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0184B - 消音器及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消音器及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0184B
TWI550184B TW101140390A TW101140390A TWI550184B TW I550184 B TWI550184 B TW I550184B TW 101140390 A TW101140390 A TW 101140390A TW 101140390 A TW101140390 A TW 101140390A TW I550184 B TWI550184 B TW I5501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uffler
tube
tube portion
opening
pi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0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4037A (zh
Inventor
秋山聖和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44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4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0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01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00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 F01N1/08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reducing exhaust energy by throttling or whirling
    • F01N1/084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silencing by reducing exhaust energy by throttling or whirling the gases flowing through the silencer two or more times longitudinally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using parallel or concentric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F01N3/2882Catalytic reactor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other devices, e.g. exhaust silencers or other exhaust purification devices
    • F01N3/2885Catalytic reactors combined or associated with other devices, e.g. exhaust silencers or other exhaust purification devices with exhaust silencers in a single hou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motor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消音器及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跨坐型車輛之消音器及一種具有此消音器之跨坐型車輛。
用於跨坐型車輛之一些消音器包括催化劑。舉例而言,JP-A-2006-104945揭示了一種裝備有單元擺之機車。單元擺指代引擎單元及消音器可樞轉地附接至車輛主體框架之結構。圖8為JP-A-2006-104945中所描述之消音器之結構的截面圖。如圖8中所說明,消音器包括催化劑101、內排氣管102及外管103。內排氣管102容納催化劑101。外管103容納內排氣管102。外管103包括內排氣管102之上游側端部分連接至之開口部分104。內排氣管102包括第一管部分111、第二管部分112、第三管部分113及第四管部分114。第一管部分111在外管103之軸向方向上自開口部分104延伸。第一管部分111容納催化劑101。第二管部分112在外管103之軸向方向上自第一管部分111延伸。第三管部分113以自第二管部分112朝向開口部分104彎曲之U形形成。第四管部分114在外管103之軸向方向上自第三管部分113朝向開口部分104延伸。第四管部分114之管端定位於第一管部分111之上側。
為了可靠地產生來自引擎之廢氣藉以通過的排氣管之長路徑長度,可假定排氣管在引擎與消音器之間伸長。然而,在此狀況下,消音器與引擎之間的距離增加。尤其在 上述單元擺型之引擎單元中,由於消音器與引擎之間的距離之增加而產生缺點。簡而言之,當消音器與引擎之間的距離增加時,消音器與引擎單元之樞轉中心之間的距離增加。因此,當引擎單元樞轉時,作用於引擎單元之支撐結構上的負載增加。藉此需要增強引擎單元之支撐結構的強度。因此,引擎單元之大小的增加為不可避免的。因此,為了可靠地產生來自引擎之廢氣藉以通過的排氣管之長路徑長度,較佳地使配置於消音器內部之排氣管伸長,而並非使配置於引擎與消音器之間的排氣管伸長。
然而,當使配置於消音器內部之排氣管伸長時,產生消音器之大小增加的缺點。尤其當使消音器伸長時,消音器之後端部分與消音器之支撐位置之間的距離增加。在此狀況下,當引擎單元樞轉時,作用於消音器之支撐結構上的負載增加。因此,需要增強消音器之支撐結構的強度,且引擎單元之大小的增加為不可避免的。
本發明之一目標為提供一種用於一跨坐型車輛之消音器,該消音器可靠地產生一消音器內部之一排氣管之一長路徑長度且同時抑制該消音器之長度之增加。
根據本發明,藉由具有獨立技術方案1之特徵的一種用於一跨坐型車輛之消音器解決該目標。附屬技術方案中規定較佳實施例。
一種根據一第一態樣之消音器為一種用於一跨坐型車輛之消音器且包括一催化劑、一內排氣管及一外管。該內排 氣管容納該催化劑。該外管容納該內排氣管。該外管包括一第一開口部分及一主體管部分。該內排氣管之上游側端部分連接至該第一開口部分。該主體管部分在一預定第一方向上延伸。該內排氣管包括一第一管部分、一第二管部分、一第三管部分及一第四管部分。該第一管部分容納該催化劑且在一第二方向上自該開口部分延伸。該第二方向相對於該第一方向傾斜。該第二管部分在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上自該第一管部分延伸。該第三管部分具有以一U形自該第二管部分朝向該第一開口部分彎曲之形狀。該第四管部分在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上自該第三管部分延伸。
一種根據一第二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看,該第四管部分之管端不與該催化劑重疊。因此,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看,該第四管部分之該管端比該催化劑之後端更向後側。
一種根據一第三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二態樣之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該第一管部分之外徑大於該第二管部分之外徑。
一種根據一第四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三態樣中之一者的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在該消音器之側視圖中,在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該方向上自該第四管部分延伸的概念線與該催化劑交叉。
一種根據一第五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四態樣之該消 音器有關,且其中該第四管部分包括一封閉管端。該第四管部分在其側面上包括與該第四管部分之內部連通的孔隙。
一種根據一第六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該外管包括一圓錐部分。該圓錐部分具有朝下游而直徑增加之形狀。該圓錐部分配置於該第一開口部分與該主體管部分之間。該第一管部分至少部分配置於該圓錐部分內部。
一種根據一第七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六態樣之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該圓錐部分與該第一開口部分同心地配置。
一種根據一第八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七態樣之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該主體管部分與該圓錐部分及該第一開口部分同心地配置。
一種根據一第九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八態樣中之一者的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該第二方向相對於該第一開口部分之中心軸線傾斜。
一種根據一第十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九態樣之該消音器有關,且其中該第一開口部分之該中心軸線的延伸線與該催化劑重疊。
一種根據一第十一態樣之消音器與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態樣中之一者的該消音器有關,且進一步包括一出口管。該外管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開口部分。該第二開口部分配置於在該第一方向上遠離該第一開口部分處。該出口管 包括配置於該外管內部之一端部且插入至該第二開口部分中。該出口管之該端部具有朝上游而直徑增加之形狀。
一種根據一第十二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包括一車輛框架及一引擎單元。該引擎單元可樞轉地附接至該車輛主體框架。該引擎單元包括一引擎、一外排氣管及根據該第一態樣至該第十一態樣中之一者的該消音器。該外排氣管連接該引擎與該第一開口部分。
一種根據一第十三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根據該第十二態樣之該跨坐型車輛有關,且進一步包括一可摺疊型之一後座擱腳器。該引擎單元進一步包括配置於該引擎側方之一散熱器。該後座擱腳器比該散熱器更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該消音器之外側端比該後座擱腳器之擱腳面的內側端更位於該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
一種根據一第十四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根據該第十二態樣及該第十三態樣中之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有關,且進一步包括可由該引擎單元旋轉地支撐之一後輪。在車輛側視圖中,該消音器之後端部分與該後輪重疊。
一種根據一第十五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根據該第十二態樣至該第十四態樣中之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有關,且其中該後輪包括一輪圈及附接至該輪圈之輪胎。該消音器之該外管的後端比該輪之內周面更位於內徑側。
一種根據一第十六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根據該第十二態樣至該第十五態樣中之一者的該跨坐型車輛有關,且其中該引擎單元進一步包括一托架。該托架附接至該引擎且在 懸臂狀態下支撐該消音器。
根據該第一態樣之該消音器,該第一管部分經配置以相對於對應於該外管之該延伸方向的該第一方向傾斜。因此,有可能可靠地產生該內排氣管之一長路徑長度且同時抑制該消音器之長度增加。
根據該第二態樣之該消音器,該內排氣管可緊湊地配置於該外管內。
根據該第三態樣之該消音器,該第一管部分具有大於該第二管部分之外徑的外徑。因此,該第一管部分可容納具有一大的大小之一催化劑。另外,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看,該第四管部分之該管端不與該催化劑重疊。因此,該內排氣管可緊湊地配置於該外管內,甚至在該第一管部分具有大於該第二管部分之直徑的一直徑時亦如此。
根據該第四態樣之該消音器,該內排氣管可緊湊地配置於該外管內。
根據該第五態樣之該消音器,可抑制高溫廢氣直接吹向該催化劑。
根據該第六態樣之該消音器,該第一管部分至少部分配置於該圓錐部分內。因此,可藉由配置該第一管部分而將該內排氣管緊湊地配置於該外管內,該第一管部分沿著該圓錐部分之斜坡以一傾斜姿勢配置。
根據該第七態樣之該消音器,該內排氣管可緊湊地配置於該外管內。
根據該第八態樣之該消音器,該內排氣管可緊湊地配置 於該外管內。
根據該第九態樣之該消音器,該廢氣經由該第一開口部分偏斜地流入至該第一管部分內的該催化劑中。因此,與該廢氣直線地流入至該催化劑中之狀況相比較,該廢氣通過寬範圍之該催化劑。因此,可增強該催化劑之效率。
根據該第十態樣之該消音器,經由該第一開口部分流入至該第一管部分中的該廢氣易於衝擊該催化劑。因此,可增強該催化劑之效率。
根據該第十一態樣之該消音器,可藉由該出口管之該端部的該形狀減少噪音。
根據該第十二態樣之該消音器,有可能可靠地產生配置於該消音器內部之該排氣管之一長路徑長度且同時抑制該消音器之長度增加。
根據該第十三態樣之該消音器,可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減小該引擎單元之大小。
根據該第十四態樣之該消音器,可減小該引擎單元之大小。
根據該第十五態樣之該消音器,可減小該引擎單元之大小。
根據該第十六態樣之該消音器,可減少用於支撐該消音器之部件的數目。另外,該消音器在其長度上得到縮短抑制。因此,甚至在一懸臂狀態下,該托架亦可以足夠強度支撐該消音器。
下文將參看圖式解釋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圖1為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的側視圖。跨坐型車輛1為小輪機踏車型的機車。跨坐型車輛1包括車輛主體框架2、轉向軸桿3、前叉4、前輪5、座位6、引擎單元7、後輪8及車輛主體蓋9。應注意,在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中,除非另外特別地解釋,否則「前後方向」指代自就座於座位6上之騎乘者看之車輛縱向方向。「左右方向」指代自就座於座位6上之騎乘者看的車輛寬度方向。 「正視圖」及「側視圖」分別指代車輛正視圖及車輛側視圖。
車輛主體框架2由以鐵製成之管形成。車輛主體框架2包括頭管部分21、下框架部分22、底框架部分23及後框架部分24。應注意,車輛主體框架2可借助於(例如)彎曲一體地形成,或者可藉由借助於(例如)熔接整合複數個組件而形成。頭管部分21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位於車輛中心。轉向軸桿3可旋轉地插入至頭管部分21中。把手部分12耦接至轉向軸桿3之上部部分。前叉4耦接至轉向軸桿3之下部部分。前叉4支撐處於可旋轉狀態之前輪5。
下框架部分22連接至頭管部分21。下框架部分22自頭管部分21向下延伸。底框架部分23連接至下框架部分22之底端。底框架部分23自下框架部分22向後延伸。後框架部分24連接至底框架部分23之後端。後框架部分24自底框架部分23之後端偏斜地向後及向上延伸。座位6配置於後框架部分24之上。座位6定位於頭管部分21之後側。座位6由車 輛主體框架2支撐。
車輛主體蓋9包括前部部分蓋13、後部部分蓋14及底蓋15。前部部分蓋13主要覆蓋頭管部分21及下框架部分22周圍。後部部分蓋14定位於座位6之下。後部部分蓋14覆蓋後框架部分24之前側及兩個側面。底蓋15在前後方向上定位於前部部分蓋13與後部部分蓋14之間。底蓋15耦接前部部分蓋13與後部部分蓋14。底蓋15包括腳踏板16。
腳踏板16在前後方向上定位於前輪5與座位6之間。腳踏板16配置於座位6之前側且比座位6低。腳踏板16配置於引擎單元7之前側。腳踏板16為在行進期間就座於座位6上之騎乘者放置其腳的表面。腳踏板16配置於底框架部分23之上。腳踏板16在前後方向上定位於下框架部分22與後框架部分24之間。腳踏板16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具有完全平坦之形狀。表述「腳踏板16為平坦的」在本文中意謂腳踏板16平坦之程度為允許騎乘者將其腳放置於腳踏板之任何部分上的程度。換言之,出於防滑目的或等等目的,凸凹形可形成於腳踏板16上。
引擎單元7配置於座位6之下。引擎單元7由車輛主體框架2支撐。引擎單元7經由連桿機構70可樞轉地附接至車輛主體框架2。如圖1中所說明,引擎單元7及連桿機構70經特別組態以相對於車輛主體框架2圍繞樞轉中心C1樞轉。另外,引擎單元7經組態以相對於連桿機構70圍繞樞轉中心C2樞轉。引擎單元7支撐處於可旋轉狀態之後輪8。引擎單元7及後輪8形成可相對於車輛主體框架2樞轉之單元擺 結構。引擎單元7包括引擎11、散熱器17、外排氣管18及消音器19。
引擎11可樞轉地附接至車輛主體框架2。引擎11嵌入有(例如)電控制燃料噴射。散熱器17配置於引擎11側面。外排氣管18連接至引擎11,同時自引擎11向後延伸。消音器19配置於散熱器17之後側。消音器19連接至外排氣管18,同時由引擎11支撐。消音器19配置於後輪8側面。後輪8配置於引擎11之後。後輪8包括輪圈25及附接至輪圈25之輪胎26。
接下來,將詳細解釋消音器19之結構。圖2為消音器19之截面圖。圖3為沿著線III-III截切之圖2之截面圖。應注意,圖2為消音器19之內部之組件的展開平面圖,且因此,並不說明沿著單一平面截切之截面。消音器19包括外管31、內排氣管32、催化劑33及出口管34。如圖1中所說明,消音器19進一步包括第一消音器蓋35及第二消音器蓋36。第一消音器蓋35及第二消音器蓋36由樹脂製成。第一消音器蓋35附接至外管31之外周邊表面。第二消音器蓋36附接至外管31之後表面311。應注意,圖2及圖3省略第一消音器蓋35及第二消音器蓋36之說明。
外管31容納內排氣管32。外管31包括第一開口部分41、主體管部分42及圓錐部分43。第一開口部分41形成於外管31之前端部分中。第一開口部分41收納連接至其之內排氣管32的上游側端部分。另外,第一開口部分41收納連接至其之外排氣管18的下游側端部分。外排氣管18連接引擎11 與第一開口部分41。內排氣管32經由第一開口部分41而連接至外排氣管18。應注意,在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圖2及圖3的解釋中,圖2中之向右方向,亦即,沿著消音器19之中心軸線(亦即,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自主體管部分42之內部朝向第一開口部分41之方向,經定義為「向前方向」,而圖2中之向左方向,亦即,與向前方向相反之方向,經定義為「向後方向」。亦應注意,在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圖2及圖3的解釋中,向上方向及向下方向分別意謂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水平地配置時藉以配置的方向。
主體管部分42具有圓柱形形狀。主體管部分42在預定第一方向上(沿著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延伸。在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方向為向後方向之同義詞。因此,主體管部分42向後延伸。主體管部分42包括內管部分44及外管部分45。內管部分44配置於外管部分45內部。熱絕緣體46配置於內管部分44與外管部分45之間。
圓錐部分43具有朝下游而直徑增加之形狀。換言之,圓錐部分43具有向後方而直徑增加之形狀。圓錐部分43具有朝向第一開口部分41而直徑減小之形狀。圓錐部分43配置於第一開口部分41與主體管部分42之間。圓錐部分43與第一開口部分41彼此同心地配置。主體管部分42與圓錐部分43及第一開口部分41同心地(且與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同心地)配置。
外管31進一步包括第二開口部分47。第二開口部分47配 置於遠離第一開口部分41向後處。第二開口部分47定位於比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高處。第二開口部分47形成於外管31之後表面311中。
內排氣管32容納催化劑33。催化劑33為使用(例如)鉑、鈀及銠之三元催化劑類型。為了可靠地產生大排氣路徑長度,內排氣管32具有在複數個位置處彎曲之形狀。具體而言,內排氣管32包括第一管部分51、第二管部分52、第三管部分53及第四管部分54。
第一管部分51容納催化劑33。第一管部分51連接至第一開口部分41。第一管部分51在第二方向上自第一開口部分41延伸。第二方向相對於第一方向傾斜。第二方向相對於第一開口部分41之中心軸線傾斜。因此,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相對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傾斜。具體而言,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向後且偏斜地向下延伸。第一管部分51之外徑大於第二管部分52之外徑。另外,第一管部分51之內徑大於第一開口部分41之內徑。第一管部分51部分配置於圓錐部分43內部。具體而言,第一管部分51之前部部分配置於圓錐部分43內部。第一管部分51之後部部分配置於主體管部分42內部。第一開口部分41之中心軸線的延伸與催化劑33重疊。換言之,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與催化劑33重疊。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與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交叉。根據實施例,該交叉點在催化劑33之上游。
第二管部分52連接至第一管部分51。第二管部分52自第 一管部分51之後端部分向後延伸。第二管部分52之中心軸線Ax3平行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而配置。第二管部分52之中心軸線Ax3配置於比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低處。第二管部分52完全配置於比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低處。第二管部分52配置於主體管部分42內部。第二管部分52之中心軸線Ax3與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交叉。根據實施例,該交叉點在催化劑33之下游。此外,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與第二管部分52之中心軸線Ax3在共同垂直平面中。
第三管部分53連接至第二管部分52。第三管部分53具有以U形自第二管部分52朝向第一開口部分41彎曲之形狀。第三管部分53包括上游側端部分531及下游側端部分532。上游側端部分531連接至第二管部分52之後端部分。下游側端部分532連接至第四管部分54之後端部分。第三管部分53配置於主體管部分42內部。
第四管部分54連接至第三管部分53。第四管部分54自第三管部分53向前延伸。第四管部分54之中心軸線Ax4平行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而配置。第四管部分54之中心軸線Ax4定位於比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高處。第四管部分54配置於比第二管部分52高處。第四管部分54配置於主體管部分42內部。如圖3中所說明,第四管部分54定位於含有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的垂直平面側面。在垂直於第一方向之方向看,第四管部分54之管 端不與催化劑33重疊。第四管部分54之前端關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比催化劑33之後端更向後。換言之,自頂側看,第四管部分54之前端不與催化劑33重疊。另外,換言之,第四管部分54之前端比催化劑33之後端更位於之後側。
在消音器19之側視圖中,自第四管部分54(之前端)向前延伸的概念延伸線L1與催化劑33交叉。具體而言,第四管部分54之底部部分的概念延伸線L1與催化劑33交叉。第四管部分54之管端堵塞有插塞部分55。另外,第四管部分54之側面包括孔隙56。應注意,在圖2中,將參考數字56指派給複數個孔隙中之僅一者。在主體管部分42內,第二管部分52及第四管部分54由支撐部件57支撐。
出口管34插入至第二開口部分47中。出口管34包括第一端部58及第二端部59。第一端部58配置於外管31內部。第一端部58配置於第四管部分54之後側。第一端部58配置於第三管部分53之後側。第一端部58定位於比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高處。第一端部58具有朝上游而直徑增加之形狀。出口管34之中心軸線Ax5相對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傾斜。具體而言,出口管34之中心軸線Ax5向後且偏斜地向下延伸。出口管34經配置以用於通過第二消音器蓋36之內部。內蓋360配置於第二消音器蓋36內。出口管34經配置以用於通過內蓋360之內部。第二端部59自內蓋360之開口361向後突出。第二端部59經配置以用於與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重疊。因此,主體管部分 42及第一開口之中心軸線Ax1延伸穿過第二端部59之開口。
接下來,將解釋跨坐型車輛1中之消音器19的配置。圖4為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的側視圖。圖5為自底側看之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的平面圖。圖6為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的後視圖。如圖4中所說明,跨坐型車輛1進一步包括可摺疊型車輛支架61。車輛支架61經配置,而其姿勢可在展開狀態與收縮狀態之間改變。在收縮狀態下,車輛支架61定位於比後輪8之底部部分高處。車輛支架61配置於引擎11之下。上述散熱器17配置於車輛支架61之上。應注意,在圖4中,車輛支架61經設定為處於收縮狀態。換言之,圖4說明車輛支架61經設定為處於收縮狀態的引擎單元7之姿勢。
如圖4中所說明,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之頂端P1定位於比引擎11之頂端P2高處。消音器19之後端P3定位於比引擎11之頂端P2高處。引擎11之頂端P2在本文中意謂包括曲柄軸箱、氣缸體、氣缸頭、氣缸蓋等等之與引擎有關的箱體之頂端。附接至箱體之輔助裝置在本文中不被視為頂端P2。
如圖4中所說明,散熱器17包括散熱器蓋171及散熱器主體172。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之頂端P1定位於比散熱器蓋171之頂端P4高處。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之後端P3與後輪8重疊。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之頂端P1與後輪8重疊。消音器19之前端P5定位於比散熱器主體 172之底表面的概念延伸線L3高處。
如圖5中所說明,在平面圖中,消音器19配置於散熱器17之後側。在平面圖中,消音器19之部分比散熱器17更配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具體而言,主體管部分42之內側端比散熱器17更配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應注意,傳動裝置27配置於引擎11側方。
如圖1及圖6中所說明,跨坐型車輛1包括可摺疊後座擱腳器28。如圖6中所說明,後座擱腳器28經配置,而其姿勢可在展開狀態S1與收縮狀態S2之間改變。後座擱腳器28比散熱器17更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外側。後座擱腳器28在其上面上包括擱腳面281,以用於允許後座騎乘者將其腳放置於後座擱腳器28上。當後座擱腳器28經設定為處於展開狀態S1時,消音器19之外側端比後座擱腳器28之擱腳面281的內側端更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具體而言,當後座擱腳器28經設定為處於展開狀態S1時,主體管部分42之外側端比後座擱腳器28之擱腳面281的內側端更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當後座擱腳器28經設定為處於展開狀態S1時,第一消音器蓋35之外側端比後座擱腳器28之擱腳面281的內側端更位於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
圖7為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的側視圖,其中車輛支架61經設定為處於展開狀態。在展開狀態下,車輛支架61之底端定位於比後輪8之底部更低處。在展開狀態下,車輛支架61支撐跨坐型車輛1。應注意,為了易於理解,圖7省略 了散熱器蓋171及第一消音器蓋35之說明。如圖7中所說明,散熱器17包括散熱器帽173及散熱器風扇174。散熱器帽173附接至散熱器主體172之上面。散熱器風扇174配置於散熱器主體172側方。
如圖7中所說明,引擎單元7進一步包括托架29。托架29附接至引擎11。具體而言,托架29包括第一固定部分291及第二固定部分292。第一固定部分291及第二固定部分292形成於托架29之前端部分中。托架29在第一固定部分291及第二固定部分292處固定至引擎11。另外,托架29之後邊緣部分293固定至消音器19。托架29之後邊緣部分293熔接至消音器19之圓錐部分43及主體管部分42。因此,消音器19由處於懸臂狀態之托架29支撐。換言之,托架29支撐消音器19之一末端而不支撐消音器19之另一末端。另外,托架29包括凹入部分294。凹入部分294配置於第一固定部分291與第二固定部分292之間。油液位計30附接至引擎11同時允許經由凹入部分294接入。油液位計30為用於檢查引擎11之油液位的部件。油液位計30配置於散熱器17之後側。
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向後且偏斜地向上延伸。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與散熱器主體172之頂表面的概念延伸線L4之間的交叉點P6定位於比概念垂直線L5之更前側。概念垂直線L5為垂直於概念延伸線L4配置同時通過後輪8之旋轉中心P7的概念線。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與散熱器帽173之頂表面的概念延伸線L6之間的交叉點 P8位於比概念垂直線L5之更前側。在車輛側視圖中,概念線L7與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之間的交叉點P10位於比後輪8之旋轉中心P7之更前側。概念線L7為連接散熱器風扇174之旋轉中心P9與後輪8之旋轉中心P7的概念線。
在圖7中,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之後端P3亦與後輪8重疊。消音器19之後端P3位於比概念垂直線L5之更後側,同時定位於比平行於概念延伸線L4配置同時通過後輪8之旋轉中心P7的概念平行線(對應於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中之概念線L7)高處。應注意,消音器19之後端P3意謂第二消音器蓋36之後端。另外,在車輛側視圖中,外管31之後端P12比輪25之內周面更位於內徑側。外管31之後表面311比輪25之內周面更位於內徑側。
消音器19之前端P5定位於比散熱器17之底端高處。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之前端P5配置於油液位計30之下。消音器19之前端P5定位於比散熱器主體172之底表面的概念延伸線L3高處。在車輛側視圖中,圓錐部分43定位於油液位計30之後側。在車輛側視圖中,圓錐部分43定位於經設定為處於摺疊狀態(亦即,收縮狀態)之車輛支架61之上。
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消音器19中,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經配置為相對於第一方向傾斜。換言之,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經配置為相對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傾斜。因此,有可能可靠地產生內排氣管32之長路徑長度且同時抑制消音器19之長度增加。
第一管部分51之外徑大於第二管部分52之外徑。因此,第一管部分51可容納具有大的大小之催化劑33。另外,在垂直於第一方向之方向看,第四管部分54之管端不與催化劑33重疊。因此,第四管部分54可鄰近於第二管部分52而配置,甚至在第一管部分51具有大於第二管部分52之直徑的直徑時亦如此。可藉此將內排氣管32緊湊地配置於外管31內。
在側視圖中,在平行於第一方向之方向自第四管部分54延伸的概念延伸線L1與催化劑33交叉。換言之,第四管部分54鄰近於第一管部分51而配置。因此,可將內排氣管32緊湊地配置於外管31內。
第四管部分54包括封閉末端且亦在其側面上包括孔隙56。因此,將廢氣自第四管部分54之側面上的孔隙56吹出。因此,可抑制高溫廢氣直接吹向催化劑33。
第一管部分51之前部部分配置於圓錐部分43內。因此,可藉由配置第一管部分51而將內排氣管32緊湊地配置於外管31內,第一管部分51沿著圓錐部分43之斜坡以傾斜姿勢配置。
圓錐部分43與第一開口部分41彼此同心地配置。另外,主體管部分42與圓錐部分43及第一開口部分41同心地配置。因此,可將內排氣管32緊湊地配置於外管31內,甚至在第一管部分51以傾斜姿勢配置時亦如此。
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相對於第一方向傾斜。廢氣藉此經由第一開口部分41偏斜地流入至第一管部分51內 的催化劑33中。因此,與廢氣直線地流入至催化劑33中之狀況相比較,廢氣通過寬範圍之催化劑33。因此,可增強催化劑33之效率。
第一開口部分41之中心軸線的延伸線與催化劑33重疊。因此,經由第一開口部分41流入至第一管部分51中的廢氣易於衝擊催化劑33。因此,可增強催化劑33之效率。
出口管34之端部具有朝上游而直徑增加之形狀。出口管34之端部的此形狀可減少噪音。
在根據本發明例示性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中,消音器19之外側端比後座擱腳器28之擱腳面281的內側端更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因此,可在車輛寬度方向減小引擎單元7之大小。
在車輛側視圖中,消音器19之後端P3與後輪8重疊。因此,可減小引擎單元7之大小。
消音器19之外管31的後端P12比輪圈25之內周面更位於之內徑側。因此,可減小引擎單元7之大小。
托架29在懸臂狀態下支撐消音器19。因此,與支撐消音器19之兩個末端之狀況相比較,可減少用於支撐消音器19之部件的數目。另外,消音器19在其長度上得到縮短抑制。因此,甚至在懸臂狀態下,托架29亦可以足夠強度支撐消音器19。
上文已描述本發明教示之例示性實施例。然而,本發明教示不限於上述例示性實施例,且在不脫離本發明教示之範疇的情況下,可在本文中作出多種改變。
跨坐型車輛1包括機車、越野車及雪上摩托車。另外,機車包括小輪機踏車及輕型機踏車。
消音器19之內部結構可自上述例示性實施例中所描述之結構改變。舉例而言,第一方向未必為平行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配置的方向,且可為相對於主體管部分42之中心軸線Ax1傾斜的方向。第一管部分51可配置成不僅部分而且完全在圓錐部分43內。圓錐部分43及第一開口部分41可移位遠離其同心位置。主體管部分42可移位遠離其與圓錐部分43及第一開口部分41同心之位置。第一開口部分41之中心軸線的延伸線可經配置以遠離催化劑33。另外,跨坐型車輛1中之消音器19的配置不限於上述例示性實施例之配置。
工業可用性
根據本發明教示,有可能可靠地產生配置於消音器內部之排氣管之長路徑長度且同時抑制消音器之長度增加。
1‧‧‧跨坐型車輛
2‧‧‧車輛主體框架
3‧‧‧轉向軸桿
4‧‧‧前叉
5‧‧‧前輪
6‧‧‧座位
7‧‧‧引擎單元
8‧‧‧後輪
9‧‧‧車輛主體蓋
11‧‧‧引擎
12‧‧‧把手部分
13‧‧‧前部部分蓋
14‧‧‧後部部分蓋
15‧‧‧底蓋
16‧‧‧腳踏板
17‧‧‧散熱器
18‧‧‧外排氣管
19‧‧‧消音器
21‧‧‧頭管部分
22‧‧‧下框架部分
23‧‧‧底框架部分
24‧‧‧後框架部分
25‧‧‧輪圈
26‧‧‧輪胎
27‧‧‧傳動裝置
28‧‧‧後座擱腳器
29‧‧‧托架
30‧‧‧油液位計
31‧‧‧外管
32‧‧‧內排氣管
33‧‧‧催化劑
34‧‧‧出口管
35‧‧‧第一消音器蓋
36‧‧‧第二消音器蓋
41‧‧‧第一開口部分
42‧‧‧主體管部分
43‧‧‧圓錐部分
44‧‧‧內管部分
45‧‧‧外管部分
46‧‧‧熱絕緣體
47‧‧‧第二開口部分
51‧‧‧第一管部分
52‧‧‧第二管部分
53‧‧‧第三管部分
54‧‧‧第四管部分
55‧‧‧插塞部分
56‧‧‧孔隙
57‧‧‧支撐部件
58‧‧‧第一端部
59‧‧‧第二端部
61‧‧‧車輛支架
70‧‧‧連桿機構
101‧‧‧催化劑
102‧‧‧內排氣管
103‧‧‧外管
104‧‧‧開口部分
111‧‧‧第一管部分
112‧‧‧第二管部分
113‧‧‧第三管部分
114‧‧‧第四管部分
171‧‧‧散熱器蓋
172‧‧‧散熱器主體
173‧‧‧散熱器帽
174‧‧‧散熱器風扇
281‧‧‧擱腳面
291‧‧‧第一固定部分
292‧‧‧第二固定部分
293‧‧‧後邊緣部分
294‧‧‧凹入部分
311‧‧‧後表面
360‧‧‧內蓋
361‧‧‧開口
531‧‧‧上游側端部分
532‧‧‧下游側端部分
Ax1‧‧‧主體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2‧‧‧第一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3‧‧‧第二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4‧‧‧第四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5‧‧‧出口管之中心軸線
C1‧‧‧樞轉中心
C2‧‧‧樞轉中心
L1‧‧‧概念延伸線
L3‧‧‧概念延伸線
L4‧‧‧概念延伸線
L5‧‧‧概念垂直線
L6‧‧‧概念延伸線
L7‧‧‧概念線
P1‧‧‧消音器之頂端
P2‧‧‧引擎之頂端
P3‧‧‧消音器之後端
P4‧‧‧散熱器蓋之頂端
P5‧‧‧消音器之前端
P6‧‧‧交叉點
P7‧‧‧旋轉中心
P8‧‧‧交叉點
P9‧‧‧旋轉中心
P10‧‧‧交叉點
P12‧‧‧外管之後端
S1‧‧‧展開狀態
S2‧‧‧收縮狀態
圖1為根據本發明教示之例示性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的側視圖。
圖2為消音器之截面圖。
圖3為沿著線III-III截切之圖2之消音器的截面圖。
圖4為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的側視圖。
圖5為自底側看之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的平面圖。
圖6為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的後視圖。
圖7為處於車輛支架之展開狀態的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 的側視圖。
圖8為根據習知技術之消音器的截面圖。
18‧‧‧外排氣管
19‧‧‧消音器
31‧‧‧外管
32‧‧‧內排氣管
33‧‧‧催化劑
34‧‧‧出口管
41‧‧‧第一開口部分
42‧‧‧主體管部分
43‧‧‧圓錐部分
44‧‧‧內管部分
45‧‧‧外管部分
46‧‧‧熱絕緣體
47‧‧‧第二開口部分
51‧‧‧第一管部分
52‧‧‧第二管部分
53‧‧‧第三管部分
54‧‧‧第四管部分
55‧‧‧插塞部分
56‧‧‧孔隙
57‧‧‧支撐部件
58‧‧‧第一端部
59‧‧‧第二端部
311‧‧‧後表面
360‧‧‧內蓋
361‧‧‧開口
531‧‧‧上游側端部分
532‧‧‧下游側端部分
Ax1‧‧‧主體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2‧‧‧第一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3‧‧‧第二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4‧‧‧第四管部分之中心軸線
Ax5‧‧‧出口管之中心軸線
L1‧‧‧概念延伸線

Claims (16)

  1. 一種用於一跨坐型車輛之消音器,其包含:一催化劑(33);一內排氣管(32),其容納該催化劑(33);及一外管(31),其容納該內排氣管(32),該外管(31)包括:該內排氣管(32)之上游側端部分連接至之一第一開口部分(41);及一主體管部分(42);其中該主體管部分(42)在沿著該主體管部分(42)的中心軸線(Ax1)的第一方向上延伸;該內排氣管(32)包括:一第一管部分(51),其容納該催化劑(33),該第一管部分(51)在相對於該第一方向傾斜之一第二方向上自該第一開口部分(41)延伸;一第二管部分(52),其在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上自該第一管部分(51)延伸;一第三管部分(53),其具有以一U形自該第二管部分(52)朝向該第一開口部分(41)彎曲之形狀;及一第四管部分(54),其在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上自該第三管部分(53)延伸;該第一管部分(51)之中心軸線(Ax2)相對於該主體管部分(42)的中心軸線(Ax1)傾斜。
  2. 如請求項1之消音器,其中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看,該第四管部分(54)之管端不與該催化劑(33)重疊。
  3. 如請求項2之消音器,其中該第一管部分(51)之外徑大於 該第二管部分(52)之外徑。
  4. 如請求項1之消音器,其中在該消音器(19)之側視圖中,在平行於該第一方向之該方向上自該第四管部分(54)延伸的概念線與該催化劑(33)交叉。
  5. 如請求項4之消音器,其中該第四管部分(54)包括一封閉管端,且該第四管部分(54)在其一側面上包括孔隙,該孔隙與該第四管部分(54)之內部連通。
  6. 如請求項1之消音器,其中該外管(31)包括一圓錐部分(43),該圓錐部分(43)具有朝下游而直徑增加之形狀,該圓錐部分(43)配置於該第一開口部分(41)與該主體管部分(42)之間,且該第一管部分(51)至少部分配置於該圓錐部分(43)內部。
  7. 如請求項6之消音器,其中該圓錐部分(43)與該第一開口部分(41)同心地配置。
  8. 如請求項7之消音器,其中該主體管部分(42)與該圓錐部分(43)及該第一開口部分(41)同心地配置。
  9. 如請求項1之消音器,其中該第二方向相對於該第一開口部分(41)之中心軸線(Ax1)傾斜。
  10. 如請求項9之消音器,其中該第一開口部分(41)之該中心軸線(Ax1)的延伸線與該催化劑(33)重疊。
  11. 如請求項1之消音器,其進一步包含:一出口管(34),其中該外管(31)進一步包括經配置以在該第一方向上遠離該第一開口部分(41)之一第二開口部 分(47),該出口管(34)包括配置於該外管(31)內部之一端部(58)且插入至該第二開口部分(47)中,且該出口管(34)之該端部(58)具有朝上游而直徑增加之形狀。
  12.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含:一車輛主體框架;及一引擎單元(7),其可樞轉地附接至該車輛主體框架,該引擎單元(7)包括:一引擎(11);連接該引擎(11)與該第一開口部分(41)之一外排氣管(18);及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消音器(19)。
  13. 如請求項1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可摺疊型之一後座擱腳器(28),其中該引擎單元(7)進一步包括配置於該引擎(11)側方的一散熱器(17),該後座擱腳器(28)比該散熱器(17)更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外側,且該消音器(19)之外側端比該後座擱腳器(28)之擱腳面的內側端更位於該車輛寬度方向上之內側。
  14. 如請求項1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後輪(8),其可由該引擎單元(7)旋轉地支撐,其中在車輛側視圖中,該消音器(19)之後端部分與該後輪(8)重疊。
  15. 如請求項1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後輪(8)包括一輪圈(25)及附接至該輪圈(25)之一輪胎(26),且 該消音器(19)之該外管(31)的後端部分比該輪圈(25)之內周面更位於內徑側。
  16. 如請求項1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引擎單元(7)進一步包括附接至該引擎(11)之一托架(29),該托架(29)在懸臂狀態下支撐該消音器(19)。
TW101140390A 2012-04-27 2012-10-31 消音器及跨坐型車輛 TWI5501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3610A JP2013231384A (ja) 2012-04-27 2012-04-27 マフラー及び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4037A TW201344037A (zh) 2013-11-01
TWI550184B true TWI550184B (zh) 2016-09-21

Family

ID=46801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0390A TWI550184B (zh) 2012-04-27 2012-10-31 消音器及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657472B1 (zh)
JP (1) JP2013231384A (zh)
CN (1) CN103375224B (zh)
ES (1) ES2534187T3 (zh)
MY (1) MY166815A (zh)
PH (1) PH12012000335B1 (zh)
TW (1) TWI5501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9268B2 (ja) * 2013-12-04 2016-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排気装置
JP6256255B2 (ja) * 2014-08-22 2018-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ー構造
CN104500186B (zh) * 2015-01-11 2016-08-17 温州泓呈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车尾气净化消音器
JP6454578B2 (ja) * 2015-03-26 2019-0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5065840A (zh) * 2015-08-07 2015-11-18 无锡市悦丰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设备管道用排气消声器
CN105569772B (zh) * 2016-02-18 2018-11-0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排气系统的消声器
WO2018138691A1 (en) * 2017-01-30 2018-08-02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Exhaust emission system for a two-wheeled vehicle
JP6693541B2 (ja) * 2018-08-08 2020-05-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730413B2 (ja) * 2018-12-17 2020-07-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798B2 (ja) * 1987-02-13 1996-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式
JP2010276000A (ja) * 2009-06-01 2010-12-09 Suzuki Motor Corp マフラー及び自動二輪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50531Y (zh) * 1998-10-19 1999-11-24 吴鹏 机动车尾气净化消音器
EP1094207B1 (en) * 1999-10-20 2003-05-14 OMG AG & Co. KG Silencer containing a catalytic device for two-stoke engines and catalytic device therefor
JP4383303B2 (ja) 2004-09-30 2009-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798B2 (ja) * 1987-02-13 1996-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式
JP2010276000A (ja) * 2009-06-01 2010-12-09 Suzuki Motor Corp マフラー及び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5224B (zh) 2016-08-10
MY166815A (en) 2018-07-23
EP2657472A1 (en) 2013-10-30
PH12012000335A1 (en) 2015-10-12
CN103375224A (zh) 2013-10-30
TW201344037A (zh) 2013-11-01
PH12012000335B1 (en) 2015-10-12
JP2013231384A (ja) 2013-11-14
EP2657472B1 (en) 2015-03-18
ES2534187T3 (es) 2015-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0184B (zh) 消音器及跨坐型車輛
JP6526997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93094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5718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構造
JP2013036422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管構造
JP2017150311A (ja)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鞍乗型車両
JP510334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81920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66514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EP2657112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8008279A (ja)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配置構造
JP6612304B2 (ja) 鞍乗型車両
JPWO2019064514A1 (ja)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469369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構造
JP593286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966819B2 (ja) 自動二輪車
WO2020031212A1 (en) Exhaust system
JP589901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6730413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2270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305399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493833B2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6651026B2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5863612B2 (ja) 消音器及び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