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1025A - 用于印刷机的盒 - Google Patents

用于印刷机的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1025A
CN101331025A CNA2007800006932A CN200780000693A CN101331025A CN 101331025 A CN101331025 A CN 101331025A CN A2007800006932 A CNA2007800006932 A CN A2007800006932A CN 200780000693 A CN200780000693 A CN 200780000693A CN 101331025 A CN101331025 A CN 101331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record
black paper
incorporating section
bl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06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1025B (zh
Inventor
白岩敬信
田边稔
伊藤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505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275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110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03687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5324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097383A1/en
Publication of CN101331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1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1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10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6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auxiliary supports to facilitate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6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50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 B65H2404/56Flexible surface
    • B65H2404/561Bristles, brus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安装到热转印印刷机(40)上的一体墨-纸盒(1),其包括位于记录纸(13)排出用开口(30)与墨纸卷取单元收纳部(21)之间的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另外,主要限定记录纸收纳部(22)的上壳体(10)在很可能施加荷载的墨纸(12)传送路径附近,被焊接到与之组装时限定出墨纸收纳部的下壳体(11)上。

Description

用于印刷机的盒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来进行印刷的印刷机,以及可安装到此印刷机上的盒。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和数字图像的输出设备的印刷机依据记录方法分为热转印印刷机、喷墨印刷机、激光印刷机等。热转印印刷机采用墨纸和记录纸通过在沿副扫描方向传送该墨纸和记录纸的同时选择性地驱动沿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多个加热元件来在该记录纸上点线状地印刷图像。近年来,随着作为图像输入设备的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仪等的发展,热转印印刷机已经受到关注。热转印印刷机适于通过采用计算机或记录介质来印刷利用记录静止图像的图像拾取装置例如数字照相机或数字摄像机获取的图像信息。
喷墨印刷机采用二进制印刷、即是否形成点。小点形成在记录纸上,且通过误差扩散或其它方法提供明显的分辨度和灰度。相反,热转印印刷机易于控制每个像素的热值。因此,每个像素具有较宽的灰度。于是,热转印印刷机与其它印刷机例如喷墨印刷机相比,在生成平滑且高质量的图像方面是有利的。另外,由于热敏头的性能和记录纸的特性优良,热转印印刷机能够印刷出最终质量像银盐照相机获得的相片质量那样高的图像。由此,与近年来数字照相机的发展相同步的,热转印印刷机特别作为用于获得自然图像的印刷机已受到关注。
还有一种通过直接连接热转印印刷机与图像拾取装置而不采用计算机或记录介质来印刷利用该图像拾取装置获取的图像信息的系统。此系统允许图像拾取装置设定印刷参数,因此其能够容易地印刷图像信息,从而使热转印印刷机更吸引用户。
热转印方法中,在全色印刷的情况下,多种颜色的油墨被重复转印到记录纸上。以下将说明用于全色印刷的一般构造。
现有技术的热转印印刷机的第一种示范构造表示在图32A和32B中。如图32A所示,放置在记录纸盒107中的记录纸的最上一张利用供纸辊108和分离单元109来分离和输送,且传送至热敏头104与压辊105之间的位置。以围绕压辊105卷绕记录纸P来开始印刷操作。然后,利用热敏头104和压辊105给墨纸106和记录纸P施压。压辊105具有比记录纸P的全长大的外周。在压辊105转动的同时,热敏头104产生热量以把涂覆在墨纸106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P上。如图32B所示,为在印完第一颜色后印刷下一颜色,解除热敏头104的压力,转动压辊105以传送记录纸P至印刷起始位置,并按照与第一颜色相同的方式顺序地印刷剩余颜色。利用黄、品红和青这三种颜色来执行全色印刷。
现有技术的热转印印刷机的第二种示范构造表示在图33A和33B中。如图33A所示,放置在纸盒201中的记录纸的最上一张利用供纸辊202和分离单元203来分离和输送,且传送至热敏头204与压辊205之间的位置。以利用热敏头204和压辊205给墨纸206和记录纸P施压来开始印刷操作。然后,在设于印刷方向下游的一对辊即主导轴辊207和压紧辊208传送记录纸P的同时,热敏头204产生热量以把涂覆在墨纸206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P上。如图33B所示,在印完第一颜色后印刷下一颜色。解除热敏头204的压力,与印刷方向相反地转动主导轴辊207和压紧辊208以将记录纸P返回至印刷起始位置,并按照与第一颜色相同的方式顺序地印刷剩余颜色。同样利用黄、品红和青这三种颜色来执行全色印刷。
在图32A,32B,33A和33B所示两例之任一中,纸盒中的记录纸和墨纸都是消耗品,它们需要根据消耗来更换或补充。一般,墨纸呈盒式提供给用户,此盒内,该墨纸的两个端部卷绕在两个卷筒上;且该卷筒和墨纸收容在框架(图32A中的110或图33A中的210)内。此盒具有图32A中的空间110a或图33A中的空间210a。当此盒插入印刷机内时,此盒被引导且安装在适当位置,以使设在主体内的热敏头104或204收容于空间110a或210a中。
上述两例是一般印刷方法。第一例由于需要外周比记录纸P的全长大的压辊,所以存在印刷机的尺寸增大的问题,且由于印刷机需要把记录纸卷绕在压辊上并保持该记录纸的机构(图32A和32B中未表示),所以还存在该印刷机的结构复杂化的问题。同时,第一例由于第二颜色的印刷起始部直接设在第一颜色的印刷终止位置的后方,所以具有印刷时间减少的优点,且由此不需要像第二例那样使记录纸返回的时间。相反,第二例存在印刷时间增加的问题,但其具有印刷机小型化和简单化的优点。
前述热转印印刷机采用热转印印刷专用纸作为记录纸,该专用纸具有使油墨易于转印到其上的表面,以实现精细印刷。因而,市场上可以获得由五十张记录纸和用于收容供五十张记录纸使用的墨纸的墨盒组成的组件。用户在使用印刷机时打开所购买组件的记录纸和墨盒的包装,把墨盒装入主体并把记录纸装入纸盒。这是一项费力的工作。
在热转印印刷机的情况下,若这样预备墨纸以使其尺寸如图34所示依据记录纸的尺寸,则可以有效地使用该墨纸。例如,市场上提供由A6尺寸记录纸和用于收容A6尺寸用墨纸的墨盒组成的组件,以及由A7尺寸记录纸和用于收容A7尺寸用墨纸的墨盒组成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用途购买任一组件。为在A6尺寸印刷之后执行A7尺寸印刷,取出A6尺寸记录纸和用于收容A6尺寸用墨纸的墨盒,并安装A7尺寸记录纸和用于收容A7尺寸用墨纸的墨盒。此时,必须保管所取出的A6尺寸记录纸和所取出的用于收容A6尺寸用墨纸的墨盒直至使用它们。因此,由于墨盒和记录纸单独提供且该记录纸和墨纸不应曝露在灰尘和直射日光下,所以它们必须保管在保管袋等中。这也是一项费力的工作。
为克服这些缺陷,提供一种以一体方式同时提供墨纸和记录纸的盒,如日本专利特开No.1990-81660和2000-108442中公开的。
如日本专利特开No.1990-81660中公开的,墨盒和纸盒被一体化。然而,当墨纸收容在盒内时,不执行印刷操作。为执行印刷操作,需要一种从盒中取出墨纸并将该墨纸带至印刷位置的机构。由于此机构的引入,可能导致印刷机的复杂性增加且可靠性降低。日本专利特开No.1990-81660中所公开的此构造的问题被日本专利特开No.2000-108442中公开的构造克服。该构造在一体的盒安装后执行印刷操作而无需将墨纸带至印刷位置。因此,用户将不会面临单独供给墨纸和记录纸的麻烦工作,或者在供给不同尺寸记录纸时单独保管所取出的墨纸和记录纸的麻烦工作。然而,当图片印刷是主要目的时,所采用的纸张具有预定的厚度以确保保存性、耐久性和印刷质量。由此,若纸张在印刷传送时被厉害地弯曲等,其表面会损伤或折皱。另外,例如,当利用爪分离方式使厚记录纸与盒分离时,若不提供用于弯曲该记录纸的足够空间,则纸张不能可靠地分离。在日本专利特开No.2000-108442中,纸张的传送路径由盒形成。盒的外部具有半径较大的弧形部,以致纸张不会厉害地弯曲,从而防止该纸张损坏并提高纸张传送的可靠性。然而,用于提供此传送路径的盒的弧形部的内侧未被利用。另外,需要一定厚度的盒来提供平缓弯曲的传送路径,从而限制了小型化。因此,收容记录纸所需的空间比墨纸所需的空间大,从而导致印刷机主体尺寸的增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小型印刷机、具有高使用性且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体墨-纸盒。
通常,在作为一种热转印印刷方法的染料升华印刷中,在印刷时,压辊和热敏头被压到一起且墨纸和记录纸介于其间。由此,在印刷时,在用力拉动墨纸的同时,该墨纸被卷取。此时,由于墨-纸盒部分地与墨纸传送路径附近的墨纸接触,所以,墨-纸盒因墨纸而承接张力,若其刚性不足,则其会变得弯曲或者变形。由此,墨纸的传送会不稳定。
由于制造限制,一体的墨-纸盒通常由两个壳体或多于两个壳体组成,两个壳体包括用于记录纸收纳部的壳体和用于墨纸收纳部的壳体。然而,由于此盒具有排出记录纸的功能,所以需要多个开口,这降低了壳体的刚性。另外,在工序步骤上,例如,若利用树脂材料的弹性变形、采用爪或夹和孔来进行耦接,则易于耦接两个框体。然而,难以维持整个盒所需的刚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小型印刷机且具有高使用性的一体墨-纸盒。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维持刚性且避免由于印刷荷载所导致的变形的印刷机用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印刷机的盒,该印刷机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以进行印刷,该盒包括:第一壳体,限定用于收容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啮合以限定第一墨纸收纳部和第二墨纸收纳部,该第一墨纸收纳部收容墨纸绕其卷绕的第一卷筒,该第二墨纸收纳部收容用于卷取从第一卷筒取出的墨纸的第二卷筒;以及开口,设在第一壳体的表面处,该表面面向第一和第二墨纸收纳部,其中,第一墨纸收纳部设在第二墨纸收纳部与开口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盒,其包括:记录纸收纳部,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大致矩形框架,该第一开口设置用以允许记录纸装载,该第二开口设在面向第一开口的表面处且用于允许记录纸排出;墨纸供给单元,构造用以收容所要供给的墨纸;以及墨纸卷取单元,构造用以收容从墨纸供给单元取出的墨纸,其中,墨纸卷取单元沿着大致矩形框架的第一侧设置,第二开口设在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处,以及墨纸供给单元沿着第二开口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可安装到印刷机上的盒,该印刷机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以进行印刷,该盒包括:第一壳体,限定用于收容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啮合以限定第一墨纸收纳部和第二墨纸收纳部,该第一墨纸收纳部收容墨纸绕其卷绕的第一卷筒,该第二墨纸收纳部收容用于卷取从第一卷筒取出的墨纸的第二卷筒;以及耦接装置,设在墨纸的传送路径附近的第一和第二壳体上以耦接该第一和第二壳体。
由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体墨-纸盒的透视图。
图2是表示一体墨-纸盒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一体墨-纸盒的组装方法的分解图。
图4A和4B都是表示一体墨-纸盒的组装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一体墨-纸盒的组装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一体墨-纸盒的组装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采用一体墨-纸盒的印刷机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采用一体墨-纸盒的印刷机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采用一体墨-纸盒的印刷机的热敏头单元45的透视图。
图10是安装的光反射器53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相对于热敏头单元45安装盒1的过程中间的示图。
图12是表示相对于热敏头单元45安装盒1的过程中间的示图。
图13是表示盒1相对于热敏头单元45完全安装到印刷机40上的示图。
图14是表示盒1相对于热敏头单元45完全安装到印刷机40上的另一示图。
图15A至15C是表示分别具有不同尺寸记录纸的三种一体墨-纸盒的示图。
图16A至16C是表示分别具有不同尺寸记录纸的三种一体墨-纸盒的示图。
图17是表示其上安装有盒1的印刷机40的透视图,其中记录纸13和保护纸被移除。
图18是表示偏压件50、盒1和记录纸13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19A至19C都是表示在采用偏压件50的情况下分离爪与记录纸之间关系的示图。
图20A和20B都是表示在不采用偏压件50的情况下分离爪与记录纸之间关系的示图。
图21是表示印刷机40的操作的示图。
图22是表示印刷机40的操作的另一示图。
图23是表示印刷机40的操作的再一示图。
图24是表示印刷机40的操作的又一示图。
图25是表示印刷机40的操作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印刷机40的操作的另一俯视图。
图27是表示印刷机40的操作的示图。
图28A和28B都是表示用于检测记录纸13的存在的方法的示图。
图29是表示用于检测记录纸13的存在的方法的透视图。
图30是表示墨纸12的传送的示图。
图31是表示墨纸12的传送的更详细示图。
图32A和32B都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热转印印刷机的第一种示范构造的示图。
图33A和33B都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热转印印刷机的第二种示范构造的示图。
图34是表示墨纸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和2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体墨-纸盒的构造。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体墨-纸盒1的示意图。盒1包括用于主要收容记录纸的上壳体10和用于收容墨纸的下壳体11。下壳体11在其与上壳体10啮合时限定墨纸收纳部。供给单元收纳部20收容印刷前的墨纸,而卷取单元收纳部21卷取印刷后的墨纸。
排出部30允许记录纸被一张张地排出。排出部30是与供给单元收纳部20邻接且在记录纸整个长度上设在记录纸收纳部的一端处的大致矩形开口。用于一张张地分离记录纸的分离爪31和32设在排出部30的角部。上下壳体10和11通过注射成型由例如塑料制成,从而降低成本。
图2是沿着与墨纸卷取轴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剖视图。
图2所示的墨纸12为带状。通过粘接等,墨纸12的一端与第一卷筒12a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二卷筒12b连接以供卷取。另外,墨纸12卷绕在第一卷筒12a上。墨纸12、第一和第二卷筒12a和12b收容在被限定于上下壳体10和11之间的墨纸收纳部内。第一卷筒12a收容在供给单元收纳部20内,第二卷筒12b收容在卷取单元收纳部21内。第一卷筒12a由利用上下壳体10和11限定的盒壳体的供给单元收纳部20的两个端面支承。第二卷筒12b由盒壳体的卷取单元收纳部21的两个端面支承。
记录纸13收容在上壳体10的记录纸收纳部22内。记录纸收纳部22堆叠且收容可利用收容在墨纸收纳部内的墨纸12印刷的一定数量的记录纸。例如,若收容可印刷五十张记录纸13的墨纸12,则收容五十张记录纸13。也就是说,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体墨-纸盒1,当完成对五十张记录纸13的印刷时,该记录纸13和墨纸12同时用完。因此,可避免记录纸13和墨纸12之一方在另一方之前用完。由此,不需要单独地供给或者更换记录纸13和墨纸12。由于记录纸和墨纸同时用完,用户可以更换旧盒1,因此更换变得容易。
上部开口200允许把记录纸13和保护纸14放入记录纸收纳部22内。另外,在执行印刷操作时,经由上部开口200朝向供纸辊给记录纸13施加压力。
保护纸14防止记录纸13变脏或者损坏。保护纸14的外形基本与记录纸13相同。保护纸14收容于记录纸收纳部22中以堆叠在记录纸13的顶部上。如图2所示,空间33限定在墨纸12与记录纸13之间。此空间33是为当盒1安装到印刷机40上时的热敏头单元45(后述)提供的。开口34设在供给单元收纳部20与卷取单元收纳部21之间的上壳体10处。开口34延伸过记录纸收纳部22的整个长度,且如图1所示与设在上壳体10的侧面处的侧开口34a连通。
在图1中,第一装配孔35设在形成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的壳体的沿盒插入方向的端面处,即,用于支承第一卷筒12a的盒壳体的沿盒插入方向的表面处。第二装配孔36设在形成卷取单元收纳部21的壳体的沿盒插入方向的端面处,即,用于支承第二卷筒12b的盒壳体的沿盒插入方向的表面处。当盒1安装到印刷机40上时,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与设在该印刷机40主体上的装配轴56和57(后述)配合。由于此配合,可防止用于卷取墨纸12的轴附近的上下壳体10和11变形,以使该墨纸12在被传送和卷取时稳定。
盒识别突起37依据盒种类具有不同的形状。盒识别突起37的形状依据记录纸的尺寸或墨纸12的种类而变化。印刷机40的主体识别盒1,以依据记录纸13的尺寸或墨纸12的种类来传送该记录纸13和控制印刷。也可采用其它识别装置,例如,安装在印刷机内的光学或磁性存储器或芯片、以及读取器。
参照图15A至15C以及16A至16C说明盒1的种类。图15A至15C以及16A至16C表示记录纸13的尺寸变化的三种盒1,特别的,所示这些盒1按顺序用于明信片尺寸、L尺寸和信用卡尺寸的记录纸13。图16A至16C是当从排出部30看时沿供给单元收纳部20所取的剖视图。如图15A至15C以及16A至16C所示,沿着与用于卷取墨纸12的轴垂直的方向,上壳体10的记录纸收纳部22具有与下壳体11的墨纸收纳部相同的尺寸。沿墨纸12卷取轴方向的记录纸收纳部22的尺寸依据记录纸13的尺寸而变化。然而,沿墨纸12卷取轴方向的墨纸收纳部的尺寸相同而与记录纸13的尺寸无关。另外,如图16A至16C所示,墨纸12的宽度依据记录纸13的尺寸而变化,但类似于墨纸收纳部的情况,墨纸12卷取轴的长度相同而与记录纸13的尺寸无关。上述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设在墨纸收纳部的端面处。另外,盒识别突起37设在一个墨纸收纳部的一个端面处。
接着,如图3、4A、4B、5和6所示,将说明一体墨-纸盒1的组装方法。如图3所示,在上壳体10的记录纸收纳部22位于下面的状态下,把第一和第二卷筒12a和12b设在该上壳体10的半圆形切口部10b和U形切口部10c内以收容墨纸12。然后,从上方把下壳体11组装到上壳体10上。上壳体10的爪或夹10a与下壳体11的孔11b啮合,且下壳体11的爪或夹11a与上壳体10的孔10d啮合,以使该上壳体10与下壳体11啮合。尽管未表示,类似的爪和孔设在图3的后方,由此下壳体11的主要部分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另外,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体墨-纸盒1中,设在上壳体10上的焊接轴80经由热焊与设在下壳体11上的焊接孔81耦接。尽管上下壳体10和11经由热敛缝(caulking)耦接到一起,但它们也可经由超声波敛缝耦接。选择性的,上下壳体10和11可螺纹耦接,只要它们可靠地固定到一起。另外,尽管上下壳体10和11如上所述利用轴和孔的敛缝耦接,但此耦接可采用任何焊接或固定方法,只要该上下壳体10和11可靠地固定。
参照图4A和4B更详细地说明耦接。图4A表示墨纸12和下壳体11被组装到上壳体10上的状态(这些部件表示在图3中)。在此状态下,上壳体10的焊接轴80穿过下壳体11的焊接孔81。保持此状态,焊接工具的末端82用预定的压力给焊接轴80的顶端施压以使该焊接轴80的顶端变形。因此,如图4B所示,焊接轴80的一部分80a的外径变得大于焊接孔81的直径。另外,由于部分80a在图中从上方紧密安装到下壳体11上,所以实现可靠的耦接和固定。如图4A所示,焊接工具的末端82的顶端形状为凹入曲线(即凹状),故焊接轴80的部分80a在变形后的形状为凸状。选择性的,末端82的顶端可以为平面状,则焊接轴80也变形为平面。这种情况也能获得同样的优点。另外,末端82可提供有用于产生热量的加热器,或者可利用超声波振动该末端82以产生热量。在任一情况中,由于焊接轴80的顶端为锥形(例如,圆锥形),变形很可能开始于该圆锥部的顶端。
接着,参照图5说明记录纸13和保护纸14的安装。在墨纸12、下壳体11和上壳体10被组装到一起后,堆叠五十张记录纸13和一张保护纸14,并从上部开口200朝向设在角部的两个加压件10e的背侧把所堆叠的纸倾斜地装入上壳体10。此时,因为两个分离爪31和32设在角部处,记录纸13将不从排出部30落下。在记录纸13和保护纸14装入上壳体10后,把加压件15和16安装到未提供加压件10e的其余两个角部。由此,保持记录纸13的四个角,且该记录纸13收容在记录纸收纳部22内而不会从其落下。加压件15和16由树脂制成,且通过该树脂的弹性变形利用固定装置如爪或夹安装到上壳体10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一体墨-纸盒1主要包括两个部件即上下壳体10和11以收容记录纸和墨纸。这使得许多其它部件变得不必要,从而减小盒1的尺寸。
接着,参照图7说明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体墨-纸盒1的印刷机40。图7表示具有门41的印刷机40的主体,该门41设在侧面处且被打开以露出盒插入口42。盒插入口42具有与盒1的剖面形状相类似的形状,但其尺寸略大于该盒1的剖面。热敏头单元45的一端经由盒插入口42露出。图8表示盒1完全插入盒插入口42的状态。如图8所示,当盒1完全插入印刷机40的主体内时,热敏头单元45的端部经由盒1的开口17部分地露出,且设在该热敏头单元45的端部处的轴46伸出盒1预定量。在此状态下,当门41关上时,设在该门41的内面处的啮合孔41a与轴46配合,规制热敏头单元45的端部位置,以使印刷机40准备好使用。
图9表示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体墨-纸盒1的印刷机40的热敏头单元45。
热敏头47与设在印刷机40主体内的印刷控制板电连接。供纸辊48具有轴48a。轴48a的两端被支承,以使供纸辊48能够在热敏头单元45上转动。齿轮49安装在轴48a的一端上以与该轴48a一起转动,且经由联锁齿轮(未表示)驱动供纸辊48以转动该供纸辊48。
偏压件50朝向图中右方偏压设在盒1内的记录纸13。偏压件50具有与轴48a配合的接触面50a(表示在图18中)和利用固定在头框架55上的轨道51可沿盒插入方向滑动地保持的另一端。偏压件50被弹簧52逆着盒插入方向偏压。
光反射器53检测盒1内的记录纸13的存在。光反射器53经由保持器54安装到热敏头单元45上。图10是安装有光反射器53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光反射器53的发光受光部被面向上地安装到热敏头单元45上,且保持器54从上方提供。
第一和第二装配轴56和57防止当盒1安装到印刷机40的主体上时此盒1变形。在安装盒1时,第一和第二装配轴56和57装配在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中以规制盒1在印刷机40主体内的位置。
盒识别开关58识别盒1的种类。当盒1安装到印刷机40的主体上时,盒识别开关58根据设在盒1上的突起的形状识别该盒1的种类。
卷轴59在盒1安装到印刷机40的主体上时与第二卷筒12b啮合,以在印刷时驱动卷绕墨纸12。卷轴59与齿轮59a和59b耦接以便在印刷操作中以预定速率转动。从动轴60在墨纸12被卷绕时转动。例如,从动轴60检测墨纸12的转动操作且确定该墨纸12是否被可靠地输送。
上述热敏头单元45设在印刷机40的主体内。现在,将参照图11至13说明相对于热敏头单元45安装盒1的步骤。沿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把盒1插入印刷机40,以将该盒1安装到印刷机40上。此时,热敏头单元45安装在如图2所示的空间33内,该空间33提供在暴露于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与墨纸卷取单元收纳部21之间的收纳部22中的记录纸13与墨纸12之间。
图12表示当从盒1的背面看时的安装状态。如图12所示,热敏头单元45安装到位于墨纸12上方且收纳部22中的记录纸13下方的空间33内。图13表示盒1被完全安装的状态。图14是表示安装状态的细节的剖视图。在图13和14中,第一装配轴56装配在第一装配孔35中,且第二装配轴57装配在第二装配孔36中。同时,卷轴59与第二卷筒12b配合,且从动轴60与第一卷筒12a配合。另外,盒识别突起37对盒识别开关58施压。
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以及盒识别突起37设在具有一致尺寸而与记录纸13的尺寸无关的墨纸收纳部的端面处。由此,不需要依据纸张尺寸在印刷机40的主体上提供多组第一和第二装配轴56和57以及盒识别开关58。另外,由于第一和第二卷筒12a和12b的全长相同,卷轴59和从动轴60的全长和位置不需要变化。因此,即使盒1采用不同尺寸的记录纸13或不同尺寸的墨纸12,该盒1也具有标准外形的墨纸收纳部且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以及盒识别突起37设在该墨纸收纳部的一侧处。另外,第一和第二卷筒12a和12b的全长相同。因此,印刷机40的主体的内部构造可以简化。
图17表示盒1完全安装到印刷机40上的状态,且记录纸13和保护纸14被移除以易于理解。如图17所示,供纸辊48和光反射器53设在上壳体10的开口34中。偏压件50位于侧开口34a中。
图18是表示偏压件50、盒1和记录纸13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在图18中,如已经说明的,利用弹簧52朝向图中右方偏压此偏压件50。接触面50a从侧开口34a朝向上壳体10的内部突出且与记录纸13的边缘接触。此时,由于记录纸13与上壳体10的外侧面之间提供有间隙,所以该记录纸13可靠地向图中右方移动,即,它们朝向与盒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向一边。设在偏压件50上的斜面50b在记录纸13受到加压板75的压力并朝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时平滑地引导该记录纸13至接触面50a。按照这种方式,接触面50a旁边的记录纸13被一张张地输送。
接着,将说明偏压件50的作用。
图20A和20B是帮助理解的示意图且都表示在不采用偏压件50的情况下分离爪与记录纸之间的关系。在图20A中,参考数字100是上壳体,101和102是分离爪。记录纸103的沿排出方向的前角被分离爪101和102卡住。一般,由于记录纸的切割误差,该记录纸具有长度和宽度公差。因此,上壳体100的记录纸收纳部的内侧尺寸L1相对于具有长度公差上限(Lmax)的记录纸需要具有间隙。因此,在记录纸具有长度L的公差下限的情况下,此间隙变大。图20B表示具有长度L的公差下限(Lmin)的记录纸已在上壳体100内朝向图中右方移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被右分离爪101卡住的记录纸103的卡住量X1变得大大不同于被左分离爪102卡住的记录纸103的卡住量X2。例如图20B所示,当长度L的公差为±0.5mm时,具有公差上限(Lmax)的记录纸与具有公差下限(Lmin)的记录纸之间的差为1.0mm。另外,若相对于上壳体100的内侧尺寸L1给记录纸的每侧提供0.1mm的间隙,则在具有公差下限(Lmin)的记录纸的情况下,间隙变成1.2mm。因此,分离爪101的卡住量X1与分离爪102的卡住量X2之间的差为1.2mm。
若分离爪卡住记录纸的卡住量大到足以忽视卡住量的这种差异,则此差异将不成为严重问题。然而,在采用其尺寸和纸张质量适用于印刷相片的记录纸的情况下,考虑到分离负荷和对记录纸的损伤,不能采用大分离爪。因此,难以采用大分离爪来消除1.2mm的差异。若采用此分离爪,则在爪分离记录纸时分离时间的差异增大,在最坏的情况下,不能分离记录纸。
接着,将参照图19A至19C说明采用偏压件50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盒1。这些图也被简化以易于理解。图19A至19C是从盒1的排出部30看的图,且表示记录纸13与分离爪31和32之间的关系。图19A表示记录纸13的长度L为公差上限(Lmax)的情况。在此情况中,记录纸收纳部22的尺寸L1被确定为宽到足以收容记录纸13,即使该记录纸13的长度L为公差上限。在此实施例中,尺寸L1被确定为在记录纸13具有长度L的公差上限的情况下如图19A所示每侧具有0.2mm的间隙。
图19B表示记录纸13的长度L等于标称尺寸的情况。图19C表示记录纸13的长度L为公差下限(Lmin)的情况。在图19A至19C之任一中,向左方向指示盒插入方向,向右方向指示盒取出方向。因此,偏压件50从左往右偏压记录纸13,以使记录纸13与上壳体10的右内壁接触。
当记录纸13的长度L如图19B所示为标称尺寸时,为使分离爪31和32对记录纸13的卡住量X1与X2相等,该分离爪31和32的尺寸被确保为使分离爪31变得大于分离爪32。采用按照这种方式确定的分离爪31和32的尺寸,由于记录纸13利用偏压件50移向分离爪32,当长度L在公差范围内变化时,卡住量X1与X2之间的差异变得等于或小于长度L的公差。
当记录纸13的长度L如图19A所示为公差上限(Lmax)时,分离爪31的卡住量X2max比分离爪32的卡住量X1大记录纸13的长度L的公差量。例如,当长度公差为±0.5mm时,卡住量X2max比卡住量X1大0.5mm。
另一方面,在长度L为公差下限(Lmin)的情况下,分离爪31的卡住量X2min比分离爪32的卡住量X1小记录纸13的长度L的公差量。由此,卡住量X2min比卡住量X1小0.5mm。
因此,在不采用偏压件50时,分离爪的卡住量之间的差异在左右侧导致1.2mm。然而,当盒1采用偏压件50时,卡住量的差异被限制为0.5mm,这对应于记录纸13的尺寸公差。因此,左右分离爪的卡住量的差异可最小化,且分离记录纸13时分离时间之间的差异可减小,从而防止出现诸如分离故障一类的问题。
应注意的是,盒1的尺寸的数值仅仅是一例,这些值不限于此。此尺寸可以依据盒安装于其内的印刷机来确定。
接着,将参照图21至27说明印刷机40的操作。图21表示在利用安装到印刷机40上的盒1进行印刷前的待机位置。加压板75在供纸时把记录纸13压向供纸辊48。由于图21表示待机位置,加压板75与记录纸13隔开。在此状态下,加压板75向图中下方移动,且经由上部开口200以预定压力对记录纸13加压。当供纸辊48逆时针转动时,与该供纸辊48接触的一张记录纸13向图中左方移动、利用爪分离且从排出部30排出。
图22表示所排出的记录纸13从盒1取出预定量的状态。
如图22所示,记录纸13从排出部30排出以沿着墨纸12的供给单元收纳部20弯曲。记录纸13是用于热转印印刷的相纸。若此纸张剧烈弯曲,则其印刷表面可能损坏或折皱。然而,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印刷机40,记录纸13如图中所示在邻近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设置的排出部30下方的空间D内缓和地弯曲。由于供纸辊48基本驱动记录纸13的中央,因此该记录纸13有足够长度弯曲,从而提高分离可靠性。同时,记录纸13将不会剧烈地弯曲,从而尽可能减小对该记录纸13的损伤。由于墨纸卷取单元收纳部21沿着记录纸收纳部22的一端布置,所以可确保空间D。
由于供纸辊48设在热敏头单元45处,所以可减小印刷机的尺寸。同时,因为用于安装记录纸13和向该记录纸13加压的上部开口200设在与热敏头单元45相对的一侧处,因此可有效地施加压力。
在预定量的记录纸13被取出后,图23中所示的辊板61把记录纸13压向第一辊62,且记录纸张13由于该第一辊62的转动而被进一步取出。图24表示记录纸13完全从盒1中取出且传送预定量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记录纸13绕与该记录纸13的表面垂直的轴转动。图25表示转动的中途。通过彼此相反地转动两个第一辊62(62a和62b)来转动记录纸13。第一辊62a使记录纸13缩进印刷机40地转动,而第一辊62b使记录纸13前进至印刷机40外部地转动。图26表示转动完成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记录纸13被传送至印刷机40的内部,且操作转换为印刷操作。
由于用于传送记录纸13的辊板61以及第一辊62a和62b适当地设在通过把墨纸卷取单元收纳部21设在图中右侧且沿着记录纸收纳部22所限定的空间D内,可减小印刷机40的尺寸。另外,由于排出部30设在位于印刷时的传送路径上游的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的外部,因此在印刷时可平稳地传送记录纸13。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例中,排出部30设在墨纸收纳部附近的记录纸收纳部22的表面处,且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设在墨纸卷取单元收纳部21与排出部30之间。由于记录纸13从排出部30排出,其被排出到印刷时墨纸传送方向的上游。因此,通过直接传送记录纸13至热敏头47来执行印刷而无需以复杂的方式传送该记录纸13。另外,由于记录纸13从墨纸收纳部附近的表面排出,该记录纸13可排出到印刷部附近。由此,减小印刷机的尺寸。
图27表示印刷状态。在印刷操作中,热敏头单元45和压辊64给墨纸12和记录纸13施压,且该热敏头单元45产生热量以把涂覆在墨纸12上的油墨热转印到记录纸13上。此时,成对设在印刷方向下游的主导轴辊65和压紧辊66传送记录纸13。在印完第一颜色后,热敏头单元45从墨纸12缩回以解除压力,且主导轴辊65和压紧辊66绕与印刷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记录纸13返回到印刷起始位置。然后,以与第一颜色相同的方式按顺序印刷其余颜色。由此,利用黄、品红和青三种颜色执行全色印刷。
当印刷完成时,记录纸13被排出到印刷机40的传送路径的下游即外部。若用户启动印刷且印刷可以进行,则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收容在盒1中的记录纸13和墨纸12用完。由于记录纸13和墨纸12对应于相同的印数,所以它们将同时用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印刷机40可检知记录纸13的不存在,并将不执行印刷操作。
接着,将参照图28A和28B以及29说明用于检测记录纸13的有无的方法。图28B表示剩余足量记录纸13的状态。如图28B所示,光反射器53被设置成基本与记录纸13相对。当印刷操作开始时,加压板75给记录纸13施压,且因此该记录纸13被压向光反射器53。光反射器53发出红外光,此红外光经记录纸13的背面反射,且该光反射器53检测反射光。然后,印刷机40在检测到反射光时判定记录纸13存在,因为一般记录纸13为白色,其具有高反射率且易于被检知。另外,仅当加压板75位于加压位置时执行检测操作,故此时记录纸13与光反射器53之间的距离减小,检测相当可靠。
图28A表示在没有任何记录纸13剩余时光反射器53检测到记录纸13不存在而仅存在保护纸14且加压板75位于加压位置时的状态。如图29所示,油墨例如对红外光具有低反射率的黑色印迹14a涂覆在保护纸14的与光反射器53相对的一部分上。由此,光反射器53检测不到任何反射光,从而判定记录纸13不存在。尽管在此实施例中采用具有低反射率的印刷油墨,但选择性地,也可在与光反射器53相对的位置提供孔。即使在此情况下,也可检知记录纸13的不存在,因为光反射器53检测不到任何反射光。
接着,将说明印刷过程中墨纸12的传送。图30表示当从印刷机40的主体看时印刷过程中墨纸12的传送路径。墨纸12的传送路径从该墨纸12被图中右手侧的第一卷筒12a卷绕的一部分起延伸至该墨纸12被图中左手侧的第二卷筒12b卷取的一部分。此传送路径利用设在上下壳体10和11上且用于引导墨纸12传送的引导件(第一至第三导件)70、72和73、分离板71等限定。首先,卷绕在第一卷筒12a上的墨纸12经由第一导件70转向热敏头47。在利用热敏头47执行印刷后,墨纸12经由分离板71与记录纸13分离,然后经由设在下壳体11上的第二和第三导件72和73转向,并被第二卷筒12b卷取。由于墨纸12在印刷时需要具有预定的张力,所以利用摩擦弹簧等给第一卷筒12a施加预定的转矩。另外,当墨纸12经由分离板71与记录纸13分离时,给该墨纸12施加张力。由此,沿着箭头d所示的方向给上壳体10施加荷载,且沿着箭头e所示的方向给下壳体11施加荷载。此荷载使得对上下壳体10和11的扭转荷载成为绕第一和第二卷筒12a和12b的力矩。上下壳体10和11如上所述通过注射成型由塑料制成,另外上壳体10具有用于排出记录纸13的排出部30以及用于供纸辊48和光反射器53的开口34。因此,设在开口34和排出部30附近的供给单元收纳部20的附近特别具有低刚性,从而易于变形。另外,即使在卷取单元收纳部21的附近,设在下壳体11上的第二和第三导件72和73也接收由上述张力和卷取墨纸12时施加的转矩导致的大荷载。图31表示图30中部分A的细节。如图31所示,第二和第三导件72和73接收沿箭头g和f所示方向的荷载,因此沿箭头h所示方向的力作用于该第二和第三导件72和73的附近以使之从下壳体11的部分74弯曲。在第一与第二卷筒12a和12b之间与墨纸12接触的引导件70、72和73接收大荷载且易于变形。
若上下壳体10和11变形,则墨纸12的传送路径歪曲,从而不能沿着该路径平稳地传送墨纸12。平稳传送故障导致在墨纸12被第二卷筒12b卷取时该墨纸12蛇曲或折皱。当折皱扩展至印刷路径时,此折皱会出现在所印刷的图像中,这对印刷机40而言是个严重的问题。由此,稳定墨纸12的传送路径是极其重要的。
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印刷机40,在盒1被插入时,热敏头单元45安装到设于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第一墨纸收纳部)与墨纸卷取单元收纳部21(第二墨纸收纳部)之间的墨纸12与收纳部22中的记录纸13之间的空间内。热敏头单元45具有用于驱动排出记录纸13的供纸辊48。热敏头47和供纸辊48作为热敏头单元45设在该空间内,且用于把记录纸13驱动排出记录纸收纳部22的开口34设在一体墨-纸盒1的收纳部22的位于供给单元收纳部20(第一墨纸收纳部)与卷取单元收纳部21(第二墨纸收纳部)之间的表面处。因此,不需要单独为热敏头47和供纸辊48提供空间,可减小印刷机40的尺寸。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印刷机40中,供纸辊48设在供给单元收纳部20与卷取单元收纳部21之间而不在墨纸收纳部的外部。由此,为朝向墨纸收纳部的外部弯曲记录纸13以输送该记录纸13提供足够的空间。
如前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盒1具有位于上下壳体10和11处的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因此,当盒1安装到印刷机40上且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与第一和第二装配轴56和57配合时,可稳定墨纸12的传送路径而不会导致该路径由于扭转荷载变形。
此第一和第二装配孔(装配单元)35和36可设在上下壳体10和11的任何部分内。然而,若装配单元设在第一和第二卷筒12a和12b的内侧以及墨纸12的传送路径附近,则可进一步稳定该墨纸12的传送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孔35设在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用上壳体10内,而第二装配孔36设在墨纸卷取单元收纳部21用下壳体11内。通过分别在上下壳体10和11上提供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可稳定两壳体10和11。特别的,通过在由于提供了两个开口而使得其刚性极低的墨纸供给单元收纳部20用下壳体11上提供第一装配孔35,可加强具有低刚性且易于变形的该部分。另外,通过在接收归因于传送墨纸12的张力和归因于卷取墨纸12的荷载的位置附近提供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可减小荷载且减小作用于上下壳体10和11的力矩,从而有效地避免变形。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设在盒1上且第一和第二装配轴56和57设在印刷机40上,但装配轴也可设在盒上以及装配孔设在印刷机上。
另外,与印刷机40配合的第一和第二装配孔35和36设在墨纸12传送路径附近的墨纸收纳部用框架上,该框架由于接收归因于传送墨纸12的张力和归因于卷取墨纸12的荷载而易于变形。由此,可减小荷载,从而避免框架由于该荷载而变形。
因而,通过维持盒1的刚性和减小对盒1的荷载,可防止墨纸12的传送路径歪曲,从而稳定该墨纸12的传送路径。
另外,设在上壳体10上的焊接轴80和设在下壳体11上的焊接孔81经由热焊耦接到一起。因此,通过进一步稳固地结合下壳体11的第二和第三导件72和73附近与上壳体10,可进一步提高盒1的刚性,以防止两壳体相互分离,即使该盒1在印刷时受到冲击或振动。
另外,由于焊接轴80和焊接孔81设在墨纸12的传送路径附近(此部分很可能接收归因于墨纸12的张力和归因于卷取墨纸12的力矩所导致的荷载),所以可防止上下壳体10和11由于该荷载而变形或相互分离,从而进一步稳定该墨纸12的传送路径。在上述实施例的情况下,上下壳体10和11通过采用利用了树脂材料的弹性变形的爪10a、11a和孔10b、11b而耦接到一起,由于此耦接会由于荷载而被解除,所以提供焊接轴80和焊接孔81的方式尤其有效。
尽管已参照示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与最宽解释一致,以涵盖所有变形、等效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6年2月2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042535、2006年2月27日提交的2006-050590和2006年8月2日提交的2006-211050的权益,在此整体引入这些申请以供参考。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用于印刷机的盒(1),所述印刷机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以进行印刷,所述盒包括:
第一壳体(10),限定用于收容记录纸(13)的记录纸收纳部(22);
第二壳体(11),与所述第一壳体啮合以限定第一墨纸收纳部(20)和第二墨纸收纳部(21),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收容墨纸(12)绕其卷绕的第一卷筒(12a),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收容用于卷取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的所述墨纸的第二卷筒(12b);以及
开口(30),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处,所述表面面向所述第一和第二墨纸收纳部,其中
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设在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与所述开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一部分具有用于一张张地分离所述记录纸的分离装置(31,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20)与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21)之间且在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的所述墨纸与所述记录纸收纳部(22)之间,提供有允许当所述盒安装到印刷机上时安装所述热敏头和排纸机构的空间(33)。
4.一种盒(1)包括:
记录纸收纳部(22),包括具有第一开口(200)和第二开口(30)的大致矩形框架,所述第一开口(200)设置用以允许记录纸(13)装载,所述第二开口(30)设在面向所述第一开口的表面处且用于允许所述记录纸排出;
墨纸供给单元(20),构造用以收容所要供给的墨纸(12);以及
墨纸卷取单元(21),构造用以收容从所述墨纸供给单元取出的所述墨纸,其中
所述墨纸卷取单元沿着所述大致矩形框架的第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开口设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处,以及所述墨纸供给单元沿着所述第二开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一部分具有用于一张张地分离所述记录纸的分离装置(31,32)。
6.一种可安装到印刷机上的盒,所述印刷机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12)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以进行印刷,所述盒包括:
第一壳体(10),限定用于收容所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22);
第二壳体(11),与所述第一壳体啮合以限定第一墨纸收纳部(20)和第二墨纸收纳部(21),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收容所述墨纸绕其卷绕的第一卷筒(12a),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收容用于卷取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的所述墨纸的第二卷筒(12b);以及
耦接装置(35,36),设在所述墨纸的传送路径附近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上以耦接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墨纸收纳部之间的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上提供有开口(34),所述耦接装置设在所述开口附近。
7.一种可安装到印刷机上的盒,所述印刷机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12)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以进行印刷,所述盒包括:
第一壳体(10),限定用于收容所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22);
第二壳体(11),与所述第一壳体啮合以限定第一墨纸收纳部(20)和第二墨纸收纳部(21),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收容所述墨纸绕其卷绕的第一卷筒(12a),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收容用于卷取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的所述墨纸的第二卷筒(12b);以及
耦接装置(35,36),设在所述墨纸的传送路径附近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上以耦接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利用爪与孔的配合来与所述第二壳体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上提供有用于引导所述墨纸的传送的导件(70,72,73),并且所述耦接装置设在所述导件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耦接装置通过热焊、超声波焊接和螺纹之一耦接。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印刷机的盒(1),所述印刷机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以进行印刷,所述盒包括:
第一壳体(10),限定用于收容记录纸(13)的记录纸收纳部(22);
第二壳体(11),与所述第一壳体啮合以限定第一墨纸收纳部(20)和第二墨纸收纳部(21),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收容墨纸(12)绕其卷绕的第一卷筒(12a),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收容用于卷取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的所述墨纸的第二卷筒(12b);以及
开口(30),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处,所述表面面向所述第一和第二墨纸收纳部,其中
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设在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与所述开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一部分具有用于一张张地分离所述记录纸的分离装置(31,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20)与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21)之间且在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的所述墨纸与所述记录纸收纳部(22)之间,提供有允许当所述盒安装到印刷机上时安装所述热敏头和排纸机构的空间(33)。
4.一种盒(1)包括:
记录纸收纳部(22),包括具有第一开口(200)和第二开口(30)的大致矩形框架,所述第一开口(200)设置用以允许记录纸(13)装载,所述第二开口(30)设在面向所述第一开口的表面处且用于允许所述记录纸排出;
墨纸供给单元(20),构造用以收容所要供给的墨纸(12);以及
墨纸卷取单元(21),构造用以收容从所述墨纸供给单元取出的所述墨纸,其中
所述墨纸卷取单元沿着所述大致矩形框架的第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开口设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处,以及所述墨纸供给单元沿着所述第二开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一部分具有用于一张张地分离所述记录纸的分离装置(31,32)。
6.一种可安装到印刷机上的盒,所述印刷机利用热敏头把涂覆在墨纸(12)上的油墨转印到记录纸上以进行印刷,所述盒包括:
第一壳体(10),限定用于收容所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22);
第二壳体(11),与所述第一壳体啮合以限定第一墨纸收纳部(20)和第二墨纸收纳部(21),所述第一墨纸收纳部收容所述墨纸绕其卷绕的第一卷筒(12a),所述第二墨纸收纳部收容用于卷取从所述第一卷筒取出的所述墨纸的第二卷筒(12b);以及
耦接装置(35,36),设在所述墨纸的传送路径附近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上以耦接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利用爪与孔的配合来与所述第二壳体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墨纸收纳部之间的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上提供有开口(34),以及
所述耦接装置设在所述开口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上提供有用于引导所述墨纸的传送的导件(70,72,73),并且所述耦接装置设在所述导件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耦接装置通过热焊、超声波焊接和螺纹之一耦接。
CN2007800006932A 2006-02-20 2007-02-15 用于印刷机的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1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2535/2006 2006-02-20
JP2006042535 2006-02-20
JP2006050590A JP4827555B2 (ja) 2006-02-27 2006-02-27 カ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050590/2006 2006-02-27
JP211050/2006 2006-08-02
JP2006211050A JP2008036876A (ja) 2006-08-02 2006-08-02 カセット
PCT/JP2007/053243 WO2007097383A1 (en) 2006-02-20 2007-02-15 Cassette for a prin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1025A true CN101331025A (zh) 2008-12-24
CN101331025B CN101331025B (zh) 2012-05-09

Family

ID=381911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69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1025B (zh) 2006-02-20 2007-02-15 用于印刷机的盒
CN20071007893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24345B (zh) 2006-02-20 2007-02-16 记录纸张容纳盒和使用该盒的打印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7893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24345B (zh) 2006-02-20 2007-02-16 记录纸张容纳盒和使用该盒的打印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26934B2 (zh)
EP (1) EP1820657B1 (zh)
KR (1) KR100858171B1 (zh)
CN (2) CN101331025B (zh)
DE (1) DE602007002578D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2499A (zh) * 2012-11-07 2014-05-21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5934350A (zh) * 2014-01-24 2016-09-07 陪里你色株式会社 一体型墨盒及利用该一体型墨盒的便携式印刷机
CN106132712A (zh) * 2014-03-24 2016-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89056B1 (en) * 2006-02-20 2016-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ssette for a printer
JP4669406B2 (ja) * 2006-02-20 2011-04-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WO2007097383A1 (en) * 2006-02-20 2007-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ssette for a printer
JP5084257B2 (ja) * 2006-12-28 2012-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850300B2 (en) * 2007-01-04 2010-12-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079592B1 (en) * 2007-03-16 2012-0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printer
JP4932936B2 (ja) * 2009-11-17 2012-05-1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7829B2 (ja) 2012-11-05 2017-0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119534A (ja) 2012-12-14 2014-06-3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843511A (zh) * 2015-05-27 2015-08-19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片取料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3355Y2 (ja) 1988-02-16 1997-01-2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紙葉厚み検知装置
JP2523355B2 (ja) 1988-09-20 1996-08-07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転写紙カ―トリッジ
US5238235A (en) * 1990-08-10 1993-08-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US5480247A (en) 1992-05-29 1996-01-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JPH08319036A (ja) 1995-05-25 1996-12-03 Nec Eng Ltd プリンタの給紙機構
JPH09226946A (ja) 1996-02-27 1997-09-02 Canon Inc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DE69822044T2 (de) * 1997-07-15 2005-03-03 Alps Electric Co., Ltd. Druckkassette
JP3776243B2 (ja) 1998-10-06 2006-05-1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インクリボン・印刷用紙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
JP4677329B2 (ja) * 2005-11-25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カセット
JP4669406B2 (ja) 2006-02-20 2011-04-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2499A (zh) * 2012-11-07 2014-05-21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3802499B (zh) * 2012-11-07 2017-12-01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5934350A (zh) * 2014-01-24 2016-09-07 陪里你色株式会社 一体型墨盒及利用该一体型墨盒的便携式印刷机
CN106132712A (zh) * 2014-03-24 2016-1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CN106132712B (zh) * 2014-03-24 2018-0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打印装置和带打印系统
TWI651213B (zh) * 2014-03-24 2019-02-2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帶印刷裝置及帶印刷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4345A (zh) 2007-08-29
DE602007002578D1 (de) 2009-11-12
EP1820657A2 (en) 2007-08-22
EP1820657B1 (en) 2009-09-30
CN101024345B (zh) 2010-10-06
CN101331025B (zh) 2012-05-09
US20070195147A1 (en) 2007-08-23
US7926934B2 (en) 2011-04-19
KR20070083204A (ko) 2007-08-23
EP1820657A3 (en) 2008-01-02
KR100858171B1 (ko) 2008-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1025B (zh) 用于印刷机的盒
CN100577429C (zh) 用于打印机的盒
US20080252000A1 (en) Recording sheet curl correcting mechanism and recording sheet curl correcting method
EP1986859B1 (en) Cassette for a printer
RU2370374C1 (ru) Кассета для печат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4683643B2 (ja) 被記録材インクシート一体型カセット群
JPH11245458A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
RU2369486C1 (ru) Кассета для печат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4590360B2 (ja) カセット
JP4818155B2 (ja) 記録紙収納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装置
JP4827555B2 (ja) カ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2008036876A (ja) カセット
JP20071399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