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6112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6112B
TWI716112B TW108134351A TW108134351A TWI716112B TW I716112 B TWI716112 B TW I716112B TW 108134351 A TW108134351 A TW 108134351A TW 108134351 A TW108134351 A TW 108134351A TW I716112 B TWI716112 B TW I7161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aforementioned
pitch direction
restricted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4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9030A (zh
Inventor
青木滋晴
木村晃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9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9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6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611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使節距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之浮動連接器。 連接器10係包括:固定殼20;以及可動殼30,相對於固定殼20而言,可相對性移動。固定殼20係具有端壁部24,可動殼30係具有被限制部40。在端壁部24係設有:接收部248;以及突出部244,往節距方向(Y方向)之內側突出。在被限制部40係設有基準面484、被接收部48及接受收容凹部46。被接收部48係在節距方向中,往基準面484之外側突出,位於接收部248之下方,藉接收部248而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接受收容凹部46係在節距方向中,往基準面484之內側凹陷,而且,在節距方向中,與突出部244相向。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括固定殼、及相對於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之可動殼之浮動連接器。
這種浮動連接器係例如被開示於專利文獻1。
當參照圖25及圖26時,被開示於專利文獻1之連接器90係包括:固定殼92、可動殼94及複數端子96。端子96係被固定殼92及可動殼94所保持,在節距方向上並列。可動殼94係被端子96支撐,相對於固定殼92而言,可相對性移動。亦即,連接器90係浮動連接器。
當參照圖26時,在固定殼92形成有固定側開口部(收容部)922。可動殼94係具有:可動本體部(嵌合部)942,與對手側連接器(未圖示)嵌合;以及兩個卡合塊(被接收部)944。嵌合部942係自下方被插入收容部922。被接收部944係自嵌合部942之下端,分別往節距方向外側突出。當參照圖25及圖26時,係當可動殼94相對於固定殼92而言,相對性往上方移動時,被接收部944係分別被固定殼92的節距方向兩端的部位接受,藉此,可防止可動殼94往上方拔出。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3535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一般說來,可動殼的嵌合部之節距方向之尺寸,係被設定為對應在節距方向上並列之端子之數量之既定尺寸,不可小於既定尺寸。又,當依據專利文獻1之構造時,係必須設置往節距方向外側突出之被接收部,所以,可動殼全體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係變得大於嵌合部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固定殼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係必須比可動殼全體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還要大較多。亦即,當依據如專利文獻1之先前構造時,浮動連接器全體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很容易變得較大。
在此,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可使節距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之浮動連接器。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係當作第1連接器, 其係一種連接器,可與包括對手側嵌合部之對手側連接器相嵌合,其特徵在於: 前述連接器係包括固定殼、可動殼及複數端子, 前述端子係被前述固定殼保持,而且,在節距方向上並列, 前述固定殼係具有兩個側壁部、兩個端壁部、及收容部, 各前述側壁部係沿著前述節距方向延伸, 各前述端壁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中,使前述側壁部彼此連結, 前述收容部係在由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所界定之水平面中,被前述側壁部及前述端壁部所包圍之空間, 各前述端壁部係具有接收部及突出部, 各前述接收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兩者直交之上下方向中,朝向下方, 各前述突出部係往前述節距方向之內側突出, 前述可動殼係沿著前述上下方向,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而且,沿著前述水平面,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 前述可動殼係具有嵌合部及基部, 前述嵌合部係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手側連接器彼此嵌合後之嵌合狀態中,與前述對手側嵌合部相嵌合, 前述基部係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而且,至少局部性地被前述收容部收容, 前述基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端壁部之兩個被限制部, 前述被限制部係分別位於前述基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兩端, 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具有基準面、被接收部及接受收容凹部, 各前述基準面係除了前述被接收部,位於前述被限制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最外側, 各前述被接收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外側突出,位於對應之前述接收部之下方,藉對應之前述接收部,其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 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內側凹陷, 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與對應之前述突出部相向,或者,至少局部性地被對應之前述突出部所接受收容。
又,本發明係當作第2連接器,如第1連接器,其中, 前述嵌合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基準面之兩個端面, 前述端面係分別位於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前述嵌合部的兩端, 各前述基準面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位於與對應之前述端面相同之位置。
又,本發明係當作第3連接器,如第1或第2連接器,其中, 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包含在前述寬度方向上並列之兩個凹部, 在各前述被限制部中,前述被接收部係位於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之下方,而且,在前述寬度方向中,位於前述接受收容凹部的兩端之間。
又,本發明係當作第4連接器,如第1~第3連接器中任一者,其中, 前述被限制部的各前述被接收部及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寬度方向中,局部性地位於彼此相同之位置。
又,本發明係當作第5連接器,如第1~第4連接器中任一者,其中, 在各前述被限制部中,形成有連通部, 各前述連通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位於前述被接收部之內側,而且,在前述上下方向中,於前述被接收部之下端與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之間延伸, 當沿著前述上下方向,自下方觀看各前述被限制部時,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通過前述連通部而可辨識, 當沿著前述節距方向,觀看各前述被限制部時,前述連通部係被前述被接收部隱蔽。
又,本發明係當作第6連接器,如第1~第5連接器中任一者,其中, 當沿著前述上下方向,觀看前述可動殼時,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被前述嵌合部隱蔽。
又,本發明係當作第7連接器,如第1~第6連接器中任一者,其中, 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僅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
又,本發明係當作第8連接器,如第1~第7連接器中任一者,其中, 前述基部之前述寬度方向中之最大尺寸,係小於前述嵌合部之前述寬度方向中之最大尺寸。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之連接器中,可動殼係相對於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亦即,本發明之連接器係浮動連接器。當依據本發明時,可動殼的被接收部,係位於固定殼的接收部之下方。藉如此配置之接收部及被接收部,可限制可動殼之往上方之移動,藉此,可防止可動殼往固定殼之上方拔出。
當依據本發明時,基準面係除了被接收部,位於被限制部(節距方向中之基部的端部)之節距方向中之最外側。接受收容凹部係往基準面的節距方向內側凹陷。當依據此構造時,伴隨著可動殼之移動,接受收容凹部係接受收容固定殼的突出部,藉此,可維持可動殼之節距方向中之移動量地,使固定殼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較小。又,當依據本發明時,被接收部係往基準面之節距方向外側突出。當依據此構造時,可維持相對於接受收容凹部之節距方向內側的內壁面而言之被接收部之往節距方向外側之突出量地,減少被接收部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亦即,可減少包含被接收部之可動殼全體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結果,可防止可動殼往固定殼上方拔出地,使連接器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較小。
如上所述,當依據本發明時,可維持可動殼之節距方向中之移動量,而且,防止可動殼往固定殼上方拔出地,減少連接器全體之節距方向中之尺寸。亦即,當依據本發明時,可提供一種可使節距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之浮動連接器。
當參照圖1~圖4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可沿著上下方向(Z方向),與對手側連接器70相嵌合。與連接器嵌合後之對手側連接器70,係可自連接器10沿著Z方向拔出。
當參照圖3及圖4時,在本實施形態中,連接器10係被搭載於電路板80之基板連接器,對手側連接器70係被搭載於對手側電路板82之基板連接器。又,連接器10係插頭,對手側連接器70係插座。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其可適用於種種連接器。例如連接器10也可以係插座,對手側連接器70也可以係插頭。
當參照圖1~圖4時,對手側連接器70係包括與連接器10嵌合之對手側嵌合部722。詳細說來,對手側連接器70係包括:對手側殼72,由絶緣體所構成;以及複數對手側端子78,由導電體所構成。對手側嵌合部722係對手側殼72的下部(-Z側之部位)。在對手側嵌合部722的內部,形成有往下方(-Z方向)開口之對手側接受收容部(未圖示)。
對手側端子78係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在與Z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X方向)中,被分成兩列。各列之對手側端子78,係被對手側殼72保持,在與X方向及Z方向兩者直交之節距方向(Y方向)中,被等間隔並列。各對手側端子78係具有對手側被固定部782、及對手側接觸部(未圖示)。各對手側被固定部782,係自對手側殼72之上端(+Z側の端)往X方向外側延伸。各對手側被固定部782係在對手側連接器70之使用時,藉軟焊等而被固定連接於對手側電路板82的導電墊(未圖示)。各對手側接觸部係被配置於對手側接受收容部(未圖示)的內部(未圖示)。
本實施形態之對手側連接器70,係具有上述之構造。但是,對手側連接器70之構造,係可配合連接器10之構造而做種種變形。
當參照圖1、圖5、圖6及圖16時,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係包括:固定殼20,由絶緣體所構成;可動殼30,由絶緣體所構成;複數端子50,由導電體所構成;以及四個補強構件60,其係金屬製。補強構件60係分別被安裝於由X方向及Y方向所界定之水平面(XY平面)中之固定殼20的四個角部,補強固定殼20。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補強構件60係只要對應須要而設置即可。又,連接器10係也可以在固定殼20、可動殼30及端子50之外,還包括補強構件60以外之構件。
如圖16~圖18所示,固定殼20係具有兩個側壁部22、兩個端壁部24、及收容部28。各側壁部22係沿著Y方向延伸。各端壁部24係沿著X方向延伸,使兩個側壁部22在X方向中,彼此連結。收容部28係在XY平面中,被側壁部22及端壁部24所包圍之空間,往上方(+Z方向)及下方開口。
當參照圖16~圖19時,本實施形態之各端壁部24係具有板狀部242、兩個突出部244、及接收部248。各板狀部242係具有與XZ平面平行之平板形狀。在各端壁部24中,兩個突出部244係分別設於板狀部242之X方向中之兩端部。各突出部244係往Y方向內側突出。詳細說來,各突出部244係具有與XZ平面平行之平板形狀,自板狀部242往收容部28的內部伸出。各接收部248係端壁部24的下表面(-Z側之面)。各接收部248係與XY平面平行之平面,在Z方向中,朝向下方。
本實施形態之各端壁部24,係具有上述之構造。但是,在各端壁部24只要設有往Y方向內側突出之一個以上之突出部244、及朝向下方之一個以上之接收部248,本發明之端壁部24之構造係並未特別侷限。例如各接收部248係並不侷限於端壁部24的下表面。
如圖16及圖20~圖24所示,可動殼30係具有嵌合部32及基部36。當參照圖1及圖2時,嵌合部32係可動殼30的上部(+Z側之部位),其係與對手側連接器70相嵌合之部位。詳細說來,嵌合部32係在連接器10與對手側連接器70彼此相嵌合後之嵌合狀態中,與對手側嵌合部722相嵌合。另外,基部36係位於嵌合部32之下方,在嵌合狀態中,位於對手側連接器70之下方。
當參照圖16、圖23及圖24時,本實施形態之嵌合部32係具有底部322、島狀部324、周壁部326及接受收容部328。當參照圖20時,底部322係位於嵌合部32之下端(-Z側之端)。當參照圖16及圖21時,島狀部324係自底部322之XY平面中之中間部往上方突出,沿著Y方向延伸較長。當參照圖16及圖21時,在島狀部324設有:配置部324A,使端子50在Y方向上並列配置;以及兩個導引部324G,分別位於配置部324A的Y方向兩端。周壁部326係在XY平面中,包圍島狀部324地,自底部322往上方延伸。接受收容部328係在XY平面中,被周壁部326所包圍之空間,在XY平面中,包圍島狀部324。
當參照圖1及圖2時,本實施形態之接受收容部328,係在連接器10與對手側連接器70彼此分離之分離狀態(圖1之狀態)中,往上方開口,在嵌合狀態中,接受收容對手側連接器70的對手側嵌合部722。亦即,在嵌合狀態中,對手側嵌合部722係被接受收容於周壁部326與島狀部324之間,島狀部324係被對手側接受收容部(未圖示)所接受收容。此時,端子50係分別接觸到對手側端子78。
如圖16、圖21及圖23所示,嵌合部32係具有兩個端面34。端面34係分別位於Y方向中之嵌合部32的兩端。本實施形態之端面34,係周壁部326之Y方向中之兩端面。詳細說來,當參照圖4時,各端面34係周壁部326之Y方向中之端面之中,於嵌合狀態中,位於比對手側嵌合部722的下端還要靠近上方之部位。當參照圖23時,Y方向中之兩個端面34之間之距離尺寸LM,係與Y方向中之嵌合部32之尺寸相等。當參照圖21時,距離尺寸LM係對應在Y方向上並列之端子50之數量而被設定,Y方向中之嵌合部32之尺寸,可比距離尺寸LM還要小。
本實施形態之嵌合部32,係具有上述之構造。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嵌合部32之構造可做種種變形。例如當參照圖1及圖2時,在嵌合狀態中,嵌合部32全體也可以被對手側嵌合部722的對手側接受收容部所接受收容。在這種情形下,嵌合部32也可以不具有周壁部326。又,嵌合部32也可以具有周壁部326,而不具有島狀部324。在此情形下,也可以使對手側端子78的對手側接觸部(未圖示),在對手側嵌合部722的側面露出。又,端面34係在嵌合狀態中,只要位於比對手側嵌合部722的下端還要靠近上方,其也可以係周壁部326以外的部位的一部分。
當參照圖16、圖20、圖22及圖23時,本實施形態之基部36,係自嵌合部32的下端往下方延伸,其具有兩個柱狀部362、及連結部364。柱狀部362係分別自底部322之Y方向中之兩端部往下方延伸。連結部364係自底部322之Y方向中之中間部往下方延伸。連結部364係沿著Y方向延伸,使兩個柱狀部362在Y方向中,彼此連結。
當參照圖16時,基部36係具有分別對應固定殼20的兩個端壁部24之兩個被限制部40。被限制部40係分別位於基部36之Y方向中之兩端。本實施形態中之被限制部40,係被設成分別對應兩個柱狀部362。更具體說來,當參照圖16、圖20、圖22及圖23時,各柱狀部362係具有邊界面42。各邊界面42係與XZ平面平行之平面,其位於柱狀部362的Y方向外側的端。各被限制部40係具有對應之柱狀部362的邊界面42、及做為位於邊界面42的Y方向外側之部位之凸部44與接受收容凹部46與被接收部48與基準面484。亦即,各邊界面42係界定被限制部40的Y方向內側的邊界。
本實施形態之基部36,係具有上述之構造。但是,本發明之基部36之構造,係只要在基部36的Y方向中之兩端,分別設有兩個被限制部40,其並未特別侷限。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中之被限制部40之中之一個構造。針對被限制部40之以下之說明,係針對各被限制部40同樣成立。
當參照圖16及圖20時,凸部44係自邊界面42往Y方向外側伸出。凸部44係具有上側凸部442及中間凸部444。又,在凸部44形成有外側面448。上側凸部442係凸部44的上端部,在X方向中,綿延柱狀部362全體地延伸。中間凸部444係在X方向中,位於柱狀部362的中間部,在Z方向中,自上側凸部442的下端延伸至柱狀部362的下端為止,在X方向中,保持一定尺寸地成直線狀延伸。外側面448係凸部44的Y方向外側的面。外側面448係與XZ平面平行之平面,其界定上側凸部442及中間凸部444的Y方向中之外側的端。
當參照圖20時,被接收部48係具有與XY平面平行之平板形狀,自中間凸部444的下端部往Y方向外側伸出。被接收部48之X方向中之尺寸,係大於中間凸部444之X方向中之尺寸。詳細說來,被接收部48係自中間凸部444往X方向兩側伸出,藉此,在被接收部48形成有兩個內側面488。各內側面488係與XZ平面平行之平面,朝向Y方向內側。各內側面488係在Y方向中,位於與凸部44的外側面448相同之位置,與外側面448一同形成基準面484。亦即,基準面484係與XZ平面平行之平面,其包含被接收部48的內側面488與凸部44的外側面448。
當參照圖16及圖20時,接受收容凹部46係自凸部44的外側面448至邊界面42為止,往Y方向內側凹陷之凹陷。亦即,邊界面42係包含接受收容凹部46的Y方向內側的內壁面。當參照圖24時,接受收容凹部46係包含在X方向上並列之兩個凹部462。兩個凹部462係在X方向中,彼此分離。更具體說來,兩個凹部462係在X方向中,夾持中間凸部444以並列。各凹部462係在Z方向中,位於被接收部48的上端與上側凸部442的下端之間。換言之,被接收部48係位於接受收容凹部46之下方。
當參照圖20、圖22及圖23時,於被限制部40係在上述部位之外,還形成有兩個連通部482。各連通部482係在Y方向中,位於被接收部48的內側面488與邊界面42間之空間。亦即,各連通部482係在Y方向中,位於被接收部48的內側。各連通部482係在X方向中,保持一定尺寸地,沿著Z方向成直線狀延伸,往上方及下方開口。亦即,各連通部482係在Z方向中,延伸在被接收部48的下端與接受收容凹部46之間。
本實施形態中之各被限制部40,係具有上述之構造。又,本實施形態之被限制部40係除了被接收部48,對XZ平面成鏡像對稱配置。另外,兩個被接收部48之Z方向中之尺寸,係彼此不同。但是,各被限制部40之構造,係並不侷限於本實施形態。例如兩個被接收部48之Z方向中之尺寸,也可以為彼此相同。又,各被限制部40係只要設有基準面484、位於基準面484的Y方向外側之被接收部48、及位於基準面484的Y方向內側之接受收容凹部46,各被限制部40之構造,係可如後述般地做種種變形。
當參照圖16時,本實施形態之端子50,係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在X方向中,被分成兩列。兩列之端子50係,對於YZ平面成鏡像對稱配置。各列之端子50係在Y方向中,被等間隔並列。
本實施形態之各端子50,係具有彎折之一塊金屬板,其具有被固定部51、第1被保持部52、彈簧部54、第2被保持部56、及接觸部58。被固定部51係沿著X方向延伸。第1被保持部52係自被固定部51的X方向內側的端往上方延伸。彈簧部54係自第1被保持部52的上端彎曲地,往上方延伸,其可彈性變形。第2被保持部56係自彈簧部54的上端往上方延伸。接觸部58係自第2被保持部56的上端往上方延伸。本實施形態之各端子50,係具有上述之構造。但是,本發明中之端子50之構造,係並不侷限於本實施形態,可因應須要而做種種變形。
當參照圖1及圖16時,在本實施形態中,兩列端子50係自下方,被安裝於可動殼30。詳細說來,兩列端子50的第2被保持部56,係分別被壓入連結部364之X方向中之兩側部以被保持。此時,兩列端子50的接觸部58,係分別被配置於配置部324A之X方向中之兩側部,在Y方向上並列。可動殼30係與端子50一同,自下方被插入固定殼20的收容部28。此時,兩列端子50的第1被保持部52,係分別被壓入固定殼20的兩個側壁部22以被保持。結果,端子50的各被固定部51係越過固定殼20的下端,而往X方向外側延伸。當參照圖3時,端子50的各被固定部51,係在連接器10之使用時,藉軟焊等而被固定連接到電路板80的導電墊(未圖示)。
當參照圖5及圖9時,如上所述,在被組立後之連接器10中,可動殼30係藉被固定於固定殼20之可彈性變形之端子50,可移動地被支撐。又,嵌合部32係位於固定殼20之上方,基部36係局部性地位於固定殼20的內部。
當參照圖5及圖6時,可動殼30係在不被施加自重以外之力之狀態下,處於初期位置(圖5及圖6所示之位置)。當參照圖14時,可動殼30處於初期位置(圖14所示之位置)時,基部36係在固定殼20的側壁部22與端壁部24之間,空出間隙(參照圖14之間隙GB)地,局部性地被固定殼20的收容部28收容。如此配置之可動殼30,係沿著Z方向,相對於固定殼20而言,可相對性移動,而且,沿著XY平面,相對於固定殼20而言,可相對性移動。
詳細說來,當參照圖4及圖6~圖8時,處於初期位置(圖4及圖6所示之位置,而且,以圖8的虛線所示之位置)之可動殼30,係沿著X方向,往兩方向僅可移動既定距離DW。當參照圖5~圖7及圖9時,處於初期位置(圖5及圖6所示之位置,而且,以圖9的虛線所示之位置)之可動殼30,係沿著Y方向,往兩方向僅可移動既定距離DP。又,處於初期位置之可動殼30,係可往上方移動少許,而且,可往下方移動少許。本實施形態之可動殼30,係當連接器10被搭載於電路板80(參照圖5)時,幾乎不上下移動(參照圖5中之柱狀部362的下端之位置)。但是,可動殼30也可以大幅地往上下移動。
當參照圖1時,如上所述,連接器10係包括相對於固定殼20而言,可相對性移動之可動殼30之浮動連接器。本實施形態之可動殼30,係局部性地保持端子50。又,基部36係局部性地被收容部28收容,另外,嵌合部32係未被收容部28收容。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可動殼30也可以不保持端子50,而被端子50支撐。又,也可以基部36全體係被收容部28收容。亦即,基部36係也可以至少局部性地被收容部28收容。
當參照圖10~圖15時,連接器10係具有限制可動殼30之對於固定殼20之相對性移動之移動限制機構。在本實施形態中,可動殼30的被限制部40,係與被設於固定殼20的端壁部24之突出部244及接收部248一同,發揮當作移動限制機構之功能。以下,說明此移動限制機構。
當參照圖10及圖11時,如上所述,於可動殼30的各被限制部40,係設有基準面484、接受收容凹部46、及被接收部48。各基準面484係除了被接收部48,位於被限制部40(Y方向中之基部36的端部)之Y方向中之最外側。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在Y方向中,往基準面484的內側凹陷。各突出部244係在Z方向中,位於對應之接受收容凹部46之間。
當參照圖12及圖13時,各接受收容凹部46之XY平面中之尺寸,係與對應之突出部244之XY平面中之尺寸相等。詳細說來,接受收容凹部46的各凹部462之X方向中之尺寸,係與對應之突出部244之X方向中之尺寸相等,各凹部462之Y方向中之尺寸,係與對應之突出部244之Y方向中之尺寸相等。
如上述般地形成之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與對應之突出部244,在Y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或者,至少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突出部244。亦即,各接受收容凹部46中之Y方向內側的內壁面(邊界面42),係與對應之突出部244的Y方向內側的面,在Y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或接觸。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當可動殼30處於初期位置(圖12所示之位置)時,各凹部462係與對應之突出部244,在Y方向中,局部性地相向。當可動殼30自初期位置移動到圖13所示之位置後,被限制部40的一者(在圖13中,係+Y側的被限制部40)中之各凹部462,係與對應之突出部244,在Y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被限制部40的另一者(在圖13中,係-Y側的被限制部40)中之各凹部462,係至少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突出部244。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也可以係當可動殼30處於初期位置時,各凹部462係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突出部244。
如上所述,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隨著可動殼30之Y方向中之移動,可接受收容對應之突出部244。於參照圖6、圖9及圖14時,當依據此構造時,維持可動殼30之Y方向中之移動量(參照圖9之既定距離DP)地,使Y方向中之兩個端壁部24間(尤其,突出部244的Y方向中之內側的端之間)之距離尺寸LF,可減少至與嵌合部32之Y方向中之尺寸(距離尺寸LM)相同程度。亦即,維持可動殼30之Y方向中之移動量地,可使固定殼20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
當參照圖10、圖11、圖14及圖15時,各被接收部48係在Y方向中,往基準面484的外側突出。各被接收部48係當可動殼30處於初期位置(圖10及圖14所示之位置)時、及可動殼30自初期位置移動後(參照圖11及圖15),係皆位於對應之接收部248之下方,藉對應之接收部248,其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詳細說來,各被接收部48係局部性地位於對應之接收部248之正下方。藉如此配置之接收部248及被接收部48,可限制可動殼30之往上方之移動,藉此,可防止可動殼30往固定殼20之上方拔出。
當參照圖12~圖15時,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包含突出部244的下表面之端壁部24的下表面的大部分,係發揮當作接收部248之功能。當依據此構造時,維持對於接受收容凹部46的Y方向內側的內壁面(邊界面42)之被接收部48之往Y方向外側之突出量地,可使被接收部48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亦即,可使包含被接收部48之可動殼30全體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結果,防止可動殼30往固定殼20之上方拔出地,可使連接器10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
如上所述,當依據本發明時,維持可動殼30之Y方向中之移動量,而且,防止可動殼30往固定殼20之上方拔出地,可使連接器10全體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亦即,當依據本發明時,可提供一種可使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之浮動連接器。
於參照圖12~圖15時,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在各被限制部40中,被接收部48係位於X方向中之接受收容凹部46的兩端之間。詳細說來,各被接收部48的X方向中之一端係在X方向中,位於兩個凹部462中之一者之中間位置,各被接收部48的X方向中之另一端係在X方向中,位於兩個凹部462中之另一者之中間位置。亦即,被限制部40的各被接收部48及接受收容凹部46,係在X方向中,局部性地位於彼此相同之位置。
如上述般地設置之各被接收部48,係當可動殼30處於初期位置(圖12及圖14所示之位置)時,不自對應之端壁部24突出,而且,確實地位於對應之接收部248之下方。在可動殼30往Y方向移動後(參照圖13及圖15),各被接收部48也幾乎不自對應之端壁部24突出,而且,確實地位於對應之接收部248之下方。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各被接收部48之X方向中之位置或Y方向中之尺寸,係可因應須要而做變形。
於參照圖10及圖11時,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各凸部44之Y方向中之尺寸,係與各突出部244之Y方向中之尺寸相等。各上側凸部442係位於對應之突出部244之上方。當參照圖12及圖13時,各中間凸部444係並不限於可動殼30之位置,在X方向中,其位於對應之兩個突出部244之間。如此被配置之凸部44,係容許可動殼30之XY平面中之移動。
於參照圖16及圖23時,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嵌合部32的兩個端面34,係分別對應基部36的基準面484。詳細說來,各基準面484係在Y方向中,位於與對應之端面34相同之位置。假設當各基準面484位於對應之端面34的Y方向內側時,必須加大各被接收部48之Y方向中之尺寸。在此情形下,隨著可動殼30之移動,而有被接收部48之任一者,自固定殼20之對應之端壁部24突出之虞。另外,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使基部36之中,除了被接收部48之部位之Y方向中之尺寸,配合嵌合部32之距離尺寸LM,藉此,可維持被接收部48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端面34與基準面484之間之位置關係,係可因應須要而做變形。
當參照圖16及圖20時,本實施形態之可動殼30,係由樹脂所構成之模具成型品。當參照圖21及圖22時,可動殼30的全部部位,係藉沿著Z方向,自上方或下方觀看可動殼30時,可辨識。例如當沿著Z方向,自上方觀看可動殼30時,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被嵌合部32隱蔽(參照圖21)。又,當沿著Y方向,觀看各被限制部40時,連通部482係被被接收部48隱蔽(參照圖24)。另外,當沿著Z方向,自下方觀看各被限制部40時,接受收容凹部46係通過連通部482而可辨識(參照圖22)。詳細說來,接受收容凹部46之中,於X方向中,位於與連通部482相同之位置之部位,係通過連通部482而可辨識,接受收容凹部46之中,於X方向中,位於連通部482的外側之位置之部位,係不通過連通部482而可辨識。
當參照圖16及圖20時,由上述之構造可以理解到:本實施形態之可動殼30,係可僅使用主要用於成型嵌合部32之上側模具(未圖示)、及主要用於成型基部36之下側模具(未圖示)之兩個模具就可形成。例如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可藉下側模具形成。又,各連通部482係抽出下側模具後之痕跡。亦即,本實施形態之可動殼30,係可不使用沿著XY平面移動之滑動芯地形成。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可防止由使用滑動芯所致之製造成本增加或成型速度降低地,使連接器10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
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於各被限制部40係形成有凸部44及連通部482。結果,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被分成兩個凹部462。當參照圖12時,固定殼20的各端壁部24中之突出部244,係被分成分別對應兩個凹部462之兩個。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例如當參照圖20時,於各被限制部40也可不設置凸部44及連通部482。在此情形下,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連續之一個凹部,各端壁部24中之突出部244之數量也係一個。又,各被接收部48係不在與邊界面42之間形成間隙,而自邊界面42往Y方向外側突出。
藉上述構造,也與本實施形態同樣地,可使連接器10之Y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但是,當依據此構造時,為了形成可動殼30,變得需要滑動芯。因此,自防止製造成本增加或成型速度降低之觀點看來,本實施形態係較佳。
當參照圖23時,本實施形態之各接受收容凹部46,係僅位於嵌合部32之下方。亦即,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嵌合部32係不被接受收容凹部46制約地,可形成必要之形狀。但是,本發明係並不侷限於此,各接受收容凹部46也可以延伸至嵌合部32為止。亦即,上側凸部442也可以未形成。
於參照圖24時,當依據本實施形態時,基部36之X方向中之最大尺寸WB,係小於嵌合部32之X方向中之最大尺寸WM。於參照圖6~圖8時,當依據此構造時,可維持可動殼30之X方向中之移動量地,使固定殼20之X方向中之尺寸較小。但是,基部36之最大尺寸WB(參照圖24),與嵌合部32之最大尺寸WM(圖24參照)間之關係,係因應須要而可做變形。
10:連接器 20:固定殼 22:側壁部 24:端壁部 242:板狀部 244:突出部 248:接收部 28:收容部 30:可動殼 32:嵌合部 322:底部 324:島狀部 324A:配置部 324G:導引部 326:周壁部 328:接受收容部 34:端面 36:基部 362:柱狀部 364:連結部 40:被限制部 42:邊界面 44:凸部 442:上側凸部 444:中間凸部 448:外側面 46:接受收容凹部 462:凹部 48:被接收部 482:連通部 484:基準面 488:內側面 50:端子 51:被固定部 52:第1被保持部 54:彈簧部 56:第2被保持部 58:接觸部 60:補強構件 70:對手側連接器 72:對手側殼 722:對手側嵌合部 78:對手側端子 782:對手側被固定部 80:電路板 82:對手側電路板
〔圖1]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連接器與對手側連接器之立體圖。連接器及對手側連接器係彼此分離。 〔圖2〕表示圖1的連接器及對手側連接器之立體圖。連接器及對手側連接器係彼此嵌合。 〔圖3〕表示圖1的連接器及對手側連接器之側視圖。連接器係處於與對手側連接器嵌合之途中之狀態。以虛線描繪有搭載有連接器之電路板的一部分及搭載有對手側連接器之對手側電路板的一部分。 〔圖4〕表示圖2的連接器及對手側連接器之側視圖。以虛線描繪有電路板的一部分及對手側電路板的一部分。以中心線描繪有對手側連接器的對手側嵌合部之中,被插入連接器之部位之輪廓。 〔圖5〕表示圖1的連接器之側視圖。以虛線描繪有電路板的一部分。 〔圖6〕表示圖1的連接器之俯視圖。 〔圖7〕表示圖6的連接器之俯視圖。連接器的可動殼係相對於固定殼而言,相對性地自圖6之位置開始移動。 〔圖8〕表示圖7的連接器之側視圖。以虛線描繪有處於圖6之位置時之可動殼之輪廓一部分。 〔圖9〕表示圖7的連接器之另一側視圖。以虛線描繪有處於圖6之位置時之可動殼之輪廓一部分。 〔圖10〕表示圖6的連接器中之固定殼的端壁部及可動殼的被接收部,沿著X-X線剖開之局部剖面圖。 〔圖11〕表示圖7的連接器中之固定殼的端壁部及可動殼的被接收部,沿著XI-XI線剖開之局部剖面圖。 〔圖12〕表示圖5的連接器中之固定殼及可動殼,沿著XII-XII線之剖面圖。以虛線描繪有可動殼的被接收部之中,被固定殼的端壁部隱蔽後之部分之輪廓。 〔圖13〕表示圖9的連接器中之固定殼及可動殼,沿著XIII-XIII線之剖面圖。以虛線描繪有可動殼的被接收部之中,被固定殼的端壁部隱蔽後之部分之輪廓。 〔圖14〕表示圖6的連接器之仰視圖。以虛線描繪有固定殼的端壁部之中,被可動殼的被接收部隱蔽後之部分之輪廓。 〔圖15〕表示圖7的連接器之仰視圖。 〔圖16〕表示圖1的連接器之立體分解圖。放大描繪可動殼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之部分)。放大描繪端子中之兩個。 〔圖17〕表示圖16的連接器的固定殼之立體圖。 〔圖18〕表示圖17的固定殼之另一立體圖。 〔圖19〕表示圖6的連接器中之固定殼,沿著XIX-XIX線之剖面圖。 〔圖20〕表示圖16的連接器的可動殼之立體圖。 〔圖21〕表示圖20的可動殼之俯視圖。 〔圖22〕表示圖20的可動殼之仰視圖。 〔圖23〕表示圖20的可動殼之側視圖。 〔圖24〕表示圖20的可動殼之另一側視圖。 〔圖25〕表示專利文獻1之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26〕表示圖25之連接器之固定殼及可動殼之立體分解圖。
10:連接器
20:固定殼
22:側壁部
24:端壁部
30:可動殼
32:嵌合部
34:端面
36:基部
40:被限制部
44:凸部
46:接受收容凹部
48:被接收部
242:板狀部
244:突出部
248:接收部
326:周壁部
362:柱狀部
364:連結部
442:上側凸部
462:凹部
484:基準面

Claims (11)

  1. 一種連接器,可與包括對手側嵌合部之對手側連接器嵌合,其特徵在於:前述連接器係包括固定殼、可動殼及複數端子,前述端子係被前述固定殼保持,而且,在節距方向上並列,前述固定殼係具有兩個側壁部、兩個端壁部、及收容部,各前述側壁部係沿著前述節距方向延伸,各前述端壁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中,使前述側壁部彼此連結,前述收容部係在被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所界定之水平面中,被前述側壁部及前述端壁部所包圍之空間,各前述端壁部係具有接收部及突出部,各前述接收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兩者直交之上下方向中,朝向下方,各前述突出部係往前述節距方向之內側突出,前述可動殼係沿著前述上下方向,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而且,沿著前述水平面,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前述可動殼係具有嵌合部及基部,前述嵌合部係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手側連接器為彼此嵌合之嵌合狀態中,與前述對手側嵌合部嵌合,前述基部係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而且,至少局部性地被前述收容部收容,前述基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端壁部之兩個被限制部,前述被限制部係分別位於前述基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兩端,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具有基準面、被接收部、及接受收容凹部, 各前述基準面係除了前述被接收部,位於前述被限制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最外側,各前述被接收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外側突出,位於對應之前述接收部之下方,藉對應之前述接收部,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內側凹陷,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與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在前述節距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或者,至少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前述嵌合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基準面之兩個端面;前述端面係分別位於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前述嵌合部的兩端;各前述基準面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位於與對應之前述端面相同之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包含在前述寬度方向上並列之兩個凹部,在各前述被限制部中,前述被接收部係位於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之下方,而且,在前述寬度方向中,位於前述接受收容凹部的兩端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被限制部的各前述被接收部及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寬度方向中,局部性地彼此位於相同之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形成有連通部,各前述連通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位於前述被接收部之內側,而且,在前述上下方向中,在前述被接收部的下端與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之間延伸,當沿著前述上下方向,自下方觀看各前述被限制部時,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通過前述連通部而可辨識,當沿著前述節距方向,觀看各前述被限制部時,前述連通部係被前述被接收 部所隱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當沿著前述上下方向,自上方觀看前述可動殼時,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被前述嵌合部所隱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僅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基部之前述寬度方向中之最大尺寸,係小於前述嵌合部之前述寬度方向中之最大尺寸。
  8. 一種連接器,可與包括對手側嵌合部之對手側連接器嵌合,其特徵在於:前述連接器係包括固定殼、可動殼及複數端子,前述端子係被前述固定殼保持,而且,在節距方向上並列,前述固定殼係具有兩個側壁部、兩個端壁部、及收容部,各前述側壁部係沿著前述節距方向延伸,各前述端壁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中,使前述側壁部彼此連結,前述收容部係在被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所界定之水平面中,被前述側壁部及前述端壁部所包圍之空間,各前述端壁部係具有接收部及突出部,各前述接收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兩者直交之上下方向中,朝向下方,各前述突出部係往前述節距方向之內側突出,前述可動殼係沿著前述上下方向,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而且,沿著前述水平面,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前述可動殼係具有嵌合部及基部, 前述嵌合部係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手側連接器為彼此嵌合之嵌合狀態中,與前述對手側嵌合部嵌合,前述基部係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而且,至少局部性地被前述收容部收容,前述基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端壁部之兩個被限制部,前述被限制部係分別位於前述基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兩端,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具有基準面、被接收部、及接受收容凹部,各前述基準面係除了前述被接收部,位於前述被限制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最外側,各前述被接收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外側突出,位於對應之前述接收部之下方,藉對應之前述接收部,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內側凹陷,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與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在前述節距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或者,至少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包含在前述寬度方向上並列之兩個凹部;在各前述被限制部中,前述被接收部係位於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之下方,而且,在前述寬度方向中,位於前述接受收容凹部的兩端之間。
  9. 一種連接器,可與包括對手側嵌合部之對手側連接器嵌合,其特徵在於:前述連接器係包括固定殼、可動殼及複數端子,前述端子係被前述固定殼保持,而且,在節距方向上並列,前述固定殼係具有兩個側壁部、兩個端壁部、及收容部,各前述側壁部係沿著前述節距方向延伸,各前述端壁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中,使前述側壁部彼此連結, 前述收容部係在被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所界定之水平面中,被前述側壁部及前述端壁部所包圍之空間,各前述端壁部係具有接收部及突出部,各前述接收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兩者直交之上下方向中,朝向下方,各前述突出部係往前述節距方向之內側突出,前述可動殼係沿著前述上下方向,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而且,沿著前述水平面,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前述可動殼係具有嵌合部及基部,前述嵌合部係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手側連接器為彼此嵌合之嵌合狀態中,與前述對手側嵌合部嵌合,前述基部係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而且,至少局部性地被前述收容部收容,前述基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端壁部之兩個被限制部,前述被限制部係分別位於前述基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兩端,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具有基準面、被接收部、及接受收容凹部,各前述基準面係除了前述被接收部,位於前述被限制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最外側,各前述被接收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外側突出,位於對應之前述接收部之下方,藉對應之前述接收部,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內側凹陷,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與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在前述節距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或者,至少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形成有連通部;各前述連通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位於前述被接收部之內側,而且,在前 述上下方向中,在前述被接收部的下端與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之間延伸,當沿著前述上下方向,自下方觀看各前述被限制部時,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通過前述連通部而可辨識,當沿著前述節距方向,觀看各前述被限制部時,前述連通部係被前述被接收部所隱蔽。
  10. 一種連接器,可與包括對手側嵌合部之對手側連接器嵌合,其特徵在於:前述連接器係包括固定殼、可動殼及複數端子,前述端子係被前述固定殼保持,而且,在節距方向上並列,前述固定殼係具有兩個側壁部、兩個端壁部、及收容部,各前述側壁部係沿著前述節距方向延伸,各前述端壁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中,使前述側壁部彼此連結,前述收容部係在被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所界定之水平面中,被前述側壁部及前述端壁部所包圍之空間,各前述端壁部係具有接收部及突出部,各前述接收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兩者直交之上下方向中,朝向下方,各前述突出部係往前述節距方向之內側突出,前述可動殼係沿著前述上下方向,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而且,沿著前述水平面,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前述可動殼係具有嵌合部及基部,前述嵌合部係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手側連接器為彼此嵌合之嵌合狀態中,與前述對手側嵌合部嵌合, 前述基部係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而且,至少局部性地被前述收容部收容,前述基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端壁部之兩個被限制部,前述被限制部係分別位於前述基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兩端,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具有基準面、被接收部、及接受收容凹部,各前述基準面係除了前述被接收部,位於前述被限制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最外側,各前述被接收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外側突出,位於對應之前述接收部之下方,藉對應之前述接收部,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內側凹陷,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與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在前述節距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或者,至少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前述突出部;當沿著前述上下方向,自上方觀看前述可動殼時,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被前述嵌合部所隱蔽。
  11. 一種連接器,可與包括對手側嵌合部之對手側連接器嵌合,其特徵在於:前述連接器係包括固定殼、可動殼及複數端子,前述端子係被前述固定殼保持,而且,在節距方向上並列,前述固定殼係具有兩個側壁部、兩個端壁部、及收容部,各前述側壁部係沿著前述節距方向延伸,各前述端壁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直交之寬度方向中,使前述側壁部彼此連結,前述收容部係在被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所界定之水平面中,被前述側壁部及前述端壁部所包圍之空間,各前述端壁部係具有接收部及突出部, 各前述接收部係在與前述節距方向及前述寬度方向兩者直交之上下方向中,朝向下方,各前述突出部係往前述節距方向之內側突出,前述可動殼係沿著前述上下方向,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而且,沿著前述水平面,相對於前述固定殼而言,可相對性移動,前述可動殼係具有嵌合部及基部,前述嵌合部係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手側連接器為彼此嵌合之嵌合狀態中,與前述對手側嵌合部嵌合,前述基部係位於前述嵌合部之下方,而且,至少局部性地被前述收容部收容,前述基部係具有分別對應前述端壁部之兩個被限制部,前述被限制部係分別位於前述基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兩端,各前述被限制部係具有基準面、被接收部、及接受收容凹部,各前述基準面係除了前述被接收部,位於前述被限制部之前述節距方向中之最外側,各前述被接收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外側突出,位於對應之前述接收部之下方,藉對應之前述接收部,往上方之移動係被限制,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往前述基準面之內側凹陷,各前述接受收容凹部係與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在前述節距方向中,至少局部性地相向,或者,至少局部性地接受收容對應之前述突出部;前述基部之前述寬度方向中之最大尺寸,係小於前述嵌合部之前述寬度方向中之最大尺寸。
TW108134351A 2018-10-04 2019-09-24 連接器 TWI716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8910A JP7093283B2 (ja) 2018-10-04 2018-10-04 コネクタ
JP2018-188910 2018-10-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9030A TW202019030A (zh) 2020-05-16
TWI716112B true TWI716112B (zh) 2021-01-11

Family

ID=68109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4351A TWI716112B (zh) 2018-10-04 2019-09-24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1045B2 (zh)
EP (1) EP3633797B1 (zh)
JP (1) JP7093283B2 (zh)
CN (1) CN111009751B (zh)
TW (1) TWI7161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9351A1 (en) 2016-08-23 2018-03-01 Samtec Inc. Electrical contacts having anchoring regions with improved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USD851044S1 (en) 2016-09-30 2019-06-11 Samtec, Inc. Vertical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JP7093283B2 (ja) * 2018-10-04 2022-06-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82464B2 (ja) * 2019-05-31 2023-05-2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3745905B (zh) * 2020-05-29 2024-03-29 庆虹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装置及连接器浮动模块
TWI753658B (zh) * 2020-11-16 2022-01-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CN113948895B (zh) * 2021-08-30 2024-04-30 深圳市泰格莱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及智能锁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62041A1 (ja) * 2003-01-07 2004-07-22 J.S.T. Mfg. Co., Ltd. 可動型コネクタ用補強タブ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可動型コネクタ
TWM472992U (zh) * 2013-08-02 2014-0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浮動式電連接器
CN105720401A (zh) * 2013-08-09 2016-06-2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9838B2 (ja) * 2005-11-28 2012-07-0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CN2899160Y (zh) * 2006-04-03 2007-05-09 恩得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改良
JP5590991B2 (ja) * 2010-06-30 2014-09-17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12014006961T5 (de) * 2014-09-17 2017-06-14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Steckerelement, Buchsenelement und damit ausgestatteter Platinen-Steckverbinder
JP5849166B1 (ja) * 2014-12-12 2016-01-2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構造
JP6662633B2 (ja) 2015-12-28 2020-03-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装置
JP6412046B2 (ja) * 2016-04-04 2018-10-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46392B2 (ja) * 2016-05-23 2018-12-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接続部材との接続構造
JP6170593B1 (ja) 2016-06-01 2017-07-2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JP6771989B2 (ja) * 2016-08-09 2020-10-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316911B1 (ja) * 2016-11-24 2018-04-2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70294B1 (ja) * 2016-11-24 2018-01-3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6415609B2 (ja) 2017-01-11 2018-10-3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7093283B2 (ja) * 2018-10-04 2022-06-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20064834A (ja) * 2018-10-19 2020-04-2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62041A1 (ja) * 2003-01-07 2004-07-22 J.S.T. Mfg. Co., Ltd. 可動型コネクタ用補強タブ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可動型コネクタ
TWM472992U (zh) * 2013-08-02 2014-0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浮動式電連接器
CN105720401A (zh) * 2013-08-09 2016-06-2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3797A1 (en) 2020-04-08
US20200112113A1 (en) 2020-04-09
JP7093283B2 (ja) 2022-06-29
TW202019030A (zh) 2020-05-16
CN111009751B (zh) 2021-05-11
JP2020057567A (ja) 2020-04-09
US10931045B2 (en) 2021-02-23
EP3633797B1 (en) 2023-01-11
CN111009751A (zh) 202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6112B (zh) 連接器
CN109565135B (zh) 连接器
CN109565134B (zh) 连接器
TWI602356B (zh) 連接器
CN101316017B (zh) 连接器
CN109496377B (zh) 触头
CN110679040B (zh) 电连接器
KR20050013948A (ko) 커넥터 조립체
US10651599B2 (en) Connector
US11233346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TWI667849B (zh) 連接器
JP6996694B2 (ja) 垂直式ダイレクトpcbコネクタ
US11962104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KR101326395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장치
JP3953453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構造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US9293847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holding member with guide portions with projections
JP7128711B2 (ja) コネクタ
CN115377756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US20240072492A1 (en)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member,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24080074A1 (ja) コネクタ、相手側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6845435B2 (ja) ソケットおよび同ソケットを備えた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JP2023137208A (ja) コネクタ
JP2023044873A (ja) コネクタ
CN115275666A (zh) 电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TWM548367U (zh) 電連接器及其應用之電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