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3360B - 波形板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波形板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3360B
TWI623360B TW104111447A TW104111447A TWI623360B TW I623360 B TWI623360 B TW I623360B TW 104111447 A TW104111447 A TW 104111447A TW 104111447 A TW104111447 A TW 104111447A TW I623360 B TWI623360 B TW I6233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imary
slider
sliders
pressing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1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7635A (zh
Inventor
光川一浩
鳥本正記
池田高夫
鈴木由則
佐藤幸一郎
大坪秀正
Original Assignee
電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電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電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7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7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3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33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3/00Corrugat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Bend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into wave form
    • B21D13/02Corrugat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Bend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into wave form by pre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3/00Corrugat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Bend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into wave form
    • B21D13/06Corrugat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Bending sheet metal, rods or profiles into wave form by dra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7/00Forming single grooves in sheet metal or tubular or hollow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02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Abstract

在一波形板製造裝置中,複數一次成形衝頭各包括複數一次可壓擠部件,其係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上依序排列及可由複數一次滑塊之相對應的一者壓擠。當一次滑塊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朝向一側依序移動時,各一次滑塊之相對應的一者壓擠一次成形衝頭之相對應的一者之一次可壓擠部件,以便將一次成形衝頭壓抵於二次模具。

Description

波形板製造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波形板製造裝置,其形成波形金屬板產品。
目前有許多已知波形板製造裝置,其透過衝壓成形製程以形成具有波形模型之波形金屬板產品,包括交替之凸脊及凹溝,其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以形成波形模型。例如,日本專利申請案JP2010-264495A即揭露此一製造裝置。JP2010-264495A之製造裝置包括一上模具及一下模具,兩者在頂底方向彼此相對。上模具包括複數壓床衝頭,其在一垂直於頂底方向之方向上依序堆疊。上模具之壓床衝頭下降以抵靠於下模具之塊體構件之處理表面,使得金屬板產品之材料藉由壓床衝頭施加之預定壓擠力塑形,以形成波形模型。此時,上模具之壓床衝頭在彼此相差一預定時間差的不同時間點朝向下模具依序下降,使得包括有交替的凸脊及凹溝之波形模型形成於金屬板產品之材料中。
JP2010-264495A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形成一內鰭片,作為波形金屬板產品。內鰭片設置於一管件內側,其導引冷媒及形成例如車輛(例如汽車)之熱交換器之一部分。兩種內鰭片類型分別在圖17及18中舉例說明。在圖17及18中,多數內鰭片90藉由連接部件901接合。接合後之多數內鰭片90彼此分離及分別放置於管件中。
內鰭片之衝壓成形法例如揭露於JP2010-264495A中。在壓擠成形法之一範例中,如圖19中所示,切口係依預定間距形成於滾軋金屬板材料92中,並且金屬板材料92依序拉曳及壓擠,以便在金屬板材料92上形成波形模型。亦即,圖19中所示之金屬板材料92為內鰭片90之材料。如圖20中所示,一相對於下模具941之上模具942包括一滑塊944,用於將上模具942之壓床衝頭942a朝下驅送。在衝壓成形製程中,滑塊944在水平方向滑動,如箭頭方向AR1所示。
複數凸輪表面944a一體形成於滑塊944中。各凸輪表面944a在滑動方向(參閱箭頭AR1)之位置不同於相鄰凸輪表面944a之位置。藉此,在內鰭片之衝壓成形製程中,形成於內鰭片中之各凸脊或凹溝在相對應之壓床衝頭942a下降時之成形時序係從形成於內鰭片中之相鄰凸脊或凹溝在相對應之相鄰壓床衝頭942a下降時之成形時序變動。藉此,包括有交替之凸脊及凹溝的波形模型即可形成於金屬板材料92中,不必將金屬板材料92碎裂。在此,儘管下模具941一體形成於圖20所示之波形板製造 裝置中,但是目前仍有另一類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下模具941包括圖21所示之複數壓床衝頭941a,其相似於上模具942之壓床衝頭942a。
最近,為了改善車輛之熱交換器的性能,內鰭片90之波形模型之鰭片間距Pf(例如,圖17及18所示之凸脊至凸脊間距或凹溝至凹溝間距)減小,並且內鰭片90之凸脊數量Nf(參閱圖17及18)增加。如圖22至24中所示,圖中指出與圖21中所示波形板製造裝置相似之波形板製造裝置的結構,內鰭片90係由在堆疊方向依序堆疊於上模具942中之壓床衝頭942a及在堆疊方向依序堆疊於下模具941中之壓床衝頭941a形成。各壓床衝頭941a、942a之厚度(亦即,在堆疊方向測量之各壓床衝頭941a、942a之寬度THp)係根據鰭片間距Pf決定。因此,當鰭片間距Pf減小時,圖22至24中所示之各個壓床衝頭941a、942a之厚度THp亦減小。
圖22揭示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前視圖。圖23係沿圖22之箭頭方向XXIII所取之視圖。圖24係沿圖22之箭頭方向XXIV所取之視圖。在圖22至24所示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中,上模具942之滑塊944及下模具941之滑塊945合併形成為一體之構件。滑塊945將下模具941之壓床衝頭941a朝向上模具942驅送。當滑塊944、945在箭頭方向AR1滑動時,上模具942之各相對應壓床衝頭942a之一凸輪表面942b即由相對應滑塊944之相對應凸輪表面944a朝下壓擠。藉此,上模具942之壓床衝頭 942a朝向下模具941依序向下壓擠。同時,下模具941之各相對應壓床衝頭941a之一凸輪表面941b則由相對應滑塊945之相對應凸輪表面945a朝上壓擠。藉此,下模具941之壓床衝頭941a朝向上模具942依序向上壓擠。
如上所述,當各個壓床衝頭941a、942a之厚度THp減小時,用於承受偏移負荷之各個滑動部件(例如,凸輪表面941b、942b、944a、945a)之壓力承受表面積亦減少。在此情況中,滑動部件之接觸壓力會在例如,部件X1、X2、X3處增加,如圖25中所示,使得在滑動部件處之摩擦及磨損增加。此外,當一產生於各個凸輪表面941b、942b之凸輪接觸力Fc(參閱圖22)偏離於圖22及25所示情況中使內鰭片90之材料塑形的一衝壓成形負荷Fp之中心點時,上述摩擦及磨損更形增加。摩擦及磨損之增加導致上模具942及/或下模具941之壽命減短。
圖25係局部放大圖,揭示圖22之下模具941。儘管圖25指出用於導引下模具941之各個壓床衝頭941a在頂底方向之移動的下模具941之止動件946,但是為了方便說明,止動件946並未揭示於圖22中。再者,在圖25中,虛線Lx(參閱圖25)表示受到衝壓成形負荷Fp及凸輪接觸力Fc而呈傾斜之壓床衝頭941a。
本發明人已改良圖22至24中所示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並曾提出圖26及27所示之第一波形板製造裝置與圖28及29所示之第二波形板製造裝置。圖26係第一波形板製造裝置製造之前視圖。圖27係沿圖26之箭頭方向XXVII 所取之視圖。再者,圖28係第二波形板製造裝置製造之前視圖。圖29係沿圖28之箭頭方向XXIX所取之視圖。
如圖26及27中所示,在第一波形板製造裝置中,在一平行於箭頭方向AR1之滑動方向DR3(參閱圖22)依序排列的兩凸輪表面941b係分別形成於下模具941之各壓床衝頭941a中的兩個位置。同樣地,在滑動方向DR3依序排列的兩凸輪表面942b係分別形成於上模具942之各壓床衝頭942a中的兩個位置。在滑動方向DR3依序排列的兩凸輪表面944a係分別形成於上模具942之滑塊944中的兩個位置,以對應於相對應壓床衝頭942a之兩凸輪表面942b。同樣地,在滑動方向DR3依序排列的兩凸輪表面945a係分別形成於下模具941之滑塊945中的兩個位置,以對應於相對應壓床衝頭941a之兩凸輪表面941b。
再者,在圖28及29所示之第二波形板製造裝置中,在滑動方向DR3依序排列的三個凸輪表面941b係分別形成於下模具941之各壓床衝頭941a中的三個位置。同樣地,在滑動方向DR3依序排列的三個凸輪表面942b係分別形成於上模具942之各壓床衝頭942a中的三個位置。圖28及29所示之第二波形板製造裝置不同於圖26及27所示之第一波形板製造裝置之處是在於各壓床衝頭941a之凸輪表面941b的數量及各壓床衝頭942a之凸輪表面942b的數量。
如同在第一波形板製造裝置及第二波形板製造裝置之 情況中,當各壓床衝頭941a、942a在壓床衝頭941a、942a之多數凸輪表面941b、942b承受來自相對應滑塊944、945之負荷時,產生於各壓床衝頭941a、942a之凸輪表面941b、942b的凸輪接觸力Fc之合力相對於衝壓成形負荷Fp中心點的位置偏移減少。因此,由凸輪接觸力Fc之合力與衝壓成形負荷Fp之中心點之間的位置偏移引起的摩擦負荷增加即可予以限制,並藉此減少接觸壓力。
惟,如圖26至29中所示,在第一波形板製造裝置及第二波形板製造裝置各者中,為了從內鰭片90中之凸脊或凹溝之成形時序變動內鰭片90中之各凸脊或凹溝之成形時序,分別形成於各壓床衝頭941a、942a中之兩或三個位置處的相鄰凸輪表面941b、942b之間的間距增加。因此,在滑動方向DR3之各壓床衝頭941a、942a之尺寸W2、W3亦大致增加。
此外,使壓床衝頭941a、942a相對於壓擠方向(即頂底方向)傾斜之力矩Mp可因凸輪接觸力Fc出現不均而產生。力矩Mp是各相對應凸輪接觸力Fc在滑動方向DR3之施加處之兩或三個位置之間的間距增加時增加。此力矩Mp成為縮短壓床衝頭941a、942a之使用壽命的一項因素。亦即,當受到相對應滑塊944、945壓擠之壓床衝頭941a、942a之相鄰凸輪表面941b、942b之間在滑動方向DR3的間距增加時,壓床衝頭941a、942a之使用壽命亦可能縮短。再者,當相鄰凸輪表面941b、942b之間在滑動方向DR3的間距大時,由某滑塊944、945壓擠某壓床 衝頭941a、942a之凸輪表面941b、942b的時序之些許偏差即導致大的力矩Mp產生。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缺點而做成。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波形板製造裝置,其可將由相對應滑塊壓擠的各堆疊衝頭之可壓擠部件之間的間距減小或減到最小。
根據本發明,其提供一種波形板製造裝置,用於形成具有波形模型之波形金屬板產品,其包括交替之凸脊及凹溝並且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波形板製造裝置包括一次模具、二次模具、複數一次滑塊及一次滑塊驅動部件。一次模具包括複數一次成形衝頭,係在第一方向依序堆疊。二次模具在垂直於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相對於一次模具。在形成波形金屬板產品時,二次模具在一次模具與二次模具之間夾住波形金屬板產品之材料,以使波形金屬板產品之材料變形及藉此形成波形模型,其包括在波形金屬板產品之材料之第一方向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的交替之凸脊及凹溝。複數一次滑塊在第一方向依序排列,以致使複數一次滑塊各對應於複數一次成形衝頭之各相對應的一者。複數一次滑塊可在第三方向移動,第三方向相交於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一次滑塊驅動部件將複數一次滑塊朝向第三方向之一側依序驅動。複數一次成形衝頭各包括複數一次可壓擠部件,其係在第三方向依序排列及可由複數一次滑塊之相對應的一者壓擠。當複數一次滑塊朝向第三方向 之一側依序移動時,複數一次滑塊之各相對應的一者壓擠複數一次成形衝頭之各相對應的一者的複數一次可壓擠部件,以便將一次成形衝頭壓抵於二次模具。
10‧‧‧波形板製造裝置
12‧‧‧一次基座
14‧‧‧二次基座
16‧‧‧一次模具
18‧‧‧二次模具
20‧‧‧一次滑塊
22‧‧‧二次滑塊
24‧‧‧往復運動配置
30‧‧‧一次止動件
32‧‧‧二次止動件
34‧‧‧一次滑塊支撐部件
36‧‧‧二次滑塊支撐部件
90‧‧‧內鰭片
92‧‧‧材料
100a、100b‧‧‧彈簧機構
121‧‧‧下表面
121a、141a‧‧‧基座導槽
141‧‧‧上表面
161‧‧‧一次成形衝頭
161a、181a‧‧‧處理表面
161b‧‧‧遠端處理部件
161c‧‧‧基座部件
161d‧‧‧一次可壓擠部件
161e、181e‧‧‧可壓擠表面
181‧‧‧二次成形衝頭
181b‧‧‧遠端處理部件
181c‧‧‧基座部件
181d‧‧‧二次可壓擠部件
201‧‧‧一次壓擠部件
201a‧‧‧壓擠傾斜表面
202‧‧‧穿孔
202a、202b‧‧‧壓力承受表面
202c‧‧‧連接側表面
203‧‧‧端表面
204‧‧‧部件
206‧‧‧側表面
207‧‧‧油溝
221‧‧‧二次壓擠部件
221a‧‧‧壓擠傾斜表面
222a‧‧‧壓力承受表面
222b‧‧‧壓力承受表面
222c‧‧‧連接側表面
223‧‧‧端表面
224‧‧‧部件
241‧‧‧一次壓擠軸
242‧‧‧二次壓擠軸
243‧‧‧軸支撐部件
341‧‧‧上表面
341a、361a‧‧‧支撐部件導槽
361‧‧‧下表面
901‧‧‧連接部件
941‧‧‧下模具
941a、942a‧‧‧壓床衝頭
941b、942b、944a、945a‧‧‧凸輪表面
942‧‧‧上模具
944、945‧‧‧滑塊
DR1‧‧‧衝頭堆疊方向
DR2‧‧‧頂底方向
DR3‧‧‧滑塊往復運動方向
本文內所述之圖式僅用於揭示目的,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圖1係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一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前視圖;圖2係沿圖1之箭頭方向II所取之第一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左側視圖;圖3係沿圖1之箭頭方向III所取之第一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平面圖;圖4係沿圖1之線IV-IV所取之截面圖;圖5係與圖1相同方向所取之第一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前視圖,揭示在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往復運動配置之行程中間處之操作狀態;圖6係沿圖5之箭頭方向VI所取及在相同於圖2之方向所見之視圖;圖7係沿圖5之箭頭方向VII所取之平面圖;圖8係與圖1相同方向所取之第一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前視圖,揭示一操作狀態,其中往復運動配置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之一側處的行程終點位置;圖9係沿圖8之箭頭方向IX所取及在相同於圖2之 方向所見之左側視圖;圖10係沿圖8之箭頭方向X所取及在相同於圖3之方向所見之平面圖;圖11係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一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前視圖並且對應於圖1;圖12係沿圖11之箭頭方向XII所取之第二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左側視圖;圖13係沿圖11之箭頭方向XIII所取之第二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平面圖;圖14係沿圖11之線XIV-XIV所取之截面圖;圖15係沿圖11之線XV-XV所取之局部放大截面圖;圖16係前視圖,揭示第一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變更型式;圖17係透視圖,揭示由相關技藝之波形板製造裝置製造之內鰭片之第一範例;圖18係透視圖,揭示由相關技藝之波形板製造裝置製造之內鰭片之第二範例;圖19係透視圖,揭示相關技藝之內鰭片之軋製板材料;圖20係透視圖,揭示相關技藝中用於形成內鰭片之下模具及上模具的第一結構;圖21係透視圖,揭示相關技藝中用於形成內鰭片之下模具及上模具的第二結構; 圖22係相關技藝之波形板製造裝置製造之前視圖;圖23係沿圖22之箭頭方向XXIII所取之視圖;圖24係沿圖22之箭頭方向XXIV所取之視圖;圖25係圖22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局部放大圖,揭示下模具;圖26係先前提出之第一波形板製造裝置製造之前視圖;圖27係沿圖26之箭頭方向XXVII所取之視圖;圖28係先前提出之第二波形板製造裝置製造之前視圖;及圖29係沿圖28之箭頭方向XXIX所取之視圖。
本發明之許多實施例將參考附圖說明於後。在文後之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組件(部件)係由圖中之相同參考編號表示。
(第一實施例)
圖1係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一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前視圖。波形板製造裝置10係壓床裝置,用於製造一具有波形模型之波形金屬板產品,包括交替之凸脊及凹溝,其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以形成波形模型。較明確說,波形板製造裝置10藉由使用金屬板(由鋁合金構成)作為材料92,形成圖17之內鰭片90,其即波形金屬板產 品。波形板製造裝置10形成內鰭片90,以致使交替之凸脊及凹溝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於第一方向DR1,以形成波形模型(參考圖2)。
在波形板製造裝置10中,一次模具(一次壓床成形模具)16及二次模具(二次壓床成形模具)18彼此配合以形成一壓床成形模具裝置,其在第二方向(即圖1中從頂至底之方向)DR2移動而將裝置開啟或關閉,及內鰭片90之材料92在箭頭方向ARfd(參考圖1)從第三方向DR3之一側進給至另一側。第一方向DR1、第二方向DR2及第三方向DR3彼此垂直。在文後之說明中,由於第一方向DR1相同於複數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堆疊方向及複數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堆疊方向(容後詳述),第一方向DR1亦可視為衝頭堆疊方向DR1。再者,由於第二方向DR2相同於從頂至底之方向,第二方向DR2亦可視為頂底方向DR2。此外,由於第三方向DR3相同於複數個一次滑塊20之往復運動方向及複數個二次滑塊22之往復運動方向(容後詳述),第三方向DR3亦可視為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
圖1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包括一次基座12、二次基座14、一次模具16、二次模具18、一次滑塊20、二次滑塊22、往復運動配置24、一次止動件30、二次止動件32、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及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
一次基座12及二次基座14分別形成襯板,其係在所有方向上皆固定且不可移位之固定構件。一次基座12及 二次基座14各建構成一長方體形式。一次基座12及二次基座14支撐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其他構成組件。一次基座12係上基座,其位置在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上端處,及二次基座14為下基座,其位置在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下端處。
一次基座12是在頂底方向DR2位於一次滑塊20之一側面上,亦即,設於一次滑塊20之上側面上。一次基座12之一下表面121使用作為滑動表面,供一次滑塊20沿此滑動。二次基座14在頂底方向對稱於一次基座12。二次基座14是在頂底方向DR2設置於二次滑塊22之一側面上,亦即,設置於二次滑塊22之一下側面上。二次基座14之一上表面141使用作為滑動表面,供二次滑塊22沿此滑動。
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形成壓床成形模具裝置,其用於形成內鰭片90。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在頂底方向DR2上彼此相對。較明確說,一次模具16使用作為上模具,及二次模具18使用作為下模具。內鰭片90之材料92係在箭頭方向ARfd上插入一次模具16與二次模具18之間。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在形成內鰭片90時將內鰭片90之材料92夾於其間,使得材料92變形,以致使交替之凸脊及凹溝在衝頭堆疊方向DR1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以形成材料92中之波形模型。
較明確說,如圖2中所示,其係沿圖1之箭頭方向II所取之視圖,一次模具16包括一次成形衝頭161,其在 衝頭堆疊方向DR1依序堆疊。如圖1及2中所示,各一次成形衝頭161建構成平板形,其中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厚度方向係與衝頭堆疊方向DR1重合。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形狀在沿衝頭堆疊方向DR1所取之視圖中皆相同(彼此相等)。各一次成形衝頭161在一次成形衝頭161之下端處具有一遠端處理部件161b,且遠端處理部件161b具有一處理表面161a,以自上側接觸內鰭片90之材料92。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係由一未揭示之構件往復導引,以致使一次成形衝頭161可在頂底方向DR2往復運動。
再者,各一次成形衝頭161在相反側(亦即,上側)具有一基座部件161c,其在頂底方向DR2相對於遠端處理部件161b,且基座部件161c包括兩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在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中,兩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的其中之一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設置於遠端處理部件161b之一側面上,且兩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的另一者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設置於遠端處理部件161b之另一側面上。
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係由對應之一次滑塊20壓擠之部件。各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包括一可壓擠表面161e,其相對於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傾斜並且平行於衝頭堆疊方向DR1。在圖1中,兩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可壓擠表面161e在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對於所有一次成形衝頭161而言係相同。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兩可壓擠表面161e形成彼 此平行之平面形表面。各一次成形衝頭161由一凸輪機構(圖中未示)驅動於從二次模具18離開之方向,其同步於從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施加於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力的釋放。亦即,一次成形衝頭161係由凸輪機構(圖中未示)移動至一次成形衝頭161之上行程。
如圖1及2中所示,二次模具18具有相似於一次模具16者之結構,不同的是二次模具18係相對於一次模具16而在頂底方向上呈倒置。較明確說,二次模具18包括二次成形衝頭181,其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上依序堆疊。各二次成形衝頭181建構成平板形,其中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厚度方向係與衝頭堆疊方向DR1重合。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形狀在沿衝頭堆疊方向DR1所取之視圖中皆相同(彼此相等)。各二次成形衝頭181在二次成形衝頭181之上端處具有一遠端處理部件181b,且遠端處理部件181b具有一處理表面181a,以自下側接觸內鰭片90之材料92。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係由一未揭示之構件往復導引,以致使二次成形衝頭181可在頂底方向DR2往復運動。
再者,各二次成形衝頭181在相反側(亦即,下側)具有一基座部件181c,其在頂底方向DR2相對於遠端處理部件181b,且基座部件181c包括兩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在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中,兩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的其中之一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設置於遠端處理部件181b之一側面上,且兩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的 另一者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設置於遠端處理部件181b之另一側面上。
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係由對應之二次滑塊22壓擠之部件。各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包括一可壓擠表面181e,其相對於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傾斜並且平行於衝頭堆疊方向DR1。在圖1中,兩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之可壓擠表面181e在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對於所有二次成形衝頭181而言係相同。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兩可壓擠表面181e形成彼此平行之平面形表面。各二次成形衝頭181由一凸輪機構(圖中未示)驅動於從一次模具16離開之方向中,其同步於從相對應的二次滑塊22施加於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壓擠力的釋放。亦即,二次成形衝頭181係由凸輪機構(圖中未示)移動至二次成形衝頭181之下行程。
各一次滑塊20建構成平板形,其中一次滑塊20之厚度方向係與衝頭堆疊方向DR1重合,且各一次滑塊20係經往復式導引,以致使一次滑塊20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上往復運動。換言之,一次滑塊20僅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上移動。圖1揭示一狀態,其中所有一次滑塊20放置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另一側處的一次滑塊20之行程終點,且二次滑塊22放置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另一側處的二次滑塊22之行程終點。一次滑塊20堆疊以致使一次滑塊20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依序排列。各一次滑塊20使用作為滑動凸輪,驅動相對應 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一次滑塊20形成以分別與一次成形衝頭161對應。換言之,各一次滑塊20驅動各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於朝下方向。
再者,各一次滑塊20包括兩一次壓擠部件201,其分別壓擠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兩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在各一次滑塊20中,一次壓擠部件201各具有一壓擠傾斜表面201a,其相對於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兩者傾斜並且平行於衝頭堆疊方向DR1。此壓擠傾斜表面201a係平面形表面,其平行於各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相對應的可壓擠表面161e。亦即,此壓擠傾斜表面201a朝向相反方向,壓擠傾斜表面201a沿此相反方向而相對於相對應之可壓擠表面161e。因此,當一次滑塊20壓擠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時,此壓擠傾斜表面201a對抗並接觸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相對應的可壓擠表面161e。
再者,為了限制力矩負荷產生,力矩負荷會使一次成形衝頭161以如同上述虛線Lx(參閱圖25)所示方式傾斜,所以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兩可壓擠表面161e分別設置於兩個位置,這些位置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係等距間隔於遠端處理部件161b之一中心點(遠端處理部件161b之中心點係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中央)。當一次滑塊20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從一側滑至另一側時,一次滑塊20之兩壓擠傾斜表面201a同時分別接觸到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兩可壓擠表面161e。
再者,在一次滑塊20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另一側處之行程終點的狀態中,兩壓擠傾斜表面201a之位置相同,亦即,對於所有一次滑塊20而言,其在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皆相同。換言之,在一次壓擠軸241接觸到所有一次滑塊20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即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的狀態中,一次滑塊20之兩壓擠傾斜表面201a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上為彼此重疊,亦即,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對準。
在由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執行之每次衝擊時,有必要提供進給時間週期,以進給內鰭片90之材料92於一次成形衝頭161與二次成形衝頭181之間。因此,在一次滑塊20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中另一側處之行程終點的狀態中,各一次滑塊20之壓擠傾斜表面201a係間隔於受到壓擠傾斜表面201a壓擠之相對應的一次成形衝頭161的可壓擠表面161e。較明確說,在圖1中,各一次滑塊20之各壓擠傾斜表面201a係與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可壓擠表面161e的相對應之一者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隔一間距Td。
如圖1及2中所示,二次滑塊22具有相似於一次滑塊20者之結構,不同的是二次滑塊22係相對於一次滑塊20而在頂底方向呈倒置。較明確說,各二次滑塊22建構成平板形,其中二次滑塊22之厚度方向係與衝頭堆疊方向DR1重合,且各二次滑塊22係經往復式導引,以致使二次滑塊22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往復運動。二次 滑塊22堆疊以致使二次滑塊22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依序排列。各二次滑塊22使用作為滑動凸輪,驅動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二次滑塊22形成以分別與二次成形衝頭181對應。
再者,各二次滑塊22包括兩二次壓擠部件221,其分別壓擠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兩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在各二次滑塊22中,二次壓擠部件221各具有一壓擠傾斜表面221a,其相對於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兩者傾斜並且平行於衝頭堆疊方向DR1。此壓擠傾斜表面221a係平面形表面,其平行於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相對應的可壓擠表面181e。亦即,此壓擠傾斜表面221a朝向相反方向,壓擠傾斜表面221a沿此相反方向而相對於相對應之可壓擠表面181e。因此,當二次滑塊22壓擠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時,此壓擠傾斜表面221a對抗並接觸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相對應的可壓擠表面181e。
再者,為了限制力矩負荷產生,力矩負荷會使二次成形衝頭181以如同上述虛線Lx(參閱圖25)所示方式傾斜,所以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兩可壓擠表面181e分別設置於兩個位置,這些位置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係等距間隔於遠端處理部件181b之一中心點(遠端處理部件181b之中心點係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中央)。當二次滑塊22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上從一側滑至另一側時,二次滑塊22之兩壓擠傾斜表面221a同時分別接觸到 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兩可壓擠表面181e。
再者,在二次滑塊22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另一側處之行程終點的狀態中,對於所有二次滑塊22而言,兩壓擠傾斜表面221a在頂底方向DR2及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皆相同。換言之,在二次壓擠軸242接觸到所有二次滑塊22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即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的狀態中,二次滑塊22之兩壓擠傾斜表面221a在衝頭堆疊方向DR1為彼此重疊,亦即,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對準。
再者,在二次滑塊22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中另一側處之行程終點的狀態中,各二次滑塊22之壓擠傾斜表面221a係間隔於受到壓擠傾斜表面221a壓擠之相對應二次成形衝頭181的可壓擠表面181e。
如圖1及2中所示,往復運動配置24係一驅動機構,其令一次滑塊20及二次滑塊22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往復運動並且包括一次壓擠軸241、二次壓擠軸242、及一軸支撐部件243。往復運動配置24例如藉由一外動力源而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連續往復運動。軸支撐部件243設置於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中之一側面上,並且藉由一驅動源(圖中未示)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往復運動。一次壓擠軸241、二次壓擠軸242、及軸支撐部件243係一體地固定在一起。因此,一次壓擠軸241及二次壓擠軸242係同時與軸支撐部件243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往復運動。
一次壓擠軸241使用作為一次滑塊驅動部件,其令一次滑塊20往復運動。一次壓擠軸241係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中從軸支撐部件243朝向一次模具16突出。一次壓擠軸241係建構成圓柱形(圓桿形)之柱形構件(桿件)。一次壓擠軸241被容置穿過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如圖3及4中所示。圖3係沿圖1之箭頭方向III所取之視圖,及圖4係沿圖1之線IV-IV所取之截面圖。
在頂底方向DR2測量的各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之尺寸略大於在頂底方向DR2測量的一次壓擠軸241之尺寸,所以一次滑塊20在頂底方向DR2上並非相對於一次壓擠軸241固定。如圖1中所示,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係建構成橢圓形或圓形,且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分別具有不同長度。較明確說,各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除了文後所述之中央的一次滑塊20外)具有建構成半圓形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建構成半圓形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及連接於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的一對連接側表面202c。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的間距(表面至表面間距)係針對個別一次滑塊20做差異性設定(即針對各相對應之一次滑塊20做差異性設定)。位於一次滑塊20之衝頭堆疊方向DR1的成列一次滑塊20中央處之一次滑塊20中央者(亦稱為中央一次滑塊)具有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的最短表面至表面間距,且中央的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建構 運動方向DR3之一側壓擠的壓力承受表面。一次壓擠軸241藉由壓擠一次滑塊20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將各相對應一次滑塊20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驅送。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係受到一次壓擠軸241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壓擠的壓力承受表面。一次壓擠軸241藉由壓擠一次滑塊20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將各相對應一次滑塊20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驅送。
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的表面至表面間距是從中央的一次滑塊20朝向兩最外側的一次滑塊20(亦即,第六枚一側一次滑塊20及第六枚他側一次滑塊20,兩者亦稱為最外側的一次滑塊)之各者漸增,兩最外側的一次滑塊分別設於中央的一次滑塊20在衝頭堆疊方向DR1的一側與他側上,且最遠於在衝頭堆疊方向DR1的成列一次滑塊20之中央的一次滑塊20。現在即說明壓力承受表面202a、202b之細節。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各相對應的一次壓擠部件201之位置關係是針對各一次滑塊20設定為相等(相同)。在此,應該注意的是「相等」之意義不必侷限於「完全相等」,而是隱含「大致相等」之意。換言之,如圖1中所示,在一次滑塊20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的一次滑塊20行程終點的狀態中,所有的一次滑塊20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接觸一次壓擠軸241,並且對於所有一次滑塊20而言,他側壓力承受 成圓形。因此,在中央的一次滑塊20內即無連接側表面202c,且藉此使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彼此直接連接。
再者,在本實施例中,一次滑塊20有13枚。其中6枚一次滑塊20設置於中央一次滑塊20之一側上(即圖6之左側)及稱之為第一至第六枚一側一次滑塊20,其係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從內側(即中央一次滑塊20設置處)朝向外側(即圖6之左側)依此順序前後排列。再者,另6枚一次滑塊20設置於中央一次滑塊20之他側上(即圖6之右側)及稱之為第一至第六枚他側一次滑塊(亦稱為第一至第六枚另一側一次滑塊)20,其係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從內側(即中央一次滑塊20設置處)朝向外側(即圖6之右側)依此順序前後排列。在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之形狀、尺寸及位置上,第一至第六枚一側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相同於第一至第六枚他側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因此,第一至第六枚一側一次滑塊20之表面至表面間距(亦即,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的間距)相同於第一至第六枚他側一次滑塊20之表面至表面間距。
在各一次滑塊20中,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係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同時一次壓擠軸241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介置於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係受到一次壓擠軸241朝向滑塊往復 表面202b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皆相同。
對比之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各相對應的一次壓擠部件201之位置關係是針對各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設定為相異。因此,當一次壓擠軸241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一次壓擠軸241即藉由壓擠各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而依不同操作時序將一次滑塊20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驅送。亦即,各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是從先前移動之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或後續移動之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變動(改變)。
較明確說,在設置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之外側上的任一外側的一次滑塊20中,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進一步沿此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參照參考位置朝向一側移位,參考位置係一次滑塊20之兩一次壓擠部件201其中一者之位置。換句話說,在所有一次滑塊20皆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的一次滑塊20之行程終點的狀態中,每相鄰的兩一次滑塊20之外側者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其設置在相鄰的兩一次滑塊20之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其他者(另一者)之外側上)係位於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相鄰的兩一次滑塊20之其他者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之一側上。
因此,當一次壓擠軸241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一次壓擠軸241初始將中央一次滑塊 20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驅送,中央一次滑塊20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的中央處。隨後,一次壓擠軸241將其餘一次滑塊20(即第二至第六枚一側一次滑塊20及第二至第六枚他側一次滑塊20)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依序驅送,以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之中央一次滑塊20之一側及他側上之中央一次滑塊20開始及以最外側一次滑塊20結束。換言之,一次壓擠軸241依序驅動一次滑塊20之順序是以衝頭堆疊方向DR1之中央一次滑塊20開始及以最外側的兩一次滑塊20(亦即,第六枚一側一次滑塊20及第六枚他側一次滑塊20)結束。
二次壓擠軸242建構方式相似於一次壓擠軸241者。亦即,二次壓擠軸242使用作為二次滑塊驅動部件,其令二次滑塊22往復運動。二次壓擠軸242係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中從軸支撐部件243朝向二次模具18突出。二次壓擠軸242係建構成圓柱形(圓桿形)之柱形構件(桿件)。二次壓擠軸242被容置穿過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如圖4中所示。
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建構方式相似於一次滑塊20之穿孔202者。亦即,如圖1中所示,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係建構成橢圓形或圓形,且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分別具有不同長度。各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除了文後所述之中央的二次滑塊22外)具有建構成半圓形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建構成半圓形之他側壓力承受表 面222b、及連接於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之間的一對連接側表面222c。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之間的間距(表面至表面間距)係針對個別二次滑塊22做差異性設定(即針對各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做差異性設定)。位於二次滑塊22之衝頭堆疊方向DR1的成列二次滑塊22中央處之二次滑塊22中央者(亦稱為中央二次滑塊)具有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之間的最短表面至表面間距,且中央的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建構成圓形。因此,在中央的二次滑塊22內即無連接側表面222c,且藉此使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彼此直接連接。
再者,在本實施例中,二次滑塊22有13枚。其中6枚二次滑塊22設置於中央二次滑塊22之一側上(即圖6之左側)及稱之為第一至第六枚一側二次滑塊22,其係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從內側(即中央二次滑塊22設置處)朝向外側(即圖6之左側)依此順序前後排列。再者,另6枚二次滑塊22設置於中央二次滑塊22之他側上(即圖6之右側)及稱之為第一至第六枚他側二次滑塊(亦稱為第一至第六枚另一側二次滑塊)22,其係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從內側(即中央二次滑塊22設置處)朝向外側(即圖6之右側)依此順序前後排列。在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之形狀、尺寸及位置上,第一至第六枚一側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相同於第一至第六枚他側二次滑塊22之穿孔222。因 此,第一至第六枚一側二次滑塊22之表面至表面間距(亦即,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之間的間距)分別相同於第一至第六枚他側二次滑塊22之表面至表面間距。
在各二次滑塊22中,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係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同時二次壓擠軸242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介置於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之間。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係受到二次壓擠軸242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壓擠的壓力承受表面。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係受到二次壓擠軸242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壓擠之他側的壓力承受表面。
再者,二次滑塊22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建構方式相似於一次滑塊20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者。同樣地,二次滑塊22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建構方式相似於一次滑塊20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者。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與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壓擠時序略有差異。因此,二次滑塊22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並不相同於一次滑塊20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之位置。
現在即揭述壓力承受表面222a、222b之細節。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各二次壓擠部件221之位置關係是針對各二次滑塊22設定為相等(相同)。換言之,如圖1中所示,在二次滑塊22位 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的二次滑塊22行程終點的狀態中,所有的二次滑塊22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接觸二次壓擠軸242,並且對於所有二次滑塊22而言,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皆相同。
對比之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各相對應的二次壓擠部件221之位置關係是針對各相對應的二次滑塊22設定為相異。因此,當二次壓擠軸242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二次壓擠軸242即藉由壓擠各相對應的二次滑塊22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而依不同操作時序將二次滑塊22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驅送。所以,相似於一次滑塊20者,在所有二次滑塊22皆設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的二次滑塊22行程終點的狀態中,每相鄰的兩二次滑塊22之外側者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其設置在相鄰的兩二次滑塊22之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其他者(另一者)之外側上)係位於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相鄰的兩二次滑塊22之其他者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之一側上。
較明確說,相似於一次壓擠軸241與一次滑塊20之間的關係者,當二次壓擠軸242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二次壓擠軸242初始將中央二次滑塊22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驅送,中央二次滑塊22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滑塊22的中 央處。隨後,二次壓擠軸242將其餘二次滑塊22(即第二至第六枚一側二次滑塊22及第二至第六枚他側二次滑塊22)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依序驅送,以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之中央二次滑塊22之一側及他側上之中央二次滑塊22開始及以最外側二次滑塊22結束。換言之,二次壓擠軸242依序驅動二次滑塊22之順序是以衝頭堆疊方向DR1之中央二次滑塊22開始及以最外側的兩二次滑塊22(亦即,第六枚一側二次滑塊22及第六枚他側二次滑塊22)結束。
如圖1及3中所示,一次止動件30係與一次基座12一體地固定。當一次滑塊20個別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他側移動時,一次滑塊20之他側端表面203緊靠於一次止動件30。
再者,如圖1中所示,在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的一次滑塊20之行程終端,包括有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的各一次滑塊20之一部件204係夾於一次壓擠軸241與一次止動件30之間,使得一次滑塊20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受到阻制。換言之,每次當一次壓擠軸241在一次壓擠軸241之往復移動中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之行程終點時,一次滑塊20即夾於一次壓擠軸241與一次止動件30之間,使得一次滑塊20受到阻制,限制了一次滑塊20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移動。
如圖1中所示,二次止動件32係與二次基座14一體 地固定。當二次滑塊22個別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他側移動時,二次滑塊22之他側端表面223緊靠於二次止動件32。
再者,如圖1中所示,在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的二次滑塊22之行程終端,包括有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的各二次滑塊22之一部件224係夾於二次壓擠軸242與二次止動件32之間,使得二次滑塊22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受到阻制。換言之,每次當二次壓擠軸242在二次壓擠軸242之往復移動中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之行程終點時,二次滑塊22即夾於二次壓擠軸242與二次止動件32之間,使得二次滑塊22受到阻制,限制了二次滑塊22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移動。
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建構成平板形,其延伸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設置於一次滑塊20之相反側上,即其在頂底方向DR2相對於一次基座12。亦即,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設置於一次滑塊20之下側面上。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係與一次止動件30一起固定於一次基座12。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將一次滑塊20夾住或固持於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與一次基座12之下表面121之間,使得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支撐一次滑塊20時,一次滑塊20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移動且無法在頂底方向DR2移動。
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建構成平板形,其延伸於滑塊 往復運動方向DR3。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設置於二次滑塊22之相反側上,即其在頂底方向DR2相對於二次基座14。亦即,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設置於二次滑塊22之上側面上。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係與二次止動件32一起固定於二次基座14。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將二次滑塊22夾住或固持於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與二次基座14之上表面141之間,使得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支撐二次滑塊22時,二次滑塊22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移動且無法在頂底方向DR2移動。
隨後將揭述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操作情形。首先,當內鰭片90之材料92插入一次模具16與二次模具18之間時,往復運動配置24即從往復運動配置24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之行程終點的狀態開始移動,亦即,從圖1中所示的狀態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當往復運動配置24沿著往復運動方向DR3移至滑塊之一側時,一次滑塊20藉由一次壓擠軸241依序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且二次滑塊22藉由二次壓擠軸242依序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圖5至7揭示波形板製造裝置10在往復運動配置24位於往復運動配置24之行程中間的狀態。圖5係與圖1相同方向所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前視圖,揭示波形板製造裝置10在往復運動配置24位於往復運動配置24之行程中間的狀態。圖6係沿圖5之箭頭方向VI所取及在相同於圖2之方向所見之視圖。圖7係沿圖5之 箭頭方向VII所取及在相同於圖3之方向所見之視圖。在圖5至7及文後所述之圖8至10中,為了圖面單純起見,故省略內鰭片90之材料92。
在圖5至7所示之狀態中,僅有設置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中央處的中央一次滑塊20及設置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滑塊22中央處的中央二次滑塊22隨著一次壓擠軸241及二次壓擠軸242一起從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之行程終點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移動。再者,在圖5至7所示之狀態中,僅有設置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中央處的兩中央一次成形衝頭161係由相對應的中央一次滑塊20朝下向二次模具18壓擠,及僅有設置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成形衝頭181中央處的兩中央二次成形衝頭181係由相對應的中央二次滑塊22朝上向一次模具16壓擠。依此,如圖5及6中之區域P01所示,設置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中央處的兩中央一次成形衝頭161及設置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成形衝頭181中央處的兩中央二次成形衝頭181彼此接合,以將內鰭片90之材料92之一相對應的部件塑形成波浪模形的形式。
圖8至10揭示在往復運動配置24從圖5至7所示之狀態進一步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直到往復運動配置24到達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的行程終點後,往復運動配置24位於滑塊往復運動 方向DR3之一側的行程終點的狀態。圖8係與圖1相同方向所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前視圖,揭示波形板製造裝置10在往復運動配置24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的行程終點時的狀態。圖9係沿圖8之箭頭方向IX所取及在相同於圖2之方向所見之視圖。圖10係沿圖8之箭頭方向X所取及在相同於圖3之方向所見之視圖。
在圖8至10所示之狀態中,由於往復運動配置24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的行程終點,所有的一次滑塊20皆間隔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的行程終點,並將一次成形衝頭161朝下向二次模具18。同時,所有的二次滑塊22皆間隔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的行程終點,並將二次成形衝頭181朝上向一次模具16壓擠。因此,所有的一次成形衝頭161由一次滑塊20朝下向二次模具18壓擠,及所有的二次成形衝頭181由二次滑塊22朝上向一次模具16壓擠。依此,透過所有的一次成形衝頭161及所有的二次成形衝頭181一起將內鰭片90之材料92之一相對應部件塑形成波浪模形之過程即完成。
如上所述,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係針對各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而有不同設定。藉此,各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即從位於先前移動之一次滑塊20(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之中央側的相鄰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或後續移動之一次滑塊20(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 之外側的相鄰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變動。同樣地,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22a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位置係針對各相對應的二次滑塊22而有不同設定。藉此,各二次滑塊22之操作時序即從位於先前移動之二次滑塊22(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滑塊22之中央側的相鄰二次滑塊22)之操作時序或後續移動之二次滑塊22(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滑塊22之外側的相鄰二次滑塊22)之操作時序變動。
因此,當一次滑塊20以不同操作時序依序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各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係以對應於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壓擠相對應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以將一次成形衝頭161壓抵於二次模具18。在此,各目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係從先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之中央側的相鄰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或後續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外側的相鄰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變動相對應量,其相當於壓擠於目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的目前移動的一次滑塊20之壓擠時序與壓擠於先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的先前移動的一次滑塊20之壓擠時序或壓擠於後續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的後續移動的一次滑塊20之壓擠時序之間的變動量。
同時,當二次滑塊22以不同操作時序依序沿著滑塊 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各相對應的二次滑塊22係以對應於二次滑塊22之操作時序壓擠相對應的二次成形衝頭181之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以將二次成形衝頭181壓抵於一次模具16。在此,各目前壓擠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壓擠時序係從先前壓擠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成形衝頭181之中央側的相鄰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壓擠時序或後續壓擠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外側的相鄰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壓擠時序變動相對應量,其相當於壓擠於目前壓擠之二次成形衝頭181的目前移動的二次滑塊22之壓擠時序與壓擠於先前壓擠之二次成形衝頭181的先前移動的二次滑塊22之壓擠時序或壓擠於後續壓擠之二次成形衝頭181的後續移動的二次滑塊22之壓擠時序之間的變動量。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壓擠時序不同於相對應之相對立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例如,在圖6之情況中,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二次成形衝頭181中央處之中央二次成形衝頭181係由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朝上壓擠,隨後,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中央處之中央一次成形衝頭161則由相對應之一次滑塊20以略為延遲的時序朝下壓擠。
再者,如圖5中所示,當各一次滑塊20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兩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可壓擠表面161e受到 一次滑塊20之兩壓擠傾斜表面201a壓擠。如上所述,可壓擠表面161e及壓擠傾斜表面201a係相對於頂底方向DR2及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兩者傾斜。因此,當各可壓擠表面161e受到相對應的壓擠傾斜表面201a壓擠時,可壓擠表面161e產生分力F01,其將一次成形衝頭161壓抵於二次模具18及其係由壓擠傾斜表面201a施加於可壓擠表面161e之壓擠力衍生。亦即,一次壓擠軸241藉由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第三方向)DR3朝向一側壓擠一次滑塊20而產生分力F01。
上述討論亦適用於二次模具18。因此,當各二次滑塊22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動時,相對應之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兩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之可壓擠表面181e受到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之兩壓擠傾斜表面221a壓擠。當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各可壓擠表面181e受到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之相對應的壓擠傾斜表面221a壓擠時,可壓擠表面181e產生分力F02,其將二次成形衝頭181壓抵於一次模具16及其係由壓擠傾斜表面221a施加於可壓擠表面181e之壓擠力衍生。內鰭片90之材料92即由這些分力F01、F02塑形。
如圖8至10中所示,當往復運動配置24到達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的行程終點時,往復運動配置24從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的行程終點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移動。反應於往復運動配置24之此項移動,一次壓擠軸241壓擠一次滑塊20之他側壓力 承受表面202b,以便將一次滑塊20依序返回到圖1中所示之原位,且二次壓擠軸242壓擠二次滑塊22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22b,以便將二次滑塊22依序返回到圖1中所示之原位。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一次滑塊20以不同操作時序依序驅動,以壓擠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多數個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使得一次成形衝頭161以相對應的壓擠時序依序壓抵於二次模具18。在此,各目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係從先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或後續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變動相對應量,其相當於壓擠於目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的目前移動的一次滑塊20之壓擠時序與壓擠於先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的先前移動的一次滑塊20之壓擠時序或壓擠於後續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的後續移動的一次滑塊20之壓擠時序之間的變動量。一次壓擠軸241以不同的操作時序依序驅動一次滑塊20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亦即,各目前移動的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係從先前移動之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變動(改變)或從後續移動之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變動。由於目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是從先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或後續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變動,因此不需要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偏移一次壓擠部件201,此即不同於圖27中所示上模具之滑塊944。因此,相較於先前提出之波形 板製造裝置之上模具之滑塊944之結構(參閱圖27),本發明可以減少堆疊式一次成形衝頭161各者之可壓擠部件161d之間的間距。
亦即,在本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中,一次滑塊20係分別地被形成並因而不同於圖26及27中所示之先前提出之波形板製造裝置的一體形成方式。因此,當往復運動配置24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的行程終點處之初始位置時,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兩一次壓擠部件201(使用作為凸輪部件)之位置在各個一次滑塊20之中為相同的。結果,由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兩一次可壓擠部件(使用作為凸輪部件)161d佔用之區域之寬度Ws2(參閱圖1)可加以限縮或減到最小。
再者,根據本實施例,各一次滑塊20包括藉由一次壓擠軸241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壓擠的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及藉由一次壓擠軸241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壓擠的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因此,使用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之一次壓擠部件201壓擠一次成形衝頭161之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的壓擠時序可以根據一次滑塊20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的位置決定。再者,從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之一次壓擠部件201之壓擠力釋放一次成形衝頭之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的釋放時序可以根據一次滑塊20之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的位置決定。
換言之,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壓力承受 表面202a之位置係從一次滑塊20中彼此移位的情況中,用於將一次滑塊20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移動的各一次滑塊20的操作時序可以從先前移動之一次滑塊20(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之中央側的相鄰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或後續移動之一次滑塊20(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之外側的相鄰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變動。藉此,藉由塑形而形成於內鰭片90之材料92中的各凸脊或凹溝之形成時序可以決定而且無關於一次壓擠部件201之位置。
再者,根據本實施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各一次壓擠部件201之位置關係是針對各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設定為相異。藉此,一次成形衝頭161可依不同時序(不同時間點)朝下壓。亦即,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可以從先前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之中央側的相鄰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或後續壓擠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外側的相鄰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時序變動。
再者,根據本實施例,在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滑塊20之外側的任一外側的一次滑塊20中,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照參考位置(即一次滑塊20之兩一次壓擠部件201其中之一的位置)進一步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一側移位。換句話說,在所有一次滑塊 20皆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處的一次滑塊20之行程終點的狀態中,每相鄰的兩一次滑塊20之外側者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其設置在相鄰的兩一次滑塊20之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其他者之外側上)係位於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相鄰的兩一次滑塊20之其他者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之一側上。因此,一次成形衝頭161可藉由一次滑塊20依序朝下驅送,其順序是以位於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成列一次成形衝頭161中央處之中央的兩一次成形衝頭161開始,及以衝頭堆疊方向DR1之最外側的兩一次成形衝頭161結束。
再者,根據本實施例,當各可壓擠表面161e受到相對應的壓擠傾斜表面201a壓擠時,可壓擠表面161e產生分力F01,其將一次成形衝頭161壓抵於二次模具18及其係由壓擠傾斜表面201a施加於可壓擠表面161e之壓擠力衍生。因此,儘管壓擠成形模具裝置(包括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之模具開啟方向係頂底方向DR2,一次滑塊20仍可在垂直於模具開啟方向之方向往復運動,亦即,其可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往復運動。
再者,根據本實施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在各一次滑塊20中係形成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相對於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同時一次壓擠軸241介置於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因此,令一次滑塊20往復運動之一次滑塊驅動部件可由本實施例之圓柱形構件狀的一次壓擠軸241形成。藉此,將 各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從其他一次滑塊20之操作時序變動的機構即可輕易建構。
再者,根據本實施例,如圖1中所示,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的一次滑塊20之行程終點處,各一次滑塊20之部件204(包括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係夾於一次壓擠軸241與一次止動件30之間,使得一次滑塊20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受到阻制。因此,一次滑塊20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移動可在每次一次壓擠軸241到達一次壓擠軸241之往復移動中的行程終點(其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時停止。因此,一次壓擠軸241可在將一次壓擠軸241移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時依序及滑順推動一次滑塊20。亦即,一次滑塊20之不必要移動受到限制,並可藉此限制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振動產生。
再者,根據本實施例,一次壓擠軸241係與二次壓擠軸242一體地移動。因此,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移動及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之移動可達成機械性同步化。
再者,在往復運動配置24位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的行程終點的狀態中,亦即,在圖1所示之狀態中,各一次滑塊20之各壓擠傾斜表面201a係以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上之間距Td間隔於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之相對應的可壓擠表面161e。因此,將內鰭片90之材料92進給至一次成形衝頭161與二次成形衝頭181之間的進給時間週期可以藉由當一次模具16與二次 模具18執行每次壓擠時使往復運動配置24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持續往復運動,並停止一次模具16與二次模具18在頂底方向之移動來達成。亦即,一次模具16與二次模具18在頂底方向之移動可以在內鰭片90之每次壓擠成形操作中暫停,不必停止往復運動配置24之往復移動,使得內鰭片90之壓擠成形操作可以一一執行。
儘管本實施例之優點已揭述相關於一次模具16側,上述關於一次模具16側之優點亦可由二次模具18側達成。
(第二實施例)
接著,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將揭述於後。在第二實施例之後續說明中,主要揭述第二實施例之差異,而為了簡單起見,相似於第一實施例者之部件即不予以贅述。
圖11係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一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前視圖並且對應於圖1。再者,圖12係沿圖11中之箭頭方向XII所取之第二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左側視圖。如圖11及12中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用於導引滑塊20、22之導引結構的構型及一次和二次滑塊20、22之側表面206、226的構型皆不同於第一實施例者。
本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並無止動件30、32,如圖11及13中所示(圖13係沿圖11之箭頭方向XIII所取之視圖)。惟,若有需要,本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也可以像第一實施例具有止動件30、32。儘管一次滑 塊支撐部件34及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揭示為分別從一次基座12及二次基座14分開,在圖11中,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係固定於一次基座12,且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固定於二次基座14,如同第一實施例者。
如圖11及12中所示,延伸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複數(在此例中為六個)基座導槽121a係形成於一次基座12之下表面121中。基座導槽121a作為一側導槽,其位置在頂底方向DR2之一次滑塊20之一側面上。基座導槽121a彼此平行及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呈依序排列。相對應之一次滑塊20(六個一次滑塊20)係分別可移動地裝設於基座導槽121a內,以達成相對應之一次滑塊20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移動。亦即,由於基座導槽121a用於導引分別裝設在基座導槽121a內之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六個一次滑塊20),一次基座12即作為一側導引部件。
再者,延伸於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複數(在此例中為七個)支撐部件導槽341a係形成於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之上表面341中。支撐部件導槽341a作為他側導槽(亦稱為另一側導槽),其位置在相反於頂底方向DR2一側之一次滑塊20之他側(另一側)面上。支撐部件導槽341a彼此平行及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呈依序排列。不同於相對應的一次滑塊20(六個一次滑塊20)的相對應之不同的一次滑塊20(其餘七個一次滑塊20)係分別可移動地裝設於支撐部件導槽341a內,以達成相對應之不同的一次滑塊 20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移動。亦即,由於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之支撐部件導槽341a用於導引分別裝設在支撐部件導槽341a內之相對應之不同的一次滑塊20(七個一次滑塊20),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即作為他側導引部件(亦稱為另一側導引部件)。
如圖12及14中所示,裝設於一次基座12之基座導槽121a內的一次滑塊20及裝設於一次滑塊支撐部件34之支撐部件導槽341a內的一次滑塊20是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交替堆疊。一次滑塊20即依上述情況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被導引,使得波形板製造裝置10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之寬度增加受限,並且各一次滑塊20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之位置偏離也受限。藉此,吾人可以藉由相鄰的一次滑塊20輕易避免各一次滑塊20之拖曳發生,以限制相對應之一次成形衝頭161受到拖曳一次滑塊20所致之意外朝下移動。圖14係沿圖11之線XIV-XIV所取之截面圖。
二次滑塊22係以相似於一次滑塊20之上述方式被導引。較明確說,使用作為一側導槽之複數基座導槽141a係形成於二次基座14之上表面141中,且使用作為他側導槽(亦稱為另一側導槽)之複數支撐部件導槽361a係形成於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之下表面361中。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六個二次滑塊22)係分別可移動地裝設於基座導槽141a內,以達成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移動。再者,不同於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六 個二次滑塊22)之相對應之不同的二次滑塊22(其餘七個二次滑塊22)係分別可移動地裝設於支撐部件導槽361a內,以達成相對應之不同的二次滑塊22在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移動。裝設於二次基座14之基座導槽141a內的二次滑塊22及裝設於二次滑塊支撐部件36之支撐部件導槽361a內的二次滑塊22是在衝頭堆疊方向DR1交替堆疊。
再者,如圖11及15中所示(圖15係沿圖11之線XV-XV所取之視圖),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分別位於一次滑塊20相反側之各一次滑塊20之兩側表面206的其中之一形成複數油溝207。油溝207容納潤滑油,以對一次滑塊20之移動提供潤滑。各油溝207在頂底方面DR2延伸通過一次滑塊20且在一次滑塊20之厚度方向具有一從相對應的側表面206略為凹入之截面,如圖15中所示。
二次滑塊22亦以相似於一次滑塊20之上述方式被形成。較明確說,在衝頭堆疊方向DR1分別位於二次滑塊22相反側之各二次滑塊22之兩側表面226的其中之一(如圖14所示)形成複數油溝227(如圖11所示),其相似於一次滑塊20之油溝207。油溝227容納潤滑油,以對二次滑塊22之移動提供潤滑。潤滑油係由設於波形板製造裝置10外側之潤滑油供給裝置持續供給至一次滑塊20之油溝207及二次滑塊22之油溝227。
由於油溝207、227形成於一次滑塊20及二次滑塊22中,潤滑油可以比無油溝207、227之情形更廣泛供給 至一次滑塊20及二次滑塊22之側表面206、226。因此,例如因相鄰的一次滑塊20之間的滑動摩擦或相鄰的二次滑塊22之間的滑動摩擦所造成之熱產生即可充分予以限制。
現在說明上述實施例之變更型式。
(1)在第二實施例中,各一次滑塊20之油溝207僅設置於一次滑塊20之兩側表面206其中之一內。另一者,油溝207可形成於一次滑塊20之兩側表面206的各者內。此亦適用於各二次滑塊22之油溝227。
(2)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兩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形成於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兩位置處,且兩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形成於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兩位置處。惟,形成於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中之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數量並不限於兩個且其可改成三或多個。同樣地,形成於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中之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之數量並不限於兩個且其可改成三或多個。圖16揭示第一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之變更型式,其中各一次成形衝頭161具有分別形成於一次成形衝頭161中之三個位置的三個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及各二次成形衝頭181具有分別形成於二次成形衝頭181中之三個位置的三個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圖16係前視圖,揭示第一實施例之波形板製造裝置之變更型式並且對應於圖1。在圖16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中,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數量及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之數量係大於圖1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者。因 此,在圖16之波形板製造裝置10中,例如,在各一次成形衝頭161處由三個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佔用之區域之寬度Ws3係大於圖1之寬度Ws1,其對應於寬度Ws3。此亦適用於各二次成形衝頭181之三個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
(3)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各一次成形衝頭161係在離開二次模具18之方向由凸輪機構驅動,並且和從相對應之一次滑塊20施加於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壓擠力的釋放同步。例如,替代於凸輪機構時,可以提供彈簧機構在離開二次模具18之方向推進各一次成形衝頭161。此亦適用於二次成形衝頭181。
(4)在上述各實施例中,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兩者均形成為可在頂底方向DR2移動之可動模具。另一者,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其中之一可形成為可動模具,並且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之另一者可形成為無法相對於相對應基座12、14移動之固定模具。在此固定模具中,不必將成形衝頭彼此分開。
(5)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包括一次模具16及二次模具18之壓床成形模具裝置在頂底方向DR2進行開啟及關閉動作。惟,壓床成形模具裝置之開啟及關閉動作並不必然在頂底方向DR2。亦即,壓床成形模具裝置之開啟及關閉動作可在頂底方向DR2以外之任意方向。
(6)在上述各實施例中,一次壓擠軸241及二次壓擠軸242各形成為圓柱形構件。惟,一次壓擠軸241及二次 壓擠軸242各者之形狀並不限於此形狀。例如,一次壓擠軸241及二次壓擠軸242之一或兩者在必要時可形成平板狀。
(7)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各一次滑塊20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及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形成為穿孔202之部分。惟,各一次滑塊20之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及他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並不必然為一次滑塊20之孔的一部分,且其可改變成任意適當形式。此亦適用於各二次滑塊22。
(8)在上述各實施例中,一次彈簧機構(使用作為一次推進機構)100a可設置成將各一次滑塊20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推進,如圖16中所示。彈簧機構100a可包括複數彈簧,其各將相對應一次滑塊20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他側推進,以便在一次滑塊20由一次壓擠軸241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壓擠時,防止一次滑塊20過度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移動(過度的慣性移動)。彈簧機構100a之各彈簧將相對應之一次滑塊20拉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另一者,彈簧機構100a之各彈簧可將相對應之一次滑塊20推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同樣地,一次彈簧機構(使用作為二次推進機構)100b可設置成將各二次滑塊22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推進。彈簧機構100b可包括複數彈簧,其各將相對應二次滑塊22沿著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朝向他側推進,以便在二次滑塊22 由一次壓擠軸242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壓擠時,防止二次滑塊22過度朝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一側移動(過度的慣性移動)。彈簧機構100b之各彈簧將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拉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另一者,彈簧機構100b之各彈簧可將相對應之二次滑塊22推向滑塊往復運動方向DR3之他側。
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而且上述實施例在本發明之範疇內可以用不同方式變更。再者,在上述各實施例中,考慮到本發明之原理,上述某些組件可以省略,除非諸組件明白表示為不可或缺之組件或顯而易見為不可或缺之組件。再者,在上述各實施例中,考慮到本發明之原理,在組件數量、數值、量、範圍、或類似者已有指定之情況中,本發明並不限於實施例中所指定之組件數量、數值、量、範圍、或類似者,除非組件數量、數值、量、範圍、或類似者表示為不可或缺或顯而易見為不可或缺者。再者,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在組件材料、組件形狀、及/或組件位置關係已有指定之情況中,本發明並不限於該組件材料、組件形狀、及/或組件位置關係,除非實施例明確指出該組件材料、組件形狀、及/或組件位置關係為必要,或者實施例指出本發明原則上限制於上述組件材料、組件形狀、及/或組件位置關係。

Claims (13)

  1. 一種波形板製造裝置,用於形成具有波形模型之波形金屬板產品(90),其包括交替之凸脊及凹溝,其係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該波形板製造裝置包含:一次模具(16),其包括複數一次成形衝頭(161),係在第一方向(DR1)依序堆疊;二次模具(18),其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R1)之第二方向(DR2)相對於該一次模具(16),其中在形成該波形金屬板產品(90)時,該二次模具(18)在該一次模具(16)與該二次模具(18)之間夾住該波形金屬板產品(90)之材料,使該波形金屬板產品(90)之該材料變形及藉此形成該波形模型,其包括在該波形金屬板產品(90)之該材料中沿著該第一方向連續且交替地依序排列的交替之凸脊及凹溝;複數一次滑塊(20),其在該第一方向(DR1)依序排列,以致使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對應於該複數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各相對應的一者,其中該複數一次滑塊(20)可在第三方向(DR3)移動,該第三方向(DR3)相交於該第一方向(DR1)及該第二方向(DR2);及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其將該複數一次滑塊(20)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一側依序地驅動,其中:該複數一次成形衝頭(161)各包括複數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其係在該第三方向(DR3)依序排列及可由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相對應的一者壓擠;當該複數一次滑塊(20)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 該一側依序地被移動時,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各相對應的一者壓擠該複數一次成形衝頭(161)之各相對應的一者的該複數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以便將該一次成形衝頭(161)壓抵於該二次模具(18);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包括: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其可由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朝向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壓擠;及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其可由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朝向另一側壓擠,該另一側係相反於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可在該第三方向(DR3)上往復運動;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係藉由壓擠該一次滑塊(20)之該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而將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各相對應的一者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驅動;及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係藉由壓擠該一次滑塊(20)之該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而將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各相對應的一者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另一側驅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包括一次壓擠部件(201),其壓擠該複數一次成形衝頭(161)之相對應的一者的該複數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相對應的一者;及 該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及該一次壓擠部件(201)之間在該第三方向(DR3)之位置關係是針對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各相對應的一者做不同設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在所有該複數一次滑塊(20)皆位於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另一側處的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行程終點的狀態中,設於該第一方向(DR1)之該複數一次滑塊(20)的每相鄰兩個之另一者之外側面上的該複數一次滑塊(20)的每相鄰兩個之外側者之該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係位於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複數一次滑塊(20)的該相鄰兩個之另一者之該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之該一側面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該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及該一次壓擠部件(201)之間在該第三方向(DR3)之位置關係是針對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者做相同設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者之該一次壓擠部件(201)具有壓擠傾斜表面(201a),其相對於該第二方向(DR2)及該第三方向(DR3)兩者傾斜;在該複數一次成形衝頭(161)各者中,該複數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該相對應的一者具有相反方向之可壓擠表面(161e),該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該可壓擠表面(161e)即沿此方向相對於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相對應的一者之該壓擠傾斜表面(201a);及 在該複數一次成形衝頭(161)各者中,當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相對應的一者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移動時,該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該可壓擠表面(161e)係由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相對應的一者之該壓擠傾斜表面(201a)壓擠並且產生分力(F01),其將該一次成形衝頭(161)壓抵於該二次模具(18),且其係由該壓擠傾斜表面(201a)施加於該一次可壓擠部件(161d)之該可壓擠表面(161e)之壓擠力衍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當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接觸到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者之該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時,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壓擠傾斜表面(201a)在該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重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在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者中,當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介置於該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與該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之間時,該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a)係在該第三方向(DR3)上相對於該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進一步包含止動件(30),其係在該一次滑塊(20)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另一側移動時可供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者抵靠,其中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在被定位在該第三方向(DR3)的該另一側之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行程終 點處夾住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與該止動件(30)之間的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者之一部件(204),以便在該第三方向(DR3)上阻制該複數一次滑塊(20),該部件(204)包括該另一側壓力承受表面(202b)。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進一步包含:一側導引部件(12),其設置於該複數一次滑塊(20)在該第二方向(DR2)上之一側上,其中該一側導引部件(12)包括複數一側導槽(121a),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相對應的一者係分別可移動地裝設於其中,使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相對應者可在該第三方向(DR3)移動;及另一側導引部件(34),其設置在相反於該第二方向(DR2)之該一側的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另一側上,其中該另一側導引部件(34)包括複數另一側導槽(341a),不同於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相對應者的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不同相對應的一者係分別可移動地裝設於其中,使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不同相對應者可在該第三方向(DR3)移動;及分別裝設於該複數一側導槽(121a)中之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相對應者及分別裝設於該複數另一側導槽(341a)中之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不同者係在該第一方向(DR1)上依序地交替堆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 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包括兩側表面(206),其分別設於該一次滑塊(20)在該第一方向(DR1)之兩相反側;及該複數一次滑塊(20)各者之該兩側表面(206)之至少一者形成油溝(207),其容置提供潤滑於該一次滑塊(20)之移動的潤滑油。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包含:複數二次滑塊(22),其在該第一方向(DR1)依序排列及可在該第三方向(DR3)移動;及二次滑塊驅動部件(242),其將該複數二次滑塊(22)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依序地驅動,其中:該二次模具(18)包括複數二次成形衝頭(181),係在該第一方向(DR1)依序堆疊;該複數二次成形衝頭(181)各包括複數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其係在該第三方向(DR3)依序排列,且可由該複數二次滑塊(22)之相對應的一者壓擠;該複數二次滑塊(22)各形成為與該複數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各相對應的一者對應;當該複數二次滑塊(22)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依序地被移動時,該複數二次滑塊(22)之各相對應的一者壓擠該複數二次成形衝頭(181)之各相對應的一者的該複數二次可壓擠部件(181d),以便將該二次成形衝頭(181)壓抵於該一次模具(16);及該二次滑塊驅動部件(242)係與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 (241)整體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其中該一次滑塊驅動部件(241)以一順序將該複數一次滑塊(20)朝向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依序地驅動,該順序是以在該第一方向(DR1)中央處之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中央者開始,及以分別位在該第一方向(DR1)之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中央者之一側與另一側並且在該第一方向(DR1)上最遠於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該中央者的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兩最外側者結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之波形板製造裝置,進一步包含:一次推進機構(100a),其將該複數一次滑塊(20)之各者朝向另一側推進,該另一側相反於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及二次推進機構(100b),其將該複數二次滑塊(22)之各者朝向該另一側推進,該另一側相反於在該第三方向(DR3)上之該一側。
TW104111447A 2014-04-09 2015-04-09 波形板製造裝置 TWI623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0221 2014-04-09
JP2014080221A JP5983672B2 (ja) 2014-04-09 2014-04-09 波板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7635A TW201607635A (zh) 2016-03-01
TWI623360B true TWI623360B (zh) 2018-05-11

Family

ID=54193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1447A TWI623360B (zh) 2014-04-09 2015-04-09 波形板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2765B2 (zh)
JP (1) JP5983672B2 (zh)
CN (1) CN104971971B (zh)
DE (1) DE102015104730A1 (zh)
TW (1) TWI623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3672B2 (ja) * 2014-04-09 2016-09-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波板製造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4495A (ja) * 2009-05-15 2010-11-25 Denso Corp 曲げ加工方法および加工装置
US20130125609A1 (en) * 2011-11-22 2013-05-23 Dens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bending process and processing machine
CN103203402A (zh) * 2012-01-17 2013-07-17 株式会社电装 波纹板制造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56997C (de) * 1930-03-05 1932-08-17 Hans Syrowy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Wellblechen
GB454229A (en) * 1935-03-25 1936-09-25 Cyril Terence Delaney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radiator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S52102870A (en) * 1976-02-24 1977-08-29 Kumatarou Matsunaga Deeply corrugated multiipress machine
JPS60257930A (ja) * 1984-06-06 1985-12-19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プレス加工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327166B2 (ja) 2005-02-25 2009-09-09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製造装置
JP3140755U (ja) * 2008-01-21 2008-04-10 水谷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型放熱器
JP4929364B2 (ja) * 2010-02-19 2012-05-09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製造装置
JP5090485B2 (ja) * 2010-03-01 2012-12-05 日高精機株式会社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製造装置
JP5983672B2 (ja) * 2014-04-09 2016-09-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波板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4495A (ja) * 2009-05-15 2010-11-25 Denso Corp 曲げ加工方法および加工装置
US20130125609A1 (en) * 2011-11-22 2013-05-23 Dens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bending process and processing machine
CN103203402A (zh) * 2012-01-17 2013-07-17 株式会社电装 波纹板制造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83672B2 (ja) 2016-09-06
CN104971971A (zh) 2015-10-14
US10022765B2 (en) 2018-07-17
JP2015199101A (ja) 2015-11-12
DE102015104730A1 (de) 2015-10-15
US20150290693A1 (en) 2015-10-15
TW201607635A (zh) 2016-03-01
CN104971971B (zh) 2018-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5665B2 (en) Progressive die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d iron cores by using same
JP4327166B2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製造装置
TWI623360B (zh) 波形板製造裝置
CN103706713B (zh) 冲孔模具及其冲孔切换机构
JP2007260740A (ja) 筒形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金型
JP4929364B2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製造装置
CN106040858A (zh) 一种双向斜楔式成型模具
JP6671742B1 (ja)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製造用金型装置
CN103691804B (zh) 平行流翅片模具中的横切驱动机构
WO2006090502A1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製造装置
CN104759518B (zh) 模具装置和控制方法
US8789264B2 (en)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heat exchanger fins
CN109570363B (zh) 一种下折弯模具
CN205735258U (zh) 精密打孔机
WO2017037821A1 (ja) 金属帯状体の送り装置
JP6054212B2 (ja) 金型装置
CN105013944A (zh) 一种对翻孔凹模机构
JP2012232337A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製造装置
RU117331U1 (ru) Штамп гибочный
CN109954827B (zh) 复动化成形装置
US3295352A (en) Method of forming articles and article forming apparatus
CN219632363U (zh) 散热器中鳍片组的加工设备
JP4473320B2 (ja) ノックアウト機構
JP2016025221A (ja) 凹凸成形品の成形装置
US1164582A (en) Expanding device for can-bumping press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