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7413B - 除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除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7413B
TWI647413B TW104105098A TW104105098A TWI647413B TW I647413 B TWI647413 B TW I647413B TW 104105098 A TW104105098 A TW 104105098A TW 104105098 A TW104105098 A TW 104105098A TW I647413 B TWI647413 B TW I6474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blower
path
air pa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5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909A (zh
Inventor
藤井泰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8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7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741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5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subsequent heating, i.e. with the air, given the required humidity in the central station, passing a heating element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除濕裝置,其具備設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加熱器、突出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吹出風路內的誘導肋,及設於吹出口及誘導肋之間的連通口。又,將吸氣口及第一熱交換風路之間的風路作為吸氣風路,且連通口用以連通吸氣風路及吹出風路。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利用冷凍循環以進行冷卻除濕之除濕裝置。
發明背景
以往,此種除濕裝置如日本專利特開2005-214533號公報所揭示地,包括具有吸氣口與吹出口的本體外殼,及設於此本體外殼內之冷凍循環、熱交換部與送風機。此冷凍循環是藉由壓縮機,及於壓縮機的下游依序設置之散熱器、膨脹部,及吸熱器所形成。熱交換部具備可以進行熱交換的第一熱交換風路及第二熱交換風路。並且,還形成有可藉由送風機將從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的一部分送風成依序透過熱交換部的第一熱交換風路、吸熱器、熱交換部的第二熱交換風路、散熱器,往吹出口的除濕風路。
然而,以往的除濕裝置會有在低溫季節時,以吸熱器進行除濕時所產生的水分會凍結,而在吸熱器的表面發生結霜之情形。因此,在停止冷凍循環的運轉,且僅藉由送風機之送風將霜溶化時,會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
發明概要
像這樣,以往的除濕裝置中的課題在於進一步提高除濕裝置的除霜能力,以縮短除霜時間。
又,以往的除濕裝置中的另1個課題在於進一步提高除濕裝置的乾燥能力,以縮短衣物等之乾燥時間。
因此,本發明是用於提供可提高乾燥能力以縮短衣物等之乾燥時間,且可提高除霜能力以縮短除霜時間的除濕裝置。
本發明中的除濕裝置,包括具有吸氣口與吹出口的本體外殼、設於本體外殼內之冷凍循環、熱交換部及送風機。又,冷凍循環是藉由壓縮機,及於壓縮機的下游依序設置之散熱器、膨脹器、吸熱器所形成,且熱交換部具備可以進行熱交換的第一熱交換風路及第二熱交換風路。又,還包括可藉由送風機,將從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之空氣的一部分送風成依序透過熱交換部的第一熱交換風路、吸熱器、熱交換部的第二熱交換風路、散熱器,往吹出口的除濕風路。此外,還包括設置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加熱器、突出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吹出風路內的誘導肋,及設置於吹出口及誘導肋之間的連通口。並且,將吸氣口及第一熱交換風路之間的風路作為吸氣風路,且連通口是用以連通吸氣風路及吹出風路。
1‧‧‧本體外殼
2‧‧‧壓縮機
3‧‧‧散熱器
4‧‧‧毛細管
5‧‧‧吸熱器
6‧‧‧熱交換部
6a‧‧‧第1傳熱板
6b‧‧‧第2傳熱板
7‧‧‧吸氣口
8‧‧‧第一熱交換風路
8a‧‧‧流入口
8b‧‧‧流出口
9‧‧‧第二熱交換風路
9a‧‧‧流入口
9b‧‧‧流出口
10‧‧‧送風機
11‧‧‧除濕風路
13‧‧‧吹出口
14‧‧‧外殼部
15‧‧‧馬達部
16‧‧‧葉片部
17‧‧‧吸入部
18‧‧‧吐出口
19‧‧‧冷媒配管
20‧‧‧控制部
21‧‧‧開閉部
22‧‧‧旁通風路
30‧‧‧水槽
31‧‧‧除濕裝置
32‧‧‧加熱器
33‧‧‧誘導肋
34‧‧‧連通口
35‧‧‧吸氣風路
36‧‧‧吹出風路
37‧‧‧吹出百葉窗
38‧‧‧溫度測量部
41‧‧‧負壓
42‧‧‧風壓阻尼器
70‧‧‧第1循環風路
80‧‧‧第2循環風路
A、B‧‧‧氣流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立體 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除濕運轉時的圖1之2-2剖面圖。
圖3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熱交換部之分解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連通口附近之分解立體圖。
圖5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各種運轉時之動作的說明圖。
圖6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控制器之方塊圖。
圖7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除冰運轉時或內部乾燥運轉時的剖面圖。
圖8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除冰運轉時或內部乾燥運轉時的剖面圖。
圖9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連通口附近之模式圖。
圖9B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連通口附近之模式圖。
圖10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連通口附近之另一模式圖。
圖10B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的連通口附近之另一模式圖。
圖1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在內 部乾燥運轉時之流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將參照著圖面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除濕裝置31的本體外殼1為箱形,且在外周面的前面側(一邊側)具備吸氣口7,在頂面的背面側(另一邊側)具有吹出口13。
在除濕裝置31的下部設有用以蓄積因除濕而產生的水分的水槽30。
圖2是表示除濕裝置31的垂直剖面之圖1的2-2剖面圖。再者,在圖1的2-2剖面中,本來在本體外殼1的下部應表示為水槽30,但是為了以易於理解的方式說明本體外殼1的內部,只表示出靠近觀看者跟前這一邊的壓縮機2。
如圖2所示,在本體外殼1內具備有熱泵、熱交換部6,及送風機10。
熱泵是由壓縮機2、散熱器3、作為膨脹部的毛細管4,及吸熱器5所構成,並以這個順序將這些構成要素用冷媒配管19連接而形成冷凍循環。其可利用此吸熱器5對成為除濕對象的空氣進行冷卻除濕。
並將散熱器3及吸熱器5相向而配置。散熱器3位於靠近本體外殼1的背面側(另一邊側),吸熱器5位於靠近本體外殼1的前面側(一邊側)。
熱交換部6是近似於將下面做成傾斜之長方體的6面體,並於散熱器3及吸熱器5之間,設置在從吸熱器5往散熱器3的風路中。
此熱交換部6,如圖3所示,可為例如直交流型的熱交換器等的顯熱交換器,且是將由樹脂或金屬等所構成的第1傳熱板6a及第2傳熱板6b交互積層而形成。並且,具有以第1傳熱板6a及第2傳熱板6b所形成之成為垂直方向之風路的第一熱交換風路8以及成為水平方向之風路的第二熱交換風路9。
送風機10,如圖2所示,是由渦捲形的殼體部14、固定於此殼體部14的馬達部15,及藉由這個馬達部15而旋轉的葉片部16所形成。殼體部14具備有吸入口17及吐出口18。
此吸入口17是面向於散熱器3。亦即,吸熱器5、熱交換部6、散熱器3,及吸入口17是配置在一直線上且形成有風路。
如圖2所示,箭頭所示的氣流A、氣流B是藉由送風機10從吸氣口7吸氣。氣流A、氣流B中的氣流A是從第一熱交換風路8的熱交換部6上面之流入口8a往熱交換部6流入,且與已藉由吸熱器5冷卻除濕之空氣進行熱交換而預冷,且從熱交換部6下面之流出口8b流出熱交換部6。並且,通過吸熱器5而被冷卻除濕。經冷卻除濕之空氣是經由構成第二熱交換風路9的熱交換部6之流入口9a而再次進入熱交換部6,並藉由從流入口8a流入之空氣(氣流A)而被加熱。然 後,由流出口9b流出熱交換部6的空氣藉由散熱器3而進一步被加熱,且藉由送風機10從吹出口13送風到機外。此素色箭頭所示之路徑即為除濕風路11。
再者,散熱器3的上端部也可以位於比吸熱器5、熱交換部6及關閉狀態的開閉部21的上端部還上方處。此外,散熱器3之上部的一部分也可以與吸氣口7相向。藉此,藉由送風機10,從吸氣口7吸氣到本體外殼1內的空氣中、以有陰影線填入的箭頭表示之氣流B即可透過散熱器3往吹出口13送風。以這個有陰影線填入的箭頭表示之路徑即為旁通(bypass)風路22。藉此,藉由送風機10從吸氣口7吸入本體外殼1內之空氣的一部分,會流經旁通風路22而能夠在不透過熱交換部6(第一熱交換風路8及第2熱交換風路9)及吸熱器5的情形下往散熱器3送風。換言之,藉由分成通過除濕風路11的氣流A及通過旁通風路22的氣流B的兩個氣流,可以讓送風至熱交換部6及吸熱器5的風量保持著除濕能力的最適風量,並增加送風至散熱器3的風量,所以能夠防止除濕能力降低。又,因為旁通風路22相較於除濕風路11是通風阻力較小的風路,所以可以減輕送風機10的輸出增加。
本實施形態中之另一個特徵為,除濕裝置31具備有設於吹出口13及送風機10之間的加熱器32、突出於吹出口13及送風機10之間的吹出風路36內的誘導肋33,及設於吹出口13及誘導肋33之間的連通口34。當將吸氣口7及第一熱交換風路8之間的風路作為吸氣風路35時,連通口34即形 成連通吸氣風路35及吹出風路36之開口。
再者,圖4是連通口34附近之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首先,使用圖5以說明除濕裝置31的各個運轉時的動作。
如圖6所示,除濕裝置31的各個運轉模式是藉由因應來自操作部的輸入訊號,使控制部20控制壓縮機2的ON/OFF、送風機10的ON/OFF、加熱器32的ON/OFF,及開閉部21的開啟/關閉、設於吹出口13的吹出百葉窗(louver)37的開啟/關閉而執行。
如圖5所示,除濕裝置31的運轉模式有除濕運轉、加溫除濕運轉、除冰(deice)運轉、內部乾燥運轉。
在一般的除濕運轉時,控制部20是將送風機10設為ON,將壓縮機2設為ON,將加熱器32設為OFF,將開閉部21設為關閉狀態,將吹出百葉窗37設為開啟狀態。藉此,就能有效率地進行除濕。
在加溫除濕運轉時,控制部20是將送風機10設為ON,將壓縮機2設為ON,將加熱器32設為ON,將開閉部21設為關閉狀態,將吹出百葉窗37設為開啟狀態。藉由設於吹出口13及送風機10之間的加熱器32,可將從吹出口13吹出之空氣的溫度升高,而可以縮短衣物等之乾燥時間。
在將附著於吸熱器5上的霜溶化之除冰運轉時,控制部20是將送風機10設為ON,將壓縮機2設為OFF,將加熱器32設為ON,將開閉部21設為開啟狀態,將吹出百葉窗 37設為關閉狀態。
藉由連通吸氣風路35及吹出風路36的連通口34,在除冰運轉時,就可以在除濕裝置31的本體外殼1內部使空氣循環。此外,因為可以藉由加熱器32將在本體外殼1內部循環的空氣之溫度升高,所以能夠提高除霜能力,以縮短除霜時間。
在此,開閉部21並非必要的構成,以下是根據開閉部21的動作,使用圖7詳細說明除冰運轉時之動作。
如圖7所示,在除冰運轉時,控制部20是將送風機10設為ON,將壓縮機2設為OFF,將加熱器32設為ON,將開閉部21設為開啟狀態,將吹出百葉窗37設為關閉狀態。
其結果,可以在除冰運轉時藉由送風機10形成使從吹出風路36通過連通口34流動到吸氣風路35之空氣的一部分循環成依序透過吸熱器5、熱交換部6的第二熱交換風路9、散熱器3,往吹出風路36的第1循環風路70。可藉由連接於控制部20之開閉部21,開閉第1循環風路70。在除冰運轉時,可藉由控制部20將開閉部21設為開啟狀態,以形成第1循環風路70。當形成第1循環風路70後,即可將循環的空氣之壓力損失降低,並讓藉由加熱器32加熱過之空氣有效率地流通到吸熱器5,所以可以有效率地溶化附著於吸熱器5上的霜。因此,可以提高除霜能力,以進一步縮短除霜時間。
再者,如圖8所示,在除冰運轉時,也可以將開 閉部21設在關閉狀態。當在除冰運轉時關閉開閉部21時,則可藉由送風機10形成使從吹出風路36通過連通口34流動到吸氣風路35之空氣循環成依序透過第一熱交換風路8、吸熱器5、第二熱交換風路9、散熱器3,往吹出風路36的第2循環風路80。再者,如圖7,在除冰運轉時,雖然即使開啟開閉部21,第2循環風路80仍會存在,但是會形成大部分的空氣沿著阻力較小的第1循環風路70循環之情形。
接著,使用圖9A、圖9B所示的除濕裝置31之連通口34附近的模式圖以說明誘導肋33之作用。圖9A所示為吹出百葉窗37為開啟狀態,圖9B所表為吹出百葉窗37為關閉狀態。
因為除濕裝置31在吸氣風路35及吹出風路36之間具有連通口34,所以當送風機10運轉時,會使連通口34部分的壓力相較於吹出風路36部分變低。亦即,會使連通口34部分成為負壓41,使吹出風路36部分成為正壓。
如圖9A所示,只要沒有誘導肋33,則即使是在已開啟吹出百葉窗37的狀態,仍然會導致一部分的空氣從吹出風路36往吸氣風路35流入。如此一來,恐有降低除濕裝置的除濕效率之虞。
然而,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31中,包括有突出於吹出口13及送風機10之間的吹出風路36內的誘導肋33。透過在連通口34的上游設有誘導肋33,從送風機10朝向吹出口13運送之空氣的一部分就會沿著誘導肋33往吹出口13之方向彎曲行進方向。因此,由於可以藉由誘導肋33抑制 空氣從吹出風路36流動到負壓41的部分,所以在除濕運轉時,可以抑制空氣從吹出風路36通過連通口34往吸氣風路35流動。其結果,即使有連通口34這個開口,在除濕運轉時,仍能良好地將空氣從吹出口13吹出。
再者,藉著調整誘導肋33的長度或傾斜角度、連通口34的大小等,可以良好地防止空氣流入負壓41部分。
另一方面,如圖9B,在吹出百葉窗37關閉時,則會變成:從送風機10往吹出口13的空氣通過連通口34流向吸氣風路35而進行循環。
像這樣,因為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31還特別具備有加熱器32、誘導肋33及連通口34,所以除濕運轉時能夠提高乾燥能力而縮短衣物等之乾燥時間,且在除冰運轉時能夠提高除霜能力而縮短除霜時間。
再者,較理想的是,將加熱器32設於誘導肋33及送風機10之間。根據此構成,因為是形成將加熱器32設於誘導肋33之上游,且將誘導肋33設於連通口34的上游,所以可使設於吹出風路36內之加熱器32不易擾亂連通口34附近之吹出風路36的空氣流動。因此,可形成在除濕運轉時,使由送風機10所運送之空氣更順利地往吹出口13流動,且能進一步抑制空氣通過連通口34進入到吸氣風路35之情形。
又,較理想的是,誘導肋33鄰接於連通口34。根據此構成,就可形成在除濕運轉時等,使由送風機10所運送之空氣更順利地往吹出口13流動,且能進一步抑制空氣 通過連通口34進入到吸氣風路35之情形。
又,如圖10A、圖10B所示,較理想的是,在連通口34處具備風壓阻尼器42。再者,圖10A是表示吹出百葉窗37為開啟狀態,圖10B是表示吹出百葉窗37為關閉狀態。風壓阻尼器42是如圖10A所示地在除濕運轉時形成關閉狀態,在除冰運轉時則如圖10B所示地形成開啟狀態。根據此構成,即可形成如圖10A所示,在除濕運轉時,使由送風機10所運送之空氣更順利地往吹出口13流動之情形,並可以進一步抑制空氣通過連通口34進入到吸氣風路35的情形。
又,較理想的是,風壓阻尼器42為非電動式的風壓阻尼器42,且設於連通口34之吸氣風路35側。根據此構成,會使風壓阻尼器42成為在連通口34之空氣的阻力,且無需使用電力或馬達,就能在除濕運轉時抑制空氣通過連通口34進入到吸氣風路35之情形。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的除濕裝置上,針對運轉模式之切換,而如圖2所示,具備有用以測量吸熱器5之溫度的溫度測量部38亦可。當此溫度測量部38之測量值較所設定之溫度高時,控制部20會將除濕裝置31控制成進行除濕運轉或是加溫除濕運轉。又,當溫度測量部38之測量值為所設定之溫度以下時,控制部20會將除濕裝置31控制成進行除冰運轉或是內部乾燥運轉。
接著,回到圖5,說明作為除濕裝置31的再另1個運轉動作的內部乾燥運轉。控制部20在內部乾燥運轉時,是將送風機10設為ON,將壓縮機2設為OFF,將加熱器32 設為ON,將第1循環風路70之開閉部21設成可在固定時間關閉後開啟,將設於吹出口13之吹出百葉窗37設成可從關閉狀態間歇地開啟。
藉由關閉開閉部21,就能像圖8一樣形成第2循環風路80,以藉由加熱器32使加溫過之空氣進行循環。在此過程中,因為可以在較廣的範圍對除濕裝置31的內部加溫,所以除濕裝置31內部的水分會蒸發掉。藉由讓加溫過之空氣於第2循環風路80中循環,以形成可將特別是熱交換部6的內部等的水分蒸發掉之情形。
在第2循環風路80使空氣循環固定時間後,是藉由開啟開閉部21以像圖7一樣形成第1循環風路70。當形成第1循環風路70後,即可將循環的空氣之壓力損失降低,並讓藉由加熱器32加溫過之空氣有效率地流通到吸熱器5,所以對特別是附著在吸熱器5上的水分,就可以使其有效率地蒸發。
又,當預先將吹出百葉窗37保持在關閉狀態,則除濕裝置31內部之潮濕空氣即無法排出,而不易將除濕裝置31內部充分乾燥。因此,無論是在開啟或關閉開閉部21時,都可將吹出百葉窗37從關閉狀態間歇地開啟,以將除濕裝置31內部之潮濕空氣排出。藉由如此進行,就可以有效地將除濕裝置31內部乾燥。
圖11是除濕裝置31在內部乾燥運轉時之流程圖之1例。利用圖11詳細地說明內部乾燥運轉。
控制部20在內部乾燥運轉時,首先,會將送風機 10設為ON,將壓縮機2設為OFF,將加熱器32設為ON,將第1循環風路70之開閉部21設為關閉,將吹出百葉窗37設為關閉狀態(步驟S101)。此即圖8所示之狀態。
當將從開始進行內部乾燥後所累計之時間設為內部乾燥累計時間Td,則於Td等於T2(15分鐘)(步驟S102)時,將吹出百葉窗37開啟T6時間長度(3分鐘)(步驟S103),之後,吹出百葉窗37會再度形成關閉狀態(步驟S104)。
於Td等於T1(30分鐘)時(步驟S105),開閉部21會形成開啟狀態(步驟S106),成為圖7所示之狀態。
又,於Td等於T3(30分鐘)時(步驟S107),將吹出百葉窗37開啟T6時間長度(3分鐘)(步驟S103),之後,吹出百葉窗37會再度形成關閉狀態(步驟S104)。
於Td等於T4(45分鐘)時(步驟S108),將吹出百葉窗37開啟T6時間長度(3分鐘)(步驟S103),之後,吹出百葉窗37會再度形成關閉狀態(步驟S104)。
於Td等於T5(60分鐘)時(S109),控制部20會將送風機10設為OFF,將壓縮機2設為OFF,將加熱器32設為OFF,將第1循環風路70之開閉部21設為關閉,將吹出百葉窗37設為關閉狀態(步驟S110)。至此,內部乾燥運轉即結束。
再者,於內部乾燥運轉時,控制部20在開閉部21開啟之前,也可以先將使吹出百葉窗間歇地開啟之動作啟動。根據此構成,因為能以圖8所示之狀態,有效地排出除濕裝置31內部的潮濕空氣,所以可以使特別是熱交換部6內部的水分有效地蒸發。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31中,雖然也針對內部乾燥運轉進行了說明,但是內部乾燥運轉並非是必要的。即使沒有內部乾燥運轉,只要至少有加溫除濕運轉及除冰運轉,仍然可以得到作為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31之效果。
又,除濕裝置31雖然是做成具備有開閉部21的裝置,但是開閉部21並非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開閉部21,雖然會形成第1循環風路70無法關閉而保持著開啟之狀態,但是要進行除冰運轉或是內部乾燥運轉是可行的。
又,旁通風路22並非是必要的。即使散熱器3的上部沒有突出於上方,而沒有旁通風路22,仍然可以得到作為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31之效果。
關於本發明的其中一個態樣的除濕裝置,具備具有吸氣口與吹出口的本體外殼,及設於本體外殼內之冷凍循環、熱交換部及送風機。又,冷凍循環是藉由壓縮機、及於壓縮機的下游依序設置之散熱器、膨脹器,及吸熱器所形成,且熱交換部具備可以進行熱交換的第一熱交換風路及第二熱交換風路。又,還包括可藉由送風機,將從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之空氣的一部分送風成依序透過熱交換部的第一熱交換風路、吸熱器、熱交換部的第二熱交換風路、散熱器,往吹出口的除濕風路。此外,還包括設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加熱器、突出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吹出風路內的誘導肋,及設於吹出口及誘導肋之間的連通口。並且,將吸氣口及第一熱交換風路之間的風路 作為吸氣風路,且連通口是用以連通吸氣風路及吹出風路。
根據此構成,就可以藉由設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加熱器,在加溫除濕運轉時等,將從吹出口13吹出之空氣的溫度升高,而能夠縮短衣物等之乾燥時間。又,透過用以連通吹氣風路及吹出風路之連通口,在除冰運轉時,要在除濕裝置的本體外殼內部使空氣循環就會變得可行。此外,因為可以藉由加熱器將在本體外殼內部循環之空氣的溫度升高,所以可以提高除霜能力,以縮短除霜時間。又,藉由突出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吹出風路內之誘導肋,就可以在除濕運轉時,抑制空氣從吹出風路通過連通口往吸氣風路流動之情形。因此,雖然有連通口這個開口,在除濕運轉時,仍能良好地將空氣從吹出口吹出。如此,就可提高乾燥能力以縮短衣物等之乾燥時間,且可提高除霜能力以縮短除霜時間。
又,也可以將加熱器設於誘導肋及送風機之間。
根據此構成,因為形成將加熱器設於誘導肋之上游,且將誘導肋設於連通口的上游,所以可使設於吹出風路內之加熱器不易擾亂連通口附近之吹出風路的空氣流動。因此,可形成在除濕運轉時,使由送風機所運送之空氣更順利地往吹出口流動,且能進一步抑制空氣通過連通口進入到吸氣風路之情形。
又,也可以使誘導肋鄰接於連通口。
根據此構成,就可形成在除濕運轉時等,使由送 風機所運送之空氣更順利地往吹出口流動,且能進一步抑制空氣通過連通口進入到吸氣風路之情形。
又,也可以做成:在連通口處具備風壓阻尼器,且風壓阻尼器在除濕運轉時形成為關閉狀態,在除冰運轉時形成為開啟狀態。
根據此構成,就可形成在除濕運轉時,使由送風機所運送之空氣更順利地往吹出口流動,且能進一步地抑制空氣通過連通口進入到吸氣風路之情形。
又,風壓阻尼器為非電動式的風壓阻尼器,且設於連通口之吸氣風路側亦可。
根據此構成,會使風壓阻尼器成為在連通口之空氣的阻力,且無需使用電力或馬達,就能在除濕運轉時抑制空氣通過連通口進入到吸氣風路之情形。
又,也可以包括有可在加溫除濕運轉時,將送風機設為ON、將壓縮機設為ON、將加熱器設為ON、將設於吹出口之吹出百葉窗設為開啟狀態的控制部。
根據此構成,就可以藉由設於吹出口及送風機之間的加熱器,在加溫除濕運轉時等,將從吹出口13吹出之空氣的溫度升高,且能夠縮短衣物等之乾燥時間。
又,也可以設有可在除冰運轉時,將送風機設為ON、將壓縮機設為OFF、將加熱器設為ON、將設於吹出口之吹出百葉窗設為關閉狀態的控制部。
根據此構成,透過用以連通吸氣風路及吹出風路之連通口,在除冰運轉時等,要在除濕裝置的本體外殼內 部使空氣循環就會變得可行。此外,由於可進一步藉由加熱器提高在本體外殼內部循環之空氣的溫度,所以可以提高除霜能力,以縮短除霜時間。
又,在除冰運轉時,還包括藉由送風機,使從吹出風路通過連通口流動到吸氣風路之空氣的一部分循環成依序透過吸熱器、熱交換部的第二熱交換風路、散熱器,往吹出風路的第1循環風路。並且,也可以作成以下的構成:設置可以開閉第1循環風路的開閉部,且將控制部連接於開閉部,該控制部在除冰運轉時,可將第1循環風路之開閉部設為開啟狀態。
當第1循環風路形成後,即可將循環的空氣之壓力損失降低,並讓藉由加熱器加溫過之空氣有效率地流通到吸熱器,因而可以有效率地溶化附著於吸熱器上的霜。因此,可以提高除霜能力,以進一步縮短除霜時間。
又,在內部乾燥運轉時,還包括藉由送風機,使從吹出風路通過連通口流動到吸氣風路之空氣的一部分循環成依序透過吸熱器、熱交換部的第二熱交換風路、散熱器,往吹出風路的第1循環風路。又,設置可以開閉第1循環風路的開閉部,且將控制部連接於開閉部。並且,也可以作成以下的構成:控制部在內部乾燥運轉時,將送風機設為ON,將壓縮機設為OFF,將加熱器設為ON,將第1循環風路之開閉部設成可在固定時間關閉後開啟,將設於吹出口之吹出百葉窗設成可從關閉狀態成間歇地開啟。
根據此構成,可讓除濕裝置內部的水分有效率地 蒸發,而有效地進行內部乾燥。
又,也可以作成以下的構成:於內部乾燥運轉時,控制部在開閉部開啟之前,先將使吹出百葉窗從關閉狀態間歇地開啟之動作啟動。
根據此構成,可以使特別是熱交換部內部的水分有效地蒸發。
作為家庭用或辦公室用等之除濕裝置,本發明之除濕裝置是應用上備受期待的裝置。

Claims (10)

  1. 一種除濕裝置,包括:具有吸氣口及吹出口之本體外殼,及設於前述本體外殼內之冷凍循環、熱交換部及送風機,前述冷凍循環是由壓縮機、及在前述壓縮機的下游依序設置之散熱器、膨脹部、及吸熱器所形成,前述熱交換部具備可以進行熱交換之第一熱交換風路及第二熱交換風路,又,還包括藉由前述送風機,將從前述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之空氣的一部分送風成依序透過前述熱交換部的前述第一熱交換風路、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部的前述第二熱交換風路、前述散熱器,而往前述吹出口的除濕風路,並且,還包括設於前述吹出口及前述送風機之間的加熱器、突出於前述吹出口及前述送風機之間的吹出風路內的誘導肋、及設於前述吹出口及前述誘導肋之間的連通口,且將前述吸氣口及前述第一熱交換風路之間的風路作為吸氣風路,前述連通口是用以連通前述吸氣風路及前述吹出風路。
  2.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加熱器是設於前述誘導肋及前述送風機之間。
  3.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誘導肋鄰接於前述連通口。
  4.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在前述連通口處具備風壓阻尼器,且前述風壓阻尼器在除濕運轉時會形成關閉狀態,在除冰運轉時會形成開啟狀態。
  5. 如請求項4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風壓阻尼器為非電動式的風壓阻尼器,且設於前述連通口之前述吸氣風路側。
  6.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還包括有可在加溫除濕運轉時,將前述送風機設為ON、將前述壓縮機設為ON、將前述加熱器設為ON、將設於前述吹出口之吹出百葉窗設為開啟狀態的控制部。
  7.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還設有可在除冰運轉時,將前述送風機設為ON、將前述壓縮機設為OFF、將前述加熱器設為ON、將設於前述吹出口之吹出百葉窗設為關閉狀態的控制部。
  8. 如請求項7之除濕裝置,其中,在除冰運轉時,還包括藉由前述送風機,使從前述吹出風路通過前述連通口流動到前述吸氣風路之空氣的一部分循環成依序透過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部的前述第二熱交換風路、前述散熱器,往前述吹出風路的第1循環風路,又,設置可以開閉前述第1循環風路的開閉部,且將前述控制部連接於前述開閉部,前述控制部在除冰運轉時,是將前述第1循環風路之前述開閉部設為開啟狀態。
  9.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在內部乾燥運轉時,還包括藉由前述送風機,使從前述吹出風路通過前述連通口流往前述吸氣風路之空氣的一部分循環成依序透過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部的前述第二熱交換風路、前述散熱器,而往前述吹出風路的第1循環風路,又,設置可以開閉前述第1循環風路的開閉部,且將控制部連接於前述開閉部,前述控制部在內部乾燥運轉時,是將前述送風機設為ON,將前述壓縮機設為OFF,將前述加熱器設為ON,將前述第1循環風路之前述開閉部設為在固定時間關閉後開啟,將設於前述吹出口之吹出百葉窗設為從關閉狀態間歇地開啟。
  10. 如請求項9之除濕裝置,其中,在前述內部乾燥運轉時,前述控制部在前述開閉部開啟之前,會將讓前述吹出百葉窗從關閉狀態間歇地開啟之動作啟動。
TW104105098A 2014-03-20 2015-02-13 除濕裝置 TWI6474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7470A JP6251884B2 (ja) 2014-03-20 2014-03-20 除湿装置
JP2014-057470 2014-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909A TW201538909A (zh) 2015-10-16
TWI647413B true TWI647413B (zh) 2019-01-11

Family

ID=5411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5098A TWI647413B (zh) 2014-03-20 2015-02-13 除濕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51884B2 (zh)
CN (1) CN104930596B (zh)
HK (1) HK1214337A1 (zh)
TW (1) TWI6474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21247A (ja) * 2019-01-29 2020-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13719923A (zh) * 2021-09-15 2021-11-30 伊岛电器(宁波)有限公司 风机除霜的除湿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7539A (ja) * 1997-08-07 1999-02-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JP2004116906A (ja) * 2002-09-26 2004-04-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JP2005214533A (ja) * 2004-01-30 2005-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機
JP2008232485A (ja) * 2007-03-19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換気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5731A (ja) * 1986-11-26 1988-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除湿装置
JP4273956B2 (ja) * 2003-12-22 2009-06-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の運転方法
JP4661170B2 (ja) * 2004-11-09 2011-03-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4563948B2 (ja) * 2006-03-07 2010-10-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節装置
JP5655310B2 (ja) * 2010-01-19 2015-0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7539A (ja) * 1997-08-07 1999-02-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JP2004116906A (ja) * 2002-09-26 2004-04-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JP2005214533A (ja) * 2004-01-30 2005-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機
JP2008232485A (ja) * 2007-03-19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換気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51884B2 (ja) 2017-12-27
TW201538909A (zh) 2015-10-16
CN104930596B (zh) 2019-06-14
HK1214337A1 (zh) 2016-07-22
JP2015181963A (ja) 2015-10-22
CN104930596A (zh) 2015-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3948B2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CN106605106B (zh) 除湿装置
JP6144273B2 (ja) バッテリ温度調整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JP596740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958503B2 (ja) 室温調整システム
CN106061777A (zh) 用于车辆的热泵系统
TWI650517B (zh) 除濕裝置
TWI647413B (zh) 除濕裝置
JP6307701B2 (ja) 除湿装置
JP6942082B2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6675057B2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308386B2 (ja) 除湿装置
JP5892907B2 (ja) 乾燥冷風装置
JP4042688B2 (ja) 浴室空調装置
JP4478004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2436120B1 (ko) 토출공기의 온도를 저감시킬 수 있는 제습기
JP7132097B2 (ja) 乾燥機能付き除湿機
JPS60175941A (ja) 一体形空気調和機
JP4489571B2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KR101191141B1 (ko) 제습기
JP6646803B2 (ja) 除湿装置
KR100546658B1 (ko) 공조시스템
JP200613284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767039B1 (ko)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598457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