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5772B - 留置針組裝體 - Google Patents

留置針組裝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5772B
TWI735772B TW107111182A TW107111182A TWI735772B TW I735772 B TWI735772 B TW I735772B TW 107111182 A TW107111182 A TW 107111182A TW 107111182 A TW107111182 A TW 107111182A TW I735772 B TWI735772 B TW I7357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ase
inner needle
switch
mov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1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40347A (zh
Inventor
河內一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托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托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托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0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0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5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577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是要提供:不會發生誤作動,又可執行更穩定的手操作之留置針組裝體。
本發明的留置針組裝體(1)係製作成:以手握持殼體(5)而將內針(3)及外針(21)穿刺到對象部位之後,以握持著殼體(5)的手之拇指或食指將內筒(6)的內筒操作部(66)朝前端方向推壓,而只將外針(21)更進一步插入血管內,並且可將原本阻止內針基座(4)進行擺動的狀態予以解除,只要再將開關(7)的開關操作部(74)朝基端方向拉動,即可使內針基座(4)進行擺動,因而可解除受到壓縮彈簧(S)彈推的內針基座(4)之被支承狀態,並且利用壓縮彈簧(S)將內針基座(4)朝基端方向移動,使得內針(3)被收容到殼體(5)內。

Description

留置針組裝體
本發明是關於留置針組裝體,其係具備了:可穿刺於血管等,並且與輸液管線等相連接來使用的留置針。
傳統的留置針是製作成:將內針插入於外針,利用內針的引導來將外針穿刺到血管等之後,再將拔出內針後而留置下來的外針與輸液管線相連接的留置針。然而,傳統的留置針,在從外針拔出內針時,患者的血液會從留置在血管的外針流出,有時候會附著到醫師、護理師的身上,或者拔出來的內針有時候不小心會誤刺到醫師、護理師。
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留置針組裝體,係具備:供管狀的外針及該外針的基端部進行固定的外針基座;供可插穿前述外針及外針基座的內部之內針及該內針的基端部進行固定的內針基座;以可朝軸向及徑向移動的方式,收納著前述內針基座之筒狀的殼體;以可拆卸的方式保持著前述外針基座,並且可相對於前述殼體從既定的第1位置移動到前述外針的針尖方向的第2位置之移動構件;用來將前述內針基座朝前述殼體的基端方向彈推的彈簧(請參考專利文獻1)。
這種留置針組裝體中,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當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可阻止前述殼體內的前述內針基座朝徑向移動之移動阻止部;當位於前述第2位置時,用來將前述內針基座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進行按壓而使其朝徑向移動之按壓部。
如此一來,這種留置針組裝體,當前述移動構件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前述內針基座是承受著前述彈簧的彈推力量的狀態下,被卡止在前述殼體的前方位置,並且是被前述移動阻止部來阻止其朝徑向移動。另一方面,當前述移動構件被移動到了前述第2位置時,前述內針基座被前述移動阻止部所阻止的朝徑向的移動受到解除,前述內針基座又被前述按壓部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按壓而朝徑向移動,因而原本之與前述殼體的卡止狀態也被解除,並且利用前述彈簧的彈推力量而被朝往前述殼體的基端方向移動,前述內針的前端部就被收容到前述殼體內。
因此,根據這種留置針組裝體,被拔出後的內針是被收納在殼體內,因而可以防止:從外針拔出內針時之血液的噴濺;以及內針誤刺到醫師或護理師。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3-2226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技術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留置針組裝體,只要將前述移動構件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的話,就會利用彈簧來起動使內針後退的動作,因此,在將該移動構件朝前述第2位置移動而只將外針插入到體內進行定位的途中,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誤觸而導致彈簧起動使內針後退的動作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是有鑒於習知技術的問題點而想要提供:既可防止誤作動,又可執行穩定的手操作的留置針組裝體。 [用以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留置針組裝體,其特徵為,其係具備:管狀的外針;供固定該外針的基端部之外針基座;可插穿過前述外針及外針基座的內部之內針;供固定該內針的基端部之內針基座;以可讓前述內針基座朝軸向及徑向移動的方式予以收納之筒狀的殼體;將前述外針基座可拆卸地保持在前端部,並且可相對於前述殼體從既定的第1位置移動到前述外針的針尖方向的第2位置之移動構件;將前述內針基座朝前述殼體的基端方向進行彈推之彈推構件;可相對於前述殼體從既定的第3位置移動到與前述外針的針尖相反方向的第4位置之開關。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當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可用來阻止前述殼體內的前述內針基座朝徑向移動之移動阻止部。前述內針基座,當前述移動構件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是承受前述彈推構件的彈推力量而被卡止於前述殼體,並且被前述移動阻止部來阻止其朝徑向移動,當前述移動構件被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時,就解除前述移動阻止部對於前述內針基座朝徑向移動的阻止狀態。前述開關,係具有:當位於前述第4位置時,可將前述內針基座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按壓而使其朝徑向移動的按壓部。前述內針基座,係被前述按壓部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按壓而朝徑向移動,因而解除其與前述殼體的卡止狀態,並且受到前述彈推構件的彈推力量而朝前述殼體的基端方向移動而使得前述內針的前端部被收容到前述殼體內。
根據本發明,以手握持殼體而將內針及外針穿刺到對象部位之後,將移動構件往第2位置移動而只讓外針前進之後,即可解除內針基座被阻止朝徑向移動的狀態。
接下來,只要執行將開關移動到第4位置的操作,即可解除內針基座與殼體的卡止狀態,並且利用彈推構件將內針基座往殼體的基端方向移動,無需特別的操作即可將內針收納到殼體內。
此時,用來解除內針基座被阻止朝徑向移動的狀態,以及用來解除內針基座與殼體的卡止狀態,是利用移動構件的操作與利用開關的操作來區分,因此,可防止:不小心誤觸而導致內針的後退被突然起動,而發生未料想到的衝撃。又,移動構件及開關都是沿著外針的軸線方向被移動,因此在執行手操作時,可以防止外針的針尖朝徑向抖動。
因此,根據本發明,在利用彈簧將內針收納到殼體內時,既可防止誤作動,又可執行更穩定的手操作。
又,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之一,亦可在前述內針基座的外周面係分別形成有:可被前述殼體卡止之被卡止部;以及較之前述被卡止部更靠近基端側,可被前述開關的按壓部進行按壓的被按壓部;在前述殼體的內周面係分別形成有:用來卡止前述被卡止部之卡止部;以及較之前述卡止部更靠近前端側,用來支承前述內針基座之支承部;前述彈推構件,係被夾置在前述殼體的支承部與前述內針基座的被卡止部之間;前述開關的按壓部,係插入於前述殼體內,且被配置在前述內針基座的被卡止部與前述內針基座的被按壓部之間;在前述內針基座的被按壓部與前述開關的按壓部之互相對向的面的至少其中一方,係形成:可將前述內針基座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按壓而使其朝徑向移動之傾斜面;前述移動構件的前述移動阻止部係隔著前述內針基座而配置在前述按壓部的相反側。
根據這種實施方式,只要簡單的結構即可實現上述的留置針組裝體,並且是將開關的按壓部插入於前述殼體內,且配置在內針基座的被卡止部及被按壓部之間,如此一來,係可依序地配置:殼體的支承部、彈推構件、內針基座的被卡止部、殼體的卡止部、開關的按壓部、內針基座的被按壓部,因此可縮短留置針組裝體的全長。
又,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之一,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欲將該移動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移動構件操作部;前述開關,係具有:欲將該開關從前述第3位置移動到前述第4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開關操作部;在前述第3位置處的前述開關操作部係配置於:鄰近在前述第1位置處的移動構件操作部的基端側。
如此一來,以手握持殼體並且將內針及外針穿刺到對象部位之後,例如:將握持殼體的手之拇指或食指放置在移動構件操作部,使移動構件操作部移動到前端方向的第2位置之後,再將該手指收回而改置放在鄰近於原本的第2位置之開關操作部,朝基端方向進行扳動,即可將內針拔出而收納於殼體內。因此,在執行手操作時,不必使用到複數根手指,也無需用手重新握持殼體,可很容易進行操作。
又,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之一,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欲將該移動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移動構件操作部;前述開關,係具有:欲將該開關從前述第3位置移動到前述第4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開關操作部;   在前述第3位置處的前述開關操作部係配置於:在第1位置處的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與在第2位置處的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之間。
如此一來,以手握持殼體並且將內針及外針穿刺到對象部位之後,例如:將握持殼體的手之拇指或食指放置在移動構件操作部,使移動構件操作部移動到前端方向的第2位置之後,在收回該手指時,只要將手指改放置在開關操作部朝基端方向扳動,即可將內針拔出而收納到殼體內。因此,在執行手操作時,不必使用到複數根手指,也無需用手重新握持殼體,可很容易進行操作。
此外,將第3位置處的前述開關操作部配置在第1位置處的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與第2位置處的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之間的情況下,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係具有:從前述移動構件往前述徑向延伸的柱狀部;從該柱狀部朝與前述軸向及前述徑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設置的遮簷部;並且在前述第1位置時,可將前述開關操作部收納於該遮簷部更好。
如此一來,在第3位置處的前述開關操作部可被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的遮簷部所覆蓋,因此可防止誤作動。
此外,在本發明中,前述移動構件,係利用前述殼體及前述開關的至少其中一方,來限制該移動構件朝徑向旋轉更好。
此外,在本發明中,前述移動構件,係藉由形成了懸臂形狀的缺口,而可防止該移動構件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之後,再度回到第1位置更好。
以下,將佐以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第1圖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留置針組裝體的分解立體圖。
如第1圖所示,留置針組裝體1是具備:將被留置在對象部位的留置部2;被插入在留置部2的內針3;用來固定內針3的基端部之內針基座4;將內針基座4可朝軸向及徑向移動地予以收納並且加以保持的殼體5;被安裝成可相對於殼體5從既定的第1位置起滑動到留置部2的針尖方向的第2位置為止的內筒6;用來將內針基座4朝殼體5的基端方向彈推的壓縮彈簧S;被安裝成可相對於殼體5從既定的第3位置起滑動到與留置部2的針尖相反方向的第4位置為止的開關7。
內筒6是構成本發明中的移動構件。又,壓縮彈簧S是構成本發明中的彈推構件。又,第1位置係後述的第7圖A中的內筒6的位置;第2位置係第7圖B至7D中的內筒6的位置。又,第3位置係第7圖A及第7圖B中的開關7的位置;第4位置是第7圖C及第7圖D中的開關7的位置。
留置部2是具備:管狀的外針21;用來固定外針21的基端部之外針基座22。外針21是在前端部具備斜尖竹籤狀的穿刺部21a。
內針3是插入在外針21及外針基座22的內部,並且其前端是從外針21的前端往前方突出。
殼體5是具備:外筒8及被固定在外筒8的止動管9。在殼體5的前端部係安裝了保護蓋10,用來保護留置部2和內針3。
第2圖是顯示內針基座4的詳細構造。第2圖A是平面圖、第2圖B是正面圖、第2圖C是第2圖A的C-C剖面圖。
如第2圖所示,內針基座4是具備:可供內針3插入且加以固定之中空圓筒狀的內針固定部41;鄰接在內針固定部41的基端側,且內徑大於內針固定部41的中空圓筒狀的濾心插入部42。
從內針固定部41往濾心插入部42移行的部分,是被後述的突出部與壓縮彈簧S所一起按壓的台階部43。
在濾心插入部42的上部之前端側,係設有:沿著與內針基座4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出去的被卡止部44。被卡止部44的前端面是位於與台階部43同一個面上。
在濾心插入部42的上部的基端側,係設有:當開關7從第3位置往第4位置移動時,將會被該開關7往下按的突出部45。在突出部45上設有可使其被往下按的傾斜面45a。突出部45在本發明中係構成被按壓部。
為了讓人看得到在濾心插入部42所產生的血液的回滲現象,濾心插入部42的周圍是以透明的構件來構成的。在濾心插入部42係插入既可讓氣體通過又可抑制液體通過的濾心46(第1圖)。
第3圖係顯示出止動管9的詳細結構。第3圖A係平面圖、第3圖B係正面圖、第3圖C係左側面圖、第3圖D係右側面圖、第3圖E係底面圖、第3圖F係第3圖A的F-F剖面圖。
如第3圖所示,止動管9係具有:部分圓筒部91,在其略呈圓筒狀的底面側係被鏤空而呈開口;用來封閉該部分圓筒部91的前端的頂板部92;用來封閉該部分圓筒部91的基端的底板部93。
部分圓筒部91的外徑是與內筒6的內徑相同或者稍微小一點,並且部分圓筒部91的內徑是與內針基座4相同或者稍微大一點。
在部分圓筒部91的上方前端側,係形成有:沿著長邊方向延伸的矩形的止動管開縫部94。
在部分圓筒部91上之鄰近止動管開縫部94的前端側的位置,係形成有一個卡止收納部95,可供內針基座4的被卡止部44嵌合於此處的狀態,使得內針基座4受到卡止。卡止收納部95的基端側面是構成:用來支承被卡止部44的前端面,且當內針基座4擺動到後述的支承解除位置時,可解除該支承狀態的卡止部95a。
在部分圓筒部91的上部之鄰近止動管開縫部94的基端側的位置,係設有:一可滑動到後述的內筒6的內筒開縫部63來進行嵌合的凸部96。
頂板部92是由呈圓環狀且平板狀的構件來構成的。該圓環的軸線係與殼體5的軸線一致。
在頂板部92的中央部係形成有一個圓形貫通孔92a,其係供內針基座4的內針固定部41可移動地嵌合於該孔內。圓形貫通孔92a的孔徑是較之內針固定部41的外徑稍微大一點,因此,圓形貫通孔92a是鬆緩地支承著內針基座4的前端側,而讓內針基座4可朝基端方向拉拔,而且可讓內針基座4的基端側從後述之既定的支承位置擺動到支承解除位置而朝徑向移動。
頂板部92之基端側的面,是構成用來支承壓縮彈簧S的前端之支承部92b。在頂板部92的下方係形成有一個與後述的內筒6的擺動阻止部65相對應的凹部92c。
底板部93是由直徑大於部分圓筒部91的外徑之呈圓盤狀且平板狀的構件所構成的。該圓盤的軸線係與殼體5的軸線一致。在底板部93的基端面,係設有相鄰的一對爪片部93a,該一對爪片部93a係與包含殼體5的軸線及上下方向在內的平面保持平行地延伸出去,並且將該軸線夾置於該一對爪片部93a的中間。
第4圖係顯示內筒6的詳細構造。第4圖A係平面圖、第4圖B係正面圖、第4圖C係左側面圖、第4圖D係右側面圖、第4圖E係第4圖A的E-E剖面圖。
如第4圖所示,內筒6係具備:中空圓筒狀的外針基座安裝部61、以及鄰近外針基座安裝部61的基端側,且直徑大於外針基座安裝部61之中空圓筒狀的圓筒部62。外針基座安裝部61與圓筒部62係相連通且兩者的軸線都是與殼體5的軸線一致。
外針基座22的基端部是外嵌在外針基座安裝部61的外周面上,而可拆卸自如地安裝於該處。又,內針基座4的內針固定部41則是可前進後退地插入於外針基座安裝部61的內周面。
圓筒部62的內徑是大於止動管9的部分圓筒部91的外徑,並且小於止動管9的底板部93的直徑。圓筒部62的外徑是與止動管9的底板部93的直徑相同程度的大小。此一結果,止動管9係可從基端部的這一側插入到圓筒部62內,並且可前後移動,當內筒6的基端與底板部93的前端側面抵接在一起時,就是該止動管9插入的極限。
在圓筒部62的上方,係形成有一個從基端部往前端側沿著長邊方向延伸之矩形的內筒開縫部63。內筒開縫部63與止動管9的止動管開縫部94,在短邊方向上的寬度係形成相同程度的大小。在內筒開縫部63的基端與圓筒部62的基端之間,係設置一個較之該內筒開縫部63的寬度更窄的組裝溝64。在組裝溝64的基端側,係形成有一對傾斜部64a,該傾斜部64a的溝寬度是朝向基端側逐漸地放大。
在圓筒部62的內周面的下方,係設有一個從前端往基端側延伸之凸狀的擺動阻止部65。擺動阻止部65是用來阻止內針基座4朝往徑向移動,因此,是構成本發明的移動阻止部。此外,藉由這個擺動阻止部65與止動管9的凹部92c的嵌合,可防止止動管9在內筒6的內部進行相對性的轉動。
在圓筒部62的上部的前端,係設有一個內筒操作部66,其係用來將內筒6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如第4圖C所示,內筒操作部66係由:設在包含軸線且朝往上下方向延展的平面的兩側之一對柱狀部66a、66a;以及連結這兩個柱狀部66a的架橋部66b(相當於本發明中的遮簷部)共同形成拱門形狀。為了讓後述的開關操作部74能夠通過這一對柱狀部66a、66a之間,內筒操作部66是將這一對柱狀部66a、66a的分開距離設成大於開關操作部74的寬度。內筒操作部66係構成本發明中的移動構件操作部。
柱狀部66a的基端側係形成:上方稍微往前端側傾斜的面,以資便於利用握持著殼體5的手之拇指或食指來將內筒6朝殼體5的前端方向進行推壓。
第5圖係顯示開關7的詳細構造。第5圖A係平面圖、第5圖B係正面圖、第5圖C係左側面圖、第5圖D係右側面圖、第5圖E係底面圖、第5圖F係第5圖A的A-A剖面圖。
如第5圖所示,開關7係具有:沿著長邊方向延伸之矩形的上部板狀構件71;在該上部板狀構件71的下方保持平行地延伸之矩形的下部板狀構件72;用來結合上部板狀構件71的基端部與下部板狀構件72的基端部,且朝基端方向延伸的結合部73。
如第5圖C以及第5圖D所示,上部板狀構件71的短邊方向的寬度係與下部板狀構件72的短邊方向的寬度相同的程度,且大於結合部73之短邊方向的寬度。
又,內筒6之內筒開縫部63的短邊方向的寬度大小,是大於結合部73的寬度且小於上部板狀構件71的寬度。如此一來,結合部73係可嵌入到內筒開縫部63且可進行滑動,但是,如果不強迫上部板狀構件71及下部板狀構件72做大幅度變形的話,將無法通過內筒開縫部63。
上部板狀構件71係沿著內筒6的外周面呈彎曲狀;下部板狀構件72係沿著內針基座4的濾心插入部42的外周面呈彎曲狀;結合部73係沿著止動管9的外周面呈彎曲狀。
在上部板狀構件71的上部前端,係設有一個開關操作部74,其係用來將開關7從第3位置往第4位置移動。開關操作部74的前端側係形成:上方稍微往基端側傾斜的面,以資便於利用握持著殼體5的手之拇指或食指來將開關操作部74朝基端方向進行推壓。
在上部板狀構件71的兩側面,係設有:一對鄰近於開關操作部74的基端側之伸出部75、75。伸出部75、75係分別沿著上部板狀構件71的短邊方向延伸出去。
在下部板狀構件72的前端部,係形成有:朝上下貫穿且可供內針基座4的突出部45嵌合用的按壓收納部76。按壓收納部76的前端側面係構成:當開關7往第4位置移動時,可與內針基座4的突出部45進行接觸而將該突出部45往下方按壓,使得內針基座4產生容後詳述的擺動之按壓部76a。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是在突出部45設有可將其往下按壓的傾斜面45a,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亦可在按壓部76a設有可將突出部45往下按壓的傾斜面。
下部板狀構件72的底面之中的按壓收納部76的周緣部,係與內筒6的擺動阻止部65一起作用而構成擺動防止機構。亦即,該周緣部與擺動阻止部65,在內筒6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之前,係從上下方向將內針基座4的濾心插入部42夾住,以阻止內針基座4朝下方擺動。
第6圖係顯示外筒8的詳細構造。第6圖A係平面圖、第6圖B係正面圖、第6圖C係左側面圖、第6圖D係右側面圖、第6圖E係第6圖A的E-E剖面圖、第6圖F係第6圖B的F-F剖面圖。
如第6圖所示,外筒8係具有:在兩側面形成有一對滑止部81a之中空圓筒狀的本體部81、以及設在該本體部81的基端之圓盤狀的平板狀構件也就是底部82。
外筒8的上部係形成:從前端至中央部都開放成細縫狀之外筒開縫部83。
外筒開縫部83的前端側的寬度係與內筒6的內筒操作部66的橫向寬度相同,而可構成:將內筒操作部66收納在第1位置的內筒收納部83a。
外筒開縫部83係設有一對鄰近於內筒收納部83a的基端側之復位防止部83b。一對復位防止部83b是形成:分別從外筒開縫部83之相對向的緣部朝互相接近的方向成凸狀的延伸出去,當開關7從第3位置移動到第4位置時,可與開關7的伸出部75、75抵接而阻止其更進一步的移動。
外筒開縫部83係在鄰近於復位防止部83b的基端側,形成有一個寬度小於內筒收納部83a之可用來收納開關7之開關收納部83c。
底部82係中央為矩形開口之圓盤狀,可用來將止動管9的爪片部93a予以卡止。在底部82的開口端緣,前端側面係形成可讓爪片部93a容易越過的傾斜面,但是,基端側面則是形成:與外筒8的軸線正交的垂直面,而可阻止已經越過傾斜面之後的爪片部93a回到原位。
留置針組裝體1的組裝方式係如下所述。
亦即,如第1圖至第6圖所示,首先,係將上述的濾心46插入到內針基座4的濾心插入部42。接下來,一面將壓縮彈簧S予以壓縮,一面將壓縮彈簧S裝設於內針基座4的內針固定部41,並且使得壓縮彈簧S的一端推壓在內針基座4的台階部43。
接下來,從上方將止動管9安裝在內針基座4。亦即,將內針固定部41嵌合於止動管9前端的頂板部92,以使頂板部92推壓於壓縮彈簧S的另一端,並且以將內針基座4的被卡止部44嵌合在止動管9的卡止收納部95的方式,將止動管9配置於內針基座4。此時,卡止收納部95的卡止部95a,係對抗壓縮彈簧S的彈推力量而將內針基座4的被卡止部44予以卡止。
如此一來,內針基座4的前端側係受到支承,並且利用頂板部92而使得內針基座4的基端側可以往下方擺動。
接下來,從上方將開關7安裝在止動管9。亦即,先將開關7的按壓收納部76嵌合於內針基座4的突出部45,並且沿著止動管9的止動管開縫部94將開關7的下部板狀構件72予以嵌入。
如此一來,開關7就被安裝在對於止動管9而 言的第3位置。
接下來,從內筒6的基端側將止動管9的前端部予以插入,將內筒6相對於內針基座4、止動管9以及開關7進行滑動,直到內筒6的基端抵接到止動管9的底板部93為止。
亦即,因為內筒6的組裝溝64是具有傾斜部64a,所以開關7的結合部73與止動管9的凸部96將會依序地翻越過組裝溝64而被插入到內筒開縫部63。更進一步使止動管9往前進的話,內筒6的圓筒部62將會被插入而且是被夾在開關7的上部板狀構件71與下部板狀構件72之間。將止動管9往前進到達內筒6的前端部的話,內針基座4的內針固定部41將會被插入到外針基座安裝部61,而且止動管9的凹部92c將會嵌合在內筒6的擺動阻止部65,並且支承內針基座4之濾心插入部42的下部。
更進一步使止動管9前進直到抵接於內筒6的前端為止的話,開關7的開關操作部74將會進入內筒6的內筒操作部66之拱門狀的下部而被收納。因為內筒6的內側的長度係與止動管9的外側的長度相同的程度,因此,使止動管9前進直到抵接於內筒6的前端為止的時候,內筒6的基端將會抵接於止動管9的底板部93。
如此一來,內筒6就被安裝在對於止動管9而言的第1位置,並且內筒6在第1位置時的內筒操作部66的位置,係與開關7在第3位置時的開關操作部74的位置,在長邊方向上係大致一致。
此時,內針基座4的濾心插入部42,係被開關7的第2板狀構件的底面與止動管9的內周面從上下夾住而予以支承,因此,內筒6的擺動阻止部65係處於阻止濾心插入部42以頂板部92為中心朝下方進行擺動的狀態。
又,利用這個擺動阻止部65與止動管9的凹部92c,可防止止動管9在內筒6的內部進行相對性的轉動。
接下來,將內筒6的基端部從外筒8的前端側插入,將外筒8相對於內針基座4、止動管9、開關7以及內筒6進行滑動,直到止動管9的底板部93抵接於外筒的底部82為止。此時,開關7的上部板狀構件71與內筒6的內筒操作部66係受到外筒8的外筒開縫部83所導引。
亦即,將開關7以沿著外筒開縫部83的方式插入,並且將開關7的上部板狀構件71收納在開關收納部83c,同時又將內筒操作部66收納在內筒收納部83a。更進一步地插入,直到內筒6抵接於外筒8的基端為止,此時,再更進一步朝基端方向用力推壓的話,止動管9的爪片部93a將會翻越過設在外筒8的底部82的開口而被卡止住。如此一來,就結束了外筒8的安裝工作,內筒6是被安裝在外筒8的第1位置。
接下來,將黏著劑塗佈在內針3的基端部,並將該基端部插入到內針基座4的內針固定部41予以黏著固定。
接下來,將內筒6的外針基座安裝部61嵌合於留置部2的外針基座22,藉此,將留置部2安裝到內筒 6。然後,將外筒8的前端部插入到保護蓋10的基端部,來將保護蓋10安裝到外筒8。如此一來,留置針組裝體1的組裝就完成了。
在使用留置針組裝體1時,先將保護蓋10從留置針組裝體1卸下而露出外針21。
接下來,以手握持著殼體5,將內針3及外針21穿刺到血管的對象部位。此時,可以從內針基座4的濾心插入部42是否有產生血液的回滲現象來確認內針3及外針21是否已經穿刺到血管中。
此外,內針基座4的基端部是受到插入在濾心插入部42的濾心46所阻塞著,因此,血液並不會從內針基座4的基端部流出,而且亦可限制血液往前端側進行逆流。
如上所述,當內筒6處於第1位置時,內針基座4係如第7圖A所示,內針固定部41的前端側是被止動管9的頂板部92支承成可以進行擺動,利用止動管9的卡止部95a來承受壓縮彈簧S的彈推力量,並且是透過內針基座4的被卡止部44來被支承於內筒6內部。
又,內筒6的擺動阻止部65係支承著濾心插入部42的下部,如此一來,可阻止濾心插入部42往下方進行擺動。
接下來,以握持著殼體5之手的拇指或食指來推壓內筒操作部66,如此一來,可以只將外針21進一步插入血管內。藉此,當內筒6從第1位置往前端方向移動而 抵達第2位置的話,就會如第7圖B所示,擺動阻止部65將會脫離濾心插入部42的下部,而移動到直徑比濾心插入部42更大的圓筒部62的位置。
如此一來,就可以解除以擺動阻止部65來阻止內針基座4進行擺動的作用。
接下來,以握持著殼體5之手的拇指或食指來扳動開關7的開關操作部74。藉此,當開關7從第3位置往基端方向移動而抵達第4位置的話,係如第7圖C所示,開關7的按壓部76a將會接觸內針基座4的突出部45,而將突出部45往下按壓。如此一來,內針基座4將會以止動管9的頂板部92為中心進行擺動,內針基座4的濾心插入部42將會往下方移位。如此一來,內針基座4的被卡止部44就會往下方移位而脫離被止動管9的卡止部95a所支承的位置,因而解除了以卡止部95a來支承被卡止部44的狀態。
如此一來,係如第7圖D所示,壓縮彈簧S將會伸展,並且將會移動內針基座4直到抵接於止動管9的底板部93為止。此時,原本被固定在內針基座4的內針3將被從外針21拔掉而被收容在殼體5內。
又,當開關7抵達第4位置的話,外筒8的復位防止部83b將會與開關7的伸出部75接觸,因而可以阻止開關7做更進一步的移動。
然後,將內筒6的外針基座安裝部61從外針基座22卸下,如此一來,即可將外針21與外針基座22一起留置在對象部位。藉由將被留置的外針基座22連接到輸液 管線等,即可實施輸液等的處置。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是以手握持著殼體5而將內針3以及外針21穿刺到對象部位之後,再以握持著殼體5之手的拇指或食指,將手指放在內筒6的內筒操作部66往前端方向推送,即可只將外針21更進一步往血管內推送,並且可以解除內針基座4的擺動受到阻止的狀態。然後,將手指放在開關7的開關操作部74,只要朝基端方向扳動開關操作部74,即可使內針基座4進行擺動,而可解除承受著壓縮彈簧S(相當於本案發明中的彈推構件)的彈推力量之內針基座4的被支承狀態,並且利用壓縮彈簧S的推力將內針基座4往基端方向移動,而可將內針3收容到殼體5內。
此時,係藉由:將內筒操作部66往前端方向推壓的操作,來執行解除內針基座4的擺動受到阻止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是藉由:將開關操作部74往基端方向扳動的操作,來執行使內針基座4擺動而解除止動管9的支承作用;而係區隔出不同的操作方式,因此可防止:不小心誤觸而導致內針3的後退被突然起動,而在未料想到的時間點,內針就被拔出而被收容的情事。
再者,上述之將內筒操作部66往前端方向推壓的操作;以及將開關操作部74往基端方向扳動的操作,都是沿著外針21的軸線方向來執行的,因此,在進行手操作時,可防止外針的針尖往徑向抖動。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內筒6的第1位置處之內筒操作部66的位置係與在開關7的第3位置處之開關操作部74的位置,兩者在長邊方向上近乎一致,因此,只要執行將手指伸直和扳動的簡單動作,即可執行:將內筒操作部66往前端方向推壓的操作以及將開關操作部74往基端方向扳動的操作。因此,在進行手操作時,不必使用到複數根手指,也不必執行重新握持殼體的動作,即可很容易進行操作。
又,開關7的結合部73與止動管9的凸部96,是受到內筒6的內筒開縫部63之相對向的兩個緣部所夾持,而且開關7的上部板狀構件71是被夾在外筒8的復位防止部83b、83b,因此可藉由開關7來防止止動管9、內筒6以及外筒8做相對性的轉動,所以可穩定地執行手操作的動作。
又,如第5圖B所示,開關7係利用結合部73來將上部板狀構件71與下部板狀構件72結合在一起之略呈音叉形狀的開關,因此在將開關操作部74往基端方向扳動操作時,係沿著上部板狀構件71及下部板狀構件72的長邊方向產生壓縮以及拉伸作用。因此,並不會產生扭轉或撓曲,所以可將寬度設計成更窄。此外,因為具有上述的略呈音叉形狀,因此可以在將開關7的按壓收納部76嵌合於內針基座4的突出部45的狀態下,進行組裝來將下部板狀構件72插入到內筒6的圓筒部62的內部。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只要利用簡單的結構就可謀求留置針組裝體1的小型化。
再者,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上述的實施方式。
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內筒操作部66是利用一對柱狀部66a、66a與用來連結兩個柱狀部66a的架橋部66b來形成拱門狀,但是,亦可將架橋部66b予以省略而只利用一對柱狀部66a、66a來構成;或者將架橋部66b及其中一個柱狀部66a予以省略而只保留一個柱狀部66a亦可;或者亦可將柱狀部66a予以省略而做成L字狀的內筒操作部66。
又,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是將內筒操作部66製作成拱門狀,並且在其內側配置了開關操作部74,藉此,來使得在內筒6的第1位置處的內筒操作部66的位置與在開關7的第3位置處的開關操作部74的位置,兩者在長邊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亦可將在第3位置的開關操作部74配置成:鄰近於在內筒6的第1位置處的內筒操作部66的位置的基端側。
又,如第8圖所示,亦可在內筒6的基端部設置有:復位防止機構67,來防止內筒6從第1位置被移動到第2位置之後,內筒6又回去第1位置的這一側。
復位防止機構67係由:內筒開縫部63內的缺口所形成的,具體而言,是在朝內筒開縫部63的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懸臂狀部分的自由端處之朝向內筒開縫部63內突出的部分所構成的。這個復位防止機構67係當內筒6從第1位置移動到了第2位置時,受到了止動管9的凸部96所彈壓,才能夠復位。
復位防止機構67之靠近內筒6前端的這一側,係形成傾斜面,以便於讓止動管9的凸部96很容易翻越過去。又,復位防止機構67之中央部的相對向的側緣,為了要使得翻越過傾斜面之後的凸部96嵌合於此處,而可以阻止其回去原位,乃形成與凸部96相對應之ㄇ字形的缺口。
藉此,可以防止發生內筒6往第1位置這一側復位而外針21從穿刺部位脫落的問題。
1:留置針組裝體
2:留置部
21:外針
22:外針基座
3:內針
4:內針基座
41:內針固定部
42:濾心插入部
44:被卡止部
45:突出部
45a:傾斜面
46:濾心
5:殼體
6:內筒
62:圓筒部
65:擺動阻止部
66:內筒操作部
66a:柱狀部
66b:架橋部
7:開關
74:開關操作部
76a:按壓部
8:外筒
9:止動管
92:頂板部
92a:圓形貫通孔
93:底板部
95a:卡止部
S:壓縮彈簧
第1圖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留置針組裝體的分解立體圖。   第2圖是第1圖的留置針組裝體中的內針基座的詳細圖。   第3圖是第1圖的留置針組裝體中的止動管的詳細圖。   第4圖是第1圖的留置針組裝體中的內筒的詳細圖。   第5圖是第1圖的留置針組裝體中的開關的詳細圖。   第6圖是第1圖的留置針組裝體中的外筒的詳細圖。   第7圖是顯示第1圖的留置針組裝體中的殼體移動時的狀態的剖面圖。   第8圖是顯示變形例中的內筒的基端部之圖。
2:留置部
3:內針
4:內針基座
5:殼體
6:內筒
7:開關
8:外筒
9:止動管
41:內針固定部
42:濾心插入部
44:被卡止部
45:突出部
45a:傾斜面
46:濾心
62:圓筒部
65:擺動阻止部
66:內筒操作部
74:開關操作部
76a:按壓部
92:頂板部
93:底板部
95a:卡止部
S:壓縮彈簧

Claims (7)

  1. 一種留置針組裝體,其特徵為,其係具備:   管狀的外針;供固定該外針的基端部之外針基座;可插穿過前述外針及外針基座的內部之內針;供固定該內針的基端部之內針基座;以可讓前述內針基座朝軸向及徑向移動的方式予以收納之筒狀的殼體;將前述外針基座可拆卸地保持在前端部,並且可相對於前述殼體從既定的第1位置移動到前述外針的針尖方向的第2位置之移動構件;將前述內針基座朝前述殼體的基端方向進行彈推之彈推構件;可相對於前述殼體從既定的第3位置移動到與前述外針的針尖相反方向的第4位置之開關;   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當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可用來阻止前述殼體內的前述內針基座朝徑向移動之移動阻止部,   前述內針基座,當前述移動構件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是承受前述彈推構件的彈推力量而被卡止於前述殼體,並且被前述移動阻止部來阻止其朝徑向移動,當前述移動構件被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時,就解除前述移動阻止部對於前述內針基座朝徑向移動的阻止狀態,   前述開關,係具有:當位於前述第4位置時,可將前述內針基座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按壓而使其朝徑向移動的按壓部,   前述內針基座,係被前述按壓部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按壓而朝徑向移動,因而解除其與前述殼體的卡止狀態,並且受到前述彈推構件的彈推力量而朝前述殼體的基端方向移動而使得前述內針的前端部被收容到前述殼體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留置針組裝體,其中,   在前述內針基座的外周面係分別形成有:可被前述殼體卡止之被卡止部;以及較之前述被卡止部更靠近基端側,可被前述開關的按壓部進行按壓的被按壓部;   在前述殼體的內周面係分別形成有:用來卡止前述被卡止部之卡止部;以及較之前述卡止部更靠近前端側,用來支承前述內針基座之支承部;   前述彈推構件,係被夾置在前述殼體的支承部與前述內針基座的被卡止部之間;   前述開關的按壓部,係插入於前述殼體內,且被配置在前述內針基座的被卡止部與前述內針基座的被按壓部之間;   在前述內針基座的被按壓部與前述開關的按壓部之互相對向的面的至少其中一方,係形成:可將前述內針基座在前述殼體內朝徑向按壓而使其朝徑向移動之傾斜面;   前述移動構件的前述移動阻止部係隔著前述內針基座而配置在前述按壓部的相反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留置針組裝體,其中,   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欲將該移動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移動構件操作部;   前述開關,係具有:欲將該開關從前述第3位置移動到前述第4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開關操作部;   在前述第3位置處的前述開關操作部係配置於:鄰近在前述第1位置處的移動構件操作部的基端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留置針組裝體,其中,   前述開關,係具有:欲將該開關從前述第3位置移動到前述第4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開關操作部;   前述移動構件,係具有:欲將該移動構件從前述第1位置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時,可供手指置放的移動構件操作部;   在前述第3位置處的前述開關操作部係配置於:在第1位置處的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與在第2位置處的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留置針組裝體,其中,   前述移動構件操作部,係具有:從前述移動構件往前述徑向延伸的柱狀部;從該柱狀部朝與前述軸向及前述徑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設置的遮簷部;   並且在前述第1位置時,可將前述開關操作部收納於該遮簷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留置針組裝體,其中,   前述移動構件,係利用前述殼體及前述開關的至少其中一方,來限制該移動構件朝徑向旋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留置針組裝體,其中,   前述移動構件,係藉由形成了懸臂形狀的缺口,而可防止該移動構件移動到前述第2位置之後,再度回到第1位置。
TW107111182A 2017-03-30 2018-03-30 留置針組裝體 TWI7357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9278 2017-03-30
JP2017069278A JP6864180B2 (ja) 2017-03-30 2017-03-30 留置針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0347A TW201840347A (zh) 2018-11-16
TWI735772B true TWI735772B (zh) 2021-08-11

Family

ID=63678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1182A TWI735772B (zh) 2017-03-30 2018-03-30 留置針組裝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64180B2 (zh)
TW (1) TWI735772B (zh)
WO (1) WO20181817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01685A1 (it) 2019-02-06 2020-08-06 Sol Millennium Swiss R&D Center Sa Dispositivo medico con cannula disassata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59337U (zh) * 2009-08-27 2011-09-07 泰尔茂株式会社 留置针组装体
CN102711895A (zh) * 2009-10-16 2012-10-03 泰尔茂株式会社 留置针及留置针组装体
JP2013022263A (ja) * 2011-07-21 2013-02-04 Top Corp 留置針組立体
JP2016506282A (ja) * 2013-01-11 2016-03-03 江蘇磐宇科技有限公司Sunwell Biotech Co., Ltd. 安全な静脈留置針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3510A (en) * 1994-02-28 1996-11-12 Isaacson; Dennis R. Safety intravenous catheter assembly with automatically retractable needle
IL141574A0 (en) * 2001-02-21 2002-03-10 Serpomed Ltd Compact catheter insertion apparatus
IL166032A0 (en) * 2004-12-28 2006-01-15 Sergey Popov Catheter placem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59337U (zh) * 2009-08-27 2011-09-07 泰尔茂株式会社 留置针组装体
CN102711895A (zh) * 2009-10-16 2012-10-03 泰尔茂株式会社 留置针及留置针组装体
JP2013022263A (ja) * 2011-07-21 2013-02-04 Top Corp 留置針組立体
JP2016506282A (ja) * 2013-01-11 2016-03-03 江蘇磐宇科技有限公司Sunwell Biotech Co., Ltd. 安全な静脈留置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66992A (ja) 2018-11-01
TW201840347A (zh) 2018-11-16
WO2018181728A1 (ja) 2018-10-04
JP6864180B2 (ja) 2021-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51509B2 (ja) 受動的シールド注射器具
US6969376B2 (en) Safety indwelling needle
JP5125876B2 (ja) 挿入装置
JP5591221B2 (ja) 穿刺具組立体および薬液注入器具
TWI735772B (zh) 留置針組裝體
JP6718604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JP2004275741A (ja) 針組み立て品
JP4361962B1 (ja) 容器兼用注射器
JP7093497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JP2017042226A (ja) 留置針組立体
JPWO2016021323A1 (ja) 針組立体
JP6129825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5879062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JP7313749B2 (ja) 針組立体
JP4736042B2 (ja) 留置針
JP5606119B2 (ja) 穿刺針組立体
JP2009034379A (ja) 容器兼用注射器
JP5345471B2 (ja) 容器兼用注射器
JP4361959B2 (ja) 容器兼用注射器
JP5323589B2 (ja) 容器兼用注射器
JP4746121B2 (ja) 容器兼用注射器
JP4736041B2 (ja) 留置針
JP2017038850A (ja) 留置針
JP2021028045A (ja) 留置針
WO2010103920A1 (ja) 穿刺針組立体および薬液注入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