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8149B - 車輛下部構造 - Google Patents

車輛下部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8149B
TWI668149B TW106137574A TW106137574A TWI668149B TW I668149 B TWI668149 B TW I668149B TW 106137574 A TW106137574 A TW 106137574A TW 106137574 A TW106137574 A TW 106137574A TW I668149 B TWI668149 B TW I6681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width direction
viewed
flo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7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9231A (zh
Inventor
渥美日向
高柳旬一
吉本謙一郎
田邉大輔
川瀬恭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9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9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8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81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62D23/005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with integrated chassis in the whole shell, e.g. meshwork, tub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藉由在側車框之反曲部之間而沿著車輛寬幅方向所被作配置的橫樑構件,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係成為能夠將荷重從該其中一方之側車框來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處。因此,若是對於車輛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offset)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該碰撞荷重係從被輸入有該碰撞荷重之其中一方之側車框起經由橫樑構件而被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處,並且,藉由該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該碰撞荷重係被作支撐。

Description

車輛下部構造
本發明,係有關於車輛下部構造。
在日本特開2010-179898號公報中,係揭示有一種有關於車輛之前部車體構造的發明。此車輛之前部車體構造,係具備有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一對之側前車框、和與側前車框之車輛後方側的端部相連續並且被配置在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而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之一對之底車框。亦即是,係藉由側前車框和底車框,而構成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之車體骨架的一部分。又,從底車框之長邊方向中央部起,係朝向被設置於車底板處之通道(tunnel)部而延伸有底副車框。而,底副車框之車輛後方側的端部,係藉由橫跨通道部地而被作配置之補強樑而被作連結。因此,在日本特開2010-179898號公報中所記載的技術,係能夠使相對於由正面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之車體的剛性提昇。   然而,在日本特開2010-179898號公報中,側前車框係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直線性地延伸,相對於此,底車框係以從側前車框之車輛後方側的端部起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廣的方式而延伸。因此,若是對於車輛而輸入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應力會集中於側前車框與底車框之間的連接部處,其結果,可以想見,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係會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彎折變形。亦即是,日本特開2010-179898號公報之技術,在對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導致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彎折變形的情形作抑制之點上,係仍有改善的餘地。   又,在將日本特開2010-179898號公報之技術適用於電動車之車體中的情況時,較理想,係能夠在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確保有廣闊的用以配置對於動力單元供給電力之電池等的電力供給部之空間。但是,在日本特開2010-179898號公報中,於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係被配置有側底車框以及補強樑,在確保配置電力供給部之廣闊的空間之點上,亦仍存在有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係得到一種能夠對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導致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彎折變形的情形作抑制並且也能夠在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確保廣闊的配置電力供給部之空間的車輛下部構造。   本發明之第1態樣,係為一種車輛下部構造,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車底板,係構成單殼體(monocoque)構造之車體中的車底部之一部分;和左右一對之側車框,係具備有側前車框和側後車框,該側前車框,係構成延伸於前述車體之車輛前後方向的骨架之一部分,並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於車輛前後方向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該側後車框,係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而被與該車底板作接合,並且被設置有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為以從側前車框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展的方式而延伸的反曲部;和電力供給部,係被配置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的前述側車框之間,並且能夠對於被搭載於車輛上之動力單元供給電力;和橫樑部,係在前述反曲部間沿著車輛寬幅方向而被作配置,並當其中一方之前述側車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能夠將荷重從該其中一方而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   若依據上述第1態樣,則在單殼體構造之車體中的車底部之一部分係藉由車底板所構成,並且在該車體之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的骨架之一部分係藉由具備有側前車框以及側後車框之左右一對之側車框來構成。又,側後車框,係在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而被與該車底板作接合,並且,在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的側車框間,係被配置有電力供給部。而,係成為能夠藉由電力供給部來對於被搭載於車輛處之動力單元供給電力。   於此,在本發明中,係於側後車框處,被設置有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以從側前車框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廣的方式而延伸之反曲部。因此,相較於使側後車框從側前車框起而直接朝向車輛後方側作直線性延伸一般之構成,係能夠將車底板之在車輛下方側處的側車框間之空間(亦即是電力供給部所被作配置之空間)增大。   另外,側車框,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雖然側前車框之部分係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但是,於被設置有該反曲部之場所處,係如同上述一般地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而彎曲。另外,於此之所謂「直線性」,係亦包含有側前車框僅朝向車輛寬幅方向而些許地傾斜並延伸存在的狀態。因此,若是對於車輛而輸入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可以想見,側車框係會在反曲部處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變形。   於此,在本發明中,係藉由在側車框之反曲部之間而沿著車輛寬幅方向所被作配置的橫樑部,而成為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能夠將荷重從該其中一方之側車框來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處。因此,若是對於車輛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該碰撞荷重係從被輸入有該碰撞荷重之其中一方之側車框起經由橫樑部而被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處,並且,藉由該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該碰撞荷重係被作支撐。   本發明之第2態樣,係在上述第1態樣中,係更進而具備有:扭力箱,係被配置在前述側車框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並且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觀察時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會與前述橫樑部之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相重疊之位置處,並且被接合於沿著前述車底板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而延伸存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搖臂與該側車框處。   若依據上述第2態樣,則係在側車框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處被配置有扭力箱,並且,該扭力箱,係被接合於沿著車底板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而延伸存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搖臂與該側車框處。因此,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被輸入至側車框處之碰撞荷重,係經由扭力箱而被分散至搖臂處。   另外,在車輛之偏置碰撞時,可以想見,起因於碰撞荷重而被作了移動的前輪,係會與搖臂之車輛前方側之部分相碰撞。而,於此情況,可以想見,在扭力箱處,係產生以該扭力箱與搖臂之間之接合部處的車輛前方側之部分作為支點並且以車輛上下方向作為軸之力矩,該力矩係作為彎曲力矩而作用於側車框處。   於此,在本發明中,係配置在當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觀察時扭力箱之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會與橫樑部之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相重疊之位置處。另外,於此之所謂「相重疊之位置」,係並不僅是扭力箱之縱壁部與橫樑部之縱壁部完全相互重疊的位置,而亦包含有此些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偏移並使一部分相互重疊的位置或者是相互交叉而部分相互重疊的位置。因此,藉由起因於上述碰撞荷重而被作了移動的前輪所在扭力箱處發生的力矩,係藉由扭力箱之縱壁部為經由側車框而被橫樑部之縱壁部所支撐一事,而相互抵消。   本發明之第3態樣,係在上述第1或第2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構成前述橫樑部之車輛下方側的下側壁部,係以當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會與構成前述側車框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之下壁部相重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或者是被與該下壁部作連結,並且,係構成為能夠將前述荷重從前述下壁部而傳導至前述下側壁部處。   若依據上述第3態樣,則構成橫樑部之車輛下方側的下側壁部,係以當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會與構成側車框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之下壁部相重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或者是被與該下壁部作連結。而,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係成為能夠將荷重從該側車框之下壁部來傳導至橫樑部之下側壁部處。因此,當對於車輛而輸入有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時,側車框之下壁部係藉由橫樑部之下側壁部而被作支撐,其結果,係能夠對於在側車框處而產生以車輛前後方向作為軸之力矩的情形作抑制。   本發明之第4態樣,係在上述第1~第3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在構成前述電力供給部之外殼的電池殼之內側處,係被配置有作為前述橫樑部之補強部,前述補強部,係構成為相較於前述電池殼而更難以相對於前述荷重而變形。   若依據上述第4態樣,則在構成電力供給部之外殼的電池殼之內側處,係在側車框之反曲部之間沿著車輛寬幅方向而被配置有補強部。而,補強部,係構成為相較於電池殼而更難以相對於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所被輸入的荷重而變形。另外,於此之所謂「難以變形」,係指當對於補強部以及電池殼之各者分別輸入了相同大小之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之荷重時,補強部之從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端部的初期位置起之位移量(變形行程)係較電池殼之從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部分的初期位置起之位移量而更小。   因此,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之從該其中一方之側車框起而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處的荷重之傳導路徑,係藉由補強部而被構成,而能夠將該荷重藉由該另外一方之側車框來作支撐。   本發明之第5態樣,係在上述第4態樣中,構成為:前述電池殼,係藉由締結構件而被固定在構成前述側車框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的下壁部處。   若依據上述第5態樣,則由於電池殼係藉由締結構件而被固定在構成側車框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的下壁部處,因此,相較於將該電池殼固定在側車框之側壁部等處的情況,固定作業係成為容易。另外,當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造成側車框變形時,可以想見,起因於在側車框之側壁部處被施加有壓縮荷重或拉張荷重一事,應力係會集中在締結構件之締結場所處。關於此點,在本發明中,由於如同上述一般,電池殼係被固定在側車框之下壁部處,因此係能夠對於應力集中在締結構件之締結場所處的情形作抑制。   本發明之第6態樣,係在上述第1~第5態樣中,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前述橫樑部,係被配置在將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在其中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以及在另外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作連結之直線上。   若依據上述第6態樣,則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其中一方之側車框係以側前車框與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作為邊界,而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彎曲。又,另外一方之側車框係以側前車框與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作為邊界,而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彎曲。因此,當並未設置有橫樑部的情況時,若是對於其中一側或另外一側之側車框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被輸入有碰撞荷重之側車框,係以反曲點作為起點而產生彎折變形。   於此,在本發明中,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而將反曲點彼此作連結的直線上,係被配置有橫樑部。因此,當在其中一側或另外一側之側車框處而被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時,係能夠將被輸入有該碰撞荷重之側車框,藉由成為該變形之起點的場所來作支撐。   本發明之第7態樣,係為一種車輛下部構造,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車底板,係構成單殼體(monocoque)構造之車體中的車底部之一部分;和左右一對之側車框,係具備有側前車框和側後車框,該側前車框,係構成延伸於前述車體之車輛前後方向的骨架之一部分,並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於車輛前後方向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該側後車框,係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而被與該車底板作接合,並且被設置有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以從側前車框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展的方式而延伸的反曲部;和電力供給部,係被配置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的前述側車框之間,並且能夠對於被搭載於車輛上之動力單元供給電力;和橫樑部,係於前述反曲部間而被配置在將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的在其中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以及在另外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作連結之直線上,並將前述側車框彼此作連結。   若依據上述第7態樣,則係基本性與第1態樣設為相同之構成,並發揮同樣的作用。進而,在本發明中,橫樑部,係在反曲部間被配置在將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的其中一方之側車框的反曲點以及另外一方之側車框的反曲點作連結之直線上,並且將該側車框彼此作連結。因此,若是對於車輛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該碰撞荷重係從被輸入有該碰撞荷重之其中一方之側車框的成為變形之起點的場所起,經由橫樑部而被直接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處,並且,藉由該另外一方之側車框,該碰撞荷重係被作支撐。   如同以上所作了說明一般,第1態樣之車輛下部構造,係能夠對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導致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變形的情形作抑制,並且也能夠在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確保廣闊的配置電力供給部之空間。   第2態樣之車輛下部構造,在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之輸入時,係能夠對起因於該碰撞荷重而被作了移動的前輪之對於在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所造成的影響作抑制。   第3態樣之車輛下部構造,在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之輸入時,係能夠將在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以安定的狀態來作支撐。   第4態樣之車輛下部構造,係能夠並不在車體側追加構件地,而對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造成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變形的情形作抑制。   第5態樣之車輛下部構造,係能夠將電力供給部的固定作業之效率提高,並且在對於車體而輸入有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時,係能夠對於該電力供給部從車體而脫離的情形作抑制。   第6態樣之車輛下部構造,在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之輸入初期時,係能夠將該碰撞荷重作支撐。   第7態樣之車輛下部構造,係能夠對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導致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變形的情形作抑制,並且也能夠在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確保廣闊的配置電力供給部之空間。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使用圖1~圖6,針對本發明之車輛下部構造的第1實施形態作說明。另外,在各圖中所適宜標示的箭頭FR,係代表車輛前方側,箭頭UP,係代表車輛上方側,箭頭LH,係代表車輛寬幅方向左側。   首先,使用圖5以及圖6,針對被適用有本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10」之概略構成作說明。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車輛10,由於基本上係被設為左右對稱之構成,因此,以下,主要係針對車輛10之車輛寬幅方向左側的部分之構成作說明,關於車輛寬幅方向右側之部分的構成,則係適宜將說明省略。   車輛10,係包含有「車體12」、和被搭載於車輛10處的未圖示之馬達等之「動力單元」、以及被安裝於車體12處之後述之作為電力供給部的「電池包54」,而構成之。動力單元,係成為從電池包54而接收電力之供給並被驅動,藉由以該動力單元所產生的驅動力,車輛10係成為進行行駛。   車體12,係被設為單殼體構造,並具備有構成該車體12之車輛下方側的「車底部14」之一部分並且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於車輛前後方向以及車輛寬幅方向上而延伸存在的「車底板16」。此車底板16,係對鋼板進行衝壓加工而形成,並包含有主要構成其之車輛前方側之部分的前部板部16A(以下,稱作F板部16A)、和構成其之車輛前後方向中央部的中央板部16B(以下,稱作C板部16B)、以及構成其之車輛後方側部分之後部板部16C(以下,稱作R板部16C),而構成之。   詳細而言,F板部16A,係在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了觀察的剖面觀察下,被設為以朝向車輛前方下側而成為凸的方式來作了彎曲或者是彎折並且於車輛寬幅方向上延伸之板狀。在此F板部16A之車輛上方側的部分處,係如同圖2中所示一般,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有緩衝板18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該緩衝板18,係從該F板部16A起朝向車輛上方側延伸,並且延伸存在於車輛寬幅方向上。又,F板部16A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的部分,係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與緩衝板18處之構成前輪用之輪弧的部分作接合,並構成該輪弧的一部分。亦即是,F板部16A,係被與車體12之緩衝板18一體性地作設置,並可視為亦作為該緩衝板18之一部分而起作用。   C板部16B,係被設為於車輛前後方向以及車輛寬幅方向上而延伸的均一性延伸之板狀,並且如同在圖1中亦有所展示一般,藉由被形成有複數之焊珠部20而被作補強。另一方面,在R板部16C處,係被形成有於車輛上方側而成為凸並膨出的膨出部16C1,該膨出部16C1之車輛寬幅方向的尺寸,係被設定為R板部16C之車輛寬幅方向的尺寸之60%~70%程度的長度。而,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在此膨出部16C1之內側處,係被儲存有電池包54之一部分。   又,在車底板16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處,係沿著該車底板16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而被配置有左右一對之鋼製的「搖臂22」。此搖臂22,係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存在,並且包含有構成其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部分的外搖臂24、和構成其之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之部分的內搖臂26,而構成之。   詳細而言,外搖臂24,係如同在圖3中亦有所展示一般,將從車輛前後方向來作了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構成為使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作了開放的帽狀。另一方面,內搖臂26,基本上係相對於在車輛上下方向而延伸之軸而被設為與外搖臂24相對稱的構成,並將從車輛前後方向來作了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構成為使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作了開放的帽狀。而,外搖臂24之凸緣部24A與內搖臂26之凸緣部26A,係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作接合,來構成在從車輛前後方向來作了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會成為略六角形狀之閉剖面的閉剖面構造。另外,車底板16,係使其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的端部16D,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於構成內搖臂26之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之部分的側壁部26B處。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構成於車體12之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的骨架之一部分之左右一對的「側車框28」的構成中,具備有第1特徵。又,係在中介存在於搖臂22與側車框28之間的「扭力箱30」之構成中,具備有第2特徵。進而,係在使側車框28彼此藉由作為橫樑部之「橫樑構件32」而被作連結一事上,具備有第3特徵。以下,依序對於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重要部分的側車框28、扭力箱30以及橫樑構件32的構成作詳細之說明。   首先,針對側車框28之構成,主要使用圖1~圖3來作說明。此側車框28,係包含有從車輛前方側起而依序被作配置的側車框前部34、踏腳板部36、連結部38以及底板側部40,作為其中一例,係藉由鋼材所構成。   側車框前部34,係構成側車框28之車輛前方側的部分,並且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又,側車框前部34,係藉由構成其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部分的外前部42、和構成其之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之部分的內前部44,而構成為從其之車輛前後方所觀察到的剖面形狀會成為矩形狀之閉剖面的閉剖面構造。另外,在側車框前部34之車輛前方側之端部處,係被安裝有未圖示之潰縮盒和保險桿補強構件。   踏腳板部36,係如同於圖5中亦有所展示一般,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係從側車框前部34之車輛後方側的部分起而延伸至車輛後方下側,並且在緩衝板18以及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處,沿著此些之構件而被作設置。此踏腳板部36,基本上,從其之延伸存在方向所觀察到的剖面形狀,係構成為使F板部16A側作了開放的帽狀。而,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使踏腳板部36之凸緣部36A被接合於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之面處,係藉由該踏腳板部36和該車底板16而構成閉剖面構造。   更詳細而言,踏腳板部36,係包含有構成其之車輛前方側之部分的前側部36B、構成其之延伸存在方向中央部之中央部36C、以及構成其之車輛後方側之部分的後側部36D,而構成之。前側部36B,係橫跨緩衝板18以及F板部16A地而被作配置,中央部36C係從該前側部36B起朝向車輛後方側而延伸。   中央部36C,係橫跨F板部16A以及C板部16B地而被作配置,而使從踏腳板部36之延伸存在方向作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成為均一,並且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而,從中央部36C起,係朝向車輛後方側而延伸有後側部36D。   後側部36D,係沿著C板部16B而被作配置,而使從踏腳板部36之延伸存在方向作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成為均一,並且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從中央部36C起而於車輛後方外側直線性地延伸存在。亦即是,上述構成之踏腳板部36,從車輛上下方向而作了觀察時,全體性而言係以會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成為凸的方式來作彎曲。而,在中央部36C之延伸存在方向上而延伸的中心線L1與在後側部36D之延伸存在方向上而延伸的中心線L2之間之交點,係成為踏腳板部36乃至於側車框28之「反曲點PA」。   另一方面,底板側部40,係在C板部16B之車輛下方側處,於在車輛寬幅方向上而與搖臂22之間空出有特定之間隔的狀態下,於車輛前後方向上直線性地延伸存在。此底板側部40,係構成為在從車輛前後方向而作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會使車底板16側被作開放的帽狀,並且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使其之凸緣部40A被接合於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之面處。藉由此,來藉由底板側部40與車底板16而構成在從車輛前後方向來作了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會成為矩形形狀之閉剖面的閉剖面構造。而,底板側部40之車輛前方側之端部,係藉由連結部38而被與踏腳板部36之車輛後方側的端部作連結。   連結部38,係使從其之延伸存在方向而作了觀察時的剖面形狀被構成為會沿著該延伸存在方向而成為均一並且使車底板16側作了開放的帽狀,並且,係包含有構成其之車輛前方側之部分的前側部38A、和構成其之車輛後方側之部分的後側部38B地,而構成之。   前側部38A,係沿著踏腳板部36之後側部36D的延伸存在方向而延伸,並且,係以使其之車輛前方側之端部會從車輛下方側起來與該後側部36D之車輛後方側之端部作重疊的狀態,而被作配置。另一方面,後側部38B,係沿著底板側部40的延伸存在方向而延伸,並且,係以使其之車輛後方側之端部會從車輛下方側起來與該底板側部40之車輛前方側之端部作重疊的狀態,而被作配置。而,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使連結部38之凸緣部38C被接合於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之面處,係藉由該連結部38和該車底板16而構成閉剖面構造。另外,連結部38,係亦與車底板16同樣地而被接合於踏腳板部36以及底板側部40處。   又,上述構成之連結部38,從車輛上下方向而作了觀察時,全體性而言係以會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而成為凸的方式來作彎曲。而,在前側部38A之延伸存在方向上而延伸的中心線L3與在後側部38B之延伸存在方向上而延伸的中心線L4之間之交點,係成為連結部38乃至於側車框28之反曲點PB。   如同上述一般地所構成之側車框28,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係使包含有側車框前部34、踏腳板部36之前側部36B以及中央部36C的部分,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另外,以下,係設為將此部分稱作「側前車框46」。又,側前車框46,係亦可因應於車輛10之構成等而採用僅朝向車輛寬幅方向而些許地傾斜並延伸存在一般之構成。   又,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包含有踏腳板部36之後側部36D以及連結部38之前側部38A所構成的部分,係以從側前車框46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張的方式而延伸。另外,以下,係設為將包含有反曲點PA、PB之此部分稱作「反曲部48」。進而,以下,係設為將包含有在側車框28處之反曲部48以及底板側部40的較側前車框46而更靠車輛後方側之部分,稱作「側後車框50」。而,如同圖5以及圖6中所示一般,在側車框28處,係被安裝有電池包54。   電池包54,係包含有構成其之外殼的作為電池殼之鋁製的「電池殼56」以及被配置在電池殼56之內側的電池模組58,而構成之(電池模組58,由於係於被使用在後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中的圖8中有所圖示,因此請參照該圖)。   電池殼56,係具備有將電池模組58從車輛上方側來作覆蓋的罩部60、和將該電池模組58從車輛下方側來作支撐之基底部62。罩部60,係構成為被收納在側車框28間,並且包含有構成其之車輛上方側之部分的上壁部60A、和構成其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部分並且將板厚方向設為車輛寬幅方向的一對之側壁部60B,而構成之。   又,罩部60之車輛前方側之前部60C,係將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基本性而言設為一定地來構成之,該前部60C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係被設定為罩部60全體之車輛前後方向之尺寸的60%程度。另一方面,罩部60之車輛後方側之後部60D,係具備有在上壁部60A之車輛後方側處以較車底板16之膨出部16C1而更小一圈的形狀所被作設置的膨出部60D1,並使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被設定為較前部60C之車輛上下方向之尺寸而更長。亦即是,罩部60,當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係被構成為會使車輛後方側變高的階梯狀。又,若是從車輛上下方向來對於罩部60作觀察,則在前部60C處之車輛前方側之部分、亦即是被配置在反曲部48間之部分,係對應於該反曲部48之形狀,來隨著朝向車輛後方側而使寬幅被作擴廣。   另一方面,基底部62,係被構成為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會成為較罩部60而更大上一圈並且板厚被設定為較罩部60之板厚而更厚的板狀。又,於在基底部62之車輛上方側處被載置有罩部60之狀態下,來將罩部60藉由未圖示之締結構件等而安裝在該基底部62處。   若是亦使用在後述之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的圖8來進行說明,則基底部62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邊緣部62A(在圖8中係為邊緣部88A)處,係沿著該邊緣部62A來以特定之間隔而被設置有複數之插通部64。另一方面,在構成側車框28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的「下壁部28A」處,更詳細而言,在下壁部28A處之側後車框50側之部分的車輛上方側之面處,係被設置有與插通部64相對應之焊接螺帽等的複數之被締結部66。而後,藉由從車輛下方側起來將螺桿等之締結構件68插通至此些之插通部64中並締結於被締結部66處,電池殼56係被固定在車體12處。另外,在基底部62與下壁部28A之間,係被配置有軸環70。   又,電池模組58,係在電池殼56之內側處,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複數相連地被作配設,並在前部60C之內側處被作1段的配置,而在後部60D之內側處在車輛上下方向上被作3段的配置。另外,在電池包54被安裝於車體12處的狀態下,罩部60之膨出部60D1以及被配置在該膨出部60D1之內側處的第3段之電池模組58,係被配置在R板部16C之膨出部16C1的內側處。又,電池包54,係在相對於車底板16而被空出有特定之間隔的狀態下被作配置。   扭力箱30,係如同圖1以及圖2中所示一般,包含有構成其之車輛後方側之部分的底壁部30A、構成其之車輛前方側之前壁部30B、以及作為構成其之車輛後方側之部分的縱壁部之「後壁部30C」,而構成之。   底壁部30A,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係被設為略矩形狀並且將板厚方向設為車輛上下方向之板狀,並且係以與F板部16A以及C板部16B相重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又,在底壁部30A處,係延伸出有從其之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之周緣部起而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延伸之內側凸緣部30A1。而,內側凸緣部30A1,係如同於圖3中亦有所展示一般,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於下壁部28A處之側前車框46側之部分的車輛下方側之面處。   又,在底壁部30A處,係被設置有從車輛下方內側起而朝向車輛上方外側之傾斜部,並且,從該傾斜部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起,係延伸出有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而延伸之外側凸緣部30A2。而,外側凸緣部30A2,係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於構成內搖臂26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的下壁部26C處。   前壁部30B,係從底壁部30A之車輛前方側之周緣部起朝向車輛上方側而延伸出去,並且被構成為將板厚方向設為車輛前後方向的板狀。又,從前壁部30B之車輛上方側之周緣部起,係延伸出有朝向車輛前方側而延伸的前側凸緣部30B1,該前側凸緣部30B1,係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於F板部16A處。   後壁部30C,係從底壁部30A之車輛後方側之周緣部起朝向車輛上方側而延伸出去,並且被構成為將板厚方向設為車輛前後方向的板狀。又,從後壁部30C之車輛上方側之周緣部起,係延伸出有朝向車輛後方側而延伸的後側凸緣部30C1,該後側凸緣部30C1,係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於C板部16B處。而,如同上述一般地所構成之扭力箱30,係與車底板16、側車框28以及搖臂22一同地而形成閉空間。   橫樑構件32,係在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處,於反曲部48之間沿著車輛寬幅方向而被作配置。此橫樑構件32,係包含有「下側壁部32A」、前側壁部32B、作為縱壁部之「後側壁部32C」以及一對之凸緣部32D,其之從車輛寬幅方向所觀察到的剖面形狀,係構成為使車輛上方側作了開放的帽狀。   下側壁部32A,係構成橫樑構件32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並且被構成為將板厚方向設為車輛上下方向且於車輛寬幅方向上而延伸存在之矩形的板狀。從此下側壁部32A之車輛前方側之周緣部起,係朝向車輛上方側而延伸出有構成橫樑構件32之車輛前方側之部分的前側壁部32B,該前側壁部32B,係被設為將板厚方向設為車輛前後方向且於車輛寬幅方向上而延伸存在之矩形的板狀。   又,從下側壁部32A之車輛後方側之周緣部起,係朝向車輛上方側而延伸出有構成橫樑構件32之車輛後方側之部分的後側壁部32C,該後側壁部32C,係被設為將板厚方向設為車輛前後方向且於車輛寬幅方向上而延伸存在之矩形的板狀。另外,上述之扭力箱30,係將其之後壁部30C配置在當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觀察時會與後側壁部32C相重疊之位置處。具體而言,扭力箱30之後壁部30C與橫樑構件32之後側壁部32C,在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係可完全相互重疊地而被作配置,亦可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偏移並使一部分相互重疊地而被作配置,亦可相互交叉並使一部分相互重疊地而被作配置。而,從前側壁部32B之車輛上方側之周緣部起朝向車輛前方側、以及從後側壁部32C之車輛上方側之周緣部起朝向車輛後方側,係分別延伸出有凸緣部32D,該凸緣部32D,係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於車底板16處。   進而,從下側壁部32A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從前側壁部32B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起朝向車輛前方側、以及從後側壁部32C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起朝向車輛後方側,係分別延伸出有外側凸緣部32E。而,外側凸緣部32E,係藉由以熔接等所致之未圖示之接合部,而被接合於踏腳板部36處。   如同上述一般地所構成之橫樑構件32,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係以使藉由其之下側壁部32A、前側壁部32B以及後側壁部32C所構成的部分(以下,稱作膨出部32F)之於車輛寬幅方向上而延伸之中心線,會與將上述之反曲點PA彼此作連結的直線L5相互重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另外,橫樑構件32,係並非絕對需要使膨出部32F之中心線與直線L5完全相互一致,只要以使該膨出部32F之一部分與直線L5相互重疊的方式來作配置即可。   又,藉由以橫樑構件32來如同上述一般地使反曲部48彼此被作連結,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係成為能夠將荷重從該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來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28處。   進而,橫樑構件32,係與車底板16而構成在從車輛寬幅方向來作了觀察時的剖面形狀會成為矩形形狀之閉剖面的閉剖面構造,並且係藉由該車底板16以及側車框28而被形成有閉空間。 (本實施形態之作用)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作用作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單殼體構造之車體12處的車底部14之一部分,係藉由車底板16來構成。又,在車體12之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的骨架之一部分,係藉由具備有側前車框46以及側後車框50之左右一對之側車框28來構成。進而,側後車框50,係在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處而被與該車底板16作接合,並且,在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處的側車框28間,係被配置有電池包54。而,係成為能夠藉由電池包54來對於被搭載於車輛10處之動力單元供給電力。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於側後車框50處,被設置有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以從側前車框46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廣的方式而延伸之反曲部48。因此,相較於使側後車框50從側前車框46起而直接朝向車輛後方側作直線性延伸一般之構成,係能夠將車底板16之在車輛下方側處的側車框28間之空間(亦即是電池包54所被作配置之空間)增大。   另外,側車框28,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雖然側前車框46之部分係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但是,於被設置有該反曲部48之場所處,係如同上述一般地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而彎曲。因此,若是對於車輛10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於碰撞之初期起因於該碰撞荷重,並於碰撞之後期起因於在車輛10處之車輛後方側之部分之慣性移動,應力係成為容易集中在反曲部48處。其結果,如同在圖4中以二點鍊線所示一般,可以想見,側車框28係會在反曲部48處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變形。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在側車框28之反曲部48之間而沿著車輛寬幅方向所被作配置的橫樑構件32,而成為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能夠將荷重從該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來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28處。因此,若是對於車輛10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該碰撞荷重係從被輸入有該碰撞荷重之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起經由橫樑構件32而被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28處,並且,藉由該另外一方之側車框28,該碰撞荷重係被作支撐。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能夠對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導致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變形的情形作抑制,並且也能夠在車底板16之車輛下方側處確保廣闊的配置電池包54之空間。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側車框28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處被配置有扭力箱30,扭力箱30,係被接合於沿著車底板16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而延伸存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搖臂22與側車框28處。因此,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被輸入至側車框28處之碰撞荷重,係經由扭力箱30而被分散至搖臂22處。   另外,在車輛10之偏置碰撞時,可以想見,起因於碰撞荷重而被作了移動的前輪,係會與搖臂22之車輛前方側之部分相碰撞。而,於此情況,可以想見,在扭力箱30處,係產生以該扭力箱30與搖臂22之間之接合部處的車輛前方側之部分作為支點並且以車輛上下方向作為軸之力矩,該力矩係作為彎曲力矩而作用於側車框28處。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配置在當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觀察時扭力箱30之車輛後方側的後壁部30C會與橫樑構件32之車輛後方側的後側壁部32C相重疊之位置處。因此,藉由起因於上述碰撞荷重而被作了移動的前輪所在扭力箱30處發生的力矩,係藉由扭力箱30之後壁部30C為經由側車框28而被橫樑構件32之後側壁部32C所支撐一事,而相互抵消。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之輸入時,係能夠對起因於該碰撞荷重而被作了移動的前輪之對於在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所造成的影響作抑制。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構成橫樑構件32之車輛下方側的下側壁部32A,係被與當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會與構成側車框28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之下壁部28A作連結。藉由此,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係成為能夠將荷重從該側車框28之下壁部28A來傳導至橫樑構件32之下側壁部32A處。因此,當對於車輛10而輸入有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時,側車框28之下壁部28A係藉由橫樑構件32之下側壁部32A而被作支撐,其結果,係能夠對於在側車框28處而產生以車輛前後方向作為軸之力矩的情形作抑制。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之輸入時,係能夠將在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以安定的狀態來作支撐。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電池殼56係藉由締結構件68而被固定在構成側車框28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的下壁部28A處,因此,相較於將電池殼56固定在側車框28之側壁部等處的情況,固定作業係成為容易。另外,當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造成側車框28變形時,可以想見,起因於在側車框28之側壁部處被施加有壓縮荷重或拉張荷重一事,應力係會集中在締結構件68之締結場所處。關於此點,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如同上述一般,電池殼56係被固定在側車框28之下壁部28A處,因此係能夠對於應力集中在締結構件68之締結場所處的情形作抑制。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能夠將電池包54的固定作業之效率提高,並且在對於車體12而輸入有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時,係能夠對於電池包54從車體12而脫離的情形作抑制。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側車框28係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以側前車框46與側後車框50之間的反曲點PA作為邊界而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彎曲。因此,當並未設置有橫樑構件32的情況時,若是對於側車框28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被輸入有碰撞荷重之側車框28,係以反曲點PA作為起點而產生彎折變形。   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而將反曲點PA彼此作連結的直線L5上,係被配置有橫樑構件32。因此,當在側車框28處而被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時,係能夠將被輸入有該碰撞荷重之側車框28,藉由成為該變形之起點的場所來作支撐。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之輸入初期時,係能夠將該碰撞荷重作支撐。 <第2實施形態>   以下,使用圖7~圖9,針對本發明之車輛下部構造的第2實施形態作說明。另外,針對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部分,係附加相同的元件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中,其特徵係在於:代替橫樑構件32,係於「電池包80」之「電池殼82」的內側處設置有「補強部84」。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池殼82,係較電池殼56而更朝向車輛前方側延長,並成為亦被配置在反曲點PA之間。而,在電池殼82之車輛前方側的端部之內側處,係被配置有補強部84。   補強部84,係藉由鋼材而被構成為於車輛寬幅方向上延伸之角筒狀,並且與橫樑構件32同樣的,以會與將反曲點PA彼此作連結的直線L5相互重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此補強部84,係以會使構成其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的「下側壁部84A」當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與側車框28之下壁部28A相重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又,補強部84,係配置在當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觀察時構成其之車輛後方側之部分的「後側壁部84B」會與扭力箱30之車輛後方側的後壁部30C相重疊之位置處。   進而,補強部84,係構成為相對於朝向電池殼82側之荷重而較電池殼82之罩部86更為難以變形。此事,係代表著,當對於補強部84以及罩部86之各者分別輸入了相同大小之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之荷重時,補強部84之從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端部的初期位置起之位移量(變形行程)係較罩部86之從側壁部86A的初期位置起之位移量而更小。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沿著構成電池殼82之基底部88的邊緣部88A之車輛寬幅方向內側之周緣部,而被設置有縱剖面為矩形狀之側面骨架部88B。進而,在基底部88之車輛下方側之面處,係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以特定之間隔而被設置有將側面骨架部88B彼此作連結並且板厚被設為較基底部88之一般部88C而更厚的底面骨架部88D。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於直線L5之延長線上,係追加有用以固定電池殼82之由締結構件68所致之締結部90。另外,在藉由締結部90而被作締結的場所處,係並未被配置有軸環70。又,用以固定電池殼82之由締結構件68所致之締結部中的接近反曲點PB之一對之締結部92,係以從車輛前後方向而包夾該反曲點PB的方式而被作配置。   若依據此種構成,則基本上係能夠得到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當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之從該其中一方之側車框28起而至另外一方之側車框28處的荷重之傳導路徑,係藉由補強部84而被構成,而能夠將該荷重藉由該另外一方之側車框28來作支撐。故而,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能夠並不在車體12側追加構件地,而對起因於由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而造成於車輛前後方向上而延伸之車體骨架成為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凸出並變形的情形作抑制。   另外,如同在圖4中所示一般,可以想見,若是對於側車框28而輸入有起因於偏置碰撞等所導致的碰撞荷重,則被輸入有碰撞荷重之側車框28,係會如同以反曲點PB作為起點而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成為凸一般地,而產生彎折變形。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側面骨架部88B、底面骨架部88D來使電池殼82被作補強,並且締結部92係以包夾反曲點PB的方式而被作配置。因此,係能夠對於被輸入有碰撞荷重之側車框28如同以反曲點PB作為起點而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成為凸一般地來產生彎折變形的情形作抑制。 〈上述實施形態之補充說明〉   (1)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中,雖係將橫樑構件32接合於車體12處,但是,係亦可採用將該橫樑構件32藉由締結構件來固定在車體12處之構成。若依據此種構成,則係能夠將起因於設置橫樑構件32一事所導致的車體12之變更部分降低。另外,橫樑構件32之位置,亦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位置,只要是位於反曲部48之間,則係亦可因應於車體12之構成來適宜作變更。   (2)又,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中,側車框28雖係採用在被設置有反曲部48之場所處而彎折的構成,但是,係亦可因應於車體12之構成,而採用在被設置有反曲部48之場所處而彎曲的構成。   (3)在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中,雖係將電池殼82與補強部84設為相互獨立之個體,但是,係亦可將電池殼82與補強部84一體性地構成。進而,補強部84之材質,係亦可因應於車體12之構成,而設為鋁製,或者是設為碳纖維強化樹脂製。   (4)又,在上述之第2實施形態中,雖係藉由設置締結部90一事,而在反曲部48之間將電池殼82乃至於補強部84對於側車框28而作定位,但是,係亦可採用並不設置締結部90之構成。藉由設為此種構成,係能夠降低對於電池殼82與側車框28之間之組裝精確度的要求。   (5)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係在電池包所被作搭載的車輛10處,適用了上述之實施形態的車輛下部構造,但是,係亦可對於搭載有燃料電池堆疊的車輛,適用上述之實施形態的車輛下部構造。
10‧‧‧車輛
12‧‧‧車體
14‧‧‧車底部
16‧‧‧車底板
16A‧‧‧前部板部
16B‧‧‧中央板部
16C‧‧‧後部板部
16C1‧‧‧膨出部
16D‧‧‧端部
18‧‧‧緩衝板
20‧‧‧焊珠部
22‧‧‧搖臂
24‧‧‧外搖臂
24A‧‧‧凸緣部
26‧‧‧內搖臂
26A‧‧‧凸緣部
26B‧‧‧側壁部
26C‧‧‧下壁部
28‧‧‧側車框
28A‧‧‧下壁部
30‧‧‧扭力箱
30A‧‧‧底壁部
30A1‧‧‧內側凸緣部
30A2‧‧‧外側凸緣部
30B‧‧‧前壁部
30B1‧‧‧前側凸緣部
30C‧‧‧後壁部
30C1‧‧‧後側凸緣部
32‧‧‧橫樑構件
32A‧‧‧下側壁部
32B‧‧‧前側壁部
32C‧‧‧後側壁部
32D‧‧‧凸緣部
32E‧‧‧外側凸緣部
32F‧‧‧膨出部
34‧‧‧側車框前部
36‧‧‧踏腳板部
36A‧‧‧凸緣部
36B‧‧‧前側部
36C‧‧‧中央部
36D‧‧‧後側部
38‧‧‧連結部
38A‧‧‧前側部
38B‧‧‧後側部
38C‧‧‧凸緣部
40‧‧‧底板側部
40A‧‧‧凸緣部
42‧‧‧外前部
44‧‧‧內前部
46‧‧‧側前車框
48‧‧‧反曲部
50‧‧‧側後車框
54‧‧‧電池包
56‧‧‧電池殼
58‧‧‧電池模組
60‧‧‧罩部
60A‧‧‧上壁部
60B‧‧‧側壁部
60C‧‧‧前部
60D‧‧‧後部
60D1‧‧‧膨出部
62‧‧‧基底部
62A‧‧‧邊緣部
64‧‧‧插通部
66‧‧‧被締結部
68‧‧‧締結構件
70‧‧‧軸環
80‧‧‧電池包
82‧‧‧電池殼
84‧‧‧補強部
84A‧‧‧下側壁部
84B‧‧‧後側壁部
86‧‧‧罩部
86A‧‧‧側壁部
88‧‧‧基底部
88A‧‧‧邊緣部
88B‧‧‧側面骨架部
88C‧‧‧一般部
88D‧‧‧底面骨架部
90‧‧‧締結部
92‧‧‧締結部
L1‧‧‧中心線
L2‧‧‧中心線
L3‧‧‧中心線
L4‧‧‧中心線
L5‧‧‧中心線
PA‧‧‧反曲點
PB‧‧‧反曲點
FR‧‧‧車輛前方側
LH‧‧‧車輛寬幅方向左側
UP‧‧‧車輛上方側
本發明之實施例,係基於以下之圖面,而被作詳細說明。   [圖1]係為對於被適用有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處之車體的重要部分之構成作展示的從車輛下方側來作了觀察之擴大底面圖(圖6之以二點鍊線所包圍的部分之擴大圖)。   [圖2]係為對於被適用有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處之車體的重要部分之構成作示意性展示的從車輛下方外側來作了觀察之立體圖(圖1之2方向箭頭方向觀察圖)。   [圖3]係為對於被適用有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處之車體的重要部分之構成作展示的從車輛前方側來作了觀察之剖面圖(對於沿著圖1之3-3線而作了切斷的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4]係為對於被適用有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處之碰撞荷重輸入前之側車框的狀態以及碰撞荷重輸入後之側車框的狀態作展示的從車輛下方側來作了觀察之底面圖。   [圖5]係為對於被適用有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之車底部的構成作展示的從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來作了觀察之剖面圖(對於沿著圖6之5-5線而作了切斷的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6]係為對於被適用有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之車底部之構成作展示的從車輛下方側來作了觀察之底面圖(圖5之6方向箭頭方向觀察圖)。   [圖7]係為對於被適用有第2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之車底部之構成作展示的從車輛下方側來作了觀察之底面圖(相當於圖6之底面圖)。   [圖8]係為對於搭載在被適用有第2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處之電池包之構成作展示的從車輛前方側來作了觀察之擴大剖面圖(對於沿著圖7之8-8線而作了切斷的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9A]係對於搭載在被適用有第2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處之電池包之構成作展示,並為從車輛前方側來作了觀察之剖面圖(對於沿著圖7之9A-9A線而作了切斷的狀態作展示之剖面圖)。   [圖9B]係對於搭載在被適用有第2實施形態之車輛下部構造的車輛處之電池包之構成作展示,並為從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來作了觀察之側面圖(圖9A之9B方向箭頭方向觀察圖)。

Claims (6)

  1. 一種車輛下部構造,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車底板,係構成單殼體(monocoque)構造之車體中的車底部之一部分;和左右一對之側車框,係具備有側前車框和側後車框,該側前車框,係構成延伸於前述車體之車輛前後方向的骨架之一部分,並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於車輛前後方向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該側後車框,係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而被與該車底板作接合,並且被設置有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以從側前車框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展的方式而延伸的反曲部;和電力供給部,係被配置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的前述側車框之間,並且能夠對於被搭載於車輛上之動力單元供給電力;和橫樑部,係在前述反曲部間沿著車輛寬幅方向而被作配置,並當其中一方之前述側車框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內側而作了變形時,能夠將荷重從該其中一方而傳導至另外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前述車輛下部構造,更進而具備有:扭力箱,係被配置在前述側車框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並且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觀察時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會與前述橫樑部之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相重疊之位置處,並且被接合於沿著前述車底板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而延伸存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搖臂與該側車框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車輛下部構造,其中,構成前述橫樑部之車輛下方側的下側壁部,係以當從車輛寬幅方向作觀察時會與構成前述側車框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之下壁部相重疊的方式而被作配置,或者是被與該下壁部作連結,並且,係構成為能夠將前述荷重從前述下壁部而傳導至前述下側壁部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車輛下部構造,其中,在構成前述電力供給部之外殼的電池殼之內側處,係被配置有作為前述橫樑部之補強部,前述補強部,係構成為相較於前述電池殼而更難以相對於前述荷重而變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車輛下部構造,其中,前述電池殼,係藉由締結構件而被固定在構成前述側車框之車輛下方側之部分的下壁部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車輛下部構造,其中,前述橫樑部,係被配置在:將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在其中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以及在另外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作連結之直線上。
  6. 一種車輛下部構造,其特徵為,係具備有:車底板,係構成單殼體(monocoque)構造之車體中的車底部之一部分;和左右一對之側車框,係具備有側前車框和側後車框,該側前車框,係構成延伸於前述車體之車輛前後方向的骨架之一部分,並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於車輛前後方向而直線性地延伸存在,該側後車框,係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而被與該車底板作接合,並且被設置有當從車輛之上下方向作觀察時以從側前車框起朝向車輛寬幅方向外側擴展的方式而延伸的反曲部;和電力供給部,係被配置在前述車底板之車輛下方側處的前述側車框之間,並且能夠對於被搭載於車輛上之動力單元供給電力;和橫樑部,係於前述反曲部間而被配置在將當從車輛上下方向作觀察時的在其中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以及在另外一方之前述側車框處之前述側前車框與前述側後車框之間的反曲點作連結之直線上,並將前述側車框彼此作連結,前述車輛下部構造,更進而具備有:扭力箱,係被配置在前述側車框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並且從車輛寬幅方向而作觀察時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會與前述橫樑部之車輛後方側的縱壁部相重疊之位置處,並且被接合於沿著前述車底板之車輛寬幅方向外側之周緣部而延伸存在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搖臂與該側車框處。
TW106137574A 2016-11-08 2017-10-31 車輛下部構造 TWI668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8460 2016-11-08
JP2016218460A JP6597562B2 (ja) 2016-11-08 2016-11-08 車両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9231A TW201819231A (zh) 2018-06-01
TWI668149B true TWI668149B (zh) 2019-08-11

Family

ID=60262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7574A TWI668149B (zh) 2016-11-08 2017-10-31 車輛下部構造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8168B2 (zh)
EP (1) EP3318471B1 (zh)
JP (1) JP6597562B2 (zh)
KR (1) KR101995929B1 (zh)
CN (1) CN108058749B (zh)
AU (1) AU2017254973A1 (zh)
CA (2) CA3073899C (zh)
MX (1) MX2017013868A (zh)
MY (1) MY189054A (zh)
TW (1) TWI6681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74440T3 (es) * 2015-03-17 2020-07-21 Autotech Eng Sl Balancines para vehículos y vehículos que comprenden dichos balancines
JP6555235B2 (ja) * 2016-11-30 2019-08-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7359527B2 (ja) * 2017-05-31 2023-10-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搭載構造
US10494034B2 (en) * 2017-09-25 2019-12-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 assembly
KR102440612B1 (ko) * 2017-12-15 2022-09-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측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7047479B2 (ja) * 2018-03-09 2022-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988590B2 (ja) * 2018-03-09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7006390B2 (ja) * 2018-03-09 2022-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052628B2 (ja) * 2018-08-07 2022-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FR3088031B1 (fr) * 2018-11-07 2021-01-15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ne batterie d'alimentation de puissance d'un vehicule
KR102564024B1 (ko) * 2018-11-13 2023-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하중흡수구조
JP7185847B2 (ja) * 2019-02-22 2022-1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10435774B (zh) * 2019-07-25 2021-04-09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KR20210023227A (ko) 2019-08-22 2021-03-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 하부 구조 및 제조방법
JP7316513B2 (ja) * 2019-09-11 2023-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21059176A (ja) * 2019-10-04 2021-04-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DE102019127942A1 (de) * 2019-10-16 2021-04-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 für einen elektrisch betreibbaren Kraftwagen
CN112793668B (zh) * 2021-01-29 2022-07-01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下车体车架及其电动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6845A (ja) * 1994-03-14 1995-09-26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CN102729791A (zh) * 2011-03-31 2012-10-17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的电池安装结构
WO2013042628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支持構造
US20140284125A1 (en) * 2011-11-14 2014-09-2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batter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4124A (en) * 1969-07-28 1971-10-19 Smith Corp A O Vehicle frame unit
JP3132261B2 (ja) * 1993-09-20 2001-02-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5915727A (en) * 1996-05-31 1999-06-29 Dana Corporatio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frame assembly
JP3482916B2 (ja) * 1999-08-19 2004-01-06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306783B2 (ja) 2007-12-14 2009-08-0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5326620B2 (ja) 2009-02-09 2013-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369866B2 (ja) 2009-04-24 2013-12-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5549334B2 (ja) * 2010-04-07 2014-07-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US8827355B2 (en) * 2011-09-01 2014-09-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DE102011117682A1 (de) * 2011-11-04 2013-05-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Längsrahmen für die Unterbau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es und Kraftfahrzeug-Unterbaustruktur
US8602454B1 (en) * 2012-09-10 2013-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load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s using closed loop structures
DE102012019922B4 (de) * 2012-10-11 2023-03-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anordnung in einem Fahrzeug
JP6015619B2 (ja) 2013-10-04 2016-10-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及び車両床下構造
CN104340282B (zh) * 2014-10-23 2017-09-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46845A (ja) * 1994-03-14 1995-09-26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CN102729791A (zh) * 2011-03-31 2012-10-17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车的电池安装结构
WO2013042628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支持構造
US20140284125A1 (en) * 2011-11-14 2014-09-2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batter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58749B (zh) 2020-07-07
TW201819231A (zh) 2018-06-01
CA3073899C (en) 2021-09-28
KR20180051375A (ko) 2018-05-16
AU2017254973A1 (en) 2018-05-24
CN108058749A (zh) 2018-05-22
EP3318471A1 (en) 2018-05-09
CA2984028A1 (en) 2018-05-08
MX2017013868A (es) 2018-09-28
CA3073899A1 (en) 2018-05-08
JP6597562B2 (ja) 2019-10-30
JP2018075940A (ja) 2018-05-17
US10358168B2 (en) 2019-07-23
CA2984028C (en) 2020-11-03
KR101995929B1 (ko) 2019-07-04
EP3318471B1 (en) 2020-05-06
US20180127032A1 (en) 2018-05-10
MY189054A (en) 2022-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8149B (zh) 車輛下部構造
US859671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9855975B2 (en) Suspension tower and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EP2578476B1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CN110603187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JP5821340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EP2291308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US7828330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10171477B (zh) 车身结构
JP595238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KR20120110134A (ko) 서스펜션 서브 프레임
JP200813748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320371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26252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9641623B (zh) 车身构造
JP2010083188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04250176U (zh) 车体前部结构
US1124209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744466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2224281A (ja) 車体構造
JP5505287B2 (ja) 後部車体構造
JP2017114422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の補強構造
JP2019064421A (ja) 車両のカウルブレース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