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597B - 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 - Google Patents
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28597B TWI728597B TW108145805A TW108145805A TWI728597B TW I728597 B TWI728597 B TW I728597B TW 108145805 A TW108145805 A TW 108145805A TW 108145805 A TW108145805 A TW 108145805A TW I728597 B TWI728597 B TW I72859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ive material
- negative electrode
- electrode active
- silicon particles
- carb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1—After-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02—Silic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ilicon Compound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種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包括碳材料及矽粒子。在散裝顆粒中,所述碳材料包裹所述矽粒子。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包括將所述碳材料及所述矽粒子混合成一混合粉末,以及將所述混合粉末以一機械進行過度混合。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
如今,作為便攜式小型電子設備之電源的鋰二次電池備受關注。相較於現有的使用鹼性水溶液之電池,鋰二次電池的放電電壓高兩倍,而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
鋰二次電池的正極活性物質主要使用由鋰和具有能嵌入鋰離子之結構的過渡金屬所組成的氧化物,例如:鋰鈷氧化物(LiCoO)、鋰鎳氧化物(LiNiO2
)及鋰鎳鈷錳氧化物(Li[NiCoMn]O2
, Li[Ni1-x-y
Cox
Mny
]O2
)。
負極活性物質使用能夠插入/解吸(desorbing)鋰的各種碳材料,其包括人工石墨、天然石墨及硬碳。然而,石墨的每單位質量的容量很小,只有372m Ah/g,因此難以提高鋰二次電池的容量。
具有比石墨更高容量的負極活性物質,例如:鋰與矽、錫及其氧化物等電化學合金化的物質(鋰合金物質),具有約1000m Ah/g以上的高容量及0.3 V至0.5 V的低充放電電位,因此其作為鋰二次電池的負極活性物質備受關注。
然而,這些物質具有以下問題:當這些物質與鋰電化學合金化時,其體積會因晶體結構的改變而膨脹。因此,在充放電的過程中,活性物質之間,或是活性物質與集電器之間會產生物理接觸損耗,導致鋰二次電池的容量隨著充放電循環的進行而大大降低。
因此,需要開發一種能進一步改善容量特性和循環壽命特性的高性能負極活性物質。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即提供一種具有改進的容量特性和循環壽命特性的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以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
然而,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並非受限於上述言及的問題,未言及的其他問題能夠通過以下記載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明確理解。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負極活性物質,其包括碳材料及矽粒子。在散裝顆粒(bulk particle)中,所述碳材料包裹著所述矽粒子。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碳材料可以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軟碳、硬碳、炭黑、乙炔黑(acetylene black)、Ketjen炭黑、碳纖維、碳納米管、石墨烯及膨脹石墨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矽粒子:所述碳材料的質量比可以是2:8至4:6。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碳材料:所述矽粒子的質量比可以是45-55:55-45。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55質量%以下。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可以是12 μm以下。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至55質量%。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可以是12 μm至18 μm。在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70%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至55質量%。在從朝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30%到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10質量%至45質量%。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可以是18 μm至22 μm。在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50%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至55質量%。在從朝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50%到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以下。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孔隙率可以是1%至7%。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中的孔隙可以相當於所述碳材料與所述矽粒子之間的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矽粒子的平均直徑可以是50 nm至120 nm。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還可以包括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外部的一外塗層。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包括:將碳材料及矽粒子混合成一混合粉末,以及將所述混合粉末以一機械進行過度混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過度混合可以以碾磨(milling)制程進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碾磨制程的碾磨速度可以是2000 rpm至6000 rpm。所述碾磨制程可以進行30分鐘至480分鐘。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負極,其包括所述負極活性物質。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鋰二次電池,其包括所述負極、含有一正極活性物質的一正極,以及設置在所述負極和所述正極之間的一隔板(separator)。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充放電過程中,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體積膨脹可以最小化。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負極活性物質,通過使所述矽粒子與所述碳材料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中心點皆均勻地分佈來抑制體積膨脹,從而可以補償不可逆的容量損失並改善循環壽命特性。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可以通過過度混合使所述矽粒子與所述碳材料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中心點皆均勻地分佈並形成孔隙。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可以使負極活性物質的體積膨脹最小化。再者,不僅可以增強機械性能,還能提高鋰二次電池性能。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鋰二次電池具有改進的容量特性和循環壽命特性。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在說明本發明的過程中,當相關的習知功能或結構的具體說明會混淆本發明的要旨時,將省略對其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本說明書中使用的術語是用於準確地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其能夠根據使用者或利用者的意圖,或者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慣例而有所不同。因此,術語應根據本說明書的整體內容進行定義。在各附圖中的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
在本說明書中,當記載某個一元件位於另一元件“上”時,不僅表示所述元件接觸所述另一元件的情況,也包括所述兩個元件之間存在其他元件的情況。
在本說明書中,當說明某一部分“包括”某一元件時,不表示排除其他元件,即還能夠包括其他元件。
以下,參照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進行具體說明。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實施例及附圖。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負極活性物質,其包括碳材料及矽粒子。在散裝顆粒(bulk particle)中,所述碳材料包裹著所述矽粒子。
圖1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結構的模擬圖。參照圖1,將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負極活性物質100放大倍數來看,碳材料110包裹著矽粒子120。在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100中,從表面到內部,所述碳材料110都包裹著所述矽粒子120,且所述碳材料110及所述矽粒子120皆均勻分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碳材料110可以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軟碳(soft carbon)、硬碳(hard carbon)、炭黑、乙炔黑、Ketjen炭黑、碳纖維、碳納米管、石墨烯及膨脹石墨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矽粒子120的平均直徑可以是50 nm至120 nm。當所述矽粒子的平均直徑小於50 nm時,所述矽粒子可能無法具有高容量。當所述矽粒子的平均直徑超過120 nm時,所述矽粒子的充放電速度可能降低。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矽粒子與所述碳材料的質量比可以是2:8至4:6。若碳材料的比例太大,充放電過程中的鋰(Li)的不可逆反應的比例會變大。若碳材料的比例太小,有可能不會出現加成效應。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碳材料與所述矽粒子的質量比可以是45-55:55-45。通過所述碳材料和所述矽粒子的均勻分散,可以改善電池容量表示和循環壽命特性。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中,矽粒子可以占55質量%以下。在此範圍內,充放電過程中的鋰(Li)的不可逆反應比例可以降低,並可維持結合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可以是12 μm以下。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至55質量%。雖然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朝向中心之方向時,矽粒子和碳材料有可能不均勻地分佈,但當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為12 μm以下時,矽粒子和碳材料的分佈可以均勻。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可以是12 μm至18 μm。在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70%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至55質量%。在從朝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30%到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10質量%至45質量%。雖然隨著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朝向中心之方向時,矽粒子與碳材料有可能不均勻地分佈,但當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為12 μm至18 μm時,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70%的區域中,矽粒子與碳材料可以均勻分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可以是18 μm至22 μm。在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50%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至55質量%。在從朝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50%到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可以占45質量%以下。雖然隨著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朝向中心之方向時,矽粒子與碳材料有可能不均勻地分佈,但當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為18 μm至22 μm時,在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50%的區域中,矽粒子與碳材料可以均勻分佈。這可以意味著即使根據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為一大體積顆粒,在其內部,矽粒子和碳材料也均勻分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當矽粒子和碳材料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中心點皆均勻地分佈時,可抑制體積膨脹並改善循環壽命特性。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孔隙率可以是1%至7%。當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孔隙率小於1%時,由於孔隙形成不足,有可能導致體積膨脹的抑制作用不夠。當孔隙率超過7%時,由於過多孔隙的形成,有可能增加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內部孔隙率可以定義為如下:內部孔隙率=每單位質量的孔隙體積/(比體積(specific volume)+每單位質量的孔隙體積)。
所述內部孔隙率的測量方式並不特別限制。例如,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以使用氮氣等氣體吸附儀,如日本拜爾有限公司(BEL JAPAN)的比表面積(specific surface area)設備(BELSORP)來測量所述內部孔隙率。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負極活性物質包括上述範圍內的孔隙,從而起到緩衝作用,減輕充電過程中矽的體積膨脹,防止電極的體積膨脹。由此,通過減小由矽粒子的容量特性及所述孔隙所導致的負極活性物質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可以改善鋰二次電池的壽命特性。此外,由於非水電解液可以浸漬在所述孔隙中,使鋰離子被引入到負極活性物質的內部,鋰離子從而可以有效地擴散,並且可以進行高速充放電。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中,孔隙相當於所述碳材料與所述矽粒子之間的空間。在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中,碳材料和矽粒子均勻分佈,相當於所述碳材料和所述矽粒子之間的孔隙平均很小,且孔隙可以與矽粒子均勻分佈。因此當矽粒子與鋰合金化並在體積上膨脹時,可以壓縮孔隙的體積,而使外觀幾乎沒有變化。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還可以包括在其外部的一外塗層。所述外塗層可以包括軟碳。例如,軟化點可為約100℃至340℃的非晶態形式的碳,其可以通過熱處理來結晶及部分結晶以形成外塗層。外塗層可以通過固態電解液界面(SEI)的形成及鋰(Li)離子的選擇性玻璃化來防止碳材料與電解液等接觸。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其包括:將碳材料及矽粒子混合成一混合粉末,以及將所述混合粉末以一機械進行過度混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混合粉末的製備可以通過混合碳材料和矽粒子來進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過度混合步驟可以透過將所述混合粉末以一機械進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過度混合可以以碾磨(milling)制程進行混合。所述碾磨制程可以使用珠磨機(beads mill)、高能球磨機(high energy ball mill)、行星式碾磨機(planetary mill)、攪拌球磨機(stirred ball mill)、SPEX型碾磨機(SPEX mill)、 磨碎機(Attrition mill)、磁電球磨機(Magneto-ball mill)及振動式碾磨機(vibration mill)中的至少一種進行。所使用的珠磨機和球磨機由不與矽及有機物產生反應的化學惰性材料製成,例如氧化鋯材料。珠磨機或球磨機的尺寸可以是0.1mm至1mm,但並不限於此。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碾磨制程可以通過將有機溶劑與混合粉末一起混合來進行。所述有機溶劑較佳為低揮發性溶劑,且其閃點(flash Point)可為15℃以上。所述有機溶劑可以是醇或烷,優選地,C1至C12醇或C6至C8烷。所述有機溶劑可以包括乙醇、異丙醇、丁醇、辛醇及庚烷中的至少一種,但並不限於此。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碾磨過程的時間取決於所使用的負極活性物質的尺寸、想要獲得的最終粒徑及在碾磨制程中使用的珠磨機或球磨機的尺寸。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碾磨制程的碾磨速度可以是2000 rpm至6000 rpm。所述碾磨制程可以進行30分鐘至480分鐘。當所述碾磨制程的碾磨速度及時間在上述範圍內時,矽粒子的平均粒徑被納米化成50 nm至120 nm,而可以與碳材料形成凡得瓦鍵。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碾磨制程中,可以是通過乾燥程序蒸發有機溶劑。乾燥程序可以在有機溶劑蒸發至揮發的溫度範圍內進行,例如,可以在60℃至150℃進行乾燥程序。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如上所述,通過碾磨制程將所述混合物磨碎並乾燥,使矽粒子和碳材料被納米化,從而使被納米化的碳材料和矽粒子可均勻地分佈在負極活性物質的內部。
根據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矽粒子從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中心皆均勻地分佈並形成孔隙,以製備出具有高容量及優異循環壽命特性的負極活性物質。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負極,其包括所述負極活性物質。
以下,將對包括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負極與鋰二次電池一起進行說明。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鋰二次電池,其包括:所述負極、含有一正極活性物質的一正極,以及設置在所述負極和所述正極之間的一隔板(separator)。
在根據本發明的鋰二次電池中,矽粒子從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內部可以均勻地分散,且矽粒子和碳材料之間形成孔隙。因此在充放電過程中,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體積膨脹達到最小化。這表示孔隙起到緩衝作用,減輕充電過程中矽的體積膨脹,從而防止電極的體積膨脹。
以下,參照圖2對鋰二次電池進行說明。圖2為根據一實現例的鋰二次電池的結構的示意圖。
如圖2所示,一鋰二次電池200包括一負極210、一隔板220及一正極230。所述鋰二次電池200的負極210、隔板220及正極230被捲繞或折疊,以容納在一電池容器240中。隨後,將有機電解液注入所述電池容器240並用一密封構件250進行密封,從而完成所述鋰二次電池200。所述電池容器240可以是圓柱形、矩形或薄膜形。例如,所述鋰二次電池200可以是大型薄膜形電池。例如,所述鋰二次電池200可以是鋰離子二次電池。此外,所述隔板220可以設置在正極230和負極210之間,以形成電池結構。將所述電池結構堆疊成雙電池(bi-cell)結構後,浸漬於有機電解液中。再者將所得之物裝入袋(pouch)中並進行密封,以完成鋰離子聚合物二次電池。將數個所述電池結構堆疊成一電池組。所述電池組可以使用於任何需要大容量及大功率的設備。例如,所述電池組可以使用於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動工具、電動汽車等。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210可以按照與所述正極230相同的方式製備。此外,在所述負極210的漿料組合物中,可以使用與所述正極230的漿料組合物相同的導電劑、黏合劑及溶劑。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210的漿料組合物可以通過將一負極活性物質、一粘合劑、一溶劑及一任選的導電劑進行混合來製備。所述負極210的漿料組合物可直接塗覆在一負極集電器上,以製備一負極板。或者,所述負極210的漿料組合物可澆鑄在單獨的支架上,以形成一負極活性物質層。然後,從所述支架剝離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並將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層疊壓在一負極集電器上,以製備一負極板。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可以用作為負極活性物質。此外,除了上述的負極活性物質外,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可以包括在本領域中可使用於鋰二次電池的任意負極活性物質。例如,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可以包括鋰金屬、可與鋰合金化的金屬、過渡金屬氧化物、非過渡金屬氧化物及碳材料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可與鋰合金化的金屬為矽(Si)、錫(Sn)、鋁(Al)、鍺(Ge)、鉛(Pb)、鉍(Bi)、銻(Sb)、Si-Y’合金(其中Y’為鹼金屬、鹼土金屬、13族元素、14族元素、過渡金屬、稀土元素或其組合,非Si),以及Sn-Y’合金(其中Y’為鹼金屬、鹼土金屬、13族元素、14族元素、過渡金屬、稀土元素或其組合,非Sn)等。所述元素Y’可以選自於由鎂(Mg)、鈣(Ca)、鍶(Sr)、鋇(Ba)、鐳(Ra)、鈧(Sc)、釔(Y)、鈦(Ti)、鋯(Zr)、鉿(Hf)、鈩(Rf)、釩(V)、鈮 (Nb)、鉭(Ta)、𨧀(Db)、鉻(Cr)、鉬(Mo)、鎢(W)、𨭎(Sg)、鍀(Tc)、錸(Re)、𨨏(Bh)、鐵(Fe)、鉛(Pb)、釕(Ru)、鋨(Os)、𨭆(Hs)、銠(Rh)、銥(Ir)、鈀(Pd)、鉑(Pt)、銅(Cu)、銀(Ag)、金(Au)、鋅(Zn)、鎘(Cd)、硼(B)、鋁(Al)、鎵(Ga)、錫(Sn)、銦(In)、鍺(Ge)、磷(P)、砷(As)、銻(Sb)、鉍(Bi)、硫(S)、硒(Se)、碲(Te)及釙(Po)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過渡金屬氧化物可以是氧化鈦鋰、氧化釩及鋰釩氧化物等。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非過渡金屬氧化物可以是SnO2
及SiOx
(0<x<2)等。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碳材料可以是結晶碳、無定形(amorphous)碳或其混合物。所述結晶碳可以是石墨,如無定形、板狀、片狀(flake)、球形或纖維狀的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所述無定形碳可以包括軟碳(soft carbon)、硬碳(hard carbon)、中間相瀝青碳化物(mesophase pitch carbide)及煆燒焦炭(calcined coke)組中的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劑、粘合劑及溶劑的含量為在鋰二次電池中常使用的位準。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集電器的厚度一般為3 μm至500 μm。所述負極集電器沒有特別的限制,只要其具有導電性且不會引起電池中的化學變化即可。例如,所述負極集電器可以由銅、不銹鋼、鋁、鎳、鈦、煆燒碳、表面經碳、鎳、鈦及銀等處理的銅或不銹鋼,以及鋁-鎘合金等組成。此外,可以在表面上形成細微的凹凸,以增加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結合強度。再者,所述負極集電器可以以各種形式被使用,如薄膜、片材、箔、網、多孔體、泡沫及不織布等。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正極230的漿料組合物可通過將一正極活性物質、一溶劑、一黏合劑及一任選的導電劑進行混合來製備。所述正極230的漿料組合物可以直接塗覆在一正極集電器上並進行乾燥,以製備含有一正極活性物質層的一正極板。或者,所述正極230的漿料組合物可澆鑄在單獨的支架上,以形成一正極活性物質層。然後,從所述支架上剝離下所述正極活性物質層疊壓在一正極集電器上,以製備含有所述正極活性物質層的一正極板。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可使用於正極活性物質的材料為含鋰的金屬氧化物,但不限於此,只要是在本領域中常使用的材料即可。例如,正極活性物質的材料可包含選自於鈷、錳、鎳及其組合的金屬和鋰的數種複合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種。具體地,正極活性物質的材料可包含由Lia
A1-b
B’b
D’2
(其中,0.90≤a≤1,及0≤b≤0.5)、Lia
E1-b
B’b
O2-c
D’c
(其中,0.90≤a≤1,0≤b≤0.5,0≤c≤0.05)、LiE2-b
B’b
O4-c
D’c
(其中,0≤b≤0.5,0≤c≤0.05)、Lia
Ni1-b-c
Cob
B’c
D’α
(其中,0.90≤a≤1,0≤b≤0.5,0≤c≤0.05,0>α≤2)、Lia
Ni1-b-c
Cob
B’c
O2-α
F’α
(其中,0.90≤a≤1,0≤b≤0.5,0≤c≤0.05,0>α>2)、Lia
Ni1-b-c
Cob
B’c
O2-α
F’2
(其中,0.90≤a≤1,0≤b≤0.5,0≤c≤0.05,0>α>2)、Lia
Ni1-b-c
Mnb
B’c
Dα
(其中,0.90≤a≤1,0≤b≤0.5,0≤c≤0.05,0>α≤2)、Lia
Ni1-b-c
Mnb
B’c
O2-α
F’α
(其中,0.90≤a≤1,0≤b≤0.5,0≤c≤0.05,0>α>2)、Lia
Ni1-b-c
Mnb
B’c
O2-α
F’2
(其中,0.90≤a≤1,0≤b≤0.5,0≤c≤0.05,0>α>2)、Lia
Nib
Ec
Gd
O2
(其中,0.90≤a≤1,0≤b≤0.9,0≤c≤0.5,0.001≤d≤0.1)、Lia
Nib
Coc
Mnd
Ge
O2
(其中,0.90≤a≤1,0≤b≤0.9,0≤c≤0.5,0≤d≤0.5,0.001≤e≤0.1)、Lia
NiGb
O2
(其中,0.90 ≤ a ≤ 1,0.001 ≤ b ≤ 0.1)、Lia
CoGb
O2
(其中,0.90≤a≤1,0.001≤b≤0.1)、Lia
MnGb
O2
(其中,0.90≤a≤1,,0.001≤b≤0.1)、Lia
Mn2
Gb
O4
(其中,0.90≤a≤1,0.001≤b≤0.1)、QO2
、QS2
、LiQS2
、V2
O5
、LiV2
O5
、LiNiVO4
、Li(3-f)
J2
(PO4
)3
(0≤f≤2)、Li(3-f)
Fe2
(PO4
)3
(0≤f≤2)及LiFePO4
中的任一化學式所表示的任一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上述化學式中,A是鎳(Ni)、鈷(Co)、錳(Mn)或其組合;B’是鋁(Al)、鎳(Ni)、鈷(Co)、錳(Mn)、 鉻(Cr)、 鐵(Fe)、 鎂(Mg)、鍶(Sr)、釩(V)、稀土元素或其組合;D’是氧(O)、氟(F)、硫(S)、磷(P)或其組合;E是鈷(Co)、錳(Mn)或其組合;F’是氟(F)、硫(S)、磷(P)或其組合;G是鋁(Al)、鉻(Cr)、錳(Mn)、鐵(Fe)、鎂(Mg)、鑭(La)、鈰(Ce)、鍶(Sr)、釩(V)或其組合;Q是鈦(Ti)、鉬(Mo)、錳(Mn)或其組合;I’是鉻(Cr)、釩(V)、鐵(Fe)、鈧(Sc)、釔(Y)或其組合;J是釩(V)、鉻(Cr)、錳(Mn)、鈷(Co)、鎳(Ni)、銅(Cu)或其組合。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也可以使用可在前述化合物的表面上形成鍍層(coating layer)的一化合物,或者也可以將前述化合物與會形成鍍層的一化合物混合使用。所述鍍層可以包括一鍍層元素(coating element)的氧化物、氫氧化物(hydroxide)、羥基氧化物(oxyhydroxide)、氧基碳酸鹽(oxycarbonate)或羥基碳酸鹽(hydroxycarbonate)。組成所述鍍層的化合物可以是無定形或結晶。所述鍍層元素可為鎂(Mg)、鋁(Al)、鈷(Co)、鉀(K)、鈉(Na)、鈣(Ca)、矽(Si)、鈦(Ti)、釩(V)、錫(Sn)、鍺(Ge)、鎵(Ga)、硼(B)、砷(As)、鋯(Zr)或其混合物。所述鍍層的形成可以使用任何的塗覆方法,只要能塗覆上述化合物而不會對正極活性物質的物理特性產生不利影響即可,例如:噴塗(spray coating)及浸漬(dipping)等。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導電劑可為炭黑、石墨微粒、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乙炔黑、Ketjen炭黑、碳纖維、碳納米管、諸如銅、鎳、鋁及銀等金屬粉末或金屬纖維或金屬管,或是諸如聚苯衍生物等導電聚合物,但不限於此,在本技術領域中可作為導電劑的任何物質皆可。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粘合劑可以使用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PTFE)、或上述聚合物的混合物或丁苯橡膠基聚合物等作為粘合劑,並且,可以使用N-甲基氫吡咯酮(NMP)、丙酮或水作為溶劑,但並不限於此,可以在本領域使用的任何材料都可以。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向正極漿料組合物添加增塑劑,從而在電極板內部形成孔隙。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導電劑、粘合劑及溶劑的含量為在處理鋰二次電池中通常使用的水平。根據鋰二次電池的用途和配置,可省略導電劑、粘合劑及溶劑中至少一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正極集電器的厚度一般為3 μm至500 μm。所述正極集電器沒有特別的限制,只要其具有導電性且不會引起電池中的化學變化即可。例如,所述正極集電器可以由銅、不銹鋼、鋁、鎳、鈦、煆燒碳、表面經碳、鎳、鈦及銀等處理的銅或不銹鋼,以及鋁-鎘合金等組成。此外,可以在表面上形成細微的凹凸,以增強所述正極活性物質的結合強度。再者,所述正極活性物質可以以各種形式被使用,如薄膜、片材、箔、網、多孔體、泡沫及不織布等。所述正極的混合密度可以至少為2.0 g/cc。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負極210和所述正極230可以由所述隔板220分離。所述隔板220可以由常使用於鋰二次電池的任一種材料組成。特別是,具有低抗電解質離子遷移能力及高電解液吸收能力的材料較適合,例如:玻璃纖維、聚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組合。所述隔板220可呈不織布或梭織物的形式。所述隔板220可具有0.01 μm至10 μm的孔隙直徑及5 μm至300 μm的厚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含鋰鹽的非水電解液是由非水電解液和鋰組成。所述非水電解液可以由非水電解質、有機固體電解質或無機固體電解質組成。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非水電解液可包含一非質子有機溶劑,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碳酸丙烯酯、碳酸亞乙酯、碳酸丁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γ-丁基內酯、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二甲基亞碸、1,3-二氧雜環戊烷、甲醯胺、二甲基甲醯胺、二氧雜環戊烷、乙腈、硝基甲烷、甲酸甲酯、乙酸甲酯、磷酸三酯、三甲氧基甲烷、二惡英衍生物、環丁碸、甲基環丁碸、1,3-二甲基-2-咪唑烷酮、碳酸丙烯酯衍生物、四氫呋喃衍生物、醚、焦酸甲酯及丙酸乙酯。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有機固體電解質可為聚合物,諸如:聚乙烯衍生物、聚氧化乙烯衍生物、聚丙烯氧化物衍生物、磷酸酯聚合物、聚攪拌賴氨酸(agitation lysine)、聚酯硫化物、聚乙烯醇、聚偏二氟乙烯及含離子離解基團。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無機固體電解質可為鋰(Li)的氮化物、鹵化物或硫酸鹽,諸如:Li3
N、LiI、Li5
NI2
、Li3
N-LiI-LiOH、LiSiO4
、LiSiO4
-LiI-LiOH、Li2
SiS3
、Li4
SiO4
、Li4
SiO4
-LiI-LiOH及Li3
PO4-Li2
S-SiS2
。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鋰鹽為常用於鋰二次電池且易溶於非水電解液的鋰鹽,包括LiCl、LiBr、LiI、LiClO4
、LiBF4
、LiB10
Cl10
、LiPF6
、LiCF3
SO3
、LiCF3
CO2
、LiAsF6
、LiSbF6
、LiAlCl4
、CH3
SO3
Li、CF3
SO3
Li、(CF3
SO2
)2
NLi、鋰氯硼鹽酸、低脂肪碳酸鋰、4-苯基硼酸鋰及醯亞胺中的至少一個。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鋰二次電池可以根據所使用的隔板和電解液的類型,分成鋰離子二次電池、鋰離子聚合物二次電池及鋰聚合物二次電池。鋰二次電池可以根據其形狀,分成圓柱形、矩形、硬幣形和袋形等。鋰二次電池可以按尺寸,分成塊狀(bulk)型和薄膜型。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由於這些電池的製造方法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因此將省略對其的詳細描述。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述鋰二次電池由於其在高溫下具有優異的儲存穩定性、壽命特性及高倍率特性,可以使用於電動汽車(electric vehicle,EV),例如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等混合動力汽車。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在示例性鋰二次電池中提及的負極活性物質是用作為負極活性物質。然而,在鋰硫二次電池中,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可以用作為正極活性物質。
以下,將參照實施例和比較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然而,以下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本發明的內容並不限於以下實施例。實施例 1
將石墨(東海碳素、BTR等)經機械研磨後,與矽納米粒子以7:3的比例進行混合。使用Hosokawa Micron(NOB,Mechano Fusion)混合器以2000 rpm至6000 rpm的速度混合30分鐘至480分鐘,以製備體積平均粒徑(D50)為約10 μm的負極活性物質,並使用軟碳(Soft carbon)形成外塗層。實施例 2
在實施例1中,除了體積平均粒徑為20 μm以外,按照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備了負極活性物質。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 )分析 - 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形狀
對根據實施例1及2的負極活性物質進行了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進行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時,使用日本電子株式會社(JEOL)的JSM-7600F分析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形狀和截面。
圖3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形狀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圖4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截面的放大圖。參照圖3及圖4,可以看出石墨和矽粒子均勻地分佈到根據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內部,孔隙分佈在相鄰的石墨和矽粒子之間。白色部分為矽粒子,黑色部分為石墨。
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1及2的負極活性物質之孔隙分佈和孔隙率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左:實施例1,右:實施例2)。參照圖5,可以看出實施例1及2的孔隙率各為1.5%和6.5%,並且實施例2的孔隙分佈比例優於實施例1。能量色散 X 射線分析(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 EDX ) - 負極活性物質的石墨及矽粒子分佈
圖6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中各區域的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EDX)結果。參照圖6,通過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EDX)測量根據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結果顯示:在第1點(Point 1),矽(Si)占51.52質量%,碳元素(C)占48.48質量%;在第2點(Point 2),矽(Si)占51.27質量% ,碳元素(C)占48.73質量%;以及在第3點(Point 3),矽(Si)占51.84質量%,碳元素(C)占48.16質量%。此表示從負極活性物質的外部到內部,石墨和矽粒子皆均勻地分佈。
圖7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2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中中各區域的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EDX)結果。參照圖7,通過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EDX)測量根據實施例2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結果顯示,在第1點(Point 1),矽(Si)占53.29質量%,碳元素(C)占46.71質量%;在第2點(Point 2),矽(Si)占70.26質量%,碳元素(C)占29.74質量%;以及在第3點(Point 3),矽(Si)占51.38質量%,碳元素(C)占48.62質量%。此表示,隨著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徑增大,矽粒子無法深入到負極活性物質的內部,石墨和矽粒子均勻地分佈在負極活性物質的外部。
以上,儘管已經通過有限的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根據以上的說明進行各種修改與變化。例如,所說明的技術可以用與所說明的方法不同的順序執行,及/或所說明的元件可以用與所說明的方法不同的形式結合或組合,或是可由其他元件或等同物進行替換或置換並能獲得相同的效果。由此,其他實施方式、其他實施例及與請求項所請發明的均等方案都落入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負極活性物質
110:碳材料
120:矽粒子
200:鋰二次電池
210:負極
220:隔板
230:正極
圖1為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結構的模擬圖。
圖2為根據一實現例的鋰二次電池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形狀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圖像。
圖4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橫截面的放大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1及2的負極活性物質之孔隙分佈和孔隙率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左:實施例1,右:實施例2)。
圖6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中各區域的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EDX)結果。
圖7根據本發明實施例2的負極活性物質的粒子中各區域的能量色散X射線分析(EDX)結果。
100:負極活性物質
110:碳材料
120:矽粒子
Claims (16)
- 一種負極活性物質,其包括碳材料及矽粒子,其中:在散裝顆粒(bulk particle)中,所述碳材料包裹著所述矽粒子;在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70%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占45質量%至55質量%;以及在從朝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30%到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占10質量%至45質量%。
- 一種負極活性物質,其包括碳材料及矽粒子,其中:在散裝顆粒(bulk particle)中,所述碳材料包裹著所述矽粒子;在從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表面到朝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50%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占45質量%至55質量%;以及在從朝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之方向的半徑的50%到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中心的區域中,所述矽粒子占45質量%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所述矽粒子:所述碳材料的質量比為2:8至4:6。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所述碳材料與所述矽粒子的質量比為45-55:55-45。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中,所述矽粒子占55質量%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半徑為12μm以下,且所述矽粒子占45質量%至55質量%。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所述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軟碳、硬碳、炭黑、乙炔黑、Ketjen炭黑、碳纖維、碳納米管、石墨烯及膨脹石墨中的至少一種。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所述負極活性物質的孔隙率為1%至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中的孔隙相當於所述碳材料與所述矽粒子之間的空間。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中所述矽粒子的平均直徑為50nm至120nm。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其還包括在所述負極活性物質外部的一外塗層。
- 一種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其包括:將碳材料及矽粒子混合成一混合粉末;以及將所述混合粉末以一機械進行過度混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過度混合是以碾磨(milling)制程進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碾磨制程的碾磨速度為2000rpm至6000rpm,以及所述碾磨制程進行30分鐘至480分鐘。
- 一種負極,其包括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負極活性物質。
- 一種鋰二次電池,其包括:如請求項15所述之負極;一正極,其包括一正極活性材料;以及一隔板,其設置於所述負極和所述正極之間隔板(separ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163532 | 2018-12-17 | ||
KR1020180163532A KR102243610B1 (ko) | 2018-12-17 | 2018-12-17 | 음극 활물질,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30910A TW202030910A (zh) | 2020-08-16 |
TWI728597B true TWI728597B (zh) | 2021-05-21 |
Family
ID=71102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45805A TWI728597B (zh) | 2018-12-17 | 2019-12-13 | 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069304A1 (zh) |
JP (1) | JP7541979B2 (zh) |
KR (1) | KR102243610B1 (zh) |
CN (1) | CN113169319B (zh) |
TW (1) | TWI728597B (zh) |
WO (1) | WO202013043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3461B (zh) * | 2021-09-30 | 2023-08-21 | 日商大同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 | 鋰離子電池用之負極材料粉末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75346A (zh) * | 2019-12-24 | 2022-03-1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
JPWO2023008177A1 (zh) * | 2021-07-30 | 2023-02-02 | ||
CN114883531A (zh) * | 2022-05-17 | 2022-08-09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三电极锂离子电池及其预锂和补锂方法 |
CN115417399B (zh) * | 2022-09-30 | 2024-03-26 | 深圳市金牌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铜钽共掺杂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7466278B (zh) * | 2023-11-01 | 2024-05-17 | 东北大学 | 一种球磨改性硬碳材料的方法及其在钠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437143A (zh) * | 2013-03-19 | 2014-10-01 | 瓦克化學公司 | 做爲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之Si/C複合物 |
TW201533964A (zh) * | 2013-10-31 | 2015-09-01 | Lg Chemical Ltd | 陽極活性材料及製備彼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55505A (ja) * | 2002-07-18 | 2004-02-19 | Masayuki Yoshio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JP3750117B2 (ja) | 2002-11-29 | 2006-03-01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
JP4262475B2 (ja) * | 2002-12-27 | 2009-05-13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非水系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負極材料及び負極、並びに非水系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US7618678B2 (en) * | 2003-12-19 | 2009-11-17 | Conocophillips Company | Carbon-coated silicon particle powders as th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d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KR100830612B1 (ko) * | 2006-05-23 | 2008-05-21 | 강원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JP2008027897A (ja) * | 2006-06-20 | 2008-02-07 | Osaka Gas Chem Kk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 |
CN1913200B (zh) * | 2006-08-22 | 2010-05-26 | 深圳市贝特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JP5348878B2 (ja) * | 2007-02-21 | 2013-11-20 | Jfe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なら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DE102007061618A1 (de) * | 2007-12-18 | 2009-06-25 | 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 | Silizium/SiOx/Kohlenstoff-Komposit für Lithiumionenbatterien |
DE102011004564A1 (de) * | 2011-02-23 | 2012-08-23 | Evonik Litarion Gmbh | Elektrodenmaterial mit hoher Kapazität |
KR101772113B1 (ko) * | 2011-11-08 | 2017-08-2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음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
KR101476043B1 (ko) * | 2012-07-20 | 2014-12-2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탄소-실리콘 복합체,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음극 활물질 |
KR101461220B1 (ko) * | 2012-12-27 | 2014-11-13 | 주식회사 포스코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
WO2014207921A1 (ja) * | 2013-06-28 | 2014-12-3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負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6617403B2 (ja) * | 2014-03-25 | 2019-12-11 | 東ソー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6133962B (zh) * | 2014-03-26 | 2020-06-30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非水系二次电池负极用复合石墨粒子、非水系二次电池负极用活性物质及非水系二次电池 |
KR101609459B1 (ko) * | 2014-07-03 | 2016-04-06 | 오씨아이 주식회사 | 탄소-실리콘 복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KR20160008041A (ko) * | 2014-07-11 | 2016-01-21 | 오씨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전지용 음극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US10340520B2 (en) * | 2014-10-14 | 2019-07-02 | Sila Nanotechnologies, Inc. | Nanocomposite battery electrode particles with changing properties |
JP6503700B2 (ja) * | 2014-11-21 | 2019-04-24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負極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CN107112504A (zh) * | 2014-12-29 | 2017-08-29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硅碳复合物、制备该复合物的方法及包含该复合物的电极材料和电池 |
KR102314042B1 (ko) * | 2015-06-09 | 2021-10-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음극 활물질 복합체, 상기 음극 활물질 복합체를 포함하는 음극, 상기 음극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상기 음극 활물질 복합체의 제조방법 |
CN107528048B (zh) * | 2016-06-15 | 2022-02-01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硅碳复合物、制备该复合物的方法、包含该复合物的电极材料及电池 |
KR102591512B1 (ko) * | 2016-09-30 | 2023-10-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상기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
JP6961980B2 (ja) * | 2017-03-30 | 2021-11-05 | 東ソー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複合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229245B1 (ja) * | 2017-04-27 | 2017-11-15 | テックワン株式会社 | 炭素−珪素複合材、負極、二次電池 |
CN107749470A (zh) * | 2017-10-17 | 2018-03-02 |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Si/C层状结构负极活性材料及制备方法 |
-
2018
- 2018-12-17 KR KR1020180163532A patent/KR10224361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
- 2019-12-05 JP JP2021529867A patent/JP7541979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2-05 WO PCT/KR2019/017098 patent/WO2020130434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2-05 CN CN201980074336.3A patent/CN113169319B/zh active Active
- 2019-12-05 US US17/414,128 patent/US20220069304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12-13 TW TW108145805A patent/TWI72859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437143A (zh) * | 2013-03-19 | 2014-10-01 | 瓦克化學公司 | 做爲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之Si/C複合物 |
TW201533964A (zh) * | 2013-10-31 | 2015-09-01 | Lg Chemical Ltd | 陽極活性材料及製備彼之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3461B (zh) * | 2021-09-30 | 2023-08-21 | 日商大同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 | 鋰離子電池用之負極材料粉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069304A1 (en) | 2022-03-03 |
TW202030910A (zh) | 2020-08-16 |
WO2020130434A1 (ko) | 2020-06-25 |
KR20200075209A (ko) | 2020-06-26 |
CN113169319B (zh) | 2024-06-07 |
KR102243610B1 (ko) | 2021-04-27 |
JP2022510190A (ja) | 2022-01-26 |
JP7541979B2 (ja) | 2024-08-29 |
CN113169319A (zh) | 2021-07-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8597B (zh) | 負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及包含其之鋰二次電池 | |
JP7118374B2 (ja) | 複合負極活物質、それを含む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並びに該複合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
US9214670B2 (en) |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prepared from the positive material,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positive electrode | |
CN106328889B (zh) | 负极活性物质、包括其的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US10164251B2 (en) |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 |
US11539043B2 (en) |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 |
US10553863B2 (en) |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14137996A (ja) | リチウム電池 | |
US10930921B2 (en) |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having a silicon alloy core and a shell including a metal oxide, nega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 |
JP7083961B2 (ja) | 硫黄-炭素複合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EP2645455A1 (en) | Composit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nd lithium battery containing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 |
KR20210000983A (ko) | 복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
JP6355227B2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
CN107819155B (zh)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
US20150171420A1 (en) |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rechargable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2152883B1 (ko) | 음극 활물질, 이를 채용한 음극과 리튬 전지, 및 상기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 |
KR20170080104A (ko) | 양극 활물질 및 상기 양극 활물질을 채용한 양극과 리튬 전지 | |
CN106953090B (zh) | 负极活性物质及包括所述物质的负极和锂电池 | |
US20230387384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ed Thereby | |
JP2017050204A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US10446834B2 (en) |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ositive electrode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material | |
KR102580237B1 (ko) | 복합 전극활물질,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전지, 및 상기 복합 전극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 |
KR20160059737A (ko) | 음극 슬러리 조성물, 이를 채용한 음극과 리튬 전지 | |
JP5181455B2 (ja) |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 | |
KR20220004794A (ko) | 음극 활물질,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