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58749A - 车辆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58749A
CN108058749A CN201711070770.3A CN201711070770A CN108058749A CN 108058749 A CN108058749 A CN 108058749A CN 201711070770 A CN201711070770 A CN 201711070770A CN 108058749 A CN108058749 A CN 108058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longeron
width direction
along
fl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707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58749B (zh
Inventor
渥美日向
高柳旬
高柳旬一
吉本谦郎
吉本谦一郎
田边大辅
川濑恭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058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58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58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58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62D23/005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with integrated chassis in the whole shell, e.g. meshwork, tub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Abstract

一种车辆下部结构,跨接部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纵梁的拐折部之间,当一个纵梁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该跨接部件能够将载荷从一个纵梁传递到另一个纵梁。因此,当由于偏置碰撞等而输入碰撞载荷时,碰撞载荷通过跨接部件从碰撞载荷所输入的一个纵梁传递到另一个纵梁,并且由另一个纵梁承受碰撞载荷。

Description

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0-179898描述了涉及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发明。该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前纵梁以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地板边梁。地板边梁被设置为从各个前纵梁的车辆后端部连续,并且设置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即,车身框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由前纵梁和地板边梁构成。而且,地板副边梁从各个地板边梁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朝着设置于地板面板的通道区延伸。地板副边梁的车辆后端部通过跨越通道区设置的强化部连结在一起。因此,JP-ANo.2010-179898中描述的技术使得能够提高车身对于在正面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然而,在JP-A No.2010-179898中,每个前纵梁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以直线延伸,而地板边梁延伸为从各个前纵梁的车辆后端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展开。因此,当由于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时,能够想到应力可能集中在前纵梁与地板边梁之间的连接部处,结果引起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经受褶皱变形,从而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即,JP-A No.2010-179898中的技术在以下方面留有改进空间:抑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由于偏置碰撞等中的碰撞载荷而使得车身框架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
在JP-A No.2010-179898中的技术应用到电动车辆的车身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能够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确保大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诸如电池这样的将电力供应到动力单元的电力供给部。然而,在JP-A No.2010-179898中,地板副边梁和强化件设置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从而为确保大的空间以设置电力供给部这一点留有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公开获得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能够抑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由于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而变形从而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并且还能够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确保其中设置电力供给部的大的空间。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包括:地板面板,该地板面板构成具有单壳体结构的车身的地板部的一部分;和一对左右纵梁,该一对左右构成了在所述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的一部分。每个纵梁均包括:(i)纵梁前侧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纵梁前侧部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和(ii)纵梁后侧部,该纵梁后侧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接合至所述地板面板,并且该纵梁后侧部设置有拐折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拐折部以从所述纵梁前侧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车辆下部结构还包括:电力供给部,该电力供给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设置在所述纵梁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将电力供应至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动力单元;以及跨接部,该跨接部在所述拐折部之间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被构造为在一个所述纵梁朝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载荷从一个所述纵梁传递到另一个所述纵梁。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具有单壳体结构的车身的地板部的一部分由地板面板构成,并且车身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的一部分由一对左右纵梁构成,每个纵梁均包括纵梁前侧部和纵梁后侧部。而且,每个纵梁后侧部均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接合至地板面板,并且电力供给部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设置在纵梁之间。电力供给部能够将电力供应至安装到车辆的动力单元。
注意,在本公开中,各个纵梁后侧部均设置有拐折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拐折部以从纵梁前侧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因此,与纵梁后侧部从纵梁前侧部朝着车辆后方连续地直线状地延伸的构造相比,能够使在纵梁之间并且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的空间,即内部设置电力供给部的空间较大。
注意,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每个纵梁均在纵梁前侧部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然而,在设置有拐折部的位置处,纵梁如上所述地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注意,此处“直线状地”还包括纵梁前部以微小角度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因此,当在偏置碰撞等时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时,能够想到纵梁可能变形以在拐折部处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
然而,在本公开中,当一个纵梁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通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纵梁的拐折部之间的跨接部,载荷能够从一个纵梁传递到另一个纵梁。因此,当在偏置碰撞等时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时,碰撞载荷通过跨接部从碰撞载荷所输入到的一个纵梁传递到另一个纵梁,并且由另一个纵梁承受碰撞载荷。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还包括:扭力盒,该扭力盒设置在所述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其中,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所述扭力盒的车辆后侧的竖直壁设置在与所述跨接部的车辆后侧的竖直壁重叠的位置处,并且所述扭力盒接合至所述纵梁并且接合至沿着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周缘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门槛。
根据第二方面,扭力盒设置在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扭力盒接合至纵梁并且接合至沿着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周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门槛。因此,在偏置碰撞等时输入到纵梁的碰撞载荷通过扭力盒分散到门槛内。
注意,在车辆的偏置碰撞时,能够想到在碰撞载荷下的前轮移动可能冲击门槛的车辆前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想到在扭力盒中可能产生绕着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轴线的力矩,以绕着扭力盒与门槛之间的接合部的车辆前部枢转,并且该力矩将作为弯曲力矩作用在纵梁上。
然而,在本公开中,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扭力盒的车辆后侧的竖直壁设置在与跨接部的车辆后侧的竖直壁重叠的位置处。注意,此处“重叠的位置”不仅包括扭力盒的竖直壁与跨接部的竖直壁完全重叠的位置,而且还包括扭力盒的竖直壁与跨接部的竖直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偏移使得它们部分地重叠的位置,以及它们相交从而部分重叠的位置。因此,因为扭力盒的竖直壁通过纵梁由跨接部的竖直壁支撑,所以由于前轮在碰撞载荷下移动而在扭力盒中产生的力矩被抵消。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构成所述跨接部的车辆下侧的下侧壁设置为与构成所述纵梁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重叠,或者接合至所述下壁。载荷能够从所述下壁传递到所述下侧壁。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构成所述跨接部的车辆下侧的下侧壁被设置为与构成所述纵梁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重叠,或者接合至所述下壁。当一个纵梁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载荷能够从该纵梁的下壁传递到跨接部的下侧壁。因此,当在偏置碰撞等时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时,纵梁的下壁由跨接部的下侧壁支撑,并且因此,能够抑制在纵梁中产生绕着沿车辆前后方向的轴线的力矩。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充当所述跨接部的强化部设置在电池壳体的内侧,所述电池壳体构成所述电力供给部的外壳。所述强化部被构造为比所述电池壳体更不容易针对载荷变形。
根据第四方面,在纵梁的拐折部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强化部设置在构成电力供给部的外壳的电池壳体的内侧。而且,强化部被构造为:当一个纵梁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该强化部比电池壳体更不容易针对所输入的载荷而变形。注意,此处“更不容易变形”指的是,如果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同等量的载荷分别输入到强化部和电池壳体时,强化部的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初始位置开始的位移量(变形行程)会比电池壳体的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的初始位置开始的位移量小。
因此,利用强化部构成当一个纵梁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的从一个纵梁到另一个纵梁的载荷传递路径,使得载荷能够由另一个纵梁承受。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是第四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所述电池壳体经由紧固部件固定至构成所述纵梁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
根据第五方面,利用紧固部件将电池壳体固定至构成纵梁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所以与例如电池壳体固定至纵梁的侧壁的情况相比,使得固定操作更简单。注意,能够想到,当纵梁由于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而变形时,由于压缩载荷或拉伸载荷作用在纵梁的侧壁上,所以应力可能集中在紧固部件的紧固位置处。关于这点,在本公开中,能够通过如上所述地将电池壳体固定到纵梁的下壁,而抑制应力集中在紧固部件的紧固位置处。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是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任意一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当沿着所述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所述跨接部设置在一直线上,该直线将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
根据上述第六方面,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一个纵梁以该一个纵梁的纵梁前侧部与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作为界限而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而且,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另一个纵梁以该另一个纵梁的纵梁前侧部与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作为界限而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因此,如果未设置跨接部,则当在偏置碰撞等时碰撞载荷输入到一侧上的纵梁或者另一侧上的纵梁时,碰撞载荷所输入到的那个纵梁将经受以拐折点为起点的褶皱变形。
然而,在本公开中,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跨接部设置在一直线上,该直线将拐折点连接在一起。因此,当偏置碰撞等中一个纵梁或另一个纵梁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能够在否则将作为变形起始点的位置处支撑输入了碰撞载荷的纵梁。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是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包括:地板面板,该地板面板构成具有单壳体结构的车身的地板部的一部分;和一对左右纵梁,该一对左右构成了在所述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的一部分。每个纵梁均包括:纵梁前侧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纵梁前侧部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和纵梁后侧部,该纵梁后侧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接合至所述地板面板,并且该纵梁后侧部设置有拐折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拐折部以从所述纵梁前侧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车辆下部结构还包括:电力供给部,该电力供给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设置在所述纵梁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将电力供应至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动力单元;以及跨接部,该跨接部将纵梁连结在一起。当沿着所述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所述跨接部在一直线上设置在拐折部之间,该直线将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
上述第七方面具有与第一方面基本相同的构造,并且展现了与之相似的作用。然而,在本公开中,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跨接部在一直线上设置在拐折部之间,该直线将一个纵梁的拐折点与另一个纵梁的拐折点相连接,并且跨接部将纵梁连结在一起。因此,当由于偏置碰撞等而使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时,碰撞载荷通过跨接部直接地从碰撞载荷所输入到的一个纵梁的否则将成为变形的起始点的位置传递到另一个纵梁,并且由另一个纵梁承受碰撞载荷。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抑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由于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而变形以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并且还能够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确保大的空间以在其中设置电力供给部。
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抑制当在偏置碰撞等时输入碰撞载荷时,在碰撞载荷下的前轮移动影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
根据第三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在偏置碰撞等时输入碰撞载荷时,以稳定的状态支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
根据第四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抑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由于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而变形以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而不需要车身侧上的任何附加部件。
根据第五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提高电力供给部的固定操作的效率,并且还能够抑制当在偏置碰撞等时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身时,电力供给部从车身分离。
根据第六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在由于偏置碰撞等而输入碰撞载荷的初始输入阶段中承受碰撞载荷。
根据第七方面的车辆下部结构能够抑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由于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而变形以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并且还能够在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处确保大的空间以在其中设置电力供给部。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示出从车辆下侧观看时,应用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相关部分的构造的放大底视图(示出图6中的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从车辆下方外侧观看时,应用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相关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沿着图1中的箭头2的方向观看);
图3是示出从车辆前方观看时,应用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相关部分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出沿着图1中的线3-3截取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从车辆下侧观看时,应用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中的在碰撞载荷输入之前的纵梁的状态以及在碰撞载荷输入之后的纵梁的状态的底视图;
图5是示出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看的应用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地板部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5-5截取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从车辆下侧观看时,应用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中的地板部的构造的(沿着图5中的箭头6的方向观看的)底视图;
图7是示出从车辆下侧观看时,应用有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中的地板部的构造的底视图(对应于图6的底视图);
图8是示出从车辆前方观看时,安装至应用有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电池组的构造的放大截面图(示出沿着图7中的线8-8截取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A是示出从车辆前方观看时,安装至应用有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电池组的构造的截面图(示出沿着图7中的线9A-9A截取的状态的截面图);以及
图9B是示出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看时,安装至应用有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的电池组的构造的(沿着图9A中的箭头9B的方向观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至图6说明根据本公开的车辆下部结构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注意,在各个附图中,适当地,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并且箭头L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左侧。
首先,参考图5和图6说明应用有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辆10的整体构造。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辆10基本被构造为左右对称,并且因此车辆10的以下说明主要集中于车辆宽度方向左部的构造。适当地省略车辆宽度方向右部的说明。
车辆10被构造为包括:车身12;图中未示出的安装在车辆10中的诸如电动机这样的动力单元;以及电池组54,其充当后文描述的电力供给部,装接至车身12。动力单元通过接收从电池组54供应的电力而被驱动,并且车辆10利用由动力单元产生的驱动力而行驶。
车身12具有整体单壳体结构,并且包括地板面板16,该地板面板16构成地板部14的在车身12的车辆下侧处的部分,并且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地板面板16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地板面板16由钢板压制,并且被构造为包括:前面板部16A(下文称为F面板部16A),其主要构成地板面板16的车辆前部;中央面板部16B(下文称为C面板部16B),其构成地板面板16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以及后面板部16C(下文称为R面板部16C),其构成地板面板16的车辆后部。
更具体地,F面板部16A被构造为板状,该F面板部16A弯屈或者弯曲,从而当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中观看时,形成在车辆中朝前且朝下的凸起,并且该F面板部16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如图2所示,从F面板部16A开始在车辆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向上延伸的前围板18的车辆下侧的部分通过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至F面板部16A的车辆上侧的部分。F面板部16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通过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至前围板18的构成用于前轮的轮罩的部分,从而构成轮罩的一部分。即,F面板部16A一体地设置到车身12的前围板18,并且可以认为其充当前围板18的一部分。
C面板部16B被构造为均匀地延伸从而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并且通过形成多个圆缘(bead)20而被强化,如图1所示。R面板部16C形成有凸起16C1,该凸起16C1凸出以形成在车辆中向上的凸部。凸起16C1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设定为R面板部16C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的大约60%至70%的长度。如后文将详细描述的,电池组54的一部分容纳在凸起16C1内部。
一对左右钢门槛22被设置为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沿着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周缘延伸。门槛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被构造为包括:门槛外部24,其构成门槛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以及门槛内部26,其构成门槛2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门槛外部24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的截面轮廓被构造为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帽状。门槛内部26被构造为基本上与门槛外部24关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对称,并且门槛内部26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的截面轮廓被构造为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帽状。门槛外部24的凸缘24A与门槛内部26的凸缘26A通过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分别接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具有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的基本的六边形闭合截面轮廓这样的闭合截面结构。注意,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6D通过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到侧壁26B,该侧壁26B构成门槛内部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
注意,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特征在于一对左右纵梁28的构造,该一对左右纵梁28构成了在车身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的一部分。第二特征在于夹置于门槛22与纵梁28之间的扭力盒30的构造。第三特征涉及纵梁28利用充当跨接部的跨接部件32连结在一起这一点。下面详细说明构成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关部分的纵梁28、扭力盒30以及跨接部件32的构造。
首先,主要参考图1至3说明纵梁28的构造。每个纵梁28均包括从车辆前侧开始依次设置的纵梁前部34、反冲部(kick section)36、连结部38以及地板侧部40。纵梁28例如由钢部件构成。
纵梁前部34构成了纵梁28的车辆前部,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构成纵梁前部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的前部外部42和构成纵梁前部3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的前部内部44构成了该纵梁前部34,纵梁前部34为具有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的矩形闭合截面轮廓的闭合截面结构。注意,图中未示出的吸能盒和保险杠强化部装接到纵梁前部34的车辆前端部。
如图5所示,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反冲部36从纵梁前部34的车辆后部朝着车辆的下方并且朝着车辆的后方延伸。反冲部36被设置为沿着前围板18和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延伸。反冲部36的沿着其延伸方向观看的截面轮廓基本构造为朝向F面板部16A侧开口的帽状。而且,通过利用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将反冲部36的凸缘36A接合到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面,而由反冲部36和地板面板16构成闭合的截面结构。
更具体地,反冲部36被构造为包括:前部36B,其构成反冲部36的车辆前部;中央部36C,其构成反冲部36的延伸方向中央部;以及后部36D,其构成反冲部36的车辆后部。前部36B被设置为骑跨前围板18与F面板部16A,并且中央部36C从前部36B朝向车辆后侧延伸。
中央部36C被设置成骑跨F面板部16A和C面板部16B,并且当沿着反冲部36的延伸方向观看时具有一致的截面轮廓。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中央部36C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后部36D从中央部36C朝着车辆后方延伸。
后部36D沿着C面板部16B设置,并且当沿着反冲部36的延伸方向观看时具有一致的截面轮廓。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后部36D从中央部36C朝着车辆后方且朝着外侧直线状地延伸。即,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如上所述地构造的反冲部36弯曲成整体形成为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凸起。沿着中央部36C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1与沿着后部36D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2之间的交点构成了反冲部36的“拐折点PA”,并且因此也是纵梁28的“拐折点”。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距离门槛22预定间隔的状态下,地板侧部40在C面板部16B的车辆下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地板侧部40的截面轮廓被构造为在地板面板16侧开口的帽状。地板侧部40的凸缘40A通过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至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面。从而利用地板侧部40和地板面板16构造了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轮廓的闭合截面结构。地板侧部40的车辆前端部利用连结部38连结到反冲部36的车辆后端部。
当沿着连结部38的延伸方向观看时,连结部38的截面轮廓沿着该延伸方向是一致的,并且连结部38被构造为在地板面板16侧开口的帽状。连结部38被构造为包括:前部38A,其构成连结部38的车辆前部;以及后部38B,其构成连结部38的车辆后部。
前部38A沿着反冲部36的后部36D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前部38A的车辆前端部被设置为处于从车辆下侧与反冲部36的后部36D的车辆后端部重叠的状态。后部38B沿着地板侧部40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后部38B的车辆后端部被设置为处于从车辆下侧与地板侧部40的车辆前端部重叠的状态。通过利用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将连结部38的凸缘38C接合至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面,而由连结部38和地板面板16构成了闭合截面结构。注意,连结部38以与地板面板16相似的方式接合到反冲部36和地板侧部40。
而且,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如上所述地构造的连结部38弯曲成整体形成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凸起。沿着前部38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3与沿着后部38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中心线L4之间的交点构成了连结部38的拐折点PB,并且因此是纵梁28的拐折点。
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纵梁28中,被构造为包括纵梁前部34以及反冲部36的前部36B和中央部36C的部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注意,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该部分称为纵梁前侧部46。取决于车辆10的构造等,纵梁前侧部46还可以构造为以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微小角度延伸。
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被构造为包括反冲部36的后部36D以及连结部38的前部38A的部分延伸为从纵梁前侧部46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注意,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包括拐折点PA、PB的部分称为拐折部48。而且,在下面的说明中,纵梁28的比纵梁前侧部46更朝向车辆后方并且包括拐折部48和地板侧部40的部分被称为纵梁后侧部50。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电池组54装接到纵梁28。
电池组54被构造为包括:铝电池壳体56,其充当构成电池组54的外壳的电池壳体;以及电池模块58,其设置在电池壳体56内部。参见稍后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参考的图8所示的电池模块58。
电池壳体56包括:盖60,其从车辆上侧覆盖电池模块58;以及基部62,其从车辆下侧支撑电池模块58。盖60被构造为装配在纵梁28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包括:上壁60A,其构成盖60的车辆上部;以及一对侧壁60B,其构成盖6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并且其被设置为板厚方向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
盖60的车辆前方处的前部60C被构造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尺寸。将前部60C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设定为整个盖60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的大约60%。在上壁60A的车辆后方处,在盖60的车辆后方处的后部60D包括凸起60D1,该凸起60D1的形状比地板面板16的凸起16C1稍小。将后部60D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设定为比前部60C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长。即,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盖60被构造为台阶状,从而在车辆后方处更高。然而,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盖60时,前部60C的车辆前部,即设置在拐折部48之间的部分与拐折部48的形状相对应地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逐渐变宽。
基部62被构造为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比盖60稍大的板状,并且其板厚被设定为比盖60的板厚更厚。而且,在盖60已经放置在基部62的车辆上侧处的状态下,盖60利用图中未示出的紧固部件等装接至基部62。
参考后文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的图8进行说明,基部6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62A(图8中的缘部88A)沿着该缘部62A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插入部64。构成纵梁28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28A,或者更具体地,下壁28A的在纵梁后侧部50侧的部分的车辆上侧面与插入部64相对应地设置有诸如焊接螺母这样的多个被紧固部件66。通过将诸如螺栓这样的紧固部件68从车辆下侧插入到插入部64内并且将紧固部件68紧固至被紧固部件66,电池壳体56被固定到车身12。注意,垫圈70设置在基部62与下壁28A之间。
在电池壳体56内部,多个电池模块58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布置成一行,使得在前部60C内部设置为单层,并且在后部60D内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设置为三层。注意,在电池组54装接到车身12的状态下,盖60的凸起60D1以及设置在该凸起60D1内部的三层电池模块58设置在R面板部16C的凸起16C1内部。而且,电池组54设置在距离地板面板16预定间隔的状态下。
如图1和图2所示,各个扭力盒30被构造为包括:底壁30A,其构成扭力盒30的车辆后侧的部分;前壁30B,其构成扭力盒30的车辆前侧;以及后壁30C,其充当构成扭力盒30的车辆后侧的部分的竖直壁。
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底壁30A被构造为基本矩形板状,其厚度方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并且底壁30A设置为与F面板部16A和C面板部16B叠置。从底壁30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周缘延伸的内侧凸缘30A1从该底壁30A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而且,还如图3所示,在下壁28A的纵梁前侧部46侧的部分的车辆下侧面处,内侧凸缘30A1通过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到下壁28A。
底壁30A还设置有:倾斜部,其从车辆下方内侧朝着车辆上方外侧延伸;以及外侧凸缘30A2,其从倾斜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周缘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外侧凸缘30A2通过焊接等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到下壁26C,该下壁26C构成门槛内部26的车辆下侧的部分。
前壁30B从底壁30A的车辆前方处的周缘朝着车辆上侧伸出,并且被构造为板厚方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板状。而且,朝着车辆前方延伸的前侧凸缘30B1从前壁30B的车辆上方侧的周缘伸出。前侧凸缘30B1通过焊接等而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至F面板部16A。
后壁30C从底壁30A的车辆后侧的周缘朝着车辆上侧伸出,并且被构造为其板厚方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板状。而且,朝着车辆后方延伸的后侧凸缘30C1从后壁30C的车辆上侧的周缘伸出。后侧凸缘30C1通过焊接等而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至C面板部16B。而且,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扭力盒30与地板面板16、纵梁28以及门槛22一起形成闭合空间。
跨接部件32被设置为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处在拐折部48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跨接部件32包括下侧壁32A、前侧壁32B、充当竖直壁的后侧壁32C、以及一对凸缘32D。跨接部件32的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的截面轮廓被构造为朝着车辆上侧开口的帽状。
下侧壁32A构成跨接部件32的车辆下侧的部分,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状,并且被构造为其板厚方向位于车辆上下方向上。前侧壁32B构成跨接部件32的车辆前部,并且从下侧壁32A的车辆前侧的周缘朝着车辆上侧延伸。前侧壁32B被构造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状,并且构造为其板厚方向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
而且,构成跨接部件32的车辆后部的后侧壁32C从下侧壁32A的车辆后侧的周缘朝着车辆上侧伸出。后侧壁32C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状,并且被构造为其板厚方向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注意,上述扭力盒30的后壁30C被设置在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与后侧壁32C重叠的位置处。具体地,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扭力盒30的后壁30C与跨接部件32的后侧壁32C可以被设置为完全互相重叠,或者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偏移以部分地互相重叠,或者设置为彼此相交以部分地互相重叠。而且,凸缘32D分别地从前侧壁32B的车辆上侧的周缘朝着车辆前方,以及从后侧壁32C的车辆上侧的周缘朝着车辆后方伸出。凸缘32D通过焊接等而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至地板面板16。
外侧凸缘32E分别地从下侧壁3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周缘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前侧壁3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周缘朝着车辆前方以及从后侧壁32C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周缘朝着车辆后方伸出。外侧凸缘32E通过焊接等而在图中未示出的接合部处接合至反冲部36。
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如上所述地构造的跨接部件32的由下侧壁32A、前侧壁32B和后侧壁32C构成的部分(下文称为凸起32F)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被设置为与连接在上述各拐折点PA之间的直线L5重叠。注意,跨接部件32不必须设置为使得凸起32F的中心线与直线L5完美地一致,将跨接部件32设置为使得凸起32F的一部分与直线L5重叠则足矣。
而且,由于拐折部48通过跨接部件32如上所述地连结在一起,所以当一个纵梁28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载荷能够从一个纵梁28传递到另一个纵梁28。
而且,跨接部件32与地板面板16一起构成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具有矩形闭合截面轮廓的闭合截面结构,并且地板面板16和纵梁28形成了闭合空间。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作用
接着,将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作用。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具有单壳体结构的车身12中,由地板面板16构成地板部14的一部分。而且,由一对左右纵梁28构成在车身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的一部分,每个纵梁均包括纵梁前侧部46和纵梁后侧部50。纵梁后侧部50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处接合至地板面板16,并且电池组54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处设置在纵梁28之间。电池组54能够将电力供应至安装于车辆10的动力单元。
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各个纵梁后侧部50设置有拐折部48,该拐折部48以从纵梁前侧部46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因此,与纵梁后侧部50从纵梁前侧部46朝着车辆后方连续地直线状地延伸这样的构造相比,能够使在纵梁28之间并且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处的空间,即内部设置电池组54的空间较大。
注意,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每个纵梁28均在纵梁前侧部46部分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然而,在设置有拐折部48的位置处,纵梁28如上所述地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因此,当在偏置碰撞等中,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10时,由于碰撞的初始状态下的碰撞载荷,并且由于在碰撞的后期阶段中车辆10的车辆后部的惯性运动,应力易于集中在拐折部48处。结果,容易想到纵梁28可能变形而在拐折部48处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如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
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一个纵梁28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载荷能够通过跨接部件32从一个纵梁28传递到另一个纵梁28,该跨接部件32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纵梁28的拐折部48之间。因此当在偏置碰撞等中,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10时,碰撞载荷通过跨接部件32从该碰撞载荷所输入的一个纵梁28传递到另一个纵梁28,并且由另一个纵梁28承受该碰撞载荷。因此,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抑制由于偏置碰撞等中的碰撞载荷而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变形而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并且能够在地板面板16的车辆下侧处确保用于设置电池组54的大的空间。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扭力盒30设置在各个纵梁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每个扭力盒30均沿着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周缘接合到相应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门槛22和纵梁28。因此,在偏置碰撞等中输入到纵梁28的碰撞载荷通过扭力盒30分散到门槛22内。
注意,在车辆10的偏置碰撞中,能够想到在碰撞载荷下移动的前轮可能冲击门槛22的车辆前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想到在扭力盒30中可能产生绕着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轴线的力矩,以绕着扭力盒30与门槛22之间的接合部的车辆前部枢转,并且该力矩将作为弯曲力矩作用在纵梁28上。
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扭力盒30的车辆后方处的后壁30C设置在与跨接部件32的车辆后方处的后侧壁32C重叠的位置处。因此,因为扭力盒30的后壁30C通过纵梁28由跨接部件32的后侧壁32C支撑,所以由于前轮在碰撞载荷下移动而在扭力盒30中产生的力矩被抵消。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在偏置碰撞等中输入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在碰撞载荷下的前轮移动影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框架。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构成跨接部件32的车辆下侧的下侧壁32A连结到构成纵梁28的车辆下侧部的下壁28A。因此,当一个纵梁28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载荷能够从该纵梁28的下壁28A传递到跨接部件32的下侧壁32A。因此,当在偏置碰撞等中,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辆10时,纵梁28的下壁28A由跨接部件32的下侧壁32A支撑,并且因此,能够抑制在纵梁28中产生绕着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轴线的力矩。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偏置碰撞等中的碰撞载荷输入期间,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撑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利用紧固部件68将电池壳体56固定至构成纵梁28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28A,所以与例如电池壳体56固定至纵梁28的侧壁的情况相比,使得固定操作更简单。注意,能够想到,当纵梁28由于偏置碰撞等中的碰撞载荷而变形时,由于压缩载荷或拉伸载荷作用在纵梁28的侧壁上,所以应力可能集中在紧固部件68的紧固位置处。然而,关于这点,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能够通过如上所述地将电池壳体56固定到纵梁28的下壁28A,抑制应力集中在紧固部件68的紧固位置处。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能够提高电池组54的固定操作的效率,并且在偏置碰撞等中碰撞载荷输入到车身12时,能够抑制电池组54从车身12分离。
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各个纵梁28均以纵梁前侧部46与纵梁后侧部50之间的拐折点PA为界限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因此,如果未设置跨接部件32,则由于偏置碰撞等导致的向纵梁28的碰撞载荷的输入将导致碰撞载荷所输入到的该纵梁28经受以拐折点PA为起点的褶皱变形。
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跨接部件32沿着直线L5设置,该直线L5将拐折点PA连接在一起。因此,当纵梁28在偏置碰撞等时被输入了碰撞载荷时,能够在否则将作为变形起始点的位置处支撑输入了碰撞载荷的纵梁28。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能够在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的初始输入阶段承受碰撞载荷。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7至图9说明根据本公开的车辆下部结构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注意,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将分配以相同的参考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的特征在于,代替跨接部件32,在电池组80的电池壳体82内部设置强化部84。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池壳体82比电池壳体56进一步朝着车辆前方延伸,并且也设置在拐折点PA之间。而且,强化部84设置在电池壳体82的车辆前端部内部。
强化部84由钢部件构成,并且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角筒状。与跨接部件32相似,强化部84被设置为与连接在拐折点PA之间的直线L5重叠。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强化部84设置为使得构成强化部84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侧壁84A与纵梁28的下壁28A重叠。而且,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构成强化部84的车辆后部的后侧壁84B设置在与扭力盒30的车辆后部处的后壁30C重叠的位置处。
而且,强化部84构造为比电池壳体82的盖86更不容易针对朝着电池壳体82侧的载荷而变形。这意味着,当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同等量的载荷分别输入到强化部84和盖86时,强化部84的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初始位置开始的位移量(变形行程)比盖86的侧壁86A从其初始位置开始的位移量小。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具有矩形纵截面的侧面框架88B沿着构成电池壳体82的基部88的各个缘部88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周缘设置。此外,板厚比基部88的一般部88C厚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距预定间隔的底面框架88D设置在基部88的车辆下侧面以将侧面框架88B连结在一起。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紧固部件68的紧固部90附加地设置在直线L5的延长线上,所述紧固部件68固定电池壳体82。注意,在紧固部90的紧固位置处不设置垫圈70。而且,在用于固定电池壳体82的紧固部件68的紧固部之中,最靠近各个拐折点PB的一对紧固部92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夹置拐折点PB。
这样的构造能够展现出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基本作用。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强化部84构造了当一个纵梁28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时从该一个纵梁28到另一个纵梁28的载荷传递路径,使得载荷能够由另一纵梁28承受。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能够抑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框架由于偏置碰撞等时的碰撞载荷而变形以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而不在车身12侧上有任何附加部件。
注意,如图4所示,当在偏置碰撞等中碰撞载荷输入到纵梁28时,能够想到碰撞载荷所输入的纵梁28可能经受褶皱变形,从而以拐折点PB作为起始点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池壳体82通过侧面框架88B和底面框架88D加强,并且紧固部92设置为夹置各个拐折点PB。因此,能够抑制碰撞载荷已经输入到的纵梁28经受褶皱变形而以拐折点PB作为起始点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
以上示例性实施例的补充说明
(1)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跨接部件32接合到车身12。然而,可以使得构造为,利用紧固部件将跨接部件32固定至车身12。由于设置了跨接部件32,所以这样的构造能够减少车身12的被修改的位置。注意,跨接部件32的位置不限于上述位置,并且可以依据车身12的构造适当地修改跨接部件32的位置,只要其在拐折部48之间即可。
(2)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为纵梁28在设置有拐折部48的位置处拐折。然而,依据车身12的构造,可以使得构造为,纵梁28在设置有拐折部48的位置处弯曲。
(3)在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池壳体82与强化部84构造为分离体。然而,电池壳体82与强化部84可以构造为彼此一体化。而且,依据车身12的构造,制造强化部84的材料可以是铝,或者可以是碳纤维强化塑料。
(4)在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定位电池壳体82,以及因此在拐折部48之间相对于纵梁28定位强化部84,设置了紧固部90。然而,构造可以为不设置紧固部90。这样的构造使得能够放松对电池壳体82与纵梁28之间的组装精度的要求。
(5)在上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应用至安装有电池组的车辆10。然而,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下部结构可以应用至安装有燃料电池堆的车辆。

Claims (7)

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包括:
地板面板,该地板面板构成具有单壳体结构的车身的地板部的一部分;
一对左右纵梁,该一对左右纵梁构成在所述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的一部分,每个所述纵梁均包括:
纵梁前侧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纵梁前侧部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以及
纵梁后侧部,该纵梁后侧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接合至所述地板面板,并且该纵梁后侧部设置有拐折部,当沿着所述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拐折部以从所述纵梁前侧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
电力供给部,该电力供给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设置在所述纵梁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将电力供应至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动力单元;以及
跨接部,该跨接部在所述拐折部之间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被构造为,在一个所述纵梁朝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的情况下,将载荷从一个所述纵梁传递到另一个所述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还包括:扭力盒,该扭力盒设置在所述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其中,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所述扭力盒的车辆后侧的竖直壁设置在与所述跨接部的车辆后侧的竖直壁重叠的位置处,并且所述扭力盒接合至所述纵梁并且接合至沿着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周缘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门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当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构成所述跨接部的车辆下侧的下侧壁被设置为,与构成所述纵梁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重叠,或者连结至所述下壁,并且
载荷能够从所述下壁传递到所述下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充当所述跨接部的强化部设置在电池壳体的内侧,所述电池壳体构成所述电力供给部的外壳,并且
所述强化部被构造为比所述电池壳体更不容易针对载荷而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所述电池壳体经由紧固部件固定至构成所述纵梁的车辆下侧的部分的下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当沿着所述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所述跨接部设置在如下的直线上,该直线连接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与另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
7.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包括:
地板面板,该地板面板构成具有单壳体结构的车身的地板部的一部分;
一对左右纵梁,该一对左右纵梁构成在所述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的一部分,每个所述纵梁均包括:
纵梁前侧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纵梁前侧部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以及
纵梁后侧部,该纵梁后侧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接合至所述地板面板,并且该纵梁后侧部设置有拐折部,当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该拐折部以从所述纵梁前侧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
电力供给部,该电力供给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下侧设置在所述纵梁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将电力供应至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动力单元;以及
跨接部,该跨接部将所述纵梁连结在一起,当沿着所述车辆上下方向观看时,所述跨接部在所述拐折部之间设置在如下的直线上,所述直线连接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与另一个所述纵梁的所述纵梁前侧部与所述纵梁后侧部之间的拐折点。
CN201711070770.3A 2016-11-08 2017-11-03 车辆下部结构 Active CN108058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8460A JP6597562B2 (ja) 2016-11-08 2016-11-08 車両下部構造
JP2016-218460 2016-11-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58749A true CN108058749A (zh) 2018-05-22
CN108058749B CN108058749B (zh) 2020-07-07

Family

ID=60262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70770.3A Active CN108058749B (zh) 2016-11-08 2017-11-03 车辆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8168B2 (zh)
EP (1) EP3318471B1 (zh)
JP (1) JP6597562B2 (zh)
KR (1) KR101995929B1 (zh)
CN (1) CN108058749B (zh)
AU (1) AU2017254973A1 (zh)
CA (2) CA3073899C (zh)
MX (1) MX2017013868A (zh)
MY (1) MY189054A (zh)
TW (1) TWI66814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5774A (zh) * 2019-07-25 2019-11-1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CN111605627A (zh) * 2019-02-22 2020-09-0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CN112477989A (zh) * 2019-09-11 2021-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4401882A (zh) * 2019-10-16 2022-04-26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的机动车的车身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46694A1 (en) * 2015-03-17 2016-09-22 Autotech Engineering A.I.E. Rockers for vehicles and vehicles comprising such rockers
JP6555235B2 (ja) * 2016-11-30 2019-08-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7359527B2 (ja) * 2017-05-31 2023-10-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搭載構造
US10494034B2 (en) * 2017-09-25 2019-12-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 assembly
KR102440612B1 (ko) * 2017-12-15 2022-09-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측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7047479B2 (ja) * 2018-03-09 2022-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988590B2 (ja) * 2018-03-09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7006390B2 (ja) * 2018-03-09 2022-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052628B2 (ja) * 2018-08-07 2022-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FR3088031B1 (fr) * 2018-11-07 2021-01-15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ne batterie d'alimentation de puissance d'un vehicule
KR102564024B1 (ko) * 2018-11-13 2023-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하중흡수구조
KR20210023227A (ko) 2019-08-22 2021-03-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 하부 구조 및 제조방법
JP2021059176A (ja) * 2019-10-04 2021-04-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2793668B (zh) * 2021-01-29 2022-07-01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下车体车架及其电动车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4484B2 (ja) * 1994-03-14 2000-12-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JP3132261B2 (ja) * 1993-09-20 2001-02-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EP2070754A1 (en) * 2007-12-14 2009-06-17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2010179898A (ja) * 2009-02-09 2010-08-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1218910A (ja) * 2010-04-07 2011-11-04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EP2505459A1 (en) * 2011-03-31 2012-10-03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s
WO2013042628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支持構造
US20130113238A1 (en) * 2011-11-04 2013-05-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ongitudinal frame for the chassis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3118928A (zh) * 2011-09-01 2013-05-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US8602454B1 (en) * 2012-09-10 2013-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load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s using closed loop structures
CN104340282A (zh) * 2014-10-23 2015-02-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WO2015049926A1 (en) * 2013-10-04 2015-04-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ame and vehicle underfloor structure
US9227582B2 (en) * 2011-11-14 2016-01-0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batter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4124A (en) * 1969-07-28 1971-10-19 Smith Corp A O Vehicle frame unit
US5915727A (en) * 1996-05-31 1999-06-29 Dana Corporatio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frame assembly
JP3482916B2 (ja) 1999-08-19 2004-01-06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5369866B2 (ja) 2009-04-24 2013-12-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DE102012019922B4 (de) * 2012-10-11 2023-03-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anordnung in einem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2261B2 (ja) * 1993-09-20 2001-02-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3114484B2 (ja) * 1994-03-14 2000-12-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EP2070754A1 (en) * 2007-12-14 2009-06-17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2010179898A (ja) * 2009-02-09 2010-08-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1218910A (ja) * 2010-04-07 2011-11-04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EP2505459A1 (en) * 2011-03-31 2012-10-03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3118928A (zh) * 2011-09-01 2013-05-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WO2013042628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支持構造
US20130113238A1 (en) * 2011-11-04 2013-05-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ongitudinal frame for the chassis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US9227582B2 (en) * 2011-11-14 2016-01-0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mounting structure for batteries
US8602454B1 (en) * 2012-09-10 2013-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load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s using closed loop structures
WO2015049926A1 (en) * 2013-10-04 2015-04-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ame and vehicle underfloor structure
CN104340282A (zh) * 2014-10-23 2015-02-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5627A (zh) * 2019-02-22 2020-09-0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CN111605627B (zh) * 2019-02-22 2022-06-2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CN110435774A (zh) * 2019-07-25 2019-11-12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CN112477989A (zh) * 2019-09-11 2021-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4401882A (zh) * 2019-10-16 2022-04-26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的机动车的车身
CN114401882B (zh) * 2019-10-16 2023-09-19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电动的机动车的车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7254973A1 (en) 2018-05-24
TW201819231A (zh) 2018-06-01
JP2018075940A (ja) 2018-05-17
CA2984028A1 (en) 2018-05-08
EP3318471A1 (en) 2018-05-09
KR101995929B1 (ko) 2019-07-04
CN108058749B (zh) 2020-07-07
CA3073899C (en) 2021-09-28
CA2984028C (en) 2020-11-03
MY189054A (en) 2022-01-23
JP6597562B2 (ja) 2019-10-30
US20180127032A1 (en) 2018-05-10
KR20180051375A (ko) 2018-05-16
MX2017013868A (es) 2018-09-28
TWI668149B (zh) 2019-08-11
US10358168B2 (en) 2019-07-23
EP3318471B1 (en) 2020-05-06
CA3073899A1 (en) 2018-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58749A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769938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90243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960780B2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CN102198843B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04411567B (zh) 车体结构
US7204547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EP3079972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774877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703172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10526020B2 (en)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03009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442467B2 (en) Central pa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15209111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499670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03118926A (zh) 车身结构
JP2010228482A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7264846B2 (ja) 自動車ボデー
JP6838523B2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2010228642A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2013010414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US20200079434A1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2014136436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4056436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2890612U (zh) 车身下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