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2713B - 包縫機 - Google Patents

包縫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2713B
TWI712713B TW108100388A TW108100388A TWI712713B TW I712713 B TWI712713 B TW I712713B TW 108100388 A TW108100388 A TW 108100388A TW 108100388 A TW108100388 A TW 108100388A TW I712713 B TWI712713 B TW I7127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detection
looper
state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0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2665A (zh
Inventor
沢田拓也
横山潮
庄村英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車樂美縫衣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2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2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2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271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8Seams for protecting or securing edges
    • D05B1/20Overedge seams
    • D05B1/22Overedge seams combined with joining or securing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06Loop takers, e.g. loopers for overedge-stitch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3/00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op-taker thread, e.g. for tension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3/00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op-taker thread, e.g. for tensioning
    • D05B63/02Loop-taker thread take-up lev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4Lower casing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87/00Needle- or looper- threa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包縫機具備:彎針蓋檢測部件,其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的彎針蓋進行動作,從非切換位置移到切換位置,且在切換位置處使切換部件進行動作,將穿線機構切換為可縫製狀態;側蓋檢測部件,其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的所述側蓋進行動作,從非檢測位置向檢測位置移動;以及杆,其與彎針蓋檢測部件及側蓋檢測部件連結,根據彎針蓋檢測部件及側蓋檢測部件的動作狀態,在按壓動作凸起的按壓狀態與不按壓動作凸起的非按壓狀態間進行轉變,在彎針蓋檢測部件移動到切換位置且側蓋檢測部件移動到檢測位置時,杆變為按壓狀態。

Description

包縫機
本發明涉及包縫機。
在下述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如下技術:對於為了彎針穿線而進行泵驅動、並通過基於單個電動機的離合器切換來進行用於縫製的主軸驅動的包縫機,禁止穿線狀態與縫製狀態的異常切換。在這些技術中,彎針蓋等的開閉檢測與彎針穿線狀態及可縫製狀態的切換檢測通過分別設置單獨的開關進行實現。
現有技術文獻
參照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063221號公報
參照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018292號公報
有鑑於此,吾等發明人乃潛心進一步研究,並著手進行研發及改良,期以一較佳設作以解決上述問題,且在經過不斷試驗及修改後而有本發明之問世。
但是,在如上述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那樣的包縫機中,使用了多個開關,因此布線繁瑣,並且成本上升。另外,在包縫機中,除彎針蓋以外具有側蓋。因此,當進一步設置側蓋的開閉檢測用的開關時,開關的個數進一步增加,布線等更加繁瑣。因此,在包縫機中,期望通過單個開關能進行彎針蓋及側蓋的開閉檢測和穿線切換狀態的檢測的結構。
考慮到上述事實,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通過單個開關能夠進行彎針蓋及側蓋的開閉檢測和穿線切換狀態的檢測的包縫機。
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一形態為包縫機,其特徵在於,具備:切換部件,其使穿線機構在穿線狀態與可縫製狀態之間切換,所述穿線機構向設置於縫紉機主體的彎針進行穿線;彎針蓋,其在所述穿線機構的前側與將左右方向作為軸向的鉸鏈軸以能動作為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的方式連結;側蓋,其相對於所述穿線機構在左右方向的一側與所述縫紉機主體以能動作為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的方式連結;開關,其構成為包含動作凸起,通過按壓所述動作凸起來檢測所述彎針蓋及所述側蓋的關閉狀態和所述穿線機構的可縫製狀態;彎針蓋檢測部件,其通過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的所述彎針蓋進行動作,從非切換位置移動到切換位置,且在該切換位置處使所述切換部件進行動作,將所述穿線機構切換為可縫製狀態;側蓋檢測部件,其通過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的所述側蓋進行動作,從非檢測位置向檢測位置移動;以及杆,其與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及所述側蓋檢測部件連結,根據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及所述側蓋檢測部件的動作狀態,在按壓所述動作凸起的按壓狀態與不按壓所述動作凸起的非按壓狀態之間進行轉變,在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移動到切換位置且所述側蓋檢測部件移動到檢測位置時,所述杆變為按壓狀態。
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二形態為包縫機,其中,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通過從非切換位置向左右方向的一側移動從而向切換位置移動,所述側蓋檢測部件通過從非檢測位置向左右方向的另一側移動從而向檢測位置移動,所述杆通過第一銷與所述側蓋檢測部件以能旋轉的方式連結,在所述杆形成有凸輪槽,設置於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的第二銷以能移動的方式插入所述凸輪槽。
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三形態為包縫機,其中,所述側蓋檢測部件被所述縫紉機主體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支撑,並被施力部件向非檢測位置側施力,在所述側蓋從打開狀態向關閉狀態轉變時,所述側蓋檢測部件被所述側蓋按壓,從非檢測位置向檢測位置移動。
解決上述課題的第四形態為包縫機,其中,所述開關被開關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第一銷及所述第二銷與所述開關固定部件以能滑動的方式連結。
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五形態為包縫機,其中,在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上,所述彎針蓋與所述鉸鏈軸以能一體移動的方式構成,所述彎針蓋配置於從打開狀態向關閉狀態側轉動的臨時關閉位置,並在從該臨時關閉位置移動到正式關閉位置時轉變為關閉狀態,所述正式關閉位置是移動至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一側的位置,在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形成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上與所述鉸鏈軸以能一體移動的方式卡合。
解決上述課題的第六形態為包縫機,其中,所述鉸鏈軸被支撑部件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撑,並被軸施力部件向軸向一側施力,在所述支撑部件形成有凸輪部,所述凸輪部在所述彎針蓋的打開狀態下與所述彎針蓋卡合來限制所述彎針蓋向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一側的移動,通過使所述彎針蓋從打開位置旋轉到臨時關閉位置,來解除所述凸輪部與所述彎針蓋的卡合狀態,允許所述彎針蓋向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一側的移動。
根據上述結構的包縫機,能夠通過單個開關進行彎針蓋及側蓋的開閉檢測和穿線切換狀態的檢測。
〔本發明〕
10:包縫機
12:彎針部
14:上彎針(彎針)
14A:上彎針插口
14B:上彎針尖端
16:下彎針(彎針)
16A:下彎針插口
16B:下彎針尖端
20:穿線機構
22:空氣流路切換機構
24:主體部
24A:上彎針線插入孔
24B:下彎針線插入孔
24C:上彎針線排出管
24D:下彎針線排出管
26:選擇旋鈕
28:上彎針導通管
30:下彎針導通管
32:管用支撑部件
34:滑管
40:穿線切換機構
42:支撑基座
42A:長孔
42P:銷
44:滑動板
44A:滑動孔
44B:滑動孔
44B1:擴徑部
44P:銷
46:滑管彈簧
48:支撑軸
50:動作軸
52:切換傳遞部件
52P:銷
52A:卡合銷
54:切換部件
54A:支撑臂
54B:孔部
54C:切換臂
54C1:抵接片
54D:卡合臂
54E:卡合臂
54P:連結銷
56:切換旋鈕
60:主軸固定機構
62:固定軸
62A:槽部
64:主軸固定板
64A:缺口
66:主軸
70:彎針蓋
72:鉸鏈連結部件
72L:鉸鏈部
72R:鉸鏈部
72R1:止動片
80:鉸鏈機構
82:鉸鏈板(支撑部件)
82L:支撑部
82R:支撑部
82R1:凸輪片
82R2:凸輪部
84:鉸鏈軸
86:鉸鏈彈簧(軸施力部件)
90:側蓋
90A:收容部
90B:固定部
90C:止動件
90D:檢測軸按壓部
92:鉸鏈部件
94:卡止部件
94A:鈎部
96:承接板
100:安全機構
102:檢測台(開關固定部件)
102A:引導板部
102B:固定板部
102C:第一引導孔
102D:第二引導孔
102E:開關固定部
106:開關固定台
108:開關
108A:動作凸起
110:彎針蓋檢測部件
110A:基板部
110B:切換板部
110C:鉸鏈軸聯動部(卡合部)
110D:按壓部
112:引導銷(第二銷)
114:側蓋檢測部件
116:蓋檢測軸
118:檢測彈簧(施力部件)
120:蓋檢測杆
120A:連結片
120B:連結孔
122:引導銷(第一銷)
124:檢測杆(杆)
124A:連結孔
124B:凸輪孔(凸輪槽)
124B1:第一凸輪孔部
124B2:傾斜凸輪孔部
124B3:第二凸輪孔部
124C:開關按壓部
130:縫紉機主體
130A:貫通孔
132:單元台
132A:插通孔
132P:支撑軸
134:正面蓋
136:針板
ER1:E環
ER2:E環
ER3:E環
ER4:E環
ER5:E環
ER6:E環
ER7:E環
TH1:上彎針線
TH2:下彎針線
W:墊片
圖1係在打開彎針蓋的狀態且卸下正面蓋的狀態下示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包縫機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2係在打開彎針蓋的狀態下示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包縫機的整體的立體圖。
圖3係示出圖1所示的包縫機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4係示出圖1所示的鉸鏈機構及彎針蓋的分解立體圖。
圖5係示出用於圖2所示的包縫機的側蓋的立體圖。
圖6係示出圖5所示的側蓋的分解立體圖。
圖7的(A)係示出關閉圖5所示的側蓋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圖7的(B)係示出關閉了側蓋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8的(A)係示出彎針蓋及側蓋的打開狀態中的安全機構的檢測杆與開關的位置關係的俯視圖,圖8的(B)係示出彎針蓋的關閉狀態及側蓋的打開狀態中的檢測杆與開關的位置關係的俯視圖,圖8的(C)係示出彎針蓋的打開狀態及側蓋的關閉狀態中的檢測杆與開關的位置關係的俯視圖,圖8的(D)係示出彎針蓋及側蓋的關閉狀態中的檢測杆與開關的位置關係的俯視圖。
關於吾等發明人之技術手段,茲舉數種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俾供 鈞上深入瞭解並認同本發明。
下面,使用附圖,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包縫機10進行說明。此外,附圖中適當示出的箭頭UP、箭頭FR、箭頭RH分別表示包縫機10的上側、前側、右側。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上下、前後、左右的方向進行說明時,只要沒有特別指明,表示包縫機10的上下、前後、左右。
如圖1及圖2所示,包縫機10構成為包含彎針部12、穿線機構20以及安全機構100。而且,如圖2所示,穿線機構20及安全機構100的大部分被包縫機10的正面蓋134從前側以不可視的方式覆蓋。另外,包縫機10具有構成包縫機10的右下的前部且從前側覆蓋正面蓋134的彎針蓋70、以及構成包縫機10的左側部分的外輪廓的側蓋90。下面,對包縫機10的各結構進行說明。
(關於彎針部12)
如圖3所示,彎針部12配置於構成縫紉機主體130(參照圖6)的一部分的單元台132的左側。該彎針部12具備作為形成中空構造的大致長條狀的“彎針”的上彎針14及下彎針16。上彎針14及下彎針16各自的基端部設定為上彎針插口14A及下彎針插口16A,上彎針14及下彎針16各自的前端部設定為上彎針尖端14B及下彎針尖端16B。而且,能夠通過上彎針插口14A及下彎針插口16A收容經由後述的穿線機構20輸送的上彎針線TH1及下彎針線TH2。另外,上彎針14和下彎針16為如下結構,即通過後述的主軸66的旋轉來獲取上下移動的針(省略圖示)和交叉時機的同時,進行往返運動。
(關於穿線機構20)
如圖1及圖3所示,穿線機構20構成為包含空氣流路切換機構22、穿線切換機構40以及主軸固定機構60。另外,穿線機構20具有用於連結空氣流路切換機構22與彎針部12的上彎針導通管28及下彎針導通管30、以及一對滑管34。
<關於空氣流路切換機構22>
空氣流路切換機構22具有大致塊狀的主體部24,主體部24固定於單元台132的前表面。在主體部24的上表面形成有上彎針線插入孔24A及下彎針線插入孔24B,上彎針線插入孔24A及下彎針線插入孔24B與設置於主體部24的下表面的上彎針線排出管24C及下彎針線排出管24D分別連通。
在主體部24的前表面為如下結構,即設置有選擇旋鈕26,通過操作選擇旋鈕26,在穿線作業時,選擇穿過上彎針線TH1及下彎針線TH2中的哪根線。另外,在主體部24的後面為如下結構,即設置有未圖示的管,通過壓縮空氣供給裝置(省略圖示)將產生的壓縮空氣經由管供給到空氣流路切換機構22。另外,空氣流路切換機構22被正面蓋134從前側覆蓋,選擇旋鈕26從正面蓋134以可操作的方式露出(參照圖2)。
<關於上彎針導通管28及下彎針導通管30>
在正面觀察時,上彎針導通管28及下彎針導通管30形成為大致倒L字形狀,並配置於空氣流路切換機構22的下側。而且,上彎針導通管28及下彎針導通管30的上端部分別與前述的上彎針線排出管24C及下彎針線排出管24D連結。另一方面,上彎針導通管28及下彎針導通管30的左側的端部保持在固定於單元台132的管用支撑部件32。此外,在俯視觀察時,該管用支撑部件32形成為向前側敞開的大致U字形板狀。
<關於滑管34>
一對滑管34在上彎針導通管28及下彎針導通管30的左側配置為將左右方向作為軸向,並沿前後方向排列。而且,滑管34的左端部以沿左右方向能相對移動的方式保持在管用支撑部件32的左側壁,滑管34的右端部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上彎針導通管28及下彎針導通管30內。由此,滑管34在穿線位置(圖1所示的位置)與可縫製位置(圖3所示的位置)之間沿左右方向移動。具體地說,在穿線位置,滑管34的左端與前述的上彎針插口14A及下彎針插口 16A連接,在可縫製位置,滑管34的左端相對於上彎針插口14A及下彎針插口16A向右側分離。
<關於穿線切換機構40>
穿線切換機構40作為將滑管34切換為穿線位置或可縫製位置的機構構成。該穿線切換機構40以包含支撑基座42、滑動板44、動作軸50以及切換部件54的方式構成。
〔關於支撑基座42〕
支撑基座42形成為將前後方向作為板厚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條板狀,在俯視觀察時,支撑基座42的右側部分彎曲形成為向前方開口的大致U字形狀。而且,支撑基座42的右側部分在管用支撑部件32的右側通過螺釘固定於單元台132。支撑基座42的左側部分配置於管用支撑部件32的前側,在該左側部分設置有向前側突出的左右一對銷42P。
〔滑動板44〕
滑動板44配置於支撑基座42的前側配置,並形成為將前後方向作為板厚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條板狀。在滑動板44貫通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對滑動孔44A、44B,支撑基座42的銷42P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滑動孔44A、44B內。由此,滑動板44以沿左右方向能相對移動的方式被支撑基座42支撑。另外,在右側的滑動孔44B的左端部形成有擴徑部44B1,該擴徑部44B1呈比滑動孔44B的寬度尺寸大的直徑的大致圓形狀。
另外,滑動板44的左端部配置於前述的管用支撑部件32的內側。而且,滑動板44的左端部通過安裝於滑管34的滑管彈簧46,與滑管34以能一體移動的方式連結。由此,通過滑動板44沿左右滑動,滑管34在穿線位置與可縫製位置之間移動。
並且,滑動板44被安裝於支撑基座42的支撑軸48的壓縮彈簧(省略圖示)在左側施力。另外,在滑動板44的右端部一體地設置有向前側突出的銷44P。
〔關於動作軸50〕
動作軸50配置為將左右方向作為軸向,並架設於支撑基座42的右側部分(彎曲為U字形的部分),被支撑基座42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撑。動作軸50的右端部從支撑基座42的右壁向右側突出,在該右端部設置有切換傳遞部件52。該切換傳遞部件52呈左右方向作為軸向的大致圓筒狀,動作軸50的右端部插入切換傳遞部件52內,切換傳遞部件52以能一體轉動的方式固定於動作軸50。另外,在切換傳遞部件52的左側端部設置有向上側伸出的腕部,在該腕部的前端部設置有向左側突出的銷52P。銷52P以能滑動的方式插入長孔42A,該長孔42A形成於支撑基座42的右壁且彎曲為圓弧狀。另外,在切換傳遞部件52的外周部設置有向切換傳遞部件52的徑向外側(具體地說,是前方側)突出的卡合銷52A。
〔關於切換部件54〕
切換部件54配置於滑動板44的右端部的前側。切換部件54呈前後方向作為板厚方向的板狀,並在正面觀察時形成為向下斜左側開口的大致V字形狀。在切換部件54的右端部,在上下方向中間部形成有向後側彎曲的支撑臂54A,支撑臂54A的前端部(後端部)向左側彎曲。另外,在切換部件54的大致中央部及支撑臂54A的前端部分別貫通形成有圓形狀的孔部54B,這些孔部54B配置於同一軸上(在圖3中僅圖示形成於切換部件54的大致中央部的孔部54B)。而且,固定於單元台132且前後方向作為軸向的支撑軸132P插入孔部54B內,切換部件54被支撑軸132P以能轉動的方式支撑。
在切換部件54的上端部形成有切換臂54C,在切換臂54C的左側形成有向後側彎曲的抵接片54C1。而且,抵接片54C1與前述的滑動板44的銷44P的左側相鄰配置。
另外,在切換部件54的上部形成有上下一對卡合臂54D、54E。卡合臂54D從切換部件54的上部向右斜上方側伸出。另一方面,卡合臂54E在卡合臂54D的下側的位置從切換部件54的上部向右側伸出。而且,在一對卡合臂54D、54E之間配置有前述的切換傳遞部件52的卡合銷52A。
另外,切換部件54的下端部以在後側下降一級的方式彎曲,在該下端部設置有向前側突出的連結銷54P。
並且,切換旋鈕56以能一體轉動的方式固定於切換部件54的前表面。而且,在穿線機構20的穿線狀態中,當在正面觀察時切換旋鈕56繞支撑軸132P的軸沿順時針轉動時,切換部件54的切換臂54C的抵接片54C1向右側按壓滑動板44的銷44P,滑動板44向右側滑動。另外,此時為如下結構,即切換部件54的卡合臂54D與切換傳遞部件52的卡合銷52A卡合,從右側觀察時,動作軸50繞自身的軸沿逆時針轉動。
另一方面,在穿線機構20的可縫製狀態中,當在正面觀察時切換旋鈕56繞支撑軸132P的軸沿逆時針轉動時,滑動板44通過未圖示的施力部件向左側滑動。另外,此時,切換部件54的卡合臂54E與切換傳遞部件52的卡合銷52A卡合,從右側觀察時,動作軸50繞自身的軸沿順時針轉動。
此外,穿線機構20被正面蓋134從前側覆蓋,切換旋鈕56以能操作的方式在前側從正面蓋134露出(參照圖2)。
<關於主軸固定機構60>
如圖3所示,主軸固定機構60構成為包含固定軸62以及主軸固定板64。
〔關於固定軸62〕
固定軸62形成為前後方向作為軸向且向後側開口的大致有底圓筒形狀。而且,固定軸62的後端側的部分以沿前後方向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形成於單元台132的插通孔132A內,固定軸62的前端部配置於可縫製位置的滑動板44的擴徑部44B1內。而且,省略圖示,固定軸62以與前述的動作軸50的轉動聯動且沿前後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具體地說,當通過切換旋鈕56的順時針的轉動,動作軸50沿逆時針轉動時,固定軸62向前側移動,當通過切換旋鈕56的逆時針的轉動,動作軸50沿順時針轉動時,固定軸62向後側移動。
另外,在固定軸62的前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槽部62A,槽部62A形成於固定軸62的周向整周。而且,在圖3所示的狀態中,固定軸62向後側移動時,前後方向的槽部62A與滑動板44的位置一致,滑動板44的從可縫製位置向左側的移動被允許。即,為如下結構,滑動板44的滑動孔44B的緣部插入槽部62A內,通過滑動板44向左方向滑動,滑動板44的從可縫製位置向穿線位置的滑動被允許。
〔關於主軸固定板64〕
主軸固定板64形成為左右方向作為板厚方向的大致圓板狀,並配置於固定軸62的後側。主軸固定板64與左右方向作為軸向的主軸66配置於同一軸上,並以能一體旋轉的方式固定於主軸66。此外,通過未圖示的電動機驅動,主軸66繞自身的軸旋轉。
在主軸固定板64的外周部形成有向主軸固定板64的徑向外側開口的缺口64A。而且,為如下結構,即通過固定軸62向後側移動,且固定軸62後端嵌合於缺口64A內,主軸固定板64與主軸66的旋轉被阻止。
(關於彎針蓋70)
如圖1、圖2及圖4所示,彎針蓋70配置於包縫機10的前部。具體地說,彎針蓋70在正面蓋134的前側與鉸鏈機構80以能開閉的方式連結。因此,首先對鉸鏈機構80進行說明,接下來對彎針蓋70進行說明。
鉸鏈機構80構成為包含作為“支撑部件”的鉸鏈板82、鉸鏈軸84、以及作為“軸施力部件”的鉸鏈彈簧86。
鉸鏈板82配置為上下方向作為板厚方向的板狀,並配置於穿線機構20的下側。而且,鉸鏈板82在未圖示的位置固定於縫紉機主體130。在鉸鏈板82的前端部一體地形成有向上側彎曲的左右一對支撑部82L、82R。該支撑部82L、82R配置為左右方向作為板厚方向,支撑部82L、82R的前端部從正面蓋134向前側突出。
在支撑部82R,在支撑部82R的下端部設置有向右側彎曲的凸輪片82R1,凸輪片82R1配置為上下方向作為板厚方向。另外,在凸輪片82R1的右端形成有凸輪部82R2。在俯視觀察時,該凸輪部82R2隨著朝向後側而向右側傾斜,並形成為向左斜後方突出的大致圓弧狀。
鉸鏈軸84形成為左右方向(寬度方向)作為軸向的大致長條軸狀。另外,鉸鏈軸84以沿左右方向能相對移動的方式被支撑部82L、82R支撑。
鉸鏈彈簧86作為壓縮螺旋彈簧構成,並安裝於鉸鏈軸84的右側部分(詳細來說,為鉸鏈板82的支撑部82L、82R之間的部分)。而且,鉸鏈彈簧86的右端部卡止在支撑部82R。另一方面,鉸鏈彈簧86的左端部經由墊片W卡止在固定於鉸鏈軸84的E環ER1。由此,鉸鏈軸84被鉸鏈彈簧86的作用力向左側(軸向一側)施力。
接下來,對彎針蓋70進行說明。彎針蓋70形成為大致矩形板狀,並與鉸鏈機構80以能旋轉的方式連結。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方便起見,設定為彎針蓋70的打開狀態進行說明。
在彎針蓋70的基端部(後端部)固定有鉸鏈連結部件72,該鉸鏈連結部件72為上下方向作為板厚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條板狀。在鉸鏈連結部件72的長度方向兩端部設置有向上側彎曲的左右一對鉸鏈部72L、72R,鉸鏈部72L、72R配置為左右方向作為板厚方向。並且,在鉸鏈部72R的後端部形成有向右側彎曲的止動片72R1,止動片72R1配置為前後方向作為板厚方向。
而且,鉸鏈部72L、72R被鉸鏈軸84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撑,並且彎針蓋70的基端部的左端部被鉸鏈軸84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撑。具體地說,鉸鏈部72L與鉸鏈板82的支撑部82L的左側接近配置。另外,在鉸鏈軸84,E環ER2固定於鉸鏈部72L與支撑部82L之間。由此,為如下結構,即當鉸鏈軸84向左側移動時,鉸鏈部72L被E環ER2按壓,且彎針蓋70的左端部被鉸鏈軸84按壓,彎針蓋70與鉸鏈軸84一體地向左側移動。另一方面,為如下結構,即當移動至左側的彎針蓋70向右側移動時,鉸鏈部72L向右側按壓E環ER2,且彎針蓋70的左端部按壓鉸鏈軸84,鉸鏈軸84與彎針蓋70一體地向右側移動。
另一方面,鉸鏈部72R配置於支撑部82R的右側。另外,在彎針蓋70的打開狀態中,鉸鏈部72R配置於支撑部82R的凸輪片82R1的右側,止動片72R1與凸輪片82R1的凸輪部82R2卡合(為圖1所示的位置,下面,將彎針蓋70的該位置稱為“打開位置”)。另外,如前所述,鉸鏈軸84被鉸鏈彈簧86向左側施力。因此,彎針蓋70被保持在打開位置。
而且,當彎針蓋70從打開位置向後側(為圖1及圖2所示的箭頭A方向側,對應本發明的“關閉狀態側”)旋轉大致90度時,止動片72R1與凸輪片82R1的凸輪部82R2的卡合狀態被解除,止動片72R1位於凸輪片82R1的上側。由此,通過鉸鏈彈簧86的作用力,彎針蓋70及鉸鏈軸84向左側移動。而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彎針蓋70從打開位置向後側旋轉大致90度的位置稱為“臨時關閉 位置”,將從臨時關閉位置移動至左側後的位置稱為“正式關閉位置”。此外,為如下結構,即在正式關閉位置,鉸鏈部72R與支撑部82R抵接,彎針蓋70的向左側的移動被限制。
(關於側蓋90)
如圖2、圖5及圖6所示,側蓋90配置於包縫機10的左側部。該側蓋90形成為向右側敞開的大致箱狀,且相對於彎針蓋70及穿線機構20(在圖5及圖6中未圖示)配置於左側(左右方向的一側)。而且,側蓋90的後壁的開口部分經由鉸鏈部件92固定於縫紉機主體130。具體地說,側蓋90將上下方向作為軸向與縫紉機主體130以能開閉的方式連結。
另外,為如下結構,即在側蓋90的上壁的開口部形成有向右側開口的收容部90A,在收容部90A內收容有縫紉機主體130的針板136。並且,在側蓋90的左側壁形成有呈向側蓋90的開口側突出的大致圓筒狀的上下一對固定部90B。另外,相對於固定部90B在側蓋90的開口側設置有由板彈簧構成的卡止部件94。在正面觀察時,卡止部件94形成為大致倒L字形板狀,卡止部件94的下部通過螺釘緊固固定於固定部90B。另外,在卡止部件94的上端側的端部形成有向上側突出的鈎部94A。
另一方面,在縫紉機主體130的左側設置有與卡止部件94對應的承接板96。在俯視觀察時,承接板96形成為向右側開口的大致帽形板狀,承接板96的長度方向兩端部通過螺釘固定於縫紉機主體130。而且,在側蓋90的關閉狀態中,通過卡止部件94的鈎部94A卡止在承接板96的頂壁的下表面,側蓋90的關閉狀態被保持(參照圖7的(B))。
另外,在側蓋90的左側壁,相對於固定部90B在上側的位置設置有大致圓柱狀的止動件90C,止動件90C從側蓋90的左側壁向側蓋90的開口側突 出。而且,在關閉側蓋90時,止動件90C與承接板96的頂壁抵接,側蓋90的轉動被限制。
並且,在側蓋90的左側壁,在止動件90C的下側設置有用於按壓後述的蓋檢測軸116的檢測軸按壓部90D。該檢測軸按壓部90D形成為大致圓柱狀,並從側蓋90的左側壁向側蓋90的開口側突出。
(關於安全機構100)
如圖1及圖3所示,安全機構100以包含作為“開關固定部件”的檢測台102、開關108、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側蓋檢測部件114以及作為“杆”的檢測杆124的方式構成。
<關於檢測台102>
從左側觀察時,檢測台102形成為大致L字形板狀。具體地說,檢測台102具有用於引導後述的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及側蓋檢測部件114的引導板部102A,引導板部102A配置為上下方向作為板厚方向。另外,檢測台102具有從引導板部102A的後端部向上側伸出的固定板部102B。而且,固定板部102B在穿線切換機構40的右下側通過螺釘固定於單元台132。
在引導板部102A的前端部,在左側部分貫通形成有沿左右方向以直線狀延伸的第一引導孔102C。另外,在引導板部102A的後端部,在右側部分貫通形成有沿左右方向以直線狀延伸的第二引導孔102D,第二引導孔102D的長度方向的長度設定為比第一引導孔102C的長度方向的長度短。
另外,在固定板部102B的右端部形成有向後側彎曲的開關固定部102E,開關固定部102E配置為左右方向作為板厚方向。而且,在開關固定部102E的右側相鄰配置有用於固定後述的開關108的開關固定台106。該開關固定台106由絕緣體構成,且通過螺釘固定於開關固定部102E。
<關於開關108>
開關108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並配置於開關固定台106的前端部的下側,通過螺釘固定於開關固定台106。由此,開關108經由開關固定台106固定於檢測台102。開關108具有動作凸起108A,動作凸起108A從開關108的前表面向前側突出。而且,為如下結構,即通過向後側按壓動作凸起108A,開關108進行動作。具體地說,設定為當動作凸起108A被按壓時,開關108為ON狀態,用於驅動主軸66的電動機(省略圖示)變為能驅動的狀態(電動機電源為通電狀態)。另一方面,設定為在動作凸起108A未被按壓而突出的狀態時,開關108成為OFF狀態,上述電動機成為不能驅動的狀態(電動機電源為切斷狀態)。
<關於彎針蓋檢測部件110>
彎針蓋檢測部件110配置於檢測台102與鉸鏈軸84之間,並且從左側觀察時形成為大致L字形板狀。具體地說,彎針蓋檢測部件110以包含上下方向作為板厚方向的基板部110A、以及從基板部110A的後端部向上側伸出的切換板部110B的方式構成。
在基板部110A的左端部的前端部一體地形成有作為“卡合部”的鉸鏈軸聯動部110C。從左右方向觀察時,該鉸鏈軸聯動部110C彎曲為向下側開口的大致倒U字形狀。而且,在鉸鏈軸聯動部110C的內部配置有鉸鏈軸84,鉸鏈軸聯動部110C與鉸鏈軸84以沿左右方向能一體移動的方式連結。具體地說,在鉸鏈軸聯動部110C的右側相鄰配置有前述的E環ER1。另一方面,在鉸鏈軸聯動部110C的左側相鄰配置有固定於鉸鏈軸84的E環ER3。由此,在鉸鏈軸84及彎針蓋70沿左右移動時,鉸鏈軸聯動部110C經由E環ER1及E環ER3與鉸鏈軸84卡合沿左右移動。由此,為如下結構,即鉸鏈軸聯動部110C(即,彎針蓋檢測部件110)與鉸鏈軸84及彎針蓋70聯動而沿左右移動。
而且,為如下結構,即設定彎針蓋70的打開位置的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位置為非切換位置,在彎針蓋70的正式關閉位置,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從非切換位置向左側移動而配置於切換位置。
在正面觀察時,切換板部110B形成為向上側開口的大致U字形狀。切換板部110B的右端部的上端部向後側彎曲大致90度,並與檢測台102的引導板部102A的下側相鄰配置。另外,在該上端部設置有作為圓柱狀的“第二銷”的引導銷112。引導銷112從該上端部向上側突出,並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檢測台102的第一引導孔102C內。由此,為如下結構,即對於左右方向的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移動通過檢測台102的第一引導孔102C進行引導。
另外,設定切換板部110B的左端部的上端部為按壓部110D,按壓部110D配置於切換部件54的連結銷54P的右側。而且,在穿線機構20為穿線狀態時,當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從非切換位置向切換位置移動時,按壓部110D向左側按壓切換部件54的連結銷54P,在正面觀察時,使切換部件54沿順時針旋轉。由此,滑動板44從穿線位置向可縫製位置滑動,穿線機構20從穿線狀態轉變為可縫製狀態。
<關於側蓋檢測部件114>
側蓋檢測部件114構成為包含蓋檢測軸116、作為“施力部件”的檢測彈簧118以及蓋檢測杆120。
〔關於蓋檢測軸116〕
同樣如圖6所示,蓋檢測軸116將左右方向作為軸向,並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形成於縫紉機主體130的貫通孔130A內。另外,蓋檢測軸116與關閉狀態的側蓋90的檢測軸按壓部90D配置於同一軸上(參照圖7的(B))。並且,在蓋檢測軸116插入縫紉機主體130的狀態中,蓋檢測軸116的左側部分相對 於縫紉機主體130向左側突出,蓋檢測軸116的右端部相對於縫紉機主體130向右側突出。
〔關於檢測彈簧118〕
檢測彈簧118作為壓縮螺旋彈簧構成,並安裝於蓋檢測軸116的左側部分(詳細來說為相對於縫紉機主體130向左側突出的部分)。檢測彈簧118的左端部被固定於蓋檢測軸116的左端部的E環ER4卡止,檢測彈簧118的右端部卡止在縫紉機主體130。另外,在向蓋檢測軸116安裝檢測彈簧118的狀態中,檢測彈簧118壓縮變形。由此,蓋檢測軸116被檢測彈簧118向左側施力。
〔關於蓋檢測杆120〕
如圖1及圖3所示,蓋檢測杆120形成為上下方向作為板厚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條板狀,並配置於蓋檢測軸116的右側。在蓋檢測杆120的左端部形成有向上側彎曲的連結片120A,在連結片120A貫通形成有圓形的連結孔120B。而且,蓋檢測軸116的右端部插入連結孔120B內,連結片120A被固定於蓋檢測軸116的一對E環ER5沿左右方向夾住。由此,蓋檢測軸116及蓋檢測杆120以沿左右方向能一體移動的方式連結。
而且,如圖7的(A)所示,在打開側蓋90的狀態中,側蓋90的檢測軸按壓部90D與蓋檢測軸116的左側分離,通過檢測彈簧118的作用力E環ER5與縫紉機主體130的右側面抵接,由此蓋檢測軸116之側蓋檢測部件114的位置被維持(下面,將該側蓋檢測部件114的位置稱為“非檢測位置”)。另一方面,如圖7的(B)所示,在關閉側蓋90的狀態中,檢測軸按壓部90D克服檢測彈簧118的作用力向右側按壓蓋檢測軸116的左端,蓋檢測軸116(即,側蓋檢測部件114)從非檢測位置向右側移動(下面,將該側蓋檢測部件114的位置稱為“檢測位置”)。
如圖1及圖3所示,蓋檢測杆120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向上側彎曲為大致曲柄狀,蓋檢測杆120的右端部與前述的檢測台102的引導板部102A的上側 分離配置。在蓋檢測杆120的右端部設置有作為“第一銷”的引導銷122,引導銷122形成為大致圓柱狀,並從蓋檢測杆120的右端部向下側突出。而且,引導銷122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檢測台102的第二引導孔102D內。由此,對於蓋檢測杆120的非檢測位置與檢測位置之間的移動通過第二引導孔102D進行引導。此外,引導銷122的前端部(下端部)在比引導板部102A靠下側突出,在該前端部固定有E環ER6。由此,防止引導銷122從第二引導孔102D脫落。
〔關於檢測杆124〕
檢測杆124形成為上下方向作為板厚方向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條板狀,並配置於檢測台102的引導板部102A與蓋檢測杆120的右端部之間。在該檢測杆124的後端部的長度方向中間部貫通形成有圓形狀的連結孔124A。而且,蓋檢測杆120的引導銷122以能相對旋轉的方式插入連結孔124A內。由此,檢測杆124以與蓋檢測杆120沿左右方向能一體移動的方式構成。
另外,在檢測杆124的左側部分(具體地說,為比連結孔124A靠左側的部分)貫通形成有作為“凸輪槽”的凸輪孔124B。凸輪孔124B在比連結孔124A靠左側且前側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凸輪孔124B的左側部分向後側彎曲為大致曲柄狀。具體地說,凸輪孔124B構成為包含:構成凸輪孔124B的左端部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輪孔部124B1、隨著從第一凸輪孔部124B1的右端部朝向右側而向前側傾斜的傾斜凸輪孔部124B2、以及從傾斜凸輪孔部124B2的右端部向右側伸出的第二凸輪孔部124B3。
而且,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凸輪孔124B內。由此,為如下結構,即根據左右方向的彎針蓋檢測部件110與側蓋檢測部件114的相對位置,凸輪孔124B內的檢測杆124的引導銷112的左右位置發生變化,檢測杆124的姿態發生變化。此外,引導銷112的前端部(上端部) 向比檢測杆124靠上側突出,在該上端部固定有E環ER7。由此,防止引導銷112從凸輪孔124B脫落。
並且,在檢測杆124的右端部一體地形成有向下側突出的開關按壓部124C,開關按壓部124C構成為能按壓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
而且,在彎針蓋70及側蓋90中的任意一個為打開的狀態下,檢測杆124配置於開關108的左側,並且開關按壓部124C相對於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與左側及前側分離配置。即,設定為開關108變為OFF狀態。
並且,後面將詳細說明,為如下結構,即在彎針蓋70及側蓋90中的任意一個為關閉狀態時,通過開關按壓部124C按壓動作凸起108A,開關108變為ON狀態。另外,進一步,為如下結構,即在彎針蓋70及側蓋90中的一方為打開狀態時,開關按壓部124C不按壓動作凸起108A,開關108變為OFF狀態。
(作用及效果)
接下來,對於安全機構100的動作分為以下所示的狀態1至狀態4的四種情况進行說明,同時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
(關於狀態1)
在狀態1中,彎針蓋70及側蓋90都設定為打開狀態。在該狀態中,彎針蓋70為打開狀態,因此彎針蓋70的鉸鏈部72R配置於鉸鏈板82的支撑部82R的凸輪片82R1的右側,止動片72R1與凸輪片82R1的凸輪部82R2卡合。因此,彎針蓋70被保持在打開位置。
而且,在彎針蓋70的打開位置,彎針蓋檢測部件110配置於非切換位置。具體地說,如圖8的(A)所示,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配置於檢測杆124的凸輪孔124B的右端部(第二凸輪孔部124B3)。
另外,在狀態1中,側蓋90也為打開狀態。因此,如圖7的(A)所示,側蓋90的檢測軸按壓部90D與側蓋檢測部件114的蓋檢測軸116的左側分離。由此,通過檢測彈簧118的作用力,側蓋檢測部件114配置於非檢測位置。
而且,如圖8的(A)所示,在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非切換位置及側蓋檢測部件114的非檢測位置處,在俯視觀察時,檢測杆124配置為相對於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在左側隨著朝向右側而向前側稍微傾斜,第二凸輪孔部124B3沿左右方向延伸。更詳細地,檢測杆124的開關按壓部124C相對於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與左側且前側分離配置。因此,開關108為OFF狀態,並且電動機電源變為切斷狀態。
(關於狀態2)
在狀態2中,設定彎針蓋70為關閉狀態,側蓋90為打開狀態。即,相對於狀態1,狀態2僅將彎針蓋70從打開狀態變為關閉狀態。而且,在將彎針蓋70從打開狀態變為關閉狀態時,使彎針蓋70從打開位置向後側旋轉並配置於臨時關閉位置,接下來,使彎針蓋70從臨時關閉位置向左側移動並配置於正式關閉位置。
具體地說,當彎針蓋70從打開位置旋轉到臨時關閉位置時,彎針蓋70的止動片72R1與鉸鏈板82的凸輪片82R1的凸輪部82R2的卡合狀態被解除。由此,通過鉸鏈彈簧86的作用力,彎針蓋70及鉸鏈軸84向左側移動並配置於正式關閉位置。
而且,在彎針蓋70及鉸鏈軸84向左側移動時,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鉸鏈軸聯動部110C與鉸鏈軸84及彎針蓋70聯動向左側移動,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移動到切換位置。
另一方面,在狀態2中,側蓋90為打開狀態,因此側蓋檢測部件114的左右位置與狀態1一致。另外,側蓋檢測部件114的蓋檢測杆120的引導銷 122與檢測杆124的連結孔124A以能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因此,檢測杆124的左右位置也與狀態1一致。即,在狀態2中,相對於狀態1,在左右方向的檢測杆124的位置被維持的狀態下,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相對於檢測杆124向左側進行相對位移。具體地說,如圖8的(B)所示,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從檢測杆124的凸輪孔124B的右端部(第二凸輪孔部124B3)沿第二凸輪孔部124B3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向左側移動。而且,當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在切換位置時,引導銷112配置於檢測杆124的凸輪孔124B的傾斜凸輪孔部124B2的右端部。
即,在狀態2中,相對於狀態1,變為檢測杆124的位置及姿態被維持的狀態。因此,檢測杆124的開關按壓部124C相對於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依然與左側且前側分離配置。因此,與狀態1一樣,開關108為OFF狀態,並且電動機電源變為切斷狀態。
(關於狀態3)
在狀態3中,設定彎針蓋70為打開狀態,側蓋90為關閉狀態。即,狀態3相對於狀態1僅將側蓋90從打開狀態變為關閉狀態。而且,當將側蓋90從打開狀態變為關閉狀態時,如圖7的(B)所示,側蓋90的檢測軸按壓部90D對抗檢測彈簧118的作用力向右側按壓側蓋檢測部件114的蓋檢測軸116的左端。由此,側蓋檢測部件114從非檢測位置向右側移動並配置於檢測位置。
如圖8的(C)所示,當側蓋檢測部件114向右側移動時,蓋檢測杆120的引導銷122沿檢測台102的第二引導孔102D(在圖8的(C)中未圖示)向右側移動。此時,引導銷122與檢測杆124的連結孔124A以能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因此檢測杆124與引導銷122一起向右側移動。
另一方面,在狀態3中,彎針蓋70為打開狀態,因此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左右位置與狀態1一致。即,彎針蓋檢測部件110位於非切換位置。因此,在狀態3中,相對於狀態1,在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位置被維持的狀態下, 檢測杆124相對於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向右側進行相對位移。即,檢測杆124的凸輪孔124B相對於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相對位移到右側,同時檢測杆124與蓋檢測杆120一起向右側移動。具體地說,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從第二凸輪孔部124B3的右端部相對位移到第二凸輪孔部124B3的長度方向中間部。由此,檢測杆124相對於狀態1向右側平行移動。即,在狀態3中,維持檢測杆124的開關按壓部124C相對於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與前側分離配置的狀態,同時檢測杆124向右側移動。
因此,在狀態3中,儘管檢測杆124的開關按壓部124C相對於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位於前側,但是其與動作凸起108A的前側分離配置。由此,在狀態3中,與狀態1一樣,開關108為OFF狀態,並且電動機電源變為切斷狀態。
(關於狀態4)
在狀態4中,設定彎針蓋70及側蓋90為關閉狀態。由此,與狀態2一樣,彎針蓋檢測部件110配置於切換位置。另外,與狀態3一樣,側蓋檢測部件114配置於檢測位置。即,檢測杆124與側蓋檢測部件114一起向右側移動,同時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相對於檢測杆124向左側進行相對位移。
而且,如圖8的(D)所示,在彎針蓋檢測部件110配置於切換位置,並且側蓋檢測部件114配置於檢測位置時,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在檢測杆124的凸輪孔124B內中從第二凸輪孔部124B3經由傾斜凸輪孔部124B2向第一凸輪孔部124B1(在圖8的(D)中未圖示)移動。由此,引導銷112在凸輪孔124B內移動時,引導銷112按壓傾斜凸輪孔部124B2的內周面,因此在俯視觀察時檢測杆124以引導銷122為中心向圖8的(D)的箭頭B方向側擺動(轉動)。具體地說,檢測杆124的開關按壓部124C在配置於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的前側的狀態下,位移到後側(意即,接近開關108之動作凸起108A的方向)。
其結果是,在狀態4中,檢測杆124的開關按壓部124C向後側按壓開關108的動作凸起108A,開關108為ON狀態,並且電動機電源變為通電狀態。
另外,在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向切換位置移動時,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按壓部110D與穿線狀態的穿線機構20的切換部件54的連結銷54P抵接,並向左側按壓連結銷54P。因此,在正面觀察時切換部件54以順時針進行旋轉,滑動板44從穿線位置向可縫製位置滑動。由此,穿線機構20從穿線狀態轉變為可縫製狀態。
如以上說明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包縫機10,當彎針蓋70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時,彎針蓋檢測部件110通過彎針蓋70進行動作,從非切換位置移動到切換位置。而且,在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切換位置,切換部件54通過彎針蓋檢測部件110進行動作,穿線機構20從穿線狀態切換為可縫製狀態。由此,在使彎針蓋70為關閉狀態時,能夠使穿線機構20變為可縫製狀態。
另外,當側蓋90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時,側蓋檢測部件114通過側蓋90進行動作,從非檢測位置向檢測位置移動。並且,在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移動到切換位置,並且側蓋檢測部件114移動至檢測位置時,檢測杆124從非按壓狀態轉變為按壓狀態,按壓動作凸起108A。由此,通過開關108,能夠檢測彎針蓋70及側蓋90的關閉狀態。即,在通過開關108檢測到彎針蓋70及側蓋90的關閉狀態時,穿線機構20必然變為可縫製狀態,因此通過開關108也能夠檢測穿線機構20的可縫製狀態。
由此,通過單個開關108,能夠檢測穿線機構20的可縫製狀態和彎針蓋70及側蓋90的關閉狀態。因此,通過單個開關108,能夠進行彎針蓋70及側蓋90的開閉檢測和穿線切換狀態的檢測。
另外,檢測杆124通過引導銷122與側蓋檢測部件114以能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側蓋檢測部件114從非檢測位置向右側移動,從而向檢測位置移 動。因此,與側蓋檢測部件114的左右方向的移動對應,能夠使檢測杆124沿左右方向進行位移。由此,能夠使檢測杆124相對於配置於檢測杆124的右側的開關108接觸和分離。
另外,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插入檢測杆124的凸輪孔124B,彎針蓋70通過從非切換位置向鉸鏈軸84的軸向一側(左側)移動,從而向切換位置移動。因此,根據側蓋檢測部件114與彎針蓋檢測部件110之間的相對位置,能夠使檢測杆124相對於開關108擺動或轉動動作凸起108A。由此,如上所述,通過使檢測杆124與開關108接近,並且使檢測杆124相對於開關108擺動,能夠使檢測杆124在按壓狀態與非按壓狀態之間進行轉變。由此,通過簡易的結構,能夠使檢測杆124在按壓狀態與非按壓狀態之間進行轉變。
另外,側蓋檢測部件114的蓋檢測軸116被檢測彈簧118的作用力向左側施力。而且,在側蓋90從打開狀態向關閉狀態進行轉變時,蓋檢測軸116被側蓋90的檢測軸按壓部90D按壓,從非檢測位置向檢測位置移動。因此,在從關閉狀態打開側蓋90時,通過檢測彈簧118的作用力能夠使側蓋檢測部件114從檢測位置自動地移動到非檢測位置。由此,能夠使側蓋檢測部件114與側蓋90的開閉狀態聯動,並在非檢測位置與檢測位置之間移動。
另外,經由開關固定台106開關108固定於檢測台102。並且,在檢測台102的引導板部102A形成有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以能滑動的方式連結的第一引導孔102C,在引導板部102A形成有側蓋檢測部件114的引導銷122以能滑動的方式連結的第二引導孔102D。因此,利用固定開關108的檢測台102,能夠引導左右方向的彎針蓋檢測部件110及側蓋檢測部件114的移動。
另外,彎針蓋檢測部件110的引導銷112及側蓋檢測部件114的引導銷122與檢測台102連結,因此經由引導銷112、122,能夠將檢測杆124與檢測 台102連結。由此,利用固定開關108的檢測台102,能夠穩定化按壓狀態及非按壓狀態中的檢測杆124的姿態(狀態)。
另外,在彎針蓋檢測部件110一體地形成有鉸鏈軸聯動部110C,在鉸鏈軸聯動部110C的內側配置有鉸鏈軸84。而且,在鉸鏈軸84及彎針蓋70沿左右移動時,鉸鏈軸聯動部110C經由E環ER1及E環ER3與鉸鏈軸84卡合,並沿左右移動。由此,能夠使彎針蓋檢測部件110之鉸鏈軸聯動部110C)與鉸鏈軸84及彎針蓋70聯動而沿左右移動。
另外,在鉸鏈機構80的支撑部82R設置有凸輪片82R1,在凸輪片82R1的右端形成有凸輪部82R2。而且,在彎針蓋70的打開狀態中,彎針蓋70的鉸鏈部72R配置於支撑部82R的凸輪片82R1的右側,止動片72R1與凸輪片82R1的凸輪部82R2卡合。因此,能夠將彎針蓋70保持在打開位置。
另外,當彎針蓋70從打開位置向臨時關閉位置旋轉時,止動片72R1與凸輪片82R1的凸輪部82R2的卡合狀態被解除,彎針蓋70的向左側的移動被允許。因此,在彎針蓋70到達臨時關閉位置時,通過鉸鏈彈簧86的作用力彎針蓋70從臨時關閉位置向正式關閉位置自動地移動。因此,能夠提高用戶的便利性。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如下結構,即在彎針蓋70從打開位置到達臨時關閉位置時,通過鉸鏈彈簧86的作用力彎針蓋70從臨時關閉位置移動到正式關閉位置,但是也可以通過鉸鏈彈簧86的作用力和操作者的操作力,使彎針蓋70從臨時關閉位置向正式關閉位置移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關108經由開關固定台106固定於檢測台102,但是也可以由絕緣體構成檢測台102,將開關108直接固定於檢測台102。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銷122設置於側蓋檢測部件114的蓋檢測杆120,連結孔124A形成於檢測杆124,但是也可以將連結孔形成於蓋檢測杆120,將引導銷設置於檢測杆124。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手段確能有效解決習知等問題,並達致預期之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見諸於刊物、未曾公開使用且具長遠進步性,誠屬專利法所稱之發明無誤,爰依法提出申請,懇祈 鈞上惠予詳審並賜准發明專利,至感德馨。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數種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包縫機
100:安全機構
102:檢測台(開關固定部件)
102B:固定板部
102E:開關固定部
106:開關固定台
108:開關
110:彎針蓋檢測部件
110A:基板部
110B:切換板部
110C:鉸鏈軸聯動部(卡合部)
110D:按壓部
112:引導銷(第二銷)
114:側蓋檢測部件
116:蓋檢測軸
118:檢測彈簧(施力部件)
120:蓋檢測杆
120A:連結片
122:引導銷(第一銷)
124:檢測杆(杆)
124B:凸輪孔(凸輪槽)
124C:開關按壓部
132:單元台
132P:支撑軸
20:穿線機構
22:空氣流路切換機構
24:主體部
24A:上彎針線插入孔
24B:下彎針線插入孔
26:選擇旋鈕
30:下彎針導通管
34:滑管
40:穿線切換機構
42:支撑基座
42P:銷
44:滑動板
46:滑管彈簧
50:動作軸
52:切換傳遞部件
52P:銷
52A:卡合銷
54:切換部件
54A:支撑臂
54C:切換臂
54D:卡合臂
54E:卡合臂
54P:連結銷
56:切換旋鈕
62:固定軸
70:彎針蓋
72:鉸鏈連結部件
72L:鉸鏈部
72R:鉸鏈部
80:鉸鏈機構
82:鉸鏈板(支撑部件)
82L:支撑部
82R:支撑部
82R1:凸輪片
84:鉸鏈軸
86:鉸鏈彈簧(軸施力部件)
ER1:E環
ER2:E環
ER3:E環
ER4:E環
ER5:E環
TH1:上彎針線
TH2:下彎針線
W:墊片

Claims (5)

  1. 一種包縫機,其特徵在於,具備:切換部件,其使穿線機構在穿線狀態與可縫製狀態之間切換,所述穿線機構向設置於縫紉機主體的彎針進行穿線;彎針蓋,其在所述穿線機構的前側與將左右方向作為軸向的鉸鏈軸以能動作為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的方式連結;側蓋,其相對於所述穿線機構在左右方向的一側與所述縫紉機主體以能動作為打開狀態和關閉狀態的方式連結;開關,其構成為包含動作凸起,通過按壓所述動作凸起來檢測所述彎針蓋及所述側蓋的關閉狀態和所述穿線機構的可縫製狀態;彎針蓋檢測部件,其通過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的所述彎針蓋進行動作,從非切換位置向左右方向的一側移動到切換位置,且在該切換位置處使所述切換部件進行動作,將所述穿線機構切換為可縫製狀態;側蓋檢測部件,其通過從打開狀態轉變為關閉狀態的所述側蓋進行動作,從非檢測位置向左右方向的另一側移動從而向檢測位置移動;以及杆,其與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及所述側蓋檢測部件連結,根據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及所述側蓋檢測部件的動作狀態,在按壓所述動作凸起的按壓狀態與不按壓所述動作凸起的非按壓狀態之間進行轉變,在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移動到切換位置且所述側蓋檢測部件移動到檢測位置時,所述杆變為按壓狀態,所述杆通過第一銷與所述側蓋檢測部件以能旋轉的方式連結, 在所述杆形成有凸輪槽,設置於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的第二銷以能移動的方式插入所述凸輪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包縫機,其中,所述側蓋檢測部件被所述縫紉機主體以能相對移動的方式支撑,並被施力部件向非檢測位置側施力,在所述側蓋從打開狀態向關閉狀態轉變時,所述側蓋檢測部件被所述側蓋按壓,從非檢測位置向檢測位置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包縫機,其中,所述開關被開關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第一銷及所述第二銷與所述開關固定部件以能滑動的方式連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包縫機,其中,在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上,所述彎針蓋與所述鉸鏈軸以能一體移動的方式構成,所述彎針蓋配置於從打開狀態向關閉狀態側轉動的臨時關閉位置,並在從該臨時關閉位置移動到正式關閉位置時轉變為關閉狀態,所述正式關閉位置是移動至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一側的位置,在所述彎針蓋檢測部件形成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在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上與所述鉸鏈軸以能一體移動的方式卡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包縫機,其中,所述鉸鏈軸被支撑部件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撑,並被軸施力部件向軸向一側施力, 在所述支撑部件形成有凸輪部,所述凸輪部在所述彎針蓋的打開狀態下與所述彎針蓋卡合來限制所述彎針蓋向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一側的移動,通過使所述彎針蓋從打開位置旋轉到臨時關閉位置,來解除所述凸輪部與所述彎針蓋的卡合狀態,允許所述彎針蓋向所述鉸鏈軸的軸向一側的移動。
TW108100388A 2018-01-30 2019-01-04 包縫機 TWI712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3311 2018-01-30
JP2018013311A JP7016268B2 (ja) 2018-01-30 2018-01-30 ロック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665A TW201932665A (zh) 2019-08-16
TWI712713B true TWI712713B (zh) 2020-12-11

Family

ID=67479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0388A TWI712713B (zh) 2018-01-30 2019-01-04 包縫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7081B2 (zh)
JP (1) JP7016268B2 (zh)
DE (1) DE112019000583B4 (zh)
GB (1) GB2583651B (zh)
TW (1) TWI712713B (zh)
WO (1) WO20191509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5236B (zh) * 2021-06-11 2024-09-10 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缝纫机过线结构及缝纫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42277A1 (ja) * 2011-09-20 2013-03-28 株式会社鈴木製作所 ミシンの気体搬送糸通し装置
TW201627551A (zh) * 2015-01-26 2016-08-01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鎖縫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8477A (ja) * 1982-02-12 1983-08-17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ミシン
JP2588420Y2 (ja) * 1992-02-28 1999-01-13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H0580485U (ja) * 1992-03-31 1993-11-02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US5233935A (en) * 1992-05-15 1993-08-10 Union Special Corporation Looper throw-out safety catch device
JP2591574Y2 (ja) * 1993-12-27 1999-03-03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3633676B2 (ja) * 1995-07-28 2005-03-30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縁かがり縫いミシン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JP6078736B2 (ja) 2012-07-13 2017-02-15 株式会社鈴木製作所 ミシンの気体搬送糸通し装置
JP6702824B2 (ja) * 2016-08-12 2020-06-03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ク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42277A1 (ja) * 2011-09-20 2013-03-28 株式会社鈴木製作所 ミシンの気体搬送糸通し装置
TW201627551A (zh) * 2015-01-26 2016-08-01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鎖縫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50977A1 (ja) 2019-08-08
GB2583651A (en) 2020-11-04
TW201932665A (zh) 2019-08-16
DE112019000583B4 (de) 2022-05-05
JP7016268B2 (ja) 2022-02-04
GB2583651B (en) 2022-07-06
DE112019000583T5 (de) 2020-11-19
US20200308747A1 (en) 2020-10-01
US11047081B2 (en) 2021-06-29
GB202010840D0 (en) 2020-08-26
JP2019129940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37783B2 (en)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of vehicle lock apparatus
TWI576482B (zh) Lock sewing machine
TWI712713B (zh) 包縫機
JP6324780B2 (ja) ロックミシン
US11299917B2 (en) 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US10858770B2 (en)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US6725790B2 (en) Cloth cutting knife driving device
JP2013100718A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TW202200863A (zh) 下線捲繞裝置及縫紉機
JP2012245957A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のシフトノブ装着構造
JP2012071720A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のシフトノブ装着構造
JP7264743B2 (ja) ミシン
CN115486689B (zh) 加热炊具
JP2014093136A (ja) 複合操作スイッチ並びにこの複合操作スイッチを用いた操作盤
JP5741355B2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WO2024004672A1 (ja) コネクタ
JP6890324B2 (ja) ガス調理器具
JP3944346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22079806A (ja) リッド開閉装置
JP3725003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21123933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4232375A (ja) 両開きドア開閉装置
JP2007151677A (ja) バックル装置
JPH08336683A (ja) ミシン
JPH09139158A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