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1082B - 輥軋控制裝置、輥軋控制方法及輥軋控制程式 - Google Patents

輥軋控制裝置、輥軋控制方法及輥軋控制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1082B
TWI541082B TW102140872A TW102140872A TWI541082B TW I541082 B TWI541082 B TW I541082B TW 102140872 A TW102140872 A TW 102140872A TW 102140872 A TW102140872 A TW 102140872A TW I541082 B TWI541082 B TW I5410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tension
rolling
rolled material
spe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6893A (zh
Inventor
服部哲
Original Assignee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6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6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1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10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58Roll-force control; Roll-gap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007Control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vibration, chatter or chatter mar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16Control of thickness, width, diameter or other transverse dim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46Roll speed or drive moto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Description

輥軋控制裝置、輥軋控制方法及輥軋控制程式
本發明係關於輥軋控制裝置、輥軋控制方法及輥軋控制程式,更詳細來說是關於複數操作端及具有回授之輥軋機的操作端及回授的選擇。
在被輥軋材的捲出及捲取使用張力捲筒的輥軋機中,藉由定轉矩控制(定電流控制)來使張力捲筒動作。作為對張力捲筒進行定轉矩控制時的問題點,可舉出輥軋機入側、出側的張力變動的話,為了抑制張力而產生張力捲筒速度變動,輥軋機入側板速度會變化,故會產生出側板厚變動之狀況。作為此對策,於將張力捲筒速度設為操作端的張力控制中,利用定速度控制來使張力捲筒動作,並抑制出側板厚變動,故進行允許一定範圍的張力變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於串列輥軋機中,因運作狀態而輥軋機的影響係數大幅變化時,進行適時變更對於控制狀態量的 控制操作端(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於串列輥軋機中,通常進行將後段機座按壓設為控制操作端的機座間張力控制、將前段機座速度設為控制操作端的出側板厚控制。相對於此,於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發明中,因應輥軋狀態,利用進行將後段機座按壓設為控制操作端的出側板厚控制、將前段機座速度設為控制操作端的張力控制,可獲得最大限度之板厚控制及張力控制的效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4066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176428號公報
利用定轉矩控制(定電流控制)來使捲出側張力捲筒及捲取側張力捲筒動作,成為使輥軋機之出側板厚變動產生之輥軋機入側速度及輥軋機出側速度的變動要因。此係因為進行定轉矩控制時,為了使張力捲筒的轉矩成為一定,張力捲筒速度藉由張力捲筒的慣性而變化。結果,根據質量流量守恆,產生出側板厚變動。
對於以輥軋機生產之被輥軋材來說,最重要的是輥軋機的出側板厚精度,輥軋機入側及出側的張力對 於運作的穩定性來說很重要,但是,為了維持產品板厚的話,即使多少有變動,在輥軋運作上也沒有問題。依據此想法,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發明中,對於自預先設定之範圍的設定張力值的偏差,藉由優先使張力捲筒速度成為一定,不修正前述張力偏差,來抑制張力捲筒速度變動,以定速度控制來使張力捲筒動作。
此時,張力偏差可收斂於預先設定之範圍內即可,但是,根據輥軋狀態及母材條件,會產生超出預先設定之範圍之狀況。此時,因張力捲筒速度會被變更,輥軋機入側速度會變化,產生出側板厚變動。
又,也存在有因輥軋狀態而輥軋機的影響係數變化,將張力捲筒速度設為操作端的張力控制、將輥軋機的滾筒間隙設為操作端的出側板厚控制成為不穩定之狀況。此時,將現狀的滾筒間隙設為控制操作端的出側板厚控制、利用定速度控制來使張力捲筒動作時的張力速度控制及利用定轉矩控制來使張力捲筒動作時的張力定轉矩控制中,難以穩定地控制,會產生輥軋機出側板厚的振動。
再者,上述之課題並不限定於張力捲筒,只要是於輥軋機的入側及出側中使被輥軋材產生張力的構造,同樣可能成為課題。作為輥軋機的入側及出側中使被輥軋材產生張力之構造的其他例,有張力滾筒及導正滾筒等。
於本發明中應解決之課題,係於輥軋機的入側及出側中適切地進行使被輥軋材發生張力之構造的控制 及輥軋機之滾筒間隙的控制,並抑制輥軋機出側板厚的振動。
本發明的一樣態是一種輥軋控制裝置,係控制以滾筒對對被輥軋材進行輥軋之輥軋機的輥軋控制裝置,其特徵為包含:滾筒間隙控制部,係依據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及速度控制部,係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來控制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
又,本發明的其他樣態是一種輥軋控制方法,係控制以滾筒對對被輥軋材進行輥軋之輥軋機的輥軋控制方法,其特徵為:依據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來控制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
又,本發明的其他樣態是一種輥軋控制程式,係控制以滾筒對對被輥軋材進行輥軋之輥軋機的輥軋 控制程式,其特徵為使資訊處理裝置執行以下步驟:依據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的步驟;及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來控制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的步驟。
依據本發明,可於輥軋機的入側及出側中適切地進行使被輥軋材發生張力之構造的控制及輥軋機之滾筒間隙的控制,並抑制輥軋機出側板厚的振動。
1‧‧‧輥軋機
2‧‧‧入側TR
3‧‧‧出側TR
4‧‧‧軋機速度控制裝置
5‧‧‧入側TR控制裝置
6‧‧‧出側TR控制裝置
7‧‧‧滾筒間隙控制裝置
8‧‧‧入側張力計
9‧‧‧出側張力計
10‧‧‧輥軋速度設定裝置
11‧‧‧入側張力裝置
12‧‧‧出側張力裝置
13‧‧‧入側張力控制
14‧‧‧出側張力控制
15‧‧‧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
16‧‧‧出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
17‧‧‧出側板厚計
18‧‧‧出側板厚控制裝置
19‧‧‧規準速度設定裝置
20‧‧‧入側TR速度
21‧‧‧輥軋機入側速度
22‧‧‧電動機轉矩
23‧‧‧滾筒間隙變更量
24‧‧‧入側張力
25‧‧‧張力轉矩
26‧‧‧出側板厚
27‧‧‧入側張力控制系統
28‧‧‧入側張力輥軋現象系統
61‧‧‧按壓板厚控制
62‧‧‧速度板厚控制
63‧‧‧速度張力控制
64‧‧‧按壓張力控制
65‧‧‧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
66‧‧‧入側TR控制裝置
70‧‧‧控制方法選擇裝置
71‧‧‧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
72‧‧‧控制輸出選擇裝置
73、74、75、76‧‧‧增益控制器
77、78‧‧‧積分處理部
101‧‧‧入側張力影響係數
111‧‧‧(滾筒間隙一入側張力)影響係數
112‧‧‧(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
113‧‧‧(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
114‧‧‧(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
201‧‧‧CPU
202‧‧‧ROM
203‧‧‧RAM
204‧‧‧HDD
205‧‧‧I/F
206‧‧‧LCD
207‧‧‧操作部
208‧‧‧匯流排
501‧‧‧(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
502‧‧‧(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
503‧‧‧(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
504‧‧‧(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
661‧‧‧P控制
662‧‧‧I控制
S100‧‧‧輥軋機
Rs1、Rs2‧‧‧作業滾筒
u‧‧‧被輥軋材
[圖1]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輥軋機及輥軋控制裝置之整體構造的圖。
[圖2]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按壓板厚控制、速度板厚控制、速度張力控制及按壓張力控制之內部功能的圖。
[圖3]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控制方法選擇裝置之內部功能的圖。
[圖4]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之動作例的圖。
[圖5]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之動作例的圖。
[圖6]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控制方法之資料庫的圖。
[圖7]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控制輸出選擇裝置之內部功能的圖。
[圖8]揭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之功能的圖。
[圖9]揭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入側TR控制裝置之功能的圖。
[圖10]揭示關於先前技術的輥軋控制裝置之整體構造的圖。
[圖11]揭示關於先前技術的輥軋現象之範例的圖。
[圖12]揭示關於先前技術的入側張力輥軋現象系統之範例的圖。
[圖13]揭示關於先前技術的各參數的時間系列之範例的圖。
[圖14]揭示關於先前技術的的單機座輥軋機的控制操作端與控制狀態量之關係的圖。
[圖15]揭示關於先前技術的單機座輥軋現象之範例的圖。
[圖16]模式揭示關於先前技術的單機座輥軋機之交叉回應的圖。
[圖17]揭示單機座輥軋機的控制操作端與控制狀態 量之關係例的圖。
[圖18]揭示考慮交叉項的操作端與控制狀態量之關係性的圖。
[圖19]揭示關於本發明實施形態的輥軋控制裝置之硬體構造的圖。
以下,以被輥軋材的捲出及捲取使用張力捲筒之代表性的輥軋機之單機座輥軋機為例,詳細說明本發明。圖10係揭示單機座輥軋機S100之控制構造的圖。單機座輥軋機S100係對於輥軋機1的輥軋方向(圖10中,以箭頭揭示)在輥軋機1的入側,具有送出被輥軋材u的入側張力捲筒2(以下稱為入側TR2),於出側,具有捲取被輥軋機1輥軋之被輥軋材u的出側張力捲筒3(以下稱為出側TR3)。
入側TR2及出側TR3係分別利用電動機驅動,作為該電動機與用以驅動控制電動機的裝置,分別設置入側TR控制裝置5及出側TR控制裝置6。藉由此構造,單機座輥軋機S100之輥軋係藉由利用輥軋機1輥軋從入側TR2捲出之被輥軋材u之後,利用出側TR3捲取來進行。
在此,於輥軋機1,設置利用變更上作業滾筒Rs1與下作業滾筒Rs2之間的距離之滾筒間隙,用以控制變更被輥軋材u的輥軋後之板厚(產品板厚)的滾筒間隙 控制裝置7,與用以控制輥軋機1之速度(上‧下作業滾筒Rs1、Rs2的圓周速度)的軋機速度控制裝置4。輥軋時,由輥軋速度設定裝置10對於軋機速度控制裝置4輸出速度指令,軋機速度控制裝置4係實施使輥軋機1的速度(上‧下作業滾筒Rs1、Rs2的圓周速度)成為一定的控制。
在輥軋機1的入側(圖10之輥軋機1的左側)、出側(圖10之輥軋機1的右側)中,利用對被輥軋材u施加張力,穩定且有效率地實施輥軋。計算所需要之張力的是入側張力設定裝置11及出側張力設定裝置12。又,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5及出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6係依據利用入側張力設定裝置11及出側張力設定裝置12計算之入側及出側張力設定值,求出為了將入側及出側的設定張力施加於被輥軋材u,用以獲得入側TR2及出側TR3分別的電動機所需之電動機轉矩的電流值,並將各電流值賦予入側TR控制裝置5及出側TR控制裝置6。
在入側TR控制裝置5及出側TR控制裝置6中,以分別成為被賦予之電流之方式控制電動機的電流,藉由被賦予給入側TR2及出側TR3之各電動機轉矩,對被輥軋材u賦予所定張力。入側‧出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5、16係依據TR(張力捲筒)機械系及TR(張力捲筒)控制裝置的模型,運算成為張力設定值之電流設定值(電動機轉矩設定值)。
但是,因為該控制模型包含誤差,使用以輥軋機1的入側及出側所設定之入側張力計8及出側張力計9測定之實績張力,藉由入側張力控制13及出側張力控制14,於張力設定值加入修正,賦予給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5、出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6。藉此,變更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5、出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6設定至入側TR控制裝置5及出側TR控制裝置6的電流值。
又,被輥軋材u的板厚因為在產品品質上很重要,所以實施板厚控制。具體來說,出側板厚控制裝置18依據利用出側板厚計17檢測出之實績板厚,藉由控制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來控制輥軋機1的滾筒間隙,控制輥軋機1之出側(圖10的輥軋機1的右側)的板厚。
於單機座輥軋機中使用於捲取及捲出之出側TR3及入側TR2係藉由使各電動機產生之轉矩成為一定的定轉矩控制來控制。具體來說,依據利用入側張力計8、出側張力計9所檢測出之實績張力,利用修正電動機電流指令,進行使施加於被輥軋材u的張力成為一定的控制。再者,入側TR2及出側TR3之各電動機的電動機轉矩,係因為藉由電動機電流所得,也有將定轉矩控制設為定電流控制之狀況。
以定轉矩控制進行TR(張力捲筒)控制時,有與適用於輥軋機之板厚控制產生干涉,出側板厚精度惡化的問題。對於出側板厚的影響係因為相較於出側張力,入側張力較大,在以下說明輥軋機1與入側TR2之問題 點。
圖11係揭示單機座輥軋機S100的入側TR2與輥軋機1之間的輥軋現象的概念圖。如圖11所示,於入側TR2中,利用對入側TR控制裝置5之輸出的電動機轉矩22,與由入側張力24(Tb)和機械條件(捲筒徑D與捲筒齒輪比Gr)所決定之張力轉矩25的和,亦即,電動機轉矩22與張力轉矩25的和進行積分,決定入側TR(張力捲筒)速度20。再者,J係入側TR2的慣性力矩(kg‧m2)。
於輥軋機1中,藉由對圖示滾筒間隙變更量23(=△S)之所定係數(M/(M+Q))進行積算之值,與對圖示輥軋機1的入側張力24之所定係數((P/Tb)/(M+Q))積算之值,決定出側板厚26,根據該被決定之出側板厚26,藉由質量流量守恆,決定輥軋機入側速度21。然後,對輥軋機入側速度21與入側TR速度20之差進行積分者成為入側張力24。再者,於圖11中,M為軋機定數M(kN/m),Q為可塑性常數Q(kN/m),(P/Tb)/(M+Q)係入側張力Tb的變動所致之輥軋荷重P(kN)的變動對出側板厚的影響係數(kb)。
作為輥軋機1之基本法則,有質量流量守恆。此係根據輥軋機1的入側(圖7所示之輥軋機1左側)與輥軋機1的出側(圖10所示之輥軋機1右側)的被輥軋材u連續,藉由以下的式(1)揭示。
H.Ve=h.Vo...(1)
H:輥軋機1的入側板厚
h:輥軋機1的出側板厚
Ve:輥軋機1的入側板速
Vo:輥軋機1的出側板速
根據質量流量守恆的式(1),代表入側板厚一定時,入側板速變動的話,出側板厚也會變動。單機座輥軋機(圖10所示之一輥軋機1)之狀況中,入側板速成為入側TR速度。入側TR2係以張力轉矩25合致於電動機轉矩22之方式使入側TR速度20變化,但是,該變化係藉由入側TR2的慣性與輥軋機1及輥軋現象來進行,沒有抑制入側速度20之變化的控制手段。
因此,於輥軋機1中,為了利用板厚控制使出側板厚(輥軋機1之出側的被輥軋材u的板厚)成為一定,操作滾筒間隙變更量23的△S的話,因應此狀況,輥軋機入側速度21(輥軋機1之入側的被輥軋材u的速度)會變化,產生入側張力24的偏差△Tb。為了抑制其,入側TR速度20變動,但是,因該變動,產生出側板厚變動。藉由入側TR2進行之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係根據輥軋條件,有時間常數較大之狀況,有成為具有較大之起伏的出側板厚變動的原因之狀況。
入側張力24也可藉由輥軋現象來抑制。入側張力24變動的話,輥軋機1的輥軋荷重P會變化,伴隨其,輥軋機入側速度21也會變動。藉由該入側張力輥軋現象系統28,入側張力24也會變動。入側張力輥軋現象 系統28的回應相較於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非常快,圖11的入側輥軋現象係如圖12般可轉換。
由圖12,可知輥軋機1的滾筒間隙變更量23(=△S)在同相位中成為入側張力24的偏差△Tb來表示,在入側TR2中被積分之狀態下,入側TR速度20會變化。所以,滾筒間隙變更量23(=△S)與入側張力24的偏差△Tb、入側TR速度20的變化及出側板厚的變化成為如圖13的關係。圖13係表示滾筒間隙變更量23、入側張力24(Tb)、入側TR速度20及出側板厚的關係的圖。
如圖13所示,滾筒間隙變更量23變化的話,輥軋機1的入側速度也會變化,入側張力24也會變化。伴隨入側張力24的變化,入側TR2因進行定轉矩控制,因入側TR的慣性所致之動作,入側TR速度20會變化。入側TR速度20變動的話,根據於前述式(1)中所示之質量流量守恆,產生出側板厚變動。產生出側板厚控制的話,出側板厚控制裝置18為了使出側板厚成為一定,操作滾筒間隙變更量23。該等一連串的動作持續的話,如圖13所示,出側板厚會振動。
再者,實際上,出側板厚計17被設置在離開輥軋機1的場所,所以,到出側板厚控制裝置18所使用之出側板厚的檢測為止,存在延遲時間,但是,對於出側板厚的振動週期,延遲時間過於短時可以無視。
為了防止此種出側板厚的振動,除了將張力 捲筒與輥軋機之間的張力維持為所希望之值之外,具備對於來自預先設定之範圍的張力設定值的偏差,利用優先使張力捲筒速度成為一定,不修正張力偏差,抑制張力捲筒速度之變動的張力速度控制手段42。然而,在此方法中,會發生無法利用抑制張力捲筒速度的變更,來抑制輥軋機出側板厚變動之狀況。
於輥軋機中,存在滾筒間隙與滾筒速度之兩個控制操作端,與輥軋機的出側板厚與輥軋機的入側(或出側)張力之兩個控制狀態量。操作兩個控制操作端時,會分別影響兩個控制狀態量而控制狀態量變化。圖14係針對單機座輥軋機之狀況,揭示此種控制操作端及控制狀態量的關係的圖。單機座輥軋機的輥軋現象,係如圖15所示,但是,概念性揭示者為圖14。
單機座輥軋機1之狀況中,控制操作端係滾筒間隙變更量23、入側TR速度20。又,控制狀態量係輥軋機的出側板厚26、入側張力24。變更滾筒間隙變更量23時,會產生(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503所致之出側板厚26、(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501所致之入側張力24的變化。又,變更入側TR速度20時,會產生(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502所致之入側張力24、(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504所致之出側板厚26的變化。
於單機座輥軋機1中,如圖10所示,針對輥軋機出側板厚26,利用出側板厚控制裝置18變更滾筒間 隙23來控制。又,針對入側張力24,如圖11所示,利用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變更入側TR速度20來控制。
(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503及(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502,充分大於(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501及(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504時,在該控制構造中雖然沒有問題,但如公知例2所示,(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503及(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502小於(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501及(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504的話,會發生無法進行穩定地控制的問題。
成為此種狀態的話,板厚控制裝置18為了控制出側板厚26,即使操作滾筒間隙23,入側張力24也會大幅變動,為了控制其,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變更入側TR速度20的話,因此,出側板厚26會大幅變動。出側板厚變化的話,因為板厚控制裝置18會操作滾筒間隙23,結果,產生出側板厚26、入側張力24、入側TR速度20、滾筒間隙23以相同週期振動之狀態。
單機座輥軋機的入側輥軋現象係如圖12所示。於圖16揭示去除入側TR2所致之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將入側TR速度20及滾筒間隙變更量23設為控制操作端,將出側板厚26及入側張力24設為控制狀態量所作成之與圖14相同的區塊圖。與從圖11轉換至圖12時相同,整合入側張力輥軋現象系統28,設為入側張力影響 係數101。於圖12中,相較於入側TR2所致之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將回應時間充分夠短而被省略之1次延遲時間常數Tr,留在圖12中。從圖16,作為對應圖14之影響係數501、502、503、504者,可得圖17的111、112、113、114。
在此,因為Ve是入側TR速度20,h是輥軋機的出側板厚26,可知出側板厚26較薄,入側TR速度20較快的話(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114及(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2會變小。又,包含於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01的1次延遲時間常數Tr變小。因此,(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113會變小。又,(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1係回應變快。亦即,出側板厚26較薄,入側TR速度20較快的話,滾筒間隙23操作時,輥軋機的出側板厚26難以變化,入側張力容易變化。亦即,(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1大於(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113。又,入側TR速度20操作時,係入側張力24及出側板厚26相同地難以變化。
關於入側張力,包含輥軋現象項kb。因應輥軋速度及出側板厚,kb也會變化,但是,kb變大的話,(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2會小於(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114。
由上可知,存在有藉由讓出側板厚26較薄,入側TR速度20變快,(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 數113小於(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1,(入側TR速度→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2小於(入側TR速度→出側板厚)影響係數114之狀況。此時,如圖11所示,欲利用板厚控制裝置18控制出側板厚26,利用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控制入側張力24時,因為交叉項的影響較大,不可能進行穩定地控制。
在此時,如圖18所示,利用適用以入側TR速度20控制出側板厚26的速度板厚控制裝置50,及以滾筒間隙23控制入側張力24的按壓張力控制51,可穩定地控制出側板厚26及入側張力24。對於為了實現上述內容,需要將以先前定轉矩控制(定電流控制)運轉之入側TR2,變更為以定速度控制的運轉。
即使於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的回應惡化之狀況中,也需要以定速度控制來讓入側TR2運轉。圖12之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係藉由等價變換,成為時間常數Tq的1次延遲系。在此,Tq係與入側TR速度20成正比,與輥軋機的出側板厚26成反比,與輥軋現象項kb成正比。所以,輥軋現象項kb變大的話,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的時間常數Tq也變大,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的回應會惡化。又,此時,圖14之(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1不會變大,故可利用先前的滾筒間隙23所致之板厚控制,與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所致之張力控制來穩定控制。
於輥軋設備中,將多樣材質的被輥軋材,輥 軋成多樣板厚,又,軌軋速度也多樣。所以,因應輥軋狀態,會產生可穩定實施出側板厚及入側張力控制的以下3種類之狀況。
A)操作滾筒間隙的板厚控制,與以定轉矩控制運轉之入側TR的入側張力控制系統所致之張力控制。
B)操作滾筒間隙的板厚控制,與操作以定速度控制運轉之入側TR的速度的速度張力控制。
C)操作滾筒間隙的按壓張力控制,與操作以定速度控制運轉之入側TR的速度的速度板厚控制。
對於為了穩定地實施輥軋機的板厚控制及張力控制來說,需要因應輥軋狀態,切換前述3種的控制來使用。於圖1揭示用以實現其之本實施形態相關之單機座輥軋機的控制構造。使用以出側板厚計17檢測出之出側板厚偏差△h,藉由按壓板厚控制61產生對滾筒間隙的操作指令△△SAGC,藉由速度板厚控制62,產生對入側TR速度的操作指令△△VAGC。又,使用以入側張力計8測定之入側張力實績與以入側張力設定裝置11設定之入側張力設定的偏差(入側張力偏差)△Tb,藉由速度張力控制63,產生對入側TR速度的操作指令△△VATR,藉由按壓張力控制64,產生對滾筒間隙的操作指令△△SATR
又,針對入側TR2以定轉矩控制運轉之狀況,將於入側張力設定裝置11所致之入側張力設定值,加上來自藉由入側張力實績與入側張力設定值的偏差來操作入側張力設定值的入側張力控制13的控制輸出者,藉 由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5轉換成入側TR2的電流指令,作成對入側TR控制裝置66的電流指令。
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係因應輥軋狀態,選擇適用上述之A)、B)、C)哪個的控制方法的話,最可能減低出側板厚變動、入側張力變動,並依據選擇結果,對於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輸出滾筒間隙操作指令。操作入側TR速度時,對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輸出速度操作指令。於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中,根據由基準速度設定裝置19輸出之入側TR基準速度,與來自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的入側TR速度變更量,作成入側TR速度指令,並輸出至入側TR控制裝置66。
於入側TR控制裝置66中,具有因應電流指令,進行定轉矩控制(定電流控制)的運轉模式,與因應速度指令,進行定速度控制的運轉模式,因應來自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的指令,切換運轉。
於圖2,揭示按壓板厚控制61、速度板厚控制62、速度張力控制63、按壓張力控制64的區塊圖之一例。該等係各控制構造的一例,也可使用其以外的方法,構成控制系統。例如,在圖2的範例中,各控制系統係為積分控制(I控制),但是,也可設為比例積分(PI控制)或比例微分積分控制(PID控制)。
按壓板厚控制61係以將出側板厚實績hfb與出側板厚設定值href的差之出側板厚偏差△h=hfb-href設為輸入,將被輸入之出側板厚偏差,施加從調整增益及出 側板厚偏差對滾筒間隙的轉換增益者予以積分的積分控制(I控制)所構成。取得積分後的輸出與上次值的偏差,設為控制輸出△△SAGC。又,速度板厚控制62係以將出側板厚控制△h設為輸入,將被輸入之出側板厚偏差,施加從調整增益及出側板厚偏差對入側速度的轉換增益者予以積分的積分控制(I控制)所構成。取得積分後的輸出與上次值的偏差,將以下的式(2)設為控制輸出。
在此,M係輥軋機的軋機常數,Q係被輥軋材的塑性常數。又,速度板厚控制的指令係作為對於設定速度的速度變更比率來輸出。
按壓張力控制64係以將入側張力實績Tbfbb與入側張力設定值Tbref的差之入側張力偏差△Tb=Tbfbb-Tbref設為輸入,將被輸入之入側張力偏差△Tb,施加從調整增益及入側張力偏差△Tb對滾筒間隙的轉換增益者予以積分的積分控制(I控制)所構成。取得積分後的輸出與上次值的偏差,設為控制輸出△△SATR
又,速度張力偏差63係以將入側張力偏差△Tb設為輸入,將被輸入之入側張力偏差△Tb,施加從調整增益及入側張力偏差△Tb對入側速度的轉換增益者予以積分的積分控制(I控制)所構成。取得積分後的輸出與上次值的偏差,將以下的式(3)設為控制輸出。
於圖3,揭示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的概要。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係由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及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所構成。利用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決定使用上述之A)、B)、C)的任一控制方法來進行控制,於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中,選擇使用前述按壓板厚控制61、速度板厚控制62、速度張力控制63、按壓張力控制64的哪個輸出,對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及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入側TR控制裝置66輸出控制指令。亦即,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具有作為控制樣態決定部的功能。
於圖4,揭示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的動作概要。在此,(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1較大時,使用控制方法C)來進行按壓所致之張力控制、捲筒速度所致之板厚控制,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的張力修正時間常數較大時,藉由控制方法B),進行按壓所致之板厚控制,與操作TR速度的入側張力控制。其以外之狀況,係選擇由先前開始實施之控制方法A)。
選擇3個控制方法中哪一個係藉由以下內容來決定。根據被輥軋材的鋼種、出側板厚及輥軋速度,最佳控制方法會變化,所以,鋼種或出側板厚變動的話,將輥軋速度分成低速、中速、高速的3階段程度,輥軋中成為相關之輥軋速度的話,則使滾筒間隙步進狀變化,調查 入側張力及出側板厚的變化。此時,滾筒間隙變更量係以不會影響被輥軋材的產品品質之大小變化的話,也可在產品材的輥軋中實施。又,在使滾筒間隙步進狀變化時,選擇上述之控制方法A)。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以低速、中速、高速的順序,階段性使輥軋速度變化。此係為了選擇上述之3個控制方法中任一所執行者。然而,即使在實際上開始輥軋作業之狀況中,也如圖4所示,階段性使輥軋速度上升。所以,圖4所示之操作,係可與一般的輥軋作業一併實施,可以不降低生產性地實施。
測定使滾筒間隙步進狀變化之後的入側張力變動量、出側板厚變動量,判斷(滾筒間隙→入側張力)影響係數114與(滾筒間隙→出側板厚)影響係數112哪個較大。又,入側張力控制系統27的回應時間係根據使滾筒間隙步進狀動作時的入側張力變化來判斷。
例如如圖4所示,因應輥軋速度,訂定低速、中速、高速的區域。該訂定方法,將到最高速度為止3等分亦可,藉由其他適當基準分割亦可。輥軋速度在進入該等區域時,會對滾筒間隙施加步進狀的干擾。利用施加步進狀干擾,入側張力及出側板厚會變動。
接著,如圖5所示,根據入側張力及出側板厚偏差的實績,求出參數dTb、dh、Tbr。該等參數係可根據實績值之時間方向的變動狀況,利用訊號處理來求出。根據求出之參數dTb、dh、Tbr的大小關係,選擇控 制方法A)、控制方法B)、控制方法C)。
控制方法A)、控制方法B)、控制方法C)的分別選擇時,如圖5所示,以依據上述之參數dTb、dh、Tbr所計算出之值與所定臨限值的比較來判斷。例如,藉由(dh/href)/(dTb/Tbref)所計算出之值為所定臨限值之控制方法C)選擇值以下時,選擇控制方法C)。又,Tbr為所定臨限值之控制方法B)選擇值以上時,選擇控制方法B)。關於控制方法C)選擇值、控制方法B)選擇值,可根據過去的實績值及輥軋機的模擬等,預先求出並設定。
將該最佳控制方法選擇處理,針對低速、中速、高速之步進狀變更1.、步進狀變更2.、步進狀變更3.來進行的話,圖4所示之狀況成為作為最佳控制方法,針對低速選擇控制方法A),針對中速選擇控制方法B),針對高速選擇控制方法C)的結果。
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係執行此種最佳控制方法決定步驟,將控制方法切換成求出之最佳控制方法。此時,在控制方法A)與控制方法B)及控制方法C)中,因為入側TR的控制方法不同,故也有輥軋作業中無法切換之狀況。此時,在控制方法A)中持續輥軋作業,下次有相同鋼種、相同板寬的被輥軋材時切換控制方法即可。求出之最佳控制方法,係記錄於以被輥軋材的鋼種、出側板厚及輥軋速度作為檢索條件的資料庫,下次輥軋同種的被輥軋材時,遵從記錄於資料庫的最佳控制方法來控制。
於圖6揭示資料庫的記錄例。根據輥軋設備,有輥軋作業中無法進行控制方法A)與控制方法B)及控制方法C)的切換之狀況,但是,也可使用控制方法B)來代替控制方法A)。如此一來,在低速中是控制方法A)但在高速中是控制方法C)最佳的被輥軋材之狀況中,利用低速中選擇控制方法B),高速中選擇控制方法C),可進行於所有速度區域中穩定且高精度的輥軋。
再者,以上所述之方法係最佳控制方法的決定步驟之一例,也可使用其他方法。例如也可根據輥軋實績,使用輥軋現象模型,數值上求出圖17所示之影響係數,再根據其大小關係,選擇最佳控制方法。
於圖7,揭示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的動作概要。於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中,將按壓板厚控制61、速度板厚控制62、速度張力控制63、來自按壓張力控制64的輸出、來自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的控制方法選擇結果作為輸入,將控制指令輸出至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入側TR控制裝置66。
如圖7所示,於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中,來自按壓板厚控制61、速度板厚控制62、速度張力控制63、按壓張力控制64的輸出分別被輸入至增益控制器73、74、75、76。增益控制器73~76係將按壓板厚控制61、速度板厚控制62、速度張力控制63、按壓張力控制64各別的輸出施加增益並輸出的訊號調整部。增益控制器73~76的增益係依據來自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的 控制方法選擇結果,進行調整。
選擇控制方法A)時,對來自按壓板厚控制61的輸出進行積分處理,輸出至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又,對於入側TR控制裝置66,輸出定轉矩控制模式選擇。因此,以根據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所致之控制方法選擇結果,增益控制器74~76的增益被設定為0,並且調整增益控制器73的增益,來自按壓板厚控制61的輸出藉由積分處理部77積分處理之方式設定。又,根據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所致之控制方法選擇結果,對於入側TR控制裝置66,輸出定轉矩控制模式選擇。此時,入側TR控制裝置66具有作為張力捲筒轉矩控制部的功能。
選擇控制方法B)時,係對來自按壓板厚控制61的輸出進行積分處理,輸出至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並且對來自速度張力控制63的輸出進行積分處理,輸出至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因此,以根據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所致之控制方法選擇結果,增益控制器74、75的增益被設定為0,並且調整增益控制器73、76的增益,來自按壓板厚控制61的輸出藉由積分處理部77積分處理,並且來自速度張力控制63的輸出藉由積分處理部78積分處理之方式設定。
選擇控制方法C)時,係對來自速度板厚控制62的輸出進行積分處理,輸出至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並且對來自按壓張力控制64的輸出進行積分處理, 輸出至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因此,以根據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71所致之控制方法選擇結果,增益控制器73、76的增益被設定為0,並且調整增益控制器74、75的增益,來自按壓張力控制64的輸出藉由積分處理部77積分處理,並且來自速度板厚控制62的輸出藉由積分處理部78積分處理之方式設定。
亦即,連接於積分處理部77及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的控制路徑具有作為滾筒間隙控制部的功能。又,連接於積分處理部78及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的控制路徑具有速度控制部的功能。
利用圖7所示之方法,即使在輥軋作業中,也可例如因應輥軋速度,相互切換控制方法A)、B)、C)。於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中,如圖8所示,根據藉由操作員的手動操作,以輥軋速度設定裝置10決定之輥軋速度VMILL,以基準速度設定裝置19,考慮輥軋機入側後滑率b所作成之入側TR速度VETR,使用來自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的控制指令,作成入側TR速度指令VETRref,輸出至入側TR控制裝置66。
於圖9,揭示入側TR控制裝置66的概要。將來自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的入側TR速度指令VETRref、來自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的電流指令IETRset、來自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的定轉矩控制模式作為輸入,將入側TR2的電流作為輸出。在此,入側TR2係由TR的機械裝置與用以驅動其的電動機所構成,入側TR2的電 流係指電動機的電流。
入側TR控制裝置66係由以使速度指令VETRref與速度實績VETRfb一致之方式作成電流指令的P控制661及I控制662、以被作成之電流指令IETRref與流至入側TR2的電動機之電流IETRfb一致之方式進行控制的電流控制663所構成。選擇定轉矩控制模式時,將I控制662,以來自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5的入側TR電流設定值IETRset,置換I控制662。未選擇定轉矩控制模式時(定速度控制),係遵從入側TR速度偏差,變更P控制661及I控制662。
在此狀態下,選擇定轉矩控制模式時,以入側TR電流指令IETRref不會不連續地變化之方式,藉由電流修正664修正。利用設為此種構造,即使於輥軋作業中,也可自由地將入側TR控制裝置的控制模式從定轉矩控制切換成定速度控制,從定速度控制切換成定轉矩控制,可自由地切換控制方法A)與控制方法B)及控制方法C)。
藉由使用以上所述之控制構造,因應輥軋狀態,切換控制方法A)、控制方法B)、控制方法C),可在出側板厚控制及入側板厚控制,選擇最佳的控制構造,可大幅提升出側板厚精度及作業效率。
再者,於前述實施狀態中,如圖7中所說明般,以將按壓板厚控制61、速度板厚控制62、速度張力控制63、按壓張力控制64各輸出中,對於不因應控制方 法來使用之輸出的增益設為0時為例來進行說明。此外,也可藉由不是將各增益設為0而是設為較小,以因應增益的比例來讓按壓板厚控制61、速度板厚控制62、速度張力控制63、按壓張力控制64的各輸出混合存在,並用控制方法A)、控制方法B)、控制方法C)。
又,於前述實施形態中,例如控制方法C)之狀況中,藉由調整入側TR2的速度來控制出側板厚,藉由調整滾筒間隙來控制被輥軋材的張力。然而,根據輥軋狀態,也有因入側TR2的速度調整,對被輥軋材的張力產生影響之狀況。又,也有因滾筒間隙調整,對出側板厚產生影響之狀況。
為了迴避此種未意圖的影響,進行非干涉控制為佳。作為非干涉控制的樣態,於控制方法C)之狀況中,例如,於圖7所示之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中,將藉由積分處理部77所求出之△S,輸入至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並且將依據△S及輥軋狀態所求出之對板速度的影響度,輸入至積分處理部78。藉此,於積分處理部78中,會加上滾筒間隙的調整所致之對板厚的影響之外,也計算出對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的輸出訊號。亦即,可取消滾筒間隙的調整所致之對板厚的影響。於此種非干涉控制中,計算出上述之依據△S及輥軋狀態所求出之對板速度的影響度的模組,係具有作為滾筒間隙調整干涉預測部的功能。
又,於圖7所示之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中, 將藉由積分處理部78所求出之1+(△V/V)輸入至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並且將依據1+(△V/V)及輥軋狀態所求出之對張力的影響度,輸入至積分處理部77。藉此,於積分處理部77中,會加上張力捲筒速度的調整所致之對張力的影響之外,也計算出對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的輸出訊號。亦即,可取消張力捲筒速度的調整所致之對張力的影響。於此種非干涉控制中,計算出上述之依據1+(△V/V)及輥軋狀態所求出之對張力的影響度的模組,係具有作為速度調整干涉預測部的功能。
另一方面,控制方法B)之狀況中,例如,於圖7所示之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中,將藉由積分處理部77所求出之△S,輸入至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並且將依據△S及輥軋狀態所求出之對板速度的影響度,輸入至積分處理部78。藉此,於積分處理部78中,會加上滾筒間隙的調整所致之對張力的影響之外,也計算出對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的輸出訊號。亦即,可取消滾筒間隙的調整所致之對張力的影響。
又,於圖7所示之控制輸出選擇裝置72中,將藉由積分處理部78所求出之1+(△V/V)輸入至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65,並且將依據1+(△V/V)及輥軋狀態所求出之對張力的影響度,輸入至積分處理部77。藉此,於積分處理部77中,會加上張力捲筒速度的調整所致之對板厚的影響之外,也計算出對滾筒間隙控制裝置7的輸出訊號。亦即,可取消張力捲筒速度的調整所致之對 板厚的影響。
此種非干涉控制,係在並用上述之增益控制器所致之控制方法A)、控制方法B)、控制方法C)之各控制方法時特別有效。例如,控制方法C)與控制方法B)混合存在之狀況中,也考量以將控制方法C)設為80%,控制方法B)設為20%來執行之狀況。
此時,將調整按壓張力控制64的輸出之增益控制器74的增益設為80%,將調整按壓板厚控制61的輸出之增益控制器73的增益設為20%,同樣地,將調整速度板厚控制62的輸出之增益控制器75的增益設為80%,將調整速度張力控制63的輸出之增益控制器76的增益設為20%。
此時,輥軋狀態係可說是控制方法C)所致之控制的影響為支配性狀態,故可說是滾筒間隙的調整所致之對板厚的影響、張力捲筒速度的調整所致之對張力的影響較少之狀態。所以,此狀況係可藉由將非干涉控制設為關閉,讓控制狀態簡略化。
另一方面,控制方法C)與控制方法B)混合存在之狀況中,也考量以將控制方法C)設為60%,控制方法B)設為40%來執行之狀況。此時,將調整按壓張力控制64的輸出之增益控制器74的增益設為60%,將調整按壓板厚控制61的輸出之增益控制器73的增益設為40%,同樣地,將調整速度板厚控制62的輸出之增益控制器75的增益設為60%,將調整速度張力控制63的輸出 之增益控制器76的增益設為40%。
此時,輥軋狀態係可說是控制方法C)所致之控制的影響比較強,但是,控制方法B)所致之控制的影響也無法無視之狀態,故可說是應考量滾筒間隙的調整所致之對板厚的影響、張力捲筒速度的調整所致之對張力的影響之狀態。所以,此狀況係可藉由將非干涉控制設為開啟,來執行適切的控制。
此種非干涉控制的切換係如上所述,可依據增益控制器73的增益與增益控制器74的增益之比率、增益控制器75的增益與增益控制器76的增益之比率來決定。例如,以加起來成為100%之方式對應兩個增益之值中,較低一方的增益超過所定值時,判斷為增益較低一方的控制也無法無視之狀態,將非干涉控制設為開啟。又,較低一方的增益為所定值以下時,判斷為增益較低一方的控制的影響可無視之狀態,將非干涉控制設為關閉。作為此種所定值,例如20%或30%。
又,於前述實施形態中,以張力捲筒的速度指令為例,進行說明。然而,不限於張力捲筒,只要是於輥軋機1的入側及出側中,對被輥軋材產生張力的構造即可同樣地實現,即使張力滾筒或導正滾筒等也可實現。
又,於前述實施形態中,以為了張力控制而設置張力計8之狀況為例,進行說明。不限於此,也可依據入側TR控制裝置66所致之輸出電流的實績值,與入側張力電流轉換裝置15輸出之電流指令值的差異,來推 定張力。例如,實績值比指令值高時,入側TR控制裝置66係為欲降低被輥軋材的張力之狀況,所以,此時的張力可推定為比藉由入側張力設定裝置11設定之張力還高之狀態。
又,於前述實施形態中,如圖4、圖5中所說明般,因應輥軋實績來切換控制方法A)、控制方法B)、控制方法C),但是,也可遵從機械規格及被輥軋材的產品規格,預先選擇任一種控制方法來持續使用。於此種狀況中,可使用圖6中所說明的資料庫。
又,於前述實施形態中,針對入側TR2的控制方法說明,但是也可將相同的構造適用於出側TR3的控制方法。也會有根據輥軋機及被輥軋材的種類,出側張力賦予板厚的影響較大時,操作出側TR比較有效率之狀況。
又,於前述實施形態中,已說明想定單機座輥軋機的範例,作為輥軋機並不限於單機座輥軋機,即使於多機座的串列輥軋機中,也可適用於入側或出側設置張力捲筒之狀況。亦即,將多機座的串列輥軋機整體視為輥軋機,可將多機座輥軋機中前頭的輥軋機與張力捲筒之間的張力,及最後段的輥軋機與張力捲筒之間的張力作為對象,進行與前述相同的控制。
又,以圖1中所說明之控制方法選擇裝置70為中心的輥軋控制裝置,係藉由軟體與硬體的組合來實現。在此,針對用以實現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輥軋控制裝置 的各功能的硬體,參照圖19進行說明。圖19係揭示構成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輥軋控制裝置的資訊處理裝置之硬體構造的區塊圖。如圖19所示,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輥軋控制裝置,係具有與一般的伺服器及PC(Personal Computer)等的資訊處理終端相同的構造。
亦即,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輥軋控制裝置,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201、RAM(Random Access Memory)202、ROM(Read Only Memory)203、HDD(Hard Disk Drive)204及I/F205透過匯流排208來連接。又,於I/F205,連接有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206及操作部207。
CPU201係運算手段,控制輥軋控制裝置整體的動作。RAM202係可進行資訊的高速讀寫之揮發性的記憶媒體,使用來作為CPU201處理資訊時的作業區域。ROM203係讀取專用的非揮發性記憶媒體,儲存韌體等的程式。
HDD204係可進行資訊的讀寫之非揮發性的記憶媒體,儲存有OS(Operating System)、各種控制程式、應用程式等。I/F205係連接並控制匯流排208與各種硬體及網路等。又,I/F205也用來作為各裝置用以處理資訊,或對於輥軋機輸入資訊的介面。
LCD206係操作員用以確認輥軋控制裝置之狀態的視覺性使用者介面。操作部207係鍵盤及滑鼠等,操作員用以對輥軋控制裝置輸入資訊的使用者介面。於此種 硬體構造中,ROM203及HDD204或未圖示之光碟等的記錄媒體所儲存之程式被RAM202讀取出,CPU201遵從該程式來進行運算,藉此構成軟體控制部。藉由如此構成之軟體控制部與硬體的組合,實現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輥軋控制裝置的功能。
再者,於前述實施形態中,以各功能全部包含於輥軋控制裝置之狀況為例,進行說明。如此,將所有功能實現於1個資訊處理裝置中亦可,將各功能分散於更多的資訊處理裝置來實現亦可。
7‧‧‧滾筒間隙控制裝置
61‧‧‧按壓板厚控制
62‧‧‧速度板厚控制
63‧‧‧速度張力控制
64‧‧‧按壓張力控制
65‧‧‧入側TR速度指令裝置
66‧‧‧入側TR控制裝置
71‧‧‧最佳控制方法決定裝置
72‧‧‧控制輸出選擇裝置
73、74、75、76‧‧‧增益控制器
77、78‧‧‧積分處理部

Claims (10)

  1. 一種輥軋控制裝置,係控制以滾筒對對被輥軋材進行輥軋之輥軋機的輥軋控制裝置,其特徵為包含:滾筒間隙控制部,係依據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及速度控制部,係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來控制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輥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係具有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的功能;前述速度控制部,係具有依據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控制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的功能;包含:控制樣態決定部,係決定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及前述速度控制分別所致,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之板厚的控制及依據前述被輥軋材之張力的控制的執行樣 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輥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控制樣態決定部,係決定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及前述速度控制分別所致,影響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之板厚的控制之比例與影響依據前述被輥軋材之張力的控制之比例,藉此,遵從決定之比例,來執行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之板厚的控制及依據前述被輥軋材之張力的控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輥軋控制裝置,其中,包含:滾筒間隙調整干涉預測部,係預測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所致之前述滾筒間隔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之影響,並將該預測結果輸入至前述速度控制部;及速度調整干涉預測部,係預測前述速度控制部所致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之影響,並將該預測結果輸入至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係依據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及前述被輥軋材之搬送速度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之影響的預測結果,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前述速度控制部,係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及前述滾筒間隔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之影響的預測結果,控制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輥軋控制裝置,其中,包含:滾筒間隙調整干涉預測部,係預測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所致之前述滾筒間隔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之影響,並將該預測結果輸入至前述速度控制部;及速度調整干涉預測部,係預測前述速度控制部所致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之影響,並將該預測結果輸入至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係依據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及前述被輥軋材之搬送速度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之影響的預測結果,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前述速度控制部,係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及前述滾筒間隔的控制輸出對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之影響的預測結果,控制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前述滾筒間隙調整干涉預測部及前述速度調整干涉預測部,係在被決定之前述比例是所定範圍內時,輸出前述預測結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輥軋控制裝置,其中,包含:張力捲筒轉矩控制部,係控制送出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捲筒或捲收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 捲筒的轉矩;前述控制樣態決定部,係決定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及前述速度控制部分別所致之控制,與前述張力捲筒轉矩控制部所致之控制的執行態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6項所記載之輥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控制樣態決定部,係依據在輥軋中使前述滾筒間的間隔步進狀變化時之輥軋狀態的變動,決定前述控制的執行樣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輥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滾筒間隙控制部,係依據供給給送出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捲筒或捲收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捲筒之電力的指令值,與實際上被供給之電力的實績值的差異,來推定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
  9. 一種輥軋控制方法,係控制以滾筒對對被輥軋材進行輥軋之輥軋機的輥軋控制方法,其特徵為:依據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來控制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
  10. 一種輥軋控制程式,係控制以滾筒對對被輥軋材進行輥軋之輥軋機的輥軋控制程式,其特徵為使資訊處理裝置執行以下步驟:依據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張力,控制前述滾筒對之滾筒間的間隔的步驟;及依據被輥軋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板厚,來控制因前述輥軋機所致之輥軋而被插入至前述輥軋機的前述被輥軋材或被輥軋後從前述輥軋機送出之前述被輥軋材的搬送速度的步驟。
TW102140872A 2012-12-11 2013-11-11 輥軋控制裝置、輥軋控制方法及輥軋控制程式 TWI541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0553A JP5961103B2 (ja) 2012-12-11 2012-12-11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6893A TW201436893A (zh) 2014-10-01
TWI541082B true TWI541082B (zh) 2016-07-11

Family

ID=50901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872A TWI541082B (zh) 2012-12-11 2013-11-11 輥軋控制裝置、輥軋控制方法及輥軋控制程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961103B2 (zh)
KR (1) KR101524372B1 (zh)
CN (1) CN103861872B (zh)
BR (1) BR102013031722B1 (zh)
TW (1) TWI5410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66584B2 (en) 2014-07-15 2019-01-01 Novelis Inc. Process damping of self-excited third octave mill vibration
CA2954502C (en) 2014-07-25 2019-02-19 Novelis Inc. Rolling mill third octave chatter control by process damping
CN105598179B (zh) 2014-11-14 2017-12-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轧制控制装置、轧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6373800B2 (ja) * 2015-06-01 2018-08-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308928B2 (ja) * 2014-11-14 2018-04-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308927B2 (ja) * 2014-11-14 2018-04-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ES2633030T3 (es) * 2015-05-29 2017-09-18 Giebel Kaltwalzwerk Gmbh Procedimiento para la laminación de una banda de metal con escalones
JP6823538B2 (ja) * 2017-05-18 2021-02-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390727A (zh) * 2017-07-11 2017-11-24 深圳市新伟创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压延产品厚度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10756593B (zh) * 2018-07-26 2020-10-27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冷连轧机组振动的张力制度优化方法
KR20200076451A (ko) * 2018-12-19 2020-06-29 주식회사 포스코 권취 장력제어에서의 실시간 리본두께 예측 장치 및 방법
JP6966417B2 (ja) * 2018-12-28 2021-11-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178920B2 (ja) * 2019-01-31 2022-1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ラント制御装置および圧延制御装置
CN113210438B (zh) * 2021-05-20 2023-03-24 广西北港不锈钢有限公司 一种不锈钢冷轧薄板的高速轧制方法
JP2023173650A (ja) 2022-05-26 2023-12-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4715A (ja) * 1985-11-12 1987-05-26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 Ltd 圧延材の板厚制御装置
JP3041135B2 (ja) * 1992-06-19 2000-05-15 株式会社東芝 連続熱間圧延機の制御装置
JP2970264B2 (ja) * 1992-10-30 1999-11-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タンデム圧延機の板厚制御装置
JP3299163B2 (ja) * 1998-01-14 2002-07-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タンデム圧延機の負荷配分修正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CN100584476C (zh) * 2006-10-23 2010-01-27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行星齿轮结构张紧辊式平整机的张力控制系统及方法
JP4827709B2 (ja) * 2006-12-07 2011-11-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機制御装置、圧延機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圧延機制御方法
JP5230509B2 (ja) * 2009-04-01 2013-07-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機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764770B (zh) * 2009-04-10 2015-07-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轧制装置、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轧制设备
WO2011117889A2 (en) * 2010-03-23 2011-09-29 Crompton Greaves Limited Resin impregnated electrical bushing
JP5123346B2 (ja) * 2010-03-25 2013-01-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機制御装置、圧延機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5712009B2 (ja) * 2010-08-25 2015-05-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及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2176428A (ja) * 2011-02-28 2012-09-13 Hitachi Ltd 圧延制御装置及び圧延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1872B (zh) 2015-12-09
KR101524372B1 (ko) 2015-05-29
JP2014113629A (ja) 2014-06-26
TW201436893A (zh) 2014-10-01
CN103861872A (zh) 2014-06-18
KR20140075609A (ko) 2014-06-19
JP5961103B2 (ja) 2016-08-02
BR102013031722A2 (pt) 2014-09-02
BR102013031722B1 (pt) 202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1082B (zh) 輥軋控制裝置、輥軋控制方法及輥軋控制程式
KR101701646B1 (ko) 압연 제어 장치, 압연 제어 방법 및 기록매체
TWI574753B (zh) A rolling control device, a roll control method and a roll control program
JP4991576B2 (ja) 板厚制御システム
EP3025798B1 (en) Rolling control device and rolling control method
JP4227497B2 (ja) 圧延機のフィードフォワード板厚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176428A (ja) 圧延制御装置及び圧延制御方法
JP2011200896A (ja) 圧延機制御装置、圧延機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308927B2 (ja)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8453137B (zh) 轧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
JP2010120047A (ja) 圧延機間張力制御方法及び圧延機間張力制御装置
JP6373800B2 (ja) 圧延制御装置、圧延制御方法および圧延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0722006B (zh) 热轧生产线的楔形控制装置
KR101714917B1 (ko) 장력 제어 장치
JP2013039621A (ja) 圧延機制御装置、圧延機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3255785B2 (ja) タンデム圧延機における板厚制御方法
JP2003112213A (ja) 圧延機の制御装置、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5046898A (ja) 圧延機の速度制御方法
JP2003164907A (ja) タンデム圧延における張力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JP2008178912A (ja) スキンパスミルにおける板厚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金属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スキンパスライン
JPS6083720A (ja) 圧延機の板厚制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