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2215B - 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假撚紗及纖維構造體 - Google Patents

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假撚紗及纖維構造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2215B
TWI722215B TW106122476A TW106122476A TWI722215B TW I722215 B TWI722215 B TW I722215B TW 106122476 A TW106122476 A TW 106122476A TW 106122476 A TW106122476 A TW 106122476A TW I722215 B TWI722215 B TW I7222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sland
sea
fiber
component
composite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2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1664A (zh
Inventor
鹿野秀和
濱中省吾
森岡英樹
堤賢一
望月克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1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1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21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6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other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53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ith a non-circular cross sec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8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hile mixing different spinning solutions or melts dur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0Conjugate filaments;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4Core-skin structure;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2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amide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02G1/020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83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synthetic polymer-based, e.g. polyamide or polyester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with specific cross-section or surface shap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6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synthe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02Moisture-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 D10B2401/022Moisture-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hydrophyl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9Bicomponent, conjugate, composite or collateral fibers or filaments [i.e., coextruded sheath-core or side-by-side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40Knit fabric [i.e., knit strand or strip material]
    • Y10T442/444Strand is a monofilament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polymeric materials in physically distinct relationship [e.g., sheath-core, side-by-side, islands-in-sea, fibrils-in-matrix, etc.] or composed of physical blend of chemically different polymeric materials or a physical blend of a polymeric material and a filler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40Knit fabric [i.e., knit strand or strip material]
    • Y10T442/45Knit fabric i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or differential knit pattern other than open knit fabric or a fabric in which the strand denier is specifi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一種海島型複合纖維,其特徵為:島成分係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於纖維橫剖面中,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為0.05~0.25,熱水處理後的吸濕率差(△MR)為2.0~10.0%;還有,所謂的最外層厚度,係纖維的半徑與連接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頂點而成的外接圓的半徑之差,表示存在於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
本發明提供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係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中,抑制伴隨島成分之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的海成分之破裂,成為梭織物(woven fabric)或針織物(knitted fabric)等之纖維構造體時,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同時抑制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溶出,即使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吸濕性也優異,再者當海成分為聚酯時,亦兼具聚酯纖維本來的乾燥感。

Description

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假撚紗及纖維構造體
本發明關於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島成分為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更詳細而言,關於一種海島型複合纖維,其由於在染色等之熱水處理中,抑制島成分之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體積膨潤所伴隨的海成分之破裂,因此成為梭織物或針織物等的纖維構造體時,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同時因抑制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溶出,故即使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吸濕性也優異,再者當海成分為聚酯時,亦兼具聚酯纖維本來的乾燥感,可適用於衣料用途。
聚酯纖維由於便宜,機械特性及乾燥感優異,因此被使用於廣泛用途。然而,由於缺乏吸濕性,而在夏季高濕度時產生悶熱感,在冬季低濕度時產生靜電等,以穿著舒適性的觀點來看有應解決的問題。
為了改善上述之缺點,針對賦予聚酯纖維吸濕性的方法,迄今已進行各種的提案。作為給予吸濕性的一般方法,可舉出對於聚酯共聚合親水性化合物或添加親水性化合物等,作為親水性化合物之一例,可舉出聚乙二醇。
例如,專利文獻1中提案一種纖維,其係使用對於聚酯共聚合有聚乙二醇的聚酯作為吸濕性聚合物。於此提案中,將吸濕性聚合物予以單獨地纖維化,將吸濕性賦予至聚酯纖維。
專利文獻2中提案一種芯鞘型複合纖維,其係在芯中配置共聚合有聚乙二醇的聚酯,在鞘中配置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於此提案中,藉由在芯中配置吸濕性聚合物,而將吸濕性賦予至聚酯纖維。
專利文獻3中提案一種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係在島中配置共聚合有聚乙二醇的聚酯,在海中配置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於此提案中,藉由在島中配置吸濕性聚合物,而將吸濕性賦予至聚酯纖維。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0437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17237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8-198954號公報
然而,於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之方法中,有吸濕性聚合物暴露於纖維整體表面,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吸濕性聚合物的共聚合成分之聚乙二醇溶出,於熱水處理後吸濕性降低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2記載之方法中,會有於染色等之 熱水處理時伴隨芯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鞘成分破裂,因產生染斑或絨毛而品質降低之問題。再者,有以鞘成分裂開的部分作為起點,芯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於熱水處理後吸濕性降低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3記載之方法中,在纖維橫剖面中,由於相對於纖維直徑而言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小,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伴隨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海成分破裂,與專利文獻2記載之方法同樣地,會有因產生染斑或絨毛而品質降低之問題。再者,有以海成分破裂的部分作為起點,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於熱水處理後吸濕性降低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解決上述習知技術的問題點,提供一種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係在成為梭織物或針織物等的纖維構造體時,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同時即使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吸濕性也優異,再者,當海成分為聚酯時,亦兼具聚酯纖維本來的乾燥感,可適用於衣料用途。
上述本發明之課題係可藉由一種海島型複合纖維而解決,其特徵為:島成分係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於纖維橫剖面中,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為0.05~0.25,熱水處理後的吸濕率差(△MR)為2.0~10.0%。還有,所謂的最外層厚度,係纖維的半徑與連接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頂點而成的外接圓的半徑之差,表示存在於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
又,最外層厚度T較佳為500~3000nm,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直徑r較佳為10~5000nm。
再者,可適宜採用:於纖維橫剖面中,島成分配置2~100周,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配置的島成分的直徑r1與其它島成分的直徑r2之比(r1/r2)為1.1~10.0,在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中,纖維橫剖面的中心側之形狀為非圓形,海成分/島成分之複合比率(重量比)為50/50~90/10者。
前述島成分之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較佳為選自由包含聚醚作為共聚合成分的聚醚酯、聚醚醯胺、聚醚酯醯胺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一者之聚合物。又,聚醚較佳為選自由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一者之聚醚,可適宜採用聚醚的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30000g/mol,聚醚的共聚合率為10~60重量%者。
前述聚醚酯較佳為以芳香族二羧酸與脂肪族二醇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以聚醚作為共聚合成分,或較佳為以聚醚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作為共聚合成分,脂肪族二醇較佳為1,4-丁二醇。
Figure 106122476-A0202-12-0004-1
(惟,m、n為2~20之整數,m+n為4~30)。
再者,前述海島型複合纖維之海成分較佳為 陽離子可染性聚酯。
本發明之假撚紗係撚合2條以上的海島型複合纖維而成者,可適宜採用以在至少一部分中使用前述海島型複合纖維及/或前述假撚紗作為特徵之纖維構造體。
依照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海島型複合纖維,其由於在染色等之熱水處理中,抑制島成分之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體積膨潤所伴隨的海成分之破裂,因此成為梭織物或針織物等的纖維構造體時,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又,由於抑制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溶出,故即使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吸濕性也優異,再者當海成分為聚酯時,亦兼具聚酯纖維本來的乾燥感,因此可特別適用於衣料用途。
1‧‧‧海成分
2‧‧‧島成分
3‧‧‧纖維直徑
4‧‧‧連接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頂點而成的外接圓
5‧‧‧最外層厚度
6‧‧‧島成分的直徑
7‧‧‧計量板
8‧‧‧分配板
9‧‧‧吐出板
10-(a)‧‧‧計量孔1
10-(b)‧‧‧計量孔2
11-(a)‧‧‧分配溝1
11-(b)‧‧‧分配溝2
12-(a)‧‧‧分配孔1
12-(b)‧‧‧分配孔2
13‧‧‧吐出導入孔
14‧‧‧縮小孔
15‧‧‧吐出孔
16‧‧‧環狀溝
圖1(a)~(m)係顯示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剖面形狀之一例的圖。
圖2係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所用的海島複合噴嘴之一例,(a)係構成海島複合噴嘴的主要部分之正剖面圖,(b)係分配板的一部分之橫剖面圖,(c)係吐出板之橫剖面圖。
圖3係分配板的一例之一部分。
圖4係分配板中的分配溝及分配孔配置之一例。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係島成分為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於纖維橫剖面中,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為0.05~0.25,熱水處理後的吸濕率差(△MR)為2.0~10.0%。還有,所謂的最外層厚度,係纖維的半徑與連接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頂點而成的外接圓的半徑之差,表示存在於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
一般而言,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以下,亦僅稱吸濕性聚合物)係具有因染色等之熱水處理而容易體積膨潤,且容易溶出到熱水中之性質。因此,將吸濕性聚合物單獨予以纖維化時,因熱水處理而吸濕性聚合物溶出,所溶出的部分成為產生染斑或絨毛之原因,有品質降低之問題。又,當吸濕性聚合物為共聚合有親水性的共聚合成分之聚合物時,因熱水處理而親水性的共聚合成分溶出,亦有在熱水處理後吸濕性降低之問題。
相對於其,在芯中配置有吸濕性聚合物的芯鞘型複合纖維中,因染色等之熱水處理而在芯中配置的吸濕性聚合物係體積膨潤,應力集中於芯成分與鞘成分之界面,結果產生鞘成分之破裂。此鞘成分之破裂成為原因,產生染斑或絨毛,有品質降低之問題。再者,以鞘成分裂開之部分作為起點,配置於芯中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亦引起熱水處理後吸濕性降低的另一問題。
於在島中配置有吸濕性聚合物的海島型複合纖維中,也發生與芯鞘型複合纖維同樣之問題。以往的海島型複合纖維例如可藉由日本特開2007-100243號公 報中揭示的習知之管型海島複合噴嘴而得,但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為150nm左右係技術上極限。即,與芯鞘型複合纖維的鞘成分之厚度比較下,由於海島型複合纖維之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非常薄,故因染色等之熱水處理而配置於島中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容易產生海成分之破裂。此海成分之破裂成為原因,而產生染斑或絨毛,品質降低,同時以海成分裂開的部分作為起點,配置於島中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於熱水處理後吸濕性降低。
本發明者們鑒於上述問題而專心致力地檢討,結果發現藉由吸濕性聚合物的分散配置,使伴隨體積膨潤的應力分散,且將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設定在特定之範圍時,才解決上述全部問題,成功得到即使於熱水處理後也顯現高品質且高吸濕性之海島型複合纖維。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成分係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於本發明中,所謂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係吸濕率差(△MR)為2.0~30.0%之聚合物。本發明中所謂的吸濕率差(△MR),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若吸濕性聚合物的△MR為2.0%以上,則藉由與海成分複合,可得到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吸濕性聚合物的△MR更佳為5.0%以上,尤佳為7.0%以上,特佳為10.0%以上。另一方面,若吸濕性聚合物的△MR為30.0%以下,則由於製程通過性或操作性良好,在成為海島型複合纖維後的使用中的耐久性亦優異而較佳。
作為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成分之具體例,可舉出聚醚酯、聚醚醯胺、聚醚酯醯胺、聚醯胺、熱塑性纖維素衍生物、聚乙烯吡咯啶酮等之吸濕性聚合物,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包含聚醚作為共聚合成分的聚醚酯、聚醚醯胺、聚醚酯醯胺由於吸濕性優異而較佳,特別是聚醚酯由於耐熱性優異,所得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機械特性或色調良好而較佳。此等之吸濕性聚合物係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又,摻合有此等之吸濕性聚合物與聚酯、聚醯胺、聚烯烴等者亦可使用作為吸濕性聚合物。
作為前述吸濕性聚合物的共聚合成分之聚醚的具體例,可舉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之均聚物、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丁二醇共聚物等之共聚物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由於製造時以及使用時的操作性良好而較佳,特別地聚乙二醇由於吸濕性優異而較佳。
前述聚醚的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2000~30000g/mol。若聚醚的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g/mol以上,則由於藉由共聚合聚醚而得的吸濕性聚合物之吸濕性高,作為島成分使用時,可得到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而較佳。聚醚的數量平均分子量更佳為3000g/mol以上,尤佳為5000g/mol以上。另一方面,若聚醚的數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0g/mol以下,則由於聚縮合反應性高,可減少未反應的聚乙二醇,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抑 制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到熱水中,即使熱水處理後也可維持吸濕性而較佳。聚醚的數量平均分子量更佳為25000g/mol以下,尤佳為20000g/mol以下。
前述聚醚的共聚合率較佳為10~60重量%。若聚醚的共聚合率為10重量%以上,則由於藉由共聚合聚醚而得的吸濕性聚合物之吸濕性高,作為島成分使用時,可得到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而較佳。聚醚的共聚合率更佳為20重量%以上,尤佳為30重量%以上。另一方面,若聚醚的共聚合率為60重量%以下,則由於可減少未反應的聚乙二醇,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抑制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到熱水中,即使熱水處理後也可維持吸濕性而較佳。聚醚的共聚合率更佳為55重量%以下,尤佳為50重量%以下。
從耐熱性及機械特性之觀點來看,前述聚醚酯較佳為以芳香族二羧酸與脂肪族二醇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以聚醚作為共聚合成分,或是以芳香族二羧酸與脂肪族二醇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以聚醚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作為共聚合成分。
Figure 106122476-A0202-12-0009-2
(惟,m、n為2~20之整數,m+n為4~30)。
作為上述芳香族二羧酸之具體例,可舉出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5-鈉磺基間苯二 甲酸、5-鋰磺基間苯二甲酸、5-(四烷基)鏻磺基間苯二甲酸、4,4’-二苯基二羧酸、2,6-萘二羧酸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作為上述脂肪族二醇之具體例,可舉出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己二醇、環己二醇、二乙二醇、六亞甲二醇、新戊二醇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由於製造時以及使用時的操作性良好而較佳,於耐熱性及機械特性之觀點中,可適宜採用乙二醇,於結晶性之觀點中,可適宜採用1,4-丁二醇。
當前述聚醚酯為將聚醚及上述通式(1)所示的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當作共聚合成分時,由於聚醚酯的成形加工性變良好,所得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機械特性高,且可抑制纖度不均之發生,染斑或絨毛少,品質良好而較佳。
上述通式(1)所示的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較佳係m+n為4~30。若m+n為4以上,則由於聚醚酯的成形加工性良好,可抑制所得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纖度不均之發生,染斑或絨毛少,品質良好而較佳。另一方面,若m+n為30以下,則由於聚醚酯之耐熱性或色調良好,所得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機械特性或色調良好而較佳。m+n更佳為20以下,尤佳為10以下。
作為上述通式(1)所示的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之具體例,可舉出雙酚A的環氧乙烷加成物、雙酚S的環氧乙烷加成物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雙酚A 的環氧乙烷加成物由於製造時以及使用時的操作性良好而較佳,於耐熱性及機械特性之觀點中亦可適宜採用。
以聚醚及上述通式(1)所示的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作為共聚合成分時,聚醚的共聚合率較佳為10~45重量%,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的共聚合率較佳為10~30重量%。若聚醚的共聚合率為10重量%以上,則由於藉由將聚醚共聚合而得的吸濕性聚合物之吸濕性高,作為島成分使用時,得到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而較佳。聚醚的共聚合率更佳為20重量%以上,尤佳為30重量%以上。另一方面,若聚醚的共聚合率為45重量%以下,則由於可減少未反應的聚乙二醇,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抑制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到熱水中,即使熱水處理後也可維持吸濕性而較佳。聚醚的共聚合率更佳為40重量%以下,尤佳為35重量%以下。又,若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的共聚合率為10重量%以上,由於聚醚酯之成形加工性變得良好,可抑制所得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纖度不均之發生,染斑或絨毛少,品質變得良好而較佳。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的共聚合率更佳為12重量%以上,尤佳為14重量%以上。另一方面,若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的共聚合率為30重量%以下,則由於聚醚酯的耐熱性或色調良好,所得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機械特性或色調良好而較佳。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的共聚合率更佳為25重量%以下,尤佳為20重量%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成分較佳為具有結晶性的聚合物。若島成分具有結晶性,則於藉由實 施例記載之方法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之測定中,觀測到伴隨結晶之熔解的熔解峰。若島成分具有結晶性,則由於在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抑制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到熱水中,即使熱水處理後也可維持吸濕性而較佳。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較佳為具有結晶性。若海成分具有結晶性,則於藉由實施例記載之方法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之測定中,觀測到伴隨結晶之熔解的熔解峰。若海成分具有結晶性,則由於抑制延伸或假撚步驟中的伴隨與加熱輥或加熱器的接觸的纖維彼此之熔接,故加熱輥或加熱器、導件上的堆積物或斷經、絨毛產生少,製程通過性良好,同時在成為梭織物或針織物等的纖維構造體時,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而較佳。又,由於在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抑制海成分溶出到熱水中而較佳。
作為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之具體例,可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之聚酯、尼龍6、尼龍66等之聚醯胺、聚乙烯、聚丙烯等之聚烯烴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聚酯由於機械特性或耐久性優異而較佳。又,當海成分為聚酯或聚烯烴等的疏水性聚合物時,由於可兼備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所致的吸濕性與海成分的疏水性聚合物所致的乾燥感,獲得穿著舒適性優異的纖維構造體而較佳。
作為與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有關的前述聚酯之具體例,可舉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之芳香族 聚酯、聚乳酸、聚乙醇酸等之脂肪族聚酯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由於機械特性或耐久性優異,製造時以及使用時的操作性良好而較佳。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由於可得到聚酯纖維特有的緊實、硬挺感而較佳,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由於結晶性高而較佳。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較佳為陽離子可染性聚酯。若聚酯具有磺酸基等的陰離子部位,則藉由與具有陽離子部位的陽離子染料相互作用,而具有陽離子可染性。若海成分為陽離子可染性聚酯,則由於顯示鮮明的顯色性,同時於與聚胺甲酸酯纖維之混用中可防止染料污染而較佳。作為陽離子可染性聚酯的共聚合成分之具體例,有5-磺基間苯二甲酸金屬鹽,可舉出鋰鹽、鈉鹽、鉀鹽、銣鹽、銫鹽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較佳為鋰鹽、鈉鹽,特別地鈉鹽由於結晶性優異,可較宜採用。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亦可係為在海成分及/或島成分中添加次要的添加物而進行各種的改質者。作為次要的添加劑之具體例,可舉出增溶劑、可塑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螢光增白劑、脫模劑、抗菌劑、核形成劑、熱安定劑、抗靜電劑、防著色劑、調整劑、消光劑、消泡劑、防腐劑、膠化劑、乳膠、填料、印墨、著色料、染料、顏料、香料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此等之次要的添加物係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複數。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較佳為150~300℃。本發明中所謂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算出之值。再者,當觀測到複數的熔解峰時,自最低溫側的熔解峰來算出外插熔解開始溫度。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為150℃以上,則由於抑制伴隨延伸或假撚步驟中的與加熱輥或加熱器之接觸的纖維彼此之熔接,故加熱輥或加熱器、導件上的堆積物或斷經、絨毛之產生少,製程通過性良好,同時在成為梭織物或針織物等的纖維構造體時,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更佳為170℃以上,尤佳為190℃以上,特佳為200℃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為300℃以下,則由於在熔融紡紗步驟中,抑制伴隨熱降解的黃變,得到色調良好的海島型複合纖維而較佳。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係於纖維橫剖面中,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為0.05~0.25。本發明中所謂的最外層厚度,就是纖維的半徑與連接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頂點而成的外接圓的半徑之差,表示存在於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本發明中的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算出的值。若海島型複合纖維之T/R為0.05以上,則由於相對於纖維直徑而言,充分確保最外層之厚度,故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可抑制伴隨配置於島中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的海成分之破裂,因海成分之破裂所造成 的染斑或絨毛之產生少,品質優異,且抑制吸濕性聚合物之溶出,發現即使於熱水處理後也有高吸濕性。又,藉由海成分之染色,可得到充分的顯色性,於顯色性之點上亦可得到高品質的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海島型複合纖維之T/R更佳為0.07以上,尤佳為0.09以上,特佳為0.10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之T/R為0.25以下,藉由相對於纖維直徑之最外層之厚度而不會損害配置於島中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發現吸濕性聚合物所致的吸濕性,可得到吸濕性高的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海島型複合纖維之T/R更佳為0.22以下,尤佳為0.20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最外層厚度T較佳為500~3000nm。本發明中所謂的最外層厚度T,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算出的值。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最外層厚度T為500nm以上,則由於充分確保最外層之厚度,因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可抑制伴隨配置於島中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的海成分之破裂,因海成分之破裂所造成的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而且抑制吸濕性聚合物之溶出,即使於熱水處理後也顯現高吸濕性而較佳。又,藉由海成分之染色,可得到充分的顯色性,於顯色性之點上亦可得到高品質的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因此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最外層厚度T更佳為700nm以上,尤佳為800nm以上,特佳為1000nm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最外層厚度T為3000nm以下,藉由相對於纖維直徑之最外層之厚度而不會損害 配置於島中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發現吸濕性聚合物所致的吸濕性,可得到吸濕性高的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最外層厚度T更佳為2500nm以下,尤佳為2000nm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數較佳為3~10000個。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數為3個以上,則藉由分散配置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中發現將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產生的應力予以分散之效果,故可抑制以往芯鞘型複合纖維因應力集中造成的鞘成分之破裂的問題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數更佳為6個以上,尤佳為12個以上,特佳為20個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數為10000個以下,則由於在纖維橫剖面中可精密地控制島成分之配置,從手感或顯色性之觀點來看,可得到高品質的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島數更佳為5000個以下,尤佳為1000個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在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直徑r較佳為10~5000nm。本發明中所謂之島成分的直徑r,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算出的值。若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直徑r為10nm以上,則由於發現分散配置在纖維橫剖面的島成分之吸濕性聚合物所致的吸濕性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直徑r更佳為100nm以上,尤佳為500nm以上。另一方面,若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直徑r為5000nm以下,則藉由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可減少配置於島中的吸濕 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產生的應力,可抑制海成分之破裂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直徑r更佳為3000nm以下,尤佳為2000nm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係於纖維橫剖面中,島成分較佳為配置2~100周。於本發明中,纖維橫剖面中以同心圓狀配置的島成分定義為1周,直徑不同的同心圓之數係成為周數。再者,於纖維橫剖面的中心配置1個島成分時,以配置於中心的1個島成分定義為1周。圖1(a)~(m)係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剖面形狀之一例,各島成分係於圖1(b)、(c)中配置1周,於圖1(a)、(d)、(h)、(i)、(j)、(k)、(m)中配置2周,於圖1(e)、(g)、(l)中配置3周,於圖1(f)中配置7周。本業者們針對在染色等之熱水處理中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而產生的應力,詳細地解析纖維橫剖面中的應力分布,得到在芯鞘型複合纖維中芯成分與鞘成分之界面,應力變最大,如圖1(b)、(c),將島成分配置1周的海島型複合纖維中,在島成分的纖維表層側與海成分之界面,應力變最大之結果。即,於芯鞘型複合纖維中,瞭解到隨著芯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在應力變最大的芯成分與鞘成分之界面產生龜裂,因此龜裂傳播到達纖維表層而產生鞘成分之破裂。同樣地,於將島成分配置1周的海島型複合纖維中,隨著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在應力變最大的島成分之纖維表層側與海成分之界面產生龜裂,因此龜裂傳播到達纖維表層而引起海成分之破裂。相對於其,在纖維橫剖面中,於將島成分配置2周以上的海 島型複合纖維中,在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纖維內層側與配置於比最外周較1周內側的島成分之纖維表層側之間,應力變最大,因阻斷龜裂傳播到達纖維表層,抑制海成分之破裂而較佳。於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維橫剖面中,島成分更佳為配置3周以上,尤佳為配置4周以上。另一方面,若島成分配置100周以下,則由於可在鄰接的島成分與島成分之間設置間隔,隨著吸濕而島成分的吸濕聚合物可體積膨潤,得到吸濕性優異的海島型複合纖維而較佳。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係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配置的島成分的直徑r1與其它島成分的直徑r2之比(r1/r2)較佳為1.1~10.0。本發明中所謂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配置的島成分的直徑r1與其它島成分的直徑r2之比(r1/r2),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算出的值。當其它島成分的直徑r2相較於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配置的島成分的直徑r1更小時,r1/r2會變得大於1.0,作為此時的海島型複合纖維之剖面形狀的一例,可舉出圖1(k)~(m)。若海島型複合纖維之r1/r2為1.1以上,則由於其它島成分的直徑r2相較於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配置的島成分的直徑r1更小,可減少因接近纖維表層的島成分之吸濕性聚合物的體積膨潤產生之應力,可抑制海成分之破裂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之r1/r2更佳為1.2以上,尤佳為1.5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之r1/r2為10.0以下,則由於其它島成分可吸收因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 配置的島成分之吸濕性聚合物的體積膨潤產生之應力,因可阻斷龜裂傳播到達纖維表層且抑制海成分之破裂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之r1/r2更佳為7.0以下,尤佳為5.0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係關於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形狀,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為正圓狀的圓形剖面,也可為非圓形剖面。作為非圓形剖面之具體例,可舉出多葉形、多角形、扁平形、橢圓形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當島成分為正圓狀的圓形剖面時,於島中配置的吸濕性聚合物發生體積膨潤之際,在圓周上均等產生應力,應力不集中的緣故,可抑制海成分之破裂而較佳。又,在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中,纖維橫剖面的中心側之形狀較佳為非圓形。此時,在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中,由於應力不集中在纖維之表層側,而是集中在纖維的中心側之非圓形的部分,可抑制海成分朝向纖維表層之破裂而較佳。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島成分之複合比率(重量比)較佳為50/50~90/10。本發明中所謂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島成分之複合比率(重量比),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算出的值。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之複合比率為50重量%以上,則因海成分而得到緊實、硬挺感或乾燥的觸感而較佳。又,抑制延伸時或假撚時之外力造成的海成分之破裂或伴隨吸濕時或吸水時的島成分之吸濕性聚合物的體積膨潤的海成分之破裂,抑制因染斑或絨毛的產生所造成的品質降低 或在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因島成分的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溶出到熱水中而造成的吸濕性降低,因此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之複合比率較佳為55重量%以上,尤佳為60重量%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之複合比率為90重量%以下,即島成分之複合比率為10重量%以上,則藉由島成分之吸濕性聚合物而有吸濕性,得到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海成分之複合比率更佳為85重量%以下,尤佳為80重量%以下。
作為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複絲之纖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10~500dtex。本發明中所謂的纖度,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若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度為10dtex以上,則除了斷經少,製程通過性良好,加上在使用時絨毛的產生少,耐久性優異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度更佳為30dtex以上,尤佳為50dtex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度為500dtex以下,則由於不損害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柔軟性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度更佳為400dtex以下,尤佳為300dtex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單紗纖度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按照用途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0.5~4.0dtex。本發明中所謂的單紗纖度,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測定的纖度除予單紗數後之值。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單紗纖度為0.5dtex以上,則除了斷經少, 再加上製程通過性良好,在使用時絨毛的產生少,耐久性優異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單紗纖度更佳為0.6dtex以上,尤佳為0.8dtex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單紗纖度為4.0dtex以下,則由於不損害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柔軟性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單紗纖度更佳為2.0dtex以下,尤佳為1.5dtex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強度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從機械特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2.0~5.0cN/dtex。本發明中所謂的強度,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測定的值。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強度為2.0cN/dtex以上,則由於使用時絨毛的產生少,耐久性優異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強度更佳為2.5cN/dtex以上,尤佳為3.0cN/dtex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強度為5.0cN/dtex以下,則由於不損害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柔軟性而較佳。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的伸長率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從耐久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10~60%。本發明中所謂的伸長率,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測定的值。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伸長率為10%以上,則由於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耐摩耗性良好,使用時絨毛的產生少,耐久性良好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伸長率更佳為15%以上,尤佳為20%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的伸長率為60%以下,則由於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尺寸安定性良好而較佳。海島型複合纖維的伸長率更佳為55%以 下,尤佳為50%以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熱水處理後的吸濕率差(△MR)為2.0~10.0%。本發明中所謂之熱水處理後的吸濕率差(△MR),就是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測定的值。所謂的△MR,就是假設輕度運動後的衣服內溫濕度之溫度30℃、濕度90%RH下的吸濕率與外部氣體溫濕度之溫度20℃、濕度65%RH下的吸濕率之差。即,△MR為吸濕性的指標,△MR之值愈高則穿著舒適性愈高。本發明的吸濕率差(△MR)係熱水處理後之值,在顯示即使於染色等之熱水處理後也有吸濕性之點上非常重要。若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熱水處理後的△MR為2.0%以上,則衣服內的悶熱感少,有著穿著舒適性。海島型複合纖維熱水處理後之△MR更佳為2.5%以上,尤佳為3.0%以上,特佳為4.0%以上。另一方面,若海島型複合纖維熱水處理後的△MR為10.0%以下,則製程通過性或操作性良好,使用時的耐久性亦優異。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中關於纖維的剖面形狀,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可為正圓狀的圓形剖面,也可為非圓形剖面。作為非圓形剖面之具體例,可舉出多葉形、多角形、扁平形、橢圓形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中關於纖維的形態,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為單絲、複絲、短纖維等之任一形態。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係與一般的纖維同 樣地可做假撚或撚紗等的加工,即使對於織造或針織,也可如一般的纖維同樣地操作。
由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及/或假撚紗所構成的纖維構造體之形態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依照眾所周知之方法,形成梭織物、針織物、毛絨織物、不織布或績紡紗、填絮等。又,由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及/或假撚紗所構成的纖維構造體,係可為任何織造組織或針織組織,可適宜採用平紋織物、斜紋組織、緞紋組織或此等的變化織,或經編、緯編、圓編、紗羅編或此等的變化編等。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係在成為纖維構造體時,可藉由交織或交編等而與其它纖維組合,也可在與其它纖維的混纖紗後作為纖維構造體。
接著,以下顯示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
作為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可使用眾所周知之熔融紡紗方法、延伸方法、假撚等之捲縮加工方法。
於本發明中在進行熔融紡紗之前,較佳為預先將海成分、島成分乾燥,使含水率成為300ppm以下。若含水率為300ppm以下,則由於在熔融紡紗之際可抑制因水解造成的分子量降低或因水分造成的發泡,可安定地進行紡紗而較佳。含水率更佳為100ppm以下,尤佳為50ppm以下。
於本發明中,將事先經乾燥的碎片供給到擠 壓機型或加壓熔融機型等的熔融紡紗機,分別熔融海成分與島成分,以計量泵計量。然後,導入經加溫的紡紗組件至紡紗頭中,於紡紗組件內過濾熔融聚合物後,在後述的海島複合噴嘴中使海成分與島成分會和作為海島構造,自紡紗噴嘴吐出做為纖維紗條。
於本發明中,作為海島複合噴嘴,例如可使用日本特開2007-100243號公報中揭示的配置有管群的習知之管型海島複合噴嘴而製造。然而,於習知的管型海島複合噴嘴中,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為150nm左右係技術上極限,難以滿足本發明之必須要件的纖維橫剖面中的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因此,於本發明中,較佳使用採用日本特開2011-174215號公報中記載的海島複合噴嘴之方法。
作為本發明中使用的海島複合噴嘴之一例,針對以圖2~4中所示的構件構成之海島複合噴嘴。圖2(a)~(c)係用於示意地說明本發明中使用的海島複合噴嘴之一例的說明圖,圖2(a)係構成海島複合噴嘴的主要部分之正剖面圖,圖2(b)係分配板的一部分之橫剖面圖,圖2(c)係吐出板的一部分之橫剖面圖。圖2(b)及圖2(c)係構成圖2(a)的分配板及吐出板,圖3係分配板的平面圖,圖4係本發明的分配板之一部分的放大圖,各自記載關於一個吐出孔的溝及孔。
以下,複合聚合物流係經由計量板、分配板而形成,說明到自吐出板的吐出孔吐出為止之過程。來自紡紗組件上游的聚合物A(島成分)與聚合物B(海成分) 係流入至圖2的計量板之聚合物A用計量孔(10-(a))及聚合物B用計量孔(10-(b)),藉由在下端穿設的縮孔計量後,流入至分配板。於分配板中,穿設用於自計量孔10流入的聚合物予以會和之分配溝11(圖3:11-(a)、11-(b))與在此分配溝之下面用於將聚合物流到下游之分配孔12(圖4:12-(a)、12-(b))。又,為了在複合聚合物流之最外層形成由海成分的聚合物B所構成的層,設置如圖3所示之在底面穿設有分配孔的環狀溝16。
由自此分配板吐出的聚合物A及聚合物B所構成的複合聚合物流,係從吐出導入孔13流入至吐出板9。接著,複合聚合物流係在導入至具有所欲直徑之吐出孔之際,藉由縮小孔14,沿著聚合物流而在剖面方向中縮小,以分配板維持所形成的剖面形態,從吐出孔15吐出。
從海島複合噴嘴所吐出的纖維紗條,係藉由冷卻裝置而冷卻固化,以第1導紗輥牽引,通過第2導紗輥後使用捲取機捲取,成為捲取紗。再者,為了提高紡紗操作性、生產性、纖維的機械特性,視需要亦可在紡紗噴嘴下部設置2~20cm的長度之加熱筒或保溫筒。又,亦可使用給油裝置向纖維紗條供油,使用交織裝置將交織賦予至纖維紗條。
熔融紡紗的紡紗溫度係可按照海成分、島成分的熔點或耐熱性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240~320℃。若紡紗溫度為240℃以上,則由於自紡紗噴嘴所吐出的纖維紗條之伸長黏度充分地降低而吐出安定,再者由於 紡紗張力不過度地變高,可抑制斷經而較佳。紡紗溫度更佳為250℃以上,尤佳為260℃以上。另一方面,若紡紗溫度為320℃以下,則由於可抑制紡紗時的熱分解,可抑制的纖維的機械特性之降低或著色而較佳。紡紗溫度更佳為310℃以下,尤佳為300℃以下。
熔融紡紗的紡紗速度係可按照海成分、島成分之組成、紡紗溫度等而適宜選擇。先進行熔融紡紗而捲取後,再另外進行延伸或假撚的二步驟法之情況的紡紗速度較佳為500~6000m/分鐘。若紡紗速度為500m/分鐘以上,則由於行進紗條安定,可抑制斷經而較佳。二步驟法之情況的紡紗速度更佳為1000m/分鐘以上,尤佳為1500m/分鐘以上。另一方面,若紡紗速度為6000m/分鐘以下,則由於可藉由紡紗張力抑制而不斷經,可進行安定的紡紗而較佳。二步驟法之情況的紡紗速度更佳為4500m/分鐘以下,尤佳為4000m/分鐘以下。又,先不捲取而同時進行紡紗與延伸的一步驟法之情況的紡紗速度,較佳為將低速輥設為500~5000m/分鐘,將高速輥設為2500~6000m/分鐘。若低速輥及高速輥為上述之範圍內,則由於行進紗條安定,同時可抑制斷經,可進行安定的紡紗而較佳。一步驟法之情況的紡紗速度更佳為將低速輥設為1000~4500m/分鐘,將高速輥設為3500~5500m/分鐘,尤佳為將低速輥設為1500~4000m/分鐘,將高速輥設為4000~5000m/分鐘。
藉由一步驟法或二步驟法進行延伸時,可藉由一段延伸法或二段以上的多段延伸法之任一方法。作 為延伸中的加熱方法,只要是能直接或間接地加熱行進紗條之裝置,則沒有特別的限定。作為加熱方法之具體例,可舉出加熱輥、熱針銷、熱板,溫水、熱水等之液體浴,熱空氣、蒸汽等之氣體浴,雷射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此等之加熱方法係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複數。作為加熱方法,從加熱溫度的控制、對於行進紗條的均勻加熱、裝置不複雜之觀點來看,可適宜採用與加熱輥的接觸、與熱針銷的接觸、與熱板的接觸、在液體浴中之浸漬。
進行延伸時的延伸溫度係可按照海成分、島成分之聚合物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或延伸後之纖維的強度、伸長率等而適宜選擇,較佳為50~150℃。若延伸溫度為50℃以上,則由於供給至延伸的紗條之預熱被充分地進行,延伸時的熱變形變均勻,可抑制纖度不均的發生,染斑或絨毛少,品質良好而較佳。延伸溫度更佳為60℃以上,尤佳為70℃以上。另一方面,若延伸溫度為150℃以下,則由於可抑制伴隨與加熱輥的接觸的纖維彼此之熔合或熱分解,製程通過性或品質良好而較佳。又,由於纖維對於延伸輥的滑動性變得良好,可抑制斷經,進行安定的延伸而較佳。延伸溫度更佳為145℃以下,尤佳為140℃以下。又,視需要亦可進行60~150℃的熱定型。
進行延伸時的延伸倍率係可按照延伸前的纖維之伸長率或延伸後的纖維之強度或伸長率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1.02~7.0倍。若延伸倍率為1.02倍以上, 則由於可藉由延伸來提高纖維的強度或伸長率等之機械特性而較佳。延伸倍率更佳為1.2倍以上,尤佳為1.5倍以上。另一方面,若延伸倍率為7.0倍以下,則由於可抑制延伸時的斷經,進行安定的延伸而較佳。延伸倍率更佳為6.0倍以下,尤佳為5.0倍以下。
進行延伸時的延伸速度係可按照延伸方法為一步驟法或二步驟法之任一者等而適宜選擇。於一步驟法之情況中,上述紡紗速度的高速輥之速度相當於延伸速度。藉由二步驟法進行延伸之情況的延伸速度較佳為30~1000m/分鐘。若延伸速度為30m/分鐘以上,則由於行進紗條安定,可抑制斷經而較佳。藉由二步驟法進行延伸時之情況的延伸速度更佳為50m/分鐘以上,尤佳為100m/分鐘以上。另一方面,若延伸速度為1000m/分鐘以下,則由於可抑制延伸時的斷經,進行安定的延伸而較佳。藉由二步驟法進行延伸之情況的延伸速度較佳為900m/分鐘以下,尤佳為800m/分鐘以下。
進行假撚加工時,除了僅使用1段加熱器的所謂仿毛加工以外,還可適宜選擇使用1段加熱器與2段加熱器兩者的所謂鬆弛熱處理加工。加熱器的加熱方法係可為接觸式、非接觸式之任一者。作為假撚加工機之具體例,可舉出摩擦盤式、皮帶夾式、針銷式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進行假撚加工時的加熱器溫度,係可按照海成分、島成分之聚合物的外插熔解開始溫度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120~210℃。若加熱器溫度為120℃以上, 則由於供給至假撚加工的紗條之預熱係被充分地進行,延伸所伴隨的熱變形變均勻,可抑制纖度不均的發生,染斑或絨毛少,品質良好而較佳。加熱器溫度更佳為140℃以上,尤佳為160℃以上。另一方面,若加熱器溫度為210℃以下,則由於可抑制伴隨與加熱器的接觸的纖維彼此之熔合或熱分解,斷經或加熱器等的污垢少,製程通過性或品質良好而較佳。加熱器溫度更佳為200℃以下,尤佳為190℃以下。
進行假撚加工時的延伸倍率係可按照假撚加工前的纖維之伸長率或假撚加工後的纖維之強度或伸長率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1.01~2.5倍。若延伸倍率為1.01倍以上,則由於可藉由延伸來提高纖維的強度或伸長率等之機械特性而較佳。延伸倍率更佳為1.2倍以上,尤佳為1.5倍以上。另一方面,若延伸倍率為2.5倍以下,則由於可抑制假撚加工時的斷經,進行安定的假撚加工而較佳。延伸倍率更佳為2.2倍以下,尤佳為2.0倍以下。
進行假撚加工時的加工速度係可適宜選擇,但較佳為200~1000m/分鐘。若加工速度為200m/分鐘以上,則由於行進紗條安定,可抑制斷經而較佳。加工速度更佳為300m/分鐘以上,尤佳為400m/分鐘以上。另一方面,若加工速度為1000m/分鐘以下,則由於可抑制假撚加工時的斷經,進行安定的假撚加工而較佳。加工速度更佳為900m/分鐘以下,尤佳為800m/分鐘以下。
於本發明中,按照需要,可以纖維或纖維構造體之任一狀態進行染色。於本發明中,可適宜採用分 散染料作為染料。
本發明中的染色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依照眾所周知之方法,適宜採用筒紗染色機、噴射式染色機、轉筒染色機、經軸染色機、交捲染色機、高壓交捲染色機等。
於本發明中,關於染料濃度或染色溫度,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適宜採用眾所周知之方法。又,視需要可在染色加工前進行精練,也可在染色加工後進行還原洗淨。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及由其所構成假撚紗、纖維構造體係吸濕性優異者。因此,可適用於要求舒適性或品質的用途。例如,可舉出一般衣料用途、運動衣料用途、寢具用途、室內裝飾用途、材料用途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還有,實施例中的各特性值係用以下之方法求得。
A.海成分、島成分的吸濕率差(△MR)
將海成分或島成分的聚合物當作試料,首先在60℃熱風乾燥30分鐘後,於溫度20℃、經調濕到濕度65%RH的ESPEC製恒溫恒濕機LHU-123內靜置24小時,測定聚合物的重量(W1)後,於溫度30℃、經調濕到濕度90%RH的恒溫恒濕機內靜置24小時,測定聚合物的重量(W2)。然後,在105℃熱風乾燥2小時,測定絕對乾燥後之聚合物的重量(W3)。使用聚合物的重量W1、W3,藉由下述式 ,算出從絕對乾燥狀態到在溫度20℃、濕度65%RH環境下靜置24小時後的吸濕率MR1(%),使用聚合物的重量W2、W3,藉由下述式,算出自絕對乾燥狀態到在溫度30℃、濕度90%RH環境下靜置24小時後的吸濕率MR2(%)之後,藉由下述式算出吸濕率差(△MR)。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5次,將其平均值作為吸濕率差(△MR)。
MR1(%)={(W1-W3)/W3}×100 MR2(%)={(W2-W3)/W3}×100
吸濕率差(△MR)(%)=MR2-MR1。
B.外插熔解開始溫度
將海成分、島成分的聚合物及實施例所得之纖維作為試料,使用TA儀器製差示掃描熱量計(DSC)Q2000型,測定外插熔解開始溫度。首先,於氮氣環境下將約5mg的試料從0℃以50℃/分鐘的升溫速度升溫到280℃為止後,在280℃保持5分鐘而去除試料的熱歷程。然後,從280℃急速冷卻到0℃為止後,再度從0℃以3℃/分鐘的升溫速度升溫到280℃為止,以±1℃的溫度調變振幅、60秒的溫度調變周期升溫,進行TMDSC測定。依據JIS K7121:1987(塑膠的轉移溫度測定方法)9.1,自在第2次的升溫過程中所觀測到熔解峰,算出外插熔解開始溫度。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3次,將其平均值作為外插熔解開始溫度。再者,當觀測到複數的熔解峰時,自最低溫側的熔解峰來算出外插熔解開始溫度。
C.海/島複合比率
自作為海島型複合纖維的原料使用的海成分之重量 與島成分之重量,算出海/島複合比率(重量比)。
D.纖度
於溫度20℃、濕度65%RH之環境下,使用INTEC製電動測長機,使實施例所得之纖維100m成為絞紗,測定所得之絞紗的重量,使用下述式算出纖度(dtex)。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5次,將其平均值作為纖度。
纖度(dtex)=纖維100m的重量(g)×100。
E.強度、伸長率
強度及伸長率係將實施例所得之纖維當作試料,依據JIS L1013:2010(化學纖維絲紗試驗方法)8.5.1算出。於溫度20℃、濕度65%RH之環境下,使用ORIENTEC公司製Tensilon UTM-III-100型,於初期試料長度20cm、拉伸速度20cm/分鐘之條件下進行拉伸試驗。將顯示最大荷重之點的應力(cN)除以纖度(dtex)而算出強度(cN/dtex),使用顯示最大荷重之點的伸長(L1)與初期試料長度(L0),藉由下述式算出伸長率(%)。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10次,將其平均值作為強度及伸長率。
伸長率(%)={(L1-L0)/L0}×100。
F.纖維直徑R
以環氧樹脂包埋實施例所得之纖維,以Reichert製FC‧4E型冷凍切割系統來冷凍,用具備鑽石刀的Reichert-Nissei ultracut N(超薄切片機)切削。然後,使用日立製作所製穿透型電子顯微鏡(TEM)H-7100FA型,以1000倍觀察切削面即纖維橫剖面,拍攝纖維橫剖面的顯微鏡照片。自所得之照片中隨意抽出10條單紗,使用 影像處理軟體(三谷商事製WINROOF),測定所抽出的全部單紗之纖維直徑,將其平均值作為纖維直徑R(nm)。由於纖維橫剖面未必一定為正圓,當不是正圓時,採用纖維橫剖面的外接圓直徑作為纖維直徑。
G.最外層厚度T
以與上述F中記載的纖維直徑同樣之方法,觀察纖維橫剖面,以能觀察單紗的全體影像之最高倍率拍攝顯微鏡照片。對於所得之照片,使用影像處理軟體(三谷商事製WINROOF),求出在纖維橫剖面之輪廓上以2點以上相接的正圓之半徑當作纖維之半徑,再者如圖1中之4,求出將配置於海島構造之外周的島成分以2個以上相接之方式所外接的正圓(外接圓)之半徑。自所得之照片中隨機抽出10條單紗,同樣地求出纖維的半徑及海島構造部分的外接圓之半徑,算出各自的單紗中之纖維的半徑與海島構造部分的外接圓的半徑之差,將其平均值作為最外層厚度T(nm)。
H. T/R
T/R係將藉由上述G所算出的最外層厚度T(nm)除以藉由上述F所算出的纖維直徑R(nm)而算出。
I.島成分的直徑r、r1、r2
以與上述F中記載的纖維直徑同樣之方法,觀察纖維橫剖面,以能觀察單紗的全體影像之最高倍率拍攝顯微鏡照片。對於所得之照片,使用影像處理軟體(三谷商事製WINROOF),測定纖維橫剖面中全部的島成分之直徑。由於島成分未必一定為正圓,當不是正圓時,採用島 成分的外接圓之直徑當作島成分之直徑。於纖維橫剖面中,將全部的島成分之直徑的平均值當作r,將通過中心的島成分之直徑當作r1,將通過中心的島成分以外之全部的島成分之直徑的平均值當作r2而算出。自所得之照片中隨機抽出10條單紗,於各自的單紗中同樣地求出r、r1、r2,將其平均值作為r(nm)、r1(nm)、r2(nm)。
J. r1/r2
r1/r2係將藉由上述I所算出的r1(nm)除以藉由上述I所算出的r2(nm)而算出。
K.精練後、熱水處理後的吸濕率差(△MR)
將實施例所得之纖維當作試料,使用英光產業製圓編機NCR-BL(釜徑3吋半(8.9cm),27隔距),製作約2g的筒編後,於包含碳酸鈉1g/L、日華化學製界面活性劑Sunmall BK-80的水溶液中,在80℃精練20分鐘後,於60℃的熱風乾燥機內乾燥60分鐘,而成為精練後的筒編。又,將精練後的筒編於浴比1:100、處理溫度130℃、處理時間60分之條件下熱水處理後,於60℃的熱風乾燥機內乾燥60分鐘,而成為熱水處理後的筒編。
吸濕率(%)係將精練後及熱水處理後的筒編當作試料,依據JIS L1096:2010(梭織物及針織物的坯布試驗方法)8.10之含水率算出。首先,將筒編在60℃熱風乾燥30分鐘後,於溫度20℃、經調溫到濕度65%RH的ESPEC製恒溫恒濕機LHU-123內靜置筒編24小時,測定筒編的重量(W1)後,於溫度30℃、經調濕到濕度90%RH的恒溫恒濕機內靜置筒編24小時,測定筒編的重量(W2)。然後, 將筒編在105℃熱風乾燥2小時,測定絕對乾燥後之筒編的重量(W3)。使用筒編的重量W1、W3,藉由下述式算出從絕對乾燥狀態到在溫度20℃、濕度65%RH環境下靜置24小時後的吸濕率MR1(%),使用筒編的重量W2、W3,藉由下述式算出從絕對乾燥狀態到在溫度30℃、濕度90%RH環境下靜置24小時後的吸濕率MR2(%)之後,藉由下述式算出吸濕率差(△MR)。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5次,將其平均值作為吸濕率差(△MR)。
MR1(%)={(W1-W3)/W3}×100 MR2(%)={(W2-W3)/W3}×100
吸濕率差(△MR)(%)=MR2-MR1。
L.海成分之破裂
以鉑-鈀合金蒸鍍上述K所製作的熱水處理後之筒編,使用日立製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S-4000型,以1000倍觀察,隨機地拍攝10個視野的顯微鏡照片。對於所得之10張的照片,將海成分已裂開之處的合計當作海成分之破裂(處)。
M. L*
將與上述K同樣地製作之精練後的筒編在160℃乾熱定型2分鐘,對於乾熱定型後的筒編,添加1.3重量%的日本化藥製Kayalon Polyester Blue UT-YA作為分散染料,於pH經調整至5.0的染色液中,於浴比1:100、染色溫度130℃、染色時間60分鐘之條件下染色。再者,當使用陽離子可染性聚酯作為海成分時,添加1.0重量%的日本化藥製Kayacryl Blue 2RL-ED作為陽離子染料,於pH經調 整至4.0的染色液中,於浴比1:100、染色溫度130℃、染色時間60分鐘之條件下染色。
將染色後的筒編當作試料,使用MINOLTA製分光測色計CM-3700d型,於D65光源、視野角度10°、光學條件為SCE(正反射光除去法),測定L*值。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3次,將其平均值當作L*值。
N.均染性
對於上述M所製作的染色後之筒編,藉由具有5年以上的品質判斷經驗之檢査員5名的合議,將「非常均勻地染色,完全看不到染斑」作為S,將「大致均勻地染色,幾乎看不到染斑」作為A,將「大部分不均勻地染色,看到淡淡的染斑」作為B,將「不均勻地染色,看到清晰的染斑」作為C,將A、S作為合格。
O.品質
對於上述M所製作的染色後之筒編,藉由具有5年以上的品質判斷經驗之檢査員5名的合議,將「完全沒有絨毛,品質極優異」作為S,將「幾乎沒有絨毛,品質優異」作為A,將「有絨毛,品質差」作為B,將「絨毛為多數,品質極差」作為C,將A、S作為合格。
P.乾燥感
對於上述M所製作的染色後之筒編,藉由具有5年以上的品質判斷經驗之檢査員5名的合議,將「完全沒有起黏性或膠黏性,乾燥感極優異」作為S,將「幾乎沒有起黏性或膠黏性,乾燥感優異」作為A,將「有起黏性或膠黏性,乾燥感差」作為B,將「起黏性或膠黏性極強,乾 燥感極差」作為C,將A、S作為合格。
(實施例1)
將共聚合有30重量%的數量平均分子量8300g/mol的聚乙二醇(三洋化成工業製PEG6000S)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當作島成分,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V=0.66)當作海成分,將各自在150℃真空乾燥12小時後,以30重量%的島成分、70重量%的海成分之配合比供給至擠壓機型複合紡紗機,使各自熔融,於紡紗溫度285℃,流入至併有圖2(a)所示的海島複合噴嘴之紡紗組件中,自吐出孔以25g/分鐘的吐出量吐出複合聚合物流,得到紡出紗條。再者,於吐出板正上方的分配板中,穿設島成分用的每1個吐出孔有18個分配孔,使用在圖3之16所示的海成分用之環狀溝中,於圓周方向每1°穿設有分配孔者。又,吐出導入孔長度為5mm,縮小孔的角度為60°,吐出孔徑為0.18mm,吐出孔長/吐出孔徑為2.2,吐出孔數為72。以風溫20℃、風速20m/分鐘之冷卻風冷卻此紡出紗條,用給油裝置給予油劑而使其收束,以2700m/分鐘旋轉的第1導紗輥牽引,通過以與第1導紗輥相同的速度旋轉的第2導紗輥,被捲取機捲取,得到92dtex-72f的未延伸紗。然後,使用延伸假撚機(加撚部:摩擦盤式、加熱器部:接觸式),於加熱器溫度140℃、倍率1.4倍之條件下延伸假撚所得之未延伸紗,得到66dtex-72f的假撚紗。
表1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雖然海成分之破裂稍有,但是因熱水處理所致的吸濕性之降低幾乎沒有,於熱水處理後亦吸濕性良好 。又,顯色性亦良好,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合格水準。
(實施例2~5)、(比較例1)
除了如表1所示地變更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1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於實施例2~5中隨著T/R變大,海成分之破裂變少,顯色性提升。另一方面,雖然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變低,但吸濕性良好。又,任一情況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皆為合格水準。另一方面,比較例1雖然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良好,但由於T/R大,抑制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結果在精練後、熱水處理後皆吸濕性低。
(比較例2)
除了使用日本特開2007-100243號公報中記載的習知之管型海島複合噴嘴(每1吐出孔的島數18個)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1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使用習知的管型海島複合噴嘴時,由於在所得之纖維中最外層之厚度薄,故熱水處理中的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所伴隨的海成分之破裂極多。由於此海成分之破裂,在熱水處理時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在熱水處理後吸濕性大幅降低,吸濕性差。又,多數看見因海成分之裂開而造成的染斑或絨毛,為均染性、品質極差者。再者,因海成分之裂開,島成分的 吸濕性聚合物之一部分露出表面,有起黏性或膠黏性,乾燥感亦差。
(比較例3)
除了使用芯鞘複合噴嘴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紗。於比較例3中,表1中記載的海成分、島成分各自為相當於鞘成分、芯成分。
表1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熱水處理中的伴隨芯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的鞘成分之破裂極多。由於此鞘成分之破裂,在熱水處理時芯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溶出,在熱水處理後吸濕性大幅降低,吸濕性差。又,多數看見因鞘成分之裂開而造成的染斑或絨毛,為均染性、品質極差者。再者,由於鞘成分之裂開,芯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一部分露出表面,有起黏性或膠黏性,乾燥感亦差。
(實施例6~11)
除了於實施例1記載的海島複合噴嘴之分配板中,如表2所示地變更島成分之數及配置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2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變更島成分之數、配置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良好。又,顯色性亦良好,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合格水準。
(實施例12~15)
除了如表3所示地變更海/島複合比率3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3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於任一的海/島複合比率中,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實施例16~18)
除了於實施例1記載的海島複合噴嘴之分配板中,將島成分之形狀在實施例16中變更為如圖1(h)之六角形,在實施例17中變更為如圖1(i)之三葉形,在實施例18中如圖1(j)之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中,將纖維橫剖面的中心側之形狀變更為非圓形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3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變更島成分之形狀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其中,於實施例18中,在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中,由於不是纖維表層側,而是纖維內層側為非圓形,故應力集中於此非圓形部分,阻斷傳播朝向纖維表層的龜裂,抑制海成分之破裂的效果優異。
(實施例19~23)
除了於實施例1記載的海島複合噴嘴之分配板中,變更島成分之數及配置,如表4所示地變更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配置之島成分的直徑r1與其它島成分的直徑r2之比(r1/r2)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4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隨著r1/r2變大,海成分之破裂變少,顯色性提升,但一方面,雖然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變低,但吸濕性良好。又,任一情況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皆為合格水準。
(實施例24~26)、(比較例4、5)
除了如表5所示地變更島成分的共聚合成分之聚乙二醇的數量平均分子量、共聚合率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5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於實施例24~26中,即使變更聚乙二醇的數量平均分子量、共聚合率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另一方面,於比較例4、5中,雖然海成分沒有破裂,顯色性、均染性、乾燥感為良好,但由於島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之吸濕性低,故精練後、熱水處理後皆吸濕性低,吸濕性極差。
(實施例27、28)
除了將島成分變更為如表6中所示的聚乙二醇之數量平均分子量、共聚合率而共聚合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6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於島成分中使用共聚合有聚乙二醇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時,海成分之
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參考例29、30)
除了將島成分在參考例29中變更為共聚合有30重量%的數量平均分子量3400g/mol之聚乙二醇(三洋化成工業製PEG4000S)的尼龍6,在參考例30中變更為Arkema製「PEBAX MH1657」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6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於島成分中使用聚醚醯胺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參考例31)
除了將島成分變更為東麗製「PAS-40N」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6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於島成分中使用聚醚酯醯胺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實施例32、33)
除了將海成分在實施例32中變更為共聚合有1.5mol%的5-磺基間苯二甲酸鈉鹽及1.0重量%的數量平均分子量1000g/mol的聚乙二醇(三洋化成工業製PEG1000)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V=0.66),在實施例33中變更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IV=0.66)以外,與實施例1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7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作為海成分,即使如實施例32使用陽離子可染性聚酯時,或如實施例33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時,海成分之裂開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實施例34~37)
除了在實施例34中將吐出量變更為32g/分鐘,將海島複合噴嘴的吐出孔數變更為24,在實施例35中將吐出量變更為32g/分鐘,將海島複合噴嘴的吐出孔數變更為48,在實施例36中將吐出量變更為32g/分鐘,在實施例37中將吐出量變更為38g/分鐘以外,與實施例1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在實施例34中得到84dtex-24f,在實施例35中得到84dtex-48f,在實施例36中得到84dtex-72f,在實施例37中得到100dtex-72f之假撚紗。
表7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變更纖度或單紗纖度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比較例6)
除了變更為單成分用紡紗噴嘴(孔數:72,圓孔),僅使用吸濕性聚合物,進行紡紗、延伸假撚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8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由於僅由吸濕性聚合物構成纖維,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高。然而,從紡紗噴嘴的吐出為不安定,所得之纖維係粗與細多,強度亦低,看見多數的染斑或絨毛,均染性、品質極差。再者,由於吸濕性聚合物露出纖 維表面,有起黏性或膠黏性,乾燥感亦極差。
(比較例7)
除了於實施例19中,交換海成分與島成分,將海/島複合比率變更為30/70以外,與實施例1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8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雖然海成分沒有破裂,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或顯色性良好,但由於海成分的吸濕性聚合物露出纖維表面,故有起黏性或膠黏性,乾燥感極差。又,均染性、品質亦達不到合格水準。
(比較例8)
除了將島成分變更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V=0.66)以外,與實施例32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8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雖然海成分沒有破裂,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良好,但由於海成分、島成分皆不是吸濕性聚合物,故吸濕性極差。
(實施例38)
除了將島成分變更為共聚合有35重量%的數量平均分子量8300g/mol之聚乙二醇(三洋化成工業製PEG6000S)及19重量%的雙酚A的環氧乙烷加成物[m+n=4](三洋化成工業製Newpol BPE-40)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外,與實施例9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9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於島成分中使用共聚合有聚乙二醇及雙酚A 的環氧乙烷加成物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實施例39~41)
除了於實施例38中,如表9所示地變更島成分的共聚合成分之雙酚A的環氧乙烷加成物之「m+n」及共聚合率以外,與實施例38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9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變更雙酚A的環氧乙烷加成物之「m+n」及共聚合率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實施例42、43)
除了於實施例40中,如表10所示地變更島成分的共聚合成分之聚乙二醇的共聚合率以外,與實施例40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10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變更聚乙二醇的共聚合率時,海成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實施例44、45)
除了於實施例38中,如表10所示地變更島成分的共聚合成分之聚乙二醇的數量平均分子量以外,與實施例38同樣地製作假撚紗。
表10中顯示所得之纖維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即使變更聚乙二醇的數量平均分子量時,海成 分之破裂少,熱水處理後的吸濕性、顯色性、均染性、品質、乾燥感全部為良好。
Figure 106122476-A0305-02-0054-1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海島型複合纖維由於在染色等之熱水處理中,抑制伴隨島成分之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體積膨潤的海成分之破裂,故在成為梭織物或針織物等的纖維構造體時,染斑或絨毛的產生少,品質優異。又,由於抑制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之溶出,即使於熱水處理後也吸濕性優異,再者當海成分為聚酯時,亦兼具聚酯纖維本來的乾燥感。因此,可適用作為衣料用的編織物或不織布等的纖維構造體。
1‧‧‧海成分
2‧‧‧島成分
3‧‧‧纖維直徑
4‧‧‧連接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頂點而成的外接圓
5‧‧‧最外層厚度
6‧‧‧島成分的直徑

Claims (15)

  1. 一種海島型複合纖維,其特徵為:島成分係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具有吸濕性的聚合物係以芳香族二羧酸與脂肪族二醇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且以聚醚作為共聚合成分的聚醚酯,於纖維橫剖面中,最外層厚度T與纖維直徑R之比(T/R)為0.05~0.25,熱水處理後的吸濕率差(△MR)為2.0~10.0%;還有,所謂的最外層厚度,就是纖維的半徑與連接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之頂點而成的外接圓的半徑之差,表示存在於最外層的海成分之厚度。
  2. 如請求項1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最外層厚度T為500~3000nm。
  3.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直徑r為10~5000nm。
  4.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於纖維橫剖面中,島成分係配置2~100周。
  5.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以通過纖維橫剖面的中心之方式配置的島成分的直徑r1與其它島成分的直徑r2之比(r1/r2)為1.1~10.0。
  6.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在配置於最外周的島成分中,纖維橫剖面的中心側之形狀為非圓形。
  7.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海成分/島成分之複合比率(重量比)為50/50~90/10。
  8.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聚醚係選自包 含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之群組的至少一者之聚醚。
  9.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聚醚的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30000g/mol。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聚醚的共聚合率為10~60重量%。
  11.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聚醚酯係以芳香族二羧酸與脂肪族二醇作為主要構成成分,以聚醚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雙酚類之環氧烷加成物作為共聚合成分;
    Figure 106122476-A0305-02-0062-2
    (惟,m、n為2~20之整數,m+n為4~30)。
  12.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脂肪族二醇係1,4-丁二醇。
  13. 如請求項1或2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其中海成分係陽離子可染性聚酯。
  14. 一種假撚紗,其係撚合有2條以上的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海島型複合纖維。
  15. 一種纖維構造體,其特徵為在至少一部分中使用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及/或如請求項14之假撚紗。
TW106122476A 2016-07-11 2017-07-05 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假撚紗及纖維構造體 TWI722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660 2016-07-11
JP2016136660 2016-07-11
JP2017019577 2017-02-06
JP2017-019577 2017-0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1664A TW201821664A (zh) 2018-06-16
TWI722215B true TWI722215B (zh) 2021-03-21

Family

ID=60951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2476A TWI722215B (zh) 2016-07-11 2017-07-05 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假撚紗及纖維構造體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42033A1 (zh)
EP (1) EP3483312B1 (zh)
JP (1) JP6973079B2 (zh)
KR (1) KR102391109B1 (zh)
CN (1) CN109415846B (zh)
SG (1) SG11201811798RA (zh)
TW (1) TWI722215B (zh)
WO (1) WO20180123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9701B2 (ja) * 2017-12-25 2022-05-18 東レ株式会社 吸湿性に優れた繊維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衣料
JP2020033681A (ja) * 2018-03-13 2020-03-05 東レ株式会社 吸湿性に優れた海島型複合繊維、繊維構造体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
WO2019194087A1 (ja) * 2018-04-02 2019-10-10 東レ株式会社 着用快適性に優れた衣服
JP7259455B2 (ja) * 2019-03-22 2023-04-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ス、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エンジン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CN114423309A (zh) * 2019-09-26 2022-04-29 东丽株式会社 衣物
US20220408856A1 (en) * 2019-09-26 2022-12-29 Toray Industries, Inc. Garment
CN111041579B (zh) * 2019-12-29 2021-05-14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毯纱及其制备方法
JPWO2022050291A1 (zh) 2020-09-07 2022-03-10
CN113089124B (zh) * 2021-03-30 2023-01-17 上海华峰超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掉毛pu超纤革用定岛型海岛纤维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3603875A (zh) * 2021-09-10 2021-11-05 四川大学 一种可降解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聚乳酸可降解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6433A (ja) * 1996-07-25 1998-02-17 Nippon Ester Co Ltd 吸湿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とその製造法
TW201144497A (en) * 2010-01-29 2011-12-16 Toray Industries Sea-island type composite fiber, ultrafine fiber and composite spinneret
JP2016069770A (ja) * 2014-09-30 2016-05-09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海島型複合繊維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61615A (ja) * 1991-06-11 1992-12-15 Kanebo Ltd 吸湿及び透湿性を有する繊維
JP3270181B2 (ja) * 1993-03-30 2002-04-02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芯鞘複合繊維、その複合紡糸口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20911B2 (ja) * 1994-07-21 2002-09-03 カネボウ株式会社 分割可能な複合繊維及びその構造物
JP3139315B2 (ja) 1995-01-25 2001-02-26 東レ株式会社 吸湿性に優れた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を用いた吸湿性複合繊維
CN1139679C (zh) * 1998-03-24 2004-02-25 尤尼吉可株式会社 能够吸湿和脱湿的合成纤维、使用该纤维的缠结和混纺纱线、针织和机织织物和非织造织物
WO1999049112A1 (fr) * 1998-03-25 1999-09-30 Teijin Limited Fibre de polyethylene naphtalate
JP2000239918A (ja) * 1999-02-22 2000-09-05 Toray Ind Inc 吸湿性に優れた扁平芯鞘複合繊維
US6465094B1 (en) * 2000-09-21 2002-10-15 Fiber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c. Composite fiber construction
JP2001172374A (ja) 2000-10-16 2001-06-26 Toray Ind Inc 吸湿性に優れた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
JP2002155426A (ja) * 2000-11-22 2002-05-31 Kuraray Co Ltd 複合繊維および該複合繊維を用いた中空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04277911A (ja) * 2003-03-14 2004-10-07 Toray Ind Inc 吸湿性に優れた海島型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吸湿性布帛
US7622188B2 (en) * 2004-03-30 2009-11-24 Teijin Fibers Limited Islands-in-sea type composite fib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2006104379A (ja) 2004-10-07 2006-04-20 Teijin Fibers Ltd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よりなるポリエステル成形品及び吸湿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KR100660934B1 (ko) * 2004-11-25 2006-12-26 주식회사 새 한 폴리유산 해도형 극세사 및 제조방법
CN100400725C (zh) * 2006-02-09 2008-07-09 北京服装学院 抗静电、吸湿、可染皮芯型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WO2009060985A1 (ja) * 2007-11-09 2009-05-14 Teijin Fibers Limited 布帛および複合シートおよび研磨布およびワイピング製品
JP6303291B2 (ja) * 2013-05-24 2018-04-04 東レ株式会社 複合繊維
JP6356976B2 (ja) * 2014-02-07 2018-07-11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海島型複合繊維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6433A (ja) * 1996-07-25 1998-02-17 Nippon Ester Co Ltd 吸湿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とその製造法
TW201144497A (en) * 2010-01-29 2011-12-16 Toray Industries Sea-island type composite fiber, ultrafine fiber and composite spinneret
JP2016069770A (ja) * 2014-09-30 2016-05-09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海島型複合繊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5846A (zh) 2019-03-01
JPWO2018012318A1 (ja) 2019-04-25
CN109415846B (zh) 2021-12-28
TW201821664A (zh) 2018-06-16
EP3483312A4 (en) 2019-12-11
US20190242033A1 (en) 2019-08-08
EP3483312A1 (en) 2019-05-15
WO2018012318A1 (ja) 2018-01-18
SG11201811798RA (en) 2019-02-27
KR20190028643A (ko) 2019-03-19
JP6973079B2 (ja) 2021-11-24
EP3483312B1 (en) 2023-06-07
KR102391109B1 (ko) 2022-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2215B (zh) 吸濕性優異之海島型複合纖維、假撚紗及纖維構造體
KR102277678B1 (ko) 편심 심초 복합 섬유 및 혼섬사
US10745829B2 (en) Core-sheath conjugated fiber, slit fi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ch fibers
KR100660488B1 (ko) 복합 섬유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WO2017114313A1 (zh) 芯鞘型复合纤维、假捻丝和纤维构造体
EP3428328B1 (en) Dyeable polyolefin fiber and fibrous structure comprising same
EP3502326B1 (en) False twist yarn comprising dyeable polyolefin fibers
EP3533909B1 (en) Polymer alloy fiber and fiber structure formed from same
JP6939102B2 (ja) 吸湿性に優れた芯鞘型複合繊維、仮撚糸および繊維構造体
JP7290025B2 (ja) 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芯鞘型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2020076172A (ja) 吸湿性極細複合繊維および繊維構造体
JP2020020076A (ja) 吸湿性海島型複合繊維および繊維構造体
JP7268365B2 (ja) 吸湿性芯鞘型複合繊維および繊維構造体
JP7172258B2 (ja) 編地
JP2009084748A (ja) ポリマーアロイ繊維を用いた混繊糸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織編物
JP2021179053A (ja) 吸湿性および耐摩耗性に優れた海島型複合繊維
TW202223184A (zh) 海島型複合纖維及含有海島型複合纖維之纖維製品
JP2019099986A (ja) 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2005299044A (ja) 易染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とポリトリメ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繊維との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