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0163B - 搬送手及搬送機器人 - Google Patents
搬送手及搬送機器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00163B TWI700163B TW108115009A TW108115009A TWI700163B TW I700163 B TWI700163 B TW I700163B TW 108115009 A TW108115009 A TW 108115009A TW 108115009 A TW108115009 A TW 108115009A TW I700163 B TWI700163 B TW I70016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
- substrate
- holding
- arm
- artic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把持物品加以搬送之搬送手(10),具備於第1方向把持物品(100)之第1把持部(30)、與在和第1方向相異之第2方向把持物品(100)之第2把持部(60),第1把持部(30)以使所把持之物品(100)滑行移動之方式動作,第2把持部(60)把持被第1把持部滑行移動之物品(100)。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搬送手及具備搬送手之搬送機器人。
一直以來,作為物品之搬送,為搬送半導體基板等之板狀物(以下,作為「板狀物」,以「基板」為例加以說明之)係使用機器人。關於此種機器人之先行技術,例如,有一種藉由將工件從一機械手重新把持至另一機械手的動作以進行定位與搬送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作為另一先行技術,亦有一種把持不同大小或形狀之工件的機械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此機械手,在沿著直線軸接近或分離之一組滑動部具備把持部。此把持部,具備使裝備在前端部分之把持爪旋轉的關節部。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2012-196768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2012-176461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又,為了對複數片基板進行連續之處理,亦有使用將複數個基板以整齊排列之狀態加以裝載的基板收納部。此基板收納部,一般而言,具有分離配置之一對支承構件,於支承構件以一定節距形成有複數個支承槽。半導體基板係藉由插入形成在一對支承構件之支承槽,使周緣部被支承於支承構件。
然而,上述先行技術,針對將基板搬入如上述基板收納部或從此搬出之機械手之構成卻無任何揭露。例如,藉由沿著支承槽使其滑行移動以將基板搬入或搬出之機械手之構成並未被揭露。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種能夠伴隨物品滑行移動而進行搬送之搬送手及搬送機器人。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一態樣之把持物品進行搬送之搬送手,其具備:第1把持部,係於第1方向把持物品;以及第2把持部,係在與該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把持該物品;該第1把持部係以使所把持之該物品滑行移動的方式動作;該第2把持部係把持被該第1把持部滑行移動之該物品。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機器人,具備:裝備有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之第1手的第1臂、裝備有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之第2手的第2臂、以及控制該第1臂之動作與該第2臂之動作的控制裝置。
又,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機器人,具備:裝備有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的臂、以及控制該臂及該搬送手之動作的控制裝置。發明 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藉由搬送手進行伴隨物品滑行移動之搬送。
首先,與本發明各種態樣相關之搬送手及搬送機器人如下。例如,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係把持物品進行搬送之搬送手,具備:第1把持部,係於第1方向把持物品;以及第2把持部,係在與該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把持該物品;該第1把持部係以使所把持之該物品滑行移動的方式動作;該第2把持部係把持被該第1把持部滑行移動之該物品。
根據上述構成,第2把持部可將被第1把持部滑行移動之物品,以和第1把持部之把持方向不同之方向加以把持。據此,搬送手即能在使物品滑行移動後加以把持進行搬送。如此,搬送手即能進行伴隨物品滑行移動之搬送。又,第2把持部由於係在與第1把持部不同之方向把持物品,因此能在不受第1把持部影響之情形下容易且確實的把持物品。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進一步具備第1手與第2手,該第1手,具有:第1手本體,具有安裝於第1臂之第1安裝部,能在第1面内旋動;該第1把持部,設於該第1手本體,將該物品之端部於厚度方向之該第1方向加以把持;抵接部,係在該第1把持部兩側方之該物品之寬度尺寸内,抵接於側面之至少2處;以及第3把持部,係將該物品於第3方向從兩側部加以把持;該第2手,具有:第2手本體,具有安裝於第2臂之第2安裝部,能在該第1面内旋動;以及該第2把持部,設於該第2手本體,將該物品於寬度方向之該第2方向從兩側部加以把持。
根據上述構成,可將第1手之抵接部抵接於物品以進行物品對第1手本體之定位,在此狀態下藉由第1把持部將物品於厚度方向加以把持。並藉由第2手之第2把持部,於寬度方向把持被第1把持部拉出之物品。藉由此等動作,能將被周緣部保持收納之物品適切的拉出進行搬送。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2把持部亦可構成為將被該第1手之該第1把持部把持之該物品從兩側部加以把持。藉由上述構成,即能藉由第2把持部進行物品之確實的把持。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2把持部亦可具有支承部,該支承部係從下方支承以該第1手之該第1把持部把持而在該第1面内移動之該物品。藉由上述構成,即能在不使物品從第1面内脱離之情形下,確實的將之移動。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2手進一步具備第4把持部,該第4把持部係於厚度方向之第4方向把持該物品,使該物品之姿勢變更為與該第1面内正交之第2面内。藉由上述構成,即能藉由第2手進行物品之姿勢變化。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1手本體可形成為L字形,於L字形之一方具備該抵接部與該第1把持部,於L字形之另一方具備該第3把持部。藉由上述構成,能抑制第1把持部與第3把持部之干涉。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1手本體,可於下面配置有該第3把持部,於上面配置有從下方支承該物品之支承部。藉由上述構成,第1手可在第1手本體之下面與上面,進行不同物品之處理。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2手本體可形成為L字形,於L字形之一方具備該第2把持部,於L字形之另一方具備該第4把持部。藉由上述構成,能抑制第2把持部與第4把持部之干涉。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抵接部亦可以是能調節在該第1把持部兩側方之配置間隔。藉由上述構成,抵接部對各種尺寸之物品皆能抵接。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2把持部及該第3把持部可以是能調節該物品之把持間隔。藉由上述構成,第2把持部及第3把持部可把持各種尺寸之物品。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機器人,具備:裝備有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之該第1手的該第1臂、裝備有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之該第2手的該第2臂、以及控制該第1臂之動作與該第2臂之動作的控制裝置。
藉由上述構成,可藉由一台搬送機器人,適當正確的進行對第1臂之第1手進行動作控制以將物品拉出的動作、與對第2臂之第2手進行動作控制以把持物品加以搬送的動作。又,能以良好效率同時進行以一臂將物品從收納部等配置於既定場所的動作、與以另一臂將另一物品從既定場所保持於收納部等的動作。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可進一步具備具有該第1把持部與該第2把持部的手本體;該第1把持部,具有於該第1方向把持該物品且能滑行移動之第1把持構件;該第2把持部,具有於該第2方向把持該物品且對向配置之第2把持構件;該第1把持部,藉由使把持了該物品之該第1把持構件滑行移動,據以使該物品在該第2把持構件之間移動;該第2把持部,藉由使該第2把持構件於該第2方向移動,據以把持該物品。藉由上述構成,可使用1個手本體,在使物品滑行移動後加以把持進行搬送。從而,能謀求搬送手構成之精巧化。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2把持構件可具有分別延伸於該第1把持構件之滑行移動方向、且彼此對向之導引部;該導引部,將以該第1把持構件移動之該物品引導至該第2把持構件之間。藉由上述構成,可使用第1把持構件進行物品確實且安定之滑行移動。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1把持部可具有使該第1把持構件滑行移動之滑動致動器。藉由上述構成,可進行使用致動器之第1把持構件之滑動動作。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滑動致動器可包含複數層汽缸。藉由上述構成,可使用複數段之滑行移動使第1把持構件移動。如此,即能進行各種形式之第1把持構件之滑行移動。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中,該第2把持部可具有使該第2把持構件中之至少一方移動之把持致動器。藉由上述構成,即能進行使用致動器之第2把持構件之把持動作。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可進一步具備:將該手本體安裝於安裝對象之安裝部;以及將該手本體與該安裝部加以連接之連接部;該連接部,包含可使該手本體相對該安裝部擺動之浮動機構。藉由上述構成,可將以第2把持部把持之物品,在不會造成因與周圍物體碰撞等損傷之情形下,進行搬送及配置。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機器人,具備:裝備有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手的臂、以及控制該臂及該搬送手之動作的控制裝置。藉由上述構成,即能使用1個臂,在使物品滑行移動後加以把持進行搬送。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機器人,可以是作為該臂,具備第1臂及第2臂;該第1臂及該第2臂分別具備該搬送手;該控制裝置控制該第1臂及該第2臂之動作。藉由上述構成,由於能分別透過第1臂及第2臂進行物品之搬送動作,因此能提升搬送效率。
本發明一態樣之搬送機器人中,該第1臂及該第2臂可構成為在同軸上旋動。藉由上述構成,能抑制旋動時第1臂及第2臂之干涉,加大各個之旋動範圍。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又,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皆係顯示涵蓋性或具體之例。又,以下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中,未記載於顯示最上位概念之獨立請求項中之構成要素,可以是任意構成要素。此外,所附圖式中之各圖係示意性的圖,並非一定是嚴謹的圖示。再者,各圖中,針對實質相同之構成要素,有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或簡化重複說明之情形。
<實施形態1>
依據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以下實施形態中,作為搬送對象物品亦係以板狀物基板100為例進行說明。以下實施形態中,以將收納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基板100搬送至測試裝置200之基板搬送機器人的搬送機器人1為例進行說明。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等文件中基板100之寬度方向,係指與基板100之板厚方向正交之盤面的左右方向。基板100之板厚方向為第1方向之一例,基板100之寬度方向為第2方向之一例。又,亦有稱水平方向之面為「第1面」、垂直方向之面為「第2面」之情形。
(搬送機器人之構成)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搬送機器人1的立體圖。實施形態1之搬送機器人1,具備以設在基台2之鉛直方向之第1軸S1為中心在水平面内旋動的第1臂3(左臂)及第2臂4(右臂)。第1臂3及第2臂4,分別具有第1連桿5、第2連桿6、第3連桿7及第4連桿8。第1連桿5能以第1軸S1為中心於水平面内旋動。第2連桿6能以第2軸S2為中心於水平面内旋動。第3連桿7能以第3軸S3為中心於垂直面内旋動。第4連桿8能以第4軸S4為中心擺動。第1臂3與第2臂4,能就第1軸S1於同軸上旋動,分別進行獨立之動作。第1臂3之第1連桿5與第2臂4之第1連桿5,於第1軸S1方向錯開配置。據此,由於在以第1軸S1為中心旋動時能抑制第1臂3與第2臂4之干涉,因此能加大第1臂3及第2臂4之旋動範圍。
第1臂3及第2臂4分別受控制裝置9控制動作。控制裝置9,具有處理器、揮發性記憶體、非揮發性記憶體及I/O介面等。控制裝置9,作為功能性要素具有收訊部、儲存部、控制部及輸出部。收訊部及輸出部,透過I/O介面實現。儲存部,透過揮發性記憶體及非揮發性記憶體實現。控制部之功能,將各連桿5~8之前端座標位置等,透過根據儲存在非揮發性記憶體中之程式由處理器使用揮發性記憶體進行運算處理來加以實現。控制部,根據運算處理出之前端座標位置,將動作量輸出至各連桿5~8之驅動部,根據從各連桿5~8之驅動部接收到之動作訊號算出各座標位置。控制裝置9,亦控制後述各把持部30、40、60、70之開關、及旋轉部73之旋轉。
此外,於搬送機器人1,裝備有具備第1手20與第2手50之搬送手10。第1手20,裝備在第1臂3之第4連桿8之前端部。第1手20,能以第4連桿8之第5軸S5(與第2手50相同方向之軸)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之第1面内旋動。第2手50,裝備在第2臂4之第4連桿8之前端部。第2手50,能以第4連桿8之第5軸S5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之第1面内旋動。又,圖中,係透過設在第4連桿8之前端部之板材安裝第1手20及第2手50。
又,本實施形態中,於基台2之側方,裝備有將基板100收納於水平方向之第1基板收納部(收納部)110、與將基板100收納於垂直方向之第2基板收納部(收納部)120。本實施形態中,如後述般,第1基板收納部110係基板100之供應側,第2基板收納部120係基板100之搬出側。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在形成為矩形之箱體111内部之左右位置設有延伸於垂直方向之支承構件112。於支承構件112,設有複數個支承槽113以將基板100之周圍以水平狀態加以保持。藉由第1基板收納部110,能將複數個基板100於水平方向收納於支承槽113。又,以下之說明中,將第1基板收納部110中基板100之深度方向設為Y軸方向、寬度方向設為X軸方向。於第2基板收納部120,在形成為矩形之箱體121内部之左右位置設有延伸於垂直方向之支承構件122(僅圖示其中一方)。於支承構件122,為能將基板100收納於垂直方向,以既定間隔設有複數個分隔槽123。藉由第2基板收納部120,能將複數個基板100於分隔槽123之間收納於垂直方向。
進一步的,於基台2之另一側方,裝備有基板100之測試裝置200。此例中,僅顯示測試裝置200之基板載置部201之部分。圖中狀態,係顯示於基板載置部201載置有測試動作中之基板100之狀態。
根據搬送機器人1,可將於水平方向收納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内部之基板100拉出搬送至測試裝置200,將以測試裝置200測試完畢之基板100於垂直方向收納於第2基板收納部120内部。
(第1手之構成)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第1手20的俯視圖。圖3係圖2所示之第1手20的前視圖。圖4係圖2所示之第1手20的側視圖。圖5係圖2所示之V-V箭頭方向的剖面圖。第1手20之上下方向係圖3所示之前視狀態下之上下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第1手20,具有俯視形成為L字形之第1手本體21。在形成第1手本體21之L字形狀之2個直線狀部分之一方,設有將安裝在第1臂3之第4連桿8的第1安裝部22(圖中係以圓形部顯示)。第1安裝部22係安裝於第4連桿8而以第5軸S5為中心旋動(圖1)。於第1安裝部22近旁設有第1把持部30與基板抵接部(抵接部)35,該第1把持部30係設置成與形成L字形狀之2個直線狀部分之另一方平行突出。於第1把持部30,以從厚度方向把持基板100之方式,設有一對於上下方向接近或離開而能開闔之第1把持構件31。作為一對第1把持構件31,可使用氣動夾頭及電磁夾頭等。於第1把持構件31,設有偵測一對第1把持構件31之間是否有基板100之感測器32。作為感測器32,可使用例如光電感測器(亦稱「光束感測器」)、雷射感測器、極限開關等。
於第1把持部30之兩側方,設有抵接以第1把持構件31把持之基板100之端面的基板抵接部35。基板抵接部35,在基板100之寬度尺寸内設於至少2處。基板抵接部35,係以例如樹脂材料形成,以即使抵接於基板100亦不會損傷基板100之材料形成。
根據第1把持部30,如後所述,在感測器32偵測到基板抵接部35抵接於基板100、在第1把持構件31之間有基板100之狀態下,第1把持構件31即闔起而把持基板100。根據第1把持部30,為了將基板100在抵接於基板抵接部35之狀態下加以把持,可相對第1手本體21之第1安裝部22之中心恆以一定距離H適當的把持基板100。
在形成第1手本體21之L字形形狀之2個直線狀部分之另一方,於下面裝備有第3把持部40。第3把持部40,具有從寬度方向把持基板100之一對第3把持構件41。第3把持構件41形成為L字形。第3把持構件41,下方部分包含分別向内突出之突出部41a。藉由使L字形之第3把持構件41之下方部分向内突出,第3把持構件41即能以突出部41a從下方支承基板100。第3把持構件41可以樹脂材料形成。一方之第3把持構件41(圖4中右側)可朝向另一方之第3把持構件41(圖4中左側)以汽缸42進退。藉由以汽缸42使一方之第3把持構件41進退,即能從寬度方向把持基板100。基板100之寬度方向係第3方向之一例。
又,在第1手本體21之與第3把持部40對向之上面,裝備有既定長度之支承部38。支承部38以樹脂材料形成,為了將基板100以水平狀態收納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等,在滑動時從下方支承基板100以抑制撓曲。
根據此種第1手20,如後述般,在矩形狀之基板100以水平狀態被保持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情形時,使L字形之第1手本體21與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2邊平行後使基板抵接部35抵接於基板100。如此,即完成基板100相對第1手本體21之Y軸方向之定位,而能將基板100以適當正確狀態把持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拉出。又,藉由使第1手本體21在第1面内旋轉90度,即能以第1把持部30或第3把持部40朝向基板100之1邊之方式進行姿勢變更。如此,即能以簡單控制區分使用第1把持部30與第3把持部40。
(第2手之構成)
圖6係顯示圖1所示之第2手50的俯視圖。圖7係圖6所示之第2手50的側視圖。圖8係顯示圖6所示之第4把持部70之動作之VIII箭頭方向的側視圖。
本實施形態之第2手50,具有俯視形成為L字形之第2手本體51。在形成第2手本體51之L字形形狀之2個直線狀部分之一方,設有安裝於第2臂4之第4連桿8的第2安裝部52(圖中以圓形部表示)。第2安裝部52係安裝於第4連桿8而以第5軸S5為中心旋動(圖1)。
在形成第2手本體51之L字形形狀之2個直線狀部分之另一方,於下面裝備有第2把持部60。第2把持部60,具有一對將基板100從寬度方向加以把持之第2把持構件61。第2把持構件61形成為L字形。第2把持構件61,分別於下方部分包含向内突出之突出部61a。藉由使L字形之第2把持構件61之下方部分向内突出,突出部61a成為從下方支承基板100之支承部。第2把持構件61可以樹脂材料形成。一方之第2把持構件61(圖7中之左側),可朝向另一方之第2把持構件61(圖7中之右側)以汽缸62進退。藉由以汽缸62使一方之第2把持構件61進退,即能將基板100從寬度方向加以把持。
又,在第2手本體51之第2安裝部52近旁,裝備有將基板100從板厚方向加以把持,使基板100之姿勢變更為與第1面正交之第2面的第4把持部70。第4把持部70,如圖8所示,可相對設於第2手本體51之固定部72由旋轉部73以45度角度、也就是在相對水平面之45度之傾斜面内旋轉。於旋轉部73,設有一對可接近或分開而開闔的第4把持構件71。且設有可偵測在一對第4把持構件71之間是否有基板100之感測器74。作為一對第4把持構件71,可使用氣動夾頭及電磁夾頭等。做為第4把持部70,可使用例如旋轉夾頭(rotary chuck)。又,第4把持構件71,其把持基板100之前端部分於寬度方向變廣(圖6),可將基板100之周圍端部以較廣之面加以把持。於一方之第4把持構件71,如後述般,設有在把持基板100時從下方支承基板100之中央方向以抑制撓曲之支承構件75。根據此第4把持部70,藉由相對固定部72使旋轉部73旋轉180度,即能將以第4把持構件71把持成橫向之基板100姿勢變更為縱向(二點鏈線)。
根據此種第2手50,如後所述,可將被收納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基板100以第1手20拉出,並以第2把持部60之第2把持構件61從寬度方向加以把持,據以進行X軸方向之定位。如此,即能與第1手20協同動作而適當正確地搬送基板100。又,藉由使第2手本體51在第1面内旋轉90度,即能變更相對於基板100之第2把持部60與第4把持部70之面向,以簡單的控制分開使用第2把持部60與第4把持部70。
進一步的,藉由第4把持部70,即能將在第1面搬送之基板100之面向姿勢變更為正交之第2面。據此,例如,在需要使檢査前之基板100與檢査後之基板100之面向相異之情形時等,可適當的因應。
(基板從第1基板收納部之拉出例)
圖9,係顯示使用圖2所示之第1手20與圖6所示之第2手50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搬送基板100前之狀態的俯視圖。圖10,係顯示從圖9所示之狀態到為了將基板100拉出而加以把持之狀態的俯視圖。圖11,係顯示從圖10所示之狀態到將基板100拉出至既定位置之狀態的俯視圖。圖12,係圖11所示之XII-XII箭頭方向的剖面圖。圖13,係顯示以圖11所示之第2手50將基板100從寬度方向加以把持之狀態的俯視圖。
如圖9所示,以第2手50將第2把持部60配置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既定位置。此既定位置,是可將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拉出之基板100以設在第2把持部60之第2把持構件61之向内突出部61a加以支承,使之在突出部61a上滑動的位置。又,第1手20之第1把持部30被配置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既定位置。此既定位置,係在第2手50之下方,能以第1把持部30將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拉出之基板100加以把持的位置。此外,該既定位置亦是基板抵接部35在基板100之寬度尺寸内且位於第2把持構件61之間,使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拉出之基板100能抵接的位置。
接著,如圖10所示,第1手20朝向基板100進出。據此,在基板100位於一對第1把持構件31之間之狀態下,基板抵接部35抵接於基板100。使相對基板100分離之基板抵接部35抵接,即能進行基板100相對第1手本體21之面向及定位。於此狀態下,藉由設在第1把持構件31之感測器32偵測基板100。接著,第1把持構件31閉闔從板厚方向把持基板100。
其次,如圖11及圖12所示,藉由以第1把持部30把持基板100之第1手20,將基板100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拉出。基板100被第2把持構件61拉出至把持位置。此時,基板100係被第2手50之第2把持構件61之向内突出之突出部61a將兩側部從下方支承之狀態一邊滑動一邊被拉出。
其次,如圖13所示,當基板100被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拉出既定量(例如,基板100之中央部分到達第2把持構件61之位置之量)時,第1把持構件31打開而第2把持構件61閉闔,基板100即在其寬度方向從兩側部被把持。如此,使用第1手20與第2手50的話,即能將在水平方向被保持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基板100安定地拉出。
(基板往測試裝置之搬送)
圖14,係顯示以第2手50把持基板100之狀態之搬送機器人1的俯視圖。圖15,係顯示以圖14所示之搬送機器人1將基板100搬送至測試裝置200之動作的俯視圖。圖16,係顯示以圖15所示之搬送機器人1替換測試裝置200之基板100之狀態的俯視圖。圖17,係顯示將以圖16所示之搬送機器人1從測試裝置200搬出之基板100收納至第2基板收納部120前之狀態的俯視圖。
如圖14所示,以第2手50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拉出基板100之搬送機器人1,如圖15所示,將第1臂3及第2臂4朝向測試裝置200之方向。接著,以第1手20之第3把持部40,把持配置在測試裝置200之其他基板100(測試結束之基板100)。之後,如圖16所示,以第1手20之第3把持部40把持之基板100從測試裝置200退離。接著,將以第2手50之第2把持部60把持之基板100配置於測試裝置200之基板載置部201。
之後,如圖17所示,使第1臂3及第2臂4朝向第2基板收納部120之方向。據此,第2手50即從測試裝置200退離,以測試裝置200開始新的基板100之測試動作。又,可與此測試動作並行,將以第1手20之第3把持部40把持之基板100,與第2手50協同動作收納至第2基板收納部120。
(基板往第2基板收納部之收納例)
圖18,係顯示將圖17所示之基板100換至第2手50之狀態的俯視圖。圖19,係顯示以圖18所示之第2手50改變基板100之面向之狀態的俯視圖。圖20,係圖19所示之XX箭頭方向的側視圖。圖21,係顯示將圖19所示狀態之基板100收納至第2基板收納部120之狀態、與取出所收納之基板100之狀態的側視圖。
如圖18所示,以第1手20之第3把持部40把持之基板100(圖17)之周圍端部,被設於第2手50之第4把持部70之第4把持構件71把持。之後,以第3把持部40之第3把持構件41進行之基板100之把持被開放。接著,如圖19所示,第4把持部70之旋轉部73(圖8)旋轉180度,基板100之面向從第1平面變更為第2平面。據此,如圖20所示,基板100成為從第2手本體51朝向下方垂下之狀態。
之後,基板100被第2手50搬送至第2基板收納部120之既定位置,如圖21所示,被插入既定收納空間而被收納。被收納在第2基板收納部120之基板100,成為上部從第2基板收納部120突出之狀態。之後,以第4把持部70之第4把持構件71進行之基板100之把持被開放。
如此,藉由第1手20與第2手50之使用,能將從測試裝置200取下之水平狀態之基板100以垂直狀態收納於第2基板收納部120。又,根據第4把持部70,亦能將以垂直狀態收納於第2基板收納部120之基板100取出。
(基板從第2基板收納部往第1基板收納部之移動例)
圖22,係顯示以搬送機器人1之第2手50取出基板100、變更基板100之面向後收納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前之狀態的俯視圖。圖23,係顯示以圖22所示之第2手50將基板100收納至第1基板收納部110前之狀態的俯視圖。圖24,係顯示以圖23所示之第2手50將基板100收納至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狀態的俯視圖。
如上述圖21所示,將基板100之上部以設於第2手50之第4把持部70之第4把持構件71加以把持並將基板100從第2基板收納部120往上方取出後,如圖22所示,第4把持部70之旋轉部73旋轉180度,基板100成為水平狀態。又,第1手20被配置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之前方。接著,設於第1手本體21之支承部38被配置在將基板100朝向支承槽113插入時可支承下面的既定位置。
接著,如圖23所示,以第2手50之第4把持部70把持之基板100之端部被載置於第1手20之支承部38。之後,如圖24所示,第2手50朝向第1基板收納部110移動,基板100一邊在支承部38之上滑動、一邊被收納至第1基板收納部110。將基板100收納至既定位置後,以第4把持部70之第4把持構件71進行之基板100之把持即開放。
如以上所述,藉由第1手20與第2手50之使用,可將在垂直方向被收納於第2基板收納部120之基板100,以水平方向收納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
(第1手之變形例)
圖25,係圖2所示之第1手20之基板抵接部35與第3把持部40可進行位置調節之例的俯視圖。圖26,係圖25的側視圖。上述基板抵接部35,可構成為能調節在第1把持部30兩側方之基板抵接部35之配置間隔。若構成為此,即使基板100之大小變更,亦能視基板100之大小調節基板抵接部35之配置間隔以適當正確的因應。又,第3把持部40(第2把持部60亦相同)亦可構成為能視基板100之大小調節寬度方向之把持間隔。若構成如此,即使基板100之大小變更,亦能變更為對應基板100之把持間隔,適當正確的加以把持。此等間隔調節,可藉由例如變更以固定螺栓等(圖示省略)固定在本體側之位置之方式因應。
(實施形態1之總結)
如以上所述,根據上述第1手20及第2手50,能將以水平狀態被收納之基板100以第1手20加以定位,並將以第1手20取出之基板100以第2手50從下方支承並往水平方向取出。據此,能以精簡之構成將基板100等物品適當正確的往測試裝置200等之既定位置搬送。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1之搬送機器人1,由於係將具備第1手20之第1臂3與具備第2手50之第2臂4裝備在1個基台2的1台機器人,因此能以小的設置空間適當正確的搬送基板100。
<實施形態2>
接著,根據圖式說明實施形態2。實施形態2之搬送機器人1A,其搬送手之構成與實施形態1相異。以下,針對實施形態2,以和實施形態1相異之點為中心說明,並適當省略與實施形態1相同處之說明。
(搬送機器人之構成)
圖27,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搬送機器人1A的立體圖。圖28,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搬送機器人1A的俯視圖。如圖27及圖28所示,實施形態2之搬送機器人1A之構成,除搬送手10A外,與實施形態1之搬送機器人1相同。搬送機器人1A,具備第1臂3、第2臂4及控制裝置9。第1臂3及第2臂4以第1軸S1為中心在水平面内旋動、亦即在同軸上旋動。進一步的,搬送機器人1A,分別在第1臂3及第2臂4具備搬送手10A。搬送手10A,係在第1臂3及第2臂4各個之第4連桿8之前端部,設置成能以第5軸S5(參照圖1)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之第1面内旋動。
又,於本實施形態,測試裝置200配置在搬送機器人1A之基台2之前方。再者,第1基板收納部110A及110B配置在測試裝置200之兩側。第1基板收納部110A及110B具有以在水平方向延伸之骨架等構成之1個以上的承接部,將基板100以水平狀態收納在該承接部上。第1基板收納部110A收納測試前之基板100,第1基板收納部110B則收納測試合格之基板100。此外,第3基板收納部130配置在測試裝置200與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間,收容測試不合格之基板100。第3基板收納部130,只要是能收容基板100的話,其構成不拘。
第1基板收納部110A,於其背部具備推送汽缸110Aa。推送汽缸110Aa將收納之基板100朝向搬送機器人1A推出。推送汽缸110Aa可推出1片基板100、亦可將複數片基板100一起推出。又,亦可設置使推送汽缸110Aa上下移動之移動裝置110Ab。雖不限定此,但推送汽缸110Aa及移動裝置110Ab係受控制裝置9控制。控制裝置9,與第1臂3、第2臂4及搬送手10A之動作連動控制推送汽缸110Aa及移動裝置110Ab之動作。
本實施形態之搬送手10A,可單獨(獨立)的將收納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A之基板100以水平狀態拉出加以把持。此外,搬送手10A,可單獨的將所把持之基板100以水平狀態插入並載置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B内。又,搬送手10A,可單獨的將所把持之基板100配置於測試裝置200及第3基板收納部130。
(搬送手之構成)
圖29,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搬送手10A的立體圖。如圖29所示,搬送手10A具備手本體11A、安裝部12A以及連接部13A。手本體11A具有基座11Aa、第1把持部30A以及第2把持部60A。基座11Aa,係從臂3或4之第4連桿8(參照圖28)往搬送手10A之長邊方向D1a延伸之構件。方向D1b是方向D1a之相反方向。第2把持部60A配置在基座11Aa之前端部,第1把持部30A則配置在較第2把持部60A更靠近基座11Aa之基部、亦即較接近第4連桿8之位置。
安裝部12A將手本體11A安裝於安裝對象之第4連桿8。具體而言,安裝部12A係將連接部13A安裝於第4連桿8而能以第5軸S5中心旋動。安裝部12A可具備未圖示之致動器,藉由控制裝置9使該致動器受控制,據以使連接部13A相對第4連桿8旋動。
連接部13A,將手本體11A與安裝部12A加以連接。連接部13A,具有與安裝部12連接且延伸於方向D1a之第1連接構件13Aa、與將第1連接構件13Aa之前端部與基座11Aa加以連接之第2連接構件13Ab。相對第1連接構件13Aa,安裝部12A配置於方向D2a,第2連接構件13Ab配置於方向D2b。方向D2a及D2b係彼此相反之方向,相對方向D1a及D1b交叉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係正交。本實施形態中,基座11Aa相對第2連接構件13Ab位於下方方向D2b,從第2連接構件13Ab垂下。
第2連接構件13Ab包含浮動機構。浮動機構,包含彈簧、阻尼器及氣壓或液壓之汽缸等的緩衝構件(未圖示),透過該緩衝構件連接第1連接構件13Aa與基座11Aa。此外,浮動機構包含制止緩衝構件之動作的制動裝置(未圖示)。制動裝置藉由電流之施加等進行ON或OFF動作,據此來進行制動動作或制動解除動作。又,制動裝置之動作係以控制裝置9加以控制。本實施形態中,ON狀態之浮動機構,可在與方向D2b垂直之方向進行相對第1連接構件13Aa之基座11Aa之擺動,OFF狀態之浮動機構則不能進行上述擺動。又,上述之浮動機構,由於係已知技術,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第1把持部30A,具備一對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第1致動器32A、以及第2致動器33A。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安裝在第1致動器32A,第1致動器32A安裝在第2致動器33A,第2致動器33A安裝在基座11Aa。
第2致動器33A,在第2連接構件13Ab之相反側固定於基座11Aa。第2致動器33A可於方向D1a及D1b伸縮,能使第1致動器32A與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一起於方向D1a及D1b滑行移動。本實施形態中,第2致動器33A係氣壓缸、液壓缸或電氣式線性致動器等,但不限定於此,只要是能使第1致動器32A往方向D1a及D1b滑行移動之構成即可。例如,第2致動器33A可以是具備電氣馬達與將電氣馬達之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之轉換機構的裝置等。第2致動器33A係滑動致動器之一例。
進一步的,本實施形態中,第2致動器33A係複數層汽缸,具體而言,具有第1汽缸33Aa與第2汽缸33Ab。第1汽缸33Aa具有固定安裝於基座11Aa、能往方向D1a伸長且往方向D1b收縮之汽缸桿33Aaa。第2汽缸33Ab固定安裝在汽缸桿33Aaa之前端部,具有能往方向D1a伸長且往方向D1b收縮之汽缸桿33Aba。第2汽缸33Ab,較第1汽缸33Aa位於方向D1a、亦即位於第2把持部60A附近。汽缸33Aa及33Ab之動作係以控制裝置9加以控制。汽缸33Aa及33Ab之作動方式可相同、亦可不同。
第1致動器32A,固定安裝在第2汽缸33Ab之汽缸桿33Aba前端部。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在與汽缸桿33Aba相反側之方向D1a側安裝於第1致動器32A。第1把持構件31Aa相對第1把持構件31Ab位於方向D2a,與第1把持構件31Ab對向。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能以在方向D2a及D2b進行彼此接近或分離之開闔動作的方式移動,將基板100在厚度方向加以把持。第1致動器32A,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中之至少一方往方向D2a及D2b動作。第1致動器32A係氣動夾頭及電磁夾頭等,但不限定於此,只要是能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之至少一方往方向D2a及D2b移動之構成即可。第1致動器32A之動作以控制裝置9加以控制。偵測到有基板100一事之感測器34A,可設置在第1把持構件31Aa、第1把持構件31Ab、或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之間。感測器34A將偵測訊號輸出至控制裝置9。
上述之第1把持部30A,具有在第1方向之一例的方向D2a及D2b把持基板100且能往方向D1a及D1b滑行移動之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第1致動器32A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進行把持動作,第2致動器33A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與第1致動器32A一起滑行移動。
第2把持部60A,具備一對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支承構件62A以及第3致動器63Aa及63Ab。支承構件62A,將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支承為能在方向D3a及D3b彼此對向之狀態下往方向D3a及D3b移動。方向D3a及D3b係彼此相反之方向,係與方向D2a及D2b相異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方向D3a及D3b雖係與方向D1a及D1b以及方向D2a及D2b垂直,但亦可以是斜向交叉。方向D3a及D3b係第2方向之一例。
支承構件62A,係固定安裝於基座11Aa,從基座11Aa往兩側延伸於方向D3a及D3b。本實施形態中,2個棒狀之支承構件62A係於方向D1a分離配置,彼此平行的延伸。支承構件62A雖係將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兩方支承為可移動,但亦可將其中一方固定支承、將另一方支承為可移動。
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係板狀構件,隔著基座11Aa於方向D3b及D3a彼此配置在相反側。2個支承構件62A貫通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可分別沿支承構件62A往方向D3a及D3b移動。2個分離之支承構件62A,抑制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以支承構件62A為中心旋轉。
第3致動器63Aa及63Ab,分別與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連接,固定配置在2個支承構件62A。第3致動器63Aa及63Ab,皆具有固定在2個支承構件62A之固定構件63Ba、與固定在固定構件63Ba配置之致動器本體63Bb。第3致動器63Aa之固定構件63Ba配置在第2把持構件61Aa與基座11Aa之間,致動器本體63Bb配置在該固定構件63Ba與第2把持構件61Aa之間,與第2把持構件61Aa連接。第3致動器63Ab之固定構件63Ba配置在第2把持構件61Ab與基座11Aa之間,致動器本體63Bb配置在該固定構件63Ba與第2把持構件61Ab之間,與第2把持構件61Ab連接。第3致動器63Aa及63Ab係把持致動器之一例。
致動器本體63Bb可於方向D3a及D3b伸縮,使第2把持構件61Aa或61Ab往方向D3a及D3b移動。本實施形態中,致動器本體63Bb係氣壓缸、液壓缸或電氣式線性致動器等,但不限定於此,只要是能使第2把持構件61Aa或61Ab往方向D3a及D3b移動之構成的話即可。例如,致動器本體63Bb可以是具備電氣馬達與將電氣馬達之旋轉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之轉換機構的裝置等。例如,轉換機構可以是滾珠螺桿機構。此場合,亦可將形成在支承構件62A之螺紋、與配置在第2把持構件61Aa或61Ab之螺帽的螺紋透過滾珠加以螺合,由致動器本體63Bb使支承構件62A或螺帽旋轉,據以使第2把持構件61Aa或61Ab移動。致動器本體63Bb之動作係以控制裝置9加以控制。
第3致動器63Aa可使第2把持構件61Aa往方向D3a及D3b移動,第3致動器63Ab可使第2把持構件61Ab往方向D3a及D3b移動。藉由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至少一方以彼此接近之方式往方向D3a及D3b移動,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即能在此等之間把持基板100。
又,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分別具有缺口部64Aa及64Ab。缺口部64Aa及64Ab,分別在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方向D1a的中央附近,位於2個支承構件62A之間。缺口部64Aa,形成朝方向D3a凹陷且往方向D2a及D2b延伸之U字形剖面的槽。缺口部64Ab,形成朝方向D3b凹陷且往方向D2a及D2b延伸之U字形剖面的槽。
又,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分別具有導引部65Aa及65Ab。導引部65Aa及65Ab,往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之滑行移動方向D1a及D1b延伸且彼此對向。導引部65Aa及65Ab,引導在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間之基板100往方向D1a及D1b之移動,將被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把持之基板100加以定位。導引部65Aa及65Ab,分別具有基板100之周緣卡合的槽65Ba及65Bb。導引部65Aa及65Ab以及槽65Ba及65Bb延伸於方向D1a。導引部65Aa從第2把持構件61Aa往方向D3a突出,槽65Ba形成往方向D3b凹陷之U字形剖面的槽。導引部65Ab從第2把持構件61Ab往方向D3b突出,槽65Bb形成往方向D3a凹陷之U字形剖面的槽。導引部65Aa及65Ab,在缺口部64Aa及64Ab分別未設置而被斷開。
槽65Ba及65Bb於方向D3a及D3b彼此對向且彼此大致平行。槽65Ba及65Bb具有基板100之周緣可嵌合之形狀及尺寸,於方向D2a及D2b以及方向D3a及D3b保持基板100,於方向D1a及D1b容許基板100之滑行移動。上述之導引部65Aa及65Ab之剖面形狀雖係橫向的U字形,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以是往上方開放之L字形。
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藉由往方向D3a及D3b移動使基板100之周緣嵌合於槽65Ba及65Bb,據以將基板100保持於既定位置且從兩側加以把持。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藉由使基板100之周緣鬆鬆的嵌合於槽65Ba及65Bb,即能使基板100進行往方向D1a及D1b之滑行移動。
(搬送機器人之動作)
接著,說明搬送機器人1A之動作。如圖27~圖29所示,搬送機器人1A依據控制裝置9之控制,以下述說明之方式進行基板100之測試。首先,控制裝置9控制搬送機器人1A之右側之臂4,使臂4之搬送手10A移動至相對被收納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A之搬送對象之基板100之既定位置。接著,控制裝置9使推送汽缸110Aa推壓搬送對象之基板100,據以將該基板100推出至搬送手10A之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間。
接著,控制裝置9使搬送手10A將被推出之基板100於水平方向拉出至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間並加以把持。接著,控制裝置9將被把持在臂4及其搬送手10A之基板100載置於測試裝置200之基板載置部201。
控制裝置9,在該基板100之測試結束後,從測試裝置200取得測試結果。控制裝置9,在測試結果之取得後,控制搬送機器人1A之左側之臂3及其搬送手10A,將基板載置部201之基板100把持於該搬送手10A。當測試結果是不合格時,控制裝置9將臂3及搬送手10A所把持之基板100配置於第3基板收納部130内。當測試結果是合格時,控制裝置9將臂3及搬送手10A所把持之基板100移動至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前。
接著,控制裝置9使搬送手10A所把持之基板100於水平方向滑行移動,使之插入第1基板收納部110内後,解除把持。據此,測試合格之基板100即被收容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B。
如以上所述,搬送機器人1A,僅使用右側之臂4將基板100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A搬送往測試裝置200,僅使用左側之臂3將基板100從測試裝置200搬送往第3基板收納部130或第1基板收納部110B。此外,搬送機器人1A可同時進行使用臂3及4之搬送作業。
(將基板從第1基板收納部拉出之例)
以下,一邊參照圖30~圖43、一邊說明使用搬送手10A將基板100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A拉出動作之一例。
圖30及圖31,係分別顯示右側之臂4之搬送手10A相對第1基板收納部110A之搬送對象之基板100被定位之狀態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圖31中,省略了第2把持構件61Ab。
圖32及圖33,係分別顯示相對右側之臂4之搬送手10A,第1基板收納部110A之搬送對象之基板100被推出之狀態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圖33中,省略了第2把持構件61Ab。
圖34及圖35,係分別顯示右側之臂4之搬送手10A之第1把持部30A把持被推出之基板100之狀態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圖34中,省略了第2把持構件61Ab。圖36,係顯示圖34及圖35中之第1把持部30A之第1致動器32A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37及圖38,係分別顯示右側之臂4之搬送手10A之第1把持部30A將所把持之基板100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A拉出之狀態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圖38中,省略了第2把持構件61Ab。圖39,係顯示圖37及圖38中之第1把持部30A之第2致動器33A之狀態的側視圖。圖40,係顯示圖39之第1把持部30A將拉出之基板100之把持加以解除之狀態的側視圖。
圖41及圖42,係分別顯示右側之臂4之搬送手10A之第2把持部60A將拉出之基板100加以把持之狀態的俯視圖及側視圖。圖42中,省略了第2把持構件61Ab。
首先,如圖30及圖31所示,控制裝置9使搬送機器人1A之右側之臂4動作,以使臂4之搬送手10A移動至相對第1基板收納部110A之搬送對象之基板100的既定位置。既定位置,係搬送手10A之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導引部65Aa及65Ab之槽65Ba及65Bb與搬送對象之基板100,於水平方向也就是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之滑動方向排列,且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接近該基板100之位置。又,基板100,係載置在設於第1基板收納部110A、以延伸於水平方向之骨架等構成之承接部110Ac上。於1個承接部110Ac,2片基板100於水平方向之Y軸方向成一排。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中,係相對第1基板收納部110A定義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具體而言,係設推送汽缸110Aa之伸長方向且水平方向為Y軸負方向、Y軸負方向之相反方向設為Y軸正方向。又,設鉛直上方向為Z軸方向、鉛直下方向為Z軸負方向。此外,設與Y軸方向及Z軸方向垂直之1個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X軸正方向之相反方向為X軸負方向。
於上述既定位置,控制裝置9,以下述方式控制搬送手10A之姿勢。具體而言,於該姿勢,搬送手10A之方向D3a與X軸正方向大致平行,方向D3b與X軸負方向大致平行。方向D1a與Y軸正方向大致平行,方向D1b與Y軸負方向大致平行。方向D2a與Z軸正方向大致平行,而方向D2b則與Z軸負方向大致平行。
接著,如圖32及圖33所示,控制裝置9,藉由使推送汽缸110Aa推壓搬送對象之基板100,將該基板100於Y軸負方向推出既定量。例如,控制裝置9,使推送汽缸110Aa推壓至基板100之端部到達Y軸方向之基準位置亦即基準面PY。基準面PY係與XZ平面平行之面。
控制裝置9,可根據推送汽缸110Aa之行程量、或檢測配置在第2把持構件61Aa或61Ab之基板100之感測器(未圖示)之檢測訊號,判定是否到達基準面PY。該感測器,可以是與感測器34A相同之感測器,亦可以是攝影機等。控制裝置9,亦可藉由處理並解析以攝影機拍攝之影像,據以檢測基板100之位置。如此,基板100之一部分,即能在周緣嵌於導引部65Aa或65Ab之槽65Ba或65Bb之狀態,位於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間。本例中,第2把持構件61Aa為基準的把持構件,基板100之周緣嵌於槽65Ba而與第2把持構件61Aa鄰接。
接著,如圖34及圖35所示,控制裝置9藉由使第1把持部30A之第2致動器33A伸長,據以使基板100之周緣嵌入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之間。此時,如圖36所示,控制裝置9使汽缸33Aa及33Ab伸長。例如,控制裝置9使第2汽缸33Ab伸長至最大限,使第1汽缸33Aa伸長至基板100之周緣進入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之間。控制裝置9,可根據汽缸33Aa及33Ab之行程量、或感測器34A之檢測訊號,檢測基板100相對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之位置。
進一步的,控制裝置9藉由使第1致動器32A動作,據以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進行閉闔動作,以把持基板100。本例中,第1把持構件31Aa雖係位於第1把持構件31Ab之上方Z軸正方向,控制裝置9僅使第1把持構件31Aa朝向第1把持構件31Ab移動,但不限定於此。不移動之第1把持構件31Ab,可與有無把持無關的,保持基板100之上下方向位置。
接著,如圖37及圖38所示,控制裝置9藉由使第1汽缸33Aa收縮,據以一邊透過導引部65Aa引導基板100一邊使之往方向D1b滑行移動。此時,如圖39所示,控制裝置9在維持第2汽缸33Ab之伸長狀態下,僅使第1汽缸33Aa收縮。藉由上述滑行移動,基板100之大致整體被從承接部110Ac拉出而位於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間,但亦可如圖37及圖38所示,基板100之端部在承接部110Ac之上。控制裝置9,可根據第1汽缸33Aa之行程量、或檢測配置在第2把持構件61Aa或61Ab之基板100之感測器(未圖示)之檢測訊號,檢測基板100在方向D1b之位置。
接著,如圖40所示,控制裝置9,藉由使第1把持構件31Aa以從第1把持構件31Ab分離之方式往方向D2a移動,據以解除基板100之把持。此時,基板100因係被不動的第1把持構件31Ab從下方支承,因此可維持上下方向之位置。
接著,如圖41及圖42所示,控制裝置9使第2把持構件61Ab之第3致動器63Ab收縮,據以使第2把持構件61Ab朝向基板100及第2把持構件61Aa往方向D3b移動。控制裝置9使第2把持構件61Ab移動,直到基板100之方向D3b之周緣抵接於導引部65Aa之槽65Ba,基板100之方向D3a之周緣嵌入抵接於導引部65Ab之槽65Bb。據此,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即把持基板100兩側之周緣。由於第2把持構件61Aa不移動,因此基板100在方向D3a,係被定位在以第2把持構件61Aa為基準之基準位置的基準面PX。基準面PX係與YZ平面平行之面。此時,控制裝置9將汽缸33Aa及33Ab之伸長狀態維持在圖40之狀態下,僅使第3致動器63Ab收縮。
控制裝置9,可根據第3致動器63Ab之行程量、或檢測配置在第2把持構件61Ab之基板100之感測器(未圖示)之檢測訊號,檢測基板100相對第2把持構件61Ab之位置。
如以上所述,搬送手10A可將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A拉出之基板100定位在搬送手10A中之既定位置並加以把持。又,控制裝置9,在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A拉出基板100之動作期間,係將第2連接構件13Ab之浮動機構維持在OFF狀態、亦即維持在固定狀態。
(基板往測試裝置之搬送)
首先,說明測試裝置200之基板載置部201之構成。圖43及圖44,係分別顯示實施形態2之測試裝置200之基板載置部201的側視圖及俯視圖。圖45,係顯示在將基板100載置於基板載置部201時之第1把持部30A之第2汽缸33Ab之狀態的俯視圖。
如圖43及圖44所示,於基板載置部201之上面,劃出有載置基板100之既定區域的載置區域201a。載置區域201a,與基板100為相同矩形,載置區域201a之形狀及尺寸對應基板100之形狀及尺寸。再者,於基板載置部201上面,4個導件202分別設在載置區域201a之4個周緣。各導件202從基板載置部201之上面往上方延伸。各導件202,包含從基板載置部201之上面垂直延伸的定位部202a、與從定位部202a彎曲向載置區域201a之外方延伸的導入部202b。4個導件202,在透過楔形狀之導入部202b承接從上方降下之基板100後,藉由定位部202a引導,據以將基板100相對載置區域201a加以定位。
搬送機器人1A,將以右方之臂4之搬送手10A把持之基板100,如以下說明之方式,載置於基板載置部201之載置區域201a。如圖43及圖44所示,控制裝置9,使搬送手10A移動至基板載置部201之上方。具體而言,控制裝置9使搬送手10A移動,以使搬送手10A所把持之基板100位於載置區域201a之上方。進一步的,控制裝置9使搬送手10A下降。此時,控制裝置9使第2連接構件13Ab之浮動機構成為ON狀態、亦即成為擺動狀態。據此,搬送手10A一邊使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可擺動、一邊使基板100下降。
被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把持之基板100,通過導件202之導入部202b之内側後降至定位部202a之内側。例如,即使是在基板100與定位部202a之間產生位置偏移之情形時,亦能藉由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擺動,以導入部202b引導基板100,至定位部202a之内側。據此,基板100與導件202之干涉受到抑制,基板100即能順暢的下降。
又,基板100之下降時,對向之2個導件202位於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間、對向之另2個導件202則位於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下降的位置。不過,如圖45所示,後者之導件202會進入下降之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缺口部64Aa及64Ab之内側,不會與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產生干涉。此外,缺口部64Aa及64Ab,亦可用於相對導件202定位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
又,基板100之下降時,控制裝置9使第2汽缸33Ab收縮,以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從導件202退離。據此,在搬送手10A之移動時,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保持基板100,在基板100往導件202之配置時,防止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與導件202之干涉。
又,當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接觸基板載置部201之上面或到達該上面之近旁時,控制裝置9,藉由使第3致動器63Aa及/或63Ab伸長動作,據以解除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對基板100之把持。據此,基板100即被載置於載置區域201a。
又,基板100之測試後,搬送機器人1A使用左側之臂3及其搬送手10A,將載置於載置區域201a之基板100搬送至第1基板收納部110B或第3基板收納部130。搬送手10A把持載置區域201a之基板100之動作,係以和上述相反順序進行之動作。此時,控制裝置9,可使第2連接構件13Ab之浮動機構成為ON狀態、亦可是OFF狀態。
(基板往第1基板收納部之收納例)
接著,說明使用搬送手10A進行之基板100往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收納動作之一例。以搬送手10A進行之基板100之收納動作,與從第1基板收納部110A拉出基板100之動作的相反順序動作相同。又,控制裝置9,在基板100往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收納動作的期間,係將第2連接構件13Ab之浮動機構維持於OFF狀態。
具體而言,控制裝置9藉由使左側之臂3動作,據以使臂3之搬送手10A移動至相對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既定位置。既定位置,係搬送手10A所把持之基板100、與基板100待插入之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承接部於水平方向排列,且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接近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位置。
接著,控制裝置9使第1把持部30之第2致動器33A伸長,以將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所把持之基板100之周圍端部,把持在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接著,控制裝置9使第2把持部60之第3致動器63Aa及/或63Ab伸長,以解處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對基板100之把持。
接著,控制裝置9使第2致動器33A伸長,以使被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把持之基板100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B之既定承接部上滑行移動。控制裝置9在使基板100滑行移動既定量後,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進行開動作,解除基板100之把持。據此,基板100即被配置在第1基板收納部110B内之既定位置。之後,控制裝置9使第2致動器33A收縮,以使第1把持構件31Aa及31Ab後退至既定位置。
(實施形態2之總結)
如上所述,根據上述搬送手10A,能以具備第1把持部30A及第2把持部60A之1個手本體11A,將以水平狀態收納之基板100,使用第1把持部30A使之滑行移動拉出後,使用第2把持部60A把持基板100加以搬送。據此,小型的構成適當地將基板100等物品搬送往測試裝置200等之既定位置。
又,上述實施形態2之搬送機器人1A,係在1個基台2具備裝備有搬送手10A之臂3及4的1台機器人。因此,能在小的設置空間適當且有效率的搬送基板100。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實施形態之例,但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即,在本發明範圍内可以有各種變形及改良。例如,對實施形態施以各種變形、以及藉由組合不同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所建構之形態,接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内。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1中,係於1台搬送機器人1裝備第1手20與第2手50,但亦可將第1手20與第2手50裝備於不同之多關節機器人等。
又,上述實施形態1中,雖係將第1手20之第1手本體21形成為L字形、第2手50之第2手本體51形成為L字形,但第1手本體21及第2手本體51之形狀不限定於L字形。
又,上述實施形態1中之基板抵接部35,雖係抵接於基板100之周圍,但亦可接設置感測器來偵測基板100。
又,上述實施形態2中,搬送機器人1A雖具備2個臂3及4,但亦可僅具備1個臂、或3個以上之臂。例如,可將2個臂3及4裝備於不同機器人。
又,上述實施形態2中,臂3及4之搬送手10A之雙方於第2連接構件13Ab具備浮動機構,但不限定於此。例如,不進行將基板100載置於測試裝置200之基板載置部201之左側之臂3之搬送手10A,可不於第2連接構件13Ab裝備浮動機構。
又,上述實施形態2中,第1把持部30A之第2致動器33A雖具備2層汽缸,但不限定於此。第2致動器33A可具備1層汽缸、亦可具備3層以上汽缸。藉由具備複數層汽缸,僅使各汽缸伸長或收縮,即能將第2致動器33A之行程量進行複數段調整。此外,第2把持部60A之第3致動器63Aa及63Ab亦可具備複數層汽缸。
又,上述實施形態2中,第2把持部60A之第2把持構件61Aa及61Ab之雙方雖係構成為藉由第3致動器63Aa及63Ab來移動,但不限於此,其中一方可以是固定的。
1A‧‧‧搬送機器人
3‧‧‧第1臂
4‧‧‧第2臂
9‧‧‧控制裝置
10、10A‧‧‧搬送手
11A‧‧‧手本體
12A‧‧‧安裝部
13A‧‧‧連接部
20‧‧‧第1手
21‧‧‧第1手本體
22‧‧‧第1安裝部
30、30A‧‧‧第1把持部
31、31Aa、31Ab‧‧‧第1把持構件
33A‧‧‧第2致動器(滑動致動器)
33Aa‧‧‧第1汽缸
33Ab‧‧‧第2汽缸
35‧‧‧基板抵接部
38‧‧‧支承部
40‧‧‧第3把持部
50‧‧‧第2手
51‧‧‧第2手本體
52‧‧‧第2安裝部
60、60A‧‧‧第2把持部
61、61Aa、61Ab‧‧‧第2把持構件
61a‧‧‧突出部(支承部)
63Aa、63Ab‧‧‧第3致動器63(把持致動器)
65Aa、65Ab‧‧‧導引部
70‧‧‧第4把持部
100‧‧‧基板(物品)
110‧‧‧第1基板收納部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搬送機器人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第1手的俯視圖。
圖3係圖2所示之第1手的前視圖。
圖4係圖2所示之第1手的側視圖。
圖5係圖2所示之V-V線箭頭方向的剖面圖。
圖6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第2手的俯視圖。
圖7係圖6所示之第2手的側視圖。
圖8係顯示圖6所示之第4把持部之動作之VIII箭頭方向的側視圖。
圖9係顯示使用圖2所示之第1手與圖6所示之第2手從第1基板收納部搬送基板前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0係顯示從圖9所示之狀態為了拉出基板而把持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1係顯示從圖10所示之狀態將基板拉至既定位置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2係圖11所示之XII-XII箭頭方向之剖面圖。
圖13係顯示以圖11所示之第2手從寬度方向把持基板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4係顯示以第2手把持基板之狀態之搬送機器人的俯視圖。
圖15係顯示以圖14所示之搬送機器人將基板搬送至測試裝置之動作的俯視圖。
圖16係顯示以圖15所示之搬送機器人更換測試裝置之基板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7係顯示以圖16所示之搬送機器人將從測試裝置取下之基板收納至第2基板收納部前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8係顯示將圖17所示之基板換至第2手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9係顯示將以圖18所示之第2手變更基板之方向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20係圖19所示之XX箭頭方向的側視圖。
圖21係顯示將圖19所示狀態之基板收納至第2基板收納部之狀態、與取出被收納之基板之狀態的側視圖。
圖22係顯示以搬送機器人之第2手拉出基板,變更基板之方向後收納至第1基板收納部前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23係顯示以圖22所示之第2手將基板收納至第1基板收納部前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24係顯示以圖23所示之第2手將基板收納至第1基板收納部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25係顯示可進行圖2所示之第1手之基板抵接部與第3把持部之位置調節之例的俯視圖。
圖26係圖25的側視圖。
圖27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搬送機器人的立體圖。
圖28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搬送機器人的俯視圖。
圖29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搬送手的立體圖。
圖30係顯示右臂之搬送手相對第1基板收納部之搬送對象基板被定位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31係圖30的側視圖。
圖32係顯示相對右臂之搬送手,第1基板收納部之搬送對象基板被推出來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33係圖32的側視圖。
圖34係顯示右臂之搬送手之第1把持部把持被推出之基板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35係圖34的側視圖。
圖36係顯示圖34及圖35中之第1把持部之第1致動器之狀態的側視圖。
圖37係顯示右臂之搬送手之第1把持部將所把持之基板從第1基板收納部拉出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38係圖37的側視圖。
圖39係顯示圖37及圖38中之第1把持部之第2致動器之狀態的側視圖。
圖40係顯示圖39之第1把持部解除被拉出之基板之把持之狀態的側視圖。
圖41係顯示右臂之搬送手之第2把持部把持被拉出之基板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42係圖41的側視圖。
圖43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測試裝置之基板載置部的側視圖。
圖44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測試裝置之基板載置部的俯視圖。
圖45係顯示將基板載置於基板載置部時之第1把持部之第2汽缸之狀態的俯視圖。
20‧‧‧第1手
21‧‧‧第1手本體
22‧‧‧第1安裝部
30‧‧‧第1把持部
31‧‧‧第1把持構件
35‧‧‧基板抵接部
38‧‧‧支承部
40‧‧‧第3把持部
50‧‧‧第2手
51‧‧‧第2手本體
52‧‧‧第2安裝部
60‧‧‧第2把持部
61‧‧‧第2把持構件
61a‧‧‧突出部
70‧‧‧第4把持部
100‧‧‧物品
110‧‧‧第1基板收納部
Claims (20)
- 一種把持物品進行搬送之搬送手,其具備:第1把持部,係於第1方向把持物品;第2把持部,係在與該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把持該物品;第1手;以及第2手;該第1把持部係以使所把持之該物品滑行移動的方式動作;該第2把持部係把持被該第1把持部滑行移動之該物品;該第1手,具有:第1手本體,具有安裝於第1臂之第1安裝部,能在第1面內旋動;該第1把持部,設於該第1手本體,將該物品之端部於厚度方向亦即該第1方向加以把持;抵接部,係在該第1把持部兩側方之該物品之寬度尺寸內,抵接於側面之至少2處;以及第3把持部,係將該物品於第3方向從兩側部加以把持;該第2手,具有:第2手本體,具有安裝於第2臂之第2安裝部,能在該第1面內旋動;以及該第2把持部,設於該第2手本體,將該物品於寬度方向亦即該第2方向從兩側部加以把持。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2把持部係構成為將以該第1手之該第1把持部所把持之該物品從兩側部加以把持。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2把持部具有支承部,該支承部係從下方支承以該第1手之該第1把持部把持而在該第1面內移動之該物品。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2手進一步具 備第4把持部,該第4把持部係於厚度方向之第4方向把持該物品,使該物品之姿勢變更為與該第1面內正交之第2面內。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1手本體形成為L字形,於L字形之一方具備該抵接部與該第1把持部,於L字形之另一方具備該第3把持部。
- 如請求項5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1手本體,於下面配置有該第3把持部,於上面配置有從下方支承該物品之支承部。
- 如請求項4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2手本體形成為L字形,於L字形之一方具備該第2把持部,於L字形之另一方具備該第4把持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抵接部係構成為可調節在該第1把持部兩側方之配置間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2把持部及該第3把持部係構成為可調節該物品之把持間隔。
- 一種搬送機器人,其具備:具備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搬送手之該第1手的該第1臂;具備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之搬送手之該第2手的該第2臂;以及控制該第1臂之動作與該第2臂之動作的控制裝置。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搬送機器人,其中,該第1臂及該第2臂係構成為在同軸上旋動。
- 一種把持物品進行搬送之搬送手,其具備:第1把持部,係於第1方向把持物品;第2把持部,係在與該第1方向不同之第2方向把持該物品;以及手本體,具有該第1把持部與該第2把持部的手本體;該第1把持部係以使所把持之該物品滑行移動的方式動作;該第2把持部係把持被該第1把持部滑行移動之該物品; 該第1把持部,具有於該第1方向把持該物品且能滑行移動之第1把持構件;該第2把持部,具有於該第2方向把持該物品且對向配置之第2把持構件;該第1把持部,藉由使把持了該物品之該第1把持構件滑行移動,據以使該物品在該第2把持構件之間移動;該第2把持部,藉由使該第2把持構件於該第2方向移動,據以把持該物品。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2把持構件分別具有延伸於該第1把持構件之滑行移動方向、且彼此對向之導引部;該導引部,將以該第1把持構件移動之該物品引導至該第2把持構件之間。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1把持部具有使該第1把持構件滑行移動之滑動致動器。
-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滑動致動器包含複數層的汽缸。
- 如請求項12至15中任一項所述之搬送手,其中,該第2把持部具有使該第2把持構件之至少一方移動的把持致動器。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搬送手,其進一步具備:將該手本體安裝於安裝對象之安裝部;以及將該手本體與該安裝部加以連接之連接部;該連接部,包含可使該手本體相對該安裝部擺動之浮動機構。
- 一種搬送機器人,其具備:具備請求項12至17中任一項所述之搬送手的臂;以及控制該臂及該搬送手之動作的控制裝置。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搬送機器人,其具備第1臂及第2臂作為該臂;該第1臂及該第2臂分別具備該搬送手;該控制裝置控制該第1臂及該第2臂之動作。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搬送機器人,其中,該第1臂及該第2臂係構成為在同軸上旋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04570 | 2018-05-31 | ||
JPJP2018-104570 | 2018-05-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03172A TW202003172A (zh) | 2020-01-16 |
TWI700163B true TWI700163B (zh) | 2020-08-01 |
Family
ID=68698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15009A TWI700163B (zh) | 2018-05-31 | 2019-04-30 | 搬送手及搬送機器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6971398B2 (zh) |
CN (1) | CN112203814B (zh) |
TW (1) | TWI700163B (zh) |
WO (1) | WO2019230195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22778A (zh) * | 2011-08-10 | 2013-02-13 |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 包装装置 |
JP2013086241A (ja) * | 2011-10-21 | 2013-05-13 | Ihi Corp | チャック装置およびチャック方法 |
CN103476551A (zh) * | 2010-11-10 | 2013-12-25 | 布鲁克斯自动化公司 | 双臂机器人 |
CN103862463A (zh) * | 2007-05-31 | 2014-06-18 | 应用材料公司 | 延伸双scara机械手连接装置的伸出距离的方法及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9675B2 (ja) * | 1990-11-05 | 1994-09-07 | タツモ株式会社 | マスクなどの搬送に使用される把持装置 |
JPH04244393A (ja) * | 1991-01-30 | 1992-09-01 | Fuji Electric Co Ltd | ロボットハンドおよびワーク把持方法 |
JPH0871962A (ja) * | 1994-09-06 | 1996-03-19 | Amada Co Ltd | 搬送ロボット |
JPH10286790A (ja) * | 1997-04-10 | 1998-10-27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ワーク搬送ハンド |
JP3488393B2 (ja) * | 1999-02-24 | 2004-01-19 | 平田機工株式会社 | 多関節ロボット装置 |
JP2003034428A (ja) * | 2001-07-18 | 2003-02-07 | Canon Inc | 基板搬送装置および姿勢変換装置 |
JP4972025B2 (ja) * | 2008-03-31 | 2012-07-11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長尺セラミックス柱状体の移載方法 |
TW201215554A (en) * | 2010-10-11 | 2012-04-16 | Siti Inc | Substrate carrier |
JP5459268B2 (ja) * | 2011-06-15 | 2014-04-02 |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 基板搬送用ハンドおよび基板搬送用ハンドを備えた基板搬送装置 |
JP5403120B2 (ja) * | 2012-07-25 | 2014-01-29 |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 ハンドリング方法 |
JP2014065093A (ja) * | 2012-09-25 | 2014-04-17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ロボットハンド |
JP6630050B2 (ja) * | 2015-03-13 | 2020-01-15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ボット、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ワークの取付方法及びワークの搬送方法 |
JP6701805B2 (ja) * | 2016-02-26 | 2020-05-27 | 花王株式会社 | 整列搬送装置 |
JP2017209768A (ja) * | 2016-05-27 | 2017-11-30 |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 ワーク把持装置およびワーク把持方法 |
JP6788392B2 (ja) * | 2016-06-24 | 2020-11-25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ボット、搬送装置及びハーネス付コネクタの搬送方法 |
-
2019
- 2019-04-05 CN CN201980036180.XA patent/CN112203814B/zh active Active
- 2019-04-05 JP JP2020521758A patent/JP697139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4-05 WO PCT/JP2019/015218 patent/WO201923019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4-30 TW TW108115009A patent/TWI700163B/zh active
-
2021
- 2021-09-29 JP JP2021159973A patent/JP7144582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62463A (zh) * | 2007-05-31 | 2014-06-18 | 应用材料公司 | 延伸双scara机械手连接装置的伸出距离的方法及设备 |
CN103476551A (zh) * | 2010-11-10 | 2013-12-25 | 布鲁克斯自动化公司 | 双臂机器人 |
CN102922778A (zh) * | 2011-08-10 | 2013-02-13 |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 包装装置 |
JP2013086241A (ja) * | 2011-10-21 | 2013-05-13 | Ihi Corp | チャック装置およびチャック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03814A (zh) | 2021-01-08 |
CN112203814B (zh) | 2023-09-05 |
TW202003172A (zh) | 2020-01-16 |
WO2019230195A1 (ja) | 2019-12-05 |
JPWO2019230195A1 (ja) | 2021-06-03 |
JP6971398B2 (ja) | 2021-11-24 |
JP7144582B2 (ja) | 2022-09-29 |
JP2022000328A (ja) | 2022-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87791B (zh) | 夹具以及机器人系统 | |
JP6019409B2 (ja)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 |
US11660658B2 (en) | Fastener magazines, and related supply systems and methods | |
US9867320B2 (en) | Apparatus for moun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 |
TWI610737B (zh) | 工作機械 | |
WO2012029834A1 (ja) | 検体移載機構 | |
KR101788865B1 (ko) | 툴 매거진의 툴 캐리어 유닛 | |
US20170106534A1 (en) | Transporter and transport method | |
KR20150135066A (ko) | 반송장치 | |
CN109956318B (zh) | 机器人系统 | |
US20110217154A1 (en) | Grasping device, robot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chanical product | |
CN108177849B (zh) | 运输电连接器用的托盘 | |
KR20140089604A (ko) | 기판 유지 장치 | |
KR101940184B1 (ko) | 웨이퍼 반송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5823447A (zh) | 用于测量工件的测量机器 | |
JP4486911B2 (ja) | 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装置 | |
JP5913845B2 (ja) | 板状部材の搬送装置および搬送方法 | |
JP2019188600A (ja) | グリッパおよ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 |
US11040426B2 (en) | Machine tool having a tool spindle and a loading portal | |
US20100322745A1 (en) | Conveyor robot | |
US20110236146A1 (en) |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chining of an object with a milling machine | |
TWI700163B (zh) | 搬送手及搬送機器人 | |
JP2011131340A (ja) | ハンド装置 | |
KR20100067173A (ko) | 공구 교환의 다중 구동 장치 | |
JP6506627B2 (ja) | ワークの案内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