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5651B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5651B
TWI575651B TW105127211A TW105127211A TWI575651B TW I575651 B TWI575651 B TW I575651B TW 105127211 A TW105127211 A TW 105127211A TW 105127211 A TW105127211 A TW 105127211A TW I575651 B TWI575651 B TW I5756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ench
substrate
trenches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oxid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7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0527A (zh
Inventor
吳世凱
王晟宇
Original Assignee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272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565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5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565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0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0527A/zh

Links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之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在目前的半導體製程中,溝槽(trench)的製作經常置於前段製程(front end of line,FEOL)。由於前段製程(FEOL)包含諸多高溫程序,例如,形成電晶體元件的各項步驟,因此,當製作單一且較大線寬的溝槽並將單一氧化材料填入於其中時,溫度高、低變化所造成熱漲冷縮的結果,常導致溝槽與基板間的界面因內應力作用而形成結構上的差排缺陷(dislocation defect),使得後續完成的裝置元件經常面臨漏電問題。
為有效控制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中絕緣結構的內應力影響,既有溝槽圖案區域常須填入複合材料以避免大量製程缺陷的產生,且,為考量溝槽圖案設計的便利性,通常會允許溝槽圖案可以有十字交錯的情況,然,溝槽的十字交錯區域若未填平,當後續的金屬內連線跨越此交會處時,極有可能造成跨線短路。因此,須使用更厚的複合材料並搭配化學機械研磨(CMP)的研磨處理方能完全填滿溝 槽,致製造成本增加。
此外,為符合某些電路設計的應用需求,必要時須開通絕緣層上覆矽(SOI)的埋入氧化層(buried oxide,BOX)且連通上、下矽基板施予不同電壓,而構成所謂的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以改變或穩定元件特性,然,當絕緣層上覆矽(SOI)結構中的埋入氧化層(BOX)厚度隨不同元件架構而須增厚時,此時,為了順利開通(蝕刻)氧化層,即須相對應地增加硬罩幕(hard mask)的厚度,然,面對後續所設置層間介電層(ILD)結構的厚度(高度)需求常隨不同製程或元件而有所差異的情況,可能因此增加化學機械研磨(CMP)對層間介電層(ILD)結構的研磨量,進而影響層間介電層(ILD)結構的厚度均勻性。
因此,開發一種具備適當絕緣效果、在施加特定低電壓或高電壓情況下仍可維持元件電性穩定、且同時亦可達到層間介電層(ILD)結構厚度均勻性的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是業界亟需努力的方向。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一第一基板;一氧化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上;一第二基板,形成於該氧化層上;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複數個第一溝槽,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並填入有一介電材料與一導電材料,其中該等第一溝槽彼此分離,且該等第一溝槽之其中之一包圍該等半導體裝置之其中之一;一接觸窗,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並穿過該氧化層,與該第一基板連接,其中 該接觸窗填入有該介電材料與該導電材料;以及一第三溝槽,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並填入有該介電材料與該導電材料,其中該第三溝槽包圍該接觸窗。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其包括一第一矽基板、一氧化層、以及一第二矽基板,其中該氧化層形成於該第一矽基板上,該第二矽基板形成於該氧化層上;形成複數個第一溝槽、一第二溝槽、以及一第三溝槽於該第二矽基板中,其中該等第一溝槽彼此分離,且該第三溝槽包圍該第二溝槽;形成一介電材料於該第二矽基板上,並填入部分之該等第一溝槽、該第二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順應性地形成一光阻層於該第二矽基板上,並填滿該等第一溝槽、該第二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對該第二溝槽上方之該光阻層進行曝光;以未予曝光之該光阻層為一罩幕,對該第二溝槽進行蝕刻,以使該第二溝槽延伸穿過該氧化層,與該第一基板連接;以及填入一導電材料於該第二溝槽中,以電性連接該第一基板。
本揭露在製作半導體結構(例如,絕緣層上覆矽(SOI)結構)中的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時,為同時兼顧降低蝕刻溝槽所需的硬罩幕(hard mask)厚度以維持後續層間介電層(ILD)結構的均勻性,以及有效控制後續相關製程的製程窗(window),即使用開通(蝕刻)溝槽所需的最少量、最低硬罩幕厚度,再於沈積具有特定厚度的介電材料與光阻層之後,以光罩定義出後續將進行蝕刻的頂側接觸窗(TSC)區域, 進一步利用增強曝光能量的方式曝開該區域的光阻層,此時,未以強光曝開的其餘光阻層區域則作為蝕刻頂側接觸窗(TSC)的蝕刻保護層。由於強力曝光會造成頂側接觸窗(TSC)定義區域範圍的擴大,因此,在頂側接觸窗(TSC)定義區之外,須增加設置至少一環狀溝槽包圍頂側接觸窗(TSC),以作為頂側接觸窗(TSC)與絕緣層上覆矽(SOI)基板之間的絕緣保護,之後,再於溝槽中填入導電材料,即完成本揭露頂側接觸窗(TSC)的製作。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半導體結構
10’‧‧‧絕緣層上覆矽(SOI)結構
12‧‧‧第一(矽)基板
14‧‧‧氧化層
16‧‧‧第二(矽)基板
18、20、22、24‧‧‧半導體裝置
26、28、30、32、34‧‧‧第一溝槽
36‧‧‧介電材料
38‧‧‧接觸窗(第二溝槽)
40‧‧‧導電材料
42‧‧‧第三溝槽
46‧‧‧光阻層
48‧‧‧層間介電層(ILD)
W1‧‧‧第一溝槽的寬度
W2‧‧‧第二溝槽的寬度
W3‧‧‧第三溝槽的寬度
Wc‧‧‧接觸窗的寬度
第1A圖係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一種半導體結構之上視圖;第1B圖為第1A圖沿A-A’剖面線所得之該半導體結構之剖面示意圖;第2A圖係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一種半導體結構之上視圖;第2B圖為第2A圖沿A-A’剖面線所得之該半導體結構之剖面示意圖;第3A圖係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一種半導體結構之上視圖;第3B圖為第3A圖沿A-A’剖面線所得之該半導體結構之 剖面示意圖;以及第4A~4D圖係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一種半導體結構製備方法之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第1A與1B圖,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10。第1A圖為半導體結構10的上視圖,第1B圖則為第1A圖沿A-A’剖面線所得的半導體結構10的剖面示意圖。
如第1A與1B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10包括一第一基板12、一氧化層14、一第二基板16、複數個半導體裝置(18、20、22、24)、複數個第一溝槽(26、28、30、32、34)、一接觸窗38、以及一第三溝槽42。氧化層14形成於第一基板12上。第二基板16形成於氧化層14上。半導體裝置(18、20、22、24)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填入有一介電材料36與一導電材料40。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溝槽(26、28、30、32、34)彼此分離,且第一溝槽(26、28、30、32)的其中之一包圍半導體裝置(18、20、22、24)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說,每一半導體裝置為一第一溝槽所包圍,例如,第一溝槽26包圍半導體裝置18,第一溝槽28包圍半導體裝置20,第一溝槽30包圍半導體裝置22,以及第一溝槽32包圍半導體裝置24,如第1A圖所示。
此外,接觸窗38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穿過氧化層14,與第一基板12連接。接觸窗38填入有介電材料36與導電材料40。
再者,第三溝槽42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填入有介電材料36與導電材料40。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溝槽42包圍接觸窗38。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2與第二基板16可為矽基板,使得半導體結構10為一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
在部分實施例中,氧化層14的厚度大體介於0.5~3微米。
在部分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18、20、22、24)可包括各種高電壓或低電壓元件,其包括,但不限定於,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或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的寬度W1、接觸窗38的寬度Wc、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相同。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的寬度W1、接觸窗38的寬度Wc、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介於0.5~2微米。
在部分實施例中,介電材料36可包括各種適合的介電材料,例如鋇鍶鈦化物(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BST)或二氧化矽。
在部分實施例中,導電材料40可包括各種適合的金屬材料。
在此實施例中,接觸窗38為一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部分重疊,例如,第一溝槽34與第三溝槽42的其中一側重疊,如第1A圖所示。
在此實施例中,當對接觸窗38施予一特定低電壓時,半導體元件區(即,包括半導體裝置(18、20、22、24)的區域)藉由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的設置可獲得足夠的絕緣保護。
請參閱第2A與2B圖,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10。第2A圖為半導體結構10的上視圖,第2B圖則為第2A圖沿A-A’剖面線所得的半導體結構10的剖面示意圖。
如第2A與2B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10包括一第一基板12、一氧化層14、一第二基板16、複數個半導體裝置(18、20、22、24)、複數個第一溝槽(26、28、30、32、34)、一接觸窗38、以及一第三溝槽42。氧化層14形成於第一基板12上。第二基板16形成於氧化層14上。半導體裝置(18、20、22、24)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填入有一介電材料36與一導電材料40。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溝槽(26、28、30、32、34)彼此分離,且第一溝槽(26、28、30、32)的其中之一包圍半導體裝置(18、20、22、24)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說,每一半導體裝置為一第一溝槽所包圍,例如,第一溝槽26包圍半導體裝置18,第一溝槽28包圍半導體裝置20,第一溝槽30包圍半導體裝置22,以及 第一溝槽32包圍半導體裝置24,如第2A圖所示。
此外,接觸窗38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穿過氧化層14,與第一基板12連接。接觸窗38填入有介電材料36與導電材料40。
再者,第三溝槽42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填入有介電材料36與導電材料40。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溝槽42包圍接觸窗38。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2與第二基板16可為矽基板,使得半導體結構10為一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
在部分實施例中,氧化層14的厚度大體介於0.5~3微米。
在部分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18、20、22、24)可包括各種高電壓或低電壓元件,其包括,但不限定於,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或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的寬度W1、接觸窗38的寬度Wc、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相同。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的寬度W1、接觸窗38的寬度Wc、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介於1~2微米。
在部分實施例中,介電材料36可包括各種適合的介電材料,例如鋇鍶鈦化物(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BST) 或二氧化矽。
在部分實施例中,導電材料40可包括各種適合的金屬材料。
在此實施例中,接觸窗38為一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分離,例如,第一溝槽34未與第三溝槽42的任何一側重疊,如第2A圖所示。
在此實施例中,當對接觸窗38施予一特定高電壓時,半導體元件區(即,包括半導體裝置(18、20、22、24)的區域)藉由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的設置可獲得足夠的絕緣保護。
請參閱第3A與3B圖,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10。第3A圖為半導體結構10的上視圖,第3B圖則為第3A圖沿A-A’剖面線所得的半導體結構10的剖面示意圖。
如第3A與3B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10包括一第一基板12、一氧化層14、一第二基板16、複數個半導體裝置(18、20、22、24)、複數個第一溝槽(26、28、30、32、34)、一接觸窗38、以及一第三溝槽42。氧化層14形成於第一基板12上。第二基板16形成於氧化層14上。半導體裝置(18、20、22、24)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填入有一介電材料36與一導電材料40。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溝槽(26、28、30、32、34)彼此分離, 且第一溝槽(26、28、30、32)的其中之一包圍半導體裝置(18、20、22、24)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說,每一半導體裝置為一第一溝槽所包圍,例如,第一溝槽26包圍半導體裝置18,第一溝槽28包圍半導體裝置20,第一溝槽30包圍半導體裝置22,以及第一溝槽32包圍半導體裝置24,如第3A圖所示。
此外,接觸窗38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穿過氧化層14,與第一基板12連接。接觸窗38填入有介電材料36與導電材料40。
再者,第三溝槽42形成於第二基板16中並填入有介電材料36與導電材料40。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溝槽42包圍接觸窗38。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2與第二基板16可為矽基板,使得半導體結構10為一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
在部分實施例中,氧化層14的厚度大體介於0.5~3微米。
在部分實施例中,半導體裝置(18、20、22、24)可包括各種高電壓或低電壓元件,其包括,但不限定於,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或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的寬度W1、接觸窗38的寬度Wc、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相同。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 的寬度W1、接觸窗38的寬度Wc、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介於1~2微米。
在部分實施例中,介電材料36可包括各種適合的介電材料,例如鋇鍶鈦化物(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BST)或二氧化矽。
在部分實施例中,導電材料40可包括各種適合的金屬材料。
在此實施例中,接觸窗38為一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部分重疊,例如,第一溝槽(28、34)與第三溝槽42的其中兩側重疊,如第3A圖所示。
請參閱第1A、1B圖及第4A~4D圖,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10(如第1A、1B圖所示)的製造方法。第4A~4D圖係為半導體結構10製造方法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第4A圖,提供一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10’。
如第4A圖所示,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10’包括一第一矽基板12、一氧化層14、以及一第二矽基板16。氧化層14形成於第一矽基板12上。第二矽基板16形成於氧化層14上。
在部分實施例中,氧化層14的厚度大體介於0.5~3微米。
形成一圖案化硬罩幕層(hard mask film)(未圖示)於第二矽基板16上。
在部分實施例中,藉由例如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物理氣相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以及圖案化製程形成圖案化硬罩幕層於第二矽基板16上。
在部分實施例中,圖案化硬罩幕層可包括,但不限定於,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氮氧化矽(SiON)、氮碳化矽(SiCN)、氮碳氧化矽(SiOCN)、鉭(Ta)、氮化鉭(TaN)、鈦(Ti)、氮化鈦(TiN)、氧化鋁(Al2O3)、氮化硼(BN)、氫倍半矽氧烷(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或其他適合的高蝕刻選擇性材料。
藉由圖案化硬罩幕層,對第二矽基板16進行蝕刻製程,以於第二矽基板16中形成複數個第一溝槽(26、28、30、32、34)、一第二溝槽38、以及一第三溝槽42。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溝槽(26、28、30、32、34)彼此分離,且第三溝槽42包圍第二溝槽38。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的寬度W1、第二溝槽38的寬度W2、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相同。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的寬度W1、第二溝槽38的寬度W2、以及第三溝槽42的寬度W3大體介於1~2微米。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 與第三溝槽42部分重疊,例如,第一溝槽34與第三溝槽42的其中一側重疊,如第1A圖所示。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亦可分離,例如,第一溝槽34未與第三溝槽42的任何一側重疊,如第2A圖所示。
形成一介電材料36於第二矽基板16上,並填入部分的第一溝槽(26、28、30、32、34)、第二溝槽38、以及第三溝槽42,例如,填入第一溝槽(26、28、30、32、34)、第二溝槽38、以及第三溝槽42的側壁與底部。
在部分實施例中,藉由例如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物理氣相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形成介電材料36於第二矽基板16上,並填入部分的第一溝槽(26、28、30、32、34)、第二溝槽38、以及第三溝槽42。
在部分實施例中,介電材料36可包括各種適合的介電材料,例如鋇鍶鈦化物(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BST)或二氧化矽。
請參閱第4B圖,順應性地形成一光阻層46於第二矽基板16上,並填滿第一溝槽(26、28、30、32、34)、第二溝槽38、以及第三溝槽42。
對第二溝槽38上方的光阻層46進行曝光,以移除第二溝槽38中的光阻層46。
以未予曝光的光阻層46為一罩幕,對第二溝槽38進行蝕刻,以使第二溝槽38延伸穿過氧化層14,與第一矽基板 12連接。
在部分實施例中,氧化層14與光阻層46的厚度比大體介於1:2~1:5。
請參閱第4C圖,移除第二矽基板16上的光阻層46,以及移除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中的光阻層46。
請參閱第4D圖,填入一導電材料40於第二溝槽38中,形成一接觸窗38,以電性連接第一矽基板12。
在部分實施例中,藉由例如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物理氣相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以及回蝕刻(etch-back)製程填入導電材料40於第二溝槽38中。
在部分實施例中,導電材料40可包括各種適合的金屬材料。
在此實施例中,接觸窗38為一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
在此實施例中,更包括填入導電材料40於第一溝槽(26、28、30、32、34)與第三溝槽42中。
在此實施例中,更包括形成一層間介電層(interlayer dielectric,ILD)48於第二矽基板16上。
至此,即完成半導體結構10(如第1A、1B圖所示)的製作。
本揭露在製作半導體結構(例如,絕緣層上覆矽(SOI)結構)中的頂側接觸窗(top-side contact,TSC)時,為同時 兼顧降低蝕刻溝槽所需的硬罩幕(hard mask)厚度以維持後續層間介電層(ILD)結構的均勻性,以及有效控制後續相關製程的製程窗(window),即使用開通(蝕刻)溝槽所需的最少量、最低硬罩幕厚度,再於沈積具有特定厚度的介電材料與光阻層之後,以光罩定義出後續將進行蝕刻的頂側接觸窗(TSC)區域,進一步利用增強曝光能量的方式曝開該區域的光阻層,此時,未以強光曝開的其餘光阻層區域則作為蝕刻頂側接觸窗(TSC)的蝕刻保護層。由於強力曝光會造成頂側接觸窗(TSC)定義區域範圍的擴大,因此,在頂側接觸窗(TSC)定義區之外,須增加設置至少一環狀溝槽包圍頂側接觸窗(TSC),以作為頂側接觸窗(TSC)與絕緣層上覆矽(SOI)基板之間的絕緣保護,之後,再於溝槽中填入導電材料,即完成本揭露頂側接觸窗(TSC)的製作。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任意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半導體結構
12‧‧‧第一基板
14‧‧‧氧化層
16‧‧‧第二基板
28、34‧‧‧第一溝槽
36‧‧‧介電材料
38‧‧‧接觸窗
40‧‧‧導電材料
42‧‧‧第三溝槽
W1‧‧‧第一溝槽的寬度
W3‧‧‧第三溝槽的寬度
Wc‧‧‧接觸窗的寬度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一第一基板;一氧化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上;一第二基板,形成於該氧化層上;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複數個第一溝槽,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並填入有一介電材料與一導電材料,其中該等第一溝槽彼此分離,且該等第一溝槽之其中之一包圍該等半導體裝置之其中之一;一接觸窗,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並穿過該氧化層,與該第一基板連接,其中該接觸窗填入有該介電材料與該導電材料;以及一第三溝槽,形成於該第二基板中並填入有該介電材料與該導電材料,其中該第三溝槽包圍該接觸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為矽基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氧化層之厚度介於0.5~3微米。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半導體裝置包括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或雙極性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溝槽、該接觸窗、以及該第三溝槽之寬度相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溝 槽、該接觸窗、以及該第三溝槽之寬度介於1~2微米。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溝槽與該第三溝槽分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等第一溝槽與該第三溝槽部分重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介電材料包括鋇鍶鈦化物(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BST)或二氧化矽。
  10. 一種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SOI)結構,其包括一第一矽基板、一氧化層、以及一第二矽基板,其中該氧化層形成於該第一矽基板上,該第二矽基板形成於該氧化層上;形成複數個第一溝槽、一第二溝槽、以及一第三溝槽於該第二矽基板中,其中該等第一溝槽彼此分離,且該第三溝槽包圍該第二溝槽;形成一介電材料於該第二矽基板上,並填入部分之該等第一溝槽、該第二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順應性地形成一光阻層於該第二矽基板上,並填滿該等第一溝槽、該第二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對該第二溝槽上方之該光阻層進行曝光;以未予曝光之該光阻層為一罩幕,對該第二溝槽進行蝕刻,以使該第二溝槽延伸穿過該氧化層,與該第一基板連接;以及 填入一導電材料於該第二溝槽中,以電性連接該第一基板。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氧化層之厚度介於0.5~3微米。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等第一溝槽、該第二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之寬度相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等第一溝槽、該第二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之寬度介於1~2微米。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等第一溝槽與該第三溝槽分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等第一溝槽與該第三溝槽部分重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係填入該介電材料於該等第一溝槽、該第二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之側壁與底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介電材料包括鋇鍶鈦化物(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BST)或二氧化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氧化層與該光阻層之厚度比介於1:2~1:5。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更包括填入該導電材料於該等第一溝槽以及該第三溝槽中。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更 包括形成一層間介電層(interlayer dielectric,ILD)於該第二矽基板上。
TW105127211A 2016-08-25 2016-08-25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5756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7211A TWI575651B (zh) 2016-08-25 2016-08-25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7211A TWI575651B (zh) 2016-08-25 2016-08-25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5651B true TWI575651B (zh) 2017-03-21
TW201810527A TW201810527A (zh) 2018-03-16

Family

ID=58766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7211A TWI575651B (zh) 2016-08-25 2016-08-25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7565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4070A (en) * 2007-06-28 2009-06-01 Ibm Method of forming a guard ring or contact to an SOI substrate
TW201320306A (zh) * 2011-10-25 2013-05-16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用於溝槽式裝置的整合式閘極佈設區及場植入部終止技術
TW201407730A (zh) * 2012-08-10 2014-02-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1537640A (zh) * 2014-03-28 2015-10-01 Imec Vzw 絕緣體上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US20160186362A1 (en) * 2012-12-18 2016-06-30 Element Six Limited Substrat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W201624640A (zh) * 2014-12-16 2016-07-01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濕氣阻擋結構、護環以及具有上述的半導體元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24070A (en) * 2007-06-28 2009-06-01 Ibm Method of forming a guard ring or contact to an SOI substrate
TW201320306A (zh) * 2011-10-25 2013-05-16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用於溝槽式裝置的整合式閘極佈設區及場植入部終止技術
TW201407730A (zh) * 2012-08-10 2014-02-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20160186362A1 (en) * 2012-12-18 2016-06-30 Element Six Limited Substrat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W201537640A (zh) * 2014-03-28 2015-10-01 Imec Vzw 絕緣體上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TW201624640A (zh) * 2014-12-16 2016-07-01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濕氣阻擋結構、護環以及具有上述的半導體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0527A (zh) 2018-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4209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capacitor formed in multilayer wiring structure
TWI683417B (zh) 三維記憶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TWI518755B (zh) 積體電路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KR20040051069A (ko) MIM(Metal-Insulator-Metal)커패시터를 갖는 반도체 소자
TWI628746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KR20090038599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스택 커패시터 및 그의 형성방법
TWI686880B (zh) 半導體裝置和其製造方法
TWI690025B (zh) 絕緣體上半導體基底、其形成方法以及積體電路
TW201803020A (zh) 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US20180138202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KR20180042591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US20180138081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641147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23383A (zh)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CN110690194B (zh) 对准标记结构的制作方法
TWI399835B (zh) 記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
KR20090022042A (ko) 엠아이엠(mim) 캐패시터와 그의 제조방법
TWI575651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611506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695477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KR100724249B1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방법
US5510653A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silicon ladder resin layer
TWI797941B (zh)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JPH11111843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0874972U (zh) 内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