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5801B - 雙軸承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雙軸承捲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5801B
TWI635801B TW103130559A TW103130559A TWI635801B TW I635801 B TWI635801 B TW I635801B TW 103130559 A TW103130559 A TW 103130559A TW 103130559 A TW103130559 A TW 103130559A TW I635801 B TWI635801 B TW I6358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sture
lid
opening
side cover
r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0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4351A (zh
Inventor
新妻翔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4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4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5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58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對於雙軸承捲線器,可以將蓋部容易地開放,提高對於內部構造的操作性及作業性。
雙軸承捲線器(10)的蓋開放機構(50),是具有:框架(17)、及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及蓋開閉部(16)。蓋開閉部(16),是具有蓋開閉構造(36)及推迫構件(37)。蓋開閉構造(36),是卡合於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設定第1側蓋部(18a)的開閉狀態。推迫構件(37),是被配置於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構造(36)之間,將第1側蓋部(18a)可開放地推迫。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的其中任一方,是藉由卡合於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的其中任另一方,使第1側蓋部(18a)被止轉。

Description

雙軸承捲線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雙軸承捲線器,尤其是,具有將蓋部開放用的蓋開放機構的雙軸承捲線器。
在雙軸承捲線器中,已有具備將操作桿相反側的側蓋開放的機構(以下,記載為蓋開放機構)者(參照專利文獻1)。在此蓋開放機構中,側蓋,是藉由推迫構件,朝外方被推迫且朝閉方向被推迫。例如,將側蓋從閉塞狀態朝開放狀態變更的情況,使用者,是將藉由推迫構件朝外方被推出的側蓋,藉由由自己的手旋轉,使側蓋被開放。在此,為了將側蓋維持在開放狀態下,使用者,有必要將側蓋由自己的手保持。另一方面,將側蓋從開放狀態朝閉塞狀態變更的情況,使用者,是從開放狀態的側蓋將手分離的話,開放狀態的側蓋是藉由推迫構件被關閉。且,使用者,是藉由將此側蓋壓入,使側蓋被關閉。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3560459號公報
在習知的雙軸承捲線器中,使用者欲將側蓋開放的情況,使用者,是將側蓋,藉由由自己的手旋轉,將側蓋開放。且,使用者檢修雙軸承捲線器的內部構造的情況,使用者有必要將側蓋保持在打開的狀態下。因此,例如,使用者是由左手將側蓋打開的情況,左手是必需持續保持側蓋打開的狀態,使用者,會有對於雙軸承捲線器的內部構造進行操作和作業等困難的問題。
本發明,是有鑑於如上述的問題者,本發明的目的是可以將雙軸承捲線器的蓋部容易地開放的方式,提高對於雙軸承捲線器的內部構造的操作性及作業性。
發明1的雙軸承捲線器,是具備:捲線器本體、及捲筒、及操作桿、及蓋開放機構。捲線器本體,是具有:框架本體、及蓋部。框架本體,是具有開口部。蓋部,可配置於框架本體的開口部。捲筒,是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框架本體。操作桿,是將捲筒旋轉用者。
蓋開放機構,是將蓋部開放用者。蓋開放機構,是具有:框架本體、及蓋部、及捲筒支撐部、及蓋開閉部。捲筒支撐部,是被裝設於框架本體的內部,可旋轉 地被支撐於捲筒。蓋開閉部,是在框架本體的內部,被配置於捲筒及蓋部之間。
蓋開閉部,是具有蓋開閉構造及推迫構件。 蓋開閉構造,是卡合於捲筒支撐部及蓋部,設定蓋部的開閉狀態。推迫構件,是被配置於蓋部及蓋開閉構造之間,將蓋部可開放地推迫。蓋部及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一方,是藉由卡合於蓋部及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另一方,使蓋部被止轉。
在本雙軸承捲線器中,藉由蓋開閉構造使蓋部從閉塞狀態被解放的話,蓋部是藉由推迫構件被打開。且,蓋部及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一方,是藉由卡合於蓋部及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另一方,使蓋部被止轉。
如此,在本雙軸承捲線器中,可以將蓋部自動地開放,且將被開放的蓋部藉由止轉保持。即,在本雙軸承捲線器中,可以將蓋部容易地開放。且,在本雙軸承捲線器中,可以保持在將蓋部打開的狀態下。由此,可以提高對於雙軸承捲線器的內部構造的操作性及作業性。
在發明2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如發明1的雙軸承捲線器,蓋部及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一方,是具有突出部。蓋部及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另一方,是具有可與突出部抵接的抵接部。
此情況,藉由將突出部及抵接部抵接,使蓋部被止轉。即,在本雙軸承捲線器中,在將蓋部打開的狀態下,可以將蓋部確實地保持。由此,可以提高對於雙軸 承捲線器的內部構造的操作性及作業性。
在發明3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如發明1或2的雙軸承捲線器,推迫構件,是從蓋部將開口部閉塞的閉塞姿勢,朝蓋部將開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開放的開放姿勢,將蓋部的姿勢變更。
此情況,蓋部的姿勢,因為是藉由推迫構件,從閉塞姿勢朝開放姿勢被變更,所以使用者不需由手動,就可以自動地將蓋部開放。
在發明4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如發明3的雙軸承捲線器,推迫構件,是從閉塞姿勢,朝可將開口部開放的可開放姿勢,將蓋部的姿勢變更。且,推迫構件,是從可開放姿勢朝開放姿勢,將蓋部的姿勢變更。
此情況,蓋部的姿勢,是藉由推迫構件,依閉塞姿勢、可開放姿勢、開放姿勢的順序,多階段地被變更。如此,藉由將蓋部的姿勢,透過可開放姿勢,從閉塞姿勢朝開放姿勢變更,閉塞姿勢及開放姿勢的姿勢的差異即使大,也可藉由推迫構件,將蓋部平順且自動地開放。
在發明5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如發明4的雙軸承捲線器,蓋開閉構造,是將蓋部,在閉塞姿勢及可開放姿勢之間,朝遠離捲筒的方向、及接近捲筒的方向可進退自如地被支撐。且,蓋開放機構,是在可開放姿勢及開放姿勢之間,將蓋部可擺動地支撐。推迫構件,是可將蓋部的姿勢從閉塞姿勢朝可開放姿勢變更,將蓋部推迫。 且,推迫構件,是可將蓋部的姿勢從可開放姿勢朝開放姿 勢變更,將蓋部推迫。
此情況,因為蓋開閉構造是對應將蓋部支撐的形態,由推迫手段將蓋部推迫,所以可以將蓋部的姿勢平順且自動地變更。
在發明6的雙軸承捲線器中,如發明5的雙軸承捲線器,蓋部,是具有與蓋開閉構造連結的連結部。 蓋開閉構造,是具有支撐部。支撐部,是被裝設於連結部,將蓋部可進退自如且可擺動自如地支撐。推迫構件,是被裝設在連結部及支撐部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外周部。 推迫構件,是具有:扭轉彈簧部、及第1卡止部、及第2卡止部。扭轉彈簧部,是在連結部及支撐部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外周部可伸縮。第1卡止部,是被卡止於蓋部。第2卡止部,是被卡止於蓋開閉構造。
此情況,蓋部的姿勢,是藉由扭轉彈簧部的延伸的力,從閉塞姿勢朝可開放姿勢被變更。且,蓋部的姿勢,是藉由扭轉彈簧部的扭轉力的反力,從可開放姿勢朝開放姿勢被變更。由此,蓋構件的姿勢即使多階段地被變更,藉由1個推迫構件,可以將蓋部平順且自動地開放。
依據本發明的話,可以將雙軸承捲線器的蓋部容易地開放,可以提高對於雙軸承捲線器的內部構造的操作性及作業性。
10‧‧‧雙軸承捲線器
11‧‧‧捲線器本體
12‧‧‧操作桿
13‧‧‧星狀牽引器
14‧‧‧捲筒
14a‧‧‧捲線胴部
14b‧‧‧第1凸緣部
14c‧‧‧第2凸緣部
14d‧‧‧安裝部
14e‧‧‧連結部
15‧‧‧捲筒支撐部
16‧‧‧蓋開閉部
17‧‧‧框架(框架本體的一例)
17a‧‧‧第1側板部
17b‧‧‧第2側板部
17c‧‧‧連結部
17d‧‧‧釣竿裝設部
18a‧‧‧第1側蓋部(蓋部的一例)
18b‧‧‧第2側蓋部
18d‧‧‧開口部
19‧‧‧裝卸部
19a‧‧‧圓環部
19b‧‧‧操作調整鈕
19c‧‧‧卡口突起
20‧‧‧捲筒制動裝置
20a‧‧‧旋轉構件
20b‧‧‧煞車塊
20c‧‧‧制動鼓
20d‧‧‧制動器凸輪
21‧‧‧拋竿控制機構
22a‧‧‧開口
22b‧‧‧長孔部
23‧‧‧阻力操作部
25a‧‧‧第1軸承
25b‧‧‧第2軸承
26‧‧‧捲筒軸
27a‧‧‧第1側板本體部
27b‧‧‧筒狀部
27c‧‧‧開口部
27d‧‧‧卡口溝
28a‧‧‧蓋本體部
28b‧‧‧連結部
28d‧‧‧外周部
29‧‧‧裝卸單元
30‧‧‧捲筒檢修機構
35‧‧‧基座構件
35a‧‧‧基座本體
35b‧‧‧制動器收納部
35c‧‧‧鍔部
35d‧‧‧抵接部
35e‧‧‧軸承收納部
36‧‧‧蓋開閉構造
37‧‧‧推迫構件
37a‧‧‧扭轉彈簧部
37b‧‧‧第1卡止部
37c‧‧‧第2卡止部
38‧‧‧擺動構件
38a‧‧‧擺動本體部
38b‧‧‧操作調整鈕
38c‧‧‧切口部
39‧‧‧長孔部
39a‧‧‧第1孔部
39b‧‧‧第2孔部
39c‧‧‧緣部
40‧‧‧連結構件
41‧‧‧第1連結構件
41a‧‧‧孔部
41b‧‧‧卡止孔
42‧‧‧第2連結構件
43‧‧‧軸部
43a‧‧‧軸本體部
43b‧‧‧公螺紋部
44‧‧‧頭部
47‧‧‧小螺釘
50‧‧‧蓋開放機構
60‧‧‧異物侵入防止構造
61‧‧‧異物防止構件
61a‧‧‧本體部
61b‧‧‧卡合部
61c‧‧‧突起
115e‧‧‧窗部
118d‧‧‧制動操作部
121‧‧‧第1齒輪部
122‧‧‧第2齒輪部
128a‧‧‧孔部
128b‧‧‧外周部
128c‧‧‧保持部
128d‧‧‧突出部
[第1圖]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雙軸承捲線器的俯視圖
[第2圖]雙軸承捲線器的剖面圖
[第3圖]雙軸承捲線器的部分立體圖
[第4圖]雙軸承捲線器的側面圖(第1側蓋部的開放狀態)
[第5圖]雙軸承捲線器的側面圖(除了第1側蓋部以外)
[第6圖A]第1側蓋部的立體圖
[第6圖B]第1側蓋部的部分剖面圖(無突起)
[第6圖C]第1側蓋部的部分剖面圖(有突起)
[第7圖]裝卸單元的分解立體圖(除了第1側蓋部以外)
[第8圖]推迫構件的立體圖
[第9圖]擺動構件的立體圖
[第10圖]顯示連結構件的卡合狀態的圖
<雙軸承捲線器的基本構成>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雙軸承捲線器10,主要是具備:被裝設於釣竿的捲線器本體11、及操作桿12、及 星狀牽引器13、及捲筒14、及捲筒軸26、及捲筒檢修機構30、及蓋開放機構50。在捲筒檢修機構30中,包含後述的蓋開放機構50。且,在捲筒檢修機構30中,包含捲線器本體11的一部分,例如框架17。
如第1圖所示,操作桿12,是將捲筒旋轉用者。操作桿12,是被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1的側方。星狀牽引器13,是被配置於操作桿12的捲線器本體11側的牽引力調整用者。
捲筒14,是可旋轉自如地被裝設在捲線器本體11。捲筒14,是具有:捲附釣線的筒狀的捲線胴部14a、及在捲線胴部14a的兩端大徑形成的左右一對的第1凸緣部14b及第2凸緣部14c。第1凸緣部14b,是設在操作桿12相反側,第2凸緣部14c,是設於操作桿12相反側。在捲線胴部14a的內周側中,設有捲筒軸26可一體旋轉地連結的筒狀的安裝部14d(參照第2圖)。安裝部14d,是透過圓板狀的連結部14e(參照第2圖),與捲線胴部14a一體形成。因此,在捲筒14的捲線胴部14a的內周側中,形成有空間。
捲筒軸26的一端(第2圖的右端),是藉由第1軸承25a,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於後述的捲線器本體11的第1側板部17a。捲筒軸26的另一端(第2圖的左端),是藉由設於捲線器本體11的第2側蓋部18b(後述)的轂部的第2軸承25b可旋轉自如地被支撐。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捲線器本體11,是 具有:框架17(框架本體的一例)、及將框架17的左右側面覆蓋的第1側蓋部18a(蓋部的一例)及第2側蓋部18b、及將雙軸承捲線器10裝設在釣竿用的釣竿裝設部17d。
框架17,是具有:左右1對的第1側板部17a及第2側板部17b、及複數連結部17c。第1側板部17a,是實質上形成圓形。第1側板部17a,是具有:第1側板本體部27a、及一體地形成於第1側板本體部27a的外周部的筒狀部27b。第1側板本體部27a,是具有:開口22a、及擺動構件用的長孔部22b(參照第3圖)。藉由開口22a及筒狀部27b的內周部,構成捲筒14可通過的開口部27c(開口部的一例)。在擺動構件用的長孔部22b中,後述的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是可移動自如地被配置。
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在開口部27c例如筒狀部27b的內周側,配置有: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及後述的蓋開閉部16、及裝卸部19。詳細的話,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部16,是透過裝卸部19,可裝卸自如地裝設於筒狀部27b的內周側。在此,例如,裝卸部19及筒狀部27b,是藉由卡口方式,可裝卸自如地被連結。對於將裝卸部19及筒狀部27b連結用的構成的詳細如後述。
且如第2圖所示,在開口部27c中,配置有抑制拋竿時的釣線纏結用的捲筒制動裝置20。捲筒制動 裝置20,是對應捲筒14的旋轉,將捲筒14制動。捲筒制動裝置20,主要是具有:旋轉構件20a、及複數煞車塊20b、及制動鼓20c。旋轉構件20a,是對於捲筒軸26,被裝設成可一體旋轉。複數煞車塊20b,是各別可擺動地被裝設於旋轉構件20a。在此,6個煞車塊20b,是可擺動地被裝設於旋轉構件20a的外周部。且,各煞車塊20b,是藉由無圖示的鎖定構造,可不能擺動地設定。
制動鼓20c,是藉由與煞車塊20b接觸,將捲筒14的旋轉制動。制動鼓20c,是對應後述的制動操作部118d的操作量,朝接近捲筒14的方向,或是制動鼓20c背離捲筒14的方向移動。由此,制動鼓20c的定位被進行。
例如,旋轉構件20a是與捲筒14一起旋轉的話,煞車塊20b,會藉由離心力擺動。如此的話,煞車塊20b,是與定位後的制動鼓20c接觸,使捲筒14的旋轉被制動。又,制動鼓20c,是被包含於捲筒檢修機構30(捲筒支撐部15)的構件。
如第2圖所示,第2側板部17b,是透過連結部17c,與第1側板部17a相面對配置。在第2側板部17b中,裝設有第2側蓋部18b。在第2側板部17b及第2側蓋部18b之間,是配置有將捲筒14的旋轉時的阻力調節用的拋竿控制機構21。
複數連結部17c,是與第1側板部17a及第2側板部17b一體形成,將第1側板部17a及第2側板部 17b連結。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第1側蓋部18a,是在操作桿12相反側,將框架17的側面覆蓋的構件。詳細的話,第1側蓋部18a,是將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覆蓋的構件。例如,第1側蓋部18a,是可配置於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
如第4圖、第5圖、及第6圖A所示,第1側蓋部18a,是具有:蓋本體部28a、及支撐部28b(連結部的一例)、及異物防止構件61。蓋本體部28a的外周部128b的至少一部分,是具有第1曲率。換言之,蓋本體部28a的外周部128b的至少一部分,是形成具有第1曲率半徑的形狀。例如,蓋本體部28a,是實質上形成圓形。在蓋本體部28a中,形成有複數孔部128a。複數孔部128a,是為了提高蓋本體部28a的輕量化及外觀的造形設計效果而被設置。在蓋本體部28a的外周部128b中,實質上形成圓環狀的突出部128d。突出部128d,是與後述的捲筒支撐部15的抵接部35d抵接。由此,第1側蓋部18a被止轉。
且如第6圖A所示,突出部128d,是具有:將異物防止構件61保持用的複數保持部128c。在此,3個的保持部128c,是形成於突出部128d。3個的保持部128c,是在圓圓周方向隔有間隔地被設在突出部128d的內周側。保持部128c,是形成凹狀的凹部(第1凹部的一例)。
支撐部28b,是為了將第1側蓋部18a對於蓋開閉部16開閉,而被設在蓋本體部28a。支撐部28b,是在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側,與蓋本體部28a一體形成。例如,支撐部28b是形成圓筒狀,在支撐部28b的內周部形成有母螺紋部。
例如,在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狀態,即第1側蓋部18a被配置於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的狀態,支撐部28b,是從捲筒軸方向所見,與捲筒支撐部15重疊的方式,與蓋本體部28a一體形成。且,在第1側蓋部18a中,形成有開口部18d。在此開口部18d中,將捲筒的旋轉制動用的制動操作部118d,是被配置成可旋轉。
如第6圖A所示,異物防止構件61,是防止來自設在第1側蓋部18a的蓋本體部28a的複數孔部128a的異物的侵入用的構件。異物防止構件61,是彈性構件。異物防止構件61,是藉由彈性變形,被裝設於蓋本體部28a。例如,異物防止構件61,是被裝設於蓋本體部28a的內面側,藉由復元力被保持於蓋本體部28a。異物防止構件61,是藉由蓋本體部28a的保持部128c,被定位保持。對於異物防止構件61,是在後述的異物侵入防止構造60的構成,詳細說明。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第2側蓋部18b,是在與操作桿12相同側,將框架17的側面覆蓋的構件。在第2側蓋部18b中,將拋竿控制機構21調節用的阻力操 作部23,是被裝設成可旋轉。
釣竿裝設部17d,是被一體形成在下側的連結部17c。第1側板部17a及第2側板部17b之間,配置有與操作桿12連結的捲筒14。
又,在捲線器本體11的內部,設有將與捲筒14連動動作的均勻捲線機構(無圖示)和操作桿12的旋轉傳達至捲筒14的旋轉傳達機構(無圖示)等。
<捲筒檢修機構的構成及蓋開放機構的構成>
如第4圖所示,捲筒檢修機構30,是由:第1側板部17a(框架17)、及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部16、及裝卸部19所構成。捲筒檢修機構30中,第1側板部17a(框架17)、及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部16,是構成蓋開放機構50。即,捲筒檢修機構30,是包含蓋開放機構50。
如此,蓋開放機構50,是除了裝卸部19以外,與上述的捲筒檢修機構30的構成相同。因此,將捲筒檢修機構30的構成及蓋開放機構50的構成,同時說明。
又,以下,將捲筒支撐部15、裝卸部19、蓋開閉部16、及第1側蓋部18a,記載為「裝卸單元29」。且,第1側板部17a及第1側蓋部18a,因為已經在上述的捲線器本體11說明,所以在此省略說明。
捲筒支撐部15,是將捲筒14可旋轉地支撐。 詳細的話,捲筒支撐部15,是透過捲筒軸26,將捲筒14可旋轉自如地支撐。捲筒支撐部15,是被配置於第1側板部17a的內部。詳細的話,捲筒支撐部15,是被配置於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
如第7圖所示,捲筒支撐部15,是具有:基座構件35、及上述的制動鼓20c。基座構件35,是具有:基座本體35a、及將第1軸承25a收納用的軸承收納部35e。
基座本體35a,是具有:制動器收納部35b、及鍔部35c、及抵接部35d(參照第4圖)。制動器收納部35b,是將制動器凸輪20d及煞車塊20b收納的部分。 在制動器收納部35b中,形成有檢修煞車塊20b用的窗部115e。煞車塊20b,是透過此窗部115e,可擺動或是不能擺動地被設定。
鍔部35c,是一體形成在制動器收納部35b的外周。抵接部35d,是將第1側蓋部18a止轉的部分。抵接部35d,是從制動器收納部35b朝外方突出,一體形成在制動器收納部35b。例如,第1側蓋部18a被開放的情況時,第1側蓋部18a的突出部128d(參照第6圖A),是藉由與捲筒支撐部15的抵接部35d抵接,使第1側蓋部18a被止轉。且,第1側蓋部18a的突出部128d,也使用作為將推迫構件37卡止的部分。
軸承收納部35e,是一體形成在基座本體35a的內周部。詳細的話,軸承收納部35e,是朝沿著捲筒軸 26的方向突出的方式,一體形成在基座本體35a的制動器收納部35b。基座構件35,是透過被收納於軸承收納部35e的第1軸承25a(參照第2圖),將捲筒軸26的一端(第2圖的右端),可旋轉自如地支撐。
制動鼓20c,是透過制動器凸輪20d卡合在基座構件35。制動器凸輪20d,是被配置於制動鼓20c的內周部及軸承收納部35e的外周部之間。在制動器凸輪20d的外周部中,形成有凸輪溝,在制動鼓20c的內周部中,形成有卡合於凸輪溝的凸輪突起。
例如,制動操作部118d被轉動操作的話,被固定於制動操作部118d的第1齒輪部121、及與第1齒輪部121嚙合的制動鼓20c的第2齒輪部122會旋轉。如此的話,伴隨此旋轉,制動鼓20c會旋轉。如此的話,制動鼓20c,是透過制動器凸輪20d,朝制動鼓20c接近捲筒14的方向,或是制動鼓20c背離捲筒14的方向移動。 由此,制動鼓20c的定位被進行,煞車塊20b與制動鼓20c接觸的情況的捲筒的制動力被決定。
如第4圖所示,蓋開閉部16,是將第1側蓋部18a可開放地構成。蓋開閉部16,是在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被配置於捲筒14及第1側蓋部18a之間。 蓋開閉部16,是卡合於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例如,蓋開閉部16,是卡合於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及第1側蓋部18a的支撐部28b(參照第6圖A)。
如第4圖~第10圖所示,蓋開閉部16,具有:蓋開閉構造36、及推迫構件37(參照第8圖)。蓋開閉構造36,是可將第1側蓋部18a開閉。例如,蓋開閉構造36,是在蓋閉塞姿勢及蓋可開放姿勢之間,朝遠離捲筒14的方向、及接近捲筒14的方向可進退自如地將第1側蓋部18a支撐。且,蓋開閉構造36,是在蓋可開放姿勢及蓋開放姿勢之間,將第1側蓋部18a可擺動地支撐。進一步,蓋開閉構造36,是卡合於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
又,第1側蓋部18a是將被配置於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時的姿勢,定義為蓋閉塞姿勢。且,第1側蓋部18a朝遠離捲筒14的方向移動時的姿勢,即在第1側蓋部18a及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之間形成有規定的間隙時的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定義為蓋可開放姿勢。進一步,第1側蓋部18a被開放時的姿勢,定義為蓋開放姿勢。
蓋開閉構造36,是具有:擺動構件38、及連結構件40。擺動構件38,是為了將第1側蓋部18a開放操作的構件。擺動構件38,是可擺動地被裝設於捲筒支撐部15。
如第5圖、第7圖、及第9圖所示,擺動構件38,是具有:實質上圓環狀的擺動本體部38a(擺動構件的本體部的一例)、及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及切口部38c、及定位用的長孔部39。
擺動本體部38a,是可擺動地被裝設於捲筒支撐部15。擺動本體部38a,是在與捲筒支撐部15的鍔部35c相面對的狀態下,對於捲筒支撐部15可旋轉。在擺動本體部38a的內周部中,配置有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擺動構件38的旋轉範圍,即擺動構件38的擺動範圍,是被設定在形成於第1側板部17a的擺動構件用的長孔部22b(參照第3圖)的範圍內。
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是將擺動構件38擺動用者。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是在擺動本體部38a的外周部,朝沿著捲筒軸26的方向延伸。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是被配置於擺動構件用的長孔部22b(參照第3圖)。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被操作的話,擺動構件38會擺動。切口部38c,是沿著擺動本體部38a的外周部形成。在切口部38c中,配置有後述的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
如第9圖所示,定位用的長孔部39,是形成於擺動本體部38a,朝圓周方向延伸。在定位用的長孔部39中,配置有後述的第2連結構件42(參照第5圖)。 在定位用的長孔部39,第2連結構件42是可移動。定位用的長孔部39,是具有:第1孔部39a、及第2孔部39b。第1孔部39a,是形成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一端側。第2孔部39b,是形成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另一端側。第2孔部39b,其內徑比第1孔部39a大。
在此,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狀態中的擺 動構件38的姿勢,是定義為第1姿勢。且,第1側蓋部18a可開放的狀態中的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定義為第2姿勢。擺動構件38,是藉由後述的連結構件40,被定位在第1姿勢及第2姿勢。
如第5圖所示,連結構件40,是將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連結,且對應擺動構件38的擺動將第1側蓋部18a可開閉地支撐。連結構件40,是具有:第1連結構件41、及第2連結構件42(蓋開放機構50中的支撐部的一例)。
第1連結構件41,是在擺動構件38及第1側蓋部18a之間,被裝設在捲筒支撐部15。詳細的話,第1連結構件41,是形成板狀。第1連結構件41的一部分,是被裝設在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且,第1連結構件41,是在除了被裝設於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卡合於第2連結構件42。例如,第1連結構件41,是具有孔部41a。第2連結構件42是可旋轉自如地被配置於此孔部41a。
第2連結構件42,是卡合於第1連結構件41。例如,第2連結構件42,是可旋轉自如地被配置於第1連結構件41的孔部41a。且,第2連結構件42,是與第1側蓋部18a的支撐部28b(參照第6圖A)連結,將第1側蓋部18a可開閉地支撐。進一步,第2連結構件42,是將擺動構件38定位。詳細的話,第2連結構件42,是可對應擺動構件38的擺動本體部38a的擺動,將 定位用的長孔部39移動。
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第1姿勢的情況,擺動構件38,是由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一端側,藉由第2連結構件42被定位。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第2姿勢的情況,擺動構件38,是由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另一端側,藉由第2連結構件42被定位。
具體而言,如第10圖所示,第2連結構件42,是具有:軸部43、及頭部44(擴大部的一例)。軸部43,是可旋轉自如地被配置於第1連結構件41的孔部41a。軸部43,是具有:軸本體部43a、及公螺紋部43b。 軸本體部43a,是形成於頭部44及公螺紋部43b之間的部分。軸本體部43a,是可卡合在形成於擺動構件38的定位用的長孔部39。詳細的話,在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狀態下,軸本體部43a,是被配置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1孔部39a。軸部43的公螺紋部43b,是與第1側蓋部18a的支撐部28b(母螺紋部)螺合。由此,第2連結構件42,是被裝設於第1側蓋部18a。
頭部44,是比軸部43更擴大的部分。頭部44,是在軸部43的一端,與軸部43一體形成。如第9圖的虛線所示,頭部44,可卡合在定位用的長孔部39。詳細的話,在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第1姿勢的情況(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狀態)中,頭部44,是卡合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1孔部39a(參照第10圖)。另一方面,在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第2姿勢的情況(第1側蓋 部18a可開放的狀態)中,頭部44,是卡合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2孔部39b。
在此,說明第2連結構件42及擺動構件38的關係、及擺動構件38的定位。如第10圖所示,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第1姿勢的情況,第2連結構件42的軸部43(軸本體部43a),是被配置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1孔部39a。且,此情況,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是卡合在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1孔部39a的緣部39c。
由此,在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情況,即在第1側蓋部18a的外周部與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抵接的狀態,擺動構件38,是藉由第1側蓋部18a及第2連結構件42(頭部44)被挾持。如此,擺動構件38,是被定位且被止脫。
另一方面,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從第1姿勢朝第2姿勢被變更,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設定成第2姿勢的話,如第9圖所示,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是被配置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2孔部39b。在此狀態下,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因為是被配置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2孔部39b,所以擺動構件38不能擺動。即,藉由第2連結構件42(頭部44),使擺動構件38被定位。
且在此狀態下,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是在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2孔部39b,朝遠離捲筒支 撐部15的方向及接近捲筒支撐部15的方向可進退自如。 但是,在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及第1側蓋部18a之間,因為是被配置有第1連結構件41,所以藉由此第1連結構件41,使第2連結構件42被止脫。又,在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與第1連結構件41抵接的狀態下,第2連結構件42,是將第1側蓋部18a可擺動地支撐。
第8圖所示的推迫構件37,是將第1側蓋部18a推迫用的構件。推迫構件37,是從第1側蓋部18a將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閉塞的蓋閉塞姿勢,朝第1側蓋部18a將第1側板部17a開口部27c的至少一部分開放的蓋開放姿勢,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變更。具體而言,首先,推迫構件37,是從蓋閉塞姿勢,將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朝可開放的蓋可開放姿勢,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變更。接著,推迫構件37,是從蓋可開放姿勢朝蓋開放姿勢,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變更。
推迫構件37,是被配置於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構造36之間,將第1側蓋部18a可開放地推迫。 詳細的話,推迫構件37,是被配置於第1側蓋部18a及第1連結構件41之間,將第1側蓋部18a,朝遠離捲筒14的方向推迫。且,推迫構件37,是卡合於第1側蓋部18a及第1連結構件41,將第1側蓋部18a可開放地推迫。
如第8圖所示,推迫構件37,是具有:扭轉彈簧部37a、及第1卡止部37b、及第2卡止部37c。扭轉 彈簧部37a,是在第1側蓋部18a及第1連結構件41之間,被配置在第1側蓋部18a中的支撐部28b的外周部及第2連結構件42中的軸部43(軸本體部43a)的外周部的至少其中任一方。例如,在第2連結構件42被配置於第1孔部39a的狀態下,扭轉彈簧部37a,是被配置在支撐部28b的外周部。另一方面,在第2連結構件42被配置於第2孔部39b的狀態下,扭轉彈簧部37a,是被配置在支撐部28b的外周部及軸部43的外周部。
扭轉彈簧部37a,是可在上述的外周部伸縮。 例如,在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卡合於第1孔部39a的緣部39c的狀態,即在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狀態下,扭轉彈簧部37a,是在第1側蓋部18a及第1連結構件41之間被壓縮。從此狀態,擺動構件38會旋轉,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到達第2孔部39b的話,扭轉彈簧部37a,是將第1側蓋部18a,朝遠離捲筒支撐部15的方向推迫。如此的話,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是與第1連結構件41抵接。由此,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從蓋閉塞姿勢朝蓋可開放姿勢被變更。
且扭轉彈簧部37a,是對於第1側蓋部18a,施加扭轉力的反力。詳細的話,第1卡止部37b,是被卡止在第1側蓋部18a、例如第1側蓋部18a的突出部128d。第2卡止部37c,是被卡止在蓋開閉構造36、例如第1連結構件41。例如,第2卡止部37c,是被卡止在第1連結構件41的卡止孔41b(第5圖參照)。由此,扭轉 彈簧部37a,是將第2卡止部37c(卡止孔41b)作為支撐點,對於第1側蓋部18a,施加扭轉力的反力。例如,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成為蓋可開放姿勢的話,藉由扭轉彈簧部37a的扭轉力的反力,使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從蓋可開放姿勢朝蓋開放姿勢被變更。
如此,推迫構件37,是藉由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依蓋閉塞姿勢、蓋可開放姿勢、蓋開放姿勢的順序變更,使第1側蓋部18a被打開。
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裝卸部19,是在捲筒14及第1側蓋部18a之間,被配置於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且,如第7圖所示,裝卸部19,是被配置在捲筒支撐部15及擺動構件38之間。具體而言,裝卸部19,是被配置在捲筒支撐部15的鍔部35c及擺動構件38的擺動本體部38a之間。裝卸部19,是在上述的配置形態,可旋轉自如。
裝卸部19,是可擺動且可裝卸地被裝設於第1側板部17a。裝卸部19,是卡合於捲筒支撐部15及蓋開閉構造36。裝卸部19,是在第1側蓋部18a被打開的狀態下,可擺動。且,在此狀態下,裝卸部19,是將捲筒支撐部15、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部16,對於第1側板部17a可裝卸。
如第7圖所示,裝卸部19,是實質上形成圓環狀。裝卸部19,是具有:實質上圓環狀的圓環部19a(裝卸部19的本體部的一例)、及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 19b、及複數(例如3個)卡口突起19c。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是一體形成在圓環部19a的外周部。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是被配置於擺動構件38的切口部38c。例如,在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的內周部中,形成有溝部(無圖示)。藉由將此溝部嵌合在擺動構件38的切口部38c,進行朝捲筒軸方向的擺動構件38的止脫。又,裝卸部19的擺動範圍,是被設定在切口部38c的圓周方向的長度的範圍內。
複數(例如3個)卡口突起19c,是從圓環部19a的外周部一體地朝外方突出形成。在此,在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中,形成有卡口溝27d(參照第4圖)。藉由將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操作使裝卸部19旋轉的話,卡口突起19c會卡合在此卡口溝27d。由此,裝卸單元29(捲筒支撐部15、第1側蓋部18a、蓋開閉部16、及裝卸部19),是被裝設於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且,藉由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操作而將裝卸部19朝與上述相反側旋轉的話,卡口突起19c及卡口溝27d的卡合會被解除。由此,裝卸單元29,是從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被取下。
如此,因為可以將捲筒支撐部15、裝卸部19、蓋開閉部16、及第1側蓋部18a,由1個單元單位即裝卸單元29的單位裝卸,所以可以容易地檢修雙軸承捲線器10的內部。
<捲筒檢修機構及蓋開放機構的組裝的動作>
被包含於捲筒檢修機構30的裝卸單元29,是如下地被組裝動作。
首先,裝卸部19及蓋開閉部16的擺動構件38被組合。具體而言,裝卸部19的操作調整鈕(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是使被配置於擺動構件38的切口部38c的方式,使裝卸部19及擺動構件38被組合。更具體而言,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的溝部(無圖示),是使被嵌合在切口部38c的方式,使裝卸部19被組裝在擺動構件38。由此,蓋開閉部16的擺動構件38,是藉由裝卸部19被止脫。
接著,在裝卸部19及擺動構件38被組合的狀態,裝卸部19,是使相面對於捲筒支撐部15的鍔部35c的方式,被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5。換言之,裝卸部19,是被配置於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的外周部。由此,裝卸部19及擺動構件38,是被配置在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的外周。
接著,蓋開閉部16的第2連結構件42,是透過蓋開閉部16的第1連結構件41,被裝設於第1側蓋部18a(包含異物防止構件61)。具體而言,第2連結構件42的軸部43,是插通第1連結構件41的孔部41a。且,在將推迫構件37的第1卡止部37b卡合在第1側蓋部18a的突出部128d,將推迫構件37的扭轉彈簧部37a配置於第1側蓋部18a的支撐部28b的狀態下,第2連結構 件42的軸部43(公螺紋部43b),是被螺合在第1側蓋部18a的支撐部28b。且,推迫構件37的第2卡止部37c,是被卡合在第1連結構件41的卡止孔41b。
接著,在第1側蓋部18a被打開的狀態下,第1連結構件41,是藉由固定構件例如小螺釘47,被固定於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詳細的話,在將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配置於形成於擺動構件38的定位用的長孔部39的第2孔部39b的狀態下,第1連結構件41,是藉由小螺釘47,被固定於捲筒支撐部15的制動器收納部35b。
如此,裝卸單元29(捲筒支撐部15、裝卸部19、蓋開閉部16(擺動構件38及連結構件40)、及第1側蓋部18a)被組裝。
接著,裝卸單元29,是被裝設於第1側板部17a。例如,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是在被配置於擺動構件用的長孔部22b的狀態,使被配置於擺動構件38的切口部38c的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被旋轉。由此,裝卸單元29及第1側板部17a被卡口結合。換言之,藉由將裝卸單元29中的裝卸部19的卡口突起19c,嵌合在第1側板部17a中的筒狀部27b的卡口溝27d,使裝卸單元29被裝設於第1側板部17a。
又,在此狀態下,第1側蓋部18a,是藉由推迫構件37被推迫,被打開。且,在此狀態下,擺動構件38的姿勢是第1姿勢。
接著,將第1側蓋部18a繞第2連結構件42的軸心周圍旋轉的話,推迫構件37被扭轉,使第1側蓋部18a與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相面對配置。在此狀態下,在第1側蓋部18a及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之間,形成有規定的間隙。且,第1側蓋部18a,是朝向捲筒支撐部15被壓入的話,推迫構件37被壓縮,使第1側蓋部18a與第1側板部17a的筒狀部27b抵接。
在此狀態下,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是沿著擺動構件用的長孔部22b在一方向被操作的話,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是從定位用的長孔部39中的第2孔部39b朝第1孔部39a移動,而乘上第1孔部39a的緣部39c。由此,在第1側蓋部18a將第1側板部17a的開口部27c覆蓋的狀態下,第1側蓋部18a是被保持於第1側板部17a(筒狀部27b)。此狀態,是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狀態。在此狀態,捲筒14、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是從捲筒軸方向所見,實質上被配置成同芯。
另一方面,在第1側蓋部18a被關閉的狀態,擺動用的操作調整鈕38b是沿著擺動構件用的長孔部22b朝相反方向被操作的話,第2連結構件42的頭部44,是從定位用的長孔部39中的第1孔部39a的緣部39c朝第2孔部39b移動。如此的話,藉由推迫構件37的延伸的力,與第1側蓋部18a一起使第2連結構件42,朝遠離捲筒支撐部15的方向被推迫。由此,第2連結構件 42的頭部44,是在被配置於定位用的長孔部39中的第2孔部39b的內部的狀態下,與第1連結構件41抵接。 即,第1側蓋部18a,是朝遠離捲筒14的方向移動。如此,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從蓋閉塞姿勢朝蓋可開放姿勢被變更。
接著,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朝蓋可開放姿勢被變更的話,第1側蓋部18a,是藉由推迫構件37的扭轉力的反力,繞第2連結構件42周圍旋轉。由此,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從蓋可開放姿勢朝蓋開放姿勢被變更。即,第1側蓋部18a被打開。
接著,將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操作的話,裝卸單元29及第1側板部17a的卡口結合,是被解除。在此狀態下,裝卸單元29,是朝遠離捲筒14的方向被拉出的話,裝卸單元29是從第1側板部17a被取下。
又,第1側蓋部18a被打開時,只要裝卸用的操作調整鈕19b未被操作,裝卸單元29,就保持在被裝設於第1側板部17a的狀態。在此狀態下,使用者,是可以透過捲筒支撐部15的窗部115e,將煞車塊20b可擺動或是不能擺動地設定。
<異物侵入防止構造的構成>
異物侵入防止構造60,是為了防止朝雙軸承捲線器10的內部的異物的侵入者。異物侵入防止構造60,是由:第1側板部17a(框架17)、及第1側蓋部18a所構 成。第1側蓋部18a,是如上述,具有:設有複數孔部128a的蓋本體部28a(參照第4圖)、及防止來自複數孔部的異物的侵入的異物防止構件61(參照第6圖A)。
又,第1側板部17a及第1側蓋部18a,因為已經在上述的捲線器本體11說明,所以在此省略說明。 且,異物防止構件61,是被包含於第1側蓋部18a的構件。對於此基本構成,因為已經在上述的捲線器本體11說明,所以在此,只有對於除了基本構成以外的構成說明。
異物防止構件61,是藉由彈性變形,被裝設於蓋本體部28a的內面側,藉由復元力被保持於蓋本體部28a。例如,異物防止構件61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具有比蓋本體部28a的第1曲率小的第2曲率。換言之,異物防止構件61的外周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形成具有比蓋本體部28a的第1曲率半徑大的第2曲率半徑的形狀。 由此,藉由使異物防止構件61彈性變形,如第6圖A所示,使異物防止構件61的外周部28d(具有第2曲率的部分),被裝設在蓋本體部28a的外周部128b(具有第1曲率的部分)。蓋本體部28a的突出部128d,是蓋本體部28a的外周部128b的一部分。
如第6圖A~第6圖C所示,異物防止構件61,是實質上形成C字板狀。異物防止構件61,是具有:形成C字板狀的本體部61a、及卡合於蓋本體部28a的保持部128c中的複數卡合部61b。又,蓋本體部28a的 保持部128c,是如上述,形成凹狀的凹部。
本體部61a,是藉由朝向例如第2曲率的曲率中心彈性變形,而被裝設於蓋本體部28a。複數(例如3個)卡合部61b,是各別在本體部61a的外周部(具有第2曲率的部分),隔有間隔地一體形成。卡合部61b,是從本體部61a的外周部朝外方突出的凸部(第2凸部的一例)。
如第6圖C所示,3個卡合部61b的中的至少1個,是具有突起61c。在此,例如,3個的卡合部61b的1個,是具有突起61c。如第6圖B所示,未具有突起61c的2個的卡合部61b,是被配置於蓋本體部28a的保持部128c。另一方面,具有突起61c的卡合部61b,是被嵌合在對應的蓋本體部28a的保持部128c。詳細的話,藉由將卡合部61b的突起61c,與保持部128c的壁部接觸,而使具有突起61c的卡合部61b,是被嵌合在蓋本體部28a的保持部128c。如此,異物防止構件61,是藉由對於蓋本體部28a的保持部128c的卡合部61b的配置及嵌合、及上述的本體部61a的復元力,被保持於蓋本體部28a。
又,在此,3個卡合部61b中的1個,雖是顯示具有突起61c的情況的例,但是3個卡合部61b中的2個,或是3個卡合部61b全部,是具有突起61c也可以。
<特徵>
上述實施例,是可如下述的方式表現。
(A)本雙軸承捲線器10,是具備:捲線器本體11、及捲筒14、及操作桿12、及蓋開放機構50。捲線器本體11,是具有:框架17、及第1側蓋部18a。框架17,是具有開口部27c。第1側蓋部18a,是可配置於框架17的開口部27c。捲筒14,是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框架17。操作桿12,是將捲筒14旋轉用者。
蓋開放機構50,是將第1側蓋部18a開放用者。蓋開放機構50,是具有:框架17、及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及蓋開閉部16。捲筒支撐部15,是被裝設於框架17的內部,將捲筒14可旋轉地支撐。蓋開閉部16,是在框架17的內部,被配置於捲筒14及第1側蓋部18a之間。
蓋開閉部16,是具有蓋開閉構造36及推迫構件37。蓋開閉構造36,是卡合於捲筒支撐部15及第1側蓋部18a,設定第1側蓋部18a的開閉狀態。推迫構件37,是被配置於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構造36之間,將第1側蓋部18a可開放地推迫。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的其中任一方,是藉由卡合於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的其中任另一方,使第1側蓋部18a被止轉。
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藉由蓋開閉構造36使第1側蓋部18a從閉塞狀態被解放的話,藉由推迫構件37使第1側蓋部18a被打開。且,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 閉構造36的其中任一方,是藉由卡合於第1側蓋部18a及蓋開閉構造36的其中任另一方,使第1側蓋部18a被止轉。
如此,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可以將第1側蓋部18a自動地開放,且將被開放的第1側蓋部18a藉由止轉保持。即,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可以將第1側蓋部18a容易地開放。且,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可以保持在將第1側蓋部18a打開的狀態下。由此,可以提高對於雙軸承捲線器10的內部構造的操作性及作業性。
(B)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的其中任一方,是具有突出部128d。第1側蓋部18a及捲筒支撐部15的其中任另一方,是具有可與突出部128d抵接的抵接部35d。
此情況,藉由將突出部128d及抵接部35d抵接,使第1側蓋部18a被止轉。即,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可以將第1側蓋部18a確實地保持在將第1側蓋部18a打開的狀態下。由此,可以提高對於雙軸承捲線器10的內部構造的操作性及作業性。
(C)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推迫構件37,是從第1側蓋部18a將開口部27c閉塞的閉塞姿勢,朝第1側蓋部18a將開口部27c的至少一部分開放的開放姿勢,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變更。
此情況,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因為是藉 由推迫構件37,從閉塞姿勢朝開放姿勢被變更,所以使用者,不需手動就可以自動地將第1側蓋部18a開放。
(D)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推迫構件37,是從閉塞姿勢,朝可將開口部27c開放的可開放姿勢,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變更。且,推迫構件37,是從可開放姿勢朝開放姿勢,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變更。
此情況,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藉由推迫構件37,依閉塞姿勢、可開放姿勢、開放姿勢的順序,多階段地被變更。如此,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透過可開放姿勢,藉由從閉塞姿勢朝開放姿勢變更,閉塞姿勢及開放姿勢的姿勢的差異即使大,仍可以藉由推迫構件37,將第1側蓋部18a平順且自動地開放。
(E)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蓋開閉構造36,是將第1側蓋部18a,在閉塞姿勢及可開放姿勢之間,朝遠離捲筒14的方向、及接近捲筒14的方向可進退自如地被支撐。且,蓋開放機構36,是在可開放姿勢及開放姿勢之間,將第1側蓋部18a可擺動地支撐。推迫構件37,是可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從閉塞姿勢朝可開放姿勢變更,將第1側蓋部18a推迫。且,推迫構件37,是可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從可開放姿勢朝開放姿勢變更,將第1側蓋部18a推迫。
此情況,因為蓋開閉構造36是對應將第1側蓋部18a支撐的形態,由推迫構件37將第1側蓋部18a 推迫,所以可以將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平順且自動地變更。
(F)在本雙軸承捲線器10中,第1側蓋部18a,是具有支撐部28b。蓋開閉構造36,是具有第2連結構件42。第2連結構件42,是被裝設於支撐部28b,將第1側蓋部18a可進退自如且可擺動自如地支撐。推迫構件37,是被裝設在支撐部28b及第2連結構件42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外周部。推迫構件37,是具有:扭轉彈簧部37a、及第1卡止部37b、及第2卡止部37c。扭轉彈簧部37a,是在支撐部28b及第2連結構件42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外周部,可伸縮。第1卡止部37b,是被卡止於第1側蓋部18a。第2卡止部37c,是被卡止於蓋開閉構造36。
此情況,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藉由扭轉彈簧部37a的延伸的力,從閉塞姿勢朝可開放姿勢被變更。且,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是藉由扭轉彈簧部37a的扭轉力的反力,從可開放姿勢朝開放姿勢被變更。由此,第1側蓋部18a的姿勢即使多階段地被變更,仍可以藉由1個推迫構件37,將第1側蓋部18a平順且自動地開放。
<其他的實施例>
以上,雖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但是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發明的實質範圍內可進行各種 變更。尤其是,本說明書所記載的複數實施例及變形例可依據需要任意組合。
(a)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在第1側蓋部18a形成有突出部128d,在捲筒支撐部15形成有抵接部35d的情況的例,但是在捲筒支撐部15形成突出部128d,在第1側蓋部18a形成抵接部35d也可以。
(b)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在異物防止構件61,具有3個卡合部61b的情況的例,但是卡合部61b的數量,不限定於前述實施例,任何也可以。且,形成有突起61c的卡合部61b,不限定於1個,複數也可以。
(c)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異物防止構件61,是形成於實質上C字板狀的情況的例,但是異物防止構件61是彈性構件,且異物防止構件61的曲率(第2曲率),是比第1側蓋部18a的曲率(第1曲率)小的話,異物防止構件61的形狀,是任何的形狀也可以。
(d)在前述實施例中,雖顯示異物防止構件61的卡合部61b是凸部,第1側蓋部18a的保持部128c是凹部的情況的例,但是異物防止構件61的卡合部61b是凹部,第1側蓋部18a的保持部128c是凸部也可以。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是可廣泛適用於雙軸承捲線器。

Claims (6)

  1. 一種雙軸承捲線器,具備:捲線器本體,具有:設有開口部的框架本體、及可配置於前述開口部的蓋部;及捲筒,是可旋轉自如地裝設於前述框架本體;及操作桿,是將前述捲筒旋轉用;及蓋開放機構,是將前述蓋部開放用;前述蓋開放機構,是具有:前述框架本體;及前述蓋部;及被裝設於前述框架本體的內部且可旋轉地被支撐於捲筒的捲筒支撐部、及在前述框架本體的內部被配置於前述捲筒及前述蓋部之間的蓋開閉部;前述蓋開閉部,是具有蓋開閉構造及推迫構件,前述蓋開閉構造,是卡合於前述捲筒支撐部及前述蓋部,設定前述蓋部的開閉狀態,前述推迫構件,是被配置於前述蓋部及前述蓋開閉構造之間,將前述蓋部可開放地推迫,前述蓋部及前述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一方,是藉由卡合於前述蓋部及前述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另一方,使前述蓋部被止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蓋部及前述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一方,是具有突出部,前述蓋部及前述捲筒支撐部的其中任另一方,是具有可與前述突出部抵接的抵接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推迫構件,是從前述蓋部將前述開口部閉塞的閉塞姿勢,朝前述蓋部將前述開口部的至少一部分開放的開放姿勢,將前述蓋部的姿勢變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推迫構件,是從前述閉塞姿勢,朝可將前述開口部開放的可開放姿勢,將前述蓋部的姿勢變更,且從前述可開放姿勢朝前述開放姿勢,將前述蓋部的姿勢變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蓋開閉構造,是將前述蓋部,在前述閉塞姿勢及前述可開放姿勢之間朝遠離前述捲筒的方向及接近前述捲筒的方向可進退自如地支撐,且在前述可開放姿勢及前述開放姿勢之間可擺動地支撐,前述推迫構件,是將前述蓋部的姿勢從前述閉塞姿勢朝前述可開放姿勢可變更地將前述蓋部推迫,且將前述蓋部的姿勢從前述可開放姿勢朝前述開放姿勢可變更地將前述蓋部推迫。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雙軸承捲線器,其中,前述蓋部,是具有與前述蓋開閉構造連結的連結部,前述蓋開閉構造,是具有被裝設於前述連結部將前述蓋部可進退自如且可擺動自如地支撐的支撐部,前述推迫構件,是具有:被裝設於前述連結部及前述支撐部的至少其中任一方的外周部且在前述外周部可伸縮 的扭轉彈簧部、及被卡止於前述蓋部的第1卡止部、及被卡止於前述蓋開閉構造的第2卡止部,前述蓋部的姿勢,是藉由前述扭轉彈簧部的延伸的力,從前述閉塞姿勢朝前述可開放姿勢被變更,前述蓋部的姿勢,是藉由前述扭轉彈簧部的扭轉力的反力,從前述可開放姿勢朝前述開放姿勢被變更。
TW103130559A 2013-09-13 2014-09-04 雙軸承捲線器 TWI6358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0358A JP6198538B2 (ja) 2013-09-13 2013-09-13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3-190358 2013-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4351A TW201524351A (zh) 2015-07-01
TWI635801B true TWI635801B (zh) 2018-09-21

Family

ID=52667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0559A TWI635801B (zh) 2013-09-13 2014-09-04 雙軸承捲線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15865B2 (zh)
JP (1) JP6198538B2 (zh)
KR (1) KR102278088B1 (zh)
CN (1) CN104430228B (zh)
MY (1) MY171118A (zh)
TW (1) TWI6358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8539B2 (ja) * 2013-09-13 2017-09-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けリール
JP6198537B2 (ja) * 2013-09-13 2017-09-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KR101823115B1 (ko) * 2017-01-13 2018-01-29 유한책임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사이드 커버 분리 방지 안전장치를 구비한 낚시 릴
CN107960387B (zh) * 2017-12-25 2023-03-17 宁波海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能快速打开侧盖的鼓轮
JP6941558B2 (ja) * 2017-12-27 2021-09-29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049940B2 (ja) * 2018-06-21 2022-04-07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094169B2 (ja) 2018-07-13 2022-07-01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5444A (en) * 1996-01-24 2000-08-01 Daiwa Seiko, Inc. Attachment unit for a double bearing type reel for fishing
TWI295153B (en) * 2002-10-25 2008-04-01 Shimano Kk Spool for dual-bearing reel
TW201016133A (en) * 2008-08-18 2010-05-01 Shimano Kk Spool shaft support structure for dual-bearing r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59A (en) 1979-06-15 1981-01-06 Dekotsupu Enjiniyaringu Kk Method of placing floor board of concrete building
JPS6324837A (ja) * 1986-07-15 1988-02-02 コパル電子株式会社 魚釣り用リ−ルの電動切換え装置
JP2572104Y2 (ja) * 1992-10-15 1998-05-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KR0134420Y1 (ko) * 1996-06-11 1998-12-15 정종오 양베어링 릴의 커버 착탈장치
US5839682A (en) * 1996-07-12 1998-11-24 Zebco Corporation Fishing reel with removable side cover assembly
JPH10213197A (ja) * 1997-01-31 1998-08-11 Koyo Seiko Co Ltd オートテンショナ
US5810274A (en) * 1997-04-25 1998-09-22 Zebco Division Of Brunswick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a cover to a fishing reel
JP3560459B2 (ja) * 1998-02-27 2004-09-02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US6032894A (en) * 1998-05-14 2000-03-07 Johnson Worldwide Assoicates, Inc. Cartridge spool system for bait cast fishing reel
JP3840017B2 (ja) * 1999-11-19 2006-11-01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2001103886A (ja) * 1999-10-13 2001-04-17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2001145446A (ja) * 1999-11-19 2001-05-29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の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JP3819198B2 (ja) * 1999-11-19 2006-09-06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2005323544A (ja) * 2004-05-14 2005-11-24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4445329B2 (ja) * 2004-05-25 2010-04-07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SG116585A1 (en) * 2004-04-13 2005-11-28 Shimabno Inc Reel unit for dual-bearing reel.
TWI331013B (en) * 2004-06-25 2010-10-01 Shimano Kk Spool assembly for a dual bearing reel
KR200426604Y1 (ko) * 2006-04-20 2006-09-19 주식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낚시용 양 베어링형 릴의 사이드 커버 착탈장치
JP6166558B2 (ja) * 2013-03-13 2017-07-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198539B2 (ja) * 2013-09-13 2017-09-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けリール
JP6198537B2 (ja) * 2013-09-13 2017-09-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5444A (en) * 1996-01-24 2000-08-01 Daiwa Seiko, Inc. Attachment unit for a double bearing type reel for fishing
TWI295153B (en) * 2002-10-25 2008-04-01 Shimano Kk Spool for dual-bearing reel
TW201016133A (en) * 2008-08-18 2010-05-01 Shimano Kk Spool shaft support structure for dual-bearing re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53917A (ja) 2015-03-23
JP6198538B2 (ja) 2017-09-20
US20150076269A1 (en) 2015-03-19
US9215865B2 (en) 2015-12-22
MY171118A (en) 2019-09-26
KR102278088B1 (ko) 2021-07-16
CN104430228B (zh) 2018-06-26
CN104430228A (zh) 2015-03-25
TW201524351A (zh) 2015-07-01
KR20150031190A (ko) 2015-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5801B (zh) 雙軸承捲線器
TWI636728B (zh) 雙軸承捲線器
TWI636729B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2015053916A5 (zh)
TWI533800B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心制動裝置
JP2015053917A5 (zh)
TWI566697B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捲筒制動裝置
KR20100069574A (ko) 듀얼 베어링 릴
JP2015053918A5 (zh)
TWI607698B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牽引機構
US10253826B2 (en) Clutch control mechanism for dual-bearing reel
JP596136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JP2013106543A5 (zh)
TW201628494A (zh) 釣魚用捲線器的轉矩限制裝置
JP2014212770A5 (zh)
JP2014212770A (ja) 釣り用リール
TW201904427A (zh) 雙軸承捲線器
TW201922091A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2019004865A (ja) 両軸受リール
TW201927145A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H0737503Y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H04127171U (ja) 覆面型魚釣用リ−ル
JP2005261207A (ja) 片軸受リールの左右巻方向切換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