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6357A -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6357A
CN1746357A CN 200410077001 CN200410077001A CN1746357A CN 1746357 A CN1746357 A CN 1746357A CN 200410077001 CN200410077001 CN 200410077001 CN 200410077001 A CN200410077001 A CN 200410077001A CN 1746357 A CN1746357 A CN 1746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elastica
tissue
line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7700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筱村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41007700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46357A/zh
Publication of CN1746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63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不仅伸缩性优良且充分具备作为针织物必要的基本性能的实用高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本发明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至少由1种非弹性线10与2种弹性线20、30编织,非弹性线10在全部线圈上形成环圈,第一弹性线20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一线圈横列1-2针的横移插入,第二弹性线30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一线圈横列1-3针的横移插入,构成编织组织。非弹性线10的粗细度在长纤维中为20-84dtex,短纤维为39-74dtex,第一弹性线20的粗细度为44-620dtex,第二弹性线30的粗细度为22-117dtex,第一弹性线20的粗细度与第二弹性30相同或更粗些。

Description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伸缩性经编针物与其制造方法,详而言之,是关于具有良好的伸长性与回复性、适用于各内衣与外衣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和制造这样的伸缩性针织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用于内裤、紧身短裤、紧身套装等内衣的针织物,使用了以脱里考(Tricot)或拉舍尔经编针织机将由尼龙等合成纤维编织的非弹性线与聚氨酯弹性线编织的经编弹性坯布或以圆型经编机编织的平针针织物。
这样的伸缩性经编针织为,必须适应其用途将经纬方向的伸长率、或对身体的紧贴等其他特性设定为适当的条件。但在普通的针织物中,并不充分具备前述用途所需要的伸缩性。目前如下一种技术方案:通过非弹性线与弹性线的组合或通过编织组织而得到伸缩性比其他性能优良的经编针织物的技术。
在将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用于衣料等时,作为使针织物边缘不易松开结构的技术,可以制造出编成后可分离的结构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在编织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时,在一部分中编入分离线(拔き糸)结构。分离线结构,由沿着相同纵行直线延伸的编链组织构成的分离线组织、或由连结分离线与两侧的针织物的弹性线构成的连结组织构成。通过编成后解开分离线,使分离线的两侧的针织物部分分离。前述连结组织的弹性线由弹性恢复力被紧拉在两侧的针织物部分。由于构成针织物的线没被切断线圈组织得以保持,故分离后的两侧的针织物部分的缘部呈不易产生开线(ほつれ)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中,如编织组织以及使用的线的组合不得当,即使有伸缩性,也缺乏作为编织物的实用性能。在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中,各线所具有的伸缩特性以及特定的编织组织的伸缩特性有着微妙的关连,使之作为针织物的伸缩特性得以发挥,但,目前还不很清楚如何在弹性线的良好伸缩特性和形成并稳定保持地组织的非弹性线所具有的功能或基本的针织物特性等在之间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以取得综合性能良好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根据前述各种不同用途,有要求特别高的伸缩性的情况,有经向(竖向)或纬向(横向)的各自方向要求高伸缩性的情况,有不仅单是伸缩而且要求在伸展的状态对身体有适当紧贴的收缩性的情况,以及对针织物表面质感要求高的情况等。为适应各种用途,必须改变弹性线与非弹性线的组合,但为提高一种性能,如改变弹性线或非弹性线的量或粗细,将招致其他性能的降低。要得到适应各种用途的要求性能、具有必要的伸缩特性,且同时还满足针织物的基本性能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是很困难的。
例如,即使有伸缩性,如重复伸缩会产生断线或松捻,无实用性;如针织物易卷曲也不好用;如抽裂强度或破裂强度较弱;作为针织物的耐久性差,实用性也不好。另外,即使这些特性优良,作为针织物的外观品质不好的话,也缺乏商品价值。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就在于:解决前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不仅伸缩性优良。而且还充分具备作为针织物必要的基本性能的实用性高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同时,提供制造这种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方法。
本发明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由至少一种非弹性与二种弹性线编成。并具有前述非弹性线在全部线圈上形成环圈[ル一プ/LOOP]、前述弹性线中的第一弹性线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一线圈横列1-2针的横移插入、第二弹性线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一线圈横列1-3针的横移插入的编成组织;前述非弹性的粗细度,在长纤维线中为20-84dtex,在短纤维线中为39-74dtex,前述第一弹性线的粗细度为44-620dtex,前述第二弹性线的粗度为22-117dtex,前述第一弹性线的粗细度与前述第二弹性线相同或更粗些。
作为制造前述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方法,可使用至少一种非弹性线与二种弹性线,非弹性线在全部线圈上形成环圈;第一弹性线在全纵行范围以每一线圈横列1-2针的横移插入,第二弹性线在全纵行范围、由与第一弹性线相同横移构成的线圈横列和比第一弹性线还宽3针以下的横移构成的线圈混合插入,这样来编成。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基本构成
现在来说明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基本构成。可分离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其基本构成也是相同的。可分离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所特有的技术事项将在后边单独说明。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基本上由1种非弹性线与2种弹性线构成。另外,为适应所要求的性能与特性,也可增加非弹性与弹性线的种类,从而构成更复杂的编织组织。
这里,所谓非弹性线与弹性线,是由线的伸长率的大小来区别的。在本发明中,伸长率不满100%的线叫非弹性线;伸长率在100%以上的线叫弹性线。
非弹性线
对于线的材质没有什么特别限定,适应经编针织物的用途或要求的品质,可选用任何原材料。也可使用尼龙、聚氨酯等的长纤维、或棉、丙烯等纤维的任何一种。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组合双线等的多根线的线束。也可像羊毛加工线那样,使用经卷曲加工而具有卷缩性的线。线的粗细,在长纤维的情况下为20-84dtex,在短纤维线的情况下使用含棉编号80-150号(换算为dtex则为73.8-39.3dtex)的39-74dtex的线。如非弹性线太粗,与编织时经编机上的密度相比,所制造的经编针织物的最后完工密度难织入、伸展性不好;如非弹性线太细,其耐久性等变差。
通过选择不同的非弹性线,可提高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特性。例如,可使用吸湿性能、保湿性能、抗静电性、电磁波防护性能等性能优良的非弹性线,或采用能很好实现这些性能作用的编织组织。尼龙或聚酯等的合成纤维,通过对其原料配合或制造条件的调整,可有效发挥上述那样的性能。
弹性线
可选用弹性优良的各种纤维。例如,高弹性的聚酯线,最好是所谓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スパンデツクス)。在弹性线捻合进尼龙等的长纤维的覆盖线(カバ一リニゲ糸)、成捻后进棉等的纺织线的覆盖线、芯丝那样的所谓包覆弹性化或复合弹性线,也可用作本发明的弹性线。
弹性线,通常使用具有150%以上的伸长率的弹性线。最好是伸长率300%以上、进而伸长率400%以上的弹性线。
弹性线中,第一弹性线使用44-620dtex、最好是117-620dtex粗细度的弹性线。第二弹性线使用22-117dtex、最好是44-78dtex粗细度的弹性线。通常第一弹性线使用比第二弹性线粗的线。也有在第一弹性与第二弹性线中使用相同粗细度的线的情况。如第一弹性线过细,在经向(纵向)难织入密度,出不了(不能获得)经向(纵向)伸长率,另外,经向力太弱,也不能发挥理想的功能,如第二弹性线过细,在纬向(横向)难织入密度,出不来(不能获得)纬向(横向)伸长率,另外,纬向的回弹变弱。如第一弹性线过粗,坯布变得厚重,强度变得过强。如第二弹性线过粗,坯布硬梆梆地、像橡胶似的,也不适合于衣服上用。
编织组织
非弹性线在全部线圈上形成环圈,构成基本的针织物组织。在使用多种非弹性线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全部线圈上、使其中某一种非弹性线形成环圈。
对于由非弹性线构成的基本的针织物组织,通过以一定的横移交织上第一、第二弹性线,可赋予针织物以良好的伸缩性。二种弹性线中,第一种弹性线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1线圈横列1-2针的横移插入。例如,可以1针的横移、即在同一纵向以每1线圈横列1针的横移曲折状重复插入。另外,也有2针横移的情况,或由1针横移形成的线圈横列与由2针横移形成的线圈横列混合的情况。但是,若横移在3针以上,线变重变粗,坯布在经向难以收缩,不能伸展。而且,纬向强度变得过强,会产生坯布的纬向卷曲等的问题。
第二弹性线,在全纵行范围以每1线圈横列1-3针的横移插入。通常是,在全纵行范围以与第一弹性线相同横移构成的线圈横列和比第一弹性线宽的由3针以下的横移构成的线圈横列混合排列的方式插入。这种情况下,第二弹性线的横移不会比第一弹性线的幅度变得还狭窄。如这样构成,在形成针织物时,可由横移比较窄的第一弹性线在经向产生优良的弹性,而由横移比较宽的第二弹性线在纬向产生优良的弹性。更具体一点说,第二弹性线,以成1针振幅的线圈横列为基础,配置成每数个线圈横列2-3针的横移的线圈横列。但,若第二弹性线的横移若在4针以上,由于编成后变得难以收缩,经编针织物伸展性差,感到硬梆梆的,不合适作内衣原材,成本也增高。
在弹性线仅一种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第一弹性线与第二弹性线的粗细与编织组织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在经向或纬向的一个方向可保持伸缩性,但不能在经纬两方向保持适度伸缩性。
编织方法
只要设定经编机的工作条件、使用前述的弹性线与非弹性线、编织成上述那样的编织组织,即可得到本发明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具体的编织顺序,只要组合平常的经编技术即可。
作为编织装置,可使用通常的拉舍尔经编针织机等的经编机。作为经编机,也可使用具有多个导纱梳栉的机器。可在近前侧的一列或数列导纱梳栉、分别以满梳(フルセツト)穿非弹性线,在其后侧,分别以满梳(フルセツト)穿第一弹性线与第二弹性线来进行编织。可将第一弹性线与第二弹性线的导纱梳栉的任何其一放在前面配置。在增加非弹性线或弹性线的种类的情况下,可以只增加相应的导纱梳栉的数量,或由一个导纱梳栉编织数种非弹性线或弹性线。
和普通的经编针织物同样,只要采用适于无纹形式的编织装置与编织技术,即可得到具有花纹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例如,提花经编机等适用于花纹形式的形式。作为花纹形式,可举出加花罗纹、小花几何形花纹、水珠花纹、饰边花纹、网眼花纹等。花纹形式主要是可通过变非弹性线的编织物组织来形成。当然了,除了非弹性线的编织组织之外,弹性线的编织组织也与花纹形式的形成有关。
在所编织的经编针织物的宽度方向上,可部分的设置编织组织或所使用的线不同的部分。例如,在向编织装置的各针喂线(糸通)时,在规定范围的针位置也可以配置与其他部分粗细度与种类不同的线。也可以改变在规定范围的线的喂纱量。也可以仅在规定范围以别的导纱梳栉编织。也可以利用提花经编机的提花机构部分的改变编织组织。这样所编成的经编针织物,在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可织入与其他部分在外观设计或特性上不同的带状部分。例如,在制造衣料时,可将强度与伸缩性优良的带状部分配置于需要强紧贴力的地方或需要大的伸缩性的地方等。
用途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经与普通的伸缩性针经织物同样的处理,可制造各种针织物制品或衣料制品。作为处理加工,可举出热定形加工或染色加工等。热定形加工与染色加工可同时进行。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可用于与普通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同样的各种用途。例如,适用于胸罩、紧身短裤、紧身套装等的内衣,或泳装、紧身衣等的运动服及其他服装。
可分离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作为两侧的针织物部通过中央的分离线部可分离地被连设而成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可具有以非弹性线在相同纵行上编织成的分离线部,与前述分离线部两侧相邻配置、并具有前述编织组织的针织物部,以弹性线编织成、并连结前述分离线部与其两侧的针织物部的连结组织。
前述连结组织,以弹性线编织成,连结前述分离线部与其两侧的针织物部,可以至少在和针织物部的连结处形成环圈。
前述针织物部可以具有以非弹性线编织成,可部分地位移有规则的基本组织而成的提花花纹组织和以非弹性线编织成、在全部线圈上形成环圈、填充提花花纹组织的透孔部的支承组织,和以弹性编织成、对花纹针织物部赋予伸缩性的伸缩组织和配设于邻接分离线部的缘部、以非弹性线编织成,以全部线圈形成环圈的缘部组织。
分离线部
基本上使用和具有通常的分离结构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同样的分离线结构。
构成分离线部的线,使用前述的非弹性线。
线的材质没有什么特别限定。最好是编织成后易于进行分解作业。最好是尼龙、聚酯等的长纤维线。线的粗细度,包含单线与双线等时的合计粗细度设定为33-285dtex。最好是55-167dtex。
分离线部的编织组织,必须编织于同一纵行上。如跨过不同纵行进行编织,编成后难以分解分离线。作为具体的编织组织,例如,可采用编链组织。
针织物部
相邻配置于分离线部两侧,构成作为衣料制品使用的针织物。采用前述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基本构成。
针织物部包括线圈组织与插入组织。
线圈组织
线圈组织以与编织组织相同的一种非弹性线或与编织组织不同的多种非弹性线编织成,形成环圈(线圈)。构成线圈组织的全部非弹性线,可以以全部线圈横列形成线圈,也可以在构成线圈组织的各种非弹性线中、一部分非弹性线包含不形成线圈的线圈横列。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在线圈组织的全部线圈横列中由某一种非弹性线形成线圈。
在线圈组织中,包含有构成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的地组织、和构成花纹与式样的组织。从而,线圈组织不仅有针织物的全体是样的组织的情况,也可组合组织的不同部分。
插入组织
插入组织以弹性线编织成,不形成环圈。可以在同一纵行上曲折插入,也可以跨过多个纵行曲折插入。也可以混合插入横移不同的线圈横列。插入组织的弹性线,赋予针织物部以高的伸缩性。可组合前述第一弹性线与第二弹性线编织这样的插入组织。
花纹形式组织
可在线圈组织的一部或全部包含有呈现花纹或式样的花纹形式组织。
花纹形式组织,或者是使线圈组织的一部变形、或者在同样的线圈组织中追加部分的花纹形式组织来构成。也可在插入组织的一部分中形成部分的花纹形成组织。也可通过组合插入组织与线圈组织使之呈现出花纹形式。
花纹形式组织的编织,可使用在普通的经编针织物中的花纹形式的形成技术。通过使用具有提花机构的经编机、可很容易地形成多彩的花纹形式。
提花花纹形式组织
基本上,可以由可针前垫纱的提花经编机进行编织,花纹的形状与型式等可自由设定。以规则的编织组织为基本组织,使该基本组织部分的位移来编织所要求的花纹形式。而且,基本组织本身,也可以别的更基本的组织为基础、通过提花机构的位移来编织。
作为基本编织,可采用经平组织编织或绒针组织编织、弹力网眼经编针织物等的网眼编织,或8线圈横列网眼等的网眼编织。
基本组织,以重复2-30个线圈横列为单位配置,或将该重复单位再多次重复之后,重复由别的编织组织构成的重复单位来构成。
作为花纹形式,除了重复比较单纯的图形型式之外,也可配置组合多种图形形状而成的复杂花纹、或由具体的设计构成的花纹。
提花花纹组织,可得到部分配置透孔部分的网花样或网眼花样的花纹形式。另外,由部分厚度不同的薄料部分与厚料部分的对比,也可构成花纹形式。
提花花纹组织,不仅可赋予上述花纹形式之类的外观上的变化,还可依花纹针织物部的位置不同赋予不同的质感与功能。具体而言,可在一定的宽度构成带状针织物厚的部分,或配置具有不同伸缩性的部分。这种情况下,在提花花纹组织的编织组织的变位的基础上,借组合所使用的线的粗细或不同伸缩性、在其他编织组织及插入组织使用的不同线等条件,可在花纹针织物部中,配置具有各种功能与特性的部分。例如,对于后述的带状缘部,可赋予与其他部分不同的针织物的厚度可伸缩性。
作为线的材料,最好是使用容易形成花纹形式、适于提花花纹形式组织的线,可使用前述的非弹性线。
为了构成花纹可在提花花纹形式组织中部分地存在透孔部,也可具有支承这些透孔部的结构。
支承组织
支承组织构成了线圈组织的一部分。具有填充提花花纹形成组织的透孔部、支承提花花纹形式组织的功能。为此,在必须支承处,在整个位置上形成环圈。在线圈组织的整个位置上由支承组织与其他线圈组织的任一组织配置线圈环圈。
只要线的材料能发挥上述功能,没有什么特别限定。可使用与提花花纹形式组织同样的非弹性线。但,为了不给提花花纹形式组织的花纹形式造成不良影响,防止使花纹针织物部变厚、损坏针织物的质量风格,最好采用比较细的线。
支承组织,可使用与分离线部相同的导纱梳栉以相同的编织组织编织。另外,也可以采用与分离线部不同的编织组织编织。
作为编织组织的具体例子,可采用编链组织。也可采用以编链组织为基本,加以各种类形的编织组织。例如,可采用在相邻接的2纵行间移位(移行)所编织的组织。具体而言,在相同的纵行上做2-48个线圈横列线圈,接下来,移到相邻的纵行做1个线圈横列线圈,再回到原来的纵行做2-48个线圈横列线圈。另外,也可采用在相同纵行上做2-48个线圈横列线圈、接下来再移至相邻纵行做2-48个线圈横列线圈、再回到原纵行重复同样的结构的编织组织。在相同纵行上连续的线圈,可设定比2个线圈行列多的线圈横列数,具体来说,可设定3个线圈横列以上或6个线圈横列以上。
缘部组织
在针织物部中配置与分离线部相邻接的缘边。在分离后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中构成缘部。这种缘部组织,可以是与针织物部的其他组织相同的编织组织,也可以是与其他组织不同的编织组织。
缘部组织以非弹性线编织。借在全部线圈位置形成环圈,可防止发生松开。在将缘部组织与线圈组织的其他组织组合构成缘边的情况下,在缘边的全部线圈位置,缘部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某种组织形成环圈,以防止在缘边出现透孔部。
缘部组织,可作为前述支承组织或提花花纹形式组织等的线圈组织的一部构成。只需将支承组织或提花花纹形式组织的缘边部分做成以全部线圈形成环圈的编织组织即可。也可以仅将支承组织或提花花纹形式组织的缘部分做成与其他部分不同的编织组织来构成缘部组织。只要整个支承组织,能是起到前述支承组织的功能与缘部组织的功能的两种作用的编织组织,可将支承组织与缘部组织共用。
构成缘部组织的线的材料,可以是与其他线圈组织相同的材料,也可是以其他材料。
可将编织缘部组织的非弹性的粗细度定为17-89dtex,同时可以与编织其他线圈组织的线分开送经、改变喂纱量。
带状缘部
在分离时配置于针织物部的端边处、可设置与其他针织物部特性不同的带状部分、即带状缘部。
带状缘部也可由缘部组织构成,也可由缘部组织与构成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或插入组织的组合构成。
带状缘部是在分离后得到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缘边设置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条状或带状的部分。与由支承组织或提花花纹形式组织等构成的针织物部的主体部分相比可以将喂纱量或线的粗细度加大。使带状缘部的质地稍稍加厚,也可以粗或变细插入组织的弹性线来改变其弹力。也可将花纹形式配置于带状缘部的一部分上。
连结组织
连结组织在分离前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中起连结分离线部和其两侧的针织物部的作用。至少可在与针织部的连结处形成环圈。如分离线可抽掉,可在与分离线部相连结处也形成环圈。也可以是全部不形成环圈的插入组织。
在分离线部分离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之后,使两侧的针织物部一体化,形成连同前述缘部组织及针织物部的缘部分。
具体而言,可采用至少具有2纵行以上横移、由2-24个线圈横列构成1完整的线圈横列循环的组织。
可将连结组织织成以前述针织物部的非弹性线编织成的线圈组织相同的编织组织,也可以前述弹性线编织。也可采用与前述插入组织的第一弹性线或第二弹性相同的编织组织。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与第一弹性线编织成的线圈组织相同的编织组织,也可以前述弹性线编织。也可采用与前述插入组织的第一弹性线或第二弹性线相同的编织组织。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与第一弹性线或第二弹性线相同的线,也可以用粗细度或种类不同的线。通常是用与第一弹性线相同或更粗些的线。
对一处的分离线部,在与其两侧的针织物部间分别配设连结组织。这时,双方的连结组织是相互独立的,在解开分离线时、各连结组织分别在两侧的针织物部分离并被拉近的编织组织。
由于连结组织以弹性线编织成,在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分离时,连结分离线的部分向花纹针织物部拉近。
作为线材料,可使用由与前述插入组织同样的材料构成的线。线的粗细度最好设定在44-470dtex的范围,更好一些是在156-390dtex范围。
可分离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制造
基本上可采用具有通常的分离结构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同样的编织设备与编织技术。在此基础上可增加用于编织本发明的编织组织的变更技术。
具体而言,可使用具有至少2个针前垫纱的导纱梳栉(1)、和至少1个可针背垫纱的导纱梳栉(2)的经编机进行编织。
这种情况下,以可针前垫纱的导纱梳栉(1)编织分离线部与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以可针背垫纱的导纱梳栉(2)编织针织物部的插入组织。以和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相同的可针前垫纱的导纱梳栉(1)编织连结组织。另外,也可与以可针背垫纱的导纱梳栉(2)编织的组织共用连结组织。
可以在相同导纱梳栉(1)编织的连结组织与针织物部的其他线圈组织中。编织组织做成同样仅改变所使用的线。即,在连结组织中,使用适合连结及分离后的穿经性能等的弹性线;在其他的线圈组织中,可使用发挥针织物的基本功能或特性的非弹性线。
提花经编机
可分离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可使用提花经编机有效制造出性能优良的针织物。
作为提花经编机,可使用具有可针前垫纱的一对提花导纱梳栉(1j)、可针前垫纱的坯料导纱梳栉(1b)、可针背垫纱的坯料导纱梳栉(2b)的经编机。这种情况下,可以前述提花导纱梳栉(1j)编织分离线部,以提花导纱梳栉(1j)与底导纱梳栉(1b)编织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以前述底导纱梳栉(2b)编织针织物部的插入组织,以与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相同的提花导纱梳栉(1j)或底导纱梳栉(2b)编织连结组织。
提花导纱梳栉(1j),例如以半导纱针配置于提花经编机的前方,以可编织针前垫纱的编织组织的一对2支导纱梳栉构成。提花机构可使各导纱梳栉在每一纵行的任意位置、仅1针间在纬向自由变位。通过该提花导纱梳栉的变位,编成花纹形式。提花导纱梳栉的变位信息预先存入设于提花经编机上的存储装置中,依照所存储信息进行控制。
提花导纱梳栉(1j)可编织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在针织物部具有花纹形式的花纹形式部的情况下,用于花纹形式的编织。
提花导纱梳栉(1j)除了用于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外还可用于连结组织的编织。进而,提花导纱梳栉(1j)也可兼用于分离线部的编织。这种情况下,设定提花导纱梳栉的变位,以便在同一纵行上编织分离线部的编织组织。
底导纱梳栉(1b)、(2b)以半导纱针或全导纱针配置于提花经编机的中间。可将底导纱梳栉(1b)兼用于分离线的编织。在改变分离线部与针织物部的线圈组织的编织的情况下,分离线部不用底导纱梳栉(1b)编织,可用提花导纱梳栉(1j)编织。在以底导纱梳栉(1b)编织分离线部与针织物部的情况下,可根据各自的功能改变线性材料或线的粗细度。通常分离线部一方使用粗线。另外,还可,在分离线部与针织物部改变喂纱量。
底导纱梳栉(2b)可编织针织物部的插入组织。底导纱梳栉(2b)可以半导纱针或全导纱针配置于提花经编机的背面。
在编织插入组织时如使用2支底导纱梳栉(2b)可使其对着以前述的一对1组提花导纱梳栉(1j)编织的一对非弹性线,配置编织插入组织的一对弹性线。而且,可以将编织组织的不同类型的2种以上的弹性线、即前述第一弹性线与第二弹性线等组合编织插入组织。这样组合多种弹性线的插入组织,弹力伸缩性能优良。特别是,借改变多种弹性线的特性、或改变编织组织,可在纵横两方向赋予不同的伸缩性,或平衡纵横的伸缩性。在插入组织使用2种弹性线的情况下,可以以编织跨过2个纵行以上取横移的插入组织的导纱梳栉编织连结组织。
可以以提花导纱梳栉(1j)或编织线圈组织的底导纱梳栉(1b)编织针织物部的缘部组织。如使用提花导纱梳栉(1j),可以由提花机构的变位控制,改变缘部组织和其以外的线圈组织的编织组织。在使用共同的导纱梳栉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各自组织不同适应改变所使用的线的材料或粗细度。
连结组织,可以可针前垫纱的底导纱梳栉(1b)或提花导纱梳栉(1j)编织。也可以具有2个纵行以上的横移的可针背垫纱的导纱梳栉编织。
在以上说明的针织物结构的编织中,如使用具有可针前垫纱的一对提花导纱梳栉(1j)、和4支底导纱梳栉(1b)、(2b)的提花经编机,可编织成花纹形式表现性、各种功能都优良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分离开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从具有分离结构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中分离去分离线部的线后,可得到在左右针织物部分离开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这时,连结分离线部与针织物部的连结组织的弹性线,由弹性收缩收入针织物部侧。在左右针织物部的缘边,形成连结组织的弹性线及缘部组织。
分离开后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可与普通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同样使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乃是,使用了至少1种非弹性线与2种弹性线,以特定的编织组织编织成的经编针织物。通过将编织针织物的线的粗细度设定于适当的范围,不仅可提高前述特定编织组织的诸特性,还可提供功能、性能优良的商品价值较高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具体而言,经编针织物的伸长率高。用作衣料时容易穿脱,穿着时随身而动、无压迫感或拘束感。在经纬两方向、特别是在纬向,伸张力即加载强度与紧迫力即卸载强力的差变小了。显示出近完全弹性体的特性。针织物也容易随身体的复杂活动伸展,而且瞬时回复。具有非常良好的适应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条件内,如变更各线的粗细度或组合,可容易地得到体现适应各种用途或要求功能的强力或伸长率与伸长回复率等诸特性值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其结果是对扩大这种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用途、增加需求做出极大贡献。
对上述这样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可以通过增加可分离结构,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将本发明的编织组织应用于针织物部的可分离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由于在针织物部的缘部、不切断编织针织物的线而维持线圈组织,成难以松开的结构。
连结分离线部与针织物部的连结组织,如果是以弹性或编织,同时至少在与针织物部连结处形成环圈的连结组织,那么在分离分离线部时,连结组织的弹性线、在固定于针织物部的线圈部分的中间可自由伸缩部分主要是收缩、收入针织物部。难以在构成连结组织的弹性线的收缩中产生极端地偏移或不平衡等。不会由连结组织的收缩在针织物部产生过剩的变形或畸变。其结果是可防止在针织物部的缘边产生凹凸或波浪线、或锯齿状的锯齿边现象。分离后的针织物成边缘直线性良好、品质性能优良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制品。
在针织物部,作为构成花纹形式的组织,如采用提花花纹组织、同时具有填充该提花花纹组织的透孔部、并稳定支承花纹形式的支承组织,那么可在针织物部呈现设计性能优良的花纹形式。
使用具有至少一对提花导纱梳栉与多个底导纱梳栉的提花经编机编织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同时以提花导纱梳栉或与支承组织相同的底导纱梳栉的某一种编织分离线部,以提花导纱梳栉或与支承组织相同的底导纱梳栉中的某一种编织针织物部的缘部组织。这样,可有效利用少数导纱梳栉、高生产率地制造可呈现提花花纹组织的多彩花纹形式、且具有分离结构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各线的编织组织图。
图2是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编织组织图。
图3是可分离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分离前(a)与分离后(b)的编织组织图。
图4是带带状缘部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分离前(a)与分离后(b)的结构图。
图5是用于其他实施形态的可分离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各线的编织组织图。
图6是具有可分离结构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编织组织图(a)和通线状态图(b)。
图7是分离后的编织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基本结构
图1-2所示的实施形态为没加分离结构的基本形态。
如图2所示,经编针织物由非弹性线10与第一弹性线20和第二弹性线30构成。图1为,分离为各线10-30的状态的编织组织。以前导纱梳栉(F)编织非弹性线10,以中导纱梳栉(M)编织第一弹性线20,以后导纱梳栉(B)编织第二弹性线。
在图2所示的经编针织物的编织组织中,非弹性线10构成作为基本编织组织的地组织。第一弹性线20,组合了曲折插入同一纵行上的线圈横列和在多个纵行范围左右分开插入的线圈横列。使用比较粗的弹性线的第一弹性线20,基本上是在经向产生强的伸缩性。第二弹性线30,是比较细的弹性线,通过在多个纵行范围向左右分开,不仅对经向、而且在纬向也可赋予伸缩性。第二弹性线30的横移设定为比第一弹性线20的横移大。第一弹性线20与第二弹性线30协同作用,在经纬两方向平衡地伸展与产生弹力。
而且,图2是一目了然地现示各线10-30编织时的组织结构的模式图,实际与编成后的经编针织物的各线10-30的形态是不同的。具体而言,粗弹性线在拉伸状态下左右分开,编织的第一弹性线20在编成后收缩,尽可能使之回到直线状态。左右分开、伸出的部位在中央侧凹陷地变形。由该第一弹性线20的强变形力,第二弹性线30与非弹性线10的编织组织也变形成为大的变形形态。
跨越角度
在所制造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中,最好将第二弹性线30在纵行方向移动时的跨越角度定成0-25°。第二弹性线30,从一个线圈横列向下一个线圈横列在纵行方向移动并偏入。这时,第二弹性线30,在纵行方向跨越线圈横列部分相对作为各线圈横列方向的正交方向规定的纵行方向(图2中水平方向)构成的角度叫做前述跨越角度。将该跨越角度规定为前述角度范围。可以观察实际编织状态的针织物的组织测定跨越角度。以酸等处理针织物除去非弹性线而仅留下弹性线20、30,就可以很容易地测定出来。
上述跨越角度,可通过编织时改变第二弹性线30的喂纱量与其他线喂纱量的比率、编织时加于针织物的拉力。对所编织的针织物进行染色整理加工时所施加的进行密度调整的经纬紧缩拉伸比例等进行调整。
通过在前述范围内规定第二弹性线30在纵行方向移动的跨越角度,可使经纬两方向的伸缩性的保持良好的平衡。这样,弹性线在其长度方向伸展时,可产生弹性伸缩力。从而,在前述编织组织中,在大致沿线圈横列方向编入的第一弹性线20给予线圈横列方向的伸缩性以大的影响,在不同的线圈横列之间沿纵行方向移动的第二弹性线30,给予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伸缩性以大的影响。从而,使第二弹性线30最好尽量平行于纵行方向编入。由于前述跨越角度越小,第二弹性线30越成近于平行纵行方向的状态编入,所以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伸缩性就很好。
每单位线圈的重量
可以通过将各线的粗细度A-C与各线的每单位线圈重量X-Z规定满足下述的(1)-(3)式来适当调整包含前述跨越角度的经编针织物的特性。
0.18A≤X≤0.34A                       (1)
0.49B≤Y≤0.73B                       (2)
4.5C+0.04A-35≤Z≤6.1C+0.05A-43       (3)
式中:A:第一弹性线的粗细度(dtex)
      B:第二弹性线的粗细度(dtex)
C:非弹性线的粗细度(dtex)
X:第一弹性线每单位线圈重量(g/3636根/10R)
Y:第二弹性线每单位线圈重量(g/3636根/10R)
Z:非弹性线每单位线圈重量(g/3636根/10R)
每单位线圈重量可以通过分解一定线圈数量的针织物,测定各构成线的重量求得。这里所测定的重量是包含脱落坯布油剂等及染色整理后所附着的加工剂等的值。针织物的各构成线的每单位线圈重量,随编织的单位线圈数中的线的粗细度与长度的变化而变化。线的粗细度相同,可以通过调整编织时各构成线的喂纱量,改变针织物的每单位线圈的重量。
在前述(1)式中,由一第一弹性线20的粗细度A规定第一弹性线20的每单位线圈重量X。在(2)式中,由第二弹性线30的粗细度B规定了第二弹性线30的每单位线圈重量Y。在(3)式中,以非弹性线10的粗细度C、第一弹性线20的粗细度A为基准,规定了非弹性线10的每单位线圈重量Z。其结果,弹性线20、30与非弹性线10的各自的功能与特性能保持很好的平衡。
在前述编织组织中,弹性线中比较粗的、沿线圈横列方向直线编入的第一弹性线20,对针织物的整体弹性变形性施加较大的影响。第二弹性线30对针织物的纬向弹性变形性施加较大的影响。另外,非弹性线10对作为坯布的基本特性施加大的影响。非弹性线10的粗细度与每单位线圈重量对针织物的品质性能提高也是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些对针织物的特性施加重要影响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经多次试验结果得出了前述(1)-(3)式的关系是作为品质性能高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必要的条件。
只要按照对针织物要求的性能,改变各线的粗细度A-C,与此同时,调整各线的粗细度A-C与每单位线圈重量X-Z中的其他条件就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伸缩性能、同时具有作为针织物的必要的优良基本性能的实用的针织物。
喂纱量
将构成经编针织物的各线的喂纱量最好定为:非弹性线10为820-1580mm/R,第一弹性线20为85-150mm/R(整经伸长率75%),第二弹性线30为250-370mm/R(整经伸长率100%)。
这里,mm/R指每1个拉克(ラツク)(480个线圈横列)的喂纱量的毫米数。该喂纱量mm/R随整经伸长率而改变。如第一、第二弹性线20、30的整经伸长率与上述的不同,可以根据从上述75%或100%情况下的喂纱量换算。设定各自情况下的喂纱量。喂纱量可由经编机的喂纱装置进行调整。最好从最终得到的经编针织物的每单位线圈的各线的量,算出正确的喂纱量,然后反馈到喂纱装置的调整操作。
如第一弹性线20的喂纱量过少,在精整的坯布容易产生断线或脱扣、卷曲。如第一弹性线20的喂纱量过多,不能织入经向密度。所织成的坯布的经向伸展变小。如第二弹性线30的喂纱量过少,则进入坯布宽度,成本升高。在纬向强力拉伸织物时会引起线断、导致线圈破裂。如第二弹性线30的喂纱量过多,则不能产生插入弹性线的效果。纬向的宽度过宽,伸展也变少。而且,织成的坯布回弹性能不好。也产生织物的表面不能精整成滑缎纹风格的缺点。另外,最好在上述的喂纱量范围中,调整各线的喂纱量以满足前述(1)-(3)式的每单位线圈重量XˉZ。
可分离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图3为可分离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实施形态。
如图3(a)所示,中央夹有分离线40,左右有针织物部50。
分离线40由非弹性线编织,由在编链组织等的相同纵行上编织而成的组织构成。
针织物部50的基本编织结构,与前述图2的例示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是一样的。在图3中,省略了详细的图示,和前述实施形态同样,以非弹性线10、第一弹性线20和第二弹性线30构成。
左右针织物部分50与中央的分离线部40以弹性线构成的连结组织44连结起来。图示的连结组织44是没有线圈的插入组织。也可在与针织部50连结处形成环圈。辄可在与分离线40的连结处形成环圈。连结组织44的编织组织可由编织与构成针织物部50的非弹性线或第二弹性线相同的编织组织构成。即使是相同的编织组织也可改变线的种类或粗细度。
在和分离线40相对的针织物部50的端边、即缘部,通过设直线状伸展的编织组织42,使分离后的针织物部50保持缘边有良好的直线性。在图示的针织物部50中,在缘边上配置由编链组织构成的缘部组织42。
在针织物部50中,也可设具有提花花纹组织成透孔部的花纹组织、填充透孔部的支承组织。
如图3(b)所示,具有上述结构、可分离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编织成后,可取掉分离线40。左右连结组织44,在取掉连结相互间的分离线40后左右分开,被分离成左、右针织物部50、50。由弹性线构成的连结组织44与分离线40相连结的部分弹力缩小。收入针织物部50的缘部组织42侧。其结果是分离后的针织物部50在端边不会成连结组织44突出在外的状态。可得到完成加工的规定的端边平整的缘部组织42。
具有带状缘部的伸缩性经偏针织物
图4所示的实施形态,基本上具有和前述实施形态同样的可分离结构。
如图4(a)所示,在编织阶段分离前的经编针织物N,在宽度方向的3处设置可由分离线40分离的结构。图略,在各处除分离线40以外,还有缘部组织42与连结组织44。和前述实施形态一样。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中,在针织物部50中,邻接分离线40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缘部52比针织物部50的其他部分弹力要强。具体而言,在带状缘部52,例如,如增加第一弹性线20的粗细度、或将多根相同粗细度的弹性线并齐编织增加其粗细度和可增大带状缘部52的弹力。
带状缘部52,在3个分离线处,除中央外在左右2处设于各自分离线40的两侧。
如从这样构成的编织物N取掉3处的分离线40,如图7(b)所示,可分离得到共计4个针织物部50。在各针织物部50的左右某一方的端边有带状缘部52。
在将由具有带状缘部52的针织物部50构成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用做衣料等时,可将带状缘部52使用于衣料需要强弹力的地方。
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经编机
Carl Mayer公司制造的拉舍尔经编针织机,型号:RE4N,130英寸宽,56GG。
使用线
前(F):非弹性线:尼龙6、44dtex-10、Br,
中(M):第一弹性线: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210dtex、透明的(クリア一),
后(B):第二弹性线: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44dtex、透明的(クリア一),
向导纱梳栉的穿纱
前、中、后分别以满梳穿经。
编织组织
以图2所示的编织组织编织。图1所示各线的编织组织如下。
F:24/42/24/20/02/20//
M:66/22/44/100/44/22//
B:66/44/66/100/22/100//
喂纱量
为得到后述的每单位线圈重量,适当调整了喂纱量。以以上条件进行编织制造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所得到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性状如下:
完工性量(仕上ガリ性量)、坯布厚
线圈横列:176c/英寸,纵行:51.6W/英寸,
坯布厚:0.63-0.64mm。
每单位线圈重量
非弹性线:194.4g/3636根/10R
第一弹性线:79.2g/3636根/10R
第二弹性线:240g/3636根/10R
第二弹性线的跨越角度
将切成约5cm2大小的试件、在加入了浓度20%的盐酸溶液的烧瓶中搅拌。构成试件中的非弹性线的尼龙溶解,剩下由聚氨酯构成的第一、第二弹性线,以编织原样交叉的形式接触熔固而留下。另外,在构成针织物的线的组合不同的情况下,只要使用弹性线不溶解而仅非弹性线溶解的溶剂进行同样的操作即可。
在处理后的针织物的展开的状态下,在纵行方向假设一条水平线,测定第二弹性线相对该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即跨越角度θ。
纵行方向的角度θ=16°。
物性(物理性能)
对经编针织物的经纬两方向进行重复进行加载与卸载的伸缩性评价试验。从其试验结果算出弹力、伸长回复率、伸长率。试验条件为:试件宽度2.5cm,夹持间距10cm,拉伸速度300mm/min。弹力值表示为第3循环的伸长率时的结果分别为15-80%。在伸长率15-50%的条件下,分别表示加载过程/卸载过程的值。伸长回复率为第3循环时的值。伸长率是第一次循环时的值。
表1
伸缩特性
  经向   纬向
  弹力(g)伸长率(加载时/卸载时)   15%30%50%80%   106/92204/187322/283528   62/35231/126473/296956
  伸展回复率(%)(第3次)   95.9   93.3
  伸展率(%)载荷   1.0kg1.5kg2.25kg   150220288   25117178
耐伸缩疲劳性
试验装置:伸缩疲劳度试验机
试料的调整:
(未缝制试验)沿弹性线织入方向取17cm×9cm的试片。
(缝制试验)沿弹性线织入方向取2个9.5cm×9cm的试片,沿一个开始编织的一侧、一个编织结束的一侧缝合。针迹为2针套(オ一バ一),针孔为13针/英寸,缝线为羊毛尼龙210d、针为11号、缝边7mm。
试验操作
(干燥试验=D)使用未缝制试料。拉伸间隔7cm(两端夹紧量5cm)、拉伸速度为200rpm、次数(回数)7500次测定。
(湿润试验=W)使用缝制试料。将试片在含合成洗剂0.13%的溶液中充分浸渍,以与前述干燥试验同样的条件下测定。
试验结果:
表2
耐伸缩疲劳性测定
 试验1:试验2:   D 7500次W 7000次   未缝制缝制   伸长率伸长率   150%150%   OKOK
破裂强度、拉裂强度、卷曲
根据下述条件进行测定,其结果示于表3。
破裂强度按JIS L-1018 A法(导伦形法)进行。但,由于坯布的伸展大,使试验布在全方位伸展50%后进行测定。
拉裂(引裂)强度按JIS L-1018单舌式法进行。数值读取以从抻裂载荷曲线取的最大值中取3个最小值以其平均值表示。
卷曲:将试片(10cm×10cm)在温度20±2℃,湿度65±2%RH的环境中放置4小时,看坯布的卷曲情况。坯布在经纬任一方向的前端卷曲360°以上被判定为不良。
外观及其他:没什么特别问题、良好。
表3  其他特性
  第一实施例
  伸缩疲劳性破裂强度kgf/cm2拉裂强度g卷曲外观   OK2.81475OK○
第二实施例
图5-7为具有分离结构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图5表示用于编织的各线的各编织组织。
图6(a)表示整体编织组织。详细列出了涉及分离结构的部分。而简化了在针织物50略示出。图6(b)表示经编针织的各导纱梳栉每纵行的通线状态。
图7表示取掉了分离线40后、分离出左右针织物部50、50的状态。
经编机
Carl Mayer公司制拉舍尔经编针织机、RE4N型、130宽、56英寸GG
所使用线
前(F):非弹性线10=尼龙66、44dtex-20、Br异形
中(M1):分离线40=尼龙66、167dtex-30、Br、边缘线42=尼龙66、22dtex-7、Br异形
中(M2):第一弹性线20=斯潘德克斯弹力线、235dtex、透明(クリア一),
后(B):第二弹性线30=斯潘德克斯弹力线、44dtex、透明(クリア一),
连结线44=斯潘德克斯弹力线、235dtex、透明(クリア一)。
向导纱梳栉的穿纱
图6(b)所示的各导纱梳栉F、M1、M2、B的穿纱状态,与图6(a)所示的编织组织各纵行位置相对应。X表示无线位置,○、◎表示穿纱位置。○与◎区分表示在相同的导纱梳栉使用的多种线。
前(下)的非弹性线10,对应分离结构的位置没有穿纱。左右针织物部全通穿纱。
中(M1),穿有构成分离结构的分离线40与构成其两侧缘部组织的边缘线42。左右针织物部50,全部没有穿纱。
中(M2),在整个针织物部50以全部穿纱的方式穿过构成针织物部50的插入组织的第一弹性线20。
后(B),将构成针织物部50的插入组织的第二弹性线30以全部穿纱的方式穿过整个针织物部50。另外,再配列构成连结组织的左右一对连结线44。
编织组织
以图6(a)所示的编织组织编织。各导纱梳栉的编织组织如下:
F:24/24/24/20/20/20//
M1:02/02/02/02/02/02//
M2:66/22/44/00/44/22//
B:66/44/66/00/22/00//
喂纱量
为得到后述的每单位线圈重量,对喂纱量进行了适当调整。以以上的条件进行编织制造出了伸缩性经编针织织物。所得到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性状如下。
完工性量(仕上ガリ性量)、坯布厚
线圈横列:162c/英寸、纵行:56.8W/英寸,
坯布厚:针织物部0.58mm,缘部0.62mm。
每单位线圈重量
非弹性线、分离线、缘线:200.6g/3636根/10R
第一弹性线;62.5g/3636根/10R
第二弹性线、连结线:21.6g/3636根/10R
第二弹性线的跨越角度
纵行方向的跨越角度θ=18°
分离作业
在图6(a)所示状态下编织而成的可分离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如图7所示,通过取掉分离线40后,左右针织物部50、50分离开。取掉分离线40的作业很容易分离后的针织物部50、50的缘部是平整的,如图7所示,连结线42由于弹力收缩而被收缩到针织物部50、50的缘部。在缘部分之外没有留下凹凸边。
对左右分离开的针织物部50、50进行了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性能评价。其结果如表4-表6所示。
经编针织物性能
表4  伸缩特性
  经向   纬向
  弹力(g)伸长率(加载时/卸载时)伸长回复率(%)(第3次)   15%30%50%80%   94/84178/164277/25445797.0   28/1585/51189/12544093.0
  伸长率(%)负荷   1.0kg1.5kg2.25kg   151199242   139187243
表5  耐伸缩疲劳性测定
 试验1:   D 7500次W 7000次   未缝制缝制   伸长率伸长率   150%150%   OKOK
表6  其他特性
  第二实施例
  伸缩疲劳性破裂强度kgf/cm2抻裂强度g卷曲外观   OK2.11050OK○
第三实施例
制造图4(a)所示的、在针织物部50的一端边具有带状缘部52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
由于基本结构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一样,这里主要说明其不同点。
在3个位置设分离结构,同时在各分离结结构部分,于分离线40两侧、针织物部50的端部,形成比针织物部50的其他部分弹力更高的带状缘部52。
在前述第二实施例如图6(b)所示的穿纱状态下,改变中M2梳栉中的第一弹性线20的穿纱结构。具体地说,在每4针距的2针上并排穿2根第一弹性线20。其结果是,在并排穿2根第一弹性线20的位置为2针的量、和在单独穿第一弹性线20的位置为2针的量的状态交错配置。将这样的带状缘部52的穿纱结构在分离线40的两侧一定范围内设置。
此外,与第二实施例同样的方法进行编织,编出图4(a)所示结构的经编针织物N。
与前述一样,从所得到的经编针织物N取掉离3处的分离线。
其结果是,如图4(b)所示,可得到4块由具有带状缘部52的针织物部50构成的经编针织物。各经编针织物的带状缘部52的宽度约为5cm。带状缘部52的坯布厚度为0.62mm。带状缘部52与其他部分相比具有较大的弹力。带状缘部52以外的针织物部50的特性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一样。
商业实用性
在本发明的伸缩性经编织物,例如可用于制造内衣用或运动衣用的衣料。可产生在经纬两方向取得均衡的高伸缩性。其结果是对提高前述衣料品质、增加需求做出贡献。

Claims (6)

1.一种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由至少1种非弹性线与2种弹性线编织;具有前述非弹性线在全部线圈上形成环圈、前述弹性线中的第一弹性线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1线圈横列1-2针的横移插入、第二弹性线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1线圈横列1-3针的横移插入的编织组织;
前述非弹性线的粗细度,长纤维线为20-84dtex,短纤维线为39-74dtex;
前述第一弹性线的粗细度为44-620dtex;
前述第二弹性线的粗细度为22-117dtex;
前述第一弹性线的粗细度与前述第二弹性线相同或更粗。
2.一种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其特征在于,该伸缩性经编针织物是一种两侧的针织物部由中央的分离线部可分离地连设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具有以非弹性线在同一纵行上编织的分离线部、邻近于前述分离线部两侧配置并具有前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组织的针织物部、以弹性线编织并连结前述分离线部与其两侧的针织物部的连结组织。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连结组织的弹性线的粗细度为44-470dtex。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连结组织以弹性线编织,连织前述分离线部与其两侧的针织物部,至少在与针织物部连结处形成环圈。
5.按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针织物部具有以非弹性线编成并使规则的基本组织部分地位移而成的提花花纹组织,以非弹性线编织成并以全部线圈形成环圈、填充提花花纹组织的透孔部的支承组织,以弹性线编织赋予花纹针织物部以伸缩性的伸缩组织,配置于与分离线部相邻接的缘部、以非弹性线编织、以全部线圈形成环圈的缘部组织。
6.一种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制造方法,它是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性经编针织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至少1种非弹性线与2种弹性线,
非弹性线以全部线圈形成环圈,
第一弹性线在全部纵行范围以每1线圈横列1-2针的横移插入,
第二弹性线在全部纵行范围、由与第一弹性线相同横移构成的线圈横列和比第一弹性线更宽的3针以下横移构成的线圈横列混合插入进行编织。
CN 200410077001 2004-09-09 2004-09-09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7463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77001 CN1746357A (zh) 2004-09-09 2004-09-09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77001 CN1746357A (zh) 2004-09-09 2004-09-09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6357A true CN1746357A (zh) 2006-03-15

Family

ID=36166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77001 Pending CN1746357A (zh) 2004-09-09 2004-09-09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4635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8799B (zh) * 2008-03-19 2011-12-28 Jnc株式会社 伸缩性积层片材及使用伸缩性积层片材而获得的产品
CN102560803A (zh) * 2012-01-04 2012-07-11 开平科联织带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织带及其制作方法
CN106337249A (zh) * 2016-08-24 2017-01-18 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 低弹丝经编花边面料
CN110387637A (zh) * 2019-07-12 2019-10-29 杭州汇盛针纺有限公司 一种经编织物一针拉边工艺
CN111051588A (zh) * 2017-09-01 2020-04-21 世联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针织物
TWI735152B (zh) * 2020-02-07 2021-08-01 織匯貿易有限公司 織物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8799B (zh) * 2008-03-19 2011-12-28 Jnc株式会社 伸缩性积层片材及使用伸缩性积层片材而获得的产品
CN102560803A (zh) * 2012-01-04 2012-07-11 开平科联织带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织带及其制作方法
CN106337249A (zh) * 2016-08-24 2017-01-18 福建省百凯经编实业有限公司 低弹丝经编花边面料
CN111051588A (zh) * 2017-09-01 2020-04-21 世联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针织物
CN111051588B (zh) * 2017-09-01 2022-03-15 世联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针织物
CN110387637A (zh) * 2019-07-12 2019-10-29 杭州汇盛针纺有限公司 一种经编织物一针拉边工艺
TWI735152B (zh) * 2020-02-07 2021-08-01 織匯貿易有限公司 織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98C (zh) 室内装饰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71569C (zh) 胸罩
CN1723307A (zh) 含聚氨酯弹性体纤维的共混机织或针织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791713A (zh) 防滑立体经编针织物
CN1268241C (zh) 衣服
Choi et al. Three dimensional seamless garment knitting on V-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s
CN1416484A (zh) 伸缩性织物
CN100342071C (zh) 经编织物
CN1582348A (zh) 具有多层结构的弹性针织物及生产该针织物的方法
CN1269427C (zh) 内衣
CN1404539A (zh) 双层针织物
CN1339074A (zh) 吸放湿性合成纤维及使用该纤维的布帛
CN1867279A (zh) 座席用片材
CN1675421A (zh) 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746357A (zh) 伸缩性经编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07023690A1 (ja) リブ編地とその編成方法
CN1837432A (zh) 用于纱线喂入控制的纺织机械
CN1235525C (zh) 具有体形修整功能的衣服
CN113818131B (zh) 一种改善全成型灯笼袖袖口不平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664208A (zh) 一种纺织机器和它的控制方法
CN1040070A (zh) 流体强化织物性能的设备和方法
CN1756864A (zh) 含有两个不同种类丝条的编织布帛以及包含其的衣服
CN1050236A (zh) 缝编固定无纺织物
CN1764394A (zh) 衣服
JP2006241608A (ja) 伸縮性経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該編成方法に用いるジャカードガイ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