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4924B - Clutch operat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Clutch operat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4924B
TWI654924B TW107102184A TW107102184A TWI654924B TW I654924 B TWI654924 B TW I654924B TW 107102184 A TW107102184 A TW 107102184A TW 107102184 A TW107102184 A TW 107102184A TW I654924 B TWI654924 B TW I6549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groove
threshing
wire
op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2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1075A (zh
Inventor
五島一實
奧村和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井關農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29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699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29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520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683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914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井關農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井關農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1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1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4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49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8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16D2023/123Clutch actuation by cams, ramps or ball-screw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離合器操作裝置,具體實現為緊湊且控制容易的裝置。該離合器操作裝置設置有被驅動單元旋轉驅動的旋轉軸、與旋轉軸一體地旋轉的旋轉體和凸輪、以及與凸輪的旋轉聯動地擺動的擺動部件,在旋轉體上形成有沿著以旋轉軸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以彼此的相位不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槽和第二槽,第一離合器與第一槽相連,第二離合器與擺動部件相連,第三離合器與第二槽相連,借助於驅動單元使旋轉軸正轉從而第二離合器和第一離合器進行連接,借助於驅動單元使旋轉軸反轉從而第三離合器進行連接。

Description

離合器操作裝置
本發明涉及對將動力傳動給工作部的離合器在連接狀態與斷開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的離合器操作裝置。
例如,在現有的聯合收割機中裝備有收割裝置、脫粒裝置、排出鑽(auger)等工作部,為了將發動機的輸出旋轉傳動給這些工作部,分別設置有離合器。
而且,公知有設置了進行向收割裝置傳動發動機的輸出旋轉的收割離合器和向脫粒裝置傳動發動機的輸出旋轉的脫粒離合器的連接與斷開的第一操作裝置、和進行向排出鑽傳動發動機的輸出旋轉的排出離合器的連接與斷開的第二操作裝置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2)。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3-16410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5-153842號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技術中,由於在內設有發動機的發動機室內配置有對收割離合器和脫穀離合器在連接狀態與斷開狀態之間切換的第一操作裝置和對排出離合器在連接狀態與斷開狀態之間切換的第二操作裝置,因此存在無法確保用於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間的缺點。並且,由於驅動第一操作裝置的驅動裝置和驅動第二操作裝置的驅動裝置 獨立,因此也存在控制程式變得複雜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將在連接狀態與斷開狀態之間切換向收割離合器、脫粒離合器、排出離合器等多個工作部傳動的動力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具體實現為緊湊並且控制容易的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採用以下的技術手段。即,技術方案1的發明是離合器操作裝置,其對將驅動輸出旋轉傳動給第一工作部3的第一離合器21、將驅動輸出旋轉傳動給第二工作部4的第二離合器22以及將驅動輸出旋轉傳動給第三工作部8的第三離合器23在連接狀態與斷開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其特徵在於,該離合器操作裝置設置有:被驅動單元50旋轉驅動的旋轉軸55;與該旋轉軸55一體地旋轉的旋轉體57和凸輪58;以及與該凸輪58的旋轉聯動地擺動的擺動部件47,在所述旋轉體57上形成有沿著以所述旋轉軸55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以彼此的相位不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槽57A和第二槽57B,所述第一離合器21與第一槽57A相連,所述第二離合器22與擺動部件47相連,所述第三離合器23與第二槽57B相連,借助於所述驅動單元50使旋轉軸55正轉,從而所述第二離合器22和第一離合器21進行連接,借助於所述驅動單元50使旋轉軸55反轉,從而第三離合器23進行連接。
技術方案2的發明基於技術方案1記載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通過所述旋轉軸55的反轉,使得所述第一 離合器21和第二離合器22斷開並且所述第三離合器23進行連接。
技術方案3的發明基於技術方案1或2記載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對所述第一離合器21進行操作的第一線材41的端部以沿著所述第一槽57A的延伸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卡合於該第一槽57A中,對所述第二離合器22進行操作的第二線材42的端部與所述擺動部件47連接,對所述第三離合器23進行操作的第三線材43的端部以沿著所述第二槽57B的延伸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卡合於該第二槽57B中。
技術方案4的發明基於技術方案3記載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從所述旋轉軸55到第一槽57A的距離和從所述旋轉軸55到第二槽57B的距離被設定為相等的距離。
技術方案5的發明基於技術方案4記載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從作為所述擺動部件47的擺動中心的第一支承軸46到該擺動部件47上的作為所述第二線材42的連接位置的第二支承軸47A的距離被設定為與從所述旋轉軸55到第一槽57A的距離和從所述旋轉軸55到第二槽57B的距離相等的距離。
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設置有被驅動單元50旋轉驅動的旋轉軸55、與旋轉軸55一體地旋轉的旋轉體57和凸輪58、以及與凸輪58的旋轉聯動地擺動的擺動部件47,在旋轉體57上形成有沿著以旋轉軸55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以彼此的相位不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槽57A和第二槽57B,第一離合器21與第一槽57A相連,第二離合器22與擺動部件47相 連,第三離合器23與第二槽57B相連,借助於驅動單元50使旋轉軸55正轉,從而第二離合器22和第一離合器21進行連接,借助於驅動單元50使旋轉軸55反轉,從而第三離合器23進行連接,因此,能夠使用一個驅動裝置50對第一離合器21、第二離合器22以及第三離合器23在連接狀態與斷開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由此,能夠緊湊地構成離合器操作裝置,並且能夠簡化驅動單元50的控制程式。
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通過旋轉軸55的反轉,使得第一離合器21和第二離合器22斷開並且第三離合器23進行連接,因此能夠在通過第一工作部3和第二工作部4的驅動停止而減輕了驅動輸出源的負載的狀態下驅動第三工作部8。
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或2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由於對第一離合器21進行操作的第一線材41的端部以沿著第一槽57A的延伸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卡合於該第一槽57A中,對第二離合器22進行操作的第二線材42的端部與擺動部件47連接,將對第三離合器23進行操作的第三線材43的端部以沿著第二槽57B的延伸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卡合於該第二槽57B中,因此能夠借助於第一線材41對第一離合器21進行遠端操作,借助於第二線材42對第二離合器22進行遠端操作,借助於第三線材43對第三離合器23進行遠端操作,離合器操作裝置的配置自由度提高。
根據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3記載 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由於從旋轉軸55到第一槽57A的距離和從旋轉軸55到第二槽57B的距離被設定為相等的距離,因此能夠以相等的力矩或相等的行程對第一離合器21和第三離合器23進行切換,能夠實現各離合器的構造的共用化。
根據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在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由於從作為擺動部件47的擺動中心的第一支承軸46到該擺動部件47上的作為第二線材42的連接位置的第二支承軸47A的距離被設定為與從旋轉軸55到第一槽57A的距離和從旋轉軸55到第二槽57B的距離相等的距離,因此能夠以相等的力矩或相等的行程對第一離合器21、第二離合器22以及第三離合器23的狀態進行切換,能夠實現各離合器的構造的共用化。
1‧‧‧機體框架
2‧‧‧行駛裝置
3‧‧‧收割裝置(第一工作部)
4‧‧‧脫粒裝置(第二工作部)
5‧‧‧操縱部
5A‧‧‧操縱席
6‧‧‧發動機室
7‧‧‧穀物箱
7A‧‧‧搬送螺旋軸
7B‧‧‧帶輪
8‧‧‧排出鑽(第三工作部)
8A‧‧‧鑽螺旋軸
10‧‧‧前面板
11‧‧‧側面板
12‧‧‧變速器
12A‧‧‧輸出軸
12B‧‧‧帶輪
13‧‧‧收割框架
13A‧‧‧中間軸
13B‧‧‧帶輪
14‧‧‧輸出軸
14A‧‧‧帶輪
15‧‧‧操縱杆
16‧‧‧主變速杆
16A‧‧‧前進位置開關
16B‧‧‧後退位置開關
17‧‧‧中間軸
17A‧‧‧帶輪
18‧‧‧錐齒輪箱
18A‧‧‧輸出軸
18B‧‧‧帶輪
19‧‧‧錐齒輪箱
20‧‧‧離合器
21‧‧‧收割離合器(第一離合器)
22‧‧‧脫粒離合器(第二離合器)
23‧‧‧排出離合器(第三離合器)
31‧‧‧收割脫粒杆
32‧‧‧排出杆
34‧‧‧位置開關
34A‧‧‧停止位置開關
34B‧‧‧脫粒位置開關
34C‧‧‧收割脫粒位置開關
35‧‧‧位置開關
35A‧‧‧停止位置開關
35B‧‧‧排出位置開關
40‧‧‧離合器操作裝置
41‧‧‧線材(第一線材)
41A‧‧‧外部線纜
41B‧‧‧內部線纜
41C‧‧‧銷
42‧‧‧線材(第二線材)
42A‧‧‧外部線纜
42B‧‧‧內部線纜
43‧‧‧線材(第三線材)
43A‧‧‧外部線纜
43B‧‧‧內部線纜
43C‧‧‧銷
45‧‧‧殼體
45A‧‧‧切口槽
45B‧‧‧固定撐條
45C‧‧‧固定撐條
46‧‧‧支承軸(第一支承軸)
47‧‧‧擺動部件
47A‧‧‧支承軸(第二支承軸)
47B‧‧‧輥子
48‧‧‧電位器
48A‧‧‧連結銷
47B‧‧‧輥
49‧‧‧偏置軸
50‧‧‧馬達(驅動單元)
51‧‧‧減速機
51A‧‧‧齒輪
55‧‧‧旋轉軸
56‧‧‧旋轉體
56A‧‧‧齒輪部
57‧‧‧旋轉體
57A‧‧‧切口槽(第一槽)
57B‧‧‧切口槽(第二槽)
58‧‧‧凸輪
58A‧‧‧圓弧部
58B‧‧‧左延伸部
58C‧‧‧右延伸部
60‧‧‧外圓弧部
61‧‧‧內圓弧部
62‧‧‧槽
65‧‧‧控制裝置
70‧‧‧高度開關
71‧‧‧手動處理開關
72‧‧‧緊急停止開關
73‧‧‧廢秸稈開關
74‧‧‧起動開關
75‧‧‧迴轉開關
76‧‧‧收納開關
77‧‧‧堵塞開關
80‧‧‧進給鏈
E‧‧‧發動機(驅動輸出源)
圖1是聯合收割機的左側視圖。
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3是聯合收割機的主視圖。
圖4是聯合收割機的後視圖。
圖5是對離合器操作裝置進行說明的左側視圖。
圖6是離合器操作裝置的左側視圖。
圖7的(a)是離合器操作裝置的俯視圖,圖7的(b)是左側視圖,圖7的(c)是後視圖。
圖8是收割脫粒杆被操作至停止位置的情況下的離合器操作裝置的驅動的說明圖。
圖9是收割脫粒杆被操作至脫粒位置的情況下的離合器操作裝置的驅動的說明圖。
圖10是收割脫粒杆被操作至收割脫粒位置的情況下的離合器操作裝置的驅動的說明圖。
圖11是排出杆被操作至排出位置的情況下的離合器操作裝置的驅動的說明圖。
圖12是發動機的輸出旋轉的傳動圖。
圖13是控制裝置的連接圖。
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對本發明進行說明。另外,為了方便,以將從操縱人員觀察時的前方設為前側、將後方設為後側、將右手側設為右側、將左手側設為左側的方式表示方向而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聯合收割機在機體框架1的下側設置有在土壤面上行駛的由左右一對的履帶構成的行駛裝置2,在機體框架1的前側設置有收割田地的穀物稈的收割裝置(技術方案中的“第一工作部”)3,在收割裝置3的後方左側部設置有對所收割的穀物稈進行脫粒和篩選處理的脫粒裝置(技術方案中的“第二工作部”)4,在收割裝置3的後方右側部設置有操縱人員所搭乘的操縱部5。
在操縱部5的下側設置有搭載發動機(驅動輸出源)E的發動機室6,在操縱部5的後側設置有儲存脫粒和篩選處理後的穀粒的穀物箱7,在穀物箱7的後側設置有將穀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鑽(技術方案中的“第三工作部”),該排出 鑽8由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縱排出鑽和沿著前後方向延伸的橫排出鑽構成。
在操縱部5的操縱席5A的前側配置有設置了操縱杆15等的前面板10,在操縱席5A的左側配置有設置了主變速杆16等的側面板11。能夠將主變速杆16轉動到以下部為中心使上部向前側傾斜的前進位置和以下部為中心使上部向後側傾斜的後退位置,主變速杆16的前進位置和後退位置是由前進位置開關16A和後退位置開關16B檢測的,檢測值經由控制裝置65的輸入埠輸入給控制裝置65。
在側面板11的主變速杆16的後側設置有進行作業離合器20的連接狀態(傳動驅動力的狀態)與斷開狀態(驅動力的傳動斷開的狀態)的切換操作的作業杆。
作業離合器由以下部分構成:收割離合器(技術方案的“第一離合器”)21,其設置於將發動機E的輸出旋轉(技術方案中的“驅動輸出旋轉”)傳動給收割裝置3的傳動路徑上;脫粒離合器(技術方案中的“第二離合器”)22,其設置於將發動機E的輸出旋轉傳動給脫粒裝置4的傳動路徑上;以及排出離合器(技術方案中的“第三離合器”)23,其設置於將發動機E的輸出旋轉傳動給穀物箱7和排出鑽8的傳動路徑上。都構成為帶張緊離合器式。
作業杆由設置於側面板11上的靠主變速杆16後側的收割脫粒杆31和設置於側面板11上的靠收割脫粒杆31後側的排出杆32構成。
收割脫粒杆31能夠轉動到以下部為中心使上部向 前側傾斜的停止位置、以下部為中心使上部向上側豎立設置的脫粒位置以及以下部為中心使上部向後側傾斜的收割脫粒位置。在本說明書中,停止位置是指驅動離合器操作裝置40而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的位置,脫粒位置是指驅動離合器操作裝置40而使收割離合器21成為斷開狀態並使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的位置,收割脫粒位置是指驅動離合器操作裝置40而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的位置。
收割脫粒杆31的停止位置、脫粒位置以及收割脫粒位置是由停止位置開關34A、脫粒位置開關34B以及收割脫粒位置開關34C檢測的,檢測值經由控制裝置65的輸入埠輸入給控制裝置65。另外,也能夠使用電位器來代替位置開關34,也能夠使用旋轉式的撥盤裝置來代替收割脫粒杆31。排出杆32的排出停止位置和排出位置是由停止位置開關35A和排出位置開關35B檢測的,檢測值經由控制裝置65的輸入埠輸入給控制裝置65。另外,也能夠使用電位器來代替位置開關35。
排出杆32能夠轉動到以下部為中心使上部向前側傾斜的排出位置和以下部為中心使上部向後側傾斜的停止位置。在本說明書中,排出位置是指驅動離合器操作裝置40而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連接狀態的位置,停止位置是指驅動離合器操作裝置40而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斷開狀態的位置。
如圖5所示,離合器操作裝置40配置於側面板11的下側。離合器操作裝置40和收割離合器21由線材(技術方 案中的“第一線材”)41相連,離合器操作裝置40和脫粒離合器22由線材(技術方案中的“第二線材”)42相連,離合器操作裝置40和排出離合器23由線材(技術方案中的“第三線材”)43相連。
如圖12所示,收割離合器21由帶輪12B和張力臂形成,該帶輪12B被設置於發動機E的傳動下游側的變速器12的輸出軸12A支承,該張力臂使捲繞在被中間軸13A支承的帶輪13B上的帶張緊或鬆弛,其中,該中間軸13A在收割裝置3的收割框架13的上部沿著左右方向延伸設置。另外,在線材41被離合器操作裝置40向後方拉拽的情況下,通過與線材41的端部連接的張力臂的轉動而使帶張緊,從而使收割離合器21成為連接狀態,在線材41被離合器操作裝置40向前方推壓的情況下,帶鬆弛而使收割離合器21成為斷開狀態。
脫粒離合器22由帶輪14A和張力臂形成,該帶輪14A被發動機E的輸出軸14支承,該張力臂使捲繞在被中間軸17支承的帶輪17A上的帶張緊或鬆弛,其中,該中間軸17在脫粒裝置3的前側沿著左右方向延伸設置。另外,在線材42被離合器操作裝置40向後方拉拽的情況下,通過與線材42的端部連接的張力臂的轉動而使帶張緊,從而使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在線材42被離合器操作裝置40向前方推壓的情況下,帶鬆弛而使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
排出離合器23由帶輪18B和張力臂形成,該帶輪18B被設置於發動機E的傳動下游側的錐齒輪箱18的輸出軸 18A支承,該張力臂使捲繞在被搬送螺旋軸7A支承的帶輪7B上的帶張緊或鬆弛,其中,該搬送螺旋軸7A在穀物箱7的下部沿著前後方向延伸設置。並且,搬送螺旋軸7A的後部經由錐齒輪箱19與排出鑽8的鑽螺旋軸8A連結。另外,在線材43被離合器操作裝置40向後方拉拽的情況下,通過與線材43的端部連接的張力臂的轉動而使帶張緊,從而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連接狀態,在線材43被離合器操作裝置40向前方推壓的情況下,帶鬆弛而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斷開狀態。
如圖6、7所示,線材41由外部線纜41A和內部線纜41B形成,外部線纜41A的後端部裝卸自如地固定於離合器操作裝置40的殼體45的前壁的上部。線材43由外部線纜43A和內部線纜43B形成,外部線纜43A的後端部裝卸自如地固定於殼體45的前壁的下部。線材42由外部線纜42A和內部線纜42B形成,外部線纜42A的後端部裝卸自如地固定於固定撐條45B上,該固定撐條45B設置於殼體45的左壁的前部上側。由此,能夠將線材41、線材42以及線材43以固定於殼體45的組裝部件的狀態進行保管,能夠減少聯合收割機的組裝作業時間。
在殼體45的左壁的後部下側設置有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軸(技術方案中的“第一支承軸”)46,擺動部件47的下部旋轉自如地固定於支承軸46。另外,支承軸46的左右方向的兩側部被殼體45的左壁和右壁分別支承。由此,支承軸46被牢固地固定於殼體45,能夠使擺動部件47以支承軸46為中心順暢地擺動。
在殼體45的左壁上的與擺動部件47的上部的轉動軌跡對置的部位形成有以支承軸46為中心的圓弧狀的切口槽45A,在該切口槽45A中卡合有設置於擺動部件47的上部的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軸(技術方案中的“第二支承軸”)47A。另外,也可以如圖7所示,採用將擺動部件47配置於殼體45的內側並且使支承軸47A的左部從殼體45的左壁向左側延伸的結構。
在殼體45的左壁的大致中央部上經由固定撐條45C固定有電位器48,電位器48的輸入軸經由在前端部形成有U字形狀的切口部的連結銷48A而與在旋轉軸55的周圍轉動的偏置軸49連結。
在殼體45的右壁上裝卸自如地固定有馬達(技術方案中的“驅動單元”)50和減速機51。由此,能夠將保管馬達50和減速機51以固定於殼體45的組裝部件的狀態進行保管,能夠減少聯合收割機的組裝作業時間。
在殼體45的大致中央部設置有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轉軸55。另外,旋轉軸55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借助於軸承被固定於殼體45。在旋轉軸55上從右側沿著左右方向隔開規定的間隔地依次固定有:旋轉體56,其被傳動馬達50的輸出旋轉;旋轉體57,其連結有線材41的內部線纜41B和線材43的內部線纜43B;以及凸輪58,其與設置於擺動部件47的支承軸47A的輥47B滑動接觸。由此,通過對馬達50進行旋轉驅動,能夠使旋轉軸55、旋轉體56、旋轉體57以及凸輪58一體地旋轉,能夠利用一個馬達50將線材41、線材42以及線 材43向後方拉拽,從而切換收割離合器21、脫粒離合器22、排出離合器23的連接狀態和斷開狀態。
接下來,對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停止位置的情況下的旋轉體56、旋轉體57以及凸輪58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旋轉體56在徑向上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5點延伸至大致11點,形成為中心角為大致180度的扇形形狀。在扇形形狀的圓弧狀的外周部形成有與被減速機51的輸出軸支承的齒輪51A嚙合的齒輪部56A,在扇形形狀的半徑方向的中心部固定有旋轉軸55。並且,扇形形狀的半徑形成為小於旋轉體57的半徑和凸輪58的半徑。
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旋轉體57形成為大致圓形狀。在旋轉體57的外周部的上部形成有以旋轉軸55為中心的圓弧狀的切口槽(技術方案中的“第一槽”)57A,在該切口槽57A中卡合有設置於線材41的內部線纜41B的後端部的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銷41C,在旋轉體57的外周部的下部形成有以旋轉軸55為中心的圓弧狀的切口槽(技術方案中的“第二槽”)57B,在該切口槽57B中卡合有設置於線材43的內部線纜43B的後端部的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銷43C。
切口槽57A在徑向上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10點延伸至大致1點而形成為中心角大致90度的圓弧形狀,切口槽57B在徑向上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4點延伸至大致7點而形成為中心角為大致90度的扇形形狀。切口槽57A的半徑和切口槽57B的半徑形成為相同半徑,切口槽57A的半徑和切口槽 57B的半徑形成為大於旋轉體56的半徑。並且,旋轉體57的中心部固定在旋轉軸55上。由此,能夠通過使旋轉體57旋轉而以相同的力矩朝向後方拉拽內部線纜41B和內部線纜43B,能夠簡化控制裝置65的控制程式。
在本實施方式中,銷41C在切口槽57A中卡合於順時針方向上的比中心偏向1點方向的部位,銷43C在切口槽57B中卡合於順時針方向上的7點的部位。並且,為了實現旋轉體57的輕量化,在圓形狀的圓弧狀的徑向上沿順時針方向的大致7點到大致9點的部位朝向半徑方向的內側形成有大致倒U字形狀的切口部57C。
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凸輪58由以下部分形成:圓弧狀的圓弧部58A,其在徑向上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1點延伸至大致3點;左延伸部58B,其從圓弧部58A的順時針方向上的大致1點側的左端部朝向固定於旋轉軸55的半徑方向的中心部延伸;以及右延伸部58C,其從圓弧部58A的順時針方向上的大致3點側的右端部朝向固定於旋轉軸55的半徑方向的中心部延伸。
圓弧部58A的半徑形成為大於旋轉體57的半徑。由此,輥子47B能夠一邊與圓弧部58A滑動接觸一邊順暢地移動,而不會與旋轉體57的外周部碰撞。並且,擺動部件47的支承軸46與支承軸47A之間的長度形成為與切口槽57B和切口槽57A的半徑相同的長度。由此,能夠通過使凸輪58旋轉而使擺動部件47擺動從而以相同的力矩朝向後方拉拽內部線纜41B和內部線纜43B,能夠簡化控制裝置65的控制程式。
右延伸部58C由位於半徑方向的外側的外圓弧部60和位於半徑方向的內側的內圓弧部61形成。外圓弧部60形成為能夠在追隨一邊與外圓弧部60滑動接觸一邊移動的輥子47B的同時使支承軸47A從切口槽45A的內側朝向外側移動。並且,內圓弧部61形成為能夠在追隨一邊與內圓弧部61滑動接觸一邊移動的輥子47B的同時使支承軸47A從切口槽45A的外側朝向內側移動。
接下來,對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停止位置、脫粒位置以及收割脫粒位置的情況下的離合器操作裝置40、線材41、線材42、線材43的狀態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在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停止位置的情況下,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旋轉體56的齒輪部56A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5點延伸到大致11點,旋轉體57的切口槽57A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10點延伸到大致1點,旋轉體57的切口槽57B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4點延伸到大致7點,凸輪58的圓弧部58A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1點延伸到大致3點。銷41C卡合於切口槽57A的比徑向的中心偏向1點方向的部位,銷43C抵接並卡合於切口槽57B的徑向的左端部,輥子47B與外圓弧部60和內圓弧部61之間的槽62滑動接觸,支承軸47A卡合於切口槽45A的比徑向的中心部偏向內側部的位置。
作為其結果,線材41的內部線纜41B、線材42的內部線纜42B以及線材43的內部線纜43B沒有被朝向後方拉拽,收割離合器21、脫粒離合器22以及排出離合器23為斷 開狀態。
如圖9所示,在收割脫粒杆31從停止位置被操作至脫粒位置的情況下,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通過馬達50朝向正轉方向的旋轉而使旋轉體56、旋轉體57以及凸輪58向順時針方向旋轉50度。由此,銷41C移動至切口槽57A的徑向的左端部,銷43C移動至切口槽57B的比徑向的中心部偏向右端部的部位,輥子47B(如圖7所示)與外圓弧部60滑動接觸著向圓弧部58A的右端部移動,支承軸47A朝向切口槽45A的徑向的外側部移動。
作為其結果,線材41的內部線纜41B和線材43的內部線纜43B沒有被朝向後方拉拽,收割離合器21和排出離合器23為斷開狀態。另一方面,線材42的內部線纜42B借助於擺動部件47被朝向後方拉拽,使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發動機E的輸出旋轉經由脫粒離合器22傳動給脫粒裝置4,能夠對脫粒裝置4進行驅動。
如圖10所示,在收割脫粒杆31從脫粒位置被操作至收割脫粒位置的情況下,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通過馬達50朝向正轉方向的進一步的旋轉,使旋轉體56、旋轉體57以及凸輪58沿順時針方向進一步旋轉40度。由此,銷41C在與切口槽57A的徑向的左端部卡合的同時向後方移動,銷43C抵接於切口槽57B的徑向的右端部,輥子47B與圓弧部58A滑動接觸著向圓弧部58A的左端部移動,支承軸47A抵接於切口槽45A的徑向的外側部。
作為其結果,線材43的內部線纜43沒有被朝向 後方拉拽,排出離合器23為斷開狀態。另一方面,線材41的內部線纜41A和線材42的內部線纜42A被朝向後方拉拽,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發動機E的輸出旋轉經由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分別傳動給收割裝置3和脫粒裝置4,能夠對收割裝置3和脫粒裝置4分別進行驅動。
接下來,對排出杆32被操作至排出停止位置和排出位置的情況下的離合器操作裝置40、線材41、線材42、線材43的狀態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在排出杆32被操作至排出停止位置、即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停止位置並且排出杆32被操作至排出停止位置的情況下,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旋轉體56的齒輪部56A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5點延伸到大致11點,旋轉體57的切口槽57A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10點延伸到大致1點,旋轉體57的切口槽57B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4點延伸到大致7點,凸輪58的圓弧部58A沿順時針方向從大致1點延伸到大致3點。銷41C卡合於切口槽57A的比徑向的中心偏向1點方向的部位,銷43C抵接並卡合於切口槽57B的徑向的左端部,輥子47B(如圖7所示)與外圓弧部60和內圓弧部61之間的槽62滑動接觸,支承軸47A卡合於切口槽45A的偏向徑向的內側部的位置。
作為其結果,線材41的內部線纜41B、線材42的內部線纜42B以及線材43的內部線纜43B沒有被朝向後方拉拽,收割離合器21、脫粒離合器22以及排出離合器23為斷 開狀態。
如圖11所示,在排出杆32從排出停止位置被操作至排出位置的情況下,即在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停止位置並且排出杆32從排出停止位置被操作至排出位置的情況下,在沿著旋轉軸55的軸心觀察時,通過馬達50朝向反轉方向的旋轉而使旋轉體56、旋轉體57以及凸輪58沿逆時針方向旋轉40度。由此,銷41C抵接於切口槽57A的徑向的右端部,銷43C抵接於切口槽57B的徑向的左端部,輥子47B一邊與內圓弧部61滑動接觸一邊移動,支承軸47A朝向切口槽45A的徑向的內側部移動。
接著,馬達50向反轉方向進一步旋轉而使旋轉體56、旋轉體57以及凸輪58向正轉方向旋轉大致40度。由此,銷41C在與切口槽57A的徑向的右端部卡合的同時向前側移動,銷43C在與切口槽57B的徑向的左端部卡合的同時向後側移動,輥子47B一邊與內圓弧部61滑動接觸一邊移動,支承軸47A抵接於切口槽45A的徑向的內側部。
作為其結果,線材41的內部線纜41B和線材42的內部線纜42B沒有被朝向後方拉拽,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為斷開狀態。另一方面,線材43的內部線纜43B被朝向後方拉拽,排出離合器23成為連接狀態,發動機E的輸出旋轉經由排出離合器23傳動給穀物箱7和排出鑽8,能夠對穀物箱7的搬送螺旋軸7A和排出鑽8的鑽螺旋軸8A進行驅動。
旋轉軸55的旋轉角度借助於被設置於凸輪58的 偏置軸49和連結銷48A而由電位器48測量,該測量值經由輸入埠輸入給控制裝置65。由此,能夠防止旋轉軸55等因馬達50而過度旋轉。
接下來,對控制裝置65的連接圖進行說明。如圖13及圖1所示,在設置於操縱部5(如圖1所示)的控制裝置65的輸入側經由規定的輸入介面電路連接有:高度開關70,其檢測設置於收割裝置3的收割框架13(如圖5所示)上的收割裝置3的升降高度是否達到了規定高度;手動處理開關71,其設置於脫粒裝置4的左壁;緊急停止開關72;廢秸稈開關73,其檢測廢秸稈的滯留;起動開關74,其設置在操縱部5的前面板10上,起動發動機E;前進位置開關16A,其設置於操縱部5的側面板11的靠主變速杆16的下側的位置,檢測主變速杆16的操作位置;後退位置開關16B;位置開關34,其設置於操作部5的側面板11的靠收割杆31的下側的位置,檢測收割杆31的操作位置;位置開關35,其設置於操作部5的側面板11的靠排出杆32的下側的位置,檢測排出杆32的操作位置;電位器48,其檢測離合器操作裝置40的旋轉軸55的旋轉角度;迴轉開關75,其設置於排出鑽8,檢測排出鑽8的回轉角度是否達到了規定的角度;收納開關76,其檢測排出鑽8是否處於收納位置;以及堵塞開關77,其檢測排出鑽8內的穀粒的滯留。
位置開關34具有停止位置開關34A、脫粒位置開關34B以及收割脫粒位置開關34C,位置開關35具有停止位置開關35A和排出位置開關35B。
另一方面,在控制裝置85的輸出側經由規定的輸出介面電路連接有固定於離合器操作裝置40的殼體45上的馬達50。
當收割裝置3的升降高度達到規定高度而高度開關70的輸入值變為“ON”時,不論收割脫粒杆31的操作位置如何,都使馬達50向反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或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由此,能夠提高作業安全性,抑制聯合收割機轉彎行駛時的從收割裝置3和脫粒裝置4產生的噪音等。
當從正常的收割脫粒作業變更為手動處理脫粒作業而手動處理開關71的輸入值變為“ON”時,不論收割脫粒杆31的操作位置如何,使馬達50向反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成為斷開狀態並且使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由此,能夠提高作業安全性。
當避免緊急事態的緊急停止開關72的輸入值變為“ON”時,使發動機E停止,不論收割脫粒杆31的操作位置如何,都使馬達50向反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由此,能夠使沿著在脫粒裝置4的上部左側面上開口的處理口設置的進給鏈80的轉動停止。
當從脫粒裝置4向外部排出的廢秸稈滯留了規定的量以上而使廢秸稈開關73的輸入值變為“ON”時,不論收割脫粒杆31的操作位置如何,都使馬達50向反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由此,能夠防止過度的廢秸稈滯留在脫粒裝置4中。
在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脫粒位置或收割脫粒位置的情況下,即使起動發動機E的起動開關74的輸入值是“ON”,發動機E也不起動,維持停止狀態,使馬達50向反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由此,能夠防止在發動機E起動時由於忘記將收割脫粒杆31復位而導致同時開始驅動收割裝置3和脫粒裝置4。
當為了使行駛裝置2後退而將主變速杆16操作到後退位置從而後退位置開關16B的輸入值變為“ON”時,不論收割脫粒杆31的操作位置如何,都使馬達50向反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或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由此,能夠提高作業安全性,抑制聯合收割機後退時的從收割裝置3和脫粒裝置4產生的噪音等。
當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到停止位置而停止位置開關34A的輸入值變為“ON”時,如上所述,使馬達50向反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當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到脫粒位置而脫粒位置開關34B的輸入值變為“ON”時,如上所述,使馬達50向正轉方向旋轉,使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當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收割脫粒位置而收割脫粒位置開關34C的輸入值變為“ON”時,如上所述,使馬達50向正轉方向旋轉,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連接狀態。另外,在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脫粒位置或收割脫粒位置的情況下,排出離合器23為斷開狀態。
當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至停止位置而停止位置開關34A的輸入值變為“ON”並且排出杆32被操作到排出停止位 置而停止位置開關35A的輸入值變為“ON”時,使收割離合器21、脫粒離合器22以及排出離合器23成為斷開狀態,當收割脫粒杆31被操作到停止位置而停止位置開關34A的輸入值變為“ON”並且排出杆32被操作至排出位置而排出位置開關35B的輸入值變為“ON”時,使收割離合器21和脫粒離合器22成為斷開狀態,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連接狀態。由此,能夠通過一個馬達50來切換收割離合器21、脫粒離合器22以及排出離合器23的連接狀態和斷開狀態,能夠簡化控制裝置65的控制程式,能夠減少因馬達50引起的不良情況。
在對電位器48的輸入值和內裝於馬達50的計數值進行比較而差分達到了規定的值以上的情況下,使馬達50或使馬達50和發動機E停止。由此,能夠提高作業安全性並儘早地避免因斷線等引起的不良情況。
當排出鑽8的排出口位於脫粒裝置4或穀物箱7的上側而迴轉開關75的輸入值變為“ON”時,不論排出杆32的操作位置如何,使馬達50向正轉方向旋轉,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斷開狀態。由此,能夠減小穀粒排出時的損耗。
當排出鑽8載置於被設置在收納位置的鑽收納部上而收納開關76的輸入值變為“ON”時,不論排出杆32的操作位置如何,使馬達50向正轉方向旋轉,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斷開狀態。由此,能夠減小穀粒排出時的損耗。
當穀粒在排出鑽8中滯留了規定的量以上而堵塞開關77的輸入值變為“ON”時,不論排出杆32的操作位置如何,都使馬達50向正轉方向旋轉,使排出離合器23成為斷開 狀態。由此,能夠防止排出鑽8的破損。

Claims (5)

  1. 一種離合器操作裝置,其對將驅動輸出旋轉傳動給第一工作部的第一離合器、將驅動輸出旋轉傳動給第二工作部的第二離合器以及將驅動輸出旋轉傳動給第三工作部的第三離合器在連接狀態與斷開狀態之間進行切換,其特徵在於,該離合器操作裝置,包括:被驅動單元旋轉驅動的旋轉軸;與該旋轉軸一體地旋轉的旋轉體和凸輪;以及與該凸輪的旋轉聯動地擺動的擺動部件,在該旋轉體上形成有第一槽和第二槽,該第一槽和該第二槽沿著以該旋轉軸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以彼此的相位不同的方式延伸,該第一離合器與該第一槽相連,該第二離合器與該擺動部件相連,該第三離合器與該第二槽相連,借助於該驅動單元使該旋轉軸正轉,使得該第二離合器和該第一離合器進行連接,借助於該驅動單元使該旋轉軸反轉,使得該第三離合器進行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通過該旋轉軸的反轉,使得該第一離合器和該第二離合器斷開並且該第三離合器進行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對該第一離合器進行操作的第一線材的端部以沿著該第一槽的延伸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卡合於該第一槽中,對該第二離合器進行操作的第二線材的端部與該擺動部件 連接,對該第三離合器進行操作的第三線材的端部以沿著該第二槽的延伸方向移動自如的方式卡合於該第二槽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從該旋轉軸到該第一槽的距離和從該旋轉軸到該第二槽的距離被設定為相等的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離合器操作裝置,其中,從作為該擺動部件的擺動中心的第一支承軸到該擺動部件上的作為該第二線材的連接位置的第二支承軸的距離被設定為與從該旋轉軸(55)到該第一槽的距離和從該旋轉軸到該第二槽的距離相等的距離。
TW107102184A 2017-02-24 2018-01-22 Clutch operating device TWI6549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2943 2017-02-24
JP2017-032944 2017-02-24
JP2017032944A JP6569955B2 (ja) 2017-02-24 2017-02-24 コンバイン
JP2017032943A JP6452055B2 (ja) 2017-02-24 2017-02-24 コンバインの作業クラッチ切替装置
JP2017068337A JP6489147B2 (ja) 2017-03-30 2017-03-30 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2017-068337 2017-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1075A TW201831075A (zh) 2018-09-01
TWI654924B true TWI654924B (zh) 2019-04-01

Family

ID=63374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2184A TWI654924B (zh) 2017-02-24 2018-01-22 Clutch opera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598595B1 (zh)
CN (1) CN108496568B (zh)
TW (1) TWI6549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5389A (zh) * 2019-08-16 2021-02-23 科乐收印度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换向功能的收割机
CN218998911U (zh) * 2022-04-28 2023-05-12 丰疆智能科技研究院(常州)有限公司 离合控制装置、离合设备及农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9169A (ja) * 2003-05-12 2004-11-2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0166866A (ja) * 2009-01-23 2010-08-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2015053883A (ja) * 2013-09-11 2015-03-2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82863B2 (ja) 1989-11-22 1998-08-06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クラッチ装置
JPH05153842A (ja) 1991-12-06 1993-06-22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4805092B2 (ja) * 2006-10-25 2011-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板式クラッチ装置
US8496098B1 (en) * 2008-12-23 2013-07-30 Crh North America, Inc. Manual seat height adjuster mechanism
US8312946B2 (en) * 2009-07-02 2012-11-20 Husqvarna Consumer Outdoor Products N.A., Inc. Trigger controller
DE102011100862B4 (de) * 2011-05-06 2022-12-15 Audi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N103814699B (zh) * 2014-03-11 2016-03-09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收割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9169A (ja) * 2003-05-12 2004-11-2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0166866A (ja) * 2009-01-23 2010-08-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2015053883A (ja) * 2013-09-11 2015-03-2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6568A (zh) 2018-09-07
CN108496568B (zh) 2022-08-09
KR20180098119A (ko) 2018-09-03
KR102598595B1 (ko) 2023-11-06
TW201831075A (zh) 2018-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4924B (zh) Clutch operating device
JP513992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53199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489147B2 (ja) 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2010130973A (ja) コンバインの伸縮式穀粒排出オーガ
JP656995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45205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作業クラッチ切替装置
JP2007060956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2143193A (ja) コンバイン
JP487364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8237096A (ja) コンバイン
JP4811981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5471760B2 (ja) コンバインのフィードチェン変速装置
JP4847511B2 (ja) 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2016067247A (ja) コンバイン
JP5818712B2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
JP716170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29016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081376A (ja) コンバイン
JP540411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9171925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8263909A5 (zh)
JP2004305121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4303601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20018185A (ja) コンバイ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