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9273B -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9273B
TWI749273B TW107139944A TW107139944A TWI749273B TW I749273 B TWI749273 B TW I749273B TW 107139944 A TW107139944 A TW 107139944A TW 107139944 A TW107139944 A TW 107139944A TW I749273 B TWI749273 B TW I7492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s
conductive layer
random access
access memory
dynamic rando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6926A (zh
Inventor
莊達人
孫志忠
Original Assignee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6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6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9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927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4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the transistor being at least partially in a trench in the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01L28/82Electrodes with an enlarged surface, e.g. formed by texturisation
    • H01L28/90Electrodes with an enlarged surface, e.g. formed by texturisation having vertical extens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2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 G11C11/34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11C11/4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 G11C11/40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electric element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transistors forming cells needing refreshing or charge regeneration, i.e. dynamic cel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3/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 G11C13/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elements whose operation depends upon chemical change
    • G11C13/025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torage element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11C11/00, G11C23/00, or G11C25/00 using elements whose operation depends upon chemical change using fullerenes, e.g. C60, or nanotubes, e.g. carbon or silicon nanotub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10B12/03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the capacitor extending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0335Mak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istor and the capacitor, e.g. plu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5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with the capacitor higher than a bit l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31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 H10B12/318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having a storage electrode stacked over the transistor the storage electrode having multiple seg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2Bit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0/00Nano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e.g. quantum computing or single electron log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包括一基底;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基底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分別設置於該基底中的該閘極結構的兩側;一接觸墊,設置於該汲極區的上方;複數個奈米碳管,設置於該接觸墊的上方;一頂部電極,設置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上方;以及一介電層,設置於該頂部電極與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

Description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本申請案主張2018/07/18申請之美國正式申請案第16/038,709號的優先權及益處,該美國正式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關於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記憶單元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通常包括半導體基底中或基底上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元件及電容器。這些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及電容器彼此串聯連接。此外,使用字元線及位元線可以讀取及程式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
增加積體電路記憶體的儲存密度以增加單個晶片上資料儲存量的趨勢仍持續進行。為了解決結構尺寸減小的挑戰,一些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被設計出來,其中的設計包括於基底表面的上方具有垂直延伸的電容器(“堆疊”電容器)或是於基底表面的下方具有電容器(“溝槽”電容器)。透過採用更多的三維結構,這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設計所佔據的基底表面積會更少,提供具有更大電容的儲存電容器。
但是,當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關鍵尺寸減小到次20奈米(nm)級時,由於佔據面積太小,因此不能使用當前的黃光微影(photolithography)製程來形成具有非常高、垂直圓柱形狀的電容器。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中具有高電容的電容器及其製備方法。
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僅係提供背景技術,並未承認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揭示本揭露之標的,不構成本揭露之先前技術,且上文之「先前技術」之任何說明均不應作為本案之任一部分。
本揭露提供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之單元結構。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之單元結構包括:一基底;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基底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分別設置於該基底中的該閘極結構的兩側;一接觸墊,設置於該汲極區的上方;複數個奈米碳管,設置於該接觸墊的上方;一頂部電極,設置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上方;以及一介電層,設置於該頂部電極與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更包括一介電結構,設置於該基底的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更包括一接觸插塞,設置於該介電結構之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接觸插塞電連接該汲極區及該接觸墊。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更包括一位元線結構,設置於該源極區的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介電結構覆蓋該位元線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一延伸方向垂直於該基底的一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具有不同的直徑(寬度)。
本揭露另提供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基底;形成一導電層於該基底的上方;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於該導電層的上方;圖案化該導電層;以及共形地形成一介電層以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及該導電層;其中,該基底包括至少一主動區;至少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主動區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設置於該閘極結構兩側的該主動區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前,圖案化該導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介電層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中的每一個的一頂表面及一側壁、該導電層的一頂表面的一部份以及該導電層的一側壁。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後,圖案化該導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該導電層更包括移除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中的若干個。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該介電層之前,圖案化該導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介電層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中的每一個的一頂表面及一側壁、該導電層的一頂表面的一部份以及該導電層的一側壁。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製備方法更包括:形成一電極於該介電層的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製備方法更包括:形成一介電結構於該基底的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製備方法更包括:形成一接觸插塞於該介電結構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接觸插塞電連接該汲極區及該導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製備方法更包括:在形成該介電結構之前,形成一位元線結構於該源極區的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一延伸方向垂直於該基底的一表面。
在本揭露之實施例中,每一個奈米碳管具有一奈米級的寬度,因此接觸墊的寬度或長度小於10奈米(nm)時,也可容易地在接觸墊的上方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此外,奈米碳管具有更大的長度-寬度比(可以高達132,000,000:1),並且在如此大的長度-寬度比之下,也具有優異的剛度和強度。因此,複數個奈米碳管(做為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電容器的底部電極)的每一個奈米碳管具有非常大的表面積。因此,電容器的電容高。此外,在形成底部電極期間,複數個奈米碳管可以垂直生長並且彼此分開,而無需額外的黃光微影及蝕刻製程,簡化了製造流程,提高了製造流程的產量和可靠性。
相反地,習用製程不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的情況下,需要黃光微影及蝕刻製程在汲極區的上方形成至少一底部電極。這難以形成具有與本揭露的長度-寬度比一樣大的底部電極,因此需要形成厚的導電層,然後進行上述的黃光微影及蝕刻製程。如此製程將很複雜。此外,可觀察到底部電極,甚至長度-寬度比小於奈米碳管的底部電極,可能會塌陷。因此,做為形成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習用製程不僅複雜,而且更可能造成產品良率及可靠性的降低。
上文已相當廣泛地概述本揭露之技術特徵及優點,俾使下文之本揭露詳細描述得以獲得較佳瞭解。構成本揭露之申請專利範圍標的之其它技術特徵及優點將描述於下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可相當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之概念與特定實施例可作為修改或設計其它結構或製程而實現與本揭露相同之目的。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瞭解,這類等效建構無法脫離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
本揭露之以下說明伴隨併入且組成說明書之一部分的圖式,說明本揭露實施例,然而本揭露並不受限於該實施例。此外,以下的實施例可適當整合以下實施例以完成另一實施例。
「一實施例」、「實施例」、「例示實施例」、「其他實施例」、「另一實施例」等係指本揭露所描述之實施例可包含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然而並非每一實施例必須包含該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再者,重複使用「在實施例中」一語並非必須指相同實施例,然而可為相同實施例。
為了使得本揭露可被完全理解,以下說明提供詳細的步驟與結構。顯然,本揭露的實施不會限制該技藝中的技術人士已知的特定細節。此外,已知的結構與步驟不再詳述,以免不必要地限制本揭露。本揭露的較佳實施例詳述如下。然而,除了實施方式之外,本揭露亦可廣泛實施於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的範圍不限於實施方式的內容,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定義。
此處使用的術語"經圖案化"或"圖案化"用於描述於一表面上形成預定圖案的操作。圖案化操作包括各種步驟和程序,並且根據不同的實施例而變化。在一些實施例中,採用一圖案化程序以圖案既有的一個膜或一個層。圖案化程序包括於現有膜或層上形成遮罩,並且使用蝕刻或其他去除程序去除未遮罩的膜或層。遮罩可以是光阻或硬遮罩。在一些實施例中,採用一圖案化程序以直接形成一圖案層於一表面上方。圖案化程序包括於表面上方形成光感薄膜,進行一黃光微影程序,以及執行顯影程序。殘留的光感薄膜被保留並整合至半導體元件中。
在此提到的奈米碳管在形狀與直徑(寬度)上類似於奈米碳纖維。在一些實施例中,奈米管可以用納米纖維代替,納米纖維是一種非中空的纖維形式的碳複合物,直徑可達幾百奈米,而奈米碳管是空心管的形式,如他的名稱所示。活性碳纖維可以透過紡絲製備直徑至幾微米,長度為幾百米的纖維,而奈米碳纖維則像奈米碳管一樣使用催化合成,直徑可達幾百奈米,長度可達幾十微米。形成奈米碳管的合成方法類似形成奈米碳纖維的合成方法。
圖1是流程圖,例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10;例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之單元結構的製備方法。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10包括步驟102:提供一基底,該基底可以包括至少一主動區;至少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主動區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設置於該閘極結構兩側的該主動區中。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10更包括步驟102:形成一導電層於該基底的上方。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0更包括步驟104:圖案化該導電層。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0更包括步驟106: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於該導電層的上方。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0更包括步驟108:共形地形成一介電層以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及該導電層。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0更包括步驟110:形成一電極於該介電層的上方。下文將根據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更進一步描述此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10。
圖2是流程圖,例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12。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12包括步驟120:提供一基底,該基底可以包括至少一主動區;至少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主動區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設置於該閘極結構兩側的該主動區中。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2更包括步驟122:形成一導電層於該基底的上方。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2更包括步驟124: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於該導電層的上方。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2更包括步驟126:圖案化該導電層。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2更包括步驟128:共形地形成一介電層以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及該導電層。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製備方法12更包括步驟130:形成一電極於該介電層的上方。下文將根據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更進一步描述此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12的製備方法。
圖3A至圖3G是示意圖,例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之製備方法10的製造階段。參照圖3A,根據製備方法10的步驟100,提供一基底200。基底200可以包括矽(Si)、鎵(Ga)、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應變矽(strained silicon),矽鍺(SiGe)、碳化矽(SiC),鑽石,磊晶層(epitaxy layer)及其組合,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一井區(未示出)可以形成於基底200中。井區可以是中性,或者可以是n型或p型摻雜區,取決於之後形成的電晶體結構的導電類型。一隔離結構202,例如一淺溝槽隔離(下文縮寫為STI)結構,形成於基底200中以定義至少一主動區204。
仍舊參照圖3A,至少一閘極結構210隨後設置於基底200中的主動區204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210可以是一埋入式閘極結構,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閘極結構210可以形成於一個主動區204之中,如圖3A所示,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根據本實施例,透過適當的蝕刻劑在基底200中形成至少一個溝槽(未示出)。接下來,於該溝槽中共形地形成一介電層212,介電層212覆蓋該溝槽的一側壁及一底部。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212可以包括具有高介電常數(high-k)的介電材料。例如,介電層212可以包括氧化矽(SiO)、氮化矽(SiN)、氮氧化矽(SiON)、金屬氧化物例如如氧化鉿(HfO),或選擇用於相容性的其他合適材料,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一導電層214形成於介電層212的上方並且凹陷,使得導電層214的一頂表面低於該溝槽的一開口。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214可以包括多晶矽或其他合適的材料,例如具有適當功函數的金屬材料,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接下來,形成一隔離結構206以填充該溝槽,並且可以執行一平坦化製程。因此,可以暴露主動區204的一頂表面,如圖3A所示。因此,獲得埋入式閘極結構210,埋入式閘極結構210做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元件的一埋入式字元線。如圖3A所示,埋入式閘極結構210的一頂表面低於基底200的一表面或低於隔離結構202的一頂表面。
接下來,一源極區220S與一汲極區220D形成於埋入式閘極結構210的兩個相對側的主動區204中。源極區220S與汲極區220D包括一n型或一p型摻雜區,取決於要形成的電晶體結構的導電類型。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220S可以形成在一對埋入式閘極結構210之間,如圖3A所示。也就是說,兩個埋入式閘極結構210共享一個源極220S。因此,每個埋入式閘極結構210及其相鄰的源極區220S與汲極區220D可以構成一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MOSFET),該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做為一記憶單元選擇元件。此外,因為埋入式閘極結構210可以具有三維結構,因此可以增加通道區的通道長度,並且可以減小短通道(short-channel effect)效應。
參照圖3B,一位元線結構230形成於源極區220S的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在位元線結構230與源極區220S之間形成一接觸插塞(未示出)。在形成位元線結構230之後,形成一介電結構240於基底200的上方。如圖3B所示,介電結構240覆蓋位元線結構230及基底200。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240可以是一單層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240可以是一多層結構。
參照圖3C,一接觸插塞242形成於介電結構240中。此外,接觸插塞242形成於每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的汲極區220b的上方。在形成接觸插塞242之後,根據製備方法10的步驟102,於基底200上方形成第一導電層250。如圖3C所示,形成一導電層250以完全覆蓋介電結構240及接觸插塞242。此外,導電層250接觸接觸插塞242。導電層250可以包括摻雜的多晶矽(doped polysilicon)、鎢(tungsten)、矽化鎢(tungsten silicide)、鋁(aluminum)、鈦(titanium)、氮化鈦(titanium nitride)、鈷(cobal),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
參照圖3D,根據製備方法10的步驟104,圖案化導電層250。導電層250經圖案化以形成一接觸墊252,接觸墊252在每一個接觸插塞242的上,如圖3D所示。但是,接觸點252彼此物理及電絕緣。
參照圖3E,根據製備方法10的步驟106,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形成於經圖案化的導電層252的上方,也就是,接觸墊252的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可以透過合成方法形成,例如電弧放電(arc-discharge)、雷射熔蝕(laser ablation)、來自一氧化碳的氣相催化生長、以及來自碳氫化合物的化學氣相沉積(CVD),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可以在接觸墊252上垂直生長。此外,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彼此分開地形成,如圖3E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可以佈置成形成一陣列,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每個奈米碳管260的長度或高度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需求來修改,此細節為簡潔起見,在此省略。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透過調整CVD的參數來達成複數個奈米碳管的長度或高度的修改,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由於材料的優異的強度和剛度,奈米碳管260可以構成具有高達132,000,000:1的長度-寬度比。此外,可以在長度或寬度小於10奈米的接觸墊252上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260,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相同的接觸墊252上的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可以包括沿著一橫向方向的不同直徑(寬度),該橫向方向垂直於該延伸方向,如圖5所示,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奈米碳管260的直徑沿著延伸方向不一致,如圖6所示,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
參照圖3F,接下來,根據製備方法10的步驟108,於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及接觸墊252上形成一介電層262。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262的一厚度介於大約5奈米與大約20奈米之間,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262可以包括氧化物/氮化矽/氧化物(ONO)或高-k介電材料,例如Ta2O5,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介電層262覆蓋複數個奈米碳管260中的每一個的一頂表面及一側壁。此外,介電層262覆蓋接觸墊252的一頂表面的一部分(其暴露在複數個奈米碳管260之間),以及接觸墊252的一側壁,如圖3F所示。
參照圖3G,根據製備方法10的步驟110,形成一電極264於介電層262的上方。應注意的是,電極264填充複數奈米碳管260之間的空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極264可以是一單層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極264可以是一多層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極264可以包括摻雜的多晶矽、鎢(W)、矽化鎢(WSi)或氮化鈦(TiN),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極264的一厚度介於大約500埃(Å)與2000埃(Å)之間,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
因此,根據製備方法10形成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a或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b。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a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b分別包括基底200;閘極結構210(亦即埋入式閘極結構210),設置於基底200中;源極區220S與汲極區220D,分別設置於基底200中的埋入式閘極結構210的兩側;位元線結構230,設置於源極區220S上方;接觸墊252,設置於汲極區220D的上方;接觸插塞242,設置於汲極區220D的上方以電連接接觸墊252與汲極區220D;複數個奈米碳管260,設置於接觸墊252上方;頂部電極264,設置於複數個奈米碳管260的上方;以及介電層262,設置於複數個奈米碳管260與頂部電極264之間。此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a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b包括介電結構240。介電結構240覆蓋位元線結構230,接觸插塞242形成於介電結構240內。如圖3G所示,複數個奈米碳管260之延伸方向實質上垂直於基底200的一表面,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
根據本實施例提供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a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b,每個奈米碳管260具有以奈米為單位的直徑。因此,可以在接觸墊252上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260,複數個奈米碳管260由於其高導電率(大約106 S/cm)而做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a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b中的電容器的底部電極。每個碳納米管260具有非常大的表面積,電容器的電容高。此外,由於每個碳納米管260具有非常大的表面積,所以電容器的電容高。
圖4A至圖4E是示意圖,例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之製備方法的製造階段。應該理解的是,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類似特徵可以包括類似的材料,因此為了簡潔起見省略了這些細節。參照圖4A,根據方法12的步驟120,提供一基板300。一井區(未示出)可以形成於基底300中。井區可以是中性,或者可以是一n型或一p型摻雜區,取決,於之後形成的電晶體結構的導電類型。一隔離結構302,例如一STI結構形成於基底300中以定義至少一主動區304。
仍舊參照圖4A,至少一閘極結構310隨後設置於基底300中的主動區304中。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310可以是一埋入式閘極結構,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閘極結構310可以形成於一個主動區304之中,如圖4A所示,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根據實施例,透過適當的蝕刻劑在基底300中形成至少一個溝槽(未示出)。接下來,於該溝槽中共形地形成一介電層312,介電層312覆蓋該溝槽的一側壁及一底部。一導電層314形成於介電層312的上方並且凹陷,使得導電層314的一頂表面低於該溝槽的一開口。接下來,形成一隔離結構306以填充該溝槽,並且可以執行一平坦化製程。因此,獲得埋入式閘極結構310,埋入式閘極結構310做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元件的一埋入式字元線。如圖4A所示,埋入式閘極結構310的一頂表面低於基底300的一表面或低於隔離結構302的一頂表面。
接下來,一源極區320S及一汲極區320D形成於埋入式閘極結構310的兩個相對側的主動區304中。源極區320S與汲極區320D包括一n型或一p型摻雜區,取決於要形成的電晶體結構的導電類型。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區320S可以形成在一對埋入式閘極結構310之間,如圖4A所示。也就是說,兩個埋入式閘極結構310共享一個源極區320S。因此,每個埋入式閘極結構310及其相鄰的源極區320S與汲極區320D可以構成一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MOSFET),該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做為一記憶單元選擇元件。此外,因為埋入式閘極結構310可以具有三維結構,因此可以增加通道區的通道長度,並且可以減小短通道效應。
仍舊參照圖4A,一位元線結構330形成於源極區320S的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在位元線結構330與源極區320S之間形成一接觸插塞(未示出)。在形成位元線結構330之後,形成一介電結構340於基底300的上方。如圖4A所示,介電結構340覆蓋位元線結構330及基底300。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340可以是一單層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340可以是多層結構。
仍舊參照圖4A,一接觸插塞342形成於介電結構340中。此外,接觸插塞342形成於每一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元件的汲極區320D的上方。在形成接觸插塞242之後,根據製備方法12的步驟122,於基底300上方形成一導電層350。如圖4A所示,形成一導電層350以完全覆蓋介電結構340及接觸插塞342。此外,導電層350接觸接觸插塞342。
參照圖4B,根據製備方法12的步驟124,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形成於導電層350的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可以透過合成方法形成,例如電弧放電(arc-discharge)、雷射熔蝕(laser ablation)、來自一氧化碳的氣相催化生長、以及來自碳氫化合物的化學氣相沉積(CVD),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可以在接觸墊導電層350上垂直生長。此外,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彼此分開地形成,如圖4B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可以佈置成形成一陣列,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每個奈米碳管360的長度或高度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需求來修改,此細節為簡潔起見,在此省略。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透過調整CVD的參數來達成複數個奈米碳管的長度或高度的修改,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由於材料的優異的強度和剛度,奈米碳管360可以構成具有高達132,000,000:1的長度-寬度比。
參照圖4C,根據製備方法12的步驟126,圖案化導電層350。導電層350經圖案化以形成一接觸墊352,接觸墊352在每一個接觸插塞342的上,如圖4C所示。但是,接觸點352彼此物理及電絕緣。此外,導電層350的該圖案化移除複數個奈米碳管360中的若干個。
參照圖4D,接下來,根據製備方法12的步驟128,於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及接觸墊352上形成一介電層362。介電層362覆蓋複數個奈米碳管360中的每一個的一頂表面及一側壁。此外,介電層362覆蓋接觸墊352的一頂表面的一部分(其暴露在複數個奈米碳管360之間),以及接觸墊352的一側壁,如圖4D所示。
參照圖4E,根據製備方法12的步驟130,形成一電極364於介電層362的上方。應注意的是,電極364填充複數奈米碳管360之間的空間。
因此,根據製備方法12形成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a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b。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a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b分別包括:基底300;閘極結構310(亦即埋入式閘極結構310),設置於基底300中;源極區320S與汲極區320D,分別設置於基底300中的埋入式閘極結構310的兩側;位元線結構330,設置於源極區320S的上方;接觸墊352及接觸插塞342,設置於汲極區320D的上方以電連接接觸墊352與汲極區320D;複數個奈米碳管360,設置於接觸墊352的上方;頂部電極364,設置於複數個奈米碳管360的上方;以及介電層362,設置於複數個奈米碳管360與頂部電極364之間。此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a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b包括介電結構340。介電結構340覆蓋位元線結構330,接觸插塞342形成於介電結構340內。如圖4E所示,複數個奈米碳管360之延伸方向實質上垂直於基底300的一表面,但是本揭露不限於此。
根據本實施例提供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a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b,每個奈米碳管360具有以奈米為單位的直徑(寬度)。因此,在導電層350上形成複數個碳納米管360,複數個碳納米管360由於其高導電率(約106 S/cm),可做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a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b中的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並且可以在導電層350的圖案化的同時移除若干個奈米碳管360。因此,多個碳納米管360可以設置在接觸墊352上。此外,由於每個碳納米管360具有非常大的表面積,所以電容很高。
在本揭露中,每一個奈米碳管260和奈米碳管360具有一奈米級的直徑(寬度),因此接觸墊252與接觸墊352的寬度或長度小於10奈米(nm)時,也可容易地在接觸墊252與接觸墊352上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260與複數個奈米碳管360。此外,每個奈米碳管260和奈米碳管360具有更大的長度-寬度比(可以高達132,000,000:1),並且在如此大的長度-寬度比之下,也具有優異的剛度和強度。因此,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及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做為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電容器的底部電極)中的每一個奈米碳管具有非常大的表面積;因此,電容器的電容高。此外,在形成底部電極期間,複數個奈米碳管260和複數個奈米碳管360可以垂直生長並且彼此分開,而無需額外的黃光微影及蝕刻製程,簡化了製造流程,提高了製造流程的產量和可靠性。
相反地,習用製程不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的情況下,需要黃光微影及蝕刻製程在汲極區的上方形成至少一底部電極。這難以形成具有與本揭露的長度-寬度比一樣大的底部電極,因此需要形成厚的導電層,然後進行上述的黃光微影及蝕刻製程。如此製程將很複雜。此外,可觀察到底部電極,甚至長度-寬度比小於奈米碳管的底部電極,可能會塌陷。因此,做為形成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習用製程不僅複雜,而且更可能造成產品良率及可靠性的降低。
本揭露提供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包括:一基底;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基底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分別設置於該基底中的該閘極結構的兩側;一接觸墊,設置於該汲極區的上方;複數個奈米碳管,設置於該接觸墊的上方;一頂部電極,設置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上方;以及一介電層,設置於該頂部電極與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
本揭露另提供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該基底包括至少一主動區;至少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主動區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設置於該閘極結構兩側的該主動區中。該製備方法另包括:形成一導電層於該基底的上方;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於該導電層的上方;圖案化該導電層;以及形成一介電層以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及該導電層。
雖然已詳述本揭露及其優點,然而應理解可進行各種變化、取代與替代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例如,可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上述的許多製程,並且以其他製程或其組合替代上述的許多製程。
再者,本申請案的範圍並不受限於說明書中所述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與步驟之特定實施例。該技藝之技術人士可自本揭露的揭示內容理解可根據本揭露而使用與本文所述之對應實施例具有相同功能或是達到實質相同結果之現存或是未來發展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據此,此等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係包含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製備方法12‧‧‧製備方法20a‧‧‧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20b‧‧‧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a‧‧‧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30b‧‧‧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100‧‧‧步驟102‧‧‧步驟104‧‧‧步驟106‧‧‧步驟108‧‧‧步驟110‧‧‧步驟120‧‧‧步驟122‧‧‧步驟124‧‧‧步驟126‧‧‧步驟128‧‧‧步驟130‧‧‧步驟200‧‧‧基底202‧‧‧隔離結構204‧‧‧主動區206‧‧‧隔離結構210‧‧‧閘極結構212‧‧‧介電層214‧‧‧導電層220D‧‧‧汲極區220S‧‧‧源極區230‧‧‧位元線結構240‧‧‧介電結構242‧‧‧接觸插塞250‧‧‧導電層252‧‧‧接觸墊260‧‧‧奈米碳管262‧‧‧介電層264‧‧‧電極300‧‧‧基底302‧‧‧隔離結構304‧‧‧主動區306‧‧‧隔離結構310‧‧‧埋入式閘極結構312‧‧‧介電層314‧‧‧導電層320D‧‧‧汲極區320S‧‧‧源極區330‧‧‧位元線結構340‧‧‧介電結構342‧‧‧接觸插塞350‧‧‧導電層352‧‧‧接觸墊360‧‧‧奈米碳管362‧‧‧介電層364‧‧‧頂部電極
參閱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合併考量圖式時,可得以更全面了解本申請案之揭示內容,圖式中相同的元件符號係指相同的元件。 圖1是流程圖,例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 圖2是流程圖,例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 圖3A至圖3G是示意圖,例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的製造階段。 圖4A至圖4E是示意圖,例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的製造階段。 圖5是示意圖,例示本揭露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 圖6是示意圖,例示本揭露實施例之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
20a‧‧‧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
20b‧‧‧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
200‧‧‧基底
202‧‧‧隔離結構
206‧‧‧隔離結構
210‧‧‧閘極結構
212‧‧‧介電層
214‧‧‧導電層
220D‧‧‧汲極區
220S‧‧‧源極區
230‧‧‧位元線結構
240‧‧‧介電結構
242‧‧‧接觸插塞
252‧‧‧接觸墊
260‧‧‧奈米碳管
262‧‧‧介電層
264‧‧‧電極

Claims (16)

  1. 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包括:一基底;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基底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分別設置於該基底中的該閘極結構的兩側;一接觸墊,設置於該汲極區的上方;複數個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CNT),設置於該接觸墊的上方;一頂部電極,設置於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上方;以及一介電層,設置於該頂部電極與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其中該介電層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中的每一個的一頂表面及一側壁、該接觸墊的一頂表面的一部份以及該接觸墊的一側壁。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更包括一介電結構,設置於該基底的上方。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更包括設置於該介電結構中的一接觸插塞,該接觸插塞電連接該汲極區及該接觸墊。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更包括設置於該源極區的上方的一位元線結構,其中該介電結構覆蓋該位元線結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其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一延伸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基底的一表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其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具有不同的寬度。
  7. 一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提供一基底,該基底包括至少一主動區;至少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主動區中;一源極區與一汲極區,設置於該閘極結構兩側的該主動區中;形成一導電層於該基底的上方;形成複數個奈米碳管於該導電層的上方;圖案化該導電層;以及共形地形成一介電層以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及該導電層,其中在形成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前,圖案化該導電層,且該介電層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中的每一個的一頂表面及一側壁、該導電層的一頂表面的一部份以及該導電層的一側壁。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製備方法,其中在形成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後,圖案化該導電層。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製備方法,其中圖案化該導電層更包括移除該複數 個奈米碳管中的若干個。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製備方法,其中在形成該介電層之前,圖案化該導電層。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製備方法,其中該介電層覆蓋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中的每一個的一頂表面及一側壁、該導電層的一頂表面的一部份以及該導電層的一側壁。
  12.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製備方法,更包括形成一電極於該介電層的上方。
  13.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製備方法,更包括形成一介電結構於該基底的上方。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製備方法,更包括形成一接觸插塞於該介電結構中,該接觸插塞電連接該汲極區及該導電層。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製備方法,更包括在形成該介電結構之前,形成一位元線結構於該源極區的上方。
  16.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製備方法,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的一延伸方向垂直於該基底的一表面。
TW107139944A 2018-07-18 2018-11-09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492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038,709 US10580778B2 (en) 2018-07-18 2018-07-18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16/038,709 2018-07-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6926A TW202006926A (zh) 2020-02-01
TWI749273B true TWI749273B (zh) 2021-12-11

Family

ID=69163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944A TWI749273B (zh) 2018-07-18 2018-11-09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0778B2 (zh)
CN (1) CN110739309B (zh)
TW (1) TWI7492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35660B1 (en) * 2018-08-30 2020-01-14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111755423B (zh) * 2019-03-28 2021-10-22 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埋入式字线结构
US10892323B2 (en) * 2019-05-22 2021-01-12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985164B1 (en) * 2019-09-27 2021-04-20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nanowire contact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211385B2 (en) * 2020-02-25 2021-12-28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220017263A (ko) * 2020-08-04 2022-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US11309313B2 (en) 2020-08-13 2022-04-19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landing pad of conductive polyme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230360979A1 (en) * 2022-05-03 2023-11-09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est structure for use in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833475B (zh) * 2022-07-01 2024-02-21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不同長度與位面的側向延伸電容器的記憶體元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3115A (en) * 2004-06-29 2006-07-01 Ibm Horizontal memory gain cells
US20060157771A1 (en) * 2004-09-08 2006-07-20 Young-Moon Choi Integrated circuit memory devices and capacitors having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ame
TW200903782A (en) * 2007-03-27 2009-01-16 Sandisk 3D Llc Memory cell comprising a carbon nanotube fabric element and a steering element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TW201316490A (zh) * 2011-05-27 2013-04-16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05427A (zh) * 2015-03-19 2017-02-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32835C1 (de) * 1996-08-14 1998-04-02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ondensators in einer Halbeiteranordnung
DE10324081B4 (de) * 2003-05-27 2005-11-1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peichervorrichtung zur Speicherung elektrischer Lad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selben
KR100771546B1 (ko) * 2006-06-29 2007-10-31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의 커패시터 및 형성 방법
KR102117409B1 (ko) * 2013-12-12 2020-06-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3115A (en) * 2004-06-29 2006-07-01 Ibm Horizontal memory gain cells
US20060157771A1 (en) * 2004-09-08 2006-07-20 Young-Moon Choi Integrated circuit memory devices and capacitors having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ame
TW200903782A (en) * 2007-03-27 2009-01-16 Sandisk 3D Llc Memory cell comprising a carbon nanotube fabric element and a steering element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TW201316490A (zh) * 2011-05-27 2013-04-16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05427A (zh) * 2015-03-19 2017-02-01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6926A (zh) 2020-02-01
CN110739309B (zh) 2022-08-16
CN110739309A (zh) 2020-01-31
US10580778B2 (en) 2020-03-03
US20200027884A1 (en)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9273B (zh)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811361B (zh) 具有閘極全環裝置之自對準閘極端蓋(sage)架構
TWI688107B (zh) 半導體電容器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37391B (zh) 具有強健內間隔件之環繞式閘極場效電晶體及方法
US10170609B2 (en) Internal spacer formation from selective oxidation for Fin-first wire-last replacement gate-all-around nanowire FET
US11764286B2 (en) Reducing parasitic capacitance for gate-all-around device by forming extra inner spacers
JP3683829B2 (ja) トレンチ側壁に酸化物層を形成する方法
TW202017059A (zh) 半導體結構的製作方法
TWI715905B (zh) 半導體結構之製備方法
US20180190769A1 (en) Vertical Gate-All-Around Transistor with Top and Bottom Source/Drain Epitaxy on a Replacement Nanow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2127663A (zh) 半導體裝置
JP4695817B2 (ja) キャパシタ、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方法
TWI635577B (zh) 具有垂直電晶體的記憶體單元
TWI803350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680554B (zh)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7390947B2 (en) Form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from conductors
US20230369458A1 (en) Reducing parasitic capacitance for gate-all-around device by forming extra inner spacers
KR101095784B1 (ko) 반도체 기억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12582462A (zh) 空气间隔物结构
TW202027256A (zh)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及其製作方法
JP2001044382A (ja) 半導体素子のコンタクトパッド形成方法
US11069715B2 (en) Memory structure
TWI798796B (zh) 閘極結構上具有碳襯墊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TW202329328A (zh) 具有針對磊晶源極或汲極區域界限之凸起壁結構的環繞式閘極積體電路結構
TW202327033A (zh) 具有鰭式結構的半導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