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5566B -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5566B
TWI785566B TW110113879A TW110113879A TWI785566B TW I785566 B TWI785566 B TW I785566B TW 110113879 A TW110113879 A TW 110113879A TW 110113879 A TW110113879 A TW 110113879A TW I785566 B TWI785566 B TW I7855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electric layer
opening
reconfigura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3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3173A (zh
Inventor
劉漢誠
柯正達
林溥如
楊凱銘
彭家瑜
郭季海
曾子章
Original Assignee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38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556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3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3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5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566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封裝結構,包括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一晶片接墊、一銲球接墊、一晶片、一銲球以及一封裝膠體。第一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一介電層以及一第一重配置線路。第一重配置線路填滿第一介電層的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第一介電層切齊於第一重配置線路。第二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二介電層、一第三介電層以及一第二重配置線路。第三介電層切齊於第二重配置線路。晶片接墊與銲球接墊分別電性連接第一重配置線路及第二重配置線路。晶片與銲球分別配置於晶片接墊及銲球接墊上。封裝膠體至少覆蓋晶片與晶片接墊。

Description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製作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近年來,高性能計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HPC)變得更加流行,且廣泛用於先進網路和伺服器應用,特別是用於需要高資料速率、逐漸增加的頻寬以及逐漸降低的時延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相關的產品。其中,人們對於包含高性能計算(HPC)的封裝結構所採用的高密度(high density,HD)封裝載板的期待及要求也越來越多,例如是對金屬層的線寬和線距要求要在次微米至10微米之間,而重配置線路層的介電層厚度要在1微米至5微米之間。然而,目前的增層封裝基板(build-up package substrate)無法滿足上述的要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其可解決前先技術的問題。
本發明的封裝結構,其包括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一晶片接墊、一銲球接墊、一晶片、一銲球以及一封裝膠體。第一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一介電層以及一第一重配置線路。第一介電層包括彼此連通的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第二開口的孔徑大於第一開口的孔徑,而第一重配置線路填滿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第一介電層的一第一上表面切齊於第一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一表面。第二重配置線路層配置於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第二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二介電層、一第三介電層以及一第二重配置線路。第二介電層包括一第三開口,而第二重配置線路配置於第二介電層上、延伸至第三開口內且與第一重配置線路層電性連接。第三介電層覆蓋第二介電層與第二重配置線路且填滿第三開口。第三介電層的一第二上表面切齊於第二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二表面。晶片接墊配置於第一介電層相對於第一上表面的一第一下表面上,且晶片接墊電性連接第一重配置線路。銲球接墊配置於第三介電層的第二上表面上,且銲球接墊電性連接第二重配置線路。晶片配置於晶片接墊上且電性連接晶片接墊。銲球配置於銲球接墊上且電性連接銲球接墊。封裝膠體配置於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下表面上,且至少覆蓋晶片與晶片接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介電層的材質包括二氧化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介電層的材質包括光敏介電材料。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重配置線路具有次微米(submicron)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重配置線路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且小於等於10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重配置線路與第二重配置線路分別包括一種子層以及配置於種子層上的一金屬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晶片接墊與銲球接墊分別包括一種子層以及配置於種子層上的一金屬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重配置線路層的厚度小於第二重配置線路層的厚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封裝結構還包括一保護層,配置於第三介電層的第二上表面上。保護層的一第三表面切齊於銲球接墊的一第四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封裝結構還包括一銅柱以及一銲料。銅柱配置於晶片上,而銲料配置於銅柱上。晶片透過銅柱上的銲料而與晶片接墊電性連接。
本發明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形成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於一第一載板上。第一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一介電層以及一第一重配置線路。第一介電層包括彼此連通的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第二開口的孔徑大於第一開口的孔徑,而第一重配置線路填滿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第一介電層的一第一上表面切齊於第一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一表面。形成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於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第二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二介電層、一第三介電層以及一第二重配置線路。第二介電層包括一第三開口,而第二重配置線路配置於第二介電層上、延伸至第三開口內且與第一重配置線路層電性連接。第三介電層覆蓋第二介電層與第二重配置線路且填滿第三開口。第三介電層的一第二上表面切齊於第二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二表面。形成一銲球接墊於第三介電層的第二上表面上,且銲球接墊電性連接第二重配置線路。提供一第二載板於銲球接墊上,且移除第一載板而暴露出第一介電層相對於第一上表面的一第一下表面。形成一晶片接墊於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下表面上,且晶片接墊電性連接第一重配置線路。配置一晶片於晶片接墊上且電性連接晶片接墊。形成一封裝膠體於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下表面上。封裝膠體至少覆蓋晶片與晶片接墊。移除第二載板,以暴露出銲球接墊。形成一銲球於銲球接墊上且電性連接銲球接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形成第一重配置線路層於第一載板上的步驟,包括:以一電漿化學氣相沉積(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程序形成第一介電層於第一載板上。對第一介電層進行一反應性離子蝕刻(Reactive Ion Etching,RIE)程序,以形成彼此連通的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上表面、第一開口的內壁與第二開口的內壁。形成一金屬材料於種子材料上。金屬材料覆蓋種子材料且填滿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對金屬材料及種子材料進行一研磨程序,以暴露出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上表面,且形成位於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內的一金屬層及一種子層。金屬層與種子層定義出第一重配置線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形成第二重配置線路層於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的步驟,包括:形成第二介電層於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第二介電層覆蓋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上表面,且包括暴露出第一重配置線路的部分第一表面的第三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第二介電層及第三開口的內壁上。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於種子材料上,其中圖案化光阻層暴露出部分種子材料。以圖案化光阻層為電鍍罩幕,電化學沉積(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ECD)一金屬材料於圖案化光阻層所暴露出的種子材料上。移除圖案化光阻層及其下方的種子材料,以形成一金屬層及其下方的一種子層而定義出第二重配置線路。形成第三介電層於第二介電層上且覆蓋第二重配置線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形成銲球接墊於第三介電層的第二上表面上的步驟,包括:形成一第四介電層於第二重配置線路層上。第四介電層覆蓋第三介電層的第二上表面,且包括暴露出第二重配置線路的部分第二表面的第四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第四介電層及第四開口的內壁上。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於種子材料上,其中圖案化光阻層暴露出部分種子材料。以圖案化光阻層為電鍍罩幕,電鍍一金屬材料於圖案化光阻層所暴露出的種子材料上。移除圖案化光阻層及其下方的種子材料,以形成一金屬層及其下方的一種子層而定義出銲球接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更包括:形成一保護層於第四介電層上,其中保護層的一第三表面切齊於銲球接墊的一第四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形成晶片接墊於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下表面上的步驟,包括:對第一介電層進行一反應性離子蝕刻程序,以形成暴露出部分第一重配置線路的一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第一介電層及開口的內壁上。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於種子材料上,其中圖案化光阻層暴露出部分種子材料。以圖案化光阻層為電鍍罩幕,電鍍一金屬材料於圖案化光阻層所暴露出的種子材料上。移除圖案化光阻層及其下方的種子材料,以形成一金屬層及其下方的一種子層而定義出晶片接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更包括:於配置晶片於晶片接墊上之前,形成一銅柱於晶片上;以及形成一銲料於銅柱上。晶片透過銅柱上的銲料而與晶片接墊電性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介電層的材質包括二氧化矽,而第二介電層的材質包括光敏介電材料。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重配置線路具有次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重配置線路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且小於等於10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中,是形成二種結構型態完全不同的第一重配置線路層及第二重配置線路層,接著,再配置晶片及進行封裝程序,之後才移除第二載板且進行銲球的設置。其中,第一重配置線路層的第一重配置線路是填滿第一介電層彼此連通且不同孔徑的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而第一介電層的第一上表面切齊於第一重配置線路的第一表面。第二重配置線路層的第二重配置線路是配置於第二介電層上、延伸至第二介電層的第三開口內且與第一重配置線路層電性連接。第三介電層覆蓋第二介電層與第二重配置線路且填滿第三開口,其中第三介電層的第二上表面切齊於第二重配置線路的第二表面。相較於現有的增層封裝基板的製作,本發明的封裝結構可形成具有二種不同結構型態的重配置線路層,可滿足人們對於高密度封裝結構的期待及要求。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至圖1Z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的剖面示意圖。關於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首先,請先參考圖1A,提供第一載板10,其中第一載板10包括基材12以及配置於基材12上的犧牲層14。此處,基材12例如是沒有線路的暫時玻璃晶圓或面板,而犧牲層14例如是適合於雷射解板(laser debond)或熱解板(thermal debond)的材質。
接著,請參考圖1B,以電漿化學氣相沉積(PECVD)程序形成第一介電層110於第一載板10上的犧牲層14。此處,第一介電層110的材質例如是二氧化矽,且第一介電層110的厚度例如是1微米。
接著,請參考圖1C,形成光阻層P1於第一介電層110上,其中光阻層P1完全覆蓋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上表面111。
接著,請參考圖1D,對光阻層P1進行第一次黃光微影程序,而形成開口O11,其中開口O11暴露出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上表面111。
接著,請參考圖1E,對第一介電層110進行第一次反應性離子蝕刻(RIE)程序,以形成第一開口112。此處,第一開口112沒有貫穿第一介電層110,且第一開口112的孔徑等於開口O11的孔徑。
接著,請參考圖1F,對光阻層P1進行第二次黃光微影程序,而形成開口O12,其中開口O12暴露出第一開口112,且開口O12的孔徑大於第一開口112的孔徑。
緊接著,請再參考圖1F,對第一介電層110進行第二次反應性離子蝕刻(RIE)程序,以形成連通第一開口112的第二開口114。此處,第一開口112與第二開口114彼此連通,且第二開口114的孔徑大於第一開口112的孔徑。第一開口112位於第二開口114與第一載板10之間,且第一開口112與第二開口114形成階梯狀結構。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F與圖1G,移除光阻層P1,而暴露出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上表面111。
接著,請參考圖1G,形成種子材料S1於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上表面111、第一開口112的內壁與第二開口114的內壁。此處,種子材料S1的材質例如是鈦銅,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考圖1H,形成金屬材料M1於種子材料S1上,其中金屬材料M1覆蓋種子材料S1且填滿第一開口112與第二開口114。此處,金屬材料M1例如是銅,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H與圖1I,對金屬材料M1及種子材料S1進行研磨程序,以暴露出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上表面111,且形成位於第一開口112與第二開口114內的金屬層M11及種子層S11。此處,金屬層M11與種子層S11定義出第一重配置線路115。至此,已形成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1於第一載板10上。
詳細來說,本實施例的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1包括第一介電層110以及第一重配置線路115。第一介電層110包括彼此連通的第一開口112與第二開口114,其中第二開口114的孔徑大於第一開口112的孔徑。第一重配置線路115填滿第一開口112與第二開口114,且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上表面111切齊於第一重配置線路115的第一表面117。此處,是透過銅大馬士革(Cu Damascene)製作流程加上研磨程序來形成第一重配置線路115,其中第一重配置線路115為階梯狀結構,且第一重配置線路115具有次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接著,請參考圖1J,可選擇性地,重複圖1B至圖1I的步驟,形成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2於第一重配線路層RDL11上。此處,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2包括第一介電層120以及第一重配置線路125,其中第一介電層120的材質為二氧化矽,而第一重配置線路125具有次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且第一重配置線路125與第一重配置線路115電性連接。
接著,請參考圖1K,以塗佈方式形成第二介電層130於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2上。第二介電層130覆蓋第一介電層120的第一上表面121,且包括暴露出第一重配置線路125的部分第一表面127的第三開口132。此處,第二介電層130的材質例如是光敏介電材料,其中第二介電層130的厚度例如是5微米。
接著,請參考圖1L,形成種子材料S2於第二介電層130及第三開口132的內壁上,其中種子材料S2直接接觸第三開口132所暴露出的第一重配置線路125的第一表面127。此處,形成重子材料層S2的方式例如是物理氣相沉積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
接著,請參考圖1M,形成圖案化光阻層P2於種子材料S2上,其中圖案化光阻層P2暴露出部分種子材料S2。
接著,請參考圖1N,以圖案化光阻層P2為電鍍罩幕,電化學沉積(ECD)金屬材料M2於圖案化光阻層P2所暴露出的種子材料S2上。此處,金屬材料M2未填滿第三開口132而具有凹槽C1。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N與圖1O,移除圖案化光阻層P2及其下方的種子材料S2,以形成金屬層M22及其下方的種子層S22而定義出第二重配置線路135。此處,第二重配置線路135是以物理氣相沉積法(PVD)及電化學沉積(ECD)來製作,其中第二重配置線路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且小於等於10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接著,請參考圖1P,形成第三介電層140於第二介電層130上且覆蓋第二重配置線路135。此處,第三介電層140的材質例如是光敏介電材料,其中第三介電層140的厚度例如是5微米。至此,已形成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1於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2上。
詳細來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1包括第二介電層130、第三介電層140以及第二重配置線路135。第二介電層130包括第三開口132,而第二重配置線路135配置於第二介電層130上、延伸至第三開口132內且與第一重配置線路層125電性連接。第三介電層140覆蓋第二介電層130與第二重配置線路135且填滿第三開口132及凹槽C1。第三介電層140的第二上表面141切齊於第二重配置線路135的第二表面137。
接著,請再參考圖1P,可選擇性地,重複圖1B至圖1P的步驟,形成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2於第二重配線路層RDL21上。此處,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2包括第二介電層150、第三介電層160以及第二重配置線路155,其中第二介電層150的材質與第三介電層160的材質皆分別例如是光敏介電材料,而第二重配置線路155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且小於等於10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且第二重配置線路135與第二重配置線路155電性連接。
接著,請參考圖1Q,形成第四介電層170於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2上。第四介電層170覆蓋第三介電層160的第二上表面161,且包括暴露出第二重配置線路155的部分第二表面157的第四開口172。
接著,請參考圖1R,形成種子材料S3於第四介電層170及第四開口172的內壁上,其中種子材料S3直接接觸被第四介電層170所暴露出的第二重配置線路155的第二表面157。緊接著,形成圖案化光阻層P3於種子材料S3上,其中圖案化光阻層P3暴露出部分種子材料S3。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R與圖1S,以圖案化光阻層P3為電鍍罩幕,電鍍金屬材料於圖案化光阻層P3所暴露出的種子材料S3上。緊接著,移除圖案化光阻層P3及其下方的種子材料S3,以形成金屬層M33及其下方的種子層S33而定義出銲球接墊175。至此,已形成銲球接墊175於第三介電層160的第二上表面161上,且銲球接墊175電性連接第二重配置線路155。
接著,請參考圖1T,形成保護層180於第四介電層170上,其中保護層180的第三表面181切齊於銲球接墊175的第四表面177。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T與圖1U,提供第二載板20於銲球接墊175上,且移除第一載板10而暴露出第一介電層110相對於第一上表面111的第一下表面113。此處,第二載板20包括基材22以及配置於基材22上的犧牲層24,其中犧牲層24直接接觸銲球接墊175以及保護層180。此處,基材22例如是沒有線路的暫時玻璃晶圓或面板,犧牲層24例如是適合於雷射解板(laser debond)或熱解板(thermal debond)的材質。
接著,請再參考圖1U,對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下表面113進行反應性離子蝕刻程序,以形成暴露出部分第一重配置線路115的開口116。緊接著,形成種子材料S4於第一介電層110及開口116的內壁上。
接著,請參考圖1V,形成圖案化光阻層P4於種子材料S4上,其中圖案化光阻層P4暴露出部分種子材料S4。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1V與圖1W,以圖案化光阻層P4為電鍍罩幕,電鍍金屬材料於圖案化光阻層P4所暴露出的種子材料S4上。緊接著,移除圖案化光阻層P4及其下方的種子材料S4,以形成金屬層M44及其下方的種子層S44而定義出晶片接墊118。至此,已形成晶片接墊118於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下表面113上,且晶片接墊118電性連接第一重配置線路115。
接著,請參考圖1X,提供晶片185,並於晶片185上形成銅柱187。緊接著,形成銲料189於銅柱187上,其中晶片185透過銅柱187上的銲料189而與晶片接墊118電性連接。
接著,請參考圖1Y,形成封裝膠體190於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下表面113上。封裝膠體190覆蓋晶片185、銅柱187、銲料189及晶片接墊118。
之後,請同時參考圖1Y以及圖1Z,移除第二載板20,以暴露出銲球接墊175。最後,請參考圖1Z,形成銲球195於銲球接墊175上且電性連接銲球接墊175。至此,已完成封裝結構100a的製作。
在結構上,請再參考圖1Z,在本實施例中,封裝結構100a包括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示意地繪示兩個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1、RDL12)、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示意地繪示兩個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1、RDL22)、晶片接墊118、銲球接墊175、晶片185、銲球195以及封裝膠體190。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1、RDL12包括第一介電層110、120以及第一重配置線路115、125。第一介電層110、120包括彼此連通的第一開口112、122與第二開口114、124。第二開口114、124的孔徑大於第一開口112、122的孔徑,而第一重配置線路115、125填滿第一開口112、122與第二開口114、124。第一介電層110、120的第一上表面111、121切齊於第一重配置線路115、125的第一表面117、127。
再者,本實施例的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1、RDL22依序配置於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2上。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1、RDL22包括第二介電層130、150、第三介電層140、160以及第二重配置線路135、155。第二介電層130、150包括第三開口132、152,而第二重配置線路135、155配置於第二介電層130、50上且延伸至第三開口132、152內。第二重配置線路135與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DL12的第一重配置線路125電性連接。第三介電層140、160覆蓋第二介電層130、150與第二重配置線路135、155且填滿第三開口132、152。第三介電層140、160的第二上表面141、161切齊於第二重配置線路135、155的第二表面137、157。
請再參考圖1Z,本實施例的晶片接墊118配置於第一介電層110相對於第一上表面111的第一下表面113上,且晶片接墊118電性連接第一重配置線路115。銲球接墊175配置於第三介電層160的第二上表面161上,且銲球接墊175電性連接第二重配置線路155。晶片185配置於晶片接墊118上且電性連接晶片接墊118。銲球195配置於銲球接墊175上且電性連接銲球接墊175。封裝膠體190配置於第一介電層110的第一下表面113上,且至少覆蓋晶片185與晶片接墊118。此處,第一重配置線路層RLD11、RDL12的厚度T1、T2小於第二重配置線路層RDL21、RDL22的厚度T3、T4。
再者,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00還包括第四介電層170及位於其上的保護層180。第四介電層170覆蓋第三介電層160的第二上表面161與第二重配置線路155的第二表面157,而銲球接墊175位於第四介電層170上。保護層180配置於第三介電層160的第二上表面161上,其中第四介電層170位於保護層180與第三介電層160之間。保護層180的第三表面181切齊於銲球接墊175的第四表面177。
此外,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00還包括銅柱187以及銲料189。銅柱187配置於晶片185上,而銲料189配置於銅柱187上,其中晶片185透過銅柱187上的銲料189而與晶片接墊118電性連接。封裝膠體190覆蓋晶片185、銅柱187、銲料189及晶片接墊118,而晶片185透過銅柱187及銲料189與晶片接墊118電性連接。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2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Z與圖2,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00b與上述的封裝結構100a相似,兩者的差異在於:在本實施例中,無設置保護層180。意即,銲球接墊175為突出於第四介電層170的表面171的結構。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中,是形成二種結構型態完全不同的第一重配置線路層及第二重配置線路層。其中,第一重配置線路層的第一重配置線路是透過銅大馬士革(Cu Damascene)製作流程加上研磨程序而形成,而第一介電層是採用二氧化矽。第二重配置線路層的第二重配置線路是採用物理氣相沉積法(PVD)及電化學沉積(ECD)來製作,而第二介電層及第三介電層則是採用光敏介電材料。藉此,第一重配置線路層的第一重配置線路的金屬線寬與線距可為次微米,而第二第二重配置線路層的第二重配置線路的金屬線寬與線距可大於等於1微米且小於等於10微米。相較於現有的增層封裝基板的製作,本發明的封裝結構可形成具有二種不同結構型態的重配置線路層,可滿足人們對於高密度封裝結構的期待及要求。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第一載板 12、22:基材 14、24:犧牲層 20:第二載板 100a、100b:封裝結構 110、120:第一介電層 111、121:第一上表面 112、122:第一開口 113:第一下表面 114、124:第二開口 115、125:第一重配置線路 116:開口 118:晶片接墊 117、127:第一表面 130、150:第二介電層 132、152:第三開口 135、155:第二重配置線路 137、157:第二表面 140、160:第三介電層 141、161:第二上表面 170:第四介電層 171:表面 172:第四開口 175:銲球接墊 177:第四表面 180:保護層 181:第三表面 185:晶片 187:銅柱 189:銲料 190:封裝膠體 195:銲球 C1:凹槽 M1、M2:金屬材料 M11、M22、M33、M44:金屬層 O11、O12:開口 P1:光阻層 P2、P3、P4:圖案化光阻層 RDL11、RDL12:第一重配置線路層 RDL21、RDL22:第二重配置線路層 S1、S2、S3、S4:種子材料 S11、S22、S33、S44:種子層 T1、T2、T3、T4:厚度
圖1A至圖1Z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100a:封裝結構 110、120:第一介電層 111、121:第一上表面 112、122:第一開口 113:第一下表面 114、124:第二開口 115、125:第一重配置線路 118:晶片接墊 117、127:第一表面 130、150:第二介電層 132、152:第三開口 135、155:第二重配置線路 137、157:第二表面 140、160:第三介電層 141、161:第二上表面 170:第四介電層 175:銲球接墊 177:第四表面 180:保護層 181:第三表面 185:晶片 187:銅柱 189:銲料 190:封裝膠體 195:銲球 RDL11、RDL12:第一重配置線路層 RDL21、RDL22:第二重配置線路層 T1、T2、T3、T4:厚度

Claims (20)

  1. 一種封裝結構,包括: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一介電層以及一第一重配置線路,該第一介電層包括彼此連通的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該第二開口的孔徑大於該第一開口的孔徑,而該第一重配置線路填滿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而形成一階梯狀結構,且該第一介電層的一第一上表面切齊於該第一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一表面;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配置於該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該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二介電層、一第三介電層以及一第二重配置線路,該第二介電層包括一第三開口,該第二重配置線路配置於該第二介電層上、延伸至該第三開口內且與該第一重配置線路層電性連接,該第三介電層覆蓋該第二介電層與該第二重配置線路且填滿該第三開口,該第三介電層的一第二上表面切齊於該第二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二表面;一晶片接墊,配置於該第一介電層相對於該第一上表面的一第一下表面上,且該晶片接墊電性連接該第一重配置線路;一銲球接墊,配置於該第三介電層的該第二上表面上,且該銲球接墊電性連接該第二重配置線路;一晶片,配置於該晶片接墊上且電性連接該晶片接墊;一銲球,配置於該銲球接墊上且電性連接該銲球接墊;以及一封裝膠體,配置於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下表面上,且至 少覆蓋該晶片與該晶片接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第一介電層的材質包括二氧化矽。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第二介電層的材質包括光敏介電材料。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第一重配置線路具有次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第二重配置線路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且小於等於10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第一重配置線路與該第二重配置線路分別包括一種子層以及配置於該種子層上的一金屬層。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晶片接墊與該銲球接墊分別包括一種子層以及配置於該種子層上的一金屬層。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其中該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的厚度小於該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的厚度。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更包括:一保護層,配置於該第三介電層的該第二上表面上,其中該保護層的一第三表面切齊於該銲球接墊的一第四表面。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封裝結構,更包括:一銅柱,配置於該晶片上;以及 一銲料,配置於該銅柱上,其中該晶片透過該銅柱上的該銲料而與該晶片接墊電性連接。
  11. 一種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包括:形成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於一第一載板上,該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一介電層以及一第一重配置線路,該第一介電層包括彼此連通的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該第二開口的孔徑大於該第一開口的孔徑,而該第一重配置線路填滿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而形成一階梯狀結構,且該第一介電層的一第一上表面切齊於該第一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一表面;形成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於該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該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包括一第二介電層、一第三介電層以及一第二重配置線路,該第二介電層包括一第三開口,該第二重配置線路配置於該第二介電層上、延伸至該第三開口內且與該第一重配置線路層電性連接,該第三介電層覆蓋該第二介電層與該第二重配置線路且填滿該第三開口,該第三介電層的一第二上表面切齊於該第二重配置線路的一第二表面;形成一銲球接墊於該第三介電層的該第二上表面上,且該銲球接墊電性連接該第二重配置線路;提供一第二載板於該銲球接墊上,且移除該第一載板而暴露出該第一介電層相對於該第一上表面的一第一下表面;形成一晶片接墊於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下表面上,且該晶片接墊電性連接該第一重配置線路; 配置一晶片於該晶片接墊上且電性連接該晶片接墊;形成一封裝膠體於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下表面上,該封裝膠體至少覆蓋該晶片與該晶片接墊;移除該第二載板,以暴露出該銲球接墊;以及形成一銲球於該銲球接墊上且電性連接該銲球接墊。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於該第一載板上的步驟,包括:以一電漿化學氣相沉積程序形成該第一介電層於該第一載板上;對該第一介電層進行一反應性離子蝕刻程序,以形成彼此連通的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上表面、該第一開口的內壁與該第二開口的內壁;形成一金屬材料於該種子材料上,該金屬材料覆蓋該種子材料且填滿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以及對該金屬材料及該種子材料進行一研磨程序,以暴露出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上表面,且形成位於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內的一金屬層及一種子層,其中該金屬層與該種子層定義出該第一重配置線路。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於該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的步驟,包括: 形成該第二介電層於該至少一第一重配置線路層上,該第二介電層覆蓋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上表面,且包括暴露出該第一重配置線路的部分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三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該第二介電層及該第三開口的內壁上;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於該種子材料上,其中該圖案化光阻層暴露出部分該種子材料;以該圖案化光阻層為電鍍罩幕,電化學沉積一金屬材料於該圖案化光阻層所暴露出的該種子材料上;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及其下方的該種子材料,以形成一金屬層及其下方的一種子層而定義出該第二重配置線路;以及形成該第三介電層於該第二介電層上且覆蓋該第二重配置線路。
  14.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銲球接墊於該第三介電層的該第二上表面上的步驟,包括:形成一第四介電層於該至少一第二重配置線路層上,該第四介電層覆蓋該第三介電層的該第二上表面,且包括暴露出該第二重配置線路的部分該第二表面的該第四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該第四介電層及該第四開口的內壁上;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於該種子材料上,其中該圖案化光阻層暴露出部分該種子材料;以該圖案化光阻層為電鍍罩幕,電鍍一金屬材料於該圖案化光阻層所暴露出的該種子材料上;以及 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及其下方的該種子材料,以形成一金屬層及其下方的一種子層而定義出該銲球接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更包括:形成一保護層於該第四介電層上,其中該保護層的一第三表面切齊於該銲球接墊的一第四表面。
  16.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形成該晶片接墊於該第一介電層的該第一下表面上的步驟,包括:對該第一介電層進行一反應性離子蝕刻程序,以形成暴露出部分該第一重配置線路的一開口;形成一種子材料於該第一介電層及該開口的內壁上;形成一圖案化光阻層於該種子材料上,其中該圖案化光阻層暴露出部分該種子材料;以該圖案化光阻層為電鍍罩幕,電鍍一金屬材料於該圖案化光阻層所暴露出的該種子材料上;以及移除該圖案化光阻層及其下方的該種子材料,以形成一金屬層及其下方的一種子層而定義出該晶片接墊。
  17.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於配置該晶片於該晶片接墊上之前,更包括:形成一銅柱於該晶片上;以及形成一銲料於該銅柱上,其中該晶片透過該銅柱上的該銲料而與該晶片接墊電性連接。
  18.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一介電層的材質包括二氧化矽,而該第二介電層的材質包括光敏介電材料。
  19.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一重配置線路具有次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20.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封裝結構的製作方法,其中該第二重配置線路具有大於等於1微米且小於等於10微米的金屬線寬與線距。
TW110113879A 2021-04-19 2021-04-19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7855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3879A TWI785566B (zh) 2021-04-19 2021-04-19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3879A TWI785566B (zh) 2021-04-19 2021-04-19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173A TW202243173A (zh) 2022-11-01
TWI785566B true TWI785566B (zh) 2022-12-01

Family

ID=85792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3879A TWI785566B (zh) 2021-04-19 2021-04-19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556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3451A (en) * 2005-06-24 2007-01-16 Megica Corp Circuit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TW201737427A (zh) * 2016-01-28 2017-10-16 英特爾Ip公司 積體電路封裝體
TW201843794A (zh) * 2017-05-02 2018-12-16 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690045B (zh) * 2018-08-03 2020-04-0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構裝結構、其接合方法及用於其的線路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03451A (en) * 2005-06-24 2007-01-16 Megica Corp Circuit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TW201737427A (zh) * 2016-01-28 2017-10-16 英特爾Ip公司 積體電路封裝體
TW201843794A (zh) * 2017-05-02 2018-12-16 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690045B (zh) * 2018-08-03 2020-04-01 欣興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構裝結構、其接合方法及用於其的線路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173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4557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equal height metal pillar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US20080283277A1 (en) Wiring boar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wiring board
US11282793B2 (en) Integrated fan-out structure with rugged interconnect
JPH06505833A (ja) マルチチップ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平坦化パターン化表面を有する集積回路基板
JP2007335629A (ja) 電子部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並びに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H0432295A (ja) 多層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7012854A (ja) 半導体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23390A (ja) 多層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JPS61182245A (ja) 複数の半導体集積回路を接続する薄膜状の相互接続信号面を形成する方法及び素子
US20160211206A1 (en) Multilayer structure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a multilayer structure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9307641B2 (en) Wiring substrat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S63104425A (ja) バイアの形成方法
US20050239277A1 (en) Interconnect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US8633108B1 (en) Dual damascene process
TWI785566B (zh)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742138B (zh) 半導體互連中的通孔及間隙
JP2004103911A (ja) 配線形成方法
US20220336333A1 (en) Packag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6203139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5223980A (zh) 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12701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H04290249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613781B (zh) 中介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JPH118249A (ja) 配線の製法
TW201930646A (zh) 具凸塊結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