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3383A -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3383A
TW202123383A TW109138412A TW109138412A TW202123383A TW 202123383 A TW202123383 A TW 202123383A TW 109138412 A TW109138412 A TW 109138412A TW 109138412 A TW109138412 A TW 109138412A TW 202123383 A TW202123383 A TW 2021233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r
interlayer dielectric
dielectric layer
conductive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8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9847B (zh
Inventor
施信益
Original Assignee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3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9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984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01L23/5283Cross-sectional geomet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the dielectric comprising air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2Mod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dielectric layers, e.g. grading, after-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layers, to increase their density etc.
    • H01L21/76828Mod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dielectric layers, e.g. grading, after-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layers, to increase their density etc. thermal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3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in via holes or trenches, e.g. non-conductive sidewall l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77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2Capacitive arrangements or effects of, or between wir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9Insulating materials
    • H01L23/53295Stacked insula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vered by H01L21/00
    • H01L2221/10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 H01L2221/1005Formation and after-treatment of dielectrics
    • H01L2221/1052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 H01L2221/1057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in via holes or trenches
    • H01L2221/1063Sacrificial or temporary thin dielectric films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導電結構,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一導電插塞,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包括一第一間隙子,形成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以及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上。該蝕刻終止層鄰接該第一間隙子。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並靠近該導電插塞設置,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間隙子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

Description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本申請案主張2019年12月9日申請之美國正式申請案第16/707,177號的優先權及益處,該美國正式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對於許多現代應用,半導體元件是不可或缺的。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半導體裝置的尺寸變得越來越小,於此同時提供較佳的功能以及包含較大的積體電路數量。由於半導體裝置的小型化,實現不同功能的半導體裝置之不同型態與尺寸規模,係整合(integrated)並封裝(packaged)在一單一模組中。再者,許多製造操作執行於不同型態之半導體裝置的整合(integration)。
然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manufacturing)與整合(integration)係包含許多複雜步驟(steps)與操作(operations)。在該等半導體元件中的整合則變得更加複雜。半導體元件之製造與整合的複雜度增加可造成許多缺陷(deficiencies),例如在相鄰的導電零件(conductive elements)耦接之間的寄生電容(parasitic capacitive),而寄生電容則導致電阻電容延遲(resistance-capacitance(RC)delay)。據此,需要持續改善該等半導體元件的結構與製造,以便可改善該等缺陷。
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僅係提供背景技術,並未承認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揭示本揭露之標的,不構成本揭露之先前技術,且上文之「先前技術」之任何說明均不應作為本案之任一部分。
在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導電結構,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一導電插塞,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包括一第一間隙子,形成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以及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上。該蝕刻終止層鄰接該第一間隙子。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並靠近該導電插塞設置,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間隙子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二間隙子,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其中該第二間隙子位在該第一間隙子與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之間,且該氣隙位在該第二間隙子上。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間隙子在一方向上並未與該導電結構重疊,該方向垂直於該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層、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該第二間隙子以及該第一間隙子包圍該氣隙設置。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導電接觸點,設置在該導電插塞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圍繞該導電接觸點設置,且該導電接觸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插塞。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蝕刻終止層的一下表面高於或齊平於該導電結構的一上表面。
在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導電結構,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一導電插塞,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包括一第一間隙子,形成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上;以及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該蝕刻終止層鄰接該第一間隙子的一側壁表面。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並靠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間隙子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在外,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層密封該氣隙。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二間隙子,形成在該第一間隙子的該側壁表面上,其中該第二間隙子位在該氣隙與該蝕刻終止層之間。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間隙子的一材料不同於該第一間隙子的一材料以及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一材料。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間隙子與該蝕刻終止層由氮化矽(silicon nitride)所製。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蝕刻終止層的一下表面高於或齊平於該第一間隙子的一下表面。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氣隙在一方向上並未與該導電結構重疊,該方向垂直於該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
在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該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的步驟包括形成一導電結構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形成一第一層間介電層在該導電結構上。該製備方法亦包括形成一第一間隙子與一導電插塞以穿經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且該第一間隙子位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導電插塞之間。該製備方法還包括移除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一部份以形成一間隙,該間隙鄰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以及以一能量可移除材料充填該間隙。此外,該製備方法包括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將該能量可移除材料轉換成一第二間隙子,其中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之後,該第一間隙子與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形成一蝕刻終止層在該導電結構與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之間,其中該第一間隙子與該導案插塞穿經該蝕刻終止層。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蝕刻終止層的一上表面透過該間隙而暴露。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移除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該部分以形成該間隙,該間隙鄰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的該步驟,還包括:形成一圖案化遮罩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上,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該部分、該第一間隙子以及該導電插塞藉由一開孔而暴露,該開孔位在該圖案化遮罩中,且該第一間隙子與該蝕刻終止層由相同材料所製。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前,該能量可移除材料的一上表面齊平於該第一間隙子的一上表面。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能量可移除材料的一上表面高於該第二間隙子的一上表面。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之前,形成一第二層間介電層以覆蓋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該能量可移除材料、該第一間隙子以及導電插塞。
在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之前,形成一導電接觸點以穿經該第二層間介電層,其中該導電接觸點經由該導電插塞而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
依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係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實施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導電插塞、一第一間隙子以及一層間介電層,而該導電插塞位在一導電結構上,該第一間隙子位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上,而該層間介電層靠近該導電插塞設置。因為該第一間隙子與該層間介電層之間具有一氣隙,所以可降低該導電插塞與另一鄰近導電元件之間的寄生電容。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操作速度(operation speed),並可改善整體元件效能。
上文已相當廣泛地概述本揭露之技術特徵及優點,俾使下文之本揭露詳細描述得以獲得較佳瞭解。構成本揭露之申請專利範圍標的之其它技術特徵及優點將描述於下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可相當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之概念與特定實施例可作為修改或設計其它結構或製程而實現與本揭露相同之目的。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瞭解,這類等效建構無法脫離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
本揭露之以下說明伴隨併入且組成說明書之一部分的圖式,說明本揭露之實施例,然而本揭露並不受限於該實施例。此外,以下的實施例可適當整合以下實施例以完成另一實施例。
「一實施例」、「實施例」、「例示實施例」、「其他實施例」、「另一實施例」等係指本揭露所描述之實施例可包含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然而並非每一實施例必須包含該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再者,重複使用「在實施例中」一語並非必須指相同實施例,然而可為相同實施例。
為了使得本揭露可被完全理解,以下說明提供詳細的步驟與結構。顯然,本揭露的實施不會限制該技藝中的技術人士已知的特定細節。此外,已知的結構與步驟不再詳述,以免不必要地限制本揭露。本揭露的較佳實施例詳述如下。然而,除了詳細說明之外,本揭露亦可廣泛實施於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的範圍不限於詳細說明的內容,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定義。
應理解,以下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作本發明的不同特徵的諸多不同的實施例或實例。以下闡述組件及排列形式的具體實施例或實例以簡化本揭露內容。當然,該些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進行限制。舉例而言,元件的尺寸並非僅限於所揭露範圍或值,而是可相依於製程條件及/或裝置的所期望性質。此外,以下說明中將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被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有附加特徵、進而使得所述第一特徵與所述第二特徵可能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為簡潔及清晰起見,可按不同比例任意繪製各種特徵。在附圖中,為簡化起見,可省略一些層/特徵。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之下(beneath)」、「下面(below)」、「下部的(lower)」、「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關係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係。所述空間相對關係 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取向外亦囊括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所述裝置可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取向)且本文中所用的空間相對關係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圖1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100的剖視示意圖。如圖1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包括一層間介電層103以及一導電結構105,而導電結構105位在一半導體基底101上。尤其是,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105被層間介電層103所圍繞,或者是導電結構105嵌入層間介電層103設置。
再者,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亦包括一層間介電層107以及一導電結構109,而導電結構109位在層間介電層103上。類似於導電結構105,導電結構109被層間介電層107圍繞,或是導電結構109嵌入層間介電層107設置,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所示,導電結構105與109在一方向上並未重疊,而該方向垂直於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S1。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100還包括一蝕刻終止層111以及一層間介電層113,而蝕刻終止層111位在層間介電層107上,層間介電層113位在蝕刻終止層111上。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包括一導電插塞125a以及多個第一間隙子123a,其係穿經層間介電層113、蝕刻終止層111以及層間介電層107,且亦包括一導電插塞125b以及多個第一間隙子123b,其係穿經層間介電層113與蝕刻終止層111。
再者,導電插塞125a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設置在導電結構105的上表面S2,而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設置在導電插塞125a的側壁表面SW1a上。類似地,導電插塞125b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設置在導電結構109的上表面S3上,而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設置在導電插塞125b的側壁表面SW1b上。應當理解,導電結構109的上表面S3高於導電結構105的上表面S2。
仍請參考圖1,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包括多個第二間隙子143a’以及多個氣隙143a”,其係位在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層間介電層113之間,而該等氣隙143a”位在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上。類似地,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亦包括多個第二間隙子143b’以及多個氣隙143b”,其係位在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與層間介電層113之間,其中該等氣隙143b”位在該等第二間隙子143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設置在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的側壁表面SW2a上,而蝕刻終止層111鄰接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的側壁表面SW2a。類似地,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第二間隙子143b’設置在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的側壁表面SW2b上,而蝕刻終止層111鄰接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的側壁表面SW2b。
應當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氣隙143a”在一方向並未與導電結構105重疊,而該方向垂直於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S1,而該等氣隙143b”在該方向上並未與導電結構109重疊,該方向垂直於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S1。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在該方向上並未與導電結構105重疊,該方向垂直於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S1,而該等第二間隙子143b’ 在該方向上並未與導電結構109重疊,該方向垂直於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S1。
再者,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包括一層間介電層145,位在層間介電層113上。尤其是,層間介電層145係覆蓋層間介電層113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而層間介電層145係密封該等氣隙143a’、143a”的上部。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亦包括導電結構151a及151b,其係穿經層間介電層145。
如圖1所示,導電結構151a具有一導電接觸點147a以及一內連接層149a,內連接層149a位在導電接觸點147a上,而導電結構151b具有一導電接觸點147b以及一內連接層149b,而內連接層149b位在導電接觸點147b上。應當理解,導電結構151a經由導電插塞125a而電性連接到導電結構105,導電結構151b經由導電插塞125b而電性連接到導電結構109。
再者,依據一些實施例,蝕刻終止層111的下表面S4高於導電結構105的上表面S2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的下表面S5a。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蝕刻終止層111的下表面S4齊平於導電結構105的上表面S3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的下表面S5b。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包括一或多個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s,FET)。
圖2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之製備方法10的流程圖,而依據一些實施例,製備方法10包括步驟S11、S13、S15、S17、S19、S21以及S23。圖2的步驟S11到S23結合下列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3到圖10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之製備方法10中的各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如圖3所示,提供一半導體基底101。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1可為一半導體晶圓(wafer),例如一矽晶圓。或者是或此外,半導體基底101可包含基本半導體材料(elementary semiconductor materials)、化合物半導體材料(compoun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及/或合金半導體材料(alloy semiconductor materials)。基本半導體材料的例子可包括,但並不以此為限,晶矽(crystal silicon)、多晶矽(polycrystalline silicon)、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鍺(germanium)或鑽石(diamond)。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例子可包括,但並不以此為限,碳化矽(silicon carbide)、砷化鎵(gallium arsenic)、磷化鎵(gallium phosphide)、磷化銦(indium phosphide)、砷化銦(indium arsenide)及銻化銦(indium antimonide)。合金半導體材料的例子可包括,但並不以此為限,例如SiGe、GaAsP、AlInAs、AlGaAs、GaInAs、GaInP及GaInAsP。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1包含一磊晶層(epitaxial layer)。舉例來說,半導體基底101具有鋪設在一塊狀半導體(bulk semiconductor)的一磊晶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1為一絕緣體上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基底,其係可包括一基底、一埋入氧化層以及一半導體層,該埋入氧化層位在該基底上,該半導體層位在該埋入氧化層上,例如一絕緣體上覆矽(silicon-on-insulator,SOI)基底、一絕緣體上覆矽鍺(silicon germanium-on-insulator,SGOI)基底,或一絕緣體上覆鍺(germanium-on-insulator,GOI)基底。該等絕緣體上半導體基底可分開使用佈植氧隔離(separation by implantation of oxygen,SIMOX)、晶圓接合(wafer bonding)及/或其他適合的方法來製造。
仍請參考圖3,依據一些實施例,層間介電層103設置在半導體基底101上,而導電結構105形成在層間介電層103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103由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磷矽酸鹽玻璃(phospho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及/或其他可應用的介電材料所製。低介電常數的介電材料之例子包括氟化矽玻璃(fluorinated silica glass,FSG)、碳摻雜氧化矽(carbon doped silicon oxide)、非晶氟化碳(amorphous fluorinated carbon)、聚對二甲苯(parylene)、雙苯並環丁烯(bis-benzocyclobutenes,BCB),以及聚醯亞胺(polyimide),但並不以此為限。此外,層間介電層103可由一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製程、一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一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製程、一旋轉塗佈(spin coating)製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
再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105由銅(Cu)、銅合金、鋁(Al)、鋁合金、鎢(W)、鎢合金、鈦(Ti)、鈦合金、鉭(Ta)、鉭合金或其組合所製。或者是,可使用其他可應用的導電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層間介電層103之後,移除層間介電層103的一部份,以形成一開孔(opening)(圖未示),該開孔暴露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S1。可藉由一蝕刻製程移除層間介電層103的該部分,例如一乾蝕刻製程或一濕蝕刻製程。接著,一導電材料(圖未示)沉積在開孔中,並在層間介電層103上。沉積製程可為CVD、PVD、ALD、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etal organic CVD,MOCVD)、噴濺、電鍍或其他可應用製程。在沉積製程之後,可執行一平坦化製程在導電材料上,直到層間介電層103暴露為止。在一些實施例中,平坦化製程為一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製程。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4所示,層間介電層107設置在層間介電層103與導電結構105上,而導電結構109形成在層間介電層107中。個別的步驟係圖例在如圖2所示的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1。
使用來形成層間介電層107與導電結構109的一些製程與材料,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來形成層間介電層103與導電結構105的製程與材料,因此在此不再重複對其詳細描述。應當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109在該方向上並未與導電結構105重疊,該方向垂直於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S1。再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109的上表面S3高於導電結構105的上表面S2。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5所示,蝕刻終止層111設置在層間介電層107與導電結構109上,而層間介電層113設置在蝕刻終止層111上。個別的步驟係圖例在如圖2所示的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3。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終止層111由氮化矽所製。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終止層111由氧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可應用的材料所製。蝕刻終止層111可由電漿加強CVD、低壓CVD、ALD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所形成。此外,用來形成層間介電層113的一些製程與材料類似於或相同於用來形成層間介電層103的製程與材料,因此在此不再重複對其詳細描述。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6所示,在形成層間介電層113之後,部分移除層間介電層113、蝕刻終止層111以及層間介電層107,以形成開孔120a與120b。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105的上表面S2藉由開孔120a而暴露,而導電結構109的上表面S3則藉由開孔120b而暴露。
再者,開孔120a與120b可由一單一蝕刻製程或多個蝕刻製程所形成(例如開孔120a與120b可同時或個別形成)。蝕刻製程可包括一乾蝕刻製程、一濕蝕刻製程或其組合。應當理解,由於導電結構109的上表面S3高於導電結構105的上表面S2,故開孔120a的深度大於開孔120b的深度。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6及圖7所示,多個第一間隙子123a以及一導電插塞125a形成在開孔120a中,而多個第一間隙子123b以及一導電插塞125b形成在開孔120b中。個別的步驟係圖例在如圖2所示的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5。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插塞125a與層間介電層113、蝕刻終止層111以及層間介電層107藉由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而相互間隔設置,導電插塞125b與層間介電層113以及蝕刻終止層111則藉由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而相互間隔設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由氮化矽所製。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由氧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可應用的材料所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以及蝕刻終止層111由相同材料所製,其係不同於層間介電層113的材料。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由一沉積製程以及接著的一平坦化製程所形成。沉積製程可為CVD、PVD、ALD、旋轉塗佈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而平坦化製程可為CMP。
再者,導電插塞125a與125b可由銅(Cu)、銅合金、鋁(Al)、鋁合金、鎢(W)、鎢合金、鈦(Ti)、鈦合金、鉭(Ta)、鉭合金或其組合所製。或者是,可使用其他可應用的導電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以便開孔120a與120b排成一排之後,導電插塞125a與125b則充填開孔120a與120b的餘留部分,其中導電插塞125a與125b藉由一沉積製程以及接下來的一平坦化製程所形成。沉積製程可為CVD、PVD、ALD、MOCVD、噴濺、電鍍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而平坦化製程可為CMP。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沉積該等材料之後,藉由一單一平坦化製程而獲得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以及該等導電插塞125a、125b。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8所示,在形成導電插塞125a、125b之後,一圖案化遮罩127沉積在層間介電層113上,並藉由使用圖案化遮罩127當作一遮罩以圖案化層間介電層113,以使間隙140a、140b形成在鄰近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處。個別的步驟係圖例在如圖2所示的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7。
更特別地是,圖案化遮罩127具有開孔130a與130b。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插塞125a、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以及層間介電層113鄰近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的部分係透過開孔130a而暴露,導電插塞125b、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以及層間介電層113鄰進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的部分係透過開孔130b而暴露。
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遮罩127為一圖案化化光阻層。再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遮罩可由一沉積製程以及一圖案化製程所形成。用於形成圖案化遮罩127的沉積製程可為CVD、高密度電漿CVD(HDPCVD)、旋轉塗佈、噴濺,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用於形成圖案化遮罩127的圖案化製程可包括一微影(photolithography)製程以及一蝕刻製程。微影製程可包括光阻塗佈(例如旋轉塗佈)、軟烤(soft baking)、光罩對準、曝光、曝光後烘 烤、光阻顯影、沖洗、乾燥(例如:硬烤)。蝕刻製程可包括一乾蝕刻製程或一濕蝕刻製程。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形成圖案化遮罩127之後,藉由一乾蝕刻製程以移除鄰近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之層間介電層113的該等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113相對於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的蝕刻選擇性(etching selectivity)是高的,且層間介電層113相對於該等導電插塞125a、125b的蝕刻選擇性是高的。因此,藉由蝕刻製程移除層間介電層113的該等部分,於此同時則可大致地餘留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以及該等導電插塞125a、125b,以便形成該等間隙140a與140b。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間隙140a形成在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層間介電層113的該等餘留部分之間,且該等間隙140b形成在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與層間介電層113的該等餘留部分之間。接下來,移除圖案化遮罩127。再者,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終止層111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由相同材料所製。因此,一旦蝕刻終止層111的上表面S6暴露在該等間隙140a、140b中時,即可停止用於形成該等間隙140a、140b的蝕刻製程。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8及圖9所示,一能量可移除材料(energy removable material)143a與143b沉積進入該等間隙140a與140b。個別的步驟係圖例在如圖2所示的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9。
應當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包含一熱可分解(thermally decomposable material)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包含一光子可分解(photonic decomposable)材料、一電子束可分解(e-beam decomposable)材料,或其他可應用的能量可分解材料。尤其是,在一些實施例中,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包含一基礎材料(base material)以及一可分解致孔劑材料(decomposable porogen material),其中,係藉由暴露在一能量源(例如熱)下大致地移除可分解致孔劑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礎材料包括氫倍半矽氧烷(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甲基倍半矽氧烷(methylsilsesquioxane,MSQ)、多孔聚芳醚(porous polyarylether,PAE)、多孔SiLK、或多孔氧化矽(SiO2 ),而可分解致孔劑材料包括致孔劑有機化合物(porogen organic compound),在接下來的製程中,其係可提供孔洞數目或孔隙率(porosity)給原本被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所佔據的空間(例如間隙140a與140b)。
在一些實施例中,依據一些實施例,藉由一沉積製程與接著的一平坦化製程,形成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沉積製程可為CVD、PVD、ALD、旋轉塗佈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而平坦化製程可為CMP。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平坦化製程之後,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的上表面S7a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的上表面S8a共面,能量可移除材料143b的上表面S7b與該等第一間隙子123b的上表面S8b齊平(或共面)。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0所示,形成層間介電層145以便覆蓋層間介電層113、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以及該等導電插塞125a與125b,而形成該等導電結構151a與151b以便穿經層間介電層145。個別的步驟係圖例在如圖2所示的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21。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151a包括導電接觸點147a以及內連接層149a,而導電結構151b包括導電接觸點147b以及內連接層149b。應當理解,內連接層149a與149b經配置以將導電接觸點147a與147b電性連接到一上層佈線結構(overlying wiring structure)。
用於形成層間介電層145與該等導電結構151a、151b的一些製程與材料,類似於或相同於用來形成層間介電層103與導電結構105的製程與材料,因此在此不再重複對其詳細描述。應當理解,可藉由一雙金屬鑲嵌(dual damascene)製程形成導電結構151a、151b。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觸點147a、147b直接接觸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然而,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接觸點147a、147b與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143b相互間隔設置。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所示,執行一熱處理以將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143b轉換成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143b’。 個別的步驟係圖例在如圖2所示的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23。
更特別地是,在一些實施例中,熱處理製程用來移除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143b的可分解致孔劑材料,以產生孔洞(pores),且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143b的基礎材料則因為重力(gravity)而堆積在原本被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143b所佔據之空間的下部。依據一些實施例,在移除可分解致孔劑材料之後,空氣則充填該等孔洞,以便在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143b的餘留部分(例如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與143b’)上獲得該等氣隙143a”與143b”。
換言之,熱處理製程的結果,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轉換成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與143b’,其係比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與143b更密集。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圖9的結構,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的上表面S7a高於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的上表面S9a(例如該等氣隙143a”與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之間的界面),能量可移除材料143b的上表面S7b高於該等第二間隙子143b’的上表面S9b(例如該等氣隙143b”與該等第二間隙子143b’之間的界面)。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熱處理製程可被一光處理(light treatment)製程、一電子束處理(e-beam treatment)製程、其組合或其他可應用的能量處理製程所取代。舉例來說,一紫外光(UV light)或雷射光可被用來移除能量可移除材料143a、143b的可分解致孔劑材料,以便獲得該等氣隙143a”、143b”以及該等第二間隙子143a’、143b’。
在該等氣隙143a”、143b”形成在該等第一間隙子123a、123b與層間介電層113之間之後,即獲得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包括一或多個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s,FET),其中該等場效電晶體藉由位在半導體元件結構100上的一內連接結構(包括該等導電結構151a與151b)而電性連接。
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及其製備方法的不同實施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100包括導電插塞125a與125b、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以及層間介電層113,而導電插塞125a與125b位在導電結構105與109上,第一間隙子123a與123b位在導電插塞125a與125b的側壁表面SW1a與SW1b上,而層間介電層113靠近導電插塞125a與125b設置。因為第一間隙子123a、123b與層間介電層113之間具有氣隙143a”、143b”,所以可降低導電插塞125a、125b與另一鄰近導電元件之間的寄生電容,藉此避免或降低未預期的(unwanted)電阻電容延遲(RC delay)。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100的操作速度,並可改善整體元件效能。
在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導電結構,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一導電插塞,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包括一第一間隙子,形成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以及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上。該蝕刻終止層鄰接該第一間隙子。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並靠近該導電插塞設置,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間隙子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
在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導電結構,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一導電插塞,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亦包括一第一間隙子,形成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上;以及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該蝕刻終止層鄰接該第一間隙子的一側壁表面。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並靠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間隙子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在外,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層密封該氣隙。
在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該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的步驟包括形成一導電結構在一半導體基底上;以及形成一第一層間介電層在該導電結構上。該製備方法亦包括形成一第一間隙子與一導電插塞以穿經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且該第一間隙子位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導電插塞之間。該製備方法還包括移除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一部份以形成一間隙,該間隙鄰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以及以一能量可移除材料充填該間隙。此外,該製備方法包括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將該能量可移除材料轉換成一第二間隙子,其中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之後,該第一間隙子與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
雖然已詳述本揭露及其優點,然而應理解可進行各種變化、取代與替代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例如,可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上述的許多製程,並且以其他製程或其組合替代上述的許多製程。
再者,本申請案的範圍並不受限於說明書中所述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與步驟之特定實施例。該技藝之技術人士可自本揭露的揭示內容理解可根據本揭露而使用與本文所述之對應實施例具有相同功能或是達到實質上相同結果之現存或是未來發展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據此,此等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係包含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半導體元件結構 101:半導體基底 103:層間介電層 105:導電結構 107:層間介電層 109:導電結構 111:蝕刻終止層 113:層間介電層 120a:開孔 120b:開孔 123a:第一間隙子 123b:第一間隙子 125a:導電插塞 125b:導電插塞 127:圖案化遮罩 130a:開孔 130b:開孔 140a:間隙 140b:間隙 143a:能量可移除材料 143a’:第二間隙子 143a”:氣隙 143b:能量可移除材料 143b’:第二間隙子 143b”:氣隙 145:層間介電層 147a:導電接觸點 147b:導電接觸點 149a:內連接層 149b:內連接層 151a:導電結構 151b:導電結構 S1:上表面 S2:上表面 S3:上表面 S4:下表面 S5a:下表面 S5b:下表面 S6:上表面 S7a:上表面 S7b:上表面 S8a:上表面 S8b:上表面 S9a:上表面 S9b:上表面 SW1a:側壁表面 SW1b:側壁表面 SW2a:側壁表面 SW2b:側壁表面 10:製備方法 S11:步驟 S13:步驟 S15:步驟 S17:步驟 S19:步驟 S21:步驟 S23:步驟
參閱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合併考量圖式時,可得以更全面了解本申請案之揭示內容,圖式中相同的元件符號係指相同的元件。 圖1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2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的流程圖。 圖3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圖4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圖5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圖6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圖7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圖8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圖9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圖10為依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中的一中間階段之剖視示意圖。
100:半導體元件結構
101:半導體基底
103:層間介電層
105:導電結構
107:層間介電層
109:導電結構
111:蝕刻終止層
113:層間介電層
123a:第一間隙子
123b:第一間隙子
125a:導電插塞
125b:導電插塞
143a’:第二間隙子
143a”:氣隙
143b’:第二間隙子
143b”:氣隙
145:層間介電層
147a:導電接觸點
147b:導電接觸點
149a:內連接層
149b:內連接層
151a:導電結構
151b:導電結構
S1:上表面
S2:上表面
S3:上表面
S4:下表面
S5a:下表面
S5b:下表面
S9a:上表面
S9b:上表面
SW1a:側壁表面
SW1b:側壁表面
SW2a:側壁表面
SW2b:側壁表面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 一導電結構,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 一導電插塞,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其中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 一第一間隙子,形成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 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上,其中該蝕刻終止層鄰接該第一間隙子;以及 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並靠近該導電插塞設置,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間隙子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 一第二間隙子,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其中該第二間隙子位在該第一間隙子與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之間,且該氣隙位在該第二間隙子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二間隙子在一方向上並未與該導電結構重疊,該方向垂直於該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 一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層、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該第二間隙子以及該第一間隙子包圍該氣隙設置。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 一導電接觸點,設置在該導電插塞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圍繞該導電接觸點設置,且該導電接觸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插塞。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蝕刻終止層的一下表面高於或齊平於該導電結構的一上表面。
  7. 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 一導電結構,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上; 一導電插塞,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其中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 一第一間隙子,形成在該導電插塞的一側壁表面上; 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在該導電結構上,其中該蝕刻終止層鄰接該第一間隙子的一側壁表面; 一第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蝕刻終止層上,並靠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間隙子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以及 一第二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層間介電層密封該氣隙。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 一第二間隙子,形成在該第一間隙子的該側壁表面上,其中該第二間隙子位在該氣隙與該蝕刻終止層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二間隙子的一材料不同於該第一間隙子的一材料以及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一材料。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間隙子與該蝕刻終止層由氮化矽所製。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蝕刻終止層的一下表面高於或齊平於該第一間隙子的一下表面。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氣隙在一方向上並未與該導電結構重疊,該方向垂直於該半導體基底的一上表面。
  13. 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 形成一導電結構在一半導體基底上; 形成一第一層間介電層在該導電結構上; 形成一第一間隙子與一導電插塞以穿經該第一層間介電層,其中該導電插塞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且該第一間隙子位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與該導電插塞之間; 移除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一部份以形成一間隙,該間隙鄰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 以一能量可移除材料充填該間隙;以及 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將該能量可移除材料轉換成一第二間隙子,其中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之後,該第一間隙子與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以一氣隙而相互間隔設置。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 形成一蝕刻終止層在該導電結構與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之間,其中該第一間隙子與該導案插塞穿經該蝕刻終止層。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其中該蝕刻終止層的一上表面透過該間隙而暴露。
  16.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其中移除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該部分以形成該間隙,該間隙鄰近該第一間隙子設置的該步驟,還包括: 形成一圖案化遮罩在該第一層間介電層上,其中該第一層間介電層的該部分、該第一間隙子以及該導電插塞藉由一開孔而暴露,該開孔位在該圖案化遮罩中,且該第一間隙子與該蝕刻終止層由相同材料所製。
  17.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其中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前,該能量可移除材料的一上表面齊平於該第一間隙子的一上表面。
  18.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其中該能量可移除材料的一上表面高於該第二間隙子的一上表面。
  19.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 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之前,形成一第二層間介電層以覆蓋該第一層間介電層、該能量可移除材料、該第一間隙子以及導電插塞。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 在執行該熱處理製程之前,形成一導電接觸點以穿經該第二層間介電層,其中該導電接觸點經由該導電插塞而電性連接到該導電結構。
TW109138412A 2019-12-09 2020-11-04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498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707,177 US11222811B2 (en) 2019-12-09 2019-12-09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air gap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6/707,177 2019-12-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383A true TW202123383A (zh) 2021-06-16
TWI749847B TWI749847B (zh) 2021-12-11

Family

ID=76209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8412A TWI749847B (zh) 2019-12-09 2020-11-04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222811B2 (zh)
CN (1) CN113035837B (zh)
TW (1) TWI7498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6246B2 (en) * 2020-07-21 2022-09-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11508615B2 (en) * 2020-07-30 2022-11-2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6295A1 (en) * 2006-11-09 2008-05-15 Nxp B.V.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7754601B2 (en) * 2008-06-03 2010-07-1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interconnect air gap formation process
US7923321B2 (en) * 2008-11-03 2011-04-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for gap filling in a gate last process
JP2010258215A (ja) * 2009-04-24 2010-11-1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436473B2 (en) * 2009-05-06 2013-05-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Integrated circuits including air gaps around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thereof
KR101983219B1 (ko) * 2012-05-31 2019-05-29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에어갭을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900989B2 (en) * 2013-03-06 2014-12-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of fabricating an air gap using a damascene process and structure of same
US9105636B2 (en) 2013-08-26 2015-08-11 Micron Technology, Inc. Semiconductor construction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tacts
KR102152798B1 (ko) * 2014-03-05 2020-09-07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라인형 에어갭을 구비한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570341B2 (en) * 2014-05-15 2017-02-1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ir gap structure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reof
CN106960844B (zh) * 2016-01-11 2021-05-18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US10074558B1 (en) * 2017-09-28 2018-09-1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nFET structure with controlled air gaps
CN110060955B (zh) * 2018-01-18 2021-11-30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US10573552B2 (en) * 2018-03-15 2020-02-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208655631U (zh) 2018-09-05 2019-03-2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互连结构及半导体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22811B2 (en) 2022-01-11
US11658063B2 (en) 2023-05-23
CN113035837B (zh) 2024-03-29
TWI749847B (zh) 2021-12-11
US20220059398A1 (en) 2022-02-24
US20210175116A1 (en) 2021-06-10
CN113035837A (zh) 202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1742B2 (en) Interconnect structure having an etch stop layer over conductive lines
CN107452672B (zh) 半导体结构、制造其的方法及制造密封环结构的方法
TWI749847B (zh)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KR100314411B1 (ko) Cmp공정을사용하는반도체장치의제조방법
US11705394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fuse and anti-fuse structures
TW201732971A (zh) 半導體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
TWI779638B (zh) 積體電路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20210335656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ir spacer
TWI793483B (zh) 具有降低電容耦合之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
TW202249226A (zh) 具有互連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CN113257784B (zh) 半导体元件结构
TWI833606B (zh) 半導體裝置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201911470A (zh) 半導體元件
TWI722698B (zh) 導電通孔的製備方法
US20230386902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ir spacer
CN109411358B (zh) 有隔离层衬里的互连结构及半导体器件
TWI708326B (zh) 具有空氣間隔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TWI833591B (zh) 具有漏斗狀互連之金屬結構的製備方法
US1161084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ir gaps between adjacent conductive lines
TW202301477A (zh) 具有互連部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