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2482B - 雙面針織物 - Google Patents

雙面針織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2482B
TWI772482B TW107127025A TW107127025A TWI772482B TW I772482 B TWI772482 B TW I772482B TW 107127025 A TW107127025 A TW 107127025A TW 107127025 A TW107127025 A TW 107127025A TW I772482 B TWI772482 B TW I7724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knitted fabric
double
double knitted
polyuretha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7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2861A (zh
Inventor
木津祐晴
柳克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世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世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世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2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2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2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24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02G3/04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2Elastic yarns or threads ; Production of plied or cored yarns, one of which is elastic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8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elastic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一種雙面針織物,係將第1編線與第2編線添紗編織而成者,前述第1編線包含複合紗,該複合紗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前述第1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非彈性紗,前述第2編線包含第2聚胺甲酸酯紗。

Description

雙面針織物
本發明關於一種添紗編織而成的雙面針織物。
衣服中使用含有聚胺甲酸酯紗與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紗線的針織物的情況,會具有高伸縮力或式樣性,可得到優異的穿著感。
專利文獻1揭示了一種將熱變形起始溫度為150~190℃的聚胺甲酸酯紗與聚酯、耐綸、丙烯酸、聚乙烯醇等的合成纖維、再生纖維、天然纖維等的紗線添紗編織而成的雙面針織物。根據專利文獻1,以彈性紗以外的紗線出現在針織物兩面,彈性紗出現在針織物內側的方式編織,可得到裁斷部位不需要收尾(無摺邊)、走紗或捲曲的發生受到抑制的針織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第2009/011440號小冊子
近年來,為了給予針織物附加價值,而尋求使針織物伸縮力進一步提升的技術。為了提高專利文獻1的針織物的伸縮力,可考慮增加聚胺甲酸酯紗的含量。但是,聚胺甲酸酯紗不易被染色。因此,若增加針織物中的聚胺甲酸酯紗的含量,則容易發生聚胺甲酸酯紗露出針織物表面的經向斑紋現象。此外,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容易增加。為了維持針織物的伸縮力,同時縮小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或厚度,必須減少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紗線。此情況下,就結果而言,聚胺甲酸酯紗的含有比例增加,因此經向斑紋現象容易發生。
本發明目的為提供一種雙面針織物,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且具有與以往的針織物同等以上的伸縮力,同時可縮小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或厚度。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關於一種雙面針織物,係將第1編線與第2編線添紗編織而成者,第1編線包含複合紗,該複合紗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1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非彈性紗,第2編線包含第2聚胺甲酸酯紗。
根據此雙面針織物(以下會有簡稱為針織物的情形),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且具有與以往的針織物同等以上的耐久性及伸縮力,同時可縮小每單位面積的質量或厚度。
複合紗的纖度,從編織性提升以及可得到具有高伸縮力的雙面針織物的觀點看來,以19~112dtex為佳。
從同樣的觀點看來,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纖度以11~56dtex為佳。
非彈性紗的纖度,從容易防止雙面針織物的經向斑紋現象或走紗的觀點看來,以8~56dtex為佳。
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熱變形起始溫度以150~190℃為佳。這是因為將雙面針織物熱定型時,第1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或第2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接觸而容易變形,且在此狀態下容易適度地被定型化。
使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伸長至伸度80%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將第3次上述處理時伸長至伸度30%時間點的應力ST1(30) 與第3次上述處理時收縮恢復至伸度30%時間點的應力SR1(30) 的合計除以2所得到的power值P1(30) 以70~180cN為佳。此情況下,雙面針織物具有高伸縮力。
將上述power值P1(30) 除以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之值以0.55~1.1cN・m2 /g為佳。
另外,使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伸長至伸度80%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第3次上述處理時收縮恢復至伸度15%時間點的應力SR1(15) 以20~100cN為佳。此情況下,雙面針織物即使在低伸度區域也具有高收縮力。
將上述應力SR1(15) 除以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之值以0.07~1cN・m2 /g為佳。
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以100~260g/m2 為佳。即使是這樣輕的雙面針織物,也具有高伸縮力。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得到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且具有與以往的針織物同等以上的伸縮力的雙面針織物。
本實施形態之雙面針織物包含第1編線及第2編線。第1編線包含複合紗,該複合紗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1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非彈性紗,第2編線包含第2聚胺甲酸酯紗。雙面針織物,是以第1編線出現在雙面針織物的兩個表面,第2編線被配置於雙面針織物內側的方式添紗編織而成。
在本說明書之中,非彈性紗,意指彈性紗以外的紗線。此處,彈性紗,是指5cN荷重時的伸長率為100%以上,且100%伸長後的恢復率為90%以上的紗線。
藉由將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與非彈性紗的複合紗以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添紗編織,與以往將聚胺甲酸酯紗與非彈性紗添紗編織而成的雙面針織物相比,不會增加每單位面積的質量,可增加雙面針織物所含有的聚胺甲酸酯紗的比例。換言之,為了維持雙面針織物的伸縮力同時縮小每單位面積的質量或厚度,並沒有必要如以往的雙面針織物般減少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紗線。因此,可抑制因為聚胺甲酸酯紗的比例增加所產生的經向斑紋現象。所以,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得到具有與以往同等以上的伸縮力,同時經向斑紋現象受到抑制的雙面針織物。
另外,在對雙面針織物實施熱定型時,第1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或第2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接觸、變形,並在此狀態下適度地定型化。因此,雙面針織物可維持高伸縮力。此外,此雙面針織物,也不易發生變形、針跡滑脫、鬆弛、綻線、走紗、捲曲等,耐久性優異。因此,即使以直線、曲線、或曲線與直線的組合等所形成的任意形狀裁斷後,也能夠省略將裁斷部分收邊的摺邊步驟。
[第1編線] 第1編線包含複合紗,該複合紗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1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非彈性紗。
在第1編線中,除了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非彈性紗的複合紗以外,還可使用聚酯、耐綸、丙烯酸、聚乙烯醇等的合成纖維;嫘縈等的再生纖維素纖維;棉、麻、羊毛、蠶絲等的天然纖維;及該等的複合纖維。尤其以聚酯、耐綸及再生纖維素纖維為佳。這些紗線亦可在第1編線配置的面上交織。尤其,若是採用了與選擇作為非彈性紗的紗線相同的紗線來作為這種複合紗以外的紗線的話,可降低布帛製造相關的成本。但是,從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且容易得到與以往的雙面針織物同等以上的伸縮力的觀點看來,第1編線中,複合紗(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非彈性紗的合計)所佔的比例以90質量%以上為佳。
(複合紗) 複合紗,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與第1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非彈性紗。 複合紗的形態並不受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包覆紗、合撚紗、或交絡紗(例如空氣交絡紗)等。尤其,複合紗以包覆紗為佳。藉此,容易發揮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伸縮性。
包覆紗,可為在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周圍單層纏繞非彈性紗的單包覆紗(SCY),或可為在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周圍往不同方向雙層纏繞非彈性紗的雙包覆紗(DCY)。尤其,從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容易變薄,而且雙面針織物的通氣性容易提升的觀點看來,以單包覆紗為佳。
在複合紗為包覆紗及合撚紗的情況下,其撚數以100~1800T/m為佳。撚數為100T/m以上時,編織雙面針織物時的加工安定性容易提升、第1聚胺甲酸酯紗被覆的比例變高,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另外,若1800T/m以下,則對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拘束力降低,伸縮性不易受損。
在複合紗為交絡紗的情況下,其交絡數以30~150個/m為佳。若交絡數為30個/m以上,則編織時的加工安定性高,若為150個/m以下,則第1聚胺甲酸酯紗被覆的比例不會變得過高,第1聚胺甲酸酯紗彼此容易適度地定型化。
製作包覆紗及交絡紗時,第1聚胺甲酸酯紗被拉伸的比率(拉伸比),以1.8~3.8為佳。拉伸比為1.8以上時,複合紗的纖度變得過大,或紗線長變得過短的現象現象會受到抑制。另外,拉伸比為3.8以下時,起毛或斷絲不會發生,雙面針織物編織時及其他加工時的損壞容易受到抑制。
複合紗的纖度以19~112dtex為佳,34~67dtex為較佳。纖度為19dtex以上時,在將包含第1編線及第2編線的雙面針織物熱定型時,斷絲容易受到抑制,雙面針織物的伸長恢復性或伸縮力的降低不易發生。另外,纖度為112dtex以下時,編織性容易提升,而且,雙面針織物的伸縮力過剩的現象會受到抑制。
(第1聚胺甲酸酯紗) 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纖度,以11~56dtex為佳,15~44dtex為較佳。若纖度為11dtex以上,則在將包含第1編線及第2編線的雙面針織物熱定型時,斷絲容易受到抑制,雙面針織物的伸長恢復性或伸縮力的降低不易發生。若纖度為56dtex以下,則編織性容易提升,另外,雙面針織物的伸縮力過剩的現象會受到抑制。
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熱變形起始溫度,以150~190℃為佳。藉此,在對雙面針織物進行熱定型等加工的情況下,第1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接觸,容易變形。另一方面,變形的第1聚胺甲酸酯紗彼此不會完全定型化,而能夠適度地被定型化。另外,即使在將雙面針織物以195~205℃的高溫熱定型的情況下,第1聚胺甲酸酯紗也不易脆化,因此伸縮性或強度不易受損。此處,聚胺甲酸酯紗的熱變形起始溫度,可藉由例如下述方式作測定。
(熱變形起始溫度) 可使用熱應力試驗機(例如舊鐘紡Engineering(股)製,KE-2S)來測定。在試驗機的上下方安裝具有鉤子的夾具,在上下的鉤子之間絞(hank)繞待測的聚胺甲酸酯紗10次。在對已絞繞的聚胺甲酸酯紗施加初始荷重20cN的狀態下,將聚胺甲酸酯紗的周圍以2.2℃/秒鐘加熱,並測定施加於所絞繞的聚胺甲酸酯紗的荷重再度成為20cN時的溫度。進行此測定兩次,將兩次的測定值的平均值定為熱變形起始溫度。
第1聚胺甲酸酯紗可單獨使用,或將兩種以上的聚胺甲酸酯紗組合使用。
(非彈性紗) 第1編線所包含的非彈性紗為例如具有小於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彈性率的纖維。這種纖維,可使用聚酯、耐綸、丙烯酸、聚乙烯醇等的合成纖維;嫘縈等的再生纖維素纖維;棉、麻、羊毛、蠶絲等的天然纖維;及該等的複合纖維。尤其以聚酯、耐綸及再生纖維素纖維為佳。非彈性紗可單獨使用,或組合兩種以上來使用。尤其,在對雙面針織物實施後述磺酸鹽處理及熱定型處理的情況下,非彈性紗以含有聚酯、耐綸及再生纖維素纖維為佳。這是因為即使加入含有磺酸鹽的處理液之後,在高溫(例如195~205℃)下進行熱定型,黃變等的紗線的脆化也容易受到抑制。
非彈性紗的纖度,以滿足第1聚胺甲酸酯紗與非彈性紗的纖度比:非彈性紗/第1聚胺甲酸酯紗在0.3~3的範圍為佳。上述纖度比為0.3以上時,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雙面針織物的外觀或觸感提升。另外,上述纖度比為3以下時,走紗的發生容易受到抑制。
非彈性紗的纖度,具體而言,8~56dtex為佳,15~44dtex為較佳。若纖度為8dtex以上,則不易斷絲,而且容易抑制第1聚胺甲酸酯紗露出複合紗表面的比例過多的情形。若纖度為56dtex以下,則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伸縮性容易發揮出來,複合紗整體的伸縮性提升。另外,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上述露出比例過小的情形受到抑制,容易得到防止走紗的效果。
[第2編線] 第2編線包含第2聚胺甲酸酯紗。在第2編線中,除了包含第2聚胺甲酸酯紗以外,亦可包含第1編線中複合紗以外的紗線所例示的紗線。但是,從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且容易得到與以往的雙面針織物同等以上的伸縮力的觀點看來,第2編線中,第2聚胺甲酸酯紗所佔的比例以90質量%以上為佳。
(第2聚胺甲酸酯紗) 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纖度以11~56dtex為佳,17~44dtex為較佳。若纖度為11dtex以上,則在將包含第1編線及第2編線的雙面針織物熱定型時,斷絲容易受到抑制、雙面針織物的伸長恢復性或伸縮力的降低不易發生。若纖度為56dtex以下,則編織性容易提升,而且雙面針織物的伸縮力過剩會受到抑制。
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熱變形起始溫度,以150~190℃為佳。藉此,在對雙面針織物進行熱定型等加工的情況,第2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接觸,容易變形,另一方面,變形的第2聚胺甲酸酯紗彼此不會完全定型化,能夠適度地被定型化。另外,即使在將雙面針織物以195~205℃的高溫熱定型的情況,第2聚胺甲酸酯紗也不易脆化,因此伸縮性或強度不易受損。
[雙面針織物] 本實施形態的雙面針織物,是以第1編線被配置於雙面針織物的兩個表面,第2編線被配置於雙面針織物內側的方式添紗編織而成的雙面針織物。
雙面針織物包含的複合紗與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纖度比:第2聚胺甲酸酯紗/複合紗,以0.3~3為佳,0.5~2為較佳。上述纖度比小於0.3時,會有經向斑紋現象容易發生,雙面針織物的外觀或觸感降低的情形。另外,若上述纖度比大於3,則走紗的發生不易受到抑制。
在雙面針織物整體中,非彈性紗與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質量比:非彈性紗/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以0.75~4為佳,1~3為較佳。上述質量比小於0.75時,經向斑紋現象容易發生,雙面針織物的外觀或觸感受損。另外,若上述質量比大於4,則走紗的發生不易受到抑制。
雙面針織物的厚度,以380~600μm為佳。厚度只要在上述範圍,則將雙面針織物製成衣物來使用時的穿著感容易提升。
另外,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以100~260g/m2 為佳,120~200g/m2 為較佳。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為100g/m2 以上時,可得到足夠的強度。另外,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為260g/m2 以下時,將雙面針織物製成衣物來使用時的穿著感容易提升。
雙面針織物的經密度與緯密度之積,以5000/平方英吋以上為佳。經密度與緯密度之積愈大,在使雙面針織物往經線方向及緯線方向伸長時,施加在每個紗圈的張力容易減輕。因此,即使在維持紗圈的力(拘束力)小的情況,走紗的發生也容易受到抑制。
衣物(針織物)穿著時的伸度,一般而言為20~30%。因此,雙面針織物以在這種伸度下表現出充分的緊縮感(緊縮力)為佳。此外,以在伸度較低的情況(例如伸度10~15%的情況)也能夠得到充分的緊縮感為佳。
使雙面針織物往雙面針織物的緯線方向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伸長至伸度80%,然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將第3次處理時,伸長至伸度30%時間點的應力ST1(30) 與收縮恢復至伸度30%時間點的應力SR1(30) 的合計除以2所得到的power值P1(30) ,以70~180cN為佳。power值P1(30) 在此範圍時,由雙面針織物容易得到充分的緊縮感。
除了使雙面針織物往經線方向伸長之外,與上述同樣地求得的power值P2(30) ,亦以70~180cN為佳。此外,會有將緯線方向的power值P1(30) 及經線方向的power值P2(30) 總稱為power值P(30) 的情形。同樣地,會有將緯線方向的應力ST1(30) 及經線方向的ST2(30) 總稱為應力ST(30) ,將緯線方向的應力SR1(30) 及經線方向的SR2(30) 總稱為應力SR(30) 的情形。
在使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伸長的情況而言,將power值P1(30) 除以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之值以0.55~1.1cN・m2 /g為佳。上述值在此範圍時,即使是布料質地輕的情況也能夠得到充分的緊縮感。
使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伸長至伸度80%,然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第3次處理時,收縮恢復至伸度15%時間點的應力SR1(15) 以20~100cN為佳,25~50cN為較佳。此情況下,雙面針織物即使在低伸度區域,也具有高收縮力。
此外,為了得到良好的穿著感,針對雙面針織物的經線方向,與應力SR1(15) 同樣地測得的應力SR2(15) ,以10~100cN為佳,25~50cN為較佳。此外還會有將應力SR1(15) 及SR2(15) 總稱為應力SR(15) 的情形。
與power值P(30) 同樣地,power值P(15) ,可藉由將第3次處理時,伸長至伸度15%時間點的應力ST(15) 與收縮恢復至伸度15%時間點的應力SR(15) 的合計除以2而求得。使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伸長及恢復時之power值P1(15) 以38~80cN為佳。power值P1(15) 在此範圍時,可得到充足的緊縮感。另外,使雙面針織物往經線方向伸長及恢復時之power值P2(15) 以15~55cN為佳。此處,應力ST(15) 是緯線方向的應力ST1(15) 及經線方向的ST2(15) 的總稱,power值P(15) 是緯線方向的power值P1(15) 及經線方向的power值P2(15) 的總稱。
在使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伸長的情況而言,將上述power值P1(15) 除以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之值,以0.2~0.5cN・m2 /g為佳。上述值在此範圍時,即使布料為質地輕的情況,也可得到充足的緊縮感。
另外,使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伸長的情況而言,將上述應力SR1(15) 除以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之值以0.07~1cN・m2 /g為佳。上述值在此範圍時,雙面針織物質地輕,同時可表現出充足的緊縮感。
(power值) power值可由例如下述的方式來測定。 沿緯線方向及經線方向從雙面針織物分別切出3片寬度2.5cm、長度16cm的測試片。緯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求得緯線方向power值的情況,經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求得經線方向power值的情況。若是在無法由測定對象的雙面針織物切出這種大小的測試片的情況下,亦可使用小於此尺寸的測試片。但是,測試片愈小,測定誤差愈大,因此在可能的範圍內切出及採取與上述尺寸接近的測試片來進行測定為佳。
各應力是使用定速伸長型拉伸試驗機(Autograph,(股)島津製作所製,AG-500D)作測定。將測試片安裝於試驗機時,測試片被上部夾具夾取之部分的長度(以下亦稱上部夾取長)為2.5cm、測試片被下部夾具夾取之部分的長度(以下亦稱下部夾取長)為3.5cm、上部夾具與下部夾具的間隔(以下稱為夾取間隔)定為10cm。往緯線方向或經線方向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使夾取間隔伸長至伸度80%,然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測定第3次處理時,伸長至伸度30%(或15%)時間點的應力ST(30) (或ST(15) )與收縮恢復至伸度30%(或15%)時間點的應力SR(30) (或SR(15) )。藉由將應力ST(30) (或ST(15) )與應力SR(30) (或SR(15) )的合計除以2,求得power值。將3片測試片的平均值定為power值P(30) (或P(15) )。
雙面針織物的經線方向及緯線方向施加14.7N荷重時的伸長率(定荷重伸度),皆以100%以上為佳。在定荷重伸度為100%以上時,由雙面針織物製成的衣服的穿著感容易提升。另外,基於定荷重伸度求得的雙面針織物的伸長恢復率,以90%以上為佳。雙面針織物的伸長恢復率為90%以上時,穿著感及形狀保持性容易提升。雙面針織物的定荷重伸度及伸長恢復率,可由例如以下的方法來測定。
(定荷重伸度) 沿緯線方向及經線方向從雙面針織物分別切出3片寬度2.5cm、長度16cm的測試片。緯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緯線方向定荷重伸度的測定,經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經線方向定荷重伸度的測定。定荷重伸度是使用定速伸長型拉伸試驗機(Autograph,(股)島津製作所製,AG-500D)作測定。將測試片安裝在拉伸試驗機的測試片夾具部,並使夾取間隔成為10cm,然後測定以300mm/分鐘的伸長速度對測試片沿緯線方向或經線方向施加14.7N荷重時的伸度。測定時的環境為溫度20℃、相對濕度65%。
(伸長恢復率) 沿緯線方向及經線方向從雙面針織物分別切出3片寬度2.5cm、長度16cm的測試片。緯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緯線方向伸長恢復率的測定,經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經線方向伸長恢復率的測定。伸長恢復率是使用定速伸長型拉伸試驗機(Autograph,(股)島津製作所製,AG-500D)作測定。在試驗機的測試片夾具部使用齒狀夾具。將測試片安裝至試驗機,並使上部夾取長成為2.5cm、下部夾取長成為3.5cm,因應定荷重伸度在表1的條件下測定伸度。以30±2cm/分鐘的速度重複進行3次伸長恢復,描繪伸長恢復曲線。讀取設定伸度及殘餘伸度,由下述式(1)計算出恢復率。
恢復率(%)=(L-L0)/L×100  (1) (式中,L為設定伸度、L0為殘餘伸度)
[表1]
Figure 107127025-A0304-0001
[雙面針織物的編織] 本實施形態的雙面針織物,可藉由平編、羅紋針織、雙反面針織、圓形針織、互鎖針織等的緯編來適當地編織。尤其,雙面針織物以互鎖針織為基礎來編織為佳。藉此可得到組織表裏相同,平滑且具有適度伸縮力的雙面針織物。
[雙面針織物的磺酸鹽處理] 若是要對雙面針織物進行熱定型的情況,從非彈性紗的黃變或脆化受到抑制的觀點看來,以進行磺酸鹽處理為佳。 磺酸鹽處理,是藉由將雙面針織物浸漬於含有磺酸鹽的處理液來進行。含有磺酸鹽的處理液,是指含有磺酸鹽、非揮發性酸、螯合劑等的水溶液。磺酸鹽可使用苯磺酸鈉等。非揮發性酸可使用酒石酸等。螯合劑可使用乙二胺四醋酸(EDTA)等。處理液的成分及其濃度,可因應雙面針織物所含紗線的種類等適當地調整。例如可使用含有苯磺酸鈉4質量%、酒石酸1質量%、EDTA0.1質量%的水溶液作為處理液。
磺酸鹽處理的處理時間、處理溫度等並不受特別限定,可依照雙面針織物所包含的紗線的種類等適當地決定。
[雙面針織物的熱定型] 雙面針織物以經過熱定型為佳。藉由進行熱定型,第1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或第2聚胺甲酸酯紗彼此接觸,在變形的狀態下適度地被定型。藉此,可得到沒有走紗或捲曲的雙面針織物。
熱定型的溫度條件只要因應雙面針織物所含紗線的種類適當地設定即可。例如在第1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熱變形起始溫度任一者皆在150~190℃的情況下,熱定型以在195~205℃的條件下進行為佳。此外,藉由在熱定型之前進行磺酸鹽處理,即使在195~205℃的高溫下進行熱處理的情況,也能夠抑制複合紗所包含的非彈性紗的脆化及黃變。熱定型可為乾熱定型或濕熱定型。
[其他] 亦可藉由以往周知的方法,對雙面針織物實行精煉、染色、樹脂加工、起毛、上蠟加工等的通常對針織物實施的加工。最後,以使完工密度成為設計值的方式實施熱處理等的最終定型。
以下藉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不受以下的實施例限定。
[實施例1] (1)複合紗的製作 製作出包覆紗以作為複合紗。包覆紗的芯紗是使用22dtex的聚胺甲酸酯紗(第1聚胺甲酸酯紗、東麗OPELONTEX(股)製,LYCRA(註冊商標)T-127C、熱變形起始溫度178℃),鞘紗是使用22dtex/7f的耐綸長絲(非彈性紗)。使用包紗機,以拉伸比2.3使芯紗延伸,同時以撚數300T/m並以Z撚的方式將鞘紗纏繞於芯紗,得到單包覆紗(複合紗)。複合紗的纖度為28.6dtex。
(2)雙面針織物的編織 使用(1)所得到的複合紗及22dtex/7f的耐綸長絲作為第1編線,33dtex的聚胺甲酸酯紗(第2聚胺甲酸酯紗、熱變形起始溫度178℃)作為第2編線。 使用(股)福原精機製作所製的雙圓形針織機(直徑303.07cm、針距40),將第1編線及第2編線自相同的給線架同時給線至圓盤/圓筒兩面的針,以添紗編織來進行交織,以第2聚胺甲酸酯紗被配置在針織物內側的方式織成平滑針織組織,而編織成雙面針織物。22dtex/7f的耐綸長絲,是與(1)所得到的複合紗一根一根交互排列地交織。
(3)雙面針織物的處理 將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精煉之後,在含有苯磺酸鈉4質量%、酒石酸(非揮發性酸)1質量%、EDTA(螯合劑)0.1質量%的水溶液中並且在常溫下浸漬5秒鐘。然後,將雙面針織物在195℃下乾熱定型1分鐘。
然後,作為染料,使用了Aminyl Yellow FD-3RL(住友化學工業(股)製,0.3%o.w.f.(on weight fabric))、Aminyl Red FD-GL(住友化學工業(股)製,0.3% o.w.f.)、Aminyl Blue FD - G L(住友化學工業(股)製,0.3%o.w.f.),藉由液流染色機,在100℃下依照通常配方進行雙面針織物的染色。
接下來,藉由使雙面針織物在170℃下接觸含有完工樹脂PARASILICON G-284(大原Paragium化學(股)製)0.6質量%的濕墊1分鐘,進行最終定型。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的完工密度為126緯圈/英吋、55經圈/英吋,在雙面針織物整體中,非彈性紗與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質量比為3.9。雙面針織物的厚度為560μm、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為173g/m2
(4)評估 針對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進行以下的評估。將結果揭示於表2。 (power值) 沿緯線方向及經線方向從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分別切出3片寬度2.5cm、長度16cm的測試片。緯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求得緯線方向power值的情況,經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求得經線方向power值的情況。將上部夾取長定為2.5cm、下部夾取長定為3.5cm、夾取間隔定為10cm,使用定速伸長型拉伸試驗機(Autograph、(股)島津製作所製,AG-500D)作測定。
往相當於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的緯線方向或經線方向的方向,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使夾取間隔伸長至伸度80%,然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將第3次處理時,伸長至伸度30%(或伸度15%)時間點的應力ST(30) (或ST(15) )與恢復至伸度30%(或伸度15%)時間點的應力SR(30) (或SR(15) )的合計除以2,求得power值。將3片測試片的power值平均值,緯線方向時定為power值P1(30) (或P1(15) ),經線方向時定為power值P2(30) (或P2(15) )。 另外,求得往緯線方向伸長時,所得到的power值P1(30) 及P1(15) 除以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之值與SR1(15) 除以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之值。
(定荷重伸度) 沿緯線方向及經線方向從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分別切出3片寬度2.5cm、長度16cm的測試片。緯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緯線方向定荷重伸度的測定,經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經線方向定荷重伸度的測定。在定速伸長型拉伸試驗機(Autograph,(股)島津製作所製,AG-500D)安裝測試片,使夾取間隔成為10cm,測定以300mm/分鐘的伸長速度對測試片沿緯線方向或經線方向施加14.7N荷重時的伸度。測定時的環境為溫度20℃、相對濕度65%。
(伸長恢復率) 沿緯線方向及經線方向從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分別切出3片寬度2.5cm、長度16cm的測試片。緯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緯線方向伸長恢復率的測定,經線方向長度16cm的測試片用於經線方向伸長恢復率的測定。伸長恢復率,是藉由定速伸長型拉伸試驗機(Autograph,(股)島津製作所製,AG-500D)來測定。試驗機的測試片夾具部使用了齒狀夾具。將測試片安裝於試驗機,並使上部夾取長成為2.5cm、下部夾取長成為3.5cm,在表1的條件下測定伸度。然後,以30±2cm/分鐘的速度進行伸長恢復,重複3次,描繪出伸長恢復曲線。讀取設定伸度及殘餘伸度,由式(1)計算出恢復率。
(緊縮感) 由緯線方向的應力SR1(15) 之值,依照下述基準來評估緊縮感。 最好:SR1(15) 為25~50cN 良好:SR1(15) 為20cN以上且小於25cN,或大於50cN且在100cN以下 不良:SR1(15) 小於20cN,或大於100cN
(穿著感) 在上述緊縮感評估之中,加上依照下述基準評估經線方向的應力SR2(15) 值的結果,來評估穿著感。具體而言,關於應力SR1(15) 的上述評估及關於應力SR2(15) 的下述評估之中,以評價低者作為穿著感的評估結果。 最好:SR2(15) 為25~50cN 良好:SR2(15) 為10以上且小於25cN,或大於50cN且在100cN以下 不良:SR2(15) 小於10cN,或大於100cN
(經向斑紋現象) 使雙面針織物往縱及橫向伸長30%,藉由目視來判斷經向斑紋現象 最好:經向斑紋現象少、幾乎沒有觀察到眩光。 良好:因為經向斑紋現象而觀察到少許眩光。 不良:因為經向斑紋現象而觀察到嚴重眩光。
[實施例2] 除了第2編線使用22dtex的聚胺甲酸酯紗(第2聚胺甲酸酯紗、熱變形起始溫度178℃)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以第2聚胺甲酸酯紗被配置於針織物內側的方式製作出雙面針織物。雙面針織物的完工密度為134緯圈/英吋、57經圈/英吋、厚度為440μm、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為135g/m2 。在雙面針織物整體中,非彈性紗與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質量比為2.2。將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評估結果揭示於表2。
[實施例3] 除了將實施例1所得到的複合紗定為第1編線、22dtex的聚胺甲酸酯紗(第2聚胺甲酸酯紗、熱變形起始溫度178℃)定為第2編線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以第2聚胺甲酸酯紗被配置於針織物內側的方式製作出雙面針織物。雙面針織物的完工密度為138緯圈/英吋、57經圈/英吋、厚度為410μm、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為179g/m2 。在雙面針織物整體之中,非彈性紗與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質量比為1.1。將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評估結果揭示於表2。
[比較例1] 使用含有實施例1所得到的複合紗及22dtex/7f的耐綸長絲的第1編線,及56dtex/48f的耐綸長絲作為編線。使用(股)福原精機製作所製的雙圓形針織機(直徑271.17cm、針距40),將第1編線由與56dtex/48f的耐綸長絲相同的給線架同時給線至圓盤/圓筒兩面的針,以添紗編織來進行交織,以56dtex/48f的耐綸長絲被配置於針織物內側的方式織成平滑針織組織,而製作出雙面針織物。22dtex/7f的耐綸長絲,是與實施例1所得到的複合紗一根一根交互排列地交織。雙面針織物的完工密度為102緯圈/英吋、56經圈/英吋、厚度為570μm、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為250g/m2 。將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評估結果揭示於表2。
[比較例2] 使用44dtex的聚胺甲酸酯紗與33dtex/34f的耐綸長絲作為編線。使用(股)福原精機製作所製的雙圓形針織機(直徑303.07cm、針距40),將44dtex的聚胺甲酸酯紗與33dtex/34f的耐綸長絲由相同的給線架同時給線至圓盤/圓筒兩面的針,以添紗編織來進行交織,以聚胺甲酸酯紗被配置於針織物內側的方式織成平滑針織組織,而製作出雙面針織物。雙面針織物的完工密度為112緯圈/英吋、77經圈/英吋、厚度為595μm、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為254g/m2 。評估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將結果揭示於表2。
[比較例3] 除了使用22dtex/20f的耐綸長絲來代替33dtex/34f的耐綸長絲之外,與比較例2同樣地,由相同的給線架同時給線至圓盤/圓筒兩面的針,以添紗編織來進行交織,並以聚胺甲酸酯紗被配置於針織物內側的方式織成平滑針織組織,而製作出雙面針織物。雙面針織物的完工密度為120緯圈/英吋、63經圈/英吋、厚度為510μm、每單位面積的質量W為183g/m2 。將所得到的雙面針織物評估結果揭示於表2。
[表2]
Figure 107127025-A0304-0002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雙面針織物,為經向斑紋現象不易發生,且具有與以往的雙面針織物同等以上的伸縮力,同時可縮小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或厚度的雙面針織物。因此適合使用作為穿著性及耐久性優異的衣物的布料。

Claims (10)

  1. 一種雙面針織物,係將第1編線與第2編線添紗編織而成者,前述第1編線包含複合紗,該複合紗包含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前述第1聚胺甲酸酯紗以外的非彈性紗,前述第2編線包含第2聚胺甲酸酯紗;在前述雙面針織物整體中,前述非彈性紗與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質量比:非彈性紗/(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第2聚胺甲酸酯紗)為0.75~4。
  2. 如請求項1之雙面針織物,其中前述複合紗的纖度為19~112dtex。
  3. 如請求項1之雙面針織物,其中前述第1聚胺甲酸酯紗的纖度為11~56dtex。
  4. 如請求項1之雙面針織物,其中前述非彈性紗的纖度為8~56dtex。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雙面針織物,其中前述第1聚胺甲酸酯紗及前述第2聚胺甲酸酯紗的熱變形起始溫度為150~190℃。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雙面針織物,其令如下之power值為P1(30)時,前述power值P1(30)為70~180cN:使前述雙面針織物往緯線方向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伸長至伸度80%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並且,令第3次前述處理時 伸長至伸度30%時間點的應力為ST1(30)、令第3次前述處理時收縮恢復至伸度30%時間點的應力為SR1(30),將前述應力ST1與前述應力SR1的合計除以2而得之power值。
  7. 如請求項6之雙面針織物,將前述power值P1(30)除以前述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之值為0.55~1.1cN.m2/g。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雙面針織物,其令如下之應力為SR1(15)時,前述應力SR1(15)為20~100cN:使前述雙面針織物以300±20mm/分鐘的拉伸速度往緯線方向伸長至伸度80%後,以300±20mm/分鐘的速度恢復至原狀態,進行此處理3次,第3次前述處理時收縮恢復至伸度15%時間點的應力。
  9. 如請求項8之雙面針織物,將前述應力SR1(15)除以前述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之值為0.07~1cN.m2/g。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雙面針織物,其中前述雙面針織物每單位面積的質量為100~260g/m2
TW107127025A 2017-09-01 2018-08-03 雙面針織物 TWI772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8828A JP7050441B2 (ja) 2017-09-01 2017-09-01 ダブルニット
JP2017-168828 2017-09-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2861A TW201912861A (zh) 2019-04-01
TWI772482B true TWI772482B (zh) 2022-08-01

Family

ID=65525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7025A TWI772482B (zh) 2017-09-01 2018-08-03 雙面針織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50441B2 (zh)
CN (1) CN111051588B (zh)
TW (1) TWI772482B (zh)
WO (1) WO20190442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9623B1 (ja) 2022-09-07 2023-11-14 株式会社ノリタケ ダブルニット編地およびダブルニット編地を生産す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38262A (ja) * 2006-08-01 2008-02-21 Gunze Ltd 衣類
CN101743349A (zh) * 2007-07-13 2010-06-16 精炼株式会社 防止抽丝和卷曲发生的能力优异的双面针织物及其加工方法
JP2013060696A (ja) * 2012-11-05 2013-04-04 Gunze Ltd 高機能衣類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6357A (zh) * 2004-09-09 2006-03-15 筱村敦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JP5748442B2 (ja) * 2010-09-30 2015-07-15 グンゼ株式会社 芯鞘コンジュゲート繊維を含む編地および衣類
JP6099935B2 (ja) * 2012-11-07 2017-03-22 グンゼ株式会社 下半身用衣類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850047B (zh) * 2012-12-04 2017-05-24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经编面料及其生产方法和用途
KR102290139B1 (ko) * 2013-10-14 2021-08-19 인비스타 테크놀러지스 에스.에이 알.엘. 다중 탄성 실을 갖는 신축성 서큘러 니트 패브릭
CN204311205U (zh) * 2014-11-19 2015-05-06 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面料
CN204393360U (zh) * 2015-01-15 2015-06-17 浙江梦娜袜业股份有限公司 任意裁剪不脱散丝袜
CN104975423B (zh) * 2015-06-02 2017-07-07 浙江梦娜袜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任意裁剪不脱丝丝袜的生产工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38262A (ja) * 2006-08-01 2008-02-21 Gunze Ltd 衣類
CN101743349A (zh) * 2007-07-13 2010-06-16 精炼株式会社 防止抽丝和卷曲发生的能力优异的双面针织物及其加工方法
JP2013060696A (ja) * 2012-11-05 2013-04-04 Gunze Ltd 高機能衣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44293A1 (ja) 2019-03-07
TW201912861A (zh) 2019-04-01
JP7050441B2 (ja) 2022-04-08
CN111051588A (zh) 2020-04-21
JP2019044297A (ja) 2019-03-22
CN111051588B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15273B2 (ja) 多重の弾性糸を有するストレッチ糸および布地
JP5385305B2 (ja) 分離弾性糸系を有する伸縮性織物
US20090117799A1 (en) Cellulose Fiber Blended Fabric
KR102236563B1 (ko) 폴리아미드 권축가공사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직편물
CN109790661B (zh) 经编织物
US8722552B2 (en) Woven/knit fabric with reversible air premeability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JPWO2005118931A1 (ja) 通気度可逆変化織編物
JP2015108204A (ja) 複合紡績糸からなる織物
JP6061860B2 (ja) 伸縮性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から製造される布
TWI772482B (zh) 雙面針織物
WO2021073551A1 (zh) 一种复合纱线及由其制得的面料
JP2017031526A (ja) ベア天竺緯編物
JP7328238B2 (ja) 植物繊維を含む伸縮織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る伸縮織物
JP4937245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編地
JP4117546B2 (ja) 弾性複合紡績糸織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製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51008A (ja) フリーカット性経編地
JP7193835B2 (ja) 加工撚糸の製造方法及び織編物の製造方法
JP7360168B2 (ja) 複合糸、及びその糸を用いた織編物
CN219731222U (zh) 一种抗皱针织布
JP2019127669A (ja) 耐擦過摩耗性及び耐スナッグ性に優れた伸縮性織物
KR102305776B1 (ko) 물결무늬효과와 신축성을 갖는 새틴직물용 복합사의 제조방법 및 새틴직물용 복합사를 사용한 새틴직물의 제조방법
JP6037716B2 (ja) 抗スナッグ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布帛
JP5183179B2 (ja) 複合加工糸の製造方法
JP4217517B2 (ja) 織編物
TW202407179A (zh) 編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