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5664B - 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軌道車輛 - Google Patents

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軌道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5664B
TWI785664B TW110124539A TW110124539A TWI785664B TW I785664 B TWI785664 B TW I785664B TW 110124539 A TW110124539 A TW 110124539A TW 110124539 A TW110124539 A TW 110124539A TW I785664 B TWI785664 B TW I7856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lster
profile
profiles
panel
rail veh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4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2386A (zh
Inventor
木村宗太
高原恭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2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2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66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B61F1/08Details
    • B61F1/14Attaching or supporting vehicle body-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B61F1/08Details
    • B61F1/12Cross bear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承樑構造及具備其之軌道車輛,其係在承樑與底架之間確保規定的空間,保有承樑構造的剛性並可以讓承樑構造輕量化且低成本化。一種承樑構造(13),乃是具備在底架(10)之承樑構造,該底架構成軌道車輛(100)的構造體(1)的地板,其中,該承樑構造係接合構造體(1)的寬度方向成為凸出方向的多層構造的複數個型材(15)而構成;複數個型材包含:具備在構造體(1)的寬度方向中央切掉了底架(10)側的一部分的層的領域(26)之型材(15B、15C);以及具備在構造體1的寬度方向兩端切掉了一部分的層而形成的緊固部(22)之型材(15A、15D);在緊固部(22)固定底架(10)的側樑(11)。

Description

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軌道車輛
本發明有關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軌道車輛,特別是有關可以確保承樑與底架之間的空間之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具備其之軌道車輛。
一般,車輛構造體(以下,稱為構造體)是利用以下所構成之6面體的構造物:成為地板面之底架、配置在底架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之側構造體、配置在底架的縱長方向的兩端部之端構造體、以及配置在側構造體與端構造體的上端部之屋頂構造體。
底架是利用以下所構成:側樑,其係沿其縱長方向具備在底架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端樑,其係連接側樑的縱長方向的兩端部彼此;承樑,其係沿著端樑具備在離構造體的縱長方向端部有規定距離的位置;以及中樑,其係沿著用於把端樑與承樑連接到構造體之構造體縱長方向而配置。
沿構造體上下方向具備在承樑的下表面之中心銷被連接到構成轉向架之轉向架框。車輛的加速及減速之際,車輛前後方向的負載透過中心銷從轉向架傳遞到承樑。
另一方面,從提升軌道車輛的組裝性的觀點來看,追求安裝在地板下的配線或導管的安裝的容易化。在安裝的容易化之下,在把承樑安裝到轉向架的狀態下,在底架與承樑之間設置恆定的空間而組裝構造體是有效的。作為搭載了這樣的承樑之轉向架構造,在專利文獻1、2,提案有具備僅與側樑進行螺栓緊固的承樑之轉向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歐洲專利申請公開第2500231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歐洲專利申請公開第2540592號說明書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軌道車輛的底架構造中,在把承樑僅連接到側樑的構造的情況下,因為從轉向架透過中心銷傳遞到承樑之動量,在承樑產生扭轉變形。而且,因為行走時的上下振動而從轉向架透過氣動彈簧傳遞的垂直負載,經此,在承樑產生撓曲變形。
在具備了專利文獻1、2記載的承樑之轉向架構造中,承樑構造是利用沿車輛構造體的寬度方向為一樣的剖面的肋與面板所構成。該構成的話,是有承樑的重量增大的或然性高,承樑與底架之間的空間的大小被限制之虞。而且,因為是利用專用的肋與面板所構成的構造的緣故,所以成本也變高。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其目的在於提一種承樑構造及具備其之軌道車輛,其係在承樑與底架之間確保規定的空間,保有承樑構造的剛性並且可以輕量化與低成本化承樑構造。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代表性的本發明的承樑構造之一是一種承樑構造,乃是具備在底架之承樑構造,該底架構成軌道車輛的構造體的地板,其中,該承樑構造係接合前述構造體的寬度方向成為凸出方向的多層構造的複數個型材而構成;前述複數個型材包含:具備在前述構造體的寬度方向中央切掉了前述底架側的一部分的層的領域之型材;以及具備在前述構造體的寬度方向兩端切掉了一部分的層而形成的緊固部之型材;在前述緊固部固定前述底架的側樑。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在承樑構造及具備其之軌道車輛中,在承樑與底架之間確保規定的空間,保有承樑構造的剛性並可以低成本化。 上述以外的課題、構成及效果,係經由以下的實施方式釋明之。
使用圖1~14說明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型態。最初,定義各圖中的各方向。軌道車輛10(構造體1)的進行方向或者是縱長方向(前後方向)為X方向,軌道車輛100(構造體1)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為Y方向,軌道車輛100(構造體1)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為Z方向。以下,是有簡單記述為X方向、Y方向、Z方向之情況。
[實施例1]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軌道車輛的側視圖。圖2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車輛構造體的底面側立體圖。
軌道車輛100具備:構造體1、以及在構造體1的下側支撐構造體1之轉向架2。
構造體1是利用以下所構成之6面體的構造物:成為地板面之底架10、配置在底架10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之側構造體30、配置在底架的縱長方向的兩端部之端構造體40、以及配置在側構造體30與端構造體40的上端部之屋頂構造體50。
底架10具備:側樑11、端樑12、承樑13、以及中樑19。側樑11沿縱長方向(X方向)具備在底架10的寬度方向(Y方向)的兩端部。端樑12連接側樑11的縱長方向(X方向)的兩端部彼此。承樑13沿底架10的寬度方向(Y方向)具備在離構造體1的縱長方向(X方向)端部有規定距離的位置。中樑19沿構造體1的縱長方向(X方向)被配置成連接端樑12與承樑13。
轉向架2具備在承樑13的下側,具備成在水平面內沿Z方向繞中心銷14相對於底架10而可以迴旋。轉向架2具備:轉向架框3、以及相對於轉向架框3保持成可旋轉之被固定在車軸的兩端部之車輪6。轉向架2透過設置在X方向中央附近的Y方向兩側之氣動彈簧4來支撐底架10。
沿構造體1的上下方向具備在承樑13的下表面之中心銷14被連接到轉向架框3。車輛的加速及減速之際,車輛前後方向的負載透過中心銷14從轉向架2傳遞到承樑13。
圖3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頂面側外觀之立體圖。承樑13乃是把4個型材15A、15B、15C、15D排列在X方向並接合形成之構造。這些型材為擠製型材,在內部具有中空部。擠製方向為Y方向。
X方向中央的型材15B、15C沿Y方向形成比兩端的型材15A、15D的上表面更往上側突出之上端部突出部25。在上端部突出部25的Y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在下側切掉上端部突出部25的一部分的領域之中央缺口部26。切掉的部分的上表面透過段差21形成比上端部突出部25的上表面還要低,成為與兩端的型材15A、15D的上表面相同或是接近的高度。兩端的型材15A、15D係形成為往下側突出。型材15A、15D的X方向兩端部在側面整體中具有切掉Y方向的兩端部以外的部分之側面缺口部27。
圖4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底面側外觀之立體圖。圖4為相對於圖3上下翻轉的狀態的圖。
X方向中央的型材15B、15C係在底面側在Y方向兩側具備承受部28。承受部28係離Y方向兩端在規定的程度的範圍內,在上側切掉而形成。承受部28的缺口係在Y方向上,做成不與中央缺口部26重疊而確保強度。該承受部28係可以承受氣動彈簧4,可以以僅切掉的份來減少Z方向的厚度。
X方向兩端的型材15A、15D係在Y方向兩端具備緊固部22。緊固部22比型材15B、15C的Y方向端部更往Y方向的外側突出。為此,型材15A、15D係使用比型材15B、15C更長的型材。型材15A、15D中,緊固部22乃是突出到底面側,除此以外的部分沒有突出到底面側之構成。
圖5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型材的接合之放大立體圖。圖5係為了說明,表示承樑13之切斷在縱長方向(Y方向)中央部的X-Z平面之圖。
型材15A與型材15B、型材15B與型材15C、型材15C與型材15D係分別被接合在各個熔接部16。這些接合係各個的型材的面板彼此對合,沿Y方向熔接。型材15A與型材15D係離上表面到下側之恆定的範圍為接合範圍。型材15B與型材15C係離下表面到上側之恆定的範圍為接合範圍。
圖6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緊固部之放大立體圖。圖5為與圖4同樣,相對於圖3上下翻轉的狀態的圖。
緊固部22係形成在型材15A中的Z方向的中間的第2面板15b的部分。形成以離Y方向的端部具有規定的範圍來切掉離第2面板15b到Z方向的下側(相當於在圖6的上側)的部分之缺口24。經此,離第2面板15b的Y方向的端部具有規定的範圍係下側部分成為空曠的狀態,可以容易進行螺栓、螺帽類的配置或這些的鎖緊等。而且,缺口24分別形成在X方向中央的內側肋15e的兩側。以此,可以殘留中央的內側肋15e、以及與此連接之下側的第1面板15a的一部分分,可以確保強度。尚且,圖6以外的緊固部22也是同樣的構成。
圖7為表示圖1的A-A剖面之圖。如圖7表示,承樑13設置在轉向架2與底架10之間。
空間23乃是設置在底架10與承樑13之間的空間。在承樑13形成上述的中央缺口部26,經此,可以擴展空間23。該空間23係可以活用作為配置配管、導管、感測器類、防振材等之各式各樣的構件或零件之空間。而且,考慮到強度的平衡以及調整段差21的大小,經此,可以決定出種種的大小的空間23。
承樑13的緊固部22乃是用螺栓等固定側樑11到承樑13的部分。緊固部22位置在構造體1的Y方向兩端部附近,分別與Y方向兩端的側樑11固定。承樑13的承受部28係承受轉向架2的氣動彈簧4的上側。
在此,垂直負載從轉向架2透過氣動彈簧4傳遞到承樑13。此時,承樑13係在側樑11與氣動彈簧4之間,施加彎曲應力,產生撓曲變形,但是,藉由型材15的撓曲剛性是可以減低這些的。更進一步,動量從轉向架2透過中心銷14傳遞到承樑13,產生扭轉變形,但是,藉由型材15的扭轉剛性是可以減低。
圖8為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使用的加工前的型材的立體圖。圖9為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使用的加工前的型材之切斷在與縱長方向為直角的平面之剖視圖。
上述的型材15A、15B、15C、15D係在機械加工等所致之加工前,可以使用相同剖面形狀的型材15。型材15係把Y方向作為縱長方向,維持並形成圖9所示的剖面形狀。型材15係適用沿構造體1的寬度方向(Y方向)凸出之多層構造的鋁型材。
如圖9表示,型材15乃是從上側,第1面板15a、第2面板15b、第3面板15c之3個面板平行排列在Z方向而形成之三層構造。第2面板15b與第3面板15c的X方向的長度為相同,第1面板15a的X方向的長度係形成比第2面板15b與第3面板15c還短。而且,第1面板15a與第2面板15b的Z方向的間隔,係比第2面板15b與第3面板15c的間隔還大。
第1面板15a與第2面板15b之間,係經由X方向外側的兩側的外側肋15d、以及X方向內側之2個內側肋15e來連接。外側肋15d及內側肋15e係從第2面板15b往第1面板15a行進,並往讓X方向外側狹窄的方向傾斜。經此第1面板15a與第2面板15b之間係作為整體,剖面為梯形的形狀。剖面為梯形的形狀的話,機械加工等所致之加工變得容易。
第2面板15b與第3面板15c之間,係經由X方向外側的兩側的外側肋15f、以及X方向內側之2個內側肋15g來連接。外側肋15f及內側肋15g係相對於第2面板15b及第3面板15c形成為垂直。經此,第2面板15b與第3面板15c之間係作為整體,剖面成為矩形的形狀。
圖10為用於說明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使用的型材的連接狀態之圖。在圖10,表示出加工前的型材15所致之連接,但是,實際上,是可以先進行機械加工等所致之加工再進行連接。
如圖10表示,使用相同的剖面形狀的型材15來加工接合,藉此,可以形成承樑13。相對於型材15B、15C,型材15A、15D係型材15的上下的方向相反地進行連接。組合成:在型材15B、15C的部分,型材15突出到比連接範圍P更上側;在型材15A、15D的部分,型材15突出到比連接範圍P更下側。
圖3說明的中央缺口部26,係切掉與型材15B、15C相當的型材15的第1面板15a、外側肋15d、內側肋15e而形成。
圖4說明的承受部28,係切掉與型材15B、15C相當的型材15的第3面板15c、外側肋15f、內側肋15g而形成。尚且,也可以不切掉位置在型材15A、15D側之型材15B、15C的外側肋15f而留下,來提升強度。
圖3說明的側面缺口部27,係切掉與型材15A、15D相當的型材15而形成。Y方向中央部中,是切掉與型材15B、15C的連接側的外側肋15f、靠近其之第2面板15b和第3面板15c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而形成。
型材15A的第3面板15c與第2面板15b,係分別與型材15B的第2面板15b和第3面板15c接合。型材15B的第2面板15b與第3面板15c,係分別與型材15C的第2面板15b和第3面板15c接合。型材15C的第2面板15b與第3面板15c,係分別與型材15D的第3面板15c和第2面板15b接合。
圖11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中的各型材的連接前的狀態之立體圖。型材15A、15B、15C、15D係對圖8、9所示的型材15施以機械加工。型材15A、15B、15C、15D的縱長方向全都同為Y方向。
型材15B與型材15C係可以使用加工成相同的形狀的製品。為了形成上述的中央缺口部26或承受部28,進行切削加工等。型材15A與型材15D係可以對稱配置使用加工成相同的形狀的製品。為了形成側面缺口部27或缺口24,進行切削加工等。
接著,加工後的型材15A、15B、15C、15D係排列在X方向並接合。型材15B、15C係Y方向的位置相同。型材15A、15D係比起型材15B、15C,僅緊固部22的部分以Y方向兩端部突出的狀態來排列並接合。
(效果) 如上述般,承樑13係經由使用擠製型材也就是型材15,可以做出輕量且具有剛性之承樑13。特別是作為鋁型材,圖求確保輕量化與剛性。而且,多層的型材15的緣故,所以可以圖求剛性的提升。接著,經由加工型材15,在底架10與承樑13之間確保空間23,是可以配置配管、導管、感測器類、防振材等之各式各樣的構件或零件。
承樑13係以加工相同剖面形狀的型材15並組合這些來接合的方式,可以做出抑制成本且輕量具有剛性的承樑13。此時,以對型材15的組合方法下功夫,可以確保剛性或確保空間等之高度維持承樑13的功能。型材15係藉由與在軌道車輛100的構造體1之其他的部分所使用的型材共通化的方式,可以減低零件數量並達成車輛的低成本化。
承樑13係以形成緊固部22的方式而可以達成與側樑11之確實的固定。而且,以確保規定的連接範圍P(圖10)並用複數個面板來接合的方式,可以達成型材15彼此之確實的接合,可以提高承樑13整體的強度。而且,以設置承受部28的方式,不用提高底架10的位置,可以確保氣動彈簧4的上下方向的高度。
[實施例2] 圖12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承樑的構成之放大立體圖。圖12係為了說明,表示承樑13’之切斷在縱長方向(Y方向)中央部的X-Z平面之圖。在實施例2中,主要說明有關與實施例1相異的點,相同之處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特別是沒有說明的部分係省略相同的說明。
實施例2的承樑13’乃是相對於實施例1的承樑13追加設置補強17之構成。補強17乃是接合到型材15的上表面等而進行補強之板狀構件。例如,於型材15B、15C的中央缺口部26的上表面,在肋18(切掉外側肋15d、內側肋15e之殘留的部分)之間沿Y方向設置。此時,補強17係以中央缺口部26的Y方向的長度、或者是更長的長度來進行補強。
實施例2係除了實施例1的效果,經由使用補強17,還可以增加承樑13’的撓曲剛性,減低承受了彎曲力矩之際的承樑13’的撓曲變形。特別是,藉由補強厚度變薄的中央缺口部26附近的方式,可以有效果地提高撓曲剛性。
[實施例3] 圖13為在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承樑使用的加工前的型材之切斷在與縱長方向為直角的平面之剖視圖。圖14為用於說明在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承樑使用的型材的連接狀態之圖。在實施例3中,主要說明有關與實施例1相異的點,相同之處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特別是沒有說明的部分係省略相同的說明。在圖13,表示出加工前的型材15’所致之連接,但是,實際上,是可以先進行機械加工等所致之加工再進行連接。
在實施例3中,型材15’乃是比起實施例1的型材15,更在下側增加2片(兩層)面板之五層構造。具體方面,在第3面板15c的下側,追加與第3面板15c平行且相同大小的第4面板15h及第5面板15i。第3面板15c與第4面板15h之間連接到外側肋15j及內側肋15k。第4面板15h與第5面板15i之間連接到外側肋15m及內側肋15n。這些肋乃是與外側肋15f、內側肋15g同樣的形狀。而且,第2面板15b、第3面板15c、第4面板15h、第5面板15i之各自的z方向的間隔為相同。
如圖14表示,相對於型材15B’、15C’,型材15A’、15D’係型材15的上下的方向相反地連接而構成承樑13”。型材15A’、15B’、15C’、15D’係藉由第2面板15b、第3面板15c、第4面板15h、第5面板15i之4片面板來接合。型材15A’與型材15B’、型材15C’與型材15D’係被第2面板15b與第5面板15i、第3面板15c與第4面板15h之彼此接合。型材15B’與型材15C’係以相同的面板彼此來接合。
實施例3係除了實施例1的效果,比起實施例1還可以延長連接範圍P的Z方向的長度,並且,可以增加連接的面板的數量。經此,增加型材15’的撓曲剛性及扭轉剛性,可以減低承受了彎曲力矩及扭轉力矩之際的承樑13”的撓曲變形及扭轉變形。
尚且,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例,包含有各式各樣的變形例。例如,上述的實施例係為了容易理解地說明本發明而詳細說明,未必會限定在具備已說明之全部的構成。又,也可以把某一實施例的構成的一部分分置換到另一實施例的構成,還有,亦可在某一實施例的構成加上另一實施例的構成。又,有關各實施例的構成的一部分分,是可以追加,刪除,置換其他的構成。
例如,也可以是,在承樑13、13’、13”,安裝承受來自安裝在轉向架2的平擺阻尼器的負載之構件之構成。
而且,用在承樑的型材的數量係舉出4個的例子。型材的數量係例如也可以是2個以上、3個以上、4個以上,考慮到型材或承樑的形狀來變更適用。
而且,接合各型材之面板的數量,係舉出在實施例1為2片,在實施例3為4片的例子。但是,接合的面板的數量並不限於此,例如,可以是2片以上、3片以上、4片以上,可以增加數目而增加剛性。
而且,實施例2的補強17係也可以適用在中央缺口部26以外的場所來做補強。
1:構造體 2:轉向架 3:轉向架框 4:氣動彈簧 10:底架 11:側樑 12:端樑 13,13’,13”:承樑 14:中心銷 15,15A,15B,15C,15D,15’,15A’,15B’,15C’,15D’:型材 15a:第1面板 15b:第2面板 15c:第3面板 15h:第4面板 15i:第5面板 15d,15f,15j,15m:外側肋 15e,15g,15k,15n:內側肋 16:熔接部 17:補強 18:肋 19:中樑 21:段差 22:緊固部 23:空間 24:缺口 25:上端部突出部 26:中央缺口部 27:側面缺口部 28:承受部 30:側構造體 40:端構造體 50:屋頂構造體 100:軌道車輛 X:縱長方向 Y:寬度方向 Z:高度方向
[圖1]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軌道車輛的側視圖。 [圖2]圖2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車輛構造體的底面側立體圖。 [圖3]圖3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頂面側外觀之立體圖。 [圖4]圖4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底面側外觀之立體圖。 [圖5]圖5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型材的接合之放大立體圖。 [圖6]圖6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的緊固部之放大立體圖。 [圖7]圖7為表示圖1的A-A剖面之圖。 [圖8]圖8為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使用的加工前的型材的立體圖。 [圖9]圖9為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使用的加工前的型材之切斷在與縱長方向為直角的平面之剖視圖。 [圖10]圖10為用於說明在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使用的型材的連接狀態之圖。 [圖11]圖11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承樑中的各型材的接合前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12]圖12為表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承樑的構成之放大立體圖。 [圖13]圖13為在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承樑使用的加工前的型材之切斷在與縱長方向為直角的平面之剖視圖。 [圖14]圖14為用於說明在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承樑使用的型材的連接狀態之圖。
13:承樑
15A,15B,15C,15D:型材
21:段差
22:緊固部
25:上端部突出部
26:中央缺口部
27:側面缺口部

Claims (8)

  1. 一種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乃是具備在底架之承樑構造,該底架構成軌道車輛的構造體的地板,其中, 該承樑構造係接合前述構造體的寬度方向成為凸出方向的多層構造的複數個型材而構成; 前述複數個型材包含:具備在前述構造體的寬度方向中央切掉了前述底架側的一部分的層的領域之型材;以及具備在前述構造體的寬度方向兩端切掉了一部分的層而形成的緊固部之型材; 在前述緊固部固定前述底架的側樑。
  2. 如請求項1的承樑構造,其中, 前述複數個型材係使用對相同的剖面形狀的型材做過機械加工的製品。
  3. 如請求項2的承樑構造,其中, 前述複數個型材係排列在前述構造體的縱長方向而被接合。
  4. 如請求項3的承樑構造,其中, 前述複數個型材中,位置在前述構造體的縱長方向內側之型材,係具有比接合部分更突出到上側之部分;位置在前述構造體的縱長方向外側之型材,係具有比接合部分更突出到下側之部分。
  5. 如請求項1的承樑構造,其中, 在前述型材的上表面配置補強。
  6. 如請求項1的承樑構造,其中, 包含在與前述型材的縱長方向成直角的剖面的形狀為略梯形形狀的部分。
  7. 如請求項1的承樑構造,其中, 前述型材具有與在該承樑構造以外的前述構造體所使用的型材的剖面形狀為相同的剖面形狀。
  8. 一種具備如請求項1記載的承樑構造之軌道車輛。
TW110124539A 2020-07-06 2021-07-05 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軌道車輛 TWI7856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0/026425 2020-07-06
PCT/JP2020/026425 WO2022009271A1 (ja) 2020-07-06 2020-07-06 鉄道車両の枕梁構造及び鉄道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2386A TW202202386A (zh) 2022-01-16
TWI785664B true TWI785664B (zh) 2022-12-01

Family

ID=79553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4539A TWI785664B (zh) 2020-07-06 2021-07-05 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軌道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32355A1 (zh)
EP (1) EP4177129A4 (zh)
JP (1) JP7177954B2 (zh)
TW (1) TWI785664B (zh)
WO (1) WO2022009271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2155A (zh) * 2008-02-12 2011-01-19 西门子公司 用于轨道车辆的底盘横梁
JP2017013667A (ja) * 2015-07-02 2017-01-19 近畿車輌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の台枠及びこれ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2861B2 (ja) * 2010-07-27 2013-12-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の台枠構造
ES2547087T3 (es) 2011-03-16 2015-10-01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Unidad de vehículo ferroviario con soporte de rodamiento
JP5685494B2 (ja) * 2011-06-14 2015-03-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配線・配管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る鉄道車両の車体構造
EP2540592B1 (en) 2011-06-29 2015-07-29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GmbH Running gear for a rail vehicle with an air spring device
GB2567931B (en) * 2012-09-20 2019-11-27 Hitachi Ltd Railway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O2016178265A1 (ja) 2015-05-01 2016-11-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軌条車両
JP6577812B2 (ja) * 2015-10-01 2019-09-18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の台枠構造
CN105667531B (zh) * 2016-01-05 2018-01-09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铝合金枕梁结构
JP6791706B2 (ja) * 2016-09-30 2020-11-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軌条車両構体
CN107512280B (zh) * 2017-07-07 2019-02-01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枕梁结构
CN109229128B (zh) * 2018-09-12 2019-11-08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2155A (zh) * 2008-02-12 2011-01-19 西门子公司 用于轨道车辆的底盘横梁
JP2017013667A (ja) * 2015-07-02 2017-01-19 近畿車輌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の台枠及びこれ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77129A4 (en) 2024-04-03
JP7177954B2 (ja) 2022-11-24
WO2022009271A1 (ja) 2022-01-13
US20220332355A1 (en) 2022-10-20
TW202202386A (zh) 2022-01-16
EP4177129A1 (en) 2023-05-10
JPWO2022009271A1 (zh) 2022-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87487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122969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564093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583540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2016132397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852641B2 (ja) サイドレールおよびサイドレ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915592B2 (ja) 下部車体構造
TWI785664B (zh) 軌道車輛的承樑構造及軌道車輛
JP7163503B2 (ja) 軌条車両
JP4194444B2 (ja) 鉄道車両の先頭部構体
JP2008230421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982758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982757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17622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149874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881397B2 (ja) 下部車体構造
JP6248955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23022552A (ja) 鉄道車両の枕梁構造及び鉄道車両
JP6958376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419607B1 (ja) 軌条車両
JP6733560B2 (ja) 車体骨格構造
JP2003312471A (ja) 鉄道車両用構体
US20230312020A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JP5701088B2 (ja) 軌道系車両
JP2009143476A (ja) 車体後部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