐構件之一例之細長之板狀支撐板41。支撐板41之長度方向之長度略長於開口部12K之於副掃描方向Y之寬度。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於與突出設置於圖像讀取部13之背面前端部之寬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的卡止突起36對應之位置,凹設有於關閉圖像讀取部13之狀態下與卡止突起36卡止之卡止凹部12d。支撐板41之一端部係利用為將被卡止構件(未圖示)固定於卡止凹部12d之底面而形成之螺孔(未圖示),於自框體12H之上表面略突出之狀態且插通至支撐板41之端部之孔之狀態下將螺釘43螺固於該螺孔,而可以該螺釘43為中心旋動地被支撐。因此,藉由使支撐板41以螺釘43為中心且於與開口部12K之開口面平行之面內旋動,可變更支 撐板41之長度方向與主掃描方向X所成之角度,且可沿主掃描方向X調整支撐板41上之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之固定位置。
而且,於角度調整為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之位置之狀態下,支撐板41之旋動前端側之端部(自由端)藉由固定件42而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作為一例,將膠帶用於該固定件42。當然,固定件42亦可為螺釘或接著劑等。再者,於裝置本體12之上表面部12U之略離開卡止凹部12d之左鄰處之位置,形成有於關閉圖像讀取部13時供設置於其背面之突起37插入之被感測凹部38。又,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開口部12K之周圍形成有通氣口47。
又,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相較開口部12K靠深側之位置,於與突出部對應之位置形成有收容配置突出部之凹部12b,該突出部於與圖像讀取部13之凹槽13c對應之背面側之部位突出。如本實施形態般,於採用將墨水供給管40引繞至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構成之情形時,較理想的是避開收容突出部之凹部12b而引繞墨水供給管40。
又,於框體12H之上表面,於向上方以特定之長度突出之狀態下固定有具有大致圓柱形狀之凸起體29。即,凸起體29係用以於將圖像讀取部13向閉塞開口部12K之閉合方向旋動之情形時,藉由夾於印刷功能部12A與圖像讀取部13之間,而於圖像讀取部13與印刷功能部12A之間確保使墨水供給管40插通之間隙而設置。再者,於圖3中,為穩定地形成間隙而設置有2個凸起體29,但凸起體29亦可為一個。
且說,插通至以此方式藉由凸起體29而形成之間隙之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之中途部分,藉由第1固定件61(例如膠帶)而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設為利用複數個固定件(圖3中為3處膠帶)進行固定者進行說明。當然,使用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所需之數量之固定件。
具體而言,墨水供給管40首先於如下部分藉由第1固定件61而固定,該部分係自複數個墨水罐19T收容於罐箱中而成之罐單元19延伸,並自裝置本體12之圖3中之左側面稍深側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且配置於上表面部12U。其次,墨水供給管40之更靠成為向轉接器AD之連接側之下游側之中途部分,藉由第2固定件62及第3固定件63而依序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
又,如圖3所示,墨水供給管40之靠近轉接器AD之部分,係藉由固定於托架21之圖3中之右側面之保持構件44而於束縛之狀態下予以保持,相較藉由該保持構件44束縛之位置更靠下游側之端部分別連接於轉接器AD之上表面之供給管(未圖示)。
墨水供給管40之以第1~第3固定件61、62、63固定之中途部分,係沿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及與長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移動受限制。
因此,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中途部分之第1~第3固定件61、62、63作為固定部之一例而發揮功能。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第3固定件61、62、63中,將墨水供給管40之最下游側之中途部分固定於框體12H的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成為將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固定為不可相對於開口部12K相對移動之狀態之固定部。其結果,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上之第3固定件63與轉接器AD之間之部分、更準確而言第3固定件63與保持構件44之間之部分,成為如圖3所示般追隨於托架21之移動而變形之變形可動部40H。換言之,藉由第3固定件之固定位置而規定變形可動部40H之管長。
此處,對變形可動部40H簡單地進行說明。於圖3中以實線表示之墨水供給管40係托架21位於初始位置時者,將托架21位於與初始位置相反之位置時之墨水供給管40之彎曲部40C以兩點鏈線示於該圖。 於該圖3之例中,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係藉由以各自之中心線大致位於同一平面上之方式沿徑向大致排列成一行而配置為平面狀。而且,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於中途彎曲成圓弧面狀,夾持該彎曲部之兩側之部分(管面)以於上下方向對向且大致平行地延伸之方式配置。
於托架21移動時,墨水供給管40之彎曲部40C沿托架移動方向以托架21之移動距離(即移動速度)之約一半之移動距離(換言之為移動速度)移動。此時,於托架21自初始位置移動至與初始位置相反之位置之過程中,墨水供給管40一面使彎曲部40C向圖3中之左方移動一面追隨於托架21之移動。如此般,墨水供給管40於托架21之移動過程中一面使彎曲部40C沿主掃描方向X產生位置變化一面變形。因此,於托架21之移動過程中,墨水供給管40不會折彎或鬆亂。由此,於托架21之移動過程中,亦可通過墨水供給管40而將墨水順利地供給至托架21上之轉接器AD。
又,易於避免因墨水供給管40鬆亂而例如接觸於用紙P或搬送系統之輥24、正時皮帶27等,由此引起出現不良印刷等事態。
如圖3所示,托架21自彎曲部40C與托架21最靠近之位置(圖3中為初始位置)移動至彎曲部40C與托架21相隔最遠之位置(與初始位置相反之位置)。於托架21在移動區域之整個區域移動之過程中,墨水供給管40之有助於彎曲部40C之形成之部分成為變形可動部40H。而且,於彎曲部40C之位置(圖3中以兩點鏈線表示之彎曲部40C之位置),較彎曲部40C更靠墨水供給方向之上游側之部分成為無助於彎曲部之形成之非可動部。此處,亦可利用固定部固定變形可動部40H與非可動部之分界部,但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保有少許之裕度,而於距該分界部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位置,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作為一例,該特定距離較佳設定為相當於變形可動部40H之管長之3成之距離與5cm中較長的距離以下之值。其理由在於儘量避免以下事態 等,即若於距分界部遠超過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位置固定墨水供給管40,則無助於彎曲部形成之部分為未固定之部分變長,變形可動部40H之形態保持會變得不穩定,從而形成變形可動部40H之管部分鬆亂。當然,藉由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固定之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既可為分界部,亦可為距分界部超過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部分。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第3固定件63於主掃描方向X上,固定著墨水供給管40之較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更略靠上游側之部分。因此,墨水供給管40雖然於圖3中之左側之部分若干短於右側之部分,但於以固定部為中心之托架21之移動範圍之兩側為大致相等之長度。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供給管40中與非可動部之分界部和保持構件44之間之部分成為變形可動部40H。
然而,如圖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墨水供給管40係設為於其長度方向上經由接頭40J而連結有複數根管40A、40B之構成。該接頭40J係根據於墨水罐19T與托架21之間連結之管之根數而設置於複數個部位,使墨水可於連結之管間流動。於圖3所示之例中,接頭40J於墨水供給管40之支撐板41上連結有2根管40A、40B。由於連結於接頭40J之兩側之各管40A、40B以第2固定件62、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固定,故而管40A、40B不易自接頭40J脫落。
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之接頭40J如圖4所示般具有圓筒狀之接頭本體45、及自接頭本體45之軸線方向之兩端面突出之一對管部46,一對管部46沿軸線方向連通。又,接頭40J如圖5所示般具有長方形板狀之接頭本體45、及自接頭本體45之軸線方向之兩端面分別突出有4根之4對管部46,4對管部46之成對者彼此沿軸線方向連通。
經由接頭40J而連結之管40A、40B之接縫如圖3所示般位於墨水供給管40之除變形可動部40H以外之部分。因此,以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連結之部位不會成為彎曲部40C,故而管不會自接頭40J脫 落。
其次,如圖6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以形成變形可動部40H之彎曲部40C之位置相對於托架21成為與圖3相反側之方式引繞墨水供給管40。再者,於圖6中,省略理應可自開口部12K觀察到之用紙P之搬送機構及托架21之移動機構等一部分構成構件。
於圖6之例中,罐單元19配置於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外側、尤其係框體12H之初始位置側之外側。墨水供給管40首先於自罐單元19延伸、並自裝置本體12之圖6中之右側面稍深側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且配置於上表面部12U之部分,以第1固定件61(例如膠帶)固定。其次,墨水供給管40之更靠成為向轉接器AD之連接側之下游側之中途部分,藉由第2固定件62及第3固定件63(分別為例如膠帶)而依序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藉由第3固定件63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距彎曲部40C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一部分,該第3固定件63作為固定部之一例而發揮功能。
墨水供給管40之靠近轉接器AD之部分,藉由固定於托架之圖6中之左側面之保持構件44束縛,相較藉由該保持構件44束縛之位置靠下游側之端部分別連接於轉接器AD之上表面之供給管(未圖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供給管40中與非可動部之分界部和保持構件44之間之部分成為變形可動部40H。又,於圖6中,視需要而設置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於圖6之例中,與圖3同樣地,夾持連結管40A、40B之接頭40J之兩側之部分,以第2固定件62及第3固定件63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再者,如圖6所示,支撐板41係調整為相對於圖3中之支撐板41之角度稍向順時針方向旋動而得之角度。
其次,對該第1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1之作用進行說明。
於該印表機11中,可藉由利用第1~第3固定件61、62、63(例如膠帶)將墨水供給管40不可相對於開口部12K相對移動地固定,而容易 地形成固定部。又,可藉由調整支撐板41之角度,且調節第3固定件63之固定位置,而固定距伴隨托架21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40H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一部分。
進而,於為進行墨水供給管40之維護而將墨水供給管40自裝置本體12卸除之情形時,可藉由剝離第1~第3固定件61、62、63(例如膠帶)而容易地將墨水供給管40自裝置本體12卸除。
根據上述第1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所示之效果。
(1)由於可相對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開口部12K不可相對移動地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中途部分),故而於自開口部12K至液體噴射頭22之間,可穩定地形成伴隨托架21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40H。其結果,可抑制墨水供給管40妨礙托架21之移動。
(2)由於墨水供給管40之變形可動部40H於托架21之移動範圍之兩側成為大致相等之管長,故而可將位於自固定部至液體噴射頭22側之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抑製得相對短。
(3)由於將作為固定部之一例之第3固定件63相對於開口部12K而設置於軸支承圖像讀取部13之側,故而於圖像讀取部13將框體12H之開口部12K打開時,開口部12K內之視野不易受液體供給管妨礙。因此,相對容易通過開口部12K確認裝置本體12內之情況。例如於卡紙錯誤時容易確認用紙P之卡紙情況,而可相對順利地進行卡紙之處理。
(4)藉由使支撐板41向遠離裝置本體12之開口部12K之於主掃描方向X之大致中央位置的方向移位,使用者可通過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開口部12K而容易地將手指插入至托架21之移動區域。因此,即便托架21於移動區域之中途位置,亦可相對容易地進行例如托架21之維護或卡紙之處理。
(5)由於將支撐板41可相對於裝置本體12之上表面部12U旋動地設置,故而可相對容易地實現可使支撐板41向遠離裝置本體12之開口部12K之於主掃描方向X之大致中央位置的方向移位之構成。
(6)於為將圖像讀取部13相對於裝置本體12卡止為關閉狀態而設置於上表面部12U之卡止凹部12d內,利用為供固定卡止構件之螺釘用而形成之螺孔,而將螺固於該螺孔中之螺釘43作為支撐板41之旋動軸。因此,可將支撐板41軸支承於開口部12K之主掃描方向X上之大致中央位置,即便並未使該支撐板41之長度方向相對於副掃描方向Y較大地傾斜,亦可支撐墨水供給管40之適當之固定部位。由此,使支撐板41為相對較短之長度即可,例如於進行維護或卡紙處理時,藉由旋動而退避之支撐板41並不怎麼成為障礙。又,由於利用已有之螺孔,故而不必對框體12H實施螺孔加工等多餘之加工。
(7)可藉由經由接頭40J連結複數根管,而將墨水供給管40調節為最適合引繞之長度。又,由於引繞複數根操作相對容易之長度之管即可,故而墨水供給管40之引繞作業變得相對簡單。
(8)經由接頭40J而連結之管40A、40B之接縫位於墨水供給管40之除變形可動部40H以外之部分。因此,以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連結之部位不會成為彎曲部40C,故而管不易自接頭40J脫落。
(9)由於設置複數個墨水罐19T,且引繞與墨水罐19T之個數對應之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故而可通過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而將複數種顏色之墨水經由各轉接器AD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從而可應對彩色印刷。
(10)由於墨水罐19T位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外側,故而對墨水之收容量之限制得以緩和。因此,可具有可收容大量墨水之墨水罐19T。
(11)相對於構成為於由突出形成於框體12H之前表面部之框體部 分形成之收容部12S,以前表面與收容部12S對準之方式收容供紙匣15,且可自裝置本體12之前表面側供紙,而相對更可抑制印表機11大型化(尤其係印表機底面積增大)。又,操作面板部18之基部12B由呈現出其下側相較上側更向用紙P之排出方向(即副掃描方向Y)側突出之傾斜面之框體部分構成。而且,於基部12B之傾斜面,安裝有顯示部18a(例如液晶顯示器)及操作按鈕18b。因此,顯示部18a之視認性變得良好,而且確保操作按鈕18b之操作性亦良好。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7及圖8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2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再者,於圖7及圖8之說明中,對與圖1~圖3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又,關於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於圖7及圖8中省略其圖示。
第2實施形態之固定部之一例係如圖7所示般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開口部12K之周緣部之一部分的傾斜塊65。傾斜塊65係將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以使通過各自之各中心線之面(管面)相對於開口部12K之開口面傾斜為特定角度之狀態保持。於束縛墨水供給管40之轉接器AD側之一部分之狀態下固定於托架21之側面之保持構件66,係使自保持構件66向上游側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部分以成為與傾斜塊65之傾斜相同朝向之傾斜之方式傾斜並加以保持。
詳細構造係利用圖8進行說明。圖8係表示於圖7中之於主掃描方向X固定於托架21之側面之保持構件66之部位進行切斷而觀察彎曲部40C側所得之模式剖面。如圖8所示,傾斜塊65具有三稜柱形狀,其傾斜面65a以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朝向固定於上表面部12U。於傾斜面65a,複數根(本例中為4根)墨水供給管40於排列成一行之狀態下藉由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固定。
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固定於托架21之側面之保持構件66之與 傾斜塊65對向之側之面,形成為與傾斜面65a平行之傾斜面66a。因此,自轉接器AD延伸且藉由保持構件66束縛之複數根管,於以沿著傾斜面66a形成與傾斜塊65側之管面大致平行之管面之方式排列成一例之狀態下被保持。而且,於夾持彎曲部40C而兩側之管面斜向傾斜之狀態且相互大致平行地對向之狀態下,形成有變形可動部40H。
因此,即便為於框體12H之開口部12K內無法確保引繞墨水供給管40之空間之構成,亦可以形成以相對於開口部12K之開口面傾斜之姿勢大致平行地對向之管面之方式形成變形可動部40H。
根據上述第2實施形態,除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效果(1)~(11)以外,亦可獲得以下效果。
(12)即便為於框體12H之開口部12K內無法確保引繞墨水供給管40之空間之構成,亦可以形成以相對於開口部12K之開口面傾斜之姿勢大致平行地對向之管面之方式形成變形可動部40H。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9及圖10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3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再者,於圖9及圖10之說明中,對與圖1~圖3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又,關於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於圖9及圖10中省略其圖示。
第3實施形態之固定部之一例,係如圖7所示般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開口部12K之周緣部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的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
具體而言,墨水供給管40首先於自罐單元19延伸、並自裝置本體12之圖10中之右側面稍深側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且配置於上表面部12U之部分,以第1固定件61固定。其次,墨水供給管40之更靠成為向轉接器AD之連接側之下游側之中途部分同樣於配置於上表面部12U之部分,以第2固定件62及第3固定件63依序固定。
又,如圖10所示,墨水供給管40之靠近轉接器AD之部分,於藉由膠帶69束縛之狀態下固定於自托架21之背面部向後方上側(深側上側)朝斜上方延伸之支撐構件68之前端部上表面。而且,墨水供給管40之相較藉由膠帶69固定於支撐構件68之部位更靠下游側之端部,分別連接於轉接器AD之上表面之供給管(未圖示)。
藉由利用第3固定件63,於距與非可動部之分界部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位置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而於相較該固定位置更靠下游側形成變形可動部40H。
詳細構造係利用圖9進行說明。圖9係表示於圖10中之於主掃描方向X固定於托架21之背面部之支撐構件68之部位進行切斷,觀察彎曲部40C側所得之模式斷面。詳細而言,如圖9所示,基端部固定於托架21之背面部之支撐構件68,具有向後側朝斜上方延伸後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之支撐部68a。支撐部68a位於自開口部12K之周緣部之上表面離開特定分離距離之高度。於支撐部68a之上表面,藉由膠帶69而固定有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
因此,配置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沿著開口部12K之後側周緣部之上表面的複數根管部分(管面)、與支撐於支撐構件68之前端部即支撐部68a之上表面之複數根管部分(管面),位於上下方向對向之位置。因此,於在圖10中以實線表示之托架21之位置(該例中為初始位置)、與該圖中以兩點鏈線表示之托架21之位置(該例中為與初始位置相反側之位置之末端位置)之間移動之過程中,變形可動部40H進行使彎曲部40C沿主掃描方向X產生位置變化之變形。
根據此種構造,即便為於框體12H之開口部12K內不易確保引繞墨水供給管40之空間之構成,由於可將墨水供給管40配置於框體12H之上側,故而亦可一面抑制自外部安裝之罐單元19朝向托架21上之各轉接器AD的墨水供給管40鬆亂,一面供給墨水。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1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4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再者,於圖11之說明中,對與圖1~圖3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又,關於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於圖11中省略其圖示。
第4實施形態之固定部之一例基本上與圖3相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1所示,將自複數個轉接器AD之各者延伸之複數根((N+M)根,例如為4根)墨水供給管40分為N根(例如2根)及剩餘之M根(例如2根)(其中N、M為自然數)。而且,將N根墨水供給管40之一端部連接於配置於框體12H之左側(與初始位置相反之位置側)之外側的罐單元19A內之各墨水罐19T,將M根墨水供給管40之一端部連接於配置於框體12H之右側(初始位置側)之外側的罐單元19B內之各墨水罐19T。
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中之N根以第1固定件61(例如膠帶)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左端部,進而,其下游側之一部分以第2固定件62、第3固定件63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另一方面,剩餘之M根墨水供給管40以固定件71、72(例如膠帶)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沿著開口部12K之後側之周緣部,且於其下游側之部分,管引繞方向朝相反方向反轉,經反轉後之部分以第3固定件63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而且,以第3固定件63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之4根墨水供給管40係相較上述固定位置靠下游側之部分向同一方向(圖11中之右方)延伸,且以固定於托架21之右側面之保持構件44束縛後,各自之另一端部連接於自各轉接器AD之上表面突出之供給管(未圖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撐板41之長度方向兩端部係利用未圖示之膠帶、接著劑及螺釘中之任一固定方法固定。當然,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為可以螺釘43為中心旋動地支撐支撐板41之一端部,且利用膠帶等周知之固定件固定該支撐支撐板41之另一端部。即 便如此般左右分開地引繞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亦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之效果。
(第5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2~圖14對作為不具有圖像讀取功能之液體噴射裝置的印表機11A之構成進行說明。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11為所謂複合機,但以下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11A雖包括印刷功能部(印表機單元),但不具有圖像讀取部(掃描器單元)。再者,於圖12~圖14之說明中,對與圖1~圖3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構成相當於應用於僅具有印刷功能之單功能之印表機11A中之第1實施形態。
如圖1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1A具有包含具有印刷功能之裝置本體12之印刷功能部12A。印表機11A自與該裝置本體12不同體且呈大致長方體形狀之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的墨水罐19T(參照圖14)接受墨水之供給。而且,於印表機11A中,收容於墨水罐19T內之墨水通過墨水供給管40(參照圖14)而自位於裝置本體12之外側之墨水罐19T側被供給至裝置本體12側。
印表機11A之裝置本體12具有內置有印刷部20之框體12H。作為罩構件之一例之蓋部75構成為以設置於裝置本體12之一側端(後方側)之鉸鏈75a為中心旋動(移位),且與鉸鏈75a相反側之前端部側(圖14中為近前端部側)抬起。印表機11A之使用者例如可於維護時抬起蓋部75。藉由該抬起,而設置於印刷部20之上方、且使可於印刷功能部12A內往返移動地配置之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外露的開口部12K(參照圖14)露出。
進而,於裝置本體12之蓋部75之後側,設置有手動供紙機構35。該手動供紙機構35係兼作供紙托盤35a(參照圖13)之罩部35e可以後端部為中心旋動之開閉式,於不使用時,如圖12所示般罩部35e保 持為關閉狀態。於關閉狀態下之罩部35e之前端部,形成有凹狀之握持部35f,使用者藉由握持著該握持部35f,使罩部35e向後方旋動,而設為供紙托盤35a成為傾斜地立起之姿勢的使用時之打開狀態(參照圖13)。對該手動供紙機構35之打開狀態之構成於下文敍述。
又,於裝置本體12之下部,可裝卸地設置有可重疊收容複數張用紙P之供紙匣15。收容於該供紙匣15之用紙P係自後方朝前方逐片地被進給至設置於印刷功能部12A內之印刷部20,利用印刷部20對所進給之用紙P進行印刷。該印刷部20之構成基本上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印表機11相同。而且,已結束利用印刷部20之印刷的印刷完畢之用紙P自設置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前表面之排紙口16排紙。
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於成為供紙匣15之上側且排紙口16之下側之位置,收納有作為排出托盤之一例之堆疊器17。堆疊器17係沿用紙P之排出方向(搬送方向)以與用紙P之尺寸對應之長度自裝置本體12抽出而進行使用。
於寬度方向中央部具有收容供紙匣15及堆疊器17之收容凹部的收容部12S包括向用紙P之排出方向(此處為副掃描方向Y)突出形成之框體部分。如此般使收容部12S突出之原因在於:與印刷部20所需之框體12H之於副掃描方向Y之長度相比,供紙匣15於副掃描方向Y所需之長度較長。因此,供紙匣15及堆疊器17係於自裝置本體12向副掃描方向Y(前方)突出之狀態下,以使前端面與收容部12S對準之方式收容。詳細而言,若與收容特定尺寸(作為一例為A4紙)之用紙P所需之供紙匣15之副掃描方向Y之長度一致地,決定裝置本體12之副掃描方向Y之長度,則裝置本體12大型化(底面積增大),因此,為儘量避免該情況,而僅使供紙匣15之收容部分突出。換言之,可藉由設為挖去收容部12S之寬度方向外側所成之形狀,而抑制印表機11A之底面積增大。又,由於結合於該供紙匣15之突出之前表面位置,而決定堆疊 器17之收納時之前表面位置,故而得以確保堆疊器17之抽出時之突出長度相對較長。進而,藉由該突出,堆疊器17可利用握持部17a而自裝置本體12容易地抽出。如此般,相對於構成為將供紙匣15可裝卸地設置於裝置本體12之前表面,且可自裝置本體12之前表面側供紙,而相對更可抑制印表機11A大型化(尤其係印表機底面積增大)。
另一方面,如圖12所示,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上部,配置有用以進行使印刷部20執行印刷動作等各種操作之操作面板部18。操作面板部18包括呈現出其下側相較上側向用紙P之排出方向(即副掃描方向Y)側突出的傾斜面之框體部分。而且,於操作面板部18之傾斜面上設置有操作按鈕18b。操作按鈕18b中例如有電源按鈕及印刷開始按鈕等。藉由操作面板部18之操作面成為向近前側下傾之傾斜面,對使用者而言,操作按鈕18b之操作性良好地得以確保。
又,如圖13所示,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背面側,配備有手動供紙機構35。手動供紙機構35係用以供使用者以手動放置1張用紙P且進給該用紙P之機構。該手動供紙機構35具有大致四棱板狀之供紙托盤35a、用以進行於供紙托盤35a上將用紙於寬度方向定位之操作之一對用紙導引35b、及以防止於手動供紙機構35之打開狀態下異物等落下至進給口(未圖示)為目的而設置之保護板35c。供紙托盤35a係可以其基端部(圖13中為下端部)為中心於特定角度範圍內旋動操作地設置,且配置為採取可放置用紙P之傾斜姿勢的圖13所示之打開狀態、及自該打開狀態向圖13之近前側旋動而收納於裝置本體12內之關閉狀態配置。保護板35c係藉由扭轉螺旋彈簧35g之彈性力而向靠近供紙托盤35a側之方向被賦能,於打開供紙托盤35a時,配置於防止向該打開之部位落下之異物進入至進給口之圖13所示之保護位置。
又,如圖13所示,作為一例,堆疊器17為三段式,包括第1托盤17b、第2托盤17c及第3托盤17d。第1托盤17b可滑動地連結於裝置本 體12,第2托盤17c可滑動地連結於第1托盤17b。而且,第3托盤17d可旋動地連結於第2托盤17c之前端部,且配置於被收納為重疊於第2托盤17c之狀態之閉合位置、及如圖2所示般立起為特定角度之向前上升姿勢且亦作為用紙之擋止部發揮功能之打開位置。
如圖14所示,於蓋部75之背面,於其旋動前端側之靠寬度方向左側之位置,突出形成有被感測用之突起37。該突起37於關閉蓋部75時,插入至凹設於裝置本體12之上表面之被感測凹部38內。於裝置本體12內,於與被感測凹部38對應之位置,設置有感測插入至被感測凹部38之突起37之感測器(未圖示)。印表機11A內之控制器於感測器感測到蓋部75之關閉狀態時,進行所指示之印刷,於感測器未感測到蓋部75之關閉狀態時,即便有所指示之印刷,亦不開始該印刷。
其次,參照圖14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5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固定部具有藉由固定件而將墨水供給管40固定於形成開口部12K之框體12H之構成。再者,作為固定件,可使用繩、橡皮筋、夾具、膠帶、接著劑等各種構件。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係設為使用膠帶作為固定件之一例進行說明。又,於圖12~圖14之說明中,對與圖1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首先利用圖14簡單地說明印刷部20之構成。
如圖14所示,於框體12H內設置有托架21、液體噴射頭22、支撐台23、搬送輥24、排紙輥25、導引架30、正時皮帶27及線性編碼器28等。
於該印刷中液體噴射頭22所使用之墨水,自外部安裝之罐單元19內之各墨水罐19T經由各墨水供給管40及各轉接器AD而被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於本例之罐單元19內,作為一例,收容有分別收容墨水顏色不同之4色墨水的4個墨水罐19T。作為該等4色,例如可列舉黑 (K)、青(C)、深紅(M)、黃(Y)。
如圖14所示,墨水罐19T配置於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外側,尤其係於本例中配置於框體12H之外側。墨水罐19T於自前側(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觀察印表機11A之情形時,配設於框體12H之左外側、即主掃描方向X上之與初始位置相反側之位置。而且,墨水供給管40之一端部連接於墨水罐19T,該墨水供給管40之相反側部分自托架21之主掃描方向X上之靠近初始位置之位置,通過設置於框體12H之開口部12K而插入至外露之托架21之移動區域。該經插入之另一端部連接於搭載於托架21之轉接器AD。連接於罐單元19與托架21上之轉接器AD之間之各墨水供給管40係於將旋動自如地固定蓋部75之側設為深側之情形時,以沿主掃描方向X大致筆直地延伸之狀態架設於開口部12K之深側部分之上方。
如圖14所示,於框體12H之上表面,以沿副掃描方向Y橫穿開口部12K之方式,以橫架之狀態設置有細長之板狀支撐板41。支撐板41之長度方向之長度略長於開口部12K之副掃描方向Y之寬度。於支撐板41之端部,可藉由軸部41a旋動地設置。因此,可藉由以軸部41a為中心,使支撐板41於與開口部12K之開口面平行之面內旋動,而變更支撐板41之長度方向與主掃描方向X所成之角度。
而且,將角度調整為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之位置的支撐板41之與旋動中心相反側之端部(自由端),藉由未圖示之固定件(例如膠帶)而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當然,亦可利用螺釘或接著劑固定角度調整後之支撐板41之自由端部。再者,於裝置本體12之上表面部12U,於操作面板部18之圖14中之左側,形成有於關閉蓋部75時供設置於蓋部75之背面之突起37插入之被感測凹部38。又,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開口部12K之周圍之特定部位,形成有通氣口47。
又,於框體12H之上表面,以向上方以特定之長度突出之狀態固定有具有大致圓柱形狀之凸起體29。即,凸起體29係用以於蓋部75向閉塞開口部12K之閉合方向旋動之情形時,藉由夾於印刷功能部12A與圖像讀取部13之間,而於蓋部75與印刷功能部12A之間確保供墨水供給管40插通之間隙而設置。再者,於圖14中,為穩定地形成間隙,而設置有2個凸起體29,但凸起體29亦可為一個。
然後,插通至以此方式藉由凸起體29而形成之間隙之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之中途部分係藉由固定件而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說明利用3條膠帶進行固定者。當然,使用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所需之數量之固定件。
具體而言,墨水供給管40首先於自罐單元19延伸、自裝置本體12之圖14中之左側面稍深側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且配置於上表面部之部分,由所貼附之第1固定件61(例如膠帶)固定。其次,墨水供給管40之更靠成為向轉接器AD之連接側之下游側之中途部分,藉由對支撐板41之上表面貼附之第2固定件62(例如膠帶)及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依序固定。
又,如圖14所示,墨水供給管40之靠近轉接器AD之部分係藉由固定於托架21之圖14中之右側面的保持構件44束縛而得以保持,相較藉由該保持構件44束縛之位置更靠下游側之端部分別連接於轉接器AD之上表面之供給管(未圖示)。
墨水供給管40之以第1~第3固定件61、62、63固定之中途部分沿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及與長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移動受限制。因此,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中途部分之第1~第3固定件61、62、63作為固定部之一例而發揮功能。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第3固定件61、62、63中,將墨水供給管40之最下游側之中途部分固定於框體12H的第3固定件63, 成為將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不可相對於開口部12K相對移動地固定之固定部。其結果,墨水供給管40之長度方向上之第3固定件63與轉接器AD之間之部分、更準確而言第3固定件63與保持構件44之間之部分,成為如圖14所示般追隨於托架21之移動而變形之變形可動部40H。換言之,藉由第3固定件63之固定位置而規定變形可動部40H之管長。
於該圖14之例中,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係藉由以各自之中心線大致位於同一平面上之方式沿徑向大致排列成一行而配置為平面狀。而且,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於中途彎曲成圓弧面狀,夾持該彎曲部之兩側之部分(管面)以於上下方向對向且大致平行地延伸之方式配置。
於托架21移動時,墨水供給管40之彎曲部40C沿托架移動方向以托架21之移動距離(即移動速度)之約一半之移動距離(換言之為移動速度)移動。此時,於托架21自初始位置移動至與初始位置相反之位置之過程中,墨水供給管40一面使彎曲部40C向圖14中之左方移動一面追隨於托架21之移動。因此,於托架21之移動過程中,墨水供給管40不會折彎或鬆亂,而可通過墨水供給管40而將墨水順利地供給至托架21上之轉接器AD。又,易於避免因墨水供給管40鬆亂、例如接觸於用紙P或搬送系統之輥24、正時皮帶27等而導致不良印刷之事態。
如圖14所示,於托架21在移動區域之整個區域移動之過程中,墨水供給管40之有助於彎曲部40C之形成的部分成為變形可動部40H。而且,於相較彎曲部40C更靠墨水供給方向之上游側之部分成為無助於彎曲部之形成之非可動部。此處,亦可利用固定部固定變形可動部40H與非可動部之分界部,但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維持略微之裕度,而於距該分界部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位置,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其目的在於儘量避免以下事態,即,若於與分界部相距遠超過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位置固定墨水供給管40,則無助於彎曲部形 成之部分未得以固定之部分變長,變形可動部40H之形態保持變得不穩定,從而形成變形可動部40H之管部分鬆亂。當然,藉由第3固定件63(固定部)固定之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既可為分界部,亦可為與分界部相距超過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部分。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第3固定件63於主掃描方向X,固定相較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稍靠墨水供給管40之上游側之部分。因此,墨水供給管40雖然圖14中之左側之部分略短於右側之部分,但於以利用第3固定件63之固定部為中心之托架21之移動範圍之兩側為大致相等之長度。
且說,如圖14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墨水供給管40係設為於其長度方向上經由接頭40J而連結有複數根管40A、40B之構成。該接頭40J如圖14所示般於墨水供給管40之支撐板41上連結有2根管40A、40B。由於連結於接頭40J之兩側之各管40A、40B由第2固定件62、第3固定件63固定,故而管40A、40B不易自接頭40J脫落。
本實施形態中使用之接頭40J可列舉圖4所示之接頭40J或圖5所示之接頭40J。經由接頭40J而連結之管40A、40B之接縫,如圖14所示般位於墨水供給管40之除變形可動部40H以外之部分。因此,墨水供給管40之以接頭40J連結之部位不會成為彎曲部40C,故而管不會自接頭40J脫落。
根據以上詳細敍述之第5實施形態,同樣可獲得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1)~(11)。
(第6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5,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6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該第6實施形態係將第2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40之引繞構造應用於印表機11A之例。再者,於圖15之說明中,對與圖12~圖14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 又,關於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於圖15中省略其圖示。
第6實施形態之固定部之一例如圖15所示般,係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之開口部12K之周緣部之一部分的傾斜塊65。傾斜塊65係將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以使通過各自之各中心線之面(管面)相對於開口部12K之開口面傾斜特定角度之狀態而保持。於束縛墨水供給管40之轉接器AD側之一部分之狀態下固定於托架21之側面之保持構件66,係使自保持構件66向上游側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部分,以成為與傾斜塊65之傾斜相同朝向之傾斜之方式傾斜而保持。
詳細構造如圖8所示,傾斜塊65具有三稜柱形狀,其傾斜面65a以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朝向固定於上表面部12U。於傾斜面65a上,複數根(本例中為4根)墨水供給管40於排列成一行之狀態下以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固定。
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固定於托架21之側面之保持構件66之與傾斜塊65對向之側之面形成為與傾斜面65a平行之傾斜面66a。因此,自轉接器AD延伸且藉由保持構件66束縛之複數根管,於以沿著傾斜面66a形成與傾斜塊65側之管面大致平行之管面之方式排列成一例之狀態被保持。而且,於夾持彎曲部40C而兩側之管面斜向傾斜之狀態且相互大致平行地對向之狀態下,形成變形可動部40H。
因此,即便為於框體12H之開口部12K內無法確保引繞墨水供給管40之空間之構成,亦可以形成在相對於開口部12K之開口面傾斜之姿勢下大致平行地對向之管面之方式,形成變形可動部40H。此外,同樣可獲得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效果(1)~(11)。
(第7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6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7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該第7實施形態係將第3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40之引繞構造應用於印表機11A之例。再者,於圖16之說明中,對與圖12 ~圖14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又,關於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於圖16中省略其圖示。
第7實施形態之固定部之一例,係如圖16所示般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之開口部12K之周緣部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的第3固定件63(例如膠帶)。具體而言,墨水供給管40首先於自罐單元19延伸、並自裝置本體12之圖16中之右側面稍深側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且配置於上表面部之部分,藉由第1固定件61固定。其次,墨水供給管40之更靠成為向轉接器AD之連接側之下游側之中途部分同樣於配置於上表面部之部分,藉由第2固定件62及第3固定件63依序固定。
又,如圖16所示,墨水供給管40之靠近轉接器AD之部分,於藉由膠帶69束縛之狀態下固定於自托架21之背面部向後方上側(深側上側)斜上方延伸之支撐構件68之前端部上表面。而且,墨水供給管40之相較由膠帶69固定於支撐構件68之部位靠下游側之端部分別連接於轉接器AD之上表面之供給管(未圖示)。
藉由利用第3固定件63,於距與非可動部之分界部特定距離之上游側之位置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而於相較該固定位置更靠下游側形成變形可動部40H。
詳細而言,如圖9所示,基端部固定於托架21之背面部之支撐構件68,具有向後側朝斜上方延伸後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之支撐部68a。支撐部68a位於自開口部12K之周緣部之上表面離開特定分離距離之高度。於支撐部68a之上表面,利用膠帶69而固定有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之一部分。
因此,配置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沿著開口部12K之後側周緣部之上表面的複數根管部分(管面)、與支撐於支撐構件68之前端部即支撐部68a之上表面之複數根管部分(管面)位於上下方向對向之 位置。因此,於在圖16中以實線表示之托架21之位置(該例中為初始位置)、與該圖以兩點鏈線表示之托架21之位置(該例中為與初始位置相反側之位置之末端位置)之間移動之過程中,變形可動部40H進行使彎曲部40C沿主掃描方向X產生位置變化之變形。
根據此種構造,即便為於框體12H之開口部12K內不易確保引繞墨水供給管40之空間之構成,由於可將墨水供給管40配置於框體12H之上側,故而亦可一面抑制自外部安裝之罐單元19朝向托架21上之各轉接器AD的墨水供給管40鬆亂,一面供給墨水。此外,同樣可獲得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效果(1)~(11)。
(第8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7對固定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第8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該第8實施形態係將第4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40之引繞構造用於印表機11A之例。再者,於圖17之說明中,對與圖12~圖14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又,關於墨水供給管40之接頭40J,於圖17中省略其圖示。
第8實施形態之固定部之一例基本上與圖3相同。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1所示,將自複數個轉接器AD之各者延伸之複數根((N+M)根,例如為4根)墨水供給管40分為N根(例如2根)及剩餘之M根(例如2根)(其中N、M為自然數)。而且,將N根墨水供給管40之一端部連接於配置於框體12H之左側(與初始位置相反之位置側)之外側的罐單元19A內之各墨水罐19T,將M根墨水供給管40之一端部連接於配置於框體12H之右側(初始位置側)之外側的罐單元19B內之各墨水罐19T。
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中之N根以第1固定件61(例如膠帶)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部12U之左端部,進而,其下游側之一部分以第2固定件62、第3固定件63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另一方面,剩餘之M根墨水供給管40以固定件71、72(例如膠帶)固定於框體12H之上表面 部12U之沿著開口部12K之後側之周緣部,且於其下游側之部分,管引繞方向朝相反方向反轉,經反轉後之部分藉由第3固定件63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而且,藉由第3固定件63固定於支撐板41之上表面之4根墨水供給管40,係相較上述固定位置更靠下游側之部分向同一方向(圖17中之右方)延伸,且藉由固定於托架21之右側面之保持構件44束縛後,各自之另一端部連接於自各轉接器AD之上表面突出之供給管(未圖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撐板41之長度方向兩端部係利用未圖示之膠帶、接著劑及螺釘中之任一固定方法固定。當然,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為可以螺釘43為中心旋動地支撐支撐板41之一端部,且利用膠帶等周知之固定件固定該支撐支撐板41之另一端部。即便如此般左右分開地引繞複數根墨水供給管40,亦可獲得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大致相同之效果。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亦可變更為如下之其他實施形態。
.於上述第5~第8實施形態中,設墨水供給管40為複數根來進行說明,但當然於印表機11A中包括1個墨水罐19T之情形時,構成為將墨水自墨水罐19T側通過1根墨水供給管40而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側即可。作為一例,利用圖18說明設為於第5實施形態中之墨水供給管40之引繞構造中有1根墨水供給管40之例。如圖18所示,自一個墨水罐19T延伸之1根墨水供給管40係於支撐於支撐板41之部分,藉由第2固定件62、第3固定件63固定。而且,墨水供給管40之另一端部連接於安裝於托架21上之一個轉接器AD。例如若墨水罐19T中收容有黑色墨水,則可大量地進行單色印刷。當然,第6~第8實施形態亦可採用引繞1根墨水供給管40之構成。
.於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中,於將圖像讀取部13旋動為閉塞印刷功能部12A之開口部12K之狀態時,於設置有圖像讀取部13之擺動方向上之向印刷功能部12A側突出之突出部之情形時,較佳為將墨 水供給管40配設於不會被該突出部擠扁之避讓位置。
.支撐構件亦可不必為橫穿開口部12K之長度,而使其短於開口部12K之於副掃描方向Y之寬度,設為懸臂式。於該情形時,於上表面部12U安裝懸臂式之支撐構件之位置可為於上表面部12U之副掃描方向Y夾持開口部12K之上游側與下游側中之任一位置。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藉由第3固定件63固定之墨水供給管40之固定部之位置亦可不必為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總之為墨水供給管40不妨礙托架21之移動之位置即可。
.支撐構件只要可沿托架21之移動方向(主掃描方向X)移位地設置即可。例如亦可將支撐構件可沿托架移動方向滑動地設置。進而,移位方向不為水平方向而為垂直方向或傾斜方向亦無妨。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凸起體29之固定位置亦可為其他位置。又,凸起體之形狀亦不限定於圓柱形,亦可為多邊形。或即便為肋形狀亦無妨。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亦可設為於托架21上未搭載有轉接器AD之構成。即,亦可將自設置於印刷功能部12A之外部之墨水罐19T通過墨水供給管40而供給之墨水不經由轉接器AD便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側。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墨水罐19T亦可不必位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之外側。例如只要為托架21之移動區域之外側,即便為裝置本體12內亦無妨。再者,於該情形時,凸起體29並非必須固定。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亦可設為墨水罐19T利用固定構件(例如螺釘或黏著劑等)而安裝於裝置本體12(印刷功能部12A)或圖像讀取部13之構成。又,安裝位置可設為自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前表面側)觀察時左右之側壁部分或後表面。或亦可為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之上表面。
.於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之印表機11中,配設於印刷功能部12A之上部側之罩構件亦可為不包括圖像讀取部13或自動原稿供給裝置14,且覆蓋開口部12K之至少一部分之構件。
(第9實施形態)
如圖19所示,第9實施形態中之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印表機211具有呈大致長方體形狀之裝置本體212、及與該裝置本體212不同體且呈大致長方體形狀之作為液體收容部之一例之墨水罐219。
被供給墨水之側之裝置本體212係於成為其重力方向之下部側,配設有內置有印刷部220之作為框體部之一例之印刷功能部212A,另一方面,於成為其重力方向相反側之上部側,配設有內置有讀取原稿(圖像)之掃描器等圖像讀取機構之圖像讀取部213作為罩構件之一例。圖像讀取部213構成為以設置於裝置本體212一側端(後方側)之旋轉軸213a為中心旋動(移位),且於裝置本體212中與旋轉軸213a相反側之側端側(前方側)抬起。即,於圖像讀取部213之框體側面(左右兩側面),凹設有把手部213T,印表機211之使用者例如可於維護時將手插入至該把手部213T而抬起圖像讀取部213。藉由該抬起,而設置於印刷部220之上方、且使於印刷功能部212A內可往返移動地配置之托架221之移動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外露的開口部212K(參照圖20(a))露出。
進而,對該圖像讀取部213自動供給讀取原稿之自動原稿供給裝置214配設於圖像讀取部213之上方。自動原稿供給裝置214構成為以設置於裝置本體212一側端(後方側)之旋轉軸214a為中心旋動,且於裝置本體212中與旋轉軸214a相反側之側端側(前方側)抬起。藉由該自動原稿供給裝置214之抬起,使用者可以人工作業對圖像讀取部213供給讀取原稿。
又,於裝置本體212之後方側,設置有可重疊載置複數張用紙P之載置台215。載置於該載置台215之用紙P係自後方朝前方逐片地搬 送至設置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印刷部220,於印刷部220,對用紙P進行印刷。即,用紙P係藉由未圖示之搬送機構自載置台215搬送至印刷部220,於印刷部220,自藉由未圖示之移動機構而沿與用紙P之搬送方向(將其稱為副掃描方向Y)交叉之方向(將其稱為主掃描方向X)往返移動之液體噴射頭222對用紙P噴射墨水,藉此印刷圖像。已藉由印刷部220印刷圖像之用紙P自印刷部220進一步向前方(副掃描方向Y)搬送,且自設置於裝置本體212(印刷功能部212A)之前表面之排紙口216排紙。
於裝置本體212(印刷功能部212A)之排紙口216之下側,收納接收自排紙口216排出之用紙P之作為排出托盤之一例之堆疊器217的托盤收納部212H包括向用紙P之排出方向(此處為副掃描方向Y)突出形成之框體部分。藉由該突出,堆疊器217可利用握持部217a而自裝置本體212容易地抽出,且與排出之用紙P之排出方向(搬送方向)之長度相應地,自裝置本體212抽出。
另一方面,於裝置本體212(印刷功能部212A)之排紙口216之上側,配置有用以使印刷部220之印刷動作等得以執行之操作面板部218。操作面板部218包括呈現出其下側相較上側向用紙P之排出方向側突出的傾斜面之框體部分。於該傾斜面,包括用以顯示選單畫面等之顯示部(例如液晶顯示器)218a或電源按鈕等操作按鈕218b等於進行印刷時操作的操作構件,而使用者進行之操作變得容易。
然後,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211所包括之印刷部220,具有沿主掃描方向X往返移動之作為移動體之一例之托架221,於該托架221上設置有噴射墨水之液體噴射頭222。托架221被引導至沿主掃描方向X延伸之為板構件之導引架230,且配置為可沿主掃描方向X移動(往返移動)。即,導引架230具有軌道部231,該軌道部231係藉由於與主掃描方向X正交之板構件之上下兩側端部將構件折彎為大致U字形,而設 置有上軌道231A及下軌道231B。托架221係一面藉由該等上軌道231A及下軌道231B支撐其後端側而成為所謂懸臂狀態,一面由上軌道231A及下軌道231B引導而於軌道部231沿主掃描方向X往返移動。而且,噴射自設置於往返移動之托架221之液體噴射頭222藉由墨水供給管240所供給之墨水而對用紙P進行印刷。
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211中,於托架221安裝有將經由墨水供給管240而供給之墨水中轉至液體噴射頭222之中轉轉接器AD,墨水自所安裝之中轉轉接器AD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2。因此,藉由自收容有墨水之狀態之墨水罐219供給墨水之墨水供給管240連接於中轉轉接器AD,而使墨水供給管240形成可供墨水於墨水罐219與液體噴射頭222之間流動之墨水流路。
再者,此處,設為自墨水罐219供給一種墨水(例如黑色墨水),且於托架221安裝有與該一種墨水相應之一個中轉轉接器AD。當然,中轉轉接器AD係於自墨水罐219供給複數種墨水之情形時,安裝與其種類數對應之複數個(圖19中最多為4個)中轉轉接器AD。
其次,參照圖20(a)、(b)、圖21、圖22對固定墨水供給管240之固定部之第9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第9實施形態之固定部具有藉由固定件而將墨水供給管240固定於形成開口部212K之框體構件之構成。再者,作為固定件,可使用繩、橡皮筋、夾具、膠帶、接著劑等各種構件。另外,本實施形態中係設為使用膠帶者進行說明。又,於圖20(a)、(b)、圖21、圖22之說明中,對與圖19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又,圖21中,於卸除圖像讀取部213及自動原稿供給裝置214後之狀態下進行圖示。
如圖20(a)所示,收容自液體噴射頭222噴射之墨水之墨水罐219係自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觀察時相對於裝置本體212而配置於右側之框體外。即,墨水罐219配設於托架221之移動區域之外側、且主掃 描方向X上之靠近初始位置HP之位置。而且,收容於墨水罐219中之作為墨水流路而發揮功能之墨水供給管240之一端側連接於墨水罐219。又,墨水供給管240之另一端側自托架221之主掃描方向X上之靠近初始位置HP之位置,通過設置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而插入至外露之托架221之移動區域,從而連接於搭載於托架221之中轉轉接器AD。
又,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上表面,於將旋動自如地固定圖像讀取部213之側設為深側之情形時,於相較開口部212K更靠近前側,於與在圖像讀取部213之擺動方向上向印刷功能部212A突出之突出部213b、213c對應之位置,形成有凹形狀部212b、212c。凹形狀部212b係作為形成開口部212K之框體構件之一而設置,具有大致圓柱形狀之凸起體229向上方具有特定長度地固定於該凹形狀部212b。即,凸起體229係用以於圖像讀取部213旋動至閉塞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方向之情形時,藉由夾於凹形狀部212b與圖像讀取部213之間,而於圖像讀取部213與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間確保供墨水供給管240插通之間隙而設置。
再者,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上表面,凹形狀部212b分別設置於主掃描方向X之兩端部,凸起體229固定於該等中之至少一者,即圖20中自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觀察時固定於右側。當然,為穩定地形成間隙,較佳為如於圖20(a)中以兩點鏈線所示般,於自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觀察時,於左側之凹形狀部212b亦固定有凸起體229。
且說,插通至如此般藉由凸起體229而形成之間隙、且插入至裝置本體212內之墨水供給管240之長度方向之中途部分,藉由膠帶而固定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框體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設為利用3處膠帶進行固定者進行說明。當然,使用墨水供給管240之固定所需之數量之膠帶。
具體而言,墨水供給管240首先藉由所貼附之第1膠帶261固定於凹形狀部212b之框體構件。其次,墨水供給管240之向中轉轉接器AD之連接側之長度方向之中途部分,藉由對開口部212K之內底部貼附之第2膠帶262及第3膠帶263依序固定。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於不對第1~第3膠帶261~263進行區別之情形時,簡稱為膠帶260。
於藉由膠帶260固定之墨水供給管240之中途部分,藉由膠帶260抵接於墨水供給管240之外表面,而使墨水供給管240於沿其長度方向、及與長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移動受限制之狀態下得以固定。因此,藉由膠帶260固定之墨水供給管240之中途部分係作為固定部之一例而發揮功能。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第3膠帶263固定之墨水供給管240之中途部分成為將墨水供給管240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不可相對於開口部212K相對移動地固定的固定部、即利用第3膠帶263形成之固定部。其結果,墨水供給管240之長度方向上之第3膠帶263與中轉轉接器AD之間之部分,成為如圖20所示般設為於大致垂直方向上彎曲之彎曲形狀,且伴隨托架221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240H。換言之,藉由第3膠帶263之固定位置而規定變形可動部240H之管長。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利用第3膠帶263之固定部於主掃描方向X上設置於托架221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墨水供給管240於以固定部為中心之托架221之移動範圍之兩側為大致相等之管長。
此外,如圖20(b)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墨水供給管240亦可為於其長度方向上經由連結管間之接頭240C而連結有複數根管之構成。該接頭240C係與於墨水罐219與托架221之間連結之管之根數對應地設置於複數個部位,使墨水可於相連之管間流動。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如圖20(b)所示,經由具有包括貫穿孔部、且於兩側形成有供管插入之筒形狀部之構造的接頭240C而連結2根管之 接縫,如圖20(a)所示般於墨水供給管240之變形可動部240H形成有一處。
其次,如圖21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藉由將固定墨水供給管240之第3膠帶263貼附於形成開口部212K之框體構件之內側面而構成固定部。具體而言,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前方側)、且操作面板部218之近前側(後方側),將圖像讀取部213相對於印刷功能部212A定位之定位構件251由固定螺釘255固定於水平面。形成自固定有該定位構件251之水平面中之開口部212K側之端部沿重力方向向下之內側面212N,藉由第3膠帶263而將墨水供給管240固定於該內側面212N。
因此,於圖20所示之固定部之構成中,墨水供給管240之變形可動部240H為沿大致垂直方向彎曲之彎曲形狀,但於圖21所示之固定部之構成中,墨水供給管240之變形可動部240H成為沿大致水平方向彎曲之彎曲形狀。再者,於該圖21所示之固定部之構成中,第3膠帶263於主掃描方向X上,貼附於與托架221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對應之位置。又,圖21中雖省略圖示,但亦視需要貼附第2膠帶262。又,視需要設置墨水供給管240之接頭240C。
或如圖22所示,亦可藉由將固定墨水供給管240之第3膠帶263貼附於形成開口部212K之框體構件中相較開口部212K位於更靠副掃描方向Y之近前側(深側)之框體構件而構成固定部。
即,墨水供給管240由對相較開口部212K位於深側之凹形狀部212c之框體構件貼附之第1膠帶261固定。其次,墨水供給管240之向中轉轉接器AD之連接側係藉由對形成開口部212K之深側構件212d之上表面貼附之第3膠帶263固定。再者,於該固定部之構成中,第3膠帶263亦於主掃描方向X上,貼附於與托架221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對應之位置。又,雖省略圖示,但亦視需要貼附第2膠帶262。
其結果,墨水供給管240之長度方向上之形成於第3膠帶263與中轉轉接器AD之間之部分的變形可動部240H,成為如圖22所示般於大致水平方向相對大地彎曲之彎曲形狀。再者,於圖22中雖省略圖示,但視需要,而於變形可動部240H設置墨水供給管240之接頭240C。
其次,對上述第9實施形態之印表機211之作用進行說明。
於該印表機211中,可藉由利用膠帶260將墨水供給管240固定於形成開口部212K之框體構件,而容易地形成固定部。又,藉由調節第3膠帶263之貼附位置,可變更伴隨托架221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240H之彎曲形狀。
進而,於為進行墨水供給管240之維護而自裝置本體212卸除墨水供給管240之情形時,可藉由剝離膠帶260而容易地將墨水供給管240自裝置本體212卸除。
又,可於圖像讀取部213將裝置本體212(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打開之狀態下,容易地使墨水供給管240固定於較大地露出之印刷功能部212A。
(第10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23及圖24對固定墨水供給管240之固定部之第10實施形態之構成進行說明。第10實施形態之固定部係包括可於以橫穿開口部212K之方式配置之第1位置、與以相較該第1位置更遠地遠離開口部212K之中央位置之方式配置之第2位置之間移位的支撐構件,作為裝置本體212(印刷功能部212A)之框體構件之一。而且,墨水供給管240之固定部具有設置於該支撐構件之構成。再者,於圖23及圖24之說明中,對與圖19及上述第9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構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該等之說明。又,關於墨水供給管240之接頭240C,於圖23及圖24中省略其圖示。
如圖23所示,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上表面,當進行固定於副掃 描方向Y之前端側(前方側)且操作面板部218之近前側(後方側)之定位構件251之固定時,將其一端與定位構件251重疊且可旋動地固定矩形板狀之支撐構件270。即,對於支撐構件270,將固定螺釘255插入至形成於形成為矩形板狀之支撐構件270之長度方向之一端側的作為旋動軸之貫穿孔(未圖示)。因此,支撐構件270可以該貫穿孔為旋動中心旋轉(擺動)地安裝,且藉由旋動而使其位置移位。
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於該支撐構件270之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分,利用固定件226固定墨水供給管240一部分,而構成將墨水供給管240之長度方向之中途部分固定於支撐構件270之大致中央部分的固定部。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固定件226與上述第9實施形態同樣地可使用膠帶260(第3膠帶263)。或亦可使用具有可卡止於設置於支撐構件270之卡止孔(省略圖示)中之卡止爪的固定構件作為固定件226。藉由利用此種固定件226,將墨水供給管240於夾於固定件226與支撐構件270之間之狀態下固定於支撐構件270,而將墨水供給管240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固定於支撐構件270。其結果,墨水供給管240之長度方向上之固定件226與中轉轉接器AD之間之部分形成為伴隨托架221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240H。再者,亦可構成為藉由於支撐構件270與定位構件251之重疊部分,介設例如包含橡膠材料之摩擦板,而抑制意外之擺動。
其次,參照圖23及圖24對上述第10實施形態之印表機211之作用進行說明。
如圖2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印表機211中,於記錄執行時,藉由以橫穿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方式配置之支撐構件270,而將墨水供給管240固定於移動之托架221之上方側。換言之,支撐構件270配設於不妨礙托架221沿主掃描方向X之往返移動之位置(此處為上方位置)。又,藉由支撐構件270固定之墨水供給管240係於支撐構 件270之下方側呈向托架221之移動方向前側(左側)彎曲之彎曲形狀而配設。
藉由以此方式配設墨水供給管240,而彎曲形狀部分作為追隨於當記錄執行時托架221沿主掃描方向X之移動而變形之變形可動部240H來發揮功能。即,如於圖23中以兩點鏈線所示般,一端側連接於搭載於托架221之中轉轉接器AD的墨水供給管240之變形可動部240H容易於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區域內移位。
再者,較佳為設為儘量保持以橫穿開口部212K之方式配置之支撐構件270之位置之構成。因此,例如,亦可如圖23所示,其長度方向上之與成為旋動(擺動)中心之一端側為相反側之端部,藉由作為固定件之一例之膠帶260固定於形成開口部212K之框體構件。
此處,於印表機211中,於因用紙於搬送過程中成為卡紙狀態導致記錄動作停止而成為非記錄執行時之情形時,使用者使支撐構件270以貫穿孔為中心向遠離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中央位置之方向旋動(擺動)。
即,如圖24所示,使用者剝離膠帶260,使支撐構件270自遮蔽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第1位置移位至未遮蔽開口部212K之第2位置。藉此,使用者可通過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而容易地將手指(手)插入至托架221之移動區域,從而可容易地取出成為卡紙狀態之用紙。
此時,支撐構件270擺動時之向擺動方向之摩擦阻力藉由介於支撐構件270與定位構件251之間之摩擦板而作用於支撐構件270。因此,於使用者通過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而將手指插入至托架221之移動區域時,即便於使用者之手離開移位至第2位置之支撐構件270之情形時,支撐構件270之移位位置亦藉由利用摩擦板作用之摩擦阻力而穩定地被保持。進而,為使支撐構件270穩定地保持於移位 位置(第2位置),亦可如圖24所示,將支撐構件270之長度方向上之與成為擺動中心之一端側為相反側之端部藉由膠帶260而固定於印刷功能部212A(此處為凹形狀部212b)。
再者,於取出成為卡紙狀態之用紙後,使用者使支撐構件270移位至橫穿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第1位置。而且,將支撐構件270之長度方向上之與成為擺動中心之一端側為相反側之端部,再次藉由膠帶260而固定於形成開口部212K之深側之框體構件。
於上述第9實施形態中,於圖像讀取部213旋動(擺動)至閉塞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狀態時,於設置有圖像讀取部213之擺動方向上之向印刷功能部212A突出之突出部213b、213c之情形時,較佳為將墨水供給管240配設於不會被該突出部213b、213c擠扁之避讓位置。
例如,如於圖25中以實線或兩點鏈線所示般,於以膠帶260將墨水供給管240固定於凹形狀部212b或凹形狀部212c之情形時,以墨水供給管240沿著形成於凹形狀部212b或凹形狀部212c之底面之端角的角部之方式,固定第1膠帶261及第2膠帶262。以此方式配設於角部之墨水供給管240避免被圖像讀取部213(突出部213b、213c)擠扁之概率變高。
即,圖像讀取部213之突出部213b、213c之角部形成得較圓,使得即便使用者接觸到亦較安全。其原因在於:於凹形狀部212b、212c中,相較其底面部而更易於在角部(角)相對大地形成印刷功能部212A與圖像讀取部213之間之間隙。再者,於圖25中,省略視需要而設置之墨水供給管240之接頭240C之圖示。
於上述第9實施形態、第10實施形態中,設為墨水供給管240為一根者進行了說明,當然,於印表機211中包括複數個墨水罐219之情形時,設為將墨水自各墨水罐219側經由各個墨水供給管240供給至液 體噴射頭222側之構成即可。作為一例,於在支撐構件270構成墨水供給管240之固定部之第10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參照圖26對配設複數根墨水供給管240之情形進行說明。
如圖26所示,複數根(此處為3根)墨水供給管240係沿支撐構件270之平面以並列狀態藉由固定件226固定於支撐構件270。藉由如此般將墨水供給管240於沿支撐構件270之平面之並列狀態下固定,而使得形成於支撐構件270之下方側之彎曲形狀部、即變形可動部240H成為易於追隨於托架221之移動之形狀。再者,複數根墨水供給管240既可由相互並列地連結之管構成,亦可由各個個別地分離之個別之管構成。
根據本變形例,發揮以下效果。
可藉由包括與墨水罐219之個數對應之根數之墨水供給管240,而將墨水自各墨水罐219供給至液體噴射頭222。
於上述第9實施形態中,亦可構成為進而將其他框體構件安裝於形成印刷功能部212A之開口部212K之框體構件,且將墨水供給管240固定於該其他框體構件。參照圖27對該構成之一例進行說明。
如圖27所示,藉由將作為其他框體構件之包括板狀構件之固定輔助板266夾於定位構件251與印刷功能部212A之上表面之間並進行螺固,並且將膠帶260(第3膠帶263)貼附於固定之固定輔助板266,而固定墨水供給管240。固定輔助板266係於水平方向上離開托架221之移動區域而固定,並且於垂直方向上,與固定之墨水供給管240一同,與圖像讀取部213即關閉開口部212K之狀態下之圖像讀取部213分開而固定於下側。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該固定輔助板具有以固定之墨水供給管240離開圖像讀取部213(突出部213b)之方式折彎為向下側凹陷之大致C字型之形狀。
再者,固定輔助板266亦可為未折彎之平板,固定於沿主掃描方 向X之其他位置而非定位構件251之位置亦無妨。又,於藉由固定輔助板266限制墨水供給管240沿其長度方向及與長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之移動之情形時,由於固定輔助板266作為固定件之一例而發揮功能,故而並非必須貼附第3膠帶263。
於第9實施形態、第10實施形態中,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墨水供給管240之另一端側從自副掃描方向Y之前端側觀察時為左側之框體外、即托架221之主掃描方向X上之靠近與初始位置HP相反側之位置插入至開口部212K。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液體收容部之墨水罐19T、219T既可為可再充裝之類型,即為於墨水罐19T、219T設置有注入口,且於19T、219T內之墨水耗盡後可自注入口注入墨水之構成,亦可為可更換墨袋,即於墨水罐19T、219T內包括收容墨水之袋狀之容器,若墨水耗盡則可更換該袋狀之容器之構成。又,墨水罐19T、219T既可固定於裝置本體12、212,亦可構成為與裝置本體12、212不同體。
收容於墨水罐19T、219T中之墨水亦可僅為單色。例如於印刷文本文字時,由於黑色墨水之消耗量較多,故而亦可於墨水罐19T、219T中僅收容黑色墨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靶體並不限定於用紙,亦可採用布或樹脂膜、樹脂片、金屬片等。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印表機11、11A、211亦可為噴射或噴出除墨水以外之其他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再者,作為自液體噴射裝置以微量液滴噴出之液體之狀態,設為亦包含粒狀、淚滴狀、連成線狀者。又,此處所指之液體只要為如可自液體噴射裝置噴射般之材料即可。例如物質為液相時之狀態者即可,包括如黏性較高或較低之液狀體、溶膠、膠水、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融液)般之流狀體。又,不僅包括作為物質之一狀態之液 體,而且亦包括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包含固形份之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劑中而成者等。作為液體之代表例,可列舉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之墨水或液晶等。此處,所謂墨水係指包含一般之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凝膠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液體組合物。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具體例,例如有噴射以分散或溶解之形式包含用於液晶顯示器、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彩色濾光片之製造等之電極材料或顏色材料等材料之液體的液體噴射裝置。
又,亦可為噴射用於生物晶片製造之生物有機物之液體噴射裝置、用作精密移液管且噴射成為試樣之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或微量分注器等。進而,亦可為以針點將潤滑油噴射至時鐘或相機等精密機械之液體噴射裝置、將紫外線硬化樹脂等透明樹脂液噴射至基板上以形成用於光通信元件等之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之液體噴射裝置。又,亦可為噴射酸或鹼等蝕刻液以蝕刻基板等之液體噴射裝置。
11‧‧‧印表機
12‧‧‧裝置本體
12A‧‧‧印刷功能部
12b‧‧‧凹部
12B‧‧‧基部
12d‧‧‧卡止凹部
12H‧‧‧框體
12K‧‧‧開口部
12S‧‧‧收容部
12U‧‧‧上表面部
13‧‧‧圖像讀取部(掃描器單元)
13T‧‧‧把手部
14‧‧‧自動原稿供給裝置
14c‧‧‧本體
14d‧‧‧原稿托盤
14e‧‧‧導向構件
14f‧‧‧進給機構部
15‧‧‧供紙匣
17‧‧‧堆疊器
18‧‧‧操作面板部
18a‧‧‧顯示部
18b‧‧‧操作按鈕
19‧‧‧罐單元
19T‧‧‧墨水罐
21‧‧‧托架
23‧‧‧支撐台
24‧‧‧搬送輥
25‧‧‧排紙輥
26‧‧‧皮帶輪
27‧‧‧正時皮帶
28‧‧‧線性編碼器
29‧‧‧凸起體
30‧‧‧導引架
32‧‧‧插槽
33‧‧‧通信埠
36‧‧‧卡止突起
37‧‧‧突起
38‧‧‧被感測凹部
40‧‧‧墨水供給管
40A、40B‧‧‧管
40C‧‧‧彎曲部
40H‧‧‧變形可動部
40J‧‧‧接頭
41‧‧‧支撐板
42‧‧‧固定件
43‧‧‧螺釘
44‧‧‧保持構件
47‧‧‧通氣口
61‧‧‧第1固定件
62‧‧‧第2固定件
63‧‧‧第3固定件
AD‧‧‧轉接器
X‧‧‧主掃描方向
Y‧‧‧副掃描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液體噴射頭,其對靶體噴射液體;框體部,其係供具備上述液體噴射頭之托架可移動地配置,並且形成有使上述托架之移動區域之至少一部分外露之開口部;液體收容部,其於收容有上述液體之狀態下位於上述托架之移動區域之外側;液體供給管,其連接上述液體收容部與上述液體噴射頭之間,並且具有伴隨上述托架之移動而追隨變形之變形可動部;及固定部,其將該液體供給管之長度方向之一部分固定為不可對上述開口部相對移動;且上述框體部其可抽出地收納接收自該框體部內排出之上述靶體之排出托盤之托盤收納部包含向上述靶體之排出方向突出形成之框體部分而構成,並且於使用時操作之操作面板部包含在較上述托盤收納部更為上方位置呈下側較上側更向上述排出方向側突出之傾斜面之框體部分而構成,於上述液體供給管之較上述固定部更靠成為上述液體噴射頭側之下游側之部分,形成有上述變形可動部。
  2. 如請求項1之液體噴射裝置,其包括:進給匣部,其藉由可收容上述靶體之進給匣可裝卸地被收容於向上述靶體之排出方向突出形成之框體部分,而設置為與上述框體部分一同向上述排出方向突出之狀態。
  3. 如請求項1之液體噴射裝置,其中上述固定部於上述托架之移動 方向上設置於該托架之移動區域之大致中央部分。
  4. 如請求項1之液體噴射裝置,其包括可旋動地被軸支承於上述框體部且開閉上述開口部之罩構件,上述固定部於上述框體部上,相對於上述開口部而設置於軸支承上述罩構件之側。
  5. 如請求項1之液體噴射裝置,其進而包括配置為向上述框體部之上述開口部突出之狀態且支撐上述液體供給管之一部分之支撐構件,上述固定部固定上述液體供給管之由上述支撐構件支撐之一部分,上述支撐構件係可於上述托架之移動方向移位地設置。
  6. 如請求項5之液體噴射裝置,其中上述支撐構件之長度方向之一端側係相對於上述框體部旋動自如地安裝。
  7. 如請求項1之液體噴射裝置,其中上述液體供給管係經由連結管間之接頭而連結有複數根管。
  8. 如請求項1之液體噴射裝置,其中上述液體供給管具備一根或複數根。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液體噴射裝置,其中上述液體收容部位於上述框體部之外側。
  10. 如請求項1之液體噴射裝置,其中於收容有上述液體噴射頭噴射之上述液體之狀態下位於上述框體部之外側的液體收容部係收容黑色液體。
TW102214742U 2012-08-10 2013-08-06 液體噴射裝置 TWM47262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8152A JP2014034190A (ja) 2012-08-10 2012-08-10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178149A JP2014034187A (ja) 2012-08-10 2012-08-10 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2623U true TWM472623U (zh) 2014-02-21

Family

ID=50065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4742U TWM472623U (zh) 2012-08-10 2013-08-06 液體噴射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91971B2 (zh)
TW (1) TWM472623U (zh)
WO (1) WO20140243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15033B2 (en) * 2014-03-14 2016-04-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WO2015136831A1 (ja) 2014-03-14 2015-09-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6036090A (ja) * 2014-08-04 2016-03-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WO2016119903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er having conduit grip and method of gripping conduit
JP2017124542A (ja) 2016-01-14 2017-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705238B2 (ja) * 2016-03-22 2020-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782560B2 (ja) * 2016-05-26 2020-11-1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871954B2 (ja) * 2017-02-08 2021-05-19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液体の供給方法
JP6828525B2 (ja) * 2017-03-10 2021-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収容体
JP6977454B2 (ja) * 2017-09-28 2021-1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JP6879466B2 (ja) 2017-09-28 2021-06-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282574B2 (ja) * 2019-04-05 2023-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1270B2 (ja) * 2004-01-14 2009-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60044368A1 (en) * 2004-08-31 2006-03-02 Kuo-Hau Kao Bulk-capacity continuous feed printer ink container pack
JP2007030304A (ja) * 2005-07-26 2007-02-08 Seiko Epson Corp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2825289Y (zh) * 2005-10-25 2006-10-11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连续供墨系统的连接装置
JP4525620B2 (ja) * 2006-03-07 2010-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多機能装置
JP4595865B2 (ja) * 2006-03-29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4877500B2 (ja) * 2006-09-25 2012-0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トレイの判別方法、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056300B2 (ja) * 2007-09-19 2012-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形成部材及び記録装置
JP4895955B2 (ja) 2007-09-25 2012-03-1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乾燥機及び洗濯乾燥機
JP5653136B2 (ja) * 2010-08-30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91971B2 (en) 2015-03-31
WO2014024390A1 (ja) 2014-02-13
US20140043392A1 (en)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72623U (zh) 液體噴射裝置
TWI577566B (zh) A liquid container, a liquid container unit, and a liquid ejecting device
WO2014024392A1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6354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4024391A1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043775A (ja) 記録装置
JP6103177B2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方法
JP201403419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EP2781358B1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5899997B2 (ja) 記録装置
JP2014240202A (ja) 廃液収容体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TWI543881B (zh) 液體噴射裝置
EP3581392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TWI636894B (zh) 記錄裝置
JP4131046B2 (ja) 印刷装置
JP201403419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614146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4034187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4034190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123847A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3893767B2 (ja) 記録装置
JP5929325B2 (ja) 記録装置
JP2005254791A (ja) 記録装置
JP201403418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403418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