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1213B -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 Google Patents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1213B
TWI651213B TW104109066A TW104109066A TWI651213B TW I651213 B TWI651213 B TW I651213B TW 104109066 A TW104109066 A TW 104109066A TW 104109066 A TW104109066 A TW 104109066A TW I651213 B TWI651213 B TW I6512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over
printing
side wall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9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0555A (zh
Inventor
坂野秀樹
袖山秀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579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71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084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32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0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1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12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2/00Ink-ribbon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3/00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ribbons or like character-siz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33/14Ribbon-feed devices or mechanism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抑制所安裝之帶匣之位置偏移之帶印刷裝置等。
該帶印刷裝置具備:匣安裝部5,其供安裝帶匣100;輥驅動軸45,其輸出用以饋送所安裝之帶匣100之印刷帶102之正向旋轉動力;捲取驅動軸47,其輸出用以捲取所安裝之帶匣100之墨色帶110之逆向旋轉動力;及本體側抵接部65,其設置於匣安裝部5,且以抵抗藉由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而於帶匣100產生之旋轉力之方式抵接於帶匣100。

Description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所安裝之帶匣之印刷帶進行印刷之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作為此種安裝有帶匣之帶印刷裝置,已知有以下者(參照專利文獻1)。
該帶匣具備:帶體,其於帶芯上捲繞有印刷帶;色帶體,其於色帶捲出芯上捲繞有墨色帶;色帶捲取芯,其捲取使用後之墨色帶;壓輥,將印刷帶自帶體捲出並饋送;及匣殼(cartridge case),其收容有帶體、色帶體、色帶捲取芯及壓輥。
另一方面,帶印刷裝置具有供帶匣裝卸自如地安裝之匣安裝部。又,於匣安裝部,於底板上設置有對帶芯進行定位之定位突起、由頭罩覆蓋之印刷頭、使壓輥旋轉之輥驅動軸、及經由色帶捲取芯而捲取墨色帶之色帶捲取驅動軸。又,於匣安裝部之下側空間,內置有使輥驅動軸及色帶捲取驅動軸旋轉之馬達驅動之饋帶機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0543號公報
於此種先前之帶匣中,在已安裝於匣安裝部之狀態下,於印刷 帶及墨色帶之饋送時,係自輥驅動軸對壓輥作用旋轉力。同樣地,於墨色帶之捲取時,係自色帶捲取驅動軸對色帶捲取芯作用旋轉力。輸入至壓輥之旋轉力之一部分係藉由壓輥與其軸承部分之間之摩擦,經由軸承部分而作為旋轉力矩作用於匣殼。同樣地,輸入至色帶捲取芯之旋轉力之一部分亦作為旋轉力矩而作用於匣殼。
該情形時,壓輥於俯視時進行順時針方向旋轉,色帶捲取芯於俯視時進行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帶匣上作用有由壓輥側之旋轉力矩與色帶捲取芯側之旋轉力矩合成後之力。該合成力於將壓輥與色帶捲取芯連結之假想線上,並無各者之旋轉力相互抵消之向量成分,因此於該假想線上係在與假想線交叉之方向重合,作為最大之力而作用。因此,若帶印刷裝置受到印刷驅動,則有於匣安裝部內帶匣產生位置偏移之虞。而且,帶匣之位置偏移成為相對於印刷頭之位置偏移,從而對印刷品質造成不良影響。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所安裝之帶匣之位置偏移之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本發明之帶印刷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匣安裝部,其供安裝帶匣;第1輸出部,其設置於匣安裝部,且輸出用以饋送所安裝之帶匣之印刷帶之正向旋轉動力;第2輸出部,其設置於匣安裝部,且輸出用以捲取所安裝之帶匣之墨色帶之逆向旋轉動力;及本體側抵接部,其設置於匣安裝部,且以抵接由第1輸出部及第2輸出部而於帶匣產生之旋轉力之方式抵接於所安裝之帶匣。
該情形時,較佳為,本體側抵接部配設於將第1輸出部與第2輸出部連結之假想線上或假想線附近。
根據該構成,以抵抗藉由第1輸出部及第2輸出部產生於帶匣之旋轉力之方式,使帶匣抵接於本體側抵接部。因此,起因於第1輸出 部及第2輸出部之旋轉力之力使帶匣與匣安裝部之本體側抵接部以較強之力抵接,從而使彼此之位置關係穩定。又,本體側抵接部大體存在於將第1輸出部與第2輸出部連結之假想線上(包含其附近),因此各者之旋轉力於該假想線上之位置上並無相互抵消之向量成分而成為最大值。即,可藉由利用引起位置偏移之旋轉力而抑制匣安裝部內之帶匣之位置偏移。因此,可使印刷品質穩定。
而且,較佳為,第1輸出部具有輥驅動軸,該輥驅動軸將饋送印刷帶之帶匣之壓輥旋轉驅動,且第2輸出部具有將捲取墨色帶之帶匣之捲取芯旋轉驅動之捲取驅動軸。
根據該構成,無論帶匣自輥驅動軸及捲取驅動軸受到正向還是逆向之旋轉力,均可藉由本體側抵接部抑制帶匣之位置偏移。
又,較佳為,進而具備設置於匣安裝部且對印刷帶進行印刷之印刷頭部、及覆蓋印刷頭部之頭罩,且本體側抵接部凸設於頭罩之角部,且抵接於供頭罩插入之帶匣之開口周壁部之隅部。
根據該構成,藉由凸設於頭罩之角部之本體側抵接部、與帶匣之開口周壁部之隅部之嚙合,亦可抑制與凸狀之本體側抵接部交叉之方向之位置偏移。
該情形時,較佳為,印刷頭部具有印刷頭、及於印刷位置與避位置之間旋動自如地支持印刷頭之旋動支軸,頭罩具有覆蓋旋動支軸側且彼此交會之第1罩側壁及第2罩側壁,本體側抵接部凸設於第1罩側壁與第2罩側壁交會之角部。
根據該構成,係於強度較高之第1罩側壁與第2罩側壁之角部凸設本體側抵接部,因此可使該隅部作為本體側抵接部之增強部位而發揮功能。因此,即便本體側抵接部之剖面積較小,亦可維持用於抵抗上述旋轉力之本體側抵接部之強度。
該情形時,較佳為,對應於本體側抵接部,而於開口周壁部之 隅部凹設有匣側抵接部,本體側抵接部相對地嵌合於匣側抵接部。
根據該構成,可將帶匣經由匣側抵接部及本體側抵接部之凹凸之嚙合形狀而定位於匣安裝部。又,即便被作用上述旋轉力以外之力,亦可防止匣安裝部內之帶匣之位置偏移。
該情形時,較佳為,本體側抵接部於角部具有凸設於第1罩側壁之第1抵接凸部、及凸設於第2罩側壁之第2抵接凸部,第1抵接凸部嵌合於匣側抵接部之第1抵接凹部,第2抵接凸部嵌合於匣側抵接部之第2抵接凹部。
根據該構成,藉由第1抵接凸部及第2抵接凸部可將帶匣精度良好地定位於匣安裝部。又,即便被作用上述旋轉力以外之力,亦可防止匣安裝部內之帶匣之位置偏移。
另一方面,較佳為,進而具備導引凸部,該導引凸部突設於頭罩之外周面,且經由形成於帶匣之被導引凹部而導引帶匣之安裝。
根據該構成,在將帶匣安裝於匣安裝部時,藉由突設於頭罩之外周面之導引凸部進行導引。因此,可以準確之安裝姿勢順利地安裝帶匣。又,即便於頭罩與帶匣之間未設置較大之間隙,亦可順利地安裝帶匣。因此,可不損及相對於匣安裝部之安裝之導引功能而抑制塵埃之侵入或位置偏移。
該情形時,較佳為,於導引凸部相對地嵌合有被導引凹部。
根據該構成,可經由導引凸部及被導引凹部而將帶匣定位於匣安裝部。藉此,可使印刷品質穩定。
又,較佳為,頭罩進而具有位於印刷頭之背面側且與第1罩側壁相面對之第3罩側壁、及與第2罩側壁相面對之第4罩側壁,第3罩側壁於與印刷帶之饋送方向相同方向上延伸,導引凸部具有突設於第3罩側壁之外表面之第3凸部。
且說,若印刷頭部移動而推壓設置於帶匣上之壓輥,則推壓力 經由壓輥而作用於帶匣。
根據該構成,藉由位於印刷頭部之背面側之第3罩側壁之導引凸部而將帶匣定位,因此印刷頭部之推壓力經由帶匣而由導引凸部接受。即,印刷頭部之推壓力由覆蓋其之頭罩吸收,故而不會因該推壓力而使帶匣產生位置偏移。因此,可使印刷品質穩定。
進而,較佳為,導引凸部具有突設於第2罩側壁之外表面之第2凸部、及突設於第4罩側壁之外表面之第4凸部。
且說,若壓輥於印刷頭部之間夾入印刷帶及墨色帶而開始旋轉(饋帶),則壓輥周圍之旋轉力作用於匣殼。
根據該構成,藉由第2凸部及第4凸部將帶匣定位,因此壓輥周圍之旋轉力經由帶匣而由隔開設置之第2凸部及第4凸部接受。即,壓輥周圍之旋轉力由頭罩壓制,因此可抑制由該旋轉力導致之帶匣之位置偏移。因此,可使印刷品質穩定。
本發明之帶印刷系統之特徵在於具備上述帶印刷裝置、及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匣安裝部之帶匣。
根據該構成,可抑制安裝於帶印刷裝置之匣安裝部之帶匣之位置偏移,因此可使帶印刷裝置之印刷品質穩定。
1‧‧‧帶印刷裝置
3‧‧‧裝置殼體
5‧‧‧匣安裝部
7‧‧‧開閉蓋
11‧‧‧顯示器
13‧‧‧鍵盤
15‧‧‧凹陷部
17‧‧‧帶排出口
21‧‧‧印刷頭
23‧‧‧印刷機構部
25‧‧‧饋帶機構部
27‧‧‧帶切斷機構部
31‧‧‧安裝底座
33‧‧‧側板部
34‧‧‧插入開口
35‧‧‧帶排出路徑
41‧‧‧定位突起
43‧‧‧頭罩
45‧‧‧輥驅動軸
45a‧‧‧固定軸
45b‧‧‧可動軸
47‧‧‧捲取驅動軸
47a‧‧‧固定軸
47b‧‧‧可動軸
51‧‧‧帶檢測部
51a‧‧‧微開關
53‧‧‧芯解除部
53a‧‧‧解除銷
55‧‧‧小突起
57‧‧‧鉤片
61‧‧‧頭支架
63‧‧‧旋動支軸
65‧‧‧本體側抵接部
65a‧‧‧第1抵接凸部
65b‧‧‧第2抵接凸部
67‧‧‧導引凸部
71‧‧‧鉸鏈部
73‧‧‧開閉蓋本體
75‧‧‧視窗
77‧‧‧軸支片
79‧‧‧作動桿
81‧‧‧壓入突起
83‧‧‧壓下突起
87‧‧‧狹縫開口
91‧‧‧矩形開口
100‧‧‧帶匣
102‧‧‧印刷帶
104‧‧‧帶芯
106‧‧‧帶輥
110‧‧‧墨色帶
112‧‧‧捲出芯
114‧‧‧色帶輥
116‧‧‧捲取芯
120‧‧‧壓輥
130‧‧‧匣殼
134‧‧‧插入開口
138‧‧‧帶送出口
141‧‧‧識別封條
150‧‧‧下殼
152‧‧‧上殼
156‧‧‧頂壁部
158‧‧‧上周壁部
160‧‧‧底壁部
162‧‧‧下周壁
164‧‧‧開口周壁部
166‧‧‧匣側抵接部
168‧‧‧肋狀限制部
169‧‧‧導引凹部
170‧‧‧接合銷
172‧‧‧接合孔
174‧‧‧受固持部
176‧‧‧嵌合小孔
180‧‧‧被檢測部
180a‧‧‧接受孔
190‧‧‧帶收容區域
192‧‧‧芯軸
194‧‧‧帶導件
196‧‧‧饋帶路徑
200‧‧‧色帶收容區域
202‧‧‧捲出側軸承部
204‧‧‧捲取側軸承部
206‧‧‧止轉鉤
210‧‧‧第1色帶導件
212‧‧‧第2色帶導件
214‧‧‧色帶饋送路徑
220‧‧‧板彈簧
222‧‧‧切口
224‧‧‧切口
226‧‧‧花鍵槽
230‧‧‧輥收容區域
232‧‧‧上軸承部
234‧‧‧下軸承部
240‧‧‧輥基體
242‧‧‧橡膠輥
244‧‧‧花鍵槽
270‧‧‧角部
280‧‧‧後罩側壁
282‧‧‧左罩側壁
284‧‧‧右罩側壁
286‧‧‧前罩側壁
288‧‧‧罩頂壁
300‧‧‧隅部
310‧‧‧後開口內壁
312‧‧‧左開口內壁
314‧‧‧右開口內壁
316‧‧‧前開口內壁
320‧‧‧側壁面
330‧‧‧第1抵接凹部
332‧‧‧第2抵接凹部
400‧‧‧後導引凸部
402‧‧‧左導引凸部
404‧‧‧右導引凸部
430‧‧‧後導引凹部
432‧‧‧左導引凹部
434‧‧‧右導引凹部
440‧‧‧凹部側壁面
450‧‧‧角隅部
L‧‧‧假想線
M‧‧‧合成力
圖1係構成實施形態之帶印刷系統之帶印刷裝置(開蓋狀態)及帶匣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帶匣之俯視圖(a)及側視圖(b)。
圖3係匣安裝部之俯視圖。
圖4係自背面側觀察開閉蓋之立體圖。
圖5係上殼及與去除上殼之狀態之帶匣之俯視圖(a)及上殼之後視圖(b)。
圖6係自背面側觀察帶匣之立體圖。
圖7係於第1實施形態之帶印刷裝置中安裝有帶匣之狀態之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放大俯視圖(a)及放大剖視圖(b)。
圖8係匣安裝部之頭罩周圍之放大俯視圖(a)及放大側視圖(b)。
圖9係帶匣之匣側抵接部周圍之放大立體圖。
圖10係於第2實施形態之帶印刷裝置中安裝有帶匣之狀態之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放大俯視圖。
圖11係於第3實施形態之帶印刷裝置中安裝有帶匣之狀態之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放大俯視圖。
圖12係於第4實施形態之帶印刷裝置中安裝有帶匣之狀態之插入開口周圍之放大俯視圖(a)及放大剖視圖(b)。
圖13係匣安裝部之頭罩周圍之放大俯視圖(a)及放大側視圖(b)。
圖14係帶匣之插入開口周圍之放大立體圖。
圖15係於第5實施形態之帶印刷裝置中安裝有帶匣之狀態之插入開口周圍之放大俯視圖。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進行說明。該帶印刷裝置係一面自所安裝之帶匣捲出印刷帶及墨色帶一面進行印刷,切斷印刷帶之已印刷部分,製作標籤(帶片)。又,帶印刷系統藉由該帶印刷裝置及安裝於該帶印刷裝置進行使用之帶匣而構成。
[帶印刷裝置之概要]
圖1係構成帶印刷系統之帶印刷裝置及於其上安裝之帶匣之外觀立體圖。如該圖所示,帶印刷裝置1具備構成外殼之裝置殼體3、供帶匣100裝卸自如地安裝之匣安裝部5、及使匣安裝部5開閉之開閉蓋7。於裝置殼體3之上表面,於裏側設置有匣安裝部5,於中央設置有顯示器11,於近前側設置有鍵盤13。於開閉蓋7之附近,設置有置放手指 用之凹陷部15。開閉蓋7藉由將手指置放於該凹陷部15並上提而打開。而且,於裝置殼體3之側面(左側面),設置有供印刷帶102排出之縱向之帶排出口17。
又,帶印刷裝置1具備具有立設於匣安裝部5之印刷頭21之印刷機構部23、內置於匣安裝部5之背側空間中之饋帶機構部25、及內置於帶排出口17之附近之帶切斷機構部27。使用者自鍵盤13輸入印刷資訊,於顯示器11中確認印刷資訊之後,藉由按鍵操作而執行印刷。若指示印刷,則饋帶機構部25驅動,藉此使印刷帶102與墨色帶110並排移動。進而,藉由自印刷機構部23給予墨色帶110之熱而使墨色帶110之油墨轉印至印刷帶102,藉此進行印刷。藉由該印刷饋送,印刷帶102自帶排出口17排出,若完成印刷,則帶切斷機構部27驅動,將印刷帶102之已印刷部分切斷。
[帶匣之概要]
如圖2及圖5所示,帶匣100具備:帶輥106,其將印刷帶102捲繞於帶芯104;及色帶輥114,其將墨色帶110捲繞於捲出芯112。又,帶匣100具備:捲取芯116,其捲取使用後之墨色帶110;及壓輥120(輥),其係印刷頭21隔著墨色帶110及印刷帶102而抵接者,且饋送印刷帶102及墨色帶110。進而,帶匣100具備匣殼130,該匣殼130收容有該等帶輥106、色帶輥114、捲取芯116及壓輥120。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帶匣100具有由匣殼130覆蓋其外殼之所謂殼構造。
又,於帶匣100上,於匣殼130上形成有在安裝於帶印刷裝置1時供印刷頭21插入之插入開口134。又,帶匣100具備形成於匣殼130且供印刷帶102送出之帶送出口138。再者,插入開口134可為貫通孔,亦可為袋狀孔。又,詳情將於以下敍述,帶輥106旋轉自如地支持於突設於匣殼130內側之圓筒狀之芯軸192。
若藉由上述饋帶機構部25而驅動壓輥120及捲取芯116驅動,則印 刷帶102自帶芯104捲出,墨色帶110自捲出芯112捲出。捲出之印刷帶102及墨色帶110於壓輥120之部分並排移動,且藉由印刷頭21而供於印刷。已進行印刷之印刷帶102之捲出端部(已印刷部分)自帶送出口138向帶排出口17送出。另一方面,墨色帶110繞插入開口134之周壁部分旋轉而被捲取於捲取芯116。再者,對於帶匣100,根據印刷帶102之帶寬而準備有複數種厚度不同者。
[帶印刷裝置之詳情]
如圖1及圖3所示,匣安裝部5形成為與帶匣100之平面形狀互補的平面形狀,並且具有與可安裝之複數種帶匣100中最大厚度之帶匣100對應之深度而凹陷形成。該情形時,構成匣安裝部5之底板部之安裝底座31、與側板部33由樹脂等一體形成(成形)。於匣安裝部5與上述帶排出口17之間,形成有狹縫狀之帶排出路徑35,且於該部分,內置有上述帶切斷機構部27。
於匣安裝部5之安裝底座31,立設有供上述芯軸192嵌合且定位之定位突起41、由頭罩43覆蓋之印刷頭21、旋轉驅動壓輥120之輥驅動軸45、及旋轉驅動捲取芯116之捲取驅動軸47。又,位於捲取驅動軸47附近而在安裝底座31上,設置有檢測印刷帶102之類別(屬性資訊)之帶檢測部51、及解除捲出芯112及捲取芯116之止轉之芯解除部53。
進而,於安裝底座31,於其對角位置上設置有一對小突起55,此外並設置有鉤住所安裝之帶匣100之中間部之一對鉤片57。而且,於安裝底座31之背側空間中,內置有上述饋帶機構部25,其由使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旋轉之馬達及齒輪排(均省略圖示)等構成。饋帶機構部25由齒輪排動力分支,使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同步旋轉。
印刷機構部23具有:印刷頭21,其由熱感應頭構成;及頭支架 61,其支持印刷頭21,並且使印刷頭21經由旋動支軸63而旋動。又,印刷機構部23具有:頭釋放機構(省略圖示),其經由頭支架61而使印刷頭21於印刷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旋動;及頭罩43,其覆蓋印刷頭21(及頭支架61)。
頭釋放機構與上述開閉蓋7之開閉連動而作動,且與開閉蓋7之閉合動作連動而使印刷頭21移動(旋動)至印刷位置。又,頭釋放機構與打開動作連動而使印刷頭21移動(旋動)至退避位置。移動至印刷位置之印刷頭21隔著墨色帶110與印刷帶102而抵接於壓輥120,移動至退避位置之印刷頭21與壓輥120隔開。藉此,於裝卸帶匣100時,可防止印刷帶102或墨色帶110對印刷頭21之干擾。
於印刷頭21上,設置有複數個發熱元件,複數個發熱元件成排設置於與壓輥120之軸方向相同之方向上。而且,藉由印刷帶102及墨色帶110之饋送、與複數個發熱元件之選擇性驅動而進行印刷。
頭罩43形成為俯視大致矩形,且與上述安裝底座31(匣安裝部5)一體形成(成形)。又,頭罩43自安裝底座31垂直且較大地突出,於其內側容許印刷頭21之旋動,於外側作為帶匣100之安裝導件而發揮功能。詳情將於以下敍述,進而頭罩43具有本體側抵接部65,該本體側抵接部65於上述旋動支軸63側之角部270以向外側突出之方式而設置。
帶檢測部51係由複數個微開關51a構成,且對下述帶匣100之被檢測部180選擇性地卡合,檢測印刷帶102之帶寬或帶色、材質等類別。繼而,根據該檢測結果,控制印刷頭21或饋帶機構部25之驅動。芯解除部53係由捲出芯112用及捲取芯116用之2個解除銷53a構成。詳情將於以下敍述,於匣殼130上,設置有分別固持於捲出芯112及捲取芯116之止轉鉤206(參照圖6)。當安裝帶匣100時,解除銷53a卡合於該等止轉鉤206,而解除捲出芯112及捲取芯116之止轉。
輥驅動軸45具有以插通壓輥120之方式較長地延伸之固定軸45a、及旋轉自如地軸支於固定軸45a之基部之花鍵形狀之可動軸45b。饋帶機構部25之旋轉動力傳遞至該可動軸45b,進而自可動軸45b傳遞至壓輥120。同樣地,捲取驅動軸47具有固定軸47a、及旋轉自如地軸支於固定軸47a之花鍵形狀之可動軸47b。該情形時,亦為饋帶機構部25之旋轉動力傳遞至可動軸47b,進而自可動軸47b傳遞至捲取芯116。
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芯軸192(帶芯104)卡合於定位突起41,壓輥120卡合於輥驅動軸45,進而捲取芯116卡合於捲取驅動軸47。而且,若將開閉蓋7閉合,則印刷頭21旋動,且夾著印刷帶102及墨色帶110而抵接於壓輥120,從而帶印刷裝置1成為印刷待機狀態。
如圖1及圖4所示,開閉蓋7經由設置於裏側之鉸鏈部71而旋動自如地、即開閉自如地安裝於裝置殼體3上。開閉蓋7具有形成為俯視矩形之開閉蓋本體73、及設置於開閉蓋本體73之中央之視窗75。又,開閉蓋7具有突設於開閉蓋本體73之背面且旋動自如地軸支於鉸鏈部71之一對軸支片77、及突設於開閉蓋本體73之背面且使印刷頭21旋動之作動桿79。進而,開閉蓋7具有突設於開閉蓋本體73之背面且壓入帶匣100之2個壓入突起81、及突設於蓋本體73之背面且使內置之蓋閉合檢測開關(省略圖示)作動(接通)之壓下突起83。
視窗75係橫長地形成,且由與開閉蓋本體73不同體之透明(相對於可見光透明)之樹脂而構成。隔著該視窗75可視認安裝於匣安裝部5之帶匣100(印刷帶102之類別或帶剩餘量)。又,一對軸支片77、作動桿79、2個壓入突起81及壓下突起83、以及開閉蓋本體73由樹脂而一體形成(成形)。
作動桿79自開閉蓋本體73之背面較大地突出,且伴隨開閉蓋7之閉合而插入至設置於匣安裝部5之側方之狹縫開口87中。插入至狹縫 開口87中之作動桿79使上述頭釋放機構作動,使印刷頭21旋動。同樣地,壓下突起83伴隨開閉蓋7之閉合而插入至與狹縫開口87鄰接之矩形開口91中,使蓋閉合檢測開關作動(接通)。
一壓入突起81與帶匣100之壓輥120之附近位置對應。另一壓入突起81與上述帶檢測部51之正上方位置對應。若閉合開閉蓋7,則2個壓入突起81壓入帶匣100,以使其載入至匣安裝部5之安裝底座31,並且防止帶匣100之浮升。
[帶匣之詳情]
其次,參照圖2、圖5及圖6,對帶匣100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於帶匣100之說明中,以圖2為例,將帶匣100之頂視正面即安裝方向近前之面稱為「表面」,將相反側之安裝方向裏側之面稱為「背面」,將左側之側面稱為「左側面」,將右側之側面稱為「右側面」,將上側(前側)之圓弧狀之側面稱為「前端面」,將下側(後側)之側面稱為「基端面」。
如上所述,帶匣100具備匣殼130與收容於其中之帶輥106、色帶輥114、捲取芯116及壓輥120。又,帶匣100具備:形成於匣殼130上之插入開口134;於壓輥120之附近形成於左側面之帶送出口138;及遍及收容有帶輥106之部位之表面、左側面及右側面而貼合之識別封條141(參照圖1)。於識別封條141上,將收容於匣殼130中之印刷帶102之帶寬或帶色、材質等顯示於表面及左側面之2個部位。
匣殼130係構成帶匣100之外廓者(殼構造),且呈右側面之基端側少許突出之俯視「L」字狀之外觀。於正反方向上,匣殼130由安裝於匣安裝部5時成為裏側之下殼150與成為近前側之上殼152而構成。實施形態之匣殼130中,上殼152係由透明之樹脂之成型品構成,下殼150係由不透明之樹脂之成型品構成。
上殼152係由構成匣殼130之表面之頂壁部156、與垂設於頂壁部 156之周緣部之上周壁部158而一體形成(成形)。又,下殼150係由構成匣殼130之背面之底壁部160、立設於底壁部160之周緣部之下周壁162、及可劃分形成上述插入開口134之立設於底壁部160之開口周壁部164而一體形成(成形)。
藉由開口周壁部164劃分形成之插入開口134係供匣安裝部5之頭罩43插入之部位,詳情將於以下敍述,開口周壁部164具有與設置於頭罩43之上述本體側抵接部65對應之匣側抵接部166。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帶匣100之匣側抵接部166抵接於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從而將帶匣100定位於匣安裝部5(詳情將於以下敍述)。
於上殼152之上周壁部158之下端面,以適當之間隔設置有複數個接合銷170,另一方面,於下殼150之下周壁162,與該等複數個接合銷170對應而設置有複數個接合孔172(參照圖5)。於下殼150上安置帶輥106或色帶輥114等構成零件之後,將上殼152以壓入複數個接合銷170之方式接合於複數個接合孔172,藉此組裝帶匣100。再者,考慮成形之容易性,各接合孔172成為貫通孔。
另一方面,於下殼150之左側面及右側面,設置有固持於上述一對鉤片57上之一對受固持部174(參照圖2及圖6)。藉由將匣安裝部5側之一對鉤片57固持於所安裝之帶匣100之一對受固持部174而防止帶匣100之浮升。又,於下殼150之背面,設置有上述一對小突起55稍有餘裕地嵌合之嵌合小孔176(參照圖6)。藉由將匣安裝部5側之一對小突起55嵌合於所安裝之帶匣100之一對嵌合小孔176中而完成安裝底座31上之帶匣100之簡單的定位。
進而,於下殼150之背面,位於基端面側之左隅部(自表面側觀察為右隅部)而設置有與上述帶檢測部51對應之被檢測部180(參照圖6)。被檢測部180形成於與帶檢測部51之複數個微開關51a對應之部分,根據設置於該部分之接受孔180a之有無而獲得複數個位元圖案。即,該 位元圖案對應於上述印刷帶102之類別。
如圖5所示,於匣殼130內之上側空間(前端面側),構成有寬敞地收容帶輥106之帶收容區域190。於帶收容區域190之中央,立設有與下殼150一體形成(成形)之芯軸192。芯軸192形成為圓筒狀,於其外周面旋轉自如地軸支有帶輥106(帶芯104)。又,在位於壓輥120之附近之帶收容區域190,與下殼150一體地立設有將捲出之印刷帶102導引至壓輥120之帶導件194。
即,於匣殼130之內部,構成有以帶輥106為起點並經由帶導件194及壓輥120而到達帶送出口138之饋帶路徑196。將自帶輥106捲出之印刷帶102經由帶導件194而導引至壓輥120,且於此處供印刷,進而自壓輥120導引至帶送出口138。
帶輥106具有印刷帶102及帶芯104,並且具有貼合於輥狀之印刷帶102之兩端面上之2片膜198。該等2片膜198防止捲繞於帶芯104之印刷帶102之細毛。又,圖示中省略,於帶芯104上,裝入有逆旋防止機構。於挪動帶匣100時,藉由該逆旋防止機構而防止印刷帶102之逆旋。另一方面,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帶印刷裝置1之匣安裝部5,則逆旋防止機構之逆旋防止藉由上述定位突起41而解除,從而可進行印刷帶102之饋送。
於匣殼130內之基部右側,與插入開口134鄰接而構成色帶收容區域200。於色帶收容區域200之偏右側,與匣殼130一體形成有旋轉自如地支持色帶輥114(捲出芯112)之捲出側軸承部202,又,於色帶收容區域200之偏左側,與匣殼130一體形成有旋轉自如地支持捲取芯116之捲取側軸承部204。即,於上殼152及下殼150上,分別形成有捲出側軸承部202及捲取側軸承部204。
在形成於下殼150之捲出側軸承部202及捲取側軸承部204之切口部分,分別一體形成有使前端部面向該等捲出側軸承部202及捲取側 軸承部204之止轉鉤206。而且,一止轉鉤206以止轉狀態卡合於捲出芯112,另一止轉鉤206以止轉狀態卡合於捲取芯116。
在位於捲出側軸承部202之附近之色帶收容區域200,與下殼150一體地立設有將捲出之墨色帶110導引至壓輥120之第1色帶導件210。又,於上述開口周壁部164之外周側,一體形成有導引墨色帶110之周圍之複數個第2色帶導件212。
即,於匣殼130之內部,構成有以色帶輥114為起點並經由第1色帶導件210、壓輥120及複數個第2色帶導件212而到達捲取芯116之色帶饋送路徑214。將自色帶輥114捲出之墨色帶110經由第1色帶導件210而導引至壓輥120,且於此處供印刷,進而自壓輥120繞開口周壁部164(複數個第2色帶導件212)旋轉而捲取於捲取芯116。
再者,於繞開口周壁部164旋轉之色帶饋送路徑214上,設置有可限制墨色帶110向下方之位置偏移之複數個肋狀限制部168(參照圖7)。複數個肋狀限制部168於下殼150之底壁部160上,於第1色帶導件210之位置、第2色帶導件212之位置、及開口周壁部164之角部之位置等處,分別設置為成肋狀。
色帶輥114具有墨色帶110及捲出芯112,並且具有對捲出芯112給予制動負荷之圓環狀之板彈簧220(參照圖5(b))。板彈簧220於周向形成為波狀,於軸方向介設於上殼152之頂壁部156與捲出芯112之間。即,於捲出芯112上,藉由該板彈簧220之彈力而給予旋轉制動負荷。藉此,於藉由捲取芯116捲出之墨色帶110上,被給予反張力而防止其鬆馳。
捲出芯112形成為圓筒狀,於其之下殼150側之端部,於周向形成有複數個切口222(參照圖6)。而且,於複數個切口222上,扣卸上述止轉鉤206。再者,支持捲出芯112之下殼150側之捲出側軸承部202係由圓形之開口構成,但上殼152側之捲出側軸承部202係由圓筒狀之突 出部分構成。而且,於該突出部分安裝有上述板彈簧220(均參照圖5(b))。
同樣地,捲取芯116形成為圓筒狀,於其之下殼150側之端部,於周向形成有複數個切口224。而且,於複數個切口224上,扣卸上述止轉鉤206。又,於捲取芯116之內周面形成有花鍵槽226,且花鍵卡合於上述捲取驅動軸47。藉此,捲取驅動軸47之旋轉力傳遞至捲取芯116,從而將墨色帶110捲取。
於匣殼130內之基部左側,與插入開口134鄰接而構成輥收容區域230。於輥收容區域230之中央,設置有形成於下殼150之橢圓狀開口之下軸承部234(參照圖6)、及形成於上殼152之橢圓狀開口之上軸承部232(參照圖5(b))。而且,於上軸承部232及下軸承部234上,旋轉自如且可略微橫向移動地支持有壓輥120。即,支持於橢圓狀之上軸承部232及下軸承部234之壓輥120可在卡合於輥驅動軸45之靜止位置、與夾入印刷帶102而與帶導件194相接之夾持位置之間橫向移動(微小移動)地構成。
然而,該帶匣100係於將印刷帶102之捲出端部自帶送出口138向外部略微突出之狀態下被搬運(參照圖1)。此時,若錯將壓入力或拉入力作用於印刷帶102之捲出端部,則被其拖曳之壓輥120會移動至上述夾持位置。藉此,可防止將印刷帶102之捲出端部自帶送出口138拉入至匣殼130內。
壓輥120具有圓筒狀之輥基體240、及安裝於輥基體240之外周面之橡膠輥242。橡膠輥242於軸方向上具有與印刷頭21對應之長度,移動至印刷位置之印刷頭21夾入印刷帶102及墨色帶110而與該橡膠輥242接觸。又,於輥基體240之內周面形成有花鍵槽244,且花鍵卡合於上述輥驅動軸45。藉此,將輥驅動軸45之旋轉力傳遞至壓輥120,而將印刷帶102(及墨色帶110)印刷饋送。
然而,本實施形態之帶匣100中,自輥驅動軸45對壓輥120輸入旋轉力,並且自捲取驅動軸47對捲取芯116輸入旋轉力。因此,經由壓輥120之軸承部分之摩擦而作為旋轉力矩作用於匣殼130,並且經由捲取芯116之軸承部分之摩擦而作為旋轉力矩作用於匣殼130。該等2個旋轉力矩作用於彼此相反之方向,其合成力M於將壓輥120與捲取芯116連結之假想線L上並無相互抵消之向量成分,因此於與假想線L交叉之方向上發揮最大作用(參照圖7(a))。因此,本實施形態中,於頭罩43上設置有上述本體側抵接部65,並且於帶匣100上設置有上述匣側抵接部166來抵抗上述合成力M。
[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構造:第1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7至圖9,對第1實施形態之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之構造與帶匣100之匣側抵接部166之構造一併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藉由被頭罩43覆蓋之印刷頭21及支持其之頭支架61而構成技術方案中所謂之印刷頭部。
如圖7及圖8之放大圖所示,在立設於匣安裝部5之安裝底座31之頭罩43上,於上述旋動支軸63側之角部270設置有本體側抵接部65。頭罩43具有覆蓋印刷頭21之背面側之後罩側壁280(第3罩側壁)、與自後罩側壁280之兩外端分別以直角延伸之左罩側壁282(第4罩側壁)及右罩側壁284(第2罩側壁)。又,頭罩43具有覆蓋印刷頭21之前側半部之前罩側壁286(第1罩側壁)、及自上側覆蓋印刷頭21之罩頂壁288。而且,該等係一體地形成。
本體側抵接部65突設(凸設)於右罩側壁284與前罩側壁286相交(交會)之角部270。具體而言,本體側抵接部65形成為剖視矩形,且突設於上述角部270之頂部位。又,本體側抵接部65自安裝底座31以與頭罩43成相同高度之方式延伸。如上所述,頭罩43與安裝底座31一體形成(成形),本體側抵接部65亦與該等一體形成(成形)。
又,如圖7(a)所示,本體側抵接部65配設於將輥驅動軸45與捲取驅動軸47連結之假想線L之附近。如上所述基於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之旋轉而作用於帶匣100之力於與將壓輥120與捲取芯116連結之假想線L交叉之方向上最大地發揮作用。因此,為抵抗該力,於頭罩43之一部分設置有本體側抵接部65。
如圖7及圖9之放大圖所示,容納本體側抵接部65之帶匣100之匣側抵接部166於劃分形成插入開口134之開口周壁部164,於與上述角部270對應之隅部300形成。該匣側抵接部166對應於本體側抵接部65而位於將壓輥120與捲取芯116連結之假想線L之附近(參照圖7(a))。
開口周壁部164具有與後罩側壁280對應之後開口內壁310、及與左罩側壁282對應之左開口內壁312。又,開口周壁部164具有與右罩側壁284對應之右開口內壁314、及與前罩側壁286對應之前開口內壁316。而且,後罩側壁280與後開口內壁310存有間隙而相面對。同樣地,左罩側壁282與左開口內壁312、右罩側壁284與右開口內壁314、及前罩側壁286與前開口內壁316亦分別存有間隙而相面對。
匣側抵接部166凹設於右開口內壁314與前開口內壁316相交之隅部300。該情形時,匣側抵接部166形成為相對於剖視矩形之本體側抵接部65成為互補的形狀之剖視矩形。又,與本體側抵接部65對應,匣側抵接部166自匣殼130之表側穿通至背側而形成。而且,匣側抵接部166於與將壓輥120與捲取芯116連結之假想線L交叉之方向上抵接於本體側抵接部65且嵌合。再者,圖示中,雖未抵接,但旋轉力矩發揮作用,帶匣100移動公差量時兩抵接部抵接,限制帶匣100之移動。
匣側抵接部166具有相互平行之2個側壁面320,且使該等2個側壁面320與本體側抵接部65之側面接觸。藉此,匣側抵接部166(匣殼130)藉由本體側抵接部65而定位於上述假想線L之方向(與凸設方向正交之方向)。再者,較佳為,該等2個側壁面320分別具有傾斜面,以 便向安裝底座31側擴展。藉此,於安裝帶匣100時該傾斜面作為導件而發揮功能,可將匣殼130精度良好地定位於假想線L之方向。
此種第1實施形態中,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帶匣100之匣側抵接部166嵌合且碰觸於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匣側抵接部166存在於連結壓輥120與捲取芯116之假想線L上(根據圖7亦可明確瞭解,包含其附近),因此以輥驅動軸45與捲取驅動軸47之驅動力為源頭之旋轉力(旋轉力矩)成為重合之力(合成之力),各者幾乎不存在消除之方向之向量成分。因此,即便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之旋轉力(旋轉力矩)作用於帶匣100,本體側抵接部65與匣側抵接部166亦由上述重合之力而對接,從而抑制帶匣100之位置偏移。因此,可防止因帶匣100之位置偏移而導致之印刷品質之降低。
再者,第1實施形態中,將本體側抵接部65形成為與頭罩43大致相同高度,但亦可形成為較其短(低)。同樣地,亦可將匣側抵接部166亦較短地形成。又,如上所述帶匣100配合印刷帶102之複數種寬度而存在複數種厚度。於厚度較大之情形時,供印刷頭21(頭罩43)插入之插入開口34並非必須為貫通孔,只要可收容印刷頭21則亦可為有頂之袋狀孔。該情形時,以該袋狀孔之袋之深度範圍內之長度而設置匣側抵接部166即可。
[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構造: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0,對第2實施形態之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之構造與帶匣100之匣側抵接部166之構造一併詳細地進行說明。又,於第2實施形態中,主要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10所示,於第2實施形態中,亦為本體側抵接部65突設(凸設)於頭罩43之右罩側壁284與前罩側壁286相交之角部270。具體而言,本體側抵接部65於角部270之頂層部位附近,具有凸設於右罩側壁284之剖視矩形形狀之第1抵接凸部65a、及凸設於前罩側壁286之剖 視矩形形狀之第2抵接凸部65b。又,第1抵接凸部65a及第2抵接凸部65b均自安裝底座31以與頭罩43成大致相同高度之方式延伸。再者,關於該高度關係之變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另一方面,匣側抵接部166亦凹設於開口周壁部164之開口內壁314與前開口內壁316相交之隅部300。具體而言,匣側抵接部166對應於上述第1抵接凸部65a而具有凹設於右開口內壁314之第1抵接凹部330。又,匣側抵接部166對應於上述第2抵接凸部65b而具有凹設於前開口內壁316之第2抵接凹部332。該情形時,亦為第1抵接凹部330形成為相對於第1抵接凸部65a成為互補的形狀之剖視矩形,且第2抵接凹部332形成為相對於第2抵接凸部65b成為互補的形狀之剖視矩形。
又,第1抵接凹部330及第2抵接凹部332均自匣殼130之表側穿通至背側而形成。而且該情形時,亦為第1抵接凹部330及第2抵接凹部332分別具有相互平行之2個側壁面320,且使該等2個側壁面320與對應之第1抵接凸部65a及第2抵接凸部65b之側面接觸。藉此,將匣殼130於前後左右定位。
此種第2實施形態中,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於是,帶匣100之第1抵接凹部330及第2抵接凹部332(匣側抵接部166)分別嵌合且碰觸於頭罩43之第1抵接凸部65a及第2抵接凸部65b(本體側抵接部65)。因此,即便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之旋轉力(旋轉力矩)作用於帶匣100,亦不存在帶匣100之位置偏移。
[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構造: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1,對第3實施形態之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之構造與帶匣100之匣側抵接部166之構造一併詳細地進行說明。又,第3實施形態中,主要對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11所示,該實施形態中,使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短於第1實施形態之本體側抵接部65而形成(突設)。再者,關於該高度關係 之變化,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上所述,於右罩側壁284與右開口內壁314之間設置有間隙,於前罩側壁286與前開口內壁316之間亦設置有間隙。因此,該等之角部270與該等之隅部300間亦產生間隙。
本實施形態之本體側抵接部65以該角部270與隅部300之間隙量之突出尺寸突設於頭罩43。另一方面,於本體側抵接部65,抵接有右開口內壁314與前開口內壁316相交之隅部300之內角部位。即,第3實施形態之匣側抵接部166藉由隅部300之內角部位而構成。換言之,隅部300之內角部位兼作匣側抵接部166。該情形時,隅部300之內角部位根據成形上之要求而形成為圓弧狀,與其對應之本體側抵接部65之前端亦形成為圓弧狀(互補的圓弧狀)。
此種第3實施形態中,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帶匣100之隅部300(匣側抵接部166)碰觸於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因此,即便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之旋轉力(旋轉力矩)作用於帶匣100,亦不存在帶匣100之位置偏移。
再者,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本體側抵接部65設置於角部270或其附近,匣側抵接部166設置於隅部300或其附近。但,即便並非必須為該等位置,只要匣側抵接部166位於圖7所示之將壓輥120與捲取芯116連結之假想線L上(包含其附近),則可取得本發明之作用效果。 又,匣側抵接部166係作為凹部或隅部而例示。但,並非必須為此種形態。例如,只要位於將壓輥120與捲取芯116連結之假想線L上(包含其附近),且可阻止來自本體側抵接部65之力,則匣側抵接部166亦可僅為開口周壁部164之壁之與本體側抵接部65對向之壁之一部分。
[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構造:第4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2至圖14,對第4實施形態之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周圍之構造進行說明。該實施形態中,於上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 之頭罩43周圍之構造中,附加有導引帶匣100之安裝之構造。以下,對將該導引構造附加於第1實施形態之頭罩43之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2及圖13之放大圖所示,在立設於匣安裝部5之安裝底座31之頭罩43上,於3個部位以分別向外側突出之方式設置有導引凸部67。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下述帶匣100之3個導引凹部169分別嵌合於頭罩43之3個導引凸部67,將帶匣100定位於匣安裝部5。
3個導引凸部67於安裝底座31,具有突設於後罩側壁280之外表面之後導引凸部400、突設於左罩側壁282之外表面之左導引凸部402、及突設於右罩側壁284之外表面之右導引凸部404。後導引凸部400配設於後罩側壁280之延伸方向之中間位置,且形成為剖視矩形形狀。左導引凸部402配設於左罩側壁282之偏後罩側壁280之位置,且形成為剖視矩形形狀。同樣地,右導引凸部404配設於右罩側壁284之偏後罩側壁280之位置,且形成為剖視矩形形狀。
又,後導引凸部400、左導引凸部402及右導引凸部404形成為自安裝底座31起之高度大致相同,且其高度設計為低於所安裝之帶匣100之上述肋狀限制部168(參照圖12(b)及圖13(b))。詳情將於以下敍述,與導引凸部67對應之導引凹部169位於肋狀限制部168之下側,且將導引凹部169設計成於色帶饋送路徑214上不突出。而且,後導引凸部400、左導引凸部402及右導引凸部404與頭罩43及安裝底座31一體形成(成形),且作為帶匣100之安裝導件、及增強頭罩43之肋而發揮功能。
如圖12及圖14之放大圖所示,容納3個導引凸部67之帶匣100之3個導引凹部169形成於開口周壁部164。
3個導引凹部169具有:後導引凹部430,其形成於後開口內壁310,且供後導引凸部400嵌合;左導引凹部432,其形成於左開口內 壁312,且供左導引凸部402嵌合;及右導引凹部434,其形成於右開口內壁314,且供右導引凸部404嵌合。而且,後導引凹部430形成為相對於剖視矩形形狀之後導引凸部400成為互補的形狀之剖視矩形形狀。又,左導引凹部432形成為相對於左導引凸部402成為互補的形狀之剖視矩形形狀。同樣地,右導引凹部434形成為相對於右導引凸部404成為互補的形狀之剖視矩形形狀。
該情形時,後導引凹部430、左導引凹部432及右導引凹部434均具有相互平行之2個凹部側壁面440,且使該等2個凹部側壁面440與各導引凸部67之側面接觸。藉此,後導引凹部430藉由後導引凸部400而於左右方向(與突設方向正交之方向)定位。同樣地,左導引凹部432藉由左導引凸部402而於前後方向(與突設方向正交之方向)定位,且右導引凹部434藉由右導引凸部404而於前後方向(與突設方向正交之方向)定位。
又,後導引凹部430、左導引凹部432及右導引凹部434均具有凹部底壁面442,其於安裝方向上具有向上傾斜之傾斜面(參照圖12(b))。藉此,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藉由後導引凸部400而限制後導引凹部430朝後導引凸部400突出之方向之移位。該推壓力例如經由壓輥120之上軸承部232及下軸承部234而傳遞至帶匣100,使後導引凹部430欲朝後導引凸部400移位,但藉由後導引凸部400而限制。同樣地,左導引凹部432受到自左導引凸部402朝左方之位置限制,右導引凹部434受到右導引凸部404朝右方之位置限制。因此,帶匣100於左右方向上牢固地定位。
另一方面,後導引凹部430、左導引凹部432及右導引凹部434形成為自底壁部160起之高度大致相同,且該高度設計為稍低於上述肋狀限制部168(參照圖12(b))。藉此,將3個導引凹部169設計成於色帶饋送路徑214上不突出。
而且,實際之後導引凹部430、左導引凹部432及右導引凹部434均配設於開口周壁部164與底壁部160相交之角隅部450(參照圖12(b)及圖14),且該等凹部430、432、434於角隅部450以凹槽構成,於開口周壁部164側(內壁本體)以開口構成。藉此,3個導引凹部169可不損及其功能而簡單地形成。
如此,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帶匣100之3個導引凹部169分別嵌合於頭罩43之3個導引凸部67,將帶匣100定位於匣安裝部5。因此,即便印刷頭21之推壓力、或輥驅動軸45及捲取驅動軸47之旋轉力(旋轉力矩)作用於帶匣100,亦不存在帶匣100之位置偏移。因此,可抑制帶匣100之位置偏移。因此,可防止因帶匣100之位置偏移而導致之印刷品質之降低。
又,藉由導引凸部67與導引凹部169之協動而導引帶匣100之安裝,因此可使頭罩43與插入開口134之間之間隙儘可能狹窄,從而可有效地防止來自該部分之塵埃等之侵入。
[本體側抵接部周圍之構造:第5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5,對第5實施形態之頭罩43之本體側抵接部65周圍之構造進行說明。再者,該第5實施形態中,主要對與第4實施形態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15所示,該實施形態中,於頭罩43上設置有4個導引凸部67,且與其等對應而於帶匣100之開口周壁部164上設置有4個導引凹部169。
4個導引凸部67具有突設於後罩側壁280之外表面之2個後導引凸部400、突設於左罩側壁282之外表面之左導引凸部402、及突設於右罩側壁284之外表面之右導引凸部404。一後導引凸部400與左導引凸部402配設於後罩側壁280與左罩側壁282之角隅附近,又,另一後導引凸部400與右導引凸部404配設於後罩側壁280與右罩側壁284之角隅 附近。
與4個導引凸部67對應,4個導引凹部169具有:2個後導引凹部430,其形成於後開口內壁310,且供2個後導引凸部400嵌合;左導引凹部432,其形成於左開口內壁312,且供左導引凸部402嵌合;及右導引凹部434,其形成於右開口內壁314,且供右導引凸部404嵌合。
如此,於開口周壁部164之2個角隅中之一(左側)角隅,一後導引凹部430嵌合於一後導引凸部400,並且左導引凹部432嵌合於左導引凸部402。又,於另一(右側)角隅,亦為另一後導引凹部430嵌合於另一後導引凸部400,並且右導引凹部434嵌合於右導引凸部404。藉此,開口周壁部164之2個角隅分別於前後左右定位。即,帶匣100於印刷頭21附近之隔開之2個部位,分別於前後左右定位。
於此種第5實施形態中,亦為若將帶匣100安裝於匣安裝部5,則帶匣100之4個導引凹部169分別嵌合於頭罩43之4個導引凸部67,將帶匣100牢固地定位於匣安裝部5。因此,即便外力作用於帶匣100,亦可防止其位置偏移,從而可有效地防止因帶匣100之位置偏移而導致之印刷品質之降低。
再者,於第4、第5實施形態中,導引凸部67及導引凹部169之數量為任意。又,導引凸部67及導引凹部169之長度亦為任意,例如亦可形成為使其一部分或全部與頭罩43之高度相同長度之導引凸部67、及與開口周壁部164之高度相同長度之導引凹部169。

Claims (11)

  1. 一種帶印刷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匣安裝部,其供安裝帶匣;第1輸出部,其設置於上述匣安裝部,且輸出用以饋送經安裝之上述帶匣之印刷帶之正向旋轉動力;第2輸出部,其設置於上述匣安裝部,且輸出用以捲取經安裝之上述帶匣之墨色帶之逆向旋轉動力;印刷頭部,其設置於上述匣安裝部,對上述印刷帶進行印刷;頭罩,其覆蓋上述印刷頭部;及本體側抵接部,其設置於上述匣安裝部,且以抵抗藉由上述第1輸出部及上述第2輸出部而於上述帶匣產生之旋轉力之方式抵接於經安裝之上述帶匣;上述本體側抵接部凸設於上述頭罩之角部,且抵接於供上述頭罩插入之上述帶匣之開口周壁部之隅部。
  2. 如請求項1之帶印刷裝置,其中上述本體側抵接部配設於將上述第1輸出部與上述第2輸出部連結之假想線上或假想線附近。
  3. 如請求項1之帶印刷裝置,其中上述第1輸出部具有輥驅動軸,該輥驅動軸將饋送上述印刷帶之上述帶匣之壓輥旋轉驅動,上述第2輸出部具有捲取驅動軸,該捲取驅動軸將捲取上述墨色帶之上述帶匣之捲取芯旋轉驅動。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帶印刷裝置,其中上述印刷頭部具有印刷頭、及旋動支軸,該旋動支軸係於印刷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旋動自如地支持上述印刷頭,上述頭罩具有覆蓋上述旋動支軸側且彼此交會之第1罩側壁及 第2罩側壁,上述本體側抵接部凸設於上述第1罩側壁與上述第2罩側壁交會之角部。
  5. 如請求項4之帶印刷裝置,其中對應於上述本體側抵接部,而於上述開口周壁部之隅部凹設有匣側抵接部,上述本體側抵接部相對地嵌合於上述匣側抵接部。
  6. 如請求項5之帶印刷裝置,其中上述本體側抵接部於上述角部具有凸設於上述第1罩側壁之第1抵接凸部、及凸設於上述第2罩側壁之第2抵接凸部,上述第1抵接凸部嵌合於上述匣側抵接部之第1抵接凹部,上述第2抵接凸部嵌合於上述匣側抵接部之第2抵接凹部。
  7. 請求項4之帶印刷裝置,其中進而具備導引凸部,該導引凸部突設於上述頭罩之外周面,且經由形成於上述帶匣之被導引凹部而導引上述帶匣之安裝。
  8. 如請求項7之帶印刷裝置,其中於上述導引凸部相對地嵌合上述被導引凹部。
  9. 如請求項7之帶印刷裝置,其中上述頭罩進而具有位於上述印刷頭之背面側且與上述第1罩側壁相面對之第3罩側壁、及與上述第2罩側壁相面對之第4罩側壁,上述第3罩側壁於與上述印刷帶之饋送方向相同方向上延伸,上述導引凸部具有突設於上述第3罩側壁之外表面之第1凸部。
  10. 如請求項9之帶印刷裝置,其中上述導引凸部具有突設於上述第2罩側壁之外表面之第2凸部、及突設於上述第4罩側壁之外表面之第3凸部。
  11. 一種帶印刷系統,其特徵在於具備: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帶印刷裝置;及裝卸自如地安裝於上述匣安裝部之上述帶匣。
TW104109066A 2014-03-24 2015-03-20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TWI651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0911 2014-03-24
JP2014060913 2014-03-24
JP2014-060911 2014-03-24
JP2014-060913 2014-03-24
JP2014157991A JP6347173B2 (ja) 2014-08-01 2014-08-01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JP2014-157991 2014-08-01
JP2015-008460 2015-01-20
JP2015008460A JP6113207B2 (ja) 2014-03-24 2015-01-20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55A TW201540555A (zh) 2015-11-01
TWI651213B true TWI651213B (zh) 2019-02-21

Family

ID=54194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9066A TWI651213B (zh) 2014-03-24 2015-03-20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94599B2 (zh)
EP (1) EP3124257B1 (zh)
KR (1) KR101957333B1 (zh)
CN (1) CN106132712B (zh)
TW (1) TWI651213B (zh)
WO (1) WO20151460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3207B2 (ja) 2014-03-24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790916B2 (ja) * 2017-03-01 2020-1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6852473B2 (ja) 2017-03-10 2021-03-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7272053B2 (ja) * 2019-03-28 2023-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7338267B2 (ja) * 2019-06-28 2023-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JP7327059B2 (ja) * 2019-09-30 2023-08-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用カセット
JP7322638B2 (ja) * 2019-09-30 2023-08-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用カセット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67084A (ja) * 2000-12-01 2002-06-11 Seiko Epson Corp カートリッジ保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02166606A (ja) * 2000-12-01 2002-06-11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469812A (zh) * 2000-10-19 2004-01-21 �ֵܹ�ҵ��ʽ���� 带子盒及带子单元
CN101264699A (zh) * 2007-03-12 2008-09-17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
US20080226374A1 (en) * 2007-03-14 2008-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CN101331025A (zh) * 2006-02-20 2008-12-24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印刷机的盒
CN101850673A (zh) * 2009-03-31 2010-10-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JP2011206910A (ja) * 2010-03-26 2011-10-20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67882B2 (ja) 1994-05-25 1999-03-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5853254A (en) * 1994-12-15 1998-12-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for use in a tape printer
JP3564226B2 (ja) * 1996-04-15 2004-09-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US5921688A (en) 1996-04-15 1999-07-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JP3885136B2 (ja) * 1998-11-27 2007-0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保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WO2007097383A1 (en) 2006-02-20 2007-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ssette for a printer
JP2008036876A (ja) * 2006-08-02 2008-02-21 Canon Inc カセット
EP2845743B1 (en) * 2009-12-16 2018-01-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JP5429090B2 (ja) 2010-07-16 2014-0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9812A (zh) * 2000-10-19 2004-01-21 �ֵܹ�ҵ��ʽ���� 带子盒及带子单元
JP2002167084A (ja) * 2000-12-01 2002-06-11 Seiko Epson Corp カートリッジ保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02166606A (ja) * 2000-12-01 2002-06-11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01331025A (zh) * 2006-02-20 2008-12-24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印刷机的盒
CN101264699A (zh) * 2007-03-12 2008-09-17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
US20080226374A1 (en) * 2007-03-14 2008-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CN101850673A (zh) * 2009-03-31 2010-10-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
JP2011206910A (ja) * 2010-03-26 2011-10-20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55A (zh) 2015-11-01
US20160368275A1 (en) 2016-12-22
EP3124257A4 (en) 2018-02-28
KR20160136412A (ko) 2016-11-29
EP3124257B1 (en) 2019-03-13
CN106132712A (zh) 2016-11-16
EP3124257A1 (en) 2017-02-01
CN106132712B (zh) 2018-01-16
US9694599B2 (en) 2017-07-04
KR101957333B1 (ko) 2019-03-12
WO2015146095A1 (ja)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213B (zh)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TWI597185B (zh) 帶匣
TWI592314B (zh) Cassette
TW201544341A (zh) 帶匣及帶印刷裝置
TW201639716A (zh) 帶匣
JP6574866B2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TWI654098B (zh) Belt printing device and tape printing system
TW201540554A (zh)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TWI651214B (zh) 帶匣
JP6347173B2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TWI647123B (zh) Belt printing device and tape printing system
TW201544347A (zh) 帶匣
JP6359721B2 (ja)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175381A (ja) テープ印刷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