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8723B - Liquid supply unit - Google Patents

Liquid supply un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8723B
TWI638723B TW103144169A TW103144169A TWI638723B TW I638723 B TWI638723 B TW I638723B TW 103144169 A TW103144169 A TW 103144169A TW 103144169 A TW103144169 A TW 103144169A TW I638723 B TWI638723 B TW I6387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liquid supply
supply unit
contact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4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0539A (zh
Inventor
潮田尚之
小林淳
水谷忠弘
大屋瞬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09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716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700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84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724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84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157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330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183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4508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297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290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311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5517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348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73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379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6040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379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6040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451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575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73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57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61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373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612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57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183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933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0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8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8723B/zh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提昇液體供給單元相對於液體噴射裝置之安裝性之技術。
第1與第2匣100a、100b係經由支座部200而安裝於印刷裝置10之托架27。支座部200具有藉由進行旋轉移動而與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卡合之橫桿部230。第1與第2匣100a、100b具有於安裝於支座部200時,推壓橫桿部230而使其朝前方側旋轉移動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橫桿部230之旋轉軸RX係於安裝有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位於較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更靠近墨水供給口110、110a之位置。

Description

液體供給單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對液體噴射裝置供給液體之液體供給單元。
作為液體供給單元,已知有例如用以對所謂之噴墨印表機供給墨水之墨水匣。噴墨印表機(以下亦簡稱為「印表機」)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態樣,且為朝向印刷面噴出墨水滴並形成圖像之印刷裝置。墨水匣通常可裝卸地安裝於印表機所具備之托架。於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藉由橫桿之旋轉動作而將墨水匣安裝於托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141804號公報
為了提高墨水匣相對於托架之安裝性,較理想為對托架安裝時之墨水匣之角度或移動方向容易決定,且墨水匣之軌道穩定。又,較理想為可減小使用者為了進行安裝而對墨水匣賦予之外力。並且,較理想為可提高安裝後之墨水匣墨水之固定性或穩定性。
尤其是,於墨水匣中存在具有用以於與印表機之間進行電氣信號之交換之電路基板者。安裝有該類型之墨水匣之印表機係藉由經由該電路基板之信號之交換,而獲取與墨水匣相對於托架之安裝狀態之 檢測或收容於墨水匣之墨水相關之資訊。就該類型之墨水匣而言,較理想為以確保與印表機之間之電性連接性之方式安裝於印表機。
先前以來,對於墨水匣之安裝性期望進一步之改良,並長期反覆進行研究。此外,對於墨水匣,期望藉由小型化而提高空間利用效率、或低成本化、製造容易化、省資源化、提高使用便利性等。該等課題並不限定於安裝於印表機之墨水匣,而為噴射液體之液體噴射裝置等安裝、連接於消耗液體之裝置並對該裝置供給液體之液體供給單元所共有之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作為以下之形態而實現。
[1]根據本發明之一形態,提供一種液體供給單元,其可於第1被推壓部及第2被推壓部旋轉時安裝於液體噴射裝置,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具有:旋轉機構,其包含旋轉之支點、上述第1被推壓部及上述第2被推壓部;及液體導入管,其可導入液體。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包括液體供給口、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上述液體供給口可構成為能夠對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上述液體導入管供給液體。上述第1推壓部可構成為能夠推壓上述第1被推壓部。上述第2推壓部可構成為能夠推壓上述第2被推壓部。上述第1推壓部及上述第2推壓部可為於在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安裝有上述液體供給單元時,於在上述液體供給口朝向上述液體導入管之連接方向上,上述液體供給口與上述第1推壓部之間之距離、及上述液體供給口與上述第2推壓部之間之距離較上述連接方向上之上述液體供給口與上述支點之間之距離長之狀態下,能夠以上述第1被推壓部及上述第2被推壓部朝向離開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之方向旋轉之方式推壓上述旋轉機構。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係以於第1推壓部與第2推壓部之2點推壓旋轉機構之狀態安裝於液體噴射裝 置,因而安裝時之液體供給單元之姿勢穩定。又,藉由將推壓部與旋轉機構之支點分離,可減小使旋轉機構旋轉之力,可使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容易化。由此,可改善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性。
[2]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為如下:具有抵接部,該抵接部可於將上述液體供給單元安裝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時,與上述旋轉機構抵接,上述第1推壓部與上述第2推壓部構成為於上述抵接部抵接於上述旋轉機構時,解除對上述第1被推壓部及上述第2被推壓部之推壓。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操作變得簡單。
[3]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為如下:包括複數個接觸部,上述複數個接觸部係可電性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電極部地沿至少1個特定之排列方向排列,上述複數個接觸部包含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位於兩端之第1接觸部及第2接觸部,上述排列方向上之上述第1推壓部與上述第2推壓部之間之距離大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之上述第1接觸部與上述第2接觸部之間隔。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提高對液體噴射裝置之電性連接性。
[4]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為如下:包括用於供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檢測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之第1檢測端子及第2檢測端子,上述第1檢測端子具有上述第1接觸部,上述第2檢測端子具有上述第2接觸部。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提高液體供給單元相對於液體噴射裝置之安裝狀態之檢測精度。
[5]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包括:記憶裝置;資料端子,其具有可電性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第3接觸部,且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檢測端子與上述第2檢測端子之間,且可對上述記憶裝置供給資料;高電位端子,其具有可電性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第4接觸部,且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檢測端子與上述第2 檢測端子之間,且可對上述記憶裝置供給高電位;及低電位端子,其具有可電性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第5接觸部,且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檢測端子與上述第2檢測端子之間,且可對上述記憶裝置供給低電位。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提高各端子之連接性,因而可提高液體供給單元之記憶裝置與液體供給裝置之間之通信品質。
[6]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為如下:包括配置有上述第1推壓部、上述第2推壓部、上述第1接觸部及上述第2接觸部之壁面,上述第1推壓部較上述第1接觸部自上述壁面更突出。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利用第1推壓部保護第1接觸部。因此,可抑制因第1接觸部劣化而引起之與液體噴射裝置之電性連接之不良。
[7]於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中,可於上述壁面配置有上述抵接部。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操作變得簡單。
[8]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為如下:包括與上述壁面交叉之交叉壁面,且上述抵接部包含自上述交叉壁面延伸至上述壁面之延伸部。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提高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性。
[9]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包括:第1壁部;第2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且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第5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上述第2壁部、上述第3壁部及上述第4壁部交叉;及第6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上述第2壁部、上述第3壁部及上述第4壁部交叉,且與上述第5壁部對向。上述壁面為上述第4壁部之壁面,於沿自上述第4壁部朝向上述第3壁部之方向俯視上述液體供給單元時,自上述第5壁部至上述第1推壓部之距離較自上述第5壁部至上述第1接觸部之距離短,自上述第6壁部至上述第2推壓部 之距離較自上述第6壁部至上述第2接觸部之距離短。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於自第5壁部朝向第6壁部之方向上之2個推壓部之間之區域,配置有第1接觸部及第2接觸部。因此,可提高對液體噴射裝置之電性連接性。
[10]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為如下構成:於沿自上述第4壁部朝向上述第3壁部之方向俯視上述液體供給單元時,上述第1接觸部與上述第2接觸部位於上述第1推壓部與上述第2推壓部之間。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抑制於將液體供給單元安裝於液體噴射裝置時,第1接觸部與第2接觸部之排列方向傾斜。因此,可提高對液體噴射裝置之電性連接性。
[11]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構成為如下:上述第1壁部具有上述液體供給口,於沿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俯視上述液體供給單元時,自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中心至上述第1推壓部之距離較自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中心至上述第1接觸部之距離長。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提高液體供給口相對於液體噴射裝置之連接性。
[12]於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中,可為如下: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中心係於自上述第5壁部朝向上述第6壁部之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接觸部與上述第2接觸部之間。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提高第1接觸部與第2接觸部之連接性並且可提高液體供給口之連接性。
[13]上述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可構成為如下:可藉由以上述第3壁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抵接之部位為支點進行旋轉而安裝。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對液體噴射裝置安裝時之軌道穩定,且其安裝性提高。
上述本發明之各形態所具有之複數個構成要素並非全部必需,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成本說明書中所記載 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可適當地對上述複數個構成要素之一部分進行變更、刪除、與新的其他構成要素之替換、及限定內容之局部刪除。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成本說明書中記載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將上述本發明之一形態中所包含之技術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與上述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中所包含之技術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組合,而成為本發明之獨立之一形態。
本發明亦能夠以液體供給單元以外之各種形態實現。例如能夠以安裝有液體供給單元之裝置或具備該裝置之系統、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機構或安裝構造、安裝方法等形態而實現。
10‧‧‧印刷裝置
11‧‧‧殼體
12‧‧‧給紙口
13‧‧‧上表面罩部
14‧‧‧排紙口
16‧‧‧操作部
20‧‧‧本體部
21‧‧‧控制部
22‧‧‧搬送部
23‧‧‧印刷部
25‧‧‧搬送輥
27‧‧‧托架
28‧‧‧導軌
100a、100b‧‧‧匣
100aA、100bA‧‧‧匣
100aB、100bB‧‧‧匣
100C‧‧‧匣
101~106‧‧‧壁部
102c‧‧‧蓋體
104B‧‧‧壁部
108‧‧‧墨水室
108a~108c‧‧‧墨水室
110、110a~110c‧‧‧墨水供給口
113‧‧‧延伸部
114‧‧‧突起部
115‧‧‧貫通孔
116‧‧‧空氣流路槽
117‧‧‧密封構件
118‧‧‧槽部
120‧‧‧主卡合部
120A‧‧‧主卡合部
120B‧‧‧主卡合部
121‧‧‧第1簷部
122‧‧‧缺口部
123‧‧‧第2簷部
125‧‧‧第1側壁部
125A‧‧‧第1側壁部
125B‧‧‧第1側壁部
126‧‧‧第2側壁部
126A‧‧‧第2側壁部
126B‧‧‧第2側壁部
127‧‧‧端面
130‧‧‧電路基板
131‧‧‧端子部
132‧‧‧記憶裝置
141‧‧‧第1肋部
142‧‧‧第2肋部
143‧‧‧第3肋部
151~159‧‧‧端子
200‧‧‧支座部
201~205‧‧‧壁部
210‧‧‧匣收容室
211~214‧‧‧墨水接收部
215‧‧‧密封部
217‧‧‧彈推機構
221‧‧‧第1副壁部
224‧‧‧第2副壁部
225‧‧‧傾斜部
226‧‧‧缺口部
227‧‧‧嵌合孔
230‧‧‧橫桿部
231‧‧‧腳部
232‧‧‧橋接部
235‧‧‧凸部
236‧‧‧平板部
237‧‧‧端面
250‧‧‧裝置側端子部
251‧‧‧端子
300‧‧‧墨水收容部
301‧‧‧墨水排出口
310‧‧‧配接器部
312‧‧‧開口部
330‧‧‧墨水供給單元
331‧‧‧墨水供給管
332‧‧‧墨水收容室
CP‧‧‧接觸部
Da‧‧‧距離
Db‧‧‧距離
Dc‧‧‧距離
Dd‧‧‧距離
Dp‧‧‧距離
Dr‧‧‧距離
OC‧‧‧中心
RD‧‧‧箭頭
RVD‧‧‧箭頭
RX‧‧‧旋轉軸
SD‧‧‧箭頭
WE‧‧‧距離
WT‧‧‧距離
X‧‧‧箭頭
Y‧‧‧箭頭
Z‧‧‧箭頭
圖1係表示印刷裝置之外觀構成之概略立體圖。
圖2係表示印刷裝置之本體部之外觀構成之概略立體圖。
圖3係表示安裝於支座部之第1與第2墨水匣之概略立體圖。
圖4係表示第1墨水匣之外觀構成之上方立體圖。
圖5係表示第1墨水匣之外觀構成之下方立體圖。
圖6係表示第1墨水匣之外觀構成之側視圖。
圖7係表示第1墨水匣之外觀構成之前視圖。
圖8係第1墨水匣之概略剖視圖。
圖9係表示電路基板上之複數個端子之排列構成之概略圖。
圖10係第2墨水匣之上方立體圖。
圖11係第2墨水匣之下方立體圖。
圖12係第2墨水匣之側視圖。
圖13係第2墨水匣之前視圖。
圖14係自正面側之上方觀察支座部時之上方立體圖。
圖15係自背面側之上方觀察支座部時之上方立體圖。
圖16係支座部之下方立體圖。
圖17係挑選出安裝於支座部之狀態之橫桿部及裝置側端子部之附近並表示之概略立體圖。
圖18係橫桿部之側視圖。
圖19(a)、(b)係以時間序列表示第1墨水匣相對於支座部之安裝過程之概略圖。
圖20(c)-(e)係以時間序列表示第1墨水匣相對於支座部之安裝過程之概略圖。
圖21係用以說明主卡合部所具有之第1側壁部與第2側壁部之功能之模式圖。
圖22係表示第1墨水匣中之主卡合部與電路基板之位置關係之概略圖。
圖23(a)、(b)係表示第1側壁部及第2側壁部與墨水供給口之位置關係之概略圖。
圖24係第2實施形態之第1墨水匣之概略側視圖。
圖25係自正面側觀察第3實施形態之第1墨水匣時之概略圖。
圖26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墨水匣之構成之概略圖。
圖27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之構成之概略圖。
A.第1實施形態: [印刷裝置之構成]
圖1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有墨水匣(以下亦簡稱為「匣」)之印刷裝置10之外觀構成的概略立體圖。於圖1中圖示有表示相互正交之三方向之箭頭X、Y、Z。箭頭X表示與印刷裝置10之橫方向(寬度方向)平行之方向,且表示於正對印刷裝置10時自左側朝向右側之方向。箭頭Y表示與印刷裝置10之前後方向平行之方向,且表示自後方(背面側)朝向前方(正面側)之方向。箭頭Z表示印刷裝置10 之高度方向,且相對於載置有印刷裝置10之載置面而言表示垂直上方。再者,於用於本說明書之說明之其他各圖中,以與圖1對應之方式適當圖示出箭頭X、Y、Z。又,於本說明書中,於稱作「上」或「下」時,意指以印刷裝置10之箭頭Z之方向為基準之方向。同樣地,於稱作「前」或「後」時,意指以印刷裝置10之箭頭Y之方向為基準之方向,於稱作「左」或「右」時,分別意指以箭頭X之方向為基準之方向。
印刷裝置10係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之一態樣之噴墨印表機。印刷裝置10係藉由根據自外部供給之印刷資料對印刷用紙噴出墨水滴而形成圖像。印刷裝置10具備殼體11、給紙口12、上表面罩部13、排紙口14及操作部16。殼體11係收容印刷裝置10之具備印刷機構之本體部(下述)之外裝構件。給紙口12係於殼體11之後方以朝向上方開口之方式設置之開口部。作為印刷媒體之印刷用紙係經由給紙口12而供給至殼體11之內部之本體部。
上表面罩部13係於給紙口12附近可旋動地安裝於殼體11之板狀構件。關於上表面罩部13,於打開之狀態(圖示之狀態)時,作為對給紙口12送入印刷用紙時之導板而發揮功能,於關閉之狀態時,作為覆蓋並保護殼體11之上表面中央之蓋部而發揮功能。排紙口14為設置於殼體11之前表面之開口部。經由給紙口12而送入至殼體11內部之印刷用紙係經由排紙口14而排出至外部。操作部16具備受理使用者之操作之按鈕、或對使用者顯示資訊之顯示部。操作部16設置於殼體11之上表面,使用者可於上表面罩部13打開之狀態時接近操作部16。
圖2係表示自印刷裝置10之殼體11內取出之本體部20之外觀構成的概略立體圖。於圖2中利用虛線模式性地圖示出托架27之移動軌跡。本體部20具備控制部21、搬送部22及印刷部23。控制部21包括具備中央處理裝置及主記憶裝置之微電腦。控制部21係根據經由操作部 16之使用者之操作或來自外部之電腦之指令而控制印刷裝置10之各構成部並執行印刷處理。搬送部22係藉由搬送輥25之旋轉驅動,而將自給紙口12(圖1)導入之印刷用紙經由於本體部20之內部朝向箭頭Y之方向(副掃描方向)延伸之搬送路徑(省略圖示)搬送至排紙口14。
印刷部23配置於印刷用紙之搬送路徑上,對藉由搬送部22而搬送之印刷用紙執行印刷。印刷部23具備托架27及導軌28。托架27具備噴出墨水滴之印刷頭(省略圖示)。托架27係於控制部21之控制下,一面沿著架設於主掃描方向(箭頭X之方向)之導軌28往復移動,一面對由搬送部22沿副掃描方向搬送來之印刷用紙之紙面噴出墨水滴。本實施形態之印刷裝置10為所謂之在托架上類型,於托架27,經由支座部200而可裝卸地安裝有2個匣100a、100b。
圖3係表示於印刷裝置10中安裝於支座部200之狀態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概略立體圖。第1與第2匣100a、100b相當於液體供給單元,且收容用於對印刷裝置10供給之墨水。第1匣100a收容1種顏色之墨水,第2匣100b收容不同種類之複數種顏色之墨水。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匣100a收容有黑色墨水,於第2匣100b收容有青色、黃色、洋紅色之墨水。
第1與第2匣100a、100b分別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第1匣100a之長度(箭頭Y之方向之長度)與高度(箭頭Z之方向之長度)與第2匣100b大致相同。支座部200構成為上方開口之大致長方體形狀之箱體。第1與第2匣100a、100b係以長度與高度大致一致之狀態並排地收容於支座部200之內部空間。於安裝於支座部200之狀態下,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側面及底面大體上被覆蓋,整個上表面於上方露出。
第1與第2匣100a、100b分別獨立地固定於支座部200。以下,說明第1與第2匣100a、100b及支座部200之構成之詳細情況,並說明對支座部200安裝、固定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機構。再者,表示第1 與第2匣100a、100b之圖式所示之箭頭X、Y、Z之方向係表示安裝於上述印刷裝置10之狀態下之方向。
[第1匣之構成]
以圖4~圖8為參照圖說明第1匣100a之構成之詳細情況。圖4為第1匣100a之上方立體圖。圖5為第1匣100a之下方立體圖。圖6為第1匣100a之側視圖。圖7為第1匣100a之前視圖。圖8係沿圖4所示之A-A切斷時之第1匣100a之概略剖視圖。再者,於圖8中,省略墨水室108內之詳細之構成之圖示。
如上所述,第1匣100a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且具有包圍用以收容墨水之墨水室108(圖8)之6個壁部101~106。第1壁部101(圖5)構成第1匣100a之底面。所謂底面係指於安裝於印刷裝置10時朝向箭頭Z之反方向之面。於第1壁部101之中央,設置有與墨水室108連通之墨水供給口110。於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墨水供給口110連接於支座部200之墨水接收部(下述)。墨水供給口110相當於液體供給口。
第2壁部102(圖4)與第1壁部101對向,且構成第1匣100a之上表面。所謂上表面係指於安裝於印刷裝置10時朝向箭頭Z之方向之面。第2壁部102包括可自第1匣100a之本體分離之蓋體102c(圖8)。
第2壁部102係於與第4壁部104鄰接之端部之中央具有朝向箭頭Y之方向伸長並延伸之延伸部113。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延伸」意指無間斷地連續地延伸。延伸部113構成主卡合部120之一部分。第2壁部102具有用以對墨水室108填充墨水之貫通孔115、用以對墨水室108導入外部氣體之空氣流路槽116、以及自上方將貫通孔115及空氣流路槽116密封之膜狀之密封構件117(圖8)。
第3壁部103(圖6)係與第1壁部101及第2壁部102交叉。第3壁部103構成第1匣100a之背面,於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以朝 向印刷裝置10之後方(箭頭Y之反方向)之方式配置。於第3壁部103之下端,設置有於沿著箭頭Y之方向突起之複數個突起部114。複數個突起部114分別排列於箭頭X之方向上之兩端。複數個突起部114係於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插通並卡合於支座部200之嵌合孔(下述)。
第4壁部104係與第1壁部101及第2壁部102交叉,且與第3壁部103對向(圖4~圖8)。第4壁部104構成第1匣100a之正面,且於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朝向印刷裝置10之前方(箭頭Y之方向),且與使用者正對。於第4壁部104,設置有相對於支座部200之橫桿部(下述)卡合之主卡合部120。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卡合」意指以限制移動方向之方式卡合於特定之部位。主卡合部120係於靠近第4壁部104之上端部之位置,設置於箭頭X之方向上之大致中央。
主卡合部120形成為一面自第2壁部102略微下降一面朝向前方延伸出之薄片狀之簷部。主卡合部120之前方端部係於中央設置有作為局部之凹部之缺口部122,由缺口部122之凹部空間隔開而分離成2個部分。即,主卡合部120之前方端部具有依照箭頭X之方向之順序排列有作為第1部分之第1簷部121、缺口部122、作為第2部分之第2簷部123之構成。第1簷部121與第2簷部123分別相當於抵接部,於與支座部200之橫桿部卡合時,其上表面相對於支座部200之橫桿部面接觸。
於第1簷部121與第2簷部123之下表面分別設置有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係沿箭頭X之方向排列之板狀部位。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分別於自第4壁部104之壁面朝箭頭Y之方向離開之位置,以自第1簷部121與第2簷部123之各者朝向下方垂下之方式設置,自第4壁部104壁面突出。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正面側之端面127分別構成為相對於第4壁部104之壁面傾斜之平面。
於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分別作為推壓支座部200之旋轉機構即橫桿部之第1推壓部與第2推壓部而發揮功能(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又,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亦如以下所作說明般作為電路基板130之保護部而發揮功能。
於第4壁部104中之主卡合部120之下方,配置有用以於與印刷裝置10之間進行電氣信號之交換的電路基板130(圖5)。電路基板130係以其表面略微朝向下方之方式,例如相對於箭頭Z方向具有10°~45°之傾斜角地固定於第4壁部104。
電路基板130具備端子部131及記憶裝置132(圖8)。端子部131具有設置於電路基板130之表面且沿特定之排列方向排列之複數個端子。於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端子部131之各端子與設置於支座部200之複數個端子中之對應之一個端子(下述)接觸並電性導通。電路基板130之端子部131所具有之複數個端子之排列構成之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記憶裝置132例如包括快閃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等可重寫之非揮發性記憶體。記憶裝置132係非揮發性地記憶收容於第1匣100a之墨水之顏色或剩餘量等與墨水相關之資訊。
印刷裝置10係藉由電路基板130之端子部131之若干個端子分別與設置於支座部200之複數個端子中之對應之一個端子(下述)接觸並電性導通,而檢測出安裝有第1匣100a。又,印刷裝置10係自電路基板130之記憶裝置132獲取與墨水相關之資訊。
於本實施形態中,電路基板130配置於被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夾著之位置(圖5、圖7)。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係於電路基板130之表面之兩側朝向前方突出。如此,藉由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自電路基板130之兩側突出,可抑制使用 者誤觸碰到電路基板130之端子,而得以保護端子部131之端子。
第5壁部105與第6壁部106係與第1壁部101、第2壁部102、第3壁部103及第4壁部104交叉,並且相互對向(圖4~圖7)。第5壁部105與第6壁部106構成第1匣100a之側面。於第5壁部105與第6壁部106之表面,設置有沿箭頭Z之方向延伸之肋部141、142、143。第1肋部141設置於後方端部,第2肋部142設置於前後方向之中間之位置,第3肋部143設置於前方端部。
各肋部141、142、143係作為第1匣100a之側壁面之加強部而發揮功能。又,於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亦作為規定第1匣100a之移動方向之導引部而發揮功能,且亦作為將第1匣100a之位置固定之定位部而發揮功能(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
圖9係表示電路基板130中之複數個端子151~159之排列構成之概略圖。於圖9中,以虛線圖示各端子151~159之接觸部CP。複數個端子151~159分別具有接觸部CP。各端子151~159中之各接觸部CP係與設置於支座部200之對應之一個端子(下述)接觸並電性導通之部位。複數個端子151~159之接觸部CP於電路基板130中被分為上段與下段之2行,沿與箭頭X之方向平行之排列方向(以下亦將該排列方向稱為「端子排列方向」)排列。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分別配置於上段之行之兩端。第3與第4端子153、154之接觸部CP係於第1與第2端子151、152各自之接觸部CP之間沿箭頭X方向依序配置。第5與第6端子155、156之接觸部CP分別配置於下段之行之兩端。第7、第8、第9端子157、158、159之接觸部CP係於第5與第6端子155、156之各者之接觸部CP之間,沿箭頭X之方向依序配置。
第1與第2端子151、152分別相當於具有第1接觸部之第1檢測端子及具有第2接觸部之第2檢測端子,且用於供印刷裝置10檢測第1匣100a相對於支座部200之安裝。第1與第2端子151、152構成為於將第1 匣100a正確地安裝於支座部200並與支座部200之對應之端子接觸時,產生特定之電壓變化。具體而言,第1與第2端子151、152構成為相互短路,且第2端子152之電壓係基於在將第1匣100a安裝於支座部200時對第1端子151施加之電壓而變化。
於本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130中,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配置於相鄰之端子之接觸部CP的數量較少之排列方向之兩端,故而得以抑制與其他端子之接觸部CP發生短路。又,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係於箭頭X之方向隔開地配置,故而可抑制檢測出第1匣100a以朝箭頭X之方向傾斜之狀態安裝之狀態作為正確之安裝狀態。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130,可提高第1匣100a相對於支座部200之安裝狀態之檢測精度。再者,於第1與第2端子151、152中供裝置側端子部250之端子251接觸之部位分別相當於第1接觸部及第2接觸部。
第3端子153係其接觸部CP與支座部200側之對應之端子接觸時接地之接地端子,且相當於可對記憶裝置132供給低電位之低電位端子。第4端子154係其接觸部CP與支座部200側之對應之端子接觸時施加高電位之電源端子,且相當於可對記憶裝置132供給高電位之高電位端子。
第5與第6端子155、156係與第1與第2端子151、152同樣地,用於供印刷裝置10檢測第1匣100a相對於支座部200之安裝。第7端子157係用於自印刷裝置10對記憶裝置132供給重設信號之重設端子。第8端子158係用於自印刷裝置10對記憶裝置132供給時脈信號之時脈端子。第9端子159係用於在記憶裝置132與印刷裝置10之間進行資料信號之交換之資料端子。於本實施形態中,印刷裝置10係藉由基於經由第8端子158而供給之時脈信號之經由第9端子159之串列傳輸而於與記憶裝置132之間收發資料。
[第2匣之構成]
以圖10~圖13為參照圖,說明第2匣100b之構成之詳細情況。圖10為第2匣100b之上方立體圖。為了方便起見,於圖10中以虛線圖示形成於第2匣100b之內部之墨水室108a~108c。圖11為第2匣100b之下方立體圖。圖12為第2匣100b之側視圖。圖13為第2匣100b之前視圖。於圖10~圖13中,對於與在圖4~圖8中所說明之第1匣100a之構成部共同之構成部標註相同之符號。
如上所述,第2匣100b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之外觀,且具有與第1匣100a之各壁部101~106對應之6個壁部101~106。第2匣100b之內部被分隔為用以將3種顏色之墨水針對每種顏色予以收容之3個墨水室108a~108c。
第1墨水室108a形成於面向第4壁部104之前方之區域。第2與第3墨水室108b、108c係分別藉由將較第1墨水室108a更靠後方側之區域沿箭頭X之方向分成兩部分而形成。第2墨水室108b形成於面向第5壁部105之側,第3墨水室108c形成於面向第6壁部106之側。
於第1壁部101(圖11),設置有對應於各墨水室108a~108c之3個墨水供給口110a~110c。第1墨水供給口110a形成於其中心與設置於第4壁部104之主卡合部120之箭頭X方向上之中心大致一致之位置。第2與第3墨水供給口110b、110c分別設置於第2與第3墨水室108b、108c之中央。
於第2與第3墨水供給口110b、110c之間之相當於第2與第3墨水室108b、108c之交界位置之位置,形成有沿箭頭Y之方向呈直線狀延伸之槽部118。槽部118係作為於將第2匣100b安裝於支座部200時供支座部200之第2副壁部(下述)卡合之被卡合部而發揮功能。
除箭頭X之方向上之寬度不同之方面及延伸部113之形成位置不同之方面以外,第2壁部102(圖10)具有與第1匣100a之第2壁部102大 致相同之構成。延伸部113形成於較與第4壁部104鄰接之端部之中央更為偏向箭頭X之方向之反方向之位置。除箭頭X之方向上之寬度不同之方面以外,第3壁部103(圖11、圖12)具有與第1匣100a之第3壁部103大致相同之構成。
除主卡合部120之形成位置不同之方面以外,第4壁部104(圖10、圖11)具有與第1匣100a之第2壁部102大致相同之構成。主卡合部120形成於較與第2壁部102鄰接之端部之中央更為偏向與箭頭X之方向為相反側之方向之位置。藉此,於將第1與第2匣100a、100b安裝於支座部200時,各個主卡合部120於近接之位置相鄰地排列(圖3)。第5壁部105(圖10、圖11)與第6壁部106(圖12)分別具有與第1匣100a之第5壁部105及第6壁部106大致相同之構成。
[支座部之構成]
以圖14~圖16為參照圖說明支座部200之概略構成。圖14係自正面側之上方觀察支座部200時之上方立體圖。圖15係自背面側觀察支座部200時之上方立體圖。圖16係支座部200之下方立體圖。如上所述,支座部200構成為上方開口之大致長方體形狀之箱體。支座部200具有包圍收容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匣收容室210之5個壁部201~205。
底面壁部201構成匣收容室210之底面,且作為載置各匣100a、100b之載置部而發揮功能。正面壁部202及背面壁部203分別自底面壁部201之正面側之端部及背面側之端部朝向大致垂直上方延伸,構成匣收容室210之正面及背面。第1側面壁部204及第2側面壁部205分別自底面壁部201之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朝向大致垂直上方延伸,構成匣收容室210之左側面及右側面。
於底面壁部201(圖14、圖15),設置有連接於各匣100a、100b之墨水供給口110、100a~100c之墨水接收部211~214。各墨水接收部 211~214相當於液體導入管。於各墨水接收部211~214之外周,設置有密封部215,該密封部215係用於抑制外部氣體侵入至墨水之路徑,並且抑制墨水向外部洩漏。
於底面壁部201,設置有用以將第1與第2匣100a、100b分別朝上方彈推之彈推機構217。於本實施形態中,彈推機構217包括螺旋彈簧。彈推機構217配置於與橫桿部230相鄰之位置。藉此,可提高於安裝有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卡合之主卡合部120與橫桿部230之間之卡合力,且可提高相對於支座部200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安裝性。又,於自支座部200卸除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第1與第2匣100a、100b被朝上方彈推,故而可提高該卸除操作之操作性。
於底面壁部201,設置有相對於第1側面壁部204及第2側面壁部205平行且高度較低之第1副壁部221及第2副壁部224。第1副壁部221係設置於與第1側面壁部204及第2側面壁部205相鄰之位置、及相當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交界位置之位置。第2副壁部224係於安裝有第2匣100b之區域,設置於相當於第2與第3墨水室108b、108c之交界位置之位置。
於第1副壁部221,於後方側之端部形成有朝向後方高度逐漸變低之傾斜部225。又,於第1副壁部221,於匣收容室210之箭頭Y之方向上之中間形成有缺口部226。於將第1與第2匣100a、100b安裝於支座部200時,傾斜部225或缺口部226分別作為引導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移動之導引部而發揮功能(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
於第2副壁部224,於後方側之端部形成有與第1副壁部221相同之傾斜部225。於將第2匣100b安裝於支座部200時,傾斜部225亦作為引導第2匣100b之移動之導引部而發揮功能。又,第2副壁部224亦具有卡合於設置在第2匣100b之第1壁部101之槽部118(圖11)而將第2匣100b固定之功能。
於正面壁部202(圖15),設置有作為以支點為軸進行旋轉之旋轉機構之橫桿部230。藉由將橫桿部230設置於正面壁部202,於裝卸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使用者可容易地接近橫桿部230。於橫桿部230之下方,配置有和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電路基板130之端子部131接觸之裝置側端子部250。裝置側端子部250相當於電極部。橫桿部230及裝置側端子部250之構成之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
於背面壁部203(圖14)之匣收容室210側之壁面之下端,沿箭頭X方向排列有複數個嵌合孔227。於安裝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設置於各匣100a、100b之第3壁部103之下端之複數個突起部114(圖5、圖11)插通並卡合於嵌合孔227。
以圖17、圖18為參照圖,說明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及裝置側端子部250之構成。圖17係表示安裝於支座部200之正面壁部202之狀態之橫桿部230及裝置側端子部250之附近之上方立體圖。圖18為橫桿部230之側視圖。於圖17、圖18中分別以一點鏈線圖示出橫桿部230之旋轉軸RX。
橫桿部230係作為供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卡合之被卡合部而發揮功能。橫桿部230具有沿箭頭Z之方向延伸之2個腳部231、及橋接於2個腳部231之上端之橋接部232。於各腳部231之下端設置有於箭頭X之方向分別朝外側突起之凸部235。
橫桿部230係以如下方式安裝:藉由各凸部235嵌合於設置在正面壁部202之凹部(省略圖示),而可以各凸部235之中心軸為旋轉軸RX朝向前後方向旋轉移動。橫桿部230係於支座部200中以在被彈推機構(省略圖示)朝向後方彈推之狀態下,以特定之旋轉角度靜止之方式卡止。
橫桿部230之橋接部232具有兩端連結於腳部231並且自後方朝向前方延伸出之平板部236(圖18)。平板部236為卡合於第1與第2匣 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之被卡合部位。於已將第1與第2匣100a、100b安裝於支座部200時,平板部236之下表面與各匣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圖5、圖11)中之各簷部121、123之上表面面接觸。又,如下所述,平板部236之後方側之端面237係於安裝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與主卡合部120所具有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各者接觸。
裝置側端子部250(圖17)具有板形狀,且於後方側之面排列有和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端子部131中之各端子151~159(圖9)對應之複數個端子251。各端子251朝向裝置側端子部250之厚度方向突出。 又,各端子251係由裝置側端子部250內部之彈推機構(省略圖示)朝向突出方向彈推。裝置側端子部250係以具有與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電路基板130對應之傾斜角之狀態,與橫桿部230分開地固定於支座部200之正面壁部202。
[對支座部安裝匣之安裝機構]
圖19、圖20係以時間序列表示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匣100a之過程之概略圖。於圖19、圖20之(a)~(e)欄中,階段性地表示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匣100a時之情況。於圖19、圖20中,為了方便起見,省略支座部200之第1側面壁部204之圖示。於圖19、圖20中,適當圖示表示支座部200與第1匣100a接觸之位置之箭頭CP。對支座部200安裝第2匣100b之過程與第1匣100a大致相同,故而省略其圖示及說明。
於第1階段(圖19之(a)欄)中,第1匣100a係以第3壁部103側成為下方之傾斜之狀態接近支座部200。繼而,第3壁部103之上端部與支座部200之背面壁部203之上端部接觸,並且第5壁部105及第6壁部106之後方端部之第1肋部141之下端與第1副壁部221之上端部接觸。
於第2階段(圖19之(b)欄)中,第1匣100a係以支座部200之背面壁部203之上端部與第1匣100a之第3壁部103之上端部之接觸點為支點, 朝向下方旋轉移動(箭頭RD)。此時,第1肋部141之下端一面於第1副壁部221之傾斜部225之上表面滑動摩擦一面開始移動,第2肋部142之下端與第1副壁部221之缺口部226之上端接觸。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滑動摩擦」意指於與其他物體接觸之狀態下朝產生摩擦之方向相對地移動。
於第3階段(圖20之(c)欄)中,第1匣100a之主卡合部120與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接觸。更具體而言,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前方側之端面127係於橫桿部230之橋接部232中之平板部236之端面237之相隔之2點面接觸。該2點相當於第1被推壓部與第2被推壓部。又,於該階段中,設置於第1匣100a之第3壁部103之下端的複數個突起部114插通至支座部200之對應之嵌合孔227。此後,第1匣100a係以突起部114與嵌合孔227之接觸點為支點進行旋轉移動。
於第4階段(圖20之(d)欄)中,藉由使第1匣100a之旋轉移動繼續,而使主卡合部120朝向下方移動。橫桿部230之橋接部232被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端面127推壓而朝向離開主卡合部120之方向即前方移動(箭頭SD)。於本說明書中,提及「朝向離開之方向移動」時,不僅包含以實際地離開對象物之方式移動之情形,亦包含於保持與該對象物之距離之狀態下朝向與該對象物相反之方向移動之情形。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由於橫桿部230被主卡合部120推壓而旋轉移動,故而可省略利用使用者之指尖之橫桿部230之旋轉移動操作。
又,於第4階段中,第1匣100a之電路基板130之端子部131中之各端子151~159(圖9)與支座部200之裝置側端子部250之複數個端子251中之對應之一個端子接觸。伴隨第1匣100a之朝下方之移動,第1匣100a之各端子151~159之接觸部CP於支座部200之對應之端子251之 表面滑動摩擦。藉由該滑動摩擦,可去除端子之接觸部CP之表面之污漬等附著物,故而可提昇端子間之電氣接觸性。
於第5階段(圖20之(e)欄)中,第1匣100a之旋轉移動結束,第1壁部101支持於支座部200之底面壁部201。此時,第2肋部142之下端到達第1副壁部221之缺口部226之下端為止並使其位置固定。設置於第1匣100a之第3壁部103之下端的複數個突起部114為插通至支座部200之對應之嵌合孔227之狀態,且作為將第1匣100a卡止於支座部200之卡合部而發揮功能。
並且,於第5階段中,藉由主卡合部120移動至最下方之位置,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離開橫桿部230之橋接部232,其推壓狀態被解除。因此,橫桿部230係藉由其下端部之彈推機構而返回至後方側之初始位置(箭頭RVD),且其橋接部232移動至主卡合部120之各簷部121、123之上方。藉此,各簷部121、123之上表面與橫桿部230之平板部236之下表面面接觸,主卡合部120與橫桿部230卡合。經過以上階段,第1匣100a被安裝於支座部200。
圖21係用以說明主卡合部120所具有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功能之模式圖。於圖21中,藉由沿著箭頭X之方向之側視而模式性地圖示於圖20之(d)欄中所說明之橫桿部230旋轉移動之狀態。再者,使用圖21之以第1匣100a為對象之以下之說明亦適用於第2匣100b。第1匣100a之墨水供給口110對應於第2匣100b之第1墨水供給口110a。
如上所述,於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匣100a時,藉由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而於後方推壓與主卡合部120卡合之橫桿部230之橋接部232,使其朝向前方旋轉移動。藉由該橫桿部230之旋轉移動,而確保第1匣100a朝向支座部200之匣收容室210之移動路徑(安裝軌道)。如此,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 126具有可省略利用使用者之指尖之橫桿部230之旋動操作的功能。並且,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亦具有如下所述之功能。
上述橫桿部230之旋轉移動係藉由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推壓於橋接部232上之箭頭X之方向相隔之2點之操作而進行。沿此時之第1匣100a之箭頭Z之方向觀察時之配置角度係由該2點之接觸點規定。於假設為藉由與橋接部232上之僅1點接觸而安裝橫桿部230之構成之情形時,無法規定沿第1匣100a之箭頭Z之方向觀察時之配置角度。即,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具有規定第1匣100a之安裝軌道之功能。
此處,於橫桿部230以如上所述之方式旋轉移動時,將第1匣100a之墨水供給口110朝向支座部200之墨水接收部211之方向稱為「供給口連接方向」。供給口連接方向亦可被解釋為將墨水供給口110之中心與墨水接收部211之中心連結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供給口連接方向既可被近似地解釋為自第1匣100a之第2壁部102朝向第1壁部101之方向,亦可被近似地解釋為箭頭Z之反方向。
於藉由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使橫桿部230旋轉移動時,供給口連接方向上之墨水供給口110與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之橋接部232之接觸點之間之距離Dp較供給口連接方向上之墨水供給口110與作為橫桿部230之旋轉移動之支點之旋轉軸RX之間之距離Dr長。即,於藉由主卡合部120之推壓而使橫桿部230旋轉移動時,於供給口連接方向上,各側壁部125、126之接觸點相對於具有墨水供給口110之第1壁部101處於較橫桿部230之旋轉軸RX更遠之位置。
如此,第1匣100a構成為可於距離橫桿部230之旋轉軸RX充分遠 之位置推壓橫桿部230之橋接部232。因此,可減少使用者為了使橫桿部230旋轉移動而對第1匣100a賦予之力(槓桿原理)。由此,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匣100a之操作得以容易化,且可提昇其安裝性。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第3壁部103之上端部為支點使第1匣100a旋轉移動,使第4壁部104之主卡合部120抵接於橫桿部230並使橫桿部230旋轉移動。因此,槓桿原理反覆地發揮作用,於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匣100a時,使用者所賦予之力進而減少。
圖22係表示第1匣100a中之主卡合部120與電路基板130之位置關係之概略圖。於圖22中,模式性地圖示出於正對第4壁部104地觀察第1匣100a時主卡合部120與電路基板130之位置關係。使用圖22之以第1匣100a為對象之以下之說明亦適用於第2匣100b。
於第1匣100a中,電路基板130中之端子排列方向(箭頭X之方向)上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間之距離WE大於第1端子151之接觸部CP與第2端子152之接觸部CP之間之間隔即距離WT(WE>WT)。距離WE為端子排列方向上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中心線間之距離,距離WT為端子排列方向上之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之中心線間之距離。若距離WE、WT具有上述關係,則即便於安裝於支座部200之過程中第1匣100a自規定之配置角度傾斜,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自規定位置之位置偏移量較各側壁部125、126之位置偏移量減少。由此,可抑制第1與第2端子151、152產生接觸不良。又,伴隨於此,亦可確保其他端子153~159之電性連接性。
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自第5壁部105至第1側壁部125之距離較自第5壁部105至第1端子151之接觸部CP之距離短。又,自第6壁部106至第2側壁部126之距離較自第6壁部106至第2端子152之接觸部CP之距離短。即,於箭頭X之方向上,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 觸部CP配置於較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更靠中央側之區域。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箭頭X之方向上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間之中心位置與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之間之中心位置一致。因此,可進而減少產生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之自規定位置之位置偏移。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配置於被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夾著之位置。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於箭頭Y之方向上較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更為突出。因此,得以抑制使用者之指尖接觸於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或於第1匣100a落下時,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直接與落下面碰撞。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於電路基板130之上方,設置有較電路基板130之各端子151~159之接觸部CP更向正面側延伸出之第1簷部121及第2簷部123。即,於本實施形態中,電路基板130係藉由配置於三方向之壁部而得以提昇其保護性。
圖23係表示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與墨水供給口110之位置關係之概略圖。於圖23之(a)欄中,模式性地圖示出沿箭頭Y之反方向俯視時之第4壁部104,於(b)欄中,以沿箭頭Z之方向俯視時之第1壁部101與上段之第4壁部104對應之方式模式性地圖示。使用圖23之以第1匣100a之墨水供給口110為對象之以下之說明亦適用於第2匣100b之第1墨水供給口110a。
於第1匣100a中,沿箭頭Z之方向俯視時之自墨水供給口110之中心OC至第1端子151之接觸部CP之距離Da較自墨水供給口110之中心OC至主卡合部120之第1側壁部125之距離Db短。又,自墨水供給口110之中心OC至第2端子152之接觸部CP之距離Dc較自墨水供給口110之中心OC至主卡合部120之第2側壁部126之距離Dd短。
如此,於第1匣100a中,於箭頭X之方向上,第1端子151之接觸部CP位於第1側壁部125與墨水供給口110之間。又,第2端子152之接觸部CP係於箭頭X之方向上,位於墨水供給口110與第2側壁部126之間。藉此,於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匣100a時,根據第1側壁部125與墨水供給口110之位置而規定第1端子151之接觸部CP之位置。又,根據第2側壁部126與墨水供給口110之位置而規定第2端子152之接觸部CP之位置。因此,得以抑制墨水供給口110正確地連接於墨水接收部211時之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之位置偏移,從而可提昇其電性連接性。又,可提高第1墨水匣100a之安裝狀態之檢測精度。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設置於主卡合部120之各簷部121、123。上述2個距離Db、Dd相當於自墨水供給口110之中心OC至主卡合部120中之卡合部位之距離。於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藉由主卡合部120與橫桿部230之卡合而作用於第1匣100a之力於墨水供給口110處藉由槓桿原理而增大為相應於距離Db、Dd之力。由此,可提昇墨水供給口110之連接性。
尤其是,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係藉由以第3壁部103之上端部與支座部200之背面壁部203之接觸點為支點之旋轉移動而安裝於支座部200(圖19、圖20)。於該安裝過程中,於使第4壁部104朝下方移動時對第1匣100a賦予之外力係藉由槓桿原理而作為將墨水供給口110壓抵於墨水接收部211之方向之力增大。由此,可進而提昇墨水供給口110之連接性。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由於具有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故而得以提昇印刷裝置10相對於支座部200之安裝性。又,得以提昇第1與第2匣100a、100b裝卸於支座部200時之操作性。
B.第2實施形態:
圖24係沿箭頭X之方向觀察作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A時之概略側視圖。就第2實施形態之匣100aA而言,除主卡合部120所具有之第1側壁部125A及第2側壁部126A之形狀不同之方面以外,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大致相同。第2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A係與第2匣100bA一併可裝卸地安裝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印刷裝置10(圖1、圖2)之支座部200(圖14~圖16)。除具有與第1匣100aA相同之第1側壁部125A及第2側壁部126A之方面以外,第2實施形態中之第2匣100bA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2匣100b相同。省略第2實施形態中之第2匣100bA之圖示及詳細之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第1側壁部125A及第2側壁部126A之端面127A構成為曲面,而非平面。即便為該構成,於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與第2匣100aA、100bA時,藉由第1側壁部125A及第2側壁部126A而規定第1與第2匣100aA、100bA之配置角度。又,藉由第1側壁部125A及第2側壁部126A,可容易地使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旋轉移動。除此以外,根據第2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A、100bA,亦可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相同之作用效果。
C.第3實施形態:
圖25係沿箭頭Y之方向自正面側觀察作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B時的概略圖。除圖示有自主卡合部120A分離之第1側壁部125B及第2側壁部126B之方面以外,圖25與圖22大致相同。除以下所說明之方面以外,第3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B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大致相同。第3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B係與第2匣100bB一併可裝卸地安裝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印刷裝置10(圖1、圖2)之支座部200(圖14~圖16)。除具有與第1匣100aB相同之主卡合部120B、第1側壁部125B及第2側壁部126B之方面以外,第3實施形態中之第2匣100bB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2匣100b相同。省略第3實施 形態中之第2匣100bB之圖示及詳細之說明。
於第3實施形態中之第1匣100aB之第4壁部104B,於電路基板130之兩側設置有第1側壁部125B及第2側壁部126B。除構成為未與主卡合部120B之簷部121、123連結地自第4壁部104之壁面突起之壁部之方面以外,第1側壁部125B與第2側壁部126B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相同之構成。於第3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B之主卡合部120B中,第1簷部121及第2簷部123構成為大致平板狀,且配置於與第1側壁部125B及第2側壁部126B隔開之位置。
即便為第3實施形態之構成,於將第1與第2匣100aB、100bB安裝於支座部200時,亦藉由第1側壁部125B及第2側壁部126B而規定第1與第2匣100aB、100bB之配置角度。又,可藉由第1側壁部125B及第2側壁部126B而使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容易地旋轉移動。並且,電路基板130受到第1側壁部125B及第2側壁部126B保護。除此以外,根據第3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B、100bB,可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相同之作用效果。
D.第4實施形態:
圖26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匣100C之構成之概略圖。於圖26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構成部共同之構成部標註相同之符號。第4實施形態之匣100C係經由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支座部200(圖14~圖16)而可裝卸地安裝於印刷裝置10之托架27(圖2)。第4實施形態之匣100C具有墨水收容部300及配接器部310。墨水收容部300係於內部具有用以收容墨水之墨水室之液體容器。於墨水收容部300之下表面,設置有連接於配接器部310之墨水供給口110之墨水排出口301。
配接器部310係構成為可自上方之開口部312收容墨水收容部300之外裝容器。配接器部310具有第1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之除第2壁 部102以外之壁部。配接器部310包括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中之第1壁部101、第3壁部103、第4壁部104、第5壁部105及第6壁部106之各者相同之構成的壁部。於配接器部310之底面之第1壁部101,設置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匣100a相同之墨水供給口110。於作為正面壁部之第4壁部104,配置有與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者相同之主卡合部120及電路基板130。
第4實施形態之匣100C可藉由經由配接器部310將墨水收容部300安裝於支座部200,而對印刷裝置10供給墨水。即便為第4實施形態之匣100C,由於將推壓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設置於配接器部310,故而可提高對印刷裝置10之安裝性。如此,即便為第4實施形態之匣100C,亦可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相同之作用效果。
E.第5實施形態:
圖27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330之構成的概略圖。於圖27中,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構成部共同之構成部標註相同之符號。第5實施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330可裝卸地安裝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印刷裝置10(圖1、圖2),對印刷裝置10之托架27供給墨水。第4實施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330具備配接器部310、墨水供給管331及墨水收容部332。
配接器部310與第4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配接器部310相同,於正面之第4壁部104設置有主卡合部120及電路基板130,於底面之第1壁部101設置有墨水供給口110。墨水收容部332為於內部具有用以收容墨水之墨水室之液體容器。墨水收容部332之墨水室係經由墨水供給管331而連接於配接器部310之墨水供給口110。即便為第4實施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330,亦可藉由主卡合部120所具有之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而提高配接器部310相對於印刷裝置10之安裝性。如 此,即便為第5實施形態之液體供給單元330,亦可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相同之作用效果。
F.變化例: F1.變化例1: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係於第4壁部104設置於電路基板130之兩側。相對於此,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既可設置於除第4壁部104以外之壁部,亦可設置於除電路基板130之兩側以外之位置。例如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亦可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中,與第5壁部105及第6壁部106之各者分離地設置。又,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中,亦可將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設置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位置,將電路基板130設置於第1壁部101或第3壁部103。再者,於此情形時,電路基板130之第1與第2端子部151、152之位置亦可與墨水供給口110之中心OC之位置無關地決定。
F2.變化例2: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第1與第2匣100a、100b,設置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作為推壓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之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相對於此,亦可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設置藉由除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以外之構成而推壓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的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亦可包含例如自第4壁部朝向箭頭Y之方向突出之棒狀構件。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可以自壁面突出之方式構成,亦可構成為壁面之凹部。於此情形時,只要支座部200之旋轉機構具有可與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接觸之突出部便可。又,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可不沿橫方向(箭頭X之方向)排列,例如亦可相對於箭頭X之方向具有傾斜角地排列。第1推壓部及第2推壓部亦可設置於與支座部200之主卡合部120不同之壁部。
F3.變化例3: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第1與第2匣100a、100b構成為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之墨水容器,且具有6個壁部101~106。相對於此,第1與第2匣100a、100b亦可不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且亦可不具有6個壁部101~106之全部。第1與第2匣100a、100b例如既可構成為於沿箭頭X之方向觀察時(於側視時)具有大致梯形形狀之6面體,亦可構成為於側視時具有大致橢圓形狀之大致圓板體。構成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外形之各壁部101~106亦可不具有平坦之表面或平滑之表面,且亦可具有凹凸。又,亦可不呈大致平面狀地延伸,且亦可存在切口或裂縫。各壁部101~106可呈大致曲面狀彎曲。並且,各壁部101~106亦可具有可撓性,且亦可為於由框架構成之框內保持收容有墨水之袋狀構件的構成。
F4.變化例4: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作為支座部200之旋轉機構之橫桿部230具有作為相對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之被卡合部之功能。相對於此,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亦可不具有作為相對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之被卡合部之功能。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亦可於安裝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被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推壓而旋轉移動之後,不返回至初始位置地停留於旋轉移動後之位置。即便為此種構成,亦可以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為基準而規定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安裝時之配置角度。
F5.變化例5: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作為支座部200之旋轉機構之橫桿部230具有2個腳部231及橋接部232。相對於此,橫桿部230亦可具有其他構成。例如亦可為省略橋接部232而2個腳部231分別獨立地旋轉移動之構成。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支座部200之橫桿部230被彈推機 構彈推。相對於此,橫桿部230亦可不被彈推。此情形時,橫桿部230亦可於被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推壓而旋轉移動之後,藉由使用者之指尖之操作而返回至初始位置。
F6.變化例6: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與橫桿部230卡合時,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不與橫桿部230接觸,對橫桿部230之推壓狀態被解除。相對於此,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亦可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主卡合部120與橫桿部230卡合時亦與橫桿部230接觸並持續推壓狀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推壓狀態被解除」之狀態意指幾乎無藉由推壓對對象物賦予之外力之狀態,亦可為保持與該對象物之接觸狀態之狀態。
F7.變化例7: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構成為箭頭X之方向上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間之距離WE大於箭頭X之方向上之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之間之距離WT(圖22)。相對於此,亦可構成為箭頭X之方向上之第1側壁部125與第2側壁部126之間之距離WE小於箭頭X之方向上之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之間之距離WT。
F8.變化例8: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自構成第2壁部102之蓋體延伸之延伸部113延伸至主卡合部120之背面側而構成主卡合部120之一部分。延伸部113亦可與主卡合部120一體化而構成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
F9.變化例9: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第1與第2端子151、152被用於檢測第1與第2匣100a、100b安裝於支座部200之狀態。相對於此,第1與第2端 子151、152亦可被用於除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安裝狀態之檢測以外之用途。例如第1與第2端子151、152亦可被用作電源端子或接地端子,且亦可用於資料信號之通信。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130中,亦可省略除第1與第2端子151、152以外之端子153~159。於此情形時,第1與第2端子151、152亦可被用於除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安裝狀態之檢測以外之用途。
F10.變化例10: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第1與第2匣100a、100b係以描畫以第3壁部103之上端部為支點之旋轉移動之軌跡之方式安裝於支座部200(圖19、圖20)。相對於此,第1與第2匣100a、100b亦可不以描畫以第3壁部103之上端部為支點之旋轉移動之軌跡地安裝之方式構成。第1與第2匣100a、100b亦可自支座部200之上方藉由筆直之軌道而安裝於支座部200。
F11.變化例11: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墨水供給口110、110a~110c係於支座部200設置於與載置第1與第2匣100a、100b之底面壁部201對向之第1壁部101。相對於此,墨水供給口110、110a~110c亦可設置於其他壁部。墨水供給口110、110a~110c只要至少於對支座部200安裝第1與第2匣100a、100b時,設置於供給口連接方向上之墨水供給口110、110a與第1側壁部125及第2側壁部126之間之距離成為較供給口連接方向上之墨水供給口110、110a與橫桿部230之旋轉軸RX之間之距離長之狀態的位置便可。
F12.變化例12: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第1與第2匣100a、100b具備與印刷裝置10電性連接之電路基板130。於第1與第2匣100a、100b中,電路基板130並非必需,亦可省略。
F13.變化例13: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於印刷裝置10安裝有第1與第2匣100a、100b。相對於此,亦可於印刷裝置10安裝使第1與第2匣100a、100b合併而得之單一之匣。或,亦可於印刷裝置10安裝複數個如第1匣100a般具有單一之墨水室之匣。又,亦可於印刷裝置10安裝複數個如第2匣100b般具有複數個墨水室之匣。
F14.變化例14: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第1與第2墨水匣100a、100b之電路基板130中,複數個端子151~159各自之接觸部CP被分為上段及下段之兩行並沿與箭頭X之方向平行之排列方向排列。相對於此,於電路基板130中,亦可並非將各端子151~159之所有接觸部CP沿特定之排列方向排列。於電路基板130中,只要各端子151~159之接觸部CP中之至少第1與第2端子151、152之接觸部CP沿1個特定之排列方向排列便可。於此情形時,特定之排列方向亦可並非為與箭頭X之方向平行之方向,亦可為相對於箭頭X之方向傾斜之方向。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各端子151~159具有與各個接觸部CP之排列構成相同之排列構成。相對於此,各端子151~159亦可不具有與各個接觸部CP之排列構成相同之排列構成。例如亦可為各接觸部CP具有相鄰之接觸部彼此呈直線狀排列之排列構成,相對於此,各端子151~159具有相鄰之接觸部彼此於上下錯開地配置之排列構成。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於各端子151~159之各自之大致中央之位置設置有接觸部CP。相對於此,各端子151~159之各個接觸部CP亦可於各端子151~159中分別設置於靠近側端部之位置或角部之附近位置等不同之位置。各端子151~159並不限定於大致長方形形狀,亦可具有各種形狀。
F15.變化例15: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作為本發明之液體供給單元, 對安裝於具備噴出墨水之液體噴射機構之印刷裝置10的第1與第2匣100a、100b等墨水之供給單元進行說明。相對於此,本發明之液體供給單元亦可構成為除墨水之供給單元以外之單元。本發明之液體供給單元例如構成為安裝於將水等液體朝洗淨對象噴射而進行洗淨之高壓洗淨機並供給水之水供給單元。
F16.變化例16:
如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所作說明般,第1與第2端子151、152和第5與第6端子155、156具有相同之功能。關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之第1與第2端子151、152和第1與第2墨水匣100a、100b或支座部200中之其他構成要素的關係的說明亦可將第1與第2端子151、152置換為第5與第6端子155、156而進行解釋。即,可稱為第5與第6端子155、156分別相當於具有第1接觸部之第1檢測端子及具有第2接觸部之第2檢測端子而進行解釋。即便為如此進行了置換之構成,亦可發揮與於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者相同之作用效果。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或實施例、變化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以各種構成實現。例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成上述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與發明內容一欄中所記載之各形態中之技術特徵對應的實施形態、實施例、變化例中之技術特徵可適當地進行替換或組合。又,若該技術特徵於本說明書中並未作為必需者進行說明,則可適當地刪除。

Claims (12)

  1. 一種液體供給單元,其可安裝於液體噴射裝置,上述液體噴射裝置具有:電極部;液體導入管;及旋轉機構,其包含第1被推壓部及第2被推壓部,且以旋轉之支點進行旋轉;且上述液體供給單元包括:第1壁部,其包含可對上述液體導入管供給液體之液體供給口;第2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對向;第3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第4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及上述第2壁部交叉,且與上述第3壁部對向;傾斜面,其自上述第4壁部向外方且上方延伸;接觸部,其係於一排列方向上排列,可電性連接於上述電極部,且配置於上述傾斜面;第1推壓部,其以在上述液體供給單元安裝至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時,可推壓上述第1被推壓部之方式配置;及第2推壓部,其以在上述液體供給單元安裝至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時,可推壓上述第2被推壓部之方式配置;且上述傾斜面配置於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之上述第1推壓部與上述第2推壓部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液體供給單元,其具有抵接部,上述抵接部可於將上述液體供給單元安裝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時,與上述旋轉機構抵接,上述第1推壓部與上述第2推壓部構成為於上述抵接部抵接於上述旋轉機構時,解除對上述第1被推壓部及上述第2被推壓部 之推壓。
  3. 如請求項1之液體供給單元,其包括用於供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檢測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之安裝之第1檢測端子及第2檢測端子,上述第1檢測端子具有第1接觸部,上述第2檢測端子具有第2接觸部。
  4. 如請求項3之液體供給單元,其包括:記憶裝置;資料端子,其具有可電性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第3接觸部,且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檢測端子與上述第2檢測端子之間,且可對上述記憶裝置供給資料;高電位端子,其具有可電性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第4接觸部,且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檢測端子與上述第2檢測端子之間,且可對上述記憶裝置供給高電位;及低電位端子,其具有可電性連接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之第5接觸部,且於上述排列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檢測端子與上述第2檢測端子之間,且可對上述記憶裝置供給低電位。
  5. 如請求項4之液體供給單元,其包括配置有上述第1推壓部、上述第2推壓部、上述第1接觸部及上述第2接觸部之壁面,上述第1推壓部較上述第1接觸部自上述壁面更突出。
  6. 如請求項5之液體供給單元,其中於上述壁面配置有上述抵接部。
  7. 如請求項6之液體供給單元,其包括與上述壁面交叉之交叉壁面,上述抵接部包含自上述交叉壁面延伸至上述壁面之延伸部。
  8. 如請求項5之液體供給單元,其包括:第5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上述第2壁部、上述第3壁部及 上述第4壁部交叉;及第6壁部,其與上述第1壁部、上述第2壁部、上述第3壁部及上述第4壁部交叉,且與上述第5壁部對向;上述壁面為上述第4壁部之壁面,於沿自上述第4壁部朝向上述第3壁部之方向俯視上述液體供給單元時,自上述第5壁部至上述第1推壓部之距離較自上述第5壁部至上述第1接觸部之距離短,自上述第6壁部至上述第2推壓部之距離較自上述第6壁部至上述第2接觸部之距離短。
  9. 如請求項8之液體供給單元,其中於沿自上述第4壁部朝向上述第3壁部之方向俯視上述液體供給單元時,上述第1接觸部與上述第2接觸部位於上述第1推壓部與上述第2推壓部之間。
  10. 如請求項9之液體供給單元,其中於沿自上述第1壁部朝向上述第2壁部之方向俯視上述液體供給單元時,自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中心至上述第1推壓部之距離較自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中心至上述第1接觸部之距離長。
  11. 如請求項10之液體供給單元,其中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中心係於自上述第5壁部朝向上述第6壁部之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接觸部與上述第2接觸部之間。
  12. 如請求項8之液體供給單元,其構成為可藉由以上述第3壁部與上述液體噴射裝置抵接之部位為支點進行旋轉而安裝於上述液體噴射裝置。
TW103144169A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TWI6387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0964 2013-12-18
JP2013260964A JP6287160B2 (ja) 2013-12-18 2013-12-18 記録装置
JP2013270007A JP6288421B2 (ja) 2013-12-26 2013-12-26 記録装置
JP2013-270007 2013-12-26
JP2013-272477 2013-12-27
JP2013272477A JP6288422B2 (ja) 2013-12-27 2013-12-27 記録装置
JP2014-015767 2014-01-30
JP2014015767A JP6233062B2 (ja) 2014-01-30 2014-01-30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018365A JP2015145089A (ja) 2014-02-03 2014-02-03 液体噴射装置と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4-018365 2014-02-03
JP2014029769A JP6429064B2 (ja) 2014-02-19 2014-02-19 記録装置
JP2014-029769 2014-02-19
JP2014031192A JP2015155172A (ja) 2014-02-21 2014-02-21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4-031192 2014-02-21
JP2014-034847 2014-02-26
JP2014034847A JP6287325B2 (ja) 2014-02-26 2014-02-26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037929 2014-02-28
JP2014037929A JP2015160402A (ja) 2014-02-28 2014-02-28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037928 2014-02-28
JP2014037928A JP2015160401A (ja) 2014-02-28 2014-02-28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045198A JP6225758B2 (ja) 2014-03-07 2014-03-07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045198 2014-03-07
JP2014057360A JP6295757B2 (ja) 2014-03-20 2014-03-20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057360 2014-03-20
JP2014-061297 2014-03-25
JP2014061296 2014-03-25
JP2014061297A JP6237384B2 (ja) 2014-03-25 2014-03-25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061295 2014-03-25
JP2014-061296 2014-03-25
JP2014061295A JP6295761B2 (ja) 2014-03-25 2014-03-25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118344A JP6269332B2 (ja) 2014-03-25 2014-06-09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装着機構および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4-118344 2014-06-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39A TW201540539A (zh) 2015-11-01
TWI638723B true TWI638723B (zh) 2018-10-21

Family

ID=5485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4176A TWI643762B (zh)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TW103144169A TWI638723B (zh)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TW103144165A TWI636892B (zh)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TW103144167A TW201536577A (zh) 2013-12-18 2014-12-17 液體供給單元安裝機構及液體供給單元
TW103144166A TWI647121B (zh)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TW103144164A TW201536574A (zh) 2013-12-18 2014-12-17 液體供給單元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4176A TWI643762B (zh)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4165A TWI636892B (zh)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TW103144167A TW201536577A (zh) 2013-12-18 2014-12-17 液體供給單元安裝機構及液體供給單元
TW103144166A TWI647121B (zh) 2013-12-18 2014-12-17 Liquid supply unit
TW103144164A TW201536574A (zh) 2013-12-18 2014-12-17 液體供給單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AU (2) AU2014368304B2 (zh)
ES (5) ES2733105T3 (zh)
TW (6) TWI64376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5890A (ja) * 1996-06-25 1998-09-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295339B2 (ja) * 1996-08-30 2002-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ホルダー、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キャップ
US6508547B2 (en) * 2000-01-31 2003-01-2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for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JP2002254673A (ja) * 2000-12-25 2002-09-11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644774B1 (en) * 2002-08-22 2003-11-11 Xerox Corporation Ink jet printhead having out-of-ink detection using temperature monitoring system
JP2004358914A (ja) * 2003-06-06 2004-12-24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
US7341324B2 (en) * 2003-10-22 2008-03-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e-warming portions of an inkjet printhead
KR20090024380A (ko) * 2007-09-04 2009-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젯 프린트 헤드
US8292392B2 (en) * 2010-07-15 2012-10-23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ifying operation of an inkjet printer to accommodate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4368304B2 (en) 2017-03-09
AU2014368232B2 (en) 2017-03-02
ES2691520T3 (es) 2018-11-27
AU2014368304A1 (en) 2016-06-23
TW201536576A (zh) 2015-10-01
ES2740074T3 (es) 2020-02-05
TWI636892B (zh) 2018-10-01
TW201536575A (zh) 2015-10-01
TW201540539A (zh) 2015-11-01
TW201536577A (zh) 2015-10-01
AU2014368232A1 (en) 2016-06-30
TW201536578A (zh) 2015-10-01
TWI643762B (zh) 2018-12-11
TWI647121B (zh) 2019-01-11
TW201536574A (zh) 2015-10-01
ES2746323T3 (es) 2020-03-05
ES2704093T3 (es) 2019-03-14
ES2733105T3 (es) 2019-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0628B2 (en) Liquid supply unit
ES2742295T3 (es) Unidad de terminales para un soporte de cartucho
JPWO2019098287A1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TWI638723B (zh) Liquid supply unit
JP6269332B2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装着機構および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6237384B2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6409946B2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6295761B2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CA2932696C (en) Liquid supply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