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2627B - 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2627B
TWI602627B TW104142968A TW104142968A TWI602627B TW I602627 B TWI602627 B TW I602627B TW 104142968 A TW104142968 A TW 104142968A TW 104142968 A TW104142968 A TW 104142968A TW I602627 B TWI602627 B TW I6026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nch
mold
bending
temporary
top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2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4142A (zh
Inventor
麻生敏光
田中康治
宮城隆司
小川操
山本忍
Original Assignee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4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4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2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262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8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other parts for vehicles, e.g. cowlings, mud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06Deep-drawing articles from a strip in several steps, the articles being coherent with the strip during the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6Deep-drawing for making peculiarly, e.g. irregularly, shap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30Deep-drawing to finish articles formed by deep-dra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7/00Making rigid structural elements or units, e.g. honeycomb structures
    • B21D47/01Making rigid structural elements or units, e.g. honeycomb structures beam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 Press-Shaping Or Shaping Using Conveyers (AREA)

Description

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有關於呈帽形截面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發明背景
構成自動車車體之結構的構造構件,已知例如前邊樑般呈帽形截面形狀的沖壓成形零件(本說明書中也稱為「帽形截面零件」)。又,如此之帽形截面零件,是藉著對作為素材的金屬板(例如鋼板)施行沖壓加工(引伸加工)等而形成的(例如,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3-103306號、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4-154859號、及日本專利公開公報2006-015404號)。
發明概要
不過,在製造帽形截面零件時,有時會使呈截面帽形狀的暫時成形品成形,對該暫時成形品施行2次加工,藉此來變更暫時成形品的高度,而製造帽形截面零件。例 如,在2次加工中,將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進行折曲伸展而使暫時成形品的高度變高,再將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進行折曲回復而使暫時成形品的高度變低,來製造帽形截面零件。
然而,在2次加工中,例如,若同時進行上述折曲伸展及折曲回復,則會有在進行折曲伸展及折曲回復的縱壁部邊界部分產生破裂等的可能性。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考慮上述事實,得到一種可以抑制破裂等的產生並且變更暫時成形品之高度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可解決上述課題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具備有:夾持步驟,把沖壓成形為帽形截面形狀的長尺狀之暫時成形品中之一對縱壁配置在衝頭之寬方向外側,並且,藉由前述衝頭與襯墊夾持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頂板;折曲伸展步驟,在前述夾持步驟後,設在前述襯墊之寬方向兩側的模具對前述暫時成形品往前述衝頭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前述模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往與前述頂板為相反側進行折曲伸展;及折曲回復步驟,在前述夾持步驟後,設在前述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夾持具對前述暫時成形品往前述襯墊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前述夾持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往前述頂板側進行折曲回復。
根據可解決上述課題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 法,在夾持步驟中,藉由衝頭與襯墊來夾持沖壓成形為截面帽形狀的長尺狀之暫時成形品中的頂板。此時,暫時成形品中的一對縱壁,是配置在衝頭之寬方向外側。然後,在折曲伸展步驟中,於夾持步驟後,設在襯墊之寬方向兩側的模具對暫時成形品往衝頭側相對地移動,藉由模具將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朝與頂板為相反側進行折曲伸展。藉此,使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的高度變更為較高。
另一方面,在折曲回復步驟中,於夾持步驟後,設在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夾持具對暫時成形品往襯墊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夾持具將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朝頂板側進行折曲回復。藉此,使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的高度變更為較低。
而且,當縱壁中進行折曲伸展的部分與進行折曲回復的部分,在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上為鄰接之時,在折曲伸展步驟後進行折曲回復步驟,或者,在折曲回復步驟後進行折曲伸展步驟,藉此,可抑制縱壁中進行折曲伸展的部分與進行折曲回復的部分之邊界部分產生破裂等。又,使縱壁中進行折曲伸展的部分與進行折曲回復的部分,在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上為分離,藉此,即使同時進行折曲伸展與折曲回復,也可以抑制折曲回復步驟對於縱壁之折曲伸展部分的影響,並且,可抑制折曲伸展步驟對於縱壁之折曲回復部分的影響。藉由以上,可以抑制破裂等的產生並且可變更暫時成形品的高度。
根據本揭示內容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具有可抑制破裂等的產生並且可變更暫時成形品高度的優異效果。
10、70、70-1、100、110、120、130、140、150、501‧‧‧暫時彎曲零件
11、102、112、122、132、142、152、501c、702、722‧‧‧頂板
11a、122a、702a‧‧‧凸狀彎曲部
11b、132a、722a‧‧‧凹狀彎曲部
12a、12b、104、106、114、116、124a、124b、134a、134b、144、146、154、156、501a、501b、704a、704a-1、704a-2、704b、704b-1、704b-2、724、724-1、724-2‧‧‧縱壁
13a、13b、108a、108b、118a、118b、126a、126b、136a、136b、 148a、148b、158a、158b、501d、501e、706a、706a-1、706a-2、706b、706b-1、706b-2、726、726-1、726-2、810a、810b‧‧‧凸緣
14a、14b、15a、15b、102a、102b、112a、112b、128a、128b、129a、129b、133a、133b、135a、135b、142a、142b、708a、708b、709a、709b、723、725‧‧‧稜線
16a、16b‧‧‧稜線14a、14b之與凸狀彎曲部11a相對應的部位
17a、17b‧‧‧稜線14a、14b之與凹狀彎曲部11b相對應的部位
72、601‧‧‧素材金屬板
72-1‧‧‧預備加工金屬板
74‧‧‧凸狀部
201‧‧‧素材金屬板
301‧‧‧拉伸板
301a‧‧‧凹狀彎曲部的頂板
301b‧‧‧凸狀彎曲部之凸緣
301c‧‧‧凸狀彎曲部的頂板
301d‧‧‧凹狀彎曲部之凸緣
301e、301e‧‧‧長方向之兩端部
500、600、710‧‧‧製造裝置
502、602‧‧‧暫時成形用模具
502a‧‧‧凹部
503、603‧‧‧暫時成形用襯墊
504、604‧‧‧暫時成形用衝頭
505、605‧‧‧暫時成形用坯料夾
506‧‧‧襯墊加壓裝置
507‧‧‧坯料夾加壓裝置
509‧‧‧移動裝置
601a‧‧‧中央部分
601b、601c‧‧‧寬方向的兩側部分
700、720‧‧‧中間彎曲零件
711、711-1、711-2‧‧‧中間成形用模具
711a‧‧‧凹部
712‧‧‧中間成形用襯墊
713‧‧‧中間成形用衝頭
713a‧‧‧凸緣成形部
714、714-1‧‧‧中間成形用夾持具
715‧‧‧襯墊加壓裝置
716‧‧‧夾持具加壓裝置
800‧‧‧完成彎曲零件
802‧‧‧頂板
804a、804b‧‧‧第1縱壁
806a、806b‧‧‧橫壁
808a、808b‧‧‧第2縱壁
822‧‧‧正寸用模具
824‧‧‧成形凹部
824a‧‧‧第1凹部
824b‧‧‧第2凹部
826‧‧‧正寸用衝頭
828‧‧‧支持構件
828a‧‧‧支持部
830‧‧‧收容凹部
832‧‧‧正寸用襯墊
A、B‧‧‧箭號
b‧‧‧間隙
C‧‧‧2點鏈線
D-D‧‧‧截線
W‧‧‧剪切皺紋
W1‧‧‧完成彎曲零件800之第1縱壁804a、804b的部位中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
W2‧‧‧完成彎曲零件800之第2 縱壁808a、808b的部位中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
W3‧‧‧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
W4‧‧‧第1凹部824a的寬度尺寸
【圖1A】圖1A是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中的第1步驟而成形的暫時彎曲零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B】圖1B是從上方來看圖1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1C】圖1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1D】圖1D是從長方向一側來看圖1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正面圖。
【圖2】圖2是用以說明與凹狀彎曲部及凸狀彎曲部相對應之部位的稜線的對應於圖1A之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3A】圖3A是顯示成形前之素材金屬板的立體圖。
【圖3B】圖3B是顯示拉伸板的立體圖。
【圖4】圖4是顯示在拉伸板中容易產生破裂或皺紋之部位的對應於圖3B的立體圖。
【圖5】圖5是將第1步驟中所使用之製造裝置的重要部位分解顯示的分解立體圖。
【圖6A】圖6A是顯示圖5所示之製造裝置加工開始時之 階段的截面圖。
【圖6B】圖6B是顯示在圖5所示之製造裝置中,藉由模具及襯墊、夾持具及衝頭來夾持及拘束住素材金屬板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6C】圖6C是顯示從圖6B所示之階段壓入衝頭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6D】圖6D是顯示從圖6C所示之階段更加壓入衝頭,衝頭對於模具完全地壓入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7】圖7是將第1步驟中所使用之其他製造裝置分解而顯示的分解立體圖。
【圖8A】圖8A是顯示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加工開始時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8B】圖8B是顯示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中,藉由模具及襯墊、夾持具及衝頭來夾持及拘束住素材金屬板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8C】圖8C是顯示從圖8B所示之階段壓入衝頭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8D】圖8D是顯示從圖8C所示之階段更加壓入衝頭,衝頭對於模具完全地壓入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9A】圖9A是顯示用來說明將衝頭完全地壓入模具,使素材金屬板成形為暫時彎曲零件之後,從模型取出暫時彎曲零件時可能產生之問題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9B】圖9B是顯示從圖9A所示之狀態使衝頭相對於模具後退之階段下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9C】圖9C是顯示從圖9B所示之狀態使衝頭相對於模具完全地後退之階段下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10A】圖10A是顯示將衝頭完全地壓入模具之狀態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10B】圖10B是顯示從圖10A所示之狀態使衝頭相對於模具後退之階段下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10C】圖10C是顯示從圖10B所示之狀態使衝頭相對於模具完全地後退之階段下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11A】圖11A是顯示以將衝頭完全地壓入模具之狀態來表示之模型的截面圖。
【圖11B】圖11B是顯示從圖11A所示之狀態使衝頭相對於模具後退之階段下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11C】圖11C是顯示從圖11B所示之狀態使衝頭相對於模具完全地後退之階段下的模型的截面圖。
【圖12A】圖12A是顯示藉由第1步驟所成形之其他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2B】圖12B是從上方來看圖12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12C】圖12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2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12D】圖12D是從長方向一側來看圖12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正面圖。
【圖13A】圖13A是顯示藉由第1步驟所成形之其他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3B】圖13B是從上方來看圖13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13C】圖13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3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13D】圖13D是從底面側來看圖13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4A】圖14A是顯示藉由第1步驟所成形之其他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4B】圖14B是從上方來看圖14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14C】圖14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4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14D】圖14D是從長方向另一側來看圖14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正面圖。
【圖15A】圖15A是顯示藉由第1步驟所成形之其他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5B】圖15B是從上方來看圖15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15C】圖15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5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15D】圖15D是從長方向另一側來看圖15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正面圖。
【圖16A】圖16A是顯示藉由第1步驟所成形之其他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6B】圖16B是從上方來看圖16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16C】圖16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6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16D】圖16D是從底面側來看圖16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7A】圖17A是顯示藉由第1步驟所成形之其他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7B】圖17B是從上方來看圖17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17C】圖17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7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17D】圖17D是從底面側來看圖17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8A】圖18A是顯示施行預備加工之前的素材金屬板的立體圖。
【圖18B】圖18B是顯示施行了預備加工之素材金屬板的立體圖。
【圖18C】圖18C是顯示由施行了預備加工之素材金屬板所成形的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18D】圖18D是顯示修整了圖18C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9】圖19是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中的第2步驟所加工之中間彎曲零件之一例的 立體圖。
【圖20】圖20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19所示之中間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21】圖21是顯示在第2步驟中所使用之製造裝置的重要部位的立體圖。
【圖22A】圖22A是顯示圖21所示之製造裝置加工開始時之階段的立體圖。
【圖22B】圖22B是顯示從圖22A所示之階段使襯墊與模具移動,藉由襯墊與衝頭來夾持及拘束住暫時彎曲零件之頂板之階段的立體圖。
【圖22C】圖22C是顯示從圖22B所示之階段使模具往衝頭側相對移動而將暫時彎曲零件長方向一側之縱壁進行折曲伸展的折曲伸展步驟之階段的立體圖。
【圖22D】圖22D是顯示從圖22C所示之階段使夾持具往模具側相對移動而將暫時彎曲零件長方向另一側之縱壁進行折曲回復的折曲回復步驟之階段的立體圖。
【圖23】圖23是顯示在圖22B所示之階段中,藉由襯墊與衝頭來夾持及拘束住暫時彎曲零件的頂板長方向一側之部分之狀態的截面圖(圖22B之23-23線截面圖)。
【圖24】圖24是顯示在圖22B所示之階段中,藉由襯墊與衝頭來夾持及拘束住暫時彎曲零件的頂板長方向另一側之部分之狀態的截面圖(圖22B之24-24線截面圖)。
【圖25】圖25是顯示圖22D所示之折曲回復步驟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26A】圖26A是顯示在第2步驟中將暫時彎曲零件加工前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26B】圖26B是顯示藉由第2步驟之折曲伸展步驟所加工的暫時彎曲零件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27】圖27是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中的第3步驟所加工之完成彎曲零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8】圖28是從長方向來看顯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中的第3步驟所加工之完成彎曲零件之一例的截面圖(圖27之28-28線截面圖)。
【圖29A】圖29A是顯示在第3步驟所使用之製造裝置中,藉由支持構件從裝置下側支持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的階段的截面圖。
【圖29B】圖29B是顯示從圖29A所示之階段,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嵌入模具之第1凹部,而被模具及支持構件夾持及拘束住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29C】圖29C是顯示從圖29B所示之階段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的階段的截面圖。
【圖29D】圖29D是顯示從圖29C所示之階段更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衝頭對於模具完全地壓入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30A】圖30A是顯示在第3步驟所使用之其他製造裝置中,藉由支持構件從裝置下側支持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的階段的截面圖。
【圖30B】圖30B是顯示從圖30A所示之階段,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嵌入模具之第1凹部,而被模具及支持構件夾持及拘束住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30C】圖30C是顯示從圖30B所示之階段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的階段的截面圖。
【圖30D】圖30D是顯示從圖30C所示之階段更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衝頭對於模具完全地壓入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31A】圖31A是顯示在第3步驟所使用之其他製造裝置中,藉由支持構件從裝置下側支持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的階段的截面圖。
【圖31B】圖31B是顯示從圖31A所示之階段,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嵌入模具之第1凹部,而被模具及支持構件夾持及拘束住之階段的截面圖。
【圖31C】圖31C是顯示從圖31B所示之階段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的階段的截面圖。
【圖31D】圖31D是顯示從圖31C所示之階段更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衝頭對於模具完全地壓入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32A】圖32A是顯示在第3步驟所使用之其他製造裝置中,藉由支持構件從裝置下側支持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之階段的對應於圖31A的截面圖。
【圖32B】圖32B是顯示從圖32A所示之階段,中間彎曲零件之頂板嵌入模具之第1凹部,而被模具及支持構件夾 持及拘束住之階段的對應於圖31B的截面圖。
【圖32C】圖32C是顯示從圖32B所示之階段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的階段的對應於圖31C的截面圖。
【圖32D】圖32D是顯示從圖32C所示之階段更將衝頭壓入模具之第2凹部,衝頭對於模具完全地壓入之狀態的對應於圖31D的截面圖。
【圖33A】圖33A是示意地顯示產生於縱壁之應力的暫時彎曲零件之立體圖。
【圖33B】圖33B是顯示產生於縱壁之剪切皺紋的暫時彎曲零件之立體圖。
【圖33C】圖33C是顯示產生於縱壁之剪切皺紋的暫時彎曲零件之側面圖。
【圖34A】圖34A是顯示用來說明用以防止剪切皺紋產生之各部位的尺寸等的製造裝置之截面圖。
【圖34B】圖34B是顯示用來說明用以防止剪切皺紋產生之各部位的尺寸等的暫時彎曲零件之截面的截面圖。
【圖34C】圖34C是顯示用來說明用以防止剪切皺紋產生之各部位的尺寸等的製造裝置之截面圖。
【圖34D】圖34D是顯示用來說明用以防止剪切皺紋產生之各部位的尺寸等的暫時彎曲零件之截面的截面圖。
【圖35】圖35是用以說明在第1步驟中變更了各種參數時的暫時彎曲零件之皺紋產生狀況的表。
【圖36A】圖36A是顯示藉由圖5所示之製造裝置所製造之暫時彎曲零件的立體圖。
【圖36B】圖36B是從上方來看圖36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平面圖。
【圖36C】圖36C是從寬方向一側來看圖36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側面圖。
【圖36D】圖36D是從長方向一側來看圖36A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的正面圖。
【圖37】圖37是顯示圖35之表中的間隙的模型之截面圖。
【圖38】圖38是用以說明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中的第2步驟所加工的中間彎曲零件之其他例的側面圖。
【圖39】圖39是顯示在圖21所示之製造裝置的變形例中,藉由襯墊與衝頭夾持及拘束住暫時彎曲零件之頂板長方向一側的部分之狀態的對應於圖23的截面圖。
【圖40】圖40是顯示在圖21所示之製造裝置的變形例中,藉由襯墊與衝頭夾持及拘束住暫時彎曲零件之頂板長方向另一側的部分之狀態的對應於圖24的截面圖。
【圖41】圖41是顯示在圖21所示之製造裝置的變形例中,折曲回復步驟之階段的對應於圖25的截面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使用圖示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有:第1步驟(剪切成形步驟),使暫時成形品成形的「暫時成形步驟」; 第2步驟(中間步驟),將暫時成形品加工(成形)而變更暫時成形品的高度;以及第3步驟,將經過了第2步驟之暫時成形品進行正寸的「正寸步驟」。以下,說明上述各步驟。另外,在圖示中對於同一構件等附加同一符號,在以下的說明中對於同一構件先前已說明過者,會省略適當說明。
(關於第1步驟)
如圖5所示,在第1步驟中,藉由製造裝置500對於素材金屬板601實施引伸加工,藉此,使作為「暫時成形品」及「彎曲構件」的暫時彎曲零件10(參照圖2)成形。以下,先說明暫時彎曲零件10的構成,接著說明製造裝置500,然後再說明第1步驟。
(暫時彎曲零件10的構成)
如圖1A~圖1D及圖2所示,暫時彎曲零件10是由拉伸強度為200MPa以上、1960MPa以下的高強度鋼板構成的。此暫時彎曲零件10,是形成為長尺狀,並且,在從長方向看來的截面視角下是形成為帽形狀。具體而言,暫時彎曲零件10具備有:朝長方向延伸的頂板11、以及從頂板11之寬方向兩側分別向著下側(頂板11之板厚一側)屈曲而延伸的縱壁12a、12b。又,暫時彎曲零件10具備有:從縱壁12a、12b之下端(與頂板11為相反側之端)往頂板11之寬方向外側分別屈曲而延伸的凸緣13a、13b。
在頂板11與各縱壁12a、12b之間,形成有沿著暫時彎曲零件10之長方向延伸的稜線14a、14b。又,在各縱壁12a、12b與凸緣13a、13b之間,形成有沿著暫時彎曲零 件10之長方向延伸的稜線15a、15b。
稜線14a、14b與稜線15a、15b是略呈平行地延伸設置。亦即,從凸緣13a、13b往上側(頂板11之板厚另一側)分別延伸的縱壁12a、12b之高度,是沿著暫時彎曲零件10之長方向略呈一定。
如圖2所示,在頂板11的一部份,在側面觀看,形成有朝帽形之橫截面的外側、亦即朝頂板11之外表面側(板厚方向另一側)呈弧狀地彎曲的凸狀彎曲部11a,而在頂板11其他的一部分,則形成有朝帽形之橫截面形狀的內側、亦即朝頂板11之內表面側(板厚方向一側)呈弧狀地彎曲的凹狀彎曲部11b。在凸狀彎曲部11a、凹狀彎曲部11b,頂板11與縱壁12a、12b之間的稜線14a、14b也會在與凸狀彎曲部11a、凹狀彎曲部11b相對應的部位16a、16b及17a、17b呈弧狀地彎曲。在此,「弧狀」並非限定於完全的圓之一部分,例如也可為橢圓、雙曲線、正弦曲線等其他曲線的一部分。
以上所說明的暫時彎曲零件10,是藉由對於圖3A所示之「金屬板」的矩形狀之素材金屬板201實施引伸加工而形成拉伸板301(參照圖3B),並藉由修整此拉伸板301不需要的部分而形成的。
不過,在經過引伸加工而製造呈帽形截面的暫時彎曲零件10時,會如圖4所示,在使拉伸板301成形的階段,在拉伸板301之凹狀彎曲部的頂板301a及凸狀彎曲部之凸緣301b,材料會剩下而容易產生皺紋。為了抑制皺紋的產 生,已知以下的方法很有效:藉由提高坯料夾的加壓力,或者在坯料夾追加形成拉伸圓緣(drawbead)的部位等,來提高成形過程中素材金屬板201周圍的拘束,而抑制素材金屬板201流入坯料夾內。
但是,若強化抑制素材金屬板201流入坯料夾內,則在拉伸板301之凸狀彎曲部的頂板301c、凹狀彎曲部之凸緣301d、長方向之兩端部301e、301e等各部位,板厚會大幅地減少,當素材金屬板201為延展性特別低的材料(例如高張力鋼)時,這些部位可能會產生破裂。
因此,為了使如構成車體結構之一部分的前邊樑等般的呈帽形截面之彎曲零件,藉由引伸成形之沖壓成形,不會產生皺紋及破裂地進行製造,使用延展性較低的高強度材料來作為素材金屬板201會較為困難,而不得不使用延展性較高的低強度材料。
不過,藉由使用本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500經過後述之第1步驟,可以抑制上述皺紋或破裂的產生。
(關於製造裝置500)
接著說明製造裝置500。圖5中,顯示了用來使用於製造作為「暫時成形品」之暫時彎曲零件501的製造裝置500之分解立體圖。另外,暫時彎曲零件501的構成與上述暫時彎曲零件10(參照圖1A)為大致相同的構成。又,圖6A是顯示圖5所示之製造裝置加工開始時的截面圖,圖6B是顯示在圖5所示之製造裝置中,素材金屬板601被夾持及拘束於暫時成形用模具502及暫時成形用襯墊503、與暫時成形用坯 料夾505及暫時成形用衝頭504之間的階段的截面圖,圖6C是顯示從圖6B所示之階段壓入暫時成形用衝頭504的階段的截面圖,此外,圖6D是顯示從圖6C所示之階段更加壓入暫時成形用衝頭504,暫時成形用衝頭504已對於暫時成形用模具502完全地壓入的狀態的截面圖。
如圖5所示,製造裝置500是構成為包含有:具有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及凸緣501d、501e中各個外表面側的形狀相對應之形狀的暫時成形用模具502(以下,僅稱為「模具502」)、以及具有與頂板501c之外表面側的形狀相對應之形狀的暫時成形用襯墊503(以下,僅稱為「襯墊503」)。又,製造裝置500具備有:暫時成形用衝頭504(以下,僅稱為「衝頭504」),配置成與模具502及襯墊503相對向,具有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頂板501c、縱壁501a、501b中各個內表面側之形狀相對應的形狀;以及作為「暫時成形用夾持具」之暫時成形用坯料夾505(以下,僅稱為「坯料夾505」),具有與凸緣501d、501e之內表面側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
如圖6A~圖6D所示,模具502與衝頭504,是朝裝置上下方向相對向地配置,模具502配置於衝頭504之裝置上側。在此模具502之寬方向(紙面上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朝裝置下側(衝頭504側)開放的凹部502a。又,模具502之凹部502a的內周面,為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參照圖5)外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此外,模具502之寬方向的兩側部分中的裝置下側(坯料夾505 側)之端面,為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凸緣501d、501e的上面(縱壁501a、501b(參照圖5)側之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又,形成於模具502的凹部502a之閉止端(上端),固定有後述之襯墊加壓裝置506。此外,模具502與例如氣墊、油壓裝置、彈簧、電動驅動裝置等之移動裝置509相連結。而且,藉由移動裝置509作動,模具502可朝裝置上下方向移動。
襯墊503是配置在形成於模具502的凹部502a內,此襯墊503與例如氣墊、油壓裝置、彈簧、電動驅動裝置等之襯墊加壓裝置506相連結。又,襯墊503之衝頭504側的面,為包含暫時彎曲零件501之頂板501c(參照圖5)外表面之形狀的成形面。而且,藉由襯墊加壓裝置506作動,襯墊503可朝向衝頭504側按壓,將素材金屬板601之寬方向(紙面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601a加壓夾持在襯墊503與衝頭504之間。
衝頭504是藉著使在下模中與襯墊503朝上下方向相對向的部位,朝向襯墊503側呈凸狀而形成的,在此衝頭504的側方,固定有後述之坯料夾加壓裝置507。又,衝頭504的外面,為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及頂板501c(參照圖5)之各內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
坯料夾505與例如氣墊、油壓裝置、彈簧、電動驅動裝置等作為夾持具加壓裝置之坯料夾加壓裝置507相連結。又,坯料夾505中之裝置上側(模具502側)的端面,為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凸緣501d、501e的下面(與縱壁501a、 501b(參照圖5)為相反側之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而且,藉由坯料夾加壓裝置507作動,坯料夾505會向著模具502側按壓,使素材金屬板601之寬方向的兩側部分601b、601c被模具502與坯料夾505加壓夾持。
接著,說明藉由上述製造裝置500來沖壓素材金屬板601的第1步驟。
首先,如圖6A所示,將素材金屬板601配置於模具502及襯墊503、與衝頭504及坯料夾505之間。
接著,如圖6B所示,素材金屬板601的中央部分601a(亦即,在素材金屬板601中會成形為頂板501c(參照圖5)的部分),被襯墊503壓至衝頭504,在兩者間進行加壓及夾持。此外,素材金屬板601的兩側部分601b、601c(亦即,在素材金屬板601中分別成形為縱壁501a、501b及凸緣501d、501e(參照圖5)的部分),被坯料夾505壓至模具502,在兩者間進行加壓及夾持。
又,藉由襯墊加壓裝置506及坯料夾加壓裝置507作動,以預定的按壓力來加壓及夾持素材金屬板601的中央部分601a及兩側部分601b、601c。結果,素材金屬板601的中央部分601a及兩側部分601b、601c,會形成沿著加壓彎曲面之彎曲形狀的彎曲形狀。
在此狀態下,移動裝置509作動,使坯料夾505及模具502往裝置下側移動(下降),藉此,使暫時彎曲零件501成形。又,隨著模具502下降,襯墊加壓裝置506及坯料夾加壓裝置507會朝上下方向縮短。在襯墊加壓裝置506及 坯料夾加壓裝置507朝上下方向縮短時,也會以預定的按壓力加壓素材金屬板601的中央部分601a及兩側部分601b、601c。
如圖6C所示,隨著坯料夾505及模具502往裝置下側移動,被夾持在模具502與坯料夾505之間的素材金屬板601,會流入衝頭504與坯料夾505之間的凹部502a內而漸漸形成縱壁501a、501b(參照圖5)。
然後,如圖6D所示,在坯料夾505及模具502移動預定的距離,縱壁501a、501b的高度成為預定的高度之時點,結束成形。
在此,在圖6A~圖6D所示之例中,是在衝頭504及襯墊503不移動的狀態下,藉由使坯料夾505及模具502往裝置下側移動來使暫時彎曲零件501成形。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也可如下述般地使暫時彎曲零件501成形。
圖7中,顯示了用來製造暫時彎曲零件501的其他的製造裝置600。又,圖8A是顯示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加工開始時之階段的截面圖,圖8B是顯示素材金屬板601被夾持及拘束在圖7所示之製造裝置的暫時成形用模具602(以下,僅稱為模具602)及暫時成形用襯墊603(以下,僅稱為襯墊603)、與暫時成形用坯料夾605(以下,僅稱為坯料夾605)及暫時成形用衝頭604(以下,僅稱為衝頭604)之間之階段的截面圖,圖8C是顯示從圖8B所示之階段壓入衝頭604之階段的截面圖,圖8D是顯示從圖8C所示之階段更加壓入衝頭604,衝頭604對於模具602完全地壓入之狀態的截面圖。
製造裝置600與圖5及圖6A~圖6D所示之帽形截面零件的製造裝置500不同,坯料夾605及衝頭604是設在模具602及襯墊603之裝置上側。在製造裝置600中,在固定模具602、並且坯料夾605也將素材金屬板601壓在模具602而不會移動的狀態下,藉由使襯墊603及衝頭604移動(下降)來形成暫時彎曲零件501。另外,製造裝置600與製造裝置500中,模型之相對動作相同,使用製造裝置500或600都可以使素材金屬板601成形為暫時彎曲零件501。
接著,說明將素材金屬板601沖壓後,亦即,使暫時彎曲零件501成形之後,從製造裝置500(模型)取出暫時彎曲零件501的步驟。
而,如圖9A~圖9C所示,要將暫時彎曲零件501從製造裝置500(模型)脫模,只要從圖6D之狀態使模具502往裝置上側離開衝頭504而在模型之間空出空隙即可。此時,如圖9B及圖9C所示,當分別藉由襯墊加壓裝置506與坯料夾加壓裝置507來加壓襯墊503與坯料夾505,則暫時彎曲零件501在脫模之時,會從襯墊503與坯料夾505承受往彼此相反方向之加壓力,因為這個往相反方向的加壓力,如圖9C所示,暫時彎曲零件501會變形而被壓壞。
因此,如圖10A~圖10C所示,在使素材金屬板601成形為暫時彎曲零件501之後,使坯料夾505與衝頭504不會相對地移動,在坯料夾505不會將已成形的彎曲零件壓在模具502的狀態下,使模具502與襯墊加壓裝置506離開坯料夾505。這時,襯墊503雖會加壓彎曲零件,直到襯墊加 壓裝置506伸長至衝程終點為止,但襯墊加壓裝置506移動一定以上之距離而襯墊加壓裝置506伸長至衝程終點之後,襯墊503會離開衝頭504。藉此,暫時彎曲零件501不會同時地承受來自襯墊503與坯料夾505的加壓,可以使模具502及襯墊503、與坯料夾505及衝頭504分離,而可使暫時彎曲零件501不變形地從模型取出。
其他的實施形態,如圖11A~圖11C所示,在將素材金屬板成形為暫時彎曲零件501之後,使襯墊503不會與模具502相對地移動,襯墊503不會將已成形的暫時彎曲零件501壓在衝頭504。在此狀態下,若使襯墊503與模具502,離開坯料夾505及衝頭504,則直到坯料夾加壓裝置507伸長至衝程終點為止,坯料夾505都會加壓彎曲零件。然後,當模具502移動一定以上之距離而坯料夾加壓裝置507伸長至衝程終點,則之後坯料夾505會離開模具502。藉此,暫時彎曲零件501不會同時地承受來自襯墊503與坯料夾505的加壓,可以使模具502及襯墊503、與坯料夾505及衝頭504分離,而可將暫時彎曲零件501從模型取出。
另一其他的實施形態,雖省略圖示,但是在將素材金屬板成形為暫時彎曲零件501之後,使襯墊503不會與坯料夾505相對地移動,襯墊503不會將已成形的彎曲零件壓在衝頭504。在此狀態下,當使襯墊503與模具502及坯料夾505離開衝頭504,則直到坯料夾加壓裝置507伸長至衝程終點為止,坯料夾505都會加壓暫時彎曲零件501。然後,當模具502移動一定以上之距離而坯料夾加壓裝置507伸長 至衝程終點,則之後坯料夾505會離開模具502。藉此,暫時彎曲零件501不會同時地承受來自襯墊503與坯料夾505的加壓,可使模具502及襯墊503、與坯料夾505及衝頭504分離,而可將暫時彎曲零件501從模型取出。
如此,為了防止脫模時暫時彎曲零件501的損傷,在製造裝置500設置可以防止暫時彎曲零件501同時承受來自襯墊503與坯料夾505之加壓的加壓制限裝置即可。
根據以上,可形成在第1步驟中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501,但可藉由適當地變更製造裝置500之模具502、襯墊503、衝頭504及坯料夾505的設定(形狀等),來變更暫時彎曲零件的形狀。以下,顯示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
(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1)
圖12A~圖12D所示之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100,在平面視角中彎曲成略S字形狀,並且在側面觀看沒有彎曲。此暫時彎曲零件100是構成為包含有:頂板102、沿著頂板102之稜線102a、102b彼此平行地延伸設置的縱壁104、106、以及形成於縱壁104、106之前端的凸緣108a、108b。
如圖12B所示,頂板102是由在平行於圖12B之紙面的平面內彎曲成略S字狀的平板所形成,凸緣108a、108b是相對於頂板102略呈平行地延伸設置,彎曲成略S字狀的平板。此外,縱壁104、106是朝該縱壁104、106之厚度方向彎曲成略S字狀並且彼此平行地配置的彎曲板。
(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2)
如圖13A~圖13D所示,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110,在平面視角中彎曲成略S字形狀,並且在側面視角中也彎曲成略S字狀。此暫時彎曲零件110構成為包含有:頂板112、沿著頂板112之稜線112a、112b彼此平行地延伸設置的縱壁114、116、以及形成於縱壁114、116之前端的凸緣118a、118b。又,頂板112是朝該頂板112之厚度方向彎曲成略S字狀的彎曲板。凸緣118a、118b是相對於頂板112略呈平行地延伸設置,且與頂板112一樣,是朝凸緣118a、118b之厚度方向彎曲成略S字狀的彎曲板。縱壁114、116也是朝該縱壁114、116之厚度方向彎曲成略S字狀的彎曲板。
(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3)
如圖14A~圖14D所示,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120,在側面觀看,長方向的中間部彎曲成弧狀。此暫時彎曲零件120構成為包含有:頂板122、沿著頂板122之稜線128a、128b彼此平行地延伸設置的縱壁124a、124b、以及成形於縱壁124a、124b之前端的凸緣126a、126b。而且,縱壁124a、124b與凸緣126a、126b之間的稜線為稜線129a、129b。
頂板122是由朝該頂板122之厚度方向彎曲的彎曲板所形成,凸緣126a、126b是相對於頂板122略呈平行地延伸設置的彎曲板。又,在頂板122之長方向中間部,形成有朝頂板122之外表面側(板厚方向另一側)彎曲成弧狀的作為「彎曲部」之凸狀彎曲部122a。此外,縱壁124a、124b 是與圖14C之紙面平行的平板。
(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4)
如圖15A~圖15D所示,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130,在側面觀看,與上述變形例3之暫時彎曲零件120相反地彎曲。此暫時彎曲零件130構成為包含有:頂板132、沿著頂板132之稜線133a、133b彼此平行地延伸設置的縱壁134a、134b、以及從縱壁134a、134b前端之稜線135a、135b往寬方向外側分別延伸的凸緣136a、136b。又,在頂板132之長方向中間部,形成有朝頂板132之內表面側(板厚方向一側)呈凸狀地彎曲成弧狀的作為「彎曲部」之凹狀彎曲部132a。而且,凸緣136a、136b是相對於頂板132略呈平行地延伸設置,縱壁134a、134b是與圖15C之紙面平行地配置。
(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5)
如圖16A~圖16D所示,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140,構成為包含有:頂板142、沿著頂板142之稜線142a、142b彼此平行地延伸設置的縱壁144、146、以及成形於縱壁144、146之前端的凸緣148a、148b。頂板142是朝該頂板142之厚度方向彎曲成略S字狀的彎曲板。凸緣148a、148b是相對於頂板142略呈平行地延伸設置的略S字狀之彎曲板。縱壁144、146也是由朝該縱壁144、146之厚度方向彎曲成略S字狀的彎曲板所形成。而且,在本暫時彎曲零件140中,凸緣148a、148b沒有沿著縱壁144、146的全長而延伸設置。也就是說,縱壁144、146包含了不具有凸緣148a、148b的部分。在圖16A~圖16D中,凸緣148a、148b的長度是從暫 時彎曲零件140一方之端部沿著縱壁144、146的下緣部,長度比縱壁144、146的長度還短。此外,凸緣148a是比凸緣148b還長的尺寸。
(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6)
如圖17A~圖17D所示,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150,在側面觀看彎曲成略S字形,並且在平面視角下隨著朝向其之長方向一側而漸漸變寬。此暫時彎曲零件150構成為包含有:頂板152、沿著頂板152之稜線152a、152b彼此平行地延伸設置的縱壁154、156、以及形成於縱壁154、156之前端的凸緣158a、158b。頂板152是由朝該頂板152之厚度方向彎曲成略S字狀的彎曲板所形成。凸緣158a、158b是由與頂板152略呈平行地延伸設置的彎曲板所形成。各縱壁154、156則是如圖24C所示,由在側面觀看彎曲成略S字狀的平板所形成。又,頂板152的寬度,是隨著朝向暫時彎曲零件150一側之端部漸漸變寬。此外,縱壁154與縱壁156,隨著朝向暫時彎曲零件150一側之端部而漸漸分離。
(暫時彎曲零件之變形例7)
圖18D所示之作為暫時成形品的暫時彎曲零件70,是藉由以下而形成的:把對於素材金屬板施行預備加工而形成之預備加工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後,施行修整加工。
在圖18A所示之矩形狀的素材金屬板72,形成圖18B所示之複數個凸狀部74,藉此而形成預備加工金屬板72-1。接著,藉由前述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裝置500(參照圖5)對預備加工金屬板72-1施行沖壓加工,藉此,如圖18C 所示,形成包含有製品不需要的部分的暫時彎曲零件70-1。然後,藉由修整暫時彎曲零件70-1之不需要部分而形成圖18D所示之暫時彎曲零件70。
在此,如圖18C所示,藉由製造裝置500(參照圖5)將具有凸狀部74的預備加工金屬板72-1成形之時,由於藉由襯墊503將頂板部分壓至衝頭504,所以進行了預備加工的凸狀部74可能會變形。因此,宜分別在襯墊503與衝頭504設置相當於凸狀部74的形狀,而可不使凸狀部74變形地進行加壓及夾持。
(關於第2步驟)
接著,說明第2步驟。在以下的說明中,先說明藉由第2步驟而成形(加工)的作為「帽形截面零件」之中間彎曲零件700的構成,接著說明在第2步驟中所使用的製造裝置710,然後說明第2步驟。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是說明藉由第2步驟將作為「暫時成形品」之暫時彎曲零件120成形為中間彎曲零件700的情況。
(關於中間彎曲零件700)
如圖19所示,中間彎曲零件700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一樣地形成為呈長尺狀之截面帽形狀。亦即,中間彎曲零件700構成為包含有:朝長方向延伸的頂板702、從頂板702之寬方向兩端往下側(頂板702之板厚方向一側)分別延伸的一對縱壁704a、704b、以及從縱壁704a、704b之下端往頂板702之寬方向外側分別延伸的一對凸緣706a、706b。又,頂板702與縱壁704a、704b之間的稜線,為稜線708a、708b, 而縱壁704a、704b與凸緣706a、706b之間的稜線,則為稜線709a、709b。此外,在頂板702之長方向中間部,形成有朝頂板702之外表面側(板厚方向另一側)彎曲成弧狀的凸狀彎曲部702a。
而且,中間彎曲零件700除了以下所示之點外,構成為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一樣。亦即,中間彎曲零件700的寬度尺寸是設定為與暫時彎曲零件120的寬度尺寸相同,但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a、704b)的高度尺寸是設定為與暫時彎曲零件120(縱壁124a、124b)的高度尺寸為不同的尺寸。以下,會進行具體說明。另外,由於中間彎曲零件700在寬方向上是呈左右對稱形狀,所以在以下的說明中,對於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寬方向一側的部分進行說明,對於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寬方向另一側的部分則省略說明。
如圖20所示,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中,長方向一側之部分(詳細而言,是相對於凸狀彎曲部702a為圖20之箭號A方向側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構成為比暫時彎曲零件120的高度尺寸高。更詳細而言,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一側的凸緣706a-1,相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參照圖20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凸緣126a),會隨著朝向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一側而朝下側(離開頂板702的方向)遠離而傾斜。因此,與凸緣706a-1連接的縱壁704a-1之高度尺寸,是設定為:隨著朝向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一側而變大。
又,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中,長方向另一側之部 分(詳細而言,相對於縱壁704a-1及凸緣706a-1為圖20之鄰接於箭號B方向側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是構成為比暫時彎曲零件120的高度尺寸低。具體而言,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706a-2,相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參照圖20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凸緣126a),會隨著朝向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而接近上側(接近頂板702的方向)地傾斜。因此,與凸緣706a-2連接的縱壁704a-2之高度尺寸,是設定為隨著朝向長方向另一側而變小。根據以上,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a)的高度尺寸,是構成為:隨著從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端部朝向長方向一側而變大。亦即,相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a)的高度尺寸,是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全體連續地變更。
(關於製造裝置710)
如圖21所示,製造裝置710是構成為包含有:構成製造裝置710之裝置上側部分的作為「模具」之中間成形用模具711(以下,僅稱為「模具711」)、以及作為「襯墊」之中間成形用襯墊712(以下,僅稱為「襯墊712」)。又,製造裝置710具備有:構成製造裝置710之裝置下側部分的作為「衝頭」之中間成形用衝頭713(以下,僅稱為「衝頭713」)、以及作為「夾持具」之中間成形用夾持具714(以下,僅稱為「夾持具714」)。另外,在圖21中,為了方便,是圖示為模具711朝製造裝置710之寬方向分割,但模具711是在其上端部中一體地結合。又,夾持具714也圖示成朝製造裝置710 之寬方向分割,但夾持具714也是在其下端部中一體地結合。
如圖22A~圖22D、及圖23~圖25所示,模具711是配置在衝頭713的裝置上側。又,在模具711之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朝裝置下側開放的凹部711a,凹部711a之下端部的內周面,形成為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頂板122及縱壁124a、124b的外表面相對應的形狀。亦即,凹部711a的寬度尺寸是設定為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大致相同。
此外,模具711之下面(裝置下側的端面),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706b外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而且,模具711是連結於與造裝置500之移動裝置509同樣構成的移動裝置(省略圖示),藉由該移動裝置作動,模具711會朝裝置上下方向移動。
襯墊712配置在模具711之凹部711a內。此襯墊712連結於與製造裝置500之襯墊加壓裝置506同樣構成的襯墊加壓裝置715(參照圖23)。又,襯墊712之下面(裝置下側的面),形成為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頂板122外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而且,藉由襯墊加壓裝置715作動,襯墊712會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頂板122往裝置下側(衝頭713側)按壓,藉由後述之衝頭713與襯墊712來加壓及夾持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頂板122。
衝頭713是配置在襯墊712之裝置下側而與襯墊712朝裝置上下方向相對向。衝頭713的外面,具有與中間 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及縱壁704a、704b的各內表面側之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又,在衝頭713之長方向一側的部分,一體地形成有一對凸緣成形部713a,凸緣成形部713a從衝頭713往寬方向外側突出。而且,凸緣成形部713a的上面,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706b內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
夾持具714是在衝頭713之寬方向外側鄰接配置,並且,相對於凸緣成形部713a而在衝頭713之長方向另一側鄰接配置。又,夾持具714是相對於模具711之長方向另一側的部分而配置於裝置下側,並且,在裝置上下方向上與模具711相對向地配置。此外,夾持具714的上面,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706b內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而且,夾持具714連結於與製造裝置500之坯料夾加壓裝置507同樣構成的夾持具加壓裝置716(參照圖24),藉由夾持具加壓裝置716作動,夾持具714會朝裝置上下方向移動。
又,在夾持具加壓裝置716之非作動狀態下,夾持具714是相對於衝頭713之凸緣成形部713a配置在裝置下側。亦即,在此狀態下,凸緣成形部713a之上面與夾持具714之上面,是朝裝置上下方向錯開而配置。
接著,使用圖22A~圖22D、及圖23~圖25來說明藉由製造裝置710使中間彎曲零件700成形的第2步驟。另外,在圖22A~圖22D中,為了方便,省略暫時彎曲零件120(中間彎曲零件700)的圖示。
首先,在圖22A所示之製造裝置710的狀態下,把暫時彎曲零件120從裝置上側安置於衝頭713,使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頂板122配置在衝頭713上。藉此,藉由衝頭713從裝置下側支持頂板122。接著,如圖22B、圖23、及圖24所示,使模具711及襯墊712往裝置下側(衝頭713側)移動,藉由襯墊712及衝頭713加壓及夾持頂板122(夾持步驟)。
在此狀態下,如圖22C所示,藉由使模具711更往裝置下側(衝頭713側)移動(下降),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704a-1、704b-1及凸緣706a-1、706b-1成形(折曲伸展步驟)。具體而言,如圖23之2點鏈線所示般,隨著模具711的下降,模具711之長方向一側中的下面,會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凸緣126a、126b的上面抵接(參照圖23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模具711-1),將凸緣126a、126b往裝置下側按壓。藉此,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與凸緣126a、126b之間的稜線129a、129b會慢慢地朝裝置下側(離開頂板122的方向側)移動,並且,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凸緣126a、126b會一面隨著模具711之下面而一面往裝置下側移動。然後,當模具711到達了衝程終點的位置之時(參照圖23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模具711-2),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126b會被衝頭713之凸緣成形部713a及模具711加壓及夾持,形成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1、706b-1。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之折曲伸展,指的是:一面使縱壁704a-1、704b-1與凸緣126a、126b之間的稜線129a、129b之折曲部分伸展、 一面接著使折曲位置移動而變形的加工順序。
根據以上,在折曲伸展步驟中,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會朝裝置下側進行折曲伸展,而使稜線129a、129b的位置離開頂板122。結果,使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126b的一部分成為縱壁124a、124b的一部分,形成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1、704b-1,並且,形成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1、706b-1(暫時彎曲零件120從圖26A所示之形狀成形為圖26B所示之形狀)。然後,如上所述,與凸緣706a-1連接的縱壁704a-1之高度尺寸,是設定為:隨著朝向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一側而變大。因此,在折曲伸展步驟中,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折曲伸展量,會隨著朝向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而變大。
另外,如圖24之2點鏈線所示,當在折曲伸展步驟中模具711到達了衝程終點的位置之時,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126a、126b,模具711是分離地配置於裝置上側。亦即,在折曲伸展步驟中,只有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124a、124b會被折曲伸展,而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124a、124b則不會被折曲伸展(參照圖26B)。
然後,如圖22D所示,在折曲伸展步驟後,使夾持具加壓裝置716作動,使夾持具714往裝置上側移動(上升),藉此,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704a-2、704b-2及凸緣706a-2、706b-2成形(折曲回復步驟)。具 體而言,如圖24所示,隨著夾持具714的上升,夾持具714的上面,會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126a、126b的下面抵接(參照圖24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夾持具714-1),將凸緣126a、126b往裝置上側按壓。藉此,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124a、124b與凸緣126a、126b之間的稜線129a、129b會慢慢地朝裝置上側(接近頂板122之方向側)移動,並且,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126a、126b會一面隨著夾持具714之上面而一面往裝置上側移動。然後,如圖25所示,當夾持具714到達了衝程終點的位置之時,會藉由夾持具714及模具711加壓及夾持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126b,而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2、706b-2成形。亦即,本實施形態中之折曲回復,指的是:一面使縱壁704a-1、704b-1與凸緣126a、126b之間的稜線129a、129b的折曲部分進行回復,一面接著使折曲位置移動而變形的加工順序。
根據以上,在折曲回復步驟中,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會朝裝置上側進行折曲回復,而使稜線129a、129b的位置接近頂板122。結果,使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的一部分成為凸緣126a、126b的一部分,形成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2、706b-2,並且,形成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2、704b-2(從圖26B所示之形狀成形為圖19所示之形狀)。另外,如上所述,與凸緣706a-2連接的縱壁704a-2之高度尺寸,是設定為:隨著朝向中間彎曲零 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而變小。因此,在折曲回復步驟中,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折曲回復量,是隨著朝向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而變大。
如此,在第2步驟中,於折曲伸展步驟中,藉著使模具711下降,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124a、124b會朝裝置下側進行折曲伸展。而且,在折曲伸展步驟之後的折曲回復步驟中,藉著使夾持具714上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124a、124b會朝裝置上側進行折曲回復,而將中間彎曲零件700成形。藉此,藉由第2步驟可變更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的高度尺寸。
(關於第3步驟)
接著,說明把藉由第2步驟而成形之中間彎曲零件700進行正寸的第3步驟。在第3步驟中,將產生了反彈的中間彎曲零件700正寸,而使作為「帽形截面零件」之完成彎曲零件800成形。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先說明藉由第3步驟而成形(加工)的完成彎曲零件800,接著說明在第3步驟中所使用的製造裝置820,然後說明第3步驟。
(關於完成彎曲零件800)
如圖27及圖28所示,完成彎曲零件800是形成為呈長尺狀的截面帽形狀。具體而言,完成彎曲零件800是構成為包含有:朝長方向延伸的頂板802、從頂板802之寬方向兩端往下側(頂板802之板厚方向一側)分別延伸的一對第1縱壁804a、804b、從第1縱壁804a、804b之前端往頂板802之寬 方向外側分別延伸的一對橫壁806a、806b、從橫壁806a、806b之前端往下側分別延伸的一對第2縱壁808a、808b、以及從第2縱壁808a、808b之前端往頂板802之寬方向外側分別延伸的一對凸緣810a、810b。亦即,在完成彎曲零件800中,頂板802之寬方向外側部分,是藉由第1縱壁804a、804b與橫壁806a、806b形成為段差狀。
又,完成彎曲零件800之第1縱壁804a、804b的部位中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W1(參照圖28)、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W3(參照圖29A),是設定為相同尺寸。另一方面,完成彎曲零件800之第2縱壁808a、808b的部位中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W2,是設定為比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外表面側的寬度尺寸W3大。亦即,在第3步驟中,將中間彎曲零件700進行正寸,以使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開口側中寬度尺寸W3變大,藉此,使完成彎曲零件800成形,而提高完成彎曲零件800的尺寸精度。
(關於製造裝置820)
如圖29A~圖29D所示,製造裝置820是構成為包含有:構成製造裝置820之裝置上側部分的正寸用模具822(以下,僅稱為「模具822」)、以及構成製造裝置820之裝置下側部分的正寸用衝頭826(以下,僅稱為「衝頭826」)。
在模具822,形成有往裝置下側開放的成形凹部824,成形凹部824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相對應而沿著模具822之長方向延伸。此成形凹部824是構成為包含有:構成成形凹部824之頂面側(裝置上側)部分的第1凹部824a、 以及構成成形凹部824之開口側(裝置下側)部分的第2凹部824b,第2凹部824b的寬度尺寸是設定為比第1凹部824a的寬度尺寸還大。
而且,第1凹部824a是形成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及縱壁704a、704b之上部中的外表面相對應的形狀。亦即,第1凹部824a的頂面是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相對應而彎曲,且第1凹部824a的寬度尺寸W4(參照圖29A)是設定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的寬度尺寸W3(參照圖29A)大致相同。並且,關於詳細容後會再述,在第3步驟中,會在中間彎曲零件700的上部(頂板702側的部分)嵌入第1凹部824a內的狀態下(參照圖29B),將中間彎曲零件700進行正寸。
第2凹部824b是形成為與完成彎曲零件800之橫壁806a、806b及第2縱壁808a、808b相對應的形狀。亦即,第2凹部824b的內周面,為與完成彎曲零件800之橫壁806a、806b及第2縱壁808a、808b中各個外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的成形面。此外,是構成為:模具822連結於與製造裝置500之移動裝置509同樣構成的移動裝置(省略圖示),藉著移動裝置作動,模具822會朝裝置上下方向移動。
衝頭826配置在模具822的裝置下側,且沿著模具822之長方向而延伸。又,衝頭826呈往模具822之成形凹部824側突出的突狀,並且,與成形凹部824是朝裝置上下方向相對向。而且,衝頭826的外面,為與完成彎曲零件800之橫壁806a、806b及第2縱壁808a、808b中各個內表面的形 狀相對應的成形面。
又,在衝頭826,於寬方向中央部中,設有用以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的支持構件828,支持構件828是可在長方向上連續地支持頂板702地沿著衝頭826之長方向而延伸的。又,支持構件828是配置在模具822之成形凹部824的裝置下側,且構成為可從衝頭826往裝置上側伸長。具體而言,支持構件828是與例如氣墊、油壓裝置、彈簧、電動驅動裝置等之支持構件加壓裝置(省略圖示)相連結,藉由支持構件加壓裝置作動,使支持構件828可從衝頭826往裝置上側伸長。
又,支持構件828從長方向看來是形成為略呈T字形狀。換言之,在支持構件828的上部,形成有往寬方向外側伸出的部分。而且,使支持構件828的上部為支持部828a。又,在支持構件加壓裝置之非作動狀態下,支持部828a是與衝頭826之裝置上側鄰接配置。此外,支持部828a是形成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及一對縱壁704a、704b之上部的內表面側相對應的形狀。亦即,支持部828a的上面是與頂板702相對應而彎曲,支持部828a的寬度尺寸是設定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內表面側的寬度尺寸大致相同。而且,關於詳細容後會再述,在第3步驟中,支持部828a會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一起嵌入模具822之成形凹部824的第1凹部824a內(參照圖29B)。因此,支持部828a的高度尺寸,是設定為比起第1凹部824a的深度尺寸,只小了頂板802之板厚尺寸的份。
接著,說明藉由製造裝置820來將中間彎曲零件700進行正寸的第3步驟。
首先,使支持構件加壓裝置作動而使支持構件828從衝頭826往裝置上側伸長。在此狀態下,將中間彎曲零件700從裝置上側安置在支持構件828之支持部828a,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配置在支持部828a之上面(參照圖29A)。藉此,藉由支持構件828從裝置下側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全體(支持步驟)。另外,在此狀態下,由於支持部828a的寬度尺寸是設定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內表面側的寬度尺寸大致相同,所以支持部828a之寬方向兩端部會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704b抵接,而限制中間彎曲零件700對於支持構件828之往寬方向的移動。又,在此狀態下,適宜地設定從衝頭826伸長的支持構件828之伸長長度,以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704b的前端部分不會與衝頭826抵接。
接著,使移動裝置作動,使模具822往裝置下側(衝頭826側)移動。藉此,支持構件828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一起,對於模具822相對地往裝置上側移動,而插入模具822之成形凹部824內。而且,如圖29B所示,當模具822下降至預定的位置,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上部及支持部828a會嵌入模具822之第1凹部824a內(定位步驟)。在此狀態下,由於第1凹部824a的寬度尺寸W4是設定成與中間彎曲零件700的寬度尺寸W3大致相同,所以中間彎曲零件700往寬方向的移動會被第1凹部824a限制。藉此,在中間彎曲零件700 之長方向的各部位中,中間彎曲零件700被第1凹部824a朝寬方向進行了定位的狀態下,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會被支持部828a及模具822加壓及夾持。
然後,如圖29C所示,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被支持部828a及模具822夾持住的狀態下,使模具822更往裝置下側移動。藉此,衝頭826會對於模具822相對地往裝置上側移動,而插入模具822之成形凹部824內。然後,藉由衝頭826及模具822將完成彎曲零件800之第2縱壁808a、808b成形。另外,當藉由衝頭826及模具822來使完成彎曲零件800之第2縱壁808a、808b成形時,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706b會被解放。而且,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706b被解放的狀態,指的是:在使第2縱壁808a、808b成形時,凸緣706a、706b沒有被模具822與衝頭826(或夾持具等)加壓及夾持的狀態。又,如後所述,在對於中間彎曲零件700之成形結束時,也可藉由衝頭826及模具822來加壓及夾持凸緣706a、706b。
此外,如圖29D所示,當模具822到達衝程終點的位置,藉由衝頭826與模具822來將完成彎曲零件800之橫壁806a、806b及凸緣810a、810b成形(成形步驟)。根據以上,使中間彎曲零件700往寬度尺寸外側擴展而將完成彎曲零件800成形。
另外,在上述之第3步驟的製造裝置820中,是使模具822往衝頭826及支持構件828側相對移動,而將中間彎曲零件700正寸,但製造裝置820的構成並不限定於此。例 如,也可使衝頭826及支持構件828往模具822側相對移動,而將中間彎曲零件700正寸。此時,也可使衝頭826及支持構件828與模具822間之位置關係在裝置上下方向中反轉配置。亦即,也可構成為:衝頭826及支持構件828相對於模具822是配置在裝置上側。
又,也可將製造裝置820,構成為如以下所示之變形例。
(製造裝置820之變形例1)
如圖30A~圖30D所示,在變形例1中,製造裝置820之支持構件828,從衝頭826之長方向來看是朝裝置上下方向延伸,而支持構件828之支持部828a,並沒有朝寬方向外側伸出。因此,如圖30A所示,是構成為:當藉由支持構件828從裝置下側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時,支持部828a會支持頂板702之寬方向中央部。而且,藉著使模具822朝衝頭826側移動,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會嵌合於模具822之第1凹部824a內(參照圖30B)。又,藉著使模具822更朝衝頭826側移動,可藉由模具822及衝頭826來將中間彎曲零件700進行正寸(參照圖30C及圖30D)。
(製造裝置820之變形例2)
如圖31A~圖31D所示,在變形例2中,於模具822之第1凹部824a的頂面,形成有往裝置下側開放的收容凹部830。又,在模具822,設有構成模具822之一部份的正寸用襯墊832,正寸用襯墊832連結於與第1步驟之襯墊加壓裝置506同樣構成的襯墊加壓裝置(省略圖示)。而且,在襯墊加壓裝 置之非作動狀態下,正寸用襯墊832是收容在收容凹部830。另一方面,當襯墊加壓裝置作動,則正寸用襯墊832會從模具822往裝置下側伸長,而按壓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的外表面。
然後,如圖31A所示,在藉由支持構件828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時,會藉由正寸用襯墊832及支持構件828來加壓及夾持頂板702。因此,中間彎曲零件700對於支持構件828之往裝置上側的相對移動會被正寸用襯墊832限制。而且,藉著使模具822朝衝頭826側移動,正寸用襯墊832會被收容於收容凹部830,並且,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會一面被正寸用襯墊832及支持構件828夾持而一面嵌合於模具822之第1凹部824a內(參照圖31B)。藉此,在變形例2中,可一面良好地維持支持構件828對中間彎曲零件700之支持狀態,一面使中間彎曲零件700嵌合於第1凹部824a內。而且,藉著使模具822更朝衝頭826側移動,可藉由模具822及衝頭826將中間彎曲零件700進行正寸(參照圖31C及圖31D)。
另外,在上述變形例2中,如上所述,是構成為:一面藉由正寸用襯墊832及支持構件828來夾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一面將中間彎曲零件700的上部嵌入第1凹部824a內。因此,比起支持構件828往裝置上側的荷重,將正寸用襯墊832往裝置下側的荷重設定得較低,隨著模具822往裝置下側的移動,正寸用襯墊832會相對於模具822呈縮短地相對移動。又,如圖32A~圖32D所示,在上述變形 例2中,也可使支持構件828的形狀與變形例1之支持構件828為同樣的形狀。亦即,也可藉由支持構件828一面從裝置下側支持頂板702之寬方向中央部,一面藉由支持構件828與正寸用襯墊832來夾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
(本實施形態之作用以及效果、各種參數的適宜值等)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作用以及效果或各種參數之適宜值等。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之第1步驟中,在藉由製造裝置500形成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的期間,素材金屬板601中之成形為頂板501c的部分,會被襯墊503與衝頭504加壓及夾持住。因此,若加壓力夠充分,則在素材金屬板601中形成為頂板501c的部分在成形過程中不會朝其厚度方向變形,而可抑制該部分之皺紋產生。又,由於素材金屬板601中成形為凸緣501d、501e的部分也會被坯料夾505與模具502加壓及夾持住,所以若加壓力夠充分,則在素材金屬板601中形成為凸緣501d、501e的部分也不會朝其厚度方向變形,而可抑制該部分之皺紋產生。
但是,在上述加壓力不夠充分的時候,無法防止素材金屬板601在其厚度方向上的變形,在素材金屬板601中成形為頂板501c的部分或成形為凸緣501d、501e的部分會產生皺紋。在將會成為自動車車體結構的構造構件(例如前邊樑)一般所使用之板厚為0.8mm以上、3.2mm以下並且拉伸強度為200MPa以上、1960MPa以下的鋼板,藉由圖5 ~圖6D所示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裝置500來進行成形之時,上述加壓力以0.1MPa以上為佳。
圖33A中,顯示了產生於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的應力。又,圖33B及圖33C中,顯示了產生於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的剪切皺紋W。
如圖33A所示,已知在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成形時,素材金屬板601中成形為縱壁501a、501b的部分,會伴隨著以剪切變形為主體的變形。藉由隨著以剪切變形為主體的變形而將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成形,可抑制縱壁501a、501b的板厚比起素材金屬板601的板厚為減少的情況。藉此,可以抑制在縱壁501a、501b產生皺紋或破裂。
又,在將縱壁501a、501b成形的期間,在素材金屬板601中成形為縱壁501a、501b的部分,會朝剪切變形之最小主應變方向壓縮變形。因此,當模具602與衝頭604的間隙變大,則如圖33B及圖33C所示,在暫時彎曲零件501之縱壁501a、501b,會產生剪切皺紋W。為了抑制此剪切皺紋W,在形成縱壁501a、501b之成形的期間,使模具602與衝頭604的間隙較小,使該間隙接近素材金屬板601的板厚是很有效的。
如圖34A~圖34D所示,縱壁501a、501b與頂板501c所成的內角θ,在成形時不會成為模型之負角而為90°以上即可,但由於若大於90°太多則成形初期的間隙會變大,所以以90°以上且較接近90°的角度較為有利。又,在形成自 動車車體結構的構造構件一般所使用的板厚:0.8mm以上、3.2mm以下、拉伸強度:200MPa以上、1960MPa以下的鋼板中,將縱壁501a、501b之高度為200mm以下的零件進行成形時,頂板501c與縱壁501a、501b所成之內角宜為90°以上且為92°以下,又,在縱壁501a、501b的成形結束之時點,在形成為縱壁501a、501b之部分的模具502與衝頭504的間隙b,宜為素材金屬板601板厚的100%以上、120%以下。
接著,把(1)縱壁501a、501b與頂板501c所成的角度、(2)模型間隙(相對於一定的間隙b而變更板厚t)、(3)施加於襯墊503的壓力(襯墊壓)、(4)施加於坯料夾505的壓力(夾持具壓)、(5)材料的拉伸強度,作為參數,使用圖35所示之表來說明有無在暫時彎曲零件501產生皺紋的驗證結果。
又,圖36A是顯示暫時彎曲零件501的立體圖,圖36B是從上方來看圖36A之暫時彎曲零件501的平面圖,圖36C是圖36A之暫時彎曲零件501的側面圖,圖36D是顯示沿著圖36C所示之D-D線切斷的暫時彎曲零件501之截面的截面圖。此外,圖37是模型的截面圖。
而且,圖35所示之表中的角度θ,如圖36D所示,是縱壁501a、501b與頂板501c所成的內角θ。此外,圖35所示之表中的間隙b,如圖37所示,是襯墊503與衝頭504之間、模具502與衝頭504之間、模具502與坯料夾505之間的空隙。
圖35所示之表中的例1~19都是以本實施形態之 第1步驟所成形之一例,表中註記有圈印之「產生皺紋」,表示產生了在可容許程度的皺紋,註記有雙圈印的「沒有產生」,則表示沒有產生皺紋。又,(1)No.1~5是變更了縱壁501a、501b與頂板501c所成之角度的情況的案例,(2)No.6~9是變更了模型間隙,更詳細而言是相對於一定的間隙b變更了板厚t的情況之案例,(3)No.10~13是變更了施加於襯墊503的壓力(襯墊壓)的情況之案例,(4)No.14~16是變更了施加於坯料夾505的壓力(夾持具壓)的情況之案例,(5)No.17~19是變更了材料的拉伸強度的情況之案例。已驗證了各個例中所製造之彎曲零件有無產生皺紋。
如上述表所示,已知:在進行了驗證的參數範圍中,在暫時彎曲零件501沒有產生作為製品無法容許的皺紋。根據以上,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第1步驟,可以使暫時彎曲零件501良好地成形。
又,在第2步驟,於折曲伸展步驟中,藉著使模具711下降,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124a、124b朝裝置下側進行折曲伸展,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1、704b-1成形。然後,在折曲伸展步驟之後的折曲回復步驟中,藉著使夾持具714上升,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124a、124b朝裝置上側進行折曲回復,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2、704b-2成形。藉此,可以一面抑制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704b中的破裂或皺紋等產生,並且可以變更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的高度尺寸。
以下,關於此點,一面與同時進行折曲伸展步驟與折曲回復步驟的比較例比較,一面進行說明。在此比較例中,由於同時進行折曲伸展步驟與折曲回復步驟,所以夾持具714會與製造裝置710之模具711的下降同時上升。因此,如圖20所示,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704b)的長方向中間部(具體而言,是縱壁704a-1與縱壁704a-2的邊界部分,圖20之以2點鏈線C圍起來的部位),可能會有產生破裂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在704a(704b)之長方向中間部,在長方向一側是朝裝置下側進行折曲伸展,並且,在長方向另一側是朝裝置上側進行折曲回復。因此,在縱壁704a(704b)之長方向中間部,同時進行使縱壁704a(704b)朝反方向變形的折曲伸展與折曲回復。因此,會有在縱壁704a(704b)之長方向中間部產生破裂的可能性。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第2步驟中,於折曲伸展步驟後進行折曲回復步驟。因此,可抑制在縱壁704a(704b)之長方向中間部,同時進行使縱壁704a(704b)朝反方向變形的折曲伸展與折曲回復。藉此,可以抑制在縱壁704a(704b)之長方向中間部產生破裂。特別是,如前所述,在將素材金屬板601中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相對應的部分剪切變形而使暫時彎曲零件120成形的第1步驟,縱壁124a、124b的高度尺寸在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上是形成為略呈一定。因此,即使因為帽形截面零件的各種規格,帽形截面零件的高度尺寸在長方向上不同的時候,也可藉由上述第2步驟來使中間彎曲零件700成 形,藉此,可對於上述各種規格有效地進行對應。
此外,在第2步驟,對於具有朝頂板122之外表面側呈凸狀地彎曲的凸狀彎曲部122a的暫時彎曲零件120,在折曲伸展步驟後進行折曲回復步驟,藉此,將中間彎曲零件700成形。因此,比起在折曲回復步驟後進行折曲伸展步驟的情況,可以抑制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中間部產生破裂或皺紋等。亦即,在先進行折曲回復步驟的時候,因為凸緣706a-2從成形前的位置往上側移動,所以凸緣706a-1與凸緣706a-2的邊界部分會被往上側拉。而且,若在此狀態下進行折曲伸展步驟,則被往上側拉的凸緣706a-1與凸緣706a-2的邊界部分會進行折曲伸展,所以會有在凸緣706a-1與凸緣706a-2的邊界部分產生破裂等的可能性。
相對於此,若在中間彎曲零件700成形時先進行折曲伸展步驟,則會產生凸緣706a-2的材料聚集於凸緣706a-1與凸緣706a-2的邊界側的作用。而且,若在此狀態下進行折曲回復步驟,則凸緣706a-2會從成形前的位置往上側移動,而把聚集在該邊界側的材料拉進來。結果,可以抑制在凸緣706a-1與凸緣706a-2的邊界部分產生破裂或皺紋等。特別是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中,由於凸緣706a、706b是對應於凸狀彎曲部702a,在側面觀看呈屈曲,所以可一面對於容易產生破裂或皺紋的該屈曲部的周邊抑制破裂或皺紋的產生,並且可變更中間彎曲零件700的高度。
又,在經過了第2步驟的中間彎曲零件700中,藉 由折曲伸展步驟而進行了折曲伸展的縱壁704a-1與在折曲回復步驟中經折曲回復的縱壁704a-2,是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上鄰接。此外,在折曲伸展步驟中,縱壁124a、124b的折曲伸展量,是設定為隨著朝向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而變大,在折曲回復步驟中,縱壁124a、124b的折曲回復量,是設定為隨著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而變大。因此,可以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全體,將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的高度尺寸連續地變更。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第3步驟中,藉由製造裝置820將中間彎曲零件700正寸而將完成彎曲零件800成形。而且,在製造裝置820,設有從衝頭826往裝置上側伸長的支持構件828,藉由支持構件828來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的內表面。藉此,在將產生了反彈的中間彎曲零件700安置在製造裝置820(支持構件828)時,由於中間彎曲零件700是相對於衝頭826配置在裝置上側,所以可以抑制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704b碰到衝頭826。結果,例如,可以抑制如下情形: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704b撞到衝頭826之肩部的狀態下,將中間彎曲零件700安置在製造裝置820。因此,在將中間彎曲零件700進行正寸之時,可以將中間彎曲零件700對於製造裝置820(以正確的姿勢)配置在正確的位置。
並且,模具822之第1凹部824a的寬度尺寸W4,是設定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的寬度尺寸W3大致相同。因此,在第3步驟中,當藉由模具822與支持構件828來夾持中 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時,中間彎曲零件700的上部會嵌入模具822之第1凹部824a的內部。藉此,藉由中間彎曲零件700之一對縱壁704a、704b與第1凹部824a來將中間彎曲零件700朝寬方向進行定位。亦即,藉由反彈之影響較少的一對縱壁704a、704b之基端側(頂板702側)的部分與第1凹部824a,來決定中間彎曲零件700對於模具822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正寸成形時使中間彎曲零件700對於模具822的位置較為安定。
又,在第3步驟中,在藉由衝頭826及模具822來使完成彎曲零件800之第2縱壁808a、808b成形時,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706b是被解放的狀態。因此,在製造裝置820中,不需要設置壓住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706b的夾持具。藉此,可以使製造裝置820為簡易的構成。
此外,在第3步驟之製造裝置820中,支持構件828之支持部828a的寬度尺寸是設定為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內表面側的寬度尺寸大致相同。因此,當藉由支持部828a來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時,支持部828a的寬方向兩端部會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縱壁704a、704b抵接。藉此,可以一面限制中間彎曲零件700相對於支持構件828往寬方向的移動,並且可以使中間彎曲零件700的上部嵌入模具822之第1凹部824a。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2步驟中,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124a、124b進行折曲伸展 之後,將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124a、124b進行折曲回復。亦即,在第2步驟中,是構成為在折曲伸展步驟後進行折曲回復步驟。也可取而代之,因應暫時彎曲零件的形態,替換第2步驟中之折曲伸展步驟與折曲回復步驟的順序。關於此點,以藉由第2步驟將作為「暫時成形品」之暫時彎曲零件130(參照圖15A~圖15D)成形為中間彎曲零件720的情況為例,來進行說明。
首先,說明中間彎曲零件720的構成。在圖38中,以側面視角圖示了中間彎曲零件720。如此圖所示,中間彎曲零件720形成為與暫時彎曲零件130同樣呈長尺狀的截面帽形狀。亦即,中間彎曲零件720是構成為包含有:朝長方向延伸的頂板722、從頂板722之寬方向兩端的稜線723往下側(頂板722之板厚方向一側)分別延伸的一對縱壁724、從縱壁724之下端的稜線725往頂板722之寬方向外側分別延伸的一對凸緣726。又,在頂板722之長方向中間部,形成有朝頂板722之內表面側(板厚方向一側)凸出地呈弧狀彎曲的凹狀彎曲部722a。
而且,中間彎曲零件720(縱壁724)的高度尺寸是設定成與暫時彎曲零件130(縱壁134a、134b)的高度尺寸為不同尺寸。具體而言,中間彎曲零件720中長方向一側的部分(詳細而言,是相對於凹狀彎曲部722a為圖38之箭號A方向側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是設定為隨著朝向長方向一側而變大。更詳細而言,中間彎曲零件720之長方向一側的凸緣726-1,是相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30之凸緣136a(136b)(參照 圖38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凸緣136a)隨著朝向中間彎曲零件720之長方向一側而朝下側(離開頂板722的方向)離開地傾斜。藉此,與凸緣726-1連接的縱壁724-1的高度是設定為比暫時彎曲零件130之縱壁134a(134b)的高度還高。
另一方面,中間彎曲零件720中長方向另一側的部分(詳細而言,是相對於凹狀彎曲部722a為圖38之箭號B方向側的部分)的高度尺寸,是設定為隨著朝向長方向另一側而變小。更詳細而言,中間彎曲零件7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726-2,是相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30之凸緣136a(136b)(參照圖38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凸緣136a)隨著朝向中間彎曲零件720之長方向另一側而接近上側(接近頂板722的方向)地傾斜。藉此,與凸緣726-2連接的縱壁724-2的高度是設定為比暫時彎曲零件130之縱壁134a(134b)的高度還低。
在此,雖省略圖示,但在使中間彎曲零件720成形的第2步驟中,在折曲回復步驟中,藉著使夾持具上升,將暫時彎曲零件13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134a(134b)朝裝置上側進行折曲回復,使中間彎曲零件720之縱壁724-2成形。然後,在折曲回復步驟後之折曲伸展步驟中,藉著使模具下降,將暫時彎曲零件130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134a(134b)朝裝置下側進行折曲伸展,使中間彎曲零件720之縱壁724-1成形。因此,可以抑制在縱壁724之長方向中間部(縱壁724-1與縱壁724-2的邊界部分)中,同時進行使縱壁724朝反方向變形的折曲伸展與折曲回復。藉此,可以 一面抑制中間彎曲零件720之縱壁724產生破裂或皺紋等,並且可以變更暫時彎曲零件130之縱壁134a、134b的高度尺寸。
此外,在將中間彎曲零件720成形的第2步驟中,由於在折曲回復步驟後進行折曲伸展步驟,所以比起在折曲伸展步驟後進行折曲回復步驟的情況,可以抑制在中間彎曲零件720之長方向中間部產生破裂或皺紋等。亦即,在將中間彎曲零件720成形的第2步驟中,先進行折曲伸展步驟時,藉著將凸緣726-1從成形前的位置往下側移動,凸緣726-1與凸緣726-2的邊界部分會被往下側拉。然後,在暫時彎曲零件130,由於凹狀彎曲部132a是往頂板132之內表面側呈凸狀地彎曲,所以與凸緣136之凹狀彎曲部132a對應的部分會被往暫時彎曲零件130之長方向外側拉。因此,在將中間彎曲零件720成形的第2步驟中,若先進行折曲伸展步驟,則在折曲伸展步驟時,在凸緣726-1與凸緣726-2的邊界部,會有產生破裂等的可能性。
相對於此,在將中間彎曲零件720成形的第2步驟中,藉著先進行折曲回復步驟,可以在凸緣726-1與凸緣726-2的邊界部中,一面抑制破裂的產生,並且可產生鬆弛。亦即,在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30之折曲回復步驟中,會產生凸緣726-2的材料聚集於凸緣726-1與凸緣726-2之邊界側的作用。而且,藉著在折曲回復步驟後進行折曲伸展步驟,可以將上述鬆弛朝中間彎曲零件720之長方向拉延伸展。結果,可以抑制在凸緣726-1與凸緣726-2的邊界 部分產生破裂或皺紋等。
如此,在使中間彎曲零件成形的第2步驟中,藉著因應暫時彎曲零件的形態(形成於頂板的彎曲部之彎曲方向),適當地替換折曲伸展步驟與折曲回復步驟的順序,可以對於暫時彎曲零件之各種形態,一面抑制中間彎曲零件的破裂等,並且可以變更暫時彎曲零件的高度。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2步驟之折曲回復步驟中,藉著使夾持具714往裝置上側移動(上升),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704a-2、704b-2及凸緣706a-2、706b-2成形。也可取而代之,將夾持具714構成為不能移動,使模具711、襯墊712、及衝頭713,相對於夾持具714往裝置下側相對地移動,而將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704a-2、704b-2及凸緣706a-2、706b-2成形。以下,使用圖39~圖40來說明此情況。
此時,如圖39所示,構成為:衝頭713與移動裝置717連結,藉由該移動裝置717作動,衝頭713可朝裝置上下方向移動。另一方面,夾持具714(參照圖40)是在未圖示的下模構成為不能相對移動。
然後,在第2步驟之加壓夾持步驟及折曲伸展步驟中,與本實施形態同樣地進行。亦即,如圖39所示,在第2步驟之加壓夾持步驟中,使襯墊712往裝置下側(衝頭713側)移動,藉由襯墊712及衝頭713來加壓及夾持頂板122。然後,在第2步驟之折曲伸展步驟中,如圖39之2點鏈線所示般,隨著模具711的下降,模具711之長方向一側中的下 面,會與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凸緣126a、126b的上面抵接(參照圖39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模具711-1),將凸緣126a、126b往裝置下側按壓。藉此,暫時彎曲零件120之縱壁124a、124b與凸緣126a、126b間的稜線129a、129b會慢慢地朝裝置下側(離開頂板122的方向側)移動,並且,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一側的凸緣126a、126b會一面隨著模具711的下面,一面往裝置下側移動。然後,藉由衝頭713之凸緣成形部713a及模具711(參照圖39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模具711-2)加壓及夾持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126b,而形成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1、706b-1(參照圖39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凸緣706a-1、706b-1)。
另一方面,在折曲伸展步驟中,在模具711與衝頭713之凸緣成形部713a加壓夾持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126b的狀態下,相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126a、126b,模具711是分離而配置於裝置上側(參照圖40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模具711)。
然後,在第2步驟之折曲回復步驟中,使模具711、襯墊712、及衝頭713,相對於夾持具714往裝置下側相對地移動,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704a-2、704b-2及凸緣706a-2、706b-2成形。具體而言,一面維持襯墊712及衝頭713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頂板122的加壓夾持狀態,一面使模具711、襯墊712、及衝頭713往裝置下側(夾持具714側)移動。換言之,夾持具714相對於模具711、襯墊712、衝頭713、及暫時彎曲零件120,相對地往模具 711(襯墊712)側移動。藉此,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126a、126b的下面,會與夾持具714的上面抵接(參照圖40之以2點鏈線表示的凸緣126a、126b),藉由夾持具714將凸緣126a、126b往裝置上側按壓。藉此,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124a、124b與凸緣126a、126b之間的稜線129a、129b會慢慢地朝裝置上側(接近頂板122的方向側)移動,並且,暫時彎曲零件12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凸緣126a、126b會隨著夾持具714的上面而往裝置上側移動。
而且,如圖41所示,當模具711、襯墊712、及衝頭713到達了衝程終點的位置時,藉由夾持具714及模具711加壓及夾持暫時彎曲零件120之凸緣126a、126b,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凸緣706a-2、706b-2成形。根據以上,在將夾持具714構成為不能移動的情況下,藉著使模具711、襯墊712、及衝頭713,相對於夾持具714往裝置下側相對地移動,可以使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704a-2、704b-2及凸緣706a-2、706b-2成形。
藉此,在本揭示內容之折曲回復步驟中「設在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夾持具對於暫時成形品往襯墊側相對地移動」,包含有:藉著使襯墊712及衝頭713往夾持具714側移動,夾持具714對於暫時彎曲零件120往襯墊712側(模具711側)相對移動。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中,藉由折曲伸展步驟而進行了折曲伸展的縱壁704a-1與在 折曲回復步驟中經折曲回復的縱壁704a-2,是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上鄰接。亦即,在第2步驟中,是將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的高度尺寸,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全體「連續」地變更。換言之,變更了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全體的高度。也可取而代之,使藉由折曲伸展步驟進行了折曲伸展的縱壁704a-1與在折曲回復步驟中經折曲回復的縱壁704a-2,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上分離。亦即,也可將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的高度尺寸,相對於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全體,「斷續」地進行變更。換言之,也可部分地變更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的高度。例如,如圖20所示,也可將除了縱壁704之長方向中間部(是與凸狀彎曲部702a連接的部分,在圖20中以影線表示的部分)之外的長方向一側之縱壁704a-1,藉由折曲伸展步驟而進行折曲伸展,將除了縱壁704之長方向中間部之外的長方向另一側之縱壁704a-2,藉由折曲回復步驟進行折曲回復。而且,此時,在第2步驟中,也可同時進行折曲伸展步驟與折曲回復步驟。
亦即,在將中間彎曲零件700(縱壁704)的高度尺寸,對於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全體,「斷續」地進行變更時,如上所述,把要進行折曲伸展的縱壁704a-1與要進行折曲回復的縱壁704a-2,隔著縱壁704之長方向中間部,在長方向上分離。因此,即使同時進行折曲伸展步驟及折曲回復步驟,也可藉由縱壁704之長方向中間部來抑制折曲回復步驟對縱壁704a-1的影響,並且,可藉由縱壁704 之長方向中間部來抑制折曲伸展步驟對縱壁704a-2的影響。藉此,藉著使要進行折曲伸展的縱壁704a-1與要進行折曲回復的縱壁704a-2,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上分離,即使同時進行折曲伸展步驟與折曲回復步驟,也可以抑制在縱壁704之長方向中間部產生破裂等。
又,為了提高本實施形態之第2步驟及第3步驟中彎曲零件對於模具及衝頭的定位精度,也可將定位銷設置於衝頭或支持構件。例如,使用第3步驟進行說明,可在支持構件828之支持部828a設置朝裝置上側突出的定位銷,並且,將可插入該定位銷的定位孔設在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此時,例如,在第1步驟的前步驟中,藉由對於素材金屬板施行預備加工來形成定位孔,並且,在模具822,事先形成可避免與定位銷產生干擾的凹部。
又,為了提高中間彎曲零件700對於模具822及衝頭826之長方向的定位精度,例如也可在支持構件828設置與頂板702之長方向兩端抵接的引導銷或是與縱壁704a、704b之長方向兩端抵接的引導壁。
又,在使用於本實施形態之第3步驟的製造裝置820中,支持構件828是可在長方向上連續地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而朝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長方向延伸的,但也可構成為:將支持構件828分割而藉由支持構件828斷續地支持中間彎曲零件700之頂板702。例如,也可構成為:藉由支持構件828來支持頂板702之長方向兩端部及長方向中間部。
又,在使用於本實施形態之第3步驟的製造裝置820中,形成在模具822的成形凹部824是構成為包含有:第1凹部824a與第2凹部824b。亦即,成形凹部824是由2個凹部所構成。也可取而代之,可以用3個以上的凹部來構成成形凹部824。例如,可以在第2凹部824b的開口側,形成寬度尺寸比第2凹部824b還大的第3凹部。此時,衝頭826的外形形狀會對應於成形凹部824而進行適宜變更。
又,在本實施形態的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中,是經過第1步驟~第3步驟,將作為帽形截面構件的完成彎曲零件成形,但在中間彎曲零件的尺寸精度較高的情況下,也可在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中省略第3步驟。此時,中間彎曲零件為完成品。
又,在前述的說明中,是說明了使用鋼板作為素材金屬板之例,但素材金屬板的材料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使用鋁、鈦、不鏽鋼、無結晶合金等之複合材料等,來作為素材金屬板。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當然可在不脫離主旨的範圍內實施上述以外的各種變形。
又,本說明書參照並取入2014年12月22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特許出願2014-259102號的揭示內容。
(附記)
第1態樣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具備有:夾持步驟,把沖壓成形為帽形截面形狀的長尺狀之暫時成形品中 之一對縱壁配置在衝頭之寬方向外側,並且,藉由前述衝頭與襯墊夾持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頂板;折曲伸展步驟,在前述夾持步驟後,設在前述襯墊之寬方向兩側的模具對於前述暫時成形品往前述衝頭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前述模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往與前述頂板為相反側進行折曲伸展;及折曲回復步驟,在前述夾持步驟後,設在前述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夾持具對於前述暫時成形品往前述襯墊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前述夾持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往前述頂板側進行折曲回復。
又,前述暫時成形品,宜為在側面觀看具有往前述頂板之外表面側呈凸狀之彎曲部的彎曲構件,且宜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伸展,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回復,並且,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後,進行前述折曲回復步驟。
又,前述暫時成形品,宜為在側面觀看具有往前述頂板之內表面側呈凸狀之彎曲部的彎曲構件,且宜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伸展,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回復,並且,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後,進行前述折曲伸展步驟。
又,藉由前述折曲伸展步驟進行伸展的前述縱壁之部分與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進行折曲回復的前述縱壁之 部分,宜在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長方向上呈鄰接,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中,對於前述縱壁的折曲伸展量,是設定為隨著朝向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而變大,且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對於前述縱壁的折曲回復量,是設定為隨著朝向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而變大。
又,宜在將前述暫時成形品成形的暫時成形步驟中,以暫時成形用衝頭與暫時成形用襯墊夾持金屬板之中央部分而使之為朝上下彎曲的金屬板,藉由設在前述暫時成形用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暫時成形用夾持具、與暫時成形用模具,夾持前述金屬板之兩側部分,使前述暫時成形用衝頭及前述暫時成形用襯墊、與前述暫時成形用夾持具及前述暫時成形用模具朝上下相對移動,藉此,將前述暫時成形品成形。
又,前述暫時成形品,宜由板厚為0.8~3.2mm、並且拉伸強度為200~1960MPa的鋼板所構成。
又,宜具備有把經過了前述折曲伸展步驟及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之帽形截面零件進行正寸(restrike)的正寸步驟,在前述正寸步驟中,把前述帽形截面零件配置在彼此相對向配置的正寸用衝頭與正寸用模具之間,藉由從前述正寸用衝頭往前述正寸用模具側伸長的支持構件,從前述正寸用衝頭側支持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頂板,將前述頂板收容在構成成形凹部之頂面側的第1凹部之內部,藉由前述支持構件與前述正寸用模具夾持前述頂板,並且,藉由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一對縱壁與前述第1凹部來將前述帽形 截面零件朝寬方向定位,又,前述成形凹部是形成於前述正寸用模具且朝前述正寸用衝頭側開放的凹部,使前述正寸用衝頭插入第2凹部之內部,藉由前述正寸用衝頭與前述正寸用模具將前述帽形截面零件進行正寸,又,前述第2凹部是構成前述成形凹部之開口側且寬度尺寸設定得比前述第1凹部還大的凹部。
又,宜在前述正寸步驟中,在構成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中之寬方向兩端部的凸緣被解放的狀態下,藉由前述正寸用衝頭與前述正寸用模具將前述帽形截面零件進行正寸。
宜在前述正寸步驟中,把構成前述正寸用模具之一部份的正寸用襯墊配置成往前述正寸用衝頭側伸長,使被前述支持構件所支持的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前述頂板,會被前述正寸用襯墊與前述支持構件夾持,並且收容於前述第1凹部之內部。
宜使用與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中之一對前述縱壁抵接的前述支持構件。
第2態樣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具備有:折曲伸展步驟,藉由衝頭與襯墊來夾持沖壓成形為帽形截面形狀的長尺狀之暫時成形品的頂板,使與前述衝頭對向配置的模具往前述衝頭側相對移動,藉由前述模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的縱壁往與前述頂板為相反側進行折曲伸展;及折曲回復步驟,在將前述縱壁進行了折曲伸展之後,使設在前述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夾持具往前述 模具側相對移動,藉由前述夾持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的縱壁往前述頂板側進行折曲回復。
又,前述暫時成形品,宜為在側面觀看具有往前述頂板之外表面側或內表面側呈凸狀之彎曲部的彎曲構件,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伸展,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回復。
120‧‧‧暫時彎曲零件
126a、706a、706a-1、706a-2‧‧‧凸緣
700‧‧‧中間彎曲零件
702‧‧‧頂板
702a‧‧‧凸狀彎曲部
704a、704a-1、704a-2‧‧‧縱壁
A、B‧‧‧箭號
C‧‧‧2點鏈線

Claims (10)

  1. 一種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具備有:夾持步驟,把沖壓成形為帽形截面形狀的長尺狀之暫時成形品中之一對縱壁配置在衝頭之寬方向外側,並且,藉由前述衝頭與襯墊夾持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頂板;折曲伸展步驟,在前述夾持步驟後,設在前述襯墊之寬方向兩側的模具對前述暫時成形品往前述衝頭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前述模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往與前述頂板為相反側進行折曲伸展;及折曲回復步驟,在前述夾持步驟後,設在前述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夾持具對前述暫時成形品往前述襯墊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前述夾持具將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往前述頂板側進行折曲回復。
  2. 如請求項1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使前述暫時成形品,成為在側面觀看具有往前述頂板之外表面側呈凸狀之彎曲部的彎曲構件,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伸展,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回復,並且,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後,進行前述折曲回復步驟。
  3. 如請求項1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使前述暫時成形品,成為在側面觀看具有往前述頂板之內表面側呈凸狀之彎曲部的彎曲構件,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伸展,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把相對於前述彎曲部之長方向另一側的前述縱壁進行折曲回復,並且,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後,進行前述折曲伸展步驟。
  4. 如請求項2或3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前述折曲伸展步驟進行伸展的前述縱壁之部分與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進行折曲回復的前述縱壁之部分,是在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長方向上呈鄰接,在前述折曲伸展步驟中,對於前述縱壁的折曲伸展量,是設定為隨著朝向前述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一側而變大,且在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中,對於前述縱壁的折曲回復量,是設定為隨著朝向暫時成形品之長方向另一側而變大。
  5. 如請求項2或3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在將前述暫時成形品成形的暫時成形步驟中,以暫時成形用衝頭與暫時成形用襯墊夾持金屬板之中央部分而使之為朝上下彎曲的金屬板,藉由設在前述暫時成形用衝頭之寬方向兩側的暫 時成形用夾持具、與暫時成形用模具,夾持前述金屬板之兩側部分,使前述暫時成形用衝頭及前述暫時成形用襯墊、與前述暫時成形用夾持具及前述暫時成形用模具朝上下相對移動,藉此,將前述暫時成形品成形。
  6. 如請求項2或3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暫時成形品,是由板厚為0.8~3.2mm、並且拉伸強度為200~1960MPa的鋼板所構成的。
  7. 如請求項2或3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具備有把經過了前述折曲伸展步驟及前述折曲回復步驟之帽形截面零件進行正寸(restrike)的正寸步驟,在前述正寸步驟中,把前述帽形截面零件配置在彼此相對向配置的正寸用衝頭與正寸用模具之間,藉由從前述正寸用衝頭往前述正寸用模具側伸長的支持構件,從前述正寸用衝頭側支持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頂板,將前述頂板收容在構成成形凹部之頂面側的第1凹部之內部,藉由前述支持構件與前述正寸用模具夾持前述頂板,並且,藉由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一對縱壁與前述第1凹部來將前述帽形截面零件在寬方向定位,前述成形凹部是形成於前述正寸用模具且朝前述正寸用衝頭側開放的凹部,使前述正寸用衝頭插入第2凹部之內部,藉由前述正寸用衝頭與前述正寸用模具將前述帽形截面零件進 行正寸,前述第2凹部是構成前述成形凹部之開口側且寬度尺寸設定得比前述第1凹部還大的凹部。
  8. 如請求項7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在前述正寸步驟中,在構成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中之寬方向兩端部的凸緣被解放的狀態下,藉由前述正寸用衝頭與前述正寸用模具將前述帽形截面零件進行正寸。
  9. 如請求項7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在前述正寸步驟中,把構成前述正寸用模具之一部份的正寸用襯墊配置成往前述正寸用衝頭側伸長,使被前述支持構件所支持的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之前述頂板,會被前述正寸用襯墊與前述支持構件夾持,並且收容於前述第1凹部之內部。
  10. 如請求項7之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其中使用了與前述帽形截面零件中之一對前述縱壁抵接的前述支持構件。
TW104142968A 2014-12-22 2015-12-21 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TWI602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9102 2014-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4142A TW201634142A (zh) 2016-10-01
TWI602627B true TWI602627B (zh) 2017-10-21

Family

ID=56150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2968A TWI602627B (zh) 2014-12-22 2015-12-21 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8551B2 (zh)
EP (1) EP3238846B1 (zh)
JP (1) JP6354859B2 (zh)
KR (1) KR102043655B1 (zh)
CN (1) CN107107148B (zh)
BR (1) BR112017013317A2 (zh)
CA (1) CA2971554C (zh)
MX (1) MX2017008213A (zh)
RU (1) RU2669956C1 (zh)
TW (1) TWI602627B (zh)
WO (1) WO20161043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07557B1 (ko) * 2014-06-26 2019-08-05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프레스 성형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프레스 금형
JP6500927B2 (ja) * 2017-03-28 2019-04-17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6527543B2 (ja) * 2017-03-28 2019-06-05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6527544B2 (ja) * 2017-03-28 2019-06-05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6515961B2 (ja) 2017-08-02 2019-05-2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20535971A (ja) * 2017-10-06 2020-12-10 ティッセンクルップ スチール ヨーロッパ 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成形された板金部品を予備成形された部品によって製作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JP6631759B1 (ja) * 2018-02-28 2020-01-15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部品の製造方法、プレス成形装置及びプレス成形用の金属板
CN108906992A (zh) * 2018-06-29 2018-11-30 上海菲格瑞特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几字形梁类件成形工艺及其二次冲压模具
JP6841271B2 (ja) * 2018-08-21 2021-03-10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
JP7200551B2 (ja) * 2018-08-31 2023-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ハット型部材及びハット型部材の製造方法
MX2021004861A (es) * 2018-10-31 2021-06-08 Jfe Steel Corp Componente formado en prensa y metodo para fabricar el mismo.
JP6870674B2 (ja) * 2018-11-16 2021-05-12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
CN109513795B (zh) * 2018-12-29 2024-03-15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航天用超大规格型材拉伸矫直设备及填充件
JP6702521B1 (ja) * 2019-01-11 2020-06-03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板状材料のブランク材、中間成形品、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レス成形品
JP6696611B1 (ja) * 2019-05-13 2020-05-20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
JP7153273B2 (ja) * 2019-06-11 2022-10-1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メンバー部品の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そのプレス金型
JP7172917B2 (ja) * 2019-09-02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ット型断面部品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21041447A (ja) 2019-09-13 2021-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湾曲凸部を有するハット型断面部品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6753502B1 (ja) * 2019-09-30 2020-09-09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外板パネルの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CN110695177A (zh) * 2019-10-18 2020-01-17 芜湖创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门内板拐角处拉伸冲压起皱的加工方法
JP7403794B2 (ja) 2019-11-07 2023-12-25 太陽工業株式会社 複動プレス金型
JP7421150B2 (ja) * 2020-04-10 2024-01-24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レス成形体の製造装置
CN113763997B (zh) * 2020-06-03 2023-03-31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包括负载梁和负载梁模具的磁盘驱动器悬架,以及制造负载梁的方法
CN114346037B (zh) * 2021-12-23 2024-06-04 江门市新会区浩潮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弧形手柄的成套模具及其成型工艺
JPWO2023127695A1 (zh) * 2021-12-28 2023-07-06
GB2623337A (en) * 2022-10-13 2024-04-17 Cambridge Entpr Ltd Working of sheet meta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5263A (ja) * 2009-07-23 2011-02-10 Honda Motor Co Ltd テーラードブランク板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TW201302343A (zh) * 2011-05-20 2013-01-16 Nippon Steel Corp 壓製成形方法及車體零件
TW201412420A (zh) * 2012-09-27 2014-04-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截面形狀於長向變化之型鋼之製造方法及輥壓成形裝置
TW201420230A (zh) * 2012-09-12 2014-06-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彎曲零件之製造方法及汽車之車體外殼之骨架結構構件
TW201424881A (zh) * 2012-12-24 2014-07-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壓製成形模具及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
WO2014106931A1 (ja) * 2013-01-07 2014-07-10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TW201429577A (zh) * 2013-01-18 2014-08-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壓製成形方法
TW201436897A (zh) * 2013-01-07 2014-10-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壓製零件與其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06141A (en) * 1925-11-27 1926-11-09 Marquette Tool & Mfg Co Work-holding means
JPS5897430A (ja) * 1981-12-05 1983-06-09 Toyota Motor Corp 絞り成形法
RU2057606C1 (ru) * 1992-10-20 1996-04-10 Челяби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рофилей
JP3839290B2 (ja) 2001-09-27 2006-11-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金属板の曲げ成形方法
JP4579505B2 (ja) 2002-09-11 2010-11-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金属板のプレス成形用金型および金属板のプレス成形方法
JP4264054B2 (ja) 2004-06-01 2009-05-1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曲げ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に用いる成形金型
JP2008307557A (ja) * 2007-06-13 2008-12-25 Kobe Steel Ltd 2段プレス成形法
JP2012051005A (ja) * 2010-09-01 2012-03-15 Sumitomo Metal Ind Ltd プレス成形装置およ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A2842251C (en) * 2011-09-09 2016-11-08 Graphic Packaging International, Inc. Tool for forming a three dimensional article or container
US9718113B2 (en) * 2011-12-22 2017-08-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Press-formed product
KR101869177B1 (ko) * 2013-12-26 2018-06-19 신닛테츠스미킨 카부시키카이샤 모자형 단면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5263A (ja) * 2009-07-23 2011-02-10 Honda Motor Co Ltd テーラードブランク板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TW201302343A (zh) * 2011-05-20 2013-01-16 Nippon Steel Corp 壓製成形方法及車體零件
TW201420230A (zh) * 2012-09-12 2014-06-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彎曲零件之製造方法及汽車之車體外殼之骨架結構構件
TW201412420A (zh) * 2012-09-27 2014-04-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截面形狀於長向變化之型鋼之製造方法及輥壓成形裝置
TW201424881A (zh) * 2012-12-24 2014-07-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壓製成形模具及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
WO2014106931A1 (ja) * 2013-01-07 2014-07-10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TW201436897A (zh) * 2013-01-07 2014-10-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壓製零件與其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TW201429577A (zh) * 2013-01-18 2014-08-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壓製成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38846A4 (en) 2018-09-12
JP6354859B2 (ja) 2018-07-11
EP3238846B1 (en) 2024-06-12
US10688551B2 (en) 2020-06-23
EP3238846A1 (en) 2017-11-01
CA2971554A1 (en) 2016-06-30
CN107107148A (zh) 2017-08-29
MX2017008213A (es) 2017-10-06
CN107107148B (zh) 2018-12-04
KR20170085572A (ko) 2017-07-24
KR102043655B1 (ko) 2019-11-12
BR112017013317A2 (pt) 2018-01-02
RU2669956C1 (ru) 2018-10-17
WO2016104376A1 (ja) 2016-06-30
JPWO2016104376A1 (ja) 2017-09-28
US20180264534A1 (en) 2018-09-20
CA2971554C (en) 2019-04-02
TW201634142A (zh) 2016-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2627B (zh) 帽形截面零件之製造方法
JP6037054B2 (ja) ハット形断面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098727B2 (ja) ハット形断面部品の製造装置
CN109414745B (zh) 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KR101701082B1 (ko) 프레스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TWI619564B (zh)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CN112584944B (zh) 压制成型方法
JP6011680B1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金型
KR20200050197A (ko) 경사벽부의 주름을 없앨 수 있는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JP2021167002A (ja) ハット形状成形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