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5767B - 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5767B
TWI805767B TW108118077A TW108118077A TWI805767B TW I805767 B TWI805767 B TW I805767B TW 108118077 A TW108118077 A TW 108118077A TW 108118077 A TW108118077 A TW 108118077A TW I805767 B TWI805767 B TW I8057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mouth
protruding
laminated
shoul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8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0536A (zh
Inventor
細谷敬能
樽野真輔
山内由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1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59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56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11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40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520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0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0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5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5767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夠抑制突出部的下端處開裂的容器。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容器,其是具備收容部、突出部的容器,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備中央部、以及圍繞所述中央部的周邊部,所述中央部構成為相對於所述周邊部凹陷而底部上升,所述突出部構成為從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所述突出部在包含其下端的長邊方向中央的區域具備向上方彎曲的彎曲部。

Description

容器
本發明涉及一種容器。
(第1觀點)
以往已知有一種使用筒狀的型坯進行直接吹塑成型製造而成的容器。例如,在專利文件1公開有一種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著內容物減少內袋收縮的層疊剝離容器。
(第2觀點)
如專利文件2,提出有各種在層疊剝離容器的容器主體上具備有底筒狀的軀幹部、與軀幹部連接的筒狀的肩部、以及與肩部連接的圓筒狀的口部的結構。層疊剝離容器的容器主體是由將型坯用模具形成為筒狀的方式製造而成的。在層疊剝離容器的容器主體上形成有外殼、以及設置在外殼內側的內袋。在該內袋中收容內容物,當使用者壓縮層疊剝離容器使內袋的內容物排出時,空氣會進入到外殼與內袋內,且內袋從外殼的內面剝離。
(第3觀點)
在專利文件3中公開了一種止回閥,該止回閥構成為用蓋部開閉筒狀的主體的貫通孔。所述蓋部通過鉸鏈部連接在主體部上,在鉸鏈部處通過蓋部旋轉,使貫通孔開閉。
【先行技術文件】
【專利文件】
專利文件1:日本專利第3401519號
專利文件2:日本特開2016-117507號公報
專利文件3:日本特開2012-106800號公報
(第1觀點)
在這種容器的底部設置在熔合積層型坯一端時形成的突出部,但當受到諸如掉落等衝擊,應力集中在這種突出部下端附近的長邊方向的中央部分,因此會有開裂的風險。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能夠抑制突出部的下端,特別是長邊方向的中央部分發生開裂。
(第2觀點)
由於口部從肩部突出且口部的直徑比肩部的直徑小,因此會有口部與肩部連接的部分發生變形的情況。例如當在口部上施加外力時,會有口部向肩部側彎曲退縮的情況。作為施加外力到口部的情況有諸如當搬運層疊剝離容器時在層疊剝離容器上放置物品的情況、以及層疊剝離容器掉落口部與地面碰撞的情況等。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能夠抑制口部向肩部側彎曲退縮。
(第3觀點)
本發明人發現當在層疊剝離容器上使用專利文件3的止回閥時,會有止回閥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排出內容物後外部空氣進入到內袋內的情況。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的,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外部空氣進入到內袋內的層疊剝離容器。
(第1觀點)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容器,其是具備收容部與突出部的容器。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備中央部、以及圍繞所述中央部的周邊部,所述中央部構成為相對於所述周邊部凹陷而底部上升,所述突出部構成為從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所述突出部在包含其下端的長邊方向中央的區域具備向上方彎曲的 彎曲部。
本發明人經過深入研究發現:通過使包含突出部的下端的長邊方向中央的區域向上方彎曲,能夠在受到因墜落等衝擊時,緩解對長邊方向中央部的應力集中,從而能夠抑制發生開裂。
以下,例示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實施方式可以彼此組合。
優選所述突出部的下端位於所述周邊部的接地面的上方。
優選從所述中央部的最底面向上而成的頂部到所述彎曲部的最凹陷的最凹部的距離與所述頂部到所述接地面的距離的比為0.75~0.99。
優選所述容器構成為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著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
優選在所述突出部,構成所述外殼的外層與構成所述內袋的內層分別配置於以所述突出部的長邊方向與上下方向所限定的平面相對稱的位置。
優選所述突出部具備錐形部,所述錐形部是與所述長邊方向垂直的截面呈從所述底面向下端為前端尖細形狀。
優選具備薄壁部,所述薄壁部形成於所述錐形部的下端側的位置,且厚度比所述錐形部薄。
優選所述容器,其中,所述容器作為內側的底面的內底面是向所述容器的內側凸的彎曲形狀,所述內底面的位於所述容器的中央區域的曲率半徑比所述中央區域周圍的周圍區域處的曲率半徑小。
一種容器,其是具備收容部與突出部的容器,優選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備中央部、以及圍繞所述中央部的周邊部,所述中央部構成為相對於所述周 邊部凹陷而底部上升,所述突出部構成為從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所述容器作為內側的底面的內底面是向所述容器的內側凸的彎曲形狀,所述內底面的位於所述容器的中央區域的曲率半徑比所述中央區域周圍的周圍區域處的曲率半徑小。
(第2觀點)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是具備具有外殼與內袋的容器主體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所述容器主體具有軀幹部、肩部、以及口部,所述軀幹部形成為有底筒狀,且所述軀幹部與所述肩部連接,所述肩部具有平坦面部與增強凹部,且所述平坦面部與所述口部連接,所述增強凹部從所述外殼側向所述內袋側的方向凹陷,且所述增強凹部從所述平坦面部側向從所述容器主體的上表面看時隱藏於所述口部的位置延伸。
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增強凹部從平坦面部側向從上表面看容器主體時隱藏於口部的位置延伸,其結果是,增強凹部更接近於口部與肩部連接的部分,從而能夠抑制口部彎曲退縮到肩部側。
以下,例示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實施方式可以彼此相互組合。
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口部具有根部,且所述根部形成為在所述平坦面部上隆起,所述增強凹部從所述平坦面部側到達所述根部。
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肩部是以從所述容器主體的內部空 間側向所述容器主體的外部空間側的方向上凸的方式突出。
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在所述肩部上形成與所述增強凹部對應的第1增強凹部與第2增強凹部,第1增強凹部與第2增強凹部配置成以所述肩部的中心軸為基準時呈180度。
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增強凹部具有底面壁部、第1側壁部與第2側壁部,第1側壁部與第2側壁部分別設置在所述底面壁部的一方的側端與另一方的側端,所述底面壁部。第1側壁部與第2側壁部到達所述根部。
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從所述平坦面部側到所述根部,所述底面壁部的傾斜角度是恆定的。
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肩部還具有曲面部,所述曲面部形成為筒狀,且所述曲面部與所述平坦面部與所述軀幹部連接。
(第3觀點)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是具備蓋、容器主體、以及閥部件的層疊剝離容器,所述容器主體具有外殼與內袋,且構成為隨著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所述容器主體具備排出所述內容物的口部、連通所述外殼與所述內袋之間的中間空間與外部空間的外氣導入孔,所述蓋安裝在所述口部,且具備止回閥,所述止回閥具備具有貫通孔的筒狀的主體部、以及構成為可開閉所述貫通孔的蓋部,所述蓋部具備與所述貫通孔的邊緣抵接以封閉所述貫通孔的傾斜面,所述主體部與所述蓋部由鉸鏈部連接,且構成為所述蓋部以所述鉸鏈部為中心旋轉以打開所述貫通孔,所述閥部件具備筒 體與移動體,所述筒體具有空洞部,所述空洞部設置成使所述中間空間與外部空間連通,所述移動體被收容為可在所述空洞部內移動,所述筒體具有止動部,所述止動部在所述移動體向所述外部空間移動時,與所述移動體卡合並阻斷經過所述空洞部的空氣流通。
本發明人通過深入研究如何抑制外部氣體流入到內袋內中發現:當將特定的結構的閥部件相對容易地安裝在主體上能夠抑制外部氣體流入到內袋內的方法。
以下,例示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實施方式可以彼此組合。
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主體部的內面與所述傾斜面之間的角度為25.1度以上。
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移動體為球狀。
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移動體的重量為0.0250g以下。
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移動體的重量為0.0150g以下。
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優選所述移動體的直徑為2.356mm~2.406mm。
1‧‧‧層疊剝離容器
1a‧‧‧內底面
2‧‧‧蓋
3‧‧‧容器主體
3r‧‧‧閥部件安裝凹部
4‧‧‧閥部件
5‧‧‧筒體
6‧‧‧移動體
7‧‧‧軀幹部
7A‧‧‧上部
7B‧‧‧縮頸部
7C‧‧‧底部
8‧‧‧肩部
8A‧‧‧平坦面部
8B‧‧‧曲面部
8a1‧‧‧底面壁部
8a2‧‧‧側壁部
8a3‧‧‧圓狀壁部
8a4‧‧‧弧狀壁部
8b1‧‧‧底面壁部
8b2‧‧‧側壁部
9‧‧‧口部
9A‧‧‧根部
9B‧‧‧立置部
9C‧‧‧安裝凸部
9D‧‧‧擴徑部
9E‧‧‧壁部
9F‧‧‧壁部
9G‧‧‧口上端部
9H‧‧‧形狀
9e‧‧‧卡合部
11‧‧‧外層
12‧‧‧外殼
13‧‧‧內層
14‧‧‧內袋
15‧‧‧外氣導入孔
17‧‧‧收容部
17a‧‧‧閥部件安裝凹部
17b‧‧‧空氣流通槽
20‧‧‧蓋主體
21‧‧‧中間空間
22‧‧‧蓋罩
23‧‧‧鉸鏈
24‧‧‧主蓋部件
24e‧‧‧螺紋槽
24o‧‧‧外側筒部
2p‧‧‧環狀突出部
24t‧‧‧頂板部
26‧‧‧止回閥
26a‧‧‧主體部
26a1‧‧‧貫通孔
26a2‧‧‧內面
26b‧‧‧蓋部
26b1‧‧‧傾斜面
26c‧‧‧鉸鏈部
29‧‧‧部件
29d‧‧‧圓盤部
29e‧‧‧卡合部
29m‧‧‧口
30‧‧‧底部
31‧‧‧中央部
31t‧‧‧頂部
32‧‧‧周邊部
32b‧‧‧最低部分
33‧‧‧凹槽部
40‧‧‧突出部
41‧‧‧錐形部
42‧‧‧薄壁部
43‧‧‧彎曲部
43t‧‧‧最凹部
50‧‧‧空洞部
50g‧‧‧間隙
51‧‧‧軸部
51c‧‧‧圓弧狀壁
51s‧‧‧平面壁
52‧‧‧卡合部
52a‧‧‧鄰接區域
52o‧‧‧開口
52p‧‧‧突出區域
52s‧‧‧止動部
52u‧‧‧上表面
53‧‧‧膨徑部
53c‧‧‧圓弧狀壁
53e‧‧‧平坦面
53n‧‧‧缺口
53p‧‧‧支撐部
53p1‧‧‧傾斜面
53p2‧‧‧傾斜面
53s‧‧‧平面壁
C‧‧‧容器中央
C1‧‧‧曲率半徑
C2‧‧‧曲率半徑
Cp‧‧‧按壓蓋
Cp1‧‧‧下端部
Dr‧‧‧方向
E‧‧‧區域
F‧‧‧力
Fc‧‧‧力
G‧‧‧假想線
H‧‧‧接地面
L‧‧‧假想線
L1‧‧‧距離
L2‧‧‧距離
P1‧‧‧中央區域
P2‧‧‧周圍區域
R1‧‧‧第1凹部
R2‧‧‧第2凹部
Ra‧‧‧曲率半徑
Rb‧‧‧半徑
Rf‧‧‧增強凹部
Rr‧‧‧增強凹部
S‧‧‧外部空間
S1‧‧‧外部空間
S2‧‧‧內部空間
T‧‧‧支撐夾具
a1‧‧‧上端部
a2‧‧‧中間部
a3‧‧‧下端部
b1‧‧‧上端部
b2‧‧‧中間部
b3‧‧‧下端部
d1‧‧‧距離
d2‧‧‧直徑
d3‧‧‧直徑
d4‧‧‧距離
h1‧‧‧高度位置
h2‧‧‧高度位置
h3‧‧‧高度位置
α‧‧‧角度
圖1是本發明第1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立體圖。
圖2是包含圖1中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閥部件4的區域的剖面圖。
圖3是包含圖1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底部30的區域的立體圖。
圖4是圖1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底面圖。
圖5A是圖4中的A-A剖面圖,圖5B是圖4中的B-B剖面圖,圖5C是圖5B的剖面圖的主要結構的擴大圖。
圖6是圖5A的區域E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圖7A是為了說明以往突出部的下端的形狀的圖,圖7B是著重說明本發明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突出部40的下端的形狀的圖。
圖8A是表示本發明的變形例所涉及的突出部的形狀的圖,圖8B是表示本發明其他變形例所涉及的突出部的形狀的圖。
圖9是包含本發明第1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底部30的區域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的底面圖。
圖11是圖10中的A-A剖面圖。
圖12A是圖10中的B-B剖面圖,圖12B是圖12A中的區域B的擴大圖。
圖13A~圖13C分別是第2觀點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主視圖、顯示正面的立體圖、與表示上表面的圖。
圖14是圖13B所示層疊剝離容器1的擴大圖。
圖15A~圖15B分別是圖13A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背面圖與顯示背面的立體圖。
圖16是圖15B所示層疊剝離容器1的擴大圖。
圖17A是圖13C所示A-A剖面圖,圖17B是圖17A所示口部9及其周圍的擴大圖,表示的是在口部9安裝壓蓋Cp的狀態。
圖18是圖13C所示B-B剖面圖。
圖19A是圖17A所示C-C剖面圖,圖19B是圖19A所示四角區域B的擴大圖。
圖20A是圖17A所示A-A端面圖,圖20B是圖17A所示B-B端面圖。
圖21是本發明的第3觀點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主視圖。
圖22是顯示包含圖21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蓋2與閥部件4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圖23是圖22的蓋2的擴大圖。
圖24表示圖23的止回閥26,圖24A是立體圖,圖24B是顯示與圖23相同截面的立體圖。
圖25是在與圖23相同的截面處的止回閥26的剖面圖,圖25A為關閉狀態,圖25B為開放狀態。
圖26A是從上方看圖22的閥部件4時的立體圖,圖26B是從下方看同一閥部件4時的立體圖。
圖27A是圖22的閥部件4的俯視圖,圖27B是閥部件4的仰視圖。
圖28A是圖27A中的A-A剖面圖,圖28B是圖27A中的B-B剖面圖。
圖29A~圖29C是分別表示用圖28A與圖28B中的C-C線、D-D線、E-E線取截面而成的端面圖。
圖30A是表示將閥部件4安裝在外殼12後的狀態的剖面圖,圖30B是表示當移動體6抵接於止動部52s使空洞部50封閉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31是表示比較例1的閥部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下面例示的實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種技術特徵可以彼此組合。並且每個技術特徵能夠獨立完成本發明。
(第1觀點的實施方式)
1.第1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
1-1.整體結構
如圖1所示,本發明第1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具備有底的大致圓筒狀的容器主體3與閥部件4。容器主體3具備收容內容物的收容部17與從收容部17排出內容物的口部9。
如圖2所示,容器主體3在收容部17與口部9具備外層11與內層13,且由外層11構成外殼12,由內層13構成內袋14。隨著內容物減少內層13從外層11剝離,從而內袋14從外殼12剝離收縮。
在口部9設置有能夠與帶有止回閥的蓋(未圖示)卡合的卡合部9e。蓋可以是通過壓蓋式的,也可以是通過螺紋式的。
如圖2所示,閥部件4插入到形成於收容部17的外氣導入孔15。閥部 件4是用來調節外殼12與內袋14之間的中間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的空氣進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閥部件4構成為在壓縮外殼12時關閉外氣導入孔15以壓縮內袋14,當解除對外殼12的壓縮力時則向中間空間內導入外部空氣。
收容部17在安裝閥部件4後被收縮膜覆蓋。此時,以閥部件4不干擾收縮膜的方式,將閥部件4安裝在設置於收容部17的閥部件安裝凹部3r上。
1-2.底部30的結構
接下來,使用圖3~圖6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部17的底部30附近的區域。應予說明,在圖5A與圖5B的剖面圖中未區分外層11與內層13。
如圖3與圖4所示,收容部17的底部30具備中央部31與周邊部32。周邊部32設置在中央部31周圍。中央部31比周邊部32凹入容器內部側,且是凸起的底部。此外,在中央部31形成有從底面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0。
如圖5A中區域E的放大剖面圖(即圖6)所示,突出部40具備錐形部41與薄壁部42。錐形部41如圖6所示,與長邊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狀是從底面向前端呈尖細形狀。薄壁部42形成於錐形部41下端側的位置,且比錐形部41薄。薄壁部42的截面形狀是以垂直於底面的方向為長邊的矩形(參照圖6)。如圖3與圖5B所示,突出部40形成為沿其長邊方向(圖5B中的左 右方向)橫跨底部30整體。因此,周邊部32的一部分是凹槽部33(參照圖3),且在該部分中央部31與凹槽部33連接。
應予說明,突出部40是從比周邊部32更底部向上突出的中央部31與凹槽部33突出的,所以不會從以周邊部32限定的接地面H更突出(參照圖5A),薄壁部42位於比接地面H上方的位置。
如圖5B與圖7B的放大說明圖(端面圖)所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在包含其下端(薄壁部42的下端)長邊方向中央部分的區域具備向上方(容器內側方向)略微彎曲的彎曲部43。換而言之,突出部40的下端的長邊方向中央部分向上方凹陷。該內容將在後面描述。
1-3.成形
這種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由使用積層型坯的吹塑成型而成形。這時,在突出部40的下端(薄壁部42的下端)夾斷積層型坯。也就是說,積層型坯被模具夾斷的部分限定了突出部40下端的形狀。
吹塑成型中閉模時,在突出部40處密封外殼12與內袋14。此時,錐形部41呈錐形,且薄壁部42變為厚度薄的狀態,因此,在突出部40處的相對於外層11的內層13的比例比底部30的其他部分或容器主體3的側面等、以及其他位置的內層13的比例少。所以,如圖6所示,在突出部40的下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區域,外層11是彼此熔接,即隔著密封部的左右的 外層11是不通過內層13而直接熔接在一起的。通過這樣的結構,與在突出部40處外層11整體通過內層13熔接在一起的結構相比,夾斷部分的熔接力提高,從而能夠改善耐衝擊性。
應予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是下端部分不彎曲的結構。因此,如圖6所示,在突出部40處,構成外殼12的外層11與構成內袋14的內層13是配置在相對於如圖4中的B-B線所規定的平面(即由突出部的長邊方向與上下方向規定而成的平面)呈對稱的位置。
1-4.突出部40的下端的形狀
在以往由吹塑成型等成形的底部具有突出部的容器中,如圖7A的端面圖所示,突出部的下端形成為橫跨長邊方向的直線狀。這是因為限制模具形狀、以及為了盡可能地確保密封積層型坯的密封面積在接地面H(參照圖5C)上方。由此,上述突出部的下端為直線狀的容器,因掉落等衝擊的影響發生突出部開裂的現象。
然而,本發明人在填充了內容物的狀態下進行層疊剝離容器的掉落實驗,並用攝影機拍攝觀察受到衝擊瞬間的底部的變形過程。其結果發現:在受到衝擊之後,底部的中央部會立即且瞬間地翻轉為向下方突出。由此,拉伸方向的應力集中在突出部下端的長邊方向的中央部分,並且在所述部分發生垂直於長邊方向(即短邊方向)的開裂。
基於該現象,本發明人得出設置有彎曲部43的結構完成本發明,該彎曲部43如圖5B與圖7B所示,使突出部40下端的長邊方向中央部分向上方(容器內側方向)彎曲。
應予說明,在這種突出部40設置彎曲部43的結構是只要使模具的夾斷部分的形狀彎曲即可。僅僅是像這樣進行較容易的模具形狀的改變,換而言之,不需要對突出部40進行其他閉模後的抑制開裂的加工,即可以抑制開裂。由於是這樣的簡單結構,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的側面(在圖5B中所示的面)是與模具形狀對應的平坦形狀。
彎曲部43只要是略微彎曲即可,優選為由彎曲造成的面積減少而變小。這是因為如果突出部40過於彎曲則會形成過於凹陷的形狀,而在突出部40處的外殼12與內袋14的密封面積減少,以至於耐衝擊性,特別是針對於長邊方向開裂的耐衝擊性會變差(需要留意的是圖7B是表示著重彎曲後的圖,而不表示正確的形狀)。
如圖5C所示,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彎曲部43,以從中央部31的底面最向上方的頂部31t到接地面H的距離為L2,從頂部31t到彎曲部43凹陷最大的最凹部43t的距離為L1,所述L1與所述L2的比值X1(=L1/L2)為0.75~0.99。比值X1優選為0.85~0.95,進一步優選為0.88~0.93。比值X1的數值具體可以為諸如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0.90、0.91、0.92、0.93、0.94、0.95、0.96、 0.97、0.98、以及0.99,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的彎曲部43是從如圖5B所示側面看時的圓弧形狀,如圖5C所示的彎曲部43的曲率半徑Ra比同一圖5C所示底部30的半徑Rb大。具體而言,相對於底部30的半徑Rb的彎曲部43的曲率半徑Ra的比值X2(=R1/R2)優選為3.0以上。比值X2更優選為4.0以上,進一步優選為5.0~10,更進一步優選為6.0~8.0,最優選為6.5~7.5。比值X2的數值,具體而言可以是諸如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1-5.作用效果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突出部40下端的長邊方向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彎曲,因此當底部30的中央部31向底面下方突出(膨脹)時,突出部40下端的長邊方向的中央部分處的長邊方向的應力不是施加於拉伸方向而是壓縮方向。因此,能夠抑制所述中央部分處的在短邊方向上的開裂。
此外,通過將彎曲部43做成略微彎曲,可以抑制中央部分處短邊方向 的開裂的同時,能夠確保突出部40處密封面積從而抑制長邊方向的開裂。
另外,通過使突出部40下端的長邊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彎曲,底面即使膨脹並向下方突出,突出部40下端的長邊方向的中央部也不會比周邊部32限定而成的接地面H更向下方突出。從而能夠防止容器翻倒。
有時,會在收容部17中填充高溫內容物(熱敷),並在容器1被加熱後的狀態下,將收縮膜安裝在收容部17上。由於容器1被加熱軟化的,在使用以往的容器時,若安裝收縮膜是在加熱的狀態進行,則會有因安裝時收容部17被壓縮而引起突出部40向下方以至於容器1變形的情況(即,容器1向後突出),從而造成突出部40從接地面H突出以至於容器容易翻倒。若使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由於在其突出部40的下端設置有彎曲部43,從而突出部40不容易向下方變形,因此能夠抑制容器1向後突出。
1-6.變形例
應予說明,本發明還可以以如下方式實施。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突出部40是從錐形部41與薄壁部42形成的,但薄壁部42不是必須的。當不設置薄壁部42時,通過使錐形部41下端的長邊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彎曲,同樣可以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此外,突出部40的截面形狀也可以不是錐形,而是諸如具有矩形的截面。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7B的示意圖所示,突出部40的下端是幾乎 橫跨長邊方向彎曲的形狀。同時,如圖8A所示,突出部40的下端也可以做成只在長邊方向中央部分向上方彎曲的形狀。此外,如圖8B所示,也可以將突出部40下端的彎曲部分包含突出部的長邊方向中央並從中央稍微偏移的方式。這些形狀同樣能夠抑制中央部分處的短邊方向上的開裂。
2.第1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
使用圖9~圖12說明本發明的第1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1與第1觀點的第1實施方式類似,主要的不同點是容器1的內側的內底面1a的結構不同。以下,以該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底面1a是向容器內側凸的彎曲形狀,在容器1中央區域P1處的曲率半徑C1比位於其周圍的周圍區域P2處的曲率半徑C2小。根據這樣的結構,不容易發生突出部40向下方變形。因此,能夠抑制當熱敷後立即安裝收縮膜時突出部40向下方變形。
C1/C2為0.1~0.9,優選為0.2~0.6,具體而言可以為0.1、0.2、0.3、0.4、0.5、0.6、0.7、0.8、0.9,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設從容器中央C到區域P1與P2邊界的距離為Y1,從容器中央C到內底面1a周緣處的最低部分32b的距離為Y2,則有Y1/Y2為0.1~0.9,優選為 0.2~0.6,具體而言可以為0.1、0.2、0.3、0.4、0.5、0.6、0.7、0.8、0.9,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應予說明,已在第1觀點的第2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內底面1a的形狀也可以適用於沒有設置突出部40的容器。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曲率半徑C1比曲率半徑C2小,從而能夠抑制突出部40向下方變形。
3.第1觀點的其他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以作為容器的層疊剝離容器1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還可以是適用於層疊剝離容器以外的其他容器。即,只要是具備了突出部的容器,通過使包含突出部下端的長邊方向中央的區域向上方彎曲,就能夠緩解長邊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應力,以抑制發生開裂。
(第2觀點的實施方式)
1.層疊剝離容器1的結構說明
如圖13A~圖14所示,層疊剝離容器1具備容器主體3與閥部件4。容器主體3具備收容內容物的軀幹部7、收容內容物的肩部8、以及使容器主體3內的內容物向容器主體3外排出的口部9。如圖17B所示,口部9安裝有壓蓋Cp。即,口部9是按壓式結構的口部,壓蓋Cp通過按壓在口部9安裝在口部9。應予說明,在圖17B中,用虛線示意性地表示有壓蓋Cp。
1-1.容器主體3
1-1-1.外殼12與內袋14
容器主體3的軀幹部7、肩部8與口部9具備外殼12與內袋14。隨著內容物減少內袋14從外殼12的內面剝離,內袋14從外殼12的內面分離收縮。外殼12的厚度比內袋14厚,以提高復原性。外殼12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鏈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體及其混合物等構成。外殼12可以由多個層構成。內袋14優選為由多個層構成。例如,在與外殼12接觸的層中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樹脂組成的EVOH層,在與內容物接觸的層中可以使用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鏈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體及其混合物等的聚烯烴組成的內面層。此外,在上述EVOH層與內面層之間優選使用粘接層。
1-1-2.軀幹部7
如圖13A與圖13B所示,軀幹部7是有底筒狀部件。軀幹部7具備上部7A、縮頸部7B、以及底部7C。縮頸部7B的外徑比上部7A的外徑小,因此使用者容易把持縮頸部7B。上部7A與肩部8連接。
1-1-2.肩部8
如圖14與圖16所示,肩部8的上端部與口部9連接,肩部8的下端部與軀幹部7連接。如圖18所示,肩部8是從容器主體3的內部空間S2側向容器主體3的外部空間S1側方向呈凸狀突出,因此容器主體3是容易確保內容積的形狀。具體而言,如圖18所示,以後面將要提到的根部9A的 內側面的位置作為位置P1,以曲面部8B與上部7A連接的部分的內側面的位置為位置P2,以穿過位置P1與位置P2的直線為假想線G。肩部8是從假想線G側向外部空間S1側方向Dr呈凸狀突出。也就是說,肩部8的整體是朝向方向Dr呈凸狀突出。
肩部8具有平坦面部8A與曲面部8B。平坦面部8A設置在比曲面部8B更上方。平坦面部8A形成為環狀部件,平坦面部8A形成為平板狀。平坦面部8A的內側邊緣與口部9接觸,平坦面部8A的外側邊緣與曲面部8B連接。平坦面部8A從口部9側到曲面部8B側向下側傾斜。曲面部8B形成為筒狀。曲面部8B的上端部與平坦面部8A連接,曲面部8B的下端部與軀幹部7連接。曲面部8B從平坦面部8A側到軀幹部7向下側傾斜,曲面部8B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比平坦面部8A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大。
如圖13A、圖13B、圖15A與圖15B所示,在肩部8處形成有增強凹部Rf、Rr。增強凹部Rf與增強凹部Rr中的一方與第1增強凹部對應,另一方與第2增強凹部對應。增強凹部Rf、Rr增強了口部9的根部9A。也就是說,通過增強凹部Rf、Rr形成於肩部8,根部9A被增強凹部Rf、Rr增強,從而抑制口部9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增強凹部Rf形成於容器主體3的正面側,增強凹部Rf形成於容器主體3的背面側。增強凹部Rf、Rr配置成以肩部8的中心軸為基準時呈180度。也就是說,增強凹部Rf、肩部8的中心軸上的點、增強凹部Rr排列成直線狀。增強凹部Rf、Rr配置成以肩部8的中心軸為基準時呈180度,從而抑制增強凹部Rf、Rr的增強區域偏離, 且更可靠地抑制口部9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
1-1-3.口部9
口部9與軀幹部7的上部連接。口部9是圓筒狀部件。如圖17A與圖17B所示,口部9具有根部9A、立置部9B、擴徑部9D、壁部9E、安裝凸部9C、前端尖細壁部9F、以及口上端部9G。根部9A是口部9與肩部8連接的部分,即設置在口部9的根部的部分。根部9A形成為平坦面部8A向上揚的方式。根部9A的高度尺寸,即根部9A的上揚量為例如0.5mm~2.0mm。此外,根部9A的內外徑的差的大小為0.5mm~2.0mm。根部9A的外表面設置成從立置部9B到平坦面部8A傾斜。也就是說,根部9A的外表面為錐形狀。立置部9B在豎直方向上延伸。即,立置部9B是直線狀的筒部。立置部9B的直徑比根部9A的直徑小。如圖14、圖17A與圖17B所述,口部9形成為從根部9A、立置部9B到擴徑部9D的部分形成有縮頸形狀9H。擴徑部9D沿與容器主體3的中心軸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擴徑部9D的內側部與立置部9B連接,擴徑部9D的外側部與壁部9E連接。壁部9E延伸成向上方上升。壁部9E的上端部與安裝凸部9C連接。安裝凸部9C是安裝壓蓋Cp的部分,安裝凸部9C的外徑是口部9的外徑中最大的。前端尖細壁部9F是形成為從安裝凸部9C側到口上端部9G側的部分呈前端尖細的壁部。口上端部9G與容器主體3內的內容物流出口對應,口上端部9G位於口部9的最上部。
1-2.閥部件4
如圖17A所述,閥部件4安裝在形成於軀幹部7的外氣導入孔15,用以調節外殼12與內袋14之間的中間空間21與外部空間S1之間的空氣的進出。外氣導入孔15是只設置在外殼12上的貫通孔,其不到達內袋14。閥部件4具備構成為中間空間21與外部空間S1連通的筒體5、在筒體5內被收容為可移動的移動體6。筒體5與移動體6通過射出成形等形成。移動體6優選為球狀。
2.增強凹部的詳細說明
2-1.增強凹部Rf
如圖14、圖19A與圖19B所示,增強凹部Rf的形成範圍遍及口部9的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也就是說,增強凹部Rf不僅僅是形成在曲面部8B與平坦面部8A,是從曲面部8B側到達根部9A。換而言之,增強凹部Rf形成為從曲面部8B延伸至根部9A的方式。增強凹部Rf具有第1凹部R1與第2凹部R2。第1凹部R1與第2凹部R2連接,第1凹部R1從與第2凹部R2連接的部分直線延伸至根部9A。第2凹部R2是大致圓形,在第2凹部R2配置閥部件4。
如圖14、圖17A、圖20A與圖20B所示,肩部8具有底面壁部8a1、一對側壁部8a2、圓狀壁部8a3、以及弧狀壁部8a4。一對側壁部8a2中的一方的側壁部8a2與第1側壁部對應,另一方的側壁部8a2與第2側壁部對應。第1凹部R1由底面壁部8a1與一對側壁部8a2形成,第2凹部R2由圓狀壁部8a3與弧狀壁部8a4形成。底面壁部8a1設置成橫跨根部9A、平坦面 部8A、曲面部8B。與此相同,一對側壁部8a2設置成橫跨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如圖20A所示,一方的側壁部8a2與底面壁部8a1的一方的側端連接,另一方的側壁部8a2與底面壁部8a1的另一方的側端連接。底面壁部8a1與每個側壁部8a2形成的角度大於90度。如圖17A所示,底面壁部8a1的外表面與圓狀壁部8a3的外表面為傾斜面,圓狀壁部8a3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比底面壁部8a1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大。
如圖14所示,底面壁部8a1具有上端部a1、中間部a2、以及下端部a3。上端部a1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中間部a2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以及下端部a3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相同。也就是說,底面壁部8a1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是是恆定的。這裡,底面壁部8a1的傾斜角度從中間部a2到上端部a1不減小,而是底面壁部8a1的傾斜角度從平坦面部8A側到根部9A是恆定的。換而言之,底面壁部8a1保持傾斜角度,從平坦面部8A側延伸至根部9A。儘管上端部a1的傾斜角度比中間部a2的傾斜角度小,底面壁部8a1位於口部9的側面的一側,從而底面壁部8a1難以支撐口部9。然而,在本實施方式,底面壁部8a1是從中間部a2到上端部a1保持傾斜角度且直至到達根部9A,底面壁部8a1位於口部9正下方更近的位置,因此底面壁部8a1能夠更可靠地支撐口部9。在圓狀壁部8a3上形成外氣導入孔15,並在圓狀壁部8a3安裝閥部件4。弧狀壁部8a4與圓狀壁部8a3的周緣連接。
如圖14所示,底面壁部8a1從下端部a3到上端部a1的部分的寬度是恆定的。這裡所謂寬度指的是與從一方的側壁部8a2朝向另一方的側壁部 8a2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若上端部a1的寬度是沿著朝向根部9A逐漸變窄,則底面壁部8a1變得難以支撐口部9。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從下端部a3到上端部a1的範圍的底面壁部8a1的寬度是恆定的,因此底面壁部8a1能夠更加可靠地支撐口部9。
2-2.增強凹部Rr
如圖16、圖19A與圖19B所示,增強凹部Rr的成型範圍與增強凹部Rf相同,遍及口部9的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也就是說,增強凹部Rr不僅僅形成於曲面部8B與平坦面部8A,而是增強凹部Rr從曲面部8B側到達根部9A。換而言之,增強凹部Rr形成為從曲面部8B延伸至根部9A。
如圖16、圖17A與圖20A所示,肩部8具有底面壁部8b1與一對側壁部8b2。一對側壁部8b2中的一方的側壁部8b2與第1側壁部對應,另一方的側壁部8b2與第2側壁部對應。增強凹部Rr由底面壁部8b1與一對側壁部8b2形成。底面壁部8b1設置成橫跨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與此相同,一對側壁部8b2設置成橫跨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如圖20A所示,一方的側壁部8b2與底面壁部8b1的一方的側端連接,另一方的側壁部8b2與底面壁部8b1的另一方的側端連接。底面壁部8b1與每個側壁部8b2形成的角度大於90度。如圖17A所示,底面壁部8b1的外表面是傾斜面。
如圖16所示,底面壁部8b1具有上端部b1、中間部b2、以及下端部b3。上端部b1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與中間部b2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相同。應予說明,下端部b3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比上端部b1的外表面的傾斜角度小。此外,底面壁部8b1的傾斜角度從中間部b2到上端部b1不減小,底面壁部8b1是從平坦面部8A側到根部9A為恆定的。換而言之,底面壁部8b1保持傾斜角度同時從平坦面部8A側延伸至根部9A。底面壁部8b1是從中間部b2到上端部b1部分保持傾斜角度且到達根部9A,因此底面壁部8b1位於更靠近口部9正下方的位置,從而底面壁部8b1能夠更可靠地支撐口部9。
如圖16所示,底面壁部8b1從下端部b3到上端部b1部分的寬度是恆定的。這裡所謂的寬度指的是與從一方的側壁部8b2朝向另一方的側壁部8b2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寬度。由此,底面壁部8b1能夠更加可靠地支撐口部9。
3.層疊剝離容器的製造方法
接下來,說明層疊剝離容器1的製造方法的一個例子。從擠出機擠出熔融狀態的積層型坯,並將該熔融狀態的積層型坯放入吹塑成型用分割模具中,隨後關閉分割模具。其次,在容器主體3的口部9側的開口部中插入吹塑噴嘴,在閉模後的狀態下向分割模具的空腔內吹入空氣。隨後,打開分割模具取出吹塑成型品。然後,在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外殼12形成外氣導入孔15。應予說明,當形成外氣導入孔15時,在將容器主體3 安裝在支撐模具的狀態下,使剝離工具抵接於容器主體3。在將容器主體3安裝在支撐模具的狀態下,增強凹部Rr與支撐模具卡合。也就是說,增強凹部Rr不僅僅是發揮增強口部9的根部9A的功能,還具有在形成外氣導入孔15時將容器主體3定位於軸方向的功能。
4.實施方式的效果
對於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有大容積化的需求(例如600ml以上)。當增大容器主體3的容積時,通常不需要改變口部9的形狀。若增大口部9的直徑,則會出現無法繼續沿用現存的蓋的情況,此外,即使是增大口部9的直徑,容器主體3的容積也幾乎不會增大。因此,當增大容器主體3容積時,例如可以將肩部8的直徑或軀幹部7的直徑設定得較大。當製造1個容器主體3時所使用的積層型坯的量是恆定的情況下,若將肩部8的直徑或軀幹部7的直徑設定得大,則相應地延伸分割模具內的積層型坯。也就是說,雖然原本肩部8的厚度或軀幹部7的厚度傾向於比與口部9的厚度薄,但當肩部8的直徑或軀幹部7的直徑設定得比較大時,肩部8的厚度或軀幹部7的厚度傾向於比與口部9的厚度更薄。當肩部8的厚度薄時,口部9容易被肩部8側彎曲退縮。也就是說,容器主體3的容積增大,則肩部8的厚度容易變薄,以至於口部9(根部9A)容易被肩部8側造成彎曲退縮。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肩部8形成有增強凹部Rf、Rr。增強凹部Rf、Rr具有作為肋支撐口部9的功能。
具體而言,通過增強凹部Rf、Rr形成於肩部8,在增強凹部Rf、Rr上 形成壁部(底面壁部8a1、8b1與側壁部8a2、8b2)。該壁部形成為豎立,因此與平坦面部8A與曲面部8B比較,其更能抵抗上下方向(與容器主體3的中心軸平行的方向)上的外力。也就是說,該壁部在相對於口部9作用上下方向的外力時,能夠以口部9(根部9A)作為增強肋發揮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增強凹部Rf、Rr到達根部9A,因此作為肋起作用的壁部也會到達根部9A。通過該方式,根部9A被該壁部從根部9A正下方的位置附近的位置支撐。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增強了對使根部9A嵌入到肩部8側中的作用的抵抗力。因此,即使容器主體3的容積增加,且肩部8的厚度比口部9的厚度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口部9(根部9A)依舊能夠抑制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肩部8沿著從容器主體3的內部空間S2側向容器主體3的外部空間S1側的方向凸的方式突出。因此,容器主體3是能夠滿足大容積化的需求的形狀。然而,當肩部8沿從容器主體3的內部空間S2側向容器主體3的外部空間S1側的方向凸的方式突出的話,相應地也會導致肩部8難以從口部9正下方的位置支撐口部9。其結果是當對口部9施加外力時,口部9(根部9A)容易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肩部8上形成有作為上述肋一樣發揮作用的增強凹部Rf、Rr。在本實施方式中,增強凹部Rf、Rr到達根部9A,因此作為肋發揮作用的壁部也到達根部9A。通過該方式,根部9A能夠被該壁部從根部9A的正下方的位置附近的位置 支撐。其結果是根部9A增強了對嵌入到肩部8側的作用的抵抗力,從而抑制口部9(根部9A)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
應予說明,壁部(底面壁部8a1、8b1與側壁部8a2、8b2)可以沿豎直方向。通過該方式,根部9A被壁部從根部9A的正下方的位置支撐,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口部9(根部9A)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
在本實施方式中,增強凹部Rf、Rr到達根部9A,因此即使在肩部8沒有超過必要的厚度,依舊能夠確保容器主體3上針對根部9A嵌入到肩部8側的作用的抵抗力。
在本實施方式中,壓蓋Cp被按壓在口部9從而安裝在口部9,如圖17B所示,當壓蓋Cp被按壓安裝在口部9時,對口部9具有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的力Fc的作用。如圖17B所示,壓蓋Cp的下端部Cp1配置在口部9的立置部9B更上方,且在口部9設置比壓蓋Cp的下端部Cp1與容器主體3的肩部8之間更寬的間隔Sp。在口部9上設置間隔Sp是為了在將壓蓋Cp按壓安裝到口部9時支撐口部9,因此需要將支撐夾具T配置到擴徑部9D。由此,通過在口部9設置間隔Sp,口部9的下部形成縮頸形狀9H,若增強凹部Rf、Rr沒有形成肩部8,則容器主體3(層疊剝離容器1)落下時口部9變形退縮到肩部8側的可能性會增加。應予說明,縮頸形狀9H在壓蓋Cp安裝到口部9的狀態下仍然露在外部。因此,若壓蓋Cp安裝到口部9,沒有在肩部8上形成增強凹部Rf、Rr的話,容器主體3(層疊剝離容器1) 落下時,口部9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的可能性會增加。與此相比,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容器主體3的肩部8如上所述形成有增強凹部Rf、Rr,即使是口部9的下部是縮頸形狀9H,依舊能夠抑制口部9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因此,無論是在口部9上是否安裝了壓蓋Cp,都可以發揮抑制口部9彎曲退縮到肩部8側的效果。
5.增強凹部Rf、Rr的形成範圍
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說明的是增強凹部Rf、Rr從曲面部8B側到達根部9A的例子,但並不限定於該方式。具體而言,如圖13A~圖13C所示,增強凹部Rf、Rr可以是從平坦面部8A側延伸至由上表面的方向看容器主體3時的隱藏於口部9(安裝凸部9C)的位置。換而言之,如圖17B所示,增強凹部Rf、Rr的上端部是位於比從安裝凸部9C向豎直方向延伸的假想線L更靠近容器主體3的中心軸。具備該結構的容器主體3能夠起到與如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應予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雖然是具備安裝有壓蓋Cp的口部9的方式,但並不限定於該方式。還可以在層疊剝離容器1的蓋上代替壓蓋Cp使用螺杆式的蓋,並且在口部9上取代安裝凸部9C形成與螺杆式的蓋螺合的螺紋部。即使是具備該結構的容器主體3依舊能夠起到與如上所述實施方式的相同的效果。
(第3觀點的實施方式)
如圖21所述,本發明第3觀點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具備蓋2、容器主體3、以及閥部件4。容器主體3具備收容內容物的收容 部17、從收容部17排出內容物的口部9。
如圖22所示,容器主體3在收容部17與口部9具備外殼12與內袋14。隨著內容物減少內袋14從外殼12剝離,從而內袋14從外殼12分離收縮。
外殼12為了恢復性高形成為厚度比內袋14厚。外殼12可以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鏈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體及其混合物等構成。外殼12可以由多個層構成。內袋14優選為由多個層構成。例如,可以在與外殼12接觸的層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樹脂組成的EVOH層,在與內容物接觸的層使用由諸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鏈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體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烴組成的內面層。並且,在上述EVOH層與內面層之間優選使用粘接層。
蓋2安裝在容器主體3的口部9。在本實施方式中,蓋2雖然是螺紋式的,但也可以是通過按壓式安裝的。如圖21所述,蓋2具備由合成樹脂形成的蓋主體20與蓋罩22。蓋主體20與蓋罩22通過鉸鏈23連接,且蓋罩22可開閉。蓋主體20具備主蓋部件24、止回閥26、以及傾注部件29。應予說明,在圖22~圖23中省略表示蓋罩22。
主蓋部件24是形成蓋2的外形的部件,其具備圓筒狀的外側筒部24o、頂板部24t、環狀突出部24p、以及螺紋槽24e。頂板部24t從外側筒部24o 的上端向內側延伸,環狀突出部24p從頂板部24t的內緣向下方延伸。環狀突出部24p的外周面與口部9的內周面抵接。螺紋槽24e形成於外側筒部24o的內周面,且與口部9的卡合部卡合。
止回閥26安裝在環狀突出部24p。如圖24~圖25所示,止回閥26具備主體部26a、蓋部26b、以及鉸鏈部26c。主體部26a為筒狀且具有貫通孔26a1。蓋部26b構成為可開閉貫通孔26a1。蓋部26b具有傾斜面26b1。通過傾斜面26b1與貫通孔26a1的邊緣抵接,貫通孔26a1被封閉使止回閥26變為關閉狀態。主體部26a與蓋部26b通過鉸鏈部26c連接。鉸鏈部26c構成為可彈性變形,蓋部26b通過鉸鏈部26c的彈性變形以鉸鏈部26c為中心旋轉。通過該方式,貫通孔26a1被打開使止回閥26變為開放狀態。
止回閥26優選由橡膠材料等彈性體形成,並且優選一體成形主體部26a、蓋部26b與鉸鏈部26c。
主體部26a的內面26a2與蓋部26b的傾斜面26b1的角度α雖不特別限定,但優選為25.1度以上,更優選為25.5度以上。角度α可以是25.1~40度,具體而言可以是25.1、25.5,26、26.5、27、27.5、28、28.5、29、29.5、30、35、40度,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若角度α過小,則會有蓋部26b嵌入到貫通孔26a1中止回閥26不容易變成開放狀態的情況,將角度α設置為25.1度以上有利於使止回閥26變為開放狀態。
傾注部件29具備薄板狀的圓盤部29d、傾注口29m、以及卡合部29e。傾注口29m形成於圓盤部29d的中央,卡合部29e與主蓋部件24的頂板部24t的內緣卡合。通過該傾注部件29,能夠防止在排出內容物時發生滴漏,且易於控制排出方向。
如圖22所示,閥部件4安裝在形成於收容部17的外氣導入孔15,用來調節外殼12與內袋14之間的中間空間21與外部空間S之間的氣體進出。外氣導入孔15是僅設置在外殼12上的貫通孔,沒有到達內袋14。如圖22、圖26A以及圖26B所示,閥部件4具備:筒體5,其設置成使中間空間21與外部空間S連通;移動體6,其被收容成可在空洞部50內移動。筒體5與移動體6由射出成形等方式形成。移動體6優選為球狀。
如圖26A~圖28B所示,筒體5具有:配置在外氣導入孔15內的直徑窄的軸部51;卡合部52,其設置在軸部51的外部空間S側防止筒體5進入到中間空間21中,且為圓盤狀;膨徑部53,其設置在軸部51的中間空間21側防止筒體5從容器主體3的外側被拉出。卡合部52的上表面52u(即,筒體5的外部空間S側的外表面)形成有與空洞部50連接的開口52o。鄰接區域52a是圓形的平坦區域。此外,在比卡合部52的上表面52u的鄰接區域52a更外側形成有從鄰接區域52a向外部空間S側突出的圓環狀的突出區域52p。
空洞部50是沿軸方向(與外氣導入孔15垂直的方向)貫通筒體5的孔,其為了收容球狀的移動體6,軸方向的中間空間21側與外部空間S側是相對於中央部分變窄的形狀。具體而言,如圖28A與圖28B所示,與空洞部50的中間空間21側的卡合部52的內側對應的部分是朝向外部空間S側直徑變小的圓錐台形狀,且沿周方向形成與移動體6卡合以阻斷氣體流通的止動部52s。在空洞部50的中間空間21側,於兩個相對的位置形成一對支撐部53p(參照圖26B、圖28A),所述一對支撐部53p是朝徑向內側突出並支撐收容於空洞部50內的移動體6。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撐部53p具有向外部空間S側傾斜的傾斜面53p1,移動體6抵接於該傾斜面53p1,使移動體6被支撐。
利用上述結構,如圖29A~如圖29C所示,空洞部50的橫截面形狀是在與卡合部52對應位置處的截面(C-C截面)向外部空間S側直徑逐漸變小的圓形。此外,在與軸部51對應位置處的截面(D-D截面)是由具有平行的一對平面壁51s與2個圓弧狀壁51c形成的形狀,該2個圓弧狀壁可以通過切割圓的兩個相對的部分而形成。與膨徑部53對應位置處的截面(E-E截面)是有具有平行的一對平面壁53s與2個圓弧狀壁53c形成的形狀,該2個圓弧狀壁53c可以通過切割圓的兩個相對的部分而形成。這裡,平面壁53s是由傾斜面53p1形成的。
應予說明,支撐部53p具有向外部空間S側傾斜的傾斜面53p1,因此在通過射出成形形成筒體5時,能夠抑制形成筒體5的空洞部50的中心銷 從中間空間21側拔出時作為底切的支撐部53p翻轉。此外,如圖28A所示,支撐部53p在其中間空間21側具有向所述中間空間21側傾斜的傾斜面53p2。
如圖26B與圖27B所示,筒體5的前端部(膨徑部53的端部)是圓環狀的平坦面53e,且在圓周方向上相對的兩處,平坦面53e設置欠缺而成的缺口53n。
如圖30A所示,移動體6中間空間21側(膨徑部53側)導入到如上形狀的筒體5的空洞部50中。雖然在筒體5設置有支撐部53p,但由於支撐部53p具有傾斜面53p2,所以移動體6能夠跨越支撐部53p插入到空洞部50中。
如圖29B所示,在移動體6被收容在筒體5的空洞部50中的狀態下,處於與軸部51對應位置處的截面(D-D截面)上,一對平面壁51s間的距離d1比移動體6的直徑d2略大。一對平面壁51s間的距離d1與移動體6的直徑d2的比值(d1/d2)優選為1.01~1.20。該比值可以是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應予說明,在如圖所示的實施方式中d1/d2=1.09(d1=2.600mm、d2=2.381mm)。此外,圓弧狀壁51c的直徑d3與移動體6的直徑d2的比值(d3/d2)優選為1.02~1.60。該比值可以是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 1.40、1.42、1.44、1.46、1.48、1.50、1.52、1.54、1.56、1.58、1.60,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應予說明,在如圖所示的實施方式中d3/d2=1.26(d3=3.000mm、d2=2.381mm)。直徑d3優選為比距離d1大。這樣的尺寸關係能夠使移動體6在空洞部50內於上下方向(與軸垂直的方向)移動,且能夠在圓弧狀壁51c與移動體6之間的間隙50g處確保氣體流通的通路。另一方面,如圖29C所示,在與膨徑部53對應位置處的截面(E-E截面),平面壁53s間的距離d4比移動體6的直徑d2小,從而能夠保持移動體6。然而,在E-E截面上,於圓弧狀壁53c與移動體6之間形成間隙50g,介由經過所述間隙50g,能夠在移動體6保持於支撐部53p的狀態下依舊不妨礙氣體流通。
如上述方式構成的閥部件4,如圖30A所示,膨徑部53按壓擴展外氣導入孔15的同時,膨徑部53插入到中間空間21內以安裝在容器主體3上。當卡合部52按入到與外殼12的外表面處於抵接的位置為止,軸部51的外周面與外氣導入孔15的邊緣緊密接觸後的狀態下,閥部件4被保持在外殼12上。軸部51的外周面與外氣導入孔15的邊緣緊密接觸,從而在壓縮容器主體3時能夠抑制中間空間21內的氣體從外氣導入孔15的邊緣與筒體5之間的間隙流出。
應予說明,筒體5是通過軸部51的外周面與外氣導入孔15的邊緣緊密接觸地安裝在容器主體3上的,所以膨徑部53不是必須的。此外,筒體5的前端設置有平坦面53e,因此當將閥部件4按入到中間空間21內時,即 使閥部件4的前端與內袋14碰撞依舊不容易損傷內袋14。除此以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止動部52s形成在從軸部51向外部空間S側偏移的卡合部52的內側,因此即使外氣導入孔15的邊緣按壓軸部51也不會使止動部52s變形,從而能夠適當地阻止氣體流通。
收容部17安裝閥部件4後被收縮膜覆蓋。這時,以閥部件4不干涉收縮膜的方式,將閥部件4安裝在設置於收容部17的閥部件安裝凹部17a。此外,以閥部件安裝凹部17a不被收縮膜密封的方式,沿著從閥部件安裝凹部17a到口部9的方向設置空氣流通槽17b(參照圖21)。除此以外,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閥部件4設置在比筒體5的上表面52u的鄰接區域52a更外側,且設置有從鄰接區域52a向外部空間S側突出的圓環狀的突出區域52p,因此能夠通過收縮膜抵接於突出區域52p,使移動體6與收縮膜接觸防止移動體6的動作被阻礙。
應予說明,如圖30B所述,在移動體6被止動部52s卡合的狀態下,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閥部件4在垂直於移動體6外部空間側的端部的外氣導入孔15方向上的高度位置h1(這裡,以將筒體5安裝在外殼12狀態下的外殼12的外表面為基準,以下相同)是比筒體5的鄰接區域52a的高度位置h2高(即,h1>h2)。也就是說,在移動體6被卡合於止動部52s的狀態下,移動體6的一部分是構成為從開口52o飛出。通過這樣的構成,即使空洞部50狹窄依舊能夠掩蓋移動體6的移動量,從而可以使閥部件小型化(薄型化)。此外,當移動體6被卡合於止動部52s的狀態下,垂直於移動體6 的外部空間側的端部的外氣導入孔15方向上的高度位置h1比突出區域52p的高度位置h3低(即,h1<h3)。通過這樣的構成,能夠有效抑制移動體6與收縮膜接觸。
移動體6優選為重量是0.0250g以下。若移動體6過重,則在向外殼12施加壓縮力時以及從外殼12解除壓縮力時,移動體6無法迅速移動從而排出性變差,以至於出現外部氣體容易通過止回閥26流入到內袋14內的情況。該重量進一步優選為0.0150g以下,更進一步優選為0.0100g以下。在這樣的情況下,移動體6能夠更加容易迅速移動。移動體6的重量優選為0.0030以上。若移動體6過輕,則移動體6的剛性容易變得不充分。移動體6的重量具體而言可以是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100、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200、0.0250g,也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移動體6的材料不特別限定,可以是樹脂、金屬或陶瓷中的任一。
移動體6優選直徑為2.356mm~2.406mm。若移動體6過小或過大,則會有移動體6無法順暢移動的情況。具體而言,移動體6的直徑為2.356,也可以是2.356、2.360、2.365、2.370、2.375、2.380、2.385、2.390、2.395、2.400、2.405、2.406mm,還可以是此處例示的數值中的任意兩個數值之間的範圍內。
下面,說明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的動作方式。
首先,在排出內容物時,打開圖21所述的蓋罩22露出傾注部件29,傾斜容器主體3使傾注口29m朝向下方,並壓縮容器主體3的外殼12。在氣體進入到中間空間21中的狀態下壓縮外殼12,則中間空間21內的氣體會從膨徑部53側進入到空洞部50內,如圖30B所述,抬起移動體6使其與止動部52s抵接。當移動體6被止動部52s卡合時,經過空洞部50的氣體流動被阻斷。該狀態下進一步壓縮外殼12,則中間空間21內壓力變高,使內袋14被壓縮。
當壓縮內袋14時,內袋14內的內容物的內壓升高,從而按壓蓋部26b。若按壓蓋部26b則鉸鏈部26c彈性變形,以至於蓋部26b以鉸鏈部26c為中心旋轉。由此,止回閥26變為開放狀態,內容物經過傾注口29m被排出。主體部26a的內面26a2與蓋部26b的傾斜面26b1的角度α為25度以下時,蓋部26b會嵌入到貫通孔26a1中以至於難以打開貫通孔26a1,而當角度α為25.1度以上時,貫通孔26a1可以順暢地被打開。
隨後,當排出所需量的內容物後,容器主體3恢復到站立姿態並解除對外殼12的壓縮力時,對內袋14的壓縮力也被解除從而內袋14內的內容物的內壓降低,蓋部26b與鉸鏈部26c恢復到原有形狀,從而關閉貫通孔26a1使止回閥26呈關閉狀態。
當解除對外殼12的壓縮力時,外殼12會因自身的彈性恢復到原有的 形狀。隨著外殼12復原中間空間21內減壓,如圖30B所述,則會對中間空間21的移動體6施以容器內側方向的力F。通過該方式,移動體6向空洞部50的底面移動,形成如圖30A所示的狀態,而外部氣體通過形成移動體6與空洞部50的壁面的間隙被導入到中間空間21內。應予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在形成移動體6與空洞部50的圓弧狀壁51c與圓弧狀壁53c之間形成間隙50g(參照圖29B與圖29C),因此特別是在排出內容物後,吸入外部氣體的截面積增加,從而外殼12的復原力得以提高。
應予說明,若在止回閥26中完成貫通孔26a1關閉之前中間空間21的壓力減小,則外部氣體容易從止回閥26逆流進入到內袋14內。當角度α為25.1度以上時,貫通孔26a1不容易關閉,因此非常容易形成上述情況。然而,在本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閥部件中,隨著中間空間21壓力降低移動體6會非常迅速地移動從而能夠解決外部氣體被導入到中間空間21內以使中間空間21處於降壓狀態。因此,利用本實施方式可以抑制外部氣體流入到內袋14內。移動體6為球狀、重量為0.0250g以下,且大小為
Figure 108118077-A0202-12-0039-54
2.356mm~2.406mm的特定結構的情況下,能夠特別有效地抑制外部氣體流入到內袋14內。
【實施例】
以下實施例與比較例主要涉及第3觀點的發明。
1.層疊剝離容器的製造
<實施例1>
以角度α=26.0度、一對平面壁51s間的距離d1=2.600mm、移動體6的直徑d2=2.381mm、以及移動體6的重量為0.096g的方式製造上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層疊剝離容器1。
<實施例2>
除將角度α做成24.0度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製造層疊剝離容器1。
<實施例3>
不改變實施例1中的移動體6的材料,且除將直徑d2做成2.350mm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製造層疊剝離容器1。
<實施例4>
不改變實施例1中的移動體6的材料,且除將直徑d2做成2.410mm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製造層疊剝離容器1。
<實施例5>
不改變實施例1中的移動體6的直徑,改變材料並將重量做成0.0542g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製造層疊剝離容器1。
<比較例1>
在比較例1中,將如圖31所示結構的閥部件插入外氣導入孔15,並將該閥部件相對於外殼12移動使外氣導入孔15開閉,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製造層疊剝離容器1。
2.排出試驗
在上述實施例與比較例中的層疊剝離容器中填充水,確認當稍微壓縮外殼12時是否排出內容物(排出性)、以及使內容物排出一半後是否能夠抑制外部氣體流入到內袋14內(抑制流入性)。按照實施例與比較例製作10個樣品,並對每個樣品進行試驗。
比較例1的容器的全部樣品均抑制流入性差。實施例1~2的容器的全部樣品均排出性與抑制流入性優異,實施例1的容器比實施例2的容器的排出性良好。實施例3~5的容器中混有排出性與抑制流入性兩者均優異的樣品、以及排出性與抑制流入性中的至少一者差的樣品。
1‧‧‧層疊剝離容器
3‧‧‧容器主體
3r‧‧‧閥部件安裝凹部
4‧‧‧閥部件
9‧‧‧口部
9e‧‧‧卡合部
17‧‧‧收容部
30‧‧‧底部

Claims (16)

  1. 一種容器,其是具備收容部與突出部的容器,其中,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備中央部、以及圍繞所述中央部的周邊部,所述中央部構成為相對於所述周邊部凹陷而底部上升,所述突出部構成為從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所述突出部在包含其下端的長邊方向中央的區域具備向上方彎曲的彎曲部,所述突出部的下端位於所述周邊部的接地面的上方,從所述中央部的最底部上升而成的頂部到所述彎曲部的最凹陷的最凹部的距離與所述頂部到所述接地面的距離的比為0.75~0.99,所述容器構成為具有外殼與內袋,且隨著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在所述突出部,構成所述外殼的外層與構成所述內袋的內層分別配置在以所述突出部的長邊方向與上下方向所限定的平面相對稱的位置,所述突出部具備錐形部,所述錐形部是與所述長邊方向垂直的截面呈從所述底面向下端為前端尖細形狀,且所述容器具備薄壁部,所述薄壁部形成於所述錐形部的下端側的位置,且比所述錐形部的厚度薄。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容器作為內側的底面的內底面是向所述容器的內側呈現凸的彎曲形狀, 所述內底面的位於所述容器的中央區域的曲率半徑比所述中央區域周圍的周圍區域處的曲率半徑小。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容器,其中,所述周邊部的一部分是凹槽部,所述中央部與所述凹槽部連接,所述突出部構成為從所述中央部及所述凹槽部突出。
  4. 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具備具有外殼與內袋的容器主體,其中,所述容器主體具有軀幹部、肩部、以及口部,所述軀幹部形成為有底筒狀,且所述軀幹部與所述肩部連接,所述肩部具有平坦面部與增強凹部,且所述平坦面部與所述口部連接,所述口部具有根部,且所述根部與所述平坦面部連接,所述增強凹部從所述外殼側向所述內袋側的方向凹陷,且所述增強凹部,從所述平坦面部側,朝向從所述容器主體的上表面看時隱藏於所述口部的位置延伸,且所述增強凹部到達所述根部。
  5. 根據請求項4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所述根部形成為在所述平坦面部上隆起。
  6. 根據請求項4或請求項5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所述肩部是以從所述容器主體的內部空間側向所述容器主體的外部空間側的方向上凸的方式突出。
  7. 根據請求項4或請求項5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 在所述肩部上形成與所述增強凹部對應的第1增強凹部與第2增強凹部,第1增強凹部與第2增強凹部配置成以所述肩部的中心軸為基準時呈180度。
  8. 根據請求項5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所述增強凹部具有底面壁部、第1側壁部與第2側壁部,第1側壁部與第2側壁部分別設置在所述底面壁部的一方的側端與另一方的側端,所述底面壁部、第1側壁部與第2側壁部到達所述根部。
  9. 根據請求項8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從所述平坦面部側到所述根部,所述底面壁部的傾斜角度是恆定的。
  10. 根據請求項4或請求項5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所述肩部進一步具有曲面部,所述曲面部形成為筒狀,且所述曲面部與所述平坦面部及所述軀幹部連接。
  11. 一種層疊剝離容器,其是具備蓋、容器主體、以及閥部件,其中,所述容器主體具有外殼與內袋,且構成為隨著內容物減少所述內袋收縮,所述容器主體具備排出所述內容物的口部、連通所述外殼與所述內袋之間的中間空間與外部空間的外氣導入孔,所述蓋安裝在所述口部,且具備止回閥,所述止回閥具備具有貫通孔的筒狀的主體部、以及構成為可開閉所述貫通孔的蓋部, 所述蓋部具備與所述貫通孔的邊緣抵接以封閉所述貫通孔的傾斜面,所述主體部與所述蓋部由鉸鏈部連接,且構成為所述蓋部以所述鉸鏈部為中心旋轉以打開所述貫通孔,所述閥部件具備筒體與移動體,所述筒體具有空洞部,所述空洞部設置成使所述中間空間與外部空間連通,所述移動體被收容為可在所述空洞部內移動,所述筒體具有止動部,所述止動部在所述移動體向所述外部空間移動時,與所述移動體卡合並阻斷經過所述空洞部的空氣流通,所述筒體的所述外部空間側的外表面,形成有鄰接於所述空洞部的所述外部空間側的開口而形成的鄰接區域;從所述鄰接區域突出的突出區域,所述閥部件構成為,在所述移動體被所述止動部卡合的狀態下,所述閥部件在垂直於所述移動體的所述外部空間側的端部的所述外氣導入孔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比所述鄰接區域的高度位置高,而且比所述突出區域的高度位置低,所述筒體形成為一體。
  12. 根據請求項11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所述主體部的內面與所述傾斜面之間的角度為25.1度以上。
  13. 根據請求項11或請求項12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所述移動體為球狀。
  14. 根據請求項11或請求項12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所述移動體的重量為0.0250g以下。
  15. 根據請求項14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所述移動體的重量為0.0150g以下。
  16. 根據請求項11或請求項12中所述的層疊剝離容器,其中,所述移動體的直徑為2.356mm~2.406mm。
TW108118077A 2018-05-28 2019-05-24 容器 TWI8057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1279A JP7235947B2 (ja) 2018-05-28 2018-05-28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8-101279 2018-05-28
JP2018162824 2018-08-31
JP2018-162824 2018-08-31
JP2018-185623 2018-09-28
JP2018185623A JP7161101B2 (ja) 2018-09-28 2018-09-28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9094070A JP7352063B2 (ja) 2018-08-31 2019-05-17 容器
JP2019-094070 2019-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0536A TW202000536A (zh) 2020-01-01
TWI805767B true TWI805767B (zh) 2023-06-21

Family

ID=69941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8077A TWI805767B (zh) 2018-05-28 2019-05-24 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41234B (zh)
TW (1) TWI80576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78190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旭化成パ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弁、スパウトおよび液体収容器
JP201711455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CN107074395A (zh) * 2014-11-19 2017-08-18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
JP2018118764A (ja) * 2017-01-26 2018-08-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52894T2 (de) * 1987-02-17 1995-05-24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Druckfester flaschenartiger Behälter.
JPH0644806Y2 (ja) * 1989-07-10 1994-11-16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合成樹脂製壜体
JP4314423B2 (ja) * 2002-05-23 2009-08-19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ブロー成形容器
JPWO2012011558A1 (ja) * 2010-07-23 2013-09-09 キッコーマン株式会社 逆止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逆止弁を備える容器
JP5999545B2 (ja) * 2012-03-30 2016-09-28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ブロー容器
US10723500B2 (en) * 2014-12-09 2020-07-28 Kyoraku Co., Ltd. Delamination container, method for attaching cap to delamination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elamination contain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78190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旭化成パ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弁、スパウトおよび液体収容器
CN107074395A (zh) * 2014-11-19 2017-08-18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
JP201711455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JP2018118764A (ja) * 2017-01-26 2018-08-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1234A (zh) 2020-12-04
TW202000536A (zh) 2020-01-01
CN112041234B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1051B (zh) 層疊剝離容器
US10752395B2 (en) Delaminatable container
KR102093254B1 (ko) 적층박리용기
US10329076B2 (en) Double-walled container
US10882240B2 (en) Blow-molded lamination contai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2590903B1 (ko) 적층박리용기
TWI805767B (zh) 容器
JP7025637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7051015B2 (ja) 燃料タンク
US20220258931A1 (en) Double container pouring cap and double container
JP6802476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CN116280581A (zh) 容器
EP3674224B1 (en) Multilayer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inspecting air leaks in multilayer container
JP7161101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6522923B2 (ja) 注出キャップ
JP6663554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2005103153A (ja) 薬液容器
JP7181844B2 (ja) 二重容器用注出キャップ及び二重容器
JP6540015B2 (ja) 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JP7235947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7244740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7352064B2 (ja) 二重容器
JP7285432B2 (ja) 二重容器
JP7473776B2 (ja) 二重容器
JP7175751B2 (ja) ブロー成形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