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1234A - 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1234A
CN112041234A CN201980027279.3A CN201980027279A CN112041234A CN 112041234 A CN112041234 A CN 112041234A CN 201980027279 A CN201980027279 A CN 201980027279A CN 112041234 A CN112041234 A CN 112041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mouth
shoulder
inner bag
cent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72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1234B (zh
Inventor
细谷敬能
樽野真辅
山内由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r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1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59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56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11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40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520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rak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8481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80581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2029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230525A1/ja
Publication of CN112041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1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1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1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突出部的下端处开裂的容器。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其是具备收容部、突出部的容器,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备中央部、以及围绕所述中央部的周边部,所述中央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周边部凹陷而底部悬空,所述突出部构成为从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所述突出部在包含其下端的长边方向中央的区域具备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

Description

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
【先前技术】
(第1观点)
以往已知有一种使用筒状的型坯进行直接吹塑成型制造而成的容器。例如,在专利文件1公开有一种具有外壳与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收缩的层叠剥离容器。
(第2观点)
如专利文件2,提出有各种在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上具备有底筒状的躯干部、与躯干部连接的筒状的肩部、以及与肩部连接的圆筒状的口部的结构。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是由将型坯用模具形成为筒状的方式制造而成的。在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上形成有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侧的内袋。在该内袋中收容内容物,当使用者压缩层叠剥离容器使内袋的内容物排出时,空气会进入到外壳与内袋内,且内袋从外壳的内表面剥离。
(第3观点)
在专利文件3中公开了一种止回阀,该止回阀构成为用盖部开闭筒状的主体的贯通孔。所述盖部通过铰接部连接在主体部上,在铰接部处通过盖部旋转,使贯通孔开闭。
【先行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第3401519号
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2016-117507号公报
专利文件3:日本特开2012-106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1观点)
在这种容器的底部设置在熔合积层型坯一端时形成的突出部,但当受到诸如掉落等冲击,应力集中在这种突出部下端附近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因此会有开裂的风险。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能够抑制突出部的下端,特别是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发生开裂。
(第2观点)
由于口部从肩部突出且口部的直径比肩部的直径小,因此会有口部与肩部连接的部分发生变形的情况。例如当在口部上施加外力时,会有口部向肩部侧弯曲退缩的情况。作为施加外力到口部的情况有诸如当搬运层叠剥离容器时在层叠剥离容器上放置物品的情况、以及层叠剥离容器掉落口部与地面碰撞的情况等。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能够抑制口部向肩部侧弯曲退缩。
(第3观点)
本发明人发现当在层叠剥离容器上使用专利文件3的止回阀时,会有止回阀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排出内容物后外部空气进入到内袋内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外部空气进入到内袋内的层叠剥离容器。
【为了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1观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其是具备收容部与突出部的容器。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备中央部、以及围绕所述中央部的周边部,所述中央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周边部凹陷而底部悬空,所述突出部构成为从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所述突出部在包含其下端的长边方向中央的区域具备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
本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通过使包含突出部的下端的长边方向中央的区域向上方弯曲,能够在受到因坠落等冲击时,缓解对长边方向中央部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抑制发生开裂。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以彼此组合。
优选所述突出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周边部的接地面更靠近上方。
优选从所述顶部到所述弯曲部的最凹陷的最凹部的距离相对于从成为所述中央部的最悬空的底部的顶部到所述接地面的距离之比为0.75~0.99。
优选所述容器构成为具有外壳与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
优选在所述突出部,构成所述外壳的外层与构成所述内袋的内层分别配置于相对于由所述突出部的长边方向和上下方向所限定的平面为相对称的位置。
优选所述突出部具备锥形部,所述锥形部是与所述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呈从所述底面向下端为前端尖细形状。
优选具备薄壁部,所述薄壁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的下端侧的位置,且厚度比所述锥形部薄。
优选所述容器,其中,所述容器作为内侧的底面的内底面是向所述容器的内侧凸的弯曲形状,所述内底面的位于所述容器的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比所述中央区域周围的周围区域处的曲率半径小。
一种容器,其是具备收容部与突出部的容器,优选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备中央部、以及围绕所述中央部的周边部,所述中央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周边部凹陷而底部悬空,所述突出部构成为从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所述容器作为内侧的底面的内底面是向所述容器的内侧凸的弯曲形状,所述内底面的位于所述容器的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比所述中央区域周围的周围区域处的曲率半径小。
(第2观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是具备具有外壳与内袋的容器主体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所述容器主体具有躯干部、肩部、以及口部,所述躯干部形成为有底筒状,且所述躯干部与所述肩部连接,所述肩部具有平坦面部与增强凹部,且所述平坦面部与所述口部连接,所述增强凹部从所述外壳侧向所述内袋侧的方向凹陷,且所述增强凹部从所述平坦面部侧向从俯视所述容器主体时隐藏于所述口部的位置延伸。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增强凹部从平坦面部侧向从俯视容器主体时隐藏于口部的位置延伸,其结果是,增强凹部更接近于口部与肩部连接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口部弯曲退缩到肩部侧。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以彼此相互组合。
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口部具有根部,且所述根部形成为在所述平坦面部上隆起,所述增强凹部从所述平坦面部侧到达所述根部。
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肩部以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空间侧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外部空间侧的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
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在所述肩部上形成与所述增强凹部对应的第1增强凹部与第2增强凹部,第1增强凹部与第2增强凹部配置成以所述肩部的中心轴为基准时呈180度。
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增强凹部具有底面壁部、第1侧壁部与第2侧壁部,第1侧壁部与第2侧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底面壁部的一侧端与另一侧端,所述底面壁部。第1侧壁部与第2侧壁部到达所述根部。
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从所述平坦面部侧到所述根部,所述底面壁部的倾斜角度是恒定的。
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肩部还具有曲面部,所述曲面部形成为筒状,且所述曲面部与所述平坦面部与所述躯干部连接。
(第3观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是具备盖、容器主体、以及阀部件的层叠剥离容器,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外壳与内袋,且构成为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所述容器主体具备排出所述内容物的口部、连通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袋之间的中间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外气导入孔,所述盖安装在所述口部,且具备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具备具有贯通孔的筒状的主体部、以及构成为可开闭所述贯通孔的盖部,所述盖部具备与所述贯通孔的边缘抵接以封闭所述贯通孔的倾斜面,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部由铰接部连接,且构成为所述盖部以所述铰接部为中心旋转以打开所述贯通孔,所述阀部件具备筒体与移动体,所述筒体具有空洞部,所述空洞部设置成使所述中间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移动体被收容为可在所述空洞部内移动,所述筒体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在所述移动体向所述外部空间移动时,与所述移动体卡合并阻断经过所述空洞部的空气流通。
本发明人通过深入研究如何抑制外部气体流入到内袋内中发现:当将特定的结构的阀部件相对容易地安装在主体上能够抑制外部气体流入到内袋内的方法。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以彼此组合。
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角度为25.1度以上。
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移动体为球状。
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移动体的重量为0.0250g以下。
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移动体的重量为0.0150g以下。
一种层叠剥离容器,优选所述移动体的直径为2.356mm~2.406m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观点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立体图。
图2是包含图1中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阀部件4的区域的剖面图。
图3是包含图1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底部30的区域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底面图。
图5A是图4中的A-A剖面图,图5B是图4中的B-B剖面图,图5C是图5B的剖面图的主要结构的扩大图。
图6是图5A的区域E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7A是为了说明以往突出部的下端的形状的图,图7B是着重说明本发明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突出部40的下端的形状的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突出部的形状的图,图8B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突出部的形状的图。
图9是包含本发明第1观点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底部30的区域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底面图。
图11是图10中的A-A剖面图。
图12A是图10中的B-B剖面图,图12B是图12A中的区域B的扩大图。
图13A~图13C分别是第2观点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主视图、显示正面的立体图、与表示上表面的图。
图14是图13B所示层叠剥离容器1的扩大图。
图15A~图15B分别是图13A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背面图与显示背面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B所示层叠剥离容器1的扩大图。
图17A是图13C所示A-A剖面图,图17B是图17A所示口部9及其周围的扩大图,表示的是在口部9安装压盖Cp的状态。
图18是图13C所示B-B剖面图。
图19A是图17A所示C-C剖面图,图19B是图19A所示四角区域B的扩大图。
图20A是图17A所示A-A端面图,图20B是图17A所示B-B端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3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主视图。
图22是显示包含图21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盖2与阀部件4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3是图22的盖2的扩大图。
图24表示图23的止回阀26,图24A是立体图,图24B是显示与图23相同截面的立体图。
图25是在与图23相同的截面处的止回阀26的剖面图,图25A为关闭状态,图25B为开放状态。
图26A是从上方看图22的阀部件4时的立体图,图26B是从下方看同一阀部件4时的立体图。
图27A是图22的阀部件4的俯视图,图27B是阀部件4的仰视图。
图28A是图27A中的A-A剖面图,图28B是图27A中的B-B剖面图。
图29A~图29C是分别表示用图28A与图28B中的C-C线、D-D线、E-E线取截面而成的端面图。
图30A是表示将阀部件4安装在外壳12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图30B是表示当移动体6抵接于止动部52s使空洞部50封闭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1是表示比较例1的阀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面例示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种技术特征可以彼此组合。并且每个技术特征能够独立完成本发明。
(第1观点的实施方式)
1.第1观点的第1实施方式
1-1.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1观点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具备有底的大致圆筒状的容器主体3与阀部件4。容器主体3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17与从收容部17排出内容物的口部9。
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3在收容部17与口部9具备外层11与内层13,且由外层11构成外壳12,由内层13构成内袋14。随着内容物减少内层13从外层11剥离,从而内袋14从外壳12剥离收缩。
在口部9设置有能够与带有止回阀的盖(未图示)卡合的卡合部9e。盖可以是通过压盖式的,也可以是通过螺纹式的。
如图2所示,阀部件4插入到形成于收容部17的外气导入孔15。阀部件4是用来调节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空气进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部件4构成为在压缩外壳12时关闭外气导入孔15以压缩内袋14,当解除对外壳12的压缩力时则向中间空间内导入外部空气。
收容部17在安装阀部件4后被收缩膜覆盖。此时,以阀部件4不干扰收缩膜的方式,将阀部件4安装在设置于收容部17的阀部件安装凹部3r上。
1-2.底部30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3~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部17的底部30附近的区域。应予说明,在图5A与图5B的剖面图中未区分外层11与内层13。
如图3与图4所示,收容部17的底部30具备中央部31与周边部32。周边部32设置在中央部31周围。中央部31比周边部32凹入容器内部侧,且是凸起的底部。此外,在中央部31形成有从底面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0。
如图5A中区域E的放大剖面图(即图6)所示,突出部40具备锥形部41与薄壁部42。锥形部41如图6所示,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从底面向前端呈尖细形状。薄壁部42形成于锥形部41下端侧的位置,且比锥形部41薄。薄壁部42的截面形状是以垂直于底面的方向为长边的矩形(参照图6)。如图3与图5B所示,突出部40形成为沿其长边方向(图5B中的左右方向)横跨底部30整体。因此,周边部32的一部分是凹槽部33(参照图3),且在该部分中央部31与凹槽部33连接。
应予说明,突出部40是从比周边部32更底部向上突出的中央部31与凹槽部33突出的,所以不会从以周边部32限定的接地面H更突出(参照图5A),薄壁部42位于比接地面H上方的位置。
如图5B与图7B的放大说明图(端面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在包含其下端(薄壁部42的下端)长边方向中央部分的区域具备向上方(容器内侧方向)略微弯曲的弯曲部43。换而言之,突出部40的下端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分向上方凹陷。该内容将在后面描述。
1-3.成形
这种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由使用积层型坯的吹塑成型而成形。这时,在突出部40的下端(薄壁部42的下端)夹断积层型坯。也就是说,积层型坯被模具夹断的部分限定了突出部40下端的形状。
吹塑成型中闭模时,在突出部40处密封外壳12与内袋14。此时,锥形部41呈锥形,且薄壁部42变为厚度薄的状态,因此,在突出部40处的相对于外层11的内层13的比例比底部30的其他部分或容器主体3的侧面等、以及其他位置的内层13的比例少。所以,如图6所示,在突出部40的下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外层11是彼此熔接,即隔着密封部的左右的外层11是不通过内层13而直接熔接在一起的。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在突出部40处外层11整体通过内层13熔接在一起的结构相比,夹断部分的熔接力提高,从而能够改善耐冲击性。
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是下端部分不弯曲的结构。因此,如图6所示,在突出部40处,构成外壳12的外层11与构成内袋14的内层13是配置在相对于如图4中的B-B线所规定的平面(即由突出部的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规定而成的平面)呈对称的位置。
1-4.突出部40的下端的形状
在以往由吹塑成型等成形的底部具有突出部的容器中,如图7A的端面图所示,突出部的下端形成为横跨长边方向的直线状。这是因为限制模具形状、以及为了尽可能地确保密封积层型坯的密封面积在接地面H(参照图5C)上方。由此,上述突出部的下端为直线状的容器,因掉落等冲击的影响发生突出部开裂的现象。
然而,本发明人在填充了内容物的状态下进行层叠剥离容器的掉落实验,并用摄影机拍摄观察受到冲击瞬间的底部的变形过程。其结果发现:在受到冲击之后,底部的中央部会立即且瞬间地翻转为向下方突出。由此,拉伸方向的应力集中在突出部下端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在所述部分发生垂直于长边方向(即短边方向)的开裂。
基于该现象,本发明人得出设置有弯曲部43的结构完成本发明,该弯曲部43如图5B与图7B所示,使突出部40下端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分向上方(容器内侧方向)弯曲。
应予说明,在这种突出部40设置弯曲部43的结构是只要使模具的夹断部分的形状弯曲即可。仅仅是像这样进行较容易的模具形状的改变,换而言之,不需要对突出部40进行其他闭模后的抑制开裂的加工,即可以抑制开裂。由于是这样的简单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的侧面(在图5B中所示的面)是与模具形状对应的平坦形状。
弯曲部43只要是略微弯曲即可,优选为由弯曲造成的面积减少而变小。这是因为如果突出部40过于弯曲则会形成过于凹陷的形状,而在突出部40处的外壳12与内袋14的密封面积减少,以至于耐冲击性,特别是针对于长边方向开裂的耐冲击性会变差(需要留意的是图7B是表示着重弯曲后的图,而不表示正确的形状)。
如图5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弯曲部43,以从中央部31的底面最向上方的顶部31t到接地面H的距离为L2,从顶部31t到弯曲部43凹陷最大的最凹部43t的距离为L1,所述L1与所述L2的比值X1(=L1/L2)为0.75~0.99。比值X1优选为0.85~0.95,进一步优选为0.88~0.93。比值X1的数值具体可以为诸如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0.90、0.91、0.92、0.93、0.94、0.95、0.96、0.97、0.98、以及0.99,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40的弯曲部43是从如图5B所示侧面看时的圆弧形状,如图5C所示的弯曲部43的曲率半径Ra比同一图5C所示底部30的半径Rb大。具体而言,相对于底部30的半径Rb的弯曲部43的曲率半径Ra的比值X2(=R1/R2)优选为3.0以上。比值X2更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10,更进一步优选为6.0~8.0,最优选为6.5~7.5。比值X2的数值,具体而言可以是诸如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1-5.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突出部40下端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弯曲,因此当底部30的中央部31向底面下方突出(膨胀)时,突出部40下端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处的长边方向的应力不是施加于拉伸方向而是压缩方向。因此,能够抑制所述中央部分处的在短边方向上的开裂。
此外,通过将弯曲部43做成略微弯曲,可以抑制中央部分处短边方向的开裂的同时,能够确保突出部40处密封面积从而抑制长边方向的开裂。
另外,通过使突出部40下端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弯曲,底面即使膨胀并向下方突出,突出部40下端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也不会比周边部32限定而成的接地面H更向下方突出。从而能够防止容器翻倒。
有时,会在收容部17中填充高温内容物(热敷),并在容器1被加热后的状态下,将收缩膜安装在收容部17上。由于容器1被加热软化的,在使用以往的容器时,若安装收缩膜是在加热的状态进行,则会有因安装时收容部17被压缩而引起突出部40向下方以至于容器1变形的情况(即,容器1向后突出),从而造成突出部40从接地面H突出以至于容器容易翻倒。若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由于在其突出部40的下端设置有弯曲部43,从而突出部40不容易向下方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容器1向后突出。
1-6.变形例
应予说明,本发明还可以以如下方式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突出部40是从锥形部41与薄壁部42形成的,但薄壁部42不是必须的。当不设置薄壁部42时,通过使锥形部41下端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上方弯曲,同样可以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突出部4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是锥形,而是诸如具有矩形的截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B的示意图所示,突出部40的下端是几乎横跨长边方向弯曲的形状。同时,如图8A所示,突出部40的下端也可以做成只在长边方向中央部分向上方弯曲的形状。此外,如图8B所示,也可以将突出部40下端的弯曲部分包含突出部的长边方向中央并从中央稍微偏移的方式。这些形状同样能够抑制中央部分处的短边方向上的开裂。
2.第1观点的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9~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1观点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1与第1观点的第1实施方式类似,主要的不同点是容器1的内侧的内底面1a的结构不同。以下,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底面1a是向容器内侧凸的弯曲形状,在容器1中央区域P1处的曲率半径C1比位于其周围的周围区域P2处的曲率半径C2小。根据这样的结构,不容易发生突出部40向下方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当热敷后立即安装收缩膜时突出部40向下方变形。
C1/C2为0.1~0.9,优选为0.2~0.6,具体而言可以为0.1、0.2、0.3、0.4、0.5、0.6、0.7、0.8、0.9,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设从容器中央C到区域P1与P2边界的距离为Y1,从容器中央C到内底面1a周缘处的最低部分32b的距离为Y2,则有Y1/Y2为0.1~0.9,优选为0.2~0.6,具体而言可以为0.1、0.2、0.3、0.4、0.5、0.6、0.7、0.8、0.9,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应予说明,已在第1观点的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底面1a的形状也可以适用于没有设置突出部40的容器。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曲率半径C1比曲率半径C2小,从而能够抑制突出部40向下方变形。
3.第1观点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作为容器的层叠剥离容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可以是适用于层叠剥离容器以外的其他容器。即,只要是具备了突出部的容器,通过使包含突出部下端的长边方向中央的区域向上方弯曲,就能够缓解长边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应力,以抑制发生开裂。
(第2观点的实施方式)
1.层叠剥离容器1的结构说明
如图13A~图14所示,层叠剥离容器1具备容器主体3与阀部件4。容器主体3具备收容内容物的躯干部7、收容内容物的肩部8、以及使容器主体3内的内容物向容器主体3外排出的口部9。如图17B所示,口部9安装有压盖Cp。即,口部9是按压式结构的口部,压盖Cp通过按压在口部9安装在口部9。应予说明,在图17B中,用虚线示意性地表示有压盖Cp。
1-1.容器主体3
1-1-1.外壳12与内袋14
容器主体3的躯干部7、肩部8与口部9具备外壳12与内袋14。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分离收缩。外壳12的厚度比内袋14厚,以提高复原性。外壳12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体及其混合物等构成。外壳12可以由多个层构成。内袋14优选为由多个层构成。例如,在与外壳12接触的层中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组成的EVOH层,在与内容物接触的层中可以使用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体及其混合物等的聚烯烃组成的内表面层。此外,在上述EVOH层与内表面层之间优选使用粘接层。
1-1-2.躯干部7
如图13A与图13B所示,躯干部7是有底筒状部件。躯干部7具备上部7A、缩颈部7B、以及底部7C。缩颈部7B的外径比上部7A的外径小,因此使用者容易把持缩颈部7B。上部7A与肩部8连接。
1-1-2.肩部8
如图14与图16所示,肩部8的上端部与口部9连接,肩部8的下端部与躯干部7连接。如图18所示,肩部8是从容器主体3的内部空间S2侧向容器主体3的外部空间S1侧方向呈凸状突出,因此容器主体3是容易确保内容积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以后面将要提到的根部9A的内侧面的位置作为位置P1,以曲面部8B与上部7A连接的部分的内侧面的位置为位置P2,以穿过位置P1与位置P2的直线为假想线G。肩部8是从假想线G侧向外部空间S1侧方向Dr呈凸状突出。也就是说,肩部8的整体是朝向方向Dr呈凸状突出。
肩部8具有平坦面部8A与曲面部8B。平坦面部8A设置在比曲面部8B更上方。平坦面部8A形成为环状部件,平坦面部8A形成为平板状。平坦面部8A的内侧边缘与口部9接触,平坦面部8A的外侧边缘与曲面部8B连接。平坦面部8A从口部9侧到曲面部8B侧向下侧倾斜。曲面部8B形成为筒状。曲面部8B的上端部与平坦面部8A连接,曲面部8B的下端部与躯干部7连接。曲面部8B从平坦面部8A侧到躯干部7向下侧倾斜,曲面部8B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比平坦面部8A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如图13A、图13B、图15A与图15B所示,在肩部8处形成有增强凹部Rf、Rr。增强凹部Rf与增强凹部Rr中的一方与第1增强凹部对应,另一方与第2增强凹部对应。增强凹部Rf、Rr增强了口部9的根部9A。也就是说,通过增强凹部Rf、Rr形成于肩部8,根部9A被增强凹部Rf、Rr增强,从而抑制口部9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增强凹部Rf形成于容器主体3的正面侧,增强凹部Rf形成于容器主体3的背面侧。增强凹部Rf、Rr配置成以肩部8的中心轴为基准时呈180度。也就是说,增强凹部Rf、肩部8的中心轴上的点、增强凹部Rr排列成直线状。增强凹部Rf、Rr配置成以肩部8的中心轴为基准时呈180度,从而抑制增强凹部Rf、Rr的增强区域偏离,且更可靠地抑制口部9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
1-1-3.口部9
口部9与躯干部7的上部连接。口部9是圆筒状部件。如图17A与图17B所示,口部9具有根部9A、立置部9B、扩径部9D、壁部9E、安装凸部9C、前端尖细壁部9F、以及口上端部9G。根部9A是口部9与肩部8连接的部分,即设置在口部9的根部的部分。根部9A形成为平坦面部8A向上扬的方式。根部9A的高度尺寸,即根部9A的上扬量为例如0.5mm~2.0mm。此外,根部9A的内外径的差的大小为0.5mm~2.0mm。根部9A的外表面设置成从立置部9B到平坦面部8A倾斜。也就是说,根部9A的外表面为锥形状。立置部9B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即,立置部9B是直线状的筒部。立置部9B的直径比根部9A的直径小。如图14、图17A与图17B所述,口部9形成为从根部9A、立置部9B到扩径部9D的部分形成有缩颈形状9H。扩径部9D沿与容器主体3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扩径部9D的内侧部与立置部9B连接,扩径部9D的外侧部与壁部9E连接。壁部9E延伸成向上方上升。壁部9E的上端部与安装凸部9C连接。安装凸部9C是安装压盖Cp的部分,安装凸部9C的外径是口部9的外径中最大的。前端尖细壁部9F是形成为从安装凸部9C侧到口上端部9G侧的部分呈前端尖细的壁部。口上端部9G与容器主体3内的内容物流出口对应,口上端部9G位于口部9的最上部。
1-2.阀部件4
如图17A所述,阀部件4安装在形成于躯干部7的外气导入孔15,用以调节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21与外部空间S1之间的空气的进出。外气导入孔15是只设置在外壳12上的贯通孔,其不到达内袋14。阀部件4具备构成为中间空间21与外部空间S1连通的筒体5、在筒体5内被收容为可移动的移动体6。筒体5与移动体6通过射出成形等形成。移动体6优选为球状。
2.增强凹部的详细说明
2-1.增强凹部Rf
如图14、图19A与图19B所示,增强凹部Rf的形成范围遍及口部9的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也就是说,增强凹部Rf不仅仅是形成在曲面部8B与平坦面部8A,是从曲面部8B侧到达根部9A。换而言之,增强凹部Rf形成为从曲面部8B延伸至根部9A的方式。增强凹部Rf具有第1凹部R1与第2凹部R2。第1凹部R1与第2凹部R2连接,第1凹部R1从与第2凹部R2连接的部分直线延伸至根部9A。第2凹部R2是大致圆形,在第2凹部R2配置阀部件4。
如图14、图17A、图20A与图20B所示,肩部8具有底面壁部8a1、一对侧壁部8a2、圆状壁部8a3、以及弧状壁部8a4。一对侧壁部8a2中的一方的侧壁部8a2与第1侧壁部对应,另一方的侧壁部8a2与第2侧壁部对应。第1凹部R1由底面壁部8a1与一对侧壁部8a2形成,第2凹部R2由圆状壁部8a3与弧状壁部8a4形成。底面壁部8a1设置成横跨根部9A、平坦面部8A、曲面部8B。与此相同,一对侧壁部8a2设置成横跨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如图20A所示,一方的侧壁部8a2与底面壁部8a1的一侧端连接,另一方的侧壁部8a2与底面壁部8a1的另一侧端连接。底面壁部8a1与每个侧壁部8a2形成的角度大于90度。如图17A所示,底面壁部8a1的外表面与圆状壁部8a3的外表面为倾斜面,圆状壁部8a3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比底面壁部8a1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大。
如图14所示,底面壁部8a1具有上端部a1、中间部a2、以及下端部a3。上端部a1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中间部a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以及下端部a3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也就是说,底面壁部8a1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是是恒定的。这里,底面壁部8a1的倾斜角度从中间部a2到上端部a1不减小,而是底面壁部8a1的倾斜角度从平坦面部8A侧到根部9A是恒定的。换而言之,底面壁部8a1保持倾斜角度,从平坦面部8A侧延伸至根部9A。尽管上端部a1的倾斜角度比中间部a2的倾斜角度小,底面壁部8a1位于口部9的侧面的一侧,从而底面壁部8a1难以支撑口部9。然而,在本实施方式,底面壁部8a1是从中间部a2到上端部a1保持倾斜角度且直至到达根部9A,底面壁部8a1位于口部9正下方更近的位置,因此底面壁部8a1能够更可靠地支撑口部9。在圆状壁部8a3上形成外气导入孔15,并在圆状壁部8a3安装阀部件4。弧状壁部8a4与圆状壁部8a3的周缘连接。
如图14所示,底面壁部8a1从下端部a3到上端部a1的部分的宽度是恒定的。这里所谓宽度指的是与从一方的侧壁部8a2朝向另一方的侧壁部8a2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若上端部a1的宽度是沿着朝向根部9A逐渐变窄,则底面壁部8a1变得难以支撑口部9。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下端部a3到上端部a1的范围的底面壁部8a1的宽度是恒定的,因此底面壁部8a1能够更加可靠地支撑口部9。
2-2.增强凹部Rr
如图16、图19A与图19B所示,增强凹部Rr的成型范围与增强凹部Rf相同,遍及口部9的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也就是说,增强凹部Rr不仅仅形成于曲面部8B与平坦面部8A,而是增强凹部Rr从曲面部8B侧到达根部9A。换而言之,增强凹部Rr形成为从曲面部8B延伸至根部9A。
如图16、图17A与图20A所示,肩部8具有底面壁部8b1与一对侧壁部8b2。一对侧壁部8b2中的一方的侧壁部8b2与第1侧壁部对应,另一方的侧壁部8b2与第2侧壁部对应。增强凹部Rr由底面壁部8b1与一对侧壁部8b2形成。底面壁部8b1设置成横跨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与此相同,一对侧壁部8b2设置成横跨根部9A、平坦面部8A、以及曲面部8B。如图20A所示,一方的侧壁部8b2与底面壁部8b1的一侧端连接,另一方的侧壁部8b2与底面壁部8b1的另一侧端连接。底面壁部8b1与每个侧壁部8b2形成的角度大于90度。如图17A所示,底面壁部8b1的外表面是倾斜面。
如图16所示,底面壁部8b1具有上端部b1、中间部b2、以及下端部b3。上端部b1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与中间部b2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相同。应予说明,下端部b3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比上端部b1的外表面的倾斜角度小。此外,底面壁部8b1的倾斜角度从中间部b2到上端部b1不减小,底面壁部8b1是从平坦面部8A侧到根部9A为恒定的。换而言之,底面壁部8b1保持倾斜角度同时从平坦面部8A侧延伸至根部9A。底面壁部8b1是从中间部b2到上端部b1部分保持倾斜角度且到达根部9A,因此底面壁部8b1位于更靠近口部9正下方的位置,从而底面壁部8b1能够更可靠地支撑口部9。
如图16所示,底面壁部8b1从下端部b3到上端部b1部分的宽度是恒定的。这里所谓的宽度指的是与从一方的侧壁部8b2朝向另一方的侧壁部8b2的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宽度。由此,底面壁部8b1能够更加可靠地支撑口部9。
3.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说明层叠剥离容器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从挤出机挤出熔融状态的积层型坯,并将该熔融状态的积层型坯放入吹塑成型用分割模具中,随后关闭分割模具。其次,在容器主体3的口部9侧的开口部中插入吹塑喷嘴,在闭模后的状态下向分割模具的空腔内吹入空气。随后,打开分割模具取出吹塑成型品。然后,在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的外壳12形成外气导入孔15。应予说明,当形成外气导入孔15时,在将容器主体3安装在支撑模具的状态下,使剥离工具抵接于容器主体3。在将容器主体3安装在支撑模具的状态下,增强凹部Rr与支撑模具卡合。也就是说,增强凹部Rr不仅仅是发挥增强口部9的根部9A的功能,还具有在形成外气导入孔15时将容器主体3定位于轴方向的功能。
4.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于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有大容积化的需求(例如600ml以上)。当增大容器主体3的容积时,通常不需要改变口部9的形状。若增大口部9的直径,则会出现无法继续沿用现存的盖的情况,此外,即使是增大口部9的直径,容器主体3的容积也几乎不会增大。因此,当增大容器主体3容积时,例如可以将肩部8的直径或躯干部7的直径设定得较大。当制造1个容器主体3时所使用的积层型坯的量是恒定的情况下,若将肩部8的直径或躯干部7的直径设定得大,则相应地延伸分割模具内的积层型坯。也就是说,虽然原本肩部8的厚度或躯干部7的厚度倾向于比与口部9的厚度薄,但当肩部8的直径或躯干部7的直径设定得比较大时,肩部8的厚度或躯干部7的厚度倾向于比与口部9的厚度更薄。当肩部8的厚度薄时,口部9容易被肩部8侧弯曲退缩。也就是说,容器主体3的容积增大,则肩部8的厚度容易变薄,以至于口部9(根部9A)容易被肩部8侧造成弯曲退缩。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的肩部8形成有增强凹部Rf、Rr。增强凹部Rf、Rr具有作为肋支撑口部9的功能。
具体而言,通过增强凹部Rf、Rr形成于肩部8,在增强凹部Rf、Rr上形成壁部(底面壁部8a1、8b1与侧壁部8a2、8b2)。该壁部形成为竖立,因此与平坦面部8A与曲面部8B比较,其更能抵抗上下方向(与容器主体3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的外力。也就是说,该壁部在相对于口部9作用上下方向的外力时,能够以口部9(根部9A)作为增强肋发挥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凹部Rf、Rr到达根部9A,因此作为肋起作用的壁部也会到达根部9A。通过该方式,根部9A被该壁部从根部9A正下方的位置附近的位置支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增强了对使根部9A嵌入到肩部8侧中的作用的抵抗力。因此,即使容器主体3的容积增加,且肩部8的厚度比口部9的厚度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的口部9(根部9A)依旧能够抑制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的肩部8沿着从容器主体3的内部空间S2侧向容器主体3的外部空间S1侧的方向凸的方式突出。因此,容器主体3是能够满足大容积化的需求的形状。然而,当肩部8沿从容器主体3的内部空间S2侧向容器主体3的外部空间S1侧的方向凸的方式突出的话,相应地也会导致肩部8难以从口部9正下方的位置支撑口部9。其结果是当对口部9施加外力时,口部9(根部9A)容易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的肩部8上形成有作为上述肋一样发挥作用的增强凹部Rf、Rr。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凹部Rf、Rr到达根部9A,因此作为肋发挥作用的壁部也到达根部9A。通过该方式,根部9A能够被该壁部从根部9A的正下方的位置附近的位置支撑。其结果是根部9A增强了对嵌入到肩部8侧的作用的抵抗力,从而抑制口部9(根部9A)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
应予说明,壁部(底面壁部8a1、8b1与侧壁部8a2、8b2)可以沿竖直方向。通过该方式,根部9A被壁部从根部9A的正下方的位置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口部9(根部9A)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凹部Rf、Rr到达根部9A,因此即使在肩部8没有超过必要的厚度,依旧能够确保容器主体3上针对根部9A嵌入到肩部8侧的作用的抵抗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盖Cp被按压在口部9从而安装在口部9,如图17B所示,当压盖Cp被按压安装在口部9时,对口部9具有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的力Fc的作用。如图17B所示,压盖Cp的下端部Cp1配置在口部9的立置部9B更上方,且在口部9设置比压盖Cp的下端部Cp1与容器主体3的肩部8之间更宽的间隔Sp。在口部9上设置间隔Sp是为了在将压盖Cp按压安装到口部9时支撑口部9,因此需要将支撑夹具T配置到扩径部9D。由此,通过在口部9设置间隔Sp,口部9的下部形成缩颈形状9H,若增强凹部Rf、Rr没有形成肩部8,则容器主体3(层叠剥离容器1)落下时口部9变形退缩到肩部8侧的可能性会增加。应予说明,缩颈形状9H在压盖Cp安装到口部9的状态下仍然露在外部。因此,若压盖Cp安装到口部9,没有在肩部8上形成增强凹部Rf、Rr的话,容器主体3(层叠剥离容器1)落下时,口部9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的可能性会增加。与此相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容器主体3的肩部8如上所述形成有增强凹部Rf、Rr,即使是口部9的下部是缩颈形状9H,依旧能够抑制口部9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因此,无论是在口部9上是否安装了压盖Cp,都可以发挥抑制口部9弯曲退缩到肩部8侧的效果。
5.增强凹部Rf、Rr的形成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的是增强凹部Rf、Rr从曲面部8B侧到达根部9A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具体而言,如图13A~图13C所示,增强凹部Rf、Rr可以是从平坦面部8A侧延伸至由上表面的方向看容器主体3时的隐藏于口部9(安装凸部9C)的位置。换而言之,如图17B所示,增强凹部Rf、Rr的上端部是位于比从安装凸部9C向竖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L更靠近容器主体3的中心轴。具备该结构的容器主体3能够起到与如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虽然是具备安装有压盖Cp的口部9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还可以在层叠剥离容器1的盖上代替压盖Cp使用螺杆式的盖,并且在口部9上取代安装凸部9C形成与螺杆式的盖螺合的螺纹部。即使是具备该结构的容器主体3依旧能够起到与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相同的效果。
(第3观点的实施方式)
如图21所述,本发明第3观点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具备盖2、容器主体3、以及阀部件4。容器主体3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17、从收容部17排出内容物的口部9。
如图22所示,容器主体3在收容部17与口部9具备外壳12与内袋14。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14从外壳12剥离,从而内袋14从外壳12分离收缩。
外壳12为了恢复性高形成为厚度比内袋14厚。外壳12可以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体及其混合物等构成。外壳12可以由多个层构成。内袋14优选为由多个层构成。例如,可以在与外壳12接触的层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组成的EVOH层,在与内容物接触的层使用由诸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体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烃组成的内表面层。并且,在上述EVOH层与内表面层之间优选使用粘接层。
盖2安装在容器主体3的口部9。在本实施方式中,盖2虽然是螺纹式的,但也可以是通过按压式安装的。如图21所述,盖2具备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盖主体20与盖罩22。盖主体20与盖罩22通过铰链23连接,且盖罩22可开闭。盖主体20具备主盖部件24、止回阀26、以及倾注部件29。应予说明,在图22~图23中省略表示盖罩22。
主盖部件24是形成盖2的外形的部件,其具备圆筒状的外侧筒部24o、顶板部24t、环状突出部24p、以及螺纹槽24e。顶板部24t从外侧筒部24o的上端向内侧延伸,环状突出部24p从顶板部24t的内缘向下方延伸。环状突出部24p的外周面与口部9的内周面抵接。螺纹槽24e形成于外侧筒部24o的内周面,且与口部9的卡合部卡合。
止回阀26安装在环状突出部24p。如图24~图25所示,止回阀26具备主体部26a、盖部26b、以及铰接部26c。主体部26a为筒状且具有贯通孔26a1。盖部26b构成为可开闭贯通孔26a1。盖部26b具有倾斜面26b1。通过倾斜面26b1与贯通孔26a1的边缘抵接,贯通孔26a1被封闭使止回阀26变为关闭状态。主体部26a与盖部26b通过铰接部26c连接。铰接部26c构成为可弹性变形,盖部26b通过铰接部26c的弹性变形以铰接部26c为中心旋转。通过该方式,贯通孔26a1被打开使止回阀26变为开放状态。
止回阀26优选由橡胶材料等弹性体形成,并且优选一体成形主体部26a、盖部26b与铰接部26c。
主体部26a的内表面26a2与盖部26b的倾斜面26b1的角度α虽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5.1度以上,更优选为25.5度以上。角度α可以是25.1~40度,具体而言可以是25.1、25.5,26、26.5、27、27.5、28、28.5、29、29.5、30、35、40度,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若角度α过小,则会有盖部26b嵌入到贯通孔26a1中止回阀26不容易变成开放状态的情况,将角度α设置为25.1度以上有利于使止回阀26变为开放状态。
倾注部件29具备薄板状的圆盘部29d、倾注口29m、以及卡合部29e。倾注口29m形成于圆盘部29d的中央,卡合部29e与主盖部件24的顶板部24t的内缘卡合。通过该倾注部件29,能够防止在排出内容物时发生滴漏,且易于控制排出方向。
如图22所示,阀部件4安装在形成于收容部17的外气导入孔15,用来调节外壳12与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21与外部空间S之间的气体进出。外气导入孔15是仅设置在外壳12上的贯通孔,没有到达内袋14。如图22、图26A以及图26B所示,阀部件4具备:筒体5,其设置成使中间空间21与外部空间S连通;移动体6,其被收容成可在空洞部50内移动。筒体5与移动体6由射出成形等方式形成。移动体6优选为球状。
如图26A~图28B所示,筒体5具有:配置在外气导入孔15内的直径窄的轴部51;卡合部52,其设置在轴部51的外部空间S侧防止筒体5进入到中间空间21中,且为圆盘状;膨径部53,其设置在轴部51的中间空间21侧防止筒体5从容器主体3的外侧被拉出。卡合部52的上表面52u(即,筒体5的外部空间S侧的外表面)形成有与空洞部50连接的开口52o。邻接区域52a是圆形的平坦区域。此外,在比卡合部52的上表面52u的邻接区域52a更外侧形成有从邻接区域52a向外部空间S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区域52p。
空洞部50是沿轴方向(与外气导入孔15垂直的方向)贯通筒体5的孔,其为了收容球状的移动体6,轴方向的中间空间21侧与外部空间S侧是相对于中央部分变窄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28A与图28B所示,与空洞部50的中间空间21侧的卡合部52的内侧对应的部分是朝向外部空间S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状,且沿周方向形成与移动体6卡合以阻断气体流通的止动部52s。在空洞部50的中间空间21侧,于两个相对的位置形成一对支撑部53p(参照图26B、图28A),所述一对支撑部53p是朝径向内侧突出并支撑收容于空洞部50内的移动体6。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53p具有向外部空间S侧倾斜的倾斜面53p1,移动体6抵接于该倾斜面53p1,使移动体6被支撑。
利用上述结构,如图29A~如图29C所示,空洞部50的横截面形状是在与卡合部52对应位置处的截面(C-C截面)向外部空间S侧直径逐渐变小的圆形。此外,在与轴部51对应位置处的截面(D-D截面)是由具有平行的一对平面壁51s与2个圆弧状壁51c形成的形状,该2个圆弧状壁可以通过切割圆的两个相对的部分而形成。与膨径部53对应位置处的截面(E-E截面)是有具有平行的一对平面壁53s与2个圆弧状壁53c形成的形状,该2个圆弧状壁53c可以通过切割圆的两个相对的部分而形成。这里,平面壁53s是由倾斜面53p1形成的。
应予说明,支撑部53p具有向外部空间S侧倾斜的倾斜面53p1,因此在通过射出成形形成筒体5时,能够抑制形成筒体5的空洞部50的中心销从中间空间21侧拔出时作为底切的支撑部53p翻转。此外,如图28A所示,支撑部53p在其中间空间21侧具有向所述中间空间21侧倾斜的倾斜面53p2。
如图26B与图27B所示,筒体5的前端部(膨径部53的端部)是圆环状的平坦面53e,且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两处,平坦面53e设置欠缺而成的缺口53n。
如图30A所示,移动体6中间空间21侧(膨径部53侧)导入到如上形状的筒体5的空洞部50中。虽然在筒体5设置有支撑部53p,但由于支撑部53p具有倾斜面53p2,所以移动体6能够跨越支撑部53p插入到空洞部50中。
如图29B所示,在移动体6被收容在筒体5的空洞部50中的状态下,处于与轴部51对应位置处的截面(D-D截面)上,一对平面壁51s间的距离d1比移动体6的直径d2略大。一对平面壁51s间的距离d1与移动体6的直径d2的比值(d1/d2)优选为1.01~1.20。该比值可以是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应予说明,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d1/d2=1.09(d1=2.600mm、d2=2.381mm)。此外,圆弧状壁51c的直径d3与移动体6的直径d2的比值(d3/d2)优选为1.02~1.60。该比值可以是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2、1.44、1.46、1.48、1.50、1.52、1.54、1.56、1.58、1.60,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应予说明,在如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d3/d2=1.26(d3=3.000mm、d2=2.381mm)。直径d3优选为比距离d1大。这样的尺寸关系能够使移动体6在空洞部50内于上下方向(与轴垂直的方向)移动,且能够在圆弧状壁51c与移动体6之间的间隙50g处确保气体流通的通路。另一方面,如图29C所示,在与膨径部53对应位置处的截面(E-E截面),平面壁53s间的距离d4比移动体6的直径d2小,从而能够保持移动体6。然而,在E-E截面上,于圆弧状壁53c与移动体6之间形成间隙50g,介由经过所述间隙50g,能够在移动体6保持于支撑部53p的状态下依旧不妨碍气体流通。
如上述方式构成的阀部件4,如图30A所示,膨径部53按压扩展外气导入孔15的同时,膨径部53插入到中间空间21内以安装在容器主体3上。当卡合部52按入到与外壳12的外表面处于抵接的位置为止,轴部51的外周面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紧密接触后的状态下,阀部件4被保持在外壳12上。轴部51的外周面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紧密接触,从而在压缩容器主体3时能够抑制中间空间21内的气体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与筒体5之间的间隙流出。
应予说明,筒体5是通过轴部51的外周面与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紧密接触地安装在容器主体3上的,所以膨径部53不是必须的。此外,筒体5的前端设置有平坦面53e,因此当将阀部件4按入到中间空间21内时,即使阀部件4的前端与内袋14碰撞依旧不容易损伤内袋14。除此以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52s形成在从轴部51向外部空间S侧偏移的卡合部52的内侧,因此即使外气导入孔15的边缘按压轴部51也不会使止动部52s变形,从而能够适当地阻止气体流通。
收容部17安装阀部件4后被收缩膜覆盖。这时,以阀部件4不干涉收缩膜的方式,将阀部件4安装在设置于收容部17的阀部件安装凹部17a。此外,以阀部件安装凹部17a不被收缩膜密封的方式,沿着从阀部件安装凹部17a到口部9的方向设置空气流通槽17b(参照图21)。除此以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部件4设置在比筒体5的上表面52u的邻接区域52a更外侧,且设置有从邻接区域52a向外部空间S侧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区域52p,因此能够通过收缩膜抵接于突出区域52p,使移动体6与收缩膜接触防止移动体6的动作被阻碍。
应予说明,如图30B所述,在移动体6被止动部52s卡合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部件4在垂直于移动体6外部空间侧的端部的外气导入孔15方向上的高度位置h1(这里,以将筒体5安装在外壳12状态下的外壳12的外表面为基准,以下相同)是比筒体5的邻接区域52a的高度位置h2高(即,h1>h2)。也就是说,在移动体6被卡合于止动部52s的状态下,移动体6的一部分是构成为从开口52o飞出。通过这样的构成,即使空洞部50狭窄依旧能够掩盖移动体6的移动量,从而可以使阀部件小型化(薄型化)。此外,当移动体6被卡合于止动部52s的状态下,垂直于移动体6的外部空间侧的端部的外气导入孔15方向上的高度位置h1比突出区域52p的高度位置h3低(即,h1<h3)。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抑制移动体6与收缩膜接触。
移动体6优选为重量是0.0250g以下。若移动体6过重,则在向外壳12施加压缩力时以及从外壳12解除压缩力时,移动体6无法迅速移动从而排出性变差,以至于出现外部气体容易通过止回阀26流入到内袋14内的情况。该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0150g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0100g以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移动体6能够更加容易迅速移动。移动体6的重量优选为0.0030以上。若移动体6过轻,则移动体6的刚性容易变得不充分。移动体6的重量具体而言可以是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100、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200、0.0250g,也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移动体6的材料不特别限定,可以是树脂、金属或陶瓷中的任一种。
移动体6优选直径为2.356mm~2.406mm。若移动体6过小或过大,则会有移动体6无法顺畅移动的情况。具体而言,移动体6的直径为2.356,也可以是2.356、2.360、2.365、2.370、2.375、2.380、2.385、2.390、2.395、2.400、2.405、2.406mm,还可以是此处例示的数值中的任意两个数值之间的范围内。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动作方式。
首先,在排出内容物时,打开图21所述的盖罩22露出倾注部件29,倾斜容器主体3使倾注口29m朝向下方,并压缩容器主体3的外壳12。在气体进入到中间空间21中的状态下压缩外壳12,则中间空间21内的气体会从膨径部53侧进入到空洞部50内,如图30B所述,抬起移动体6使其与止动部52s抵接。当移动体6被止动部52s卡合时,经过空洞部50的气体流动被阻断。该状态下进一步压缩外壳12,则中间空间21内压力变高,使内袋14被压缩。
当压缩内袋14时,内袋14内的内容物的内压升高,从而按压盖部26b。若按压盖部26b则铰接部26c弹性变形,以至于盖部26b以铰接部26c为中心旋转。由此,止回阀26变为开放状态,内容物经过倾注口29m被排出。主体部26a的内表面26a2与盖部26b的倾斜面26b1的角度α为25度以下时,盖部26b会嵌入到贯通孔26a1中以至于难以打开贯通孔26a1,而当角度α为25.1度以上时,贯通孔26a1可以顺畅地被打开。
随后,当排出所需量的内容物后,容器主体3恢复到站立姿态并解除对外壳12的压缩力时,对内袋14的压缩力也被解除从而内袋14内的内容物的内压降低,盖部26b与铰接部26c恢复到原有形状,从而关闭贯通孔26a1使止回阀26呈关闭状态。
当解除对外壳12的压缩力时,外壳12会因自身的弹性恢复到原有的形状。随着外壳12复原中间空间21内减压,如图30B所述,则会对中间空间21的移动体6施以容器内侧方向的力F。通过该方式,移动体6向空洞部50的底面移动,形成如图30A所示的状态,而外部气体通过形成移动体6与空洞部50的壁面的间隙被导入到中间空间21内。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形成移动体6与空洞部50的圆弧状壁51c与圆弧状壁53c之间形成间隙50g(参照图29B与图29C),因此特别是在排出内容物后,吸入外部气体的截面积增加,从而外壳12的复原力得以提高。
应予说明,若在止回阀26中完成贯通孔26a1关闭之前中间空间21的压力减小,则外部气体容易从止回阀26逆流进入到内袋14内。当角度α为25.1度以上时,贯通孔26a1不容易关闭,因此非常容易形成上述情况。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阀部件中,随着中间空间21压力降低移动体6会非常迅速地移动从而能够解决外部气体被导入到中间空间21内以使中间空间21处于降压状态。因此,利用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外部气体流入到内袋14内。移动体6为球状、重量为0.0250g以下,且大小为φ2.356mm~2.406mm的特定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外部气体流入到内袋14内。
【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与比较例主要涉及第3观点的发明。
1.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
<实施例1>
以角度α=26.0度、一对平面壁51s间的距离d1=2.600mm、移动体6的直径d2=2.381mm、以及移动体6的重量为0.096g的方式制造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1。
<实施例2>
除将角度α做成24.0度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层叠剥离容器1。
<实施例3>
不改变实施例1中的移动体6的材料,且除将直径d2做成2.350m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层叠剥离容器1。
<实施例4>
不改变实施例1中的移动体6的材料,且除将直径d2做成2.410m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层叠剥离容器1。
<实施例5>
不改变实施例1中的移动体6的直径,改变材料并将重量做成0.0542g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层叠剥离容器1。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将如图31所示结构的阀部件插入外气导入孔15,并将该阀部件相对于外壳12移动使外气导入孔15开闭,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层叠剥离容器1。
2.排出试验
在上述实施例与比较例中的层叠剥离容器中填充水,确认当稍微压缩外壳12时是否排出内容物(排出性)、以及使内容物排出一半后是否能够抑制外部气体流入到内袋14内(抑制流入性)。按照实施例与比较例制作10个样品,并对每个样品进行试验。
比较例1的容器的全部样品均抑制流入性差。实施例1~2的容器的全部样品均排出性与抑制流入性优异,实施例1的容器比实施例2的容器的排出性良好。实施例3~5的容器中混有排出性与抑制流入性两者均优异的样品、以及排出性与抑制流入性中的至少一者差的样品。
【符号说明】
1:层叠剥离容器,1a:内底面,2:盖,3:容器主体,3r:阀部件安装凹部,4:阀部件,5:筒体,6:移动体,7:躯干部,7A:上部,7B:缩颈部,7C:底部,8:肩部,8A:平坦面部,8B:曲面部,8a1:底面壁部,8a2:侧壁部,8a3:圆状壁部,8a4:弧状壁部,8b1:底面壁部,8b2:侧壁部,9:口部,9A:根部,9B:立置部,9C:安装凸部,9D:扩径部,9E:壁部,9F:壁部,9G:口上端部,9H:形状,9e:卡合部,11:外层,12:外壳,13:内层,14:内袋,15:外气导入孔,17:收容部,17a:阀部件安装凹部,17b:空气流通槽,20:盖主体,21:中间空间,22:盖罩,23:铰链,24:主盖部件,24e:螺纹槽,24o:外侧筒部,2p:环状突出部,24t:顶板部,26:止回阀,26a:主体部,26a1:贯通孔,26a2:内表面,26b:盖部,26b1:倾斜面,26c:铰接部,29:部件,29d:圆盘部,29e:卡合部,29m:口,30:底部,31:中央部,31t:顶部,32:周边部,32b:最低部分,33:凹槽部,40:突出部,41:锥形部,42:薄壁部,43:弯曲部,43t:最凹部,50:空洞部,50g:间隙,51:轴部,51c:圆弧状壁,51s:平面壁,52:卡合部,52a:邻接区域,52o:开口,52p:突出区域,52s:止动部,52u:上表面,53:膨径部,53c:圆弧状壁,53e:平坦面,53n:缺口,53p:支撑部,53p1:倾斜面,53p2:倾斜面,53s:平面壁,C容器中央,C1:曲率半径,C2:曲率半径,Cp:按压盖,Cp1:下端部,Dr:方向,E:区域,F:力,Fc:力,G:假想线,H:接地面,L:假想线,L1:距离,L2:距离,P1:中央区域,P2:周围区域,R1:第1凹部,R2:第2凹部,Ra:曲率半径,Rb:半径,Rf:增强凹部,Rr:增强凹部,S:外部空间,S1:外部空间,S2:内部空间,T:支撑夹具,a1:上端部,a2:中间部,a3:下端部,b1:上端部,b2:中间部,b3:下端部,d1:距离,d2:直径,d3:直径,d4:距离,h1:高度位置,h2:高度位置,h3:高度位置,α:角度。

Claims (22)

1.一种容器,其具备收容部与突出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备中央部、以及围绕所述中央部的周边部,
所述中央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周边部凹陷而底部悬空,
所述突出部构成为从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
所述突出部在包含其下端的长边方向中央的区域具备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周边部的接地面更靠近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中,
从所述顶部到所述弯曲部的最凹陷的最凹部的距离相对于从成为所述中央部的最悬空的底部的顶部到所述接地面的距离之比为0.75~0.99。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构成为具有外壳与内袋,且所述内袋随着内容物减少而收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所述突出部,构成所述外壳的外层与构成所述内袋的内层分别配置在相对于由所述突出部的长边方向和上下方向所限定的平面为对称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具备锥形部,所述锥形部的与所述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从所述底面向下端呈前端尖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具备薄壁部,
所述薄壁部形成于所述锥形部的下端侧的位置,且为厚度比所述锥形部薄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作为所述容器的内侧的底面的内底面是向所述容器的内侧凸出的弯曲形状,
所述内底面的所述容器的中央区域处的曲率半径比位于所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围区域处的曲率半径小。
9.一种容器,其具备收容部与突出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的底面具备中央部、以及围绕所述中央部的周边部,
所述中央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周边部凹陷而底部悬空,
所述突出部构成为从所述中央部向下方突出,
作为所述容器的内侧的底面的内底面是向所述容器的内侧凸出的弯曲形状,
所述内底面的所述容器的中央区域处的曲率半径比位于所述中央区域的周围的周围区域处的曲率半径小。
10.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具有外壳与内袋的容器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躯干部、肩部、以及口部,
所述躯干部形成为有底筒状,且所述躯干部与所述肩部连接,
所述肩部具有平坦面部与增强凹部,且所述平坦面部与所述口部连接,
所述增强凹部从所述外壳侧向所述内袋侧的方向凹陷,且所述增强凹部从所述平坦面部侧朝向在俯视所述容器主体时被所述口部隐藏的位置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口部具有根部,且所述根部形成为在所述平坦面部上隆起,
所述增强凹部从所述平坦面部侧到达所述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肩部以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空间侧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外部空间侧的方向凸出的方式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在所述肩部形成有与所述增强凹部对应的第1增强凹部和第2增强凹部,
第1增强凹部和第2增强凹部配置成以所述肩部的中心轴为基准时呈18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增强凹部具有底面壁部、第1侧壁部和第2侧壁部,
第1侧壁部和第2侧壁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底面壁部的一侧端和另一侧端,
所述底面壁部、第1侧壁部和第2侧壁部到达所述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底面壁部的倾斜角度从所述平坦面部侧到所述根部是恒定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肩部还具有曲面部,
所述曲面部形成为筒状,且所述曲面部与所述平坦面部及所述躯干部连接。
17.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盖、容器主体、以及阀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外壳与内袋,且构成为所述内袋随着内容物减少而收缩,
所述容器主体具备排出所述内容物的口部、以及将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袋之间的中间空间连通于外部空间的外气导入孔,
所述盖安装在所述口部,且具备止回阀,
所述止回阀具备具有贯通孔的筒状的主体部、以及构成为可开闭所述贯通孔的盖部,
所述盖部具备与所述贯通孔的边缘抵接以封闭所述贯通孔的倾斜面,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盖部由铰接部连接,且构成为所述盖部以所述铰接部为中心旋转以打开所述贯通孔,
所述阀部件具备筒体和移动体,
所述筒体具有空洞部,所述空洞部设置成使所述中间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
所述移动体被收容为在所述空洞部内可移动,
所述筒体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在所述移动体向所述外部空间移动时,与所述移动体卡合并阻断经过所述空洞部的空气的流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角度为25.1度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移动体为球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移动体的重量为0.0250g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移动体的重量为0.0150g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其中,
所述移动体的直径为2.356mm~2.406mm。
CN201980027279.3A 2018-05-28 2019-05-22 容器 Active CN112041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4812.XA CN116280581A (zh) 2018-05-28 2019-05-22 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1279A JP7235947B2 (ja) 2018-05-28 2018-05-28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8-101279 2018-05-28
JP2018162824 2018-08-31
JP2018-162824 2018-08-31
JP2018-185623 2018-09-28
JP2018185623A JP7161101B2 (ja) 2018-09-28 2018-09-28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9094070A JP7352063B2 (ja) 2018-08-31 2019-05-17 容器
JP2019-094070 2019-05-17
PCT/JP2019/020295 WO2019230525A1 (ja) 2018-05-28 2019-05-22 容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4812.XA Division CN116280581A (zh) 2018-05-28 2019-05-22 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1234A true CN112041234A (zh) 2020-12-04
CN112041234B CN112041234B (zh) 2023-06-02

Family

ID=69941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7279.3A Active CN112041234B (zh) 2018-05-28 2019-05-22 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41234B (zh)
TW (1) TWI805767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79628A2 (en) * 1987-02-17 1988-08-24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ressure resistant bottle-shaped container
CN1049006A (zh) * 1989-07-10 1991-02-06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合成树脂制的坛状容器
JP2003341638A (ja) * 2002-05-23 2003-12-03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成形容器
CN103052569A (zh) * 2010-07-23 2013-04-17 龟甲万株式会社 止回阀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备止回阀的容器
JP2013209144A (ja) * 2012-03-30 2013-10-10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容器
WO2015178190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旭化成パ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弁、スパウトおよび液体収容器
JP201711455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CN107074395A (zh) * 2014-11-19 2017-08-18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
CN107108066A (zh) * 2014-12-19 2017-08-29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JP2018118764A (ja) * 2017-01-26 2018-08-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79628A2 (en) * 1987-02-17 1988-08-24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Pressure resistant bottle-shaped container
CN1049006A (zh) * 1989-07-10 1991-02-06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合成树脂制的坛状容器
JP2003341638A (ja) * 2002-05-23 2003-12-03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成形容器
CN103052569A (zh) * 2010-07-23 2013-04-17 龟甲万株式会社 止回阀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备止回阀的容器
JP2013209144A (ja) * 2012-03-30 2013-10-10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容器
WO2015178190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旭化成パ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弁、スパウトおよび液体収容器
CN107074395A (zh) * 2014-11-19 2017-08-18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
CN107108066A (zh) * 2014-12-19 2017-08-29 京洛株式会社 层叠剥离容器、对层叠剥离容器安装盖的方法、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JP201711455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二重容器
JP2018118764A (ja) * 2017-01-26 2018-08-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胡声威,周澜,王立新,陈宝霞: "小型非碳酸饮料瓶用PP料的研究", 石化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0536A (zh) 2020-01-01
CN112041234B (zh) 2023-06-02
TWI805767B (zh) 2023-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8057B2 (ja) 吐出容器
JP4228362B2 (ja) 合成樹脂製容器
JP6847706B2 (ja) 二重構造容器成形用プリフォーム組立体
KR101995407B1 (ko) 적층박리용기 및 적층박리용기로의 캡의 장착 방법
US10752395B2 (en) Delaminatable container
EP3251960B1 (en) Double-walled container
JP6993554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6460887B2 (ja) 注出キャップ
US20180318863A1 (en) Dispenser in particular for liquid to pasty substances
CN112041234B (zh) 容器
EP3992107A1 (en) Discharge cap for double container and double container
CN116280581A (zh) 容器
JP7265901B2 (ja) 二重構造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62146A (ja) スタック型二重構造容器成形用プリフォーム及び二重構造容器
JP7294842B2 (ja) 二重構造容器用複合キャップ
JP7343341B2 (ja) 二重構造容器
JP7161101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6839988B2 (ja) 二重容器
JP7181844B2 (ja) 二重容器用注出キャップ及び二重容器
JP7082483B2 (ja) 二重容器
JP6540015B2 (ja) 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JP7235947B2 (ja) 積層剥離容器
JP3544040B2 (ja) ポンプ付き容器
CN113710584B (zh) 层叠剥离容器
JP7265900B2 (ja) 二重構造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