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2565B - 片材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2565B
TWI692565B TW107109017A TW107109017A TWI692565B TW I692565 B TWI692565 B TW I692565B TW 107109017 A TW107109017 A TW 107109017A TW 107109017 A TW107109017 A TW 107109017A TW I692565 B TWI692565 B TW I6925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basis weight
mesh
section
dr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9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5419A (zh
Inventor
樋口尚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5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5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2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25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fluid current, e.g. air-lay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66Pulp catching, de-watering, or recovering; Re-use of pulp-water
    • D21F1/74Pulp catching, de-watering, or recovering; Re-use of pulp-water using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1/00Pretreatment of moulding material
    • B27N1/02Mixing the material with binding agent
    • B27N1/029Feeding; Proportioning; Contro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4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from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8Moulding or pressing
    • B27N3/10Moulding of mats
    • B27N3/14Distributing or orienting the particles or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8Moulding or pressing
    • B27N3/10Moulding of mats
    • B27N3/14Distributing or orienting the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146Controlling mat weight distribu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NMANUFACTURE BY DRY PROCESSES OF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BINDING AGENTS, MADE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CONSISTING OF WOOD OR OTHER LIGNOCELLULOSIC OR LIKE ORGANIC MATERIAL
    • B27N3/00Manufacture of substantially flat articles, e.g. boards, from particles or fibres
    • B27N3/08Moulding or pressing
    • B27N3/18Auxiliary operations, e.g. preheating, humidifying, cutting-off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04H1/6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the bonding agent being applied in dry state, e.g. thermo-activatable agents in solid or molten state, and heat being applied subsequentl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aratus for arranging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48Suction apparatu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2/00Transferring continuous webs from wet ends to press sec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7/06Indicating or regula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Signal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GCALENDERS; ACCESSORIES FOR PAPER-MAKING MACHINES
    • D21G9/00Other accessories for paper-making machines
    • D21G9/0009Paper-making control systems
    • D21G9/0027Paper-making control systems controlling the forming section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B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0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4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 D21B1/06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by dry meth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係於製造片材時,適當地控制片材之基重之分佈。
本發明係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轉筒部61,其具有複數個開口61a;網狀物形成部,其具有供通過開口61a之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之堆積面72a,且於堆積面72a形成第2網狀物W2;片材形成部,其處理第2網狀物W2而形成片材;及控制部,其於與第2網狀物W2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控制堆積於堆積面72a之第2網狀物W2之基重。

Description

片材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片材製造裝置、片材及片材製造方法。
先前來,已知於製造紙之步驟中控制紙厚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記載之裝置於壓製自包含紙漿成分之白水固液分離出之原紙並乾燥後捲繞之抄紙製程中,基於捲繞前之紙厚測定值,以與設定之紙厚之偏差減小之方式控制基重。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8-13376號公報
如專利文獻1記載般,於製造紙或紙等片材時,較佳為基重均勻。因此,未提案於片材之面內使基重之分佈具有差異。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製造片材時,適當地控制片材之基重之分佈。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篩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網狀物形成部,其具有供通過上述開口之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之堆積面,且於上述堆積面形成網狀物;片材形成部,其處理上述網狀物形成片材;及控制部,其於與上述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控制堆積於上述堆積面之上述網狀物之基重。
根據本發明,於使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而製造片材之片材製造裝置中,可藉由控制堆積之網狀物之基重而控制製造之片材之基重分佈。籍此,可於片材中實現所期望之基重分佈。例如,可藉由於片材之面內之特定方向上使中央部之基重大於端部而製造特定方向之腰部強韌,且於印表機等搬送時之搬送性較高的片材。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篩部可構成為具備可旋轉之轉筒部,且配設用以將包含上述材料之搬送氣流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之材料供給管,上述材料供給管具備:第1供給管;第2供給管,其於分支部自上述第1供給管分支,且連接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之一側之端部;第3供給管,其於上述分支部自上述第1供給管分支,且連接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之另一側之端部;及第1調整部,其設置於上述分支部之附近,且用於根據上述控制部之控制而變更於上述第2供給管流動之上述搬送氣流對上述材料之搬送量與於上述第3供給管流動之上述搬送氣流對上述材料之搬送量的比例。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對轉筒部變更來自一側之搬送氣流之材料之搬送量與來自另一側之搬送氣流之材料之搬送量的比例,而變更供給至轉筒部之材料之比例。因此,可變更通過篩部之開口堆積之材料之分佈,而控制製造之片材之基重分佈。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篩部可構成為具備:可旋轉之轉筒部;外殼部,其覆蓋上述轉筒部之至少形成有上述開口之部分;材料供給口,其用以將包含上述材料之搬送氣流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上述第1及上述第2吸氣口,其等用以將不包含上述材料之空氣自上述外殼部之外部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且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分開設置;及第2調整部,其根據上述控制部之控制而變更自上述第1及上述第2吸氣口供給之空氣之流量之比例。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變更流入至轉筒部之氣流之比例而變更自轉筒部流出之氣流之分佈。因此,可變更通過篩部之開口堆積之材料之分佈,而控制製造之片材之基重分佈。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篩部可構成為具備:可旋轉之轉筒部;外殼部,其覆蓋上述轉筒部之至少形成有上述開口之部分;材料供給口,其用以將包含上述材料之搬送氣流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上述第1及上述第2吸氣口,其等用以將不包含上述材料之空氣自上述外殼部之外部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且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分開設置;及位置變更部,其根據上述控制部之控制,分別變更上述第1吸氣口相對於上述材料供給口之位置、及上述第2吸氣口相對於上述材料供給口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變更流入至轉筒部之氣流之分佈而變更自轉筒部流出之氣流之分佈。因此,可變更通過篩部之開口堆積之材料之分佈,而控制製造之片材之基重分佈。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控制部亦可為控制上述搬送氣流之流量之構成。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控制供給至轉筒部之搬送氣流之流量,而更有效地控制堆積之材料之分佈。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構成為具有吸引部,其藉由吸引氣流將上述材料朝上述堆積面吸引;且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吸引氣流之流量。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控制將材料吸引至堆積面之吸引氣流之流量,而更有效地控制堆積之材料之分佈。 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特徵在於具有:網狀物形成部,其使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於堆積面而形成網狀物;片材形成部,其處理上述網狀物而形成片材;受理部,其受理上述片材之基重分佈之設定;及控制部,其基於以上述受理部受理之上述基重分佈,控制堆積於上述網狀物形成部之上述堆積面之網狀物之基重。 根據本發明,於使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而製造片材之情形時,可藉由根據片材之基重之設定控制網狀物之基重而製造設定之基重之片材。藉此,可於片材中實現所期望之基重之分佈。例如,可藉由於片材面內之特定方向上使中央部之基重大於端部,而製造特定方向之腰部強韌,且於印表機等搬送時之搬送性較高之片材。 又,於上述構成中,可構成為具有篩部,其形成有複數個開口;且以通過上述篩部之開口之上述材料堆積於上述堆積面之方式構成,上述受理部係受理與上述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作為上述片材之基重分佈。 根據該構成,於設定與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之情形時,可根據該設定控制網狀物之基重分佈,而製造具有設定之基重分佈之片材。 又,於上述構成中,可構成為具備檢測部,其檢測上述網狀物或上述片材之厚度或基重;且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檢測部之檢測結果,控制與上述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之上述網狀物之基重分佈。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檢測網狀物或片材之厚度而更適當地控制網狀物之基重分佈。 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片材係藉由搬送輥對夾持而搬送者,且特徵在於:於與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設置差異,且中央部之基重與上述特定方向之端部相比較大。 根據本發明,與片材整體之基重為相同程度之片材相比,可實現由輥對搬送時之搬送方向之腰部強韌、且搬送性優異之片材。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構成為上述特定方向之端部之厚度與上述中央部之厚度相等。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基重之分佈實現搬送方向之腰部強韌與搬送性優異,且無厚度不均之片材。 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片材之特徵在於,其係藉由上述任一項記載之片材製造裝置而製造。 根據本發明,可容易地獲得將由輥對搬送時之搬送方向之腰部強韌、搬送性等設為所期望之狀態之片材。 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片材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包含:使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於堆積面而形成網狀物之第1步驟、搬送上述網狀物之第2步驟、及處理經搬送之上述網狀物而形成片材之第3步驟,且於上述第1步驟中,使與上述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產生差異,且與上述特定方向之端部相比將中央部之基重設為較大。 根據本發明,可使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而製造片材,並控制製造之片材之基重之分佈。藉此,與片材整體之基重為相同程度之片材相比,可實現藉由輥對搬送時之搬送方向之腰部強韌、且搬送性優異之片材。
以下,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使用圖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另,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內容者。又,以下說明之構成之全部並非本發明之必要構成要件。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應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之構成的模式圖。 本實施形態所記載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係較適於例如藉由將作為原料之機密紙等使用過之廢紙以乾式解纖而纖維化後進行加壓、加熱、切斷而製造新紙之裝置。亦可藉由將各種添加物混合於經纖維化之原料,而根據用途提高紙製品之結合強度或白度,或附加顏色、香味、阻燃等功能。又,可藉由控制紙之密度或厚度、形狀並成形,而根據用途製造A4或A3等常規尺寸之辦公用紙、名片用紙等各種厚度、尺寸之紙。 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供給部10、粗碎部12、解纖部20、分選部40、第1網狀物形成部45、旋轉體49、混合部50、堆積部60、第2網狀物形成部70、搬送部79、片材形成部80、及切斷部90。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基於對原料之加濕、及/或將原料移動之空間加濕之目的,而具備加濕部202、204、206、208、210、212。該等加濕部202、204、206、208、210、212之具體構成為任意,列舉蒸汽式、氣化式、暖風氣化式、超音波式等。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氣化式或暖風氣化式之加濕器構成加濕部202、204、206、208。即,加濕部202、204、206、208具有由水濕潤之過濾器(省略圖示),且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而供給濕度提高後之加濕空氣。又,加濕部202、204、206、208亦可具備有效地提高加濕空氣之濕度之加熱器(省略圖示)。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由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加濕部210及加濕部212。即,加濕部210、212具有將水霧化之振動部(省略圖示),並供給藉由振動部產生之霧。 供給部10將原料供給至粗碎部12。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片材之原料只要為包含纖維者即可,列舉例如紙、紙漿、紙漿片材、包含不織布之布、或織物等。於本實施形態中,例示片材製造裝置100以廢紙為原料之構成。供給部10可構成為具備例如將廢紙重疊蓄積之堆料機、與自堆料機將廢紙輸送至粗碎部12之自動投入裝置。 粗碎部12藉由粗碎刃14將由供給部10供給之原料裁斷(粗碎)而成為粗碎片。粗碎刃14於大氣中(空氣中)等之空氣中裁斷原料。粗碎部12具備例如:一對粗碎刃14,其夾住原料並裁斷;及驅動部,其使粗碎刃14旋轉;且可設為與所謂之碎紙機同樣之構成。粗碎片之形狀或大小為任意,只要適於解纖部20之解纖處理即可。例如,粗碎部12將原料裁斷成1~數cm之四方形或其以下尺寸之紙片。 粗碎部12具有接收由粗碎刃14裁斷而掉落之粗碎片之料筒(料斗)9。料筒9具有例如於粗碎片流動之方向(行進之方向)上寬度逐漸變窄之錐形狀。因此,料筒9可接住較多之粗碎片。於料筒9連結有與解纖部20連通之管2,管2形成用以使由粗碎刃14裁斷之原料(粗碎片)搬送至解纖部20之搬送路徑。粗碎片由料筒9收集,並通過管2移送(搬送)至解纖部20。 於粗碎部12具有之料筒9、或料筒9之附近,藉由加濕部202供給加濕空氣。藉此,可抑制由粗碎刃14裁斷之粗碎物因靜電而吸附於料筒9或管2之內表面之現象。又,由於粗碎刃14裁斷之粗碎物與經加濕(高濕度之)空氣一起移送至解纖部20,故亦可期待抑制解纖部20內部之解纖物附著之效果。又,加濕部202亦可構成為將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刃14,而將供給部10供給之原料除電。又,亦可與加濕部202一起使用靜電消除器除電。 解纖部20將由粗碎部12裁斷之粗碎物解纖。更具體而言,解纖部20將由粗碎部12裁斷之原料(粗碎片)進行解纖處理,而產生解纖物。此處,「解纖」意指將複數條纖維黏合而成之原料(被解纖物)逐條纖維地解開。解纖部20亦具有使附著於原料之樹脂粒或油墨、調色劑、防滲劑等物質自纖維分離之功能。 將通過解纖部20者稱為「解纖物」。「解纖物」除了經解開之解纖物纖維以外,亦有包含解開纖維時自纖維分離之樹脂(用以使複數條纖維彼此黏合之樹脂)粒、或油墨、調色劑等色劑、或防滲劑、紙力增強劑等添加劑之情形。經解開之解纖物之形狀為繩(string)狀或帶(ribbon)狀。經解開之解纖物可以不與其他經解開之纖維纏結之狀態(獨立之狀態)存在,亦可以與其他經解開之解纖物纏結成塊狀之狀態(形成所謂之「團塊」之狀態)存在。 解纖部20以乾式進行解纖。此處,將於大氣中(空氣中)等之空氣中而非液體中進行解纖等之處理稱為乾式。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為解纖部20使用葉輪粉碎機之構成。具體而言,解纖部20具備高速旋轉之轉子(省略圖示)、及位於轉子外周之葉片(省略圖示)。由粗碎部12裁斷之原料之粗碎片被夾於解纖部20之轉子與葉片之間而解纖。解纖部20藉由轉子之旋轉產生氣流。藉由該氣流,解纖部20可自管2吸引原料即粗碎片,並向排出口24搬送解纖物。解纖物自排出口24輸送至管3,並經由管3移送至分選部40。 如此,於解纖部20產生之解纖物藉由解纖部20產生之氣流而自解纖部20搬送至分選部40。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氣流產生裝置即解纖部鼓風機26,藉由解纖部鼓風機26產生之氣流將解纖物搬送至分選部40。解纖部鼓風機26安裝於管3,且自解纖部20同時吸引解纖物及空氣,並送風至分選部40。 分選部40具有使由解纖部20解纖之解纖物與氣流一起自管3流入之導入口42。分選部40根據纖維之長度分選導入至導入口42之解纖物。詳細而言,分選部40將由解纖部20解纖之解纖物中之預定尺寸以下之解纖物設為第1分選物,將大於第1分選物之解纖物設為第2分選物而加以分選。第1分選物包含纖維或粒子等,第2分選物包含例如較大之纖維、未解纖片(未充分解纖之粗碎片)、經解纖之纖維凝聚、或纏結之團塊等。 於本實施形態中,分選部40具有轉筒部41(篩部)、及收納轉筒部41之外殼部43。 轉筒部41為藉由馬達旋轉驅動之圓筒之篩部。轉筒部41具有網(過濾網、絲網),且作為篩部(sieve)發揮功能。藉由該網眼,轉筒部41分選小於網眼開度(開口)大小之第1分選物、與大於網眼開度之第2分選物。作為轉筒部41之網,例如可使用金屬網、拉伸帶縫隙之金屬板之擴張金屬板、以壓製機等於金屬板形成孔之沖孔金屬板。 導入至導入口42之解纖物與氣流一起輸送至轉筒部41之內部,並藉由轉筒部41之旋轉而使第1分選物自轉筒部41之網眼掉落至下方。無法通過轉筒部41之網眼之第2分選物藉由自導入口42流入至轉筒部41之氣流而流動,被引導至排出口44並輸送至管8。 管8連結轉筒部41之內部與管2。通過管8流動之第2分選物與由粗碎部12裁斷之粗碎片一起於管2流動,並被引導至解纖部20之導入口22。藉此,第2分選物返回至解纖部20而被解纖處理。 又,藉由轉筒部41分選之第1分選物通過轉筒部41之網眼而分散至空氣中,並向位於轉筒部41下方之第1網狀物形成部45之網帶46下降。 第1網狀物形成部45(分離部)包含網帶46(分離帶)、輥軸47、及吸引部(抽吸機構)48。網帶46為環形狀之皮帶,懸掛於3根輥軸47,並藉由輥軸47之轉動而向圖中箭頭所示之方向搬送。網帶46之表面由排列有特定尺寸之開口之網構成。自分選部40下降之第1分選物中通過網眼之尺寸之微粒子落下至網帶46之下方,無法通過網眼之尺寸之纖維堆積於網帶46,並與網帶46一起向箭頭V1方向搬送。自網帶46落下之微粒子為包含解纖物中相對較小者或密度較低者(樹脂粒或色劑或添加劑等),而未使用於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片材S之去除物。 網帶46於製造片材S之通常動作中以速度V1移動。速度V1為預先設定之特定速度,且由後述之控制部150(圖10)控制。網帶46移動之速度V1可視為網帶46搬送第1網狀物W1之搬送速度,即分選部40之第1網狀物W1之搬送速度。 此處,通常動作中為後述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啟動控制、及停止控制之執行中除外的動作中,更詳細而言係指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所期望品質之片材S之期間。 因此,由解纖部20解纖處理之解纖物於分選部40中分選為第1分選物與第2分選物,且第2分選物返回至解纖部20。又,藉由第1網狀物形成部45自第1分選物將去除物去除。自第1分選物將去除物去除後之剩餘者為適於製造片材S之材料,該材料堆積於網帶46而形成第1網狀物W1。 吸引部48自網帶46之下方吸引空氣。吸引部48經由管23與集塵部27(集塵裝置)連結。集塵部27將微粒子與氣流分離。於集塵部27之下游設置有捕集鼓風機28,捕集鼓風機28作為自集塵部27吸引空氣之集塵用吸引部發揮功能。又,捕集鼓風機28排出之空氣經過管29排出至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外。 於該構成中,藉由捕集鼓風機28,通過集塵部27自吸引部48吸引空氣。於吸引部48中,通過網帶46之網眼之微粒子與空氣一起被吸引,並通過管23輸送至集塵部27。集塵部27將通過網帶46之微粒子與氣流分離並蓄積。 因此,於網帶46上,堆積自第1分選物將去除物去除後之纖維並形成第1網狀物W1。藉由捕集鼓風機28進行吸引,促進網帶46上之第1網狀物W1之形成,且加速將去除物去除。 對包含轉筒部41之空間,藉由加濕部204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於分選部40之內部將第1分選物加濕。藉此,可減弱因靜電所致之第1分選物對網帶46之附著,而易於將第1分選物自網帶46剝離。再者,可抑制因靜電而使第1分選物附著於旋轉體49或外殼部43之內壁。又,可藉由吸引部48有效地吸引去除物。 另,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分選並分離第1解纖物與第2解纖物之構成並未限定於具備轉筒部41之分選部40。例如,亦可採用將由解纖部20解纖處理之解纖物藉由分級機分級之構成。作為分級機例如可使用旋風分級機、彎頭噴射分級機、埃迪分類器。若使用該等分級機,則可分選並分離第1分選物與第2分選物。再者,藉由上述分級機,可實現將解纖物中包含相對較小者或密度較低者(樹脂粒或色劑或添加劑等)之去除物分離並去除之構成。例如,亦可設為藉由分級機將包含於第1分選物之微粒子自第1分選物去除之構成。於該情形時,可構成為第2分選物返回至例如解纖部20,去除物由集塵部27集塵,並將去除物去除後之第1分選物輸送至管54。 於網帶46之搬送路徑中,於分選部40之下游側,藉由加濕部210供給包含霧之空氣。加濕部210產生之水之微粒子即霧向第1網狀物W1下降,並將水分供給至第1網狀物W1。藉此,可調整第1網狀物W1所含之水分量,而抑制因靜電所致之纖維對網帶46之吸附等。 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將堆積於網帶46之第1網狀物W1分斷之旋轉體49。第1網狀物W1於網帶46藉由輥軸47而折返之位置,自網帶46剝離並藉由旋轉體49分斷。 第1網狀物W1為纖維堆積並呈網狀物形狀之柔軟之材料,旋轉體49將第1網狀物W1之纖維解開,並加工成易於以後述之混合部50混合樹脂之狀態。 旋轉體49之構成為任意,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設為具有板狀之葉片且旋轉之旋轉葉形狀。旋轉體49配置於自網帶46剝離之第1網狀物W1與葉片接觸之位置。藉由旋轉體49之旋轉(例如向圖中以箭頭R所示之方向旋轉),葉片與自網帶46剝離而搬送之第1網狀物W1碰撞並使之分斷,而產生細分體P。 另,旋轉體49較佳設置於旋轉體49之葉片不與網帶46碰撞之位置。例如,可將旋轉體49之葉片之前端與網帶46之間隔設為0.05 mm以上且0.5 mm以下,於該情形時,可藉由旋轉體49不對網帶46造成損傷地有效地分斷第1網狀物W1。 由旋轉體49分斷之細分體P於管7之內部下降,並藉由於管7之內部流動之氣流而向混合部50移送(搬送)。 又,對包含旋轉體49之空間,藉由加濕部206供給加濕空氣。藉此,可抑制纖維因靜電而對管7之內部、或旋轉體49之葉片吸附之現象。又,由於通過管7將濕度較高之空氣供給至混合部50,故於混合部50中亦可抑制靜電之影響。 混合部50具備:添加物供給部52,其供給包含樹脂之添加物;管54,其與管7連通,並供包含細分體P之氣流流動;及混合鼓風機56。細分體P為如上所述自通過分選部40之第1分選物將去除物去除後之纖維。混合部50對構成細分體P之纖維混合包含樹脂之添加物。 於混合部50中,藉由混合鼓風機56產生氣流,於管54中,一面將細分體P與添加物混合一面搬送。又,細分體P於管7及管54之內部流動之過程中被解開而成為更細之纖維狀。 添加物供給部52與蓄積添加物之添加物卡匣(省略圖示)連接,並將添加物卡匣內部之添加物供給至管54。添加物卡匣亦可為能夠裝卸於添加物供給部52之構成。又,亦可具備向添加物卡匣補充添加物之構成。添加物供給部52暫時儲存添加物卡匣內部之包含微粉或微粒子之添加物。添加物供給部52具有將暫時儲存之添加物輸送至管54之排出部52a。 排出部52a具備:送料器(省略圖示),其將儲存於添加物供給部52之添加物輸送至管54;及擋板(省略圖示),其開閉連接送料器與管54之管道。當關閉該擋板時,連結排出部52a與管54之管道或開口封閉,而阻斷自添加物供給部52向管54供給添加物。 於排出部52a之送料器未動作之狀態下,不自排出部52a對管54供給添加物,但於管54內產生負壓之情形等時,即便排出部52a之送料器停止亦有添加物仍流向管54之可能性。故藉由將排出部52a關閉,可確實地阻斷此種添加物之流動。 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包含用以使複數條纖維黏合之樹脂。包含於添加物之樹脂為熱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例如AS樹脂、ABS樹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醚、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聚醯胺、聚碳酸酯、聚縮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該等樹脂亦可單獨或適當混合使用。即,添加物可包含單一之物質,亦可為混合物,還可包含由各種單一或複數種物質構成之複數種粒子。又,添加物可為纖維狀,亦可為粉末狀。 添加物所含之樹脂藉由加熱熔融而使複數條纖維彼此黏合。因此,於使樹脂與纖維混合之狀態,且於未將樹脂加熱至熔融之溫度之狀態下,纖維彼此不黏合。 又,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除使纖維黏合之樹脂以外,還可根據製造之片材之種類,包含用以將纖維著色之著色劑、或用以抑制纖維凝聚或樹脂凝聚之凝聚抑制劑、用以使纖維等難以燃燒之阻燃劑。又,不包含著色劑之添加物可為無色、或看似無色程度之較淺顏色,亦可為白色。 藉由混合鼓風機56產生之氣流,於管7下降之細分體P、及由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被吸引至管54之內部,並通過混合鼓風機56內部。藉由混合鼓風機56產生之氣流及/或混合鼓風機56具有之葉片等旋轉部之作用,將構成細分體P之纖維與添加物混合,且該混合物(第1分選物與添加物之混合物)通過管54移送至堆積部60。 另,使第1分選物與添加物混合之機構並無特別限定,亦可為藉由高速旋轉之葉片攪拌者,又可為如V型混合器般利用容器之旋轉者,還可將該等機構設置於混合鼓風機56之前方或後方。 堆積部60使由解纖部20解纖之解纖物堆積。更具合而言,堆積部60自導入口62導入通過混合部50之混合物,解開纏結之解纖物(纖維),使其一面於空氣中分散一面下降。再者,堆積部60於自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之樹脂為纖維狀之情形時,解開纏結之樹脂。藉此,堆積部60可使混合物均勻性良好地堆積於第2網狀物形成部70。 堆積部60具有轉筒部61、及收納轉筒部61之外殼部63。轉筒部61為藉由馬達而旋轉驅動之圓筒之篩部。轉筒部61具有網(過濾網、絲網),且作為篩部(sieve)發揮功能。藉由該網眼,轉筒部61使小於網眼開度(開口)之纖維或粒子通過,並自轉筒部61下降。轉筒部61之構成例如與轉筒部41之構成相同。 另,轉筒部61之「篩部」亦可不具有分選特定對象物之功能。即,作為轉筒部61使用之「篩部」意指具備網者,轉筒部61亦可使導入至轉筒部61之全部混合物下降。 於轉筒部61之下方配置第2網狀物形成部70。第2網狀物形成部70堆積通過堆積部60之通過物,而形成第2網狀物W2。第2網狀物形成部70例如具有網帶72、輥軸74、及抽吸機構76(吸引部)。堆積部60、及第2網狀物形成部70相當於網狀物形成部。又,轉筒部61相當於篩部。 網帶72為環形狀之皮帶,懸掛於複數根輥軸74,並藉由輥軸74之轉動而向圖中箭頭V2所示之方向搬送。網帶72為例如金屬製、樹脂製、布製、或不織布等。網帶72之表面由排列有特定尺寸之開口之網構成。自轉筒部61下降之纖維或粒子中之通過網眼之尺寸之微粒子落下至網帶72之下方,無法通過網眼之尺寸之纖維堆積於網帶72,並與網帶72一起向箭頭方向搬送。網帶72於製造片材S之通常動作中以特定速度V2移動。關於通常動作中係如上所述。 網帶72之移動速度V2可視為搬送第2網狀物W2之速度,速度V2可指網帶72之第2網狀物W2之搬送速度。 網帶72之網眼較細微,可設為不使多數自轉筒部61下降之纖維或粒子通過之尺寸。 抽吸機構76設置於網帶72之下方(堆積部60側之相反側)。抽吸機構76具備抽吸鼓風機77,且可藉由抽吸鼓風機77之吸引力,於抽吸機構76產生向下方之氣流(自堆積部60向網帶72之氣流)。 藉由抽吸機構76將由堆積部60而分散至空氣中之混合物吸引至網帶72上。藉此,可促進網帶72上之第2網狀物W2之形成,且加快自堆積部60之排出速度。再者,可藉由抽吸機構76,而於混合物之落下路徑形成降流,可防止解纖物或添加物於落下中纏結。 抽吸鼓風機77可將自抽吸機構76吸引之空氣通過未圖示之捕集過濾器排出至片材製造裝置100外。或可將抽吸鼓風機77吸引之空氣送入集塵部27,而捕集抽吸機構76吸引之空氣所含之去除物。 於包含轉筒部61之空間,藉由加濕部208供給加濕空氣。可藉由該加濕空氣將堆積部60之內部加濕,而抑制因靜電所致之纖維或粒子向外殼部63之附著,且可使纖維或粒子加速下降至網帶72,而形成形狀較佳之第2網狀物W2。 如以上所述,藉由經由於堆積部60及第2網狀物形成部70中使材料堆積於網帶72之步驟(第1步驟),而形成含有較多空氣且柔軟膨脹狀態之第2網狀物W2。堆積於網帶72之第2網狀物W2向片材形成部80搬送。 於網帶72之搬送路徑中,於堆積部60之下游側,藉由加濕部212供給包含霧之空氣。藉此,將加濕部212產生之霧供給至第2網狀物W2,而調整第2網狀物W2所含之水分量。藉此,可抑制因靜電所致之纖維向網帶72之吸附等。 於片材製造裝置100設置有將網帶72上之第2網狀物W2搬送至片材形成部80之搬送部79。搬送部79例如具有網帶79a、輥軸79b、及抽吸機構79c。 抽吸機構79c具備鼓風機(省略圖示),藉由鼓風機之吸引力於網帶79a產生向上之氣流。該氣流吸引第2網狀物W2,而第2網狀物W2自網帶72分離並被吸附至網帶79a。網帶79a藉由輥軸79b之自轉而移動,並將第2網狀物W2搬送至片材形成部80。 如此,搬送部79實現將形成於網帶72之第2網狀物W2自網帶72剝離並搬送之搬送步驟(第2步驟)。 片材形成部80由堆積部60中堆積之堆積物形成片材S。更具體而言,片材形成部80將堆積於網帶72且藉由搬送部79搬送之第2網狀物W2(堆積物)進行處理而成形片材S(第3步驟)。片材形成部80之處理包含對第2網狀物W2之加壓、及加熱。於片材形成部80中,藉由對第2網狀物W2賦予載荷,而壓縮第2網狀物W2使其厚度均質化,提高第2網狀物W2包含之纖維彼此及纖維與添加物之密接性。再者,藉由片材形成部80對第2網狀物W2包含之解纖物之纖維、及添加物施加熱,而使混合物中之複數條纖維彼此經由添加物(樹脂)黏合。 片材形成部80具備將第2網狀物W2加壓之加壓部82、及將由加壓部82加壓之第2網狀物W2加熱之加熱部84。 加壓部82由一對壓輥85(加壓輥)構成,且以特定之夾持壓夾著第2網狀物W2而加壓。第2網狀物W2係其厚度藉由加壓而變小,而提高第2網狀物W2之密度。一對壓輥85之一者為藉由馬達(省略圖示)驅動之驅動輥,另一者為從動輥。壓輥85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驅動力而旋轉,並將藉由加壓而成為高密度之第2網狀物W2向加熱部84搬送。 加熱部84可使用例如加熱輥(加熱器輥)、熱壓製成形機、加熱板、暖風鼓風機、紅外線加熱器、引燃定著器而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加熱部84具備一對加熱輥86。加熱輥86藉由設置於內部或外部之加熱器,而加熱至預先設定之溫度。一對加熱輥86之一者為藉由馬達(省略圖示)驅動之驅動輥,另一者為從動輥。加熱輥86夾住經壓輥85加壓之片材S並賦予熱而形成片材S。加熱輥86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驅動力而旋轉,並將片材S向切斷部90搬送。 另,加壓部82具備之壓輥85之數量、及加熱部84具備之加熱輥86之數量無特別限定。 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片材S之步驟中,第2網狀物W2與片材S之邊界為任意。於本實施形態中,於處理第2網狀物W2而形成為片材S之片材形成部80中,藉由加壓部82加壓第2網狀物W2,並將進而藉由加熱部84加熱經加壓部82加壓之第2網狀物者稱為片材S。即,將纖維彼此藉由添加劑而黏合者稱為片材S。片材S被搬送至切斷部90。 切斷部90係切斷由片材形成部80成形之片材S。於本實施形態中,切斷部90具有:第1切斷部92,其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圖中F)交叉之方向切斷片材S;及第2切斷部94,其於與搬送方向F平行之方向切斷片材S。第2切斷部94切斷例如通過第1切斷部92之片材S。 藉由以上,成形特定尺寸之單片片材S。將經切斷之單片片材S向排出部96排出。排出部96具備載置特定尺寸之片材S之托盤或堆料機。 於上述構成中,可由1台氣化式加濕器構成加濕部202、204、206、208。於該情形時,只要設為將由1台加濕器產生之加濕空氣分支供給至粗碎部12、外殼部43、管7、及外殼部63之構成即可。該構成可藉由分支設置供給加濕空氣之導管(省略圖示)而容易地實現。又,當然亦可由2台或3台氣化式加濕器構成加濕部202、204、206、208。 又,於上述構成中,加濕部210、212可由1台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亦可由2台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例如,可設為將由1台加濕器產生之包含霧之空氣分支供給至加濕部210及加濕部212之構成。 又,上述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鼓風機不限定於解纖部鼓風機26、捕集鼓風機28、混合鼓風機56、抽吸鼓風機77、及中間鼓風機。當然亦可將例如輔助上述之各鼓風機之送風機設置於導管。 又,於上述構成中,設為首先由粗碎部12將原料粗碎,並由粗碎之原料製造片材S者,但亦可設為例如使用纖維作為原料而製造片材S之構成。 例如,亦可為以與解纖部20解纖處理之解纖物同等之纖維為原料,且能夠投入至轉筒部41的構成。又,可設為以與自解纖物分離出之第1分選物同等之纖維為原料,且能夠投入至管54的構成。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將加工廢紙或紙漿等而得之纖維供給至片材製造裝置100而製造片材S。 圖2係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外觀立體圖。 片材製造裝置100具有收納上述之各構成部之殼體220。殼體220為包含構成正面之正面部221、構成左右側面之側面部222、構成背面之背面部223、及構成上表面之上表面部224的大致箱形。 於正面部221,供給部10露出一部分而設置,同時,設置顯示各種資訊之顯示部160、及開閉門230。 顯示部160具有:顯示面板116(圖9),其可顯示各種資訊;及觸控感測器117(圖9),其與顯示面板116重疊配置。顯示部160顯示配置有操作用之圖標等之圖像,並檢測使用者對顯示部160之觸控操作,藉此作為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使用者介面發揮功能。開閉門230為可使收納添加物之卡匣露出地開閉之門。 圖3係片材製造裝置100之要部立體圖,圖4係片材製造裝置100之要部剖視圖。於圖3及圖4詳細地顯示堆積部60及第2網狀物形成部70之構成。 如圖3及圖4所示,轉筒部61具有中空之圓筒形狀,且可以旋轉軸Q(圖4)為中心旋轉。於轉筒部61之外周面61b形成有複數個開口61a,伴隨轉筒部61之旋轉,通過開口61a之纖維下降,並堆積於網帶72上而形成網狀物W。此處,形成於轉筒部61之開口61a之大小、形狀、及數量無特別限定。另,為了方便起見,於圖3及圖4中,相對於轉筒部61,將開口61a放大而圖示。 外殼部63隔著空隙覆蓋轉筒部61之至少形成有開口61a之部分(形成有開口61a之外周面61b)。於圖3及圖4所示之例中,外殼部63包含具有與外周面61b對向之內面之對向壁部66、以及右側壁64及左側壁65,且收納轉筒部61。外殼部63之右側壁64及左側壁65連接於對向壁部66且自旋轉軸Q方向(旋轉軸Q延伸之方向)覆蓋轉筒部61。 此處,關於堆積部60及第2網狀物形成部70之構成,將旋轉軸Q方向設為左右方向,並以符號R表示右方向,以符號L表示左方向。搬送方向F、右方向R、及左方向L為第2網狀物W2之面內或平行於第2網狀物W2之面之面內方向。旋轉軸Q方向,即R-L方向為相對於搬送方向F正交之方向,相當於第2網狀物W2及片材S之寬度方向。因此,於以下之說明中將R-L方向稱為寬度方向WD。 又,將相對於包含寬度方向WD及搬送方向F之面正交之方向稱為上下方向,並以符號U圖示上方向,以符號D圖示下方向。 於外殼部63之右側壁64及左側壁65之內面,如圖4所示,設置有凹部68。於凹部68設置有樁密封件69a。轉筒部61經由樁密封件69a與外殼部63隔開特定之間隔可旋轉地受支持。樁密封件69a例如由在基底部之表面密集地植設細毛之毛刷(刷毛)構成。 另一方面,藉由管54(材料供給管)對堆積部60供給包含材料之空氣。管54具有將與混合鼓風機56相連之1條主管54a於分支部54b中分支為分支管54c、54d之構成。分支管54c連接於送氣管57a,分支管54d連接於送氣管57b。主管54a相當於第1供給管,分支管54c相當於第2供給管,分支管54d相當於第3供給管。 混合鼓風機56通過主管54a輸送包含材料之空氣即搬送氣流M1。搬送氣流M1於分支部54b中分流為於分支管54c流動之搬送氣流M2與於分支管54d流動之搬送氣流M3。此處,材料包含如上所述由分選部40分離之纖維(第1分選物)與以添加物供給部52供給之添加物(樹脂),係纖維與樹脂之混合物。 又,於外殼部63之右側壁64、及左側壁65,分別連接有將包含材料之空氣供給至轉筒部61內部之送氣管57a、57b。送氣管57a貫通右側壁64,且連通於轉筒部61之內部。即,於外殼部63之內部設置有面向轉筒部61之內部空間開口之材料供給口64a。同樣,送氣管57b貫通左側壁65,且連通於轉筒部61之內部。於左側壁65設置有面向轉筒部61之內部空間開口之材料供給口65a。 搬送氣流M2自分支管54c通過送氣管57a流入至轉筒部61之內部。又,搬送氣流M3自分支管54d通過送氣管57b流入至轉筒部61之內部。搬送氣流M2、M3包含之材料以藉由自加濕部206供給之加濕空氣加濕之狀態流入至轉筒部61。 送氣管57a、57b各自貫通右側壁64、左側壁65。於轉筒部61之內部,包含材料之氣流(搬送氣流M2、M3)自送氣管57a、57b各者通過材料供給口64a、65a於旋轉軸Q方向流入。如圖4所示,於自旋轉軸Q方向觀察時,材料供給口64a設置於與旋轉軸Q重疊之位置。材料供給口65a亦同樣設置於與旋轉軸Q重疊之位置。 又,於外殼部63設置有用以將不包含材料之空氣(例如外殼部63之外部空氣)自轉筒部61之旋轉軸Q方向向轉筒部61之內部供給之吸氣口501、502。吸氣口501為於旋轉軸Q方向延伸之貫通孔,且貫通右側壁64而形成。吸氣口502為於旋轉軸Q方向延伸之貫通孔,且貫通左側壁65而形成。因此,藉由吸氣口501、502,外殼部63之內部空間與外殼部63之外部連通。吸氣口501、502之一者相當於第1吸氣口,另一者相當於第2吸氣口。 可藉由分隔壁(省略圖示)包圍堆積部60之周圍,並向由分隔壁包圍之空間(堆積部60存在之空間)供給加濕空氣A1而將該空間設為加濕空間。加濕空氣A1為不包含材料之空氣。加濕空氣A1藉由加濕部208所具備之鼓風機或連接於加濕部208設置之鼓風機送風,而供給至加濕空間。 吸氣口501與材料供給口64a分開設置,吸氣口502與材料供給口65a分開設置。又,如圖4所示,於自旋轉軸Q方向觀察時,吸氣口501、502設置於與轉筒部61之內部重疊之位置。 於圖3及圖4所示之構成例中,吸氣口501、502例如設置於較材料供給口64a、65a更靠網帶72側(靠近網帶72之位置)。即,吸氣口501、502與網帶72間之距離小於材料供給口64a、65a與網帶72間之距離。 另一方面,於外殼部63之下方配置有網帶72。網帶72構成外殼部63之下表面,且通過形成於外殼部63下部之開口63a而突出於外殼部63之外部。於網帶72之上表面即堆積面72a堆積自轉筒部61下降之材料。 如上所述,於網帶72之下方配置有抽吸機構76,且通過網帶72向下地進行吸氣。即,藉由抽吸機構76具備之抽吸鼓風機77而產生吸引氣流M4。藉此,於外殼部63之內部產生朝下方向D流通之降流DF。 如此,於外殼部63之內部空間,搬送氣流M2、M3流入至轉筒部61內,另一方面,抽吸機構76自下方進行吸引。因此,產生自轉筒部61之內部朝向網帶72之降流DF,且隨著該降流DF,材料通過開口61a朝堆積面72a下降。 又,於抽吸機構76吸引之風量大於自材料供給口64a、65a流入至轉筒部61之風量之情形時,藉由該風量差,外部氣體O1、O2分別自吸氣口501、502流入。外部氣體O1、O2如圖4以箭頭所示流入至轉筒部61之內部,而成為降流DF之一部分。又,如上所述,於將包含堆積部60之空間加濕之情形時,流入至轉筒部61內部之外部氣體O1、O2成為加濕空氣A1。 於將抽吸機構76吸引之風量設為第1風量,將流入至轉筒部61之搬送氣流M2、M3之風量設為第2風量時,吸氣口501、502對應第1風量與第2風量之差分使外部氣體O1、O2通過。因此,可藉由形成有吸氣口501、502而分別獨立地調整或控制第1風量與第2風量。又,若為第1風量大於第2風量之狀態,則不會有材料自吸氣口501、502洩漏至外部之虞。 又,於外殼部63與網帶72之間配設有樁密封件69b。樁密封件69b例如具有長方體(大致長方體)之形狀,且例如由在基底部之表面密集地植設細毛之毛刷(刷毛)構成。藉由於右側壁64及左側壁65、與網帶72之間配置樁密封件69b,可抑制解纖物自外殼部63與網帶72之間之間隙漏出。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吸氣口501配置吸氣限制部511,於吸氣口502配置吸氣限制部512。由於吸氣限制部511、512具有共通之構造,故參照圖3對吸氣限制部512進行說明。吸氣限制部512於左側壁65之外表面具有可沿著左側壁65滑動地配置之限制板512a、及使限制板512a移動之板驅動部512b。限制板512a可於閉塞朝左側壁65開口之吸氣口502之位置、與不閉塞吸氣口502之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因此,藉由使限制板512a移動,可使外殼部63外部之吸氣口502之開口面積變化。板驅動部512b具備致動器等,並按照控制裝置110之控制進行動作而使限制板512a移動。控制裝置110可藉由控制板驅動部512b而調整限制板512a之位置,可調整吸氣口502之開口面積。吸氣限制部511、512對應於第2調整部。 配置於吸氣口501之吸氣限制部511具備:限制板511a,其以使吸氣口501之開口面積變化之方式,於將吸氣口501閉塞之位置與將吸氣口501開放之位置之間滑動移動;及板驅動部511b,其使限制板511a移動。板驅動部511b與板驅動部512b同樣具備致動器等,並按照控制裝置110之控制進行動作而使限制板511a移動。控制裝置110藉由控制板驅動部511b而可調整朝右側壁64之外部開口之吸氣口501之開口面積。 自吸氣口501、502流入之外部氣體之風量由上述之第1風量與第2風量之差決定。因此,於藉由限制板511a使位於右側壁64之吸氣口501之開口面積減少之情形時,對自吸氣口501流入之外部氣體O1之通風阻力增加。伴隨於此,自吸氣口501流入至轉筒部61之外部氣體O1之風量減少,相應地,自吸氣口502流入之外部氣體O2之風量增加。相反,於藉由限制板512a使位於左側壁65之吸氣口502之開口面積減少之情形時,對自吸氣口502流入之外部氣體O2之通風阻力增加。伴隨於此,自吸氣口502流入至轉筒部61之外部氣體O2之風量減少,相應地,自吸氣口501流入之外部氣體O1之風量增加。又,於吸氣口501、502之開口面積相等之狀態下,外部氣體O1之風量及外部氣體O2之風量均衡。控制裝置110可分別控制板驅動部511b、512b之動作。因此,可藉由控制裝置110之控制而使流入至轉筒部61之外部氣體O1、O2之風量之平衡變化。另,於吸氣口501、502之開口面積非常小,且抽吸機構76之吸引力較弱之情形時,亦有可能因限制板511a、512a之位置引起合計外部氣體O1及外部氣體O2而得之風量整體減少。 圖5係片材製造裝置100之要部放大圖,尤其係顯示管54及氣流限制部401之放大前視圖。圖6係圖5之A-A線之剖視圖。 如上所述,於管54於分支部54b之上方配置有氣流限制部401。氣流限制部401具備:氣流限制板402,其可於圖中以符號SD所示之方向滑動;及板驅動部403,其使氣流限制板402移動。 氣流限制部401之位置較佳為分支部54b之附近,且更佳為設置於以分支部54b分支前之狀態即主管54a。又,最佳為於主管54a中氣流限制部401接近分支部54b。 氣流限制板402構成為以橫穿主管54a之方式(沿著剖面)滑動,且由氣流限制板402遮住主管54a之一部分或全部。於主管54a之內部中搬送氣流M1可通過之剖面積係根據氣流限制板402之位置而變化。板驅動部403具備致動器等,且按照控制裝置110之控制使氣流限制板402滑動移動。 於圖6顯示氣流限制板402滑動移動之範圍與主管54a之剖面之關係。於氣流限制板402位於移動範圍SD之右方向R側之端部之情形、及位於左方向L側之端部之情形之任一情形時,氣流限制板402不與主管54a之剖面開口重疊。於該位置,氣流限制板402不會對在主管54a流動之搬送氣流M1產生影響。 於使氣流限制板402於移動範圍SD中移動時,藉由氣流限制板402之位置,由氣流限制板402閉塞主管54a之剖面之右方向R側或左方向L側。因此,可藉由氣流限制板402對在主管54a流動之搬送氣流M1產生影響。 具體而言,於將氣流限制板402設為與主管54a之剖面之右方向R側之一部分重疊之狀態之情形時,於較主管54a之中央(圖6所示之分支部54b之位置)更靠右方向R側,搬送氣流M1之流道變窄。即,於主管54a之內部,於右方向R側產生通風阻力。於該狀態下,由於搬送氣流M1與氣流限制板402碰撞,且以環繞氣流限制板402之方式流動,故搬送氣流M1所包含之材料偏向左方向L側而流動。於主管54a之內部,藉由材料偏向左方向L側地移送,而於分支部54b中,較搬送氣流M2,於搬送氣流M3流動更多之材料。因此,於轉筒部61,較右方向R側,自左方向L側流入更多之材料。相對於此,於使氣流限制板402位於主管54a之剖面之左方向L側之情形時,由於主管54a之左方向L側之剖面積(開口面積)減少,故搬送氣流M1所包含之材料偏向右方向R側而流動。因此,搬送氣流M2較搬送氣流M3搬送更多之材料,且於轉筒部61中自右側壁64側較左側壁65側流入更多之材料。又,除氣流限制板402將主管54a之剖面開口完全閉塞之情形外,氣流限制板402對搬送氣流M1之流速產生影響,但對風量產生之影響較輕微,故流入至轉筒部61之搬送氣流M2、M3之風量之和大體不變。然而,於產生搬送氣流M1之混合鼓風機56之風力較弱,且主管54a之剖面積中之因氣流限制板402減少之面積之比例較大之情形時,可能產生風量之減少。 於堆積部60中,藉由控制吸氣限制部511、512之板驅動部511b、512b,可使流入至轉筒部61之外部氣體O1、O2之平衡(左右平衡)變化而予以調整。又,藉由控制氣流限制部401之板驅動部403,可使向轉筒部61之搬送氣流M2之材料之搬送量、與向轉筒部61之搬送氣流M3之材料之搬送量之平衡(左右平衡)變化而予以調整。 片材製造裝置100可將由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於寬度方向WD上設為不均一。通常,於包含辦公室中使用之PPC(Plain Paper Copy:普通紙影印)用紙等之各種紙、片材中,使用基重作為品質之基準。基重為表示紙或片材之性狀之指標或基準之一種,一般用於製紙行業或印刷行業。基重為紙或片材之每單位面積之重量,一般以g(克)/m2 (平方米)為單位。通常,以於紙或片材整體中基重均一為前提,對1種紙或片材顯示1個基重。 相對於此,片材製造裝置100可製造於面內具有基重差異之片材S,於本實施形態中,說明於片材S之寬度方向WD上基重產生差異之例。於與搬送方向F交叉之方向(例如寬度方向WD)為以切斷部90切斷後之片材S之短邊方向之情形時,切斷後之片材S於長度方向上基重大體固定,於寬度方向上基重存在差異(不均)。例如,於寬度方向上增大中央部之基重,且與中央部相比減小端部之基重之情形時,該片材S具有中央部上腰部彈性強韌之特性。例如,於印表機等印刷裝置或掃描器中搬送該片材S時,由於腰部彈性強韌故不易產生堵塞(卡紙)等搬送不良,而可獲得搬送性良好之較佳特性。 片材製造裝置100係為了控制基重之分佈而具備基重感測器309。基重感測器309為檢測第2網狀物W2或片材S之基重之感測器。基重感測器309可設置於第2網狀物形成部70中形成第2網狀物W2之步驟以後之任意處,但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片材形成部80與切斷部90之間設置於片材S之搬送路徑。 圖7及圖8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基重之檢測的說明圖。圖7係顯示厚度感測器之配置狀態之俯視圖,圖8係顯示第2網狀物之基重分佈之圖表。 如圖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基重感測器309(檢測部)具備:第1檢測部309a、第2檢測部309b、第3檢測部309c。第1檢測部309a、第2檢測部309b、及第3檢測部309c相對於片材S之搬送路徑於寬度方向WD排列配置,並檢測正下方之片材S之基重。 第1檢測部309a、第2檢測部309b、及第3檢測部309c係例如反射型之光感測器,具備對片材S發出光之光源、及接收片材S之反射光之受光部,並輸出對應於受光量之輸出值。 第1檢測部309a配置於片材S之寬度方向WD之中央部,第2檢測部309b配置於片材S之左方向L側之端部,第3檢測部309c配置於寬度方向WD之右方向R側之端部。此處,以符號WS1表示片材S之寬度方向WD之中央部,以符號WS2表示左方向L側之端部,以符號WS3表示右方向R側之端部。第1檢測部309a之輸出值表示中央部WS1之基重,第2檢測部309b之輸出值表示端部WS2之基重,第3檢測部309c之輸出值表示端部WS3之基重。連接於基重感測器309之控制裝置110可基於基重感測器309之輸出值,求出片材S之中央部WS1及端部WS2、WS3之基重。 基重感測器309係只要為於與第1檢測部309a、第2檢測部309b、及第3檢測部309c同樣之位置檢測片材S之基重之構成即可,例如,亦可使用透過型之光感測器。又,寬度方向WD之檢測部位之數量不限定於3個部位,亦可於更多部位檢測基重。 又,於對由片材形成部80加壓及加熱前之狀態,即第2網狀物W2進行檢測之情形時,亦可代替檢測基重之感測器,而使用檢測厚度之感測器。例如,可設為與第2網狀物W2抵接地配置檢測厚度之感測器,並藉由該感測器於寬度方向WD之複數個部位進行檢測之構成。由於第2網狀物W2之基重係由堆積於網帶72之材料之厚度決定,故於測定第2網狀物W2之厚度之情形時,可將測定之厚度換算成基重。又,於加壓及加熱第2網狀物W2而成片材S之形狀之情形時,亦有基重與厚度無充分之相關性之情況。因此,於較片材形成部80更下游,更詳細而言係較加壓部82更下游檢測基重之情形時,較佳如基重感測器309般,設為使用光感測器等檢測基重之構成。 圖8顯示控制裝置110基於基重感測器309之輸出值檢測出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例。於圖8之圖表中,橫軸表示寬度方向WD之位置,縱軸表示基重。另,於代替基重感測器309而檢測第2網狀物W2之厚度之情形時,亦可將縱軸置換為厚度。 藉由控制裝置110之控制,片材製造裝置100例如如圖8所示,可製造呈寬度方向WD之中央部基重較大,且與此相比右方向R側及左方向L側之端部基重較小之分佈的片材S。此處,片材S之基重分佈產生差異之方向只要為與第2網狀物W2及片材S之搬送方向F交叉之特定方向即可,並不限於與搬送方向F正交之寬度方向WD。 對製造此種片材S時之優點進行說明。 上述片材S可利用於印表機或掃描器等搬送片材S之裝置。尤其於具有藉由搬送輥對夾持片材S並搬送之機構之裝置中,於該裝置搬送片材S之搬送方向為與片材S之特定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寬度方向WD)交叉之方向之情形時較為有用。於此種情形時,片材S係該裝置搬送方向之腰部強韌,搬送性優異。又,該片材S對應於中央部之基重發揮腰部之強韌,但由於端部係基重小於中央部,故可抑制片材S之整體基重。因此,片材S具有腰部強韌或搬送性,且由於基重小而輕量的優點。又,與增大片材S之整體基重之情形相比,有片材S之製造所需之材料之量減少之優點。 又,片材S係特定方向之基重之分佈存在差異,但亦可為藉由以片材形成部80加壓及加熱,而使特定方向之端部之厚度與上述中央部之厚度相等之構成。於該情形時,片材S藉由基重之分佈而有搬送方向之腰部強韌與搬送性優異,且無厚度不均之優點。另,厚度相等不限定於相同之情形,亦包括含誤差之情形,只要實質上相同即可。 圖9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100之控制系統之構成之方塊圖。 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控制裝置110,其具有控制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各部之主處理器111。 控制裝置110具備主處理器111、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112、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113。主處理器111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運算處理裝置,且藉由執行ROM112記憶之基本控制程式而控制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各部。主處理器111亦可作為包含ROM112、RAM113等周邊電路或其他IP核心之系統晶片而構成。 ROM112非揮發性地記憶由主處理器111執行之程式。RAM113形成供主處理器111使用之工作區域,且暫時記憶由主處理器111執行之程式或處理對象之資料。 非揮發性記憶部120記憶由主處理器111執行之程式、或由主處理器111處理之資料。 顯示面板116為液晶顯示器等顯示用之面板,例如設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之正面。顯示面板116按照主處理器111之控制而顯示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動作狀態、各種設定值、警告顯示等。 觸控感測器117檢測觸控(接觸)操作或按壓操作。觸控感測器117例如由具有透明電極之壓力感知式或靜電電容式之感測器構成,且重疊配置於顯示面板116之顯示面。觸控感測器117於檢測到操作之情形時,將包含操作位置或操作位置之數量之操作資料輸出至主處理器111。主處理器111根據觸控感測器117之輸出,檢測對顯示面板116之操作,並取得操作位置。主處理器111基於藉由觸控感測器117檢測出之操作位置、及於顯示面板116顯示中之顯示資料122而實現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圖形使用者介面)操作。 控制裝置110經由感測器I/F(Interface:介面)114而與設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各部之感測器連接。感測器I/F114為取得感測器輸出之檢測值並輸入至主處理器111之介面。感測器I/F114亦可具備將感測器輸出之類比信號轉換為數位資料之A/D(Analogue/Digital:類比/數位)轉換器。又,感測器I/F114亦可向各感測器供給驅動電流。又,感測器I/F114亦可具備根據主處理器111指定之取樣頻率而取得各個感測器之輸出值,並輸出至主處理器111之電路。 於感測器I/F114連接廢紙剩餘量感測器301、排紙感測器303、及基重感測器309。 廢紙剩餘量感測器301檢測供給部10收納之廢紙之剩餘量。控制部150例如於廢紙剩餘量感測器301檢測出之廢紙之剩餘量低於設定值之情形時報知廢紙不足。 排紙感測器303檢測蓄積於排出部96具有之托盤或堆料機之片材S之量。控制部150於排紙感測器303檢測出之片材S之量多於設定值之情形時,進行報知。 基重感測器309係如上所述沿著片材S之搬送路徑配置,且藉由對片材S進行光學性之讀取,而檢測片材S之基重的感測器,並將光學檢測之檢測值輸出至控制裝置110。基重感測器309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寬度方向WD)之複數個位置檢測基重。控制裝置110可基於基重感測器309之檢測結果(輸出值)而檢測片材S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基重感測器309如上所述不限於片材S之搬送路徑,亦可為設置於第2網狀物W2之搬送路徑,且對第2網狀物W2進行檢測者。 圖8之構成係一例,例如片材製造裝置100亦可具有其他感測器,且控制裝置110可取得該等感測器之檢測值。例如,片材製造裝置100亦可具備檢測添加物供給部52之添加物剩餘量之感測器、檢測片材製造裝置100儲存加濕用之水之槽(省略圖示)之水量之感測器等。又,片材製造裝置100亦可具備檢測於片材製造裝置100內部流動之空氣之溫度、風量、風速之感測器。 控制裝置110經由驅動部I/F(Interface)115而連接於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各驅動部。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驅動部為馬達、泵、加熱器等。 於驅動部I/F115,作為控制裝置110之控制對象,連接有粗碎部311、解纖部312、給紙馬達313、添加物供給部314、鼓風機315、加濕部316、轉筒部驅動部317、及分斷部319。 粗碎部311包含使於粗碎部12中裁斷原料即廢紙之裁斷刃(省略圖示)旋轉之馬達等驅動部。解纖部312包含使解纖部20所具備之轉子(省略圖示)旋轉之馬達等驅動部。給紙馬達313係自供給部10供給廢紙之馬達。添加物供給部314包含驅動於排出部52a中送出添加物之螺旋送料器之馬達、使排出部52a開閉之馬達或致動器等驅動部。鼓風機315包含解纖部鼓風機26、捕集鼓風機28、混合鼓風機56、抽吸鼓風機77等。該等各鼓風機亦可個別地連接於驅動部I/F115。 加濕部316包含由氣化式或暖風氣化式加濕器構成之加濕部202、204、206、208、及由產生霧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之加濕部210、212。 轉筒部驅動部317包含使轉筒部41旋轉之馬達,使轉筒部61旋轉之馬達等驅動部。 皮帶驅動部318包含驅動網帶46之馬達、驅動網帶72之馬達、及驅動網帶79a之馬達等驅動部。又,皮帶驅動部318亦可具備檢測上述各馬達之旋轉速度、旋轉量、旋轉角等之旋轉編碼器或旋轉角感測器等檢測部。 分斷部319包含使旋轉體49旋轉之馬達等驅動部。 基重調整部341為按照控制裝置110之控制而動作之驅動部,且對流入至堆積部60之材料之搬送氣流M1、M2、M3,變更或調整風向、風量、風速、及該等之左右平衡之至少任一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驅動氣流限制部401之板驅動部403相當於基重調整部341。 吸氣調整部342為按照控制裝置110之控制而動作之驅動部,且對堆積部60吸入之不包含材料之空氣變更或調整風向、風量、風速、及該等之左右平衡之至少任一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吸氣限制部511、512相當於吸氣調整部342,更詳細而言,板驅動部511b、512b相當於吸氣調整部342。板驅動部511b、512b可為各自獨立且可根據控制裝置110之控制而動作之構成,亦可相互連動地動作。 圖10係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功能方塊圖,且顯示記憶部140、及控制部150之功能性構成。記憶部140為由非揮發性記憶體120(圖9)構成之邏輯性記憶部。 控制部150、及控制部150具有之各種功能部藉由主處理器111執行程式,且藉由軟體與硬體之協動而形成。構成該等功能部之硬體例如列舉主處理器111、及非揮發性記憶部120。 記憶部140例如記憶設定資料121、顯示資料122、及基重設定資料123。設定資料121包含設定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動作之資料。例如,設定資料121包含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各種感測器之特性、或基於各種感測器之檢測值由主處理器111檢測異常之處理中使用之臨限值等資料。顯示資料122為主處理器111顯示於顯示面板116之畫面資料。顯示資料122可為固定之圖像資料,亦可為設定顯示由主處理器111產生或取得之資料之畫面顯示的資料。 基重設定資料123為將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與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動作條件等建立對應的資料。 片材製造裝置100可藉由以控制裝置110控制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而製造各種狀態之片材S。即,可藉由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之動作,使片材S之特定方向之基重之分佈變化。因此,為了將片材S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設為所期望之狀態,可微調整(微調)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量等。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對於片材S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預先可選擇地預設1個以上之基重分佈。具體而言,將1個以上之基重分佈、與規定用以實現各基重分佈之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之動作之參數建立對應並記憶於記憶部140。該資料相當於基重設定資料123。根據該構成,當自可選擇之基重分佈選擇1個基重分佈時,自基重設定資料123取得對應於選擇之基重分佈之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參數。且,按照取得之驅動參數使片材製造裝置100動作。藉此,可無需調整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之動作量等之作業,而快速地製造具有選擇之基重分佈之片材S,亦可變更片材S之基重分佈。 控制部150具有作業系統(OS:Operating System)151、顯示控制部152、操作檢測部153、檢測控制部154、驅動控制部155、及基重調整控制部157之功能。 作業系統151之功能為記憶部140記憶之控制程式之功能,其他控制部150之各部為於作業系統151上執行之應用程式之功能。 顯示控制部152基於顯示資料122使圖像顯示於顯示面板116。 操作檢測部153檢測對觸控感測器117之操作。操作檢測部153特定與觸控感測器117中檢測出之操作之操作位置對應之GUI操作之內容。 檢測控制部154取得連接於感測器I/F114之各種感測器之檢測值。又,檢測控制部154就連接於感測器I/F114之感測器之檢測值,與預先設定之臨限值(設定值)比較而進行判定。檢測控制部154於判定結果符合進行報知之條件之情形時,將報知內容輸出至顯示控制部152,並藉由顯示控制部152進行圖像或文字之報知。 驅動控制部155控制經由驅動部I/F115連接之各驅動部之啟動(始動)及停止。又,驅動控制部155亦可為對解纖部鼓風機26或混合鼓風機56等進行轉速之控制之構成。 基重調整控制部157、及驅動控制部155於根據操作檢測部153檢測出之操作而進行基重分佈相關之設定之情形時,參照基重設定資料123。基重調整控制部157自基重設定資料123取得對應於設定之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參數。基重調整控制部157根據取得之驅動參數而決定基重調整部341、及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量,使基重調整部341及吸氣調整部342動作。 又,基重調整控制部157藉由基重感測器309執行檢測,取得基重感測器309之輸出值,並基於取得之輸出值而求出片材S之基重分佈。基重調整控制部157比較根據操作檢測部153檢測出之操作設定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與自基重感測器309之輸出值求出之基重分佈,判定基重分佈是否為目標狀態。於基重分佈脫離視為目標狀態之範圍之情形時,基重調整控制部157調整基重調整部341及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參數,以片材S之基重分佈成為目標狀態之方式進行控制。 圖11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動作之流程圖。 控制部150於將片材製造裝置100之電源接通時(步驟ST1),開始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動作之設定(步驟ST2)。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動作之設定例如藉由顯示部160顯示設定用之畫面,並根據使用者對該設定用畫面之輸入操作而進行。於片材製造裝置100設定製造之片材S之尺寸或數量等後,控制部150藉由顯示部160顯示目標分佈選擇畫面160a(步驟ST3)。 圖12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100之顯示例之模式圖,顯示目標分佈選擇畫面160a之例。於圖12所例示之目標分佈選擇畫面160a顯示畫面之名稱,且配置有基重分佈選擇圖像162、與選擇狀態顯示部163。 基重分佈選擇圖像162為使用者用以指示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操作用圖像。基重分佈選擇圖像162包含對應於可以片材製造裝置100設定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種類的圖像162a、162b、162c。於圖像162a、162b、162c各者包含有形容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圖像。當觸控操作圖像162a、162b、162c之任一者時,選擇經觸控操作之圖像所對應之基重分佈。又,圖像162a、162b、162c可包含以言語表現表示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文字,亦可包含對片材S之基重分佈預先賦予之編號。 選擇狀態顯示部163為顯示檢測出對基重分佈選擇圖像162之圖像162a、162b、162c之觸控操作之圖像。即,為顯示根據圖像162a、162b、162c中之觸控操作選擇之基重分佈之圖像。 如此,使用者可利用目標分佈選擇畫面160a,容易地自複數個基重分佈之狀態選擇藉由片材製造裝置100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 控制部150判定是否根據對顯示部160之觸控操作而選擇基重分佈並完成設定(步驟ST4)。於未完成設定之期間(步驟ST4;否),待機直至被選擇。於完成設定之情形時(步驟ST4;是),控制部150基於基重設定資料123之資料,取得並設定基重調整部341及/或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參數 (步驟ST5)。 接著,控制部150根據經設定之驅動參數而調整基重調整部341及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狀態(步驟ST6)。 控制部150開始將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各部初始化之啟動順序(步驟ST6),而移至可製造片材S之狀態。於啟動順序中,以適當之順序適當啟動驅動由控制部155控制之各種馬達及鼓風機等。又,於啟動順序中,包含基重調整部341、吸氣調整部342之各部根據設定值而動作。 控制部150於啟動順序之進行中或執行後開始基重感測器309之檢測,於取樣週期執行基重感測器309之檢測(步驟ST9)。控制部150基於基重感測器309之輸出值,檢測片材S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步驟ST10),判定算出之基重分佈是否符合步驟ST4中選擇之狀態(步驟ST11)。於步驟ST11,即使自基重感測器309之輸出值求出之基重分佈與步驟ST4中設定之基重分佈不完全一致,但只要為容許之範圍內,則控制部150予以肯定判定。例如,亦可於控制部150預先設定可容許之基重分佈之差異之範圍。或者,亦可於基重設定資料123設定片材S之基重分佈、與可視為該基重分佈之範圍。 於基重分佈為目標狀態或可視為目標狀態之範圍內之情形時(步驟ST11;是),控制部150根據顯示部160之顯示等,報知片材S之基重分佈成為使用者已選擇之狀態(步驟ST12)。 控制部150判定是否結束片材製造裝置100之運轉(步驟ST13)。於結束運轉之觸發不成立之期間(步驟ST13;否),控制部150繼續運轉。於產生運轉停止之指示等停止運轉之觸發之情形時(步驟ST13;是),控制部150執行停止順序(步驟ST14)。 另一方面,於基重分佈不在可視為目標狀態之範圍內之情形時(步驟ST11;否),控制部150變更片材製造裝置100之驅動參數(步驟ST15),並返回至步驟ST9。更詳細而言,控制部150以基於基重感測器309之輸出值求出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接近目標狀態之方式,變更基重調整部341及吸氣調整部342之驅動參數。控制部150根據步驟ST15中變更之驅動參數而執行基重調整部341及吸氣調整部342之動作狀態之調整(步驟ST16),並返回至步驟ST9。 如以上說明般,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具有複數個開口61a之轉筒部61。又,具有供通過開口61a之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之堆積面72a,且具備於堆積面72a形成第2網狀物W2之第2網狀物形成部70、及處理第2網狀物W2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部80。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於與第2網狀物W2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控制堆積於堆積面72a之第2網狀物W2之基重之控制部150。 根據應用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片材製造裝置100之控制方法、及片材製造方法,可藉由控制第2網狀物W2之基重而控制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藉此,可於片材S中實現所期望之基重分佈。例如,可藉由於片材S之面內之特定方向(例如寬度方向WD)上使中央部之基重較端部大,而製造特定方向之腰部強韌,且於印表機等搬送時之搬送性較高之片材S。 轉筒部61構成為可旋轉,且於轉筒部61配設有用以將包含材料之搬送氣流M1向轉筒部61之內部供給之管54。管54具有主管54a、分支管54c、及分支管54d。分支管54c自主管54a於分支管54b分支,並連接於轉筒部61之旋轉軸方向之一側之端部。分支管54d自主管54a於分支管54b分支,並連接於轉筒部61之旋轉軸方向之另一側之端部。又,具備氣流限制部401,其設置於分支管54b之附近,且用於根據控制部150之控制而變更於分支管54c流動之搬送氣流M2之材料之搬送量與於分支管54d流動之搬送氣流M3之材料之搬送量的比例。藉此,可藉由變更對轉筒部61自一側供給材料之搬送氣流M2之材料搬送量與自另一側供給材料之搬送氣流M3之材料搬送量的比例,而變更供給至轉筒部61之材料之比例。因此,可變更通過轉筒部61之開口61a堆積之材料之分佈,而控制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 又,轉筒部61具備:外殼部63,其覆蓋轉筒部61之至少形成有開口61a之部分;及材料供給口64a、65a,其用以將包含材料之搬送氣流M1向轉筒部61之內部供給。轉筒部61具備吸氣口501及吸氣口502,其等係用以將不包含材料之空氣即外部氣體O1、O2自外殼部63之外部向轉筒部61之內部供給之吸氣口,且於轉筒部61之旋轉軸方向上分開設置。又,具備可藉由控制部150之控制而變更自吸氣口501、502供給之空氣之流量之比例的吸氣限制部511、512。根據該構成,可藉由變更流入至轉筒部61之外部氣體O1與外部氣體O2之比例,而變更自轉筒部61流出之氣流之分佈。因此,可變更通過轉筒部61之開口61a堆積之材料之寬度方向WD之分佈,而控制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 又,控制部150可控制搬送氣流M1之流量。例如,控制部150可控制混合鼓風機56之送風量,而控制搬送氣流M1、M2、M3之風量。於該情形時,可更有效地控制堆積於堆積面72a之材料之分佈。 又,控制部150可控制吸引氣流M4之流量。例如,控制部150可控制抽吸鼓風機77之送風量,而控制吸引氣流M4之風量。於該情形時,可更有效地控制堆積於堆積面72a之材料之分佈。 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第2網狀物形成部70,其使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於堆積面72a而形成第2網狀物W2;及片材形成部80,其處理第2網狀物W2而形成片材S。又,具有:操作檢測部153,其作為受理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設定之受理部;及控制部150,其基於操作檢測部153受理之基重分佈,控制堆積於第2網狀物形成部70之堆積面72a之第2網狀物W2之基重。 根據該構成,於使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而製造片材S之情形時,可藉由根據片材S之基重設定控制第2網狀物W2之基重,而製造設定之基重之片材S。藉此,可於片材S中(根據需求)實現所期望之基重分佈。例如,藉由於片材S之面內之特定方向上使中央部之基重較端部大,可製造特定方向之腰部強韌,且於印表機等搬送時之搬送性較高之片材S。 片材製造裝置100構成為具有形成有複數個開口61a之轉筒部61,且通過轉筒部61之開口61a之材料堆積於堆積面72a。操作檢測部153例如使用目標分佈選擇畫面160a,受理與第2網狀物W2之搬送方向F交叉之特定方向(寬度方向WD)之基重分佈作為片材S之基重分佈。藉此,於設定與第2網狀物W2之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之情形時,可根據該設定控制第2網狀物W2之基重分佈,而製造具有設定之基重分佈之片材S。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檢測第2網狀物W2或片材S之厚度或基重之基重感測器309。本實施形態之基重感測器309檢測片材S之基重。控制部150基於基重感測器309之檢測結果,控制與搬送方向F交叉之特定方向之第2網狀物W2之基重分佈。於該情形時,可更適當地控制片材S之基重分佈。 又,以上述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及片材製造裝置100之片材製造方法製造之片材S於與藉由搬送輥對夾持而搬送時之搬送方向交叉之特定方向之基重分佈設置有差異。片材S與特定方向之端部相比中央部之基重較大。藉此,片材S與片材整體之基重為相同程度之片材相比,可實現藉由輥對搬送時之搬送方向之腰部強韌,搬送性優異之片材S。又,片材S亦可以特定方向之端部之厚度與中央部之厚度相等之方式製造。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基重分佈實現搬送方向之腰部之強韌與搬送性優異,且無厚度不均之片材S。 [第2實施形態] 圖13係應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1之要部放大圖,尤其是顯示管54及氣流限制部411之放大前視圖。 片材製造裝置101係由於除了以下說明之氣流限制部411以外均與片材製造裝置100(圖1)同樣地構成,故對共通之構成附註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圖13所示之氣流限制部411配置於管54之分支部54b之上方(上游側)。氣流限制部411具有:板狀之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其自主管54a之側壁側朝向軸中心配置;及旋動部413,其使氣流限制旋動板412於圖中以箭頭RD所示之方向旋動。於圖13之例中,構成為一對氣流限制旋動板412逐一配置於主管54a之右方向R側與左方向L側。各個氣流限制旋動板412藉由旋動部413各自獨立地受控制裝置110之控制而旋動。 一對氣流限制旋動板412之位置以分支部54b分流搬送氣流M1之分流位置54e為基準,相當於分支管54c側之位置、及分支管54d側之位置。 氣流限制部411代替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氣流限制部401(圖5)而設置。即,片材製造裝置101為將片材製造裝置100之氣流限制部401替代為氣流限制部411之構成。 氣流限制部411具備:一對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及使一對氣流限制旋動板412移動之旋動部413。 氣流限制部411之位置較佳為分支部54b之附近,更佳為設置於以分支部54b分支之前之狀態即主管54a。又,最佳為於主管54a上,氣流限制部411靠近分支部54b。 氣流限制旋動板412藉由旋動部413而旋動,且於橫穿主管54a之剖面開口之位置、與沿著主管54a之軸向之位置之間位移。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向主管54a之剖面方向突出之面積由旋動部413之旋動量決定。因此,藉由旋動部413之動作,於主管54a之內部,搬送氣流M1可通過之剖面積變化。旋動部413相當於基重調整部341,且可藉由控制裝置110控制旋動部413之動作之接通斷開及旋動部413之旋動量。控制裝置110可為分別獨立控制一對旋動部413之構成,亦可為進行使一對旋動部413連動之控制者。又,如圖13所示,較佳於較旋動部413更下游側使氣流限制旋動板412旋動。藉此,可抑制氣流限制部411之材料之滯留。 當氣流限制旋動板412旋動時,於主管54a之剖面之右方向R側或左方向L側,搬送氣流M1之流動受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妨礙。即,可藉由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對在主管54a流動之搬送氣流M1產生影響。 例如,於使位於右方向R側之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向主管54a之中央方向突出之情形時,於較主管54a之中央即分流位置54e更靠右方向R側,搬送氣流M1之流道變窄。因此,於主管54a之內部,於右方向R側產生通風阻力。於該狀態下,搬送氣流M1與氣流限制旋動板412碰撞,並以環繞氣流限制旋動板412之方式流動,因而包含於搬送氣流M1之材料偏向左方向L側地流動。於主管54a之內部,藉由偏向左方向L側地移送材料,而於分支部54b中,較搬送氣流M2,於搬送氣流M3流動更多之材料。因此,於轉筒部61,較右方向R側,自左方向L側流入更多之材料。 相對於此,於使位於左方向L側之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向主管54a之中央方向突出之情形時,於較主管54a之中央即分流位置54e更靠左方向L側,搬送氣流M1之流道變窄。因此,於主管54a之內部,於左方向L側產生通風阻力。於該狀態下,搬送氣流M1與氣流限制旋動板412碰撞,並以環繞氣流限制旋動板412之方式流動,因而包含於搬送氣流M1之材料偏向右方向R側地流動。於主管54a之內部,藉由偏向右方向R側地移送材料,而於分支部54b中,較搬送氣流M3,於搬送氣流M2流動更多之材料。因此,於轉筒部61,較左方向L側,自右方向R側流入更多之材料。 又,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對搬送氣流M1之流速產生影響,但對風量產生之影響較輕微,故流入至轉筒部61之搬送氣流M2、M3之風量之和大體不變。然而,於產生搬送氣流M1之混合鼓風機56之風力較弱,且主管54a之剖面積中之因氣流限制旋動板412減少之面積之比例較大之情形時,可能產生風量之減少。 根據第2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1,可藉由以基重調整控制部157控制氣流限制部411而使自管54流入至轉筒部61之材料之左右平衡變化。該效果與第1實施形態中由基重調整控制部157控制氣流限制部401之效果同樣。 因此,第2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1發揮與片材製造裝置100同樣之效果。又,與氣流限制部401(圖5)具備之氣流限制板402相比,構成氣流限制部411之氣流限制旋動板412可以較小之尺寸實現。因此,於主管54a之外部,空間餘裕較小之情形時,氣流限制部411為更有利之構成。 另,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不限於將管54設為剖面圓形之筒之構成,亦可將管54設為剖面為矩形之筒。即,於至少設置氣流限制部411之位置上,以剖面為矩形(方形)之筒構成主管54a。於該情形時,藉由將氣流限制旋動板412設為矩形之板,可更有效地對搬送氣流M1之流動產生一對吸氣限制部512之影響,可更有效地調整轉筒部61之材料分佈。 [第3實施形態] 圖14係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2之要部立體圖,尤其顯示堆積部60及第2網狀物形成部70之構成。 由於片材製造裝置102係除了以下說明之堆積部60a以外,均與片材製造裝置100(圖1)同樣地構成,故對共通之構成附註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片材製造裝置102為將片材製造裝置100之堆積部60(圖3)替代為堆積部60a,且設置給氣管522a、522b、給氣裝置523a、523b之構成。 堆積部60a代替右側壁64(圖3)而具備右側壁64b,代替左側壁65(圖3)而具備左側壁65b。於右側壁64b,與右側壁64同樣地連結有送氣管57a,並自送氣管57a將包含材料之搬送氣流M2供給至轉筒部61之內部。右側壁64b具有於相當於轉筒部61之內側之位置開口且供搬送氣流M2流入之材料供給口64a。 於左側壁65b,與左側壁65同樣地連結有送氣管57b,並自送氣管57b將搬送氣流M3供給至轉筒部61之內部。左側壁65b具有於相當於轉筒部61之內側之位置開口且供搬送氣流M3流入之材料供給口65a。 又,於右側壁64b形成有供給不包含材料之空氣之給氣口521a。給氣口521a為將藉由連結於右側壁64b之給氣管522a供給之空氣供給至轉筒部61之內部的開口。給氣口521a於轉筒部61之旋轉軸Q(圖4)方向延伸而貫通右側壁64b,且於與轉筒部61之內部重疊之位置開口。於轉筒部61之徑向上給氣口521a於與材料供給口64a不同之位置開口。 同樣地,於左側壁65b形成有供給不包含材料之空氣之給氣口521b。給氣口521b為將藉由連結於左側壁65b之給氣管522b供給之空氣供給至轉筒部61之內部的開口。給氣口521b於轉筒部61之旋轉軸Q方向貫通左側壁65b,且於與轉筒部61之內部重疊之位置開口。於轉筒部61之徑向上給氣口521a於與材料供給口65a不同之位置開口。 給氣管522a連接於藉由控制裝置110之控制而動作之給氣裝置523a。給氣管522b連接於藉由控制裝置110之控制而動作之給氣裝置523b。給氣裝置523a、523b具有鼓風機(省略圖示)等,且為分別將空氣送入至給氣管522a、522b之裝置。給氣裝置523a、523b例如可為將藉由加濕部208(圖1)等加濕之加濕空氣送氣至給氣管522a、522b者。或,亦可為將堆積部60a之周邊等片材製造裝置102內部之空氣(外部氣體)送氣至給氣管522a、522b者。對於該等任一種情形,均將由給氣裝置523a、523b供給至轉筒部61之不包含材料之空氣稱為外部氣體。 給氣裝置523a、523b以自材料供給口64a、65a流入至轉筒部61之風量、與抽吸機構76吸引之風量之差所對應之風量供給外部氣體。藉由給氣管522a、522b供給之外部氣體對應於外部氣體O1、O2(圖3)。 給氣裝置523a、523b相當於吸氣調整部342(圖9)。控制部150可藉由基重調整控制部157而調整給氣裝置523a、523b各者送氣至給氣管522a、522b之外部氣體之風量。利用基重調整控制部157之給氣裝置523a、523b之控制與圖3及圖4所示之吸氣限制部511、512之控制同樣。基重調整控制部157可藉由控制給氣裝置523a之送氣量、及給氣裝置523b之送氣量,而變更自右方向R側之給氣口521a流入至轉筒部61之外部氣體、與自左方向L側之給氣口521b流入之外部氣體之左右平衡。如此,基重調整控制部157可與第1實施形態中調整吸氣口501、502之開口面積之控制同樣,控制給氣裝置523a、523b而獲得同樣之效果。如此,根據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2,可藉由控制給氣裝置523a、523b控制轉筒部61內部之材料分佈,而調整與搬送方向F交叉之特定方向(例如寬度方向WD)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 另,給氣裝置523a、523b亦可作為一個給氣裝置而構成。於該情形時,較佳具備變更、調整自給氣裝置送氣至給氣管522a之送氣量(風量)、及自給氣裝置送氣至給氣管522b之送氣量(風量)之機構。例如,設想設置將給氣裝置送氣之氣流分支至給氣管522a與給氣管522b之分支部之構成。亦可採用以下構成:於該分支部配置調整使氣流分流至給氣管522a與給氣管522b之比例的風門(省略圖示),且能藉由控制裝置110控制該風門之位置或驅動狀態。 又,如圖14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2顯示為於主管54a設置氣流限制部401之構成,但亦可代替片材製造裝置102具備之氣流限制部401而設置氣流限制部411(圖12)。 [第4實施形態] 圖15~圖19係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3之說明圖。圖15係片材製造裝置103之要部分解立體圖,且顯示變更用以將不包含材料之空氣自外殼部之外部向轉筒部內部供給之吸氣口之位置的吸氣位置變更部530(位置變更部)。圖16係顯示位置變更部之吸氣口之第1吸氣位置之圖。圖17係顯示吸氣口之第2吸氣位置之圖,圖18係顯示吸氣口之第3吸氣位置之圖,圖19係顯示吸氣口之第4吸氣位置之圖。 片材製造裝置103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可變更吸氣口501、502之位置之構成。關於與片材製造裝置100共通之構成附註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圖15之吸氣位置變更部530具備:開口位置變更板532、使開口位置變更板532旋轉之驅動部531、及與開口位置變更板532重疊配置之壁板533。開口位置變更板532及壁板533為圓形之板,且可以使軸中心一致之方式重疊而用作右側壁64(圖3)、及左側壁65(圖3)。 開口位置變更板532於中心形成有中央開口532a,於自開口位置變更板532之中心偏離之位置形成有外周開口532b。外周開口532b於將吸氣位置變更部530作為右側壁64或左側壁65配置之情形時,期望於與轉筒部61之剖面重疊之位置開口。於該情形時,中央開口532a作為材料供給口64a或材料供給口65a發揮功能,外周開口532b作為吸氣口501或吸氣口502發揮功能。 於壁板533之中心形成中央開口533a。中央開口533a之位置、形狀及尺寸以於將開口位置變更板532與壁板533重疊之狀態下與中央開口532a重疊之方式設定。 於壁板533,於遠離中央開口533a之位置形成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均為可與開口位置變更板532重疊之尺寸之開口,且例如於壁板533之圓周方向上均等地配置。 吸氣位置變更部530構成為以中央開口532a與中央開口533a一致之方式將開口位置變更板532與壁板533重疊。因此,中央開口532a、533a形成一個貫通孔,且作為材料供給口64a、65a使搬送氣流M2、M3通過。 驅動部531可使開口位置變更板532旋轉,而變更開口位置變更板532相對於壁板533之角度。壁板533可設為不藉由驅動部531而旋轉之構成,而只要可由驅動部531變更壁板533與開口位置變更板532之相對角度即可。 當開口位置變更板532相對於壁板533旋轉時,根據該旋轉位置,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之任一者重疊。又,亦存在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之任一者均不重疊之狀態。於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a重疊之情形時,外周開口532b、及外周開口534a形成一個貫通孔,且作為吸氣口501或吸氣口502發揮功能而使外部氣體流通。關於外周開口534b、534c、534d亦同樣。 因此,可藉由531使開口位置變更板532旋轉,變更開口位置變更板532相對於壁板533之旋轉位置,而自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選擇外部氣體流入至轉筒部61之開口。右側壁64側之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均對應於第1吸氣口,左側壁65側之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均對應於第2吸氣口。又,中央開口532a及中央開口533a相當於材料供給口。即,於右側壁64側開口之任一外周開口對應於第1吸氣口之情形時,於左側壁65側開口之任一外周開口對應於第2吸氣口。右側壁64側與左側壁65側可相反。 圖16所示之第1吸氣位置顯示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a重疊之狀態。由於外周開口534a與中央開口533a相比位於更上方,故於第1吸氣位置,於轉筒部61,外部氣體自較材料供給口64a、65a更上方流入。 圖17所示之第2吸氣位置顯示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b重疊之狀態。外周開口534b位於與中央開口533a相同高度之位置,且於搬送方向F上位於下游側。於第2吸氣位置中,於轉筒部61,於與材料供給口64a、65a相同高度之位置,外部氣體自下游側流入。 圖18所示之第3吸氣位置顯示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c重疊之狀態。外周開口534c位於中央開口533a之下方。於第3吸氣位置中,於轉筒部61,外部氣體自材料供給口64a、65a之下方流入。 圖19所示之第4吸氣位置顯示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d重疊之狀態。外周開口534d位於與中央開口533a相同高度之位置,且於搬送方向F上位於上游側。於第4吸氣位置中,於轉筒部61,於與材料供給口64a、65a相同高度之位置,外部氣體自上游側流入。 如此,控制裝置110使驅動部531動作,而使開口位置變更板532旋轉,藉此可變更外部氣體流入至轉筒部61之位置。於該構成中,吸氣位置變更部530相當於吸氣調整部342。 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3具備吸氣位置變更部530,其作為變更用以將不包含材料之空氣自外殼部63之外部供給至轉筒部61之吸氣口之位置的位置變更部。藉此,可藉由變更流入至轉筒部61之氣流之分佈而變更自轉筒部61流出之氣流之分佈。因此,可變更通過轉筒部61之開口61a堆積之材料之分佈,而控制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 又,於第1、第2、第3及第4吸氣位置中,顯示了使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之任一者完全重疊,而使開口面積最大之狀態。片材製造裝置103之控制不限於此,例如亦可設為使外周開口532b與外周開口534a、534b、534c、534d之任一者僅部分重疊之狀態。於該情形時,可相對於外部氣體之流入產生通風阻力。例如,可變更轉筒部61之右方向R側與左方向L側之外部氣體之吸入量之平衡。 圖20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103製造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圖表,顯示變更片材製造裝置103之驅動條件時之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例。更詳細而言,圖20係將片材製造裝置103中控制片材S之基重分佈之結果匯總於圖表者。於圖20顯示應用本發明之實施例1~7、及用於比較之比較例之結果。 於實施例1~7及比較例中,作為片材製造裝置103之驅動條件,設定給材控制、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左右吸氣比例、吸氣位置。給材控制指藉由氣流限制部401限制搬送氣流M1之流動之控制,且可切換限制右方向R側之氣流之控制、限制左方向L側之氣流之控制、及不進行限制之控制。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為對供給至轉筒部61之搬送氣流M1與吸引氣流M4之比例之控制,將通常之片材製造裝置100~103之動作狀態之量設為「大」,將藉由混合鼓風機56之控制而使比例減少之狀態設為「小」。左右吸氣比例指流入至轉筒部61之外部氣體之流入量(吸氣量)之平衡,且可切換設為左方向L側之吸氣量=右方向R側之吸氣量之控制、使左方向L側之吸氣量多於右方向R側之控制、及使左方向L側之吸氣量少於右方向R側之控制。吸氣位置1~4分別為圖16~圖19所示之吸氣位置。 於圖20顯示片材S之寬度方向WD之基重分佈作為對應於各驅動條件之結果。片材S之基重分佈係以將縱軸設為基重,將橫方向設為寬度方向WD之標繪(O)顯示,寬度方向WD之左右方向如以符號R、L所示。 於實施例1中,顯示不進行給材控制,使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減少,將左右吸氣比例設為左方向L=右方向R,且設定第2吸氣位置之例。於實施例1中片材製造裝置103動作之情形時,如圖20所示,獲得寬度方向WD之中央部基重大於端部基重之基重分佈的片材S。 於實施例2中,顯示不進行給材控制,將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設為通常(大),將左右吸氣比例設為左方向L=右方向R,且設定第3吸氣位置之例。於實施例2中片材製造裝置103動作之情形時,如圖20所示,獲得寬度方向WD之中央部基重大於端部基重之基重分佈的片材S。 於實施例3中,顯示不進行給材控制,將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設為通常(大),將左右吸氣比例設為左方向L=右方向R,且設定第1吸氣位置之例。於實施例3中片材製造裝置103動作之情形時,如圖20所示,獲得寬度方向WD之中央部基重小於端部基重之基重分佈的片材S。與實施例2之比較中,可獲得因吸氣位置之不同而異之基重分佈。 於實施例4中,藉由氣流限制部401使氣流限制板402突出於主管54a之剖面之右方向R側。關於其他驅動條件,將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設為通常(大),將左右吸氣比例設為左方向L=右方向R,且設定第2吸氣位置。 於實施例5中,藉由氣流限制部401使氣流限制板402突出於主管54a之剖面之左方向L側。關於其他驅動條件,將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設為通常(大),將左右吸氣比例設為左方向L=右方向R,且設定第2吸氣位置。 於實施例4及5中,由於除了氣流限制部401之限制狀態以外,驅動條件共通,故片材S之基重分佈反映氣流限制部401之控制之差異。於實施例4中獲得左方向L側之端部較右方向R側之端部基重增大之分佈,於實施例5中獲得右方向R側之端部較左方向L側之端部基重增大之分佈。 於實施例6中,不進行給材控制,將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設為通常(大)。以左方向L較右方向R吸氣量增大之方式控制左右吸氣比例,並設定第2吸氣位置。 於實施例7中,不進行給材控制,將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設為通常(大)。以左方向L較右方向R吸氣量減小之方式控制左右吸氣比例,並設定第2吸氣位置。 於實施例6及7中,由於除了吸氣量之左右平衡以外,驅動條件共通,故片材S之基重分佈反映吸氣量之左右平衡之差異。於實施例6中獲得右方向R側之端部較左方向L側之端部基重增大之分佈,於實施例7中相反,獲得左方向L側之端部較右方向R側之端部基重增大之分佈。 又,於比較例中,不進行給材控制,將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設為通常(大),不進行左右吸氣比例之控制,且設定第2吸氣位置。於比較例中片材S之基重分佈於寬度方向WD上大體固定。 又,雖未圖示,但第4吸氣位置可獲得與採用第2吸氣位置之情形同樣之結果。 根據圖20之各實施例,基於與比較例之比較,可明瞭能控制利用氣流限制部401控制氣流、相對於吸引氣流風量之搬送氣流風量比例、利用吸氣位置變更部530變更吸氣口之位置、外部氣體之左右吸氣比例之任一者,而變更片材S之寬度方向WD之基重分佈。 給材控制於使用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氣流限制部411之構成亦可進行同樣之控制。左右吸氣比例於第1~第3實施形態之構成中可變更。因此,根據第1~第4實施形態中說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101、102、103,可藉由控制部150控制裝置之驅動條件而控制片材S之寬度方向WD之基重分佈。因此,可製造具有所期望之基重分佈之片材S。 另,上述實施形態僅為實施申請專利範圍記載之本發明之具體態樣,並非限定本發明者,亦不限定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構成之全部為本發明之必要構成要件。又,本發明並非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者,而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於各種態樣中予以實施。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將基重感測器309配置於片材形成部80與切斷部90之間,並檢測片材S之基重之構成,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可將基重感測器309配置於切斷部90之下游,並以基重感測器309檢測切斷後之片材S。又,亦可將基重感測器309設置於較片材形成部80更上游側,並檢測第2網狀物W2之基重。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亦可構成為製造由硬質之片材或積層之片材構成之板狀、或網狀之製造物,而不限於片材S。又,片材S係紙可為以紙漿或廢紙為原料之紙,亦可為包含天然纖維或合成樹脂製之纖維之不織布。又,片材S之性狀無特別限定,亦可為能作為以筆記或印刷為目的之記錄紙(例如所謂之PPC用紙)使用之紙,又可為壁紙、包裝紙、色紙、繪畫用紙、製圖紙(Kent Paper)等。又,於片材S為不織布之情形時,除了一般之不織布以外,亦可採用纖維板、衛生紙、廚房用紙、清潔片、過濾片、液體吸收材料、吸音體、緩衝材料、墊片等。
2‧‧‧管3‧‧‧管7‧‧‧管8‧‧‧管9‧‧‧料筒10‧‧‧供給部12‧‧‧粗碎部14‧‧‧粗碎刃20‧‧‧解纖部22‧‧‧導入口23‧‧‧管24‧‧‧排出口26‧‧‧解纖部鼓風機27‧‧‧集塵部28‧‧‧捕集鼓風機29‧‧‧管40‧‧‧分選部41‧‧‧轉筒部42‧‧‧導入口43‧‧‧外殼部44‧‧‧排出口45‧‧‧第1網狀物形成部46‧‧‧網帶47‧‧‧輥軸48‧‧‧吸引部49‧‧‧旋轉體50‧‧‧混合部52‧‧‧添加物供給部52a‧‧‧排出部54‧‧‧管(材料供給管)54a‧‧‧主管(第1供給管)54b‧‧‧分支部54c‧‧‧分支管(第2供給管)54d‧‧‧分支管(第3供給管)54e‧‧‧分流位置56‧‧‧混合鼓風機57a‧‧‧送氣管57b‧‧‧送氣管60‧‧‧堆積部61‧‧‧轉筒部(篩部)61a‧‧‧開口61b‧‧‧外周面62‧‧‧導入口63‧‧‧外殼部63a‧‧‧開口64‧‧‧右側壁64a‧‧‧材料供給口64b‧‧‧右側壁65‧‧‧左側壁65a‧‧‧材料供給口65b‧‧‧左側壁66‧‧‧對向壁部68‧‧‧凹部69a‧‧‧樁密封件69b‧‧‧樁密封件70‧‧‧第2網狀物形成部(網狀物形成部)72‧‧‧網帶72a‧‧‧堆積面74‧‧‧輥軸76‧‧‧抽吸機構(吸引部)77‧‧‧抽吸鼓風機79‧‧‧搬送部79a‧‧‧網帶79b‧‧‧輥軸79c‧‧‧抽吸機構80‧‧‧片材形成部82‧‧‧加壓部84‧‧‧加熱部85‧‧‧壓輥86‧‧‧加熱輥90‧‧‧切斷部92‧‧‧第1切斷部94‧‧‧第2切斷部96‧‧‧排出部100‧‧‧片材製造裝置101‧‧‧片材製造裝置102‧‧‧片材製造裝置103‧‧‧片材製造裝置110‧‧‧控制裝置111‧‧‧主處理器112‧‧‧ROM113‧‧‧RAM114‧‧‧感測器I/F115‧‧‧驅動部I/F116‧‧‧顯示面板117‧‧‧觸控感測器120‧‧‧非揮發性記憶部121‧‧‧設定資料122‧‧‧顯示資料123‧‧‧基重設定資料140‧‧‧記憶部150‧‧‧控制部151‧‧‧作業系統152‧‧‧顯示控制部153‧‧‧操作檢測部(受理部)154‧‧‧檢測控制部155‧‧‧驅動控制部157‧‧‧基重調整控制部160‧‧‧顯示部160a‧‧‧目標分佈選擇畫面162‧‧‧基重分佈選擇圖像162a‧‧‧圖像162b‧‧‧圖像162c‧‧‧圖像163‧‧‧選擇狀態顯示部202‧‧‧加濕部204‧‧‧加濕部206‧‧‧加濕部208‧‧‧加濕部210‧‧‧加濕部212‧‧‧加濕部220‧‧‧殼體221‧‧‧正面部222‧‧‧側面部223‧‧‧背面部224‧‧‧上表面部230‧‧‧開閉門301‧‧‧廢紙剩餘量感測器303‧‧‧排紙感測器309‧‧‧基重感測器309a‧‧‧第1檢測部309b‧‧‧第2檢測部309c‧‧‧第3檢測部311‧‧‧粗碎部312‧‧‧解纖部313‧‧‧給紙馬達314‧‧‧添加物供給部315‧‧‧鼓風機316‧‧‧加濕部317‧‧‧轉筒部驅動部318‧‧‧皮帶驅動部319‧‧‧分斷部341‧‧‧基重調整部342‧‧‧吸氣調整部401‧‧‧氣流限制部402‧‧‧氣流限制板403‧‧‧板驅動部412‧‧‧氣流限制旋動板413‧‧‧旋動部501‧‧‧吸氣口(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502‧‧‧吸氣口(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511‧‧‧吸氣限制部(第2調整部)511a‧‧‧限制板511b‧‧‧板驅動部512‧‧‧吸氣限制部(第2調整部)512a‧‧‧限制板512b‧‧‧板驅動部521a‧‧‧給氣口(材料供給口)521b‧‧‧給氣口(材料供給口)522a‧‧‧給氣管522b‧‧‧給氣管523a‧‧‧給氣裝置(第2調整部)523b‧‧‧給氣裝置(第2調整部)530‧‧‧吸氣位置變更部(位置變更部)531‧‧‧驅動部532‧‧‧開口位置變更板532a‧‧‧中央開口(材料供給口)532b‧‧‧開口位置變更板532b‧‧‧外周開口533‧‧‧壁板533a‧‧‧中央開口(材料供給口)534a‧‧‧外周開口(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534b‧‧‧外周開口(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534c‧‧‧外周開口(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534d‧‧‧外周開口(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A-A‧‧‧線A1‧‧‧加濕空氣D‧‧‧下方向DF‧‧‧降流F‧‧‧搬送方向L‧‧‧左方向M1‧‧‧搬送氣流M2‧‧‧搬送氣流M3‧‧‧搬送氣流M4‧‧‧吸引氣流、搬送方向O1‧‧‧外部氣體O2‧‧‧外部氣體P‧‧‧細分體Q‧‧‧旋轉軸R‧‧‧右方向RD‧‧‧方向S‧‧‧片材SD‧‧‧移動範圍ST1~ST16‧‧‧步驟U‧‧‧上方向V1‧‧‧箭頭V1‧‧‧速度V2‧‧‧箭頭V2‧‧‧速度W1‧‧‧第1網狀物W2‧‧‧第2網狀物(網狀物)WD‧‧‧寬度方向WS1‧‧‧中央部WS2‧‧‧端部WS3‧‧‧端部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構成之模式圖。 圖2係片材製造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3係片材製造裝置之要部立體圖。 圖4係片材製造裝置之要部剖視圖。 圖5係片材製造裝置之要部放大圖。 圖6係圖5之A-A線之剖視圖。 圖7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之基重檢測之說明圖,係顯示厚度感測器之配置狀態的俯視圖。 圖8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之基重檢測之說明圖,係顯示第2網狀物之基重分佈的圖表。 圖9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之控制系統之構成之方塊圖。 圖10係顯示控制部及記憶部之功能性構成之方塊圖。 圖11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之動作之流程圖。 圖12係顯示片材製造裝置之顯示例之圖。 圖13係第2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要部放大圖。 圖14係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要部立體圖。 圖15係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要部分解立體圖。 圖16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吸氣口之第1吸氣位置的圖。 圖17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吸氣口之第2吸氣位置的圖。 圖18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吸氣口之第3吸氣位置的圖。 圖19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吸氣口之第4吸氣位置的圖。 圖20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所製造之片材之基重分佈的圖表。
60:堆積部
61:轉筒部
61a:開口
61b:外周面
63:外殼部
64:右側壁
64a:材料供給口
65:左側壁
65a:材料供給口
66:對向壁部
68‧‧‧凹部
69a‧‧‧樁密封件
69b‧‧‧樁密封件
70‧‧‧第2網狀物形成部
72‧‧‧網帶
72a‧‧‧堆積面
76‧‧‧抽吸機構
511‧‧‧吸氣限制部
511a‧‧‧限制板
511b‧‧‧板驅動部
512‧‧‧吸氣限制部
512a‧‧‧限制板
512b‧‧‧板驅動部
A1‧‧‧加濕空氣
D‧‧‧下方向
L‧‧‧左方向
M2‧‧‧搬送氣流
M3‧‧‧搬送氣流
M4‧‧‧吸引氣流、搬送方向
O1‧‧‧外部氣體
O2‧‧‧外部氣體
Q‧‧‧旋轉軸
R‧‧‧右方向
U‧‧‧上方向
W2‧‧‧第2網狀物
WD‧‧‧寬度方向

Claims (5)

  1.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篩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網狀物形成部,其具有供通過上述開口之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之堆積面,且於上述堆積面形成網狀物;片材形成部,其處理上述網狀物而形成片材;及控制部,其於與上述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控制堆積於上述堆積面之上述網狀物之基重;且上述篩部具備可旋轉之轉筒部;配設用以將包含上述材料之搬送氣流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之材料供給管;上述材料供給管具備:第1供給管;第2供給管,其於分支部自上述第1供給管分支,且連接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之一側之端部;第3供給管,其於上述分支部自上述第1供給管分支,且連接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之另一側之端部;及第1調整部,其設置於上述分支部之附近,且用於根據上述控制部之控制而變更於上述第2供給管流動之上述搬送氣流對上述材料之搬送量與於上述第3供給管流動之上述搬送氣流對上述材料之搬送量的比例。
  2.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篩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網狀物形成部,其具有供通過上述開口之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之堆積面,且於上述堆積面形成網狀物;片材形成部,其處理上述網狀物而形成片材;及控制部,其於與上述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控制堆積於上述堆積面之上述網狀物之基重;且上述篩部具備:可旋轉之轉筒部;外殼部,其覆蓋上述轉筒部之至少形成有上述開口之部分;材料供給口,其用以將包含上述材料之搬送氣流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第1及第2吸氣口,其等用以將不包含上述材料之空氣自上述外殼部之外部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且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分開設置;及第2調整部,其根據上述控制部之控制而變更自上述第1及上述第2吸氣口供給之空氣之流量之比例。
  3.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篩部,其具有複數個開口;網狀物形成部,其具有供通過上述開口之包含纖維之材料堆積之堆積面,且於上述堆積面形成網狀物;片材形成部,其處理上述網狀物而形成片材;及控制部,其於與上述網狀物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控制堆積於 上述堆積面之上述網狀物之基重;且上述篩部具備:可旋轉之轉筒部;外殼部,其覆蓋上述轉筒部之至少形成有上述開口之部分;材料供給口,其用以將包含上述材料之搬送氣流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上述第1及上述第2吸氣口,其等用以將不包含上述材料之空氣自上述外殼部之外部向上述轉筒部之內部供給,且於上述轉筒部之旋轉軸方向分開設置;及位置變更部,其根據上述控制部之控制,分別變更上述第1吸氣口相對於上述材料供給口之位置、及上述第2吸氣口相對於上述材料供給口之位置。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搬送氣流之流量。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製造裝置,其中具有吸引部,其藉由吸引氣流將上述材料朝上述堆積面吸引;且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吸引氣流之流量。
TW107109017A 2017-03-22 2018-03-16 片材製造裝置 TWI692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5337 2017-03-22
JP2017055337A JP7035325B2 (ja) 2017-03-22 2017-03-22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5419A TW201835419A (zh) 2018-10-01
TWI692565B true TWI692565B (zh) 2020-05-01

Family

ID=63585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9017A TWI692565B (zh) 2017-03-22 2018-03-16 片材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31705A1 (zh)
EP (1) EP3604655A4 (zh)
JP (1) JP7035325B2 (zh)
CN (1) CN110446809A (zh)
TW (1) TWI692565B (zh)
WO (1) WO20181738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76140B1 (ko) * 2016-10-19 2017-09-19 금오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근적외선 차단용 화장료 조성물 및 근적외선 차단제
JP7119661B2 (ja) * 2018-07-06 2022-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ウェブ形成装置、ウェブ加工装置、繊維原料再生装置、及び、ウェブ形成方法
JP7268353B2 (ja) * 2018-12-28 2023-05-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旋回流形成装置および堆積装置
JP2021050450A (ja) * 2019-09-26 2021-04-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繊維体堆積装置
JP2021123833A (ja) * 2020-02-07 2021-08-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繊維体堆積装置および繊維構造体製造装置
CN113246254A (zh) * 2020-02-07 2021-08-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纤维体堆积装置以及纤维结构体制造装置
JP2022055780A (ja) 2020-09-29 2022-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22056063A (ja) * 2020-09-29 2022-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CN113005808B (zh) * 2021-01-27 2022-06-10 佛山楠亚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纸浆挤压造纸设备
CN114040651B (zh) * 2021-11-15 2023-05-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可调节冷却区域的主动风冷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2009A (ja) * 2004-11-02 2006-05-25 Kao Corp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6089283A (ja) * 2014-10-30 2016-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8498B2 (ja) 1994-06-30 2001-06-18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抄紙機の紙厚制御装置
JPH09273095A (ja) * 1996-04-01 1997-10-2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抄紙機の坪量プロファイル制御装置及びマップ判定方法
GB9701500D0 (en) * 1997-01-24 1997-03-12 Bpb Plc Non-woven inorganic fibre mat
US5944957A (en) * 1997-03-14 1999-08-31 Valmet Corporation Regulations system in a paper machine for controlling variation of the basis weight of the paper in the machine direction
DE19843729A1 (de) * 1998-09-24 2000-03-30 Voith Sulzer Papiertech Paten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erbesserung des Schrumpfungs-Querprofils
DK1440197T3 (da) * 2001-08-20 2005-03-14 Dan Web Holding As Formerhoved med indstillelige nålevalser
US6799957B2 (en) * 2002-02-07 2004-10-05 Nordson Corporation Forming system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hermoplastic nonwoven webs and laminates
JP2004222774A (ja) * 2003-01-20 2004-08-12 Daio Paper Corp 吸収体の積繊方法
US8882965B2 (en) * 2011-01-12 2014-11-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aper recycling system and paper recycling method
JP6264986B2 (ja) * 2014-03-26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US9890500B2 (en) * 2014-11-26 2018-02-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107949670B (zh) * 2015-09-11 2021-03-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2009A (ja) * 2004-11-02 2006-05-25 Kao Corp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2016089283A (ja) * 2014-10-30 2016-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6809A (zh) 2019-11-12
JP2018159140A (ja) 2018-10-11
EP3604655A4 (en) 2021-01-06
EP3604655A1 (en) 2020-02-05
TW201835419A (zh) 2018-10-01
WO2018173849A1 (ja) 2018-09-27
JP7035325B2 (ja) 2022-03-15
US20200131705A1 (en)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2565B (zh) 片材製造裝置
WO2018043034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747509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604428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562157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9642374B (zh)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
WO2018043057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954328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733743B2 (ja) 気化式加湿ユニット、気化式加湿ユニットの制御方法、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WO2018100989A1 (ja) ウェブ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16160561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590074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714871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システム
WO2018163743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システム
WO2018163681A1 (ja) 古紙供給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455161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WO2018043078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18150666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システム
JP2018140560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8115411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006244B2 (ja) 繊維原料再生装置、および、繊維原料再生方法
WO2018163887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システム
WO2018155004A1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20000951A (ja) 裁断装置、裁断方法、及び、紙再生装置
JP2018035996A (ja) 気化式加湿ユニット、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