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0374B - 電子設備 - Google Patents
電子設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80374B TWI780374B TW108140548A TW108140548A TWI780374B TW I780374 B TWI780374 B TW I780374B TW 108140548 A TW108140548 A TW 108140548A TW 108140548 A TW108140548 A TW 108140548A TW I780374 B TWI780374 B TW I78037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wind
- partition plate
- width direction
- ca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54—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18—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727—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server blade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Nood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具備:殼體;複數風扇,在殼體的寬度方向排列;分隔板,設置於在殼體的寬度方向彼此相鄰的複數風扇之間,往複數風扇所產生的風之流動方向的下游側延伸;電子零件,設置為對於分隔板連結至風之流動方向的下游側;以及流路阻抗體,相對於電子零件,設置在風之流動方向的更下游側。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子設備。
在電腦裝置等各種電子設備,為了將設置於殼體內的發熱零件冷卻,而具備將空氣從殼體的外部導入而使冷卻風往殼體的內部流動之風扇。專利文獻1,揭露一種冷卻單元,藉由複數排氣風扇,將具備配設於殼體(殼體)內部之複數電子電路封裝件的電子裝置冷卻。此一冷卻單元,具備:通氣室,設置於殼體之上部,與殼體內連通;複數分離導管,設置於通氣室之上部,藉由分隔壁而相互分離;複數排氣風扇,設置於分離導管之出口側;以及複數逆流防止板,在排氣風扇停止時封閉分離導管之通路。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第63-9198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於殼體具備複數風扇的情況,若一部分之風扇因故障等而停止,則設置該停止的風扇之分離導管中的冷卻風之流動消失,而有對配置在通過該分離導管之冷卻風的流路上之電子零件的冷卻性能降低等問題。此外,在設置於殼體內的電子零件發生不良之情況,必須更換該電子零件。然而,於電子設備之殼體內設置複數組電子零件的情況,有在電子設備全體之運作未停止的通電狀態中,需要僅更換一部分之電子零件等線上更換的情況。此一情況,若為了僅更換設置於殼體的複數風扇之一部分而將其取下,則在設置該取下的風扇之分離導管中,冷卻風消失。如此地,在線上更換中,對配置於通過該分離導管之冷卻風的流路上之電子零件的冷卻性能仍降低。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子設備,防止設置於殼體內的電子零件之冷卻性能降低。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電子設備,具備:殼體;複數風扇,在殼體的寬度方向排列;分隔板,設置於在殼體的寬度方向彼此相鄰的複數風扇之間,往複數風扇所產生的風之流動方向的下游側延伸;電子零件,設置為對於分隔板連結至風之流動方向的下游側;以及流路阻抗體,相對於電子零件,設置在風之流動方向的更下游側。
[本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電子設備,產生對設置於殼體內的電子零件可確保足夠冷卻性能等效果。
參考實施形態暨圖式而對本發明詳細地予以說明。此處,於複數圖式中,對同一構成構件給予同一符號,將其說明適當省略。
[第一實施形態]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1的剖面圖。電子設備1,具備:殼體2、複數風扇3、流路阻抗體4、分隔板5、電子零件8。第一實施形態中,電子設備1,為伺服器裝置之控制器,與複數伺服器裝置一同在上下方向堆疊搭載於伺服器機架(未圖示)。
複數風扇3,在殼體2的寬度方向Dw排列設置。第一實施形態,例如設置2個風扇3;在殼體2內,產生從風扇3往流路阻抗體4之方向流動的風W。另,使風扇3所產生的風W在殼體2內往流路阻抗體4流動之方向,為流動方向Df。
流路阻抗體4,設置於複數風扇3所產生的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流路阻抗體4,設置為成為對於風W之流路阻抗。分隔板5,設置於在殼體2的寬度方向Dw彼此相鄰的風扇3彼此之間。分隔板5,從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上游側往下游側延伸。
電子零件8,在風W之流動方向Df中,設置於分隔板5與流路阻抗體4之間。電子零件8,設置為相較於分隔板5連結至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亦即,電子零件8,設置於分隔板5之延長方向,即較分隔板5更往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如同後述,藉由將電子零件8設置於分隔板5之延長方向,而於分隔板5的寬度方向Dw之一方側與另一方側,產生如在電子零件8的下游側迴繞般的風之流動Fr。
電子設備1中,在殼體2的寬度方向Dw彼此相鄰的風扇3雙方運作時,由風扇3產生的風W,沿著流動方向Df從上游側往下游側流動。亦即,風扇3所產生的風W,沿著分隔板5流動,到達對於分隔板5設置在下游側之電子零件8,使電子零件8冷卻。通過電子零件8後的風W,進一步往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流動,到達流路阻抗體4。
圖2為,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1中,一方的風扇3停止之情況的殼體2內之風W的流動之剖面圖。為了說明的方便,關於在殼體2的寬度方向Dw彼此相鄰的風扇3,使其為在殼體2的寬度方向Dw之一方側配置風扇3A,在另一方側配置風扇3B。此外,符號8a,表示相對於分隔板5,電子零件8的寬度方向Dw之一方側;符號8b,表示電子零件8的寬度方向Dw之另一方側。進一步,符號A1,表示相對於分隔板5,寬度方向Dw之另一方側的區域;符號A2,表示寬度方向Dw之一方側的區域。
圖2中,若風扇3A停止,或為了更換風扇3A而將其從殼體2取下,則風扇3A所產生的風W消失,但另一方的風扇3B持續運作。風扇3B所產生的風W,沿著流動方向Df從上游側往下游側流動。亦即,由風扇3B產生的風W,於殼體2內沿著分隔板5流動,到達連結至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之電子零件8,將電子零件8的寬度方向Dw之另一方側8b冷卻。
將電子零件8冷卻後的風W,進一步往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流動,到達流路阻抗體4。流路阻抗體4,成為對於另一方的風扇3B所產生的風W之流路阻抗。因此,設置另一方的風扇3B之對於分隔板5的寬度方向Dw之另一方側的區域A1中,在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上游側,壓力提高。相對於此,在設置風扇3A的寬度方向Dw之一方側的區域A2,風扇3A所產生的風消失,故通過風扇3A之設置處而與殼體2的外部連通。是故,設置風扇3A之一方側的區域A2之壓力,相較於設置風扇3B之另一方側的區域A1,壓力變低。藉此,持續運作中之另一方的風扇3B所產生的風W之至少一部,在對於電子零件8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迴繞,往分隔板5之一方側的區域A2(亦即,設置有風扇3A之一方側的區域)流入。如此地,對於分隔板5,從寬度方向Dw之另一方側的區域A1往一方側的區域A2,產生如在對於電子零件8的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迴繞般的風之流動Fr。藉此,電子零件8之另一方側8b,藉由另一方的風扇3B所產生的風W而冷卻,且電子零件8之一方側8a,藉由風之流動Fr而冷卻。
此一結果,即便在複數風扇3的一部分停止之情況、或一部分之風扇3的更換作業中,仍可確保設置於殼體2的電子零件8之冷卻性能。另,第一實施形態中,電子零件8,設置為對於分隔板5連結至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但亦可使分隔板5與電子零件8在風W之流動方向Df中密接,或亦可於分隔板5與電子零件8之間設置間隙。然則,若分隔板5與電子零件8之間的間隙大,則往寬度方向Dw穿通過該間隙的風量增加,迴繞電子零件8的風量減少。
上述內容中,對於電子零件8的種類、形狀、構造並無限定。此外,第一實施形態中,必須於殼體2設置複數風扇3,但其數量不限為2個,亦可在寬度方向Dw排列設置3個以上。流路阻抗體4,可由形成有多個開口的多孔體或網格材構成。抑或,亦可使對於流路阻抗體4的風W之流路面積,較上游側更為縮小。
[第二實施形態]
圖3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10的平剖面圖。圖4為,顯示風扇單元30的對於電子設備10之殼體20的安裝構造之剖面立體圖。圖5為,顯示電子設備10的殼體20之內部構成的剖面立體圖。如圖3所示,電子設備10,具備:殼體20、複數風扇單元30、流路阻抗體40、分隔板50、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單元(或電子零件)80。
如圖3至圖5所示,殼體20,形成電子設備10之外殼,殼體20為中空盒狀,於其內部收納CPU單元80等。殼體20,具備:底板21、一對側板22、前板部23、上板25(參考圖4)。下述說明中,使與一對側板22相對向之方向為寬度方向Dw,使與底板21垂直之方向為垂直方向(或上下方向)Dv,使與寬度方向Dw及垂直方向Dv垂直之方向為前後方向Da。
底板21,形成殼體20的底面。底板21,俯視時呈矩形。一對側板22,設置於殼體20的寬度方向Dw之兩側。一對側板22,設置為從底板21的寬度方向Dw之兩端部,往上方豎起。
如圖3及圖4所示,前板部23,設置於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的前端部,具備複數根支柱26。複數根支柱26,在寬度方向Dw隔著間隔而設置。支柱26,往垂直方向Dv延伸,連接至底板21與上板25。於一對側板22與複數根支柱26之間,在寬度方向Dw隔著間隔而形成複數風扇開口23a。風扇單元30,分別以可任意裝卸的方式裝設於風扇開口23a。此外,對於支柱26,在前後方向Da的後方,形成引導部27。引導部27,從底板21往上方豎起,從支柱26往前後方向Da的後方延伸。
對於前板部23及引導部27,在前後方向Da的後方,設置中間板部28。中間板部28,配置於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的中間部,對於前板部23在前後方向Da隔著既定間隔而設置。如圖5所示,中間板部28呈板狀,與前板部23平行地配置。亦即,中間板部28,在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的中間位置,配置於從底板21往垂直方向Dv豎起的平面內。中間板部28的兩端部(寬度方向Dw的兩端側),連接至一對側板22。在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於與風扇開口23a相對向的位置中,在中間板部28形成複數個孔28h。複數個孔28h,貫通中間板部28的寬度方向(即前後方向Da)。
上板25,相對於底板21,在垂直方向Dv隔著既定間隔而設置。上板25,設置於一對側板22之上。第二實施形態中,上板25,設置為在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的從前端部20f至中間部20c之範圍,封閉一對側板22的上方。亦即,於殼體20中,在較位於前後方向Da的中間部20c之上板25的後端25r(圖5中為以一點鏈線顯示的直線部分)更為後方部分,一對側板22間的空間往上方開口。然則,搭載於伺服器機架之電子設備10,於其上方堆疊其他伺服器裝置等,故一對側板22間之空間的上方,由其他伺服器裝置等實質性地封閉。
複數風扇單元30,在殼體20的寬度方向Dw排列而設置。在第二實施形態,例如設置3個風扇單元30。風扇單元30,具備:風扇31(圖4中為以點線顯示的圓形部分)、風扇外殼32、風扇蓋33。
風扇31,圍繞往前後方向Da延伸之中心軸Cf而具有複數片葉片(參考圖3)。藉由馬達(未圖示),而繞中心軸Cf將風扇31旋轉驅動。
風扇外殼32,設置於風扇31的徑方向外側。風扇外殼32,支持風扇31及馬達(未圖示)。風扇外殼32,可往殼體20之風扇開口23a內插拔。風扇外殼32,於風扇開口23a內,可在底板21上往前後方向Da滑移。藉此,使風扇單元30,可個別地對風扇開口23a裝卸。
如圖3所示,風扇外殼32,具備連接器34。在將風扇單元30往風扇開口23a內裝卸之際,連接器34,與設置於電子電路基板60的承接連接器66連接(參考圖3及圖5)。
如圖4所示,風扇蓋33,在風扇單元30中,設置於前後方向Da的前端部。風扇蓋33,固定於風扇外殼32。風扇蓋33呈板狀,位於往垂直方向Dv豎起的平面內。風扇蓋33,具有貫通其寬度方向(即前後方向Da)的複數個孔33h。風扇蓋33,係利用一對安裝螺絲35,以可對支柱26任意裝卸之方式裝設。
風扇單元30,藉由使風扇31繞中心軸Cf旋轉,而產生朝向設置於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的後方之流路阻抗體40流動的風W。下述說明中,使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在殼體20內對流路阻抗體40流動之方向,為風W之流動方向Df。
如圖3所示,流路阻抗體40,設置於複數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第二實施形態中,流路阻抗體40為板狀,位於與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垂直的鉛直面內。流路阻抗體40,例如,設置於一對側板22之前後方向Da的後端部之間。流路阻抗體40,具有貫通其寬度方向(即前後方向Da)的複數貫通孔41。具有複數貫通孔41之流路阻抗體40,成為對於風W的流路阻抗。
如圖3及圖5所示,分隔板50,設置於在殼體20的寬度方向Dw彼此相鄰的風扇單元30之間。分隔板50,相對於中間板部28,在前後方向Da的後方設置複數個。分隔板50,從與中間板部28接觸的前端部50f,往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延伸。分隔板50,從寬度方向Dw觀察呈矩形的板狀,位於殼體20之前後方向Da的平面內。分隔板50,在前後方向Da具有既定長度。分隔板50,從寬度方向Dw觀察時,下端部51設置為沿著底板21(或後述電子電路基板60)上方,上端部52設置為沿著上板25的底面。
於上述殼體20內,設置電子電路基板60。電子電路基板60,俯視時呈矩形板狀,設置為沿著底板21上方。此外,分隔板50,設置於電子電路基板60的上方。
於電子電路基板60上,設置CPU單元80及記憶體(或其他電子零件)等。在第二實施形態,將2個CPU單元80於寬度方向Dw隔著間隔而設置。CPU單元80,具備:CPU晶片,安裝於電子電路基板60上(未圖示);以及散熱器82,設置為覆蓋CPU晶片。散熱器82,在寬度方向Dw隔著間隔具有複數片散熱片82a。散熱片82a呈板狀,位於與寬度方向Dw垂直的平面內。散熱器82,在寬度方向Dw彼此相鄰的散熱片82a之間,具有往前後方向Da(或風W之流動方向Df)延伸的狹縫83。
CPU單元80,在風W之流動方向Df中,設置於分隔板50與流路阻抗體40之間。CPU單元80,設置為對於分隔板50連結至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亦即,CPU單元80,在分隔板50之延長方向中,配置為往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延伸。
CPU單元80的散熱器82,呈直方體。CPU單元80的散熱器82,寬度方向Dw中之尺寸較分隔板50更大。CPU單元80的寬度方向Dw之中心,與分隔板50配置於相同位置;散熱器82,設置為對於分隔板50往寬度方向Dw之兩側伸出。
如同上述,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在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之流動方向Df連結而配置;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對風扇單元30的中心軸Cf配置於寬度方向Dw之側方側。藉此,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在分別設置於寬度方向Dw之一方側與另一方側的2組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之間流動。此外,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在寬度方向Dw之一方側的側板22與分隔板50及CPU單元80之間的風扇流路Lf、寬度方向Dw之另一方側的側板22與分隔板50及CPU單元80間之另一方的風扇流路Lf流動。
複數記憶體90,對於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在寬度方向Dw之兩側,分別設置各2個。亦即,2個記憶體90,在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的寬度方向Dw之單側排列設置。是故,於殼體20的寬度方向Dw之側方的風扇流路Lf,與CPU單元80鄰接而配設2個記憶體90。
記憶體90,以可裝卸之方式,對設置於電子電路基板60上的插座91設置。插座91,沿著電子電路基板60的表面往前後方向Da延伸。記憶體90為板狀,於寬度方向Dw及前後方向Da呈長方形。記憶體90,將其長邊方向沿著前後方向Da設置,記憶體90的下端部嵌入至插座91。
如圖3所示,在電子設備10的寬度方向Dw排列之全部的風扇單元30運作之情況,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往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流動。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到達並通過CPU單元80及記憶體90,將其等冷卻。
分隔板50及CPU單元80,對風扇單元30(或風扇31)的中心軸Cf,配置於寬度方向Dw之側方。風扇31所產生的風W,從其流動方向Df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由風扇單元30的中心軸Cf往徑方向的外側擴散。因此,風W變得容易沿著分隔板50往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之CPU單元80流動。CPU單元80,從分隔板50往寬度方向Dw伸出,故沿著分隔板50流動的風W,到達設置為對於分隔板50連結至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之CPU單元80。CPU單元80的散熱器82,於寬度方向Dw彼此相鄰的散熱片82a之間設置狹縫83,故到達至CPU單元80的風W之一部分,通過往前後方向Da延伸的狹縫83。藉此,使CPU單元80冷卻。到達CPU單元80及記憶體90後,風W往其流動方向Df的更下游側流動而到達流路阻抗體40,通過形成在流路阻抗體40的複數個貫通孔41,往殼體20的外部排出。
圖6,顯示第二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10中,一部分風扇31所產生的風W停止之情況下,殼體20內的風W之流動。圖6中,為了說明的方便,在寬度方向Dw排列設置3個風扇單元30A、30B、30C。此外,沿著風扇單元30C側的側板22設置風扇流路Lf,於風扇單元30B側設置風扇流路Lf1,沿著風扇單元30A側的側板22設置風扇流路Lf2。此外,在風扇單元30A及30B之間的位置中,CPU單元80B與分隔板50在風W之流動方向Df連結;於CPU單元80B的風扇單元30A側配置記憶體90A,於CPU單元80B的風扇單元30B側配置記憶體90B。於CPU單元80B的風扇單元30A側形成第一側面80a,於風扇單元30B側形成第二側面80b。
圖6所示之電子設備10中,若風扇單元30A之風扇31停止,或為了更換風扇單元30A而將其從殼體20取下,則風扇單元30A所產生的風W之流動消失。另一方面,其他風扇單元30B及30C持續運作。持續運作中之風扇單元30B所產生的風W,在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之風扇流路Lf1流動,到達記憶體90B、及CPU單元80B的第二側面80b,將其等冷卻。
到達CPU單元80的風W,進一步往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流動,到達流路阻抗體40。流路阻抗體40,成為對於風扇單元30B所產生的風W之流路阻抗。因此,在風扇單元30B側之風扇流路Lf1的下游側之接近流路阻抗體40的區域A11,壓力提高。相對於此,風扇單元30A側之風扇流路Lf2的區域A12,無風扇單元30A所產生的風W,經由流路阻抗體40之貫通孔41而與殼體20的外部連通。是故,區域A12之壓力,較區域A11之壓力更低。另一方面,持續運作中之風扇單元30B所產生的風W之至少一部分,在CPU單元80B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迴繞,往運作停止中之風扇單元30A側的風扇流路Lf2流入。如此地,從風扇單元30B側之風扇流路Lf1,往風扇單元30A側之風扇流路Lf2,產生在CPU單元80B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迴繞的風之流動Fq。藉由此一風之流動Fq,使風扇流路Lf2側之CPU單元80B的第一側面80a、及記憶體90A冷卻。
如同上述,電子設備10,具備:複數風扇單元30,在殼體20的寬度方向Dw排列;流路阻抗體40,設置於複數風扇單元30所產生的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分隔板50,設置於彼此鄰接的風扇單元30之間;以及CPU單元80,設置為對於分隔板50連結至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在電子設備10,若彼此相鄰的風扇單元30A及30B中一方之風扇單元30A所產生的風W之流動消失,則另一方之風扇單元30B所產生的風W之至少一部分,在CPU單元80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迴繞,往運作停止中之風扇單元30A側的區域流入。藉此,風扇單元30B所產生的風W,直接冷卻CPU單元80B的第二側面80b,且藉由風W之一部分所產生的風之流動Fq,亦冷卻CPU單元80B的第一側面80a。亦即,可將與分隔板50連結的CPU單元80B之一方側與另一方側雙方冷卻,故冷卻性能提高。此一結果,複數風扇單元30中之一部分風扇單元30停止運作的情況,或在一部分風扇單元30之更換作業中,仍可確保殼體20內的CPU單元80之冷卻性能。
上述電子設備10中,CPU單元80,其寬度方向Dw之尺寸較分隔板50更大,設置為對於分隔板50往寬度方向Dw之兩側伸出。如此地,CPU單元80從分隔板50往寬度方向Dw之側方伸出,故在風扇單元30的運作中,來自風扇單元30的風W容易吹至CPU單元80,可效率良好地冷卻CPU單元80。
於電子設備10的CPU單元80之兩側的記憶體90之散熱器82的散熱片82a間,形成往風W之流動方向Df延伸的狹縫83。是故,從風扇單元30沿著分隔板50流動的風W之一部分流入狹縫83,故可效率更良好地冷卻CPU單元80。
電子設備10中,分隔板50及CPU單元80,對於風扇單元30的中心軸Cf,配置在寬度方向Dw之側方。是故,來自風扇單元30的風W,從其流動方向Df的上游側朝向下游側,由風扇單元30的中心往徑方向外側擴散。因此,來自風扇單元30的風W容易直接吹至CPU單元80,可效率更良好地冷卻CPU單元80。
電子設備10中,複數風扇單元30,各自可個別地對殼體20裝卸。是故,在必須更換複數風扇單元30中之一個風扇單元30的情況,可僅將該風扇單元30從殼體20裝卸。是故,成為可使其他風扇單元30持續運作,而僅更換一風扇單元30。在來自更換之風扇單元30的風W停止之間,來自持續運作中之其他風扇單元30的風W之至少一部分在CPU單元80的下游側迴繞,往對於分隔板50相反側的區域(亦即,更換之風扇單元30側的區域)流入。藉此,對於與分隔板50連結之CPU單元80,不僅分隔板50之一方側,亦將分隔板50之另一方側冷卻,故對於CPU單元80全體之冷卻性能提高。
此外,在電子設備10,對於分隔板50及CPU單元80,在寬度方向Dw的側方設置記憶體90。是故,在來自一風扇單元30的風W停止之間,來自持續運作中之其他風扇單元30的風W之至少一部分在CPU單元80的下游側迴繞,往分隔板50之相反側的區域(更換之風扇單元側的區域)流入,對於與分隔板50連結之CPU單元80,亦到達設置於分隔板50之相反側的記憶體90。藉此,不僅CPU單元80的分隔板50之一方側的記憶體90,對於分隔板50之另一方側的記憶體90,亦可有效地冷卻。
另,上述實施形態中,CPU單元80,雖設置為對於分隔板50連結至風W之流動方向Df的下游側,但亦可使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之間密接,亦可於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之間設置間隙。然則,若分隔板50與CPU單元80之間的間隙大,則往寬度方向Dw穿通過間隙的風量增加,在CPU單元80的下游側迴繞的風W之量減少。
關於CPU單元80,其種類、形狀、構造等並無限定。此外,雖將散熱器82之散熱片82a間的狹縫83設置為往流動方向Df延伸,但狹縫83,亦可設置為往與流動方向Df垂直之方向(例如寬度方向Dw)延伸。
上述實施形態中,流路阻抗體40,若作為對於風W之流路阻抗而作用,則其構造並無限定。例如,流路阻抗體40,亦可由形成有多個開口的多孔體、網格材料等構成。抑或,亦可使風W之流路面積,在位於風W的下游側之流路阻抗體40的寬度方向中減少。
雖參考圖式,對本發明之電子設備詳細地予以說明,但本發明並未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包含未脫離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規定之發明主旨等各種變更或改變。
本申請案,依據2018年11月15日於日本提出專利申請之日本特願第2018-214588號,主張優先權,將其內容援用至此。
[產業上利用性]
本發明之電子設備的應用範圍,並未限定於伺服器裝置,亦適用於電腦系統、通訊系統、管理控制系統等各種電子控制系統。
1,10:電子設備
2,20:殼體
3,3A,3B,31:風扇
4,40:流路阻抗體
5,50:分隔板
8:電子零件
8a:一方側
8b:另一方側
20c:中間部
20f:前端部
21:底板
22:側板
23:前板部
23a:風扇開口
25:上板
25r:後端
26:支柱
27:引導部
28:中間板部
28h:孔
30,30A,30B,30C:風扇單元
32:風扇外殼
33:風扇蓋
33h:孔
34:連接器
35:安裝螺絲
41:貫通孔
50f:前端部
51:下端部
52:上端部
60:電子電路基板
66:承接連接器
80,80B:CPU單元(電子零件)
80a:第一側面
80b:第二側面
82:散熱器
82a:散熱片
83:狹縫
90,90A,90B:記憶體(其他電子設備)
91:插座
A11,A12:區域
A1:另一方側的區域
A2:一方側的區域
Cf:中心軸
Da:前後方向
Df:流動方向
Dv:垂直方向(上下方向)
Dw:寬度方向
Fq,Fr:風之流動
Lf,Lf1,Lf2:風扇流路
W:風(冷卻風)
[圖1]係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的平剖面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中,一風扇所產生的風停止之情況的殼體內之風的流動之平剖面圖。
[圖3]係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的平剖面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風扇單元的對於電子設備之殼體的安裝構造之剖面立體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的殼體之內部構成的剖面立體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電子設備中,一風扇所產生的風停止之情況的殼體內之風的流動之平剖面圖。
10:電子設備
22:側板
23:前板部
28:中間板部
30,30A,30B,30C:風扇單元
31:風扇
40:流路阻抗體
41:貫通孔
50:分隔板
60:電子電路基板
80,80B:CPU單元(電子零件)
80a:第一側面
80b:第二側面
90,90A,90B:記憶體(其他電子設備)
A11,A12:區域
Cf:中心軸
Da:前後方向
Df:流動方向
Dw:寬度方向
Fq:風之流動
Lf,Lf1,Lf2:風扇流路
W:風(冷卻風)
Claims (4)
- 一種電子設備,包含:殼體;至少二台風扇,在該殼體的前部,排列於寬度方向;分隔板,從該殼體的寬度方向觀察呈矩形板狀,於該殼體的前後方向以既定長度延伸,且設置於該至少二台風扇之間;電子零件,設置為沿該殼體的前後方向而連結至該分隔板;以及流路阻抗體,在該殼體的後部,於寬度方向延伸,且具有複數貫通孔;該至少二台風扇,可個別地從該殼體裝卸,且旋轉動作而產生於該殼體的前後方向流動的風,該電子零件,其在該殼體的寬度方向之尺寸較該分隔板更大,且相對於該分隔板往該殼體的寬度方向之兩側伸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子設備,其中,設置第1風扇和第2風扇以作為該至少二台風扇,該分隔板將該殼體的空間分隔成該第1風扇側的第1區域和該第2風扇側的第2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子設備,其中,該電子零件,在相對於該分隔板往該殼體的寬度方向伸出的部分,設置散熱器,並於該散熱器,形成沿該殼體的前後方向延伸的複數狹縫。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子設備,其中,將複數其他電子零件,對於該電子零件設於該殼體的寬度方向的兩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14588 | 2018-11-15 | ||
JP2018214588A JP6809715B2 (ja) | 2018-11-15 | 2018-11-15 | 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02100A TW202102100A (zh) | 2021-01-01 |
TWI780374B true TWI780374B (zh) | 2022-10-11 |
Family
ID=70730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40548A TWI780374B (zh) | 2018-11-15 | 2019-11-08 | 電子設備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37397B2 (zh) |
JP (1) | JP6809715B2 (zh) |
TW (1) | TWI780374B (zh) |
WO (1) | WO20201006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958403B2 (en) * | 2022-05-23 | 2024-04-16 | Caterpillar Inc. | Rooftop structure for semi-autonomous CTL |
US20240102491A1 (en) * | 2022-09-27 | 2024-03-28 | Cisco Technology, Inc. | Configurable bi-directional airflow fan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52870U (zh) * | 1973-09-11 | 1975-05-21 | ||
CN201016601Y (zh) * | 2007-04-09 | 2008-02-06 | 姜晓丽 | 热管热交换部件以及具有该部件的热交换器 |
CN205883769U (zh) * | 2016-07-04 | 2017-01-11 | 西安奥特迅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力电子产品的外壳 |
CN208047119U (zh) * | 2017-05-19 | 2018-11-02 |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9198A (ja) | 1986-06-30 | 1988-01-1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冷却ユニツト |
JP3088596B2 (ja) * | 1993-10-04 | 2000-09-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制御盤 |
US5949646A (en) * | 1998-07-31 | 1999-09-07 | Sun Microsystems, Inc. | Compact computer having a redundant air mov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
US6330155B1 (en) * | 2000-03-28 | 2001-12-11 | Qter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of electrical devices mounted on circuit boards |
TW484721U (en) * | 2000-11-06 | 2002-04-21 | Giga Byte Tech Co Ltd | Improved airflow guiding structure of server |
US6594148B1 (en) * | 2002-01-16 | 2003-07-15 | Cisco Technology, Inc. | Airflow system |
US6735081B1 (en) * | 2003-05-27 | 2004-05-11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Thermal management apparatus for horizontal electronics enclosures |
US7242576B2 (en) * | 2004-01-08 | 2007-07-10 | Apple Inc. | Quick release structures for a computer |
TWI266833B (en) * | 2004-11-05 | 2006-11-2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Hot swap fan module and pulling member thereof |
JP4530054B2 (ja) * | 2008-01-23 | 2010-08-2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冷却ダク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
US20100218920A1 (en) * | 2008-10-17 | 2010-09-02 | Emerson Network Power - Embedded Computing,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irflow Dividers For Use With Cooling Systems For An Equipment Enclosure |
JP5417274B2 (ja) * | 2010-07-20 | 2014-02-12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の放熱構造 |
JP5920074B2 (ja) * | 2012-07-12 | 2016-05-1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発熱部品の冷却方法 |
TW201408175A (zh) * | 2012-08-03 | 2014-02-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子設備 |
US9655284B2 (en) * | 2013-06-11 | 2017-05-16 | Seagate Technology Llc | Modular fan assembly |
US9433124B2 (en) * | 2014-11-21 | 2016-08-30 | Arista Networks, Inc. | Reversible fan module |
US9521778B2 (en) * | 2015-03-02 | 2016-12-13 | Dell Products L.P. | Configurable air baffle for directing airflow withi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s |
JP2018006479A (ja) * | 2016-06-29 | 2018-01-1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冷却方法 |
TWI602999B (zh) * | 2016-10-11 | 2017-10-21 |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電腦裝置及其可熱插拔之風扇模組 |
JP2018112810A (ja) * | 2017-01-10 | 2018-07-1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方法 |
US10629396B2 (en) * | 2017-05-08 | 2020-04-21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Arc flash resistant enclosure with segregated cooling |
US11102910B2 (en) * | 2017-08-01 | 2021-08-24 | Dell Products L.P. | Flexible service air baffle |
-
2018
- 2018-11-15 JP JP2018214588A patent/JP68097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1-05 WO PCT/JP2019/043187 patent/WO20201006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1-05 US US17/292,788 patent/US1193739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1-08 TW TW108140548A patent/TWI78037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52870U (zh) * | 1973-09-11 | 1975-05-21 | ||
CN201016601Y (zh) * | 2007-04-09 | 2008-02-06 | 姜晓丽 | 热管热交换部件以及具有该部件的热交换器 |
CN205883769U (zh) * | 2016-07-04 | 2017-01-11 | 西安奥特迅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力电子产品的外壳 |
CN208047119U (zh) * | 2017-05-19 | 2018-11-02 |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937397B2 (en) | 2024-03-19 |
JP2020087963A (ja) | 2020-06-04 |
JP6809715B2 (ja) | 2021-01-06 |
WO2020100645A1 (ja) | 2020-05-22 |
TW202102100A (zh) | 2021-01-01 |
US20210400841A1 (en) | 2021-1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09352B2 (en)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incorporating fan duct | |
JP4793325B2 (ja) | 遠心ファン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US9075581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l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of a computer | |
JP4420230B2 (ja) | 電子機器の空冷装置 | |
JP4930429B2 (ja) | 収容したプリント基板を冷却する装置 | |
TWI780374B (zh) | 電子設備 | |
JP2007241991A (ja) | 低プロフィールの液体冷却式サーバーヒートシンク | |
US20050122682A1 (en) | Electronics arrangement | |
JP2003023281A (ja) | 発熱体を内蔵する電子機器および空冷式の冷却装置 | |
US20190239393A1 (en) | Wind shroud and server using the same | |
JP5596389B2 (ja) | 電源装置 | |
CN108932039A (zh) | 导风罩及散热系统 | |
JP2012164939A (ja) | 電子機器 | |
JP2002217577A (ja) | コンポーネントを冷却するための装置 | |
JP7139684B2 (ja) | 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2001094283A (ja) | 電子機器装置 | |
JP5702962B2 (ja) | 電子機器の放熱構造 | |
JP2019054055A (ja) | ファン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 |
JP2931966B2 (ja) |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 |
JP4527492B2 (ja) | 電子機器 | |
JPH07240589A (ja) | 発熱体の冷却構造 | |
TWM481581U (zh) | 一體式水冷模組 | |
JP2020120033A (ja) | 排熱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7112304B2 (ja) | 冷却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ロボット制御装置 | |
JP7314760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