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9503B - 跨騎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騎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9503B
TWI599503B TW104107752A TW104107752A TWI599503B TW I599503 B TWI599503 B TW I599503B TW 104107752 A TW104107752 A TW 104107752A TW 104107752 A TW104107752 A TW 104107752A TW I599503 B TWI599503 B TW I5995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reverse
clutch
shift
shift swit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7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5926A (zh
Inventor
坂本直樹
西岡修
水野欣哉
Original Assignee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5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5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9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95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B60K2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mounted on steering column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2Motorcycles, Trikes; Quads; Scoo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39Up- and down-shift or range or mode selection by repeated movement
    • F16H2059/0243Up- and down-shift or range or mode selection by repeated movement with push buttons, e.g. shift buttons arranged on steering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56Levers for forward-reverse selection only, e.g. for working machines having a separate lever for switching between forward and reverse m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012Multiple controlled elements
    • Y10T74/20018Transmission control
    • Y10T74/2003Electrical actu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 Eng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fic Uses (AREA)

Description

跨騎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可做前進與後退的動作之跨騎型車輛。
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二輪機車,係可利用簡單的操作,即可反覆地進行切換成前進與後退。亦即,係設置了專用的後退模式設定開關,藉由操作這個後退模式設定開關,即可設定成後退模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20597號公報
然而,因為是必須設置專用的後退模式設定開關,因此,無法謀求在與沒有後退模式功能的二輪機車 之間,將車把開關予以共用化。而且會有:開關的數目變多,開關配置的佈局效率下降的問題。
本發明係考慮到這種技術課題而進行開發完成的,其目的係在提供:一種跨騎型車輛,其既可謀求在與沒有前後退功能的車輛之間的車把開關的共用化,而且可抑制開關數目的增加,亦可抑制開關的佈局效率的下降。
本發明是具有以下的特徵。
本發明之第1特徵為:一種跨騎型車輛(10),係在車把(24)上固定著設有用來操作各種電裝品的複數種開關的開關盒(32),而該開關盒(32)係具有車把開關(75),該車把開關(75)係設置了用以執行變速機(40)的進檔(升檔)或退檔(降檔)的其中一方的操作之第1換檔開關(74)及用以執行前述變速機(40)的進檔或退檔的其中另一方的操作之第2換檔開關(72),其特徵為:該跨騎型車輛(10),係具有: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以及控制裝置(106),該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係用以設定可容許前述跨騎型車輛(10)做後退驅動的可後退模式;該控制裝置(106),係當設定在前述可後退模式時,就將前述第1換檔開關(74)及前述第2換檔開關 (72)所執行的前述變速機(40)的換檔變速操作變成無效,並且藉由操作前述第1換檔開關(74),即可促使前述跨騎型車輛(10)前進,藉由操作前述第2換檔開關(72),即可促使前述跨騎型車輛(10)後退。
本發明之第2特徵為: 前述第1換檔開關(74)及前述第2換檔開關(72)係兼用作為前述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亦可藉由同時地操作前述第1換檔開關(74)與前述第2換檔開關(72),來設定成前述可後退模式。
本發明之第3特徵為: 當設定在前述可後退模式的期間,亦可將駕駛人的油門操作變成無效,而將引擎迴轉數控制在一定的迴轉數。
本發明之第4特徵為: 前述變速機(40)的驅動系,亦可具有兩個離合器(108A、108B),在前述兩個離合器(108A、108B)之中,藉由連接其中一方的離合器(108B)即可產生前進方向的驅動力,在前述兩個離合器(108A、108B)之中,藉由連接其中另一方的離合器(108A)即可產生後退方向的驅動力。
本發明之第5特徵為: 前述第1換檔開關(74)係配置在:藉由朝前進方向進行操作就可產生作用的位置,前述第2換檔開關(72)亦可配置在:前述第1換檔開關(74)的相反側,而兩者之間是隔著車把(24)的軸線(La),並且是藉由朝後進 方向進行操作就可產生作用的位置。
本發明之第6特徵為: 具有一個翹板開關(202),該翹板開關(202)是具備:前述第1換檔開關(74)與前述第2換檔開關(72),前述翹板開關(202)亦可配置成:前述第1換檔開關(74)是位於前方側,前述第2換檔開關(72)是位於後方側。
本發明之第7特徵為: 針對於前述第6特徵之中,當前述可後退模式的設定被解除時,前述控制裝置(106)亦可將前述第1換檔開關(74)當成進檔開關來發揮功能,而將前述第2換檔開關(72)當成退檔開關來發揮功能。
根據本發明的第1特徵,當設定在可後退模式時,係將變速開關所執行的變速機的換檔操作變成無效,藉由以換檔開關來操作車輛的前進和後退,能夠謀求在與沒有前進後退功能的車輛之間的車把開關的共用化。而且,不必設置專用的開關,因此可抑制開關數目的增加,亦可抑制開關的佈局效率的降低。當然,亦可將車把開關製作成更為緊緻化。
又,變速開關係由:進檔側與退檔側來構成一對,因此,可與同樣由前進側與後退側來構成一對之前進後退開關對應來進行共用,因此,與將其他的開關來與 前進後退開關共用化的作法相較,使用者(駕駛人)比較容易認識操作方法,可以避免因開關的共用化而導致的使用者(駕駛人)對於操作方法的混亂。
根據本發明的第2特徵,可藉由將平常不會做同時操作的兩個開關,予以同時進行操作,可明確地確認出駕駛人想要切換到可後退模式的意思,能夠防止誤操作。而且,因為第1換檔開關及第2換檔開關可兼用作為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因此,就可不必在車把開關上另外設置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而可將車把開關製作成更緊緻化。
例如:當駕駛人推著二輪機車往前步行或往後步行等等的狀況下,在二輪機車的極低速運轉中,如果引擎迴轉數發生變動的話,將會帶給駕駛人不安感。但是,根據本發明的第3特徵,當設定在可後退模式的期間,係將引擎迴轉數維持在一定的迴轉數,因此可以防止引擎迴轉數的怠速不穩的現象(引擎迴轉數忽高忽低的現象反覆的出現)。如此一來,當設定在可後退模式的期間中,可以消除因引擎迴轉數的變動所造成之帶給駕駛人的不安感。
根據本發明的第4特徵,在可後退模式中,可藉由連接其中一方的離合器來使車輛前進或後退。此外,藉由將其中一方的離合器及其中另一方的離合器相連接,即可變成利用所謂的半離合器控制來進行微速控制。而且,可以使用在平常的換檔變速時係用來切換離合器的 第1換檔開關及第2換檔開關,來控制在可後退模式下的前進、後退及微速控制,因此,可與平常行駛模式時的駕駛人的操作感匹配一致。
駕駛人可以直覺地意識到例如:在操作第2換檔開關來使車輛後退的狀態下,如果進行操作第1換檔開關的話,就可對於車輛加諸前進的力量而得以執行剎車控制的這種感覺。
根據本發明的第5特徵,促使車輛前進的第1換檔開關是設置在藉由朝前進方向進行操作即可發揮功能的位置,促使車輛後退的第2換檔開關是設置在藉由朝後退方向進行操作即可發揮功能的位置。亦即,可將操作方向與車輛的進行方向配合成一致,能夠提昇駕駛人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6特徵,係將促使車輛前進的第1換檔開關配置在翹板開關的前方側,將促使車輛後退的第2換檔開關配置在翹板開關的後方側。藉此,可將翹板開關的操作方向與車輛的進行方向配合成一致,能夠提昇駕駛人的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第7特徵,係將執行變速段的進檔的第1換檔開關配置在翹板開關的前方側,將執行變速段的退檔的第2換檔開關配置在翹板開關的後方側。藉此,可將翹板開關的操作方向與變速段的換檔方向配合成一致,能夠提昇駕駛人的操作性。
10‧‧‧二輪機車
24‧‧‧車把
30‧‧‧右開關盒
32‧‧‧左開關盒
38‧‧‧前輪
40‧‧‧變速機
44‧‧‧後輪
45‧‧‧儀表
64‧‧‧駐車用側支柱
72‧‧‧進檔開關(後退開關)
74‧‧‧退檔開關(前進開關)
75‧‧‧車把開關
80‧‧‧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
100‧‧‧引擎
102‧‧‧節流閥控制裝置
104‧‧‧電池
106‧‧‧控制裝置(ECU)
108‧‧‧離合器裝置
108A‧‧‧第1離合器
108B‧‧‧第2離合器
110‧‧‧主軸
110i‧‧‧內軸桿
110o‧‧‧外軸桿
112‧‧‧反向平衡軸
114‧‧‧換檔用馬達
116‧‧‧曲軸旋轉感應器
118‧‧‧油門開度感應器
120‧‧‧節流閥開度感應器
122‧‧‧主軸旋轉感應器
124‧‧‧反向平衡軸旋轉感應器
126‧‧‧管路油壓感應器
128A‧‧‧第1離合器油壓感應器
128B‧‧‧第2離合器油壓感應器
134‧‧‧油溫感應器
136‧‧‧換檔用軸桿旋轉角度感應器
138‧‧‧換檔用鼓筒位置感應器
140‧‧‧剎車開關
142‧‧‧駐車用側支柱開關
144‧‧‧馬達(TBW馬達)
146‧‧‧燃料噴射裝置
148‧‧‧點火線圈
150A‧‧‧第1電磁閥
150B‧‧‧第2電磁閥
152‧‧‧車速運算部
154‧‧‧前後旋轉判定部
156‧‧‧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
158‧‧‧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
160‧‧‧引擎轉數定速控制部
162‧‧‧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
164‧‧‧換檔用鼓筒動作控制部
166‧‧‧後退模式旗標
176‧‧‧離合器控制裝置
180‧‧‧後退齒輪列
182‧‧‧鏈條
200‧‧‧旋轉軸
202‧‧‧翹板開關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跨騎型車輛之一例的側面圖。
第2圖係從上方來觀察跨騎型車輛的車把周邊時的平面圖。
第3圖係設置有退檔開關(前進開關)及進檔開關(後退開關)的左開關盒所示的立體圖。
第4圖係顯示本實施方式的跨騎型車輛的控制系的重要部分的方塊圖。
第5圖係變速機的驅動系的結構圖。
第6圖係顯示油壓供給裝置的結構之方塊圖。
第7圖係顯示在後退模式時的控制裝置的處理動作之流程圖(其1)。
第8圖係顯示在後退模式時的控制裝置的處理動作之流程圖(其2)。
第9圖係翹板開關之一例所示的正面圖。
以下,將佐以第1圖~第9圖來說明將本發明的跨騎型車輛應用於二輪機車之實施例。
本實施方式的二輪機車10,係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係具有駕駛座12與乘客座14之雙座車輛(縱向兩人騎乘車輛)。駕駛座12及乘客座14係具備利用遠 距遙控操作來解鎖的未圖示的座墊鎖。
二輪機車10的車體骨架,係具備:車頭管材16、從該車頭管材16往下後方延伸的下行管材18、從該下行管材18更往後上方延伸的主管材20。
前叉22是利用車把中軸23可轉動自如地安裝於車頭管材16。在車把中軸23的上部,安裝著朝向車體左右延伸的車把24。在這個車把24的右端部,設有右握把26,在左端部,設有左握把28。又,在車把24上,配置有右開關盒30係臨靠在右握把26,並且配置有左開關盒32係臨靠在左握把28。此外,在車把24上,裝設著左後照鏡34及右後照鏡36。在前叉22的下端,樞支著前輪38。
在構成車體骨架的主管材20上,懸掛著未圖示的引擎,這個引擎的輸出是經由變速機40及減速機42而傳遞到作為驅動輪的後輪44。此外,在車把24的周邊,配置有儀表45等。
車體是包覆著:前覆罩46、腿部遮板48、前部側面覆罩50、地板中心覆罩52、後部側面覆罩54、後部中心覆罩56、車體側面覆罩58及地板側面覆罩60。車體是製作成:利用駐車用主支柱62或駐車用側支柱64而可自立。
在車體兩側的地板側面覆罩60,係設有供駕駛人用的腳踏板66。並且,以從主管材20朝向左右突出的狀態,設置著乘客用腳踏板68。在後部中心覆罩56及 後部側面覆罩54之間,設置著尾燈組70。這種情況下,尾燈組70中係收容著:位置燈、剎車燈、方向指示燈等。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係如第3圖所示,在左開關盒32設置著車把開關75,該車把開關75至少具有進檔開關72與退檔開關74。
具體而言,左開關盒32是具備分割成兩半的前方外殼部分76及後方外殼部分78,這兩個前方外殼部分76及後方外殼部分78係以由前後包夾住車把24的左握把28旁邊的狀態,安裝在車輛上。換言之,係以兩者共同夾著車把24的軸線La的方式,將前方外殼部分76設置在前方側,將後方外殼部分78設置在後方側。後方外殼部分78係朝向駕駛人側。
進檔開關72係設置在前方外殼部分76,退檔開關74係設置在後方外殼部分78。亦即,進檔開關72係配置在:當駕駛人以左手握持住左握把28的狀態下,適合駕駛人主要以食指來進行操作的位置處,退檔開關74係配置在:適合駕駛人主要以拇指來進行操作的位置處。更好是配置在可讓駕駛人同時操作進檔開關72與退檔開關74的位置。
此外,這種實施方式的二輪機車10,除了平常行駛模式之外,例如在駐車等的時候,可實施:讓駕駛人推著二輪機車10往前步行或往後步行之後退模式(可後退模式)。此處所稱的後退模式,並不是意指:只能夠 後退而已的模式,而是意味著:除了可前進之外,亦可後退的模式。
後退模式,是在預先設定好的既定條件(後退模式移行條件)下,藉由同時操作進檔開關72與退檔開關74,而移行到後退模式。
在後退模式中,藉由操作退檔開關74,即可往前進。對於退檔開關74的操作,例如是以拇指往前方推壓,所以可讓駕駛人直覺地聯想到是將車輛往前行進的想法,可很有效地防止誤操作。因此,在以下的說明當中,有時候係將退檔開關74記載成前進開關74。
同樣地,在後退模式中,藉由操作進檔開關72,即可往後退。對於進檔開關72的操作,例如是以食指往後方推壓,所以可讓駕駛人直覺地聯想到是將車輛往前進或往後退的操作方法,可很有效地防止誤操作。因此,在以下的說明當中,有時候係進檔開關72記載成後退開關72。
此外,在預先設定好的既定條件(平常行駛模式移行條件)下,藉由同時操作進檔開關72與退檔開關74,即可移行到平常行駛模式。
換言之,進檔開關72及退檔開關74的組合,係構成:容許將二輪機車10做後退驅動的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請參考第4圖)。
此處,將佐以第4圖~第8圖,以後退模式為主體來進行說明。
第4圖是本實施方式的二輪機車10的控制系的重要部分所示的方塊圖。
首先,二輪機車10是具有:用以旋轉驅動曲軸的引擎100、將油門以電子方式進行控制的節流閥控制裝置102(線控式油門:TBW)、將曲軸的輸出傳遞到驅動軸的變速機40、接受來自電池104的電力來對於二輪機車10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106(ECU)。
變速機40係如第5圖所示,具有離合器裝置108。離合器裝置108係適合採用例如:具有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並且以油壓方式進行驅動的雙離合器裝置。對於此裝置容後詳述。
又,變速機40係具有:與曲軸呈平行配置的主軸110及反向平衡軸112、被換檔用馬達114(請參考第4圖)旋轉驅動的未圖示的換檔用軸桿、因應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度而選擇性地將變速齒輪之中的一個囓齒卡合到囓齒孔而使驅動力進行連動之未圖示的換檔用鼓筒。一般而言,反向平衡軸112都只朝單一方向進行旋轉(為了前進而做的旋轉),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做逆旋轉(為了後退而做的旋轉)。關於這一項容後詳述。
在主軸110上,係設置了例如7段變速份的驅動齒輪m1~m7,在反向平衡軸112上,則是設置了7段變速份的從動齒輪n1~n7,各驅動齒輪m1~m7及從動齒輪n1~n7,係以互相對應的變速段的齒輪互相進行嚙合,分別構成對應於各個變速段之變速齒輪對。
如第4圖所示,在上述的引擎100、節流閥控制裝置102及變速機40,係安裝著各種感應器。
例如在引擎100上,係安裝著用來偵測曲軸的旋轉數之曲軸旋轉感應器116,在節流閥控制裝置102上,係安裝著用來偵測右握把26的油門旋轉角度(油門開度)之油門開度感應器118、以及用來偵測引擎100的節流閥的開度(節流閥開度)之節流閥開度感應器120。
在變速機40上,係具有:用來偵測主軸110的旋轉數及反向平衡軸112的旋轉數之主軸旋轉感應器122及反向平衡軸旋轉感應器124;用來偵測對於離合器裝置108的油壓路徑的油壓之管路油壓感應器126;用來偵測第1離合器108A的油壓之第1離合器油壓感應器128A;用來偵測第2離合器108B的油壓之第2離合器油壓感應器128B;機油底壺130(請參考第6圖)內的機油132的溫度之油溫感應器134;用來偵測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度之換檔用軸桿旋轉角度感應器136;用來偵測換檔用鼓筒的位置之換檔用鼓筒位置感應器138。
上述的各種感應器的偵測訊號,係被輸入到控制裝置106。除了這些偵測訊號之外,還有來自進檔開關72、退檔開關74、剎車開關140、駐車用側支柱開關142的各種訊號也被輸入到控制裝置106。
例如:進檔開關72及退檔開關74,分別是該開關被操作的整個期間中,都輸出ON訊號,未被操作的期間中,則是輸出OFF訊號。剎車開關140也是在剎車 拉桿被操作的整個期間中,輸出ON訊號,未被操作的期間中,則是輸出OFF訊號。駐車用側支柱開關142,係當駐車用側支柱64(請參考第1圖)處於放下狀態時,例如係輸出ON訊號,處於上舉狀態時,則是輸出OFF訊號。
控制裝置106係依據來自各種感應器的偵測訊號以及來自各種開關的訊號,來控制節流閥控制裝置102的馬達144(TBW馬達)、引擎100的燃料噴射裝置146及點火線圈148、變速機40的換檔用馬達114、第1離合器108A之油壓控制用的第1電磁閥150A及第2離合器108B的油壓控制用的第2電磁閥150B。再者,控制裝置106,係將該控制裝置106內的運算結果輸出到儀表45。儀表45則是將其被輸入的運算結果,以類比方式顯示(利用指針來顯示)、數位方式顯示、燈號顯示等的方式,予以輸出。
此外,控制裝置106是具有:用來達成上述的後退模式之判定部及控制部。
具體而言,係為:車速運算部152、前後旋轉判定部154、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156、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158、引擎轉數定速控制部160、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換檔用鼓筒動作控制部164等。
車速運算部152,係根據來自主軸旋轉感應器122的偵測訊號來運算車速。前後旋轉判定部154,係根據來自反向平衡軸旋轉感應器124的偵測訊號來判定是前 進還是後退。
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156,係根據來自各種感應器及各種開關的訊號,來判定是否要移行到後退模式。如果已經移行到後退模式的話,例如就將後退模式旗標166予以設定為「1」。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158,係根據來自各種感應器及各種開關的訊號,來判定是否要移行到平常行駛模式。如果已經移行到平常行駛模式的話,例如就將後退模式旗標166從「1」重新設定為「0」。
引擎轉數定速控制部160,係將駕駛人所執行的右握把26的油門操作予以無效,並且將引擎迴轉數及油門開度控制成保持一定。例如:控制成怠速狀態。
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係根據:來自車速運算部152的車速資訊、來自前後旋轉判定部154的判定結果、以及來自各種油壓感應器(126、128A、128B)及油溫感應器134的偵測訊號,來執行用以促使停車的剎車控制、用以促使車輛前進的離合器油壓控制及用以促使車輛後退的離合器油壓控制。
換檔用鼓筒動作控制部164,當從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到後退模式的時候,就驅動換檔用馬達114,以使得換檔用鼓筒的位置轉變到預先設定好的後退模式的位置。又,當從後退模式移行到平常行駛模式的時候,就驅動換檔用馬達114,以使得換檔用鼓筒的位置轉變到空檔的位置。換檔用馬達114的驅動,是根據:來自換檔用軸桿旋轉角度感應器136及換檔用鼓筒位置感應器138的偵 測訊號,來進行回授控制。
此處,將佐以第5圖,來說明變速機40的離合器裝置108、主軸110及反向平衡軸112的結構以及動作。
離合器裝置108,係具有在同一軸上互相臨靠地配置之油壓式的奇數變速段側的碟型離合器(第1離合器108A)及偶數變速段側的碟型離合器(第2離合器108B)。主軸110,係具有內軸桿110i及外軸桿110o,這兩個內軸桿110i及外軸桿110o是設在同一軸上。第1離合器108A是設在內軸桿110i的一端部,第2離合器108B是設在外軸桿110o的一端部。
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所共有的離合器外筒168,係在同一軸上設置了與曲軸的曲柄側驅動齒輪170進行嚙合的主軸側被動齒輪172,來自曲軸的旋轉驅動力就是經由這個曲柄側驅動齒輪170以及主軸側被動齒輪172而被輸入到離合器外筒168。被輸入到離合器外筒168的旋轉驅動力,是因應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的連接狀態,個別地被傳遞到內軸桿110i及外軸桿110o。
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的連接狀態,是依據是否有來自第6圖所示的油壓供給裝置174的油壓供應而被個別地控制。
油壓供給裝置174係如第6圖所示,係具有:離合器控制裝置176、汲取機油底壺130內的機油 132,將其供給到離合器裝置108的機油泵浦178。離合器控制裝置176,係具有第1電磁閥150A以及第2電磁閥150B。
第1電磁閥150A,係根據來自控制裝置106的指示,來控制對於第1離合器108A的油壓。亦即,藉由對於第1離合器108A施加油壓,主軸110的內軸桿110i與曲軸將會連接在一起。相反地,藉由降低對於第1離合器108A的油壓,即可切斷上述連接。
第2電磁閥150B,係根據來自控制裝置106的指示,來控制對於第2離合器108B的油壓。亦即,藉由對於第2離合器108B施加油壓,主軸110的外軸桿110o與曲軸將會連接在一起。相反地,藉由降低對於第2離合器108B的油壓,即可斷開上述連接。
通常,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之中,將其中一方變成連接狀態的同時,係將其中另一方變成斷開狀態。利用與內軸桿110i或外軸桿110o連結的其中一個變速齒輪對,來執行變速機40內的動力傳遞。依據對於進檔開關72或退檔開關74所施行的操作,將從與內軸桿110i及外軸桿110o相連結的變速齒輪對之中,選定出下一個使用的變速齒輪對。隨著這種選定工作,在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中,原本處於連接狀態的其中一方的離合器將會變成斷開狀態,原本處於斷開狀態的其中另一方的離合器將會變成連接狀態。藉此,變速機40的動力傳遞將會切換到使用了預先選定的變速 齒輪對的離合器,藉此,可執行變速機40的進檔或退檔。
詳細地說,1速、3速、5速及7速是由第1離合器108A來進行連接,2速、4速及6速是由第2離合器108B來進行連接。亦即,離合器裝置108,從1速起迄7速為止的每一個檔位,係交替地將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予以斷開和連接,因而進行變速。
第5圖所示的變速機40,係全時嚙合式的變速機,其中之對應於各變速檔位的驅動齒輪m1~m7與從動齒輪n1~n7是全時性地嚙合在一起。
各齒輪m1~m7、n1~n7,係可大致區分為:相對於其支承軸桿(主軸110、反向平衡軸112)可做一體旋轉的固定齒輪;相對於其支承軸桿可做相對旋轉,但是在軸方向上無法移動的自由齒輪(飛輪);相對於其支承軸桿可做一體旋轉,而且可在軸方向上移動的滑動齒輪。
具體而言,驅動齒輪m1及m2是作為固定齒輪,驅動齒輪m3及m6是作為滑動齒輪,驅動齒輪m4、m5及m7是作為自由齒輪(飛輪)。
又,從動齒輪n7是作為固定齒輪,從動齒輪n1~n3及n6是作為自由齒輪(飛輪),從動齒輪n4、n5是作為滑動齒輪。此外,各滑動齒輪係對於其支承軸,做花鍵嵌合。
亦即,在內軸桿110i上的齒輪的排列方式, 從靠近離合器裝置108的位置起朝向遠離的位置,係排列成:固定齒輪m1、自由齒輪m5、滑動齒輪m3、自由齒輪m7,而在反向平衡軸112上,則是與這些齒輪相對應地排列成:自由齒輪n1、滑動齒輪n5、自由齒輪n3、固定齒輪n7。
在外軸桿110o上的齒輪的配列方式,從靠近離合器裝置108的位置起朝向遠離的位置,係排列成:固定齒輪m2、自由齒輪m4、滑動齒輪m6,而在反向平衡軸112上,則是與這些齒輪相對應地排列成:自由齒輪n2、滑動齒輪n4、自由齒輪n6。
換言之,反向平衡軸112與主軸110之兩者的關係為:反向平衡軸112的自由齒輪係與主軸110的固定齒輪或滑動齒輪相對應地進行嚙合,反向平衡軸112的滑動齒輪係與主軸110的自由齒輪相對應地進行嚙合。
在驅動齒輪m3的兩側面係設有分別沿著軸方向突出的囓齒d3a及d3b。當驅動齒輪m3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的其中一方向(在第5圖中,係位在右側,在以下的說明中,係稱為:軸方向右側)滑動時,其中一方的囓齒d3a將會卡合到驅動齒輪m7的囓齒孔d7。同樣地,當驅動齒輪m3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的其中另一方向(在第5圖中,係位於左側,在以下的說明中,係稱為:軸方向左側)滑動時,另一方的囓齒d3b將會卡合到驅動齒輪m5的囓齒孔d5。
在驅動齒輪m4的其中一方的側面上,設置了 朝軸方向突出的囓齒d4。在驅動齒輪m6的兩側面也設置了分別朝軸方向突出的囓齒d6a及d6b。當驅動齒輪m6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左側滑動時,另一方的囓齒d6b將會卡合在驅動齒輪m4的囓齒。
在從動齒輪n5的兩側面上設有分別朝軸方向突出的囓齒e5a及e5b。當從動齒輪n5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右側滑動時,其中一方的囓齒e5a將會卡合到從動齒輪n3的囓齒孔e3。同樣地,當從動齒輪n5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左側滑動時,另一方的囓齒e5b將會卡合到從動齒輪n1的囓齒孔e1。
從動齒輪n6的另一方的側面上,設有朝軸方向突出的囓齒e6。從動齒輪n4的兩側面上也設有分別朝軸方向突出的囓齒e4a及e4b。當從動齒輪n4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右側滑動時,其中一方的囓齒e4a將會卡合到從動齒輪n6的囓齒e6。同樣地,當從動齒輪n4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左側滑動時,另一方的囓齒e4b將會卡合到從動齒輪n2的囓齒孔e2。
接下來,將說明例如:利用第1離合器108A,在以內軸桿110i來進行旋轉驅動的平常行駛模式狀態下,從空檔狀態進檔到1速~7速(1檔到7檔)的狀態。在平常行駛模式時的進檔動作,反向平衡軸112係朝向與主軸110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亦即,全部都是進行正旋轉。這個正旋轉的旋轉力傳遞到未圖示的驅動軸,二輪機車10就會前進。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處在空檔狀態的情況下,驅動齒輪m3、m6、從動齒輪n4及從動齒輪n5分別都是處在中立位置,主軸110的旋轉力不會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從空檔狀態變換到1速的話,從動齒輪n5係朝軸方向左側移動。如此一來,內軸桿110i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1→從動齒輪n1→n5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從1速變換到2速的話,第1離合器108A就被斷開,而移行到第2離合器108B所執行的外軸桿110o的旋轉驅動,從動齒輪n4係朝軸方向左側移動。如此一來,外軸桿110o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2→從動齒輪n2→n4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從2速變換到3速的話,第2離合器108B就被斷開,而移行到第1離合器108A所執行的內軸桿110i的旋轉驅動,從動齒輪n5係朝軸方向右側移動。如此一來,內軸桿110i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3→從動齒輪n3→n5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從3速變換到4速的話,第1離合器108A就被斷開,而移行到第2離合器108B所執行的外軸桿110o的旋轉驅動,從動齒輪n4將會回到中立位置,並且從動齒輪m6係朝軸方向左側移 動。如此一來,外軸桿110o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6→m4→從動齒輪n4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從4速變換到5速的話,第2離合器108B就被斷開,而移行到第1離合器108A所執行的內軸桿110i的旋轉驅動,從動齒輪n5將會回到中立位置,並且從動齒輪m3係朝軸方向左側移動。如此一來,內軸桿110i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3→m5→從動齒輪n5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從5速變換到6速的話,第1離合器108A將被斷開,而移行到第2離合器108B所執行的外軸桿110o的旋轉驅動,驅動齒輪m6將會回到中立位置,並且從動齒輪n4係朝軸方向右側移動。如此一來,外軸桿110o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6→從動齒輪n6→n4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從6速變換到7速的話,第2離合器108B就被斷開,而移行到第1離合器108A所執行的內軸桿110i的旋轉驅動,驅動齒輪m3係朝軸方向右側。如此一來,內軸桿110i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3→驅動齒輪m7→從動齒輪n7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
退檔動作則是與上述的進檔動作相反,因此省略其說明。此外,即使是進行退檔動作中,反向平衡軸112也全都是做正旋轉。
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具有:用以執行 車輛後退的後退齒輪列180。後退齒輪列180係具有:設置在內軸桿110i的驅動齒輪m1與外軸桿110o的驅動齒輪m6之間的驅動齒輪mB、以及設置在反向平衡軸112的從動齒輪n1與n6之間的從動齒輪nB。驅動齒輪mB是自由齒輪,從動齒輪nB是與從動齒輪n1構成一體化,是與從動齒輪n1一起旋轉的自由齒輪。而且驅動齒輪mB與從動齒輪nB是利用鏈條182而朝向同一方向進行旋轉。
此外,當換檔用軸桿的旋轉角,被變換到與預先設定的後退模式相對應的角度的話,換檔用鼓筒的位置就變換到被預先設定的後退模式的位置,驅動齒輪m6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右側滑動,從動齒輪n4從中立位置朝軸方向左側滑動。如此一來,驅動齒輪m6的其中一方的囓齒d6a將會卡合到驅動齒輪mB的囓齒孔db,從動齒輪n4之其中另一方的囓齒e4b將會卡合到從動齒輪n2的囓齒孔e2。
移行到後退模式之後,藉由操作前進開關74,就會執行在後退模式下的前進動作。亦即,第2離合器108B被連接,第1離合器108A被斷開。如此一來,怠速狀態下的曲軸的旋轉力將會透過第2離合器108B而傳遞到外軸桿110o。藉此,外軸桿110o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2→從動齒輪n2→從動齒輪n4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反向平衡軸112將進行正旋轉。這個正旋轉的旋轉力傳遞到驅動軸,二輪機車10就會前進。此 外,外軸桿110o的旋轉力雖然是經由驅動齒輪m6→驅動齒輪mB→鏈條182→從動齒輪nB→從動齒輪n1→驅動齒輪m1的路徑傳遞到內軸桿110i,但是因為奇數檔位是處在空檔狀態,所以內軸桿110i只是在空轉而已。
移行到後退模式之後,藉由操作後退開關72,就會執行在後退模式下的後退動作。亦即,第1離合器108A被連接,第2離合器108B被斷開。如此一來,怠速狀態下的曲軸的旋轉力將會經由第1離合器108A而傳遞到內軸桿110i。藉此,內軸桿110i的旋轉力將會經由驅動齒輪m1→從動齒輪n1→從動齒輪nB→鏈條182→驅動齒輪mB→驅動齒輪m6的路徑而傳遞到外軸桿110o。這個時候,外軸桿110o係朝向與內軸桿110i的旋轉方向相反方向進行旋轉。並且這個外軸桿110o的旋轉力係經由驅動齒輪m2→從動齒輪n2→從動齒輪n4的路徑傳遞到反向平衡軸112。這個時候,反向平衡軸112係朝向與外軸桿110o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與內軸桿110i相同方向的旋轉),亦即,係進行逆旋轉。這個逆旋轉的旋轉力傳遞到驅動軸,二輪機車10就會後退。
其次,佐以第7圖及第8圖的流程圖,來說明在後退模式下的控制裝置106的處理動作。
首先,在第7圖的步驟S1,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156是進行判定:目前是否為後退模式狀態。這個判定,係根據後退模式旗標166是否為「1」來進行判定。
如果不是後退模式狀態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2,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156,將進行判定:二輪機車10的狀態是否符合預先設定的後退模式移行條件。所謂符合後退模式移行條件,係指:完全符合以下的全部條件。
(a-1)換檔用馬達114停止中
(a-2)換檔用鼓筒的位置是處於空檔位置
(a-3)油門開度(節流閥開度)是全閉
(a-4)停車狀態
(a-5)引擎迴轉數是處於怠速狀態
(a-6)剎車開關140是處於ON狀態
(a-7)駐車用側支柱64是處於上舉狀態
如果已經符合上述的後退模式移行條件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3,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156,將進行判定:前進開關74與後退開關72是否被同時進行操作。
如果前進開關74與後退開關72被同時進行操作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4,進入後退模式。亦即,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156就將後退模式旗標166予以設成「1」。
然後,在步驟S5,換檔用鼓筒動作控制部164就驅動控制換檔用馬達114,將換檔用鼓筒的位置設定在後退模式的位置。藉此,驅動齒輪m6的其中一方的囓齒d6a將卡合到驅動齒輪mB的囓齒孔db,而從動齒輪 n4之其中另一方的囓齒e4b將卡合到從動齒輪n2的囓齒孔e2。
另一方面,在步驟S1,如果是判定為處於後退模式狀態的話,就進入步驟S6,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158,就進行判定:二輪機車10的狀態是否符合預先設定的第1平常行駛模式移行條件(b-1)~(b-5)的全部條件。
(b-1)換檔用馬達114是處於停止中
(b-2)換檔用鼓筒的位置是在前進位置(1速)或後退位置
(b-3)油門開度(節流閥開度)是全閉
(b-4)停車狀態
(b-5)剎車開關140是處於ON狀態
如果未符合上述的第1平常行駛模式移行條件(b-1)~(b-5)之全部條件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7,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158就進行判定:是否符合第2平常行駛模式移行條件(b-6)~(b-8)的全部條件。
(b-6)引擎停止狀態
(b-7)停車車速(5km/h以下)
(b-8)駐車用側支柱64是處於上舉狀態
在步驟S6,若判定為符合第1平常行駛模式移行條件(b-1)~(b-5)的全部條件的話,或者,在步驟S7,若判定為符合第2平常行駛模式移行條件(b-6) ~(b-8)的全部條件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8,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158,就進行判定:前進開關74與後退開關72是否被同時進行操作。
如果是被同時操作了前進開關74與後退開關72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9,移行到平常行駛模式。亦即,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158就將後退模式旗標166從「1」重設為「0」。
然後,在步驟S10,換檔用鼓筒動作控制部164,係對於換檔用馬達114進行驅動控制,以將換檔用鼓筒的位置設定在空檔的位置。
上述的步驟S5或步驟S10的處理結束的話,或者,在上述步驟S2中判定為不符合後退模式移行條件(a-1)~(a-7)的話,或者,在步驟S7中判定為不符合第2平常行駛模式移行條件(b-6)~(a-8)的話,或者,在步驟S3或步驟S8中判定為前進開關74與後退開關72沒有被同時操作的話,就進入第8圖的步驟S11。
步驟S11,係與上述的步驟S1同樣地,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156係進行判定:是否為後退模式狀態。
如果是後退模式狀態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12,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就進行判定:前進開關74是否被操作。
如果前進開關74被操作的話,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就在下一個步驟S13,進行判定:車速是否高於預先設定的閾值。如果沒有高於閾值的話,就進 入下一個步驟S14,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就控制第1電磁閥150A及第2電磁閥150B,將第2離合器108B予以連接,將第1離合器108A予以斷開。如此一來,二輪機車10就會以低速前進。
另一方面,在步驟S13中,如果判定為:車速高於閾值的話,就進入步驟S15,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將控制第1電磁閥150A及第2電磁閥150B,不僅將第2離合器108B予以連接,連同第1離合器108A也予以連接。因為第1離合器108A被連接,所以曲軸的旋轉力(與內軸桿110i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的力量)將會被加諸到內軸桿110i,此時,反向平衡軸112的旋轉力降低。此外,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進行控制對於第1離合器108A的油壓及對於第2離合器108B的油壓,來控制煞車力道,以使得車速變成停車車速。
在上述的步驟S12中,若判定為:前進開關74沒有被操作的話,就在下一個步驟S16中,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將進行判定:後退開關72是否被操作。
如果後退開關72被操作的話,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就在下一個步驟S17中,進行判定:車速是否高於預先設定的閾值。如果沒有高於閾值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18,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將進行控制第1電磁閥150A及第2電磁閥150B,將第1離 合器108A予以連接,將第2離合器108B予以斷開。如此一來,二輪機車10就會以低速往後退。
另一方面,在步驟S17中,如果判定為:車速高於閾值的話,或者,在步驟S16中,後退開關72並未被操作(亦即,前進開關74和後退開關72都未被操作的情況)的話,就進入步驟S19,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就控制第1電磁閥150A及第2電磁閥150B,不僅是第1離合器108A,連同第2離合器108B也予以連接。因為第2離合器108B也被連接,所以曲軸的旋轉力(與外軸桿110o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的力道)係加諸到外軸桿110o,反向平衡軸112的旋轉力降低。此外,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162進行控制對於第1離合器108A的油壓及對於第2離合器108B的油壓,以進行控制剎車,以將車速變成停車車速。
在上述的步驟S14、或者步驟S15、或者步驟S18、或者步驟S19中的處理結束的話,或者在步驟S11中,判定為:並非後退模式狀態的話,就進入下一個步驟S20,進行判定:是否有對於控制裝置106的處理動作要求結束的指令(例如:要求斷開電源断或要求進行維修保養等)。如果沒有要求結束處理的話,就反覆地執行第7圖的步驟S1以後的處理,並且在有要求結束處理的階段,結束這個控制裝置106的處理動作。
是以,在本實施方式中,當被設定在後退模式時,是將退檔開關74及進檔開關72所執行的變速機 40的換檔變速操作變成無效,藉由操作退檔開關74,可使二輪機車10往前進,藉由操作進檔開關72可使二輪機車10往後退。
如此一來,可以謀求在與沒有後退模式功能的二輪機車之間的車把開關的共用化。而且,不必設置專用的開關,所以可抑制開關數目的增加,亦可抑制開關的佈局效率的下降。當然,亦可將車把開關製作成緊緻化。
此外,可將在平常行駛模式下之執行退檔開關74與進檔開關72的功能之一對開關的組合,與在後退模式下之執行前進開關74與後退開關72的功能之一對開關的組合,予以共用化,所以可將車把開關製作成緊緻化。
而且,使用者可很容易就認識操作方法,可以避免因開關的共用化所造成的操作方法的混亂。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將退檔開關74及進檔開關72兼用作為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藉由同時操作退檔開關74與進檔開關72,即可設定成後退模式。藉由將通常不會同時進行操作的兩個開關,予以進行操作的話,可明確地確認出:往後退模式切換的意思,能夠防止誤操作。而且,因為退檔開關74及進檔開關72是兼用作為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因此就不必在車把開關上,另外設置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可將車把開關製作成更緊緻化。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當被設定為後退模式 的期間,駕駛人的油門操作是變成無效,而是將引擎迴轉數控制成保持一定的迴轉數。例如:當駕駛人將二輪機車10推車步行往前進或往後退的狀態下,在二輪機車10的極低速運轉中,如果引擎迴轉數產生變動的話,將會帶給駕駛人不安感。但是,在被設定為後退模式的期間,係將引擎迴轉數控制成保持在一定的迴轉數,因此,可以防止引擎迴轉數的不穩定現象(引擎迴轉數忽高忽低的現象反覆出現)。如此一來,可以消除被設定在後退模式的期間中,因引擎迴轉數的變動所帶給駕駛人的不安感。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變速機40的離合器裝置108是具有: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而且是製作成:藉由將第2離合器108B予以連接,就會產生前進方向的驅動力,藉由將第1離合器108A予以連接,就會產生後退方向的驅動力。
在後退模式中,是將其中一方的離合器予以連接,而可使二輪機車10前進或後退。而且藉由連接第1離合器108A及第2離合器108B,而可達成利用所謂的半離合器控制所進行的微速控制。而且,可以使用在平常的換檔變速模式時用來切換離合器的退檔開關74及進檔開關72,來控制在後退模式下的前進、後退及微速控制,因此,能夠與在平常行駛模式下的駕駛人的操作感匹配一致。
駕駛人例如在進行操作進檔開關72(後退開關)來促使車輛後退的狀態下,可以直覺性地聯想到:只 要操作退檔開關74(前進開關)的話,就可以施加前進的力道來執行剎車控制的這種感覺。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係將促使二輪機車10前進用的退檔開關74,設置在朝前進方向進行操作即可發揮功能的位置,將促使二輪機車10後退用的進檔開關72,設置在朝後退方向進行操作即可發揮功能的位置。如此一來,可將操作方向與二輪機車10的行進方向配合成一致,能夠提昇駕駛人的操作性。
上述的開關所示的例子,雖然是將前進開關74與後退開關72分開設置的例子,但是,其他的例子,亦可如第9圖所示,係由其旋轉軸200被設置在與二輪機車10的前後方向正交方向上的一個翹板開關202來構成的。這種情況下,是將翹板開關202的前方操作部204設定作為前進開關74,將後方操作部206設定作為後退開關72為宜。可以將翹板開關202的操作方向與二輪機車10的行進方向配合成一致。如此一來,可以讓駕駛人直覺性地聯想到前進及後退,可防止誤操作,能夠提昇操作性。
這種情況下,在平常行駛模式時,係可將前進開關74當成進檔開關來發揮功能,將後退開關72當成退檔開關來發揮功能,可將翹板開關202的操作方向與變速檔位的換檔方向配合成一致,能夠提昇駕駛人的操作性。
再者,本發明的跨騎型車輛,並不侷限於上 述的實施方式,只要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當然亦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構成方式。
10‧‧‧二輪機車
40‧‧‧變速機
45‧‧‧儀表
72‧‧‧進檔開關(後退開關)
74‧‧‧退檔開關(前進開關)
80‧‧‧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
100‧‧‧引擎
102‧‧‧節流閥控制裝置
104‧‧‧電池
106‧‧‧控制裝置(ECU)
114‧‧‧換檔用馬達
116‧‧‧曲軸旋轉感應器
118‧‧‧油門開度感應器
120‧‧‧節流閥開度感應器
122‧‧‧主軸旋轉感應器
124‧‧‧反向平衡軸旋轉感應器
126‧‧‧管路油壓感應器
128A‧‧‧第1離合器油壓感應器
128B‧‧‧第2離合器油壓感應器
134‧‧‧油溫感應器
136‧‧‧換檔用軸桿旋轉角度感應器
138‧‧‧換檔用鼓筒位置感應器
140‧‧‧剎車開關
142‧‧‧駐車用側支柱開關
144‧‧‧馬達(TBW馬達)
146‧‧‧燃料噴射裝置
148‧‧‧點火線圈
150A‧‧‧第1電磁閥
150B‧‧‧第2電磁閥
152‧‧‧車速運算部
154‧‧‧前後旋轉判定部
156‧‧‧後退模式移行判定部
158‧‧‧平常行駛模式移行判定部
160‧‧‧引擎轉數定速控制部
162‧‧‧前進後退離合器油壓控制部
164‧‧‧換檔用鼓筒動作控制部
166‧‧‧後退模式旗標

Claims (7)

  1. 一種跨騎型車輛(10),係在車把(24)上固定著設有用來操作各種電裝品的複數種開關的開關盒(32),而該開關盒(32)係具有車把開關(75),該車把開關(75)係設置了用以執行變速機(40)的進檔(升檔)或退檔(降檔)的其中一方的操作之第1換檔開關(74)及用以執行前述變速機(40)的進檔或退檔的其中另一方的操作之第2換檔開關(72),其特徵為:該跨騎型車輛(10),係具有: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以及控制裝置(106),該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係用以設定可容許前述跨騎型車輛(10)做後退驅動的可後退模式;該控制裝置(106),係當設定在前述可後退模式時,就將前述第1換檔開關(74)及前述第2換檔開關(72)所執行的前述變速機(40)的換檔變速操作變成無效,並且藉由操作前述第1換檔開關(74),即可促使前述跨騎型車輛(10)前進,藉由操作前述第2換檔開關(72),即可促使前述跨騎型車輛(10)後退。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前述第1換檔開關(74)及前述第2換檔開關(72)係兼用作為前述可後退模式設定輸入部(80),藉由同時操作前述第1換檔開關(74)與前述第2換檔開關(72),來設定前述可後退模式。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在設 定為前述可後退模式的期間,係將駕駛人的油門操作予以無效,並且將引擎迴轉數控制在一定的迴轉數。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前述變速機(40)的驅動系是具有兩個離合器(108A、108B),在前述兩個離合器(108A、108B)之中,藉由連接其中一方的離合器(108B),即可產生前進方向的驅動力,在前述兩個離合器(108A、108B)之中,藉由連接其中另一方的離合器(108A),即可產生後退方向的驅動力。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前述第1換檔開關(74)是配置在朝前進方向進行操作即可發揮功能的位置,前述第2換檔開關(72)則是配置在與前述第1換檔開關(74)之間係夾介著車把(24)的軸線(La)之該第1換檔開關(74)的相反側,而且是在朝後退方向進行操作即可發揮功能的位置。
  6.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係具有一個翹板開關(202),其係具備前述第1換檔開關(74)與前述第2換檔開關(72),前述翹板開關(202)係將前述第1換檔開關(74)配置在前方側的位置,並且將前述第2換檔開關(72)配置在後方側的位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當前述可後退模式的設定被解除時,前述控制裝置(106)就將前述第1換檔開關(74)當作進檔開關使其發揮功能,並且 將前述第2換檔開關(72)當作退檔開關使其發揮功能。
TW104107752A 2014-03-31 2015-03-11 跨騎型車輛 TWI5995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2612A JP6002166B2 (ja) 2014-03-31 2014-03-31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926A TW201545926A (zh) 2015-12-16
TWI599503B true TWI599503B (zh) 2017-09-21

Family

ID=54067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7752A TWI599503B (zh) 2014-03-31 2015-03-11 跨騎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82745B2 (zh)
JP (1) JP6002166B2 (zh)
CA (1) CA2886350C (zh)
DE (1) DE102015203859B4 (zh)
TW (1) TWI5995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4271B2 (ja) * 2014-03-28 2017-09-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JP6010076B2 (ja) 2014-08-25 2016-10-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US10569756B2 (en) 2016-03-29 2020-02-25 Honda Motor Co., Ltd. Driving force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d vehicle
JP2018203036A (ja) 2017-06-02 2018-12-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8203037A (ja) 2017-06-02 2018-12-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0195239A (ja) 2019-05-29 2020-12-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EP4051930B1 (en) * 2019-10-29 2024-02-21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Reverse gear system for vehicle
USD913166S1 (en) * 2019-11-04 2021-03-16 Ktm Ag Motor vehicle switch
USD915950S1 (en) * 2019-11-04 2021-04-13 Ktm Ag Motor vehicle switch
CN113715945B (zh) * 2020-05-25 2023-05-30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鞍乘型车辆的开关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7070B2 (ja) * 1999-11-19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
JP4404324B2 (ja) * 1999-11-19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接続制御装置
JP3918977B2 (ja) 2000-03-10 2007-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後退装置
JP4031943B2 (ja) * 2002-04-05 2008-01-09 朝日電装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バー用スイッチ
JP4088478B2 (ja) * 2002-05-28 2008-05-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変速制御装置
JP4146465B2 (ja) * 2005-10-11 2008-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変速機制御装置
JP4873543B2 (ja) * 2006-04-18 2012-02-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JP4767149B2 (ja) * 2006-10-27 2011-09-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4948156B2 (ja) * 2006-12-28 2012-06-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および変速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121594A (ja) * 2007-11-15 2009-06-04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2010120597A (ja) * 2008-11-21 2010-06-03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403804B2 (ja) * 2009-04-28 2014-0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JP5638501B2 (ja) * 2011-10-27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ンドルスイッチ
JP5656810B2 (ja) * 2011-11-25 2015-0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制御装置
JP2013190038A (ja) * 2012-03-14 2013-09-26 Honda Motor Co Ltd 荒地走行用鞍乗り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5203859A1 (de) 2015-10-01
JP2015194213A (ja) 2015-11-05
JP6002166B2 (ja) 2016-10-05
CA2886350A1 (en) 2015-09-30
CA2886350C (en) 2017-06-13
US20150274257A1 (en) 2015-10-01
TW201545926A (zh) 2015-12-16
US9682745B2 (en) 2017-06-20
DE102015203859B4 (de)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9503B (zh) 跨騎型車輛
TWI538847B (zh) 跨騎型車輛之制動力控制裝置
TWI570014B (zh) 跨騎型車輛之制動力控制裝置
US8948985B2 (en)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TWI649235B (zh) 跨坐型車輛之驅動力控制裝置
JP5914444B2 (ja) 車両の変速機
EP2123530A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otor vehicle
EP2119933A2 (en) Clutch control system
JP6010076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US9732810B2 (en) Clutch control device
JP201820303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0007754A (ja) 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構造
JPH081251B2 (ja) 鞍乗型車輛の変速装置
JP61853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11808348B2 (en) Reverse gear system for vehicle
JP2002166742A (ja) 車両用変速装置
JP2002031229A (ja) 電動式変速装置
JPS6217448A (ja) 車輌の前後進切換装置
JP2537354Y2 (ja) 手動変速装置
JPS60121124A (ja) 荒地走行用車輌の前後進切換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