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465B -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465B
TWI744465B TW107102890A TW107102890A TWI744465B TW I744465 B TWI744465 B TW I744465B TW 107102890 A TW107102890 A TW 107102890A TW 107102890 A TW107102890 A TW 107102890A TW I744465 B TWI744465 B TW I7444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thermal conductivity
high thermal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2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6177A (zh
Inventor
森田亘
加藤邦久
武藤豪志
近藤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6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6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4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10/0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 H10N10/10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 H10N10/13Thermoelectric devices comprising a junction of dissimilar materials, i.e. devices exhibiting Seebeck or Peltier effects operating with only the Peltier or Seebeck eff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exchanging means at the jun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提供:對於熱電變換模組之內部的熱電元件而言,可賦予充份之溫度差於面內方向之具有高熱電性能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者,其中,在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交互鄰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至少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側之一部分的位置,含有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而前述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則為5~500(W/m・K)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escription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0001] 本發明係有關使用進行熱與電性的相互能源變換之熱電變換材料的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02] 自以往,作為利用熱電變換之能源變換技術,知道有熱電發電技術及珀耳帖冷卻技術。熱電發電技術係利用自經由席貝克效應的熱能源變換為電性能源的技術,而此技術係特別,將從在大樓,工廠等所使用之石化燃料資源等產生之未利用的廢熱能源,作為電性能源,並且無須加上動作成本而可進行回收之省能源技術而引起大的關注。對此,珀耳帖冷卻技術係以熱電發電的相反,利用從經由珀耳帖效應之電性能源變換為熱能源之技術,而此技術係例如,使用冰酒器,小型且可攜帶之冷藏庫,或使用於電腦等之CPU用的冷卻,更且光通信之半導體雷射振盪器之溫度控制等之精密的溫度控制必要之構件或裝置。   [0003] 在利用如此之熱電變換之熱電變換元件中,知道有面內型之熱電變換元件。面內型係指:經由使溫度差,並非熱電變換層之厚度方向而使產生於熱電變換層之面方向之時,將熱能源變換為電性能源之熱電變換元件者。   另外,考慮設置於具有非平坦的面之廢熱源或散熱源等之情況,呈未加以限制設置場所地,對於熱電變換元件係有要求具有彎曲之情況。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具有面內型之彎曲性的熱電變換元件。即,串聯地連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於其兩端部配置熱電力取出電極,構成熱電變換模組,於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設置具有以2種類之熱傳導率不同之材料所構成之柔軟性的薄膜狀基板之構成。對於該薄膜狀基板係於與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之接合面側,加以設置熱傳導率低的材料(聚醯亞胺),而於與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之接合面側相反側,熱傳導率高的材料(銅)則呈位置基板之外面的一部份地加以設置。   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加以揭示有於面內型之熱電變換模組的兩面,具有包含交互設置高熱傳導部與低熱傳導部之熱傳導性接著薄板的彎曲性之熱電變換元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4]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186255號公報   [專利文獻2] 國際公開第2015/046253號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0005] 但在專利文獻1中,從維持彎曲性的情況,高熱傳導部的厚度為薄,另外,從低熱傳導部為樹脂層之情況,熱電性能則並不充分。在專利文獻2中,高熱傳導部則由含有金屬填充物等於樹脂層者,而形成高熱傳導部之故,加以限定溫度差的賦予。   [0006] 本發明係其課題為有鑑於上述問題,提供:對於熱電變換模組的內部之熱電元件而言,於面內方向具有可賦予充分的溫度差之高熱電性能的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為了解決課題之手段   [0007] 本發明者們係重複欲解決上述課題之銳意檢討的結果,於交互鄰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於薄膜基板上的熱電變換模組之面上的一部分,經由將具有特定之熱傳導率之高熱傳導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形成於特定的位置,於面內方向賦予充分的溫度差之時,發現解決上述課題,而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係提供以下(1)~(8)者。   (1) 一種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在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交互鄰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至少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側之一部分的位置,含有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而前述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則為5~500(W/m・K)。   (2) 如上述(1)所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於與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相反的面側之一部分,含有前述高熱傳導層。   (3) 如上述(1)或(2)所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高熱傳導層則隔著黏著層而加以配置。   (4) 如上述(1)~(3)任一項所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高熱傳導層之厚度則為40~550μm。   (5) 如上述(1)~(4)任一項所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高熱傳導性材料則為銅,或不鏽鋼。   (6) 如上述(1)~(5)任一項所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高熱傳導層所位置之比例則對於1對之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所成之串聯方向的全幅而言為0.30~0.70。   (7) 如上述(1)~(6)任一項所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在前述熱電變換模組平面上中,對於交互鄰接前述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之方向而言,將平行的方向之前述高熱傳導層之最大長度作為L,而將設置前述熱電變換模組的面之最小曲率半徑作為R時,滿足L≦0.04R。   在此前述最小曲率半徑係意味:在將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設置於具有既知之曲率半徑的曲面前後,測定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輸出取出用電極部間之電性阻抗值,而其增加率則成為20%以下之曲率半徑的最小半徑。   (8) 一種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係在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交互鄰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至少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側之一部分的位置,含有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而前述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則為5~500(W/m・K)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中,包含:於前述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形成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之工程,和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之一部分,形成高熱傳導層之工程。 發明效果   [0008] 如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對於熱電變換模組的內部之熱電元件而言,於面內方向具有可賦予充分的溫度差之高熱電性能的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0010]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係在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交互鄰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至少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側之一部分的位置,含有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而前述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則為8~500(W/m・K)。   [0011] 使用圖面而加以說明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12]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第1實施形態之剖面圖。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1係由形成於具有電極3之薄膜基板2之一方的面之P型熱電元件5及N型熱電元件4所成之熱電變換模組6,和該熱電變換模組6之兩面之中,於薄膜基板2之另一方的面由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7而加以構成。   同樣地,圖2係顯示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第2實施形態之剖面圖。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11係由形成於具有電極13之薄膜基板12之一方的面之P型熱電元件15及N型熱電元件14所成之熱電變換模組16,和於該熱電變換模組16之兩面,隔著黏著層18a、18b,由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17a、17b而加以構成。   [0013] <高熱傳導層>   本發明之高熱傳導層,例如,如在圖1所示地,在交互鄰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至少配置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側之一部分,可選擇性地將熱散熱於特定的方向者。經由此,可於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之面內方向,賦予溫度差者。更且,高熱傳導層係從賦予更大的溫度差之觀點,例如,如在圖2所示地,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亦含有於與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相反的面側之一部分的位置者為佳。   [0014] 本發明之高熱傳導層係自高熱傳導性材料而加以形成。作為形成高熱傳導層之方法,係無特別加以限定,但可舉出將薄板狀之前述高熱傳導性材料,經由事前將光微影法作為主體之公知的物理性處理或化學性處理,又或者併用此等之時,加工成特定的圖案之方法。之後,將所得到之圖案化的高熱傳導層,隔著後述之黏著層而形成於熱電變換模組上者為佳。   另外,可舉出經由網版印刷法,噴墨法等而直接形成高熱傳導層之圖案的方法等。   更且,可舉出:經由真空蒸鍍法,濺鍍法,離子電鍍法等之PVD(物理氣相成長法),或者熱CVD,原子層蒸鍍(ALD)等之CVD(化學氣相成長法)等之乾式處理,或浸漬塗佈法,旋塗法,噴塗法,凹版塗佈法,金屬型塗佈法,刮刀法等之各種塗佈或電解沉積法等之濕式處理,銀鹽法等,將未形成有圖案之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經由將上述之光微影法作為主體之公知的物理性處理或化學性處理,又或者併用此等之時,加工成特定的圖案形狀之方法。   在本發明中,從熱電變換模組之構成材料,處理之簡易性的觀點,將薄板狀之高熱傳導性材料,進行將光微影技術法作為主體之公知的化學性處理,例如,將光抗蝕劑的圖案化部進行濕式蝕刻處理,經由除去前述光抗蝕劑之時而形成特定的圖案,隔著後述之黏著層而形成於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或任一面上者為佳。   [0015] 高熱傳導層之配置及此等的形狀係並無特別加以限定,但所使用之電熱變換模組之熱電元件,即,經由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之配置及此等形狀,有必要進行適宜調整。   例如,實施形態1之情況,前述高熱傳導層所位置之比例則對於1對之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所成之串聯方向的全幅而言,0.30~0.70者為佳,而0.40~0.60者更佳,0.48~0.52者又更佳,而特別理想為0.50。當位於此範圍時,可將熱選擇性地散熱至特定的方向,而可效率佳地賦予溫度差於面內方向。更且,滿足上述,且於串聯方向之1對的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所成之接合部,對稱地配置者為佳。如此,經由配置高熱傳導層之時,經由面內之串聯方向的1對之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所成之接合部與鄰接之1對的N型熱電元件與P型熱電元件所成之接合部間而可賦予高的溫度差。   另外,例如,作成如實施形態2之構成的情況,配置於兩面之高熱傳導層係呈為相互對相地配置,且對於串聯方向之1對之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言,呈各對稱於此等之接合部地加以配置者為佳。   [0016] 使用於本發明之高熱傳導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的熱傳導率係5~500(W/m・K)。當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不足5時,成為無法於藉由電極而交互且電性地串聯連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之熱電變換模組之面內方向,效率佳地賦予溫度差。當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超過500(W/m・K)時,物理性地存在有金剛鑽石等,但從成本,加工性的觀點並非實用性。理想為8~500(W/m・K)、而更理想為10~450(W/m・K)、又更理想為12~420(W/m・K)、,更又理想為15~420(W/m・K)、特別理想為300~420(W/m・K)、最理想為350~420(W/m・K)。當熱傳導率為位於上述範圍時,於熱電變換模組之面內方向,可效率佳地賦予溫度差。   [0017] 作為高熱傳導材料係可舉出:銅,銀,鐵,鎳,鉻,鋁等之單金屬,不鏽鋼,黃銅(黃銅)等之合金。其中,理想係銅(含有無氧銅),不鏽鋼,而從熱傳導率高,加工性容易之情況,更理想係為銅。   在此,以下顯示使用於本發明之高熱傳導材料之代表性的構成。 無氧銅   無氧銅(OFC:Oxygen-Free Copper)係指:一般而言未含有氧化物之99.95%(3N)以上之高純度銅。在日本工業規格中,規定有無氧銅(JIS H 3100,C1020)及電子管用無氧銅(JIS H 3510, C1011)。 ・不鏽鋼(JIS)   SUS304:18Cr-8Ni(含有18%的Cr與8%的Ni)   SUS316:18Cr-12Ni(含有18%的Cr與12%的Ni,鉬(Mo)不鏽鋼)   [0018] 高熱傳導層之厚度係40~550μm為佳,而60~530μm更佳,80~510μm又更佳。高熱傳導層之厚度則如為此範圍時,可選擇性地將熱散熱至特定方向,而可於藉由電極而交互且電性地串聯連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之熱電變換模組之面內方向,效率佳地賦予溫度差者。   [0019] (黏著層)   前述高熱傳導層則隔著黏著層而加以配置者為佳。   作為構成黏著層之構成係理想使用接著劑或黏著劑。作為接著劑或黏著劑係可適宜地選擇將丙烯酸系聚合物,聚矽氧系聚合物,聚酯,聚氨酯,聚醯胺,聚乙烯醚,乙酸乙烯酯/聚氯乙烯聚合物,改質聚烯烴,環氧系聚合物,氟系聚合物,橡膠系聚合物等作為基底聚合物之構成而使用。在此等之中,從廉價,對於耐熱性優越的觀點,理想加以使用將丙烯酸系聚合物作為基底聚合物之黏著劑,將橡膠系聚合物作為基底聚合物之黏著劑。   對於構成黏著層之黏著劑係在未損及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亦可含有其他的成分。作為可含於黏著劑之其他的成分係例如,可舉出有機溶媒,高熱傳導性材料,難燃劑,黏著賦予劑,紫外線吸收劑,氧化防止劑,防腐劑,防黴劑,可塑劑,消泡劑,及潤濕性調整劑等。   [0020] 黏著層之厚度係理想為1~100μm、更理想為3~50μm、又更理想為5~30μm。如為此範圍時,使用前述高熱傳導性層之情況,對於加上於散熱的控制性能,幾乎未帶來影響者。   [0021] <熱電變換模組>   使用於本發明之熱電變換模組係呈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交互鄰接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而加以配置,成為電性地串聯連接地加以構成。更且,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之連接係從連接的安定性,熱電性能之觀點,藉由自導電性高的金屬材料等而加以形成之電極亦可。   [0022] <薄膜基板>   作為使用於本發明之熱電變換模組的基板係使用熱電元件的電性傳導率之低下,未對於熱傳導率的增加帶來影響之塑膠薄膜。其中,在對於彎曲性優越,將後述之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進行退火處理之情況,基板亦未有產生熱變形,而可為維持熱電元件之性能,從耐熱性及尺寸安定性的點,聚醯亞胺薄膜,聚醯胺薄膜,聚醚醯亞胺薄膜,芳香族聚醯胺薄膜,聚醯胺醯亞胺薄膜為佳,更且,從泛用性高的點,聚醯亞胺薄膜則特別理想。   [0023] 前述基板的厚度係從彎曲性,耐熱性及尺寸安定性的觀點,1~1000μm則為理想,而10~500μm則更理想,20~100μm則又更理想。   另外,上述薄膜係分解溫度為300℃以上者為佳。   [0024] <熱電元件>   使用於本發明之熱電元件係於基板上,由熱電半導體微粒子,耐熱性樹脂,以及含有離子液體及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之一方或雙方的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構成為佳。   [0025] (熱電半導體微粒子)   使用於熱電元件之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係將熱電半導體材料,經由微粉碎裝置等,而粉碎至特定尺寸者為佳。   [0026] 作為構成使用於本發明之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的材料,係如為經由賦予溫度差之時,而可使熱起電力產生的材料,未特別加以限制,例如,可使用P型碲化鉍,N型碲化鉍等之鉍化碲系熱電半導體材料;GeTe、PbTe等之碲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碲化銻系熱電半導體材料;ZnSb、Zn3 Sb2 、Zn4 Sb3 等之銻化鋅系熱電半導體材料;SiGe等之矽鍺系熱電半導體材料;Bi2 Se3 等之硒化鉍系熱電半導體材料;β-FeSi2 、CrSi2 、MnSi1.73 、Mg2 Si等之矽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氧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FeVAl、FeVAlSi、FeVTiAl等之何士勒材料,TiS2 等之硫化物系熱電半導體材料等   [0027] 此等之中,使用於本發明之前述熱電半導體材料係P型碲化鉍或N型碲化鉍等之鉍化碲系熱電半導體材料者為佳。   前述P型碲化鉍係載體為電洞,席貝克係數為正值,例如,理想使用以BiX Te3 Sb2-X 所表示之構成。此情況,X係理想為0<X≦0.8,而更理想為0.4≦X≦0.6。當X則較0大而0.8以下時,席貝克係數與電性傳導率則變大,因維持作為p型熱電變換材料的特性之故而為理想。   另外,前述N型碲化鉍係載體為電子,席貝克係數為負值,例如,理想使用以Bi2 Te3-Y SeY 所表示之構成。此情況,Y係理想為0≦Y≦3(Y=0之時:Bi2 Te3 ),而更理想為0.1<Y≦2.7。當Y則為0以上而3以下時,席貝克係數與電性傳導率則變大,因維持作為n型熱電變換材料的特性之故而為理想。   [0028] 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前述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中之調配量係理想為30~99質量%。更理想為50~96質量%,而又更理想為70~95質量%。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調配量則為上述範圍內時,席貝克係數(帕耳帖係數之絕對值)則變大,而另外抑制電性傳導率之下降,僅熱傳導率下降之故,而顯示高熱電性能之同時,得到具有充分之皮膜強度,彎曲性的膜而為理想。   [0029] 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平均粒徑係理想為10nm~200μm、更理想為10nm~30μm、又更理想為50nm~10μm、特別理想為1~6μm。如為上述範圍內,均一分散則變為容易,可提高電性傳導率者。   粉碎前述熱電半導體材料而得到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方法係未特別加以限定,如經由噴射流粉碎機,球磨粉機,珠粒磨機,膠體研磨機,錐形磨機,盤膜機,輪輾機,製粉研磨機,錘磨機,製粒機,輪磨機,滾磨機等之公知的微粉碎裝置等,而粉碎至特定尺寸為止即可。   然而,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平均粒徑係經由以雷射粒徑分析裝置(CILAS公司製、1064型)進行測定而得到,作為粒徑分布之中央值。   [0030] 另外,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係加以退火處理(以下,有稱為「退火處理A」之情況) 者為佳。經由進行退火處理A之時,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係結晶性則提升,更且,加以除去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表面氧化膜之故,熱電變換材料之席貝克係數(帕耳帖係數之絕對值)則增大,而更可使熱電性能指數提升者。退火處理A係未特別加以限定,但在調製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之前,呈未對於熱電半導體微粒子帶來影響地加以控制氣體流量,氮,氬等之非活性氣體環境下,相同,氫等之還原氣體環境下,另外在真空條件下進行者為佳,而在非活性氣體及還原氣體的混合氣體下進行者為更佳。具體的溫度條件係依存於所使用之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但通常,在微粒子之熔點以下的溫度,且以100~1500℃進行數分~數十小時者為佳。   [0031] (耐熱性樹脂)   使用於本發明之耐熱性樹脂係作為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的接著劑而作用,為了提高熱電變換材料之彎曲性的構成。該耐熱性樹脂係雖未特別加以限制,但在將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經由退火處理等而使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結晶成長時,使用未損及作為樹脂之機械性強度及熱傳導率等之諸物性而加以維持之耐熱性樹脂。   作為前述耐熱性樹脂係例如,可舉出聚醯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醚醯亞胺樹脂,聚苯并惡唑樹脂,聚苯并咪唑樹脂,環氧樹脂,及具有此等樹脂之化學構造之共聚物等。前述耐熱性樹脂係亦可為單獨,或2種以上組合而使用。此等之中,從耐熱性更高,且對於薄膜中之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結晶成長未帶來不良影響的點,聚醯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環氧樹脂為佳,而從對於彎曲優越的點,聚醯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為更佳。作為前述之支持體,使用聚醯亞胺薄膜之情況,從與該聚醯亞胺薄膜之密著性等的點,作為耐熱性樹脂係聚醯亞胺樹脂為更佳。然而,在本發明中,聚醯亞胺樹脂係總稱聚醯亞胺及其前驅物。   [0032] 前述耐熱性樹脂係分解溫度為300℃以上者為佳。分解溫度如為上述範圍時,如後述,即使在退火處理由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的情況,作為接著劑而亦未喪失機能,而可維持熱電變換材料之彎曲性者。   [0033] 另外,前述耐熱性樹脂係經由熱重量測定(TG),在300℃之質量減少率為10%以下者為佳,而5%以下為更佳,1%以下為又更佳。質量減少率如為上述範圍時,如後述,即使在退火處理由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的情況,作為接著劑而亦未喪失機能,而可維持熱電變換材料之彎曲性者。   [0034] 前述耐熱性樹脂之前述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中的調配量係理想為0.1~40質量%、而更理想為0.5~20質量%、又更理想為1~20質量%。前述耐熱性樹脂的調配量則如為上述範圍內時,可得到高熱電性能與皮膜強度並存的膜。   [0035] (離子液體)   在本發明所使用之離子液體係組合陽離子與陰離子所成之熔融鹽,而在-50~500℃之廣泛之溫度範圍中,可以液體存在的鹽。離子液體係具有:蒸氣壓極低而為非揮發性之情況,具有優越之熱安定性及電性化學安定性之情況,黏度低之情況,且離子傳導度高之情況等之特徵之故,作為導電輔助劑,可有效果地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的電性傳導率之降低者。另外,離子液體係顯示依據非質子性的離子構造之高的極性,對於與耐熱性樹脂之相溶性優越之故,可將熱電變換材料之電性傳導率作為均一者。   [0036] 離子液體係可使用公知或市售之構成。例如,可舉出:自吡啶,嘧啶,吡唑,吡咯烷,哌啶,咪唑鹽等之含氮環狀陽離子化合物及此等之衍生物:四烷基系之胺系化合物及此等之衍生物:磷,三烷基硫,四烷基鏻等之膦系陽離子及此等之衍生物:鋰陽離子及其衍生物之陽離子成分,和Cl- 、Br- 、I- 、AlCl4 - 、Al2 Cl7 - 、BF4 - 、PF6 - 、ClO4 - 、NO3 - 、CH3 COO- 、CF3 COO- 、CH3 SO3 - 、CF3 SO3 - 、(FSO2 )2 N- 、(CF3 SO2 )2 N- 、(CF3 SO2 )3 C- 、AsF6 - 、SbF6 - 、NbF6 - 、TaF6 - 、F(HF)n- 、(CN)2 N- 、C4 F9 SO3 - 、(C2 F5 SO2 )2 N- 、C3 F7 COO- 、(CF3 SO2 )(CF3 CO)N- 等之陰離子成分所構成者。   [0037] 在上述之離子液體之中,從高溫安定性,與熱電半導體微粒子及樹脂的相溶性,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隙的電性傳導率之降低抑制等的觀點,離子液體的陽離子成分則包含選自吡啶陽離子及其衍生物,咪唑鹽陽離子及其衍生物之至少1種者為佳。   [0038] 陽離子成分則作為含有吡啶陽離子及其衍生物之離子液體的具體的例,可舉出:4-甲基-丁基吡啶氯化物,3-甲基-丁基吡啶氯化物,4-甲基-己基吡啶氯化物,3-甲基-己基吡啶氯化物,4-甲基-辛基吡啶氯化物,3-甲基-辛基吡啶氯化物,3、4-二甲基-丁基吡啶氯化物,3、5-二甲基-丁基吡啶氯化物,4-甲基丁基吡啶四氟硼酸鹽,4-甲基丁基吡啶六氟磷酸鹽,1-丁基-4-甲基溴化吡啶,1-丁基-4-甲基吡啶六氟磷酸鹽等。其中,1-丁基-4-甲基溴化吡啶,1-丁基-4-甲基吡啶六氟磷酸鹽為佳。   [0039] 另外,陽離子成分則作為含有咪唑鹽陽離子及其衍生物之離子液體的具體的例,可舉出:[1-丁基-3-(2-羥乙基)溴化咪唑]、[1-丁基-3-(2-羥乙基)咪唑四氟硼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鹽氯化物,1-乙基-3-甲基咪唑鹽溴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鹽氯化物,1-己基-3-甲基咪唑鹽氯化物、1-辛基-3-甲基咪唑鹽氯化物,1-癸基-3-甲基咪唑鹽氯化物,1-癸基-3-甲基咪唑鹽溴化物,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鹽氯化物,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鹽氯化物,1-乙基-3-甲基咪唑鹽四氟硼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鹽四氟硼酸鹽,1-己基-3-甲基咪唑鹽四氟硼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鹽六氟磷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鹽六氟磷酸鹽,1-甲基-3-丁基咪唑鹽硫酸二甲酯,1.3-二丁基咪唑鹽硫酸二甲酯等。其中,[1-丁基-3-(2-羥乙基)溴化咪唑]、[1-丁基-3-(2-羥乙基)咪唑四氟硼酸鹽]為佳。   [0040] 上述之離子液體係電性傳導率則10-7 S/cm以上者為佳。電性傳導率如為上述範圍時,作為導電補助劑,可有效果地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之電性傳導率的降低者。   [0041] 另外,上述之離子液體係分解溫度則為300℃以上者為佳。分解溫度則如為上述範圍時,如後述,即使在退火處理由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之情況,亦可維持作為導電補助劑的效果。   [0042] 另外,前述離子液體係經由熱重量測定(TG),在300℃之質量漸少率為10%以下者為佳,而5%以下為更佳,1%以下為又更佳。質量減少率則如為上述範圍時,如後述,即使在退火處理由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之情況,亦可維持作為導電補助劑的效果。   [0043] 前述離子液體之前述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中的調配量係理想為0.01~50質量%、而更理想為0.5~30質量%、又更理想為1.0~20質量%。前述離子液體的調配量則如為上述範圍內時,有效果地加以抑制電性傳導率的下降,而得到具有高熱電性能的膜。   [0044] (無機離子性化合物)   在本發明所使用之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至少由陽離子與陰離子所構成之化合物。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在400~900℃之廣泛的溫度範圍中,以固體存在,而具有離子傳導度高之情況等之特徵之故,作為導電補助劑,可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之電性傳導率的降低者。   [0045] 作為陽離子係使用金屬陽離子。   作為金屬陽離子係例如,可舉出鹼金屬陽離子,鹼土類金屬陽離子,典型金屬陽離子及過渡金屬陽離子,而鹼金屬陽離子或鹼土類金屬陽離子為更佳。   作為鹼金屬陽離子係例如,可舉出Li+ 、Na+ 、K+ 、Rb+ 、Cs+ 及Fr+ 等。   作為鹼土類金屬陽離子係例如,可舉出Mg2+ 、Ca2+ 、Sr2+ 及Ba2+ 等。   [0046] 作為陰離子係例如,可舉出F- 、Cl- 、Br- 、I- 、OH- 、CN- 、NO3- 、NO2- 、ClO- 、ClO2- 、ClO3- 、ClO4- 、CrO4 2- 、HSO4 - 、SCN- 、BF4 - 、PF6 - 等。   [0047] 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可使用公知或市售之構成。例如,可舉出自鉀陽離子,鈉陽離子,或鋰陽離子等之陽離子成分,和Cl- 、AlCl4 - 、Al2 Cl7 ‑、ClO4 - 等之氯化物離子,Br- 等之溴化物離子,I- 等之碘化物離子,BF4 - 、PF6 - 等之氟化物離子,F(HF)n- 等之鹵化物離子,NO3 - 、OH- 、CN- 等之陰離子成分所構成者。   [0048] 在上述之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之中,從高溫安定性,與熱電半導體微粒子及樹脂的相溶性,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隙的電性傳導率之降低抑制等的觀點,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陽離子成分則包含選自鉀,鈉,及鋰之至少1種者為佳。另外,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陰離子成分則含有鹵化物陰離子者為佳,而含有選自Cl- 、Br- 、及I- 之至少1種的構成為更佳。   [0049] 陽離子成分則作為含有鋰陽離子之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具體的例,可舉出KBr、KI、KCl、KF、KOH、K2 CO3 等。其中,KBr、KI為佳。   陽離子成分則作為含有鈉陽離子之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具體的例,可舉出NaBr、NaI、NaOH、NaF、Na2 CO3 等。其中,NaBr、NaI為佳。   陽離子成分則作為含有鋰陽離子之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具體的例,可舉出LiF、LiOH、LiNO3 等。其中,LiF、LiOH為佳。   [0050] 上述之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電性導電率為10-7 S/cm以上者為佳,而10-6 S/cm以上者為更佳。電性傳導率如為上述範圍時,作為導電輔助劑,可有效果地抑制熱電半導體微粒子間之電性傳導率的降低者。   [0051] 另外,上述之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分解溫度則為400℃以上者為佳。分解溫度則如為上述範圍時,如後述,即使在退火處理由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之情況,亦可維持作為導電補助劑的效果。   [0052] 另外,前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係經由熱重量測定(TG),在400℃之質量減少率為10%以下者為佳,而5%以下為更佳,1%以下為又更佳。質量減少率則如為上述範圍時,如後述,即使在退火處理由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薄膜之情況,亦可維持作為導電補助劑的效果。   [0053] 前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之前述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中的調配量係理想為0.01~50質量%、而更理想為0.5~30質量%、又更理想為1.0~10質量%。前述無機離子性化合物的調配量則如為上述範圍內時,有效果地加以抑制電性傳導率的下降,而作為結果可得到具有熱電性能提升的膜。   然而,在並用無機離子性化合物與離子液體之情況中,在前述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中,無機離子性化合物及離子液體的含有量之總量係理想為0.01~50質量%、更理想為0.5~30質量%、又更理想為1.0~10質量%。   [0054] 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之厚度係無特別加以限定,而亦可為相同厚度或不同厚度。從對於熱電變換模組之面內方向賦予大的溫度差之觀點,相同的厚度者為佳。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之厚度係0.1~100μm為佳,而1~50μm為更佳。   [0055] 在前述熱電變換模組平面上,將對於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交互鄰接而加以配置之方向而言平行之方向的前述高熱傳導層之最大長度,作為L,而將設置前述熱電變換模組的面之最小曲率半徑,作為R時,滿足L/R≦0.04者為佳。更理想係L/R≦0.03。經由滿足上述的關係之時,維持對於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交互鄰接而加以配置之方向而言平行之方向之彎曲性。在此,最小曲率半徑係指:意味將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在設置於具有既知之曲率半徑的曲面之前後,測定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輸出取出用電極部間之電性阻抗值,而其增加率則成為20%以下之曲率半徑的最小半徑。   [0056]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係在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交互鄰接而加以配置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於至少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之一部分,含有高熱傳導材性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而前述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則為5~500(W/m・K)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中,包含:於前述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形成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之工程,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之一部分,形成高熱傳導層之工程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以下,對於含於本發明之工程,加以依序說明。   [0057] <熱電元件形成工程>   使用於本發明之熱電元件係自前述熱電半導體組成物而加以形成。作為將前述熱電半導體組成物塗布於前述薄膜基板上之方法係可舉出:網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旋塗法,浸泡式塗佈,模塗布,噴塗法,桿塗布,刮塗布等之公知的方法,未特別加以限制。將塗膜形成為圖案狀之情況,理想使用採用具有期望圖案之網版而簡便地可圖案形成之網版印刷,刻槽模塗佈等。   接著,經由乾燥所得到之塗膜而加以形成薄膜,但作為乾燥方法係可採用熱風乾燥,熱滾乾燥,紅外線照射等,以往公知之乾燥方法。加熱溫度係通常為80~150℃,加熱時間係經由加熱方法而有不同,但,通常為數秒~數十分。   另外,在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之調製中使用溶媒之情況,加熱溫度係如為可乾燥所使用之溶媒的溫度範圍時,未特別限制。   [0058] <高熱傳導層層積工程>   將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層積於熱電變換模組之工程。   形成高熱傳導層之方法係如前述。在本發明中,理想係於熱電變換模組的面,將於事前經由光微影法等而圖案化高熱傳導性材料之高熱傳導層,隔著黏著層而形成。可從高熱傳導性材料,熱電變換模組之構成材料,加工性的觀點而作適宜選擇。   [0059] <黏著層層積工程>   對於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工程係更包含黏著層層積工程。黏著層層積工程係於熱電變換模組的面,層積黏著層的工程。   黏著層的形成係可以公知的方法而進行,而直接形成於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亦可,而亦可將預先形成於剝離薄片上之黏著層,貼合於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使黏著層轉印於熱電變換模組而形成。   [0060] 如根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以簡便的方法,可於熱電變換模組之內部的面方向,有效率地賦予大的溫度差,且可製造具有彎曲性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者。 [實施例]   [0061] 接著,經由實施例而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係並非經由此等的例而有任何限定者。   [0062] 在實施例,比較例所製作之熱電變換元件的輸出評估,彎曲性評估係由以下的方法而進行。 (a) 輸出評估   由將所得到之熱電變換元件的一面,在以加熱板加熱的狀態而保持,而將另一面,以水冷散熱板冷卻成5℃者,對於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賦予35、45及55℃之溫度差,以數位計測器(日本日置電機公司製、型名:3801-50),測定在各溫度差之電壓值。 (b) 彎曲性評估   (b-1) 對於所得到之熱電變換元件,經由依據JIS K 5600-5-1:1999之圓筒型心軸法而評估將心軸徑作成φ80mm時之熱電變換元件的彎曲性。在圓筒型心軸試驗前後,進行熱電變換元件的外觀評估及熱電性能評估,以以下之基準而評估彎曲性。   在試驗前後,對於熱電變換元件的外觀未看到異常而輸出未產生變化之情況:◎   在試驗前後,對於熱電變換元件的外觀未看到異常而輸出減少為不足30%之情況:○   於試驗後,對於熱電變換元件產生有斷裂等之破裂,以及輸出減少30%以上之情況:×   (b-2) 更且,作為較(b-1)為嚴格之試驗,進行以下的試驗。即,將所得到之熱電變換元件,在設置具有既知之曲率半徑的曲面之前後,經由數位計測器(日本日置電機公司製、型名:3801-50),測定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取出電極部間的電性阻抗值,再測定其增加率成為20%以下之最小曲率半徑,以以下的基準而評估彎曲性。   在測定前後,對於熱電變換元件的外觀未看到異常而最小半徑為35mm以下之情況:◎,在測定前後,對於熱電變換元件的外觀看到異常,另外最小半徑為超過35mm以下之情況:×   (b-3) 算出在熱電變換模組平面上,將對於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交互鄰接而加以配置之方向而言平行之方向的高熱傳導層之最大長度,作為L,而將設置熱電變換模組的面之最小曲率半徑,作為R時之L/R。   (c) 高熱傳導性材料的熱傳導率測定   使用熱傳導率測定裝置(EKO公司製、HC-110),測定高熱傳導性材料之熱傳導率。   [0063] <熱電變換模組之製作>   圖3係顯示使用於實施例的熱電變換模組之構成的平面圖,(a)係顯示薄膜電極基板之電極的配置,(b)係顯示形成於薄膜電極基板上之P型及N型熱電元件的配置。   於配置銅電極23之圖案(厚度:1.5μm)於聚醯亞胺薄膜(日本DU PONT-TORAY公司製、kapton200H、100mm×100mm、厚度:50μm)基板22之薄膜電極基板28上,使用後述之塗工液(P)及(N),由交互鄰接配置P型熱電元件25與N型熱電元件24者,製作380對1mm×6mm之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之熱電變換模組26。然而,在圖3中,對於熱電變換模組26之背面側,係隔著黏著層而加以配置後述之高熱傳導層27(點線)(隔著黏著層而加以配置於熱電變換模組之表面側的高熱傳導層係未圖示)。   [0064] (熱電半導體微粒子之製作方法)   將碲化鉍系熱電半導體材料之p型碲化鉍Bi0.4 Te3 Sb1.6 (高純度化學研究所製、粒徑:180μm),使用行星式球磨機(Fritsch Japan公司製、Premium line P-7),由在氮氣環境下進行粉碎者,製作平均粒徑1.2μm之熱電半導體微粒子T1。關於粉碎所得到之熱電半導體微粒子,經由雷射粒徑分析裝置(Malvern公司製、Mastersizer3000)而進行粒度分布測定。   另外,將碲化鉍系熱電半導體材料之n型碲化鉍Bi2 Te3 (高純度化學研究所製、粒徑:180μm),與上述同樣地進行粉碎,製作平均粒徑1.4μm之熱電半導體微粒子T2。 (熱電半導體組成物之製作) 塗工液(P)   調製混合分散90質量分所得到之P型碲化鉍系熱電半導體材料之微粒子T1,作為耐熱性樹脂而混合分散5質量分聚醯亞胺前驅物之聚醯胺酸(Sigma-Aldrich公司製,苯均四酸二酐-co-4,4´-二氨基二苯醚)醯胺酸溶液,溶媒:N-甲基吡咯烷酮,固體含量濃度15質量%),及作為離子液體而混合分散5質量分[1-丁基-3-(2-羥乙基)溴化咪唑]之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途工液(P)。 塗工液(N)   調製混合分散90質量分所得到之N型碲化鉍系熱電半導體材料之微粒子T2,作為耐熱性樹脂而混合分散5質量分聚醯亞胺前驅物之聚醯胺酸(Sigma-Aldrich公司製,苯均四酸二酐-co-4,4´-二氨基二苯醚)醯胺酸溶液,溶媒:N-甲基吡咯烷酮,固體含量濃度15質量%),及作為離子液體而混合分散5質量分[1-丁基-3-(2-羥乙基)溴化咪唑]之熱電半導體組成物所成之途工液(N)。 (熱電元件之製造)   將在上述所調製之塗工液(P),經由網版印刷法而塗佈於前述聚醯亞胺薄膜上,以溫度150℃,在10分中氬環境下進行乾燥,形成厚度50μm之薄膜。接著,同樣地將在上述所調製之塗工液(N),塗佈於前述聚醯亞胺薄膜上,以溫度150℃,在10分中氬環境下進行乾燥,形成厚度50μm之薄膜。   更且,對於所得到之各薄膜而言,在氫與氬之混合氣體(氫:氬=3體積%:97體積%)環境下,以加溫速度5K/min進行升溫,以400℃進行1小時保持,經由薄膜形成後之退火處理之時,使熱電半導體材料的微粒子結晶成長,製作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   [0065] (實施例1) (A)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作   對於所製作之熱電變換模組之上下面係隔著黏著層(LINTEC公司製、商品名:P1069、厚度:22μm)而將條紋狀之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C1020、厚度:100μm、寬:1mm、長度:100mm、間隔:1mm、熱傳導率:398(W/m・K)),如圖2所示,由P型熱電變換材料與N型熱電變換材料則相互不同地配置於鄰接之部位的上部及下部者而製作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66] (實施例2)   將高熱傳導層之厚度變更為250μm以外係與實施例1相同作為,製作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67] (實施例3)   將高熱傳導層之厚度變更為500μm以外係與實施例1相同作為,製作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68] (實施例4)   將高熱傳導性材料之材質變更為SUS304(熱傳導率:16(W/m・K))以外係與實施例1相同作為,製作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69] (比較例1)   將對於高熱傳導層之空隙部,將低熱傳導性材料之聚醯亞胺(熱傳導率:0.16W/m・K))作為低熱傳導層而配置以外係與實施例1相同作為,製作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70] (比較例2)   將高熱傳導性材料之材質,變更為銀電糊(NORITAKE公司製、商品名NP-2910B2、銀固形分:70~80質量%、)的硬化物(熱傳導率:4.0(W/m・K))以外係與實施例1相同作為,製作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0071] 進行在實施例1~4及比較例1,2所得到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輸出評估與彎曲線評估。將評估結果示於表1。   [0072]
Figure 02_image001
[0073] 在實施例1中,比較於配置低熱傳導層於高熱傳導層間的空隙部以外同樣之構成的比較例1,了解到可得到高輸出,另外維持彎曲性之情況。另外,在實施例1,4中,比較於熱導電率低之比較例2,了解到輸出則高30~40%程度者。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0074] 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係於將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藉由電極而交互且電性地串聯連接之熱電變換模組的面內方向,效率佳地加以賦予溫度差。因此,可發電效率高之發電,比較於以往型,可減少熱電變換模組之設置數,而連結於小型化及低成本。另外,同時,經由使用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時,對於具有非平坦面之廢熱源或散熱源設置等,未限制設置場所而可使用。
[0075]1‧‧‧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2‧‧‧薄膜基板3‧‧‧電極4‧‧‧N型熱電元件5‧‧‧P型熱電元件6‧‧‧熱電變換模組7‧‧‧高熱傳導層11‧‧‧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12‧‧‧薄膜基板13‧‧‧電極14‧‧‧N型熱電元件15‧‧‧P型熱電元件16‧‧‧熱電變換模組17a,17b‧‧‧高熱傳導層18a,18b‧‧‧黏著層22‧‧‧聚醯亞胺薄膜基板23‧‧‧銅電極24‧‧‧N型熱電元件25‧‧‧P型熱電元件26‧‧‧熱電變換模組27‧‧‧高熱傳導層28‧‧‧薄膜電極基板
[0009]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第1實施形態之剖面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第2實施形態之剖面圖。   圖3係顯示使用於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熱電變換模組之構成的平面圖。
1‧‧‧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
2‧‧‧薄膜基板
3‧‧‧電極
4‧‧‧N型熱電元件
5‧‧‧P型熱電元件
6‧‧‧熱電變換模組
7‧‧‧高熱傳導層

Claims (7)

  1. 一種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特徵為在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交替且鄰接地配置有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至少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側之一部分的位置,含有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而前述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則為5~500(W/m.K),前述高熱傳導層所佔之比例則相對於1對之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所成之串聯方向的總寬度為0.30~0.7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於前述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與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相反的面側之一部分的位置,含有前述高熱傳導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高熱傳導層則藉由黏著層而加以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高熱傳導層之厚度則為40~550μ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前述高熱傳導性材料為銅,或不鏽鋼。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其中,在前述熱電變換模組平面上,在將前述P型熱電元件與N型熱電元件交替且鄰接地配置之方向平行之方向上之前述高熱傳導層之最大長度作為L,並將前述熱電變換模組的設置面之最小曲率半徑作為R時,滿足L/R≦0.04,在此,前述最小曲率半徑係指:在將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設置於具有既知之曲率半徑的曲面之前後,測定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輸出取出用電極部間之電阻值,而其增加率則成為20%以下之曲率半徑的最小半徑。
  7. 一種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係在於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交替且鄰接地配置有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之熱電變換模組中,該熱電變換模組之兩面之中,至少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之一部分,含有高熱傳導性材料所成之高熱傳導層,而前述高熱傳導層之熱傳導率則為5~500(W/m.K)之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於前述薄膜基板之一方的面,形成P型熱電元件及N型熱電元件之工程,於前述薄膜基板之另一方的面之一部分,形成高熱傳導層之工程者。
TW107102890A 2017-01-27 2018-01-26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44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3006 2017-01-27
JP2017013006 2017-0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6177A TW201836177A (zh) 2018-10-01
TWI744465B true TWI744465B (zh) 2021-11-01

Family

ID=62979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2890A TWI744465B (zh) 2017-01-27 2018-01-26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78967A1 (zh)
JP (1) JP7245652B2 (zh)
CN (1) CN110235261B (zh)
TW (1) TWI744465B (zh)
WO (1) WO20181394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8192B2 (ja) * 2018-08-28 2023-09-2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素子
WO2020071396A1 (ja) * 2018-10-03 2020-04-0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用中間体の製造方法
US20220302365A1 (en) * 2019-08-08 2022-09-22 Denka Company Limited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WO2021025060A1 (ja) * 2019-08-08 2021-02-11 デンカ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素子
JP7451361B2 (ja) * 2020-09-10 2024-03-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電変換素子
TW202226625A (zh) * 2020-10-30 2022-07-01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熱電變換模組之製造方法
JPWO2022092179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JPWO2022092177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KR102504359B1 (ko) * 2021-01-18 2023-02-28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복사냉각 방열부를 적용한 유연 열전 소자 및 복사냉각 방열부의 제조 방법
CN114420865B (zh) * 2022-01-10 2024-02-1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模组和oled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10971B1 (en) * 2001-07-12 2002-06-25 Ferrotec (Usa) Corporation Thermoelectric module with thin film substrates
US20150136192A1 (en) * 2012-04-30 2015-05-21 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1738B2 (ja) * 2004-12-28 2007-09-26 国立大学法人長岡技術科学大学 熱電変換素子
US20130333738A1 (en) * 2011-03-04 2013-12-19 Kouji Suemori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aterial, and flexible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using the same
US9620698B2 (en) 2013-01-08 2017-04-11 Analog Devices, Inc. Wafer scale therm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JP6297025B2 (ja) * 2013-03-21 2018-03-20 国立大学法人長岡技術科学大学 熱電変換素子
CN105531837B (zh) 2013-09-25 2018-08-24 琳得科株式会社 导热性粘接片、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导热性粘接片的电子器件
EP3035396A4 (en) * 2013-09-25 2017-04-19 Lintec Corporation Heat-conductive adhesive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WO2015163178A1 (ja) * 2014-04-25 2015-10-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素子および熱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661026B (zh) * 2014-12-26 2019-06-01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熱傳導性接著薄片、其製造方法及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JP2016192424A (ja) 2015-03-30 2016-11-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電変換素子および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10971B1 (en) * 2001-07-12 2002-06-25 Ferrotec (Usa) Corporation Thermoelectric module with thin film substrates
US20150136192A1 (en) * 2012-04-30 2015-05-21 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78967A1 (en) 2019-12-12
JPWO2018139475A1 (ja) 2019-11-21
CN110235261A (zh) 2019-09-13
JP7245652B2 (ja) 2023-03-24
WO2018139475A1 (ja) 2018-08-02
CN110235261B (zh) 2023-07-25
TW201836177A (zh) 2018-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4465B (zh) 可撓性熱電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WO2016104615A1 (ja) ペルチェ冷却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06756B2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86949B2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用電極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7173869B2 (ja) 熱電変換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41540A (ja) ペルチェ冷却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705403A (zh) 散熱回收薄片
JP7149476B2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WO2021065670A1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7294607B2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WO2020022228A1 (ja) 熱電変換ユニット
US11974504B2 (en)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body,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body
JP7348192B2 (ja) 半導体素子
WO2021193358A1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WO2020203611A1 (ja) 熱電変換材料のチップへのハンダ受理層形成方法
WO2020196709A1 (ja) 熱電変換材料の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021057481A (ja) 熱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TW202105778A (zh) 熱電轉換材料層及其之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