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2405B - 帶捲繞體 - Google Patents

帶捲繞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2405B
TWI802405B TW111117807A TW111117807A TWI802405B TW I802405 B TWI802405 B TW I802405B TW 111117807 A TW111117807 A TW 111117807A TW 111117807 A TW111117807 A TW 111117807A TW I802405 B TWI802405 B TW I8024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nding
tape
film
central axis
bel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7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3482A (zh
Inventor
田口聡
片庭瑞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25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570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3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3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2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240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B65D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or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65D63/14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separate securing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04Kinds or types
    • B65H75/08Kinds or types of circular or polygonal cross-section
    • B65H75/12Kinds or types of circular or polygonal cross-section with a single end flange (e.g. with a conical end flange); formed with one end of greater diameter than the barr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4Supports for hops, vines, or trees
    • A01G17/06Trellis-work
    • A01G17/08Tools e.g. clips for attaching hops, vines, or boughs to trellis-work; Ty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12Supports for plants; Trellis for strawberries or the like
    • A01G9/128Fixing of plants to supports, e.g. by means of cl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vinyl halide (co)polymers, e.g. PVC, PVDC, PVF, PVD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4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6Knitted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3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applying separate securing members, e.g. deformable clips
    • B65B13/345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7/00Bundling particula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using string, wire, or narrow tape or band; Baling fibrous material, e.g. pea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7/00Bundling particula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using string, wire, or narrow tape or band; Baling fibrous material, e.g. pea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B27/10Bundling rods, sticks, or like elongated obj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B65D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or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5/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D85/67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for web or tape-like material
    • B65D85/671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for web or tape-like material wound in flat spiral form
    • B65D85/67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for web or tape-like material wound in flat spiral form on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8/00Winding webs
    • B65H18/28Wound package of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5/00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 B65H35/0006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 B65H35/002Hand-held or tabl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04Kinds or types
    • B65H75/08Kinds or types of circular or polygonal cross-section
    • B65H75/10Kinds or types of circular or polygonal cross-section without flanges, e.g. cop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33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0Symmetrical or sandwich layers, e.g. ABA, ABCBA, ABCCB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76Polyester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8Cutt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82Tearability
    • B32B2307/5825Tear resist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6Degra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6Degradable
    • B32B2307/7163Biodegra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05/00Adhesive articles, e.g. adhesive t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6Securing handled material to another material
    • B65H2301/5161Binding processes
    • B65H2301/51611Binding processes involving at least a binding element travers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e.g. stap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7T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7Tapes
    • B65H2701/375Strapping tap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W90/10Bio-packaging, e.g. packing containers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r bio-plast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Supports For Plants (AREA)
  • Prosthes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捆束用帶(10)係具有:中間層(11);及第1表面層(16),係覆蓋中間層(11)之一方的表面。中間層(11)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12),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12)係以對捆束用帶(10)之長度方向(D1)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

Description

帶捲繞體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捆束用帶、捆束方法、帶捲繞體以及捲盤。例如,係有關於一種在農作物栽培之導引捆束作業等可使用之捆束用帶、捆束方法、帶捲繞體以及捲盤。
以往,在栽培農作物時之導引捆束作業使用園藝用捆束機。具體而言,例如,在胡瓜、葡萄、蕃茄等之農作物栽培,為了將植物之蔓或莖捆束於支柱或網等而使用園藝用捆束機。
這種園藝用捆束機係例如如專利文獻1所示,包括:主把手,係可從前端部拉出帶;緊鉗臂,係對主把手可轉動;以及操作把手,係用以使緊鉗臂轉動。而且,輕握入園藝用捆束機之操作把手時,緊鉗臂對主把手在閉合方向轉動,而緊鉗臂之前端的帶握持裝置握持從主把手之前端部所拉出的帶。在此狀態,解除把手之握入時,緊鉗臂對主把手在張開方向轉動,而拉出帶。拉出帶而設定成在緊鉗臂與主把手之間拉緊帶的狀態後,將農作物及支柱壓在該拉出之帶,而將農作物及支柱插入緊鉗臂與主把手之間。在此狀態再握入把手時,緊鉗臂對主把手在閉合方向轉動,而形成帶環。進一步握入把手時,藉釘裝訂帶環之兩端部的附近,且藉裁刀裁斷帶環的端部,而捆束結束。
在這種園藝用捆束機所使用之捆束用帶係一般是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之樹脂製者。此外,在專利文獻2,係記載作為捆束用帶之材料,使用不織布。
又,在專利文獻3,係記載一種技術,該技術係為了防止所謂的筍現象,而將厚紙並設成與黏著帶的側面相對向,該筍現象係因在拉出黏著帶時所產生之殘留應力或由保存中之溫度變化所引起而產生的應變應力,而所捲繞之黏著帶在捲軸方向橫向滑動,成為研缽狀。此厚紙係僅對捲繞黏著帶之芯體的端面藉塗漿糊被接合,因為對黏著帶的側面係未被接合,所以在拉出黏著帶時不為成為阻力,另一方面,藉厚紙可防止黏著帶在捲軸方向橫向滑動。
進而,在專利文獻4,係記載一種用以捲繞羊毛等之線的紙管。此紙管係為了即使進行蒸線而膨脹亦可易於拉出線,而被形成圓錐形。
又,在專利文獻5,係記載一種用以捲繞已被黏貼電子元件之電子元件帶的帶捲盤。此帶捲盤係使由塑膠片所構成之2片側板相對向,並將以從各側板之中心部突出的方式所形成的突面部相向地接合,藉此,形成用以捲繞電子元件帶的外周面。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2441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昭54-15314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實公昭48-40688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實開平02-80669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實開昭59-3386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可是,如在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以往的捆束用帶係因為使帶環擴大之力作用時易於裂開,所以具有在具有反彈力大之樹枝或莖之農作物的導引作業係無法使用的問題點。
例如,在水梨或李子等之果園栽培將樹枝固定於果園棚架的情況,以以往之捆束機及捆束用帶捆束時,樹枝之反彈力拉捆束用帶,而捆束用帶從在以釘釘住時所產生之孔裂開,而具有帶環脫落的問題點。
因此,在固定反彈力大之樹枝等的情況,係使用固持強度大的導引繩(麻繩、紙繩、乙烯繩、橡膠管等)並以手作業進行捆束繩的作業。這種手作業係費時,且勞力亦大。又,因為捆束方法亦是特殊,所以亦具有不熟練的作業員無法易於進行的問題點。
因此,本發明係課題在於作成即使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實現使用園藝用捆束機之捆束。
又,捆束用帶係與在專利文獻3所所記載之黏著帶相異,具有所捲繞之捆束用帶彼此易解開的特徵。因此,將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技術應用於捆束用帶,亦在捆束用帶與捲軸垂直的方向,即外徑方向解開。
因此,本發明係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帶捲繞體,該帶捲繞體係是用以捆束被捆束物之捆束用帶,又,是不具有黏著層之非黏著性的捆束用帶,都難解開。
又,捲盤係有掛在各種大小之樹木的樹枝或支柱(以下稱為「芯棒」)下被使用的情況。在專利文獻4及專利文獻5,係未表示可被各種直徑之芯棒適合地支撐的捲盤。
因此,本發明係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被各種直徑之芯棒適合地支撐的捲盤。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所開發者,係包括如下之構件的捆束用帶,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該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該捆束用帶的特徵為:該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
本發明係如上述所示,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該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而且,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欲使捆束用帶在長度方向伸長之力作用時,欲使捆束用帶伸長之力亦作用於第1線狀材。因此,因為藉第1線狀材而捆束用帶的強度增加,所以在將釘擊入捆束用帶而捆束的情況,亦可使其變成難裂開。若使用此捆束用帶,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園藝用捆束機來進行捆束作業。
此外,亦可更具備覆蓋該中間層之另一方之表面的第2表面層。即,亦可成為以第1表面層與第2表面層夾入中間層的構成。
又,亦可中間層係具有對第1線狀材交叉之第2線狀材。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藉第2線狀材抑制第1線狀材之間隔變寬,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之伸長。因此,在將釘擊入捆束用帶而捆束後即使拉捆束用帶,亦因為針所刺的孔難擴大,所以可提供難裂開的捆束用帶。
又,亦可第1線狀材係被配置成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正交,第2線狀材係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所延設。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成為格子狀,所以可增加捆束用帶之強度。
又,亦可中間層係以織入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之方式所形成。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中間層之表面成為凹凸小之平坦的薄片狀,所以在進行以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夾入的加工之前亦易處理,而捆束用帶之製造成為容易。又,藉由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彼此相纏,因為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難相對地移動,所以可有效地抑制捆束用帶之伸長。
又,亦可第1線狀材及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方係使纖維材料成束所形成。若依此方式構成,在使第1線狀材或第2線狀材變粗以提高強度的情況,亦可作成中間層的厚度不會厚。即,在以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夾入中間層時,因為使纖維材料成束之線狀材被壓扁成扁平,所以可使捆束用帶的厚度變薄。
又,亦可第1線狀材係以5mm以下之間隔所並設。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擊入釘而捆束後即使捆束用帶被拉而伸長,亦因為至伸長至少5mm釘之腳部碰到第1線狀材,所以阻止釘之進一步的移動,而可將在以釘釘住時所產生的孔抑制成不會更擴大。
又,亦可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之至少一方係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之材料所形成。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捆束後之捆束用帶被放置於野外時,可自然地劣化。藉由依此方式表面層劣化,可在農作物之收穫時捆束用帶易拆下,又,脫落之捆束用帶掉至田地,亦成為不顯眼。
此外,本發明之捆束用帶係可根據捆束方法使用,該捆束方法係在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後,將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藉此,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在根據這種捆束方法使用的情況,藉由藉第1線狀材固持針之腳部,因為抑制針之移動,所以將針刺入之孔難擴大,而捆束用帶難裂開。
又,本發明之捆束用帶係可根據捆束方法使用,該捆束方法係在藉已安裝該捆束用帶的捆束機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後,將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藉此,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在根據這種捆束方法使用的情況,藉由藉第1線狀材固持針之腳部,因為抑制針之移動,所以將針刺入之孔難擴大,而捆束用帶難裂開。
又,亦可在捆束用帶的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又,亦可在捆束用帶的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2開縫。又,亦可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部分。又,亦可形成複數條第1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與形成複數條第2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係對通過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之中心的線是非對稱。又,亦可在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亦可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之寬度方向的長度對捆束用帶的寬度之比係15%以下。亦可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寬度方向之長度的60%以上。
又,是一種帶捲繞體,其包括:筒狀之管構件;被捲繞於管構件之捆束用帶;以及第1構件,係位於所捲繞之捆束用帶的側面,並對側面之至少一部分被接合。其中,亦可第1構件係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又,亦可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孔。又,亦可管構件之內徑係比孔的直徑大。又,亦可管構件係被形成為在通過被內壁包圍之部位及孔之中心軸的方向延伸的圓筒形。又,亦可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
又,亦可第1構件係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1mm以上。又,亦可第1構件係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的部位係沿著中心軸之方向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又,亦可將該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接合的接合面積係從所捲繞之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又,亦可在第1構件,係設置使藉將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接合之接著層的接合面積從所捲繞之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之接著層不露出的區域。又,亦可第1構件係至少一部分對管構件被接合。又,亦可更具備第2構件,該第2構件係被設置成一方之表面與管構件之端面及帶之側面的一部分相對向,另一方之表面與第1構件相對向,並形成對被管構件包圍之部位及孔連通的第2孔。又,亦可孔及第2孔係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徑,管構件之內徑係比孔及第2孔的直徑大。又,亦可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部位。又,亦可管構件係被形成為在通過被內壁包圍之部位及連通之部位的中心軸之方向延伸的圓筒形,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又,亦可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更大1mm以上。又,亦可第1構件係被設置成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之部位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圓周方向所延設。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徑向所延設。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以彼此分開之方式被設置複數個。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被延設成在捆束用帶之圓周方向及徑向前進的螺旋形。
又,在帶捲繞體,亦可第1構件係具備非接著部,該非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又,亦可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複數個部分,係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亦可第1構件係具備包含對管構件接合之部分的第1部,進而,在以管構件之軸為中心並在內部包含第1部的虛擬圓上,包括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第1圓弧部、與對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的第2圓弧部。
又,是一種捲盤,其包括:筒狀之管構件,係可捲繞捆束用帶;及突出部,係從管構件之內壁部或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管構件之軸心突出,並具有撓性。
亦可突出部係被設置於從內壁部之在軸心方向的中心位置±5.5mm以內之範圍W。亦可管構件係一端面側與另一端面側連通,突出部係突出量P是1mm以上。亦可突出部係在軸心方向的最大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亦可突出部係從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該管構件之軸心側突出的薄膜。亦可薄膜係兩層構造。亦可突出部係具有耐水性或延展性之至少任一方。
進而,是一種帶捲繞體,其包括:捆束用帶;捲盤,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係捲繞捆束用帶;及突出部,係從管構件之內壁部或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管構件之軸心突出,並具有撓性;以及第1構件,係位於所捲繞之捆束用帶的側面,並對側面之至少一部分被接合。
此處,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圓周方向所延設。又,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徑向所延設。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以彼此分開之方式被設置複數個。又,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被延設成在捆束用帶之圓周方向及徑向前進的螺旋形。
又,在帶捲繞體,亦可第1構件係具備非接著部,該非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又,亦可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複數個部分,係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亦可第1構件係具備包含對管構件接合之部分的第1部,進而,在以管構件之軸為中心並在內部包含第1部的虛擬圓上,包括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第1圓弧部、與對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的第2圓弧部。
又,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帶捲繞體。此帶捲繞體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並可捆束被捆束物;以及第1構件,係位於所捲繞之帶的側面;並將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的至少一部分接合。此處,亦可第1構件係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
又,亦可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孔。另一方面,亦可在第1構件係只是形成開縫。亦可利用者等根據此開縫將第1構件擴大。進而,亦可在第1構件係未形成孔或開縫。亦可利用者等弄破第1構件之一部分。
又,管構件之內徑係比孔的直徑大較佳。又,亦可管構件係以在通過被內壁包圍之部位及孔之中心軸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為圓筒形。又,孔係以管構件之內壁面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的方式所形成較佳。管構件之內壁面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被形成為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1mm以上更佳。
進而,第1構件係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之部位係沿著中心軸之方向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較佳。
又,亦可將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接合的接合面積係從所捲繞之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進而,亦可更具備第2構件,該第2構件係被設置成一方之表面與管構件之端面及帶之側面的一部分相對向,另一方之表面與第1構件相對向,並形成對被管構件包圍之空間及孔連通的第2孔。此處,亦可孔及第2孔係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徑,管構件之內徑係比孔及第2孔的直徑大。
又,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具備可捆束2個以上之被捆束物之帶的帶捲繞體。此帶捲繞體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並可捆束被捆束物;以及第1構件,係被設置成對所捲繞之帶的側面接合,並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的部位連通的孔。此外,在第1構件,係形成使藉將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接合之接著層的接合面積從所捲繞之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之接著層不露出的區域。
又,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具備可捆束被捆束物之帶的帶捲繞體。此帶捲繞體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以及第1構件,係被設置成對所捲繞之帶的側面接合,並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的部位連通的孔。
在這種帶捲繞體,亦可在捆束用帶的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又,亦可在捆束用帶的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2開縫。又,亦可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部分。又,亦可形成複數條第1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與形成複數條第2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係對通過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之中心的線是非對稱。又,亦可在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亦可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之寬度方向的長度對捆束用帶的寬度之比係15%以下。亦可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寬度方向之長度的60%以上。
在這種帶捲繞體,亦可捆束用帶係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中間層係特徵為: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
本發明係如上述所示,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而且,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欲使捆束用帶在長度方向伸長之力作用時,欲使捆束用帶伸長之力亦作用於第1線狀材。因此,因為藉第1線狀材而捆束用帶的強度增加,所以在將釘擊入捆束用帶而捆束的情況,亦可使其變成難裂開。若使用此捆束用帶,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園藝用捆束機來進行捆束作業。
此外,亦可更具備覆蓋該中間層之另一方之表面的第2表面層。即,亦可成為以第1表面層與第2表面層夾入中間層的構成。
又,亦可中間層係具有對第1線狀材交叉之第2線狀材。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藉第2線狀材抑制第1線狀材之間隔變寬,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之伸長。因此,在將釘擊入捆束用帶而捆束後即使拉捆束用帶,亦因為針所刺的孔難擴大,所以可提供難裂開的捆束用帶。
又,亦可第1線狀材係被配置成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正交,第2線狀材係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所延設。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成為格子狀,所以可增加捆束用帶之強度。
又,亦可中間層係以織入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之方式所形成。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中間層之表面成為凹凸小之平坦的薄片狀,所以在進行以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夾入的加工之前亦易處理,而捆束用帶之製造成為容易。又,藉由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彼此相纏,因為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難相對地移動,所以可有效地抑制捆束用帶之伸長。
又,亦可第1線狀材及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方係使纖維材料成束所形成。若依此方式構成,在使第1線狀材或第2線狀材變粗以提高強度的情況,亦可作成中間層的厚度不會厚。即,在以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夾入中間層時,因為使纖維材料成束之線狀材被壓扁成扁平,所以可使捆束用帶的厚度變薄。
又,亦可第1線狀材係以5mm以下之間隔所並設。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擊入釘而捆束後即使捆束用帶被拉而伸長,亦因為至伸長至少5mm釘之腳部碰到第1線狀材,所以阻止釘之進一步的移動,可將在以釘釘住時所產生的孔抑制成不會更擴大。
又,亦可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之至少一方係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之材料所形成。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捆束後之捆束用帶被放置於野外時,可自然地劣化。藉由依此方式表面層劣化,可在農作物之收穫時捆束用帶易拆下,又,脫落之捆束用帶掉至田地,亦成為不顯眼。
此外,本發明之捆束用帶係可根據捆束方法使用,該捆束方法係在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後,將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藉此,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在根據這種捆束方法使用的情況,藉由藉第1線狀材固持針之腳部,因為抑制針之移動,所以將針刺入之孔難擴大,而捆束用帶難裂開。
又,本發明之捆束用帶係可根據捆束方法使用,該捆束方法係在藉已安裝該捆束用帶的捆束機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後,將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藉此,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在根據這種捆束方法使用的情況,藉由藉第1線狀材固持針之腳部,因為抑制針之移動,所以將針刺入之孔難擴大,而捆束用帶難裂開。
此處,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圓周方向所延設。又,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徑向所延設。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以彼此分開之方式被設置複數個。又,亦可捆束用帶與第1構件之接著部係被延設成在捆束用帶之圓周方向及徑向前進的螺旋形。
又,在帶捲繞體,亦可第1構件係具備非接著部,該非接著部係在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又,亦可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複數個部分,係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亦可第1構件係具備包含對管構件接合之部分的第1部,進而,在以管構件之軸為中心並在內部包含第1部的虛擬圓上,包括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第1圓弧部、與對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的第2圓弧部。
本揭示是一種捲盤,其包括:筒狀之管構件,係可捲繞可捆束被捆束物之帶;及突出部,係從管構件之內壁部或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該管構件之軸心側突出,並具有撓性。此外,亦可具備被捲繞於管構件並可捆束被捆束物之帶。
若依據這種構成,因為突出部具有撓性,所以在將樹木之樹枝等之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的情況,突出部柔軟地彎曲,而可得到棒狀構件在拔脫方向難拔脫之止脫效果。
突出部係被設置於從內壁部之在軸心方向的中心位置±5.5mm以內之範圍W較佳。
若依據這種構成,在將樹木之樹枝等之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的情況,藉棒狀構件與管構件的卡合,突出部適合並柔軟地彎曲,而捲盤在不會過度地傾斜而穩定地被支撐。
又,在軸心方向的最大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較佳。進而,亦可突出部係從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管構件之軸心側突出的薄膜。
若依據這種構成,因為以薄膜設置突出部,所以可易於將突出部設置於管構件。又,藉由調整薄膜的形狀,可易於調整突出量P、或最大厚度T。又,亦可以具有與管構件係相異之物性(包含彈性係數)的材質設置突出部。此外,亦可薄膜係兩層構造。
藉由將薄膜作成兩層構造,因應於用途來調整突出量P、或最大厚度T這件事成為容易。又,藉由採用兩層構造,在將第1構件黏貼於管構件之端面時,即使在第1構件之成為突出部的部分接著劑等溢出的情況,亦可藉第2構件覆蓋接著劑或黏著劑。在將樹木之樹枝等之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並拉出帶的情況,可防止所溢出之接著劑或黏著劑成為阻力而造成不良影響。此外,兩層構造係包含包含兩層構造之3層以上的多層構造。
管構件係一端面側與另一端面側連通,突出部係突出量P是1mm以上較佳。
將突出部設置於該數值的範圍時,在將樹木之樹枝等之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並拉出帶的情況,因為突出部柔軟地彎曲,所以可得到適合之制動力。
進而,亦可突出部係由第1構件所構成,該第1構件係表面與管構件之一端面相對向,並朝向管構件之軸心側所延設。進而,亦可更具備第2構件,該第2構件係被設置成一方之表面與管構件之一端面相對向,另一方之表面與第1構件相對向,並朝向管構件之軸心側所延設。此外,在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孔。
進而,可如以下之方式形成突出部,在包含軸心之截面,在突出部之前端的第1切點與突出部接觸,而在管構件之另一端面側的第2切點與管構件接觸的切線係對包含軸心之直線傾斜。傾斜角度係例如是3度以上較佳。
又,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具備可捆束被捆束物之帶的捲盤。此捲盤係包括:管構件;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以及突出部,係在管構件之一端面側,朝向管構件之軸心側所延設;在包含軸心之截面,在突出部之前端的第1切點與突出部接觸,並在管構件之另一端面側的第2切點與管構件接觸的切線係被形成為對包含軸心之直線傾斜。傾斜角度係3度以上較佳。
又,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具備捲繞可捆束被捆束物的帶之筒狀之管構件的捲盤。此處,在管構件之軸心方向的至少一端部,在包含軸心之第1截面,具備從管構件之內壁向軸心側延設的第1突出部,在相同的一端部,在與包含軸心之第1截面相異的第2截面,具備從管構件之內壁向軸心側延設的第2突出部。但,亦可是第1突出部與第2突出部被形成一體之環狀的突出部。另一方面,亦可作成以在以軸心為中心之圓周方向彼此分開的方式形成第1突出部與第2突出部。在此情況,在包含軸心之第3截面,從內壁突出的突出部係未被形成。又,這些突出部係以自由端形成接近軸心的端部,並構成為在軸心方向之任一方向(朝向軸心方向之另一端部的方向與其相反方向)都可變形較佳。變形係彈性變形,即,由造成變形之力的作用消失時恢復成原來之形狀的大小及材料形成突出部較佳。
亦可捲盤係更具備被捲繞於管構件並可捆束被捆束物之帶。
在這種可捆束之帶被捲繞於管構件的帶捲繞體,亦可在捆束用帶的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又,亦可在捆束用帶的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2開縫。又,亦可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部分。又,亦可形成複數條第1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與形成複數條第2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係對通過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之中心的線是非對稱。又,亦可在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1表面層或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又,亦可在第2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第2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亦可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之寬度方向的長度對捆束用帶的寬度之比係15%以下。亦可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寬度方向之長度的60%以上。
這種捲盤係作為帶捲繞體,包括:筒狀之管構件;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並可捆束被捆束物;以及第1構件,係位於所捲繞之帶的側面;並將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的至少一部分接合。此處,第1構件係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
又,亦可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孔。另一方面,亦可在第1構件係只是形成開縫。亦可利用者等根據此開縫將第1構件擴大。進而,亦可在第1構件係未形成孔或開縫。亦可利用者等弄破第1構件之一部分。
又,管構件之內徑係比孔的直徑大較佳。又,亦可管構件係以在通過被內壁包圍之部位及孔之中心軸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為圓筒形。又,孔係以管構件之內壁面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的方式所形成較佳。管構件之內壁面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被形成為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1mm以上更佳。
進而,第1構件係管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第1構件與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之部位係沿著中心軸之方向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較佳。
又,亦可將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接合的接合面積係從所捲繞之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進而,亦可更具備第2構件,該第2構件係被設置成一方之表面與管構件之端面及帶之側面的一部分相對向,另一方之表面與第1構件相對向,並形成對被管構件包圍之空間及孔連通的第2孔。此處,亦可孔及第2孔係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徑,管構件之內徑係比孔及第2孔的直徑大。
又,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具備可捆束2個以上之被捆束物之帶的帶捲繞體。此帶捲繞體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並可捆束被捆束物;以及第1構件,係被設置成對所捲繞之帶的側面接合,並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的部位連通的孔。此外,在第1構件,係形成使藉將第1構件與帶之側面接合之接著層的接合面積從所捲繞之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之接著層不露出的區域。
又,本揭示係有關於一種具備可捆束被捆束物之帶的帶捲繞體。此帶捲繞體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以及第1構件,係被設置成對所捲繞之帶的側面接合,並形成對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的部位連通的孔。
在這種捲盤或帶捲繞體,亦可捆束用帶係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中間層係特徵為: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
本發明係如上述所示,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而且,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欲使捆束用帶在長度方向伸長之力作用時,欲使捆束用帶伸長之力亦作用於第1線狀材。因此,因為藉第1線狀材而捆束用帶的強度增加,所以在將釘擊入捆束用帶而捆束的情況,亦可使其變成難裂開。若使用此捆束用帶,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園藝用捆束機來進行捆束作業。
此外,亦可更具備覆蓋該中間層之另一方之表面的第2表面層。即,亦可成為以第1表面層與第2表面層夾入中間層的構成。
又,亦可中間層係具有對第1線狀材交叉之第2線狀材。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藉第2線狀材抑制第1線狀材之間隔變寬,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之伸長。因此,在將釘擊入捆束用帶而捆束後即使拉捆束用帶,亦因為針所刺的孔難擴大,所以可提供難裂開的捆束用帶。
又,亦可第1線狀材係被配置成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正交,第2線狀材係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所延設。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成為格子狀,所以可增加捆束用帶之強度。
又,亦可中間層係以織入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之方式所形成。若依此方式構成,因為中間層之表面成為凹凸小之平坦的薄片狀,所以在進行以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夾入的加工之前亦易處理,而捆束用帶之製造成為容易。又,藉由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彼此相纏,因為第1線狀材與第2線狀材難相對地移動,所以可有效地抑制捆束用帶之伸長。
又,亦可第1線狀材及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方係使纖維材料成束所形成。若依此方式構成,在使第1線狀材或第2線狀材變粗以提高強度的情況,亦可作成中間層的厚度不會厚。即,在以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夾入中間層時,因為使纖維材料成束之線狀材被壓扁成扁平,所以可使捆束用帶的厚度變薄。
又,亦可第1線狀材係以5mm以下之間隔所並設。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擊入釘而捆束後即使捆束用帶被拉而伸長,亦因為至伸長至少5mm釘之腳部碰到第1線狀材,所以阻止釘之進一步的移動,可將在以釘釘住時所產生的孔抑制成不會更擴大。
又,亦可第1表面層及第2表面層之至少一方係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之材料所形成。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捆束後之捆束用帶被放置於野外時,可自然地劣化。藉由依此方式表面層劣化,可在農作物之收穫時捆束用帶易拆下,又,脫落之捆束用帶掉至田地,亦成為不顯眼。
此外,本發明之捆束用帶係可根據捆束方法使用,該捆束方法係在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後,將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藉此,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在根據這種捆束方法使用的情況,藉由藉第1線狀材固持針之腳部,因為抑制針之移動,所以將針刺入之孔難擴大,而捆束用帶難裂開。
又,本發明之捆束用帶係可根據捆束方法使用,該捆束方法係在藉已安裝該捆束用帶的捆束機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後,將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藉此,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在根據這種捆束方法使用的情況,藉由藉第1線狀材固持針之腳部,因為抑制針之移動,所以將針刺入之孔難擴大,而捆束用帶難裂開。 (附記)
其次,記載從以下所述之複數種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可掌握的技術構想。 (附記A) 1. 一種帶捲繞體,其包括: 筒狀之管構件; 捆束用帶,係被捲繞於該管構件;以及 第1構件,係位於該被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側面,並對該側面之至少一部分接合。
2. 在如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
3. 在如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該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孔。
4. 在如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管構件之內徑係比該孔的直徑大。
5. 在如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管構件係被形成為在通過被該內壁包圍之部位及該孔之中心軸的方向延伸的圓筒形,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
6. 在如5.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1mm以上。
7. 在如5.或6.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的部位係沿著該中心軸之方向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8. 在如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將該第1構件與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接合面積係從所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
9. 在如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在該第1構件,係設置使藉將該第1構件與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之接著層的接合面積從所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之該接著層不露出的區域。
10. 在如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至少一部分對該管構件被接合。
11. 在如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更具備第2構件,該第2構件係被設置成一方之表面與該管構件之端面及該捆束用帶之側面的一部分相對向,另一方之表面與該第1構件相對向,並形成對被該管構件包圍之部位及該孔連通的第2孔。
12. 在如1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孔及該第2孔係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徑,該管構件之內徑係比該孔及該第2孔的直徑大。
13. 在如1.或2.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該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部位。
14. 在如1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管構件係被形成為在通過被該內壁包圍之部位及該連通之部位的中心軸之方向延伸的圓筒形,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
15. 在如14.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更大1mm以上。
16. 在如14.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被設置成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之部位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7. 在如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第2部,係包含在該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部分。
18. 在如17.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具備非接著部,該非接著部係在該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
19. 在如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複數個部分,係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
20. 在如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具備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之部分的第1部,進而,在以該管構件之軸為中心並在內部包含該第1部的虛擬圓上,包括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第1圓弧部、與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的第2圓弧部。
21. 在如1.之帶捲繞體,該捆束用帶係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該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該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
22. 在如21.之帶捲繞體,該中間層係具有對該第1線狀材交叉之第2線狀材。
23. 在如22.之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係被配置成對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正交,該第2線狀材係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所延設。
24. 在如22.或23.之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與該第2線狀材係以彼此織入之方式所形成。
25. 在如22.至2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及該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方係使纖維材料成束所形成。
26. 在如21.至2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係以5mm以下之間隔所並設。
27. 在如21.至2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更具備覆蓋該中間層之另一方之表面的第2表面層。
28. 在如27.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表面層及該第2表面層之至少一方係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之材料所形成。
29. 在如21.至2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
30. 在如29.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在該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係形成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2開縫。
31. 在如22.或2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至少一條之該第1開縫係裁斷該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部分。
32. 在如30.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形成複數條該第1開縫之該長度方向的位置、與形成複數條該第2開縫之該長度方向的位置係對通過該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之中心的線是非對稱。
33. 在如30.或3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第1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該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該第1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
34. 在如30.或3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第1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該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該第1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
35. 在如29.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至少一條之該第1開縫之該寬度方向的長度對該捆束用帶的寬度之比係15%以下。
36. 在如3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開縫係裁斷該第2線狀材之寬度的60%以上。
37. 一種捆束方法,其包含:從如1.至36.中任一項之帶捲繞體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及將該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
38. 一種捆束方法,其係使用已安裝如1.至36.中任一項之捆束用帶的捆束機來捆束被捆束物的捆束方法,其包含:將該捆束用帶捲繞於該被捆束物;及將該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 (附記B)
101. 一種捲盤,其包括: 筒狀之管構件,係可捲繞可捆束被捆束物之捆束用帶;及 突出部,係從該管構件之內壁部或該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該管構件之軸心突出,並具有撓性。
102. 在如101.所記載之捲盤,該突出部係被設置於從該內壁部之在該軸心方向的中心位置±5.5mm以內之範圍W。
103. 在如101.或102.所記載之捲盤,該管構件係該一端面側與另一端面側連通,該突出部係突出量P是1mm以上。
104. 在如101.至10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捲盤,該突出部係在該軸心方向的最大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05. 在如101.至10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捲盤,該突出部係從該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該管構件之軸心側突出的薄膜。
106. 在如105.所記載之捲盤,該薄膜係兩層構造。
107. 在如101.至10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捲盤,該突出部係具有耐水性或延展性之至少任一方。
108. 一種帶捲繞體,係將捆束用帶捲繞於如101.所記載之捲盤的帶捲繞體,其包括: 捆束用帶; 捲盤,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係捲繞該捆束用帶;及突出部,係從該管構件之內壁部或該管構件之一端面側向該管構件之軸心突出,並具有撓性;以及 第1構件,係位於該被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側面,並對該側面之至少一部分接合。
109.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第2部,係包含在該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部分。
110.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具備非接著部,該非接著部係在該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
111.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複數個部分,係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
112.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具備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之部分的第1部,進而,在以該管構件之軸為中心並在內部包含該第1部的虛擬圓上,包括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第1圓弧部、與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的第2圓弧部。
113.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係: 包括: 中間層;及 第1表面層,係覆蓋該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 該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而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
114. 在如11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中間層係具有對該第1線狀材交叉之第2線狀材。
115. 在如114.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係被配置成對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正交,該第2線狀材係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所延設。
116. 在如114.或115.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與該第2線狀材係以彼此織入之方式所形成。
117. 在如114.至11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及該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方係使纖維材料成束所形成。
118. 在如113.至1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該第1線狀材係以5mm以下之間隔所並設。
119. 在如113.至11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更具備覆蓋該中間層之另一方之表面的第2表面層。
120. 在如119.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表面層及該第2表面層之至少一方係由光分解性或生物分解性之材料所形成。
121. 在如113.至12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
122. 在如12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在該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係形成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2開縫。
123. 在如114.或1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該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至少一條之該第1開縫係裁斷該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部分。
124. 在如122.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形成複數條該第1開縫之該長度方向的位置、與形成複數條該第2開縫之該長度方向的位置係對通過該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之中心的線是非對稱。
125. 在如122.或12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第1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該第1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該第1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
126. 在如122.或12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捲繞體,在該第1表面層之與至少一條之該第2開縫對應的位置,係形成裁斷該第1表面層之一部分的開縫。
127. 在如121.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至少一條之該第1開縫之該寬度方向的長度對該捆束用帶的寬度之比係15%以下。
128. 在如12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開縫係裁斷該第2線狀材之寬度的60%以上。
129. 一種捆束方法,其包含: 將如113.至128.中任一項之帶捲繞體的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及 將該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
130. 一種捆束方法,其係使用已安裝如113.至128.中任一項之帶捲繞體的捆束用帶的捆束機來捆束被捆束物的捆束方法,其包含: 將該捆束用帶捲繞於該被捆束物;及 將該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兩端部重疊,並擊入コ字形之釘,將該兩端部的附近互相裝訂而捆束。
131.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
132.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該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孔。
133. 在如132.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管構件之內徑係比該孔的直徑大。
134. 在如132.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 該管構件係被形成為在通過被該內壁包圍之部位及該孔之中心軸的方向延伸的圓筒形; 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
135. 在如134.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1mm以上。
136. 在如134.或135.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的部位係沿著該中心軸之方向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37.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將該第1構件與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接合面積係從所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
138.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在該第1構件,係設置使藉將該第1構件與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之接著層的接合面積從所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之該接著層不露出的區域。
139. 在如132.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至少一部分對該管構件被接合。
140. 在如132.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更具備第2構件,該第2構件係被設置成一方之表面與該管構件之端面及該捆束用帶之側面的一部分相對向,另一方之表面與該第1構件相對向,並形成對被該管構件包圍之部位及該孔連通的第2孔。
141. 在如140.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孔及該第2孔係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徑,該管構件之內徑係比該孔及該第2孔的直徑大。
142. 在如108.或109.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形成對被該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部位連通的部位。
143. 在如142.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管構件係被形成為在通過被該內壁包圍之部位及該連通之部位的中心軸之方向延伸的圓筒形,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
144. 在如14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更大1mm以上。
145. 在如143.所記載之帶捲繞體,其特徵為:該第1構件係被設置成該管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該第1構件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之部位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46.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第2部,係包含在該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部分。
147. 在如146.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具備非接著部,該非接著部係在該捆束用帶之徑向延伸並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
148.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包括:第1部,係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的部分;及複數個部分,係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
149. 在如108.所記載之帶捲繞體,該第1構件係具備包含對該管構件接合之部分的第1部,進而,在以該管構件之軸為中心並在內部包含該第1部的虛擬圓上,包括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第1圓弧部、與對該捆束用帶之側面不接合的第2圓弧部。
對應於上述之附記A(附記1至38)及附記B(附記101至附記149)的課題係如以下所示。
在專利文獻3,係記載一種技術,該技術係為了防止所謂的筍現象,而將厚紙並設成與黏著帶的側面相對向,該筍現象係因在拉出黏著帶時所產生之殘留應力或由保存中之溫度變化所引起而產生的應變應力,而所捲繞之黏著帶在捲軸方向橫向滑動,成為研缽狀。此厚紙係僅對捲繞黏著帶之芯體的端面藉塗漿糊被接合,因為對黏著帶的側面係未被接合,所以在拉出黏著帶時不為成為阻力,另一方面,藉厚紙可防止黏著帶在捲軸方向橫向滑動。
進而,在專利文獻4,係記載用以捲繞羊毛等之線的紙管。此紙管係為了即使進行蒸線而膨脹亦可易於拉出線,而被形成圓錐形。
又,在專利文獻5,係記載用以捲繞已被黏貼電子元件之電子元件帶的帶捲盤。此帶捲盤係使由塑膠片所構成之2片側板相對向,並將以從各側板之中心部突出的方式所形成的突面部相向地接合,藉此,形成用以捲繞電子元件帶的外周面。
可是,捆束用帶係與在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黏著帶相異,具有所捲繞之捆束用帶彼此易解開的特徵。因此,將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技術應用於捆束用帶,亦捆束用帶在與捲繞軸垂直的方向,即外徑方向解開。
因此,作為附記所記載之發明是用以捆束被捆束物之捆束用帶,又,是不具有黏著層之非黏著式的捆束用帶,都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難解開之帶捲繞體。
又,捲盤係有掛在各種大小之樹木的樹枝或支柱(以下稱為「芯棒」)在被使用的情況。在專利文獻4及專利文獻5,係未表示可被各種直徑之芯棒適合地支撐的捲盤。
因此,作為附記所記載之發明係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被各種直徑之芯棒適合地支撐的捲盤。
一面參照圖,一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10係在被捆束物40之捆束所使用者,例如,在栽培農作物時之導引捆束作業所使用。具體而言,為了將植物之蔓、莖、樹枝等捆束於支柱或網、棚架等所使用。此捆束用帶10係一般是安裝於捆束機20(後述)所使用者,如圖1所示,在被捲繞於捲芯19的狀態被裝填於捆束機20之帶匣26所使用。
此捆束用帶10係如圖2所示,包括:中間層11;第1表面層16,係覆蓋中間層11之一方的表面;以及第2表面層17,係覆蓋中間層11之另一方的表面。
本實施形態之中間層11係由複數條線狀材所構成。具體而言,由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所構成。
第1線狀材12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並設複數條。在本實施形態,第1線狀材12係被配置成對捆束用帶10之長度方向D1正交。換言之,第1線狀材12係在捆束用帶10之寬度方向D2所延設。
此複數條第1線狀材12係分別以既定間隔所並設。此時之第1線狀材12的間隔W1係作成5mm以下(在捆束所使用的釘30之頂部32的長度以下)較佳,作成3mm以下(在捆束所使用的釘30之腳部31的長度以下)更佳。若依據這種構成,在擊入釘30而捆束後即使捆束用帶10被拉而伸長,亦因為至伸長至少5mm(或3mm)釘30之腳部31碰到第1線狀材12,所以阻止釘30之進一步的移動,可將在以釘30釘住時所產生的孔抑制成不會更擴大。藉由將擴大之孔的大小抑制於不超過在捆束所使用之釘30的頂部32之長度(或腳部31之長度)的範圍,可使釘30難脫落。
另一方面,第2線狀材13係被設置成對第1線狀材12交叉。在本實施形態,第2線狀材13係在捆束用帶10之長度方向D1所延設。換言之,第2線狀材13係被配置成對捆束用帶10之寬度方向D2正交。
又,在本實施形態,以既定間隔並設複數條第2線狀材13。這些第2線狀材13的配設間隔係被設定成與第1線狀材12之配設間隔相同的間隔。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第2線狀材13係被並設複數條,但是不限定為此,亦可作成設置僅一條。但,在想增加捆束用帶10之強度的情況,係使用複數條第2線狀材13較佳。又,在擊入釘30時,藉由作成至少一條之第2線狀材13通過釘30的一對腳部31之間,可使捆束用帶10變成難裂開。
這些第1線狀材12及第2線狀材13係使聚對苯二甲酸乙脂(PET)等之聚酯系之樹脂製的纖維材料成束(捻合)所形成。藉由依此方式使纖維材料成束,在使第1線狀材12或第2線狀材13變粗以提高強度的情況,亦可作成中間層11的厚度不會厚。即,在以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夾入中間層11時,因為第1線狀材12或第2線狀材13被壓扁成扁平,所以可使捆束用帶10的厚度變薄。
又,第1線狀材12及第2線狀材13係如圖3所示,彼此相異地被織入成格子狀,藉此,形成薄片狀的中間層11。藉由依此方式薄片狀地形成中間層11,在進行以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夾入的加工之前亦易處理中間層11,而對捆束用帶10之製造有利。又,藉由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彼此相纏,因為利用摩擦而難移動,所以格子之間隙難擴大,而可有效地抑制捆束用帶10之伸長。
此外,亦可第1線狀材12及第2線狀材13係未必彼此相異地被織入。例如,亦可將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重疊成井字形,亦可作成不是交互地而是每隔複數條地織入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又,替代織入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亦可作成編入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若作成依此方式,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變成難解開。
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係為了可發揮耐候性,而由薄膜狀之樹脂材料(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所形成。以此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夾入中間層11,並將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相黏貼,藉此,構成捆束用帶10。
此捆束用帶10係在例如如圖4及圖5所示之捆束機20所使用。此捆束機20係與周知者相同。即,此捆束機20係包括:成直線地形成之細長的主把手21;緊鉗臂23,係被安裝成對主把手21可轉動;以及操作把手25,係被安裝成對緊鉗臂23可轉動。緊鉗臂23係平常藉彈簧偏壓,在平常時係如圖4所示,成為對主把手21張開的狀態。藉由從此狀態握入操作把手25與主把手21,如圖5所示,緊鉗臂23對主把手21在閉合方向轉動。
此外,在主把手21的後部,係設置用以收容捆束用帶10之帶匣26。此帶匣26所收容之捆束用帶10係通過主把手21之內部後,被拉出至主把手21的前端部21a。在主把手21的前端部21a,係被設定成固持捆束用帶10之前端的狀態。
又,在主把手21,係設置用以收容釘30之釘匣22。在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釘30係如圖6所示之大致コ字形,並包括一對腳部31、與連接一對腳部31之頂部32。釘匣22所收容之釘30係使用藉接著劑等將複數支釘30接合者。釘匣22所收容之釘30係朝向前端方向依序被進給,為了裝訂捆束用帶10所使用。
在此釘匣22之前端的附近,係設置用以擊出釘30的釘驅動器(未圖示)。緊鉗臂23對主把手21轉動至完全閉合的狀態時,釘驅動器進入釘匣22內,並擊出釘匣22之前頭的釘30。所擊出之釘30的腳部31係被在緊鉗臂23之前端部23a所設置的緊鉗(未圖示)壓住,並向內側彎曲。
又,在主把手21的前端部21a,係設置用以裁斷捆束後之捆束用帶10的裁刀刃(未圖示)。
又,在緊鉗臂23的前端部23a,係設置用以握住被拉出至主把手21的前端部21a之捆束用帶10的帶握持部24。
在以此捆束機20捆束被捆束物40時,係首先,握入操作把手25,使緊鉗臂23對主把手21在閉合方向轉動。藉此,在緊鉗臂23之前端部23a所設置的帶握持部24握住被立出至主把手21之前端部21a的捆束用帶10。然後,解除操作把手25的握入,使緊鉗臂對主把手在張開方向轉動時,在已握持捆束用帶10的狀態緊鉗臂23之前端部23a與主把手21之前端部21a彼此逐漸遠離,成為在緊鉗臂23與主把手21之間拉緊捆束用帶10的狀態。從在此狀態所拉緊之捆束用帶10的外側裝入被捆束物40,再握入操作把手25,使緊鉗臂23對主把手21在閉合方向轉動。藉此動作將緊鉗臂23之前端部23a與主把手21之前端部21a彼此壓住時,捲繞於被捆束物40之捆束用帶10的兩端部被重疊,而形成捆束被捆束物40的帶環。然後,藉釘驅動器擊出釘30,所擊出之釘30的腳部31被擊入重疊之帶環的兩端附近並貫穿。貫穿帶環之釘30的腳部31係被緊鉗壓住並裝訂。然後,將捆束用帶10裁斷成分離所裝訂之帶環。依此方式,在第1次之握入動作係拉出捆束用帶10,而在第2次之握入動作係執行捆束。依此方式,本實施形態之捆束機20係藉由將コ字形之釘30擊入捲繞於被捆束物40之捆束用帶10的兩端部,可進行如圖7所示之捆束。
此處,在上述之捆束動作將釘30擊入捆束用帶10時,首先,如圖8(a)所示,釘30之腳部31貫穿重疊之捆束用帶10的兩端部附近並刺入。然後,如圖8(b)所示,釘30之腳部31被緊鉗而向內側被折彎。藉此,如圖10(a)所示,重疊之捆束用帶10被釘30之腳部31與頂部32夾入並固持。
依此方式,在以釘30釘住捆束用帶10的捆束方法,係因為釘30之腳部31刺入捆束用帶10,所以無法避免在捆束用帶10鑽孔。這種捆束用帶10被拉時,應力就集中於在以釘30釘住時所產生之孔。因此,在使用以往之捆束用帶10’的捆束方法,係如圖13所示,捆束用帶10’會從在以釘30釘住時所產生之孔裂開。
關於這一點,若使用本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10,在將釘30之腳部31刺入捆束用帶10時,如圖9(a)所示,釘30之腳部31就貫穿複數條第1線狀材12之間。又,在釘30的腳部31之間,係至少一條以上之第2線狀材13通過。在此狀態,如圖9(b)所示,釘30之腳部31被緊鉗時,成為在被織入成格子狀之第1線狀材12及第2線狀材13之間隙固持釘30之腳部31的狀態。
在這種捆束狀態,係即使拉捆束用帶10,亦藉由藉第1線狀材12固持釘30之腳部31,因為抑制釘30的移動,所以將釘30刺入之孔難擴大,而捆束用帶10難裂開。
進而,因為藉第1線狀材12及第2線狀材13抑制捆束用帶10之伸長,所以在以釘30釘住時所產生之孔難擴大。因此,可有效地防止捆束用帶10從在以釘30釘住時所產生之孔裂開。
如以上之說明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包括:中間層11;第1表面層16,係覆蓋中間層11之一方的表面;以及第2表面層17,係覆蓋中間層11之另一方的表面;即,成為以第1表面層16與第2表面層17夾入中間層11的構成。而且,中間層11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12,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12係以對捆束用帶10之長度方向D1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若依據這種構成,因為藉第1線狀材12而捆束用帶10的強度增加,所以在將釘30擊入捆束用帶10而捆束的情況,亦可作成難裂開。因此,若使用此捆束用帶10,即使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捆束機20來進行捆束作業。
又,中間層11係具有對第1線狀材12交叉之第2線狀材13。因為藉此第2線狀材13抑制第1線狀材12之間隔擴大,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10之伸長。因此,在將釘30擊入捆束用帶10而捆束後拉捆束用帶10,亦因為釘30所刺入的難擴大,所以可提供難裂開之捆束用帶10。
此外,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以具有耐候性之材料形成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但是不限定為此,亦可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之至少一方係以光可分解性或生物可分解性之材料形成。在依此方式構成的情況,捆束之最初係如圖11(a)所示,因為表面層未劣化,所以可確保捆束強度。另一方面,捆束後之捆束用帶10被放置於野外超過固定期間時,如圖11(b)所示,表面層就自然地劣化。表面層劣化而僅中間層11殘留時,構成中間層11之第1線狀材12及第2線狀材13的間隙易擴大,而釘30從捆束用帶10易脫落。因此,在農作物之收穫時可易拆下捆束用帶10。又,脫落之捆束用帶10掉至田地,亦因為只是中間層11之纖維殘留,所以難顯眼。進而,藉由將第1線狀材12或第2線狀材13的顏色採用黑色系或褐色系,因為在中間層11之纖維掉至田地或農地時成為保護色,所以可變成更不顯眼。
又,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係中間層11構成為由第1線狀材12與第2線狀材13所構成,但是不限定為此,亦可僅由第1線狀材12構成中間層11。在此時,第1線狀材12係如圖12(a)所示,配置成對捆束用帶10之長度方向D1及捆束用帶10之寬度方向D2傾斜較佳。此外,在圖12(a)係第1線狀材12露出,但是這是為了便於說明。即,實際之第1線狀材12(中間層11)之表背面係被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覆蓋而未露出。
在依此方式傾斜地設置第1線狀材12的情況,如圖12(b)所示,可作成捆束用帶10在長度方向D1在固定範圍伸長。即,可提供在比以往更提高捆束用帶10之強度下亦具有適當地具有伸縮性之捆束用帶10。這種捆束用帶10係例如可在農作物栽培想配合樹枝之成長使捆束用帶10伸長的情況,即,在想避免過度的束縛以免阻礙樹木之成長的情況等所使用。
又,捆束用帶10係可由中間層11與在中間層11之一方的表面所設置之第1表面層16構成。在此時,亦可作成在中間層11之另一方的表面係未設置第2表面層17,而中間層11之另一方的表面露出。即使是這種構成的情況,亦中間層11係具備對捆束用帶10之長度方向D1形成角度的複數條第1線狀材12。若依據這種構成,因為藉第1線狀材12而捆束用帶10的強度增加,所以在將釘30擊入捆束用帶10而捆束的情況,亦可作成難裂開。因此,若使用此捆束用帶10,即使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捆束機20來進行捆束作業。
此外,亦可第1表面層16係未覆蓋中間層11之一方之表面的整體。例如,亦可在中間層11之寬度方向D2的一端或兩端,中間層11之一方的表面露出。 [變形例1]
以下,使用圖面,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10之變形例的捆束用帶10A。可採用與在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構成元件同一或相同的構成或功能時,對本專業者可理解的構成元件係省略或簡化說明。
圖14係捆束用帶10A之立體圖。如圖14所示,捆束用帶10A係被捲繞於捲芯19。在被捲繞之捆束用帶10A之一方的側面10A1,即,捆束用帶10A之寬度方向D2的一端部或緣部,係形成第1開縫14A1。如圖14所示,在側面10A1,係形成12條第1開縫14A1,該12條第1開縫14A1係從捲芯19之約中心向徑向分別延伸之例如以30度之旋轉對稱所形成。亦可開縫係以slit表達。
一樣地在被捲繞之捆束用帶10A之另一方的側面10A2,即,捆束用帶10A之寬度方向D2的另一端部或另一方的緣部,係被形成第2開縫14A2。在側面10A2,係形成12條第2開縫14A2,該12條第2開縫14A2係從捲芯19之約中心向徑向分別延伸之例如以30度之旋轉對稱所形成。
如圖14所示,第1開縫14A1與第2開縫14A2係被形成於在捆束用帶10A之長度方向D1彼此相異的位置。具體而言,在捆束用帶10A之長度方向D1分開地形成之2條鄰接的第1開縫14A1之中間的長度方向D1位置,係形成第2開縫14A2。又,在捆束用帶10A之長度方向D1分開地形成之2條鄰接的第2開縫14A2之中間的長度方向D1位置,係形成第1開縫14A1。
圖15A係在模式上表示捆束用帶10A由中間層11A、覆蓋中間層11A之一方之表面的第1表面層16以及覆蓋中間層11A之另一方之表面的第2表面層17所構成之狀況的立體圖。第1表面層16、中間層11A以及第2表面層17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係大致相同。但,亦可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係比中間層11A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長。另一方面,亦可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係比中間層11A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短。在此情況,中間層11A之寬度方向D2端部的表面係未被第1表面層16及第2表面層17覆蓋而露出。
在圖15A之中間層11A的寬度方向D2之一方的端部,係形成第1開縫14A1。又,在中間層11A的寬度方向D2之另一方的端部,係形成第2開縫14A2。又,第1開縫14A1與第2開縫14A2係在長度方向D1被形成於相異的位置。
亦可替代圖15A所示之捆束用帶10A,如圖15B所示之捆束用帶10B所示,使第1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10變形。
如圖15B所示,捆束用帶10B係由中間層11B、覆蓋中間層11B之一方之表面的第1表面層16B以及覆蓋中間層11B之另一方之表面的第2表面層17B所構成。在中間層11B之寬度方向D2之一方的端部,係形成第1開縫14B1。又,在第1表面層16B中對應於第1開縫14B1的位置係形成開縫16B1,在第2表面層17B中對應於第1開縫14B1的位置係形成開縫17B1。又,在第1表面層16B中對應於第2開縫14B2的位置係形成開縫16B2,在第2表面層17B中對應於第2開縫14B2的位置係形成開縫17B2。但,亦可在第1表面層16B或第2表面層17B之一方完全未形成開縫。
捆束用帶10A及捆束用帶10B係例如搭載於如圖4及圖5所示之捆束機20,可為了捆束被捆束物而被使用。
圖16A及圖16B係在模式上表示將捆束用帶10B搭載於捆束機20,為了捆被捆束物(未圖示)而擊入釘30之狀況的立體圖。此外,釘30係具有與圖6所示者相同之構造,具體而言,包括:朝向第1方向延伸之頂部32;第1腳部31,係在頂部32之第1方向的一端部與頂部32連接,並朝向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延伸延伸;以及第2腳部31,係在頂部32之第1方向的另一端部與頂部32連接,並朝向與第1方向交叉之第3方向(但亦可是與第2方向相同)延伸。亦可2個腳部31之一方端是自由端。亦可頂部32與腳部31之連接部係如圖6所示帶圓角。亦可釘30係以長方形之U字形表達。
將釘30擊入捆束用帶10B時,如圖16A所示,釘30之腳部31係分別貫穿重疊之捆束用帶10B。然後,如圖16B所示,釘30之腳部31被緊鉗而向內側被折彎。藉此,重疊之捆束用帶10B被釘30之腳部31與頂部32夾入並固持。在此時,在腳部31與頂部32之間係夾入至少一束之第1線狀材12及第2線狀材13。又,在捆束用帶10B之寬度方向D2之一方的側面,係形成第1開縫14A1,而在另一方的側面,係形成第2開縫14A2。因此,如圖16所示,在藉由以釘30裝訂所形成之捆束用帶10B的帶環之一方之寬度方向D2的端部,係形成第1開縫14A1,而在另一方之寬度方向D2的端部,係形成第2開縫14A2。
在這種狀態,即使拉捆束用帶10B,亦釘30之腳部31卡在第1線狀材12或第2線狀材13之至少一方,而抑制釘30的移動。因此,藉由釘30貫穿捆束用帶10B所形成的貫穿孔難擴大,而可抑制捆束用帶10B裂開。
以下,說明第1開縫14A1或第2開縫14A2之技術性意義。
如上述所示,在捆束機20之主把手21的前端部21a,係設置用以裁斷捆束後之捆束用帶10B的裁刀刃(未圖示)。而且,在形成捆束被捆束物40之帶環後,藉釘驅動器擊出釘30,裝訂捆束用帶10B後,使用在主把手21之前端部21a所設置的裁刀刃,將捆束用帶10B裁斷成使所裝訂之帶環分離。
本發明之發明者們係注意到在寬度方向D2所並設之複數條第2線狀材13中有在寬度方向D2之端部所設置的第2線狀材13未被裁斷的情況。例如,本發明之發明者們係注意到用以裁斷捆束用帶10B之裁刀刃在如鋸刃般由週期性地形成之複數片刃所形成的情況。從刃對位於比寬度方向D2之端部的刃更靠近寬度方向D2外側的第2線狀材13無法施加充分之力的結果,而有無法裁斷寬度方向D2之端部的第2線狀材13的情況。第2線狀材13係因為與捆束機20所搭載之捆束用帶10B連接,所以,本來捆束機20之使用者係必須另外裁斷無法裁斷的第2線狀材13。
可是,在捆束用帶10B之中間層11B之寬度方向D2的端部,係形成複數條第1開縫14B1。因此,在寬度方向D2之一端部所設置的第2線狀材13之至少一部分係預先被第1開縫14B1裁斷。因此,可易裁斷本來未被捆束機20之裁刀刃裁斷的第2線狀材13。此外,亦可在寬度方向D2之一端部所設置的第2線狀材13係未被第1開縫14B1完全地裁斷。例如,藉由在寬度方向D2之一端部所設置的第2線狀材13之至少一部分被第1開縫14B1裁斷,與以往相比,藉利用捆束機20之裁斷所造成的拉、或藉以手輕拉等之其他的手段,可易於裁斷。至少一條之第2線狀材13的寬度方向D2之長度的60%以上被第1開縫14B1裁斷較佳。
此外,在單一之第2線狀材13以使複數條纖維材料(例如複數條聚酯纖維)成束的方式所形成的情況,第2線狀材13的寬度方向D2之長度(例如0.5mm)的一半以上被第1開縫14B1裁斷較佳,這是適合。第2線狀材13的寬度方向D2之長度的60%以上被第1開縫14B1裁斷更佳。但,在被捲繞之捆束用帶10B的側面具有不均的情況,有使刃壓在捆束用帶10B之側面而成為第1開縫14B1之開縫的深度亦具有不均的情況。但,使第1開縫14B1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變長時,因為捆束用帶10B係在長度方向D1伸長,所以有妨礙捆束用帶10B之裁斷的情況。因此,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14B1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對捆束用帶10B的寬度之比係15%以下較佳。
一樣地,在寬度方向D2之另一端部所設置的第2線狀材13之至少一部分係預先被第2開縫14B2裁斷。因此,一樣地,可易於裁斷在寬度方向D2之另一端部所設置的第2線狀材13。
因為是如上述所示,因為在捆束用帶之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設置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開縫,所以可減輕第2線狀材未被裁斷所造成的不良。
此外,亦可在捆束用帶,係未必形成第1開縫及第2開縫之雙方。例如,亦可僅在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的一端側,形成第1開縫。
又,在捆束用帶之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兩端設置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開縫的情況,在一方之端部所形成之複數條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與在另一方之端部所形成之複數條開縫之長度方向的位置係對通過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的中心之線不對稱較佳。藉由依此方式構成,可抑制捆束用帶之拉伸強度的降低。
又,開縫的條數、形狀以及長度係可適當地變更。在本變形例,開縫係被形成為在側視成為放射狀。可是,不是被限定為本變形例。例如,亦可以在側視成為格子狀之方式在被捲繞之捆束用帶的側面形成開縫。 [第2實施形態]
圖17A係第2實施形態的帶捲繞體110之從左側面側所觀察的立體圖。圖17B、圖17C以及圖17D係分別是帶捲繞體110之包含中心軸AX的剖面圖、從右側面側所觀察的立體圖以及中心軸AX之附近的局部放大圖。其中,圖17A係表示稍微拉出捆束用帶112而捆束用帶112之外周側的端部解開的狀況。
如這些圖面所示,帶捲繞體110係包括:圓筒形之管構件120;捆束用帶112,係被捲繞於管構件120的外周面;薄膜114(「第1構件」之一例),係被設置成與被捲繞之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C及側面112D中之一方的側面112D相對向;以及接著層116,係為了將薄膜114與側面112D接合,而被設置於薄膜114與側面112D之間。
管構件120係包括:作為內壁之一例的內壁面120B,係被形成為以中心軸AX為中心之中空的圓筒形,並在至少一部分包含以中心軸AX為中心之半徑D2(圖17D)的圓筒面;外周面120A,係在至少一部分包含以中心軸AX為中心並半徑比半徑D2更大的圓筒面;以及朝向中心軸AX方向之一方的端面120D及朝向與端面120D相反方向的端面120C,係連接內壁面120B與外周面120A。管構件120係用以捲繞捆束用帶112的捲芯,例如亦可是將板紙作為被形成管狀的紙管,亦可由樹脂等之塑膠形成。
捆束用帶112係例如是用以捆束2個以上之被捆束物的帶。為了在欲藉手打結來捆束時避免帶堅固地黏接於被捆束物而妨礙捆束,在被捲繞時朝向內側的內周面112B(圖17A)、與在被捲繞時朝向外側並與此內周面112B相對向的外周面112A係被構成為不黏接。例如,藉由由未塗佈接著劑之非黏著性的材質構成外周面112A及內周面112B之各表面,可形成這種捆束用帶112。
捆束用帶112係具有:成為外周面112A之一方的表面、成為內周面112B之另一方的表面以及連接這些表面彼此的側面。捆束用帶112係包括在以管構件120之中心軸AX為捲軸被捲繞於管構件120之外周面120A上時,朝向中心軸AX方向之一方的端面120D及朝向與端面120D相反方向的端面120C。在本實施形態,捆束用帶112的寬度、與管構件120之中心軸AX方向的長度係被形成為大致相同。因此,在捲繞捆束用帶112時,管構件120之端面120D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係位於大致一個面之同一平面上,端面120C與側面112C係位於大致一個面之同一平面上。
薄膜114係大致圓形之膜體,其被配設成其表面與管構件120之端面120D及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相對向,並與中心軸AX成為大致同心。在薄膜114的中心部,係形成與中心軸AX成為大致同心之圓形的孔H1。因此,孔H1係對被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所包圍的區域S連通。薄膜114係例如可由紙等之纖維或塑膠構成。又,亦可是將這些積層的構成。此外,對被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所包圍之區域S連通的部位係不限定為形成於薄膜114之圓形的孔H1。例如,亦可將薄膜114形成為大致C字形,將連通的部位形成為具備開口之部分的缺口形狀。使用如樹脂或橡膠等之材料、或由樹脂材料與紙漿材料所混合的合成紙等具備耐水性或延展性的材料構成薄膜114時,即使在如在室外使用等帶捲繞體110被曝露於風雨之環境使用的情況,亦可適合地使用。
如圖17B所示,薄膜114的半徑係被形成為比在未使用狀態之所捲繞之捆束用帶112的半徑更大。又,如圖17D所示,孔H1之半徑D1係被形成為比內壁面120B之半徑D2更小。因此,在包含中心軸AX之截面,是中心軸AX與內壁面120B之最短距離的半徑D2係比是中心軸AX與薄膜114之最短距離的半徑D1更大。又,在薄膜114之另一方的表面114A,係被印刷有關於帶捲繞體110的資訊(圖17C)。
如圖17D所示,薄膜114之表面係藉接著層116與相對向之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接合。在本實施形態,接著層116係由在薄膜114之表面上所積層的接著層所構成。因此,薄膜114之表面係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的約整個面及管構件120之端面120D的約整個面被接合。此外,亦可接著層116係對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塗佈或噴射接著劑所設置。
如以上所示之帶捲繞體110之各構成元件的尺寸係可因應於用途適當地設計。例如,可將管構件120之中心軸AX方向的長度作成5~15mm、將內壁面120B之直徑作成10~30mm、將外周面120A之直徑作成15~40mm。又,將捆束用帶112的寬度作成5~15mm,將厚度作成0.05~0.4mm、將長度作成10~40m,在被捲繞時,可構成為具有例如100~120mm的外徑。又,將薄膜114的厚度作成0.5~3mm、將外徑作成100~130mm、將內徑作成10~20mm、而可將自內壁面120B之突出量,即半徑D2與半徑D1之差作成1~5mm。
圖18係表示使用帶捲繞體110,以手繫結被捆束物時的使用形態。如圖18所示,藉由以樹木之樹枝WD或支柱等將帶捲繞體110支撐成貫穿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所包圍的區域S及孔H1,可一面使帶捲繞體110轉動一面拉出捆束用帶112。在此時,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係藉接著層116與是膜體之薄膜114接合。因此,在拉出時捆束用帶112轉動,亦可抑制因慣性力而捆束用帶112解開。一樣地,亦可抑制攜帶捆束用帶112時之解開。又,在使用後保管捆束用帶112時,亦因為使捆束用帶112的外周側之端部的側面112D與薄膜114接合,所以難解開。
又,與薄膜114接合者係不是捆束用帶112的外周面112A及內周面112B,而是每單位長度之面積與這些外周面112A等相比極小的側面112D。因此,可一面抑制解開一面易於拉出捆束用帶112。又,藉由在薄膜114之表面114A印刷有關於帶捲繞體110的資訊,在從箱取出帶捲繞體110後,亦可與其他的帶捲繞體等識別該帶捲繞體110。此外,所印刷之資訊係不是被限定為帶捲繞體之識別資訊。又,亦可藉印刷以外的方法將資訊表示於薄膜114之表面114A。但,資訊之表示係不是必需,亦可不表示。
此外,即使在使用後捆束用帶112之外周側的端部解開,亦將其外周面112A或內周面112B的一部分與因捆束用帶112被使用而減少所露出之薄膜114的表面接合,而在固定的狀態保管。
又,薄膜係不僅圓形,而且可作成矩形或多角形等各種的形狀。又,亦可未必對捆束用帶之側面的整個面接合,亦可僅對側面的一部分接合。但,藉由將薄膜大大地形成為與位於最外周之捆束用帶的側面接合,可消除藉帶等固定捆束用帶之外周端部的需要。因此,每當更換捆束用帶,可省去拆下作業用手套、剝下外周端部之帶的勞力與時間。例如,將薄膜作成矩形,藉由構成為其頂點的附近與位於最外周之捆束用帶的側面接合,可圖謀薄膜之高效率的利用。另一方面,亦可薄膜之外徑被形成為比捆束用帶之在開始使用時之外周面的直徑更小。圖17E係表示薄膜114之外徑被形成為比在開始使用時之捆束用帶112之外周面112A的直徑更小之圓形的實施例。
又,薄膜係不必與管構件之端面的整個面接合,亦可作成僅其一部分接合。亦可作成完全不接合。例如,亦可藉由將管構件之中心軸方向的長度形成為比捆束用帶的寬度更小,使管構件之端面與薄膜分開,而設置間隙。但,藉由將薄膜亦與管構件之端面接合,是使用捆束用帶而捆束用帶之側面與薄膜之接合面積減少的情況,亦可穩定地支撐薄膜。
又,薄膜之孔係亦可不以薄膜從管構件之內壁向中心軸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亦可以比管構件的內壁更大之圓形或多角形的孔形成。其中,藉由以薄膜從管構件之內壁突出方式形成小孔,因為可將薄膜與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成隔著被管構件之內壁面包圍的區域看得到薄膜的孔,所以在將薄膜對被捲繞於管構件之捆束用帶的側面接合而製造帶捲繞體110時,薄膜之位置對準成為容易。又,在將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薄膜時發生位置偏差,亦可對管構件的端面接合薄膜之一部分。例如,將薄膜之孔的內徑公差當作±0.3mm、將管構件的內徑公差當作±0.3mm、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薄膜時的定位公差當作±0.3mm時,發生最大0.9mm的誤差。因此,藉由將薄膜之孔的半徑作成比管構件之內壁面的半徑更小1mm以上,即使發生位置偏差,亦可將管構件之端面與薄膜之一部分確實地接合。薄膜係亦可對捆束用帶之側面被接合成與捆束用帶同心,亦可不是同心。又,亦可如上述所示在薄膜所形成的孔係不是圓形。例如,亦可是矩形或六角形等之多角形,亦可是缺口或開縫之孔。又,例如亦可是如星形般與中心的距離變化之旋轉對稱形狀的孔。
進而,亦可在薄膜係未形成孔。例如,薄膜係能以未形成孔之圓形或多角形等的膜體構成。是由這種構成所構成之帶捲繞體,亦在利用時,藉由弄破薄膜,可形成能以芯棒等貫穿薄膜之中央部分的孔。
又,亦可在薄膜之中央部形成開縫。是由這種構成所構成之帶捲繞體,亦在利用時,利用開縫來擴大薄膜,藉此,可形成能以芯棒等貫穿薄膜之中央部分的孔。
進而,亦可管構件120之外周面120A係形成不是圓筒面的面。又,內壁面120B係亦可不是圓筒面,例如亦可在表面形成凹凸。
又,薄膜之沿著中心軸AX之方向的厚度(T)係例如作成0.05mm以上且2mm以下較佳,藉由將薄膜的厚度(T)作成0.05mm以上且2mm以下,是所捲繞之捆束用帶的側面具有凹凸的情況,亦循著該凹凸與薄膜易接合。又,在將帶捲繞體積層時,亦可抑制高度增加。
又,接著層係除了形成於薄膜之表面的情況以外,亦可使用與薄膜係不同的雙面帶。又,亦可對薄膜塗佈或噴射噴霧式之接著劑等,與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進而,亦可對帶之側面或管構件的端面塗佈或噴射接著劑等。
在以上,係作為膜體之一例,介紹薄膜,但是只要是具有固定之厚度的構件,可用於替代薄膜。 [變形例2]
以下,說明薄膜114之變形例。因為其他的構成係與第2實施形態一樣,所以使用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並省略或簡化說明。
圖19係表示薄膜114之變形例的薄膜124(「第1構件」之一例)。在此薄膜124之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相對向的表面,係形成塗佈接著劑並具備接著層116的區域124B1、與未塗佈接著劑的6個區域124B2。如圖19所示,6個區域124B2係被形成為以薄膜124之中心C1為中心之60度的旋轉對稱。鄰接之2個區域124B2之圓周方向的距離係具有從薄膜124之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的部分。例如,在區域124B2之接近外周側的位置之與鄰接之區域124B2之圓周方向的距離係以距離D3表示,在比該位置更靠近內周側的位置之與鄰接之區域124B2之圓周方向的距離係以比距離D3更小的距離D4表示,在更內周側的位置之與鄰接之區域124B2之圓周方向的距離係以比距離D4更小的距離D5表示。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與薄膜124的接合面積係成為對與中心C1之距離將在與中心C1相距既定距離的位置之鄰接的區域124B2之間之圓周方向之距離的總合積分的值。因此,圖19所示之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與薄膜124的接合面積係在薄膜124的半徑之一半以上的區域S,從外周側朝往內周側減少。
以下,使用圖20A及圖20B,說明這種薄膜124之效果。此外,在本變形例,係使用直徑比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管構件120更大的管構件,但是因為具備相同的功能,所以使用相同的符號。
圖20A係表示在大半之捆束用帶112尚殘留的狀態拉出捆束用帶112的狀況。圖20B係表示在大半之捆束用帶112被使用而殘留少量的狀態拉出捆束用帶112的狀況。
在捆束用帶112之殘留量多之圖20A所示的情況,捆束用帶112之中心軸AX與被拉出之位置的距離D10大。因此,以相同之力拉捆束用帶112亦產生大的力矩。
另一方面,在捆束用帶112之殘留量少之圖20B所示的情況,捆束用帶112之中心軸AX與被捲繞之位置的距離D11比距離D10小。因此,以相同之力拉捆束用帶112亦只產生更小的力矩。換言之,用以拉出捆束用帶112之拉出阻力變大。因此,無法如意地拉出捆束用帶112。又,用力過大時亦有過度拉出捆束用帶112的情況。
藉由將本變形例所示之薄膜124與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接合,而可使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的接合面積從外周側朝往內周側減少。因此,與使用薄膜114的情況相比,可緩和在內周側之拉出阻力的增加。
此外,亦可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24B2係被形成為貫穿薄膜124的孔。又,區域124B2的形狀係只要是使與捆束用帶之側面的接合面積從外周側朝往內周側減少者,可應用圓形、多角形等各種的形狀。 [變形例3]
以下,說明帶捲繞體110之變形例的帶捲繞體130。相同之構成元件係使用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並省略或簡化說明。
帶捲繞體130係在使用2片薄膜134(「第1構件」之一例)及薄膜136(「第2構件」之一例)來替代薄膜114上,與第2實施形態之帶捲繞體110相異。
圖21A係帶捲繞體130之左側視圖,圖21B係帶捲繞體130之通過中心軸AX的剖面圖。薄膜134係大致圓形的膜體,在一方之表面係具備塗佈未圖示之接著劑的接著層116B。薄膜134之與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相對向之表面134B的一部分係藉接著層116B與和表面134B相對向之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接合,其他的一部分係藉接著層116C與和表面134B相對向之薄膜136的表面接合。又,如圖21B所示,在薄膜134的中心部係形成直徑比管構件120之內徑更小之圓形的孔H2。此外,在本變形例,薄膜134之外徑係被形成為比在被捲繞的狀態之捆束用帶112的外徑更稍小。
在薄膜134與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之間,係隔著薄膜136。在本變形例,薄膜136係大致圓形之膜體,在包含中心之中央部,係形成大致圓形之孔H3(圖21B)。薄膜136之外徑係被形成為比管構件120之外徑更大,內徑係被形成為與薄膜134之內徑大致相同。因此,如圖21B所示,在通過中心軸AX之截面,孔H2及孔H3係對被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包圍的區域S連通。又,薄膜134之內徑側的端部及薄膜136之內徑側的端部係從管構件120的內壁面120B突出。薄膜136係由紙等之纖維或塑膠等之樹脂所形成的膜體,在本變形例,在與薄膜134相對向之表面係塗佈接著劑,而在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及管構件120之端面120D相對向的表面係未塗佈接著劑。因此,薄膜136係與薄膜134被接合,而與捆束用帶112及管構件120係未被接合。此外,對被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包圍的區域S連通之部位係不限定為形成於薄膜134的孔H2或形成於薄膜136的孔H3。
例如,亦可將薄膜134或薄膜136形成為大致C字形,並將連通之部位形成為具備開口之部分的缺口形狀。使用如樹脂或橡膠等之材料、或由樹脂材料與紙漿材料所混合的合成紙等具備耐水性或延展性的材料構成薄膜134或薄膜136時,即使在如在室外使用等帶捲繞體130被曝露於風雨之環境使用的情況,亦可適合地使用。
圖21C係表示用以製造這種帶捲繞體130之一步驟的剖面圖。如圖21C所示,為了製造帶捲繞體130,可使用直徑相異之圓筒相連所形成的治具150。具體而言,作為治具150,以同心形成外徑D51之圓筒部150B與在此圓筒部150B的前端比外徑D51小之外徑D50的圓筒部150A。外徑D51係因為與管構件120之內徑大致相等,所以圓筒部150B係可固持捲繞捆束用帶112之管構件120。外徑D50係因為與薄膜134及薄膜136之各內徑大致相等,所以圓筒部150A係可固持薄膜134及薄膜136。在藉圓筒部150B固持捲繞捆束用帶112之管構件120的狀態,藉由固持成圓筒部150A貫穿薄膜136的孔H3,可與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同心地並設薄膜136。接著,一面將薄膜134固持成圓筒部150A貫穿孔H2,一面將薄膜134的表面134B壓在薄膜136之表面及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
根據以上之處理,可使薄膜134、薄膜136、管構件120以及管構件120所捲繞之捆束用帶112一體化成同心。將捆束用帶112作成樹脂製時,因為根據氣溫係具有捆束用帶112膨脹或收縮的可能性或因捲繞時之應力而伸長的可能性,所以與以捆束用帶112之外徑為基準進行位置對準的情況相比,可提高位置對準的精度。
此外,為了妨礙管構件120在圖21A等之紙面左方向移動,亦可更將與管構件120的端面120C接觸之直徑大的圓筒部設置於治具150,又,薄膜係一片的構成之帶捲繞體110等的帶捲繞體,亦一樣地定位成薄膜與管構件成為同心而可變成一體。
若依據這種帶捲繞體130,藉由調整薄膜136的外徑,因為可調整薄膜134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112D的接合面積,所以在捆束用帶112之殘留量變少時,減少薄膜134與捆束用帶112的接合面積,或失掉接合,而可減少捆束用帶112的拉出負載。又,可藉薄膜136抑制薄膜134之表面上的接著劑溢出。又,因為能以薄膜136覆蓋從在圖21A之左側視圖可目視的管構件120向中心方向突出的區域,所以可抑制灰塵等附著於該區域。
此外,亦可以在任一表面都未塗佈接著劑的方式形成薄膜136。在此時,亦可在外周部分連設如區域124B2(圖19)的形狀。在此情況,薄膜136係具有在中央形成孔之大致圓形的中心部、與在圓周方向分開地設置複數個延設部的形狀,該複數個延設部係在該中心部之外周所連設並以向外徑方向愈前進面積變成愈小的方式所延設。又,亦可不設置薄膜136,而藉由對與薄膜136相對向之薄膜134之表面上的區域塗佈剝離劑等,設置非接觸性之表面。
在如以上所述之帶捲繞體,因為設置對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薄膜,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的解開。在以下,係說明使薄膜比管構件更向內方突出之情況的效果。
圖22A係表示在以圓棒B1支撐帶捲繞體140之狀態使用之使用形態的模式圖。此外,對於滿足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即使是尺寸相異的情況,亦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或簡化說明。圖22A係帶捲繞體140之通過中心軸AX的剖面圖。權宜上將薄膜114中從內壁面120B向中心軸AX突出的部分稱為肋部114F。帶捲繞體140之肋部114F係被形成為環狀。在通過中心軸AX的剖面圖,肋部114F之自內壁面120B的突出量係以突出量P表示。又,管構件120之中心軸AX方向的寬度係以寬度W2表示。
如圖22A所示,藉由設置肋部114F,在以圓棒B1支撐時,帶捲繞體140係在中心軸AX方向之兩端的兩處被圓棒B1支撐。具體而言,在是在孔H1露出之薄膜114的前端且與中心軸AX之距離成為最短的位置114F1、與在管構件120的內壁面120B中成為與中心軸AX方向之薄膜114係相反側的另一端部的位置120F與圓棒B1接觸。藉由設置這種兩點的支撐點,與不設置肋部114F,因此,和圓棒B1之接觸位置不固定的情況相比,可穩定地支撐帶捲繞體140。尤其,因為藉在圖22A之下側的捆束用帶112而大的力矩作用於薄膜114的位置114F1,所以可提高穩定性。
此外,在寬度W2為5~15mm的情況,突出量P係1mm以上,即,是寬度W2之6.6%以上較佳。在此時,在包含中心軸AX之截面,在中心軸AX方向的一端側與薄膜114接觸,並在中心軸AX方向的另一端側與管構件120接觸的切線T1(圖22A)與中心軸AX之形成的角度θ係成為3.8度以上。此外,在該截面在將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與中心軸AX設置成平行的情況,切線T1與內壁面120B的角度θ1係成為與角度θ相同。突出量P變成比其小時,在圓棒B1之表面具有約1mm之凹凸的情況、或表面之凹凸的傾斜具有約3度之傾斜的情況,有將位置114F1與位置120F作為支撐點令接觸成為困難的情況。例如,在寬度W2為15mm時突出量P為0.8mm的情況,角度θ係成為約3度。
又,在寬度W2為5~15mm的情況,突出量P係7.5mm以下,即,是寬度W2之50%以下較佳。在此時,角度θ係成為26.5度以下。突出量P比其大時大的負載作用於位置120F側,根據情況,係因捆束用帶112的重量而薄膜114朝向在圖面反時鐘方向轉動,而具有帶捲繞體140倒下的可能性。
此外,亦可肋部114F係不是環狀。例如,亦可是在肋部114F設置開縫,並在圓周方向彼此分開地設置複數個如朝向中心軸AX突出之突出部的構成。
此外,在是第1構件之一例的薄膜114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且肋部114F被設置成可彎曲的情況、或肋部114F之自內壁面120B的突出量P為1mm以上的情況、肋部114F之中心軸AX方向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的情況,係以圓棒B1支撐帶捲繞體140時,如圖22B所示,肋部114F在圓棒B1之插入方向彎曲而變形。藉此肋部114F之彎曲,發揮圓棒B1難拔脫之止脫效果,而帶捲繞體140從圓棒B1難脫落。
又,在圖22C表示圓棒B2之外形為薄膜114之孔H1的半徑D1之2倍以上的情況。是此情況,亦在是第1構件之一例的薄膜114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且肋部114F被設置成可彎曲的情況、或肋部114F之自內壁面120B的突出量P為1mm以上的情況、肋部114F之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的情況,係以圓棒B2支撐帶捲繞體140時,肋部114F在圓棒B2之插入方向彎曲而變形。藉此肋部114F之彎曲,發揮圓棒B2難拔脫之止脫效果,而帶捲繞體140從圓棒B2難脫落。 [第3實施形態]
第3實施形態係說明將帶捲繞體裝填於捆束機下使用的形態。使用捆束機,可將果樹或蔬菜等之樹枝或蔓捆束於支柱、或使蔬菜彼此或袋彼此成束。
圖23係這種捆束機200之正視圖。作為手提工具之200係包括緊鉗臂210、捆束機本體240、把手212、帶拉出部220、帶搬運部242、釘匣部260以及帶匣部280。在帶匣部280係裝填帶捲繞體。又,帶捲繞體之捆束用帶的端部係在從帶搬運部242之帶導件246被拉出至在圖23之上方側的狀態被固持。
使用者握住把手212並使其接近捆束機本體240時,根據槓桿原理,緊鉗臂210接近捆束機本體240,而以帶拉出部220之帶接受器224與帶板226夾持捆束用帶。使用者使把手212之握力變弱時,在夾持捆束用帶的狀態,因為緊鉗臂210係遠離捆束機本體240,所以從帶導件246向上方拉出捆束用帶。在此狀態,使用者將捆束機200向紙面右方向推出成蔬菜之樹枝與支柱等複數個被捆束物位於緊鉗臂210與帶搬運部242之間的空間時,為了被捆束物與捆束用帶接觸,從帶導件246進一步拉出捆束用帶。進而,使用者再度握住把手212時,緊鉗臂210再度接近捆束機本體240,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又,伴隨緊鉗臂210的下降,帶導件246沿著帶接受器224之相對向的傾斜面逐漸移動,到達限制移動的位置時,帶接受器224向遠離帶板226的方向(前部側)轉動。隨著,帶導件246亦向前部側轉動。伴隨帶導件246之轉動,在帶導件246之前端所設置的裁刀刃裁斷捆束用帶。又,擊出在釘匣本體262所裝填的釘,裝訂捆束用帶重疊的部分。藉這種一連串的步驟,捆束被捆束物。
為了適合地用於這種捆束機200,帶捲繞體係需要在帶匣部280內被固持成可轉動。在使用只由管構件與在此管構件所捲繞之捆束用帶所構成的帶捲繞體的情況,係藉由將貫穿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的區域之軸部設置於帶匣部280,可將帶捲繞體固持成可轉動。可是,在欲固持管構件之內徑大的帶捲繞體時,因為與軸部的間隙變大,所以穩定地將帶捲繞體固持成可轉動這件事成為困難。
本發明之發明者們係發想到藉由使用帶捲繞體110,可穩定地將帶捲繞體110固持成可轉動。
圖24A至圖24C係表示用以固持帶捲繞體110之方法的模式圖。帶匣部280係具備具有中心軸AX2的軸部282。軸部282係包括被形成圓筒形之圓筒部282A、與在圓筒部282A的前端所形成之被形成截圓錐形之截圓錐部282B。截圓錐部282B之底面的半徑係被形成為比圓筒部282A之半徑更大。因此,軸部282係包括從圓筒部282A突出所形成之環狀的底面部282A1、與是圓錐面的傾斜面282A2。此處,圓筒部282A的半徑D20係被形成為與孔H1之半徑D1大致相同。又,截圓錐部282B之半徑D22係被形成為比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的半徑D2小,且比孔H1之半徑D1大。
這種軸部282係構成為在帶匣部280內在中心軸AX2方向可移動,且構成為以中心軸AX2為中心可轉動。例如,軸部282係在藉未圖示之線圈彈簧向在圖24A等之中心軸AX2方向的下方被偏壓的狀態在帶匣部280內被固持,並可構成為藉由推壓底面282D而以手動向中心軸AX2方向的上方可移動。又,可構成為藉未圖示之軸承等繞中心軸AX2可轉動。
圖24A至圖24C係在軸部282之包含中心軸AX2的平面剖開在帶匣部280內所搭載之帶捲繞體110與帶匣部280之軸部282的剖面圖。圖24A係表示安裝帶捲繞體110之前的狀態。帶捲繞體110之中心軸AX係不必與軸部282之中心軸AX2一致。但,帶捲繞體110係在帶匣部280內被設置成中心軸AX與中心軸AX2以比薄膜114之突出量更小的距離接近且成為大致平行較佳。
接著,如圖24B所示,使軸部282向中心軸AX2方向之上方移動。因為截圓錐部282B之半徑D22係被形成為比孔H1之半徑D1大,所以傾斜面282A2係與薄膜114的端部接觸。但,因為薄膜114的端部係自由端,所以如圖24B所示可循著傾斜面282A2變形。軸部282更上升地移動時,截圓錐部282B之底面部282A1係通過薄膜114。因此,截圓錐部282B係被收容於被薄膜114及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包圍的區域。
然後,停止向軸部282之中心軸AX2方向之上方的推壓時,藉線圈彈簧的偏壓力,軸部282係移動。但,截圓錐部282B之底面部282A1接觸薄膜114之與孔H1的緣部而成為止動器。因此,如圖24C所示,仍然維持截圓錐部282B被收容於被薄膜114及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所包圍之區域的狀態,而可固持帶捲繞體110。在此時,薄膜114的端部係向是遠離管構件120之方向之中心軸AX2方向的下方變形。
如以上所示,可提供一種帶捲繞體,該帶捲繞體係藉由以薄膜朝向中心軸AX突出的方式形成孔,而可實現藉捆束機之穩定的固持。又,是管構件之內徑相異的帶捲繞體,亦藉由將孔作成直徑大致相同而可固持。
此外,亦可孔H1係不是圓形。例如亦可以如下之方式形成孔H1,該方式係2個短邊分別位於捆束用帶112的側面112D上,2個長邊分別橫過被管構件120之端面120D及管構件120之內壁面120B包圍之區域S的上方。是這種構成,亦因為薄膜114的一部分自管構件120的內壁面120B突出,所以可使用軸部282來固持帶捲繞體。
又,亦可軸部282係未必被設置成可轉動。是軸部282不轉動的情況,亦因為軸部282在薄膜114之表面上滑動,所以可使帶捲繞體110轉動。 [變形例4]
作為第2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112,或作為在其他的實施形態、變形例等所示的捆束用帶,亦可使用具備與捆束用帶10或其變形例之捆束用帶相同之構造的捆束用帶。
在此情況,帶捲繞體係包括:筒狀之管構件;及第1構件,係作為被捲繞於管構件並可捆束被捆束物之帶,具備與捆束用帶10等相同之構造者,且位於被捲繞之此帶的側面;並將第1構件與此帶之側面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如上述所示,亦可第1構件係例如具有撓性而被設置成可彈性變形。而,被捲繞於管構件之捆束用帶係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而,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
這種帶捲繞體係包括:中間層;及第1表面層,係覆蓋中間層之一方的表面。而,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因此,可使捆束用帶變成難裂開。若使用這種捆束用帶,即使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園藝用捆束機來進行捆束作業。 [變形例5]
作為第2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112,或作為在其他的實施形態、變形例等所示的捆束用帶,亦可使用具備與圖14等所示之捆束用帶10A相同之構造的捆束用帶。在此情況,亦可在捆束用帶之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又,在捆束用帶之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2開縫。又,亦可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部分。 [變形例6]
以下,說明薄膜114之變形例。因為其他的構成係與第2實施形態一樣,所以使用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並省略或簡化說明。
圖25係表示薄膜114之變形例的薄膜134(「第1構件」之一例)。在此薄膜134之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相對向的表面,係例如形成區域134B1與未塗佈接著劑等之區域134B2,而該區域134B1係被塗佈包含壓克力系之黏著劑的接著劑等,並設置接著層116。
圖26A至圖26C係將圖25所示之區域134B1分離成外周區域134B11、中間區域134B12以及內周區域134B13的模式圖。
如這些圖面所示,外周區域134B11係被形成於具備接著層116的區域134B1中包含最遠離薄膜134的中心C2之薄膜134的外緣或外周之外周側的區域。設置外周區域134B11,藉由將其至少一部分黏貼於被捲繞之捆束用帶112的側面,可抑制薄膜134的翹曲。這種外周區域係亦可不是被形成於外緣或外周之全周,例如,亦可被形成為包含僅外緣的一部分。外周區域134B11的寬度係根據捆束用帶112的材質、表面狀態、被塗佈等之接著劑的接合強度、黏著強度、封貼時之壓接負載等所決定。
內周區域134B13係被形成於具備接著層116的區域134B1中接近薄膜134之內緣或內周的區域。但,如圖所示,在本變形例,在包含內緣或內周的區域,係形成未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34B2。內周區域134B13之至少一部分係藉由被黏貼於管構件120之端面120D之外徑側的區域,而使用捆束用帶112,其側面積減少,亦可抑制薄膜134從捆束用帶112分離。又,在丟棄時,抑制紙管等之管構件與薄膜分離而落下而必須撿起之工夫,並可將薄膜134與管構件120一起丟棄。亦可被內周區域134B13包圍之未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34B2係未必設置。但,在因為薄膜134的內周比管構件120的內周小而薄膜134自管構件120之內壁面突出的情況,係藉由形成如區域134B2般未塗佈接著劑等的區域,可抑制灰塵之附著等、或在安裝於捆束機時之對安裝部之接著劑的附著、堆積。
內周區域係在圖25所示之平面圖,以包圍中心C2之方式在全周被形成較佳。
中間區域134B12係被形成為從中心C2在外徑方向前進成連接內周區域134B13的外周與外周區域134B11的內周,且,在圓周方向前進的螺旋形。中間區域134B12係與內周區域134B13的外周及外周區域134B11的內周連接。因此,以中心C2為中心,比內周區域134B13大且比外周區域134B11小的虛擬圓係不論直徑,一定通過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34B1與未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34B2。因此,可使捆束用帶112之一圈份量的一部分在理論上與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34B1接合。因此,可抑制捆束用帶112的解開。但,不是妨礙因捆束用帶112之側面不是一個面等而有捆束用帶112之一圈份量未與區域134B1接合的情況。又,可抑制因接著劑過度地附著於捆束用帶112而妨礙被捆束物的捆束。
在本變形例,中間區域134B12係以在比內周區域134B13大且比外周區域134B11小的虛擬圓中通過被塗佈之區域134B1的圓弧長度係比通過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34B2的圓弧長度短的方式形成。因此,可抑制捆束用帶112之拉出阻力變成過大。
又,在本變形例,中間區域134B12係以比內周區域134B13大且比外周區域134B11小之虛擬圓的直徑愈大,通過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34B2的圓弧長度對通過被塗佈之區域134B1的圓弧長度的比率成為愈大的方式形成。因此,可抑制隨著捆束用帶112之使用進展而與中心C2的距離變短所伴隨之拉出阻力的增加。
又,亦可以如下之方式形成中間區域134B12,在圖25所示之平面圖,在通過中心C2之直線上,連接外周區域134B11與內周區域134B13的線段係不論角度,包含設置接著劑的區域,即區域134B1。根據這種構成,因為在全方向薄膜134與捆束用帶112可接合,所以捆束機可穩定地握持薄膜134。又,可抑制捆束用帶112之解開。
此外,中間區域134B12係被形成於從薄膜134之內周至外周的範圍中三分之一的區域較佳,係二分之一的區域更佳。又,亦可內周區域134B13、外周區域134B11以及中間區域134B12係彼此分開。又,亦可中間區域134B12係由複數個彼此分開的區域形成。例如,亦可中間區域134B12係由彼此分開的複數個圓形形成。
此外,在本變形例,內周區域134B13係第1構件之第1部的一例。外周區域134B11及中間區域134B12係第1構件之第2部的一例。又,未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34B2係第1構件之非接著部的一例。
進而,中間區域134B12係包含第1圓弧部的一例。未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34B2係第2圓弧部的一例。中間區域134B12係因為對使直徑相異的複數個虛擬圓包含在內部含有第1部之虛擬圓上的圓弧,所以包含複數個第1圓弧部。又,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34B2係因為對使直徑相異的複數個虛擬圓包含在內部含有第1部之虛擬圓上的圓弧,所以包含複數個第2圓弧部。
圖27係薄膜114之變形例之薄膜144(「第1構件」之一例)的平面圖。在此薄膜144之與捆束用帶112之側面相對向的表面,係形成塗佈接著劑而設置接著層116的區域144B1、與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44B2。
如圖27所示,區域144B1之外周區域144B11係與外周區域134B11一樣地被形成,內周區域144B13係與內周區域134B13一樣地被形成。因此,省略詳細的說明。
中間區域144B12係被形成為從中心C2在外徑方向前進成連接內周區域144B13的外周與外周區域144B11的內周,且,在圓周方向前進。又,中間區域144B12係由對中心C3成為旋轉對稱之7個分開的小區域所構成。
在這種構成,亦以中心C3為中心,比內周區域144B13大且比外周區域144B11小的虛擬圓係不論直徑,一定通過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44B1與未塗佈接著劑的區域144B2。因此,可抑制捆束用帶112的解開。
又,中間區域144B12係以在比內周區域144B13大且比外周區域144B11小的虛擬圓中通過被塗佈之區域144B1的圓弧長度係比通過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44B2的圓弧長度短的方式形成。因此,可抑制捆束用帶112之拉出阻力變成過大。虛擬圓之圓周的60%至70%係通過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44B2,30%至40%係通過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44B1較佳。
又,在本變形例,比內周區域144B13大且比外周區域144B11小之虛擬圓的直徑愈大,通過被塗佈之區域144B1的圓弧長度愈長。因此,可抑制隨著捆束用帶112之使用的進展而與中心C3的距離變短所伴隨之拉出阻力的增加。
此外,在本變形例,中間區域144B12係對第1構件之捆束用帶的側面接合之複數個部分的一例。又,未塗佈接著劑之區域144B2係第1構件之非接著部的一例。 [第4實施形態]
圖28A係第4實施形態之捲盤310的立體圖。圖28B係捲盤310之在包含軸心AX之平面所剖開的剖面圖。
如這些圖面所示,捲盤310係包括:圓筒形之管構件312;及突出部314,係在管構件312的一端面側朝向管構件312之軸心AX側所延設。在本實施形態,管構件312與突出部314係被設置成一體。
管構件312之外周面312A係作為以軸心AX為中心之半徑R1的圓筒面所形成。又,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係作為以軸心AX為中心之半徑R2的圓筒面所形成。連接外周面312A與內壁面312B之端面312C係被形成於軸心AX方向之一方的端部。在軸心AX方向之另一方的端部,係形成突出部314。空間S係被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包圍之中空的空間。管構件312係用以捲繞捆束用帶420之捲芯,例如,亦可是由板紙等之紙所形成的紙管,亦可由樹脂等之塑膠形成。
突出部314係在管構件312之一方的端面側,朝向管構件312之軸心AX所延設。突出部314係被形成為圓環形,該圓環形係具有以軸心AX為中心之半徑R1的外周部314A、以軸心AX為中心之半徑R3的內周部314B、朝向管構件312側的端面314C以及朝向與端面314C係相反方向之軸心AX方向的端面314D。外周部314A係被形成為與管構件312的外周面312A成為一個面。另一方面,內周部314B之半徑R3係比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的之半徑R2更小。因此,突出部314係具有從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向軸心AX突出的肋部314E。肋部314E之從內壁面312B的突出量係以半徑R2與半徑R3的差表示。如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肋部314E係被形成為以軸心AX為中心的圓環形。又,在軸心AX所通過之中央部,係形成被肋部314E包圍並對空間S連通之圓形的孔H1。
圖29A係從突出部314之端面314D側觀察將捆束用帶420捲繞於這種捲盤310之捲盤400的立體圖。此外,在以下,係將已捲繞捆束用帶之狀態的捲盤稱為捲盤400、捲盤400A等,將未捲繞捆束用帶之狀態的捲盤稱為捲盤310、捲盤310A等,而區別兩者。
圖29B係在包含軸心AX之平面剖開捲盤400的剖面圖。圖29C係將在圖29B之肋部314E的附近放大的局部放大圖。此外,圖29A等所示之捲盤310係以與圖28A等所示之捲盤310與肋部314E之尺寸等相異的方式所形成,但是因為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在其他的圖亦一樣,即使是尺寸等相異的構成元件,亦對具有相同的功能者係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捆束用帶420係以其表面420B朝向軸心AX側、相反側之表面420A朝向外徑方向的方式被捲繞於管構件312的外周面312A。捲繞捆束用帶420之結果,形成朝向軸心AX方向之一方的側面420C、與朝向相反側之軸心AX方向之另一方的側面420D。如圖圖29B所示,在本實施形態,因為捲盤310之軸心AX方向的長度、與捆束用帶420的寬度係大致相同,所以側面420C與端面312C係成為大致一個面。一樣地,側面420D與突出部314之端面314D係成為大致一個面。
如以上所示之捲盤400之各構成元件的尺寸係因應於用途可適當地設計。例如,可將管構件312之軸心AX方向的長度作成5~15mm,將內壁面312B之半徑R2作成5~15mm,將外周面312A之半徑作成7.5~20mm。又,可將捆束用帶420的寬度作成5~15mm,厚度作成0.05~0.4mm,將長度作成10~40m,在被捲繞時,可構成為具有例如50~60mm的半徑。突出部314之軸心AX方向的厚度係例如可作成1mm以下。又,肋部314E之從內壁面312B朝向軸心AX突出的突出量,即半徑R2與半徑R3的差係例如可作成1mm以上。又,突出部314係具有撓性較佳。
圖30係表示使用捲盤400以手繫結被捆束物時的使用形態。如圖30所示,以是芯棒之樹木的樹枝WO或支柱等貫穿被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包圍之區域S及孔H1並支撐捲盤400,藉此,可一面使捲盤400繞軸心AX轉動一面拉出捆束用帶420。
圖31A及圖31B係以貫穿被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包圍之區域S及孔H1的方式以圓柱之芯棒B1支撐捲盤400的情況之使用形態的模式圖。圖31A係在以芯棒B1貫穿區域S及孔H1之方式使捲盤400對芯棒B1在紙面右方向相對移動的途中之在包含軸心AX之平面所剖開的剖面圖。圖31B係在已貫穿區域S及孔H1之芯棒B1支撐捲盤400的狀態在包含軸心AX之平面所剖開的剖面圖。
如圖31A所示,在芯棒B1之半徑R4比內周部314B之半徑R3大的情況,芯棒B1係與肋部314E的前端接觸。又,是芯棒B1之半徑R4與內周部314B之半徑R3相等或比其小的情況,亦在相對移動成芯棒B1的軸心與軸心AX不會成為同心的情況,芯棒B1係具有與肋部314E之前端接觸的可能性。可是,因為肋部314E的前端是自由端,所以如圖31A所示可變形。因此,芯棒B1係可貫穿區域S及孔H1。在已貫穿區域S及孔H1之芯棒B1支撐捲盤400的狀態,係如圖31B所示,因捆束用帶420及管構件312的自重,而管構件312傾斜。在包含軸心AX之平面所剖開的剖面,貫穿區域S及孔H1並在軸心AX之兩端部與捲盤310接觸的切線T1(圖31B)係對軸心AX傾斜。具體而言,切線T1係與是一方的前端之肋部314E的前端點314E1接觸,且在是端面312C側的端部之內壁面312B之端點312E的2點與捲盤310接觸。因為捲盤400係可依此方式在軸心AX方向分開的2點使芯棒B1支撐,所以與不設置肋部314E,因此,和芯棒B1之接觸位置不固定的情況相比,可穩定地被支撐。尤其,藉由捲盤400對芯棒B1傾斜,因為因在圖31B之下側之捆束用帶420的自重而從前端點314E1朝向芯棒B1之大的力矩作用,所以可抑制捲盤400在芯棒B1之軸心方向移動。進而,具有自由端之肋部314E稍微地彎曲而推壓芯棒B1,這亦抑制捲盤400在芯棒B1之軸心方向移動。因為肋部314E係在芯棒B1之插入方向彎曲,所以發揮芯棒B1難拔脫之止脫效果,而捲盤400從芯棒B1難脫落。
此外,在管構件312之軸心AX方向的寬度為5~15mm的情況,肋部314E之突出量係1mm以上,即,是寬度之6.6%以上較佳。在此時,在包含軸心AX之截面,切線T1與包含軸心AX之直線的形成角度θ係成為3.8度以上。此外,在該截面在將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與軸心AX設置成平行的情況,係切線T1與內壁面312B的角度θ1係成為與角度θ相同。肋部314E之突出量變成比其小時,在芯棒B1之表面具有約1mm之凹凸的情況、或表面之凹凸具有約3度之傾斜的情況,有要在軸心AX方向分開之2點的支撐點支撐成為困難的情況。又,在管構件312之軸心AX方向的寬度為5~15mm的情況,肋部314E之突出量係寬度之50%以下較佳。在此時,角度θ係成為26.5度以下。突出量比其大時,根據情況,係具有因捆束用帶420之重量而捲盤400倒下的可能性。
肋部314E之彎曲方向係根據芯棒B1之貫穿的作法而有相異的情況。例如,在使芯棒B1從端面312C插入並貫穿的情況,肋部314E係朝向外側彎曲的可能性高。是這種情況,亦可一樣穩定地支撐捲盤400。在肋部314E朝向外側彎曲的情況,係發揮芯棒B1從端面312C難拔脫之止脫效果,而捲盤400從芯棒B1難脫落。
如上述所示,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捲盤310,因為在軸心AX方向之一端側所形成的肋部314E、與在另一端側所形成之管構件312的2點,可被各種直徑的芯棒支撐,所以與不設置肋部314E,因此,和芯棒之接觸位置不固定的情況相比,可穩定地被支撐。
此外,在芯棒B1之半徑R4比內周部314B(圖28B)之半徑R3大的情況,因為內周部314B之全周與芯棒B1接觸,所以可更穩定地支撐捲盤400。為了依此方式更穩定地被支撐,係將肋部314E之突出量作成1mm以上較佳。
此外,外周面312A係只要具備可捲繞捆束用帶之面,亦可未必是圓筒面。又,內壁面312B係亦可不是圓筒面,例如,亦可在表面形成凹凸。因此,管構件312係只要被形成筒狀即可。 [變形例7]
圖32A至圖32D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捲盤400的變形例,都是包含管構件312之軸心AX的剖面圖。對發揮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係尺寸等相異亦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32A係表示第1變形例之捲盤400A。此捲盤400A係包括:管構件312;及作為突出部之薄膜354A(「第1構件」之一例),係在管構件312的一端面側朝向管構件312之軸心AX側所延設。
薄膜354A係被形成為內周為半徑R5而外周為半徑R6的圓環形,並被配置成與管構件312之軸心AX同心。薄膜354A之內周的半徑R5係比管構件312之內周的半徑R2小。因此,薄膜354A之內周部分係具有從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朝向軸心AX側突出的部分。又,薄膜354A之外周的半徑R6係比管構件312之外周的半徑R1大。又,薄膜354A之表面係藉以接著劑為主成分的接著層與管構件312之圓環形的端面312D及捆束用帶420的側面420D的一部分接合。
是這種捲盤310A,亦因為薄膜354A具有從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朝向軸心AX側突出的部分,所以在軸心AX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的2點,可在傾斜的狀態使各種直徑的芯棒支撐。進而,因為薄膜354A之表面係亦對捆束用帶420之側面420D被接合,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420在被拉出時解開。又,可由相異之材質形成管構件312與薄膜354A。例如,以塑膠形成薄膜354A,以紙形成管構件312,藉此,可由塑膠構成要求耐久性之突出部分。
進而,使用圖33A,說明對薄膜354A之突出的肋部354A1中朝向管構件312側之表面354A2塗佈接著劑的情況之效果。在從端面312C側插入芯棒B2的情況,薄膜354A的肋部354A1係向外側彎曲。此處,肋部354A1中管構件312側之表面354A2係藉彎曲而與芯棒B2相對向。因此,可穩定地支撐捲盤400A。因為伴隨拉出捆束用帶420而管構件312轉動,所以對肋部354A1之朝向空間S側之表面354A2所塗佈的接著劑係逐漸地磨耗,而可更穩定地支撐捲盤400A。此外,接著劑係亦可積層於薄膜354A而形成,亦可藉噴霧等噴在薄膜354A之表面354A2。
圖32B係表示第2變形例的捲盤400B。與第1變形例之捲盤400A相比,在薄膜354B(「第1構件」之一例)以與捆束用帶420之側面420D整個面相對向的方式被形成為外周之半徑R7比捆束用帶420之外周的半徑R8大之環狀上相異。
是這種捲盤400B,亦因為形成朝向軸心AX突出的肋部354E,所以在軸心AX方向分開的2點,可在傾斜的狀態被芯棒支撐。進而,因為薄膜354B之表面係對捆束用帶420之側面420D的整個面亦接合,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420在被拉出時解開。又,在使用途中保管捲盤400B的情況,亦可對在捆束用帶420的外周端部露出之薄膜354B的表面接合並固定。此外,亦可將薄膜354B不形成為環形,而形成為矩形等之多角形。但,多角形之頂點與軸心AX的距離是半徑R8之至少一半以上較佳,是半徑R8以上更佳。
圖32C係表示第3變形例的捲盤400C。與第1變形例之捲盤400A相比,在2片薄膜354C1(「第1構件」之一例)及薄膜354C2(「第2構件」之一例)從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突出上相異。薄膜354C1係環狀之膜體,在一方之表面係被塗佈未圖示之接著劑。與捆束用帶420之側面420D相對向之表面的一部分係藉此接著劑與捆束用帶420之側面420D接合,其他的一部分係與薄膜354C2之相對向的表面接合。又,在薄膜354C1之中心部係被形成半徑比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的半徑更小之圓形的孔H3。
在薄膜354C1與捆束用帶420的側面420D之間,係隔著薄膜354C2。在本變形例,薄膜354C2係大致環狀的膜體,其外徑係被形成為比管構件312之外徑更大。在薄膜354C2之包含中心的中央部係形成大致圓形的孔H4。薄膜354C2之孔H4的半徑係被形成為比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的半徑更小,並被形成為與薄膜354C1之孔H3的半徑大致相等。因此,在包含軸心AX之截面,孔H3及孔H4係對被管構件312之內壁面包圍的區域S連通。又,薄膜354C1之內徑側的端部及薄膜354C2之內徑側的端部係成為從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突出的突出部。此外,薄膜354C2係由例如非黏著性之紙材或塑膠所形成,與在表面塗佈接著劑之薄膜354C1係接合,但是與捆束用帶420及管構件312係未接合。
是這種捲盤400C,亦可在分開之2點使各種直徑之芯棒支撐,又,因為藉薄膜354C2而薄膜354C1之接著劑不露出,所以在高速地捲繞捆束用帶420之用途使用的情況等,可在不會使接著劑附著於芯棒下使捲盤400C圓滑地轉動。又,藉由作成薄膜354C2採用貴但硬的塑膠,而薄膜354C1採用對便宜之紙塗佈接著劑的構成,可圖謀突出部之耐久性的提高與費用之降低。
圖32D係表示第4變形例的捲盤400D。與變形例之捲盤400C相比,在薄膜354D1(「第1構件」之一例)以與捆束用帶420之側面420D的整個面相對向的方式被形成為環狀上相異。是這種捲盤400D,亦在軸心AX方向分開的2點,可在傾斜的狀態令芯棒支撐。進而,因為薄膜354D1之表面係對捆束用帶420之側面420D的外周側亦接合,所以可抑制捆束用帶420在被拉出時解開。此外,亦可由矩形等之多角形構成薄膜354D1或薄膜354D2(「第2構件」之一例)之至少一方。關於其他的重複之效果係省略說明。
此外,在由2層以上之薄膜形成突出部時,如圖33B所示,亦可作成對薄膜354A之朝向管構件312側的表面354A2塗佈接著劑,使其與管構件312之端面接合,而且黏貼相異的薄膜354A3。是這種形態,亦由塑膠等耐久性高的材質構成易磨耗的薄膜354A3,而可對突出部補強。又,因為薄膜354A3係被設置於被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包圍的空間S內,所以可減少捲盤之軸心AX方向的大小。
圖32E至圖32G係表示捲盤400之另外的形態,都是包含管構件312之軸心AX的剖面圖。此外,對發揮相同之功能的構成元件,係尺寸等相異亦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32E係表示在一體地形成管構件312與肋部314E的情況,使肋部314E之形成位置與上述之形態相異之捲盤的形態。捲盤及管構件312之軸心AX方向的長度,即,端面312C與端面312D的距離係例如是15mm。
在該剖面圖,中心線C係通過管構件312之在軸心AX方向之軸心AX上的中心位置CP,並對軸心AX垂直的直線。厚度T係在軸心AX方向之肋部314E之最大的厚度。肋部314E係例如被形成為軸心AX方向的厚度與自軸心AX的距離無關而成為定值。區域W係表示將中心位置CP當作原點О、將朝向端面312D的方向當作正方向、將朝向端面312C的方向當作負方向、並將軸心AX當作軸所表示的區域。厚度T係例如是2mm。肋部314E之自內壁面312B的突出量P係例如是1mm。
肋部314E係其軸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被形成於±5.5mm之區域內。在圖32E所示之肋部314E的情況,其軸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被形成於+5mm之區域W,即,在是軸心AX方向並朝向端面312D的方向,與中心位置CP相距5mm的區域W。因為肋部314E的厚度T係2mm,所以肋部314E之朝向中心位置CP的面係與中心位置CP相距4mm(=W-(T/2))。又,肋部314E之朝向是相反側之外側的面係與端面312D分開1.5mm(=7.5-(W+T/2)),而被形成於比端面312D更接近中心線C的位置。此外,作為參考,圖32E亦表示軸心AX方向之中心位置為-5mm之區域W的情況。例如,在此區域,亦可設置肋部。
藉由採用這種構成,在已將樹木之樹枝等的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312的情況,藉棒狀構件與管構件312之卡合,是突出部之肋部314E適合地彎曲,而捲盤不會過度傾斜並穩定地被支撐。
又,為了使肋部314E適合地彎曲,厚度T係作成0.05mm以上且2mm以下,肋部314E之自內壁面312B的突出量P係1mm以上較佳。
藉由採用這種構成,在將樹木之樹枝等的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並拉出帶的情況,突出部柔軟地彎曲,而可得到適合的制動力。
此外,亦可這種之各尺寸及構造(突出量P、厚度T、將是突出部之肋部314E形成於區域W)的至少一部分係被應用於圖28B所示之捲盤310等在本揭示所示之其他的捲盤。
圖32F係表示在一體地形成管構件與突出部的情況,將突出部設置於捲盤之端部的構造。捲盤之軸心AX方向的長度,即,端面312C與端面314D的距離係例如是9mm。
肋部314E係其軸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被形成於±5.5mm之區域內。在圖32F所示之肋部314E的情況,其軸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被形成於+4mm之區域內,即,在是軸心AX方向並朝向端面314D的方向,與中心位置CP相距4mm的區域W。
藉由採用這種構成,在已將樹木之樹枝等的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312的情況,藉棒狀構件與管構件312之卡合,是突出部之肋部314E適合地柔軟地彎曲,而捲盤不會過度傾斜並穩定地被支撐。
又,為了使肋部314E適合地彎曲,厚度T係作成0.05mm以上且2mm以下,肋部314E之自內壁面312B的突出量P係1mm以上較佳。
藉由採用這種構成,在將樹木之樹枝等的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並拉出帶的情況,突出部柔軟地彎曲,而可得到適合的制動力。
圖32G係表示與第4變形例之捲盤400D一樣地由兩層之薄膜354C1及薄膜354C2形成突出部的形態。管構件312之軸心AX方向的長度,即,端面312C與端面312D的距離係例如是9mm。又,薄膜354C1及薄膜354C2之軸心AX方向的厚度T1及厚度T2係例如分別是0.5mm。因此,由薄膜354C1及薄膜354C2之兩層構造所構成的突出部之軸心AX方向的厚度T係例如是1.0mm。
肋部314E係其軸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被形成於±5.5mm之區域內。在圖32G所示之肋部314E的情況,其軸心AX方向的中心位置被形成於+5mm之區域W,即,在是軸心AX方向並朝向端面314D的方向,與中心位置CP相距5mm的區域W。
藉由採用這種構成,在已將樹木之樹枝等的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312的情況,藉棒狀構件與管構件312之卡合,是突出部之肋部314E適合地柔軟地彎曲,而捲盤不會過度傾斜並穩定地被支撐。
又,為了使肋部314E適合地彎曲,厚度T係作成0.05mm以上且2mm以下,肋部314E之自內壁面312B的突出量P係1mm以上較佳。
藉由採用這種構成,在將樹木之樹枝等的棒狀構件插入管構件並拉出帶的情況,突出部柔軟地彎曲,而可得到適合的制動力。此外,孔H1至孔H4的形狀係圓形以外,還可應用各種的形狀。例如,亦可是矩形或六角形等之多角形,亦可是缺口或開縫的孔。又,亦可是如星形般形成與軸心AX的距離變化之旋轉對稱形狀之突出部的孔。在圖34,係表示形成設置複數條開縫H5A之孔H5的捲盤370。複數條開縫H5A係與孔H5之中央的圓形部分連通,並從軸心AX向外徑方向所延設。因此,捲盤370係具備旋轉對稱之複數個突出部314F,該複數個突出部314F係朝向軸心AX突出,並以彼此在圓周方向分開的方式所形成。
因為在這種捲盤370係設置開縫H5A,所以可使芯棒易於貫穿。又,接近軸心AX之突出部314F的前端與芯棒接觸,而可支撐捲盤370及其所捲繞之捆束用帶420。在此時,因為設置開縫H5A,所以突出部314F成為易彎曲。結果,因為與芯棒之接觸面積變大,所以可提高穩定性。
進而,亦可在薄膜係未形成孔。例如,薄膜係可構成為未形成孔的圓形或多角形等的膜體。是由這種構成所構成的帶捲繞體,亦在使用時,藉由弄破薄膜,可形成以芯棒等可貫穿薄膜之中央部分的孔。
又,亦可在薄膜之中央部形成開縫。是由這種構成所構成的帶捲繞體,亦在使用時,藉由利用開縫來擴大薄膜,可形成以芯棒等可貫穿薄膜之中央部分的孔。
此外,薄膜係只要在軸心方向的一端部具備朝向軸心突出的部分,亦可替換成在軸心方向具有厚度之其他的構件。 [第5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係說明將捲盤裝填於捆束機下使用的形態。使用捆束機,可將果樹或蔬菜等之樹枝或蔓捆束於支柱、或使蔬菜彼此或袋彼此成束。
圖35係這種捆束機800之正視圖。作為手提工具之800係包括緊鉗臂810、捆束機本體840、把手812、帶拉出部820、帶搬運部842、釘匣部860以及帶匣部880。在帶匣部80係裝填捲盤。又,捲盤之捆束用帶的端部係在從帶搬運部842之帶導件846被拉出至在圖35之上方側的狀態被固持。
使用者握住把手812並使其接近捆束機本體840時,根據槓桿原理,緊鉗臂810接近捆束機本體840,而以帶拉出部820之帶接受器824與帶板826夾持捆束用帶。使用者使把手812之握力變弱時,在已夾持捆束用帶的狀態,因為緊鉗臂810係從捆束機本體840離開,所以從帶導件846向上方拉出捆束用帶。在此狀態,使用者將捆束機800向紙面右方向推出成蔬菜之樹枝與支柱等複數個被捆束物位於緊鉗臂810與帶搬運部842之間的空間時,為了被捆束物與捆束用帶接觸,從帶導件846進一步拉出捆束用帶。進而,使用者再度握住把手812時,緊鉗臂810再度接近捆束機本體840,將捆束用帶捲繞於被捆束物。又,伴隨緊鉗臂810的下降,帶導件846沿著帶接受器824之相對向的傾斜面逐漸移動,到達移動受到限制的位置時,帶接受器824向遠離帶板826的方向(前部側)轉動。隨著,帶導件846亦向前部側轉動。伴隨帶導件846之轉動,在帶導件846之前端所設置的裁刀刃裁斷捆束用帶。又,擊出在釘匣本體862所裝填的釘,裝訂捆束用帶重疊的部分。藉這種一連串的步驟,捆束被捆束物。
為了適合地被使用於這種捆束機800,捲盤係需要在帶匣部880內被固持成可轉動。在使用只由管構件與在此管構件所捲繞之捆束用帶所構成的捲盤的情況,係藉由將貫穿被管構件之內壁包圍之區域的軸部設置於帶匣部880,可將捲盤固持成可轉動。可是,在欲固持管構件之內徑大的捲盤時,因為與軸部的間隙變大,所以穩定地將捲盤固持成可轉動這件事成為困難。
本發明之發明者們係發想到藉由使用本揭示之捲盤,可使捆束機800穩定地固持。
圖36A至圖36C係表示用以固持捲盤400B之方法的模式圖。此外,是具備其他的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之捲盤的捲盤,亦可一樣地被固持。
帶匣部880係具備具有中心軸AX2的軸部882。軸部882係包括被形成圓筒形之圓筒部882A、與在圓筒部882A的前端所形成之被形成截圓錐形的截圓錐部882B。截圓錐部882B之底面的半徑係被形成為比圓筒部882A之半徑更大。因此,軸部882係包括從圓筒部882A突出所形成之環狀的底面部882B1、與是圓錐面的傾斜面882B2。此處,圓筒部882A的半徑R20係被形成為與孔H1之半徑R3大致相同。又,截圓錐部882B之半徑R22係被形成為比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的半徑R2小,且比孔H1之半徑R3大。
這種軸部882係構成為在帶匣部880內在中心軸AX2方向可移動,且構成為以中心軸AX2為中心可轉動。例如,軸部882係在藉未圖示之線圈彈簧向在圖36A等之中心軸AX2方向的下方被偏壓的狀態在帶匣部880內被固持,並可構成為藉由推壓底面882D而以手動向中心軸AX2方向的上方可移動。又,可構成為藉未圖示之軸承等可繞中心軸AX2轉動。
圖36A至圖36C係在軸部882之包含中心軸AX2的平面剖開在帶匣部880內所搭載之捲盤400B與帶匣部880之軸部882的剖面圖。圖36A係表示安裝捲盤400B之前的狀態。捲盤400B之軸心AX係不必與軸部882之中心軸AX2一致。但,捲盤400B係在帶匣部880內被設置成軸心AX與中心軸AX2以比肋部354E之突出量更小的距離接近且成為大致平行較佳。
接著,如圖36B所示,使軸部882向中心軸AX2方向的上方移動。因為截圓錐部882B之半徑R22係被形成為比孔H1之半徑R3大,所以傾斜面882B2係與肋部354E之端部接觸。但,因為肋部354E之端部係自由端,所以如圖36B所示可循著傾斜面882B2變形。軸部882更上升地移動時,截圓錐部882B之底面部882B1係通過肋部354E。因此,截圓錐部882B係被收容於被肋部354E及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包圍的區域S。
然後,停止軸部882之向中心軸AX2方向之上方的推壓時,藉線圈彈簧的偏壓力,軸部882係移動。但,截圓錐部882B之底面部882B1接觸肋部354E之與孔H1的緣部而成為止動器。因此,如圖36C所示,仍然維持截圓錐部882B被收容於被肋部354E及管構件312之內壁面312B包圍之區域的狀態,而可固持捲盤400B。在此時,肋部354E的端部係向是遠離管構件312之方向之中心軸AX2方向的下方變形。
如以上所示,可提供一種捲盤,該捲盤係藉由以肋部354E朝向軸心AX突出的方式形成孔,而可實現藉捆束機之穩定的固持。又,是管構件之內徑相異的捲盤,亦可藉由將孔作成直徑大致相同而可固持。此外,如上述所示,作為在使用時係不形成這種孔的膜體,亦可作成在使用時弄破膜體的中心部,鑽孔後使用。又,在端形成開縫,在利用時,利用開縫以軸部882擴大薄膜,可形成貫穿薄膜之中央部分的孔。
以上之實施形態係用以說明本發明的例示,不是將本發明限定為僅該實施形態的主旨。使用如樹脂或橡膠等之材料、或由樹脂材料與紙漿材料所混合的合成紙等具備耐水性或延展性的材料構成管構件312或突出部314、肋部314E、薄膜354A、肋部354A1、薄膜354B、肋部354E、薄膜354C1、薄膜354C2、薄膜354D1、薄膜354D2以及突出部314F時,在如在室外使用等般捲盤310、捲盤310A~310D、捲盤370、捲盤400、捲盤400A~400D被曝露於風雨之環境使用的情況,亦可適合地使用。
又,本發明係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可進行各種的變形。例如,在本專業者之平常之創作能力的範圍內,可對其他的實施形態或變形例追加在某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之一部分的構成元件。又,可將在某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之一部分的構成元件與其他的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之對應的構成元件替換。 [變形例8]
作為第4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420,或作為在其他的實施形態、變形例等所示的捆束用帶,亦可使用具備與捆束用帶10或其變形例之捆束用帶相同之構造的捆束用帶。
在此情況,捲盤(以下亦有將「捲盤」稱為「帶捲繞體」的情況)係具備可捆束被捆束物的捆束用帶。此捲盤係包括:管構件;捆束用帶,係被捲繞於管構件;以及突出部,係在管構件之一端面側朝向管構件之軸心側所延設;在包含軸心之截面,在突出部之前端的第1切點與突出部接觸,而在管構件之另一端面側的第2切點與管構件接觸的切線係被形成為對包含軸心之直線傾斜。傾斜之角度係3度以上較佳。而,被捲繞於管構件之捆束用帶係包括中間層、及覆蓋中間層之一方之表面的第1表面層。而,中間層係具有複數條第1線狀材,該複數條第1線狀材係以對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形成角度的方式所並設。若依據這種帶捲繞體,可使捆束用帶更難裂開。若使用這種捆束用帶,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園藝用捆束機來進行捆束作業。 [變形例9]
作為第4實施形態之捆束用帶420,或作為在其他的實施形態、變形例等所示的捆束用帶,亦可使用具備與圖14等所示之捆束用帶10A或其變化之捆束用帶相同之構造的捆束用帶。在此情況,在捆束用帶之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1開縫。又,亦可在捆束用帶之中間層之寬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係形成在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分開的複數條第2開縫。又,亦可至少一條之第1開縫係裁斷第2線狀材之至少一部分。若依據這種帶捲繞體,可使捆束用帶更難裂開。若使用這種捆束用帶,是反彈力大之作物的導引作業,亦可使用園藝用捆束機來進行捆束作業。 [變形例10]
作為第4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捲盤400A所具備的薄膜354A、捲盤400B所具備的薄膜354B、或在其他的實施形態、變形例等所示的薄膜,亦可使用薄膜134、薄膜144、或在其變形例等所示的薄膜。
若依據具備這種薄膜的捲盤或帶捲繞體,可圖謀更抑制捆束用帶之解開等。又,本發明係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可進行各種的變形。例如,在本專業者之平常之創作能力的範圍內,可對其他的實施形態追加在某實施形態之一部分的構成元件。又,可將在某實施形態之一部分的構成元件與其他的實施形態之對應的構成元件替換。例如,作為捲繞於變形例10之帶捲繞體的捆束用帶,可使用捆束用帶10A。 本專利申請係根據於2018年7月18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34750、2019年3月1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9-37192、2019年3月1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9-37411以及2019年6月18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9-112599者,其內容係在此作為參照而被取入。
10:捆束用帶 10’:以往之捆束用帶 11:中間層 12:第1線狀材 13:第2線狀材 16:第1表面層 17:第2表面層 19:捲芯 20:捆束機 21:主把手 21a:前端部 22:釘匣 23:緊鉗臂 23a:前端部 24:帶握持部 25:操作把手 26:帶匣 30:釘 31:腳部 32:頂部 40:被捆束物 D1:捆束用帶之長度方向 D2:捆束用帶之寬度方向 W1:第1線狀材之間隔
[圖1] 係捆束用帶之外觀圖。 [圖2] 係表示捆束用帶之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3] 係中間層之一部分放大圖。 [圖4] 係捆束機之側視圖。 [圖5] 係使緊鉗臂閉合的狀態之捆束機的側視圖。 [圖6] 係釘之(a)立體圖、(b)正視圖。 [圖7] 係已捆束被捆束物之狀態的(a)立體圖、(b)側視圖。 [圖8] 係表示藉釘裝訂帶環之狀況的圖,(a)是緊鉗釘之前的圖,(b)是緊鉗釘之後的圖。 [圖9] 係表示藉釘裝訂帶環之狀況的圖(省略第1表面層的圖),(a)是緊鉗釘之前的圖,(b)是緊鉗釘之後的圖。 [圖10] (a)係藉釘裝訂帶環時的剖面圖,(b)係A部放大圖。 [圖11] 係變形例1之圖,(a)係表面層被分解之前的圖,(b)係表面層被分解之後的圖。 [圖12] 係變形例2之圖,(a)係捆束用帶伸長之前的圖,(b)係捆束用帶伸長之後的圖。 [圖13] 係捆束用帶從將釘刺入的孔裂開之狀況的(a)立體圖、(b)正視圖。 [圖14] 係捆束用帶10A之立體圖。 [圖15A] 係在模式上表示捆束用帶10A之層構造的立體圖。 [圖15B] 係在模式上表示捆束用帶10B之層構造的立體圖。 [圖16A] 係在模式上表示為了使用捆束用帶10B來捆被捆束物而擊入釘30之狀況的立體圖。 [圖16B] 係在模式上表示為了使用捆束用帶10B來捆被捆束物而緊鉗釘30之狀況的立體圖。 [圖17A] 係帶捲繞體110之從左側面側所觀察的立體圖。 [圖17B] 係帶捲繞體110之包含中心軸AX的剖面圖。 [圖17C] 係帶捲繞體110之從右側面側所觀察的立體圖。 [圖17D] 係圖17B之中心軸AX之附近的局部放大圖。 [圖17E] 係薄膜114之大小的直徑比外周面112A小的實施例。 [圖18] 係表示帶捲繞體110之使用方法的模式圖。 [圖19] 係薄膜124的平面圖。 [圖20A] 係表示拉出捆束用帶112之狀況的模式圖。 [圖20B] 係表示拉出捆束用帶112之狀況的模式圖。 [圖21A] 係帶捲繞體130之左側視圖。 [圖21B] 係帶捲繞體130之包含中心軸AX的剖面圖。 [圖21C] 係表示帶捲繞體130之製程的模式圖。 [圖22A] 係表示以圓棒B1支撐帶捲繞體140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22B] 係表示以圓棒B1支撐帶捲繞體140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22C] 係表示以圓棒B2支撐帶捲繞體140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23] 係捆束機200之正視圖。 [圖24A] 係表示固持帶捲繞體110之狀況的模式圖。 [圖24B] 係表示固持帶捲繞體110之狀況的模式圖。 [圖24C] 係表示固持帶捲繞體110之狀況的模式圖。 [圖25] 係薄膜134的平面圖。 [圖26A] 係表示薄膜134之內周區域134B13部分的模式圖。 [圖26B] 係表示薄膜134之外周區域134B11部分的模式圖。 [圖26C] 係表示薄膜134之中間區域134B12部分的模式圖。 [圖27] 係薄膜144的平面圖。 [圖28A] 係捲盤310的立體圖。 [圖28B] 係捲盤310的剖面圖。 [圖29A] 係捲盤400的立體圖。 [圖29B] 係捲盤400的剖面圖。 [圖29C] 係捲盤400的局部放大圖。 [圖30] 係表示捲盤400之使用形態的模式圖。 [圖31A] 係表示支撐捲盤400之狀況的剖面圖。 [圖31B] 係表示支撐捲盤400之狀況的剖面圖。 [圖32A] 係捲盤400的第1變形例。 [圖32B] 係捲盤400的第2變形例。 [圖32C] 係捲盤400的第3變形例。 [圖32D] 係捲盤400的第4變形例。 [圖32E] 係表示捲盤之一形態與各尺寸的模式圖。 [圖32F] 係表示捲盤之一形態與各尺寸的模式圖。 [圖32G] 係表示捲盤之一形態與各尺寸的模式圖。 [圖33A] 係支撐變形例的捲盤之狀況的剖面圖。 [圖33B] 係支撐變形例的捲盤之狀況的剖面圖。 [圖34] 係變形例之捲盤370的立體圖。 [圖35] 係捆束機800的正視圖。 [圖36A] 係表示固持捲盤400B之狀況的模式圖。 [圖36B] 係表示固持捲盤400B之狀況的模式圖。 [圖36C] 係表示固持捲盤400B之狀況的模式圖。
10:捆束用帶
11:中間層
12:第1線狀材
13:第2線狀材
16:第1表面層
17:第2表面層
30:釘
31:腳部
32:頂部

Claims (15)

  1. 一種帶捲繞體,包括捲繞於被捆束物、藉由將重疊之部分以釘裝訂、可捆束該被捆束物之捆束用帶,該帶捲繞體包括: 管構件,被形成為以中心軸為中心之中空的筒狀,係包括:內壁面;外周面,被捲繞該捆束用帶;以及端面,係連接該內壁面與該外周面,朝向該中心軸的方向之一方;及 薄膜,接合於捲繞於該外周面的該捆束用帶的側面,以相對向該端面的方式被配設,具有與該內壁面包圍之區域連通的孔; 該薄膜係具有撓性而可彈性變形; 該孔的端緣係從該端面朝該中心軸的方向突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捲繞體,其中 該內壁面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係比該孔的該端緣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 該管構件的該中心軸方向的寬度係為5mm以上且15mm以下; 該孔的該端緣之從該端面的突出量係為1mm以上且7.5mm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內壁面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2)比該孔的該端緣與該中心軸之最短距離(D1)大的部位係沿著該中心軸之方向的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薄膜係為與該中心軸同心的膜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孔係與該中心軸同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薄膜係為大致圓形的膜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孔被形成為大致圓形; 在該孔對於該薄膜的外周作為該薄膜的內周時,該薄膜的內周的端緣係從該端面朝該中心軸方向突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薄膜的外徑係為比該捆束用帶在開始使用時之外周面的直徑更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薄膜與該捆束用帶之側面接合的接合面積係從所捲繞之該捆束用帶的外周側往內周側減少。
  10. 一種帶捲繞體,被裝填於用於使用捆束用帶而捆束被捆束物的園藝用捆束機、被捲繞該捆束用帶,包括: 管構件,被形成為以中心軸為中心之中空的筒狀,係包括:內壁面;外周面;以及端面,係連接該內壁面與該外周面,朝向該中心軸的方向之一方;及 突出部,係從該內壁面向該中心軸突出1mm以上,並具有撓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突出部係被設置於從該中心軸的方向的中心位置±5.5mm以內之範圍W。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突出部係在該中心軸的方向的最大厚度T是0.05mm以上且2mm以下。
  13. 一種帶捲繞體,係被裝填於從帶匣部拉出捆束用帶而捲繞於被捆束物、藉由以釘裝訂該捆束用帶而捆束該被捆束物之捆束機的該帶匣部; 該捆束機包括: 該帶匣部,收容該捆束用帶,包含:軸部,係具有被形成圓筒形之圓筒部;以及截圓錐部,被形成在該圓筒部的前端、包含從該圓筒部朝徑方向突出之環狀的底面部;及 釘匣部,被裝填該釘; 其中,該帶捲體係包括: 管構件,被形成為以中心軸為中心之中空的筒狀,係包括:內壁面;外周面,被捲繞該捆束用帶;以及端面,係連接該內壁面與該外周面,朝向該中心軸的方向之一方;及 薄膜,以相對向該端面的方式被配設,具有撓性而可彈性變形,具有與該內壁面包圍之區域連通、半徑比該截圓錐部的底面部的半徑更小的孔; 該孔的端緣係位於從該端面朝該中心軸的方向突出的位置; 通過該薄膜的孔之該截圓錐部的底面部係構成為:藉由接觸該孔的緣部,被保持於該捆束機。
  14. 一種帶捲繞體,包括捲繞於被捆束物、藉由將重疊之部分以釘裝訂、可捆束該被捆束物之捆束用帶,包括: 管構件,被形成為以中心軸為中心之中空的筒狀,係包括:內壁面;外周面,被捲繞該捆束用帶;以及端面,係連接該內壁面與該外周面,朝向該中心軸的方向之一方;以及 薄膜,以相對向該端面的方式被配設,具有與該內壁面包圍之區域連通的孔; 該薄膜係具有撓性而可彈性變形; 該薄膜的內徑側端部係,從該內壁面朝向該中心軸方向突出; 朝該中心軸方向突出的突出量係,在該管構件的該中心軸方向的寬度為5mm以上且15mm以下時,為1mm以上且7.5mm以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帶捲繞體,其中該薄膜係接合於捲繞於該外周面的該捆束用帶的側面。
TW111117807A 2018-07-18 2019-07-16 帶捲繞體 TWI8024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4750 2018-07-18
JP2018134750 2018-07-18
JP2019-037192 2019-03-01
JP2019037192 2019-03-01
JP2019037411 2019-03-01
JP2019-037411 2019-03-01
JP2019112599A JP7325706B2 (ja) 2018-07-18 2019-06-18 結束用テープ、結束方法、テープ巻き付け体及びリール
JP2019-112599 2019-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3482A TW202233482A (zh) 2022-09-01
TWI802405B true TWI802405B (zh) 2023-05-11

Family

ID=691645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055A TWI767131B (zh) 2018-07-18 2019-07-16 捆束用帶
TW111117807A TWI802405B (zh) 2018-07-18 2019-07-16 帶捲繞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055A TWI767131B (zh) 2018-07-18 2019-07-16 捆束用帶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99294A1 (zh)
EP (1) EP4279430A3 (zh)
JP (1) JP7428281B2 (zh)
KR (1) KR20240048571A (zh)
CN (1) CN116729818A (zh)
AU (1) AU2023233086A1 (zh)
NZ (1) NZ771973A (zh)
TW (2) TWI767131B (zh)
WO (1) WO20200176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2521B2 (ja) * 2019-08-23 2023-09-1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0365A (en) * 2008-03-27 2010-01-01 Max Co Ltd Coiler
JP2011026717A (ja) * 2009-07-22 2011-02-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結束テープ用布帛及び結束テープ
JP2015046293A (ja) * 2013-08-28 2015-03-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織布テープ、織布テープ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織布テープ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WO2018061567A1 (ja) * 2016-09-27 2018-04-0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接着フィルム巻装体、接着フィルム巻装体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40688U (zh) 1971-09-18 1973-05-23
JPS5496760U (zh) * 1977-12-20 1979-07-09
JPS54153140A (en) 1978-05-15 1979-12-03 Max Co Ltd Binding material for farming
JPS58176936U (ja) * 1982-05-17 1983-11-26 野尻 進 粘着テ−プ
JPS5933867A (ja) 1982-08-20 1984-02-23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用電極材料
JPS5933867U (ja) 1982-08-27 1984-03-0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帯のリ−ル
JPH0280669U (zh) 1988-12-07 1990-06-21
RU2291021C2 (ru) * 2001-09-28 2007-01-10 Макс Кабушики Кайша Машина для скрепления арматуры и барабан, используемый в такой машине
WO2003068649A1 (en) 2002-02-11 2003-08-21 Scaglia Spa Support element for winding yarns
JP2004203430A (ja) * 2002-12-25 2004-07-22 Ykk Corp 長尺材の巻体簡易包装体
JP3908174B2 (ja) 2003-01-24 2007-04-25 南善 趙 園芸用結束機
JP2005176616A (ja) * 2003-12-16 2005-07-07 Unitika Ltd 結束テープ
JP5496760B2 (ja) 2010-04-21 2014-05-21 株式会社ミツバ 分割コアの巻線方法および巻線装置
JP2012188252A (ja) * 2011-03-11 2012-10-04 Nitto Denko Corp フィルム巻取用巻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ム巻回体
WO2017047083A1 (ja) 2015-09-15 2017-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702006B2 (ja) * 2016-06-15 2020-05-2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園芸用結束機
JP6669098B2 (ja) 2017-02-20 2020-03-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樹脂ウインドウ
JP6343707B1 (ja) 2017-08-24 2018-06-13 株式会社 ディー・エヌ・エー 情報処理装置、ゲーム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6346982B1 (ja) 2017-08-28 2018-06-20 隆 鶴水 ラウルテラ属の微生物の単離方法及び植物性廃棄物処理剤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植物性廃棄物処理方法
JP7035520B2 (ja) 2017-12-26 2022-03-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用ゴム組成物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0365A (en) * 2008-03-27 2010-01-01 Max Co Ltd Coiler
JP2011026717A (ja) * 2009-07-22 2011-02-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結束テープ用布帛及び結束テープ
JP2015046293A (ja) * 2013-08-28 2015-03-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織布テープ、織布テープ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織布テープ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WO2018061567A1 (ja) * 2016-09-27 2018-04-0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接着フィルム巻装体、接着フィルム巻装体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48571A (ko) 2024-04-15
NZ771973A (en) 2024-03-22
EP4279430A3 (en) 2024-01-24
JP7428281B2 (ja) 2024-02-06
US20240199294A1 (en) 2024-06-20
CN116729818A (zh) 2023-09-12
EP4279430A2 (en) 2023-11-22
TWI767131B (zh) 2022-06-11
JP2023060221A (ja) 2023-04-27
AU2023233086A1 (en) 2023-10-05
WO2020017613A1 (ja) 2020-01-23
TW202233482A (zh) 2022-09-01
TW202012248A (zh) 202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82790B2 (en) Pallet securing mechanism
US20240199294A1 (en) Binding tape, binding method, tape winding body and reel
JP7325706B2 (ja) 結束用テープ、結束方法、テープ巻き付け体及びリール
KR101047806B1 (ko) 채소 묶음용 단끈
TW202110707A (zh) 捆束機以及帶捲軸
JP4818760B2 (ja) 線条体束ユニット及び線条体の繰出方法
KR101542686B1 (ko) 채소 묶음용 단 끈
US20230227226A1 (en) Zip strap tether
JP6430597B2 (ja) 園芸用結束機
TW202112612A (zh) 捆束機
US7856754B2 (en) Plant tie
JP6458992B2 (ja) 自己結合性を有する縛り紐および同紐を用いた果実袋
KR101073491B1 (ko) 원형 베일러 결속네트
JP3235254U (ja) 釣具用バンド
JP2007111014A (ja) 振出竿固着解除器
JP2010100339A (ja) 静電付着特性を備える結束テープ具
JP5578740B2 (ja) 紐式結束具
KR20120003848U (ko) 풀림방지용 포장체 밴드 결속구
JPS62138121A (ja) ビニ−ルハウス等のシ−ト押えバンド誘導金具とその使用方法
US20100330323A1 (en) Bundling tape device with electrostatic adhe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