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8368B - 輪胎測試裝置 - Google Patents
輪胎測試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38368B TWI838368B TW108113899A TW108113899A TWI838368B TW I838368 B TWI838368 B TW I838368B TW 108113899 A TW108113899 A TW 108113899A TW 108113899 A TW108113899 A TW 108113899A TW I838368 B TWI838368 B TW I83836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est wheel
- carrier
- driving
- testing device
- road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group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4443 Ricinu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26 asph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 grav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11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7858 Gastro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9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408 a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28 anti-freez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8 pulveriz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85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02—Inspecting ty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2019/004—Tyre sensors other than for detecting tyre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路面部,具有路面;及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路面行進。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輪胎測試裝置。
輪胎的性能因為路面狀態而受到影響,因此必須對各種狀態的路面進行評價。
評價輪胎性能的測試中具有路上測試及室內測試,該路上測試係將測試用輪胎裝設於例如專用測試車的輪圈而在實際的路面上運行以進行測試,該室內測試則是使用設置於室內的測試裝置進行。
日本特開2015-72215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記載在輪胎的室內測試中所使用之測試裝置的例子。專利文獻1記載的測試裝置,具備外周面設有模擬路面的旋轉滾筒,在使測試用輪胎接觸模擬路面的狀態下,使測試用輪胎與滾筒旋轉以進行測試。
相較於路上測試,室內測試的測試精度高且測試效率亦佳。然而,以往用於室內測試的測試裝置,在測試時係以高速在模擬路面上運行,因此難以在路面被雨雪或砂石等覆蓋的狀態下進行測試。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事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進行各種路面狀態之室內測試的輪胎測試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路面部,具有路面;及載運器(carriage),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路面行進。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路面部,具有路面;及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路面行進;路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係由可更換的路面單元所構成。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態樣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路面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測試輪及載運器;驅動系統具備:載運器驅動手段,其相對於路面以既定速度驅動載運器;測試輪驅動手段,以與既定速度對應的旋轉數驅動測試輪;驅動手段,用於產生驅動載運器及測試輪的動力;及動力分配手段,將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分配至載運器驅動手段及測試輪驅動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態樣的又一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路面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測試輪及載運器;驅動系統具
備:驅動手段,產生用於驅動載運器及測試輪的動力;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傳遞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驅動滑輪,與驅動手段的輸出軸結合;從動滑輪,保持於載運器,與測試輪連結;及第1繞掛媒介節,搭架在驅動滑輪及從動滑輪上;第1繞掛媒介節,具有在載運器的行進方向上被拉緊而互相反向被驅動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在第1部分通過從動滑輪,而在該第2部分固定於載運器。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態樣的再一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測試輪及載運器;驅動系統具備驅動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扭矩賦予手段,改變從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的旋轉運動之相位而將既定扭矩施予測試輪。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態樣的再另一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測試輪及載運器;驅動系統具備驅動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兩個驅動手段,產生驅動測試輪而使其旋轉的動力;及動力結合手段,將兩個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兩個驅動手段,包含設於基座上的第1馬達與設於載運器上的第2馬達。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可進行各種路面狀態的室內測試。
1:輪胎測試裝置
1a:控制系統
10:軌道部
11:基座
131:導軌
132:軌道輪
13A:線性導件
13B:線性導件
13C:線性導件
14LA:驅動部
14LB:驅動部
14RA:驅動部
14RB:驅動部
141:伺服馬達
141a:伺服放大器
142:減速機
165:負載檢測部
1650:感測器陣列單元
1650a:框體
1650ap:凹部
1650m:負載檢測模組
1651:三分力感測器
1651a:前置放大器
1651b:孔
1652:鋪設部
1652a:路面
1653:螺栓
1653a:導軌
1653b:軌道輪
1655:移動單元
1655a:驅動器
1655b:滾珠螺桿機構
1655ba:滾珠螺桿
1655bb:螺帽
1655bc:軸承部
1655bd:軸承部
1655m:馬達
1656:感測器位置檢測部
1656a:可動臂
1656ap:接近部
1656b:感測器安裝部
1656c:近接感測器
1656ca:前置放大器
1656cf:檢測面
1658:固定框體
1658a:基板
1658b:導軌支撐部
1659:可動框體
20:載運器
20D:主軸驅動機構
21:主框體
221:框體
222:軸承
22R:從動部
22L:從動部
223A:轉軸
223B:轉軸
223C:轉軸
23:傳動帶機構
231:驅動滑輪
232:從動滑輪
232a:孔
233:有齒傳動帶
24:傳動帶機構
241:驅動滑輪
242:從動滑輪
243:有齒傳動帶
25:滑動式等速接頭
261:轉軸
262:軸承部
263:轉軸
27:煞車系統
271:盤型轉子
272:卡鉗
273:附屬裝置
275:附屬裝置
276:油壓供給裝置
276a:伺服放大器
276b:伺服馬達
276c:運動轉換器
276d:煞車總泵
28:主軸部
280:主軸
281:主體部
282:六分力感測器
282a:前置放大器
283:輪轂
284:主軸外殼
285:軸承
286:軸承
287:旋繞軸
30:扭矩賦予裝置
31:殼體
311:馬達容納部
312:蓋部
312a:內凸緣
313:凸緣
314:軸部
314a:凸緣
315:軸承
32:伺服馬達
32a:伺服放大器
320:馬達外殼
321:軸
322:凸緣
323:螺椿螺栓
324:連結筒
325:纜線
33:減速機
331:齒輪箱
332:輸入軸
333:輸出軸
34:轉軸
35:軸承部
36:軸承部
37:滑環部
37a:滑環
37b:刷具
37c:支撐架
37d:連結管
38:支柱
39:旋轉編碼器
40:對準部
41:旋繞框體
42:曲線導件
421:導軌
422:載運器
43:線性導件
44:滑動框體
441:柱部
442:連結部
443:叉部
443a:軸承
45:負載調整部
451:伺服馬達
452:運動轉換器
452a:可動子
453:托架
453a:座面
46:滑移角調整部
461:伺服馬達
462:減速機
463:驅動齒輪
464:從動齒輪
47:外傾調整部
471:上臂部
471a:旋繞軸
472:接頭
473:軸承
474:螺帽
475:螺椿
476:桿末端
477:銷
478:下臂部
47L:長度可變連桿
50:傳動帶機構
50R:傳動帶機構
50L:傳動帶機構
51:有齒傳動帶
51a:有齒傳動帶51的上側部分
51b:有齒傳動帶51的下側部分
52A:驅動滑輪
52B:驅動滑輪
53A:從動滑輪
53B:從動滑輪
53C:從動滑輪
54A:傳動帶扣
54B:傳動帶扣
60:路面部
60a:本體部
60A:路面部
60B:路面部
60c:路面部
600:路面部單元
600a:本體部單元
60p:凹部
61:框體
610:框體單元
612:凸部
620:基盤單元
621:凹部
621a:深凹部
62:基盤
622:凹部
63:單元更換鋪設部
63a:路面
64:溫度調整手段
64a:流路
64b:溫度感測器
64c:溫度調整裝置
65:負載檢測部
650:負載檢測模組
651:三分力感測器
652:鋪設部
652a:路面
67:框部
68:槽
69:隔熱材
72:控制部
721:儲存裝置
74:量測部
76:介面部
77:伺服器
Ay:旋轉軸
C:測試輪W之中心
Cx:旋轉軸
RE:旋轉編碼器
S1~S11:步驟
S101~S104:步驟
Sp1:空間
Sp2:空間
Sp3:空間
T:測試用輪胎
V:鉛直線
W:測試輪
第一圖係本發明的一實施態樣之輪胎測試裝置的前視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的一實施態樣之輪胎測試裝置的左側視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的一實施態樣之輪胎測試裝置的俯視圖。
第四圖係顯示載運器及其周邊之結構的圖。
第五圖係顯示載運器及其周邊之結構的圖。
第六圖係顯示載運器及其周邊之結構的圖。
第七圖係從動部的截面圖。
第八圖係扭矩產生裝置的側截面圖。
第九圖係顯示主軸及其周邊之結構的圖。
第十圖係顯示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的方塊圖。
第十一圖係路面部的橫截面圖。
第十二圖係路面部的第1變化實施例的橫截面圖。
第十三圖係路面部的第2變化實施例的橫截面圖。
第十四圖係第2變化實施例中的路面部之負載檢測部附近的橫截面圖。
第十五圖係第2變化實施例中的路面部之負載檢測部附近的俯視圖。
第十六圖係第3變化實施例中的路面部之負載檢測部附近的俯視圖。
第十七圖係第3變化實施例中的路面部之負載檢測部附近的側視圖。
第十八圖係第3變化實施例中的負載檢測部的前視圖。
第十九圖係第3變化實施例中的負載檢測部的側視圖。
第二十圖係第3變化實施例中的負載檢測部的俯視圖。
第二十一圖係顯示將第3變化實施例中的負載檢測部的可動部卸下之狀態的俯視圖。
第二十二圖係第十八圖中的區域E的放大圖。
第二十三圖係顯示取得第3變化實施例中施加於輪胎著地面的負載分布之順序的流程圖。
第二十四圖係顯示第3變化實施例中計算負載輪廓之順序的流程圖。
第二十五圖係顯示第3變化實施例中負載檢測模組及測試輪之旋轉軸的配置關係的俯視圖。
第二十六圖係顯示第3變化實施例中的負載輪廓的例子。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態樣。另外,以下的說明中,對於相同或是對應的事項,賦予相同或是對應的符號,並省略重複說明。
第一圖至第三圖依序為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的輪胎測試裝置1的前視圖、左側視圖及俯視圖。又,第四圖至第六圖依序為顯示後述載運器20及其周邊結構的前視圖、左側視圖及俯視圖。另外,第四圖至第六圖中,為了方便說明而省略部分構成或是以截面顯示。
另外,第二圖及第五圖中,由右至左的方向定義為X軸方向,垂直紙面從背面朝向正面的方向定義為Y軸方向,由下至上的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為互相正交的水平方向,Z軸方向為鉛直方向。又,將前後、上下、左右的各方向定義為朝向載運器之行進方向(X軸正方向)時的各方向。亦即,X軸正方向為前、X軸負方向為後,Y軸正方向為左,Y軸負方向為右,Z軸正方向為上,Z軸負方向為下。
輪胎測試裝置1,具備在X軸方向上細長的軌道部10及路面部60、以及可在軌道部10上於X軸方向行進的載運器20。如第三圖所示,軌道部
10的左半部分設有細長的空間Sp1,該空間Sp1在X軸方向,以軌道部10的約略全長延伸。該空間Sp1中容納有路面部60。路面部60的上表面設有路面63a(鋪設部63),裝設於載運器20的測試用輪胎T與該路面63a(鋪設部63)接觸。本實施態樣中,軌道部10與路面部60分離,而能夠因應測試條件更換路面部60。另外,軌道部10的基座框體11(以下簡稱為「基座11」)與路面部60的框體61亦可一體成形。
載運器20上安裝有測試輪W(裝設有測試用輪胎T的輪圈Wr)。測試時,載運器20在測試輪W接觸路面63a的狀態下行進,而使測試用輪胎T在路面63a上滾動。
軌道部10具備引導載運器20在X軸方向上移動的複數個(本實施態樣中為三個)線性導引構件(以下簡稱為「線性導件」)13;及一個以上的驅動部14,產生驅動載運器20的機械動力。本實施態樣中,兩對驅動部14(左側的一對驅動部14LA、14LB與右側的一對驅動部14RA、14RB)設於軌道部10的基座11上的四個角落附近。驅動部14LA及14RA配置於軌道部10的後端部,驅動部14LB及14RB配置於軌道部10的前端部。
如第六圖所示,各驅動部14具備:伺服馬達141;及選配的減速機142,使伺服馬達141輸出的旋轉數減速。右側的驅動部14RA及14RB兼具作為驅動載運器20而使其行進之載運器驅動手段的功能以及作為以與載運器之行進速度對應之旋轉數使測試輪W旋轉運動的旋轉運動供給手段的功能。左側的驅動部14LA及14LB則具有作為載運器驅動手段的功能。
本實施態樣中,伺服馬達141係使用旋轉部的慣性動量(moment of inertia)在0.01kg.m2以下(更佳為0.008kg.m2以下)、定格輸出在3kW至60kW(更實用為7kW至37kW)的超低慣性高輸出型的AC伺服馬達。
又,輪胎測試裝置1的左右各具備一組傳動帶機構50(50L、50R)。傳動帶機構50,將驅動部14產生的動力傳遞至載運器20,而在X軸方向上驅動載運器20。各傳動帶機構50具備有齒傳動帶51、一對驅動滑輪52(52A、52B)、3個從動滑輪53(53A、53B、53C)。驅動滑輪52及從動滑輪53皆為與有齒傳動帶51嚙合的有齒滑輪。
有齒傳動帶51具有鋼線的心線。另外,有齒傳動帶51,亦可使用例如具有由碳纖維、醯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的所謂超級纖維所形成之心線者。藉由使用碳心線等的輕量且高強度的心線,可使用輸出較低之馬達而以高加速度驅動載運器20(或是賦予測試輪W高驅動力/制動力),進而能夠使輪胎測試裝置1小型化(或是大容量化)。
右側的傳動帶機構50R兼具作為驅動載運器20而使其行進的載運器驅動手段的功能以及將從旋轉運動供給手段(驅動部14RA、14RB)所供給之動力傳遞至後述二次動力傳遞部的一次動力傳遞部的功能。左側的傳動帶機構50L則具有作為載運器驅動手段的功能。
另外,以下的說明中,針對左右設置成對的構成,原則上僅說明左側的構成,而關於右側的構成則以中括號一併記載,並省略重複說明。
左側[右側]的傳動帶機構50L[50R]的有齒傳動帶51,繞掛在一對驅動滑輪52(52A、52B)、3個從動滑輪53(53A、53B、53C)上。一對驅動滑輪52A、52B分別與左側[右側]的一對驅動部14LA、14LB[14RA、14RB]的輸出軸結合。3個從動滑輪53A、53B、53C安裝於後述左側[右側]的從動部22L[22R]。
又,如第五圖所示,各有齒傳動帶51的兩端部,分別由傳動帶扣54(54A、54B)固定於載運器20的主框體21,各有齒傳動帶51透過載運器20形成環圈。傳動帶機構50的一對驅動滑輪52A、52B(第二圖),係配置成將載
運器20可行進之區域夾於其間,其係保持於基座11上(亦即,重心位置相對基座11而固定)的固定滑輪。從動滑輪53(第五圖),係保持於載運器上而能夠與載運器一起移動的移動滑輪。
本實施態樣中,一對驅動部14LA、14LB[14RA、14RB]係以同相位驅動。驅動滑輪52與從動滑輪53的有效直徑(亦即,節圓直徑(pitch diameter))或是齒數皆相同。又,左側的驅動部14LA、14LB與右側的驅動部14RA、14RB係設置為左右反向,其係以彼此相反的相位進行驅動。若以驅動部14LA及14LB[14RA及14RB]驅動有齒傳動帶51L[51R],則載運器20被有齒傳動帶51L[51R]拉動,而在X軸方向上驅動。
軌道部10具備複數(本實施態樣中為三個)的線性導件13(13A、13B、13C)。各線性導件13具備:1條導軌131,其形成在X軸方向上延伸之軌道;及一個以上(本實施態樣中為三個)的載運器(以下稱為「軌道輪(runner)132」),可在導軌131上行進。各導軌131,鋪設於軌道部10的基座11的上表面。兩個線性導件13A、13B的導軌131,沿著空間Sp1(亦即)的左右兩端配置,剩下的線性導件13C的導軌131則沿著基座11的右端配置,而分別安裝於基座11。又,各軌道輪132安裝於載運器20的下表面。
如第六圖所示,載運器20具備:主框體21;從動部22L及22R,分別保持傳動帶機構50L及50R的從動滑輪53;主軸部28(第四圖),將裝設有測試用輪胎T的測試輪W可旋轉地保持;對準部40,可調整測試輪W相對於路面63a的對準及負載;及主軸驅動機構20D,驅動主軸部28的主軸280而使其旋轉。另外,主軸280係車軸,該車軸用於安裝測試輪W。
第七圖係顯示右側的從動部22R之概略結構的截面圖。從動部22R具備框體221、3組的軸承222及3根轉軸(shaft)223A~C。框體221上具有在Y軸方向上延伸的三個貫通孔,轉軸223A~C分別可旋轉地被嵌入各貫通孔的1組
軸承222所支撐。另外,本實施態樣中,各轉軸223A~C被一對軸承222所支撐,但亦可為以一個或是三個以上的複數個軸承222支撐各轉軸223A~C的構成。從框體221的一面突出的轉軸223A~C的一端部上,分別安裝有傳動帶機構50R的從動滑輪53A~C。
右側的從動部22R中,僅X軸方向中央的轉軸223B比其他2根(223A、223C)更長,轉軸223B的另一端部從框體221的另一面突出。轉軸223B的另一端部上安裝有後述傳動帶機構23的驅動滑輪231。亦即,右側的傳動帶機構50R與傳動帶機構23透過轉軸223B連結。
另外,左側的從動部22L亦與上述右側的從動部22R相同地構成,但下述兩點與右側的從動部22R有所不同:左右反向配置、3根轉軸223A~C皆短且轉軸223B的另一端部上未安裝有驅動滑輪231。
如第六圖所示,主軸驅動機構20D具備傳動帶機構23、扭矩賦予裝置30、傳動帶機構24及滑動式等速接頭25。從右側的傳動帶機構50R透過右側的從動部22R的轉軸223B(第七圖)而傳遞至傳動帶機構23的動力,再透過扭矩賦予裝置30、傳動帶機構24及滑動式等速接頭25而傳遞至主軸部28(第四圖),以驅動安裝於主軸部28的測試輪W而使其旋轉。亦即,右側的驅動部14RA、14RB所產生的動力,一部分用於驅動載運器20,其餘部分則用於驅動測試輪W以使其旋轉。亦即,右側的傳動帶機構50R兼作驅動載運器20的手段(載運器驅動手段)、驅動測試輪W的手段(測試輪驅動手段)以及將驅動部14RA、14RB所產生的動力分配為用於驅動載運器20之動力與用於驅動測試輪W之動力的手段(動力分配手段)。
傳動帶機構50的有齒傳動帶51,其上側部分51a與下側部分51b在載運器20的行進方向上被拉緊而彼此反向被驅動。具體而言,固定於載運器20的有齒傳動帶51的下側部分51b,與載運器20一起在載運器的行進方向上被
驅動,上側部分51a則與載運器20及下側部分51b反向驅動。又,安裝於載運器20的從動滑輪53上,繞掛有與載運器20反向行進的有齒傳動帶51的上側部分51a,該從動滑輪53藉由上側部分51a而被驅動。另外,施加於從動滑輪53B的動力,藉由以傳動帶機構23、扭矩賦予裝置30、傳動帶機構24、滑動式等速接頭及主軸部28所構成之二次動力傳遞部被傳遞至測試輪W,而用於驅動測試輪W。藉由這樣的傳動帶機構50的構成,能夠以有齒傳動帶51驅動載運器20與測試輪W兩者。
本實施態樣中採用下述構成:使用以共通的動力傳遞裝置(亦即,傳動帶機構50R)所傳遞的旋轉運動來驅動載運器20及測試輪W。藉由該構成,無論載運器20的行進速度,皆可總是以與載運器20之行進速度對應的圓周速率(旋轉數)驅動測試輪W以使其旋轉。又,本實施態樣中,為了減少扭矩賦予裝置30的運作量(亦即消耗電力),而構成在扭矩賦予裝置30未運作時,以與載運器20的行進速度大致相同的圓周速率驅動測試輪W以使其旋轉。
第八圖係扭矩賦予裝置30的側截面圖。扭矩賦予裝置30,產生施加於測試輪W的扭矩,並使該扭矩與由傳動帶機構23所傳遞之旋轉運動一起輸出。換言之,扭矩賦予裝置30可藉由改變傳動帶機構23所傳遞之旋轉運動的相位而將扭矩賦予測試輪W(亦即在路面63a與測試輪W之間施予驅動力或是制動力)。
藉由將扭矩賦予裝置30併入主軸驅動機構20D中,可具有分擔用以控制旋轉數的動力源(驅動部14RA、14RB)與用以控制扭矩的動力源(後述伺服馬達32)的功能。接著,藉此可使用更小容量的動力源,並且可以更高的精度控制施加於測試輪W的旋轉數及扭矩。又,藉由將扭矩賦予裝置30併入載運器20,使施加於傳動帶機構50L的扭矩降低,因此可達成傳動帶機構50L的
小型化(例如:減少所使用之有齒傳動帶的數量),以及可使用負載承受能力更低的構件。
扭矩賦予裝置30,具備:殼體31、設於殼體31內的伺服馬達32、減速機33及轉軸34、可旋轉地支撐殼體31的兩個軸承部35及軸承部36、滑環(slip ring)部37、支撐滑環部37的支柱38以及旋轉編碼器39。藉由旋轉編碼器39可檢測殼體31的旋轉數。
本實施態樣中,伺服馬達32係使用旋轉部的慣性動量為0.01kg.m2以下,定格輸出為7kW至37kW的超低慣性高輸出型的AC伺服馬達。
殼體31具有大直徑的略圓筒狀馬達容納部311及蓋部312以及直徑小於馬達容納部311的略圓筒狀的一對軸部313及314。馬達容納部311的一端(第八圖中的左端)與軸部313同軸(亦即共有中心線)結合。又,馬達容納部311的另一端(第八圖中的右端)透過蓋部312與軸部314同軸結合。軸部313可旋轉地被軸承部36所支撐,軸部314可旋轉地被軸承部35所支撐。
軸部314的前端形成有凸緣314a,傳動帶機構23的從動滑輪232同軸結合於該凸緣314a。又,傳動帶機構23的有齒傳動帶233繞掛在從動滑輪232與驅動滑輪231(第七圖)上。藉由傳動帶機構23驅動殼體31而使其旋轉。
軸部314的內周設有軸承315。轉軸34通過軸部314之中空部,可旋轉地被軸承315所支撐。轉軸34貫通軸部314及從動滑輪232,轉軸34的一端部突出至蓋部312內。又,貫通從動滑輪232的孔232a的轉軸34,其另一端部與傳動帶機構24的驅動滑輪241同軸結合。有齒傳動帶243繞掛於驅動滑輪241上。
馬達容納部311之中空部容納有伺服馬達32。伺服馬達32中,軸321與馬達容納部311同軸配置,馬達外殼320(亦即靜子)被複數個螺椿螺栓
323固定於馬達容納部311。伺服馬達32的凸緣322,透過連結筒324與減速機33的齒輪箱331結合。又,減速機33的齒輪箱331固定於蓋部312的內凸緣312a。
伺服馬達32的軸321與減速機33的輸入軸332連接。又,減速機33的輸出軸333與轉軸34連接。從伺服馬達32輸出的扭矩被減速機33增幅而傳遞至轉軸34。從轉軸34輸出至傳動帶機構24的旋轉,係由以傳動帶機構23所驅動之殼體31的旋轉與由伺服馬達32及減速機33所製作出來的扭矩重合而成。亦即,殼體31的軸部314為扭矩賦予裝置30的輸入軸,轉軸34為扭矩賦予裝置30的輸出軸。扭矩賦予裝置30,將傳遞至輸入軸的旋轉運動與扭矩賦予裝置30所產生的扭矩重合後從輸出軸輸出。
滑環部37具備複數對滑環37a與刷具37B、支撐架37c及連結管37d。複數個滑環37a彼此分隔,嵌入連結管37d的外周。
連結管37d與殼體31的軸部313同軸結合。又,與對應之滑環37a的外周面接觸的刷具37b,被安裝於支柱38的支撐架37c所支撐。伺服馬達32的纜線325穿過軸部313之中空部連接於滑環37a。又,刷具37b連接於伺服放大器32a(第十圖)。亦即,伺服馬達32與伺服放大器32a透過滑環部37連接。
如第四圖及第六圖所示,繞掛有傳動帶機構24之有齒傳動帶243的從動滑輪242,同軸結合於可旋轉地被軸承部262所支撐的轉軸261之一端。轉軸261的另一端連接於滑動式等速接頭25的一端。又,滑動式等速接頭25的另一端透過轉軸263等與主軸280連結。滑動式等速接頭25構成無論運作角度(輸入軸與輸出軸的角度)皆可在旋轉無變動的情況下平順地傳遞旋轉。又,滑動式等速接頭25亦可改變長度。
主軸280被對準部40所支撐而可改變主軸280之角度及輸入軸的位置。主軸280與保持於軸承部262的轉軸261透過滑動式等速接頭25連結,藉此即使主軸280的角度及位置改變,滑動式等速接頭25亦可彈性地對應其變
化。因此,可在不對於主軸280或轉軸261、263造成大的應變的情況下,不改變速度地將旋轉平順地傳遞至主軸280。
如第五圖所示,對準部40具備一對旋繞框體41、一對曲線導引構件42(以下簡稱為「曲線導件」)、滑動框體44及兩對線性導件43。
各旋繞框體41,透過曲線導件42載置於載運器20的主框體21上。曲線導件42,具備:圓弧狀的導軌421,安裝於主框體21的上表面;及複數(本實施態樣中為兩個)載運器422(以下稱為「軌道輪422」),可在導軌421上行進。軌道輪422,安裝於旋繞框體41的底面。一對曲線導件42及一對旋繞框體41,分別夾住通過測試輪W之中心C的鉛直線V而前後相對配置。又,各曲線導件42的曲率中心位於鉛直線V上。亦即,各旋繞框體41,被曲線導件42所支撐而能夠以鉛直線V為中心旋繞。
如第四圖所示,滑動框體44,從上開始依序具有柱部441、連結部442及叉部443。柱部441(亦即,滑動框體44的上部),在縱向上配置成中心線與鉛直線V一致的態樣。又,叉部443(亦即,滑動框體44的下部),從鉛直線V後退至右側(旋轉軸Ay方向)而不與測試輪W接觸。連結部442,在Y軸方向上延伸,而將柱部441的下端部與叉部443的上端部連結。因此,滑動框體44,從X軸方向觀看形成略曲柄狀。
如第五圖所示,叉部443的下部前後分岔。叉部443中分岔成兩個的下端部上分別互相同軸地設有軸承443a。
第九圖係顯示主軸部28及其周邊結構的圖。主軸部28,係使主軸280之中心軸(旋轉軸Ay)朝向左右,而配置在設於叉部443之下端部的一對軸承443a(第五圖)之間。接著,主軸部28,以可繞著前後延伸之旋轉軸Cx旋轉的方式被一對軸承443a所支撐。另外,主軸280的旋轉軸Ay及主軸外殼284的
旋轉軸Cx的方向,分別因為主軸280的對準而有所變化,未必與Y軸方向或X軸方向一致。
主軸部28,具備主軸280以及可旋轉地支撐主軸280的主軸外殼284。主軸280具備主體部281、六分力感測器282及輪轂283。主體部281為圓柱狀的軸。六分力感測器282為同軸地安裝於主體部281之前端的略圓柱狀構件,其係可檢測六分力(正交3軸方向的力及各軸旋轉的扭矩)的壓電式的力感測器。又,輪轂283係用以安裝測試輪W的構件,其同軸地安裝於六分力感測器282的前端。主體部281、六分力感測器282及輪轂283結合為一體而形成主軸280。主軸280上安裝有測試輪W,其係與測試輪一起旋轉的車軸。測試輪W透過輪轂283安裝於六分力感測器282而成為一體,因此可藉由六分力感測器282檢測施加於測試輪W的六分力。
主軸外殼284為可旋轉地保持主軸280而且容納該主軸280的略圓筒狀構件。主軸外殼284的內周安裝有軸承285及一對軸承286。主軸280可旋轉地被軸承285及軸承286所支撐。
主軸外殼284前後的側面上安裝有叉部443的一對軸承443a(第五圖)與分別可旋轉地嵌合的一對旋繞軸287。亦即,主軸部28被一對軸承443a支撐而能夠以旋轉軸Cx為中心進行旋轉。
如第四圖所示,對準部40具備負載調整部45、滑移角(slip angle)調整部46及外傾(camber)調整部47。負載調整部45係調整施加於測試輪W之負載的單元。滑移角調整部46係使對準部40(直接而言為旋繞框體41)繞著鉛直線V周圍旋轉移動以調整測試輪W之滑移角的單元。外傾調整部47,係使主軸部28繞著旋轉軸Cx(第九圖)周圍旋轉移動以調整測試輪W之外傾角的單元。
負載調整部45具備伺服馬達451、運動轉換器452及托架453。又,上述線性導件43亦可包含於負載調整部45之中。伺服馬達451,安裝於載
運器20的主框體21。運動轉換器452係將伺服馬達451的旋轉運動轉換為垂直立起的可動子452a之上下直線運動的裝置。運動轉換器452,例如使用以下的機構:將齒條與小齒輪機構、傘齒輪等的交叉軸與進給螺桿組合而成的機構,或是將蝸齒輪或螺旋齒輪等的歪斜軸與進給螺桿組合而成的機構。托架453配置於運動轉換器452的可動子452a的正下方,使座面453a向上而安裝於滑動框體44的柱部441的側面。
若驅動伺服馬達451使運動轉換器452的可動子452a下降,則可動子452a的下端抵住托架453的座面453a。若再驅動伺服馬達451,則藉由可動子452a透過托架453將滑動框體44垂直向下推壓。藉此,保持於對準部40的測試輪W被推壓而抵住路面63a,在測試用輪胎T與路面63a之間施加與可動子452a的高度(亦即Z軸方向的位置)相應的負載。施加於測試輪W的負載,係由主軸部28的六分力感測器282(第八圖)所檢測。接著,控制伺服馬達451的驅動而使負載的檢測結果與負載的設定值一致。
如第六圖所示,負載調整部45的一部分配置於一對旋繞框體41與滑動框體44的柱部441所圍住的空間Sp2內。藉由此構成可有效利用空間,進而實現載運器的小型化。
滑移角調整部46具備:伺服馬達461,安裝於載運器20的主框體21;減速機462;驅動齒輪463,與減速機462的輸出軸結合;從動齒輪464,與驅動齒輪463嚙合。驅動齒輪463係使用例如平齒輪或扇形齒輪。又,從動齒輪464為扇形齒輪。另外,滑移角調整部46的齒輪機構(驅動齒輪463、從動齒輪464)亦可使用蝸齒輪、傘齒輪或是螺旋齒輪。伺服馬達461、減速機462及驅動齒輪463安裝於載運器20的主框體21。又,從動齒輪464係以其旋轉軸與鉛直線V一致的方式安裝於滑動框體44之柱部441的側面。
伺服馬達461的旋轉因為減速機462而減速,透過驅動齒輪463傳遞至從動齒輪464。接著,從動齒輪464及滑動框體44以鉛直線V為中心旋轉。藉此,透過主軸部28被支撐於滑動框體44的測試輪W亦以鉛直線V為中心旋轉,而改變測試輪W的滑移角。
如第六圖所示,滑移角調整部46的一部分配置於一對旋繞框體41與滑動框體44之柱部441所圍住的空間Sp3內。藉由此構成可有效利用空間,進而實現載運器的小型化。另外,配置有負載調整部45的空間Sp2與配置有滑移角調整部46的空間Sp3,分別係設於柱部441之左右相反側的空間。藉由將負載調整部45與滑移角調整部46設置於不同的空間,而可提升組裝與維護的效率。
如第九圖所示,外傾調整部47,具備:上臂部471,安裝於連結部442的右端;接頭472,可旋轉地被上臂部471所支撐;全螺紋螺栓475(以下稱為「螺椿475」),其上安裝有接頭472;桿末端476,安裝於螺椿475的一端;及下臂部478,藉由銷477而可旋轉地與桿末端476連結。下臂部478,其末端部固定於主軸外殼284。另外,上臂部471亦可安裝於滑動框體44的叉部443。
上臂部471,係與旋轉軸Ay平行(亦即從鉛直線V遠離的方向)延伸的平板,其與主軸外殼284的旋轉軸Cx垂直配置。上臂部471的前端部上設有與旋轉軸Cx平行的旋繞軸471a。
接頭472係形成有使螺椿475插入之貫通孔的略長方體狀構件。接頭472上設有軸承473,其可旋轉地與上臂部471的旋繞軸471a嵌合。亦即,接頭472,以與主軸外殼284的旋轉軸Cx平行之旋繞軸471a為中心旋轉而被支撐。接頭472被嵌在螺椿475上的一對螺帽474夾住而固定於螺椿475。
下臂部478的前端部藉由銷477與桿末端476的下端部連結。將桿末端476與下臂部478連結的銷477,亦為與主軸外殼284的旋轉軸Cx平行的旋繞軸。亦即,滑動框體44及上臂部471(第1連桿:first link)、螺椿475及桿末端476(第2連桿)、下臂部478及主軸外殼284(第3連桿),透過與旋轉軸Cx平行的三個旋繞軸[旋繞軸471a(第1接頭)、銷477(第2接頭)及旋繞軸287(第3接頭)],以各旋繞軸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為環狀,而構成連桿機構。
藉由改變螺椿475上之螺帽474的位置,可改變將兩個接點(旋繞軸471a及銷477)連接的長度可變連桿47L的長度。此時,下臂部478及主軸外殼284以旋繞軸287(旋轉軸Cx)為中心旋轉,而主軸280及測試輪W的旋轉軸Ay相對於路面63a的斜率改變。因此,藉由改變螺椿475上的螺帽474的位置而使長度可變連桿47L伸縮,可調整外傾。若使長度可變連桿47L伸長,則往負側改變外傾,若使長度可變連桿47L縮短,則往正側改變外傾。
輪胎測試裝置1具備可使主軸280的旋轉減速的煞車系統27(以下簡稱為「煞車27」)。煞車27具備:盤型轉子271,安裝於主軸280;卡鉗272,安裝於下臂部478;油壓供給裝置276(第十圖),對於卡鉗272供給油壓。
主軸280,透過附屬裝置(attachment)273、盤型轉子271及轉軸263連結於主軸驅動機構20D(第六圖)的滑動式等速接頭25。
下臂部478,形成其中間部分往上方(亦即從主軸280離開的方向)後退的曲柄狀。煞車27的卡鉗272透過附屬裝置275安裝於下臂部478中從主軸280離開的中間部分。
附屬裝置273及轉軸263,係配合盤型轉子271的形狀所製作的可更換的小構件。又,附屬裝置275,係配合卡鉗272的形狀所製作的、較易更換且低價的小零件。藉由使用附屬裝置273、275及轉軸263,在變更煞車27(盤
型轉子271、卡鉗272)的種類時,不需要更換成本較高的主軸280及滑動式等速接頭25,而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變更煞車27的種類。
第十圖係顯示輪胎測試裝置1的控制系統1a之概略構成的方塊圖。控制系統1a具備控制裝置整體的動作的控制部72、進行各種量測的量測部74及進行與外部之輸出入的介面部76。
各驅動部14的伺服馬達141、扭矩賦予裝置30的伺服馬達32、負載調整部45的伺服馬達451及滑移角調整部46的伺服馬達461,分別透過伺服放大器141a、32a、451a及461a連接於控制部72。
又,控制部72與煞車27的油壓供給裝置276連接。油壓供給裝置276,根據來自控制部72的指令產生既定壓力的油壓,而對於卡鉗272供給油壓。油壓供給裝置276,具備:伺服馬達276b;運動轉換器276c,將伺服馬達276b輸出之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煞車總泵276d,由運動轉換器276c輸出的直線運動所驅動;及伺服放大器276a,根據來自控制部72的指令產生供給至伺服馬達276b的驅動電流。
控制部72與各伺服放大器141a、276a、32a、451a及461a藉由光纖連接而能夠通信,因而可在控制部72與各伺服放大器之間進行高速的回饋控制。藉此,可進行更高精度(在時間軸中高解析度且高準確度)的同步控制。
量測部74透過前置放大器282a與六分力感測器282連接。來自六分力感測器282的信號,在被前置放大器282a增幅後,在量測部74中轉換為數位信號,而產生量測資料。量測資料輸入控制部72。又,各伺服馬達141、276b、32、451及461中內建的旋轉編碼器RE所檢測的相位資訊,分別透過各伺服放大器141a、276a、32a、451a及461a輸入控制部72。
介面部76例如具備:用以與使用者之間進行輸出入的使用者介面、用以與區域網路(LAN:Local Area Network)等各種網路連接的網路介
面、用以連接外部設備的通用序列匯流排(USB:Universal Serial Bus)或通用介面匯流排(GPIB:General Purpose Interface Bus)等各種通信介面至少其中的一種。又,使用者介面例如包含:各種操作開關,及顯示器、液晶顯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各種顯示器裝置,及滑鼠或觸控板等各種指向裝置,以及觸控螢幕、攝影機、印表機、掃描機、蜂鳴器、揚聲器、麥克風、記憶卡讀取寫入機等各種輸出入裝置至少其中的一種。
控制部72,根據透過介面部76輸入的速度資料,同步控制各驅動部14的伺服馬達141的驅動,藉此可以既定的速度使載運器20行進。另外,本實施態樣中,以同相位驅動4個驅動部14的每一個(嚴謹而言,左側的驅動部14LA、14LB與右側的驅動部14RA、14RB係以相反相位[相反旋轉]驅動)。
又,控制部72,根據透過介面部76取得的應給予測試用輪胎T前後力(制動力或是驅動力)的資料,控制扭矩賦予裝置30之伺服馬達32的驅動,藉此可給予測試用輪胎T既定的前後力。又,控制部72,除了前後力資料以外,亦可根據扭矩資料(或是加速度資料)控制扭矩賦予裝置30,而將既定的扭矩施予測試輪W。
控制部72,根據同步信號同步進行下述控制:控制驅動部14而以既定的行進速度使載運器20行進(同時以與行進速度大致相同的圓周速率使測試用輪胎T旋轉);控制扭矩賦予裝置30而將前後力(或是扭矩)施予測試用輪胎T。
作為使扭矩賦予裝置30產生之扭矩的波形,除了正弦波、半正弦波(half sine wave)、鋸齒波(sawtooth wave)、三角波、梯形波等的基本波形以外,可使用在路上測試中所量測到的前後力(或是扭矩)波形、以模擬計算所得之前後力(或是扭矩)波形或是其他任意的合成波形(例如:函數產生器等所產生之波形)。
關於載運器20之行進速度(或是測試輪W的旋轉數)的控制,相同地,除了基本波形以外,亦可使用在路上測試中所量測之車輪的旋轉數的波形、以模擬計算所得之速度變化的波形,或是其他任意合成波形(例如:由函數產生器等所產生之波形)。
第十一圖係路面部60的橫截面圖。路面部60具備框體61;及本體部60a,被框體61所支撐。本體部60a具備基盤62以及保持於基盤62上的鋪設部63。基盤62的上表面形成有在路面部60的延長方向(亦即,載運器20的行進方向、即X軸方向)上延伸的凹部621。鋪設部63,例如,係藉由將後述模擬鋪設材料填充於凹部621再使其硬化而形成。鋪設部63的上表面形成有與測試輪W接觸的路面63a。
本實施態樣中,本體部60a係由路面單元(包含至少部分路面63a的可更換結構體)、即本體部單元600a所構成,其可裝卸地安裝於框體61上。另外,路面單元,不限於如本實施態樣將本體部60a單元化的形態(稱為「本體部單元」),亦可為僅將鋪設部63單元化的形態(稱為「鋪設部單元」)或將包含框體61的路面部60整體單元化的形態(稱為「路面部單元」)。
本實施態樣的本體部60a,係由在延長方向上將本體部60a分割的複數本體部單元600a所構成,而能夠以本體部單元600a為單位進行更換。另外,亦可將本體部60a整體形成單一的可更換路面單元。
如本實施態樣,藉由以本體部單元600a等的路面單元構成路面部60而更換路面單元,藉此可更換路面63a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僅更換路面部60之延長方向(X軸方向)之中央部的本體部單元600a,以可僅在中央部變更鋪設部63的種類(例如材質、結構、表面形狀等)。又,亦可針對本體部單元600a逐一改變鋪設部63的種類,而能夠在例如路面部60之延長方向上改變摩擦係數。
基盤62的下表面設有凹部622,其與設於框體61之上表面的凸部612嵌合。以凸部612與凹部622嵌合的方式將本體部單元600a載置於框體61之上,再藉由螺栓或凸輪桿等固定手段(未圖示)將兩者固定,藉此將本體部單元600a可裝卸地安裝於框體61上。
又,本實施態樣中,框體61亦可由在延長方向上將框體61分割的複數框體單元610所形成,而能夠以框體單元610為單位進行更換。
又,本實施態樣中,框體單元610與本體部單元600a形成相同長度,而能夠以將本體部單元600a安裝於框體單元610而成的路面部單元600為單位進行更換。
又,本實施態樣中鋪設部63雖與基盤62一體成形,但亦可為使鋪設部63能夠相對於基盤62進行裝卸的構成。例如:亦可由將鋪設部63在延長方向上分割出的複數鋪設部單元630構成鋪設部63,而作為能夠以鋪設部單元630為單位更換鋪設部63的構成。此情況中,亦可使鋪設部單元630與基盤單元620形成相同長度,而能夠以將鋪設部單元630安裝於基盤單元620而成的複合單元(換言之,使鋪設部63為可裝卸的本體部單元600a)為單位進行更換。又,亦可將框體單元610、基盤單元620及鋪設部單元630組裝而製作路面部單元600,而能夠以路面部單元600為單位進行更換。
又,如上所述,本實施態樣中,將複數個路面部單元600連結而形成路面部60。藉由此構成,可藉由追加或刪減路面部單元600來延長或縮短路面部60。又,藉由使複數個路面單元為相同結構,可有效率地製造路面部60。
又,本實施態樣中,與路面部60相同,軌道部10亦可在延長方向上分割成複數個軌道部單元100。藉由追加或刪減軌道部單元100,可使軌道部10延長或縮短。軌道部單元100,其長度與路面部單元600相同。因此,可使
軌道部10與路面部60的長度一致。又,亦可為下述構成:以使軌道部單元100與路面部單元600一體化而成的複合單元為單位,進行路面部60及軌道部10的延長、縮短或是部分更換。
本實施態樣的路面部60中,形成模擬鋪設瀝青的道路(亦即,輪胎的磨耗量等對於輪胎之影響的程度與實際鋪設瀝青之道路相同)的模擬鋪設以作為鋪設部63。例如,模擬鋪設係以下述方式形成:使在將碳化矽或氧化鋁等耐磨耗性優良的陶瓷粉碎(因應需求進一步實施研磨或蝕刻等的加工)而成的骨材中,添加例如胺基甲酸酯樹脂或環氧樹脂等結合劑(黏結劑:binder)而成的模擬鋪設材料,成形並且硬化。藉由使用這樣的模擬鋪設材料,可得到耐久性優良、路面狀態穩定(亦即測試用輪胎T的磨耗量等穩定)的模擬路面。輪胎的磨耗量,例如可藉由骨材的粒度或結合劑的添加量等調整。
本實施態樣的模擬鋪設為單層結構,例如亦可使用在厚度方向上將由不同材料所形成之複數層積層的模擬鋪設。又,例如:亦可使用調整骨材的種類、粒度、黏結劑的種類、摻合量等而模擬路石鋪設、紅磚鋪設或是水泥鋪設等的模擬鋪設。
又,亦可以給予輪胎之損傷比實際路面更大(或是更小)的方式形成路面63a。藉由使用對於輪胎之影響比實際路面更大的路面63a,可進行輪胎的加速劣化測試。
又,亦可由實際的鋪設材料(例如用於瀝青鋪設之表層的瀝青混合物)形成鋪設部63。又,亦可使用不僅是形成路面的最表層、甚至連下層結構亦重現或模仿實際鋪設的鋪設部63。
本實施態樣的輪胎測試裝置1,在測試中路面63a不會移動,因此可在將影響輪胎性能之異物(例如:水、雪、泥水、土、砂、砂石、油或是
模擬該等的材料等)撒在路面63a上的狀態下進行測試。例如:藉由在路面63a上撒水的狀態下進行測試,而可進行潮濕制動測試。
(第1變化實施例)
第十二圖係路面部60的第1變化實施例(路面部60A)的橫截面圖。路面部60A具備安裝於基盤62的框部67。框部67,藉由填隙(caulking)等與基盤62水密接合,而與基盤62一起形成槽68。影響輪胎性能的異物(例如水、砂石、土、落葉等)以覆蓋路面63a的方式放入槽68中。藉由使用槽68,可使異物厚實地堆積於路面63a上。另外,本變化實施例的框部67雖安裝於基盤62的上表面,但亦可將框部67安裝於基盤62的側面。又,亦可將框部67安裝於鋪設部63的上表面。
又,路面部60A具備可調整路面63a之溫度的溫度調整手段64。
本變化實施例的溫度調整手段64具有埋設於基盤62的流路64a、檢測路面63a之溫度的溫度感測器64b、以及溫度調整裝置64c(第十圖)。溫度感測器64b,例如為使用熱電偶或熱敏電阻器(thermistor)等接觸式溫度感測器,或紅外線感測器等非接觸式溫度感測器。溫度調整裝置64c與控制部72連接,根據來自控制部72的指令,將路面63a的溫度調整為設定溫度。具體而言,溫度調整裝置64c,根據溫度感測器64b的檢測結果調整熱媒(例如油或含有防凍液的水)的溫度,將該熱媒送出至流路64a。將經溫度調整裝置調整溫度的熱媒流入流路64a,藉此可將路面63a調整至既定的溫度。又,為了使路面63a的溫度穩定化並且提高熱能利用效率,可以隔熱材69被覆基盤62的表面。
溫度調整手段64,在從低溫(例如-40℃)至高溫(例如80℃)的大範圍中調整路面63a的溫度。藉由在槽68中儲水,將路面63a的設定溫度設定於冰點下,可形成凍結路面。亦即,藉由使用本變化實施例的路面部60A,可進行冰上制動測試。又,在槽68中裝入雪的狀態下,可進行雪上制動測試。
流路64a係與路面63a平行而形成等間隔地在基盤62內蛇行的態樣。又,基盤62,在長度方向上劃分為複數個區域(基盤單元620),各區域中設有個別的流路64a。藉由此構成,可將路面63a整體調整為更均勻的溫度。
(第2變化實施例)
接著說明路面部60的第2變化實施例(路面部60B)。路面部60B上設有負載檢測部65,其檢測路面承受來自於測試輪W的輪胎著地面之負載的分布。
第十三圖為路面部60B的橫截面圖。又,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分別為路面部60B的負載檢測部65及其周邊的橫截面圖及俯視圖。
形成於路面部60B之基盤62的上表面的凹部621的底上,在其長度方向(X軸方向)及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的約略中央部,形成有比周圍更深的深凹部621a(第十四圖)。
如第十四圖所示,深凹部621a中未填充鋪設部63,深凹部621a內,鋪設有構成負載檢測部65的複數個負載檢測模組650。複數個負載檢測模組65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兩個方向上配置排列成格子點狀。本變化實施例中,150個負載檢測模組650,等間隔(例如:間隔100mm)地在X軸方向上排成15列、在Y軸方向排成10列,而固定於深凹部621a的底部。另外,深凹部621a的寬度(亦即,負載檢測部65的寬度)充分大於測試用輪胎T的胎面(tread)寬度,而使得測試用輪胎T的輪胎著地面整體能夠接觸於負載檢測部65上。
如第十四圖所示,負載檢測模組650,係在壓電式的三分力感測器651的上表面安裝鋪設部652而成。三分力感測器651,係中心軸朝向Z軸方向的圓柱狀壓電元件。鋪設部652,係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長度相等的長方體狀構件。另外,三分力感測器651及鋪設部652的形狀亦可為其他形狀。例如:三分力感測器651的形狀亦可為長方體狀,鋪設部652的形狀亦可為圓柱狀。又,
三分力感測器651與鋪設部652的形狀亦可相同。鋪設部652的上表面係與Z軸垂直配置而形成路面。
本變化實施例的鋪設部652,藉由與鋪設部63相同材料,形成與鋪設部63相同的厚度。然而,鋪設部652的材料及尺寸亦可與鋪設部63不同。又,亦可不設置鋪設部652,而是以負載檢測模組650的上表面作為路面。此情況中,亦可以使負載檢測模組650的上表面與鋪設部63的上表面為相同高度的方式定義深凹部621a的深度。
藉由三分力感測器651,可檢測施加於各負載檢測模組650的路面652a(亦即施加於輪胎著地面)的以下三種力fR、fT及fL的時間變化。
a)半徑方向力fR
b)切線力fT
c)橫向力fL
藉由使用負載檢測部65,可檢測路面承受測試用輪胎T之輪胎著地面的力(亦即施加於輪胎著地面的力)的分布及其時間變化。
根據負載檢測部65所檢測之負載分布(初始負載輪廓),實施各種處理,可產生最終的負載輪廓資料(負載輪廓的量測值)。負載輪廓的量測結果,係由例如三維繪圖(CG)影像顯示於控制系統1a的顯示器裝置,而可將施加於輪胎著地面的負載分布可視化。
另外,以下的說明中,將由負載檢測部65(或是後述負載檢測部165)所檢測之負載分布稱為檢測負載分布(或是負載分布的檢測值),將由根據檢測負載分布的各種處理最終所得之負載分布稱為量測負載分布(或是負載分布的量測值)。
本變化實施例中,產生分別表示上述三種力fR、fL及fT之分布的三個輪廓影像的影像資料,並將兩個輪廓影像同時排列在顯示器裝置的畫面上,或是依序切換顯示。
負載分布的檢測,係由所有的負載檢測模組650以固定的時間間隔(例如間隔5毫秒)同時連續進行。藉由各負載檢測模組650所測量的負載,與在相同時間點由主軸280的六分力感測器282所測量的量測資料配對,而記錄於控制部72的儲存裝置721(或是透過例如區域網路與控制部72連接的伺服器77)。
若使用具備本變化實施例之路面部60B的輪胎測試裝置1進行輪胎測試,可藉由測試輪W側的六分力感測器282與路面側的負載檢測部65,同時量測施加於測試輪W與路面的負載,因此可得到以往的輪胎測試裝置無法取得的、與輪胎著地面在行進時之行為相關的更詳細的資料。
本變化實施例中,雖僅在路面部60B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的約略中央部設置負載檢測部65,但亦可在整個路面部60B上皆設置負載檢測部65。
(第3變化實施例)
接著說明路面部60的第3變化實施例(路面部60c)。本變化實施例的路面部60c上亦可設置負載檢測部165,其用以檢測路面承受測試輪W之輪胎著地面的負載分布。
第十六圖及第十七圖分別係顯示路面部60c的負載檢測部165及其周邊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又,第十八圖至第二十圖依序為負載檢測部165的前視圖、左側視圖及俯視圖。
如第十六圖及第十七圖所示,路面部60c的本體部60a的上表面形成有在Y軸方向上延伸的凹部60p。負載檢測部165容納於凹部60p內,固定於凹部60p的底面。
如第十八圖至第二十圖所示,負載檢測部165具備固定框體1658、可動框體1659、一對線性導件1653、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移動單元1655及感測器位置檢測部1656。另外,第十八圖中,省略線性導件1653及後述固定框體1658的導軌支撐部1658b的圖示。可動框體1659被一對線性導件1653支撐而可在Y軸方向(亦即,路面部60c的寬度方向)上移動。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安裝於可動框體1659的上表面。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詳細內容於後段中敘述。
第二十一圖係顯示將負載檢測部165的可動部(亦即,可動框體1659及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卸除之狀態的俯視圖。
如第十九圖及第二十一圖所示,固定框體1658,具備略矩形的基板1658a、固定於基板1658a之上表面的一對導軌支撐部1658b。一對導軌支撐部1658b,係以使長度方向朝向Y軸方向、並於X軸方向上隔著間隔的方式並排。
線性導件1653,具備在Y軸方向上延伸的導軌1653a、可在導軌1653a上行進的複數(本變化實施例中為三個)載運器1653b(以下稱為「軌道輪1653b」)。導軌1653a安裝於導軌支撐部1658b的上表面。又,軌道輪1653b安裝於可動框體1659的下表面。藉由線性導件1653,可引導可動框體1659在Y軸方向上移動。
移動單元1655配置於一對導軌支撐部1658b及線性導件1653之間。移動單元1655具備馬達1655m與滾珠螺桿機構1655b。滾珠螺桿機構1655b具備滾珠螺桿1655ba、螺帽1655bb、軸承部1655bc及軸承部1655bd。
滾珠螺桿1655ba,兩端部可旋轉地被支撐於一對軸承部1655bc及1655bd。又,滾珠螺桿1655ba的一端與馬達1655m的軸連接。與滾珠螺桿1655ba嚙合的螺帽1655bb,安裝於可動框體1659的下表面。若藉由馬達1655m使滾珠螺桿1655ba旋轉,則可動框體1659及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與螺帽1655bb一起在Y軸方向上移動。亦即,藉由馬達1655m的旋轉驅動,可變更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在Y軸方向上的位置。
如第二十一圖所示,感測器位置檢測部1656,具備可動臂1656a、複數(本變化實施例中為三個)的近接感測器1656c及感測器安裝部1656b。另外,本變化實施例的可動臂1656a及感測器安裝部1656b分別係以板金加工所形成,但亦可藉由其他加工方法(例如:切削、鑄造、樹脂的射出成型等)形成。可動臂1656a之末端固定於可動框體1659,而能夠與可動框體1659一起在Y軸方向上移動。感測器安裝部1656b,安裝於固定框體1658。
複數個近接感測器1656c安裝於感測器安裝部1656b。又,複數個近接感測器1656c,係使檢測面1656cf朝向X軸正方向,而在Y軸方向上並排。本變化實施例中,複數個近接感測器1656c在Y軸方向上等間隔配置。
可動臂1656a的前端部形成有靠近近接感測器1656c的接近部1656ap。本變化實施例中,藉由將可動臂1656a的前端部彎折成曲柄狀,而形成接近部1656ap。接近部1656ap,與複數個近接感測器1656c的檢測面1656cf形成相同高度。又,複數個近接感測器1656c的檢測面1656cf,在接近部1656ap於Y軸方向上的可動範圍內隔著間隔配置。
第二十二圖係將第十八圖中兩點鏈線圍住的區域E放大的圖。如第十八圖及第二十二圖所示,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具備框體1650a與複數個(本變化實施例中150個)負載檢測模組1650m。框體1650a的上表面之中央
部,形成有在Y軸方向上為長形的凹部1650ap。複數個負載檢測模組1650m容納於凹部1650ap內,固定於凹部1650ap的底面。
複數個負載檢測模組1650m,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兩個方向上等間隔(例如大致上無間隙)並排。本變化實施例中,150個負載檢測模組1650m在X軸方向上排成5列,在Y軸方向排成30列。
負載檢測模組1650m具備三分力感測器1651、鋪設部1652、螺栓1653。三分力感測器1651及鋪設部1652,分別與第2變化實施例的三分力感測器651及鋪設部652為相同構件。
圓柱狀的三分力感測器1651之中央形成有在Z軸方向上貫通的孔1651b。又,鋪設部1652之中央形成有在Z軸方向上延伸的螺栓孔1652b。螺栓1653通過三分力感測器1651的孔1651b而鎖入鋪設部1652之螺栓孔1652b,藉由該螺栓1653,負載檢測模組1650m固定於框體1650a而成為一體。鋪設部1652的上表面水平配置而形成路面1652a。配置排列有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X軸及Y軸方向的區域,成為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檢測區域。
如第十圖所示,移動單元1655的馬達1655m,透過驅動器1655a而與控制部72連接。三分力感測器1651及感測器位置檢測部1656的近接感測器1656c,分別透過前置放大器1651a及前置放大器1656ca而與量測部74連接。另外,第十圖中,僅分別顯示一個三分力感測器1651、前置放大器1651a、近接感測器1656c及前置放大器1656ca。來自三分力感測器1651及近接感測器1656c的信號,分別藉由前置放大器1651a及1656ca增幅後,在量測部74中轉換成數位信號。
接著,說明藉由移動單元1655變更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在Y軸方向上之位置的順序。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在第二十一圖所示的初始狀態中,可動臂1656a的接近部1656ap配置於與中央之近接感測器1656c的檢測面1656cf相
對的位置。例如藉由使用者對於觸控屏幕的操作,下達使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往左(Y軸正方向)移動的指令,控制部72則向驅動器1655a發送逆時針旋轉的指令,以使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往Y軸正方向移動。收到逆時針旋轉指令的驅動器1655a,供給使馬達1655m逆時針旋轉的驅動電流。接著,藉由驅動電流而驅動馬達1655m逆時針旋轉,則滾珠螺桿1655ba與馬達1655m的軸一起逆時針旋轉,而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與螺帽1655bb及可動框體1659一起往Y軸正方向移動。
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若往Y軸正方向移動,則可動臂1656a的接近部1656ap從中央的近接感測器1656c的檢測面1656cf離開,中央的近接感測器1656c變成未檢測到接近。可動臂1656a的接近部1656ap隨即到達與左邊(Y軸正方向側)的近接感測器1656c之檢測面1656cf相對的位置。此時,左邊的近接感測器1656c檢測到接近,輸出顯示檢測到接近的接近信號。透過前置放大器1656ca接收接近信號的量測部74,通知控制部72「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已到達左側的定點位置」。接收來自量測部74之通知的控制部72,對於驅動器1655a發送停止驅動的指令。接收停止驅動指令的驅動器1655a,則中斷對於馬達1655m供給驅動電流。藉此,馬達1655m的軸與滾珠螺桿1655ba停止旋轉,螺帽1655bb及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亦停止,而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移動結束。
藉由搭載移動單元1655,可縮短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檢測區域在Y軸方向上的長度Ly,而能夠減少量測負載分布所需要的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數量,進而降低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製造及保修所需之成本。
接著,說明使用負載檢測部165取得施加於輪胎著地面之負載分布的方法。第二十三圖係表示取得施加於輪胎著地面之負載分布的方法之順序的流程圖。
若使輪胎測試裝置1的電源開關為ON,控制部72首先進行初始化處理S1。初始狀態中,載運器20係配置於設置在其可動範圍的X軸負方向上的末端附近的初始位置(初始行進位置)PX0。又,滑動框體44(第四圖),配置於設定在其可動範圍的例如上端附近的初始位置PZ0。初始位置PZ0中,測試輪W浮起而離開路面63a,可進行測試輪W的裝卸及對準調整。又,藉由滑移角調整部46及外傾調整部47可分別將滑移角及外傾調整至設定的值。
在測試輪W從路面63a浮起的狀態下,驅動扭矩賦予裝置30的伺服馬達32,使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移動至初始旋轉位置θW0,而結束初始化處理S1。另外,扭矩賦予裝置30本身的旋轉位置θM,係由使用有齒傳動帶的傳動帶機構50及傳動帶機構23所控制,因此可給予由載運器20的行進位置PX所決定的旋轉位置θM。扭矩賦予裝置30,是在初始狀態中,總是配置於初始旋轉位置θM0。
初始化處理S1完成後,例如:由使用者操作觸控屏幕而給予測試開始的指令(S2:是),測試輪W藉由負載調整部45下降而與路面63a接觸,並且對測試輪W施加所設定之負載(S3)。
接著,將測量組數k重設為1(S4),進行第1次的測量組S5。測量組S5中,驅動各驅動部14的伺服馬達141,以載運器20所設定之行進速度行進,而測試輪W則以與載運器20的行進速度大致相同的圓周速率旋轉。又,驅動扭矩賦予裝置30的伺服馬達32,而對於測試輪W施加所設定的扭矩。
測量組S5中,以既定的時間間隔(例如間隔5毫秒),藉由負載檢測部165的三分力感測器1651及主軸部28的六分力感測器282,分別檢測施加於路面及測試輪W的力。另外,三分力感測器1651及六分力感測器282進行檢測的時間間隔,可因應測試條件(例如:載運器20的行進速度及所需之測試精度)適當設定。
又,測量組S5中,載運器20的行進位置PX及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係以既定的時間間隔進行計算。載運器20的行進位置PX,係從驅動部14的伺服馬達141所內建之旋轉編碼器RE(第十圖)的檢測結果、減速機142的減速比及傳動帶機構50的驅動滑輪52的節圓直徑所計算。另外,載運器20的行進位置PX,係載運器20的行進方向(X軸方向)上測試輪W的旋轉軸Ay的位置。
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係根據扭矩賦予裝置30的旋轉編碼器39及伺服馬達32內建的旋轉編碼器RE的檢測結果而計算。具體係由下述方法所計算: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係將減速機33的減速比乘上由伺服馬達32的旋轉編碼器RE所檢測之伺服馬達32之軸321的旋轉位置θM(其中係使初始狀態中的初始旋轉位置θM0為0[rad])(亦即,轉軸34的旋轉位置θS),再加上由旋轉編碼器39所檢測之扭矩賦予裝置30的殼體31的旋轉位置θH。
另外,亦可為下述構成:設置檢測來自扭矩賦予裝置30之輸出的旋轉位置θT(例如:主軸280及轉軸261、263的旋轉位置)的旋轉編碼器等的檢測手段,並藉由該檢測手段直接檢測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
三分力感測器1651及六分力感測器282的檢測結果,與在相同時間點所檢測之驅動部14的伺服馬達141內建之旋轉編碼器RE的檢測結果(亦即,載運器20的行進位置PX)及測試輪W之旋轉位置θW的檢測結果配對,並儲存於控制部72的儲存裝置721(或是,例如透過區域網路與控制部72連接的伺服器77等,可藉由控制部72存取的儲存手段)。另外,關於三分力感測器1651進行檢測的結果,亦可為僅記錄測試輪W通過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期間及其前後之既定期間的構成。藉此,可減少保存的資料量。
載運器20若到達行進區間的終端,則藉由負載調整部45,將測試輪W抬升到從路面63a浮起的高度(例如:與初始狀態相同的高度)(S6)。接著,驅動部14進行驅動而使載運器20往初始位置PX0移動(S7)。
在測量組數k到達規定次數n之前,重複從上述處理S5至S7(S8)。測量組數k若未到達規定次數n(S8:否),則扭矩賦予裝置30的伺服馬達32進行驅動,使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移動至旋轉位置θW0+k*△θW(S9)。亦即,測量組數k每增加一次,即使初始位置PX0中的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改變角度幅△θW。
角度幅△θW,例如,係設定為與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之檢測區域在X軸方向上的長度Lx對應之測試輪W的中心角θC1(亦即,測試輪W滾動距離Lx時的旋轉角θC1)以下的值。例如:角度幅△θW,係設定為與負載檢測模組1650m之配置間隔δ對應的測試輪W之中心角θC2相同的值或是稍微小於中心角θC2的值。
又,亦可設定為角度幅△θW、例如2π除以規定次數n所得的值。此情況中,藉由n次的測量組,可完整地測量測試輪W的整個圓周。
若完成規定次數n的測量組(S8:是),則接著進行負載輪廓計算S10。
第二十四圖係顯示負載輪廓計算S10之順序的流程圖。負載輪廓計算S10,係根據由n次的測量組S5所取得之測量結果而計算負載輪廓資料的處理。
負載輪廓資料,係使施加於輪胎的三種力(亦即,半徑方向力fR、橫向力fL及切線力fT)的值與路面上之平面座標對應的資料。
負載輪廓計算S10中,首先計算各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座標(S101)。另外,負載檢測模組1650m之上表面中央點的座標,係定義為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座標。
第二十五圖係顯示負載檢測模組1650m及測試輪W的旋轉軸Ay的配置關係的俯視圖。如上所述,本變化實施例中,150個負載檢測模組1650m
在X軸方向排成5列,在Y軸方向排成30列。以下的說明中,使負載檢測模組1650m在X軸方向上的列編號為p,使Y軸方向上的列編號為q,而以成對的正整數[p,q](以下稱為「位址[p,q]」)表示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配置。
又,負載輪廓計算S10中係使用(x,y)座標系。(x,y)座標系係以配置於位址[3,1]的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上表面中央為原點,與(X,Y)座標系平行的二維正交座標系。亦即,xy平面,係配置有路面部60c之路面的平面。又,本變化實施例的說明中,將以固定點為原點的座標稱為絕對座標,將以可動點為原點的座標稱為相對座標。在負載輪廓計算S10,計算各負載檢測模組1650m之絕對座標。
本變化實施例中,負載檢測模組1650m係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上分別以等間隔δ並排。因此,位址[p,q]的xy座標係由下式所計算。
x=(p-3)*δ
y=(q-1)*δ
接著計算測試輪W的旋轉軸Ay的x座標(以下稱為「座標xAy」)(S102)。旋轉軸Ay的座標xAy係由下式所計算。
xAy=PX-SX
其中,PX:測試輪W的行進位置PX(旋轉軸Ay)的X座標
SX: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位置(y軸)的X座標
亦即,順序S102中,測試輪W之旋轉軸Ay的座標從XY座標系轉換為xy座標系。
接著,計算以測試輪W的行進位置PX(旋轉軸Ay)為基準的、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相對位置(相對座標)(S103)。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相對座標(xr,yr)係以下式所計算。本變化實施例中,取得關於相對位置的負載輪廓。
xr=x-xAy
yr=y
接著,針對每個相對座標(xr,yr)逐一將所有的測量結果(亦即,由各負載檢測模組1650m所測量之半徑方向力fR、橫向力fL及切線力fT)平均,算出三種力fR、fL及fT的負載輪廓資料(S104)。處理S104中,亦可計算負載輪廓資料而作為藉由迴歸分析(例如:最小平方法等的曲面擬合)所得之近似曲面。
處理S104中,亦可考量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計算負載輪廓資料。亦即,亦可針對每個旋轉位置θW逐一計算負載輪廓資料。又,此情況中,亦可進一步包含測試以輪胎T之胎面圖案的旋轉軸Ay為基準的對稱性而計算負載輪廓資料。具體而言,亦可針對每個在胎面圖案的周期中成為同相位的旋轉位置θW逐一計算負載輪廓資料。
又,本變化實施例中,藉由n次的測量組,僅測量測試輪W一圈的量,但亦可再增加測量組,針對複數圈進行測量。又,本變化實施例中,一邊以與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配置間隔δ對應的測試輪W之中心角θC2逐次改變初始位置PX0中的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一邊進行複數次的測量組,因此
負載輪廓資料在x軸方向上的分辨能力成為負載檢測模組1650m之配置間隔δ左右。再者,一邊以小角度(例如:中心角θC2的1/10)逐次變更旋轉位置θW一邊重複進行測量組,藉此可使x軸方向上的實質分辨能力比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配置間隔δ更細。例如:在一邊以中心角θC2的1/m(其中m為自然數)逐次變更旋轉位置θW一邊重複測量組的情況中,可將x軸方向上的實質分辨能力縮小至δ/m左右。
本變化實施例中,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檢測區域在X軸方向上的長度Lx,比輪胎著地面在X軸方向上的長度更短。因此,僅使測試輪W在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上滾動一次,並無法取得輪胎著地面的整體的負載分布。
於是,本變化實施例中,採用一邊將測試輪W在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上滾動時的旋轉位置θW挪動,一邊分成複數次量測輪胎著地面的負載分布的方法。藉此,可縮短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之檢測區域在X軸方向上的長度,減少量測負載分布所需之負載檢測模組1650m的數量,進而可降低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製造及保修所需之成本。
又,一邊藉由移動單元1655以既定間隔逐次變更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y軸位置,一邊重複進行測量組,藉此可縮小y軸方向上的實質分辨能力。此情況中,移動單元1655的馬達1655m係使用可控制位置的馬達(例如:伺服馬達或步進馬達等)。例如:一邊以1mm逐次變更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y軸位置,一邊重複進行測量組,藉此可將y軸方向上的實質分辨能力縮小至1mm左右。
接著,經計算的負載輪廓顯示於介面部76的顯示器裝置。第二十六圖係顯示負載輪廓的例子。第二十六(a)圖為切線力fT、第二十六(b)圖為橫向力fL、第二十六(c)圖為半徑方向力fR的負載輪廓影像。第二十六圖所示的負載輪廓影像,係將各位置(xr,yr)中的力的值轉換為亮度。
以上為本發明的實施態樣的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態樣不限於上述所說明,可進行各種變形。例如:將本說明書中所例示的明確實施態樣等的構成,以及本說明書之記載中對於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顯而易見的實施態樣等的構成,適當組合而成的構成,亦包含於本案的實施態樣。
上述的實施態樣中,輪胎測試裝置1具備兩個傳動帶機構50,但亦可具備一個或是三個以上的傳動帶機構50。
傳動帶機構50,在上述的實施態樣中,係由一對驅動部14產生之動力所驅動,但亦可為以一個或三個以上的驅動部14作為驅動的構成。
上述的實施態樣中,各傳動帶機構50、23、24雖使用有齒傳動帶及有齒滑輪,但在一個以上的傳動帶機構中,亦可使用平帶(flat belt)或V帶以代替有齒傳動帶。又,作為傳動帶機構的替代,亦可使用鏈傳動機構或線傳動機構等其他種類的繞掛式傳動機構,或是滾珠螺桿機構、齒輪傳動機構或是油壓機構等其他種類的動力傳遞機構。
上述的實施態樣中,驅動載運器20的動力與驅動測試輪W(主軸280)的動力係由共通的驅動部14所供給,並由共通的傳動帶機構50傳遞,但本發明不限於這樣的構成。例如:亦可為以個別的驅動部產生驅動載運器20的動力與驅動測試輪W的動力,並以個別的動力傳遞手段(例如個別的傳動帶機構)進行傳遞的構成。此情況中,為了配合載運器20的行進速度與測試輪W的圓周速率,而必須同步控制載運器驅動用之驅動部與測試輪驅動用之驅動部的驅動。
上述實施態樣中,藉由將驅動載運器20的機構(載運器驅動手段)與驅動測試輪W的機構(測試輪驅動手段)的一部分(驅動部14及傳動帶機構50)共通化,可實現簡易的驅動系統及控制系統。載運器驅動手段與測試輪驅動手段的共通化(特別是驅動部14的共通化),藉由導入扭矩賦予裝置
30,將測試輪W的速度控制與扭矩控制的動力源分離,而能夠降低驅動部14的負擔。
上述的第3變化實施例中,藉由針對每個測量組逐次改變初始位置PZ0中的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可以測量比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的檢測區域在X軸方向上的長度Lx更長的輪胎著地面的負載輪廓。然而,藉由設置可改變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在X軸方向上之位置的手段,可以在針對每個測量組不逐次改變初始位置PZ0中的測試輪W的旋轉位置θW的情況下,測量比長度Lx更長的輪胎著地面的負載輪廓。可改變感測器陣列單元1650在X軸方向上之位置的手段,例如:與移動單元1655相同,可藉由能控制位置的馬達與進給螺桿機構(例如滾珠螺桿機構)構成。
[概括的內容]
以下概括本發明的實施態樣。
‧構成1: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路面部,具有路面;及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可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該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行進;該路面部的至少一部分係由可更換的路面單元所構成。
‧構成2:在上述構成1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該路面部具備:基盤;及
鋪設部,設於該基盤上,該鋪設部之表面形成有該路面;該鋪設部的至少一部分係由至少一個該路面單元所構成。
‧構成3:在上述構成1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該路面部具備本體部,該本體部具有:基盤;及鋪設部,設於該基盤上,該鋪設部之表面形成有該路面;該本體部的至少一部分係由至少一個該路面單元所構成。
‧構成4:在上述構成2或構成3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該路面部具備與該基盤一起形成槽的框部。
‧構成5:在上述構成1至構成4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路面係由與實際道路之路面不同的材料所形成的模擬路面。
‧構成6:在上述構成1至構成5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的驅動系統,該驅動系統,具備:載運器驅動手段,以既定速度相對於該路面驅動該載運器;測試輪驅動手段,以與該既定速度對應的旋轉數驅動該測試輪;驅動手段,產生用以驅動該載運器及該測試輪的動力;及動力分配手段,將該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分配至該載運器驅動手段及該測試輪驅動手段。
‧構成7:
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載運器驅動手段,以既定速度相對該路面驅動該載運器;測試輪驅動手段,以與該既定速度對應的旋轉數驅動該測試輪;驅動手段,產生用以驅動該載運器及該測試輪的動力;及動力分配手段,將該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分配至該載運器驅動手段及該測試輪驅動手段。
‧構成8:在上述構成1至構成5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的驅動系統;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手段,產生用以驅動該載運器及該測試輪的動力;及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傳遞該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驅動滑輪,與該驅動手段的輸出軸結合;從動滑輪,被保持於該載運器,與該測試輪連結;及第1繞掛媒介節,搭架於該驅動滑輪及該從動滑輪;該第1繞掛媒介節具有在該載運器的行進方向上被拉緊而互相反向被驅動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該第1部分通過該從動滑輪,該第2部分固定於該載運器。
‧構成9:依據本發明又另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手段,產生用以驅動該載運器及該測試輪的動力;及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傳遞該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驅動滑輪,與該驅動手段的輸出軸結合;從動滑輪,保持於該載運器,與該測試輪連結;及第1繞掛媒介節,搭架於該驅動滑輪及該從動滑輪;該第1繞掛媒介節具有在該載運器的行進方向上被拉緊而互相反向被驅動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該第1部分通過該從動滑輪,該第2部分固定於該載運器。
‧構成10:在上述構成9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驅動系統具備二次動力傳遞部,其與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連結,而將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所傳遞之動力的一部分傳遞至該驅動輪;該從動滑輪與該二次動力傳遞部的輸入軸結合。
‧構成11:在上述構成9或構成10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驅動系統具備一對該驅動手段;
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分別與該一對驅動手段之輸出軸結合的一對該驅動滑輪;該第1繞掛媒介節形成環圈,搭架在該一對驅動滑輪及該從動滑輪。
‧構成12:在上述構成9至構成11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第1繞掛媒介節為具有鋼線之心線的有齒傳動帶。
‧構成13:在上述構成9至構成11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第1繞掛媒介節為具有碳心線的有齒傳動帶。
‧構成14:在上述構成1至構成5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的驅動系統;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兩個驅動手段,產生驅動該測試輪而使其旋轉的動力;及動力結合手段,將該兩個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該兩個驅動手段包含:第1馬達,設於該基座上;及第2馬達,設於該載運器上。
‧構成15:在上述構成8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兩個該驅動手段;及動力結合手段,將該兩個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
該兩個驅動手段,包含:第1馬達,設於該基座上;及第2馬達,設於該載運器上。
‧構成16:在上述構成9至構成13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兩個該驅動手段;及動力結合手段,將該兩個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該兩個驅動手段,包含:第1馬達,設於該基座上;及第2馬達,設於該載運器上。
‧構成17:在上述構成1至構成5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的驅動系統;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該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及扭矩賦予手段,使從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旋轉運動的相位改變,而賦予該測試輪既定扭矩。
‧構成18:在上述構成8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該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及
扭矩賦予手段,使從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旋轉運動的相位改變,而賦予該測試輪既定扭矩。
‧構成19:在上述構成9至構成11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該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及扭矩賦予手段,使從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旋轉運動的相位改變,而賦予該測試輪既定扭矩。
‧構成20:依據本發明又另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該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及扭矩賦予手段,使從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旋轉運動的相位改變,而賦予該測試輪既定扭矩。
‧構成21:在上述構成17至構成20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具備設於該基座上的第1馬達;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設於該載運器上的第2馬達。
‧構成22:
在上述構成21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將該第1馬達所產生的動力與該第2馬達所產生的動力結合的動力結合手段。
‧構成23:在上述構成22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旋轉框體,安裝有該第2馬達,由該第1馬達所產生的動力驅動而旋轉;及轉軸,由該第2馬達所驅動;該轉軸與該旋轉框體為同心配置。
‧構成24:在上述構成23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可旋轉地支撐該旋轉框體的一對軸承部;該旋轉框體為筒狀,其具有:馬達容納部,容納該第2馬達;及一對軸部,夾住該馬達容納部而設於軸向兩側,該一對軸部之直徑小於該馬達容納部;該一對軸部可旋轉地被該一對軸承部所支撐;該軸部的一邊為圓筒狀,該轉軸貫通該軸部的中空部,該軸部的內周設有可旋轉地支撐該轉軸的軸承。
‧構成25:在上述構成17至構成24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二次動力傳遞部,具備:第2轉軸,由該扭矩賦予手段所驅動;軸承,可旋轉地支撐該第2轉軸;及滑動式等速接頭,將該第2轉軸與主軸連結。
‧構成26:在上述構成17至構成24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一次動力傳遞部,傳遞由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動力;及二次動力傳遞部,設於該載運器上,與該一次動力傳遞部連結,將該一次動力傳遞部所傳遞之動力傳遞至該測試輪;該一次動力傳遞部具備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一對固定滑輪,配置成將該載運器可行進的區域夾住的態樣;移動滑輪,保持於該載運器;及第1繞掛媒介節,搭架在該一對固定滑輪及該移動滑輪上;該固定滑輪的至少一者為與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的輸出軸結合的驅動滑輪;該移動滑輪為從動滑輪,該移動滑輪與該二次動力傳遞部的輸入軸結合。
‧構成27:在上述構成26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二次動力傳遞部具備第2繞掛式傳動機構,該第2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驅動滑輪,與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的該移動滑輪結合;從動滑輪,與該扭矩賦予手段的該旋轉框體結合;及第2繞掛媒介節,搭架在該第2繞掛式傳動機構的該驅動滑輪及該從動滑輪上。
‧構成28:
在上述構成10、構成26及構成27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二次動力傳遞部具備可旋轉地被支撐的主軸;該主軸構成將該測試輪可同軸地裝設於該主軸之前端部或可同軸地從該前端部卸除,該主軸具備可檢測施加於該測試輪之力的力感測器。
‧構成29:在上述構成28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載運器具備:主框體;旋繞框體,相對於該主框體,可繞著與該路面垂直的垂直線旋繞;及滑動框體,相對於該主框體,可在與該路面垂直的垂直方向上滑動;該主軸,透過該旋繞框體及該滑動框體被支撐於該主框體。
‧構成30:在上述構成29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載運器具備:曲線導引構件,引導該旋繞框體繞著該垂直線旋繞;及線性導引構件,引導該滑動框體在該垂直方向上移動。
‧構成31:在上述構成29或構成30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滑動框體支撐該主軸而使該主軸可繞著與該主軸之中心線及該垂直線這兩者垂直的水平軸旋轉。
‧構成32:在上述構成29至構成31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
該載運器具備負載調整部,該負載調整部使該滑動框體在該垂直方向上移動,而可調整施加於該測試輪的負載。
‧構成33:在上述構成29至構成32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載運器具備滑移角調整部,該滑移角調整部使該旋繞框體繞著該垂直線旋繞移動,而可調整該測試輪相對於該路面的滑移角。
‧構成34:在上述構成31,或包含構成31的構成32或構成33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其中具備外傾調整部,其使該主軸繞著該水平軸旋轉移動,而可調整該測試輪相對於該路面的外傾。
‧構成35:依據本發明又另一實施態樣提供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兩個驅動手段,產生驅動該測試輪而使其旋轉的動力;及動力結合手段,將該兩個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該兩個驅動手段,包含:第1馬達,設於該基座上;第2馬達,設於該載運器上。
‧構成36:
在上述構成1至構成6,以及包含構成1的構成28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路面部的上表面設有負載檢測部,該負載檢測部用以檢測該測試輪的輪胎著地面所承受之負載的分布。
‧構成37:在上述構成36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負載檢測部具備複數個負載檢測模組,該複數個負載檢測模組在該載運器的行進方向及該測試輪的軸向上排列配置成格子點狀。
‧構成38:在上述構成37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前述負載檢測模組分別具備三分力感測器。
‧構成39:在上述構成38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根據該負載檢測部檢測之結果來量測負載分布的量測手段;該量測手段,根據該三分力感測器的檢測結果,計算該輪胎著地面所承受的半徑方向力、切線力及橫向力。
‧構成40:在上述構成36至構成39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儲存手段,該儲存手段儲存所檢測到之該負載分布。
‧構成41:在上述構成40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取得該測試輪在該載運器之行進方向上的行進位置的手段;該儲存手段將該檢測到的負載分布與檢測到該負載分布時該測試輪的行進位置配對並儲存。
‧構成42:在上述構成40或構成41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取得該測試輪之旋轉位置的手段;該儲存手段將該檢測到的負載分布與檢測到該負載分布時該測試輪的旋轉位置配對並儲存。
‧構成43:在包含上述構成28的構成36至構成42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該儲存手段將在相同時間點所檢測到的該負載分布與施加於該測試輪的力配對並儲存。
‧構成44:在上述構成36至構成43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以該測試輪的行進位置為基準而計算該負載檢測模組之相對位置的手段;計算關於該相對位置的負載分布之量測值。
‧構成45:在包含上述構成39的構成44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一邊使該載運器行進一邊進行複數次該負載分布的檢測;在每個該相對位置逐一將複數次的該負載分布之檢測結果平均,藉此計算該負載分布的量測值。
‧構成46:在上述構成45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藉由迴歸分析計算該負載分布的量測值。
‧構成47:在上述構成36至構成46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藉由該載運器的1方向的行進,以該負載檢測部進行一組測量;根據該負載檢測部測量複數組的結果,計算該負載分布的量測值。
‧構成48:在上述構成36至構成47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可在該測試輪的軸向上改變該負載檢測部之位置的手段。
‧構成49:在上述構成36至構成48中任一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中也可以構成,具備在該行進方向上改變該負載檢測部之位置的手段。
1‧‧‧輪胎測試裝置
10‧‧‧軌道部
14LA‧‧‧驅動部
14LB‧‧‧驅動部
20‧‧‧載運器
47‧‧‧外傾調整部
52A‧‧‧驅動滑輪
52B‧‧‧驅動滑輪
W‧‧‧測試輪
T‧‧‧測試用輪胎
Claims (25)
-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載運器驅動手段,以既定速度相對該路面驅動該載運器;測試輪驅動手段,以與該既定速度對應的旋轉數驅動該測試輪;第一驅動手段,產生用以驅動該載運器及該測試輪的動力;及動力分配手段,將該第一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分配至該載運器驅動手段及該測試輪驅動手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手段設置於該基座上,該驅動系統具備:第二驅動手段,設置於該載運器上;及動力結合手段,將該第一及該第二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該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及扭矩賦予手段,使從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旋轉運動的相位改變,而賦予該測試輪既定扭矩。
-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 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第一驅動手段,產生用以驅動該載運器及該測試輪的動力;及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傳遞該第一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驅動滑輪,與該第一驅動手段的輸出軸結合;從動滑輪,保持於該載運器,與該測試輪連結;及第1繞掛媒介節,搭架於該驅動滑輪及該從動滑輪;該第1繞掛媒介節具有在該載運器的行進方向上被拉緊而互相反向被驅動的第1部分及第2部分,該第1部分通過該從動滑輪,該第2部分固定於該載運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驅動系統具備二次動力傳遞部,其與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連結,而將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所傳遞之動力的一部分傳遞至該測試輪;該從動滑輪與該二次動力傳遞部的輸入軸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驅動系統具備一對該第一驅動手段;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分別與該一對第一驅動手段之輸出軸結合的一對該驅動滑輪;該第1繞掛媒介節形成環圈,搭架在該一對驅動滑輪及該從動滑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第1繞掛媒介節為具有鋼線之心線的有齒傳動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第1繞掛媒介節為具有碳心線的有齒傳動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第一驅動手段設置於該基座上;該驅動系統具備:第二驅動手段,設置於該載運器上;及動力結合手段,將該第一及該第二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至9項中任一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該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及扭矩賦予手段,使從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旋轉運動的相位改變,而賦予該測試輪既定扭矩。
-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 旋轉運動供給手段,以與該載運器之速度對應的旋轉數供給旋轉運動;及扭矩賦予手段,使從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旋轉運動的相位改變,而賦予該測試輪既定扭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具備設於該基座上的第1馬達;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設於該載運器上的第2馬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將該第1馬達所產生的動力與該第2馬達所產生的動力結合的動力結合手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旋轉框體,安裝有該第2馬達,由該第1馬達所產生的動力驅動而旋轉;及轉軸,由該第2馬達所驅動;該轉軸與該旋轉框體為同心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可旋轉地支撐該旋轉框體的一對軸承部;該旋轉框體為筒狀,其具有:馬達容納部,容納該第2馬達;及一對軸部,夾住該馬達容納部而設於軸向兩側,該一對軸部之直徑小於該馬達容納部; 該一對軸部可旋轉地被該一對軸承部所支撐;該軸部的一邊為圓筒狀,該轉軸貫通該軸部的中空部,該軸部的一邊的內周設有可旋轉地支撐該轉軸的軸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5項中任一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一次動力傳遞部,傳遞由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所供給之動力;及二次動力傳遞部,設於該載運器上,與該一次動力傳遞部連結,將該一次動力傳遞部所傳遞之動力傳遞至該測試輪;該一次動力傳遞部具備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一對固定滑輪,配置成將該載運器可行進的區域夾住的態樣;移動滑輪,保持於該載運器;及第1繞掛媒介節,搭架在該一對固定滑輪及該移動滑輪上;該固定滑輪的至少一者為與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的輸出軸結合的驅動滑輪;該移動滑輪為從動滑輪,該移動滑輪與該二次動力傳遞部的輸入軸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旋轉運動供給手段具備第一馬達;該扭矩賦予手段具備:旋轉框體,被該第一馬達所產生之動力旋轉驅動;及第二馬達,安裝於該旋轉框體; 該二次動力傳遞部具備第2繞掛式傳動機構,該第2繞掛式傳動機構具備:驅動滑輪,與該第1繞掛式傳動機構的該移動滑輪結合;從動滑輪,與該扭矩賦予手段的該旋轉框體結合;及第2繞掛媒介節,搭架在該第2繞掛式傳動機構的該驅動滑輪及該從動滑輪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二次動力傳遞部具備可旋轉地被支撐的主軸;該主軸構成將該測試輪可同軸地裝設於該主軸之前端部或可同軸地從該前端部卸除,該主軸具備可檢測施加於該測試輪之力的力感測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載運器具備:主框體;旋繞框體,相對於該主框體,可繞著與該路面垂直的垂直線旋繞;及滑動框體,相對於該主框體,可在與該路面垂直的垂直方向上滑動;該主軸,透過該旋繞框體及該滑動框體被支撐於該主框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載運器具備:曲線導引構件,引導該旋繞框體繞著該垂直線旋繞;及線性導引構件,引導該滑動框體在該垂直方向上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載運器具備負載調整部,該負載調整部使該滑動框體在該垂直方向上移動,而可調整施加於該測試輪的負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載運器具備滑移角調整部,該滑移角調整部使該旋繞框體繞著該垂直線旋繞移動,而可調整該測試輪相對於該路面的滑移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該滑動框體支撐該主軸而使該主軸可繞著與該主軸之中心線及該垂直線這兩者垂直的水平軸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具備外傾調整部,其使該主軸繞著該水平軸旋轉移動,而可調整該測試輪相對於該路面的外傾。
-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載運器,可旋轉地保持具備測試用輪胎的測試輪,能夠在使該測試輪接觸路面的狀態下沿著該路面在基座上行進;及驅動系統,驅動該測試輪及該載運器;該驅動系統具備驅動該測試輪的測試輪驅動手段;該測試輪驅動手段,具備:兩個驅動手段,產生驅動該測試輪而使其旋轉的動力;及動力結合手段,將該兩個驅動手段所產生的動力結合;該兩個驅動手段,包含:第1馬達,設於該基座上;第2馬達,設於該載運器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81379 | 2018-04-20 | ||
JP2018-081379 | 2018-04-20 | ||
JP2018-092607 | 2018-05-11 | ||
JP2018092607 | 2018-05-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44048A TW201944048A (zh) | 2019-11-16 |
TWI838368B true TWI838368B (zh) | 2024-04-11 |
Family
ID=68239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13899A TWI838368B (zh) | 2018-04-20 | 2019-04-19 | 輪胎測試裝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867588B2 (zh) |
EP (2) | EP4286824A3 (zh) |
JP (2) | JP7265790B2 (zh) |
KR (2) | KR20230152807A (zh) |
CN (4) | CN117330335A (zh) |
ES (1) | ES2971029T3 (zh) |
TW (1) | TWI838368B (zh) |
WO (1) | WO201920335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65790B2 (ja) | 2018-04-20 | 2023-04-27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US11333569B2 (en) * | 2018-09-14 | 2022-05-17 |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 Dynamic balancer with a frameless motor drive |
JP7329381B2 (ja) * | 2019-07-22 | 2023-08-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制御方法、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
DE102019216750A1 (de) * | 2019-10-30 | 2021-05-06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Prüfstand |
CN112665840B (zh) * | 2020-12-17 | 2022-08-26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一种高加速摩擦试验台系统 |
JPWO2023058777A1 (zh) | 2021-10-08 | 2023-04-13 | ||
CN114136825B (zh) * | 2022-01-29 | 2022-05-24 | 廊坊易砚领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轮胎耐磨度测试装置 |
CN114777977B (zh) * | 2022-04-11 | 2023-09-22 | 浙江蓝箭航天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 火箭连接器连接的管路接口的反力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69948A (ja) * | 2002-03-12 | 2003-09-25 | Sangaku Renkei Kiko Kyushu:Kk | 路面のトラクション性状測定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
TW201000332A (en) * | 2008-06-11 | 2010-01-01 | Kobe Steel Ltd |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tire testing method |
CN107367396A (zh) * | 2016-12-19 | 2017-11-21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一种轮胎性能测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45865A (en) * | 1966-08-11 | 1967-10-10 | Ostradyne Inc | Vehicle testing device |
US3726124A (en) * | 1971-03-24 | 1973-04-10 | United Eng Foundry Co | Testing machine for tires and the like |
US3878712A (en) * | 1973-11-05 | 1975-04-22 | Ned Chapin | Pressure recordation |
US3948095A (en) * | 1975-04-30 | 1976-04-06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Force variation testing of tires |
US4344324A (en) * | 1979-02-23 | 1982-08-17 | Mts Systems Corporation | Flat belt tire tester |
US4458527A (en) * | 1981-11-27 | 1984-07-10 | Eagle-Picher Industries, Inc. |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rolling resistance of tires |
JPH0446197Y2 (zh) * | 1987-05-25 | 1992-10-29 | ||
NO165856C (no) * | 1988-04-07 | 1991-04-17 | Oddvard Johnsen | Fremgangsmaate og innretning til bruk ved bestemmelse av banefriksjons- og bremseforhold. |
US4936138A (en) * | 1988-09-14 | 1990-06-26 | Oliver Rubber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re inspection |
DE3919450A1 (de) * | 1989-06-14 | 1990-12-20 | Hofmann Gmbh & Co Kg Maschinen | Messvorrichtung zum messen von periodisch sich aendernden kraeften und/oder momenten an sich drehenden rotoren |
DE3922288C2 (de) * | 1989-07-06 | 1997-04-10 | Hofmann Gmbh & Co Kg Maschinen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rüfen der Gleichförmigkeit von Luftreifen, insbesondere Fahrzeugreifen |
US5029467A (en) * | 1990-03-12 | 1991-07-09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Hydraulic apparatus for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
US5111687A (en) * | 1990-11-26 | 1992-05-12 | Standards Testing Laboratories, Inc. | Roadwheel for tire testing apparatus |
US5317912A (en) * | 1992-08-24 | 1994-06-07 |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chuck changing system |
US5289718A (en) * | 1992-12-10 | 1994-03-01 | Ford Motor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ire force |
US5481907A (en) * | 1993-12-13 | 1996-01-09 | Mts Systems Corporation | Tire testing system having focused links reducing cosine errors |
JPH0864564A (ja) | 1994-08-22 | 1996-03-08 |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 基板処理装置 |
DE19505533A1 (de) * | 1995-02-18 | 1996-08-22 | Teves Gmbh Alfred | Prüfeinheit mit verbesserter Simulationsgüte zur realitätsnahen Prüfung der Fahrdynamik von Kraftfahrzeugen |
US6192736B1 (en) * | 1998-09-23 | 2001-02-27 | Diversified Metal Fabricators, Inc. | Tribometer for testing the efficiency of lubrication upon a railroad track surface |
US6094979A (en) * | 1999-10-27 | 2000-08-01 | Haslett; Roland A. | Flat tire sensor |
US6578275B1 (en) * | 2001-08-17 | 2003-06-17 |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 Loadwheel drive assembly and method |
US6546635B1 (en) * | 2001-09-28 | 2003-04-15 | Hunter Engineering Company | Vehicle service equipment utilizing wheel lateral force measurements |
FR2866114B1 (fr) | 2004-02-11 | 2006-05-05 | Airbus France | Banc de test mobile pour pneumatiques, et procede de mise en oeuvre d'un tel banc de test |
WO2005084282A2 (en) * | 2004-02-27 | 2005-09-15 |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 Load wheel drive |
JP4371940B2 (ja) * | 2004-08-04 | 2009-11-2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摩耗試験方法と摩耗試験装置 |
US7509847B2 (en) * | 2006-01-11 | 2009-03-31 | Halliday Donald R | Roadway grip tester and method |
JP2007309508A (ja) | 2006-04-20 | 2007-11-29 | Kinyosha Co Ltd | 揺動ローラー、転がり軸受、ローラーの揺動方法 |
DE102006038733A1 (de) * | 2006-08-19 | 2008-02-21 | inmess Gesellschaft für Industrie- und Meßtechnik mbH | Gleichförmigkeits-Messmaschine für Fahrzeugreifen |
JP2009180715A (ja) | 2008-02-01 | 2009-08-13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試験装置及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
JP4310365B1 (ja) * | 2008-02-26 | 2009-08-05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タイヤの試験方法 |
WO2009152129A1 (en) * | 2008-06-09 | 2009-12-17 | Mts Systems Corporation | Flat belt roadway simulator with steer and/or camber adjustment and method for ascertaining rolling loss |
US7908917B2 (en) * | 2008-08-12 | 2011-03-22 | Kobe Steel, Ltd. | Driving control method of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tire testing machine |
EP2192567B1 (de) * | 2008-11-21 | 2016-08-24 | 4activeSystems GmbH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funktionsprüfung eines fahrerassistenzsystems |
AT10958U3 (de) * | 2009-08-27 | 2010-08-15 | Avl List Gmbh | Reifentestanlage |
JP2011057042A (ja) * | 2009-09-08 | 2011-03-24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接地形状推定方法とその装置 |
JP5011361B2 (ja) * | 2009-09-25 | 2012-08-29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試験機 |
FR2956638B1 (fr) | 2010-02-25 | 2012-05-04 | Michelin Soc Tech | Procede d'assistance a la conduite d'un vehicule |
JP5545634B2 (ja) * | 2010-03-04 | 2014-07-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KR101977406B1 (ko) * | 2010-03-10 | 2019-05-13 | 마이크로-포이즈 메져먼트 시스템스, 엘엘씨 | 비드폭의 조절이 가능한 타이어 테스팅 장치 |
US8474311B2 (en) | 2011-04-15 | 2013-07-02 | Camber Ridge, Llc | Tire tes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US9038449B2 (en) * | 2010-04-16 | 2015-05-26 | Camber Ridge, Llc | Tire tes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JP5553712B2 (ja) * | 2010-09-01 | 2014-07-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性能測定方法及びタイヤ性能測定装置 |
CN101949776B (zh) * | 2010-09-15 | 2012-07-25 | 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六自由度轮胎试验机 |
DE102011055623A1 (de) * | 2011-11-23 | 2013-05-23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Testanlage für ein mit mindestens einem Fahrzeugreifen bestücktes Fahrzeug |
JP2013156087A (ja) | 2012-01-27 | 2013-08-15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5999977B2 (ja) * | 2012-05-17 | 2016-09-2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踏面の接地部測定装置、及びタイヤ踏面の接地部測定方法 |
JP2014020807A (ja) * | 2012-07-12 | 2014-02-03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の接地力測定装置 |
JP5616931B2 (ja) * | 2012-08-02 | 2014-10-2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台上試験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タイヤ性能試験方法 |
CN202851645U (zh) | 2012-10-31 | 2013-04-03 | 宁波三泰轴承有限公司 | 一种滑轨装置 |
US9429498B2 (en) * | 2013-03-15 | 2016-08-30 | Kobe Steel, Ltd. | Tire testing machine |
JP6121205B2 (ja) * | 2013-03-18 | 2017-04-26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湿潤路面測定装置、測定方法及び試験路面 |
DE102013214936B4 (de) * | 2013-03-22 | 2018-05-24 | 4Activesystems Gmbh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Erzeugen von Kollisionen zwischen einem Fahrzeug und einem Testobjekt |
KR101484504B1 (ko) * | 2013-04-17 | 2015-01-20 | 장철환 | 타이어 동접지압 감지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타이어 시험장치 |
JP6323935B2 (ja) | 2013-10-03 | 2018-05-1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試験装置およ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
CN203745077U (zh) * | 2013-12-13 | 2014-07-30 | 长安大学 | 一种轮胎及路面噪音全声场测试装置 |
JP6543027B2 (ja) | 2014-10-10 | 2019-07-10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路上試験装置 |
US10782209B2 (en) * | 2014-12-02 | 2020-09-22 | Micro-Poise Measurement Systems Llc | Tire uniformity testing machine and a load wheel carriage assembly for a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
US9677972B2 (en) * | 2015-10-26 | 2017-06-13 | Commercial Time Sharing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tire uniformity machines |
CN206208426U (zh) * | 2016-09-20 | 2017-05-31 | 广州肖宁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与路面接触压力的测试装置及测量系统 |
KR101811145B1 (ko) | 2016-10-21 | 2018-01-25 | 한국수력원자력 주식회사 | 압입시험기의 압입자 보호장치 |
JP6782622B2 (ja) * | 2016-12-13 | 2020-11-11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接地状態測定装置 |
JP7265790B2 (ja) | 2018-04-20 | 2023-04-27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KR102005187B1 (ko) | 2018-04-26 | 2019-07-29 |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실내 다노면 타이어 동특성 시험장치 |
JP7458051B2 (ja) * | 2019-10-25 | 2024-03-29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2022058016A (ja) * | 2020-09-30 | 2022-04-11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
2019
- 2019-04-19 JP JP2020514468A patent/JP72657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4-19 CN CN202311299408.9A patent/CN117330335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4-19 ES ES19788227T patent/ES2971029T3/es active Active
- 2019-04-19 CN CN202311299289.7A patent/CN117330333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4-19 TW TW108113899A patent/TWI838368B/zh active
- 2019-04-19 EP EP23196877.7A patent/EP4286824A3/en active Pending
- 2019-04-19 KR KR1020237036639A patent/KR2023015280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9-04-19 EP EP19788227.7A patent/EP3783331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4-19 CN CN201980027057.1A patent/CN112041652B/zh active Active
- 2019-04-19 CN CN202311299291.4A patent/CN117330334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4-19 KR KR1020207029893A patent/KR10259556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04-19 WO PCT/JP2019/016890 patent/WO201920335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
- 2020-10-15 US US17/071,252 patent/US11867588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4-10 JP JP2023063424A patent/JP2023089095A/ja active Pending
- 2023-10-31 US US18/385,562 patent/US20240060858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69948A (ja) * | 2002-03-12 | 2003-09-25 | Sangaku Renkei Kiko Kyushu:Kk | 路面のトラクション性状測定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
TW201000332A (en) * | 2008-06-11 | 2010-01-01 | Kobe Steel Ltd |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tire testing method |
CN107367396A (zh) * | 2016-12-19 | 2017-11-21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一种轮胎性能测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10002487A (ko) | 2021-01-08 |
US20240060858A1 (en) | 2024-02-22 |
CN112041652B (zh) | 2023-10-27 |
CN117330334A (zh) | 2024-01-02 |
EP4286824A2 (en) | 2023-12-06 |
EP3783331B1 (en) | 2023-11-08 |
EP3783331A1 (en) | 2021-02-24 |
CN112041652A (zh) | 2020-12-04 |
JP2023089095A (ja) | 2023-06-27 |
ES2971029T3 (es) | 2024-06-03 |
KR102595565B1 (ko) | 2023-10-30 |
CN117330333A (zh) | 2024-01-02 |
KR20230152807A (ko) | 2023-11-03 |
JP7265790B2 (ja) | 2023-04-27 |
EP4286824A3 (en) | 2024-03-06 |
US11867588B2 (en) | 2024-01-09 |
US20210025784A1 (en) | 2021-01-28 |
EP3783331A4 (en) | 2022-03-09 |
JPWO2019203359A1 (ja) | 2021-05-27 |
CN117330335A (zh) | 2024-01-02 |
TW201944048A (zh) | 2019-11-16 |
WO2019203359A1 (ja) | 2019-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38368B (zh) | 輪胎測試裝置 | |
JP7458051B2 (ja)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
US20230213411A1 (en) | Tire testing device | |
KR101284338B1 (ko) | 구형 바퀴 구동 시스템 | |
US20240264044A1 (en) | Tire testing method, tire testing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
CN104792548A (zh) | 一种用于模拟不同附着系数平直路面的三转鼓检测装置 | |
CN106644514B (zh) | 一种载荷可连续调节的星球车单轮台架装置 | |
TW202328654A (zh) | 車輪測試系統 | |
TW202433033A (zh) | 輪胎測試裝置 | |
CN204556273U (zh) | 模拟不同附着系数平直路面的三转鼓检测装置 | |
TW202434872A (zh) | 測試單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