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7332B - Microneedle applicator - Google Patents

Microneedle applica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7332B
TWI617332B TW102145132A TW102145132A TWI617332B TW I617332 B TWI617332 B TW I617332B TW 102145132 A TW102145132 A TW 102145132A TW 102145132 A TW102145132 A TW 102145132A TW I617332 B TWI617332 B TW I6173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plate
main body
microneedle
body portion
coil sp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5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4505A (zh
Inventor
Shunsuke Arami
荒見俊介
Makoto Ogura
小倉誠
Seiji Tokumoto
徳本誠治
Original Assignee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434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4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7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733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61K9/0021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e.g. through microneedle arrays, needleless inj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5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 A61M2005/14506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mechanically driven, e.g. spring or clockwor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5Needle inser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5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 A61M5/145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 A61M5/145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spring-actuated, e.g. by a clockwork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實現更進一步小型化及輕量化之微型針施作器。本發明的微型針施作器(A1)具備框體(10)、活塞板(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及解除構件(50)。框體(10)具有收容活塞板(20)及圓錐螺旋彈簧(40)之筒狀的主體部(12)、以及在與活塞板(20)之間夾持圓錐螺旋彈簧(40)之蓋部(14)。主體部(12)具有經由突起(20c1~20c4)將活塞板(20)卡止在框體(10)之內側內壁(12b1~12b4)。主體部(1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1~G4)。活塞板(20)藉由槽部(G1~G4)而沿主體部(12)的軸方向被引導。若活塞板(20)的卡止狀態藉由解除構件(50)而被解除,則活塞板(2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而沿著槽部(G1~G4)在主體部(12)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

Description

微型針施作器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用於藉由穿刺到皮膚而將活性成份通過皮膚轉移到體內之微型針施作器。
已知有將具備前端塗佈有藥劑等之複數個微針之微針陣列藉由鎖緊機構等保持之微型針施作器(參閱專利文獻1~5)。藉由釋放鎖緊機構使保持在微型針施作器之微針陣列與皮膚碰撞,從而微針穿透皮膚,藥劑等中所含之活性成份通過皮膚轉移到動物(例如人)的體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65933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7-516781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09/107806號小冊子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00/009184號小冊子
專利文獻5: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1/276027號說明書
然而,以往的微型針施作器尺寸較大。依據藥劑等,存在為了將活性成份充份轉移到體內,在微針穿透皮膚之後,使用者必須將微型針施作器持續佩戴數十分鐘之情況。因此,為了進一步改善佩戴性和便攜性,期望著微型針施作器更進一步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因此,本發明的一方面的目的為實現微型針施作器更進一步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本發明的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用於藉由將微型針穿刺到皮膚而將活性成分經由皮膚轉移到體內,其具備:活塞板,係在其中一方主面側配置有微型針;非線性螺旋彈簧,係配置於活塞板的另一方主面側並且向活塞板賦予彈推彈推力;框體,係具有:收容活塞板及非線性螺旋彈簧之筒狀的主體部、以及配置於主體部的一端側並且在與活塞板之間夾持非線性螺旋彈簧之蓋部;卡止手段,係以非線性螺旋彈簧仍處於被蓋部和活塞板壓縮之狀態下將活塞板保持在蓋部側的退避位置之方式,將前述活塞板卡止在前述框體;以及解除手段,係用於解除活塞板 藉由卡止手段卡止在框體且非線性螺旋彈簧被蓋部和活塞板壓縮之卡止狀態,若卡止狀態藉由解除手段而被解除,則活塞板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而在主體部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
本發明的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藉由解除手段解除活塞板藉由卡止手段而被卡止在框體之卡止狀態,藉此,活塞板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而在主體部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無需將沿主體部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方向)延伸之軸等構件安裝於活塞板。並且,本發明的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為了對活塞板賦予彈推力而使用非線性螺旋彈簧。與一般的圓筒形螺旋彈簧相比,非線性螺旋彈簧在壓縮時高度極其變小。藉由以上,能夠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且可以實現微型針施作器的輕量化。
依據藥劑等的種類,需在使微型針與皮膚碰撞之後將微型針施作器長時間保持在皮膚上。在該種情況下,若使用小型化及輕量化之本發明的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則使用者能夠以將微型針施作器貼在皮膚上之狀態穿衣或者不受限制地移動。而且,本發明的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由於是小型,因此即使在使用者如此自由行動之情況下,微型針施作器與其他物體(障礙物)碰撞而微型針從皮膚拔出或者微型針折斷而殘留在皮膚內之顧慮極其低。
當使用習知之大型微型針施作器時,存在操 作費時間或者其使用者由其外觀大小產生恐懼心理之顧慮。但是,若使用小型化及輕量化之本發明的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則能夠簡單操作,並且有可能給使用者帶來之恐懼心理亦大大降低。
微型針的針密度可以為500根/cm2以上,由活塞板、非線性螺旋彈簧及微型針構成之作動部的總重量為1.5g以下,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作動之作動部的運動量為0.006Ns~0.015Ns。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用於藉由將微型針穿刺到皮膚而將活性成份經由皮膚轉移到體內,其具備:活塞板,係藉由其中一方主面撞擊於設置有微型針之微型針陣列而向微型針陣列傳遞衝擊力;非線性螺旋彈簧,係配置於活塞板的另一方主面側並且對活塞板賦予彈推力;框體,係具有收容活塞板及非線性螺旋彈簧之筒狀的主體部、以及配置於主體部的一端側並且在與活塞板之間夾持非線性螺旋彈簧之蓋部;卡止手段,係將活塞板卡止在框體,以在非線性螺旋彈簧被蓋部和活塞板壓縮之狀態下將活塞板保持在蓋部側的退避位置;以及解除手段,係用於解除活塞板藉由卡止手段卡止在框體且非線性螺旋彈簧被蓋部和活塞板壓縮之卡止狀態,若卡止狀態藉由解除手段而被解除,則活塞板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而在主體部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彈推位置。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藉由解除手段解除活塞板藉由卡止手段而被卡止在框體之卡止 狀態,藉此,活塞板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而在主體部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無需將沿主體部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方向)延伸之軸等構件安裝於活塞板。並且,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中,為了對活塞板賦予彈推力而使用非線性螺旋彈簧。與一般的圓筒形螺旋彈簧相比,非線性螺旋彈簧在壓縮時高度極其變小。藉由以上,能夠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且可以實現微型針施作器的輕量化。
依據藥劑等的種類,需在使微型針與皮膚碰撞之後將微型針施作器長時間保持在皮膚上。在該種情況下,若使用小型化及輕量化之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則使用者能夠以將微型針施作器貼在皮膚上之狀態穿衣或者不受限制地移動。而且,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由於是小型,因此即使在使用者如此自由行動之情況下,微型針施作器與其他物體(障礙物)碰撞而微型針從皮膚拔出或者微型針折斷而殘留在皮膚內之顧慮極其低。
當使用習知之大型微型針施作器時,存在操作費時間或者其使用者由其外觀大小產生恐懼心理之顧慮。但是,若使用小型化及輕量化之本發明的另一方面之微型針施作器,則能夠簡單操作,並且有可能給使用者帶來之恐懼心理亦大大降低。
在活塞板可以設置有在與其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起,引導手段係以沿著 主體部的軸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主體部的內周面之複數個開口部,活塞板的各突起在位於各開口部內之狀態下能夠在各開口部內移動,卡止手段分別配置於與各開口部鄰接之位置,且能夠與活塞板的各突起卡止。此時,即使在活塞板上沒有安裝沿主體部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方向)延伸之軸等構件,亦能夠藉由複數個突起和卡止手段來實現活塞板與卡止手段的卡止。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
複數個突起亦可以設置於活塞板的周緣。此時,複數個突起從活塞板的周緣朝向側方延伸,因此包含複數個突起之活塞板的厚度將減小。因此,能夠更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
卡止手段可以以隨著靠近開口部而靠近蓋部之方式傾斜。此時,當卡止在卡止手段之突起朝向開口部時,突起必須攀越卡止手段。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到微型針施作器,亦能夠防止突起意想不到地移動到開口部內。
複數個突起中朝向主體部的另一端側之面可以是以隨著朝向外側而靠近主體部的一端側之方式,相對於主體部的軸方向傾斜之斜面,對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複數個突起進行卡止之主體部的底壁亦可以具有與複數個突起的斜面對應之斜面。此時,在活塞板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而活塞板的突起與主體部的底壁碰撞時,在活塞板的突起與主體部的底壁之間產生之衝擊力沿主體部的軸方向 和與該軸方向正交之方向分散。因此,能夠提高微型針施作器的機械強度,並且能夠降低在活塞板的突起與主體部的底壁碰撞時產生之碰撞聲。並且,在活塞板的突起與主體部的底壁碰撞時產生之衝擊力分散,所以沿主體部的軸方向作用於活塞板之反作用力減小。因此,活塞板的突起與主體部的底壁碰撞之後,活塞板難以向蓋部側反彈。其結果,能夠提高微型針穿刺到皮膚中之可靠性。
引導手段可以為以從與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軸方向傾斜延伸之方式形成於主體部的內周面之複數個開口部。此時,活塞板一邊在主體部內回轉一邊移動,從而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即使在活塞板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而對活塞板產生衝擊力並且反作用力作用於活塞板之情況下,亦由於引導手段相對於軸方向傾斜延伸,所以活塞板難以與引導手段相反地移動。因此,在活塞板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後,活塞板難以向蓋部側反彈。其結果,能夠提高微型針穿刺到皮膚中之可靠性。
解除手段可以藉由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來解除卡止狀態。
在主體部的側壁可以形成有沿著周方向延伸之貫穿孔,解除手段具有位於框體內並且與活塞板卡止之第1部分、以及與第1部分連接並且通過貫穿孔而位於主體部的外周面之第2部分,對第2部分進行操作而使第2部分從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第1部分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各開口部從而 解除卡止狀態。此時,解除手段位於框體的側方,因此可以抑制解除手段沿主體部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
在蓋部可以形成有貫穿孔,解除手段具有位於框體內並且與活塞板卡止之第1部分、以及與第1部分連接並且通過貫穿孔而位於蓋部的外表面之第2部分,對第2部分進行操作而使第2部分從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第1部分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各開口部從而解除卡止狀態。
在蓋部可以形成有貫穿孔,解除手段具有配置於蓋部的外表面並且能夠以主體部的軸作為中心旋轉之基部、以能夠以與主體部的軸方向交叉之方向作為中心迴轉之方式安裝於基部之旋鈕部、以及從基部通過貫穿孔而在框體內延伸並且將基部的旋轉力傳遞給活塞板之傳遞部,對旋鈕部進行操作而使傳遞部從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傳遞部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各開口部從而解除卡止狀態。此時,在欲將微型針施作器穿刺到皮膚中時,將旋鈕部迴轉來設為相對於基部豎立之狀態(豎立狀態)即可。相對於此,在將微型針施作器保持在皮膚上時,將旋鈕部設為相對於基部橫臥之狀態(倒伏狀態)即可。因此,可以藉由旋鈕部簡便地進行基於解除手段之卡止狀態的解除,並且在使微型針施作器保持在皮膚上時,能夠藉由將旋鈕部設為倒伏狀態 來減小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
解除手段可以具有將蓋部和活塞板卡合之卡合部,蓋部和主體部為不同個體,在卡止狀態下,當蓋部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朝向遠離活塞板之一側所彈推而使蓋部位於遠離活塞板之分離位置時,解除手段的卡合部不進行蓋部與活塞板的卡合,另一方面,當對蓋部賦予抵抗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之按壓力而使蓋部位於靠近活塞板之接近位置時,解除手段的卡合部進行蓋部與活塞板的卡合,在藉由卡合部進行蓋部與活塞板的卡合之狀態下旋轉蓋部,藉此卡合部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各開口部從而解除卡止狀態。此時,除非一邊對蓋部賦予抵抗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之按壓力一邊旋轉蓋部,否則活塞板不會藉由卡合部進行旋轉,因此能夠防止微型針施作器的誤作動。
解除手段可以位於與主體部的外周面相對面之位置,在主體部的側壁中,在連結解除手段和卡止手段之直線上的位置形成有貫穿孔,解除手段一邊通過貫穿孔一邊壓緊在處於卡止狀態之突起上,藉此使活塞板旋轉之旋轉力藉由解除手段作用於活塞板,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各開口部從而解除卡止狀態。
解除手段可以為呈三角形狀之板狀體,其斜邊與貫穿孔相向,解除手段一邊通過貫穿孔一邊壓緊在處於卡止狀態之突起上,而使突起在斜邊上滑動,藉此使活塞板旋轉之旋轉力作用於活塞板,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 各開口部從而解除卡止狀態。
微型針施作器可以還具備制動器,該制動器限制解除手段的驅動來防止解除手段通過貫穿孔而與處於卡止狀態之突起接觸。此時,能夠防止微型針施作器的誤作動。
解除手段可以以能夠沿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主體部的外側,在按壓力賦予到解除手段而解除手段從主體部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移動時,解除手段藉由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來解除卡止狀態。此時,在解除手段沿主體部的軸方向被按壓並從主體部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移動時,活塞板的卡止狀態被解除,活塞板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在微型針施作器經由解除構件壓緊在皮膚上之狀態下,將微型針穿刺到皮膚中。因此,微型針施作器壓緊在皮膚上,從而皮膚被微型針施作器拉伸。其結果,在穿刺時,能夠使拉力作用於皮膚的表面,所以微型針易扎到皮膚中。
解除手段可以具有以能夠沿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主體部的外側之第1解除構件、以及以能夠沿主體部的周方向旋轉之方式配置於主體部與第1解除構件之間之第2解除構件,在第2解除構件上設置朝向主體部突出並且能夠與活塞板的突起卡合之第1卡合突起、以及朝向第1解除構件突出之第2卡合突起,在第1解除構件上設置收容第2卡合突起之收容開口部,收容開口部具有從與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軸方向傾斜延伸之邊, 當按壓力賦予到第1解除構件而第1解除構件從主體部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移動時,第2卡合突起一邊與收容開口部的邊抵接的同時一邊在邊上滑動,藉此第1解除構件旋轉第2解除構件,伴隨第2解除構件的旋轉,第1卡合突起一邊與活塞板的突起卡合的同時一邊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各開口部而解除卡止狀態。解除手段以能夠沿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主體部的外側,在解除手段上設置有:位於活塞板的突起的上方位置並且朝向活塞板的突起突出之卡合突起,卡合突起具有從與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軸方向傾斜延伸並且與活塞板的突起相向之邊,當按壓力賦予到解除手段而解除手段從主體部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移動時,卡合突起的邊一邊與活塞板的突起卡合的同時一邊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突起從卡止手段到達各開口部從而解除卡止狀態。
在活塞板的周緣部可以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缺口槽部,引導手段為以沿著主體部的軸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主體部的內周面之複數個突條,活塞板在活塞板的各缺口槽部分別與對應之突條卡合之狀態下,能夠沿著突條在主體部內移動,卡止手段由突條中蓋部側的端部構成,並在從主體部的軸方向觀察時各缺口槽部不與各突條重疊之狀態下,能夠與活塞板卡止。此時,即使在活塞板上未安裝沿主體部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方向)延伸之軸等構件,亦能夠藉由複數個缺口槽部和複數個突條來實現活塞板與卡止手段的卡止。因此, 能夠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
引導手段可以為以從與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軸方向傾斜延伸之方式形成於主體部的內周面之複數個突條。此時,活塞板一邊在主體部內回轉一邊移動而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即使在活塞板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而對活塞板產生衝擊力並且反作用力作用於活塞板的情況下,亦由於引導手段相對於軸方向傾斜延伸,所以活塞板難以與引導手段相反地移動。因此,在活塞板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後,活塞板難以向蓋部側反彈。其結果,能夠提高微型針穿刺到皮膚中之可靠性。
解除手段可以藉由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來解除卡止狀態。
在主體部的側壁可以形成有沿著周方向延伸之貫穿孔,解除手段具有位於框體內並且與活塞板卡止之第1部分、以及與第1部分連接並且通過貫穿孔而位於主體部的外周面之第2部分,對第2部分進行操作而使第2部分從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第1部分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缺口槽由不與各突條重疊之狀態到達各突條而解除卡止狀態。此時,解除手段位於框體的側方,因此可以抑制解除手段沿主體部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
在蓋部可以形成有貫穿孔,解除手段具有位於框體內並且與活塞板卡止之第1部分、以及與第1部分 連接並且通過貫穿孔而位於蓋部的外表面之第2部分,對第2部分進行操作而使第2部分從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第1部分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缺口槽由不與各突條重疊之狀態到達各突條而解除卡止狀態。
在蓋部可以形成有貫穿孔,解除手段具有配置於蓋部的外表面並且能夠以主體部的軸作為中心旋轉之基部、以能夠以與主體部的軸方向交叉之方向作為中心迴轉之方式安裝於基部之旋鈕部、以及從基部通過貫穿孔在框體內延伸並且將基部的旋轉力傳遞給活塞板之傳遞部,對旋鈕部進行操作而使傳遞部從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傳遞部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缺口槽由不與各突條重疊之狀態到達各突條而解除卡止狀態。此時,在欲將微型針施作器穿刺到皮膚中時,將旋鈕部迴轉而設為相對於基部豎立之狀態(豎立狀態)即可。相對於此,在使微型針施作器保持在皮膚上時,將旋鈕部設為相對於基部橫臥之狀態(倒伏狀態)即可。因此,可以藉由旋鈕部簡便地進行基於解除手段之卡止狀態的解除,並且在使微型針施作器保持在皮膚上時,能夠藉由將旋鈕部設為倒伏狀態來減小微型針施作器的高度。
解除手段可以具有將蓋部和活塞板卡合之卡合部,蓋部和主體部是分體的,在卡止狀態下,當蓋部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朝向遠離活塞板之一側受到作用力而蓋部置於遠離活塞板之分離位置時,解除手段的卡合部不進行蓋部與活塞板的卡合,另一方面,當對蓋部賦予抵抗非 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之按壓力而蓋部置於靠近活塞板之接近位置時,解除手段的卡合部進行蓋部與活塞板的卡合,在藉由卡合部進行蓋部與活塞板的卡合之狀態下蓋部進行旋轉,藉此卡合部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各缺口槽由不與各突條重疊之狀態到達各突條而解除卡止狀態。此時,除非一邊對蓋部賦予抵抗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之按壓力一邊旋轉蓋部,否則活塞板不會藉由卡合部進行旋轉,因此能夠防止微型針施作器的誤作動。
在活塞板的周緣可以設置有朝向活塞板的中央部凹陷之凹部,解除手段位於與主體部的外周面對置之位置,主體部的側壁中,在連結解除手段和卡止手段之直線上的位置形成有貫穿孔,解除手段一邊通過貫穿孔一邊壓緊在處於卡止狀態之活塞板的凹部,藉此使活塞板旋轉之旋轉力藉由解除手段作用於活塞板,各缺口槽由不與各突條重疊之狀態到達各突條而解除卡止狀態。
卡止手段可以為設置於活塞板之臂構件,在蓋部上形成有使臂構件插穿之貫穿孔,活塞板能夠在臂構件卡止在蓋部而無法通過貫穿孔之第1位置與臂構件未卡止在蓋部而能夠通過貫穿孔之第2位置之間移動,在活塞板位於第1位置時,在非線性螺旋彈簧仍處於被蓋部和活塞板壓縮之狀態下,活塞板保持在蓋部側的退避位置,在藉由解除手段解除卡止狀態而使活塞板移動到第2位置時,活塞板藉由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而在主體部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此時,基本上是依據將臂構件 和活塞板加在一起的高度來決定微型針施作器的大小,因此藉由減小臂構件的高度,能夠更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本身的高度。
解除手段可以藉由經由臂構件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而使活塞板從第1位置移動到第2位置而解除卡止狀態。
微型針施作器可以還具備與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活塞板卡合之卡合片。此時,在活塞板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後,活塞板的移動藉由卡合片而被限制。因此,活塞板向蓋部側的反彈藉由卡合片而被抑制。其結果,能夠提高微型針穿刺到皮膚中之可靠性。
非線性螺旋彈簧可以為圓錐螺旋彈簧。此時,壓縮時的高度更加減小,因此可以實現微型針施作器進一步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構成圓錐螺旋彈簧之金屬線從圓錐螺旋彈簧的中心線的延伸方向觀察時可以不相疊合。此時,若沿著中心線的延伸方向對圓錐螺旋彈簧施加荷載,則壓縮之圓錐螺旋彈簧的高度與其絲徑大致一致。因此,可以實現微型針施作器進一步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依據本發明,能夠實現微型針施作器更進一步的小型化及輕量化。
10、110、210、310、410‧‧‧框體
12、212、312、412‧‧‧主體部
12f‧‧‧缺口部
14、116、214、314‧‧‧蓋部
14c‧‧‧缺口部
14d‧‧‧貫穿孔
20、120、220、320、420‧‧‧活塞板
20c1~20c4、120c1~120c3、220c1~220c4、320c1~320c3、420c1~420c3‧‧‧突起
30‧‧‧微針陣列
32‧‧‧微針
40‧‧‧圓錐螺旋彈簧
50、250、350、450‧‧‧解除構件
50a‧‧‧內側部
50b‧‧‧外側部
50b4‧‧‧旋鈕部
50f‧‧‧板狀體
112‧‧‧內側主體部
112b~112d‧‧‧引導部
114‧‧‧外側主體部
116c1~116c3‧‧‧突起
116e‧‧‧嚙合部
120d1~120d3‧‧‧凹陷部
120e‧‧‧嚙合部
254c‧‧‧突出部
256c‧‧‧突出部
260‧‧‧制動器
266a、266b‧‧‧制動器構件
414‧‧‧外蓋部
416‧‧‧內蓋部
A1~A13‧‧‧微型針施作器
G1~G4、G111、G112、G121、G122、G131、G132、G210、G221、G222、G230、G241、G242‧‧‧槽部
G310~G330‧‧‧槽體
H‧‧‧貫穿孔
第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3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後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5圖係表示主體部之頂視圖。
第6圖係局部表示微針陣列之立體圖。
第7圖係第6圖的VII-VII線剖面圖。
第8圖係表示圓錐螺旋彈簧之剖面圖。
第9圖係表示解除構件的下表面側之立體圖。
第10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前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11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12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13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14圖(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前的樣子之頂視圖,第14圖(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15圖(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 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後的樣子之頂視圖,第15圖(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16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17圖係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18圖係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19圖(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前的樣子之頂視圖,第19圖(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20圖(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後的樣子之頂視圖,第20圖(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21圖係第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22圖係第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剖面圖。
第23圖係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24圖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25圖係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26圖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前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27圖係第7實施形態及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28圖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29圖係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30圖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31圖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按壓蓋部之狀態之剖面圖。
第32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33圖係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34圖係表示蓋部的下表面側之立體圖。
第35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36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按壓蓋部之狀態之剖面圖。
第37圖係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38圖係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頂視圖。
第39圖係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仰視圖。
第40圖係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剖面圖。
第41圖係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 圖。
第42圖係框體的頂視圖且係表示將上端部(蓋部)斷裂之狀態之圖。
第43圖係第42圖的XLIII-XLIII線剖面圖。
第44圖係表示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45圖係用於說明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制動器旋轉後之樣子之頂視圖。
第46圖係將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以將制動器及框體的蓋部斷裂之狀態表示之頂視圖。
第47圖係將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中的樣子以將制動器及框體的蓋部斷裂之狀態表示之頂視圖。
第48圖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立體圖。
第49圖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50圖係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51圖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立體圖。
第52圖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53圖係為了說明突起移動之樣子而放大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一部份之側視圖。
第54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立體圖。
第55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56圖係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57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後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58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立體圖。
第59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60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蓋部之狀態下的動作前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61圖係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62圖係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頂視圖。
第63圖係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64圖係框體的頂視圖且係表示將上端部(蓋部)斷裂之狀態之圖。
第65圖係第64圖的LXV-LXV線剖面圖。
第66圖係表示解除構件的上表面側之立體圖。
第67圖係解除構件的側視圖。
第68圖係表示解除構件的下表面側之立體圖。
第69圖係用於說明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解除構件旋轉後之樣子之頂視圖。
第70圖係將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前的樣子以將解除構件及框體的蓋部斷裂之狀態表示之頂視圖。
第71圖係第70圖的LXXI-LXXI線剖面圖。
第72圖係表示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73圖係將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以將解除構件及框體的蓋部斷裂之狀態表示之頂視圖。
第74圖係第73圖的LXXIV-LXXIV線剖面圖。
第75圖係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76圖係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77圖係框體的頂視圖且係表示將上端部(蓋部)斷裂之狀態之圖。
第78圖係第77圖的LXXVIII-LXXVIII線剖面圖。
第79圖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中的樣子之立體圖。
第80圖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中的樣子之側視圖。
第81圖係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將拆卸第2解除構件之狀態下的動作中的樣子以將第1解除構件及框體的蓋部斷裂之狀態表示之頂視圖。
第82圖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立體圖。
第83圖係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將拆卸第2解除構件之狀態下的動作後的樣子以將第1解除構件及框體的蓋部斷裂之狀態表示之頂視圖。
第84圖係第1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85圖係第1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86圖係表示第1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87圖係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立體圖。
第88圖係表示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89圖係表示解除構件的下表面側之立體圖。
第90圖係表示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解除構件之狀態下的動作前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91圖係表示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中拆卸解除構件之狀態下的動作後的樣子之頂視圖。
第92圖係表示第1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93圖係表示第1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動作 後的樣子之剖面圖。
第94圖係第1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95圖(a)係表示圓錐螺旋彈簧的其他例子之剖面圖,第95圖(b)係表示非線形螺旋彈簧的一例之剖面圖,第95圖(c)係表示非線形螺旋彈簧的其他例子之剖面圖。
第96圖係第1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97圖係第1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98圖係第2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的分解立體圖。
第99圖係表示實施例中的運動量與OVA的轉移率的關係之曲線圖。
參閱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下的本實施形態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形態,並非將本發明限定於以下內容之宗旨。進行說明時,對同一要件或具有同一功能之要件使用同一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1]第1實施形態 [1.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參閱第1圖~第9圖,對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構成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1圖~第3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1圖~第3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1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1係用於藉由將微針32(詳細內容將後述)穿刺到皮膚而將藥劑等的活性成份通過人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的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1具備框體10、活塞板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及解除構件50。
如第1圖~第3圖所示,框體10具有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呈圓筒形狀之主體部12及配置於主體部12的上端側之蓋部14。框體10具有能夠維持圓錐螺旋彈簧40(詳細內容將後述)的作用力之強度。作為框體10的材質,除了聚碳酸酯樹脂、ABS樹脂和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甲醛(POM)等合成或天然的樹脂材料等以外,還能夠例示矽、二氧化矽、陶瓷、金屬(不鏽鋼、鈦、鎳、鉬、鉻、鈷等)。以強度等的強化為目的,可以在上述的樹脂材料中添加玻璃纖維。
期望微型針施作器A1具有易攜帶且將微針32(後述)易適用(易穿刺)於動物(包含人在內)的皮膚之形狀。為此,主體部12的外形可以是圓筒形狀以外的形狀,例如為多邊形狀或帶圓角之形狀。在主體部12 的表面上可以設置有凹陷或者設置有段差。可以藉由在主體部12的表面上形成細小槽或者設置不易滑動之塗覆層,來對主體部12的表面進行粗糙化處理。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部12形成貫穿孔。
如第2圖~第5圖所示,主體部12具有呈圓筒狀之外壁12a、呈圓弧狀之內側內壁12b1~12b4、呈圓弧狀之外側內壁12c1~12c4、及呈圓環狀之底壁12d。在外壁12a的外周面中偏靠上端(偏靠蓋部14)之位置設置有呈圓環狀之凸緣構件12e。凸緣構件12e從外壁12a的外周面朝向外側突出。外壁12a的上端與凸緣構件12e之間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缺口部12f。
內側內壁12b1~12b4位於比外壁12a更靠內側且同一半徑的圓周上。內側內壁12b1~12b4從主體部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亦即,內側內壁12b1和內側內壁12b2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內側內壁12b2和內側內壁12b3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內側內壁12b3和內側內壁12b4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內側內壁12b4和內側內壁12b1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
由內側內壁12b1~12b4構成之圓能夠設定成與活塞板20的主體20a(後述)的外徑相同的程度或稍微大於活塞板20的主體20a的外徑。內側內壁12b1~12b4中在周方向上相鄰之內側內壁的間隔能夠設定成與活 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後述)的寬度相同的程度或稍微大於該突起20c1~20c4的寬度。在本實施形態中,內側內壁12b1~12b4的中心軸與外壁12a(主體部12)的中心軸大致一致,但亦可以不一致。
位於內側內壁12b1的上端且偏靠內側內壁12b4的部份被切開。更加具體而言,在上下方向(主體部12的中心軸方向)上,內側內壁12b1具有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壁12a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之第1部份12b11以及上端位置比第1部份12b11更靠底壁12d的第2部份12b12。亦即,第1部份12b11和第2部份12b12在周方向上形成有段差。內側內壁12b1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1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1的上端位置處於與第1部份12b11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內側內壁12b1、外壁12a及連結壁12g1能夠一體成形。
位於內側內壁12b2的上端且偏靠內側內壁12b1的部份被切開。更加具體而言,在上下方向上,內側內壁12b2具有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壁12a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之第1部份12b21以及上端位置比第1部份12b21更靠底壁12d的第2部份12b22。亦即,第1部份12b21和第2部份12b22在周方向上形成有段差。內側內壁12b2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2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2的上端位置處於與第1部份12b21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內側內壁12b2、外壁 12a及連結壁12g2能夠一體成形。
位於內側內壁12b3的上端且偏靠內側內壁12b2的部份被切開。更加具體而言,在上下方向上,內側內壁12b3具有上端位置處於外壁12a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之第1部份12b31以及上端位置比第1部份12b31更靠底壁12d之第2部份12b32。亦即,第1部份12b31和第2部份12b32在周方向上形成有段差。內側內壁12b3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3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3的上端位置處於與第2部份12b32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內側內壁12b3、外壁12a及連結壁12g3能夠一體成形。
位於內側內壁12b4的上端且偏靠內側內壁12b3的部份被切開。更加具體而言,在上下方向上,內側內壁12b4具有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壁12a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之第1部份12b41以及上端位置比第1部份12b41更靠底壁12d的第2部份12b42。亦即,第1部份12b41和第2部份12b42在周方向上形成有段差。內側內壁12b4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4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4的上端位置處於與第2部份12b42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內側內壁12b4、外壁12a及連結壁12g4能夠一體成形。
外側內壁12c1~12c4位於外壁12a與內側內壁12b1~12b4之間且同一半徑的圓周上。外側內壁12c1~12c4所成之圓的半徑與內側內壁12b1~12b4所成之圓的 半徑之差,亦即槽部G1~G4(後述)的深度能夠設定成與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後述)的突出長度相同程度或稍微大於該突起20c1~20c4的突出長度。外側內壁12c1~12c4從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亦即,外側內壁12c1和外側內壁12c2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外側內壁12c2和外側內壁12c3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外側內壁12c3和外側內壁12c4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外側內壁12c4和外側內壁12c1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相分離。
外側內壁12c1的側部分別與內側內壁12b1、12b2的側部相連接。外側內壁12c1和內側內壁12b1、12b2能夠一體成形。因此,由外側內壁12c1和內側內壁12b1、12b2,在主體部12的內周面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1。亦即,槽部G1與內側內壁12b2的第2部份12b22相鄰接。在上下方向上,外側內壁12c1的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壁12a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側內壁12c1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5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5的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側內壁12c1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側內壁12c1、外壁12a及連結壁12g5能夠一體成形。
外側內壁12c2的側部分別與內側內壁12b2、12b3的側部相連接。外側內壁12c2和內側內壁12b2、12b3能夠一體成形。因此,由外側內壁12c2和內側內壁 12b2、12b3,在主體部12的內周面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2。亦即,槽部G2與內側內壁12b3的第2部份12b32相鄰接。在上下方向上,外側內壁12c2的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壁12a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側內壁12c2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6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6的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側內壁12c2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側內壁12c2、外壁12a及連結壁12g6能夠一體成形。
外側內壁12c3的側部分別與內側內壁12b3、12b4的側部相連接。外側內壁12c3和內側內壁12b3、12b4能夠一體成形。因此,由外側內壁12c3和內側內壁12b3、12b4,在主體部12的內周面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3。亦即,槽部G3與內側內壁12b4的第2部份12b42相鄰接。在上下方向上,外側內壁12c3的上端位置處於與鄰接之內側內壁12b4的第2部份12b42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亦即,外側內壁12c3的上端位於比外壁12a的上端更靠底壁12d。外側內壁12c3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7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7的上端位置位於比外側內壁12c3的上端位置更靠底壁12d。因此,在觀察外側內壁12c3、連結壁12g7及外壁12a的剖面時,成為連結壁12g7部份凹陷之凹部。外側內壁12c3、外壁12a及連結壁12g7能夠一體成形。
外側內壁12c4的側部分別與內側內壁12b4、12b1的側部相連接。外側內壁12c4和內側內壁12b4、 12b1能夠一體成形。因此,由外側內壁12c4和內側內壁12b4、12b1,在主體部12的內周面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4。亦即,槽部G4與內側內壁12b1的第2部份12b12相鄰接。在上下方向上,外側內壁12c4的上端位置處於與鄰接之內側內壁12b1的第2部份12b12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亦即,外側內壁12c4的上端位於比外壁12a的上端更靠底壁12d。外側內壁12c4和外壁12a藉由連結壁12g8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連結壁12g8的上端位置處於與外側內壁12c4的上端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側內壁12c4、外壁12a及連結壁12g8能夠一體成形。
底壁12d與外壁12a的下端、內側內壁12b1~12b4的下端、外側內壁12c1~12c4的下端及連結壁12g1~12g8的下端相連接。底壁12d具有與外壁12a的外周面直徑相同程度的外徑。底壁12d具有與內側內壁12b1~12b4的內周面所成之圓的直徑相同程度的內徑。因此,槽部G1~G4的下端被底壁12d堵塞(參閱第2圖及第5圖)。
如第1圖~第3圖所示,蓋部14具有呈圓形狀之頂板14a及從頂板14a的周緣朝向下方延伸之圓筒構件14b。圓筒構件14b的高度能夠設定成與外壁12a中從凸緣構件12e到上端為止的長度相同的程度。在圓筒構件14b上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缺口部14c。缺口部14c的長度能夠設定成與外壁12a的缺口部12f相同的長度。
在微型針施作器A1的完成狀態下,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蓋部14對主體部12的安裝係在以使蓋部14的缺口部14c和外壁12a的缺口部12f一致的方式將蓋部14相對於主體部12定位之狀態下進行。因此,由缺口部12f、14c形成將框體10的內外部連通之貫穿孔H(參閱第3圖及第5圖)。作為蓋部14與主體部12的安裝方法,可以採用將蓋部14的圓筒構件14b和主體部12的凸緣構件12e使用黏接劑和黏接片等黏接之方法,亦可以採用機械式卡合之(例如,在圓筒構件14b上設置卡合爪並且在凸緣構件12e上設置卡合孔來將該卡合爪和該卡合孔嵌合之)方法,還可以採用對蓋部14和主體部12進行壓接之(例如,將蓋部14的圓筒構件14b的直徑設定成小於主體部12的外徑來將蓋部14壓入主體部12內之)方法,還可以採用對蓋部14和主體部12進行焊接之(例如,在對圓筒構件14b和凸緣構件12e進行加熱使其熔解之後,進行冷却將其一體化之)方法。
活塞板20收容於主體部12內,在主體部12內能夠沿著主體部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後述)相同。如第2圖~第4圖所示,活塞板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20a及從主體20a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圓筒構件20b。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20的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20a上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提高活塞板20的剛性為目的,可以在主 體20a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側之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板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況,主體20a的下表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20a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20a的下表面形狀。
圓筒構件20b的內徑設定成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後述)。只要圓筒構件20b能夠發揮在圓錐螺旋彈簧40徑向移動時防止從活塞板20脫落之作為制動器之功能,則圓筒構件20b的高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想要盡量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的高度時,能夠將圓筒構件20b的高度設定成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的粗細程度。不需要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活塞板20無需具備圓筒構件20b。在活塞板20不具備圓筒構件20b的情況下,只要將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所嵌入之環狀槽形成於主體20a,則能夠由環狀槽發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的功能。有該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在將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20的上表面之後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A1時,能夠防止圓錐螺旋彈簧40相對於活塞板20發生位置偏離。
在活塞板20的周緣(外周面)設置有在徑向 (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起(第1實施形態中為4個突起)20c1~20c4。突起20c1~20c4從上方(載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活塞板20的上表面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在第1實施形態中,突起20c1~20c4呈四稜柱狀。但是,只要能夠卡止在內側內壁12b1~12b4的第2部份12b12~12b42且能夠在槽部G1~G4內移動,則突起20c1~20c4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圓柱狀、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突起20c1在槽部G1內能夠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20c2在槽部G2內能夠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20c3在槽部G3內能夠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20c4在槽部G4內能夠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因此,活塞板20能夠沿著槽部G1~G4的延伸方向(主體部12的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
突起20c1在位於槽部G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內側內壁12b2的第2部份12b22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0c1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1鄰接之內側內壁12b2的第2部份12b22的上端。突起20c2在位於槽部G2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內側內壁12b3的第2部份12b32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0c2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2鄰接之內側內壁12b3的第2部份12b32的上端。
突起20c3在位於槽部G3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內側內壁12b4的第2部份12b42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0c3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3鄰接之內側內壁12b4的第2部份12b42的上端。突起20c4在位於槽部G4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內側內壁12b1的第2部份12b12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0c4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4鄰接之內側內壁12b1的第2部份12b12的上端。
內側內壁12b1~12b4的第2部份12b12~12b42的上端可以在周方向上與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亦可以在周方向上相對於水平面傾斜。尤其,第2部份12b12~12b42的上端可以以隨著第2部份12b12~12b42朝向相鄰之槽部G1~G4其高度增高之方式傾斜。在該種情況下,在載置於第2部份12b12~12b42的上端之突起20c1~20c4朝向槽部G1~G4時,突起20c1~20c4必須攀越第2部份12b12~12b42的上端。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到微型針施作器A1,亦能夠防止突起20c1~20c4意想不到地移動到槽部G1~G4內。
如第2圖、第3圖、第6圖及第7圖所示,微針陣列30具有圓板狀的基板31以及突設於基板31的其中一方主面(下表面)之複數個微針32。基板31係用於支撐微針32之基座。基板31的面積可以為0.5cm2~300cm2,亦可以為1cm2~100cm2,還可以為1cm2~50cm2。可以藉由連結複數個基板31來構成所需大小的基 板。
就基板31而言,另一方主面(上表面)安裝於活塞板20的主體20a的下表面。亦即,微針陣列30與活塞板20成為一體化。作為基板31向活塞板20的安裝方法,可以採用將基板31和活塞板20機械式一體化之(例如,在基板31的上表面設置卡合爪並且在活塞板20上設置卡合孔來將該卡合爪和該卡合孔嵌合之)方法,亦可以採用將基板31和活塞板20使用黏接劑和黏接片等黏接之方法。
如第6圖所示,微針32在基板31的表面上以交錯狀(互不相同地)大致等間隔排列。微針32的高度(長度)可以為20μm~700μm,亦可以為50μm~700μm。將微針32的高度設為20μm以上是為了將藥劑等可靠地轉移到體內。將微針32的高度設為700μm以下是為了防止微針32僅穿過皮膚角質而不會到達真皮層。
微針32係從與基板31
當微針32的前端帶圓角時,前端部的曲率半徑可以為2μm~100μm,亦可以為5μm~30μm。當微針32的前端平坦時,其平坦部的面積可以為20μm2~600μm2,亦可以為50μm2~250μm2
關於微針32在基板31上的密度,典型地,一排上每1mm排列有1根~10根微針32。一般,鄰接之 橫排相對於橫排內的微針32的空間相互分離基本上相等的距離。因此,微針32的密度下限可以為100根/cm2,亦可以為200根/cm2,還可以為300根/cm2,還可以為400根/cm2,而且還可以為500根/cm2。微針32的密度上限可以為10000根/cm2,亦可以為5000根/cm2,還可以為2000根/cm2,還可以為850根/cm2
基板31和微針32的材質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所有微針32可以為相同的材質,亦可以是不同材質的微針32混在一起。作為基板31及微針32的材質,可以舉出例如矽、二氧化矽、陶瓷、金屬(不鏽鋼、鈦、鎳、鉬、鉻、鈷等)以及合成或天然的樹脂材料。作為樹脂材料,若考慮基板31及微針32的抗原性及材質單價,則可以舉出聚乳酸、聚乙交酯、聚乳酸-共-聚乙交酯、普魯蘭多糖、己內酯、聚氨酯、聚酸酐等可分解性聚合物或作為非分解性聚合物的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乙烯醋酸乙烯酯、聚四氟乙烯、聚甲醛等。並且,作為基板31及微針32的材質,可以為多糖類透明質酸、透明質酸鈉、普魯蘭多糖、葡聚糖、糊精或硫酸軟骨素、纖維素衍生物等。並且,在其他實施形態中,作為基板31和/或微針32的材質,可以使用將活性成份配合在上述的生物分解性樹脂者。以強度等的強化為目的,可以在上述的樹脂材料中添加玻璃纖維。
若考慮在皮膚上折斷之情況,微針32的材質可以為聚乳酸等可分解性樹脂。另外,聚乳酸中存在聚 L-乳酸和聚D-乳酸的聚乳酸均聚物、聚L/D-乳酸共聚物、以及該等的混合體等,可使用該等中的任意一種。聚乳酸的平均分子量越大其強度越強,能夠使用分子量為40,000~100,000者。
作為基板31及微針32的製法,可以舉出使用矽基板之濕式蝕刻加工或乾式蝕刻加工、使用金屬或樹脂之精密機械加工(放電加工、雷射加工、切割加工、熱壓加工、射出成形加工等)、機械切削加工等。藉由該等加工法,基板31及微針32可以一體形成。作為將微針32加工成中空狀之方法,可以舉出在將製作微針32之後藉由雷射加工等進行二次加工之方法。
如第7圖所示,在基板31和/或微針32上可實施基於活性成份之塗層C。在本實施形態中,塗層C係將包含活性成份以及精製水和/或塗覆載體之塗覆劑(塗覆液)在基板31和/或微針32的一部份或整個面上固著化而成者。“固著化”是指,保持塗覆液大致均勻地附著於對象物之狀態。塗覆之後,立即利用風乾、真空乾燥、冷凍乾燥或該等的組合等已知的乾燥方法,塗覆液以乾燥狀態固著,但在經皮給藥之後,有時保持與周圍氣氛維持平衡之水份含量或有機溶劑等,因此不能限定是以乾燥狀態固著。
本實施形態中使用之活性成份沒有特別限定,可以選自由以下所構成之群組:抗氧化劑、自由基清除劑、保濕劑、脫色素劑、脂肪調節劑、紫外線反射劑、 濕潤劑、抗菌劑、抗過敏劑、抗粉刺藥、抗老化藥、抗皺藥、殺菌劑、鎮痛劑、止咳藥物、止癢藥、局部麻醉藥、防脫髮劑、毛髮生長促進劑、毛髮生長抑制劑、去屑劑、抗組胺劑、角質溶解藥、抗炎藥、抗感染藥、止吐藥、抗膽鹼能藥、血管收縮藥、血管擴張藥、外傷治癒助劑、肽、多肽、蛋白質、除臭劑、止汗劑、皮膚軟化劑、防曬劑、美白劑、抗真菌劑、痔瘡藥、化妝水、維生素、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細胞更新促進劑、免疫增強劑、DNA、RNA、疫苗、低分子肽、糖、核酸、催眠/鎮靜劑、解熱消炎鎮痛劑、類固醇類抗炎劑、興奮/覺醒劑、精神神經用劑、荷爾蒙劑、泌尿器官用劑、骨骼肌肉鬆弛劑、生殖器官用劑、抗癲癇劑、自律神經用劑、抗帕金森氏病劑、利尿劑、呼吸促進劑、抗偏頭痛劑、氣管擴張劑、強心劑、冠血管擴張劑、末梢血管擴張劑、禁煙補助藥、循環器官用劑、心律不整用劑、抗惡性潰瘍劑、抗脂血症劑、降血糖劑、消化性潰瘍治療劑、利膽劑、消化道運動改善劑、肝臟疾病用劑、抗病毒劑、鎮暈劑、抗生劑、習慣性中毒用劑、食欲抑制劑、化學療法劑、血液凝固促進劑、抗阿爾茨海默病劑、血清素受體拮抗止吐劑、痛風治療劑以及該等的混合物。
另外,該等活性成份可以單獨使用,亦可以聯合使用2種類以上,只要是藥學上可接受的鹽,則當然亦可以包含無機鹽或有機鹽中的任一形態的活性成份。並且,活性成份通常是包含於塗覆載體中,但還能夠將活性 成份不包含於塗覆載體中,而是在以後經由形成於基板31上的貫穿孔進行供給。並且,還能夠將活性成份直接塗佈於皮膚之後,將微針陣列30與皮膚的同一部份接觸。在該種情況下,藉由拉伸皮膚之效果和皮膚上的ODT(密封包袋療法)效果,能夠促進活性成份浸透到皮膚中。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圓錐螺旋彈簧40收溶於主體部12內。具體而言,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20與蓋部14之間,被活塞板20的上表面與蓋部14的下表面夾持。如第2圖、第3圖及第8圖所示,圓錐螺旋彈簧40係將呈剖面圓形狀之金屬絲捲繞成螺旋狀且從側方觀察時呈圓錐狀方式形成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圓錐螺旋彈簧40從該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未重合。作為金屬絲,可以舉出例如不鏽鋼絲、鋼琴絲(鐵絲)、銅絲。其中,尤其是不鏽鋼絲極其不易生鏽。
在本實施形態中,圓錐螺旋彈簧40的小徑側與蓋部14相抵接,圓錐螺旋彈簧40的大徑側與活塞板20側相抵接。作為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作動之活塞板20的能量相關參數,可以舉出橫向彈性模數、絲徑(第8圖中的d)、最大直徑(第8圖中的D1)、最小直徑(第8圖中的D2)、總圈數、圓錐螺旋彈簧40的重量、活塞板20及微針陣列30的總計重量、自由高度(第8圖中的h)、密著高度、螺距角以及螺距。
橫向彈性模數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材質決 定。若為不鏽鋼絲則橫向彈性模數為68500N/mm2,若為鋼琴絲(鐵絲)則橫向彈性模數為78500N/mm2,若為銅絲則為3.9×104N/mm2~4.4×104N/mm2。圓錐螺旋彈簧的絲徑d可以為0.01mm~2mm,亦可以為0.1mm~1.5mm,還可以為0.3mm~1.3mm。從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的一端到另一端,絲徑d可以恆定,亦可以如錐形螺旋彈簧,絲徑d發生變化。
最大直徑D1可以為絲徑d的4倍以上。最大直徑D1可以為1mm~100mm,亦可以為1mm~50mm,還可以為5mm~30mm。若最大直徑D1小於1mm,則微型針施作器A1有無法充份發揮穿刺性能之傾向。在動物皮膚上沒有被限定能夠看做平坦之區域,因此若最大直徑D1超出100mm,則有難以將微型針施作器A1穩定地安裝於皮膚上之傾向。
最小直徑D2可以為最大直徑D1的1/1000倍以上且小於1倍,亦可以為1/100倍~2/3倍,還可以為1/10倍~1/2倍。最小直徑D2可以為例如1mm~100mm,亦可以為1mm~50mm,還可以為1mm~20mm,而且還可以為1mm~10mm。尤其,最小直徑D2可以為最大直徑D1的0.33倍~0.38倍,亦可以為0.34倍~0.37倍。
總圈數可以為1~100,亦可以為1~10,還可以為2~5。圓錐螺旋彈簧40的重量可以為0.01g~10g,亦可以為0.1g~5g,還可以為0.1g~3g。由活塞板 20、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構成之作動部的總重量的下限可以為0.1g,亦可以為0.2g,還可以為0.3g。作動部的總重量的上限可以為20.0g,亦可以為10.0g,還可以為1.5g,而且還可以為0.6g。作動部的運動量的下限可以為0.006Ns,亦可以為0.0083Ns。作動部的運動量的上限可以為0.015Ns,亦可以為0.012Ns,還可以為0.010Ns。另外,作動部的運動量藉由使微型針施作器A1作動時的作動部的速度與作動部的總重量的乘法運算而求出。
自由高度可以為絲徑的3倍以上。例如,自由高度可以為1mm~100mm,亦可以為2mm~20mm,還可以為2mm~10mm。若自由高度小於1mm,則微型針施作器A1有無法充份發揮穿刺性能之傾向。若自由高度超出100mm,則有使用者難以以安裝微型針施作器A1之狀態行動之傾向。
如第2圖~第4圖及第9圖所示,解除構件50具有位於主體部12的內側之內側部50a、位於主體部12的外側之外側部50b以及連結內側部50a和外側部50b之連結部50c。內側部50a係呈圓弧狀之平板。內側部50a的直徑大於內側內壁12b1~12b4的直徑、小於外壁12a的直徑。在微型針施作器A1的完成狀態下,內側部50a位於外壁12a與內側內壁12b1~12b4之間(參閱第4圖)。在微型針施作器A1的完成狀態下,內側部50a載置於高度較低的外側內壁12c3、12c4與高度較低的連結壁 12g3、12g4、12g7、12g8之上(參閱第4圖)。
在內側部50a一體設置有從其內側緣朝向中心軸側徑向突出之突出部50d。突出部50d係呈矩形狀之平板。在微型針施作器A1的完成狀態下,突出部50d位於與內側內壁12b1~12b4同一的半徑的圓周上且內側內壁12b3的第1部份12b31與內側內壁12b4的第1部份12b41之間(參閱第4圖)。
如第2圖及第9圖所示,在內側部50a一體設置有從其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之突條50e。突條50e呈具有與內側部50a相同程度的曲率之圓弧狀,沿著內側部50a延伸。在微型針施作器A1的完成狀態下,突條50e位於外側內壁12c3與外壁12a之間。突條50e的高度設定成小於由外側內壁12c3、連結壁12g7及外壁12a形成之凹部的深度為較佳,以免妨礙後述之解除構件50在周方向上的移動。
如第3圖、第4圖及第9圖所示,外側部50b係沿著主體部12的外周面沿周方向延伸之曲板,呈剖面圓弧狀。在外側部50b的外表面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突條。複數個突條沿著周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外側部50b的外周面在周方向上呈凹凸狀。藉此,當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使用者用手指觸摸外側部50b的外周面將解除構件50周方向操作時,手指在外側部50b的外周面上難以滑動。為了得到該種防滑效果,例如可以對外側部50b的外周面進行壓花加工或進行粗糙化來代替複數個突 條。外側部50b的外周面亦可以未進行特殊加工。
連結部50c係呈矩形狀之平板。連結部50c從內側部50a的外側緣朝向中心軸的相反側徑向突出。在微型針施作器A1的完成狀態下,連結部50c通過貫穿孔H暴露在主體部12的外周面。連結部50c的寬度設定成小於貫穿孔H的開口寬度,以使連結部50c(解除構件50)能夠在貫穿孔H的延伸方向上移動。
[1.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a)第1製程
首先,準備上述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各組件(框體10、活塞板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及解除構件50)。在準備好的微針陣列30的微針32上預先實施塗層C。其次,將微針陣列30安裝於活塞板20的下表面。
(b)第2製程
接著,以解除構件50的突出部50d位於內側內壁12b4的第1部份12b41之上之方式,將解除構件50的內側部50a載置於外側內壁12c3、12c4及連結壁12g3、12g4、12g7、12g8之上(參閱第10圖)。因此,解除構件50(連結部50c)位於貫穿孔H的一端側。
(c)第3製程
接著,以活塞板20的突起20c1位於內側內壁12b2的第2部份12b22之上、活塞板20的突起20c2位於內側內壁12b3的第2部份12b32之上、活塞板20的突起20c3位於內側內壁12b4的第2部份12b42之上且位於解除構件50的突出部50d與槽部G3之間、活塞板20的突起20c4位於內側內壁12b1的第2部份12b12之上之方式,將活塞板20載置於主體部12(參閱第10圖)。此時,解除構件50的突出部50d和活塞板20的突起20c4會載置於內側內壁12b4的第2部份12b42之上,所以第2部份12b42的寬度大於突出部50d的寬度和突起20c4的寬度的總計為較佳。
(d)第4製程
接著,以圓錐螺旋彈簧40的大徑側成為下側且小徑側成為上側之方式,將圓錐螺旋彈簧40載置於活塞板20的上表面。如此,在將圓錐螺旋彈簧40載置於活塞板20時,圓錐螺旋彈簧40會穩定地豎立,因此易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1。
(e)第5製程
接著,以主體部12的缺口部12f和蓋部14的缺口部14c一致之方式,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此時,突 起20c1~20c4分別載置於內側內壁12b1~12b4的第2部份12b12~12b42,因此即使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來壓縮圓錐螺旋彈簧40,活塞板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而沿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20卡止在框體10(主體部12)。因此,如第11圖所示,活塞板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14和活塞板20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12內保持在蓋部14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下面將活塞板20卡止在框體10(主體部12)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14和活塞板20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
如此,將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板20卡止在框體10(主體部12)之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未重合,因此在活塞板20卡止(嵌卡)在框體10之狀態下夾在活塞板20與蓋部14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參閱第11圖)。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裝配。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1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1.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 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1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使解除構件50向貫穿孔H的另一端滑動。藉此,解除構件50的突出部50d朝向槽部G3按壓活塞板20的突起20c3。隨此活塞板20旋轉。
第2部份12b22的上端與槽部G1中蓋部14側的端部(槽部G1的上端部)相鄰接,因此若活塞板20旋轉,則突起20c1在第2部份12b22的上端上滑動並到達槽部G1。第2部份12b32的上端與槽部G2中蓋部14側的端部(槽部G2的上端部)相鄰接,因此若活塞板20旋轉,則突起20c2在第2部份12b32的上端上滑動並到達槽部G2。第2部份12b42的上端與槽部G3中蓋部14側的端部(槽部G3的上端部)相鄰接,因此若活塞板20旋轉,則突起20c3在第2部份12b32的上端上滑動並到達槽部G3。第2部份12b12的上端與槽部G4中蓋部14側的端部(槽部G4的上端部)相鄰接,因此若活塞板20旋轉,則突起20c4在第2部份12b12的上端上滑動並到達槽部G4。其結果,活塞板20相對於框體10(主體部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而且,活塞板2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沿著槽部G1~G4(主體部12的中心軸)在主體部12內朝向外方(皮膚)移動,從而微針陣列30與皮膚碰撞。此時,突起20c1~20c4與底壁12d抵接,因此可以防止活塞板20向框體10(主體部12)的外部跳出。
若微針陣列30與皮膚碰撞,則微針32穿刺 到皮膚中。此時的微針32(活塞板20)的速度可以為4m/s~30m/s,亦可以為4m/s~15m/s,還可以為7m/s~15m/s。若被構成為微針32以4m/s~30m/s的速度與皮膚碰撞,則能夠使微針32適當穿刺到皮膚中,藉此能夠將藥劑等充份轉移到動物的體內。
[1.4]作用
對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進行說明。
(A)如上的第1實施形態中,僅藉由使用者滑動解除構件50就可以將微型針施作器A1穿刺到皮膚中。因此,任何人使用微型針施作器A1,亦可以使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經由活塞板20傳到微針32,並以一定的衝擊力藉由微針32穿刺皮膚,因此可以可靠地進行皮膚的穿刺(穿刺的再現性得到提高)。若微針32穿刺皮膚,則附著於微針32上之塗層C的活性成份被給藥到體內,活性成份通過皮膚轉移到體內。
(B)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中,藉由解除構件50解除活塞板20卡止在框體10之卡止狀態。藉此,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作用於活塞板20而活塞板20沿著槽部G1~G4在主體部12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無需將沿主體部12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A1的高度方向)延伸之軸等構件安裝於活塞板20上。並且,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 中,為了對活塞板20賦予作用力而使用圓錐螺旋彈簧40。與一般的圓筒形螺旋彈簧相比,圓錐螺旋彈簧40在壓縮時高度變得極其小。藉由以上,能夠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本身的高度,並可以實現微型針施作器A1的輕量化。
(C)依據藥劑等的種類,需在使微針32碰撞皮膚之後將微型針施作器A1長時間保持在皮膚上。在該種情況下,若使用小型化及輕量化之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則使用者能夠以將微型針施作器A1貼在皮膚上之狀態穿衣或者不受限制地移動。而且,由於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是小型,因此即使在使用者如此自由行動之情況下,微型針施作器A1碰撞其他物體(障礙物)而微針32從皮膚拔出或者微針32折斷而殘留在皮膚內之顧慮極其低。
(D)當使用習知之大型微型針施作器時,存在操作費時間或者使用者由其外觀大小產生恐懼心理之顧慮。然而,若使用小型化及輕量化之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則能夠簡單操作,並且有可能給使用者帶來恐懼心理之情況也大大降低。
(E)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中,由於解除構件50位於框體10(主體部12)的側方(外周面),因此可以抑制解除構件50沿主體部12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A1的高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本身的高度。
[2]第2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12圖~第15圖,對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差異點主要在於:在主體部12設置有缺口部12f;在蓋部14未設置有缺口部14c但設置有貫穿孔14d;以及解除構件50的構成。以下,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差異點為中心進行說明,重複之說明則省略。
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貫穿孔14d呈沿著頂板14a的周緣延伸之圓弧狀,連通框體10的內外部。藉由該貫穿孔14d決定解除構件50的移動量及移動位置。因此,在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時,將蓋部14相對於主體部12定位成能夠使解除構件50在所需位置移動。另外,若能夠藉由解除構件50的移動來解除活塞板20相對於框體10(主體部12)的卡止,則貫穿孔14d未必一定要呈圓弧狀,能夠取直線狀等其他形狀。
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解除構件50具有內側部50a、外側部50b以及連結部50c。內側部50a的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外側部50b係呈圓弧狀之平板,位於蓋部14的上表面。在外側部50b的上表面上設置有複數個呈V字形狀之突條。該等突條沿著外側部50b的周方向排列。藉由該等突條,可以使使用者在視覺上容易理解解除構件50的 滑動方向,並且可以起到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構件50時的防滑功能。外側部50b的寬度能夠設定成大於貫穿孔14d的寬度,以免使外側部50b通過貫穿孔14d。
連結部50c具有立設於內側部50a的上表面之一對圓筒體50c1以及立設於外側部50b的下表面之一對圓棒50c2。各圓棒50c2分別插入到對應之圓筒體50c1而成一體化,藉此成為連結部50c。亦即,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的解除構件50由在內側部50a設置有圓筒體50c1及突條50e之第1構件以及在外側部50b設置有圓棒50c2及複數個突條之第2構件的組合而構成。連結部50c的長度能夠設定成長於貫穿孔14d的長度(頂板14a的厚度),以免阻礙解除構件50的移動。
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2時,首先,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第4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裝配蓋部14及解除構件50的外側部50b以外的部分。
接著,以解除構件50位於貫穿孔14d的一端側之方式將蓋部14相對於主體部12定位,以能夠使解除構件50的突出部50d朝向槽部G3移動。在該狀態下,在貫穿孔14d中插入圓筒體50c1,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此時,突起20c1~20c4分別載置於內側內壁12b1~12b4的第2部份12b12~12b42,因此即使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而圓錐螺旋彈簧40被壓縮,活塞板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向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 20被卡止在框體10(主體部12)。因此,如第14(b)圖所示,活塞板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14和活塞板20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12內保持在蓋部14側的退避位置。其次,將各圓棒50c2分別插入到對應之圓筒體50c1而使其與連結部50c成一體化。
經過以上製程來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2。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2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微型針施作器A2的使用方法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使用方法相同。亦即,藉由使解除構件50滑動到貫穿孔14d的另一端來解除活塞板20相對於框體10(主體部12)的卡止。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15圖)。
如上的第2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3]第3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16圖,對第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3進行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3的解除構件50的外側部50b的形狀不同於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具體而言,外側部50b係呈梯形狀之平 板。在外側部50b的上表面中的長邊側,以凸出方式設置有沿著長邊延伸之箭頭狀體。在外側部50b的上表面中的短邊側設置有:沿著短邊及斜邊延伸,且呈C字形狀之第1突條;以及在該第1突條的內側從短邊側朝向長邊側延伸之第2突條。藉由該等突條,可以使使用者在視覺上容易理解解除構件50的滑動方向,並且可以得到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構件50時的防滑功能。在微型針施作器A3的完成狀態下,外側部50b的長邊側位於蓋部14的周緣側,外側部50b的短邊側位於蓋部14的中心側。
如上的第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3起到與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4]第4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17圖及第18圖,對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4進行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4的解除構件50的形狀不同於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具體而言,在內側部50a的上表面突設有複數個呈矩形狀之板狀體50f來代替外側部50b及連結部50c。該等板狀體50f以預定間隔而分離的同時沿著內側部50a的周方向排列。在微型針施作器A4的完成狀態下,板狀體50f的長度設定成使其上端位於比蓋部14的上表面更靠上方。亦即,在微型針施作器A4的完成狀態下,板狀體50f插穿貫穿孔14d,其上端部暴露在蓋部14的外表面。因此,藉由板狀體50f的上端部,可以起到由 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構件50時的防滑功能。
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4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第5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裝配(參閱第19圖)。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4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微型針施作器A4的使用方法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使用方法相同。亦即,藉由使解除構件50移動到貫穿孔14d的另一端,來解除活塞板20相對於框體10(主體部12)的卡止。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20圖)。
如上的第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4起到與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5]第5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21圖及第22圖,對第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5進行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5的解除構件50的外側部50b的形狀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具體而言,外側部50b具有第1構件50b1以及第2構件50b2。第1構件50b1係沿著主體部12的外周面沿周方向延伸之曲板,呈剖面圓弧狀。第2構件50b2係呈圓弧狀之平板。第2構件50b2從第1構 件50b1的上端朝向框體10(主體部12)的中心側水平延伸。亦即,外側部50b從主體部12的外周面朝向蓋部14的上表面延伸。因此,外側部50b的剖面呈L字形狀。外側部50b的表面可以為凹凸面,亦可以被粗糙化,以發揮由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構件50時的防滑功能。
如上的第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5起到與第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2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6]第6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23圖~第26圖,對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進行說明。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主要不同點為:在主體部12設置有缺口部12f;以及蓋部14及解除構件50的構成。以下,主要對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差異點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
在蓋部14設置有1個貫穿孔14d以及一對貫穿孔14e。該等貫穿孔14d、14e呈沿著頂板14a的周緣延伸之圓弧狀,連通框體10的內外部。一對貫穿孔14e位於關於頂板14a的中心成點對稱之位置,貫穿孔14d在周方向上位於一對貫穿孔14e之間。藉由該等貫穿孔14d、14e決定解除構件50的移動量及移動位置。因此,在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時,將蓋部14相對於主體部12定位成能夠使解除構件50在所需位置移動。
解除構件50具有內側部50a以及外側部50b。內側部50a呈四稜柱狀,插穿到貫穿孔14d中。內側部50a突設於後述之外側部50b的基部50b1的下表面,在周方向上位於後述之一對吊鉤50b2之間。內側部50a的下端位於比頂板14a的下表面更靠下方。亦即,內側部50a的下端部位於框體10(主體部12)內。
外側部50b具有呈圓板狀之基部50b1、一對吊鉤50b2、設置於基部50b1之呈圓柱狀之突起50b3、旋鈕部50b4、以及設置於旋鈕部50b4之貫穿孔50b5。基部50b1配置於蓋部14的上表面(外表面)上。
一對吊鉤50b2以關於基部50b1的中心軸成點對稱之方式突設於基部50b1的下表面。吊鉤50b2由一對桿構成,該一對桿隔著預定間隔而分離並且相互對置。一對桿的前端(下端)具有向遠離另一方桿之側突出之突出部。各突出部隨著朝向前端(下端)其前端變細,呈錐體狀。由突出部的前端構成之一對桿的寬度設定成小於蓋部14的貫穿孔14e的開口寬度。由突出部的基端構成之一對桿的寬度設定成大於蓋部14的貫穿孔14e的開口寬度。
藉由將一對吊鉤50b2分別插穿到蓋部14的一對貫穿孔14e中,來將外側部50b(基部50b1)安裝於蓋部14。在安裝外側部50b(基部50b1)和蓋部14時,吊鉤50b2的一對桿的前端側與貫穿孔14e抵接並相互靠近。若桿的前端側翹曲直到桿的突出部能夠通過貫穿孔 14e,則桿的突出部移動到框體10內,翹曲之桿恢復原來的形狀。其結果,桿的突出部與蓋部14卡合,一對吊鉤50b2能夠沿著一對貫穿孔14e移動。一對貫穿孔14e呈沿著頂板14a的周緣延伸之圓弧狀,因此外側部50b(基部50b1)能夠以框體10(主體部12)的中心作為軸旋轉。
在安裝外側部50b(基部50b1)和蓋部14時,內側部50a亦插穿到貫穿孔14d內。若外側部50b(基部50b1)以框體10(主體部12)的中心作為軸旋轉,則內側部50a亦旋轉並在貫穿孔14d內移動。
突起50b3配置於基部50b1的上表面且周緣附近。旋鈕部50b4係呈半圓狀之板狀體。旋鈕部50b4配置於基部50b1上。旋鈕部50b4的呈直線狀之基端安裝成能夠相對於基部50b1進行回轉。更加具體而言,旋鈕部50b4能夠以與框體10(主體部12)的軸方向交叉之方向作為中心進行回轉。因此,旋鈕部50b4取與基部50b1重疊並覆蓋基部50b1的上表面的一半之倒伏狀態以及相對於基部50b1大致直立之豎立狀態。
貫穿孔50b5配置於旋鈕部50b4的周緣附近。當旋鈕部50b4為倒伏狀態時,貫穿孔50b5與基部50b1上的突起50b3卡合。當貫穿孔50b5與突起50b3卡合時,微型針施作器A6的使用者無法握住旋鈕部50b4,因此能夠防止微型針施作器A6的意想不到的動作。另一方面,若解除貫穿孔50b5與突起50b3的卡合,則能夠使旋鈕部50b4回轉來設為豎立狀態。
在製造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時,首先,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及第3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將活塞板20載置於主體部12(參閱第26圖)。此時,事先將活塞板20的突起20c2與內側內壁12b3的第1部份12b31之間分離。
接著,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4製程相同的製程,來將圓錐螺旋彈簧40載置於活塞板20的上表面。
接著,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5製程相同的製程,來將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12。此時,以貫穿孔14d位於第3內側內壁12b3的第1部份12b31及槽部G2的上方之方式將蓋部14相對於主體部12定位,以能夠使解除構件50的內側部50a朝向槽部G2移動。
接著,將內側部50a插穿到貫穿孔14d內,並且將一對吊鉤50b2分別插穿到蓋部14的一對貫穿孔14e內,從而將解除構件50安裝於蓋部14。此時,使內側部50a的前端部(下端部)位於活塞板20的突起20c3與內側內壁12b3的第1部份12b31之間之間隙(參閱第26圖)。
經過以上製程來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6。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6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在使用微型針施作器A6時,在皮膚中要適用 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6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對解除構件50中的貫穿孔50b5與突起50b3的卡合進行解除,並使旋鈕部50b4回轉來設為豎立狀態。其次,扭轉豎立狀態的旋鈕部50b4,以框體10(主體部12)的軸作為中心旋轉解除構件50。藉此,解除構件50的內側部50a從貫穿孔14d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動,並將活塞板20的突起20c2朝向槽部G2按壓。隨此活塞板20進行旋轉。亦即,解除構件50(基部50b1)的旋轉力經由內側部50a傳遞到活塞板20。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活塞板20相對於框體10(主體部12)的卡止被解除,活塞板2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沿著槽部G1~G4(主體部12的中心軸)在主體部12內朝向外方(皮膚)移動,從而使微針陣列30與皮膚碰撞。
如上的第6實施形態中,僅藉由使用者將解除構件50的旋鈕部50b4回轉成豎立狀態來擰開,就可以將微型針施作器A6穿刺到皮膚中。因此,任何人使用微型針施作器A6,都可以使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經由活塞板20傳到微針32,並以一定的衝擊力藉由微針32穿刺皮膚,因此可以可靠地進行皮膚的穿刺(穿刺的再現性得到提高)。若微針32穿刺皮膚,則附著於微針32上之塗層C的活性成份被給藥到體內,活性成份通過皮膚轉移到體內。
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中,藉由解除構件50來解除活塞板20被卡止在框體10之卡止狀態。藉此,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作用於活塞板20而使活塞板20沿著槽部G1~G4在主體部12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無需將沿主體部12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A6的高度方向)延伸之軸等構件安裝於活塞板20。並且,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中,為了對活塞板20賦予作用力而使用圓錐螺旋彈簧40。與一般的圓筒形螺旋彈簧相比,圓錐螺旋彈簧40在壓縮時的高度極其小。藉由以上,能夠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6本身的高度,且可以實現微型針施作器A6的輕量化。
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中、旋鈕部50b4相對於基部50b1安裝成能夠以與框體10(主體部12)的軸方向交叉之方向作為中心進行回轉。因此,此時,欲將微型針施作器A6穿刺到皮膚中時,將旋鈕部50b4回轉來設為相對於基部50b1豎立之狀態(豎立狀態)即可。相對於此、在將微型針施作器A6保持在皮膚上時,將旋鈕部50b4設為相對於基部50b1橫臥之狀態(倒伏狀態)即可。因此,可以藉由旋鈕部50b4簡便地進行基於解除構件50的卡止狀態的解除,並且能夠在將微型針施作器A6保持在皮膚上時將旋鈕部50b4設為倒伏狀態來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6的高度。
第6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6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C)、(D)相 同的作用及效果。
[7]第7實施形態 [7.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接著,參閱第27圖~第29圖,對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的構成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27圖~第29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27圖~第29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7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7係用於將藥劑等活性成份通過人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7具備框體110、活塞板120、微針陣列30以及圓錐螺旋彈簧40。
框體110具有內側主體部112、外側主體部114以及蓋部116。框體110的強度和材質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框體10相同。
如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內側主體部112呈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圓筒形狀。內側主體部112具有圓筒體112a、設置於圓筒體112a內周面之引導部112b~112d、以及設置於圓筒體112a的外周面之呈圓環狀之凸緣構件112e。圓筒體112a的內徑能夠設定成與包含後述之突起120c1~120c3之活塞板120的外徑相同程度或稍微大於此,以能夠使活塞板120在內部沿上下方向移動。
引導部112b~112d從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 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亦即,引導部112b和引導部112c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分離,引導部112c和引導部112d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分離,引導部112d和引導部112b在周方向上隔著預定間隔而分離。能夠將引導部112b~112d的突出高度設定成使從上下方向觀察時與引導部112b~112d外切之假想圓的直徑與活塞板120的後述之主體120a的外徑相同程度或稍微大於此,以能夠使活塞板120在圓筒體112a的內部沿上下方向移動。其中,能夠將引導部112b~112d的突出高度設定成使從上下方向觀察時與引導部112b~112d外切之假想圓的直徑小於包含後述之突起120c1~120c3之活塞板120的外徑,以免活塞板120的後述之突起120c1~120c3超出引導部112b~112d而移動。
引導部112b包含沿上下方向直線狀延伸之突條112b1~112b3以及沿周方向直線狀延伸之突條112b4、112b5。突條112b1~112b3從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
突條112b1的上端與圓筒體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條112b1的下端位於上下方向上的圓筒體112a的中央部。突條112b2的上端位於上下方向上的圓筒體112a的中央部且與突條112b1的下端相同程度的高度。突條112b2的下端與圓筒體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突條 112b3的上端與圓筒體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條112b3的下端與圓筒體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
突條112b4、112b5從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突條112b4的一端與突條112b1的下端一體連接。突條112b4的另一端與突條112b2的上端一體連接。突條112b5的一端與突條112b2的下端一體連接。突條112b5的另一端與突條112b3的下端一體連接。
藉由如此配置之突條112b1~112b5,引導部112b構成由沿周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槽部G111和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槽部G112正交而成之槽體G110。該槽體G110從內側主體部112的外周面側觀察時呈L字形狀。
引導部112c包含沿上下方向直線狀延伸之突條112c1~112c3以及沿周方向直線狀延伸之突條112c4、112c5。突條112c1~112c3從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
突條112c1的上端與圓筒體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條112c1的下端位於上下方向上的圓筒體112a的中央部。突條112c2的上端位於上下方向上的圓筒體112a的中央部且與突條112c1的下端相同程度的高度。突條112c2的下端與圓筒體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突條112c3的上端與圓筒體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條112c3的下端與圓筒體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
突條112c4、112c5從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突條112c4的一端與突條112c1的下端一體連接。突條112c4的另一端與突條112c2的上端一體連接。突條112c5的一端與突條112c2的下端一體連接。突條112c5的另一端與突條112c3的下端一體連接。
藉由如此配置之突條112c1~112c5,引導部112c構成由沿周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槽部G121和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槽部G122正交而成之槽體G120。該槽體G120從內側主體部112的外周面側觀察時呈L字形狀。
引導部112d包含沿上下方向直線狀延伸之突條112d1~112d3以及沿周方向直線狀延伸之突條112d4、112d5。突條112d1~112d3從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
突條112d1的上端與圓筒體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條112d1的下端位於上下方向上的圓筒體112a的中央部。突條112d2的上端位於上下方向上的圓筒體112a的中央部且與突條112d1的下端相同程度的高度。突條112d2的下端與圓筒體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突條112d3的上端與圓筒體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條112d3的下端與圓筒體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
突條112d4、112d5從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突 條112d4的一端與突條112d1的下端一體連接。突條112d4的另一端與突條112d2的上端一體連接。突條112d5的一端與突條112d2的下端一體連接。突條112d5的另一端與突條112d3的下端一體連接。
藉由如此配置之突條112d1~112d5,引導部112d構成由沿周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槽部G131和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槽部G132正交而成之槽體G130。該槽體G130從內側主體部112的外周面側觀察時呈L字形狀。
凸緣構件112e在上下方向上位於圓筒體112a的中央部。
外側主體部114呈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圓筒形狀。外側主體部114具有圓筒體114a、位於圓筒體114a的下端之圓環狀的凸緣構件114b以及突條114c。如第29圖所示,外側主體部114中從凸緣構件114b到上端為止的直線距離d1設定成長於內側主體部112中從凸緣構件112e到上端為止的直線距離d2。
凸緣構件114b的內緣比圓筒體114a內周面更靠內側突出。凸緣構件114b的內徑的大小設定成為圓筒體112a的外徑以上且小於凸緣構件112e的外徑。因此,在微型針施作器A7的完成狀態下,只要內側主體部112的凸緣構件112e不與外側主體部114的凸緣構件114b抵接而被卡止,內側主體部112就能夠通過凸緣構件114b在外側主體部114內沿上下方向移動。
突條114c位於圓筒體114a的外周面且上端側。突條114c在圓筒體114a的外周面捲繞成螺旋狀,其構成外螺紋。
蓋部116具有呈圓形狀之頂板116a以及從頂板116a的周緣朝向下方延伸之圓筒構件116b。在頂板116a的下表面設置有向下方突出之突起116c1~116c3。突起116c1~116c3位於同一半徑的圓周上,從上方(蓋部116的上表面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在第7實施形態中,突起116c1~116c3呈四稜柱狀。然而,若能夠與後述之凹陷部120d1~120d3卡合,則突起116c1~116c3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圓柱狀、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在圓筒構件116b內周面設置有捲繞成螺旋狀之突條116d(參閱第28圖)。突條116d構成內螺紋,其與外側主體部114的突條114c(外螺紋)螺合,藉此蓋部116被安裝於外側主體部114的上端側。作為蓋部116和外側主體部114的安裝方法,可以採用將蓋部116內周面和外側主體部114的外周面使用黏接劑和黏接片等黏接之方法,亦可以採用機械式卡合之(例如,在圓筒體114a的上端部設置卡合爪並且在圓筒構件116b設置卡合孔來將該卡合爪和該卡合孔嵌合之)方法,還可以採用對蓋部116和外側主體部114進行壓接之(例如,將蓋部116的圓筒構件116b的直徑設定成小於外側主體部114 的外徑來將蓋部116壓入外側主體部114之)方法,而且還可以採用對蓋部116和外側主體部114進行焊接之(例如,對圓筒構件116b和圓筒體114a的上端部進行加熱而使其熔解之後,進行冷却將其一體化之)方法。
期望微型針施作器A7具有易攜帶且容易將微針32適用(易穿刺)於動物(包含人在內)的皮膚之形狀。因此,外側主體部114或蓋部116的外形例如可以為多邊形狀或帶圓角之形狀。在外側主體部114或蓋部116的表面可設置有凹陷或者設置有段差。可以藉由在外側主體部114或蓋部116的表面形成細小槽或者設置不易滑動之塗覆層,從而對外側主體部114或蓋部116的表面進行粗糙化處理。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外側主體部114或蓋部116形成貫穿孔。
活塞板120收容於內側主體部112內,在內側主體部112內能夠沿著內側主體部1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1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1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如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活塞板1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120a以及從主體120a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圓筒構件120b。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120的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120a上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活塞板120的剛性提高為目的,可以在主體120a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側的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板1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況,主體120a的下表 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120a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120a的下表面的形狀。
圓筒構件120b的內徑設定成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只要圓筒構件120b能夠發揮在圓錐螺旋彈簧40徑向移動時防止從活塞板120掉落之作為制動器的功能,則圓筒構件120b的高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要儘量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7的高度時,能夠將圓筒構件120b的高度設定成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的粗細程度。當不需要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活塞板120可以不具備圓筒構件120b。即使在活塞板120不具備圓筒構件120b之情況下,只要將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所嵌入之環狀槽形成於主體120a,則能夠藉由環狀槽發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的功能。在有該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之情況下,在將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120的上表面之後將蓋部116安裝於外側主體部114來製作微型針施作器A7時,能夠防止圓錐螺旋彈簧40相對於活塞板120發生位置偏離之情況。
在活塞板120的周緣(外周面)設置有在徑向(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 之複數個突起(第7實施形態中為3個突起)120c1~120c3。突起120c1~120c3從上方(載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活塞板120的上表面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在第7實施形態中,突起120c1~120c3呈四稜柱狀。但是,只要能夠卡止在突條112b4~112d4且能夠在槽體G110~G130內移動,則突起120c1~120c3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圓柱狀、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突起120c1能夠在槽體G110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突起120c1能夠沿著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111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並且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112上下方向移動。亦即,突起120c1在位於槽部G112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突條112b4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120c1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112鄰接之突條112b4之上。
突起120c2能夠在槽體G120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突起120c2能夠沿著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121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並且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122上下方向移動。亦即,突起120c2在位於槽部G122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突條112c4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120c2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122鄰接之突條112c4之上。
突起120c3能夠在槽體G130內沿著其延伸方 向移動。具體而言,突起120c3能夠沿著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131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並且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132上下方向移動。亦即,突起120c3在位於槽部G132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突條112d4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120c3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132鄰接之突條112d4之上。
如以上,隨著在槽體G110~G130內引導突起120c1~120c3,活塞板120能夠沿著槽部G111~G131的延伸方向(周方向)被引導(能夠以內側主體部112的軸為中心旋轉),並且能夠沿著槽部G112~G132的延伸方向(內側主體部112的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
突條112b4~112d4可以在周方向上與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亦可以在周方向上相對於水平面傾斜。尤其,突條112b4~112d4可以以隨著朝向相鄰之槽部G112~G132越偏靠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之方式傾斜。此時,當載置於突條112b4~112d4之上之突起120c1~120c3朝向槽部G112~G132時,突起120c1~120c3必須攀越突條112b4~112d4。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於微型針施作器A7,亦能夠防止突起120c1~120c3意想不到地移動到槽G112~G132內。
在活塞板120的圓筒構件120b上設置有朝向徑向凹陷之凹陷部120d1~120d3。凹陷部120d1~120d3位於同一半徑的圓周上,從上方(蓋部116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配置。在操作微型針施作器A7時,蓋 部116的突起116c1能夠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卡合,蓋部116的突起116c2能夠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2卡合,蓋部116的突起116c3能夠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3卡合。
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7.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7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及第3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將活塞板120載置於內側主體部112(參閱第30圖)。
接著,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4製程相同的製程,來將圓錐螺旋彈簧40載置於活塞板120的上表面。
接著,蓋部116的突條116d(內螺紋)與外側主體部114的突條114c(外螺紋)螺合來將蓋部116安裝於外側主體部114的上端側。若將蓋部116安裝於外側主體部114,則從上下方向觀察時蓋部116的突起116c1位於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對置之位置,蓋部116的突起116c2位於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2對置之位置,蓋部116的突起116c3位於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3對置之位置。
此時,突起120c1~120c3分別載置於引導部 112b~112d的突條112b4~112d4上,因此即使將蓋部116安裝於外側主體部114來壓縮圓錐螺旋彈簧40,活塞板1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而沿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120被卡止在框體110(內側主體部112)。因此,如第30圖所示,活塞板1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116與活塞板120壓縮之狀態下,在內側主體部112內保持在蓋部116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將活塞板120被卡止在框體110(內側主體部112)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116和活塞板120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如此,將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板120卡止在框體110(內側主體部112)之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
外側主體部114中從凸緣構件114b到上端為止的直線距離d1設定成長於內側主體部112中從凸緣構件112e到上端為止的直線距離d2,因此內側主體部112能夠在外側主體部114內沿上下方向稍微移動。但是,活塞板120和蓋部116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向相分離之方向受到作用力,內側主體部112的凸緣構件112e與外側主體部114的凸緣構件114b經由活塞板120抵接,因此如第30圖所示,蓋部116的下表面與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之間產生稍微之間隙。亦即,蓋部116置於與內側主體部112及活塞板120分離之分離位置。當蓋部116置於分離位置時,蓋部116的突起116c1~116c3分別置於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的外側,並不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卡合(參閱第30圖)。在微型針 施作器A7的完成狀態(蓋部116置於分離位置之狀態)下,圓錐螺旋彈簧40並未完全被壓縮,具有稍微大於絲徑之高度(參閱第30圖)。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7的裝配。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7之後上市,直到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7.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7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7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將蓋部116朝向內側主體部112壓緊。藉此,蓋部116的下表面與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抵接。亦即,蓋部116移動至內與側主體部112及活塞板120接近之接近位置。在蓋部116置於接近位置之狀態下,如第31圖所示,蓋部116的突起116c1~116c3分別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卡合。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沒有重合,因此蓋部116的下表面與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抵接之結果,被夾在活塞板120與蓋部116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參閱第31圖)。
接著,在將蓋部116朝向內側主體部112壓緊之狀態下,沿周方向旋轉蓋部116。蓋部116的突起116c1~116c3分別與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卡 合,因此旋轉力藉由突起116c1~116c3被賦予到活塞板120之結果,活塞板120進行旋轉。因此,活塞板120相對於框體110(內側主體部1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28圖)。
[7.4]作用
如上的第7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中,除非一邊對蓋部116賦予抵抗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之按壓力一邊旋轉蓋部116,否則活塞板120不會藉由突起116c1~116c3進行旋轉。因此,能夠防止微型針施作器A7的誤作動。
[8]第8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27圖、第32圖~第34圖,對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8進行說明。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8與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的不同點為,蓋部116具有嚙合部116e來代替突起116c1~116c3,並且活塞板120具有嚙合部120e來代替凹陷部120d1~120d3。以下,主要對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8與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的差異點進行 說明,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具體而言,如第32圖及第34圖所示,嚙合部116e形成於蓋部116(頂板116a)的下表面。嚙合部116e呈圓環狀,並且由鋸齒狀的凹凸沿著周方向排列而構成。如第33圖所示,嚙合部120e形成於活塞板120的圓筒構件120b的上端。嚙合部120e呈圓環狀,並且由鋸齒狀的凹凸沿著周方向排列而構成。在微型針施作器A8的完成狀態(蓋部116安裝於外側主體部114之狀態)下,從上方觀察時,嚙合部116e和嚙合部120e處於重疊之位置,該等能夠相互卡合(嚙合)。
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8能夠經與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相同的製程來製造。在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8中,亦與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同樣地,在將蓋部116安裝於外側主體部114之狀態下,在蓋部116的下表面與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之間產生稍微之間隙(參閱第35圖)。亦即,蓋部116置於與內側主體部112及活塞板120分離之分離位置。當蓋部116置於分離位置時,對於蓋部116的嚙合部116e與活塞板120的嚙合部120e而言也是分離的,因此該等並未嚙合(參閱第35圖)。
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8能夠與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同樣地進行操作來使用。具體而言,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8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 之狀態下,將蓋部116朝向內側主體部112壓緊。藉此,蓋部116的下表面與內側主體部112的上端抵接。亦即,蓋部116移動至與內側主體部112及活塞板120接近之接近位置。在蓋部116置於接近位置之狀態下,如第36圖所示,蓋部116的嚙合部116e與活塞板120的嚙合部120e卡合(嚙合)。
接著,在將蓋部116朝向內側主體部112壓緊之狀態下,沿周方向旋轉蓋部116。由於蓋部116的嚙合部116e與活塞板120的嚙合部120e相卡合(嚙合),因此旋轉力經由嚙合部116e、120e從蓋部116賦予到活塞板120之結果,活塞板120進行旋轉。因此,活塞板120相對於框體110(內側主體部1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之後,與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32圖)。
如上的第8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8起到與第7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7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9]第9實施形態 [9.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接著,參閱第37圖~第43圖,對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9的構成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37圖、第40圖、第41圖及第43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37圖、第40圖、第41圖及第43 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9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9係用於將藥劑等的活性成份通過人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9具備框體210、活塞板2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解除構件250以及制動器260。
如第41圖~第43圖所示,框體210具有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呈圓筒形狀之主體部212、配置於主體部212的上端側之蓋部214、以及配置於主體部212的下端側之圓環狀的凸緣部216。框體210的強度和材質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框體10相同。
主體部212具有從上方觀察時呈圓弧狀之壁部212a~212h。壁部212a~212h從主體部212的上端側(蓋部2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排列,與相鄰之壁部成一體化(參閱第42圖)。壁部212a和壁部212e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2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212b和壁部212f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2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212c和壁部212g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2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212d和壁部212h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2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
在主體部212,在與壁部212a、212e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缺口部212i、212j。缺口部212i、212j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2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因此,壁部 212a由於缺口部212i的存在而高度變得較低,從而上端未到達蓋部214。壁部212e由於缺口部212j的存在而高度變得較低,從而上端未到達蓋部214。
在主體部212的外周面,在與壁部212c、212g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槽部212k、212l。槽部212k、212l位於主體部212的偏靠上端的位置,並沿著周方向延伸。
在壁部212a的內表面,偏靠壁部212h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210。槽部G210從壁部212a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亦即,壁部212a具有由於槽部G210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212a1以及遍及上下方向的整個區域比第1部份212a1厚壁之第2部份212a2
在壁部212c的內表面,偏靠壁部212b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221,並且在上端附近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222。槽部G221從壁部212c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222從壁部212b遍及壁部212d延伸,並且與槽部G22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212c具有由於槽部G22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212c1以及由於槽部G22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22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212c2
在壁部212e的內表面,偏靠壁部212d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230。槽部G230從壁部212e 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亦即,壁部212e具有由於槽部G230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212e1以及遍及上下方向的整個區域比第1部份212e1厚壁之第2部份212e2
在壁部212g的內表面,偏靠壁部212f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241,並且在上端附近設置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242。槽部G241從壁部212g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242從壁部212f遍及壁部212h延伸,並且與槽部G24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212g具有由於槽部G24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212g1以及由於槽部G24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24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212g2
壁部212b、212d、212f、212h具有與壁部212a的第2部份212a2及壁部212e的第2部份212e2相同程度的厚度。
蓋部214係呈圓形狀之板狀體。蓋部214的下表面上的周緣部與壁部212b~212d、212f~212h的上端成一體化。因此,蓋部214堵塞主體部212的上端。
在蓋部214,在從上方觀察時與壁部212a、212e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缺口部214a、214b。缺口部214a、214b從上方觀察時以蓋部214的軸為中心相對置。缺口部214a、214b均朝向蓋部214的中心凹入。
凸緣部216從主體部212的下端朝向外側突 出。由於該凸緣部216的存在,每當使用微型針施作器A9時與皮膚接觸之面積增大,因此能夠減小施加到皮膚之壓力。
在凸緣部216的上表面,在與壁部212a、212e鄰接之位置立設有呈矩形狀之板狀的補強構件216c、216d。補強構件216c、216d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2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補強構件216c與凸緣部216的上表面和壁部212a的外表面成一體化。補強構件216d與凸緣部216的上表面和壁部212e的外表面成一體化。藉由該等補強構件216c、216d的存在,主體部212與凸緣部216之間的剛性得到提高。
在凸緣部216,在與壁部212c、212g鄰接之位置設置有貫穿孔216e、216f。貫穿孔216e、216f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2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
活塞板220收容於主體部212內,能夠在主體部212內沿著主體部2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2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2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如第41圖所示,活塞板2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220a、從主體220a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圓筒構件220b。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220的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220a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活塞板220的剛性提高為目的,可以在主體220a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側的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板2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 況,主體220a的下表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220a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220a的下表面的形狀。
圓筒構件220b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只要圓筒構件220b能夠發揮在圓錐螺旋彈簧40徑向移動時防止從活塞板220脫落之作為制動器之功能,則圓筒構件220b的高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想要儘量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9的高度時,能夠將圓筒構件220b的高度設定成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的粗細程度。不需要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活塞板220可以不具備圓筒構件220b。在活塞板220不具備圓筒構件220b之情況下,只要將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所嵌入之環狀槽形成於主體220a,就能夠由環狀槽發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的功能。有該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在以將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220的上表面之狀態將其安裝於框體210內時,能夠防止圓錐螺旋彈簧40相對於活塞板220發生位置偏離。
在活塞板220的周緣(外周面)設置有在徑向(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起(第9實施形態中為4個突起)220c1~ 220c4。突起220c1~220c4從上方(載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活塞板220的上表面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在第9實施形態中,突起220c1~220c4係呈梯形狀之板狀體。但是,只要能夠卡止在壁部212a、212c、212e、212g的第2部份212a2、212c2、212e2、212g2並且能夠在槽部G210、G221、G230、G241內移動,則突起220c1~220c4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圓柱狀、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突起220c1能夠在槽部G210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220c2能夠在槽部G22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220c3能夠在槽部G230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220c4能夠在槽部G24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因此,活塞板220能夠沿槽部G210、G221、G230、G241的延伸方向(主體部212的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
突起220c1在位於槽部G210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缺口部212i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20c1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210鄰接之壁部212a的第2部份212a2的上端。突起220c2在位於槽部G22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221連通之槽部G22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20c2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221鄰接之壁部212c的第2部份212c2的上端。
在突起220c3在位於槽部G230的上端側之狀 態下,能夠在缺口部212j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20c3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230鄰接之壁部212e的第2部份212e2的上端。突起220c4在位於槽部G24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241連通之槽部G24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220c4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241鄰接之壁部212g的第2部份212g2的上端。
壁部212a、212c、212e、212g的第2部份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可以在周方向上與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亦可以在周方向上相對於水平面傾斜。尤其,第2部份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可以以隨著第2部份212a2、212c2、212e2、212g2朝向相鄰之槽部G210、G221、G230、G241其高度增高之方式傾斜。此時,在載置於第2部份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之突起220c1~220c4朝向槽部G210、G221、G230、G241時,突起220c1~220c4必須攀越第2部份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於微型針施作器A9,亦能夠防止突起220c1~220c4意想不到地移動到槽部G210、G221、G230、G241內。
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如第41圖所示,解除構件250係無端環狀體。解除構件250具有沿著主體部212的外周面延伸之一對弧狀部252、254以及由使用者進行按壓操作之按壓部256、258。解除構件25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210的材質相 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解除構件250的材質可以為具有撓性或彈性之材質。
弧狀部252係沿著主體部212的壁部212c的外周面延伸之帶狀的板構件。在弧狀部252的下端緣突設有向下方突出之突起252a。在微型針施作器A9的完成狀態下,突起252a插穿到凸緣部216的貫穿孔216e內。藉此,弧狀部252被安裝於凸緣部216,解除構件250相對於框體210定位。
在弧狀部252設置有與主體部212的槽部212k對應之位置被切開之缺口部252b。具體而言,缺口部252b位於弧狀部252的上端部,朝向下方凹陷並且朝向上方開放。槽部212k經由缺口部252b暴露在外部。
弧狀部254係沿著主體部212的壁部212g的外周面延伸之帶狀的板構件。在弧狀部254的下端緣突設有向下方突出之突起254a。在微型針施作器A9的完成狀態下,突起254a插穿到凸緣部216的貫穿孔216f內。藉此,弧狀部254被安裝於凸緣部216,解除構件250相對於框體210定位。
在弧狀部254設置有與主體部212的槽部212l對應之位置被切開之缺口部254b。具體而言,缺口部254b位於弧狀部254的上端部,朝向下方凹陷並且朝向上方開放。槽部212l經由缺口部254b暴露在外部。
按壓部256係呈C字形狀之板狀體。按壓部256具有呈直線狀之第1~第3部份256a1~256a3以及彎 曲部256a4、256a5。第1部份256a1的一端經由彎曲部256a4而與第2部份256a2的一端相連接,第1部份256a1的另一端經由彎曲部256a5而與第3部份256a3的一端相連接。第2部份256a2的另一端(按壓部256的一端)與弧狀部252的一端一體連接,第3部份256a3的另一端(按壓部256的另一端)與弧狀部254的一端一體連接。
在第1部份256a1的外表面設置有由使用者進行把持之把持構件256b。把持構件256b呈塊狀。在把持構件256b的側面中與第1部份256a1平行之面形成有階梯狀的段差。在第1部份256a1的內表面設置有朝向內側(主體部212)突出之突出部256c。突出部256c係從上方觀察時呈三角形狀之板狀體。在微型針施作器A9的完成狀態下,突出部256c的斜邊朝向主體部212的缺口部212i,並且隨著從彎曲部256a5朝向彎曲部256a4高度增高。
第1部份256a1能夠取以下狀態:按壓力未賦予到把持構件256b而解除構件250未發生變形之第1狀態;以及按壓力賦予到把持構件256b而解除構件250發生變形後的第2狀態。在變形後的第2狀態下,第1部份256a1靠近第2及第3部份256a2、256a3,並且彎曲部256a4、256a5更進一步彎曲。因此,在變形後的第2狀態下,第1部份256a1接近主體部212,成為突出部256c通過主體部212的缺口部212i插入到主體部212內之狀態。
按壓部258係呈C字形狀之板狀體。按壓部258具有呈直線狀之第1~第3部份258a1~258a3以及彎曲部258a4、258a5。第1部份258a1的一端經由彎曲部258a4而與第2部份258a2的一端相連接,第1部份258a1的另一端經由彎曲部258a5而與第3部份258a3的一端相連接。第2部份258a2的另一端(按壓部258的一端)與弧狀部252的另一端一體連接,第3部份258a3的另一端(按壓部258的另一端)與弧狀部254的另一端一體連接。
在第1部份258a1的外表面設置有由使用者進行把持之把持構件258b。把持構件258b呈塊狀。在把持構件258b的側面中與第1部份258a1平行之面形成有階梯狀的段差。在第1部份258a1的內表面設置有朝向內側(主體部212)突出之突出部258c。突出部258c係從上方觀察時呈三角形狀之板狀體。在微型針施作器A9的完成狀態下,突出部258c的斜邊朝向主體部212的缺口部212j,隨著從彎曲部258a4朝向彎曲部258a5高度增高。
第1部份258a1能夠取以下狀態:按壓力未賦予到把持構件258b而解除構件250未發生變形之第1狀態;以及按壓力賦予到把持構件258b而解除構件250發生變形後的第2狀態。在變形後的第2狀態下,第1部份258a1靠近第2及第3部份258a2、258a3,並且彎曲部258a4、258a5更加彎曲。因此,在變形後的第2狀態下,第1部份258a1接近主體部212,成為突出部258c通過主 體部212的缺口部212j插入到主體部212內之狀態。
制動器260具有呈圓板狀之基部262、一對吊鉤264a、264b、一對制動器構件266a、266b以及旋鈕部268。基部262配置於框體210的蓋部214上。
一對吊鉤264a、264b以關於基部262的中心軸成點對稱之方式,突設於基部262的下表面。就一對吊鉤264a、264b而言,前端朝向內側折彎,並且呈L字形狀。在微型針施作器A9的完成狀態下,吊鉤264a的前端與主體部212的槽部212k相卡合,吊鉤264b的前端與主體部212的槽部212l相卡合。基部262的周方向上的吊鉤264a、264b的寬度小於主體部212的周方向上的槽部212k、212l的寬度。因此,吊鉤264a、264b能夠在槽部212k、212l內沿周方向移動。隨著吊鉤264a、264b在槽部212k、212l內移動,制動器260以基部262(主體部212)的中心軸為中心旋轉。
一對制動器構件266a、266b以關於基部262的中心軸成點對稱之方式,突設於基部262的周緣。一對制動器構件266a、266b位於基部262的周方向上的一對吊鉤264a、264b之間。一對制動器構件266a、266b從基部262的周緣朝向外方延伸。
在吊鉤264a、264b位於槽部212k、212l的一端側之第1位置,制動器構件266a的前端與按壓部256的第1部份256a1接近或抵接,並且制動器構件266b的前端與按壓部258的第1部份258a1接近或抵接。因此, 即使對按壓部256、258進行按壓,亦藉由制動器構件266a、266b阻礙按壓部256、258(第1部份256a1、258a1)靠近框體210(主體部212),保持解除構件250的第1狀態。另一方面,在吊鉤264a、264b位於槽部212k、212l的另一端之第2位置,制動器構件266a的前端與按壓部256的第1部份256a1分離,並且制動器構件266b的前端與按壓部258的第1部份258a1分離。因此,若按壓按壓部256、258,則不會受到制動器構件266a、266b的阻礙,按壓部256、258(第1部份256a1、258a1)靠近框體210(主體部212),解除構件250變為第2狀態。
旋鈕部268設置於基部262的上表面。在第9實施形態中,旋鈕部268由以基部262的中心軸為中心放射狀延伸之3個突條構成,但只要使用者能夠掛住手指來旋轉制動器260,則旋鈕部268可以採用不同構成。例如,旋鈕部268可以為一個以上的突條,亦可以為設置於基部262的上表面之一個以上的凹部,還可以為貫穿基部262之一個以上的貫穿孔,而且還可以為該等之組合。
期望微型針施作器A9具有易攜帶且容易將微針32適用(易穿刺)於動物(包含人在內)的皮膚之形狀。因此,可以在解除構件250的表面或制動器260的表面設置凹陷或者設置段差。可以藉由在解除構件250的表面或制動器260的表面形成細小槽或者設置不易滑動之塗覆層來對該等表面進行粗糙化處理。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 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框體210、解除構件250或制動器260形成貫穿孔。
[9.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9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依次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第4及第3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將活塞板220搭載於主體部212內(參閱第44圖)。
此時,突起220c1~220c4分別搭載於壁部212a、212c、212e、212g的第2部份212a2、212c2、212e2、212g2,因此即使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214和活塞板220壓縮,活塞板2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向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220被卡止在框體210(主體部212)。因此,如第44圖所示,活塞板2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214和活塞板220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212內保持在蓋部214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將活塞板220被卡止在框體210(主體部212)並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214和活塞板220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
如此,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板220卡止在框體210(主體部212)之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未重合,因此在活塞板220卡止(嵌卡)在框體210之狀態下夾在活塞板220與蓋部 214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稍微大於絲徑之高度(參閱第44圖)。其中,依據活塞板220的構成,在活塞板220卡止(嵌卡)在框體210之狀態下活塞板220極其接近蓋部214,夾在活塞板220與蓋部214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有可能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著,以使突起252a、254a分別插穿到貫穿孔216e、216f之方式,將解除構件250安裝於框體210(主體部212)。接著,以使吊鉤264a、264b分別與槽部212k、212l卡合而使吊鉤264a、264b位於槽部212k、212l的一端側之方式,將制動器260安裝於框體210(主體部212)。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9的裝配。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9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並且,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9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藉由制動器構件266a、266b,阻礙按壓部256、258(第1部份256a1、258a1)靠近框體210(主體部212),因此可保持解除構件250的第1狀態(參閱第38圖)。亦即,藉由制動器構件266a、266b來防止突出部256c與突起220c1接觸,並且防止突出部258c與突起220c3接觸。
[9.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9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 先,握住旋鈕部268來旋轉制動器260,從而使吊鉤264a、264b位於槽部212k、212l的另一端(參閱第45圖)。藉此,按壓部256、258能夠向框體210側(主體部212側)移動。此時,如第46圖所示,突出部256c的斜邊與突起220c1對置,突出部258c的斜邊與突起220c3對置。
接著,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9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將按壓部256、258朝向框體210(主體部212)壓緊。藉此,突出部256c的斜邊與突起220c1抵接,突出部258c的斜邊與突起220c3抵接。若將按壓部256、258朝向框體210(主體部212)進一步壓緊,則突起220c1向斜邊的法線方向被擠出以在突出部256c的斜邊上滑動,並且突起220c3向斜邊的法線方向被擠出以在突出部258c的斜邊上滑動。隨此,如第47圖所示,旋轉力賦予到活塞板220之結果,活塞板220進行旋轉。因此,活塞板220相對於框體210(主體部2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40圖)。
[9.4]作用
如上的第9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9中,制動器260的制動器構件266a、266b限制解除構件250(按壓部256、258)的驅動,從而防止按壓部256、258通過缺口部212i、212j而與處於卡止狀態之突起220c1~220c4接觸。因此,能夠藉由制動器260來防止微型針施作器A9的誤作動。並且,在使用時僅旋轉制動器260即可,因此能夠藉由簡單操作來完成使用準備。
[10]第10實施形態 [10.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接著,參閱第48圖~第50圖,對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0的構成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48圖~第50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48圖~第50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10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10係用於將藥劑等的活性成份通過人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10具備框體310、活塞板3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以及解除構件350。
如第48圖~第50圖所示,框體310具有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呈圓筒形狀之主體部312、配置於主體部312的上端側之蓋部314、以及配置於主體部312的下端側之圓環狀的凸緣部316。框體310的強度和材質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框體10相 同。
在主體部312的周面形成有3個槽體G310~G330。槽體G310~G330沿主體部312的厚度方向貫穿,並且連通主體部312的內部和外部。槽體G310~G330從上方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
槽體G310具有第1~第3部份G311~G313。第1部份G311從主體部312的上端遍及中央附近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部份G312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第2部份G312的一端與第1部份G311的下端相連通。第2部份G312的另一端朝向槽體G330側延伸。第3部份G313沿上下方向延伸。第3部份G313的上端與第2部份G312的另一端相連通。第3部份G313的下端朝向主體部312的下端附近延伸。亦即,槽體G310呈曲柄狀。
在第1部份G311插入有解除構件350的突起3541,突起3541沿著第1部份G311而被引導。在第2及第3部份G312、G313被插入有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1,突起320c1沿著第2及第3部份G312、G313而被引導。第1部份G311的寬度可以是與第2及第3部份G312、G313的寬度相同的程度,亦可以相對於第2及第3部份G312、G313的寬度較大。
槽體G320具有第1~第3部份G321~G323。第1部份G321從主體部312的上端遍及中央附近 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部份G322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第2部份G322的一端與第1部份G321的下端相連通。第2部份G322的另一端朝向槽體G310側延伸。第3部份G323沿上下方向延伸。第3部份G323的上端與第2部份G322的另一端相連通。第3部份G323的下端朝向主體部312的下端附近延伸。亦即,槽體G320呈曲柄狀。
在第1部份G321插入有解除構件350的突起3542,突起3542沿著第1部份G321而被引導。在第2及第3部份G322、G323插入有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2,突起320c2沿著第2及第3部份G322、G323而被引導。第1部份G321的寬度可以是與第2及第3部份G322、G323的寬度相同的程度,亦可以相對於第2及第3部份G322、G323的寬度較大。
槽體G330具有第1~第3部份G331~G333。第1部份G331從主體部312的上端遍及中央附近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部份G332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第2部份G332的一端與第1部份G331的下端相連通。第2部份G332的另一端朝向槽體G320側延伸。第3部份G333沿上下方向延伸。第3部份G333的上端與第2部份G332的另一端相連通。第3部份G333的下端朝向主體部312的下端附近延伸。亦即,槽體G330呈曲柄狀。
在第1部份G331插入有解除構件350的突起 3543,突起3543沿著第1部份G331而被引導。在第2及第3部份G332、G333插入有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3,突起320c3沿著第2及第3部份G332、G333而被引導。第1部份G331的寬度可以是與第2及第3部份G332、G333的寬度相同的程度,亦可以相對於第2及第3部份G332、G333的寬度較大。
蓋部314由呈圓環狀之第1部份314a以及呈有底圓筒狀之第2部份314b構成。第1部份314a的外緣與主體部312的上端成一體化。第2部份314b的開放端(上端)與第1部份314a的內緣成一體化。第2部份314b配置於比第1部份314a更靠下側。因此,第2部份314b的底板位於主體部312內。
凸緣部316從主體部312的外周面朝向外側突出。由於該凸緣部316的存在,每當使用微型針施作器A10時與皮膚接觸之面積增大,因此能夠減小施加到皮膚之壓力。
活塞板320收容於主體部312內,能夠在主體部312內沿著主體部3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3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3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如第50圖所示,活塞板3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320a、從主體320a的上表面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板狀構件320b1~320b3、設置於板狀構件320b1~320b3的前端部(上端部)之突起320c1~320c3
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320的輕量化為 目的,可以在主體320a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活塞板320的剛性提高為目的,可以在主體320a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側的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板3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況,主體320a的下表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320a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320a的下表面的形狀。
板狀構件320b1~320b3呈矩形狀。板狀構件320b1~320b3從上方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從上方觀察時與板狀構件320b1~320b3外切之假想圓的直徑設定成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因此,板狀構件320b1~320b3發揮在圓錐螺旋彈簧40沿徑向移動時防止從活塞板320脫落之作為制動器的功能。板狀構件320b1~320b3的高度可以按照微型針施作器A10的設計適宜變更。例如,要儘量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0的高度時,能夠將板狀構件320b1~320b3的高度設定成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的粗細程度。另外,只要將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所嵌入之環狀槽形成於主體320a,就能夠由環狀槽發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的功能。有該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在以將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320的 上表面之狀態將其安裝於框體310內時,能夠防止圓錐螺旋彈簧40相對於活塞板320發生位置偏離。
突起320c1~320c3分別在徑向(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在第10實施形態中,突起320c1~320c3呈圓柱狀。但是,只要能夠被後述之解除構件350的突起3541~3543按壓而沿周方向移動,則突起320c1~320c3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突起320c1能夠沿著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之第2部份G312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並且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第3部份G313上下方向移動。亦即,突起320c1在位於第3部份G313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主體部312中構成第2部份G312之壁部312a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320c1能夠載置於與第3部份G313鄰接之壁部312a之上。
突起320c2能夠沿著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伸之第2部份G322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並且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第3部份G323上下方向移動。亦即,突起320c2在位於第3部份G323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主體部312中構成第2部份G322之壁部312b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320c2能夠載置於與第3部份G323鄰接之壁部312b之上。
突起320c3能夠沿著沿水平方向(周方向)延 伸之第2部份G332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並且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第3部份G333上下方向移動。亦即,突起320c3在位於第3部份G333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主體部312中構成第2部份G332之壁部312c的上方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320c3能夠載置於與第3部份G333鄰接之壁部312c之上。
如以上,伴隨突起320c1~320c3在第2部份G312~G332內被引導,活塞板320能夠沿著第2部份G312~G332的延伸方向(周方向)被引導(能夠以主體部312的軸為中心旋轉)。並且,伴隨突起320c1~320c3在第3部份G313~G333內被引導,能夠沿著第3部份G313~G333的延伸方向(主體部312的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
壁部312a~312c的上端可以在周方向上與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亦可以在周方向上相對於水平面傾斜。在第10實施形態中,壁部312a~312c隨著朝向相鄰之第3部份G313~G333且高度增高(參閱第53圖)。此時,在載置於壁部312a~312c的上端之突起320c1~320c3朝向第3部份G313~G333時,突起320c1~320c3必須攀越壁部312a~312c的上端。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於微型針施作器A10,亦能夠防止突起320c1~320c3意想不到地移動到第3部份G313~G333內。
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如第48圖~第50圖所示,解除構件350呈有底圓筒狀。在解除構件350的開放端側(下端側)形成有3處沿上下方向延伸之一對狹縫。由該組狹縫形成呈矩形狀之懸臂的板狀體3521~3523
在板狀體3521~3523的前端側(下端側)分別設置有在徑向(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內側突出之突起3541~3543。在第10實施形態中,突起3541~3543呈圓柱狀。但是,只要能夠按壓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1~320c3而使其沿周方向移動,則突起3541~3543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突起3541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第1部份G311上下方向移動。突起3542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第1部份G321上下方向移動。突起3543能夠沿著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第1部份G331上下方向移動。因此,伴隨突起3541~3543在第1部份G311~G331內被引導,解除構件350能夠沿著第1部份G311~G331的延伸方向(主體部312的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
[10.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0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及第4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將微針陣列30安裝於 活塞板320的下表面,並且將圓錐螺旋彈簧40載置於活塞板320的上表面。接著,以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1位於壁部312a的上端且第1部份G311的下方、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2位於壁部312b的上端且第1部份G321的下方、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3位於壁部312c的上端且第1部份G331的下方之方式,將活塞板320搭載於主體部312內(參閱第51圖及第52圖)。
此時,突起320c1~320c3分別載置於壁部312a~312c,因此即使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314的第2部份314b和活塞板320壓縮,活塞板3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而向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320被卡止在框體310(主體部312)。因此,如第52圖所示,活塞板3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314的第2部份314b和活塞板320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312內保持在蓋部314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將活塞板320被卡止在框體310(主體部312)並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314和活塞板320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
如此,將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板320卡止在框體310(主體部312)至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未重合,因此在活塞板320卡止(嵌卡)在框體310之狀態下夾在活塞板320與蓋部314的第2部份314b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參閱第52圖)。
接著,將突起3541~3543分別配置於第1部份G311~G331內。藉此,成為突起3541~3543與突起320c1~320c3的上部抵接之狀態(參閱第51圖及第52圖)。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10的裝配。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10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10.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0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10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將解除構件350朝向框體310(蓋部314)壓緊。藉此,突起3541壓緊在突起320c1上(參閱第53(a)圖)。隨此,突起320c1被突起3541按壓並沿著第2部份G312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以脫離突起3541(參閱第53(b)圖)。同樣地,突起3542壓緊在突起320c2上。隨此,突起320c2被突起3542按壓並沿著第2部份G322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以脫離突起3542。並且同樣地,突起3543壓緊在突起320c3上。隨此,突起320c3被突起3543按壓並沿著第2部份G332水平方向(周方向)移動,以脫離突起3543。如此,旋轉力賦予到活塞板320之結果,伴隨活塞板320的旋轉,活塞板320相對於框體310(主體部3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 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48圖及第49圖)。另外,若解除構件350壓入直到與框體310的第1部份314a接觸,則如第48圖及第49圖所示,突起3541~突起3543從第1部份G311~G331取出而與主體部312的外周面抵接,成為板狀構件320b1~320b3朝向外方翹曲之狀態。
[10.4]作用
如上的第10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0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11]第11實施形態 [11.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接著,參閱第54圖~第57圖,對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1的結構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54圖~第56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54圖~第56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11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11係用於將藥劑等的活性成份通過人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11具備框體410、活塞板4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以及解除構件450。
如第54圖~第56圖所示,框體410具有中 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呈圓筒形狀之主體部412、配置於主體部412的上端側之外蓋部414、以及配置於主體部412內之內蓋部416。框體410的強度和材質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框體10相同。
期望微型針施作器A10具有易攜帶且容易將微針32適用(易穿刺)於動物(包含人在內)的皮膚之形狀。因此,主體部412的外形例如可以為多角形狀或帶圓角之形狀。在主體部412的表面可以設置有凹陷或者設置有段差。可以藉由在主體部412的表面形成細小槽或者設置不易滑動之塗覆層,來對主體部412的表面進行粗糙化處理。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部412形成貫穿孔。
主體部412呈圓筒狀。如第55圖所示,主體部412具有厚壁的第1部份412a以及比第1部份412a薄壁的第2部份412b。第1部份412a構成主體部412的下部,第2部份412b構成主體部412的上部。第1部份412a的上端與第2部份412b的下端成一體化。第1部份412a的內徑設定成小於第2部份412b的內徑。因此,由第1部份412a與第2部份412b的邊界部份形狀段差部412c。
在主體部412的周面形成有一對槽部412d1、412d2。槽部412d1、412d2沿主體部412的厚度方向貫穿,並且連通主體部412的內部和外部。槽部412d1、412d2位於主體部412的偏靠上端,沿著主體部412的周 方向直線狀延伸。槽部412d1、412d2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4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
如第55圖所示,在主體部412的下端設置有圓環狀構件412e。圓環狀構件412e的外周緣與主體部412的下端成一體化。圓環狀構件412e的內徑設定成能夠使活塞板420通過但微針陣列30無法通過之大小。
外蓋部414呈有底圓筒狀,安裝於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的上端部。如第55圖所示,外蓋部414的外周面以閉塞端側朝上之方式與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內周面相嵌合。亦即,外蓋部414的外徑設定成與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的內徑相同程度或者稍微大於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的內徑。
內蓋部416呈圓板狀。內蓋部416載置於主體部412的段差部412c上,並固定於主體部412內周面。內蓋部416的外徑為與主體部412的第2部份412b的內徑相同程度。在內蓋部416的周緣形成有缺口部416a~416c。缺口部416a~416c從上方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
缺口部416a具有切入深度較淺的第1部份416a1以及切入深度比第1部份416a1深的第2部份416a2。第2部份416a2與第1部份416a1鄰接而成一體化,位於第1部份416a1與缺口部416c之間。
缺口部416b具有切入深度較淺的第1部份416b1以及切入深度比第1部份416b1深的第2部份 416b2。第2部份416b2與第1部份416b1鄰接而成一體化,位於第1部份416b1與缺口部416a之間。
缺口部416c具有切入深度較淺的第1部份416c1以及切入深度比第1部份416c1深的第2部份416c2。第2部份416c2與第1部份416c1鄰接而成一體化,位於第1部份416c1與缺口部416b之間。
活塞板420收溶於主體部412內,能夠在主體部412內沿著主體部4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4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4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如第56圖所示,活塞板4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420a、從主體420a上表面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板狀構件420b1~420b3、以及設置於板狀構件420b1~420b3的前端(上端)之突起420c1~420c3
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420的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420a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活塞板420的剛性提高為目的,可以在主體420a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側的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板4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況,主體420a的下表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420a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420a的下表面的形狀。
板狀構件420b1~420b3呈圓弧狀。板狀構件420b1~420b3從上方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從上方觀察時與板狀構件420b1~420b3外切之假想圓的直徑設定成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因此,板狀構件420b1~420b3發揮在圓錐螺旋彈簧40徑向移動時防止從活塞板420脫落之作為制動器的功能。板狀構件420b1~420b3的高度可以按照微型針施作器A11的設計適宜變更。例如,要盡量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1的高度時,能夠將板狀構件420b1~420b3的高度設定成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的粗細程度。另外,只要將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所嵌入之環狀槽形成於主體420a,就能夠由環狀槽發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的功能。有該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在以將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420的上表面之狀態將其安裝於框體410內時,能夠防止圓錐螺旋彈簧40相對於活塞板420發生位置偏離。
突起420c1~420c3分別在徑向(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在第11實施形態中,突起420c1~420c3呈四稜柱狀。但是,只要能夠經由缺口部416a~416c卡止在內蓋部416,則突起420c1~420c3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板狀構件420b1能夠同時通過缺口部416a的第1及第2部份416a1、416a2。另一方面,突起420c1能 夠通過缺口部416a的第2部份416a2,但無法通過缺口部416a的第1部份416a1。因此,若在突起420c1通過第2部份416a2之後將活塞板420朝向第1部份416a1沿周方向旋轉,則突起420c1能夠載置於內蓋部416上。
板狀構件420b2能夠同時通過缺口部416b的第1及第2部份416b1、416b2。另一方面,突起420c2能夠通過缺口部416b的第2部份416b2,但無法通過缺口部416b的第1部份416b1。因此,若在突起420c2通過第2部份416b2之後將活塞板420朝向第1部份416b1沿周方向旋轉,則突起420c2能夠載置於內蓋部416上。
板狀構件420b3能夠同時通過缺口部416c的第1及第2部份416c1、416c2。另一方面,突起420c3能夠通過缺口部416c的第2部份416c2,但無法通過缺口部416c的第1部份416c1。因此,在突起420c3通過第2部份416c2之後將活塞板420朝向第1部份416c1沿周方向旋轉,則突起420c3能夠載置於內蓋部416上。
如以上,伴隨板狀構件420b1~420b3在缺口部416a~416c內被引導,活塞板420能夠沿著缺口部416a~416c的延伸方向(周方向)被引導(能夠以主體部412的軸為中心旋轉)。並且,在突起420c1~420c3通過第2部份416a2~416c2時,活塞板420能夠沿著主體部412的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為了在活塞板420的下表面維持水平狀態之狀態下在主體部412內引導活塞板420,板狀構件420b1~420b3及突起420c1~420c3的外周 面與主體部412相抵接為較佳。亦即,板狀構件420b1~420b3及突起420c1~420c3的外接圓的直徑設定成與主體部412的第1部份412a的內徑相同程度。
內蓋部416的上表面可以為水平面。或者,內蓋部416的上表面中與缺口部416a的第1部份416a1對應之區域可以為隨著朝向第2部份416a2隆起之凸狀,內蓋部416的上表面中與缺口部416b的第1部份416b1對應之區域可以為隨著朝向第2部份416b2隆起之凸狀,內蓋部416的上表面中與缺口部416c的第1部份416c1對應之區域可以為隨著朝向第2部份416c2隆起之凸狀。此時,當內蓋部416的上表面之突起420c1~420c3朝向第2部份載置於416a2~416c2時,突起420c1~420c3必須攀越內蓋部416的突出部份。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於微型針施作器A11,亦能夠防止突起420c1~420c3意想不到地移動到第2部份416a2~416c2內。
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解除構件450具有旋轉板452以及一對開關構件454、456。
旋轉板452由以下構成:圓板狀的基部452a;突設於基部452a的上表面之一對突起452b1、452b2;突設於基部452a的下表面之圓筒狀構件452c、以及突設於基部452a的下表面之突起452d1~452d3。基部452a的外徑設定成與主體部412的第2部份412b的內徑 相同程度。基部452a的外緣未與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內周面相連接。
突起452b1、452b2呈圓柱狀。突起452b1、452b2從上方觀察時基部452a的軸為中心相對置。突起452b1、452b2關於基部452a的軸位於同一圓周上。突起452b1、452b2在微型針施作器A11的完成狀態下在開關構件454、456的對置方向上不排列成一列為較佳,以能夠在被開關構件454、456按壓時力偶能夠作用於旋轉板452(基部452a)。
圓筒狀構件452c載置於內蓋部416的上表面。圓筒狀構件452c的下端未與內蓋部416相連接。因此,基部452a的外緣未與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內周面相連接,與這一狀態相結合,旋轉板452能夠在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內以基部452a的軸為中心旋轉。圓筒狀構件452c位於基部452a與內蓋部416之間,作為將基部452a和內蓋部416以預定間隔而分離之隔板發揮作用。圓筒狀構件452c的高度(基部452a與內蓋部416的間隔)設定成與突起420c1~420c3的高度相同程度或大於突起420c1~420c3的高度,以能夠使突起420c1~420c3在基部452a與內蓋部416之間移動。
突起452d1~452d3呈圓柱狀。突起452d1~452d3從上方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突起452d1~452d3位於圓筒狀構件452c的外側且關於基部452a的軸位於同一圓周上。突起 452d1~452d3所在的該圓從上方觀察時與內蓋部416的缺口部416a~416c重疊。
開關構件454整體呈板狀。開關構件454由以下構成:基部454a、設置於基部454a的基端側之按壓部454b、以及設置於基部454a的前端側之前端部454c。基部454a為能夠通過主體部412的槽部412d1之大小。按壓部454b的外形大於主體部412的槽部412d1。因此,按壓部454b無法通過槽部412d1,在微型針施作器A11的動作的前後,位於主體部412的外方。
前端部454c從上方觀察時位於偏靠突起452b1之位置,以在開關構件454、456朝向主體部412被按壓而相互靠近時,不被開關構件456的前端部456c妨礙移動。在前端部454c形成有沿與開關構件454、456的對置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正交之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缺口部454d。缺口部454d的開放端從上方觀察時朝向突起452b1側。在微型針施作器A11的完成狀態下,突起452b1配置於缺口部454d內,缺口部454d與突起452b1相卡合。因此,若使開關構件454沿開關構件454、456的對置方向移動,則突起452b1在缺口部454d內滑動。
開關構件456整體呈板狀。開關構件456由以下構成:基部456a、設置於基部456a的基端側之按壓部456b、以及設置於基部456a的前端側之前端部456c。基部456a為能夠通過主體部412的槽部412d2之大小。按壓部456b的外形大於主體部412的槽部412d2。因此, 按壓部456b無法通過槽部412d2,在微型針施作器A11的動作的前後,位於主體部412的外方。
前端部456c從上方觀察時位於偏靠突起452b2之位置,以在開關構件454、456朝向主體部412被按壓而相互靠近時,不讓開關構件454的前端部454c妨礙移動。在前端部456c形成有沿與開關構件454、456的對置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正交之方向)延伸之直線狀的缺口部456d。缺口部456d的開放端從上方觀察時朝向突起452b2側。在微型針施作器A11的完成狀態下,突起452b2配置於缺口部456d內,缺口部456d與突起452b2相卡合。因此,若使開關構件456沿開關構件454、456的對置方向移動,則突起452b2在缺口部456d內滑動。
[11.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1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經由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及第4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將微針陣列30安裝於活塞板420的下表面,並且將圓錐螺旋彈簧40載置於活塞板420的上表面。接著,以活塞板420的突起420c1位於內蓋部416的上表面中與缺口部416a的第1部份416a1對應之區域之上、活塞板420的突起420c2位於內蓋部416的上表面中與缺口部416b的第1部份416b1對應之區域之上、活塞板420的突起420c3位於內蓋部416的上表面中與缺口部416c的第1部份416c1對應之區域 之上之方式,將活塞板420搭載於主體部412內(參閱第59圖及第60圖)。
此時,突起420c1~420c3載置於內蓋部416上,因此即使圓錐螺旋彈簧40被內蓋部416和活塞板420壓縮,活塞板4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而向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420被卡止在框體410(內蓋部416)。因此,如第59圖所示,活塞板4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內蓋部416和活塞板420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412內保持在內蓋部416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將活塞板420被卡止在框體410(內蓋部416)並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內蓋部416和活塞板420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
如此,將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板420卡止在框體410(內蓋部416)之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未重合,因此活塞板420在卡止(嵌卡)在框體410之狀態下夾在活塞板420與內蓋部416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稍微大於絲徑之高度(參閱第59圖)。其中,依據活塞板420的結構,在活塞板420卡止(嵌卡)在框體410之狀態下,活塞板420極其接近內蓋部416,夾在活塞板420與內蓋部416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有可能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著,將旋轉板452載置於內蓋部416上。此時,使突起452d1與突起420c1中缺口部416a的第2部 份416a2的相反側的側面抵接,使突起452d2與突起420c2中缺口部416b的第2部份416b2的相反側的側面抵接,突起452d3與突起420c3中缺口部416c的第2部份416c2的相反側的側面抵接。因此,從上方觀察時,突起420c1位於突起452d1與缺口部416a的第2部份416a2之間,突起420c2位於突起452d2與缺口部416b的第2部份416b2之間,突起420c3位於突起452d3與缺口部416c的第2部份416c2之間。
接著,一邊將開關構件454的基部454a及前端部454c從主體部412的外側插入到槽部412d1,一邊將前端部454c的缺口部454d和突起452b1卡合。並且,一邊將開關構件456的基部456a及前端部456c從主體部412的外側插入到槽部412d2,一邊將前端部456c的缺口部456d和突起452b2卡合。接著,將外蓋部414安裝於主體部412(第2部份412b)的上端。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11的裝配(參閱第59圖及第60圖)。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11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11.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1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11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 下,將開關構件454、456的按壓部454b、456b擰開來朝向兩者靠近之方向(向主體部412側)壓緊。藉此,突起452b1、452b2一邊對旋轉板452(基部452a)賦予力偶,一邊在缺口部454d、456d內滑動。隨此,旋轉板452(基部452a)旋轉而突起452d1將突起420c1朝向缺口部416a的第2部份416a2按壓,突起452d2將突起420c2朝向缺口部416b的第2部份416b2按壓,突起452d3將突起420c3朝向缺口部416c的第2部份416c2按壓。如此,對活塞板420賦予旋轉力之結果、活塞板420進行旋轉。因此,解除活塞板420相對於框體410(內蓋部416)的卡止(嵌卡)(參閱第57圖)。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54圖及第55圖)。
[11.4]作用
如上的第11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1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1中,開關構件454、456位於框體410(主體部412)的側方(外周面),因此抑制開關構件454、456沿主體部412的軸方向(微型針施作器A11的高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1本身的高度。
[12]第12實施形態 [12.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接著,參閱第61圖~第68圖,對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2的結構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61圖、第63圖及第65圖~第67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61圖、第63圖及第65圖~第67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12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12係用於將藥劑等的活性成份通過入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12具備框體510、活塞板5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以及解除構件550。
如第63圖~第65圖所示,框體510具有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呈圓筒形狀之主體部512、配置於主體部512的上端側之蓋部514、以及配置於主體部512的下端側之圓環狀的凸緣部516。框體510的強度和材質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框體10相同。
主體部512具有從上方觀察時呈圓弧狀之壁部512a~512h。壁部512a~512h從主體部512的上端側(蓋部5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排列。壁部512a~512d中相鄰之壁部相互成一體化(參閱第64圖)。壁部512e~512h中相鄰之壁部相互成一體化(參閱第64圖)。壁部512a和壁部512e從上方觀察時以主 體部512的中心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512b和壁部512f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512的中心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512c和壁部512g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512的中心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512d和壁部512h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512的中心軸為中心相對置。
在主體部512,在與壁部512a、512e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缺口部512i、512j。缺口部512i、512j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512的中心軸為中心相對置。因此,壁部512a由於缺口部512i的存在而高度被降低,上端未到達蓋部514。壁部512e由於缺口部512j的存在而高度被降低,上端未到達蓋部514。
在主體部512的外周面,在與壁部512c、512g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槽部512k、512l。槽部512k、512l位於主體部512的偏靠上端之位置,並且沿著周方向延伸。
在壁部512a與壁部512h之間隔著預定間隔而分離。因此,藉由壁部512a與壁部512h的間隙,在主體部512的周面形成沿主體部512的厚度方向貫穿之槽體G510。壁部512d與壁部512e之間隔著預定間隔而分離。因此,藉由壁部512d與壁部512e之間隙,在主體部512的周面形成沿主體部512的厚度方向貫穿之槽體G530。
在壁部512c的內表面,偏靠壁部512b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521,並且在上端附近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522。槽部G521從壁部512c的下 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522從壁部512b遍及壁部512d延伸,並且與槽部G52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512c具有由於槽部G52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512c1以及由於槽部G52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52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512c2
在壁部512g的內表面,偏靠壁部512f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541,並且在上端附近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542。槽部G541從壁部512g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542從壁部512f遍及壁部512h延伸,並且與槽部G54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512g具有由於槽部G54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512g1以及由於槽部G54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54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512g2
蓋部514係呈圓形狀之板狀體。蓋部514的下表面上的周緣部與壁部512b~512d、512f~512h的上端成一體化。因此,蓋部514堵塞主體部512的上端。
在蓋部514,在從上方觀察時與壁部512a、512e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缺口部514a、514b。缺口部514a、514b從上方觀察時以蓋部514的軸為中心相對置。缺口部514a、514b均朝向蓋部514的中心凹入。
凸緣部516從主體部512的外周面朝向外側突出。由於該凸緣部516的存在,每當使用微型針施作器 A12時與皮膚接觸之面積增大,因此能夠減小施加到皮膚之壓力。
活塞板520收溶於主體部512內,能夠在主體部512內沿著主體部5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5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5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如第63圖所示,活塞板5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520a以及從主體520a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圓筒構件520b。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520的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520a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活塞板520的剛性提高為目的,可以在主體520a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側的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板5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況,主體520a的下表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520a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520a的下表面的形狀。
圓筒構件520b的內徑設定成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只要圓筒構件520b能夠發揮在圓錐螺旋彈簧40徑向移動時防止從活塞板520脫落之作為制動器的功能,則圓筒構件520b的高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想要盡量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2的高度時,能夠將圓筒構件520b的高度設定成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 絲的粗細程度。不需要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活塞板520可以不具備圓筒構件520b。在活塞板520不具備圓筒構件520b之情況下,只要將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所嵌入之環狀槽形成於主體520a,就能夠由環狀槽發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的功能。有該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在以將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520的上表面之狀態將其安裝於框體510內時,能夠防止圓錐螺旋彈簧40相對於活塞板520發生位置偏離。
在活塞板520的周緣(外周面)設置有在徑向(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起(第12實施形態中為4個突起)520c1~520c4。突起520c1~520c4從上方(載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活塞板520的上表面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在第12實施形態中,突起520c1~520c4係呈梯形狀之板狀體。但是,只要能夠卡止在壁部512a、512e及壁部512e、512g的第2部份212c2、212g2並且能夠在槽體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內移動,則突起520c1~520c4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圓柱狀、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突起520c1能夠在槽體G510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520c2能夠在槽部G52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520c3能夠在槽體G530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 動。突起520c4能夠在槽部G54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因此,活塞板520能夠沿著槽體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的延伸方向(主體部512的中心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
突起520c1在位於槽體G510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缺口部512i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520c1能夠載置於與槽體G510鄰接之壁部512a的上端。突起520c2在位於槽部G52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521連通之槽部G52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520c2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521鄰接之壁部512c的第2部份512c2的上端。
突起520c3在位於槽體G530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缺口部512j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520c3能夠載置於與槽體G530鄰接之壁部512e的上端。突起520c4在位於槽部G54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541連通之槽部G54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520c4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541鄰接之壁部512g的第2部份512g2的上端。
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及壁部512c、512g的第2部份512c2、512g2的上端可以在周方向上與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亦可以在周方向上相對於水平面傾斜。尤其,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可以以隨著壁部512a、512e朝向相鄰之槽體G510、G530其高度增高之方式傾斜,並且第2部份512c2、512g2的上端以隨著壁部512c、512g 的第2部份512c2、512g2朝向相鄰之槽部G521、G541其高度增高之方式傾斜。此時,在分別載置於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及第2部份512c2、512g2的上端之突起520c1~520c4朝向槽體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時,突起520c1~520c4必須攀越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及第2部份512c2、512g2的上端。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於微型針施作器A12,亦能夠防止突起520c1~520c4意想不到地移動到槽體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內。
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如第61圖~第63圖、第66圖~第68圖所示,解除構件550具有呈圓板狀之基部552、一對吊鉤部554a、554b、旋鈕部556、以及由使用者進行按壓操作之一對按壓部558a、558b。解除構件55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5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解除構件550可以由具有撓性或彈性之材質構成。
一對吊鉤部554a、554b以關於基部552的中心軸成點對稱之方式突設於基部552的下表面。吊鉤部554a、554b從基部552的中心軸方向觀察時呈沿著基部552的周緣延伸之圓弧狀。吊鉤部554a、554b的內周面係朝向基部552的中心軸之側的面。在吊鉤部554a、554b的內周面分別設置有突條554c、554d(參閱第68圖)。突條554c、554d朝向基部552的中心軸突出,並且沿著吊鉤部554a、554b的徑向(基部552的周方向) 延伸。
在微型針施作器A12的完成狀態下,突條554c與主體部512的槽部512k相卡合,突條554d與主體部512的槽部512l相卡合。基部552的周方向上的突條554c、554d的長度小於主體部512的周方向上的槽部512k、512l的寬度。因此,突條554c、554d能夠在槽部512k、512l內沿周方向移動。伴隨突條554c、554d在槽部512k、512l內移動,解除構件550經由吊鉤部554a、554b繞著基部552(主體部512)的中心軸旋轉。
旋鈕部556設置於基部552的上表面。在第12實施形態中,旋鈕部556由從基部552的中心沿徑向延伸之2個突條構成,但只要使用者能夠掛住手指來旋轉解除構件550,則旋鈕部556可以採用其他結構。例如,旋鈕部556可以為一個以上的突條,亦可以為設置於基部552的上表面之一個以上的凹部,還可以為貫穿基部552之一個以上的貫穿孔,並且還可以為該等之組合。
按壓部558a具有第1及第2板狀體558a1、558a2以及第1及第2突出部558a3,558a4。第1板狀體558a1呈沿著基部552的周緣延伸之圓弧狀。第1板狀體558a1的一端與吊鉤部554a一體連接。第1板狀體558a1的另一端延伸至按壓部558b的相反側且主體部512的缺口部514a的附近。第1板狀體558a1的另一端隨著遠離吊鉤部554a朝向外方從基部552分離。第2板狀體558a2呈矩形狀。第2板狀體558a2的其中一方主面與基部552 的周緣及主體部512的外周面相對置。
第1及第2突出部558a3、558a4從第2板狀體558a2的其中一方主面朝向主體部512的外周面側延伸。第1突出部558a3關係從上方觀察時呈三角形狀之板狀體。在微型針施作器A12的完成狀態下,第1突出部558a3的斜邊朝向主體部512的缺口部512i,隨著靠近第1板狀體558a1高度增高。第2突出部558a4位於第1突出部558a3的下方且第2板狀體558a2中第1板狀體558a1的相反側的偏靠側緣之位置。
按壓部558a能夠取以下狀態:按壓力未賦予到第2板狀體558a2而按壓部558a未發生變形之第1狀態;以及按壓力賦予到第2板狀體558a2而按壓部558a發生變形後的第2狀態。在變形後的第2狀態下,第2板狀體558a2接近基部552的周緣及主體部512的外周面,成為第1突出部558a3通過缺口部512i中壁部512a的上方的區域插入到主體部512內之狀態,並且,第2突出部558a4通過槽體G510插入到主體部512內之狀態。
按壓部558b具有第1及第2板狀體558b1、558b2、以及第1及第2突出部558b3、558b4。第1板狀體558b1呈沿著基部552的周緣延伸之圓弧狀。第1板狀體558b1的一端與吊鉤部554b一體連接。第1板狀體558b1的另一端延伸至按壓部558a的相反側且主體部512的缺口部514b的附近。第1板狀體558b1的另一端伴隨遠離吊鉤部554b而朝向外方從基部552分離。第2板狀 體558b2呈矩形狀。第2板狀體558b2的其中一方主面與基部552的周緣及主體部512的外周面相對置。
第1及第2突出部558b3、558b4從第2板狀體558b2的其中一方主面朝向主體部512的外周面側延伸。第1突出部558b3係從上方觀察時呈三角形狀之板狀體。在微型針施作器A12的完成狀態下,第1突出部558b3的斜邊朝向主體部512的缺口部512j,隨著靠近第1板狀體558b1高度增高。第2突出部558b4位於第1突出部558b3的下方且第2板狀體558b2中第1板狀體558b1的相反側的偏靠側緣的位置。
按壓部558b能夠取以下狀態:按壓力未賦予到第2板狀體558b2而按壓部558b未發生變形之第1狀態;以及按壓力賦予到第2板狀體558b2而按壓部558b發生變形後的第2狀態。在變形後的第2狀態下,第2板狀體558b2接近基部552的周緣及主體部512的外周面,成為第1突出部558b3通過缺口部512j中壁部512e的上方的區域插入到主體部512內之狀態,並且第2突出部558b4通過槽體G530插入到主體部512內之狀態。
期望微型針施作器A12具有易攜帶且容易將微針32適用(易穿刺)於動物(包含入在內)的皮膚之形狀。因此,在解除構件550的表面可以設置有凹陷或者設置有段差。可以藉由在解除構件550的表面形成細小槽或者設置不易滑動之塗覆層,來對該等表面進行粗糙化處理。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框體510 或解除構件550形成貫穿孔。
[12.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2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依次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與中第1、第4及第3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將活塞板520搭載於主體部512內(參閱後述的第70圖)。
此時,突起520c1~520c4分別載置於壁部512a、512e及壁部512c、512g的第2部份512c2、512g2,因此即使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514和活塞板520壓縮,活塞板5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向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520被卡止在框體510(主體部512)。因此,如後述的第71圖所示,活塞板5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514和活塞板520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512內保持在蓋部514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將活塞板520被卡止在框體510(主體部512)並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514和活塞板520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
如此,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板520卡止在框體510(主體部512)至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未重合,因此在活塞板520卡止(嵌卡)在框體510之狀態下夾在活塞板520與蓋部514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稍微大於絲徑之高度 (參閱第71圖)。其中,依據活塞板520的結構,在活塞板520卡止(嵌卡)在框體510之狀態下活塞板520極其接近蓋部514,夾在活塞板520與蓋部514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有可能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著,以使吊鉤部554a、554b的突條554c、554d分別與槽部512k、512l卡合來使突條554c、554d位於槽部512k、512l的一端側之方式,將解除構件550安裝於框體510(主體部512)。此時,如第61圖及第62圖所示,第1突出部558a3不與缺口部512i對置而是與壁部512b的外周面對置,第2突出部558a4不與槽體G510對置而是與壁部512a的外周面對置。同樣地,第1突出部558b3不與缺口部512j對置而是與壁部512f的外周面對置,第2突出部558b4不與槽體G530對置而是與壁部512e的外周面對置。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12的裝配。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12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而且,即使使用者按壓按壓部558a、558b,按壓部558a、558b亦不會插入到主體部512內,因此可保持按壓部558a、558b的第1狀態(參閱第61圖及第62圖)。亦即,可以防止第1突出部558a3、558b3與突起520c1,520c3接觸。
[12.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2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使用者握住旋鈕部556旋轉解除構件550,來使突條554c、554d位於槽部512k、512l的另一端(參閱第69圖~第71圖)。藉此,對解除構件550的鎖定進行解除,能夠實現向按壓部558a、558b的框體510側(主體部512側)的移動。此時,如第70圖及第71圖所示,第1突出部558a3的斜邊與突起520c1相對置,第1突出部558b3的斜邊與突起520c3相對置。
接著,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由使用者對微型針施作器A12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使用者將按壓部558a、558b朝向框體510(主體部512)壓緊。藉此,第1突出部558a3的斜邊與突起520c1抵接,第1突出部558b3的斜邊與突起520c3抵接。若使用者將按壓部558a、558b朝向框體510(主體部512)進一步壓緊,則突起520c1向斜邊的法線方向被擠出以在第1突出部558a3的斜邊上滑動,並且突起520c3向斜邊的法線方向被擠出以在第1突出部558b3的斜邊上滑動。隨此,旋轉力賦予到活塞板520之結果,活塞板520進行旋轉(參閱第72圖~第74圖)。因此,活塞板520相對於框體510(主體部5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參閱第74圖)。
若使用者將按壓部558a、558b朝向框體510 (主體部512)壓緊,則成為第2突出部558a4通過槽體G510插入到主體部512內之狀態,並且成為第2突出部558b4通過槽體G530插入到主體部512內之狀態。第2突出部558a4位於第1突出部558a3的下方,第2突出部558b4位於第1突出部558b3的下方,因此第2突出部558a4,558b4插入到主體部512內之狀態在活塞板520通過第2突出部558a4、558b4之後得以實現。因此,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後的活塞板520的移動受第2突出部558a4、558b4的限制。
[12.4]作用
如上的第12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2中,在使用前突條554c、554d位於槽部512k、512l的一端側,解除構件550被鎖定。因此,即使使用者按壓按壓部558a、558b,按壓部558a、558b亦不會插入到主體部512內,因此可保持按壓部558a、558b的第1狀態。亦即,可以防止第1突出部558a3、558b3與突起520c1、520c3接觸。因此,能夠藉由解除構件550來防止微型針施作器A12的誤作動。並且,使用時旋轉解除構件550即可,因此能夠藉由簡單的操作來完成使用準備。
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2中,與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活塞板520卡合之第2突出部(卡合 片)558a4、558b4設置於解除構件550。因此,在活塞板520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後,活塞板520的移動受第2突出部558a4、558b4的限制。因此,活塞板520向蓋部514側的反彈被第2突出部558a4、558b4抑制。其結果,能夠提高微針32穿刺到皮膚中的可靠性。
[13]第13實施形態 [13.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接著,參閱第75圖~第78圖,對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3的結構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75圖、第76圖及第78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75圖、第76圖及第78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13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13係用於將藥劑等的活性成份通過人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13具備框體610、活塞板6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第1解除構件650以及第2解除構件660。
如第76圖~第78圖所示,框體610具有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呈圓筒形狀之主體部612、配置於主體部612的上端側之蓋部614、以及配置於主體部612的下端側之圓環狀的凸緣部616。框體610的強度和材質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框體10相同。
主體部612具有從上方觀察時呈圓弧狀之壁 部612a~612h。壁部612a~612h從主體部612的上端側(蓋部6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排列。壁部612a~612h中相鄰之壁部相互成一體化(參閱第77圖)。壁部612a和壁部612e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6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612b和壁部612f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6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612c和壁部612g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6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壁部612d和壁部612h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612的軸為中心相對置。
在主體部612,在與壁部612a、612e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缺口部612i、612j。缺口部612i、612j從上方觀察時以主體部612的中心軸為中心相對置。因此,壁部5612a由於缺口部612i的存在而高度減低,上端未到達蓋部614。壁部612e由於缺口部612j的存在而高度降低,上端未到達蓋部614。
在主體部612的外周面,在與壁部612c、612g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槽部612k、612l。槽部612k、612l位於主體部612的偏靠上端的位置,沿著周方向延伸。
在壁部612a的內表面,偏靠壁部612h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611,並且上端附近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612。槽部G611從壁部612a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612從壁部612h沿主體部612的周方向延伸,但未到達壁部612b。槽部G612與槽部 G61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612a具備由於槽部G61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被薄壁化之第1部份612a1、由於槽部G61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61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612a2、以及遍及上下方向的整個區域比第1部份612a1壁厚的第3部份612a3
在壁部612c的內表面,偏靠壁部612b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621,並且在上端附近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622。槽部G621從壁部612c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622從壁部612b遍及壁部612d延伸,並且與槽部G62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612c具備由於槽部G62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被薄壁化之第1部份612c1以及由於槽部G62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62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612c2
在壁部612e的內表面,偏靠壁部612d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631,並且在上端附近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632。槽部G631從壁部612e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632從壁部612d沿主體部612的周方向延伸,但未到達壁部612f。槽部G632槽部G63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612e具有由於槽部G63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612e1、由於槽部G63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63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612e2、以及遍及上下方向的整個區域比第1部份612e1壁厚的第3部份612e3
在壁部612g的內表面,偏靠壁部612f設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槽部G641,並且在上端附近設置沿周方向延伸之槽部G642。槽部G641從壁部612g的下端附近遍及上端延伸。槽部G642從壁部612f遍及壁部612h延伸,並且與槽部G641的上端相連通。因此,壁部612g具有由於槽部G641的存在而下端部被切除從而薄壁化之第1部份612g1、以及由於槽部G642的存在而上端部被薄壁化並且槽部G642的下方為厚壁的第2部份612g2
蓋部614係呈圓形狀之板狀體。蓋部614的下表面上的周緣部與壁部612b~612d、612f~612h的上端成一體化。因此,蓋部614堵塞主體部612的上端。
在蓋部614,在從上方觀察時與壁部612a、612e對應之位置分別設置有缺口部614a、614b。缺口部614a、614b從上方觀察時以蓋部614的軸為中心相對置。缺口部614a、614b均朝向蓋部614的中心凹入。
凸緣部616從主體部612的下端朝向外側突出。由於該凸緣部616的存在,每當使用微型針施作器A13時與皮膚接觸之面積增大,因此能夠減小施加到皮膚之壓力。在凸緣部616的上表面立設有4個銷構件616a~616d。銷構件616a~616d作為將第2解除構件660沿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方向引導之引導手段發揮作用。銷構件616a與壁部612b的外周面相對置。銷構件616b與壁部612d的外周面相對置。銷構件616c與壁部612f的外 周面相對置。銷構件616d與壁部612h的外周面相對置。
活塞板620收容於主體部612內,能夠在主體部612內沿著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6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6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如第76圖所示,活塞板6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620a以及從主體620a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圓筒構件620b。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620的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620a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活塞板620的剛性提高為目的,可以在主體620a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側的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板6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況,主體620a的下表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620a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620a的下表面的形狀。
圓筒構件620b的內徑設定成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只要圓筒構件620b能夠發揮在圓錐螺旋彈簧40徑向移動時防止從活塞板620脫落之作為制動器的功能,則圓筒構件620b的高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想要盡量減小微型針施作器A13的高度時,能夠將圓筒構件620b的高度設定成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的粗細程度。不需要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活 塞板620可以不具備圓筒構件620b。即使在活塞板620不具備圓筒構件620b之情況下,只要將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所嵌入之環狀槽形成於主體620a,就能夠由環狀槽發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的功能。有該種圓錐螺旋彈簧40的制動器時,在以將圓錐螺旋彈簧40配置於活塞板620的上表面之狀態將其安裝於框體610內時,能夠防止圓錐螺旋彈簧40相對於活塞板620發生位置偏離。
在活塞板620的周緣(外周面)設置有在徑向(與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起(第13實施形態中為4個突起)620c1~620c4。突起620c1~620c4從上方(載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活塞板620的上表面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在第13實施形態中,突起620c1~620c4係呈梯形狀之板狀體。但是,只要能夠卡止在壁部612a、612c、612e、612g的第2部份612a2、612c2、612e2、612g2且能夠在槽部G611、G621、G631、G641內移動,則突起620c1~620c4可以呈其他形狀(例如,圓柱狀、多稜柱狀、異形柱狀、圓錐狀、多角錐狀、截頭圓錐狀、切頭多角錐狀等)。
突起620c1能夠在槽部G61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620c2能夠在槽部G62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620c3能夠在槽部G63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動。突起620c4能夠在槽部G641內沿著其延伸方向移 動。因此,活塞板620能夠沿著槽部G611、G621、G631、G641的延伸方向(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
突起620c1在位於槽部G61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611連通之槽部G61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620c1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611鄰接之壁部612a的第2部份612a2的上端。突起620c2在位於槽部G62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621連通之槽部G62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620c2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621鄰接之壁部612c的第2部份612c2的上端。
突起620c3在位於槽部G63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631連通之槽部G63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620c3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631鄰接之壁部612e的上端。突起620c4在位於槽部G641的上端側之狀態下,能夠在與槽部G641連通之槽部G642內沿水平方向移動。因此,突起620c4能夠載置於與槽部G641鄰接之壁部612g的第2部份612g2的上端。
壁部612a、612c、612e、612g的第2部份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可以在周方向上與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亦可以在周方向上相對於水平面傾斜。尤其,第2部份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可以以隨著第2部份612a2、612c2、612e2、612g2朝向相鄰之槽部G611、G621、G631、G641其高度增高的方式傾斜。 此時,在分別載置於第2部份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之突起620c1~620c4朝向槽部G611、G621、G631、G641時,突起620c1~620c4必須攀越第2部份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因此,即使衝擊等從外部施加於微型針施作器A13,亦能夠防止突起620c1~620c4意想不到地移動到槽部G611、G621、G631、G641內。
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如第76圖所示,第1解除構件650具有呈圓筒狀之主體652、一對突起654a、654b、一對突出部656a、656b以及4個突條658a~658d。第1解除構件65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6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第1解除構件650可以由具有撓性或彈性之材質構成。
主體652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插穿到框體610的主體部612的外周面,並覆蓋該外周面。主體652的內徑設定成與主體部612的外徑相同程度或稍微大於主體部612的外徑。因此,主體652能夠相對於主體部612相對地旋轉。
一對突起654a、654b以朝向主體652的中心軸側之方式突設於主體652內周面。突起654a、654b位於在主體652的內周面相互對置之位置。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突起654a插入到主體部612的槽部 612k內,與槽部612k相卡合。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突起654b插入到主體部612的槽部612l內,與槽部612l相卡合。因此,突起654a、654b分別能夠在槽部612k、612l內移動。
一對突出部656a、656b以朝向主體652的中心軸側之方式突設於主體652的內周面。突出部656a、656b位於在主體652內周面相互對置之位置。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突出部656a插入到主體部612的缺口部612i內。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突出部656b插入到主體部612的缺口部612j內。
4個突條658a~658d設置於主體652的外周面上。突條658a~658d沿著主體部612的中心軸(主體652的中心軸)方向從主體652的下端部遍及中央部延伸。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突條658a與主體部612的壁部612a對置,突條658b與主體部612的壁部612c對置,突條658c與主體部612的壁部612e對置,突條658d與主體部612的壁部612g相對置。
如第75圖及第76圖所示,第2解除構件660具有呈筒狀之側壁部662以及配置於側壁部662的上端部之圓板狀的頂板部664。第2解除構件66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6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第2解除構件660可以由具有撓性或彈性之材質構成。
側壁部662具有從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方向 觀察時呈圓弧狀之第1~第4部份662a~662d以及呈C字形狀之第5~第8部份662e~662h。第1~第4部份662a~662d位於同一半徑的圓周上。在第1~第4部份662a~662d的下端部分別形成有缺口部666a~666d。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第2解除構件660以缺口部666a~666d分別包圍突條658a~658d之方式安裝於框體610。
缺口部666a具有沿著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方向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之一對第1及第2邊、沿著第1部份662a的周方向延伸之第3邊、以及以與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方向及第1部份662a的周方向均交叉之方式延伸之第4邊。第1邊位於偏靠第5部份662e之位置,第2邊位於偏靠第8部份662h之位置。第1邊的長度短於第2邊。第3邊的一端與第2邊的上端連接,第3邊的另一端朝向第5部份662e側延伸。第3邊的長度短於第1及第2邊的間隔。第4邊的一端與第1邊的上端連接,第4邊的另一端與第3邊的另一端相連接。因此,就第4邊而言,從側方觀察時隨著從第1邊朝向第2邊,從第1部份662a的下端側朝向上端側傾斜。缺口部666b~666d的形狀與缺口部666a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5部份662e將第1及第2部份662a、662b一體連結。第6部份662f將第2及第3部份662b、662c一體連結。第7部份662f將第3及第4部份662c、662d一體連結。第8部份662h將第4及第1部份662d、662a 一體連結。亦即,從上方觀察時、第1部份662a、第5部份662e、第2部份662b、第6部份662f、第3部份662c、第7部份662g、第4部份662d及第8部份662h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排列。第5~第8部份662e~662h均呈對開筒形狀。因此,當第5~第8部份662e~662h的凹部分別與銷構件616a~616d相對置時,銷構件616a~616d能夠插穿到第5~第8部份662e~662h內。因此,銷構件616a~616d作為沿其延伸方向引導第2解除構件660之引導手段發揮作用。
側壁部662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的完成狀態下,插穿到第1解除構件650的主體652的外周面,並覆蓋該外周面。側壁部662的內徑設定成與主體652的外徑相同程度或稍微大於主體652的外徑。
[13.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3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依次經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製造製程中與第1、第4及第3製程相同的各製程,來將活塞板620載置於主體部612內(參閱後述的第81圖)。
此時,突起620c1~620c4分別載置於壁部612a、612c、612e、612g的第2部份612a2、612c2、612e2、612g2,因此即使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614和活塞板620壓縮,活塞板620亦不會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向下方向被擠出。亦即,活塞板620被卡止在框體610 (主體部612)。因此,活塞板620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614和活塞板620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612內保持在蓋部614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將活塞板620被卡止在框體610(主體部612)並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614和活塞板620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
如此,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板620卡止在框體610(主體部612)至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未重合,因此在活塞板620卡止(嵌卡)在框體610之狀態下夾在活塞板620與蓋部614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稍微大於絲徑之高度。其中,依據活塞板620的結構,在活塞板620卡止(嵌卡)在框體610之狀態下活塞板620極其接近蓋部614,夾在活塞板620與蓋部614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有可能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著,以使第1解除構件650的突起654a、654b分別與槽部612k、612l卡合而使突條654c、654d位於槽部612k、612l的一端側之方式,將第1解除構件650安裝於框體610(主體部612)。此時,如第81圖所示,第1解除構件650的突出部656a位於壁部612a的第3部份612a3上且活塞板620的突起620c1的側方。同樣地,第1解除構件650的突出部656b位於壁部612c的第3部份612c3上且活塞板620的突起620c3的側方。
接著,以覆蓋第1解除構件650之方式,將 第2解除構件660安裝於框體610。此時,缺口部666a~666d分別包圍突條658a~658d。此時,銷構件616a~616d的前端分別與第1~第4部份662a~662d對置,而不是與第5~第8部份662e~662h的凹部對置。因此,銷構件616a~616d不會插穿到第5~第8部份662e~662h內,第2解除構件660無法移動到比銷構件616a~616d更靠下方。亦即,銷構件616a~616d作為限制第2解除構件660的移動值制動器發揮作用。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13的裝配。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13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13.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3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使用者握住第2解除構件660旋轉第2解除構件660,來使銷構件616a~616d的前端分別與第5~第8部份662e~662h的凹部對置(參閱第79圖及第80圖)。藉此,第2解除構件660的鎖定被解除,第2解除構件660能夠像凸緣部616側移動。此時,如第79圖及第80圖所示,缺口部666a~666d的第4邊(斜邊)與突條658a~658d的前端對置。
接著,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由使用者對微型針施作器A13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使用者將第2解除構件 660朝向框體610(主體部612)壓緊。藉此,第2解除構件660被引導成沿著銷構件616a~616d的延伸方向靠近凸緣部616。此時,缺口部666a~666d的第4邊(斜邊)分別與突條658a~658d的前端抵接。若使用者將第2解除構件660朝向框體610(主體部612)進一步壓緊,則突條658a~658d向主體652的周方向被擠出以在缺口部666a~666d的第4邊(斜邊)上滑動。隨此,旋轉力賦予到第1解除構件650之結果,突起654a、654b分別被引導至槽部612k、612l的另一端,突起620c1、620c3分別被突出部656a、656b擠出。藉由以上,活塞板620進行旋轉(參閱第82圖及第83圖)。因此,活塞板620相對於框體610(主體部6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之後,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同樣地,微針陣列3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與皮膚碰撞。
[13.4]作用
如上的第13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3中,在使用前銷構件616a~616d的前端分別與第1~第4部份662a~662d相對置,而不是與第5~第8部份662e~662h的凹部對置,第2解除構件660被鎖定。因此,即使使用者按壓第2解除構件660,銷構件616a~616d亦不會插 入到第5~第8部份662e~662h的凹部內。因此,能夠藉由第2解除構件660及銷構件616a~616d來防止微型針施作器A13的誤作動。並且,使用時僅旋轉第2解除構件660即可,因此能夠藉由簡單操作來完成使用準備。
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3中,第2解除構件660以能夠沿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主體部612的外側。若按壓力賦予到第2解除構件660,則第2解除構件660從主體部612的一端側(蓋部614側)朝向另一端(凸緣部616側)移動,隨此,第1解除構件650對活塞板620賦予旋轉力。其結果,解除活塞板620的卡止狀態,活塞板620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在微型針施作器A13經由第2解除構件660壓緊在皮膚上之狀態下,微針32穿刺到皮膚中。因此,微型針施作器A13壓緊在皮膚上,從而皮膚被微型針施作器A13拉伸。其結果,在穿刺時,能夠使拉力作用於皮膚的表面,因此微針32易扎到皮膚中。
[14]第14實施形態 [14.1]微型針施作器的構成
接著,參閱第84圖~第86圖,對第1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4的結構進行說明。說明中,“上”這一術語對應第84圖及第85圖的上方向,“下”這一術語對應第84圖及第85圖的下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對應微型針施作器A14的高度方向。
微型針施作器A14係用於將藥劑等的活性成份通過人等動物的皮膚轉移到動物體內之裝置。微型針施作器A14具備框體710、活塞構件7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以及一對解除構件750a、750b。
框體710具有主體部712以及蓋部716。框體710的強度和材質可以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框體10相同。
如第84圖及第85圖所示,主體部712呈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圓筒形狀。蓋部716呈圓板狀,安裝於主體部712的上端部。在蓋部716的中心部形成有能夠使後述之臂構件724通過之矩形狀的貫穿孔716a。在蓋部716的上表面設置有分別引導解除構件750a、750b之引導部718a、718b。
引導部718a從貫穿孔716a的其中一方的長邊朝向蓋部716的外周緣沿蓋部716的徑向延伸。引導部718a具有剖面呈L字形狀之一對引導構件718a1、718a2。引導構件718a1具有立設於蓋部716的上表面之突條以及從該突條的前端朝向引導構件718a2延伸之矩形狀板。引導構件718a2立設於具有蓋部716的上表面之突條以及從該突條的前端朝向引導構件718a1延伸之矩形狀板。引導構件718a1、718a2的各突條間的直線距離設定成與解除構件750a的寬度同等或者稍微大於解除構件750a的寬度。引導構件718a1、718a2的各矩形狀板與蓋部716的直線距離設定成與解除構件750a的厚度同等或者稍微大於解除 構件750a的厚度。
引導部718b從貫穿孔716a的另一方長邊朝 向蓋部716的外周緣沿蓋部716的徑向延伸。引導部718b具有剖面呈L字形狀之一對引導構件718b1、718b2。引導構件718b1具有立設於蓋部716的上表面之突條以及從該突條的前端朝向引導構件718b2延伸之矩形狀板。引導構件718b2具有立設於蓋部716的上表面之突條以及從該突條的前端朝向引導構件718b1延伸之矩形狀板。引導構件718b1、718b2的各突條間的直線距離設定成與解除構件750b的寬度同等或者稍微大於解除構件750b的寬度。引導構件718b1、718b2的各矩形狀板與蓋部716的直線距離設定成與解除構件750b的厚度同等或者稍微大於解除構件750b的厚度。
活塞構件720收容於主體部712內,能夠在主體部712內沿著主體部7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構件720的材質可以與框體710的材質相同,亦可以與微針陣列30的材質相同。如第85圖所示,活塞構件7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活塞板)722以及設置於主體722的上表面(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側的面)之臂構件724。以空氣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構件720的輕量化為目的,可以在主體722形成開口、槽或貫穿孔等。或者,以活塞構件720的剛性提高為目的,可以在主體722的上表面設置突條等。考慮使活塞構件720均勻地作用於微針陣列30之情況,主體722的下表面(上表面的相反側的 面)為平面狀為較佳。但是,主體722的下表面可以為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狀,考慮用於穿刺到皮膚中之各種條件(例如,藥劑、微針陣列30的形狀、微針32的高度、微針32的密度、穿刺速度、對皮膚的衝擊力等),能夠適當地選擇主體722的下表面的形狀。
臂構件724具有均呈四稜柱狀之第1及第2部份724a、724b。第1部份724a立設於主體部712的上表面。第2部份724b沿與主體部712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第2部份724b的中央部與第1部份724a的前端相連接。因此,臂構件724由於第1及第2部份724a、724b而呈T字形狀。
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圓錐螺旋彈簧40以小徑側成為下側(主體部712側)且大徑側成為上側(第2部份724b側)之方式,安裝於臂構件724的周圍。
一對解除構件750a、750b呈平板狀。解除構件750a具有由使用者進行操作之第1部份750a1以及被引導部718a進行引導之第2部份750a2。解除構件750b具有由使用者進行操作之第1部份750b1以及被引導部718a進行引導之第2部份750b2
[14.2]微型針施作器的製造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4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準備上述之微型針施作器A14的各組件(框體710、 活塞構件720、微針陣列30、圓錐螺旋彈簧40及解除構件750a、750b)。對準備好的微針陣列30的微針32預先實施塗層C。其次,將微針陣列30安裝於活塞構件720的主體部712的下表面。
接著,以圓錐螺旋彈簧40的小徑側成為下側(主體部712側)且大徑側成為上側(第2部份724b側)之方式,將圓錐螺旋彈簧40安裝於臂構件724的周圍。接著,在蓋部716與主體部712之間,一邊壓縮圓錐螺旋彈簧40一邊將臂構件724插穿到貫穿孔716a中。接著,在第2部份724b完全通過貫穿孔716a之後,將活塞構件720旋轉到第2部份724b移動到不與貫穿孔716a重疊之位置,而使第2部份724b(活塞構件720)卡止在蓋部716(參閱第84圖)。因此,主體部712在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716和主體部712壓縮之狀態下,在主體部712內保持在蓋部716側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將活塞構件720被卡止在框體710(蓋部716)並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716和主體部712壓縮之狀態稱作“卡止狀態”。
如此,將在退避位置將活塞構件720卡止在框體710(蓋部716)之情況還稱作嵌卡(cocking)。本實施形態中,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方向觀察時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未重合,因此活塞構件720卡止(嵌卡)在框體710之狀態下夾在主體部712與蓋部716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成為稍微大於絲徑之高度。 其中,依據活塞構件720的結構,在活塞構件720卡止(嵌卡)在框體710之狀態下,主體部712極其接近蓋部716,夾在主體部712與蓋部716之間之圓錐螺旋彈簧40有可能成為與絲徑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著,以解除構件750a、750b的第2部份750a2、750b2分別插穿到引導部718a、718b之方式,將解除構件750a、750b安裝於引導部718a、718b。
經過以上製程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14的裝配。因此,在製造微型針施作器A14之後上市,直到由使用者使用為止,圓錐螺旋彈簧40保持收縮之狀態。
[14.3]微型針施作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對微型針施作器A14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皮膚中要適用藥劑等之部位以微針32朝向皮膚之方式對微型針施作器A14進行定位。在保持該定位之狀態下,按壓第1部份750a1、750b1,以使解除構件750a、750b的第1部份750a1、750b1相互接近。藉此,第2部份750a2、750b2分別被引導部718a、718b引導而第2部份750a2、750b2的前端分別與活塞構件720的第2部份724b抵接。若進一步壓緊第1部份750a1、750b1,則活塞構件720的第2部份724b進行旋轉直到與貫穿孔716a重疊。隨此,旋轉力賦予到活塞構件720之結果,活塞構件720進行旋轉。其結果,活塞構件720對框體710(蓋部716)的卡止(嵌卡)被解除。而且,活塞構件720藉由 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在主體部712內朝向外方(皮膚)移動,從而微針陣列30與皮膚碰撞。
[14.4]作用
如上的第14實施形態中,起到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的作用(A)~(D)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15]第15實施形態
接著,參閱第87圖~第89圖,對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5進行說明。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5在框體810及解除構件850的結構方面不同於第1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4。以下,主要對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5與第1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4的差異點進行說明,省略重複之說明。
具體而言,框體810具有主體部812以及蓋部816。如第87圖及第88圖所示,主體部712呈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圓筒形狀。蓋部816呈圓板狀,安裝於主體部812的偏靠上端。在蓋部816的中心部形成有能夠使臂構件724通過之矩形狀的貫穿孔816a。在蓋部816的上表面設置有呈圓柱狀之一對突起818a、818b。突起818a、818b在與貫穿孔816a的長邊對置之位置上,以將貫穿孔816a置於其間之方式配置。突起818a、818b限制臂構件724的第2部份724b在蓋部816的上表面上的的移動(旋轉)。
如第87圖~第89圖所示,解除構件850具有中心軸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之呈圓筒形狀之側壁部852以及配置於側壁部852的上端部之圓板上的頂板部854。側壁部852的內徑設定成與主體部812的外徑相同程度或者稍微大於主體部812的外徑。在頂板部854的下表面側(側壁部852側)設置有一對突條856a、856b。突條856a、856b從側壁部852的中心軸方向觀察時呈圓弧狀,並且相互面對。
在突條856a、856b每一個上,與頂板部854接觸之緣部長於遠離頂板部854之側的緣部。在突條856a、856b的每一個上,兩側緣部以隨著遠離頂板部854靠近另一方側緣部之方式傾斜。因此,形成於相互面對之突條856a的一端與突條856b的一端之間之槽G801隨著遠離頂板部854其寬度增大。形成於相互面對之突條856a的另一端與突條856b的另一端之間之槽G802隨著遠離頂板部854其寬度增大。
在活塞構件720卡止在框體810(蓋部816)並且圓錐螺旋彈簧40被蓋部816和主體部712壓縮之卡止狀態下,如第90圖所示,臂構件724的第2部份724b的一端側接近突起818a,該第2部份724b的另一端接近突起818b。在該狀態下,藉由在框體810上進一步安裝解除構件850來完成微型針施作器A15。在微型針施作器A15的完成狀態下,第2部份724b的一端側與槽G801對置,第2部份724b的另一端與槽G802對置。
在解除活塞構件720的卡止時,將解除構件850朝向框體810(主體部812)壓緊。此時,第2部份724b的各端部向主體部812的周方向被擠出,以在構成突條856a、856b的斜邊之側緣上滑動。若進一步壓緊解除構件850,則活塞構件720的第2部份724b旋轉直至與貫穿孔816a重疊。隨此,旋轉力賦予到活塞構件720之結果,活塞構件720進行旋轉。其結果,活塞構件720對框體810(蓋部816)的卡止(嵌卡)被解除(參閱第91圖)。而且,活塞構件72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在主體部812內朝向外方(皮膚)移動,從而微針陣列30與皮膚碰撞。
如上的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5起到與第14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4相同的作用及效果。此外,第15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5中,藉由將解除構件850朝向框體810(主體部812)壓緊,來解除活塞構件720相對於解除框體810(蓋部816)的卡止(嵌卡)。因此,在微型針施作器A15經由解除構件850壓緊在皮膚上之狀態下,微針32穿刺到皮膚中。因此,微型針施作器A15壓緊在皮膚上,從而皮膚被微型針施作器A15拉伸。其結果,在穿刺時的,能夠使拉力作用於皮膚的表面,所以微針32易扎到皮膚中。
[16]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 明不限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例如,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活塞板20與微針陣列30成一體化,但如第92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6,該等亦可以為分體。當該等為分體時,將微針陣列30載置於皮膚上,並將微型針施作器A16以與微針陣列30對置之方式載置於皮膚上之後,使微型針施作器A16作動,藉此活塞板20與皮膚上的微針陣列30碰撞而穿刺到皮膚中。第92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6為將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為基礎之變形例,但在其他微型針施作器A2~A15中亦能夠進行同樣的變形。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微針陣列30與活塞板成一體化,但如第93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7,可以在活塞板20的下表面一體成形微針32。微型針施作器A17在活塞板20方面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此時,活塞板20的主體20a能夠看做微針陣列的基板。亦即,還能夠看做是微針陣列作為活塞板20進行動作。第93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7為以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為基礎之變形例,但在其他微型針施作器A2~A15中亦能夠進行同樣的變形。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在框體的主體部的內周面設置有沿其軸方向延伸之複數個槽部,並且在活塞板上設置有能夠在槽部內移動之複數個突起。但是,亦可以如第94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8,在框體910的主體部912內周面設置有沿其軸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突條912h1~ 912h4,並且在活塞板920上設置有複數個缺口槽部920c1~920c4。微型針施作器A18在框體910的主體部912、活塞板920方面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
具體而言,框體910具有呈圓筒狀之外壁912a、呈圓筒狀之內壁912b以及呈圓環狀之底壁。外壁912a的直徑大於內壁912b的直徑。因此,外壁912a位於比內壁912b更靠外側。外壁912a的中心軸與內壁912b的中心軸大致一致,但亦可以不一致。外壁912a和內壁912b藉由連結壁912g1~912g8而相連結,從而兩者的剛性得到提高。
在外壁912a的外周面中偏靠上端(偏靠蓋部14)的位置設置有呈圓環狀之凸緣構件912e。凸緣構件912e從外壁912a的外周面朝向朝向外側突出。外壁912a的上端與凸緣構件912e之間設置有沿周方向延伸之缺口部912f。若蓋部14安裝於主體部912,則缺口部912f與蓋部14的缺口部14c一同構成將框體910的內外部連通之貫穿孔H。
在內壁912b內周面設置有沿著主體部912的中心軸上下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第94圖中為4個)的突條912h1~912h4。突條912h1~912h4從主體部9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突條912h1~912h4的突出高度為在後述之活塞板920的缺口槽部920c1~920c4的卡合狀態 下能夠引導活塞板920之程度的高度即可。
底壁與外壁912a的下端以及內壁912b的下端相連接。底壁的外徑為與外壁912a的外周面的直徑相同程度。底壁的內徑為與外切於突條912h1~912h4的前端之圓的直徑相同程度。因此,從主體部9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觀察時,底壁位於相鄰之突條912h1~912h4之間。
活塞板920收容於主體部912內,能夠在主體部912內沿著主體部912的中心軸沿上下方向移動。活塞板920具有圓板狀的主體920a以及從主體920a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之圓筒構件920b。圓筒構件920b的內徑設定成大於圓錐螺旋彈簧40的最大直徑D1。
在活塞板920的周緣設置有沿其厚度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第94圖中為4個)的缺口槽部920c1~920c4。缺口槽部920c1~920c4從上方(載置圓錐螺旋彈簧40之活塞板920的上表面側)觀察時沿順時針方向以該順序在周方向上保持一定間隔而配置。
缺口槽部920c1~920c4分別能夠與突條912h1~912h4。因此,在缺口槽部920c1~920c4分別與突條912h1~912h4卡合之狀態下,活塞板920能夠沿著突條912h1~912h4的延伸方向(主體部912的中心軸方向)向上下方向被引導。另一方面,在活塞板920位於突條912h1~912h4的上端側之狀態下,在從上方觀察時突條912h1~912h4未與缺口槽部920c1~920c4重疊時,活塞板 920能夠載置於突條912h1~912h4的上端而被卡止在框體910(主體部912)。
在活塞板920的周緣設置有朝向內側凹陷之凹部920d。在微型針施作器A18的完成狀態(活塞板920被卡止在主體部912之狀態)下,在凹部920d中卡合解除構件50的突出部50d。因此,若使解除構件50滑動到貫穿孔H的另一端,則突出部50d對活塞板920賦予旋轉力,而活塞板920進行旋轉。在活塞板920旋轉直到從上方觀察時突條912h1~912h4與缺口槽部920c1~920c4重合時,活塞板920相對於框體910(主體部912)的卡止(嵌卡)被解除。其結果,活塞板920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的作用力(彈性力)而沿著突條912h1~912h4(主體部912的中心軸)在主體部912內朝向外方(皮膚)移動,從而微針陣列30與皮膚碰撞。此時,活塞板920與底壁抵接,因此可以防止活塞板920向框體910(主體部912)的外部跳出。
第94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8為以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為基礎之變形例,但在其他微型針施作器A2~A10、A12、A13中亦能夠進行同樣的變形。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微針32在基板31的表面上以交錯狀(互不相同地)大致等間隔排列,但在基板31上微針32的密度亦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將微針32的密度設為在基板31的周緣側比中心附近更高,或者在 周緣側比基板31的中心附近更高。
微針32的高度可以全部相同,亦可以不同。當微針32的高度不同時,例如,可以將中心附近的微針32的高度設為高於基板的周緣側的高度,亦可以將周緣側的微針32的高度設為高於基板的中心附近的高度。
如第95(a)圖所示,可以使用兩端部以沿與中心線正交之假想平面之方式被平坦地削去之圓錐螺旋彈簧41來代替上述的圓錐螺旋彈簧40。例如,當對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採用圓錐螺旋彈簧41時,圓錐螺旋彈簧41的小徑側的端部與蓋部14抵接,圓錐螺旋彈簧41的大徑側的端部與活塞板20抵接。因此,若如此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1,則蓋部14及活塞板20與圓錐螺旋彈簧41接觸之面積增大。因此,能夠在框體10內穩定地配置圓錐螺旋彈簧41。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為了對活塞板或活塞構件賦予作用力而使用了圓錐螺旋彈簧40,但亦可以使用其他形狀的非線形螺旋彈簧。作為其他形狀的非線形螺旋彈簧,例如可以舉出鼓型螺旋彈簧42(參閱第95(b)圖)或桶型螺旋彈簧43(參閱第95圖(c))。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構成圓錐螺旋彈簧40之金屬絲從圓錐螺旋彈簧40的中心線的延伸方向觀察時未重合,但可以使用以從中心線的延伸方向觀察時重合之方式捲繞金屬絲之圓錐螺旋彈簧40。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都能夠將圓錐螺旋彈簧40的自由高度h設定成小於 絲徑d與總圈數的乘法計算之值。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藉由各種槽部對活塞板的突起進行了引導,但該槽部可以插穿框體的主體部,亦可以不貫穿。亦即,只要是能夠使活塞板的突起在內部移動之開口部即可。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使活塞板的突起卡合在槽部內並且藉由槽部對突起進行引導,來使活塞板在主體部內移動,但對活塞板進行引導之手段不限於此。例如,還可以將活塞板的外徑和主體部的內徑設定成相同程度,藉由活塞板的外周面與主體部的內周面的滑動,來在主體部內對活塞板進行引導。亦即,每當向主體部的軸方向被引導活塞板時,沿該軸方向延伸之槽部可以未形成於主體部。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對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來解除活塞板相對於框體(主體部)的卡止(嵌卡)。上述的實施形態中,對活塞構件賦予旋轉力來解除活塞構件相對於框體(蓋部)的卡止(嵌卡)。但是,在解除活塞板或活塞構件的卡止時賦予到活塞板或活塞構件之力不限於旋轉力。例如,可以藉由使活塞板或活塞構件相對於框體沿水平方向移動來解除活塞板或活塞構件的卡止。並且,亦可以使經由卡止構件相對於框體(主體部)卡止之活塞板停留在此部位,而藉由使卡止構件沿水平方向移動或旋轉來解除活塞板的卡止。或者,亦可以經由卡止構件使活塞構件相對於框體(蓋部)卡止,藉由使活塞構件停留在 此部位,而使卡止構件沿水平方向移動或旋轉來解除活塞構件的卡止。
如第96圖及第97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9,槽部G1~G4從與主體部12的中心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可以相對於該中心軸方向傾斜延伸。此時,活塞板20一邊在主體部12內回轉一邊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因此,活塞板20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而對活塞板20產生衝擊力,即使在反作用力作用於活塞板20之情況下,亦由於槽部G1~G4相對於該中心軸方向傾斜延伸,因此活塞板20難以與槽部G1~G4相反地移動。因此,在活塞板20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後,活塞板20難以向蓋部14側反彈。其結果,能夠提高微針32穿刺到皮膚中之可靠性。第96圖及第97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19為以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為基礎之變形例,但在其他微型針施作器A2~A10、A12、A13中亦能夠進行同樣的變形。
如第98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20,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中朝向主體部12的下端側(底壁12d側)之面可以為以隨著朝向外方而靠近主體部12的上端側(蓋部14側)之方式,相對於主體部12的中心軸方向傾斜之斜面。主體部12的底壁12d中卡止在突起20c1~20c4之部份可以具有與突起20c1~20c4的斜面對應之斜面。此時,當活塞板20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而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與主體部12的底壁12d碰撞時, 在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與主體部12的底壁12d之間產生之衝擊力沿主體部12的中心軸方向和與該中心軸方向正交之方向分散。因此,能夠提高微型針施作器A20的機械強度,並且能夠降低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與主體部12的底壁12d碰撞時產生之碰撞聲。並且,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與主體部12的底壁12d碰撞時產生之衝擊力分散,所以對於活塞板20沿主體部12的中心軸方向作用之反作用力減小。因此,在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與主體部12的底壁12d碰撞之後活塞板20難以向蓋部14側反彈。其結果,能夠提高微針32穿刺到皮膚中之可靠性。第98圖所示之微型針施作器A20為以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為基礎之變形例,但其他微型針施作器A2~A13中亦能夠進行同樣的變形。
第12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2中,與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之活塞板520卡合之第2突出部(卡合片)558a4、558b4設置於解除構件550上,但只要能夠藉由卡合片防止活塞板的反彈,就能夠此採用其他各種形態。例如,從主體部512的內周面朝向內側稍微突出之卡合片可以設置於主體部512的內周面。該卡合片的高度設定成,若為藉由圓錐螺旋彈簧40受作用力而朝向皮膚的作用位置之活塞板520則能夠橫跨通過該卡合片,但憑藉從皮膚反彈之活塞板520的力量無法橫跨該卡合片之程度即可。或者,例如,該卡合片可以構成為懸臂梁,呈隨著其自由端朝向前端而成為厚壁之楔形狀。此時,朝向皮膚 的作用位置之活塞板520能夠朝向主體部512的外側一邊壓退該卡合片一邊通過,但在活塞板520通過之後該卡合片會返回到原來的位置。因此,返回到原來的位置之該卡合片的自由端的前端阻礙從皮膚反彈之活塞板520向蓋部514側的移動。該卡合片可以與活塞板520的主體520a或圓筒構件520b卡合,亦可以與活塞板520的突起520c1~520c4卡合。
第13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3中,為了對活塞板620賦予旋轉力而使用了第1及第2解除構件650、660,但微型針施作器A13可以不具備位於第2解除構件660與主體652之間之第1解除構件650。此時,在第2解除構件660的頂板部664的內表面設置與活塞板620的各突起620c1~620c4對應之複數個卡合突起。各卡合突起位於對應之突起620c1~620c4的上方,並且朝向對應之突起620c1~620c4突出。各卡合突起具有從與主體部612的中心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該中心軸方向傾斜延伸之斜邊。各斜邊與對應之突起620c1~620c4相對置。此時,在按壓力賦予到第2解除構件660而第2解除構件660從主體部612的蓋部614側朝向凸緣部616側移動時,卡合突起的各斜邊一邊與對應之突起620c1~620c4卡合一邊對活塞板620賦予旋轉力。其結果,活塞板620的卡止狀態被解除,活塞板620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
[實施例]
以下,依據實施例對本發明更加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以下的實施例。
使用第1實施形態及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A9評價穿刺性能。穿刺性能的評價係使用微針陣列30對人皮膚(in vitro)給藥軟清蛋白(Ovalbumin:OVA),求出OVA向人皮膚的轉移率,並依據該轉移率來進行。在此,轉移率是指在固著於微針32上之OVA(塗層C)的量中給藥到皮膚中之OVA的量的比率。
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1準備1種作動部,由活塞板20、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構成之作動部的總重量設定成1.24g。對於第9實施形態之微型針施作器A9準備2種作動部,由活塞板220、微針陣列30及圓錐螺旋彈簧40構成之作動部的總重量分別設定成1.23g、1.10g。
對於微針陣列30,準備聚乳酸製者。微針陣列30中的基板31的面積為1.13cm2。微針陣列30中的微針32的根數為640根。微針陣列30中的微針32的密度為566根/cm2。微針陣列30的各微針32的高度為500μm。對微針32塗佈OVA時的塗覆範圍為包含微針32的頂點之約180μm的範圍。塗覆於微針32上之OVA的初期含量為51μg。
將微型針施作器A1、A9靜置於人皮膚上,使微型針施作器A1、A9作動來使微針32穿刺到人皮膚中,由此將OVA給藥於人皮膚。在給藥OVA之後,藉由 將從人皮膚剝離之微針陣列30浸泡在磷酸緩衝生理食鹽水(PBS)中來抽取OVA,從初期含量減去抽取之OVA的量來求出轉移量,並由轉移量相對於初期含量之比例求出轉移率。並且,使用雷射位移計(KEYENCE公司製LK-H150)計量微型針施作器A1、A9作動時的作動部的速度。對該速度(v[m/s])和作動部的總重量(m[kg])進行乘法運算來求出作動部的運動量(P=m.v[Ns])。將該運動量設為橫軸、OVA的轉移率設為縱軸來標繪出實驗結果,得到第99圖所示之曲線圖。如第99圖所示,運動量在0.006Ns~0.015Ns的範圍時,能夠得到50%以上的OVA的轉移率。另外,作動部的運動量成為在微針32與人皮膚碰撞時的穿刺能量的指標。
A1‧‧‧微型針施作器
14c‧‧‧缺口部
H‧‧‧貫穿孔
14a‧‧‧頂板
14‧‧‧蓋部
10‧‧‧框體
14b‧‧‧圓筒構件
40‧‧‧圓錐螺旋彈簧
20‧‧‧活塞板
50‧‧‧解除構件
50c‧‧‧連結部
50a‧‧‧內側部
20c1~20c4‧‧‧突起
20b‧‧‧圓筒構件
20a‧‧‧主體
30‧‧‧微針陣列
50d‧‧‧突出部
50b‧‧‧外側部
12e‧‧‧凸緣構件
12g4‧‧‧連結壁
12c4‧‧‧外側內壁
12g8‧‧‧連結壁
G4‧‧‧槽部
12b1~12b4‧‧‧內側內壁
12g1‧‧‧連結壁
G1‧‧‧槽部
12g5‧‧‧連結壁
12c1‧‧‧外側內壁
12‧‧‧主體部
10‧‧‧框體
12g2‧‧‧連結壁
12g6‧‧‧連結壁
12a‧‧‧外壁
12c2、12c3‧‧‧外側內壁
12f‧‧‧缺口部
H‧‧‧貫穿孔

Claims (20)

  1. 一種微型針施作器,用於藉由將微型針穿刺到皮膚而將活性成份經由皮膚轉移到體內,其特徵為,具備:活塞板,係在其中一方主面側配置有前述微型針;非線性螺旋彈簧,係配置於前述活塞板的另一方主面側並且對前述活塞板賦予彈推力;框體,係具有:收容前述活塞板及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之筒狀的主體部、以及配置於前述主體部的一端側並且在與前述活塞板之間夾持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之蓋部;卡止手段,係以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仍處於被前述蓋部和前述活塞板壓縮之狀態下將前述活塞板保持在前述蓋部側的退避位置之方式,將前述活塞板卡止在前述框體;解除手段,係用於解除前述活塞板藉由前述卡止手段卡止在前述框體且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被前述蓋部和前述活塞板壓縮之卡止狀態;以及引導手段,係沿前述主體部的軸方向引導前述活塞板,若前述卡止狀態藉由前述解除手段而被解除,則前述活塞板藉由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而在前述主體部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作用位置,在前述活塞板的周緣設置有在與其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起,前述引導手段係以沿著前述主體部的軸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前述主體部的內周面之複數個開口部, 前述活塞板的前述各突起在位於前述各開口部內之狀態下,能夠在前述各開口部內移動,前述卡止手段分別配置於與前述各開口部鄰接之位置,且能夠與前述活塞板的前述各突起卡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微型針的針密度為500根/cm2以上,由前述活塞板、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及前述微型針構成之作動部的總重量為1.5g以下,藉由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作動之前述作動部的運動量為0.006Ns~0.015Ns。
  3. 一種微型針施作器,用於藉由將微型針穿刺到皮膚而將活性成份經由皮膚轉移到體內,其特徵為,具備:活塞板,係藉由其中一方主面撞擊於設置有前述微型針之微型針陣列而向前述微型針陣列傳遞衝擊力;非線性螺旋彈簧,係配置於前述活塞板的另一方主面側並且對前述活塞板賦予彈推力;框體,係具有:收容前述活塞板及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之筒狀的主體部、以及配置於前述主體部的一端側並且在與前述活塞板之間夾持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之蓋部;卡止手段,係將前述活塞板卡止在前述框體,以在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被前述蓋部和前述活塞板壓縮之狀態下將前述活塞板保持在前述蓋部側的退避位置;解除手段,係用於解除前述活塞板藉由前述卡止手段 卡止在前述框體且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被前述蓋部和前述活塞板壓縮之卡止狀態;以及引導手段,係沿前述主體部的軸方向引導前述活塞板,若前述卡止狀態藉由前述解除手段而被解除,則前述活塞板藉由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而在前述主體部內移動並到達皮膚的彈推位置,在前述活塞板的周緣設置有在與其厚度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且朝向外側突出之複數個突起,前述引導手段係以沿著前述主體部的軸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前述主體部的內周面之複數個開口部,前述活塞板的前述各突起在位於前述各開口部內之狀態下,能夠在前述各開口部內移動,前述卡止手段分別配置於與前述各開口部鄰接之位置,且能夠與前述活塞板的前述各突起卡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卡止手段以隨著靠近前述開口部而靠近前述蓋部之方式傾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突起中朝向前述主體部的另一端側之面,係以隨著朝向外側而靠近前述主體部的一端側之方式相對於前述主體部的軸方向傾斜之斜面, 對到達皮膚的前述作用位置之前述複數個突起進行卡止之前述主體部的底壁,具有與前述複數個突起的前述斜面對應之斜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引導手段,係以從與前述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前述軸方向傾斜延伸之方式形成於前述主體部的內周面之複數個開口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藉由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來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在前述主體部的側壁形成有沿著周方向延伸之貫穿孔,前述解除手段具有:第1部分,係位於前述框體內並且與前述活塞板卡止;以及第2部分,係與前述第1部分連接並且通過前述貫穿孔而位於前述主體部的外周面,對前述第2部分進行操作而使前述第2部分從前述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前述第1部分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且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 述各開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在前述蓋部形成有貫穿孔,前述解除手段具有:第1部分,係位於前述框體內並且與前述活塞板卡止;以及第2部分,係與前述第1部分連接並且通過前述貫穿孔而位於前述蓋部的外表面,對前述第2部分進行操作而使前述第2部分從前述貫穿孔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前述第1部分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且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述各開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在前述蓋部形成有貫穿孔,前述解除手段具有:基部,係配置於前述蓋部的外表面並且能夠以前述主體部的軸作為中心旋轉;旋鈕部,係以能夠以與前述主體部的軸方向交叉之方向作為中心迴轉之方式安裝於前述基部;以及傳遞部,係從前述基部通過前述貫穿孔而在前述框體內延伸,並且將前述基部的旋轉力傳遞給前述活塞板,對前述旋鈕部進行操作而使前述傳遞部從前述貫穿孔 的一端側移動到另一端側,藉此前述傳遞部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且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述各開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具有將前述蓋部和前述活塞板卡合之卡合部,前述蓋部與前述主體部為不同個體,在前述卡止狀態下,當前述蓋部藉由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朝向遠離活塞板之一側所彈推而使前述蓋部位於遠離前述活塞板之分離位置時,前述解除手段的前述卡合部不進行前述蓋部與前述活塞板的卡合,另一方面,當對前述蓋部賦予抵抗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的彈推力之按壓力而使前述蓋部位於靠近前述活塞板之接近位置時,前述解除手段的前述卡合部進行前述蓋部與前述活塞板的卡合,在藉由前述卡合部進行前述蓋部與前述活塞板的卡合之狀態下旋轉前述蓋部,藉此前述卡合部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且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述各開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位於與前述主體部的外周面相對面之位置,前述主體部的側壁中,在連結前述解除手段和前述卡 止手段之直線上的位置形成有貫穿孔,前述解除手段一邊在通過前述貫穿孔的同時一邊按壓在處於前述卡止狀態之前述突起上,藉此旋轉前述活塞板之旋轉力藉由前述解除手段作用於前述活塞板,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述各開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係呈三角形狀之板狀體,其斜邊與前述貫穿孔相向,前述解除手段在通過前述貫穿孔的同時按壓在處於前述卡止狀態之前述突起上,而使前述突起在前述斜邊上滑動,藉此旋轉前述活塞板之旋轉力作用於前述活塞板,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述各開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微型針施作器還具備制動器,前述制動器限制前述解除手段的驅動,從而防止前述解除手段通過前述貫穿孔而與處於前述卡止狀態之前述突起接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以能夠沿前述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前述主體部的外側, 在對前述解除手段賦予按壓力而前述解除手段從前述主體部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移動時,前述解除手段藉由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來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具有:第1解除構件,係以能夠沿前述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前述主體部的外側;以及第2解除構件,係以能夠沿前述主體部的周方向旋轉之方式配置於前述主體部與前述第1解除構件之間,在前述第2解除構件設置朝向前述主體部突出並且能夠與前述活塞板的前述突起卡合之第1卡合突起、以及朝向前述第1解除構件突出之第2卡合突起,在前述第1解除構件設置收容前述第2卡合突起之收容開口部,前述收容開口部具有從與前述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前述軸方向傾斜延伸之邊,在對前述第1解除構件賦予按壓力而前述第1解除構件從前述主體部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移動時,前述第2卡合突起一邊與前述收容開口部的前述邊抵接的同時一邊在前述邊上滑動,藉此前述第1解除構件旋轉前述第2解除構件,伴隨前述第2解除構件的旋轉,前述第1卡合突起一邊與前述活塞板的前述突起卡合的同時一邊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且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述各開 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解除手段以能夠沿前述軸方向移動之方式安裝於前述主體部的外側,在前述解除手段設置有:位於前述活塞板的前述突起的上方位置並且朝向前述活塞板的前述突起突出之卡合突起,前述卡合突起具有從與前述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前述軸方向傾斜延伸並且與前述活塞板的前述突起相向之邊,在對前述解除手段賦予按壓力而前述解除手段從前述主體部的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移動時,前述卡合突起的前述邊一邊與前述活塞板的前述突起卡合的同時一邊對前述活塞板賦予旋轉力,且前述各突起從前述卡止手段到達前述各開口部而解除前述卡止狀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微型針施作器還具備與到達皮膚的前述作用位置之前述活塞板卡合之卡合片。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中,前述非線性螺旋彈簧係圓錐螺旋彈簧。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微型針施作器,其 中,構成前述圓錐螺旋彈簧之金屬線從前述圓錐螺旋彈簧的中心線的延伸方向觀察時未相疊合。
TW102145132A 2012-12-21 2013-12-09 Microneedle applicator TWI6173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0198 2012-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4505A TW201434505A (zh) 2014-09-16
TWI617332B true TWI617332B (zh) 2018-03-11

Family

ID=50978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5132A TWI617332B (zh) 2012-12-21 2013-12-09 Microneedle applicator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913970B2 (zh)
EP (1) EP2937111B1 (zh)
JP (1) JP6158838B2 (zh)
KR (1) KR102158891B1 (zh)
CN (1) CN104955517B (zh)
ES (1) ES2788517T3 (zh)
TW (1) TWI617332B (zh)
WO (1) WO20140978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480278T1 (de) 2005-09-12 2010-09-15 Unomedical As Einfürungssystem für ein infusionsset mit einem ersten und zweiten federeinheit
CN102844060A (zh) 2010-03-30 2012-12-26 犹诺医药有限公司 医疗装置
WO2012123274A1 (en) 2011-03-14 2012-09-20 Unomedical A/S Inserter system with transport protection
US11197689B2 (en) 2011-10-05 2021-12-14 Unomedical A/S Inserter for simultaneous insertion of multiple transcutaneous parts
EP2583715A1 (en) 2011-10-19 2013-04-24 Unomedical A/S Infusion tub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CN104245041B (zh) * 2012-04-05 2016-08-17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穿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434521B2 (ja) * 2013-09-05 2018-12-05 サノフィ−アベンティス・ドイチュラント・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針挿入装置用の駆動機構
JP6215343B2 (ja) 2013-11-05 2017-10-18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タ
EP3192556A4 (en) 2014-09-11 2018-05-09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Microneedle device
SG11201702779PA (en) 2014-10-27 2017-05-30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Microneedle device containing recombinant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JP6677170B2 (ja) 2014-12-16 2020-04-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針状体
WO2016162449A1 (de) * 2015-04-07 2016-10-13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Mikronadelsystem zur applikation von flüssigen formulierungen
FR3038232B1 (fr) * 2015-06-30 2017-07-28 Crossject Dispositif d’injection sans aiguille equipe d’un ressort de compression
EP3345648A4 (en) * 2015-09-02 2019-04-17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APPLICATOR
US11357912B2 (en) 2016-01-19 2022-06-14 Unomedical A/S Cannula and infusion devices
WO2018056584A1 (ko) 2016-09-21 2018-03-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피부 상태 측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AU2018326619B2 (en) 2017-08-30 2024-04-18 Pirouette Medical Inc. Compact auto-injector
WO2019071129A1 (en) 2017-10-05 2019-04-11 Pirouette Medical LLC PROTECTIVE HOUSING FOR A SELF-INJECTOR
WO2019107092A1 (ja) 2017-11-30 2019-06-06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タ、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キット
CN108744256B (zh) * 2018-03-07 2020-12-01 王昱捷 治疗人体足部鸡眼、胼胝的二次按压式皮下给药器
JP7069973B2 (ja) * 2018-03-30 2022-05-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穿刺器具
KR102175310B1 (ko) * 2018-08-28 2020-11-06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슈팅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모듈 및 이의 어플리케이터
DE102019200563A1 (de) * 2019-01-17 2020-07-23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Applikator
DE102019200561A1 (de) * 2019-01-17 2020-07-23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Träger
AU2020279722A1 (en) 2019-05-20 2021-11-18 Unomedical A/S Rotatable infusion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EP4021553A1 (de) * 2019-08-27 2022-07-06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Mikroarray applikator sowie verfahren zum verschieben eines auf mikroarray einwirkenden stempels
CN212038593U (zh) * 2019-12-02 2020-12-01 苏州纳生微电子有限公司 给药连接头及给药装置
KR102368260B1 (ko) * 2020-01-09 2022-03-02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마이크로니들 어플리케이터
US20230191099A1 (en) * 2020-02-20 2023-06-22 Jubilee Biotech Co., Ltd. Applicator for drug delivery and microneedle patch used therefor
KR102546698B1 (ko) * 2020-11-20 2023-06-23 울산과학기술원 마이크로니들 어플리케이터
CN114796839B (zh) * 2022-04-19 2024-05-03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重力加载的微针进针器
WO2023250117A2 (en) * 2022-06-24 2023-12-28 Vaxess Technologies, Inc. Applicator for medicament patc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39805A1 (en) * 2004-06-10 2008-02-14 Frederickson Franklyn L Patch Application Device and Kit
WO2011075105A1 (en) * 2009-12-16 2011-06-23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Self-injection device
TW201231109A (en) * 2010-10-07 2012-08-01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Applic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184A (ja) 1986-06-30 1988-01-14 Komatsu Ltd 気体レ−ザ装置の放電回路
US6503231B1 (en) * 1998-06-10 2003-01-07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Microneedle device for transport of molecules across tissue
GB9817662D0 (en) 1998-08-13 1998-10-07 Crocker Peter J Substance delivery
JP4104975B2 (ja) 2000-10-13 2008-06-18 アルザ・コーポレーシヨン 衝撃適用装置用の微小突起部材保持器
ES2324461T3 (es) * 2000-10-13 2009-08-07 Alza Corporation Aparato y procedimiento para perforar la piel con microprotuberancias.
US6945952B2 (en) 2002-06-25 2005-09-20 Theraject, Inc. Solid solution perforator for drug delivery and other applications
EP1534376B1 (en) * 2002-06-25 2016-08-31 Theraject, Inc. Rapidly dissolving micro-perforator for drug delivery and other applications
EP1706171A1 (en) 2003-12-29 2006-10-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dical devices and kits including same
AU2012201016B2 (en) 2004-11-18 2012-10-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ow-profile microneedle array applicator
DE112005003525T5 (de) * 2005-03-28 2008-02-07 Harmonic Drive Systems Inc. Elektromagnetische Bremsvorrichtung
JP2006276200A (ja) 2005-03-28 2006-10-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US10035008B2 (en) 2005-04-07 2018-07-3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tool feedback sensing
JP5144510B2 (ja) * 2005-06-27 2013-02-13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適用装置
US9119945B2 (en) 2006-04-20 2015-09-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evice for applying a microneedle array
JP5052293B2 (ja) 2007-10-31 2012-10-17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ーの保守運転装置
WO2009107806A2 (ja) 2008-02-29 2009-09-03 株式会社メドレックス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皮膚内への挿入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する補助器具
TWI449551B (zh) 2009-01-30 2014-08-21 Terumo Corp 注射針組合體以及藥劑注射裝置
JP5709137B2 (ja) 2009-02-23 2015-04-30 株式会社 メドレックス 剣山型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アプリケーター
US9033898B2 (en) * 2010-06-23 2015-05-19 Seventh Sense Biosystems, Inc. Sampling devices and methods involving relatively little pain
JP2010211890A (ja) * 2009-03-12 2010-09-24 Nec Corp カートリッジ収納マガジン
WO2010125551A2 (en) 2009-04-29 2010-11-04 Janisys Limited A micro-needle device and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applying a micro-needle element to a site on the skin of a subject
KR101111144B1 (ko) * 2010-02-08 2012-02-15 (주)프레스티지 메디케어 의료용 침술장치
CN102971038B (zh) 2010-05-04 2016-02-03 考里安国际公司 微针施加器
JP2012100783A (ja) 2010-11-08 2012-05-31 Nanbu Plastics Co Ltd 薬液供給装置
US8540672B2 (en) 2010-12-22 2013-09-24 Valeritas, Inc. Microneedle patch applicator
WO2012141759A1 (en) * 2011-03-03 2012-10-18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Compact spring inserter for drug delivery infusion set
KR101973824B1 (ko) 2011-07-27 2019-04-29 히사미쓰 세이야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어플리케이터
JP6265740B2 (ja) 2011-10-06 2018-01-24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アプリケー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39805A1 (en) * 2004-06-10 2008-02-14 Frederickson Franklyn L Patch Application Device and Kit
WO2011075105A1 (en) * 2009-12-16 2011-06-23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Self-injection device
TW201231109A (en) * 2010-10-07 2012-08-01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Applic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13970B2 (en) 2018-03-13
JP6158838B2 (ja) 2017-07-05
JPWO2014097837A1 (ja) 2017-01-12
CN104955517A (zh) 2015-09-30
WO2014097837A1 (ja) 2014-06-26
KR20150100707A (ko) 2015-09-02
US20150314117A1 (en) 2015-11-05
EP2937111A1 (en) 2015-10-28
EP2937111B1 (en) 2020-03-18
KR102158891B1 (ko) 2020-09-22
TW201434505A (zh) 2014-09-16
CN104955517B (zh) 2017-09-26
EP2937111A4 (en) 2016-12-21
ES2788517T3 (es) 2020-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7332B (zh) Microneedle applicator
JP6832969B2 (ja) 微小突起アプリケータ
EP3097942A1 (en) Microneedle unit and microneedle assembly
JP5663792B2 (ja) 剣山型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アプリケータデバイス
EP2906284B1 (en) Force-controlled applicator for applying a microneedle device to skin
KR101808635B1 (ko) 미세 바늘을 위한 어플리케이터
EP3003458B1 (en) Microneedle injec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a dual cover
JP2016517707A (ja) カウンタ組立体を備えている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プリケータ
CN103874518A (zh) 一体化微针阵列递送系统
US8888757B2 (en) Active microneedle array
JP6489025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EP3141278A1 (en) Micro-needle unit
EP3067088B1 (en) Applicator
EP4108287A1 (en) Microneedle array unit
WO2014126101A1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KR102249513B1 (ko) 캔들형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702687B2 (en) Microneedle unit
US20180078513A1 (en)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device
KR102198437B1 (ko) 슈팅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및 이의 어플리케이터
KR20190107538A (ko) 마이크로니들 어플리케이터
KR20190107537A (ko) 적층형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및 적층형 마이크로구조체 어플리케이터
Kirkby et al. Assessment of Microneedles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Mahapatra et al.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Using Some Novel Penetration Enhancement Techniques-A Critical Review.(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