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9746B - 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及採用此控制方法之搖落捲取裝置 - Google Patents

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及採用此控制方法之搖落捲取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9746B
TWI589746B TW100130301A TW100130301A TWI589746B TW I589746 B TWI589746 B TW I589746B TW 100130301 A TW100130301 A TW 100130301A TW 100130301 A TW100130301 A TW 100130301A TW I589746 B TWI589746 B TW I5897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id
guide
braid guide
take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0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9345A (en
Inventor
熊谷將賢
片岡勉
西川和宏
下迫田賢
Original Assignee
福原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福原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福原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29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9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9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97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88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02Folding limp material without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06Folding webs
    • B65H45/10Fol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45/101Folding webs transversely in combination with laying, i.e. forming a zig-zag pile
    • B65H45/103Folding webs transversely in combination with laying, i.e. forming a zig-zag pile by a carriage which reciprocates above the laying st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4Textile, fib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Description

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及採用此控制方法之搖落捲取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以及採用該編織物引導件之搖落捲取裝置,利用編織物引導件的往復移動,摺疊容納針織機的織成部所生產的編織物。
就針織機的織成部所生產的編織物的捲取裝置之一而言,已有一種搖落捲取裝置。一般搖落捲取裝置,係將針織機的織成部所編織的編織物,利用設置於其正下方、構成捲取部的捲取輥而向下方拉扯、搖落,摺疊容納於設置於捲取裝置的底部的容納部。就搖落捲取裝置的形式而言有以下型式:容納部移動型,容納部沿與捲取輥的軸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動;以及編織物引導件移動型,位於容納部上方的編織物引導件沿該垂直方向移動。
在後者的編織物引導件移動型中,對所生產的編織物進行引導的編織物引導件接受伺服電動機等的動力的傳遞,在容納部的上方、且為捲取輥的下方的空間區域,沿與捲取輥的軸向相垂直的方向,從容納部的端部到端部進行往復。藉由該動作,編織物引導件按照折疊的方式將從捲取輥下來的編織物引導而容納於容納部。就其一例而言,已知有下述編織料的折疊容納方法和其所採用的機構,其中,在捲取輥的下方設置搖臂,其保持形成編織物引導件的兩個引導輥,沿與捲取輥的軸向相垂直的方向,並且按照前端的引導輥形成上凸的圓周狀的軌跡的方式使該搖臂往復運動,引導輥將編織物引導而容納於容納部中(例如,日本特開2001-279563號文獻)。
在該日本特開2001-279563號文獻的編織物引導件移動型的捲取裝置中,由於在形成編織物引導件的兩個引導輥之間設置有使通過的編織物不產生褶皺的程度的間隙,且引導輥以使得捲取輥和引導輥之間的編織物不鬆弛的方式進行旋轉,故所容納的編織物幾乎不承受捲取輥產生的力以外的其他的壓力和拉力。所以,具有編織物可在該種不受外力影響的狀態下,例如,可在不帶有嚴重褶皺、折縫等的狀態下進行回收的優點。
但是,在習知的編織物引導件移動型中,容納到之時的編織物具有下述的問題。圖9(A)、圖9(B)為表示已有的編織物引導件移動型的捲取裝置的動作的一個例子的說明圖。在該捲取裝置中,根據圖9(A)、圖9(B)的比較得知,設置於圓形針織機的織成部下方的編織物引導件6(引導輥8、8)在保持與捲取輥3、3平行的同時進行移動,所以,編織物引導件6和捲取輥3之間的距離逐漸地改變,於是,在編織物引導件6以同一速度移動時,依據所移動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位置,容納到容納部5中的編織物F產生拉扯和鬆弛。
即,在編織物引導件6以同一速度移動時,如圖9(A)所示,編織物引導件6從捲取輥3、3構成的捲取部的正下方,沿與編織物引導件6的引導輥8、8的軸向相垂直、並且水平的方向,朝向針織機的織成部的一側而移動的場合,相對從捲取部的編織物供送點P輸送的編織物量為固定的情況而言,捲取部3和編織物引導件6之間的距離增加,所以容納到容納部5中的編織物變短,如此,編織物接地點G晚於引導輥8、8的正下位置(距離Ld),編織物F受到已接地的部分所拉扯,變成無法將編織物F折疊到容納部5的端部。反之,在像圖9(B)那樣,編織物引導件6從針織機的外周側,沿中心方向移動的場合,捲取部和編織物引導件6之間的距離變短,容納到容納部5中的編織物F變長,所以是在鬆弛的狀態下容納,因此產生褶皺、折縫。
在日本特開2001-279563號文獻中,在利用搖臂而使引導輥(編織物引導件)以上凸的圓周狀方式搖動時,編織物供送點和編織物引導件之間的距離比起在針織機的外周側,如圖9(A)、圖9(B)所示的習知編織物引導件移動型的捲取裝置進一步增加,所以在容納部,編織物進一步產生多餘的褶皺、折縫。
本發明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和採用此編織物引導件的搖落捲取裝置,在藉由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將編織物摺疊容納的場合,不產生褶皺、折縫,可提高容納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態樣的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或搖落捲取裝置在針織機的捲取裝置上設置容納部以及設置於上述容納部的上方的編織物引導件。該編織物引導件一邊在水平方向上往復移動的,一邊引導針織機的織成部所生產的編織物落下,藉以將其摺疊容納於上述容納部。對於上述編織物引導件的往復移動使得保持在該編織物引導件的上方位置的編織物供送點與該編織物引導件之間的距離(以下稱為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改變之情況,因應調整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
依照上述態樣,係對於編織物引導件的往復移動使得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改變之情況,因應調整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故可使容納於容納部的編織物處於幾乎沒有拉扯和鬆弛的狀態,於是,可在不產生褶皺、折縫的情況下,將編織物容納於容納部中,另外,可將其摺疊容納到容納部的兩端,使容納量提高。
宜更設置有捲取部,其保持於上述編織物引導件的上方位置,將編織物供送給編織物引導件,並利用捲取部形成上述編織物供送點。藉此,可利用捲取部容易地將編織物供送給編織物引導件。
宜進行下述控制:當上述編織物引導件往使得上述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增大的方向移動時,減慢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當上述編織物引導件往使得上述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減小的方向移動時,增加上述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藉此,在編織物供送長度變大時,減慢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以編織物幾乎沒有拉扯的方式將編織物容納於容納部中,在編織物供送長度變小時,提高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以編織物幾乎沒有鬆弛的方式將編織物送給容納部,所以,可使編織物供送點與編織物引導件之間的距離,與從編織物引導件送給容納部的編織物的長度幾乎相同而進行容納。
宜利用感測器來偵測上述捲取部的旋轉,與該旋轉偵測信號同步而使編織物引導件移動。藉此,從針織機生產的編織物的長度等於捲取部的捲取輥的外周的移動量,故可藉由與捲取輥的旋轉同步,正確地使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對應於所生產的編織物的長度。
宜將相對上述旋轉偵測信號的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係因應於編織物的性質來補償調整。另外,因應於上述編織物的性質而調整的上述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的補償值,例如係手動輸入。藉此,可容易因應於編織物的性質來補償,而在不產生褶皺、折縫的情況下,將編織物摺疊容納到容納部的兩端部。
由申請專利範圍及/或說明書及/或圖式所揭露的至少兩種構成的任意組合均包含在本發明內。尤其是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各請求項的兩者以上的任意的組合均包含在本發明內。
參考附圖的下述的優選實施形態的說明,能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但是,實施形態和附圖用於單純地圖示和說明,不應用於確定本發明的範圍。本發明的範圍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確定。在附圖中,多個附圖中相同的構件標號表示相同部分。
以下根據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另外,本發明並不限於以下所示的實施形態和變形例。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搖落捲取裝置的外觀結構立體圖,圖2為圖1的側視圖,圖3為圖1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的搖落捲取裝置1設置於針織機的織成部的下方(參照圖9(A)、圖9(B)),有一對直立的支承板2、2分開設置,支承板2、2藉由上下的水平構件13、14而連接固定。在支承板2、2上部的內壁2a、2a之間,以可分別旋轉的方式保持有例如2個將針織機的織成部所生產的編織物下拉的、沿軸向X延伸的捲取輥3、3。捲取輥3、3的位置不移動。一般採用此種2個捲取輥3、3作為單面針織件的編織物用。在其中1個捲取輥3上,安裝偵測其旋轉的旋轉偵測感測器4,例如旋轉編碼器。
上述針織機為包括織成部的圓形針織機,該織成部藉由電動機的驅動而使例如織針容納於針槽中的針筒轉動,將線供給至織針,織出筒狀編織物。捲取裝置1容納利用該織成部所織出的筒狀編織物。另外,圓形針織機為一例,針織機完全不限於圓形針織機。
另外,捲取裝置1包括:設置於其底部的容納部5;以及編織物引導件6,其設置於上述捲取輥3、3的下方、上述容納部5的上方,在該上方空間區域,沿與軸向X(圖中的前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圖中的左右方向)往復移動,織成部所織出的編織物通過捲取輥3、3,藉由編織物引導件6向下方搖落並受引導,折疊容納於容納部5中。
圖1的編織物引導件組裝包括:相互分開的一對台座7、7;編織物引導件6,具有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於該台座7、7的內壁7a、7a之間的、沿軸向X延伸的引導輥8、8;一對如同小齒輪的驅動構件9、9,其分別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於台座7、7的外壁7b、7b上;一對如同沿Y方向延伸的齒條之傳遞構件10、10,其分別安裝於上述一對支承板2、2的內壁2a、2a上,分別有上述一對小齒輪9、9與其卡合;以及如伺服電動的驅動機11(圖4),其驅動上述小齒輪9、9。在圖3的局部放大圖中顯示有小齒輪9卡合於上述齒條10上的齒條‧小齒輪機構。另外,在本例中,驅動‧傳遞構件係採用齒條‧小齒輪機構,但是,完全不限於此,也可採用相當於它的其他的機構。
另外,引導輥8、8的旋轉驅動源在本例中係與小齒輪9、9的驅動機11共用,但是也可不共用,而單獨地追加驅動機。另外,引導輥8、8的旋轉速度可與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同步,也可不與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同步,而單獨地因應於編織物引導件6的位置來改變引導輥8的轉速。
如圖2所示,相應的小齒輪9藉由伺服電動機11(圖4)的動力而旋轉,在相應的齒條10上移動,所以織物引導件6在該引導輥8、8和捲取輥3、3平行,並且保持與容納部5的底面平行的同時,沿與引導輥8的軸向X相垂直的Y方向水平移動。在編織物引導件6移動到預先設定的兩端位置時,通常控制部15使小齒輪9逆向旋轉而改變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方向,但是,為了防止在發生異常而小齒輪9在預定的位置不逆向旋轉時,小齒輪9與齒條10脫開的情況,所以藉由在設置於齒條10的兩端上的感測器(在圖中未示出)來使小齒輪9逆向旋轉,改變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方向朝向相反側的端部。編織物引導件6如此反復地在容納部5的上方空間區域沿水平方向往復運動。
織成部所織出的編織物通過捲取輥3、3之間,並藉由伴隨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而往復的引導輥8、8之間,引導落下至容納部5折疊容納。
圖4為表示本實施形態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控制方法的方塊圖。控制部15控制捲取裝置整體,並且具有啟動機構17和速度調整機構18,根據來自偵測捲取輥3、3的其中一輥3的旋轉的旋轉偵測感測器4的偵測脈衝信號(旋轉偵測信號),控制伺服電動機(驅動機)11,調整編織物引導件6(引導輥8、8)的每個脈衝的移動距離(移動速度)。
圖4的啟動機構17藉由來自旋轉偵測感測器4的偵測脈衝信號或另外的機構,偵測通過捲取輥3、3而下拉的編織物F的長度,根據該偵測而啟動伺服電機11,根據控制部15儲存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當前位置和其移動速度,驅使伺服電動機11正旋轉或逆旋轉,使編織物引導件6沿右方向或左方向開始移動。上述速度調整機構18對於編織物引導件6的往復移動使得構成作為捲取輥3的咬合部的編織物供送點P和編織物引導件6之間的編織物F的距離的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變化的情況,因應調整編織物引導件6的每個脈衝的移動距離。即,編織物供送點P為構成捲取部的捲取輥3、3的旋轉中心的中間地點。編織物引導件6的位置也是引導輥8、8的嚙合部、即這些輥8、8的旋轉中心的中間地點。
即,速度調整機構18因應於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方向以及編織物供送長度的變位,利用伺服電動機11的驅動改變移動速度,即改變來自捲取輥3的旋轉偵測感測器4的偵測脈衝信號的每個脈衝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距離。在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增大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方向的場合,減小該移動距離(減慢移動速度),在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減小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方向的場合,增加該移動距離(加快移動速度)。
上述控制部15的啟動機構17和速度調整機構18藉由根據例如預先儲存於控制部15中的控制程式加以軟體處理而進行一連串動作,根據來自偵測捲取輥3的旋轉的旋轉偵測感測器4的偵測脈衝信號,控制伺服電動機11,自動地調整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另外,也可利用硬體電路構成上述啟動機構17和速度調整機構18,來取代軟體處理。
如圖5(A),伴隨引導輥8、8從原點0,沿左方向而遠離,該原點0為從捲取部(捲取輥3、3)的編織物供送點P(編織物F輸送的位置),垂直下降到該引導輥8、8的中間點,捲取輥3、3和引導輥8、8之間的編織物供送長度(由點P、0、0’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的長度)從位於原點位置的場合的L1,逐漸增加到位於移動端的場合的L2(L2>L1)。所以,伴隨編織物供送長度接近L2,如習知使得編織物引導件6成為相同的速度時,由於從捲取輥3到達容納部5的編織物F之延遲量,即為經由編織物引導件6到容納部5的通路變長量,所以,從捲取輥3輸送的編織物F的長度變得不足,而拉扯到容納於容納部5中的編織物F。因此,在編織物供送長度增加時,使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減慢(減小每個脈衝的移動距離)。藉此,可按照從捲取輥3、3輸送的編織物F的長度沒有不足的方式充分地送到容納部5中,如此,可按照容納於容納部5中的編織物F幾乎沒有拉扯,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距離和送給容納部5的編織物F的長度幾乎相同的方式容納。從原點0沿右方向遠離時,亦同。
另一方面,如圖5(B),伴隨引導輥8、8從左端沿右方向而向原點0的接近,編織物供送長度(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的長度)從L2向L1逐漸變小。因此,伴隨編織物供送長度接近L1,使得編織物引導件6成為相同速度時,從捲取輥3、3輸送的編織物F將產生富餘,往容納部5容納的編織物F處於鬆弛狀態。因此,在編織物供送長度變小時,增加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增加每個脈衝的移動距離)。藉此,從捲取輥3、3輸送的編織物F可按照不富餘的方式快速地送給容納部5,故容納於容納部5中的編織物F幾乎沒有鬆弛,可使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距離和送給容納部5的編織物的長度幾乎相同地進行容納。從右端沿左方向接近原點0時,亦同。
按照本實施形態,利用速度調整機構18,對於變動的編織物供送長度,使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以大致成反比的方式進行動作,藉此,按照編織物F幾乎沒有拉扯及鬆弛的方式,將編織物F送給容納部5。就結果而言,可在不產生褶皺、折縫的情況下將編織物F容納於容納部5中,另外,可摺疊容納於容納部5的兩端,提高容納量。
圖6為表示每個脈衝對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位置的移動距離(速度變化)的控制的圖。橫軸表示偵測捲取輥3的旋轉的偵測脈衝信號的脈衝數量,縱軸表示從原點0而觀看的左側和右側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距離。如圖中a所示,從左端沿右方向返回到原點0時,由於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變小,故每個脈衝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距離,即移動速度被控制為變快,如圖中b所示,從原點0沿右方向離開時,由於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變大,故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被控制為變慢。然後,如圖中c所示,從右端沿左方向返回到原點0時,由於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變小,故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被控制為增快,如圖中d所示,從原點0沿左方向離開時,由於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變大,故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被控制為變慢。反復進行該一連串動作,將編織物F折疊容納於容納部5中。
此外,在編織物F具有例如伸縮性質時,編織物F由捲取輥3的拉扯而使編織物F伸長,然後從捲取輥3輸送,其後收縮為自然長度,由此,每個脈衝的編織物F的生產量少於沒有伸縮性質的編織物F,每個脈衝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距離超過編織物F的生產量。就其結果而言,將會拉扯容納於容納部5中的編織物F,在端部出現間隙,而產生並未折疊到容納部5的兩端部的情況。此種情況下,例如手動將編織物F的收縮率的補償值輸入到控制程式中,藉此,因應於已輸入的數值而調整減少(減慢)每個脈衝的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距離(移動速度),可在不產生褶皺、折縫的情況下,將編織物F摺疊容納到容納部5的兩端。
如此,在本發明中,對於編織物引導件的往復移動使得編織物供送點或捲取輥和編織物引導件之間的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變化的情況,因應調整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藉此,可使容納於容納部中的編織物處於沒有拉扯和鬆弛的狀態,如此,可在沒有褶皺、折縫的情況下將編織物容納於容納部中,又可折疊容納到容納部的端部而提高容納量。
圖7表示變形例。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捲取部作為單面針織,由普通的兩個輥3、3形成,但是在本變形例中,如圖7所示,作為雙面針織,由普通的三個輥3、3、3形成。在此場合,原點0為從位於捲取輥3、3、3的右端的輥3的編織物供送點P垂直下降於引導輥8、8的中間點的點。由於從原點0觀看的左側的區域大於右側的區域,故如圖8所示,編織物引導件6的左側的移動距離大於右側的移動距離。
另外,在這些實施形態中,保持於編織物引導件6的上方位置上的編織物供送點P係採用捲取輥3,但也可予以省略。在此場合,編織物供送點P係採用設置在與織成部和編織物引導件6之間的上下中間位置、且在編織物引導件6的Y方向的基本中心位置的桿等支點。
此外,在這些實施形態中係藉由軟體處理控制伺服電動機11,自動地調整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但是,也可不採用軟體處理和伺服電動機11,而僅僅利用進行與其基本相同的動作的機構控制,來調整編織物引導件6的移動速度。
如上所述,已參照圖式說明較佳實施形態,只要是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觀看本說明書,即能在顯而易見的範圍內容易想到各種的變更及修正方案。所以,此種變更和修正方案,係解釋為依據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決定的本發明範圍內之方案。
0...原點
1...搖落捲取裝置
2...支承板
2a...內壁
3...捲取部
4...旋轉偵測感測器
5...容納部
6...編織物引導件
7...台座
7a...內壁
7b...外壁
8...引導輥
9...驅動構件(小齒輪)
10...傳遞構件(齒條)
11...驅動機
13、14...水平構件
15...控制部
17...啟動機構
18...速度調整機構
F...編織物
L1、L2...長度
P...編織物供送點
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搖落捲取裝置的外觀結構立體圖;
圖2為圖1的搖落捲取裝置的側視圖;
圖3為圖1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4為表示本發明的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的方塊圖;
圖5(A)、圖5(B)為表示本發明的控制方法的動作的說明圖;
圖6為表示每個脈衝的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位置的移動距離(速度變化)的控制的圖;
圖7為表示變形例的控制方法的動作的說明圖;
圖8為表示變形例的每個脈衝的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位置的移動距離(速度變化)的控制的圖;
圖9(A)、圖9(B)為表示習知編織物引導件移動型的捲取裝置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1...搖落捲取裝置
2...支承板
2a...內壁
3...捲取部
4...旋轉偵測感測器
5...容納部
6...編織物引導件
7...台座
7a...內壁
7b...外壁
8...引導輥
9...驅動構件(小齒輪)
10...傳遞構件(齒條)
11...驅動機
13、14...水平構件

Claims (6)

  1. 一種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針織機的捲取裝置上設置編織物引導件的步驟,該編織物引導件設置於容納部以及該容納部的上方,該編織物引導件一邊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一邊引導針織機的織成部所生產的編織物落下,藉以將其摺疊容納於該容納部;設置捲取部的步驟,該捲取部保持在該編織物引導件的上方位置,將編織物供送給編織物引導件,並利用捲取部形成編織物供送點;以及調整步驟,因應於藉由該編織物引導件的往復移動使得該編織物供送點和該編織物引導件之間的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改變之情況,而調整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其中該調整步驟利用旋轉感測器來偵測該捲取部的旋轉,並根據該偵測之脈衝信號,藉由軟體處理以控制伺服電動機,而針對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位置,控制該編織物引導件對於該旋轉感測器所偵測之每個脈衝的移動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其中,進行下述控制:當該編織物引導件往該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增大的方向移動時,減慢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當該編織物引導件往該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減小的方向移動時,加快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其中,相對於該偵測之脈衝信號的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係因應於編織物的性質來補償調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其中,相對於該偵測之脈衝信號的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係因應於編織物的性質來補償調整,該移動速度的補償值係手動輸入。
  5. 一種搖落捲取裝置,為針織機的搖落捲取裝置,包含:容納部; 編織物引導件,係設置於該容納部的上方,一邊沿水平方向往復移動,一邊引導針織機所生產的編織物落下,藉以將其摺疊容納於該容納部;捲取部,保持於該編織物引導件的上方位置,將編織物供送給編織物引導件,並利用該捲取部形成編織物供送點;感測器,偵測該捲取部的旋轉;伺服電動機,將傳遞至該編織物引導件的動力加以輸出;及控制部,控制成因應於藉由該編織物引導件的往復移動使得該編織物供送點和該編織物引導件之間的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改變之情況,而調整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其中該控制部,其根據該感測器所偵測的偵測脈衝信號,控制該伺服電動機,而針對該編織物引導件之移動位置,控制該編織物引導件對於該感測器所偵測之每個脈衝的移動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搖落捲取裝置,其中,該控制部進行下述的控制:當該編織物引導件往該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增大的方向移動時,減慢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當該編織物引導件往該編織物供送長度逐漸減小的方向移動時,加快該編織物引導件的移動速度。
TW100130301A 2010-08-26 2011-08-24 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及採用此控制方法之搖落捲取裝置 TWI589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9246A JP2012046839A (ja) 2010-08-26 2010-08-26 編地ガイドの制御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振り落とし巻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9345A TW201229345A (en) 2012-07-16
TWI589746B true TWI589746B (zh) 2017-07-01

Family

ID=44719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0301A TWI589746B (zh) 2010-08-26 2011-08-24 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及採用此控制方法之搖落捲取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426242B1 (zh)
JP (1) JP2012046839A (zh)
KR (1) KR20120041106A (zh)
CN (1) CN102605541B (zh)
TW (1) TWI5897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1185A (zh) * 2014-08-20 2015-01-07 长沙新气象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摆动式进料机构
CN107215701A (zh) * 2017-06-16 2017-09-29 湖州南浔鑫丽纺织有限公司 布带输送储带装置
CN107675401A (zh) * 2017-10-23 2018-02-09 立信染整机械(深圳)有限公司 定形机自动出布装置
CN108609428A (zh) * 2018-05-18 2018-10-02 繁昌县亘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收布整齐的纺织机械用收料装置
JP6619902B1 (ja) * 2019-05-23 2019-12-11 株式会社日立パワ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積層装置
CN111517177B (zh) * 2020-05-20 2021-10-29 上海华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带收卷控制方法、装置及消防车
CN112678578A (zh) * 2020-12-24 2021-04-20 康美特(厦门)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针织大圆机组的卷摆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84614B (zh) * 2021-04-21 2023-05-30 海安苏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于绒布叠装的自动化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115652518B (zh) * 2022-09-29 2023-05-16 桐乡市桐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四电机双层罗拉
CN116060433A (zh) * 2023-03-02 2023-05-05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一种土壤污染治理的处理设备及处理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82057A (en) * 1975-01-14 1976-07-19 Enshu Seisaku Kk Maruamikiniokeru aminunonochoryusochi
US4175738A (en) * 1978-02-13 1979-11-27 Frank Catallo Horizontal folder with varying speed traverse
DE3113619C2 (de) * 1981-04-03 1984-04-05 G. O. Stumpf GmbH & Co KG, 7421 Mehrstetten Vorrichtung zur Kantensteuerung für eine Legemaschine
SU1068364A1 (ru) * 1982-09-24 1984-01-23 Волгоградское Специальн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Научно-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г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Нефтехимавтоматик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укладки эластичных листов в стопу
US4573958A (en) * 1984-05-08 1986-03-04 Biesinger Peter J Cuttling machine for continuous input of web
FR2579962B1 (zh) * 1985-04-04 1987-07-03 Lectra Systemes Sa
JPH0860501A (ja) * 1994-08-08 1996-03-05 Fukuhara Seiki Seisakusho:Kk 開反巻取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丸編機
US5704603A (en) * 1995-09-20 1998-01-06 Eastman Machine Company Cloth spreading machine having improved cloth feed control and guide
JP2001279563A (ja) 2000-03-30 2001-10-10 Nisshinbo Ind Inc 編機における編成生地の折畳収納方法とそのための機構
JP2006161196A (ja) * 2004-12-06 2006-06-22 Precision Fukuhara Works Ltd 開反巻取装置、それを有する丸編機の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DE102005016745A1 (de) * 2005-04-11 2006-10-12 Saurer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blegen einer flexiblen Materialbahn
EP1842949A1 (en) * 2006-04-05 2007-10-10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Folding apparatus for tubular knitted fabric
CN201109671Y (zh) * 2007-10-17 2008-09-03 泳立(厦门)机械有限公司 折布板驱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26242B1 (en) 2016-04-20
JP2012046839A (ja) 2012-03-08
TW201229345A (en) 2012-07-16
EP2426242A1 (en) 2012-03-07
CN102605541B (zh) 2015-05-06
CN102605541A (zh) 2012-07-25
KR20120041106A (ko) 2012-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9746B (zh) 編織物引導件之控制方法及採用此控制方法之搖落捲取裝置
JP5894444B2 (ja) テンション装置及びテンション付与方法
TWI592536B (zh) 縫紉機
JP2007136136A (ja) ミシンの糸供給装置
JP4624169B2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TWI635201B (zh) 多幅織機中的織布卷取裝置
KR20070089713A (ko) 횡편기의 급사장치
JP2015110852A (ja) 糸供給システム
JP6557026B2 (ja) ミシン
JP4873622B2 (ja) 線材の巻取装置および繰出装置
JP2013162859A (ja) ミシン
JP2006271475A (ja) ミシン
JP6151979B2 (ja) 刺繍機
JP2005240251A (ja) 経編機における編地巻き取り装置、及びその巻き取り方法
JP5887373B2 (ja) 円形編機の布巻取装置
JP2005192620A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機構
WO2007144714A1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yarn deposition member in winding machines
CN105712126A (zh) 纺织机、自动绕线器及纱线引导机构
KR20140003521U (ko) 누비기의 원단이송장치
JP2006161196A (ja) 開反巻取装置、それを有する丸編機の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0285700A (ja) 丸編機の巻取制御方法および巻取制御装置
JP4088853B2 (ja) 解舒装置
JPH06272141A (ja) 編み地制御装置
JP5854478B2 (ja) 縫製装置の下糸繰出し装置
KR101675813B1 (ko) 보조 가이드를 이용한 권폭조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