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6210B - Engine unit - Google Patents

Engine un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6210B
TWI636210B TW106103626A TW106103626A TWI636210B TW I636210 B TWI636210 B TW I636210B TW 106103626 A TW106103626 A TW 106103626A TW 106103626 A TW106103626 A TW 106103626A TW I636210 B TWI636210 B TW I6362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pulley
rotating
gear
cra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3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8842A (zh
Inventor
村山拓仁
関口直樹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8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8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6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62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04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 F16H63/06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 F16H63/06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a singl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being moved by a singl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having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positions electric or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81Parallel arrangement of drive motor to screw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the gearbox is associated or combined with a crank case of an eng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65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for motorcycles or squ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95Measures for reducing number of parts or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 F16H2063/305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using cam or crank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 F16H2063/306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comprising elements moved by electrical or magnetic force using screw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75Engine and gearing, i.e. joint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97Screw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引擎單元,其可防止乾式皮帶(32)之熱劣化,同時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之燃料效率,且具備使用有乾式皮帶(32)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 於(a)所示之引擎單元所具有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中,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供相對移動部(73)與旋轉部(74)接觸之轉換接觸部(70)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22c。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配置有2個密封構件(22d、44d)。於(b)之比較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配置有10個密封構件(103、107、112a、114、116a、122b、122b、126b、126b、107a)。

Description

引擎單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引擎單元。
先前,已知有具備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ECVT)之引擎單元(參照專利文獻1)。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具備無段變速機及旋轉力轉換機構。無段變速機具備第1皮帶輪、第2皮帶輪及乾式皮帶。乾式皮帶捲繞於第1皮帶輪及第2皮帶輪。第1皮帶輪被傳遞曲柄軸之旋轉力而旋轉。第2皮帶輪係伴隨第1皮帶輪之旋轉而旋轉,並將旋轉力傳遞至後輪。第1皮帶輪包含可沿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至少1個第1可動滑輪。旋轉力轉換機構係使至少1個第1可動滑輪沿該第1可動滑輪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而且,旋轉力轉換機構係使捲繞於第1皮帶輪之乾式皮帶之卷徑連續地變化。如此,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可細微地控制變速比,故而可提高引擎單元之燃料效率。 乾式皮帶之與第1皮帶輪及第2皮帶輪之滑動部未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第1皮帶輪、第2皮帶輪及乾式皮帶配置於形成在乾式皮帶箱部之乾式空間。乾式皮帶係由橡膠或合成樹脂等形成。乾式皮帶容易因熱而劣化。另一方面,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且存在潤滑劑之潤滑空間,配置有曲柄軸部。曲柄軸箱部之溫度較高。因此,為了防止熱劣化,乾式皮帶係配置於遠離曲柄軸箱部之位置。而且,利用乾式空間中之曲柄軸箱部與乾式皮帶之間之空間來配置旋轉力轉換機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1010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近年來,對於具備使用有乾式皮帶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引擎單元,要求更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之燃料效率。又,對於具備使用有乾式皮帶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引擎單元,亦要求防止乾式皮帶之熱劣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防止乾式皮帶之熱劣化,同時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之燃料效率之具備使用有乾式皮帶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引擎單元。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發明者等人對在先前之利用乾式皮帶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中導致燃料效率降低之主要原因進行了研究。其結果,可知主要原因係於旋轉力轉換機構產生之機械損耗。以下,具體地進行說明。 對旋轉力轉換機構作用較大之轉矩。此處,旋轉力轉換機構具有旋轉部及相對移動部。旋轉部係藉由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相對移動部係與旋轉部接觸,且藉由旋轉部之旋轉力而沿第1可動滑輪之旋轉軸向相對於旋轉部相對地移動。即,對供旋轉部與相對移動部接觸之轉換接觸部作用較大之轉矩。因此,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因此,於供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之乾式空間內,設置有存在專用於潤滑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之潤滑劑之專用潤滑室。而且,將形成專用潤滑室之專用潤滑箱部自乾式空間隔離地設置。而且,將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配置於該專用潤滑室。為了將專用潤滑室與乾式空間隔離,於旋轉力轉換機構設置複數個密封構件。於密封構件及與密封構件接觸之構件,產生由旋轉或滑動所引起之摩擦。而且,於密封構件和與密封構件接觸之構件之間產生之摩擦成為電阻。可知藉由於旋轉力轉換機構中設置複數個密封構件,會因於複數個密封構件產生之摩擦而導致產生更多機械損耗。 因此,本案發明者等人注意到藉由減少設置於旋轉力轉換機構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可減少機械損耗,而提高引擎單元之燃料效率。若將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以暴露(expose)於形成在曲柄軸箱部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而非配置於專用潤滑室,則無需專用潤滑室。即,無需用以將專用潤滑室與乾式空間隔離之密封構件。而且,可減少設置於旋轉力轉換機構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另一方面,曲柄軸具有曲柄臂。曲柄臂之溫度會變高。認為當以暴露於形成在曲柄軸箱部之潤滑空間之方式構成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時,由於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與溫度較高之曲柄臂配置於相同之潤滑空間內,故而曲柄臂之熱會傳遞至旋轉力轉換機構。而且,認為當熱傳遞至旋轉力轉換機構時,熱會自旋轉力轉換機構傳遞至乾式皮帶。即,認為當將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配置於與曲柄臂相同之潤滑空間內時,熱會傳遞至乾式皮帶。因此,為了抑制乾式皮帶之熱劣化,難以想像採用如將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轉換接觸部以暴露於形成在曲柄軸箱部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般之減少了密封構件之構造。 然而,本案發明者為了優先提高燃料效率,嘗試了對旋轉力轉換機構減少密封構件之構造。嘗試了對旋轉力轉換機構減少密封構件而得之構造後,可知熱劣化對乾式皮帶之影響較少。詳細地驗證後,注意到於曲柄軸箱部內,與曲柄軸部所具有之曲柄臂之附近之區域相比,遠離曲柄臂之區域之溫度相對較低。因此,注意到只要將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於沿曲柄軸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時不與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或沿與曲柄軸旋轉軸線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便可。再者,曲柄旋轉軸線係曲柄軸部之旋轉軸線。如此,可知能將皮帶之熱劣化抑制為與先前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相同程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引擎單元之特徵在於具備:引擎本體部,其具有形成存在潤滑劑之潤滑空間之曲柄軸箱部、及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且具有曲柄臂之曲柄軸部;以及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其具有:(1)無段變速機,其具有第1皮帶輪、第2皮帶輪、乾式皮帶及乾式皮帶箱部,上述第1皮帶輪可伴隨上述曲柄軸部之旋轉而旋轉且包含可沿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至少1個第1可動滑輪,上述乾式皮帶捲繞於上述第1皮帶輪及上述第2皮帶輪且與上述第1皮帶輪及上述第2皮帶輪之滑動部未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上述乾式皮帶箱部形成供上述第1皮帶輪、上述第2皮帶輪及上述乾式皮帶配置之乾式空間;(2)旋轉力傳遞機構,其傳遞電動馬達之旋轉力;且上述第1可動滑輪之旋轉軸線即第1旋轉軸線係以與上述曲柄軸部之旋轉軸線即曲柄旋轉軸線成為同一線上或平行之方式設置;及(3)旋轉力轉換機構,其包含:(a)旋轉部,其係藉由自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及(b)相對移動部,其與上述旋轉部接觸,且可藉由上述旋轉部之旋轉力而沿上述第1旋轉軸線方向相對於上述旋轉部相對地移動;且使上述第1可動滑輪沿上述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於如下位置:(i)沿上述曲柄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時,不與上述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或(ii)沿與上述曲柄旋轉軸線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上述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且供上述相對移動部與上述旋轉部接觸之轉換接觸部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具備引擎本體部、及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機。 引擎本體部具有曲柄軸箱部及曲柄軸部。曲柄軸箱部形成存在潤滑劑之潤滑空間。曲柄軸部配置於潤滑空間。曲柄軸部具有曲柄臂。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潤滑空間係指存在潤滑劑之空間,且空間內之零件被潤滑劑潤滑。潤滑劑例如為潤滑油或潤滑脂。 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機具有(1)無段變速機、(2)旋轉力傳遞機構、及(3)旋轉力轉換機構。(1)無段變速機具有第1皮帶輪、第2皮帶輪、乾式皮帶、及乾式皮帶箱部。第1皮帶輪可伴隨曲柄軸部之旋轉而旋轉。第1皮帶輪包含可沿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至少1個第1可動滑輪。乾式皮帶捲繞於第1皮帶輪及第2皮帶輪。乾式皮帶之與第1皮帶輪及第2皮帶輪之滑動部未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乾式皮帶箱部形成乾式空間。第1皮帶輪、第2皮帶輪及乾式皮帶配置於乾式空間。無段變速機係以第1旋轉軸線與曲柄旋轉軸線成為同一線上或平行之方式設置。第1旋轉軸線為第1可動滑輪之旋轉軸線。曲柄旋轉軸線為曲柄軸部之旋轉軸線。(2)旋轉力傳遞機構係傳遞電動馬達之旋轉力。(3)旋轉力轉換機構包含(a)旋轉部及(b)相對移動部。(a)旋轉部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b)相對移動部與旋轉部接觸。又,相對移動部可藉由旋轉部之旋轉力而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相對於旋轉部相對地移動。即,相對移動部可不構成為相對移動部自身可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旋轉力轉換機構係使第1可動滑輪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 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於如下位置:(i)沿曲柄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時,不與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或,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於如下位置:(ii)沿與曲柄旋轉軸線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即,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於溫度較高且遠離曲柄臂之位置。因此,藉由旋轉力轉換機構而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第1可動滑輪配置於遠離曲柄臂之位置。由此,捲繞於第1皮帶輪之乾式皮帶配置於距離曲柄臂更遠之位置。距離曲柄臂越遠,溫度越低。因此,可抑制乾式皮帶之熱劣化。 又,供相對移動部與旋轉部接觸之轉換接觸部配置於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於本說明書中,所謂使轉換接觸部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係指於潤滑空間內,並未隔離出配置轉換接觸部之空間。換言之,轉換接觸部係被存在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潤滑劑潤滑。對轉換接觸部,於變速時作用較大之轉矩。因此,轉換接觸部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即,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之轉換接觸部被存在於潤滑空間之潤滑劑潤滑。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之乾式皮帶箱部內另外設置形成供轉換接觸部配置之專用潤滑室之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以將專用潤滑室自乾式空間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即,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可防止乾式皮帶之熱劣化,同時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根據該構成,旋轉力轉換機構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即,於潤滑空間內,並未隔離出配置旋轉力轉換機構之空間。旋轉力轉換機構被存在於潤滑空間之潤滑劑潤滑。對旋轉力轉換機構所具有之轉換接觸部,作用較大之轉矩。因此,轉換接觸部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即,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之旋轉力轉換機構所具有之轉換接觸部被存在於曲柄軸箱部之潤滑劑潤滑。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之乾式皮帶箱部內另外設置形成供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之專用潤滑室之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以將專用潤滑室自乾式空間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包含旋轉部齒輪,該旋轉部齒輪嚙合於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之上述旋轉部,且受到上述電動馬達之旋轉力而旋轉,上述旋轉部齒輪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根據該構成,旋轉力傳遞機構包含嚙合於旋轉力轉換機構之上述旋轉部之旋轉部齒輪。旋轉部齒輪受到電動馬達之旋轉力而旋轉。旋轉部齒輪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於潤滑空間內,並未隔離出配置旋轉部齒輪之空間。此處,支持旋轉部齒輪之旋轉軸之兩端之軸承部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旋轉部齒輪之軸承部被存在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潤滑劑潤滑。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之乾式皮帶箱部另外設置形成供旋轉部齒輪之旋轉軸之軸承部配置之專用潤滑室的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以將專用潤滑室自乾式空間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進一步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旋轉部齒輪係由金屬形成。 根據該構成,旋轉部齒輪係由金屬形成。金屬之強度高於樹脂之強度。因此,可提高引擎單元之耐久性。又,與旋轉部齒輪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部齒輪之尺寸變小。而且,與旋轉部齒輪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力傳遞機構之尺寸為小型。由此,可抑制引擎單元之大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具有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該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包含將上述電動馬達之旋轉力傳遞至上述旋轉部齒輪之至少1個齒輪,上述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根據該構成,旋轉力傳遞機構具有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包含將電動馬達之旋轉力傳遞至旋轉部齒輪之至少1個齒輪。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於潤滑空間內,並未隔離出配置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之空間。此處,支持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齒輪之旋轉軸之兩端之軸承部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齒輪之軸承部被存在於潤滑空間之潤滑劑潤滑。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之乾式皮帶箱部形成供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之旋轉軸之軸承部配置之專用潤滑室的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以將專用潤滑室自乾式空間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進一步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上述至少一部分齒輪係由金屬形成。 根據該構成,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係由金屬形成。金屬之強度高於樹脂之強度。因此,可提高引擎單元之耐久性。又,與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之尺寸變小。而且,與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力傳遞機構之尺寸為小型。由此,可抑制引擎單元之大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根據該構成,旋轉力傳遞機構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於潤滑空間內,並未隔離出配置旋轉力傳遞機構之空間。旋轉力傳遞機構被存在於潤滑空間之潤滑劑潤滑。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之乾式皮帶箱部另外設置形成供旋轉力傳遞機構配置之專用潤滑室之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以將專用潤滑室自乾式空間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進一步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第1可動滑輪之上述第1旋轉軸線係與上述曲柄軸部之上述曲柄旋轉軸線配置於同一線上,且供上述第1可動滑輪安裝之第1軸部係與上述曲柄軸部一體地構成。 根據該構成,第1旋轉軸線係與曲柄旋轉軸線配置於同一線上。又,供第1可動滑輪安裝之第1軸部係與曲柄軸部一體地構成。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一體地構成亦可指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以成為一個構造物之方式成形。或,所謂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一體地構成亦可指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以不同之構造物成形,且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以成為一體之方式連接。因此,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及旋轉力傳遞機構配置於第1軸部之周邊。即,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及旋轉力傳遞機構配置於溫度較高且遠離曲柄臂之位置。而且,第1可動滑輪配置於遠離曲柄臂之位置。由此,捲繞於第1皮帶輪之乾式皮帶配置於距離曲柄臂更遠之位置。距離曲柄臂越遠,溫度越低。因此,可抑制乾式皮帶之熱劣化。又,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及旋轉力傳遞機構配置為小型。由此,可抑制引擎單元之大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第1可動滑輪之上述第1旋轉軸線係與上述曲柄軸部之上述曲柄旋轉軸線平行地配置,且供上述第1可動滑輪安裝之第1軸部係利用動力傳遞齒輪而與上述曲柄軸部連接。 根據該構成,第1可動滑輪之第1旋轉軸線係與曲柄軸部之曲柄旋轉軸線平行地配置。又,供第1可動滑輪安裝之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係利用動力傳遞齒輪而連接。因此,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於第1軸部之周邊。而且,可將旋轉力傳遞機構配置於曲柄軸部與第1軸部之間。即,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及旋轉力傳遞機構配置於溫度較高且遠離曲柄臂之位置。而且,第1可動滑輪配置於遠離曲柄臂之位置。由此,捲繞於第1皮帶輪之乾式皮帶配置於距離曲柄臂更遠之位置。距離曲柄臂越遠,溫度越低。因此,可抑制乾式皮帶之熱劣化。又,可提高旋轉力傳遞機構之配置之自由度。由此,可抑制引擎單元之大型化。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上述引擎單元進而具備移動量檢測部,該移動量檢測部具有與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接觸之接觸部,且檢測上述相對移動部相對於上述旋轉部沿上述第1旋轉軸線方向相對地移動之移動量,上述移動量檢測部之至少上述接觸部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具備檢測相對移動部之移動量之移動量檢測部。移動量係相對移動部相對於旋轉部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相對地移動之量。移動量檢測部具有與旋轉力轉換機構接觸之接觸部。移動量檢測部之至少接觸部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因此,供移動量檢測部與旋轉力轉換機構接觸之接觸部之動作變得平滑。而且,移動量檢測部與旋轉力轉換機構不受阻地移動,移動量檢測部之精度提高。又,藉由利用潤滑劑潤滑接觸部,而耐磨性提高,且經年變化減少,移動量檢測部之精度提高。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為螺紋機構或凸輪機構。 根據該構成,旋轉力轉換機構為螺紋機構。螺紋機構亦可包括例如內螺紋、及覆蓋內螺紋並與內螺紋嚙合之外螺紋。螺紋機構亦可包括例如滾珠螺桿、及與滾珠螺桿嚙合之滾珠螺桿軸。螺紋機構亦可包括例如花鍵螺帽、及與花鍵螺帽嚙合之花鍵軸。又,旋轉力轉換機構為凸輪機構。凸輪機構亦可包括例如旋轉之凸輪、及與凸輪接觸並滑動之凸輪從動件。凸輪機構亦可包括例如具有槽部之圓筒狀之凸輪、及插入至槽部之凸輪從動件。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轉換接觸部與上述曲柄軸部係利用共通之潤滑劑加以潤滑。 於潤滑轉換接觸部之潤滑劑與潤滑曲柄軸部之潤滑劑不同之情形時,必須以不使各潤滑劑混合之方式,設置用以將轉換接觸部自曲柄軸箱部隔離之密封構件。根據該構成,轉換接觸部與曲柄軸部係利用共通之潤滑劑加以潤滑。即,無需用以將轉換接觸部自曲柄軸箱部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於上述引擎單元中,上述共通之潤滑劑為潤滑油。 根據該構成,共通之潤滑劑為潤滑油。潤滑油與潤滑脂相比黏度較低。因此,潤滑油可廣泛存在於潤滑空間。即,可容易地潤滑配置於潤滑空間之轉換接觸部及曲柄軸部。 又,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上述旋轉部係以與上述第1旋轉軸線相同或平行之直線為中心進行旋轉。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潤滑空間係指存在潤滑劑且配置於內部之零件被潤滑劑潤滑之空間。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使某一零件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形成之潤滑空間係指於潤滑空間內,並未隔離出配置某一零件之空間。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曲柄臂之旋轉區域係指恰好供旋轉之曲柄臂收納之區域。於存在複數個曲柄臂之情形時,所謂曲柄臂之旋轉區域係指包含將複數個曲柄臂連接之連接部之供複數個曲柄臂進行旋轉之最大區域。 於本說明書中,乾式皮帶之滑動部係指與乾式皮帶之第1皮帶輪及第2皮帶輪接觸並滑動之部分。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一體地構成亦可指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以成為一個構造物之方式成形。或,所謂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一體地構成亦可指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由不同之構造物成形,且第1軸部與曲柄軸部以成為一體之方式連接。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皮帶輪之寬度係指由第1可動滑輪及第1固定滑輪形成之槽之寬度。 於本發明中,所謂某一零件之端部意指將零件之端與其附近部合併而得之部分。 於本說明書中,沿X方向排列之A與B係表示以下狀態。於自與X方向垂直之方向觀察A與B時,為A與B之兩者配置於表示X方向之任意直線上之狀態。於本發明中,於自Y方向觀察時沿X方向排列之A與B係表示以下狀態。於自Y方向觀察A與B時,為A與B之兩者配置於表示X方向之任意直線上之狀態。於此情形時,當自與Y方向不同之W方向觀察A與B時,為A與B中之任一者均未配置於表示X方向之任意直線上之狀態。再者,A與B亦可接觸。A與B亦可分離。於A與B之間亦可存在C。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A配置於B之前方係指以下狀態。A與B沿前後方向排列,且,A之與B對向之部分配置於B之前方。於該定義中,於B之前表面中之與A對向之部分為B之最前端之情形時,A配置於較B更靠前方。於該定義中,於B之前表面中之與A對向之部分並非B之最前端之情形時,A可配置於較B更靠前方,亦可不配置於較B更靠前方。該定義亦適用於除前後方向以外之方向。再者,所謂B之前表面係指自前方觀察B時可看見之面。根據B之形狀,所謂B之前表面並非連續之1個面,有包含複數個面之情形。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於左右方向觀察時A配置於B之前方係指以下狀態。於左右方向觀察時,A與B沿前後方向排列,且,於左右方向觀察時,A之與B對向之部分配置於B之前方。於該定義中,就三維而言,A與B亦可不沿前後方向排列。該定義亦適用於除前後方向以外之方向。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專業用語僅用於定義特定之實施例而並非意圖限制發明。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用語「及/或」包含一個或複數個關聯之被列舉之構成物的所有或全部組合。 於在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情形時,用語「包含、具備(including)」「包含、包括(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變化之使用特定出所記載之特徵、步驟、操作、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等效物的存在,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組件、及/或其等之群中之1者或複數者。於在本說明書中使用之情形時,用語「安裝」、「連接」、「結合」及/或其等之等效物被廣泛地使用,包含直接及間接之安裝、連接及結合之兩者。進而,「連接」及「結合」並不限定於物理性或機械性之連接或結合,可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電性連接或結合。 只要未作其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全部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之業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如通常所使用之已被辭典定義之用語般之用語應被解釋為具有與關聯之技術及本揭示之上下文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只要本說明書中未明確地定義,則無需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解釋。理解為於本發明之說明中揭示技術及步驟數。該等各者具有個別之利益,亦可分別與1種以上或某些情況下全部其他所揭示之技術一併使用。因此,為了加以明確,該說明限制無用地重複所有各步驟之可能之組合。雖然如此,應理解並認為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之此種組合全部存在於本發明及請求項之範圍內。 於以下說明中,為了進行說明,敍述多個具體之詳細情況以供完全理解本發明。然而,明確對業者而言無該等特定之詳細情況便可實施本發明。本揭示應被考慮作為本發明之例示,而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以下之圖式或說明所示之特定之實施形態者。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引擎單元,該引擎單元可防止乾式皮帶之熱劣化,同時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之燃料效率,且具備使用有乾式皮帶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首先,基於圖15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引擎單元6具備引擎本體部20、及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 引擎本體部20具有曲柄軸箱部22及曲柄軸部21。曲柄軸箱部22形成存在潤滑劑之潤滑空間22c。曲柄軸部21配置於潤滑空間22c。曲柄軸部21具有曲柄臂21a。 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具有無段變速機40、旋轉力傳遞機構80、及旋轉力轉換機構72。無段變速機40具有第1皮帶輪42、第2皮帶輪52、乾式皮帶32及乾式皮帶箱部31。第1皮帶輪42可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旋轉。第1皮帶輪42包含可沿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至少1個第1可動滑輪44。乾式皮帶32捲繞於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乾式皮帶32之與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之滑動部32a未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乾式皮帶箱部31形成乾式空間31a。第1皮帶輪42、第2皮帶輪52及乾式皮帶32配置於乾式空間31a。無段變速機40係以第1旋轉軸線Ap與曲柄旋轉軸線Ac成為同一線上或平行之方式設置。第1旋轉軸線Ap為第1可動滑輪44之旋轉軸線。曲柄旋轉軸線Ac為曲柄軸部21之旋轉軸線。 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電動馬達71之旋轉力。旋轉力轉換機構80包含旋轉部74及相對移動部73。旋轉部74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相對移動部73與旋轉部74接觸。又,相對移動部73可藉由旋轉部74之旋轉力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相對於旋轉部74相對地移動。旋轉力轉換機構72係使第1可動滑輪44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 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觀察時,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或,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 供相對移動部73與旋轉部74接觸之轉換接觸部70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22c。即,轉換接觸部70被存在於潤滑空間22c之潤滑劑潤滑。 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6具有以下特徵。 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溫度較高且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因此,藉由旋轉力轉換機構72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之第1可動滑輪44係配置於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由此,捲繞於第1皮帶輪42之乾式皮帶32係配置於距離曲柄臂21a更遠之位置。距離曲柄臂21a越遠,溫度越低。因此,可抑制乾式皮帶32之熱劣化。 對轉換接觸部70,於變速時作用較大之轉矩。因此,轉換接觸部70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即,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之方式配置之轉換接觸部70係由存在於潤滑空間22c之潤滑劑加以潤滑。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31a之乾式皮帶箱部31內另外設置形成供轉換接觸部70配置之專用潤滑室之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以將專用潤滑室自乾式空間31a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即,可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6之燃料效率。 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6可防止乾式皮帶32之熱劣化,同時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以下,對本發明之具體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係搭載有本發明之引擎單元之車輛(Vehicle)之一例。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自乘坐於機車1之下述座部8之騎乘者觀察時之車輛前後方向,所謂左右方向係指自乘坐於座部8之騎乘者觀察時之車輛左右方向(車輛寬度方向)。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圖中之箭頭F、箭頭B、箭頭U、箭頭D、箭頭L、箭頭R分別表示前方、後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又,於以下說明之具體之實施形態中,具有圖15之實施形態之全部構成。而且,對於與圖15之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附上相同之符號。 [機車之整體構成] 基於圖1對機車1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 機車1具備前輪2、後輪3及車體框架(未圖示)。車體框架為底架型之車體框架。車體框架於其前部具有頭管(未圖示)。於頭管,可旋轉地插入有轉向軸(未圖示)。轉向軸之上端部連結於把手單元4。於把手單元4,固定有一對前叉5之上端部。前叉5之下端部支持前輪2。 於車體框架,可擺動地支持有引擎單元6。引擎單元6配置於較下述座部8更靠下方。引擎單元6之後端部支持後輪3。引擎單元6係於凸座部6b,與後避震器28之一端部連結。後避震器28之另一端部連結於車體框架。 於車體框架之上部,支持有座部8。前叉5之上部由前外殼9覆蓋。於座部8之下方配置有側外殼10。於前外殼9與側外殼10之間配置有腳踏板11。腳踏板11配置於機車1之下部之左右兩側。 於座部8之下方配置有燃料槽(未圖示)。又,車體框架係供支持對各種感測器或控制裝置(未圖示)等電子設備供給電力之電池(未圖示)。控制裝置控制機車1之各部之動作。 引擎單元6具備引擎本體部20及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包含無段變速機40。無段變速機40具有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第1皮帶輪42配置於第2皮帶輪52之前方。又,無段變速機40具有捲繞於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之乾式皮帶32。 雖未圖示,但於把手單元4設置有加速器握把及煞車桿。加速器握把被操作用來調整引擎之輸出。煞車桿被操作用來抑制前輪2之旋轉。又,於把手單元4,設置有主開關等各種開關。 [引擎單元之整體構成] 基於圖2及圖4對引擎單元6進行說明。再者,於圖2中,省略曲柄軸部21及無段變速機40之記載。 引擎單元6具有引擎本體部20及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將引擎本體部20之動力傳遞至後輪3。 [引擎本體部之構成] 首先,對引擎本體部20進行說明。引擎本體部20係具有1個氣缸之單氣缸引擎。引擎本體部20係重複進氣衝程、壓縮衝程、燃燒衝程(膨脹衝程)、及排氣衝程之四衝程一循環引擎。 引擎本體部20具有曲柄軸部21、曲柄軸箱部22、氣缸體23、氣缸頭24、及頭蓋25。頭蓋25形成引擎單元6之前部。曲柄軸箱部22形成存在潤滑劑之潤滑空間22c。潤滑劑為潤滑油。曲柄軸部21配置於潤滑空間22c。氣缸頭24連接於頭蓋25之後端部。氣缸體23連接於氣缸頭24之後端部。 引擎本體部20為強制空冷式之引擎。引擎本體部20具有護罩20a。護罩20a係遍及全周覆蓋氣缸體23及氣缸頭24。進而,護罩20a覆蓋曲柄軸箱部22之右部。於護罩20a之右部,形成有空氣流入口20b。又,於護罩20a之前部,形成有空氣排出口(未圖示)。下述曲柄軸部21之右端部係自曲柄軸箱部22突出,且連結於冷卻風扇20c。冷卻風扇20c係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被旋轉驅動。藉由冷卻風扇20c之驅動,而將空氣自空氣流入口20b導入至護罩20a內。被導入至護罩20a內之空氣與下述氣缸體23之冷卻片23b接觸,藉此,使氣缸體23散熱。被導入至護罩20a內之空氣係自空氣排出口排出。 於氣缸體23,形成有氣缸孔23a。氣缸孔23a之中心軸線為氣缸軸線。引擎本體部20係使氣缸軸線大幅地前傾而搭載於車體框架。氣缸軸線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為0度以上且45度以下。於氣缸孔23a,活塞26滑動自如地被收容。藉由氣缸頭24之下表面、氣缸孔23a及活塞26而形成燃燒室24a。於氣缸頭24,設置有點火裝置24b。點火裝置24b係於燃燒室24a內對燃料與空氣之混合氣體進行點火。 曲柄軸部21具有2個曲柄臂21a及2個曲柄主軸部21b。2個曲柄臂21a配置於2個曲柄主軸部21b之間。2個曲柄臂21a係藉由偏心軸(未圖示)而連接。偏心軸之軸中心係自曲柄軸部21之旋轉中心偏心。於曲柄軸部21之偏心軸,經由連桿26a而連接有活塞26。於右曲柄臂21a之右側,配置有軸承27a。於左曲柄臂21a之左側,配置有軸承27b。曲柄軸部21係經由軸承27a及軸承27b而支持於曲柄軸箱部22。於曲柄軸部21嵌著有驅動凸輪鏈條鏈輪28a。又,於氣缸頭24,配置有被動凸輪鏈條鏈輪28b。而且,於驅動凸輪鏈條鏈輪28a與被動凸輪鏈條鏈輪28b架設有凸輪鏈條28c。被動凸輪鏈條鏈輪28b安裝於閥動凸輪軸28d。曲柄軸部21之旋轉力係經由凸輪鏈條28c而傳遞至閥動凸輪軸28d。閥動凸輪軸28d係與曲柄軸部21同步地,分別於所需之時序開閉驅動未圖示之進氣閥及排氣閥。 又,於曲柄軸部21,連結有與發電機一體化之啟動馬達90。啟動馬達90係於引擎啟動時使曲柄軸部21旋轉。又,發電機係藉由曲柄軸部21之旋轉力而產生電力。再者,啟動馬達與發電機亦可分開地構成。 [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整體構成] 其次,基於圖3~圖6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進行說明。圖3係表示圖2中已自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卸除乾式皮帶箱部31之狀態之圖。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具有無段變速機40、旋轉力傳遞機構80及旋轉力轉換機構72。 [無段變速機之構成] 無段變速機40具有乾式皮帶箱部31、乾式皮帶32、第1軸部41、第1皮帶輪42、第2軸部51及第2皮帶輪52。 如圖4所示,乾式皮帶箱部31配置於氣缸體23之後方。乾式皮帶箱部31亦稱為傳動箱部。乾式皮帶箱部31收容第1皮帶輪42、第2皮帶輪52及乾式皮帶32。乾式皮帶箱部31係自氣缸體23之後端部朝車輛後方設置至後輪3為止。於乾式皮帶箱部31之下部形成有懸架部33。於懸架部33,朝車輛前方形成有前凸座部31b。前凸座部31b係藉由樞軸(未圖示)而可旋動地被車體框架支持。於懸架部33,安裝有濾油器34。乾式皮帶箱部31形成乾式空間31a。 乾式皮帶32捲繞於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乾式皮帶32具有與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一起滑動之滑動部32a。滑動部32a未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於本說明書中,乾式皮帶32之滑動部32a係指乾式皮帶32之與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接觸並滑動之部分。 第1軸部41係與曲柄軸部21一體地成形於曲柄軸部21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左端。第1旋轉軸線Ap配置於曲柄旋轉軸線Ac上。第1軸部41可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旋轉。即,第1軸部41為驅動軸部。而且,第1軸部41被傳遞曲柄軸部21之動力。於圖4之例中,第1軸部41係較捲繞於曲柄軸部21之凸輪鏈條28c更靠左側之部分。第1軸部41之直徑小於捲繞有凸輪鏈條28c之曲柄軸部21之部分之直徑。第1部軸41係以車輛左右方向之左側部分較右側部分直徑變小之方式形成。第1軸部41係貫通曲柄軸箱部22而形成。即,於車輛左右方向,第1軸部41之右部配置於形成在曲柄軸箱部22之潤滑空間22c。又,第1軸部41之左部配置於形成在乾式皮帶箱部31之乾式空間31a。 第1皮帶輪42安裝於第1軸部41。第1皮帶輪42具備軸環構件43a、軸環構件43b、第1可動滑輪44及第1固定滑輪45。軸環構件43a及軸環構件43b形成為圓筒狀。軸環構件43a及軸環構件43b係連結而構成。軸環構件43a及軸環構件43b配置於第1軸部41之外周面。軸環構件43a及軸環構件43b係介隔間隔件46及盤形簧46a,被鎖定螺母47緊固於第1軸部41。軸環構件43a及軸環構件43b係與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一起旋轉。軸環構件43a配置於較第1固定滑輪45更靠車輛左右方向之右側。軸環構件43b配置於較軸環構件43a更靠車輛左右方向之右側。第1可動滑輪44配置於軸環構件43a之外周面。如圖6所示,第1可動滑輪44及第1固定滑輪45配置於較曲柄軸箱部22更靠車輛左右方向之左側。即,第1可動滑輪44及第1固定滑輪45配置於乾式空間31a。第1可動滑輪44配置於曲柄軸部21之旋轉軸線即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上。即,第1可動滑輪44配置於第1軸部41之旋轉軸線方向上。第1軸部41之旋轉軸線與第1可動滑輪44之旋轉軸線即第1旋轉軸線Ap相同。 如圖5所示,於第1可動滑輪44之右端部,一體地成形有滑動構件44a。即,滑動構件44a連結於第1可動滑輪44。滑動構件44a形成為圓筒狀。於軸環構件43b之外周面,沿著第1旋轉軸線Ap方向形成有狹縫44b。於圖5之例中,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為車輛左右方向。第1可動滑輪44及滑動構件44a具有花鍵44c。花鍵44c插入至軸環構件43b之狹縫44b。花鍵44c構成為可沿著狹縫44b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藉此,第1可動滑輪44及滑動構件44a可沿著軸環構件43b之狹縫44b沿第1可動滑輪44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另一方面,花鍵44c構成為無法於狹縫44b內沿第1可動滑輪44之旋轉方向移動。藉此,第1可動滑輪44及滑動構件44a係與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一起旋轉。再者,於第1可動滑輪44之內周面與軸環構件43a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44d。形成於滑動構件44a與軸環構件43a之間之空間係與潤滑空間22c連通。狹縫44b暴露於潤滑空間22c。狹縫44b被存在於潤滑空間22c之潤滑油潤滑。密封構件44d係防止潤滑狹縫44b之潤滑油自潤滑空間22c洩漏至乾式空間31a。 如上所述,滑動構件44a一體地成形於第1皮帶輪42之第1可動滑輪44之右端部。滑動構件44a安裝於軸環構件43a及軸環構件43b。滑動構件44a之右端部形成為直徑較其他部分小。於滑動構件44a之右端部之外周面嵌合有下述移動部軸承75。滑動構件44a係貫通曲柄軸箱部22而形成。於滑動構件44a之外周面與曲柄軸箱部22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22d。密封構件22d係防止潤滑油自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洩漏至乾式空間31a。 第1固定滑輪45係以與軸環構件43a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左面接觸之方式花鍵嵌合於第1軸部41。於第1固定滑輪45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左側,於第1軸部41之左端部配置有間隔件46、盤形簧46a及鎖定螺母47。藉由將鎖定螺母47緊固,而使得第1固定滑輪45無法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地固定於第1軸部41。即,第1固定滑輪45係與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一起旋轉。於第1固定滑輪45之左面,一體地形成有呈放射狀配置之多個冷卻片45c。於乾式皮帶箱部31之前部,形成有空氣流入口(未圖示)。第1固定滑輪45係伴隨第1軸部41之旋轉而被旋轉驅動。即,第1固定滑輪45係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被旋轉驅動。藉由使多個冷卻片45c旋轉,而自空氣流入口向乾式皮帶箱部31內導入空氣。即,冷卻片45c係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乾式皮帶箱部31內。被導入至乾式皮帶箱部31內之空氣與第1皮帶輪42、第2皮帶輪52及乾式皮帶32接觸。藉此,使第1皮帶輪42、第2皮帶輪52及乾式皮帶32散熱。乾式皮帶箱部31內之空氣係自乾式皮帶箱部31之後部或下部之空氣排出口(未圖示)排出。 如此,第1軸部41係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旋轉。第1可動滑輪44與第1固定滑輪45係伴隨第1軸部41之旋轉而被旋轉驅動。第1可動滑輪44係伴隨滑動構件44a之移動而沿其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第1固定滑輪45無法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 第1可動滑輪44與第1固定滑輪45固持乾式皮帶32。第1可動滑輪44之與第1固定滑輪45對向之面係與乾式皮帶32之滑動部32a接觸。第1固定滑輪45之與第1可動滑輪44對向之面係與乾式皮帶32之滑動部32a接觸。乾式皮帶32係伴隨第1可動滑輪44與第1固定滑輪45之旋轉而旋轉。 如圖4所示,第2軸部51之旋轉軸線方向係與第1旋轉軸線Ap方向平行地配置。第2軸部51為從動軸部。於乾式皮帶箱部31之後端部之右方,配置有齒輪箱部61。齒輪箱部61連接於配置在齒輪箱部61之右方之箱本體部62。於齒輪箱部61及箱本體部62,形成存在潤滑油之潤滑空間60a。第2軸部51係貫通齒輪箱部61而形成。即,於車輛左右方向,第2軸部51之右部配置於由齒輪箱部61及箱本體部62形成之潤滑空間60a。又,第2軸部51之左部配置於由乾式皮帶箱部31形成之乾式空間31a。又,使後輪3旋轉之驅動軸部60配置於潤滑空間60a。驅動軸部60之旋轉軸線方向係與第2軸部51之旋轉軸線方向平行地配置。又,於潤滑空間60a,與第2軸部51之旋轉軸線方向及驅動軸部60之旋轉軸線方向平行地配置第2主軸部(未圖示)之旋轉軸線方向。於第2軸部51之外周面與齒輪箱部61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51a。密封構件51a係防止潤滑油自潤滑空間60a洩漏至乾式空間31a。 第2軸部51係經由軸承61a而支持於齒輪箱部61。又,第2軸部51之右端部係經由軸承62a而支持於箱本體部62。又,第2軸部51之左端部係經由軸承63及間隔件63a而支持於乾式皮帶箱部31。 第2皮帶輪52安裝於第2軸部51。第2皮帶輪52具備軸環構件53、第2可動滑輪54及第2固定滑輪55。軸環構件53形成為圓筒狀。軸環構件53係經由軸承55a及軸承55b而可旋轉地安裝於第2軸部51之外周面。又,軸環構件53無法沿第2可動滑輪54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地安裝於第2軸部51。滑動構件53a安裝於軸環構件53。滑動構件53a配置於第2可動滑輪54之內周面與軸環構件53之外周面之間。滑動構件53a連結於第2可動滑輪54。於軸環構件53之外周面,沿著第2可動滑輪54之旋轉軸線方向,形成狹縫53b。於圖4之例中,第2可動滑輪54之旋轉軸線方向為車輛左右方向。滑動構件53a具有扳手53c。扳手53c插入至狹縫53b。扳手53c構成為可沿第2可動滑輪54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藉此,滑動構件53a及第2可動滑輪54可沿著軸環構件53之狹縫53b,沿第2軸部51之軸向移動。另一方面,扳手53c構成為無法沿第2可動滑輪54之旋轉方向移動。藉此,滑動構件53a及第2可動滑輪54係伴隨軸環構件53之旋轉而旋轉。 第2固定滑輪55嵌合併固定於軸環構件53。即,第2固定滑輪55係經由軸環構件53而安裝於第2軸部51。第2固定滑輪55係伴隨軸環構件53之旋轉而旋轉。第2固定滑輪55不伴隨第2軸部51之旋轉而旋轉。又,第2固定滑輪55無法沿第2可動滑輪54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地安裝於軸環構件53。 如此,第2可動滑輪54及第2固定滑輪55係伴隨軸環構件53之旋轉而被旋轉驅動。第2可動滑輪54係伴隨滑動構件53a之移動而沿其旋轉軸線方向移動。第2固定滑輪55無法沿第2可動滑輪54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 第2可動滑輪54及第2固定滑輪55固持乾式皮帶32。第2可動滑輪54之與第2固定滑輪55對向之面係與乾式皮帶32之滑動部32a接觸。第2固定滑輪55之與第2可動滑輪54對向之面係與乾式皮帶32之滑動部32a接觸。乾式皮帶32係伴隨第1可動滑輪44與第1固定滑輪45之旋轉而旋轉。第2可動滑輪54及第2固定滑輪55係伴隨乾式皮帶32之旋轉而旋轉。 於較第2皮帶輪52更靠左側配置有離心式離合器56。離心式離合器56安裝於第2軸部51。離心式離合器56具備配重臂56a、配重56b及外離合器56c。配重臂56a嵌合併固定於軸環構件53。配重臂56a係與軸環構件53一起旋轉。配重56b可於第2軸部51之徑向擺動地安裝於配重臂56a。外離合器56c係以包圍配重56b之方式配置。外離合器56c嵌合併固定於第2軸部51。外離合器56c係與第2軸部51一起旋轉。於第2可動滑輪54與配重臂56a之間配設有彈簧57。第2可動滑輪54被該彈簧57朝第2皮帶輪52之有效直徑變大之方向彈推。 伴隨第2皮帶輪52之轉速上升,配重56b因離心力而朝第2軸部51之徑向外側移動,並抵接於外離合器56c之內表面。藉此,配重臂56a與外離合器56c嵌合。藉此,軸環構件53與第2軸部51一起旋轉。而且,第2皮帶輪52之旋轉力被傳遞至第2軸部51。而且,第2軸部51之旋轉力係經由未圖示之第2主軸部及驅動軸部60而傳遞至後輪3。 乾式皮帶32捲繞於第1皮帶輪42及第2皮帶輪52。乾式皮帶32為橡膠製或合成樹脂製之傳動皮帶。於圖4中,以實線表示之乾式皮帶32表示位於低速位置(低檔位置)之乾式皮帶32,以二點鏈線表示之乾式皮帶32表示位於高速位置(高檔位置)之乾式皮帶32。此處,所謂乾式皮帶32之高檔位置係第1皮帶輪42之寬度最小之位置。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第1皮帶輪42之寬度係指由第1可動滑輪44及第1固定滑輪45形成之槽之寬度。即,所謂乾式皮帶32之高檔位置係捲繞於第1皮帶輪42之乾式皮帶32之卷徑最大之位置,且變速比最低之位置。另一方面,所謂乾式皮帶32之低速位置(低檔位置)係指第1皮帶輪42之寬度最大之位置。即,所謂乾式皮帶32之低檔位置係捲繞於第1皮帶輪42之乾式皮帶32之卷徑最小之位置,且變速比最高之位置。乾式皮帶32配置於乾式皮帶箱部31內之乾式空間31a。 [旋轉力轉換機構之構成] 如圖5所示,旋轉力轉換機構72包含相對移動部73及旋轉部74。旋轉力轉換機構72係使第1可動滑輪44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旋轉力轉換機構72暴露於潤滑空間22c。如圖3所示,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觀察時,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又,如圖5所示,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旋轉力轉換機構72詳細而言成為以下構造。 旋轉部74具有固定螺絲部74a及旋轉部軸承76。固定螺絲部74a係經由旋轉部軸承76而支持於第1軸部41。固定螺絲部74a不伴隨第1軸部41之旋轉而旋轉。固定螺絲部74a具有皮帶輪側齒輪79。皮帶輪側齒輪79固定於固定螺絲部74a之右端部。皮帶輪側齒輪79之直徑大於第1皮帶輪42之直徑。再者,皮帶輪側齒輪79之直徑亦可為第1皮帶輪42之直徑以下。皮帶輪側齒輪79固定於固定螺絲部74a。於皮帶輪側齒輪79之左面,設置有3個螺栓79a(參照圖3)。3個螺栓79a係與皮帶輪側齒輪79一起旋轉。皮帶輪側齒輪79嚙合於旋轉力傳遞齒輪82。皮帶輪側齒輪79係藉由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力而旋轉。即,旋轉部74係藉由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力而旋轉。旋轉力傳遞齒輪82包含於旋轉力傳遞機構80。即,旋轉部74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 相對移動部73具有圓筒狀之可動螺絲部73a、突起部73b、移動部軸承75、及環形體77。移動部軸承75嵌合於可動螺絲部73a之內側。即,於可動螺絲部73a之內周面配置有移動部軸承75之外周面。滑動構件44a嵌合於移動部軸承75之內側。即,於移動部軸承75之內周面配置有滑動構件44a之右端部。可動螺絲部73a係經由移動部軸承75而連接於滑動構件44a。 於可動螺絲部73a之外周面,形成有突起部73b。可動螺絲部73a之較突起部73b更靠右側部分形成為直徑小於可動螺絲部73a之較突起部73b更靠左側部分。於可動螺絲部73a之較突起部73b更靠右側之外周面,藉由壓入而結合有環形體77。環形體77無法朝可動螺絲部73a之較突起部73b更靠左側移動。於環形體77,形成有形成U字型孔部77b之止轉部77a(參照圖3)。於形成於止轉部77a之孔部77b,插入有固定於曲柄軸箱部22之螺栓78。藉由將螺栓78插入至止轉部77a,環形體77無法朝第1可動滑輪44之旋轉方向旋轉。即,相對移動部73構成為藉由環形體77而無法朝第1可動滑輪44之旋轉方向旋轉。 相對移動部73與旋轉部74接觸。於相對移動部73之可動螺絲部73a之內周面形成有母螺紋73c。於旋轉部74之固定螺絲部74a之外周面形成有公螺紋74b。再者,亦可為於可動螺絲部73a之內周面形成公螺紋,於固定螺絲部74a之外周面形成母螺紋。可動螺絲部73a之母螺紋73c及固定螺絲部74a之公螺紋74b係沿著第1旋轉軸線Ap方向之剖面為梯形之梯形螺紋。固定螺絲部74a之公螺紋74b嚙合於可動螺絲部73a之母螺紋73c。即,固定螺絲部74a與可動螺絲部73a嚙合並接觸。可動螺絲部73a及固定螺絲部74a係利用母螺紋73c及公螺紋74b而接觸。將可動螺絲部73a之母螺紋73c及固定螺絲部74a之公螺紋74b稱為轉換接觸部70。作為轉換接觸部70之可動螺絲部73a之母螺紋73c及固定螺絲部74a之公螺紋74b係暴露於潤滑空間22c。 旋轉部74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即,固定螺絲部74a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另一方面,相對移動部73構成為無法旋轉。即,可動螺絲部73a構成為無法旋轉。藉此,嚙合於固定螺絲部74a之可動螺絲部73a係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相對移動部73構成為藉由旋轉部74之旋轉力而可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相對於旋轉部74相對地移動。若可動螺絲部73a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則與滑動構件44a連結之第1可動滑輪44沿其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再者,根據旋轉部74之旋轉方向為正向旋轉亦或為反向旋轉,相對移動部73進行移動之旋轉軸線Ap之方向變化。 第1可動滑輪44沿其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藉此,自高檔位置變化為低檔位置。若第1可動滑輪44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朝右側移動,則相對移動部73所具有之止轉部77a與3個螺栓79a中之任一者碰觸。於是,相對移動部73無法實現第1旋轉軸線Ap方向之移動。即,3個螺栓79a使得相對移動部73無法實現第1旋轉軸線Ap方向之移動。3個螺栓79a與皮帶輪側齒輪79抵接之位置為第1可動滑輪44之低檔位置。於軸環構件43a之外周面之左端部,於與第1固定滑輪45接觸之位置結合有支持構件44e。支持構件44e形成為圓筒狀。若第1可動滑輪44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朝左側移動,則第1可動滑輪44抵接於支持構件44e。第1可動滑輪44抵接於支持構件44e之位置為第1可動滑輪44之高檔位置。 [旋轉力傳遞機構之構成] 旋轉力傳遞機構80具有輸出齒輪81、旋轉力傳遞齒輪82、旋轉軸82a及旋轉部齒輪83。輸出齒輪81、旋轉力傳遞齒輪82、旋轉軸82a及旋轉部齒輪83為金屬製。旋轉力傳遞機構80係暴露於潤滑空間22c。 圖5所示之電動馬達71配置於氣缸體23(參照圖4)與節流閥體(未圖示)之間。電動馬達71係藉由螺栓71a而固定於曲柄軸箱部22之外側壁。於電動馬達71之旋轉軸71b,形成有輸出齒輪81。電動馬達71之旋轉軸71b及輸出齒輪81係暴露於潤滑空間22c。 旋轉力傳遞機構80係傳遞電動馬達71之旋轉力。旋轉力傳遞機構80係將電動馬達71之旋轉力傳遞至第1可動滑輪44之皮帶輪側齒輪79。輸出齒輪81一體地成形於旋轉軸71b。輸出齒輪81嚙合於旋轉力傳遞齒輪82(參照圖3及圖6)。旋轉部齒輪83係藉由壓入而固定於旋轉軸82a。旋轉部齒輪83之左部形成為直徑較右部小。旋轉力傳遞齒輪82係藉由壓入而固定於旋轉部齒輪83之左部。旋轉部齒輪83係伴隨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而旋轉。旋轉部齒輪83嚙合於皮帶輪側齒輪79。即,旋轉部齒輪83係嚙合於旋轉力轉換機構72之旋轉部74所具有之皮帶輪側齒輪79且受到電動馬達71之旋轉力而旋轉之齒輪。 旋轉力傳遞齒輪82及旋轉軸82a構成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旋轉軸82a之兩端部無法沿軸向移動地支持於曲柄軸箱部22。旋轉力傳遞齒輪82與輸出齒輪81相比直徑較大。旋轉部齒輪83與旋轉力傳遞齒輪82相比直徑較小。皮帶輪側齒輪79與旋轉部齒輪83相比直徑較大。電動馬達71之轉速係藉由旋轉力傳遞機構80而減速。 如圖3及圖5所示,旋轉力傳遞機構80係以於車輛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與曲柄軸箱部22重疊之方式配置。旋轉力傳遞機構80暴露於潤滑空間22c。又,旋轉軸71b及旋轉軸82a配置於第1軸部41之右部之上方。 於較皮帶輪側齒輪79更靠車輛左右方向之左側,配置有移動量檢測部85。移動量檢測部85配置於曲柄軸箱部22內。移動量檢測部85為旋轉感測器。移動量檢測部85之感測器軸85a配置於與第1軸部41垂直之方向。感測器軸85a之端部支持於曲柄軸箱部22(參照圖2)。於感測器軸85a安裝有感測器臂85b。感測器臂85b與相對移動部73接觸並旋轉。更詳細而言,與相對移動部73之可動螺絲部73a接觸並旋轉。感測器臂85b於外周部具有切口部85c。切口部85c與可動螺絲部73a之端部接觸。切口部85c為本發明中之接觸部。切口部85c係以始終供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之可動螺絲部73a之端部接觸之方式構成。當可動螺絲部73a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時,與可動螺絲部73a接觸之切口部85c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而使得感測器臂85b旋轉。即,當第1皮帶輪42於低檔位置與高檔位置之間變化時,與可動螺絲部73a接觸之感測器臂85b旋轉。如此,移動量檢測部85係檢測相對移動部73之第1旋轉軸線方向之移動位置。即,移動量檢測部85係檢測第1可動滑輪44及滑動構件44a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之移動量。移動量檢測部85暴露於潤滑空間22c。 [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動作] 此處,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之動作進行說明。 當引擎轉速伴隨加速器操作而上升時,基於根據引擎轉速而預先設定之變速比來進行變速。而且,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係以乾式皮帶32成為根據變速比而設定之皮帶卷徑之方式控制電動馬達71之旋轉。輸出齒輪81係伴隨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旋轉力傳遞齒輪82係伴隨所嚙合之輸出齒輪81之旋轉而旋轉。旋轉部齒輪83係伴隨固定於與旋轉部齒輪83相同之旋轉軸82a之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而旋轉。皮帶輪側齒輪79係伴隨嚙合於皮帶輪側齒輪79之旋轉部齒輪83之旋轉而旋轉。當皮帶輪側齒輪79旋轉時,固定於皮帶輪側齒輪79之旋轉部74旋轉。而且,與旋轉部74嚙合之相對移動部73沿軸向移動。相對移動部73沿軸向移動與電動馬達71之旋轉量相應之距離。伴隨於此,第1可動滑輪44朝高檔位置移動特定量。即,旋轉力轉換機構72係使捲繞有乾式皮帶32之第1皮帶輪42之寬度連續地變化。而且,第1皮帶輪42成為所設定之皮帶卷徑。換言之,旋轉力轉換機構72係使捲繞於第1皮帶輪42之乾式皮帶32之卷徑連續地變化。如此,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可藉由電動馬達71而無階段地控制無段變速機40之變速比。 [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密封構件] 此處,基於圖7,比較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及專利文獻1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 如圖7(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6係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設置有2個密封構件,以防止潤滑油自潤滑空間22c洩漏至乾式空間31a。第1個密封構件係配置於滑動構件44a之外周面與曲柄軸箱部22之間之密封構件22d。密封構件22d與旋轉並滑動之滑動構件44a接觸。滑動構件44a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旋轉。又,滑動構件44a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就密封構件22d而言,於曲柄軸部21旋轉之期間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又,就密封構件22d而言,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第2個密封構件係配置於第1可動滑輪44之端部與軸環構件43a之間之密封構件44d。密封構件44d與第1可動滑輪44一起滑動。密封構件44d與軸環構件43a接觸。第1可動滑輪44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就密封構件44d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就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6而言,於密封構件中,密封構件22d之電阻尤其大。 如圖7(b)所示,專利文獻1之引擎單元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具備第1皮帶輪130。第1皮帶輪130具備第1可動滑輪131及第1固定滑輪132。於第1皮帶輪130,捲繞有乾式皮帶133。第1軸部101係與曲柄軸部135一體地形成。滑動構件106係安裝於第1可動滑輪131,且可滑動地支持於第1軸部101。又,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具有經由軸承116而支持於滑動構件106之旋轉部115。又,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具有嚙合於旋轉部115且被曲柄軸箱部102阻止旋轉之相對移動部110。於相對移動部110與第1軸部101之間,配置有軸承112。於專利文獻1之引擎單元中,曲柄軸箱部102形成存在潤滑劑之潤滑空間136。曲柄軸部135配置於潤滑空間136。又,安裝於第1軸部101之外周之軸環構件105、滑動構件106、相對移動部110、支持構件111、軸承112、旋轉部115及軸承116形成存在潤滑劑之專用潤滑室117。乾式皮帶133配置於乾式空間137。 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具有皮帶輪側齒輪113、馬達側齒輪120、旋轉傳遞小齒輪124、旋轉傳遞大齒輪127及輸出齒輪128。皮帶輪側齒輪113嚙合於旋轉部115。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具有包括旋轉傳遞小齒輪124及旋轉傳遞大齒輪127之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馬達側齒輪120嚙合於皮帶輪側齒輪113。旋轉傳遞小齒輪124嚙合於馬達側齒輪120。馬達側齒輪120係藉由馬達側軸121而旋轉。旋轉傳遞小齒輪124係藉由旋轉力傳遞齒輪軸125而旋轉。旋轉傳遞大齒輪127安裝於旋轉力傳遞齒輪軸125,且藉由旋轉力傳遞齒輪軸125而旋轉。輸出齒輪128嚙合於旋轉傳遞大齒輪127。輸出齒輪128形成於電動馬達138之旋轉軸129。於分別設置於使馬達側齒輪120旋轉之馬達側軸121之兩端121a之軸承122,形成有被潤滑劑潤滑之專用潤滑室122a。又,於分別設置於旋轉力傳遞齒輪軸125之兩端125a之軸承126,形成有被潤滑劑潤滑之專用潤滑室126a。皮帶輪側齒輪113、馬達側齒輪120、旋轉傳遞小齒輪124、旋轉傳遞大齒輪127、輸出齒輪128配置於由未圖示之乾式皮帶箱部形成之乾式空間137。 專利文獻1之引擎單元係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設置有10個密封構件,以防止潤滑油自專用潤滑室117、122a、126a、136洩漏至乾式空間137。第1個密封構件係配置於第1軸部101之外周面與曲柄軸箱部102之間之密封構件103。密封構件103與旋轉之第1軸部101接觸。第1軸部101係伴隨曲柄軸部135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103而言,於曲柄軸部135旋轉之期間,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第2個密封構件係配置於軸環構件105與滑動構件106之間之密封構件107。密封構件107係與第1可動滑輪131一起滑動。密封構件107與軸環構件105接觸。滑動構件106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就密封構件107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第3個密封構件係設置於介於相對移動部110與支持第1軸部101之支持構件111之間之軸承112的密封構件112a。密封構件112a與軸承112接觸。軸承112係伴隨曲柄軸部135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112a而言,於曲柄軸部135旋轉之期間,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第4個密封構件係配置於相對移動部110與皮帶輪側齒輪113之間之密封構件114。密封構件114與旋轉並滑動之旋轉部115接觸。旋轉部115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又,旋轉部115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就密封構件114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又,就密封構件114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第5個密封構件係設置於介於旋轉部115與滑動構件106之間之軸承116之密封構件116a。密封構件116a與軸承116接觸。軸承116係伴隨曲柄軸部135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116a而言,於曲柄軸部135旋轉之期間,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第6個及第7個密封構件為設置於軸承122之密封構件122b,該軸承122分別設置於使與皮帶輪側齒輪113嚙合之馬達側齒輪120旋轉之馬達側軸121之兩端121a。密封構件122b與軸承122接觸。軸承122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122b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第8個及第9個密封構件為設置於軸承126之密封構件126b,該軸承126分別設置於使與馬達側齒輪120嚙合之旋轉傳遞小齒輪124旋轉之旋轉力傳遞齒輪軸125之兩端125a。密封構件126b與軸承126接觸。軸承126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126b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第10個密封構件係設置於第1可動滑輪131與軸環構件105之間之密封構件107a。密封構件107a與滑動之軸環構件105接觸。軸環構件105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就密封構件107a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於專利文獻1之引擎單元中,於密封構件中,密封構件103、112a、116a之電阻尤其大。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少於專利文獻1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 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6具有以下特徵。 供相對移動部73與旋轉部74接觸之轉換接觸部70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22c。對轉換接觸部70,於變速時作用較大之轉矩。因此,轉換接觸部70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即,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之轉換接觸部70係利用存在於曲柄軸箱部22之共通之潤滑劑加以潤滑。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31a之乾式皮帶箱部31另外設置形成供轉換接觸部70配置之專用潤滑室之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於將轉換接觸部70自乾式空間31a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即,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6可防止乾式皮帶32之熱劣化,同時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又,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即,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溫度較高且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藉由旋轉力轉換機構72而沿旋轉軸線Ac方向移動之第1可動滑輪44係配置於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由此,捲繞於第1皮帶輪42之乾式皮帶32係配置於距離曲柄臂21a更遠之位置。距離曲柄臂21a越遠,溫度越低。因此,可抑制乾式皮帶32之熱劣化。 又,旋轉力傳遞機構80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22c。因此,可不於形成乾式空間31a之乾式皮帶箱部31另外設置形成供旋轉力傳遞機構80配置之專用潤滑室之專用潤滑箱部。即,無需用以將旋轉力傳遞機構80自乾式空間31a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進一步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6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又,旋轉部齒輪83係由金屬形成。金屬之強度高於樹脂之強度。因此,可提高引擎單元6之耐久性。又,與旋轉部齒輪83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部齒輪83之尺寸變小。而且,與旋轉部齒輪83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力傳遞機構80之尺寸為小型。 又,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旋轉力傳遞齒輪82係由金屬形成。金屬之強度高於樹脂之強度。因此,可提高引擎單元6之耐久性。又,與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旋轉力傳遞齒輪82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尺寸變小。而且,與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旋轉力傳遞齒輪82由樹脂形成之情形相比,可使旋轉力傳遞機構80之尺寸為小型。 又,第1旋轉軸線Ap配置於曲柄旋轉軸線Ac上。又,供第1可動滑輪44安裝之第1軸部41係與曲柄軸部21一體地構成。因此,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72及旋轉力傳遞機構80配置於第1軸部41之周邊。即,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72及旋轉力傳遞機構80配置於溫度較高且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而且,第1可動滑輪44係配置於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由此,捲繞於第1皮帶輪42之乾式皮帶32係配置於距離曲柄臂21a更遠之位置。距離曲柄臂21a越遠,溫度越低。因此,可抑制乾式皮帶32之熱劣化。又,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72及旋轉力傳遞機構80配置為小型。 又,引擎單元6具備檢測相對移動部73移動之移動量之移動量檢測部85。移動量檢測部85具有與旋轉力轉換機構72接觸之切口部85c。移動量檢測部85之至少切口部85c係以暴露於由曲柄軸箱部22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之方式配置於潤滑空間22c。因此,供移動量檢測部85與旋轉力轉換機構72接觸之切口部85c之動作變得平滑。而且,移動量檢測部85與旋轉力轉換機構72不受阻地移動,移動量檢測部85之精度提高。又,藉由利用潤滑劑潤滑切口部85c,而耐磨性提高,經年變化減少,移動量檢測部85之精度提高。 又,利用共通之潤滑劑潤滑轉換接觸部70及曲柄軸部21。於潤滑轉換接觸部70之潤滑劑與潤滑曲柄軸部21之潤滑劑不同之情形時,必須以不使各潤滑劑混合之方式,設置用以將轉換接觸部70自曲柄軸箱部22隔離之密封構件。根據該構成,無需用以將轉換接觸部70自曲柄軸箱部22隔離之密封構件。因此,可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其結果,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根據以上,本發明之引擎單元6可進一步提高燃料效率。 此處,共通之潤滑劑為潤滑油。潤滑油與潤滑脂相比黏度較低。因此,潤滑油可廣泛存在於潤滑空間22c。即,可容易地潤滑配置於潤滑空間22c之轉換接觸部70及曲柄軸部21。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又,下述變更例可適當組合而實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旋轉力轉換機構72及旋轉力傳遞機構80配置於潤滑空間22c,但並不限定於此。以下,基於圖8及圖9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再者,於圖8及圖9中模式性地表示旋轉力傳遞機構80。於圖8及圖9之變化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觀察時,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又,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 例如,於圖8(a)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a中,電動馬達71之旋轉軸71b之一部分配置於乾式空間31a。旋轉力轉換機構72全部暴露於潤滑空間22c。於此情形時,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a,於旋轉軸71b與曲柄軸箱部22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81a。密封構件81a與旋轉之旋轉軸71b接觸。旋轉軸71b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81a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即,於圖8(a)之變化例中,與本實施形態相比,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追加1個密封構件。即,於圖8(a)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a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為3個。 於圖8(a)之變化例中,旋轉力傳遞齒輪82係暴露於潤滑空間22c。旋轉力傳遞齒輪82為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齒輪。此處,支持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軸82a之兩端之軸承部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因此,可不於乾式空間另外設置用以收容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軸82a之軸承部之專用潤滑室。又,可不另外設置由旋轉力轉換機構72之相對移動部73及移動部軸承75形成且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之空間作為專用潤滑室。又,可不於乾式空間31a另外設置用以收容旋轉部齒輪83之旋轉軸82a之軸承部之專用潤滑室。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而且,可進一步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於圖8(a)之變化例中,可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6之燃料效率。 又,例如,於圖8(b)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b中,電動馬達71之旋轉軸71b、輸出齒輪81、旋轉力傳遞齒輪82及旋轉軸82a之一部分配置於乾式空間31a。配置於乾式空間31a之輸出齒輪81及旋轉力傳遞齒輪82為合成樹脂製。旋轉力轉換機構72暴露於潤滑空間22c。於此情形時,於旋轉軸82a與曲柄軸箱部22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83a。密封構件83a與旋轉軸82a接觸。對於旋轉軸82a而言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83a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又,支持旋轉軸82a之配置於乾式空間31a之端部之軸承83b具有1個密封構件。配置於乾式空間31a之軸承83b之一端部具有1個密封構件。軸承83b之另一端部配置於潤滑空間22c。軸承83b之密封構件與軸承83b接觸。對於軸承83b而言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軸承83b之密封構件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再者,軸承83b亦可不具有密封構件。例如,亦可使軸承83b暴露於由乾式皮帶箱部31包圍之潤滑空間,並於乾式皮帶箱部31與旋轉軸82a之間配置1個密封構件。即,於圖8(b)之變化例中,與本實施形態相比,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b追加2個密封構件。即,於圖8(b)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b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為4個。 於圖8(b)之變化例中,旋轉部齒輪83暴露於潤滑空間22c。因此,可不於乾式空間31a另外設置用以收容旋轉部齒輪83之旋轉軸82a之軸承部之專用潤滑室。又,可不另外設置由旋轉力轉換機構72之相對移動部73及移動部軸承75形成且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之空間作為專用潤滑室。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而且,可進一步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而且,於圖8(b)之變化例中,可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6之燃料效率。 又,例如,於圖8(c)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c中,電動馬達71之旋轉軸71b、輸出齒輪81、旋轉力傳遞齒輪82及旋轉軸82a配置於乾式空間31a。又,旋轉力轉換機構372之皮帶輪側齒輪379配置於乾式空間31a。配置於乾式空間31a之輸出齒輪81、旋轉力傳遞齒輪82、旋轉部齒輪83及皮帶輪側齒輪379為合成樹脂製。旋轉力轉換機構372具有相對移動部373、旋轉部374、移動部軸承375及旋轉部軸承376。於旋轉部374之外周面,設置有皮帶輪側齒輪379。於相對移動部373之外周面及旋轉部374之內周面,形成有作為轉換接觸部370之公螺紋及母螺紋。於滑動構件44a之右端部之外周面,嵌合有旋轉部軸承376。於旋轉部374之內周面,嵌合有旋轉部軸承376。相對移動部373構成為藉由未圖示之螺紋部等而無法旋轉。又,相對移動部373構成為藉由移動部軸承375而無法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旋轉部374係藉由皮帶輪側齒輪379之旋轉力而旋轉。而且,旋轉部374係藉由旋轉部374自身之旋轉力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相對移動部373構成為可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對於旋轉部374相對地移動。相對移動部373、旋轉部374之內周面、及移動部軸承375暴露於潤滑空間22c。旋轉力轉換機構372之旋轉部軸承376、皮帶輪側齒輪379配置於乾式空間31a內。旋轉力轉換機構372之轉換接觸部370暴露於潤滑空間22c。於此情形時,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c具有配置於旋轉部374之外周面與曲柄軸箱部22之間之密封構件322d。密封構件322d與旋轉並滑動之旋轉部374接觸。旋轉部374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又,旋轉部374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相對地移動。即,就密封構件322d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又,就密封構件322d而言,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支持旋轉軸82a之兩端部之軸承83b、83c分別具有1個密封構件。軸承83b、83c之密封構件與軸承83b、83c接觸。對於軸承83b、83c而言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軸承83b、83c之密封構件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又,旋轉部軸承376具有1個密封構件。旋轉部軸承376之密封構件與旋轉部軸承376接觸。對於旋轉部軸承376而言係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旋轉部軸承376之密封構件而言,於曲柄軸部21旋轉之期間,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再者,旋轉部軸承376亦可不具有密封構件。例如,亦可使旋轉部軸承376暴露於由旋轉部374之內周面形成之潤滑空間22c,並於旋轉部374之第1可動滑輪44側之前端部與第1可動滑輪44之間配置密封構件。同樣地,軸承83b、83c亦可不具有密封構件。例如,亦可使軸承83b、83c暴露於由乾式皮帶箱部31包圍之潤滑空間,並於乾式皮帶箱部31與旋轉軸82a之間配置1個密封構件。即,於圖8(c)之變化例中,與本實施形態相比,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c追加3個密封構件。即,於圖8(c)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c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為5個。 於圖8(c)之變化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372之轉換接觸部70暴露於潤滑空間22c。因此,可不於乾式空間31a另外設置用以利用潤滑劑潤滑轉換接觸部70之專用潤滑室。因此,可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而且,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而且,於圖8(c)之變化例中,可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6之燃料效率。 又,例如,圖9(a)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d之旋轉力轉換機構之構成與圖8(a)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a不同。以下,對旋轉力轉換機構472之構成進行說明。旋轉力轉換機構472具有相對移動部473及旋轉部74。相對移動部473之一部分配置於乾式空間31a。旋轉部74全部暴露於潤滑空間22c。於此情形時,對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d,於相對移動部473與曲柄軸箱部22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22e。密封構件22e與滑動之相對移動部473接觸。相對移動部473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滑動。即,就密封構件22e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又,對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d,於相對移動部473與滑動構件44a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44f。密封構件44f與旋轉之滑動構件44a接觸。滑動構件44a係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44f而言,於曲柄軸部21旋轉之期間,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即,於圖9(a)之變化例中,與圖8(a)之變化例相比,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追加1個密封構件。即,於圖9(a)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d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為4個。 就圖9(a)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d而言,除圖8(a)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a之效果以外,亦有可將密封構件分為與旋轉之構件接觸之密封構件、及與滑動之構件接觸之密封構件之效果。藉此,相較密封構件與旋轉之構件及滑動之構件之兩者接觸之情形,可提高密封構件之耐磨性。 又,例如,圖9(b)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e之旋轉力轉換機構之構成與圖8(c)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c不同。以下,對旋轉力轉換機構572之構成進行說明。旋轉力轉換機構572具有相對移動部573、旋轉部574及旋轉部軸承576。於旋轉部軸承576之外周面,設置有皮帶輪側齒輪579。於相對移動部573之內周面及旋轉部574之外周面,形成有作為轉換接觸部570之公螺紋及母螺紋。相對移動部573係與曲柄軸箱部22一體地形成。再者,相對移動部573亦可藉由曲柄軸箱部22及未圖示之螺紋部等而固定於曲柄軸箱部22。藉此,相對移動部573構成為藉由未圖示之螺紋部等而無法旋轉。又,相對移動部573構成為藉由未圖示之螺紋部等而無法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旋轉部574具有覆蓋相對移動部573之外周面之一部分之外罩部574a。旋轉部574係藉由皮帶輪側齒輪579之旋轉力而旋轉。而且,旋轉部574係藉由旋轉部574自身之旋轉力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相對移動部573構成為可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對於旋轉部574相對地移動。相對移動部573之一部分及旋轉部574之一部分配置於乾式空間31a。於此情形時,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e,於旋轉部574之外罩部574a與相對移動部573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572a。密封構件572a與旋轉並滑動之旋轉部574接觸。旋轉部574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71之旋轉而旋轉並滑動。即,就密封構件572a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滑動而產生之電阻。又,就密封構件572a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又,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e,於旋轉部軸承576配置有密封構件576a。密封構件576a與旋轉之旋轉部軸承576接觸。旋轉部軸承576係伴隨曲柄軸部21之旋轉而旋轉。即,就密封構件576a而言,於曲柄軸部21旋轉之期間,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即,於圖9(b)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e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為5個。 於圖9(b)之變化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572之轉換接觸部570係暴露於潤滑空間22c。因此,可不於乾式空間31a另外設置用以利用潤滑劑潤滑轉換接觸部570之專用潤滑室。因此,可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而且,可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而且,於圖9(b)之變化例中,可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6之燃料效率。 再者,圖8及圖9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a~30e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均少於專利文獻1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齒輪僅為旋轉力傳遞齒輪82,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圖10所示,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齒輪除具有旋轉力傳遞齒輪82以外,亦可具有減速大齒輪86及減速小齒輪87。又,於圖10中,模式性地表示旋轉力傳遞機構80。減速大齒輪86之直徑大於減速小齒輪87之直徑。輸出齒輪81嚙合於減速大齒輪86。減速大齒輪86及減速小齒輪87固定於減速齒輪軸86a。減速小齒輪87嚙合於旋轉力傳遞齒輪82。 於圖10之變化例中,電動馬達71之旋轉軸71b、輸出齒輪81、減速大齒輪86及減速齒輪軸86a之一部分配置於乾式空間31a。配置於乾式空間31a之輸出齒輪81及減速大齒輪86為合成樹脂製。旋轉力轉換機構672全部配置於潤滑空間22c內。旋轉力轉換機構672具有相對移動部673、旋轉部674、移動部軸承675及旋轉部軸承676。於旋轉部674之外周面,設置有皮帶輪側齒輪679。於相對移動部673之外周面及旋轉部674之內周面,形成有作為轉換接觸部670之公螺紋及母螺紋。旋轉部齒輪83嚙合於皮帶輪側齒輪679。旋轉部674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於滑動構件44a之右端部之外周面,嵌合有旋轉部軸承676。於旋轉部674之內周面,嵌合有旋轉部軸承676。於相對移動部673之內周面,嵌合有移動部軸承675。於曲柄軸部41之外周面,嵌合有移動部軸承675。相對移動部673構成為藉由未圖示之螺紋部等而無法旋轉。又,相對移動部673構成為藉由移動部軸承675而無法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而且,旋轉部674係藉由旋轉部674自身之旋轉力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相對移動部673構成為可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對於旋轉部674相對地移動。於此情形時,於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f,於減速齒輪軸86a與曲柄軸箱部22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87a。又,支持減速齒輪軸86a之配置於乾式空間31a之端部之軸承87b具有密封構件。即,於圖10之變化例中,與本實施形態相比,對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f追加2個密封構件。即,於圖10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f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為4個。 於圖10之變化例中,旋轉力傳遞齒輪82、減速小齒輪87係暴露於潤滑空間22c。旋轉力傳遞齒輪82及減速小齒輪87為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84中所包含之齒輪之一部分。此處,供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軸82a之兩端支持之軸承部及供減速小齒輪87之減速齒輪軸86a之兩端支持之軸承部必須利用潤滑劑加以潤滑。因此,可不於乾式空間另外設置用以收容旋轉力傳遞齒輪82之旋轉軸82a之軸承部及減速小齒輪87之減速齒輪軸86a之軸承部之一部分之專用潤滑室。又,可不另外設置用以收容供旋轉力轉換機構672之相對移動部673及旋轉部674接觸之轉換接觸部670之專用潤滑室。又,可不於乾式空間31a另外設置用以收容旋轉部齒輪83之旋轉軸82a之軸承部之專用潤滑室。因此,可進一步減少設置於引擎單元6之密封構件之數量。而且,可進一步減少由密封構件造成之機械損耗。於圖10之變化例中,可進一步提高引擎單元6之燃料效率。而且,可使旋轉力轉換機構72較先前更小型。由此,可抑制引擎單元6之大型化。 再者,於圖10之變化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觀察時,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又,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軸部41係設為捲繞於曲柄軸部21之凸輪鏈條28c之左側部分,但並不限定於此。可將第1軸部41設為配置於曲柄臂21a之左側之軸承27b之左側部分。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係一體地成形,但並不限定於此。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亦可分開成形。而且,分開成形之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亦能以成為一體之方式構成。於此情形時,第1旋轉軸線Ap配置於曲柄旋轉軸線Ac上。又,第1旋轉軸線Ap亦可與曲柄旋轉軸線Ac平行地配置。基於圖11及圖12,對第1旋轉軸線Ap與曲柄旋轉軸線Ac平行地配置之變化例進行說明。 於圖11之變化例中,曲柄旋轉軸線Ac及第1旋轉軸線Ap沿車輛前後方向平行地排列而形成。於圖11(a)之變化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72之一部分配置於沿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觀察時,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又,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於圖11(b)之變化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72之一部分配置於沿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觀察時,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又,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於圖11(c)之變化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沿曲柄旋轉軸線Ac方向觀察時,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又,旋轉力轉換機構72之一部分配置於沿與曲柄旋轉軸線Ac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CW重疊之位置。 於圖11(a)~(c)之變化例中,曲柄旋轉軸線Ac及第1旋轉軸線Ap係平行地配置。於曲柄軸部21之較2個曲柄臂21a更靠右方,安裝有曲柄軸側動力傳遞齒輪91。於第1軸部41之車輛左右方向之右端部,安裝有第1軸側動力傳遞齒輪92。曲柄軸側動力傳遞齒輪91及第1軸側動力傳遞齒輪92嚙合而構成動力傳遞齒輪機構90。又,於圖11(a)、(b)之變化例中,第1軸部41係藉由軸承41a而支持於曲柄軸箱部22。又,第1軸部41係藉由軸承41b而支持於齒輪箱部61。於圖11(a)、(b)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g、30h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與本實施形態相同。又,於圖11(c)之變化例中,第1軸部41係藉由軸承41b而支持於齒輪箱部61。第1軸部41係藉由軸承41c而支持於未圖示之乾式皮帶箱部31。軸承41a及軸承41b配置於潤滑空間22c內。軸承41c配置於乾式空間31a內。於圖11(c)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i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與本實施形態相比,與配置於乾式空間31a內之軸承41c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相應地增加1個。即,於圖11(c)之變化例中,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i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為4個。再者,圖11(a)~(c)之變化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30g~30i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均少於專利文獻1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100所具有之密封構件之數量。 於圖11(a)~(c)之變化例中,曲柄旋轉軸線Ac及第1旋轉軸線Ap平行地配置。又,曲柄軸部21與第1軸部41係利用曲柄軸側動力傳遞齒輪91及第1軸側動力傳遞齒輪92而連接。因此,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72配置於第1軸部41之周邊。而且,可將旋轉力傳遞機構80配置於曲柄軸部21與第1軸部41之間。即,可將旋轉力轉換機構72及旋轉力傳遞機構80配置於溫度較高且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而且,第1可動滑輪44係配置於遠離曲柄臂21a之位置。由此,捲繞於第1皮帶輪42之乾式皮帶32配置於距離曲柄臂21a更遠之位置。距離曲柄臂21a越遠,溫度越低。因此,可抑制乾式皮帶32之熱劣化。 又,基於圖12,對圖11(a)~(c)之變化例中自車輛左右方向觀察到之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之配置進行說明。再者,於圖12中,將曲柄軸部21模式性地表示為包含曲柄臂21a之旋轉區域且以曲柄軸部21之旋轉中心為中心之圓形。圖12(a)~(c)係表示引擎本體部20、曲柄軸部21、第1皮帶輪42、第2皮帶輪52及乾式皮帶32之模式圖。如圖12(a)~(c)所示,曲柄旋轉軸線Ac及第1旋轉軸線Ap係平行地配置,且自車輛左右方向觀察時,曲柄軸部21之一部分與第1皮帶輪42之一部分重疊。 於圖12(a)之例中,曲柄旋轉軸線Ac及第1旋轉軸線Ap平行地且沿車輛前後方向排列地配置。於圖12(b)之實線及一點鏈線所示之例中,曲柄旋轉軸線Ac及第1旋轉軸線Ap平行地且沿車輛上下方向排列地配置。於圖12(c)之一點鏈線所示之例中,曲柄旋轉軸線Ac及第1旋轉軸線Ap平行地且沿車輛前後方向排列地配置,且沿車輛上下方向排列地配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之旋轉部構成為無法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但並不限定於此。旋轉力轉換機構之旋轉部亦可構成為可沿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旋轉力轉換機構之相對移動部及旋轉部包括梯形螺紋,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相對移動部及旋轉部使用其他螺紋構造。例如,相對移動部及旋轉部亦可包括滾珠螺桿及嚙合於滾珠螺桿之滾珠螺桿軸。又,相對移動部及旋轉部亦可包括具有螺旋狀之花鍵槽之花鍵軸及嵌合於花鍵槽之花鍵螺帽。 進而,旋轉力轉換機構亦可代替作為相對移動部之凸輪及旋轉部,而設置包含凸輪及與凸輪接觸之凸輪從動件之凸輪機構。基於圖13對旋轉力轉換機構為凸輪機構之情形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旋轉力轉換機構172具有凸輪174及與凸輪174接觸之凸輪從動件173。凸輪174相當於本發明之旋轉部。凸輪從動件173相當於本發明之相對移動部。凸輪從動件173具有球體部173a及從動部173b。凸輪174具有形成為圓筒狀且於中心插入有第1軸部41之空腔部174a。凸輪174係於空腔部174a之內周設置有旋轉部軸承76。旋轉部軸承76安裝於第1軸部41之外周。又,凸輪174具有皮帶輪側齒輪179。藉此,凸輪174構成為可旋轉。於第1旋轉軸線Ap方向,與下述從動部173b對向之凸輪174之面形成有供球體部173a可旋轉地嵌合之槽部174b。槽部174b形成為圓狀。槽部174b係以根據與從動部173b對向之凸輪174之面之圓周方向的角度而變化其深度之方式構成。從動部173b具有形成為圓筒狀且於中心插入有第1軸部41之空腔部173c。於空腔部173c之內周設置有移動部軸承75。移動部軸承75安裝於第1軸部41之外周。又,從動部173b具有止轉部77a。止轉部77a插入至凸部178。凸部178形成於曲柄軸箱部22。藉此,從動部173b形成為無法旋轉。於第1旋轉軸線Ap方向,與凸輪174對向之從動部173b之面形成有供球體部173a可旋轉地嵌合之槽部173d。槽部173d形成為圓狀。槽部173d係以根據與凸輪174對向之從動部173b之面之圓周方向之角度而變化其深度之方式構成。球體部173a、槽部174b及槽部173d為本發明之轉換接觸部170。包含轉換接觸部170之旋轉力轉換機構172暴露於潤滑空間22c。 皮帶輪側齒輪179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藉此,凸輪174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藉此,凸輪174之槽部174b之深度變化,且供球體部173a滾動。另一方面,從動部173b構成為無法旋轉。藉此,從動部173b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即,凸輪從動件173構成為可藉由凸輪174之旋轉力而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對於凸輪174相對地移動。當凸輪從動件173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時,與滑動構件44a連結之第1可動滑輪44沿其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再者,根據凸輪174之旋轉方向為正向旋轉亦或為反向旋轉,凸輪從動件173進行移動之旋轉軸線Ap方向之朝向變化。 再者,於旋轉力轉換機構為凸輪機構之情形時,亦可包括具有槽部之圓筒狀之凸輪及插入至槽部之凸輪從動件。於此情形時,凸輪相當於本發明之旋轉部,凸輪從動件相當於本發明之相對移動部。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皮帶輪具有1個第1可動滑輪及1個第1固定滑輪,但並不限定於此。第1皮帶輪亦可具有2個第1可動滑輪。基於圖14對第1皮帶輪具有2個第1可動滑輪之情形時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230具有無段變速機240、旋轉力傳遞機構80及旋轉力轉換機構272。 無段變速機240僅第1皮帶輪與上述實施形態之無段變速機40不同,對第1皮帶輪進行說明。第1皮帶輪242安裝於第1軸部41。第1皮帶輪242具有第1可動滑輪244a、244b、及未圖示之軸環構件。軸環構件243形成為圓筒狀。軸環構件243緊固於第1軸部41。軸環構件243係與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一起旋轉。於軸環構件243之外周面,沿著第1可動滑輪244a、244b之旋轉軸線左右方向形成有狹縫(未圖示)。第1可動滑輪244a、244b具有花鍵(未圖示)。花鍵插入至軸環構件243之狹縫。花鍵構成為可沿著狹縫,沿第1旋轉軸線Ap方向移動。藉此,第1可動滑輪244a、244b可沿著軸環構件243之狹縫,沿第1可動滑輪244a、244b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另一方面,花鍵構成為無法於狹縫內沿第1可動滑輪244a、244b之旋轉方向移動。藉此,第1可動滑輪244a、244b與曲柄軸部21及第1軸部41一起旋轉。 旋轉力轉換機構272包含相對移動部273a、273b、及旋轉部274。旋轉力轉換機構272係使第1可動滑輪244a、244b沿第1可動滑輪244a、244b之旋轉軸線方向移動。旋轉部274為皮帶輪側齒輪79之軸部。旋轉部274係藉由皮帶輪側齒輪79之旋轉力而旋轉。皮帶輪側齒輪79係藉由自旋轉力傳遞機構80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相對移動部273a、273b與旋轉部274接觸。相對移動部273a、273b及旋轉部274例如為螺紋機構。相對移動部273a、273b構成為可藉由旋轉部274之旋轉力而沿第1可動滑輪244a、244b之旋轉軸線方向對於旋轉部274相對地移動。相對移動部273a、273b係以使第1皮帶輪244之寬度變化之方式構成。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電動馬達之旋轉軸之端部未被軸承支持。但是,於本發明之引擎單元中,電動馬達之旋轉軸之端部亦可被軸承支持。而且,於將電動馬達之旋轉軸配置於乾式空間之情形時,支持電動馬達之旋轉軸之軸承具有1個密封構件。旋轉軸之軸承之密封構件與旋轉軸之軸承接觸。對於旋轉軸之軸承而言係伴隨變速時之電動馬達之旋轉而旋轉。即,就旋轉軸之軸承之密封構件而言,僅於變速時產生因旋轉而產生之電阻。再者,旋轉軸之軸承亦可不具有密封構件。例如,亦可將旋轉軸之軸承暴露於被乾式皮帶箱部包圍而得之潤滑空間,並於乾式皮帶箱部與旋轉軸之間配置1個密封構件。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移動量檢測部係藉由與相對移動部接觸並旋轉而檢測第1可動滑輪沿其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移動量之轉數感測器。但是,移動量檢測部只要為檢測第1可動滑輪沿其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移動量之感測器便可。例如,移動量檢測部亦可為將齒輪組合而構成且根據齒輪之旋轉量而檢測第1可動滑輪沿其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移動量者。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引擎本體部係使氣缸軸線大幅地前傾而搭載於車體框架,但並不限定於此。如圖12(c)所示,引擎本體部亦能以氣缸軸線更接近上下方向之方式搭載於車體框架。氣缸軸線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度大於45度且為90度以下。 本發明之引擎單元之引擎本體部亦可為多氣缸引擎。本發明之引擎單元之引擎本體部亦可為二衝程引擎。本發明之引擎單元之引擎本體部亦可為自然空冷式之引擎。本發明之引擎單元之引擎本體部亦可為水冷式之引擎。 作為應用有本發明之引擎單元之車輛,例示有機車。但是,本發明之車輛只要為利用引擎單元之動力而移動之車輛,則無論為何種車輛均可。應用有本發明之車輛亦可為除機車以外之跨坐型車輛。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以如跨坐於車背上之狀態乘坐之所有車輛。跨坐型車輛中包含機車、三輪車、四輪越野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水上機車、雪上摩托車等。應用有本發明之車輛亦可並非為跨坐型車輛。又,應用有本發明之車輛亦可為未乘坐有騎乘者之車輛。又,應用有本發明之車輛亦可為可不載人地行駛之車輛。該等情形時,所謂車輛之前方向係指車輛之前進方向。
1‧‧‧機車
2‧‧‧前輪
3‧‧‧後輪
4‧‧‧把手單元
5‧‧‧前叉
6‧‧‧引擎單元
6b‧‧‧凸座部
8‧‧‧座部
9‧‧‧前外殼
10‧‧‧側外殼
11‧‧‧腳踏板
20‧‧‧引擎本體部
20a‧‧‧護罩
20b‧‧‧空氣流入口
20c‧‧‧冷卻風扇
21‧‧‧曲柄軸部
21a‧‧‧曲柄臂
21b‧‧‧曲柄主軸部
22‧‧‧曲柄軸箱部
22c‧‧‧潤滑空間
22d‧‧‧密封構件
22e‧‧‧密封構件
23‧‧‧氣缸體
23a‧‧‧氣缸孔
23b‧‧‧冷卻片
24‧‧‧氣缸頭
24a‧‧‧燃燒室
24b‧‧‧點火裝置
25‧‧‧頭蓋
26‧‧‧活塞
26a‧‧‧連桿
27a‧‧‧軸承
27b‧‧‧軸承
28‧‧‧後避震器
28a‧‧‧驅動凸輪鏈條鏈輪
28b‧‧‧被動凸輪鏈條鏈輪
28c‧‧‧凸輪鏈條
28d‧‧‧閥動凸輪軸
30‧‧‧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a‧‧‧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b‧‧‧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c‧‧‧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d‧‧‧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e‧‧‧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f‧‧‧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g‧‧‧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h‧‧‧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0i‧‧‧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31‧‧‧乾式皮帶箱部
31a‧‧‧乾式空間
31b‧‧‧前凸座部
32‧‧‧乾式皮帶
32a‧‧‧滑動部
33‧‧‧懸架部
34‧‧‧濾油器
40‧‧‧無段變速機
41‧‧‧第1軸部
41a‧‧‧軸承
41b‧‧‧軸承
41c‧‧‧軸承
42‧‧‧第1皮帶輪
43a‧‧‧軸環構件
43b‧‧‧軸環構件
44‧‧‧第1可動滑輪
44a‧‧‧滑動構件
44b‧‧‧狹縫
44c‧‧‧花鍵
44d‧‧‧密封構件
44e‧‧‧支持構件
44f‧‧‧密封構件
45‧‧‧第1固定滑輪
45c‧‧‧冷卻片
46‧‧‧間隔件
46a‧‧‧盤形簧
47‧‧‧鎖定螺母
51‧‧‧第2軸部
51a‧‧‧密封構件
52‧‧‧第2皮帶輪
53‧‧‧軸環構件
53a‧‧‧滑動構件
53b‧‧‧狹縫
53c‧‧‧扳手
54‧‧‧第2可動滑輪
55‧‧‧第2固定滑輪
55a‧‧‧軸承
55b‧‧‧軸承
56‧‧‧離心式離合器
56a‧‧‧配重臂
56b‧‧‧配重
56c‧‧‧外離合器
57‧‧‧彈簧
60‧‧‧驅動軸部
60a‧‧‧潤滑空間
61‧‧‧齒輪箱部
61a‧‧‧軸承
62‧‧‧箱本體部
62a‧‧‧軸承
63‧‧‧軸承
63a‧‧‧間隔件
70‧‧‧轉換接觸部
71‧‧‧電動馬達
71a‧‧‧螺栓
71b‧‧‧旋轉軸
72‧‧‧旋轉力轉換機構
73‧‧‧相對移動部
73a‧‧‧可動螺絲部
73b‧‧‧突起部
73c‧‧‧母螺紋
74‧‧‧旋轉部
74a‧‧‧固定螺絲部
74b‧‧‧公螺紋
75‧‧‧移動部軸承
76‧‧‧旋轉部軸承
77‧‧‧環形體
77a‧‧‧止轉部
77b‧‧‧孔部
78‧‧‧螺栓
79‧‧‧皮帶輪側齒輪
79a‧‧‧螺栓
80‧‧‧旋轉力傳遞機構
81‧‧‧輸出齒輪
81a‧‧‧密封構件
82‧‧‧旋轉力傳遞齒輪
82a‧‧‧旋轉軸
83‧‧‧旋轉部齒輪
83a‧‧‧密封構件
83b、83c‧‧‧軸承
84‧‧‧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
85‧‧‧移動量檢測部
85a‧‧‧感測器軸
85b‧‧‧感測器臂
85c‧‧‧切口部(接觸部)
86‧‧‧減速大齒輪
86a‧‧‧減速齒輪軸
87‧‧‧減速小齒輪
87a‧‧‧密封構件
90‧‧‧啟動馬達
91‧‧‧曲柄軸側動力傳遞齒輪
92‧‧‧第1軸側動力傳遞齒輪
100‧‧‧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101‧‧‧第1軸部
102‧‧‧曲柄軸箱部
103‧‧‧密封構件
105‧‧‧軸環構件
106‧‧‧滑動構件
107‧‧‧密封構件
107a‧‧‧密封構件
110‧‧‧相對移動部
111‧‧‧支持構件
112‧‧‧軸承
112a‧‧‧密封構件
113‧‧‧皮帶輪側齒輪
114‧‧‧密封構件
115‧‧‧旋轉部
116‧‧‧軸承
116a‧‧‧密封構件
117‧‧‧專用潤滑室
120‧‧‧馬達側齒輪
121‧‧‧馬達側軸
121a‧‧‧馬達側軸之兩端
122‧‧‧軸承
122a‧‧‧專用潤滑室
122b‧‧‧密封構件
124‧‧‧旋轉傳遞小齒輪
125‧‧‧旋轉力傳遞齒輪軸
125a‧‧‧旋轉力傳遞齒輪軸之兩端
126‧‧‧軸承
126a‧‧‧專用潤滑室
126b‧‧‧密封構件
127‧‧‧旋轉傳遞大齒輪
128‧‧‧輸出齒輪
129‧‧‧旋轉軸
130‧‧‧第1皮帶輪
131‧‧‧第1可動滑輪
132‧‧‧第1固定滑輪
133‧‧‧乾式皮帶
135‧‧‧曲柄軸部
136‧‧‧潤滑空間
137‧‧‧乾式空間
138‧‧‧電動馬達
170‧‧‧轉換接觸部
172‧‧‧旋轉力轉換機構
173‧‧‧凸輪從動件
173a‧‧‧球體部
173b‧‧‧從動部
173c‧‧‧空腔部
173d‧‧‧槽部
174‧‧‧凸輪
174a‧‧‧空腔部
174b‧‧‧槽部
178‧‧‧凸部
179‧‧‧皮帶輪側齒輪
230‧‧‧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
242‧‧‧第1皮帶輪
243‧‧‧軸環構件
244a、244b‧‧‧第1可動滑輪
272‧‧‧旋轉力轉換機構
273a、273b‧‧‧相對移動部
274‧‧‧旋轉部
322d‧‧‧密封構件
372‧‧‧旋轉力轉換機構
373‧‧‧相對移動部
374‧‧‧旋轉部
375‧‧‧移動部軸承
376‧‧‧旋轉部軸承
379‧‧‧皮帶輪側齒輪
472‧‧‧旋轉力轉換機構
473‧‧‧相對移動部
570‧‧‧轉換接觸部
572‧‧‧旋轉力轉換機構
572a‧‧‧密封構件
573‧‧‧相對移動部
574‧‧‧旋轉部
574a‧‧‧外罩部
576‧‧‧旋轉部軸承
576a‧‧‧密封構件
579‧‧‧皮帶輪側齒輪
670‧‧‧轉換接觸部
672‧‧‧旋轉力轉換機構
673‧‧‧相對移動部
674‧‧‧旋轉部
675‧‧‧移動部軸承
676‧‧‧旋轉部軸承
679‧‧‧皮帶輪側齒輪
Ac‧‧‧曲柄旋轉軸線
Ap‧‧‧第1旋轉軸線
B‧‧‧後方
CW‧‧‧曲柄臂之旋轉區域
D‧‧‧下方
F‧‧‧前方
L‧‧‧左方
R‧‧‧右方
U‧‧‧上方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之一部分之左側視圖。 圖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左側視圖之圖。 圖4係圖2之Ⅰ-Ⅰ線剖視圖。 圖5係圖2之Ⅱ-Ⅱ線剖視圖。 圖6係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7(a)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剖視圖,(b)係表示比較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剖視圖。 圖8(a)~(c)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9(a)、(b)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0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1(a)~(c)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變化例之局部剖視圖。 圖12(a)~(c)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之變化例之左側視圖。 圖1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旋轉力轉換機構之變化例之圖,(a)為左側視圖,(b)為剖視圖。 圖14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皮帶輪之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5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之模式圖。

Claims (15)

  1. 一種引擎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引擎本體部,其具有形成存在潤滑劑之潤滑空間之曲柄軸箱部、及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且具有曲柄臂之曲柄軸部;以及電子控制式無段變速裝置,其具有:(1)無段變速機,其具有第1皮帶輪、第2皮帶輪、乾式皮帶及乾式皮帶箱部,上述第1皮帶輪可伴隨上述曲柄軸部之旋轉而旋轉且包含可沿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之至少1個第1可動滑輪,上述乾式皮帶捲繞於上述第1皮帶輪及上述第2皮帶輪且與上述第1皮帶輪及上述第2皮帶輪之滑動部未由潤滑劑潤滑,上述乾式皮帶箱部形成供上述第1皮帶輪、上述第2皮帶輪及上述乾式皮帶配置之乾式空間;且上述第1可動滑輪之旋轉軸線即第1旋轉軸線係以與上述曲柄軸部之旋轉軸線即曲柄旋轉軸線成為同一線上或平行之方式設置;(2)旋轉力傳遞機構,其傳遞電動馬達之旋轉力;及(3)旋轉力轉換機構,其包含:(a)旋轉部,其係藉由自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傳遞來之旋轉力而旋轉;及(b)相對移動部,其與上述旋轉部接觸,且可藉由上述旋轉部之旋轉力而沿上述第1旋轉軸線方向對於上述旋轉部相對地移動;且使上述第1可動滑輪沿上述第1旋轉軸線方向移動;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配置於如下位置:(i)沿上述曲柄旋轉軸線方向觀察時,不與上述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或(ii)沿與上述曲柄旋轉軸線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時,均不與上述曲柄臂之旋轉區域重疊之位置;且供上述相對移動部與上述旋轉部接觸之轉換接觸部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2. 如請求項1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3. 如請求項2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包含旋轉部齒輪,該旋轉部齒輪嚙合於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之上述旋轉部,且受到上述電動馬達之旋轉力而旋轉,上述旋轉部齒輪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4. 如請求項3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部齒輪係由金屬形成。
  5. 如請求項3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具有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該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包含將上述電動馬達之旋轉力傳遞至上述旋轉部齒輪之至少1個齒輪,上述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6. 如請求項4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具有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該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包含將上述電動馬達之旋轉力傳遞至上述旋轉部齒輪之至少1個齒輪,上述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至少一部分齒輪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7. 如請求項5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上述至少一部分齒輪係由金屬形成。
  8. 如請求項6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傳遞齒輪機構中所包含之上述至少一部分齒輪係由金屬形成。
  9. 如請求項2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傳遞機構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第1可動滑輪之上述第1旋轉軸線係與上述曲柄軸部之上述曲柄旋轉軸線配置於同一線上,且供上述第1可動滑輪安裝之第1軸部係與上述曲柄軸部一體地構成。
  11.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第1可動滑輪之上述第1旋轉軸線係與上述曲柄軸部之上述曲柄旋轉軸線平行地配置,且供上述第1可動滑輪安裝之第1軸部係利用動力傳遞齒輪而與上述曲柄軸部連接。
  12.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引擎單元,其進而具備移動量檢測部,該移動量檢測部具有與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接觸之接觸部,且檢測上述相對移動部對於上述旋轉部沿上述第1旋轉軸線方向相對地移動之移動量,上述移動量檢測部之至少上述接觸部係以暴露於由上述曲柄軸箱部形成之上述潤滑空間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潤滑空間。
  13.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旋轉力轉換機構為螺紋機構或凸輪機構。
  14. 如請求項1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轉換接觸部與上述曲柄軸部係由共通之潤滑劑加以潤滑。
  15. 如請求項14之引擎單元,其中上述共通之潤滑劑為潤滑油。
TW106103626A 2016-02-04 2017-02-03 Engine unit TWI636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9973 2016-02-04
JP2016019973 2016-02-04
??PCT/JP2017/003658 2017-02-01
PCT/JP2017/003658 WO2017135320A1 (ja) 2016-02-04 2017-02-01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8842A TW201728842A (zh) 2017-08-16
TWI636210B true TWI636210B (zh) 2018-09-21

Family

ID=59499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3626A TWI636210B (zh) 2016-02-04 2017-02-03 Engine unit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412932B1 (zh)
JP (1) JP6532964B2 (zh)
CN (1) CN108603574B (zh)
TW (1) TWI636210B (zh)
WO (1) WO20171353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43718B1 (en) * 2019-04-12 2023-10-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uni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7488A (en) * 1982-11-10 1989-12-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assembly of belt-type
JP2004251391A (ja) * 2003-02-20 2004-09-09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1201A (ja) * 1993-11-26 1995-06-13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024199B2 (ja) * 2003-10-08 2007-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4140034B2 (ja) * 2004-03-05 2008-08-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845433B2 (ja) 2005-07-04 2011-12-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及び該パワーユニットを搭載した車両
JP4530926B2 (ja) * 2005-07-04 2010-08-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及び該パワー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2007321790A (ja) * 2006-05-30 2007-12-13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JP4939459B2 (ja) * 2008-02-26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TWI456126B (zh) * 2010-10-25 2014-10-11 Ind Tech Res Inst 電控皮帶式無段變速系統
JP2012225443A (ja) * 2011-04-21 2012-11-15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自動変速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7488A (en) * 1982-11-10 1989-12-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assembly of belt-type
JP2004251391A (ja) * 2003-02-20 2004-09-09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3574B (zh) 2021-01-22
JPWO2017135320A1 (ja) 2018-11-22
EP3412932B1 (en) 2020-06-10
EP3412932A1 (en) 2018-12-12
WO2017135320A1 (ja) 2017-08-10
JP6532964B2 (ja) 2019-06-19
TW201728842A (zh) 2017-08-16
CN108603574A (zh) 2018-09-28
EP3412932A4 (en) 2019-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11504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240758B2 (en) Component arrangement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USRE42841E1 (en) Engine with transmission
US8002653B2 (en) Power unit having engine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thereof,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8075432B2 (en) Engine unit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36210B (zh) Engine unit
US7631718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and engine
CN100520010C (zh) 用于鞍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和安装有该发动机的鞍骑式车辆
EP1826113B1 (en) V-belt typ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5689770B2 (ja) 自動二輪車
KR100918545B1 (ko) 동력 전달 장치
JP4181123B2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EP2034220B1 (en) V-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7015965B2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US8910598B2 (en) Vehi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21099148A (ja) 変速装置および車両
JP2021099147A (ja) 変速装置および車両
JP2020015467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
WO2023084591A1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KR100871405B1 (ko) V 벨트식 무단 변속기
WO2023084592A1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TWI707788B (zh) 跨坐型車輛
EP1510730A1 (en) Vehicle with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9079691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