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6184B -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 Google Patents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6184B
TWI726184B TW106146615A TW106146615A TWI726184B TW I726184 B TWI726184 B TW I726184B TW 106146615 A TW106146615 A TW 106146615A TW 106146615 A TW106146615 A TW 106146615A TW I726184 B TWI726184 B TW I7261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coidan
crude extract
raw material
patent application
cru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6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9884A (zh
Inventor
張嘉修
陳俊延
王紹華
張嘉哲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成功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成功大學
Priority to TW1061466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61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9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9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18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oly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其利用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不僅提高褐藻多醣之純化量,且所得之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具有抑制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產生的功效,可應用於製備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的醫藥組成物。

Description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多醣及其製造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功效的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飼料添加物是指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為提高飼料效用,保持飼料品質,促進家畜、家禽、水產動物發育,保持其健康或其他用途,添加於飼料且不含藥品之非營養性物質。飼料添加物包括微生物、酵素、保存劑及抗氧化劑、碘化蛋白、酸度調節劑、品質提升劑(乳化劑、打粒劑、著色劑、風味劑、抗結塊劑及黴菌毒素吸附劑)、畜/水產技術添加物、藥物等,其中含藥物飼料添加物一般包括抗生素製品、非抗生素製品及卡巴得(Carbadox)製品等。
在實際使用時,高達27%的飼料添加物用的是抗生素,但細菌對抗生素容易產生抗藥性,近年陸續爆發各種動物疾病,代表含藥物飼料添加物有必要刪減。至於其他化學性飼料添加物,各國雖有限制及規範,但其原料存在重 金屬污染以及化學毒性等問題,而化學性飼料添加物本身也有於環境或人體殘留或累積毒性等問題,實有必要開發天然成分的飼料添加物。
臺灣四面環海,藻類資源非常豐富。依據藻體內的色素、儲藏物質等特徵,可將海藻分成藍綠藻(Cyanophyte)、綠藻(Chlorophyte)、褐藻(Phaeophyte)及紅藻等四大類。惟近來地球暖化,生長於潮間帶的部分大型海藻大量繁殖,不僅干擾漁民作業,造成海域、漁港作業船隻的困擾,這些藻種也較少被轉作食材,乏人問津,幾乎被作為飼料或者是廢棄物。
目前有各種萃取褐藻多醣的方式。有一些萃取方式是將馬尾藻經高溫高壓處理(爆餅機)後,利用70~100℃之熱水萃取1至3小時後,所得之褐藻醣膠(即褐藻多醣)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且無藻腥味的功效。另一些方式則是利用100℃左右之熱水萃取馬尾藻約1至3小時(5%(w/w))後,再經酵素、酸化及化學修飾(添加硫酸根)處理,所得之硫酸化馬尾藻多醣具有抗腸病毒71型的功效。
然而,上述方式所得的褐藻多醣仍含有色素、藻蛋白及褐藻酸等,且分子量較大的褐藻多醣,通過腸胃道後不易被吸收,不僅降低生物利用率,更影響褐藻多醣的功效。有鑑於此,亟需提供一種褐藻多醣的新製程,改善傳統褐藻多醣之上述缺點,以拓展大型海藻的應用面。
因此,本發明之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其利用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可提高褐藻多醣之純化量。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在提供一種褐藻多醣,其係利用上述方法製得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係在提供一種組成物,包含有效劑量之上述褐藻多醣。
本發明之又另一態樣係在提供一種褐藻多醣用於製備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的醫藥組成物之用途,以抑制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態樣,提出一種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在一實施例中,上述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可包括對乾燥海藻原料進行至少一前處理,以獲得第一粗萃取物。接著,對第一粗萃取物進行熱水萃取步驟,以獲得第二粗萃取物,其中熱水萃取步驟係將第一粗萃取物浸於100℃之水中進行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第一粗萃取物與水之液固比(mL/g)為10至20,且熱水萃取步驟進行不超過1小時。之後,對第二粗萃取物進行後處理,以去除第二粗萃取物之蛋白質、藻酸鹽並獲得褐藻多醣,其中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千道耳頓(kilo-dalton;kDa)。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上述乾燥海藻原料可包括但不限於莢托馬尾藻(Sargassum siliquosum)、半葉馬 尾藻(S.hemiphyllum)及匍枝馬尾藻(S.polycystum)。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上述前處理包括可選擇性對乾燥海藻原料進行高溫高壓步驟。在高溫高壓步驟之後,更可選擇性對海藻粉進行粗萃取步驟以及去除溶劑步驟,以獲得粗原料。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上述後處理包括去除蛋白質步驟、去除藻酸鹽步驟、層析法及/或部分水解法。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提出一種褐藻多醣,其係利用上述方法製得,其中該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kDa。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態樣,提出一種組成物,包含一有效劑量之褐藻多醣,其中該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kDa。
根據本發明之又另一態樣,提出一種褐藻多醣用於製備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的醫藥組成物之用途,其中該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kDa,以抑制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
應用本發明之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其利用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不僅提高褐藻多醣之純化量,且所得之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具有抑制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產生的功效,可應用於製備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的醫藥組成物。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圖1A〕至〔圖1I〕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利用不同濃度之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及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於體外處理細胞的螢光顯微照片。
〔圖2A〕至〔圖2L〕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利用不同濃度之製備例1至製備例4的褐藻多醣於體外處理細胞的螢光顯微照片。
〔圖3〕係繪示圖2A至圖2L的細胞經流式細胞儀計算的相對吸收度長條圖。
〔圖4〕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於體外經LPS誘發發炎反應的細胞利用不同濃度之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及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處理後的TNF-α含量長條圖。
承前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其利用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不僅提高褐藻多醣之純化量,且所得之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具有抑制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產生的功效。
本發明此處所稱的褐藻多醣係指由海藻原料經水萃取而得的產物。在一實施例中,上述褐藻多醣為低分子量且低硫酸根含量者,然以平均分子量為3.2千道耳頓 (kilo-dalton;kDa)且硫酸根含量低於20%之褐藻多醣為佳,又以平均分子量為3.2kDa且硫酸根含量低於19%之褐藻多醣為較佳。
上述褐藻多醣可利用下述方法製得。在一實施例中,首先,對乾燥海藻原料進行前處理,以獲得粗原料。前述海藻原料可選擇性經水洗去除表面鹽分後,利用各種習知方式進行乾燥,例如以低於100℃之溫度乾燥數小時至數十小時,藉此獲得乾燥海藻原料。在上述實施例中,乾燥海藻原料可包括但不限於莢托馬尾藻(Sargassum siliquosum)、半葉馬尾藻(S.hemiphyllum)及匍枝馬尾藻(S.polycystum)。在另一例子中,乾燥海藻原料可例如莢托馬尾藻。
在上述實施例中,適合的前處理可包括包含第一前處理。在一例子中,第一前處理可包括在140℃至250℃之溫度及之1.5kg/cm2至19kg/cm2之壓力下,對乾燥海藻原料進行高溫高壓處理達4秒至10秒,以獲得膨發海藻原料。在一例示中,高溫高壓處理可利用市售設備(例如高溫高壓爆餅機)進行,以獲得膨發海藻原料。
在一些例子中,前述第一前處理之後,上述前處理更可選擇性對上述膨發海藻原料進行第二前處理,以獲得第一粗萃取物。
在上述例子中,第二前處理包含粗萃取步驟以及去除溶劑步驟。在上述例子中,上述膨發海藻原料可直接進行粗萃取步驟。在另一些例子中,上述膨發海藻原料可選 擇性利用習知粉碎方法(例如研磨等)粉碎成海藻粉後,再對海藻粉進行粗萃取步驟。
在進行上述粗萃取步驟時,可將膨發海藻原料浸於極性溶液中(例如95%乙醇溶液),以例如10mL/g的液固比進行粗萃取4小時至24小時,可獲得粗萃取液。粗萃取步驟亦可去除膨發海藻原料所含的脂質、甘露醇(mannitol)、色素及部分鹽分。接著,可選擇性對粗萃取液進行固液分離步驟(例如離心)進行,藉此獲得第一粗萃取物。
在一實施例中,獲得第一粗萃取物後,接著對第一粗萃取物進行熱水萃取步驟,以獲得第二粗萃取物。在此實施例中,熱水萃取步驟可將第一粗萃取物浸於100℃之水中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粗萃取物與水之液固比(mL/g)可例如為10至25。在上述例子中,熱水萃取步驟進行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
在上述實施例中,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可有效提升30%以上之褐藻多醣純化量。在其他實施例中,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可有效提升35%至45%的褐藻多醣產量。
在上述實施例中,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可例如利用750W之微波功率處理第一粗萃取物,其中第一粗萃取物與水之液固比(mL/g)為15至25處理達5分鐘至20分鐘為宜,然以液固比(mL/g)15至20處理10分鐘至20分鐘為較 佳,又以液固比(mL/g)15至20處理10分鐘至15分鐘為更佳。在一實施例中,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可提升約45%之褐藻多醣純化量。
在上述實施例中,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可例如利用50至200瓦之超聲波能量處理第一粗萃取物。當第一粗萃取物與水之液固比(mL/g)為15至25時,以利用50至200瓦之超聲波能量處理達10分鐘至20分鐘為宜;然而,當第一粗萃取物與水之液固比(mL/g)為15至20時,以利用50至150瓦之超聲波能量處理10分鐘至15分鐘為較佳;又,當第一粗萃取物與水之液固比(mL/g)為15時,以利用100瓦之超聲波能量處理約10分鐘為更佳。倘若使用超過200瓦之超聲波能量處理第一粗萃取物超過20分鐘,第二萃取物所含的褐藻多糖將過度降解,而無法獲得預期純化量的褐藻多糖。
在一實施例中,獲得第二粗萃取物後,可選擇性對第二粗萃取物進行透析達數小時至數十小時,以去除分子量低於10kDa的成分。在一些例示中,可選擇性對透析後的第二粗萃取物進行習知固液分離步驟(例如過濾),以去除第二粗萃取物之固形物。
在一實施例中,於熱水萃取步驟後,可對第二粗萃取物進行後處理,以去除第二粗萃取物之蛋白質及藻酸鹽並獲得褐藻多醣。在一些例示中,前述後處理可包括但不限於去除蛋白質步驟、去除藻酸鹽步驟、層析法及/或部分水解法。
在一例示中,上述去除蛋白質步驟可包含在酸性(例如pH 3至pH 3.5)室溫環境下進行等電點沉澱達數小時,以去除第二粗萃取物所含的蛋白質。在上述例示中,第二粗萃取物可於pH 3的室溫環境下進行約4小時的等電點沉澱,以去除第二粗萃取物中約83%的蛋白質。
在一例示中,上述去除藻酸鹽步驟可於第二粗萃取物中添加最終濃度20g/L至40g/L的氯化鈣(CaCl2),並於0℃至10℃之環境下進行靜置數小時後,再以固液分離的方式(例如離心)去除所含的藻酸鹽。在上述例示中,第二粗萃取物可利用最終濃度20g/L的氯化鈣處理,以去除約74%的藻酸鹽。
在一例示中,上述層析法可包含利用陰離子交換管柱,以1M至4M的氯化鈉溶液為沖提液對第二粗萃取物進行層析。在上述例示中,第二粗萃取物可利用市售陰離子交換管柱並以2M的氯化鈉溶液為沖提液進行層析,以獲得回收率較高的褐藻多醣。
在一例示中,上述部分水解法可包含利用過氧化氫溶液處理上述所得之褐藻多醣,以獲得低分子量褐藻多醣。本發明此處所稱之低分子量褐藻多醣係指平均分子量為3.2千道耳頓(kilo-dalton;kDa)且硫酸根含量低於19%者,又以平均分子量為3.2kDa且硫酸根含量低於19%者為較佳。在此例示中,前述所得的褐藻多醣進一步利用0.025M至0.1M之過氧化氫溶液處理達30分鐘至120分鐘,可提高低分子量褐藻多醣的產率,其中以利用0.05M至 0.1M之過氧化氫溶液處理約60分鐘至120分鐘為較佳,又以利用0.1M之過氧化氫溶液處理約60分鐘為更佳。在上述處理後,可選擇性利用習知方式(例如吹氮、95%乙醇溶液清洗等),進一步去除褐藻多醣殘留的過氧化氫,惟此乃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故不另贅述。
上述所得之低分子量褐藻多醣經體外細胞實驗證明,確實具有抑制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產生的功效,可應用於醫藥組成物。以下利用數個實施例以說明本發明之應用,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
實施例一、製造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
此實施例使用源自澎湖的莢托馬尾藻製造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莢托馬尾藻主要含有78.26%的總醣、19.48%的硫酸鹽、6.09%的蛋白質、5.52%的藻酸鹽、4.41%的酚類化合物等。此實施例利用前處理、熱水萃取步驟及後處理,可提高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之產量。
製備例1
製備例1係參照表1所示的條件進行。簡言之,製備例1選用莢托馬尾藻,經水洗去除附生植物及表面鹽份後,在60℃之環境下乾燥48小時,以獲得乾燥海藻原料。接下來,利用市售高溫高壓爆餅機,在140℃至250℃之溫 度及之1.5kg/cm2至19kg/cm2之壓力下對乾燥海藻原料進行高溫高壓處理達4秒至10秒,以獲得膨發海藻原料。
然後,上述膨發海藻原料利用習知研磨設備進行研磨,以粉碎成海藻粉。之後,海藻粉(1g)以10mL/g的液固比浸於95%乙醇溶液中,於室溫靜置(粗萃取)4小時,去除所含的脂質、甘露醇、色素及部分鹽分,藉此獲得第一粗萃取物。
接下來,將第一粗萃取物浸於100℃之水中進行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以獲得第二粗萃取物,其中第一粗萃取物與水之液固比(mL/g)為15,以750W之微波功率處理10分鐘。
上述所得之第二粗萃取物利用截流分子量(MWCO)為10kDa之市售透析膜進行透析達24小時,以去除第二粗萃取物所含分子量低於10kDa的成分。然後,利用0.22μm之過濾裝置過濾第二粗萃取物,以獲得第二粗萃取物之上清液。
之後,上述所得之第二粗萃取物在pH 3的室溫環境下進行4小時的等電點沉澱,以6000rpm之轉速離心3分鐘後,可去除83%的蛋白質。上述去除蛋白質後之第二粗萃取物,其蛋白質濃度降低為3.18g/L,總醣濃度提高為21.18g/L及42.44%(基於未進行後處理之第二粗萃取物的總量為100%),醣類回收率為92.65%(基於未進行後處理之第二粗萃取物的總量為100%)。
然後,在上述去除蛋白質後之第二粗萃取物 中,添加最終濃度20g/L的氯化鈣(CaCl2),於4℃之環境下進行靜置4小時後,以6000rpm之轉速離心3分鐘去除沉澱的藻酸鹽。上述去除藻酸鹽後之第二粗萃取物,其總醣濃度為20.57g/L及54.85%(基於粗萃取物之總量為100%),醣類回收率為89.95%(基於粗萃取物之總量為100%)。
上述所得的第二粗萃取物(300mg)經透析、過濾、及冷凍乾燥後,利用市售陰離子交換管柱(例如DEAE Sephadex A-25),以4M的氯化鈉溶液為沖提液進行層析,以獲得含有褐藻多醣的第二粗萃取物。上述層析所得的第二粗萃取物利用酚-硫酸呈色法於490nm波長下檢測光密度值,並計算醣類含量,其中層析後的第二粗萃取物的總醣濃度提高為21.18g/L及78.65%(基於粗萃取物之總量為100%),醣類回收率為78.26%(基於粗萃取物之總量為100%)。
上述所得的第二粗萃取物利用0.025M至0.1M之過氧化氫溶液處理60分鐘後,所含的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kDa,並進行後續評估。
製備例2至14及比較例1至3
製備例2至11及比較例1至3係使用與製備例1相同的方式進行,不同處在於製備例2至11及比較例1至3的製程條件不同,如表1所示。
Figure 106146615-A0305-02-0015-2
實施例二、評估低分子量褐藻多醣的功效
1.褐藻多醣的結構
此實施例係利用電灑離子化-碰撞誘導解離-質譜/質譜法(electrospray ionization-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mass spectrometry;ESI-CID-MS/MS),對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進行結構分析。根據ESI-CID-MS/MS結果(圖未繪示)顯示,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的主要結構為以α-(1,3)-糖苷鍵鍵結的L-岩藻糖,且多數硫酸基在2號碳及4號碳的位置上。其次,製備例1所得之褐藻多醣具有許多分枝,主要為以(1,3)-糖苷鍵鍵結的D-半乳糖,分枝點位於岩藻糖的4號碳上,而D-半乳糖上的硫酸基主要位於4號及6號碳上,少數分布在2號碳。由上述結果可以得知,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之結構為如式(I)所示,其中Gal代表以(1,3)-糖苷鍵鍵結的D-半乳糖,Fuc代表岩藻醣:
Figure 106146615-A0305-02-0016-3
2.褐藻多醣的體外細胞試驗(I)-抗脂質生合成活性
此實施例係以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及比較例1之第二粗萃取物進行體外細胞試驗,以評估褐藻多醣之抗脂 質生合成的效果。
首先,將人類肝癌細胞株HepG2細胞〔購自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FIRDI)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BCRC),寄存編號:RM60025;另有ATCC編號:HB-8065〕培養於37℃及5% CO2的環境中,其細胞培養液包含90%(Minimum essential medium;MEM,Eagle),含有2mM L-麩胺酸(glutamine)、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以及利用伊格爾氏平衡鹽溶液(Earle's balance salt solution;Earle's BSS)調整之1.5g/L的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0.1mM的非必需胺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與1.0mM的丙酮酸鈉(sodium pyruvate)。
在進行評估時,HepG2細胞(1×105細胞),於HepG2細胞培養基中加入藥劑或不同濃度(20~80μg/mL)之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或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1小時,再與1mM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由油酸(oleic acid)與棕櫚酸(palmitic acid)以莫耳數比2:1的比例配置而成)共培養24小時。之後,利用油紅染色(oil red staining)法觀察HepG2細胞內是否有脂質堆積(呈現紅色)的現象,其結果如圖1A至圖1I所示。
請參閱圖1A至圖1I,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利用不同濃度之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及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於體外處理人類肝癌細胞株HepG2細胞的顯微照片(放大倍率為40倍)。圖1A為控制組(未處理,Con)的 HepG2細胞外觀,圖1B為與FFA共培養後的HepG2細胞內脂質累積的影像,圖1C為與FFA共培養並利用吡格列酮(pioglitazon;Pio;一種糖尿病用藥)共處理後之HepG2細胞內脂質累積的影像;圖1D至圖1F分別為與FFA共培養並利用20μg/mL(圖1D)、40μg/mL(圖1E)、80μg/mL(圖1F)的比較例1之第二粗萃取物處理後的HepG2細胞內脂質累積的影像;圖1G至圖1H分別為與FFA共培養並利用20μg/mL(圖1G)、40μg/mL(圖1H)、80μg/mL(圖1I)的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處理後的HepG2細胞內脂質累積的影像。
由圖1A至圖1C的結果顯示,相較於控制組細胞(如圖1A所示),HepG2細胞與FFA共培養後,確實產生游離脂肪酸誘發的脂質累積(如圖1B所示),利用吡格列酮處理後,可抑制肝細胞脂肪新生(de novo lipogenesis),進而減少細胞內脂質累積量(如圖1C所示)。
由圖1G至圖1I的結果顯示,HepG2細胞利用不同濃度之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處理並與FFA共培養後,隨著第二粗萃取物使用量提高,細胞內脂質堆積量有減少的現象,代表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確實具有體外抑制脂肪新生的效果。
相較之下,HepG2細胞利用不同濃度之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處理並與FFA共培養後,細胞內脂質堆積量並未隨著第二粗萃取物使用量提高而減少,如圖1D至圖1F所示。
接下來,請參閱圖2A至圖2L,其係繪示根據本 發明一實施例利用不同濃度之製備例1至製備例4的褐藻多醣於體外處理細胞的顯微照片(放大倍率為40倍)。圖2A至圖2C分別為與FFA共培養並利用20μg/mL(圖2A)、40μg/mL(圖2B)、80μg/mL(圖2C)製備例4的褐藻多醣(平均分子量107.3kDa)處理後的HepG2細胞影像(簡稱為控制組,Con)。圖2D至圖2F分別為與FFA共培養並利用20μg/mL(圖2D)、40μg/mL(圖2E)、80μg/mL(圖2F)製備例3的褐藻多醣(平均分子量68.5kDa)處理後的HepG2細胞影像(簡稱為L1)。圖2G至圖2I分別為與FFA共培養並利用20μg/mL(圖2G)、40μg/mL(圖2H)、80μg/mL(圖2I)製備例2的褐藻多醣(平均分子量31.5kDa)處理後的HepG2細胞影像(簡稱為L2)。圖2J至圖2L分別為與FFA共培養並利用20μg/mL(圖2J)、40μg/mL(圖2K)、80μg/mL(圖2L)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平均分子量3.2kDa)處理後的HepG2細胞影像(簡稱為L3)。圖2A至圖2L係利用油紅染色法觀察HepG2細胞內是否有脂質累積(呈現紅色)的現象。
請一併參閱圖3,其係繪示圖2A至圖2L的細胞經酵素免疫分析測讀儀測試490nm波長吸收量(顯示細胞內油紅之染色量,而油紅染色量代表脂質含量)的相對吸收度長條圖(以控制組為100%計),其中縱軸為於490nm波長下檢測細胞的相對吸收度,橫軸為各處理組。圖3的圖號「*」代表該平均值±標準差相較於控制組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P<0.05),圖號「**」代表該平均值相較於控 制組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P<0.01),圖號「***」代表該平均值相較於控制組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P<0.005)(每組三重複)。
由圖2A至圖2L的結果並搭配圖3之酵素免疫分析測讀儀測試490nm吸光值的結果顯示,褐藻多醣的平均分子量越小,抑制脂肪新生的效果就越佳。以80μg/mL的褐藻多醣為例,製備例1至製備例4的褐藻多醣抑制HepG2細胞之脂肪新生的比例分別為71.1%(圖2L)、31.6%(圖2I)、28.9%(圖2F)、28.9%(圖2C),顯示平均分子量3.2kDa之褐藻多醣(即製備例1)抑制脂肪新生的效果顯著增加。其次,圖2J至圖2L的結果並搭配圖3之酵素免疫分析測讀儀測試的結果顯示,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抑制脂肪新生的效果也明顯優於吡格列酮(如圖3所示),代表平均分子量3.2kDa之褐藻多醣(即製備例1)有潛力做為肥胖治療的候選藥物。
相較之下,平均分子量31.5kDa至107.3kDa之褐藻多醣(即製備例2至製備例4)抑制脂肪新生的效果差異不大。
3.褐藻多醣的體外細胞試驗(II)-抗發炎活性
此實施例係以製備例1之褐藻多醣及比較例1之第二粗萃取物進行體外細胞試驗,利用檢測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含量變化,評估褐藻多醣之抗發炎的效果。
在進行評估時,小鼠骨髓樹突細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1×106細胞)先以藥劑或不同濃度(0.25μg/mL至1.0μg/mL)之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或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前處理1小時,再以50μM之脂多醣(lipopolysachharide;LPS)誘發發炎反應24小時。之後,利用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TNF-α的含量,其結果如圖4所示。
請參閱圖4,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於體外經LPS誘發發炎反應的細胞利用不同濃度之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及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處理後的TNF-α含量長條圖。在圖4中,縱軸代表TNF-α的含量(ng/mL),橫軸代表各處理組,包括控制組(未處理,Con)、LPS處理組(LPS)、藥物處理組(槲皮素,quercetin;Q)、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處理組(簡稱為LPS+Crude extract)以及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處理組(簡稱為LPS+Fucoidan)。
由圖4結果顯示,經LPS誘發發炎反應的BMDC細胞,利用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處理後,並沒有抑制TNF-α含量的效果,而利用1.0μg/mL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處理後,TNF-α含量反而顯著增加。然而,利用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處理後,具有抑制TNF-α含量的效果。舉例而言,相較於利用0.5μg/mL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的結果,利用0.5μg/mL製備例1的褐藻多醣處理後,可降低13.3%的TNF-α含量。同理,相較於利用0.25μg/mL比較例1的第二粗萃取物的結果,利用0.25μg/mL製備例1的褐 藻多醣處理後,可降低6.7%的TNF-α含量,確實具有抗發炎活性。
綜言之,本發明雖以特定種類的褐藻、特定的製程或特定的評估方式作為例示,說明本發明之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惟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任何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本發明之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亦可使用其他種類的褐藻、其他製程或其他的評估方式進行。舉例而言,本發明之褐藻多醣可應用到其他類型的組成物,例如用於製備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的醫藥組成物、肥胖治療的候選藥物等,以有效傳統褐藻多醣的製程並提升褐藻多醣的應用面。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發明之核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其優點在於利用熱水萃取步驟併用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不僅提高褐藻多醣之純化量,且經後處理所得之低分子量的褐藻多醣具有抑制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產生的功效,可應用於製備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的醫藥組成物。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任何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9)

  1. 一種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包括:對一乾燥海藻原料進行至少一前處理,以獲得一第一粗萃取物,其中該乾燥海藻原料係選自於由莢托馬尾藻(Sargassum siliquosum)、半葉馬尾藻(S.hemiphyllum)及匍枝馬尾藻(S.polycystum)所組成之一族群,且該至少一前處理包含:對該乾燥海藻原料進行一第一前處理,該第一前處理包括在140℃至250℃之溫度及之1.5kg/cm2至19kg/cm2之壓力對該乾燥海藻原料進行一高溫高壓步驟達4秒至10秒,以獲得一膨發海藻原料;以及在該第一前處理後,對該膨發海藻原料進行一第二前處理,以獲得該第一粗萃取物,其中該第二前處理包含一粗萃取步驟以及一去除溶劑步驟;對該第一粗萃取物進行一熱水萃取步驟,以獲得一第二粗萃取物,其中該熱水萃取步驟係將該第一粗萃取物浸於100℃之水中併用一微波輔助萃取處理及/或一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該微波輔助萃取處理係利用750W之功率處理該第一粗萃取物,該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係利用50至200瓦之超聲波能量處理該第一粗萃取物,該第一粗萃取物與該水之一液固比(mL/g)為10至25,且該熱水萃取步驟進行不超過1小時;以及對該第二粗萃取物進行一後處理,以去除該第二粗萃取物之蛋白質、藻酸鹽並獲得該褐藻多醣,其中該後處理係選自於由去除蛋白質步驟、去除藻酸鹽步驟、層析法及/ 或部分水解法所組成之一族群,該部分水解法係利用0.1M的過氧化氫溶液處理該第二粗萃取物達60分鐘,該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千道耳頓(kilo-dalton;kDa),且該褐藻多醣之硫酸根含量低於19%。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粗萃取步驟係將該膨發海藻原料浸於95%之乙醇溶液或純乙醇達4小時至24小時。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微波輔助萃取處理係利用750W之功率處理該第一粗萃取物達5分鐘至20分鐘,該超聲波輔助萃取處理係利用50至200瓦之超聲波能量處理該第一粗萃取物達10分鐘至20分鐘,且該第一粗萃取物與該水之一液固比(mL/g)為15至25。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去除蛋白質步驟係於pH 3至pH 3.5之環境下利用等電點沉澱法處理該第二粗萃取物達4小時。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去除藻酸鹽步驟係利用20g/L至40g/L的氯化鈣溶液處理該第二粗萃取物。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褐藻多醣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層析法係利用陰離子交換層析法處理該第二粗萃取物。
  7. 一種褐藻多醣,其係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任一項所述方法製得,其中該褐藻多醣之 平均分子量為3.2kDa。
  8. 一種組成物,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一有效劑量之褐藻多醣,其中該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kDa。
  9. 一種褐藻多醣用於製備抑制脂質合成及抑制促炎因子的醫藥組成物之用途,其中該褐藻多醣為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該褐藻多醣之平均分子量為3.2kDa,以利用0.25μg/mL至1.0μg/mL之該褐藻多醣抑制一細胞的脂質合成反應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產生。
TW106146615A 2017-12-29 2017-12-29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TWI7261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615A TWI726184B (zh) 2017-12-29 2017-12-29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6615A TWI726184B (zh) 2017-12-29 2017-12-29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9884A TW201929884A (zh) 2019-08-01
TWI726184B true TWI726184B (zh) 2021-05-01

Family

ID=68315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6615A TWI726184B (zh) 2017-12-29 2017-12-29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2618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8313B (zh) * 2022-09-13 2024-01-01 誠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製備藻多醣萃取物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8570A (zh) * 2007-11-15 2008-04-30 暨南大学 海带硫酸多糖的降解方法
CN101445565A (zh) * 2008-12-24 2009-06-03 江南大学 一种杜氏盐藻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TW201429479A (zh) * 2013-01-25 2014-08-01 Yuan-Shu Lai 褐藻醣膠對於治療惡病質及癌症之應用
TW201439124A (zh) * 2013-04-15 2014-10-16 Univ Nat Kaohsiung Marine 海藻多醣萃取方法
CN106866834A (zh) * 2017-03-16 2017-06-20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一种制备高效定制分子量的褐藻糖胶的方法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8570A (zh) * 2007-11-15 2008-04-30 暨南大学 海带硫酸多糖的降解方法
CN101445565A (zh) * 2008-12-24 2009-06-03 江南大学 一种杜氏盐藻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TW201429479A (zh) * 2013-01-25 2014-08-01 Yuan-Shu Lai 褐藻醣膠對於治療惡病質及癌症之應用
TW201439124A (zh) * 2013-04-15 2014-10-16 Univ Nat Kaohsiung Marine 海藻多醣萃取方法
CN106866834A (zh) * 2017-03-16 2017-06-20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一种制备高效定制分子量的褐藻糖胶的方法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im KJ et al., "Fucoidan, a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inhibits adipogenesis through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in 3T3-L1 preadipocytes", Life Sciences, vol.86, p.791-797
徐筱玫,「海藻多醣之硫酸含量及分子量大小對小鼠巨噬細胞.7抗發炎活性之影響」,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上架日期2014/01/30 Kim KJ et al., "Fucoidan, a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inhibits adipogenesis through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in 3T3-L1 preadipocytes", Life Sciences, vol.86, p.791-797 *
徐筱玫,「海藻多醣之硫酸含量及分子量大小對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抗發炎活性之影響」,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上架日期2014/01/30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8313B (zh) * 2022-09-13 2024-01-01 誠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製備藻多醣萃取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9884A (zh) 201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28054B2 (ja) ウォールナットオリゴペプチド粉、その調製方法と使用
Simayi et al. Isolation,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application of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s: Systematic review
KR20150132704A (ko) 해삼 및 성게 추출물, 이의 제조방법, 이를 이용한 건강 기능성식품 및 화장품
CN107058438A (zh) 一种从辣木籽中提取辣木籽蛋白肽的方法
JP2011148715A (ja) タンパク質のカルボニル化抑制剤及び肌の透明感向上剤
CN104887541A (zh) 含蚯蚓活性蛋白的化妆品
TWI726184B (zh) 褐藻多醣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CN110343190A (zh) 一种同步提取猴头菇多糖和蛋白质的方法
KR101413328B1 (ko) 미역귀를 이용한 미백 기능성 화장품 원료추출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미백 기능성 화장품
WO2017215313A1 (zh) 一种利用银杏果皮制备抗氧化肽的方法
CN116813711B (zh) 降血糖抗氧化的菊芋肽、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2753862A (zh) 饲用鞣酸蛋白的制备方法及制备的鞣酸蛋白
Braspaiboon et al. Ultrasound‐assisted alkaline extraction of proteins in several algae and their nutritional characteristics
JP6360357B2 (ja) 脂肪細胞形成抑制方法
Chansuwan et al.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llergic activities of Skipjack tuna (Katsuwonus pelamis) dark muscle hydrolysates evaluated in cell culture model.
Zhang et al. A zinc-modified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polysaccharide complex enhances immune activity via the NF-κB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s
WO2007030974A1 (fr) Utilisation d&#39;heteropolysaccharide de tremella fuciformis ou d&#39;extrait correspondant
CN109589400A (zh) 一种具有神经保护功效的组合物
CN106720801B (zh) 富含菊糖的牛蒡茶
KR20160139170A (ko) 흑미 미강 추출 분말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흑미 미강 추출 분말
KR20190053607A (ko) 고압 분쇄추출 공정을 이용한 아로니아 추출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아로니아 추출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면역 증진용 약학 조성물
Wang et al.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Spirulina and Utilization Research
JP7423780B2 (ja) 精製サラシア属植物抽出物の製造方法
WO2021256544A1 (ja) 全果りんご及び・又はリンゴ搾汁残渣からセラミド含有物又はセラミドを抽出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セラミドを含む組成物
RU2562595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продукта, обладающего биологически активными свойствами, из голотури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