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1331B - Slider - Google Patents

Slid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1331B
TWI531331B TW103137944A TW103137944A TWI531331B TW I531331 B TWI531331 B TW I531331B TW 103137944 A TW103137944 A TW 103137944A TW 103137944 A TW103137944 A TW 103137944A TW I531331 B TWI531331 B TW I5313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b
slider
cam
pull
pull ta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7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6820A (zh
Inventor
Morimasa Yoneoka
Keiichi Keyaki
Yohei Miyazak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26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6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1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13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A44B19/303Self-locking sliders, e.g. slider body provided with locking projection or groove, friction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2Pull members; Ornamental attachments for sliders

Description

滑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用滑件,尤其關於一種可於不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時使拉片自動地傾倒,並保持拉片之倒伏狀態之滑件。
先前,拉鏈係藉由安裝於衣類或包類等物品之開口部,並使安裝於該拉鏈之滑件沿鏈齒排滑動,而可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或分離從而使開口部開閉。拉鏈用滑件通常具有滑件主體、及相對於滑件主體可旋轉地被保持之拉片,且於滑件主體之上下翼板間,形成有引導左右之鏈齒排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
又,作為此種滑件之一,已知有如下滑件,其具備停止機構,該停止機構係當使滑件停止於拉鏈之鏈齒排上之任意位置時,使停止爪部突出於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內,使該停止爪部嵌入鏈齒排之拉鏈鏈齒間而卡合於鏈齒排,藉此可將滑件保持於鏈齒排之停止位置。
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09-61184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於拉片之旋轉軸部(安裝軸部)一體地形成有2個停止爪部之附有停止機構之滑件。
於該專利文獻1之滑件中,當為了操作滑件而以手指抬起拉片時,形成於拉片之旋轉軸部之2個停止爪部自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脫出,因此可使滑件沿鏈齒排順利地滑動。
另一方面,當滑件之操作結束後手指離開拉片時,拉片因自重而以向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傾倒之方式旋轉,藉此,拉片之停止爪部 抵接於鏈齒排。於該狀態下,例如由於左右之拉鏈鏈帶受到橫向拉力而強制地使滑件向鏈齒排之分離方向移動,因此設置於拉片之2個停止爪部嵌入各鏈齒排之拉鏈鏈齒間,從而使各停止爪部卡止於鏈齒排。藉此,可使滑件之強制移動停止,從而保持(鎖定)滑件之停止狀態。
又,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07-111351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附有停止機構之滑件,該附有停止機構之滑件係於與滑件主體之上翼板之間保持拉片之旋轉軸部之外罩構件設置有停止爪部。
於該專利文獻2之滑件中,於外罩構件配置有可彈性變形之彈性片部。又,該外罩構件係以於與滑件主體之上翼板之間夾持拉片之旋轉軸部之方式,可搖動地安裝於立設於上翼板之前後之安裝柱。於具有此種外罩構件之專利文獻2之滑件中,當為了操作滑件而以手指拉拽拉片時,外罩構件對抗彈性片部之推壓力而被抬起,因此配置於該外罩構件之停止爪部自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脫出。藉此,可使滑件沿鏈齒排順利地滑動。
另一方面,當滑件之操作結束後手指離開拉片時,外罩構件之彈性片部彈性恢復,使外罩構件恢復至(下降至)原本之位置,並且使配置於該外罩構件之停止爪部於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內進出,而卡止於鏈齒排之拉鏈鏈齒間。藉此,可保持(鎖定)滑件之停止狀態。
又,於滑件中,亦已知有具備如下功能之滑件,即,可於滑件之操作結束後,使拉片以相對於滑件主體倒伏之方式自動地旋轉,而保持拉片之倒伏狀態。此種滑件之例揭示於日本專利特開平3-295502號公報(專利文獻3)或國際專利公開第2012/042620號公報(專利文獻4)等中。
例如,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滑件具有:滑件主體;拉片,其經由軸部而旋轉自如地被軸支於滑件主體;停止爪體,其於一端部具有爪 部;第1彈簧構件,其與停止爪體一體地或分開設置,且推壓停止爪體;及第2彈簧構件(梭箱彈簧(hinge spring)),其將拉片推壓至倒伏狀態。
專利文獻3之滑件主體具有上下翼板、及將上下翼板之前端部間連結之引導柱,於上下翼板間,形成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於上翼板,形成有用以安裝拉片之拉片安裝部,於該拉片安裝部,安裝有插通至拉片之插通孔之軸部。於拉片之一端部,配置有抵接於停止爪體之凸輪部。
停止爪體可搖動地安裝於滑件主體。又,停止爪體自第1彈簧構件受到推壓力而使爪部突出於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內,又,藉由該停止爪體所受到之推壓力,而經由凸輪部將拉片向倒伏狀態推壓。另一方面,於操作拉片時,停止爪體藉由該拉片之凸輪部對抗第1彈簧構件之推壓力而被抬起,藉此,可使爪部自鏈齒引導路脫出。
進而,於專利文獻3之滑件中,與第1彈簧構件成為不同構件之第2彈簧構件以將拉片向倒伏狀態推壓之方式,配置於拉片或滑件主體。於此種專利文獻3之滑件中,例如即便於當相對於鏈齒排停止時停止爪體之爪部與拉鏈鏈齒干涉而無法充分進入鏈齒引導路之情形時,亦可藉由第2彈簧構件推壓拉片而保持為倒伏狀態。藉此,可防止於拉片之非操作時拉片自由擺動,因此可使拉片不易鉤住其他物品,又,亦可防止因拉片之搖晃導致製品之外觀變差。
又,於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與如上所述之專利文獻3之滑件相比使構造簡化、小型化及輕量化之滑件。此處,對於專利文獻4之滑件,一面參照圖17及圖18一面進行具體說明。
專利文獻4之滑件100具有滑件主體110、可旋轉地保持於滑件主體110之拉片120、具備停止爪部131之彈簧構件130、及固定於滑件主體110之外罩體140。
滑件主體110具有上下翼板111、112、及將上下翼板111、112之前端部間連結之引導柱113。於上翼板111之上表面之前端部與後端部,立設有用以安裝外罩體140之前安裝柱111a與後安裝柱111b。於前安裝柱111a與後安裝柱111b之間,設置有供配置於拉片120之一端之安裝軸部121插入之插入部111c。藉由於將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插入該插入部111c之狀態下,將外罩體140固定於前安裝柱111a及後安裝柱111b,而將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保持於上翼板111與外罩體140之間。
又,於上翼板111中之前安裝柱111a與後安裝柱111b之間,配置有一對縱壁部111d。於藉由後安裝柱111b與一對縱壁部111d包圍之部分,形成有可供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插通之爪孔111f。
拉片120具有平板狀之抓持部122、自抓持部122延伸設置之左右一對腳部123、及橫架於一對腳部123之前端部間之安裝軸部121,且藉由抓持部122、一對腳部123、及安裝軸部121包圍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狀之拉片開口部124。
於安裝軸部121中之滑件寬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配置有具有朝向拉片開口部124突出之形態之凸輪部125。又,於腳部123與安裝軸部121之連結部分,配置有朝向拉片開口部124外延且抵接於外罩體140之左右之抵接部126。
彈簧構件130具有跨及拉片120之凸輪部125之本體部132、自本體部132之後端垂下設置之停止爪部131、及自本體部132之後方側之彎曲部向上方分支而延伸設置之彈性片部133。
外罩體140具有大致長方形狀之頂壁部141、自頂壁部141之側緣部垂下設置之左右之側壁部142、及自頂壁部141之前後端部垂下設置之前壁部143及後壁部144。於頂壁部141之背面(內表面),形成有收容彈簧構件130之彈性片部133之收容槽部145。
於該外罩體140之左右側壁部142,形成有自下端緣朝向頂壁部141開口之外罩開口部146,且於該外罩開口部146內收容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於該情形時,左右之側壁部142之朝向外罩開口部146之周面中配置於前方側之前表面部分構成為使拉片120之抵接部126抵接而限制拉片120之旋轉範圍之限制部147。
於組裝具有如上所述之構件之專利文獻4之滑件100之情形時,於滑件主體110之上翼板111之上表面,以將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插入前後安裝柱111a、111b間之方式載置拉片120。進而,於載置有拉片120之上翼板111配置彈簧構件130。此時,彈簧構件130係以其本體部132跨及拉片120之凸輪部125並且接觸凸輪部125之方式配置。
其次,於滑件主體110安裝外罩體140。此時,將外罩體140覆蓋於上翼板111之特定位置後,將外罩體140之左右之側壁部142之一部分朝向內側按壓而使其塑性變形,藉此將外罩體140固定於滑件主體110之前後安裝柱111a、111b。如此,藉由將外罩體140固定於滑件主體110,而拉片120被安裝為以安裝軸部121為中心,於向滑件主體11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狀態至抵接於外罩體140之限制部147而立起之狀態的範圍內旋轉自如。
若為此種專利文獻4之滑件100,則與例如專利文獻3之滑件相比可使滑件構造簡化,並且可相對容易地進行滑件100之組裝作業。又,可使彈簧構件130之推壓力作用於拉片120之凸輪部125,藉此,例如於拉片120向滑件主體11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狀態下使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進入鏈齒引導路而卡合於鏈齒排,可將滑件100保持為相對於鏈齒排停止之狀態。
又,於操作拉片120而使其自倒伏狀態立起時,拉片120之凸輪部125對抗彈簧構件130之彈性片部133之推壓力而將彈簧構件130向上方抬起,因此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自鏈齒引導路退出。因此, 可使滑件100沿鏈齒排順利地滑動。
進而,於專利文獻4之滑件100中,由於可藉由彈簧構件130而推壓拉片120之凸輪部125,因此可使拉片120以向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式旋轉。因此,例如當於滑件100之操作結束後放開拉片120之抓持部122時,可藉由彈簧構件130之推壓力使拉片120自動地向嚙合口側旋轉而倒伏,藉此,可使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進入鏈齒引導路而使停止機構自動地作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611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7-11135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3-295502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專利公開第2012/042620號公報
於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滑件中,存在於滑件之非操作時,拉片相對於滑件主體自由地擺動搖晃,因此導致外觀變差、或拉片令人感到受妨礙的情況。又,若拉片搖晃,則存在拉片鉤住其他物品之情況,認為亦有損傷安裝有拉鏈之物品、或拉片鉤住之其他物品之虞。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滑件中,藉由於滑件之操作結束後放開拉片,而可藉由第1彈簧構件與第2彈簧構件之推壓力使拉片倒伏,進而,保持該拉片之倒伏狀態。因此,可防止如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之滑件般拉片搖晃的情況。
然而,於該專利文獻3之滑件中,需要第1彈簧構件與第2彈簧構件之2個彈性構件。因此,滑件之零件數量變多,而導致滑件之成本 增大。
又,於專利文獻3之滑件中,例如於第1彈簧構件與第2彈簧構件係使用線圈狀之彈性構件之情形時,即便以手指抓持拉片而使其相對於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上表面以超過90°之方式旋轉,但只要放開拉片,則第1彈簧構件與第2彈簧構件之推壓力亦會作用於拉片而可使拉片向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然而,若如此使用線圈狀之彈性構件作為第1彈簧構件與第2彈簧構件,則會使滑件之成本進一步增大,又,滑件之組裝作業亦變得複雜。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3中,亦記載有第1彈簧構件與第2彈簧構件不使用線圈狀之彈性構件,而使用將板彈簧狀之彈性構件或板彈簧彎曲為特定之形狀之彈性構件(以下,將該等彈性構件簡稱為板彈簧狀之彈性構件)構成的滑件作為實施例之一。
藉由將此種板彈簧狀之彈性構件用作第1彈簧構件及第2彈簧構件,而與使用線圈狀之彈性構件之情形時相比,可實現滑件之組裝作業之簡化。然而,於使用此種板彈簧狀之彈性構件之滑件中,藉由第1彈簧構件及第2彈簧構件之推壓力而可使拉片向特定之方向(例如向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倒伏的拉片之傾斜角度被限制於狹窄之範圍內。
因此,例如若拉片傾斜至超過該範圍之角度,則存在拉片之傾斜狀態因第1彈簧構件或第2彈簧構件之推壓力而被保持、或使拉片向與特定之方向相反之方向(例如向滑件主體之導入口側倒伏之方向)倒伏的情況,其結果為,有拉片使人感到受妨礙、或鉤住其他物品之虞。
於專利文獻4所記載之滑件100中,拉片120可旋轉之角度之範圍藉由外罩體140之限制部147而預先限制,於該角度範圍內藉由放開拉片120,而拉片120之凸輪部125受到彈簧構件130之推壓力,使拉片 120向特定之方向(向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倒伏。
此種專利文獻4之滑件100不使用線圈狀之彈性構件,又,滑件100之組裝作業亦較為簡便,因此可相對低價地提供滑件100。
然而,於專利文獻4之滑件100中,因於外罩體140設置有限制部147,故而拉片120可旋轉之角度之範圍相對較小,因此有難以進行滑件100之滑動操作之虞。因此,希望使拉片120可倒伏之傾斜角度之範圍變大,而改善滑件100之操作性。
又,於專利文獻4之滑件100中,存在若拉片120相對於上翼板11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之傾斜角度變大,則拉片120之凸輪部125自彈簧構件130受到之推壓力之大小變弱的傾向。因此,希望即便拉片120之傾斜角度變大,亦使彈簧構件130之推壓力適當地作用於拉片120之凸輪部125,以使拉片120穩定地倒伏。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問題而完成者,其具體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滑件,其係可於不進行滑件之滑動操作時使拉片自動地傾倒,並保持拉片之倒伏狀態者,且可將拉片之旋轉範圍設定為較大。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藉由本發明提供之滑件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係拉鏈用滑件,且作為基本構成具有:滑件主體,其上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係藉由引導柱而連結;拉片推壓構件,其於至少一部分具備彈性變形部並且可搖動地安裝於上述滑件主體;及拉片,其係經由配置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與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之間之安裝軸部而可旋轉地被保持;且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具有抵接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之凸輪部,上述拉片推壓構件藉由上述拉片之操作而使上述彈性變形部彈性變形,且藉由上述彈性變形部之彈性恢復而經由上述凸輪部使上述拉片倒伏;且上述凸輪部具有:第1凸輪部,其自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突出;及第2凸輪部,其自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 軸部向與上述第1凸輪部不同之方向突出。
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第1凸輪部當上述拉片於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前之第1旋轉範圍內旋轉時抵接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上述第2凸輪部當上述拉片於上述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第2旋轉範圍內旋轉時至少抵接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上述第1凸輪部具有自於上述第1旋轉範圍內所抵接之上述拉片推壓構件受到推壓力而促使上述拉片向倒伏方向旋轉的形態,且上述第2凸輪部具有自於上述第2旋轉範圍內抵接之上述拉片推壓構件受到推壓力而促使上述拉片向倒伏方向旋轉的形態。
又,較佳為本發明之滑件具有旋轉限制部,該旋轉限制部限制上述拉片之旋轉範圍,且規定上述第2旋轉範圍之上限。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上述旋轉限制部係藉由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且使上述拉片推壓構件抵接而限制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之搖動範圍的搖動限制部構成。
又,於本發明中,亦可為,上述滑件具有被覆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且固定於上述滑件主體之外罩構件,且上述旋轉限制部係藉由上述外罩構件之使上述拉片抵接而使拉片之旋轉停止的止動部構成。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係藉由單一之構件而構成,且具有使上述第1凸輪部抵接之第1抵接部、及使上述第2凸輪部抵接之第2抵接部。
於該情形時,尤其較佳為上述第1凸輪部與上述第2凸輪部配置於沿上述安裝軸部之軸線的方向之不同位置,上述第1抵接部與上述第2抵接部設置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之不同位置。
又,較佳為上述第2凸輪部自上述安裝軸部之突出方向較上述第1凸輪部自上述安裝軸部突出方向更向上述拉片之倒伏方向側傾斜。
又,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第1凸輪部具有如下形 態:於上述第1旋轉範圍內,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時,該第1凸輪部相對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之抵接點配置於較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接觸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之接點,更靠倒伏狀態下之上述拉片之抓持部側。
進而,較佳為上述第2凸輪部具有如下形態:於上述第2旋轉範圍內,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時,該第2凸輪部對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之抵接點係配置於較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接觸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之接點,更靠倒伏狀態下之上述拉片之抓持部側。
又,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較佳為,於上述上翼板穿設有爪孔,且上述第2凸輪部係作為停止爪部而構成,該停止爪部可經由上述爪孔而於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之上述上下翼板間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進退。
另一方面,於本發明之滑件中,亦可於上述上翼板穿設有爪孔,且上述拉片推壓構件具有停止爪部,該停止爪部可經由上述爪孔而於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之上述上下翼板間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進退。
本發明之滑件至少具有:滑件主體;拉片推壓構件,其於至少一部分具備彈性變形部;及拉片,其被保持為可經由配置於滑件主體之上翼板與拉片推壓構件之間之安裝軸部而旋轉;且拉片具備自安裝軸部突出之第1凸輪部、及自安裝軸部向與第1凸輪部不同之方向突出之第2凸輪部之2種凸輪部。
根據以此種方式構成之本發明之滑件,可藉由向互不相同方向突出設置於拉片之安裝軸部之第1凸輪部及第2凸輪部,於拉片之傾斜角度互不相同之範圍內促使拉片向倒伏方向旋轉,從而使拉片穩定地倒伏。
因此,於本發明之滑件中,藉由適當地設定第1及第2凸輪部之突出方向或凸輪面之形狀等,而例如即便於拉片相對於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之傾斜角度大於90°之情形時、進而為120°以上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使拉片之第1凸輪部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或使拉片之第2凸輪部與第1凸輪部選擇性地連續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而使拉片向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
即,本發明之滑件與例如如專利文獻3或專利文獻4所記載之先前之滑件相比,可將能使拉片向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的拉片之傾斜角度範圍設定得更大,藉此,可提昇滑件之操作性。
而且,於本發明之滑件中,可根據拉片之傾斜角度之大小,使拉片之第1凸輪部與第2凸輪部選擇性地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從而適當地受到拉片推壓構件之彈性變形部所產生之推壓力,因此可與拉片之傾斜角度無關地使拉片推壓構件之推壓力有效地作用於拉片,從而可使拉片穩定地倒伏。
尤其,於本發明中,拉片之第1凸輪部係以於拉片倒伏之狀態至拉片相對於上翼板上表面之傾斜角度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的第1旋轉範圍內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之方式構成,且拉片之第2凸輪部係以於拉片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第2旋轉範圍內至少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之方式構成。
即,第1凸輪部配置為於拉片之傾斜角度為使拉片完全倒伏之0°之角度至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以下之第1旋轉範圍內可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又,第2凸輪部配置為於拉片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上至旋轉上限之第2旋轉範圍內可至少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再者,第2凸輪部亦可配置為自拉片之傾斜角度小於凸輪切換角度之範圍便可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再者,於本發明中,凸輪切換角度可設定為任意大小。
進而,第1凸輪部及第2凸輪部具有如下形態:分別於第1旋轉範圍及第2旋轉範圍內,自該第1凸輪部及第2凸輪部所抵接之拉片推壓構件受到推壓力而促使拉片向倒伏方向旋轉。
藉由以此種方式構成拉片之第1凸輪部及第2凸輪部,而可使第1凸輪部與第2凸輪部選擇性地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從而可更穩定地促使拉片向倒伏方向旋轉,並且可將能使拉片倒伏之拉片之傾斜角度之範圍擴大為第1旋轉範圍及第2旋轉範圍之2個範圍。
又,本發明之滑件具有限制拉片之旋轉範圍且規定第2旋轉範圍之上限的旋轉限制部。藉此,於藉由旋轉限制部限制之拉片之旋轉範圍內,可使拉片之第1凸輪部或第2凸輪部穩定地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因此可使拉片推壓構件之推壓力順利地作用於拉片而使拉片倒伏。
於該情形時,旋轉限制部係藉由配置於滑件主體且使拉片推壓構件抵接而限制拉片推壓構件之搖動範圍的搖動限制部構成。藉由設置此種搖動限制部以限制拉片推壓構件之搖動範圍,而可簡單地構成旋轉限制部,又,可穩定地設定拉片之旋轉上限。
又,本發明之滑件亦可具有被覆拉片推壓構件且固定於滑件主體之外罩構件,且旋轉限制部係藉由外罩構件之使拉片碰撞而使拉片之旋轉停止的止動部構成。藉由此種外罩構件之拉片抵接部,亦可簡單地構成旋轉限制部,又,可穩定地設定拉片之旋轉上限。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中,拉片推壓構件係藉由單一之構件而構成,又,具有使第1凸輪部抵接之第1抵接部、及使第2凸輪部抵接之第2抵接部。藉此,可使零件數量較少地構成滑件,因此可削減滑件之製造成本,並且可實現滑件之組裝作業之簡化。
於該情形時,拉片之第1凸輪部與第2凸輪部係配置於沿安裝軸部之軸線的方向之不同位置,且第1抵接部與第2抵接部係設置於分別 與第1凸輪部與第2凸輪部之位置對應之拉片推壓構件之不同位置。藉此,可根據拉片之傾斜角度之大小,而使第1凸輪部與第2凸輪部選擇性地、穩定且順利地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因此可更穩定地促使拉片向倒伏方向旋轉。
又,於本發明之滑件中,第2凸輪部自安裝軸部之突出方向較第1凸輪部自安裝軸部之突出方向更向拉片之倒伏方向側傾斜。藉此,即便拉片旋轉至大於第1凸輪部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而可使拉片倒伏之第1旋轉範圍的第2旋轉範圍,亦可使第2凸輪部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而使拉片推壓構件之推壓力有效地作用於拉片,因此可促使拉片向倒伏方向旋轉,從而使拉片穩定地倒伏。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中,第1凸輪部具有如下形態:於拉片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下之第1旋轉範圍內,當自側面側觀察滑件時,該第1凸輪部相對於拉片推壓構件之抵接點配置於較拉片之安裝軸部接觸上翼板之上表面之接點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之抓持部(手持部)側。藉此,於使第1凸輪部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而使拉片推壓構件之推壓力作用於第1凸輪部時,可穩定地促使拉片向朝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旋轉。
此處,所謂第1凸輪部之抵接點配置於較拉片之安裝軸部與上翼板之接點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之抓持部側,係指例如於拉片以沿滑件寬度方向配置之安裝軸部為旋轉軸旋轉之情形時,上述抵接點配置於較拉片之安裝軸部與上翼板之接點,於滑件長度方向上更靠拉片傾倒之側。
又,第2凸輪部具有如下形態:於拉片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第2旋轉範圍內,當自側面側觀察滑件時,該第2凸輪部相對於拉片推壓構件之抵接點配置於較拉片之安裝軸部與上翼板之上表面接觸之接點,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之抓持部側。藉此,於使第2凸 輪部抵接於拉片推壓構件而使拉片推壓構件之推壓力作用於第2凸輪部時,可穩定地促使拉片向朝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旋轉。
又,於本發明之滑件中,於滑件主體之上翼板穿設有爪孔,並且第2凸輪部係作為可經由爪孔而於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進退之停止爪部構成。以此種方式構成之本發明之滑件可具備於構成拉鏈時可相對於鏈齒排保持(鎖定)滑件之停止狀態之停止機構。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中,於滑件主體之上翼板穿設有爪孔,並且拉片推壓構件亦可具有可經由爪孔而於滑件主體之鏈齒引導路進退之停止爪部。以此種方式構成之本發明之滑件亦可具備於構成拉鏈時可相對於鏈齒排保持(鎖定)滑件之停止狀態之停止機構。
1‧‧‧滑件
2‧‧‧滑件
10‧‧‧滑件主體
11‧‧‧上翼板
11a‧‧‧補強部
11b‧‧‧被卡止部
11c‧‧‧爪孔
11d‧‧‧縱壁部
11f‧‧‧高台部
11g‧‧‧缺口部
12‧‧‧下翼板
13‧‧‧引導柱
14‧‧‧上凸緣部
15‧‧‧前方安裝柱
15a‧‧‧卡止頭部
15b‧‧‧嵌入部
15c‧‧‧前方鼓出部
15d‧‧‧收容凹槽部
16‧‧‧後方安裝柱
16a‧‧‧基部
16b‧‧‧搖動限制部
17‧‧‧拉片扣卸部
17a‧‧‧頸部
17b‧‧‧扣卸頭部
20‧‧‧拉片
21‧‧‧安裝軸部
22‧‧‧抓持部
23‧‧‧側框部
24‧‧‧開口窗部
25‧‧‧懸臂卡止片部
26‧‧‧第1凸輪部
27‧‧‧第2凸輪部
30‧‧‧外罩構件
31‧‧‧上壁部
32‧‧‧側壁部
32a‧‧‧插通凹部
33‧‧‧臂部
34‧‧‧卡止部
35‧‧‧腳部
35a‧‧‧抵接片部
36‧‧‧彈性變形部
36a‧‧‧凹槽部
40‧‧‧滑件主體
41‧‧‧上翼板
41a‧‧‧收容槽
41b‧‧‧壓緊部
41c‧‧‧爪孔
42‧‧‧下翼板
43‧‧‧引導柱
44‧‧‧上凸緣部
45‧‧‧前方固定柱
46‧‧‧後方固定柱
46a‧‧‧嵌入孔部
47‧‧‧拉片保持部
47a‧‧‧前柱部
47b‧‧‧後柱部
50‧‧‧拉片
51‧‧‧安裝軸部
52‧‧‧抓持部
53‧‧‧側框部
54‧‧‧開口窗部
56‧‧‧第1凸輪部
57‧‧‧第2凸輪部
60‧‧‧停止爪體
61‧‧‧停止爪部
62‧‧‧爪體本體部
62a‧‧‧第1抵接部
62b‧‧‧第2抵接部
63‧‧‧爪限制部
64‧‧‧彈性變形部
70‧‧‧外罩構件
71‧‧‧寬幅部
71a‧‧‧後壁體
72‧‧‧窄幅部
73‧‧‧插通孔
100‧‧‧滑件
110‧‧‧滑件主體
111‧‧‧上翼板
111a‧‧‧前安裝柱
111b‧‧‧後安裝柱
111c‧‧‧插入部
111d‧‧‧縱壁部
111f‧‧‧爪孔
112‧‧‧下翼板
113‧‧‧引導柱
120‧‧‧拉片
121‧‧‧安裝軸部
122‧‧‧抓持部
123‧‧‧腳部
124‧‧‧拉片開口部
125‧‧‧凸輪部
126‧‧‧抵接部
130‧‧‧彈簧構件
131‧‧‧停止爪部
132‧‧‧本體部
133‧‧‧彈性片部
140‧‧‧外罩體
141‧‧‧頂壁部
142‧‧‧側壁部
143‧‧‧前壁部
144‧‧‧後壁部
145‧‧‧收容槽部
146‧‧‧外罩開口部
147‧‧‧限制部
P1‧‧‧抵接點
P2‧‧‧接點
P3‧‧‧抵接點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滑件之立體圖。
圖2係該滑件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該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表示該滑件之拉片之俯視圖。
圖5係該拉片之側視圖。
圖6係對該滑件之拉片保持部之功能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7係圖6所示之VII-VII線上之剖面圖。
圖8(a)、(b)、及(c)分別係圖2所示之VIII(a)-VIII(a)線、VIII(b)-VIII(b)線、及VIII(c)-VIII(c)線上之剖面圖。
圖9(a)及(b)係使拉片以相對於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60°之方式旋轉之狀態之滑件的剖面圖。
圖10(a)及(b)係使拉片以相對於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120°之方式旋轉之狀態之滑件的剖面圖。
圖11(a)及(b)係使拉片以相對於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150°之方式旋轉之狀態之滑件的剖面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滑件分解之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13係表示該滑件之拉片及拉片推壓構件之立體圖。
圖14(a)及(b)係使拉片向上翼板之嚙合口側倒伏之狀態下的第1凸輪部之位置及第2凸輪部之位置上的滑件之剖面圖。
圖15(a)及(b)係使拉片以相對於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40°之方式旋轉之狀態下的第1凸輪部之位置及第2凸輪部之位置上的滑件之剖面圖。
圖16係使拉片以相對於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90°之方式旋轉之狀態下的第2凸輪部之位置上的滑件之剖面圖。
圖17係表示先前之滑件分解之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圖18係該滑件之剖面圖。
以下,對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列舉實施例並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本發明不受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任何限定,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產生同樣之作用效果,即可進行多種變更。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滑件之立體圖,圖2係該滑件之俯視圖。圖3係表示該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又,圖4及圖5係表示該滑件之拉片之俯視圖及側視圖。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滑件之前後方向係指平行於滑件之滑動方向之方向(滑件之長度方向),將使左右之鏈齒排以嚙合之方式滑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導入口側方向),將使左右之鏈齒排以分離之方式滑動之方向設為後方(嚙合口側方向)。
又,滑件之上下方向係指滑件之高度方向,將對滑件主體安裝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滑件之左右 方向係指與滑件之滑動方向正交之方向,且指滑件之寬度方向。
進而,於該滑件中,拉片相對於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之傾斜角度係指上翼板之嚙合口側上表面與沿拉片之長度方向之直線之間的角度,將使拉片倒伏至嚙合口側(後方側)時之情形規定為0°。
本實施例1之滑件1係拉鏈之構成零件之一,具備停止機構,該停止機構可於構成拉鏈時保持使滑件相對於形成於左右之拉鏈鏈帶之鏈齒排停止之狀態。
如圖1及圖3所示,本實施例1之滑件1具有滑件主體10、於一端部具備安裝軸部21之拉片20、及亦作為拉片推壓構件而發揮功能之外罩構件30。
於該情形時,滑件主體10及拉片20係藉由將鋁合金、鋅合金、銅合金等金屬材料壓鑄成形或加壓成形而形成為特定之形狀。外罩構件30係藉由自不鏽鋼等金屬製板材沖裁出特定形狀之金屬片,對該所得之金屬片實施彎曲加工而形成。再者,於本發明中,對於構成滑件主體10、拉片20、及外罩構件30之材料、及形成其等之方法或手段並無特別限定。
滑件主體10具有:上翼板11;下翼板12,其與上翼板11隔開且平行地配置;引導柱13,其將上下翼板11、12之前端部(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及上凸緣部14,其自上翼板11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下翼板12而垂下設置。
於該滑件主體10之前端部,將引導柱13夾於中間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於滑件主體10之後端部形成有嚙合口。又,於上下翼板11、12間,形成有將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
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側,設置有:前方安裝柱15及後方安裝柱16,其等供安裝外罩構件30;補強部11a,其鄰接配置於前方安裝柱 15之後側;被卡止部11b,其配置於前方安裝柱15之左右兩側,且使外罩構件30之下述卡止部34卡止;爪孔11c,其配置於前方安裝柱15及後方安裝柱16間之區域;縱壁部11d,其自後方安裝柱16朝向前方而延伸設置,且配置於爪孔11c之側方;及拉片扣卸部17,其鄰接配置於後方安裝柱16之後側。
前方安裝柱15具有:卡止頭部15a,其配置於上端部;嵌入部15b,其係以經由階差部而寬度尺寸變小之方式形成於卡止頭部15a之下方;及前方鼓出部15c,其配置於卡止頭部15a之前端部,且自卡止頭部15a之左右側面向外側鼓出。
卡止頭部15a之上端形成為圓弧狀。又,卡止頭部15a之左右側面形成為以卡止頭部15a之寬度尺寸(寬度方向上之尺寸)朝向下方而逐漸增加之方式傾斜之傾斜面。嵌入部15b之左右側面形成為與滑件寬度方向正交之平面,且於該嵌入部15b中嵌入外罩構件30之下述左右臂部33。
於前方安裝柱15之寬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收容外罩構件30之下述彈性變形部36之收容凹槽部15d。該收納凹槽部15d於自前方安裝柱15之上端部(卡止頭部15a之上端部)經由前方安裝柱15之前端部與上翼板11之前端部至引導柱13之前端部的範圍內連續地凹陷設置。
後方安裝柱16具有:基部16a,其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立設;及搖動限制部16b,其配置於基部16a之上方,限制外罩構件30搖動範圍;且搖動限制部16b具有大於基部16a之寬度尺寸。因此,後方安裝柱16之與滑件長度方向正交之剖面呈大致T字狀。
於該情形時,基部16a之立設高度(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至搖動限制部16b之下端之滑件高度方向之尺寸)係基於外罩構件30可搖動之範圍、換言之拉片20自上翼板1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可旋轉之角度範圍而設定。即,若使基部16a之立設高度變大,則可使拉片20可旋轉之角 度範圍變大,又,若使基部16a之立設高度變大,則可使拉片20之可旋轉之角度範圍變小。
補強部11a具有左右之補強壁部、及將左右之補強壁部間連結之連結部。左右之補強壁部之外側面係以當將外罩構件30如下所述安裝於前方安裝柱15及後方安裝柱16時,與外罩構件30之左右側壁部32之內壁面接觸之方式配置。
設置於上翼板11之左右之被卡止部11b具有較上翼板11之上表面略微隆起之高台部11f、及以將高台部11f之前方切開之方式設置之缺口部11g。又,於高台部11f之成為前表面之缺口面之下端部,沿滑件寬度方向而形成有向後方略微凹陷之凹部。藉由設置此種被卡止部11b,能夠於將外罩構件30安裝於前方安裝柱15及後方安裝柱16時,以外罩構件30之後端部可上下搖動之方式使外罩構件30之卡止部34穩定地卡止於被卡止部11b。
爪孔11c於前方安裝柱15與後方安裝柱16之間之滑件長度方向之區域形成為俯視時大致矩形狀,而可供拉片20之下述第2凸輪部27插拔。該爪孔11c係形成於與拉片20之第2凸輪部27之位置對應之位置,且具有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側貫通至鏈齒引導路之貫通部、及於鏈齒引導路側設置有底部之非貫通部。
配置於後方安裝柱16之前方之縱壁部11d係以高度尺寸朝向前方逐漸減少而側視時呈大致三角形狀之方式形成。藉由配置有該縱壁部11d,而可將保持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與外罩構件30之間之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之位置引導至補強部11a與縱壁部11d之間而使其穩定。
拉片扣卸部17係於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鄰接配置於後方安裝柱16之後方側。該拉片扣卸部17具有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立起之頸部17a、及配置於頸部17a之上端且較頸部17a更向左右方向鼓出之扣卸頭部17b。於該情形時,扣卸頭部17b之前後方向之尺寸係設定為與 頸部17a相同之尺寸。又,扣卸頭部17b之上表面形成為平坦,並且其左右側緣部形成為向外側呈圓弧狀地鼓出。
例如,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1之拉片20具有成為拉片本體之抓持部22、自抓持部22之一端平行地延伸設置之左右之側框部23、及將左右之側框部23之前端部間連結之安裝軸部21。再者,於本實施例1之拉片20中,將使該拉片20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倒伏時朝向上方之側的面設為拉片正面,將與上翼板11對向之側之面設為拉片背面。
該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形成為具備圓形之剖面之圓柱狀,且於拉片20被保持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與外罩構件30之間而旋轉時成為拉片20之旋轉軸部。又,於該拉片20中,開口窗部24係被抓持部22、左右之側框部23、及安裝軸部21包圍而形成。
又,自拉片20之抓持部22,左右之懸臂卡止片部25朝向開口窗部24內而相互平行地延伸設置,且該等左右之懸臂卡止片部25係形成為可朝向滑件寬度方向之外側彈性變形。於該情形時,左右之懸臂卡止片部25間之間隔係設定為與配置於滑件主體10之拉片扣卸部17之頸部17a之寬度尺寸大致相同,或略大於頸部17a之寬度尺寸,且設定為小於拉片扣卸部17之扣卸頭部17b之寬度尺寸。
如此,藉由於滑件主體10配置有拉片扣卸部17,且於拉片20配置有左右之懸臂卡止片部25,而例如於使拉片20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情形時,藉由將拉片20朝向滑件主體10之拉片扣卸部17壓入,而可如圖6及圖7所示,使其扣合於拉片扣卸部17之頸部17a。藉此,可穩定地保持拉片20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狀態。
又,於本實施例1中之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突出設置有配置於接近左右之側框部23之位置之左右之第1凸輪部26、及鄰接配置於右側之第1凸輪部26之左側(內側)之第2凸輪部27。即,第1凸輪部26與第2凸輪部27係配置於安裝軸部21之軸線上之互不相同之位置。又, 第1凸輪26與第2凸輪27之突出方向係沿該安裝軸部21之半徑方向。於該情形時,左右之第1凸輪部26與左右之側框部23之間之間隙係以具有較外罩構件30之下述左右之側壁部32之厚度更大之尺寸之方式設定。
再者,所謂本實施例1中之第1凸輪部26及第2凸輪部27之各突出方向,係指自安裝軸部21之中心朝向各凸輪部26、27中最遠離安裝軸部21之前端之方向。又,第1凸輪部26於左右之側框部23之內側設置有2個,但於本發明中,亦可排除左右之第1凸輪部26之任一個,而於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僅設置1個第1凸輪部26。
本實施例1中之左右之第1凸輪部26具有互為相同之形態,並且自安裝軸部21朝向開口窗部24內突出。又,各第1凸輪部26具有如下形態:當使拉片20於倒伏狀態(拉片20相對於上翼板1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之傾斜角度為0°之情形)至拉片20之傾斜角度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例如100°)之狀態的第1旋轉範圍內旋轉時,可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下述左右之側壁部32而抬起該外罩構件30。再者,於本發明中,凸輪切換角度可藉由變更第1凸輪部26及第2凸輪部27之形狀或大小等,而設定為任意大小。
於該情形時,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左右側壁部32之第1凸輪部26之抵接面成為凸輪面。又,該第1凸輪部26之形狀(尤其是第1凸輪部26之凸輪面形狀)係以如下方式形成,即,當外罩構件30之左右側壁部32抵接於第1凸輪部26,自該抵接之外罩構件30受到下述彈性變形部36所產生之推壓力時,促使拉片20向使拉片20朝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旋轉(例如參照圖10)。
具體而言,第1凸輪部26具有如下形態:於拉片20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下之情形時,當自側面側觀察滑件1時,該第1凸輪部26相對於外罩構件30之抵接點P1於滑件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拉片20 之安裝軸部21接觸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接點P2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20之抓持部22側(即後方側)。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1中之第2凸輪部27係自安裝軸部21朝向拉片20之背面側突出地設置。於該情形時,第2凸輪部27自安裝軸部21之突出方向相對於左右之第1凸輪部26自安裝軸部21之突出方向,向成為拉片20之倒伏方向側之拉片20之背面側傾斜90°左右。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倒伏方向,係指以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為中心而旋轉之旋轉方向中,拉片20以受到成為拉片推壓構件之外罩構件30推壓而倒伏之方式旋轉的旋轉方向,例如於圖8~圖11所示之剖面圖中,係指拉片20以安裝軸部21為中心而朝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旋轉之逆時針方向。
又,第2凸輪部27具有如下形態:當使拉片20於拉片20之傾斜角度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之狀態至拉片20之旋轉上限即外罩構件30接觸滑件主體10之搖動限制部16b之狀態的第2旋轉範圍內旋轉時,可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下述上壁部31之內壁面而抬起該外罩構件30。
於該情形時,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上壁部31之內表面之第2凸輪部27之抵接面成為凸輪面。又,該第2凸輪部27之形狀(尤其是第2凸輪部27之凸輪面形狀)係以如下方式形成,即,當外罩構件30之上壁部31抵接於第2凸輪部27,自該抵接之外罩構件30受到彈性變形部36所產生之推壓力時,促使拉片20向使拉片20朝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旋轉(例如參照圖11)。
具體而言,第2凸輪部27具有如下形態:於拉片20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情形時,當自側面側觀察滑件1時,該第2凸輪部27相對於外罩構件30之抵接點P3於滑件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接觸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接點P2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20之抓持部22側(即後方側)。
又,本實施例1之第2凸輪部27係以作為構成滑件1之停止機構之停止爪部而發揮功能之方式,可經由穿設於上翼板11之爪孔11c之貫通部於滑件主體10之鏈齒引導路內進退地配置,且係以當使拉片20倒伏時,可嵌入插通在鏈齒引導路內之鏈齒排之拉鏈鏈齒間而卡合於鏈齒排之方式構成。
本實施例1之外罩構件30具有作為拉片推壓構件之功能,該拉片推壓構件於安裝於滑件主體10時,覆蓋拉片20之左右之第1凸輪部26與第2凸輪部27,且隔著第1及第2凸輪部26、27而彈性地推壓拉片20。藉由以外罩構件30覆蓋第1及第2凸輪部26、27,而可提昇滑件1之外觀,又,可防止拉片20之第1凸輪部26或第2凸輪部27鉤住其他物品等、或損傷其他物品等。
本實施例1之外罩構件30具有平板狀之上壁部31、自上壁部31之左右側緣垂下設置之左右之側壁部32、自各側壁部32之下端部向前方外延之左右之臂部33、配置於各臂部33之前端部之爪狀之卡止部34、自各側壁部32之下端部向後方外延之左右之腳部35、及自上壁部31之前端外延之彈性變形部36。又,該外罩構件30係由單一之構件構成。
外罩構件30之上壁部31形成為俯視時大致矩形狀。上壁部31之寬度尺寸係設定為與前方安裝柱15中之前方鼓出部15c之左右外側面間之寬度尺寸大致相同之大小,且設定為與後方安裝柱16中之搖動限制部16b之寬度尺寸大致相同之大小。
該上壁部31之長度尺寸(滑件長度方向之尺寸)係設定為和前方安裝柱15之卡止頭部15a與後方安裝柱16之搖動限制部16b之間之間隔大致相同之大小,或略小於該間隔之大小。於該情形時,上壁部31之內壁面中之與第2凸輪部27之位置對應之部分作為使拉片20之第2凸輪部27抵接之第2抵接部構成。
外罩構件30之左右側壁部32係自上壁部31之左右側緣,相對於 上壁部31以大致90°之角度彎曲而垂下設置。又,左右側壁部32係以可於相互向外側擴張之方向上彈性變形之方式連結於上壁部31。又,左右之側壁部32係配置於當構成滑件1時與拉片20中之左右之第1凸輪部26之位置對應的位置。
左右之側壁部32之高度尺寸係設定為與前方安裝柱15及後方安裝柱16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立設高度大致相同之大小。進而,於左右之側壁部32,自側壁部32之下端緣向上方側凹陷設置有使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沿滑件寬度方向插通之插通凹部32a。進而,插通凹部32a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開口,且該插通凹部32a之開口部分之大小(面積)係考慮拉片20中之第1凸輪部26之形狀及大小而設定。
於該情形時,側壁部32中之以朝向插通凹部32a之方式與第1凸輪部26之位置對應地配置之開口側之端面係作為使拉片20之第1凸輪部26抵接之第1抵接部而構成。即,於本實施例1中,藉由插通凹部32a之開口側之端面而構成之第1抵接部、與藉由上壁部31之內壁面而構成之第2抵接部形成於互不相同之位置。
外罩構件30之左右之臂部33係自左右側壁部32之下端部向前方突出設置。左右之臂部33之內壁面間之間隔係設定為大於前方安裝柱15中之卡止頭部15a之上端部之左右外側面間之寬度尺寸、及嵌入部15b之左右側面間之寬度尺寸,且設定為小於卡止頭部15a之下端部中之左右外側面間之寬度尺寸。
又,左右之臂部33具有於將外罩構件30安裝於滑件主體10之前方安裝柱15時可嵌入前方安裝柱15之嵌入部15b之大小。進而,如圖8所示,左右臂部33之上表面部係以自臂部33之基端部朝向前端部而高度尺寸逐漸增加之方式上升傾斜地形成。
如此,藉由使臂部33之上表面部朝向前方上升傾斜,而可於臂部33之基端部側,於臂部33之上表面與前方安裝柱15之卡合頭部之下 表面之間設置空間上之裕度。藉此,可於使外罩構件30之左右臂部33嵌入前方安裝柱15之嵌入部15b之狀態下,使外罩構件30以外罩構件30之後端部沿上下方向移動之方式容易地搖動。
外罩構件30之左右之卡止部34係相對於臂部33向下方彎曲地設置,且構成為當外罩構件30之左右臂部33嵌入前方安裝柱15之嵌入部15b時,可卡止於設置於上翼板11之前端部之被卡止部11b。
外罩構件30之左右之腳部35係自左右側壁部32向後方突出地設置,又,於左右腳部35之後端部,配置有抵接片部35a,該抵接片部35a於藉由拉片20之操作而將外罩構件30抬起至搖動極限位置時,抵接於後方安裝柱16之搖動限制部16b。於該情形時,左右腳部35之內壁面間之間隔係設定為大於後方安裝柱16之基部16a之寬度尺寸,且設定為小於後方安裝柱16之搖動限制部16b之寬度尺寸。
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具有自上壁部31之前端向前方外延並且朝向下方彎曲之形態,且構成為能夠以使彎曲部分之曲率變化之方式彈性變形。又,彈性變形部36具有小於設置於前方安裝柱15之收容凹槽部15d之槽寬之寬度尺寸。又,於該彈性變形部36之外表面,為了使彈性變形部36易於彈性變形,而凹陷設置有凹槽部36a。
以此種方式構成之彈性變形部36可穩定地獲得較大之彈性力,因此當利用該彈性變形部36之彈性恢復而以外罩構件30推壓拉片20之第1凸輪部26或第2凸輪部27時,可將較大之推壓力賦予至第1凸輪部26或第2凸輪部27。
其次,對組裝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零件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之程序進行說明。
首先,於立設於滑件主體10的上翼板11之補強部11a與縱壁部11d之間插入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並且使拉片20倒向(平放)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於該狀態下,將拉片20載置於滑件主體10。
繼而,於載置有拉片20之滑件主體10安裝外罩構件30。具體而言,將外罩構件30之左右腳部35插入後方安裝柱16之基部16a之側方而安裝於後方安裝柱16。
然後,將外罩構件30之左右腳部35插入後方安裝柱16而安裝於特定之位置後,將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插入前方安裝柱15之收容凹槽部15d,並且將外罩構件30之左右臂部33載置於前方安裝柱15之卡止頭部15a。
其後,藉由將外罩構件30自上方側壓入前方安裝柱15,而使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一面與收容凹槽部15d之槽底部彈性接觸一面進一步插入其中,並且使外罩構件30之左右臂部33一面與卡止頭部15a之外側面接觸一面下降至前方安裝柱15之嵌入部15b之位置。
此時,外罩構件30中之左右之臂部33及側壁部32一面藉由卡止頭部15a之下降傾斜之外側面以朝向寬度方向之外側緩緩擴張之方式彈性變形一面下降。又,藉由使外罩構件30之左右臂部33之前端緣接觸前方安裝柱15之前方鼓出部15c,而將外罩構件30一面藉由前方鼓出部15c引導至特定之位置一面下降,因此可使外罩構件30之左右臂部33順利地移動至前方安裝柱15之嵌入部15b之位置。
然後,藉由使外罩構件30之左右臂部33超過前方安裝柱15之卡止頭部15a而移動至嵌入部15b之位置,而可使外罩構件30之臂部33及側壁部32彈性恢復而嵌入前方安裝柱15之嵌入部15b,並且使外罩構件30之左右卡止部34卡止於設置於上翼板11之前端部之被卡止部11b。又,同時,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插入外罩構件30之插通凹部32a內,而將安裝軸部21可旋轉地保持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與外罩構件30之左右側壁部32之間。
藉由進行以上之組裝作業,而可組裝圖1所示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
以此種方式獲得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藉由使左右之拉鏈鏈帶之鏈齒排插通至該滑件1之鏈齒引導路中,而可構成拉鏈。又,於構成拉鏈之情形時,本實施例1之滑件1例如係如圖3及圖4所示,藉由使拉片20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倒伏而扣合於拉片扣卸部17,而可使作為停止爪部發揮功能之第2凸輪部27進入滑件主體10之鏈齒引導路,從而使停止機構作動。
另一方面,對該滑件1,藉由以手指抓持拉片20之抓持部22,以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為中心使該拉片20以立起之方式轉動,而可例如如圖9所示般使拉片20之第1凸輪部26及第2凸輪部27亦轉動而改變其朝向。
此時,藉由旋轉之第1凸輪部26,可對抗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而將外罩構件30緩緩抬起,並且使第2凸輪部27退出滑件主體10之鏈齒引導路。藉此,可使滑件1沿鏈齒排順利地滑動。
又,例如,如圖9所示,於使拉片20以相對於上翼板1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60°之方式旋轉之情形時,第1凸輪部26相對於外罩構件30之抵接點P1於滑件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接觸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接點P2之位置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20之抓持部22側(後方側)。
因此,藉由將手放開拉片20之抓持部22使拉片20自由,而使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所產生之推壓力作用於第1凸輪部26,對第1凸輪部26相對於外罩構件30之抵接點P1施加向下方向或斜下方向之力,因此可促使拉片20朝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旋轉,從而可使拉片20穩定地倒伏。
再者,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於上翼板11立設有拉片扣卸部17,因此即便利用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使拉片20向倒伏方向旋轉,亦可使拉片20抵接於拉片扣卸部17而防止倒伏至拉片20 之傾斜角度成為0°。
於本實施例1中,於以此種方式使拉片20倒伏至抵接於拉片扣卸部17之情形時,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作用於第1凸輪部26,又,成為拉片20之成為停止爪部之第2凸輪部27接觸於拉鏈鏈帶之鏈齒排上之狀態。
因此,例如藉由朝向拉片扣卸部17按壓拉片20使其扣合於拉片扣卸部17,而可使第2凸輪部27進入滑件主體10之鏈齒引導路,從而嵌入鏈齒排之拉鏈鏈齒間,因此可使停止機構作動。藉由以此種方式使停止機構作動,使滑件1相對於鏈齒排鎖定,而可獲得較高之鎖定強度(停止保持力)。
又,於拉片20倒伏至抵接於拉片扣卸部17之角度而使第2凸輪部27接觸鏈齒排之狀態下,例如由於左右之拉鏈鏈帶受到橫向拉力而強制地使滑件1向鏈齒排之分離方向移動,藉此伴隨鏈齒排相對於滑件1之相對移動而拉片20之第2凸輪部27亦移動,因此拉片20向倒伏之方向進一步旋轉而扣合於拉片扣卸部17,又,同時可使拉片20之第2凸輪部27嵌入鏈齒排之拉鏈鏈齒間,從而可使停止機構自動地作動。
進而,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即便使拉片20旋轉至拉片20之傾斜角度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例如100°),亦使拉片20之第1凸輪部26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左右側壁部32,而對抗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而抬起外罩構件30。因此,當放開拉片20之抓持部22時,可使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所產生之推壓力作用於第1凸輪部26,從而使拉片20向嚙合口側穩定地倒伏。
又,當使拉片20旋轉至成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傾斜角度之第2旋轉範圍時,例如,如圖10所示般當使拉片20以相對於上翼板1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120°之方式旋轉時,雖拉片20之第1凸輪部26離開外罩構件30,但與第1凸輪部26離開外罩構件30同時或於即將離 開外罩構件30前,第2凸輪部27緊接著第1凸輪部26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上壁部31,從而可對抗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而抬起外罩構件30。
又,如此,當拉片20之傾斜角度為大致120°時,第2凸輪部27相對於外罩構件30之抵接點P3於滑件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接觸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接點P2之位置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20之抓持部22側(後方側)。
因此,藉由放開拉片20之抓持部22使拉片20自由,而使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作用於第2凸輪部27相對於外罩構件30之抵接點,從而有效地促使拉片20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之旋轉。進而,當拉片20朝向嚙合口側旋轉而拉片20之傾斜角度成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下時,拉片20之第2凸輪部27離開外罩構件30之上壁部31,並且第1凸輪部26連續地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左右側壁部32,因此可使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再次作用於第1凸輪部26,從而使拉片20向嚙合口側穩定地倒伏。
進而,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例如,如圖11所示,藉由使拉片20以相對於上翼板1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150°之方式旋轉,而使拉片20之第2凸輪部27抵接於外罩構件30之上壁部31而將外罩構件30進一步抬起,但外罩構件30之左右腳部35抵接於滑件主體10中之後方安裝柱16之搖動限制部16b,而限制外罩構件30之進一步上升。此時,被限制之位置被限制於拉片20之第2旋轉範圍內。
如此,藉由限制外罩構件30之上升,而亦限制拉片20以拉片20之傾斜角度大於150°之方式旋轉,因此可阻止拉片20以相對於上翼板1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超過150°之方式旋轉。
而且,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當拉片20之傾斜角度為大致150°時,藉由放開拉片20之抓持部22使拉片20自由,而使外罩構件30之彈性變形部36之推壓力作用於第2凸輪部27,因此可促使拉片20向滑件 主體10之嚙合口側之旋轉,從而可使拉片20有效地向嚙合口側倒伏。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由於在拉片20之安裝軸部21配置有突出方向互不相同之第1凸輪部26與第2凸輪部27,因此該等第1凸輪部26與第2凸輪部27可於拉片20之傾斜角度互不相同之第1旋轉範圍及第2旋轉範圍內分別促使拉片20向倒伏方向之旋轉,從而可使拉片20有效地倒伏。
因此,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與先前之附有停止機構之滑件相比,可將能使拉片20向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拉片20之傾斜角度之範圍設定得更大。又,可根據拉片20之傾斜角度之大小,使拉片20之第1凸輪部26與第2凸輪部27選擇性地抵接於外罩構件30,從而可使外罩構件30之推壓力有效地作用於拉片20,因此即便使拉片20旋轉至較大之傾斜角度,只要放開拉片20便可使拉片20穩定地倒伏。
實施例2
圖12係表示本實施例2之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圖13係表示該滑件之拉片及拉片推壓構件之立體圖。
本實施例2之滑件2具備停止機構,該停止機構可於構成拉鏈時保持使滑件2相對於形成於左右之拉鏈鏈帶之鏈齒排停止之狀態。
又,本實施例2之滑件2具有:滑件主體40;拉片50,其於一端部具備安裝軸部51;停止爪體60,其具備停止爪部61並且亦作為拉片推壓構件而發揮功能;及外罩構件70,其固定於滑件主體40。
於該情形時,滑件主體40、拉片50、及外罩構件70係藉由將鋁合金、鋅合金、銅合金等金屬材料壓鑄成形或加壓成形而形成為特定之形狀。停止爪體60係藉由自不鏽鋼等金屬製板材沖裁特定形狀之金屬片,並對該所得之金屬片實施彎曲加工而形成。再者,於本發明中,對於構成滑件主體40、拉片50、停止爪體60、及外罩構件70之材料、及形成其等之方法或手段並無特別限定。
滑件主體40具有:上翼板41;下翼板42,其係與上翼板41隔開且平行地配置;引導柱43,其將上下翼板41、42之前端部(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及上凸緣部44,其自上翼板41之左右側緣部朝向下翼板42垂下設置。
於該滑件主體40之前端部,將引導柱43夾於中間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於滑件主體40之後端部形成有嚙合口。又,於上下翼板41、42間,形成有將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
於上翼板41之上表面側,設置有:前方固定柱45及後方固定柱46,其等供固定外罩構件70;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47,其等配置於上翼板41之滑件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且保持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使其可轉動;收容槽41a,其配置於左右之拉片保持部47間,收容並保持停止爪體60;及壓緊部41b,其於上翼板41之前端部配置於收容槽41a之兩側。
前方固定柱45於上翼板41之前端部隔著收容槽41a而左右各立設有1個。於各前方固定柱45之前表面部,分別形成有未圖示之嵌入孔部,該嵌入孔部用以於壓緊固定外罩構件70時,供自外側局部地按壓外罩構件70而使其凹陷之部分(內壁面側之突出部)嵌入。
後方固定柱46係沿滑件寬度方向而立設。於該後方固定柱46之後表面部之左右側緣部,形成有嵌入孔部46a,該嵌入孔部46a用以於壓緊固定外罩構件70時,供自外側局部地按壓外罩構件70而使其凹陷之部分(內壁面側之突出部)嵌入。又,左右之前方固定柱45及後方固定柱46之位置係以當將外罩構件70被覆於滑件主體40時,抵接於外罩構件70之內壁面而可進行外罩構件70之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之位置對準之方式設定。
左右之各拉片保持部47分別具有於上翼板41之前後方向之大致 中央部相互隔開特定之間隔而立設之一對前柱部47a及後柱部47b。於該拉片保持部47中,於前柱部47a與後柱部47b之間插入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其後,將前後柱部47a、47b之上端部彼此向相互接近之方向按壓而使其等塑性變形,藉此將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轉動自如地保持於拉片保持部47。
收容槽41a具有與停止爪體60之最大寬度尺寸同等之槽寬、或稍大於最大寬度尺寸之槽寬,以便穩定地收容停止爪體60。又,於收容槽41a之後端部,形成有自上翼板41之上表面側朝向鏈齒引導路而於上下方向貫通之爪孔41c,於該爪孔41c中,插通停止爪體60之下述停止爪部61。進而,較爪孔41c更前方側之收容槽41a之底面係對應於停止爪體60之形狀,以朝向前方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階段性地變低之方式形成。
例如,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2之拉片50具有成為拉片本體之抓持部52、自抓持部52之一端平行地延伸設置之左右之側框部53、及將左右之側框部53之前端部間連結之安裝軸部51。於該情形時,將使拉片50向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倒伏時朝向上方之側之面設為拉片正面,將與上翼板41對向之側之面設為拉片背面。
又,於左右之側框部53之靠前端部之拉片正面側之部分,使拉片50抵接於外罩構件70之下述旋轉限制部(後壁體71a)之部分係以呈山狀(側視時大致三角形狀)隆起之方式形成。
該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形成為具備圓形之剖面之圓柱狀,且當拉片50被保持於滑件主體40之拉片保持部47而旋轉時成為拉片50之旋轉軸部。又,於該拉片50,開口窗部54係被抓持部52、左右之側框部53、及安裝軸部51包圍而形成。
又,於本實施例2中之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自安裝軸部51朝向開口窗部54內與側框部53大致平行地突出之第1凸輪部56、與自安裝 軸部51以相對於側框部53向拉片背面側傾斜之方式突出之第2凸輪部57係於滑件寬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左右並排地突出設置。即,第1凸輪部56與第2凸輪部57係配置於安裝軸部51之軸線上互不相同之位置。
本實施例2中之第1凸輪部56具有如下大致扇形狀之剖面,即,可於使拉片50於倒伏狀態(拉片50相對於上翼板4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之傾斜角度為0°之情形)至拉片50之傾斜角度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例如60°)之狀態的第1旋轉範圍內旋轉時,抵接於停止爪體60之下述第1抵接部62a而使停止爪體60沿上下方向搖動。藉由使該第1凸輪部56抵接於停止爪體60而抬起該停止爪體60,而可使停止爪體60之停止爪部61自鏈齒引導路退出。
於該情形時,第1凸輪部56之形狀係以當第1凸輪部56供停止爪體60抵接而自該停止爪體60受到推壓力時,促使拉片50向使拉片50向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
具體而言,第1凸輪部56具有如下形態:於拉片50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下之第1旋轉範圍內,當自側面側觀察滑件2時,該第1凸輪部56相對於停止爪體60之抵接點配置於較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接觸上翼板41之上表面之接點更後方側。
本實施例2中之第2凸輪部57具有如下大致扇形狀之剖面,即,可於使拉片50於拉片50之傾斜角度成為凸輪切換角度之狀態至拉片50接觸成為旋轉極限之外罩構件70之旋轉限制部之狀態的第2旋轉範圍內旋轉時,維持抵接於停止爪體60之下述第2抵接部62b並抬起該停止爪體60之狀態。藉由使該第2凸輪部57抵接於停止爪體60,而可保持使停止爪體60之停止爪部61自鏈齒引導路退出之狀態。
於該情形時,第2凸輪部57之形狀係以當第2凸輪部57供停止爪體60抵接而自該停止爪體60受到推壓力時,促使拉片50向使拉片50朝 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方向旋轉之方式形成。
具體而言,第2凸輪部57具有如下形態:於拉片50之傾斜角度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第2旋轉範圍內,當自側面側觀察滑件2時,該第2凸輪部57相對於停止爪體60之抵接點配置於較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接觸上翼板41之上表面之接點更後方側。
停止爪體60具有:爪體本體部62,其係以跨及拉片50之第1凸輪部56及第2凸輪部57之方式配置;停止爪部61,其自爪體本體部62之後端部垂下設置;爪限制部63,其係自爪體本體部62沿滑件寬度方向延伸設置,且限制停止爪部61進入鏈齒引導路之深度;及彈性變形部64,其係自爪體本體部62之前端部一面彎曲一面延伸設置,且嵌入滑件主體40之收容槽41a中。又,該停止爪體60係由單一之構件構成。再者,於本實施例2之停止爪體60中,彈性變形部64、與爪體本體部62之前方側之彎曲部附近構成為可彈性變形。
停止爪體60之爪體本體部62具有前壁部、上壁部、後壁部,且係以側視時呈大致C字狀之方式形成。又,爪體本體部62之上壁部具有使拉片50之第1凸輪部56抵接之第1抵接部62a、及使拉片50之第2凸輪部57抵接之第2抵接部62b。
於該情形時,第1抵接部62a設置於爪體本體部62之後壁部連續之側之寬度方向區域。又,第2抵接部62b係藉由使與第1抵接部62a為相反側之寬度方向區域相對於第1抵接部62a向下方傾斜之方式彎曲而設置,且第1抵接部62a與第2抵接部62b形成於互不相同之位置。
外罩構件70於俯視時具有大致T字形狀,且具備:寬幅部71,其配置於前端部;及窄幅部72,其自該寬幅部71之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朝向後方延伸設置。又,於窄幅部72之左右側壁部,分別形成有使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插通之插通孔73。
於該情形時,外罩構件70具有於將外罩構件70被覆於上翼板41 時將滑件主體40之前方及後方固定柱45、46與左右之拉片保持部47收容於內部的大小。
藉由使外罩構件70具有此種大小,而可利用外罩構件70覆蓋隱藏第1及第2凸輪部57。藉此,可提昇滑件2之外觀,又,可防止拉片50之第1凸輪部56或第2凸輪部57鉤住其他物品等、或損傷其他物品等。
外罩構件70之寬幅部71構成為於俯視滑件2時,具有與上翼板41之前端部分相同寬度方向之形狀及尺寸。於該情形時,寬幅部71之朝向後方之後壁體71a成為使拉片50之左右側框部53碰撞而使拉片50之旋轉停止之止動部,且作為阻止拉片50向倒向導入口側之方向旋轉的旋轉限制部(轉動阻止部)而發揮功能。即,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可使拉片50於向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倒伏之倒伏狀態至拉片50之左右框部抵接於外罩構件70之旋轉限制部之狀態的範圍內轉動。
其次,對組裝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零件之本實施例2之滑件2之程序進行說明。
首先,於滑件主體40之左右之拉片保持部47安裝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若具體說明,則將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插入左右之各拉片保持部47之前後柱部47a、47b間,其後,將前後柱部47a、47b之上端部彼此向相互接近之方向按壓而使其等塑性變形。藉此,將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藉由左右之拉片保持部47可轉動地保持於特定之位置。
繼而,於使安裝軸部51被保持於拉片保持部47之拉片50如圖12所示般向嚙合口側倒伏的狀態下,將成為拉片推壓構件之停止爪體60以停止爪體60之彈性變形部64自滑件主體40之上方側被收容於收容槽41a中之方式配置。
此時,以停止爪體60之第1抵接部62a及第2抵接部62b之位置分別與拉片50之第1凸輪部56及第2凸輪部57之位置對應之方式對準停止爪體60之位置,並且使停止爪體60之停止爪部61經由滑件主體40之爪孔 41c而進入鏈齒引導路內。其後,將設置於上翼板41之左右之壓緊部41b以朝向滑件寬度方向之內側彎曲之方式壓緊。藉此,停止爪體60係藉由壓緊部41b而安裝於滑件主體40,並且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係可旋轉地配置於上翼板41之上表面與停止爪體60之間。
其次,對安裝有停止爪體60之滑件主體40之上翼板41被覆外罩構件70。此時,將配置於上翼板41之左右之前方固定柱45及後方固定柱46收容於外罩構件70內,並且以將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配置於外罩構件70之插通孔73內之方式將外罩構件70被覆於上翼板41。又,同時,使左右之前方固定柱45與後方固定柱46抵接於外罩構件70之內壁面。藉此,可將外罩構件70載置於上翼板41之特定位置。
於將外罩構件70載置於上翼板41後,將與形成於前方固定柱45及後方固定柱46之嵌入孔部46a對應的外罩構件70之部分自外側局部地按壓而使其向內部凹陷。藉此,於外罩構件70之內壁面形成凸部,各凸部分別嵌著於形成於前方固定柱45及後方固定柱46之對應之嵌入孔部46a中。藉此,外罩構件70相對於左右之前方固定柱45及後方固定柱46分別於2個部位被固定,藉此,可組裝本實施例2之滑件2。
以此種方式獲得之本實施例2之滑件2藉由於該滑件2之鏈齒引導路中插通左右之拉鏈鏈帶之鏈齒排,而可構成拉鏈。又,於構成拉鏈之情形時,本實施例2之滑件2例如係如圖14所示,藉由使拉片50向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倒伏,而可使停止爪體60之停止爪部61進入滑件主體40之鏈齒引導路,而使停止機構作動。
另一方面,藉由以手指抓持拉片50之抓持部52,以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為中心使該拉片50以立起之方式轉動,可例如如圖15所示,亦使拉片50之第1凸輪部56及第2凸輪部57轉動而改變其朝向。
此時,藉由旋轉之第1凸輪部56,而可對抗停止爪體60之彈性變形部64之推壓力將停止爪體60緩緩抬起,從而可使停止爪部61退出滑 件主體40之鏈齒引導路。藉此,可使滑件2沿鏈齒排順利地滑動。
又,如圖15所示,於使拉片50以相對於上翼板4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大致40°之方式旋轉之情形時,第1凸輪部56相對於停止爪體60之第1抵接部62a之抵接點配置於較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接觸配置於上翼板41之上表面之拉片保持部47之底面部的接點之位置,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50之抓持部52側(即後方側)。
因此,藉由放開拉片50之抓持部52使拉片50自由,而使停止爪體60之彈性變形部64之推壓力作用於第1凸輪部56,對第1凸輪部56相對於拉片保持部47之抵接點施加朝向下方向或斜下方向之力,因此可促使拉片50向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之旋轉,從而使拉片50穩定地倒伏。
進而,即便於拉片50已倒伏至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之狀態下,由於第1凸輪部56抵接於拉片保持部47,因此拉片50亦可自停止爪體60受到推壓力而穩定地保持拉片50之倒伏狀態。
進而,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即便使拉片50旋轉至拉片50之傾斜角度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例如60°),亦使拉片50之第1凸輪部56抵接於停止爪體60之第1抵接部62a,對抗彈性變形部64之推壓力而抬起停止爪體60。因此,於放開拉片50之抓持部52時,可使停止爪體60之彈性變形部64所產生之推壓力作用於第1凸輪部56,而使拉片50向嚙合口側穩定地倒伏。
又,於使拉片50旋轉至傾斜角度成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第2旋轉範圍時,雖拉片50之第1凸輪部56離開停止爪體60之第1抵接部62a,但與第1凸輪部56離開第1抵接部62a同時地、或於即將離開第1抵接部62a前,第2凸輪部57抵接於停止爪體60之第2抵接部62b,從而可對抗彈性變形部64之推壓力而抬起停止爪體60。
於該情形時,第2凸輪部57相對於第2抵接部62b抵接點配置於較 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接觸設置於上翼板41之上表面之拉片保持部47之底面部的接點之位置,更靠倒伏狀態下之拉片50之抓持部52側(即後方側)。
因此,藉由放開拉片50之抓持部52使拉片50自由,而可使停止爪體60之彈性變形部64之推壓力作用於第2凸輪部57,從而促使拉片50向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之旋轉。進而,當拉片50朝向嚙合口側旋轉而拉片50之傾斜角度成為凸輪切換角度以下時,拉片50之第2凸輪部57離開停止爪體60之第2抵接部62b,並且第1凸輪部56連續地抵接於停止爪體60之第1抵接部62a,因此可使停止爪體60之彈性變形部64之推壓力再次作用於第1凸輪部56,從而使拉片50穩定地向嚙合口側倒伏。
進而,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例如,如圖16所示,藉由使拉片50以相對於上翼板4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立起大致90°之方式旋轉,而使拉片50之左右側框部53抵接於外罩構件70之旋轉限制部(後壁體71a),從而限制拉片50之旋轉,因此可阻止拉片50以相對於上翼板41之嚙合口側上表面傾斜超過90°之方式旋轉。
而且,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於拉片50之傾斜角度為大致90°時,藉由放開拉片50之抓持部52使拉片50自由,而使停止爪體60之彈性變形部64之推壓力作用於第2凸輪部57,因此可促使拉片50向滑件主體40之嚙合口側之旋轉,從而使拉片50有效地向嚙合口側倒伏。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2同樣地,於拉片50之安裝軸部51配置有突出方向互不相同之第1凸輪部56與第2凸輪部57,因此該等第1凸輪部56與第2凸輪部57可於拉片50之傾斜角度互不相同之第1旋轉範圍及第2旋轉範圍內,分別促使拉片50向倒伏方向之旋轉,從而使拉片50有效地倒伏。
又,如此,可根據拉片50之傾斜角度之大小,使拉片50之第1凸 輪部56與第2凸輪部57選擇性地抵接於外罩構件70,從而使外罩構件70之推壓力有效地作用於拉片50,因此即便使拉片50旋轉至較大之傾斜角度,只要放開拉片50便可使拉片50穩定地倒伏。
再者,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滑件1、2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於不進行滑件1、2之滑動操作時,藉由拉片推壓構件之推壓力使拉片20、50自動倒向滑件主體10、40之嚙合口側,而保持該拉片20、50之倒伏狀態。然而,於本發明中,亦能夠以如下方式構成滑件,即,於不進行滑動操作時,藉由拉片推壓構件之推壓力使拉片自動倒向滑件主體之導入口側,而保持該拉片之倒伏狀態。
又,根據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為使拉片20、50不旋轉超過第2旋轉範圍而設置有旋轉限制部,但於本發明中,亦能夠以使拉片旋轉超過第2旋轉範圍之方式構成滑件。於該情形時,拉片旋轉至與藉由第1及第2凸輪部推壓而倒伏之倒伏位置(第1倒伏位置)為相反方向的倒伏位置(第2倒伏位置)。換言之,於本發明中,亦能夠以如下方式構成滑件,即,使拉片可於向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倒伏之第1倒伏位置至向滑件主體之導入口側倒伏之第2倒伏位置的範圍內旋轉。
10‧‧‧滑件主體
11‧‧‧上翼板
11a‧‧‧補強部
11b‧‧‧被卡止部
11c‧‧‧爪孔
11d‧‧‧縱壁部
11f‧‧‧高台部
12‧‧‧下翼板
14‧‧‧上凸緣部
15‧‧‧前方安裝柱
15a‧‧‧卡止頭部
15b‧‧‧嵌入部
15c‧‧‧前方鼓出部
15d‧‧‧收容凹槽部
16‧‧‧後方安裝柱
16a‧‧‧基部
16b‧‧‧搖動限制部
17‧‧‧拉片扣卸部
17a‧‧‧頸部
17b‧‧‧扣卸頭部
20‧‧‧拉片
21‧‧‧安裝軸部
22‧‧‧抓持部
23‧‧‧側框部
24‧‧‧開口窗部
25‧‧‧懸臂卡止片部
26‧‧‧第1凸輪部
27‧‧‧第2凸輪部
30‧‧‧外罩構件
31‧‧‧上壁部
32‧‧‧側壁部
32a‧‧‧插通凹部
33‧‧‧臂部
34‧‧‧卡止部
35‧‧‧腳部
35a‧‧‧抵接片部
36‧‧‧彈性變形部
36a‧‧‧凹槽部

Claims (12)

  1. 一種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拉鏈用滑件(1、2),具有:滑件主體(10、40),其上下翼板(11、12、41、42)之導入口側端部係藉由引導柱(13、43)而連結;拉片推壓構件(30、60),其於至少一部分具備彈性變形部(36、64)並且可搖動地安裝於上述滑件主體(10、40);及拉片(20、50),其係經由配置於上述上翼板(11、41)之上表面與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之間之安裝軸部(21、51)而可旋轉地被保持;且上述拉片(20、50)之上述安裝軸部(21、51)具有抵接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之凸輪部,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藉由上述拉片(20、50)之操作而使上述彈性變形部(36、64)彈性變形,且藉由上述彈性變形部(36、64)之彈性恢復,而經由上述凸輪部使上述拉片(20、50)倒伏,且上述凸輪部具有:第1凸輪部(26、56),其自上述拉片(20、50)之上述安裝軸部(21、51)突出;及第2凸輪部(27、57),其自上述拉片(20、50)之上述安裝軸部(21、51)向與上述第1凸輪部(26、56)不同之方向突出,上述第1凸輪部(26、56)與上述第2凸輪部(27、57)係配置於沿上述安裝軸部(21、51)之軸線的方向之不同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凸輪部(26、56)於上述拉片(20、50)在成為特定之凸輪切換角度前之第1旋轉範圍內旋轉時抵接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且上述第2凸輪部(27、57)於上述拉片(20、50)在上述凸輪切換角度以上之第2旋轉範圍內旋轉時至少抵接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上述第1凸輪部(26、56)具有自於上述第1旋轉範圍內抵接之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受到推壓力而促使上述拉片(20、50)向 倒伏方向旋轉之形態,且上述第2凸輪部(27、57)具有自於上述第2旋轉範圍內抵接之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受到推壓力而促使上述拉片(20、50)向倒伏方向旋轉之形態。
  3. 如請求項2之滑件,其具有旋轉限制部(16b、71a),該旋轉限制部(16b、71a)限制上述拉片(20、50)之旋轉範圍,且規定上述第2旋轉範圍之上限。
  4. 如請求項3之滑件,其中上述旋轉限制部(16b)係藉由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10)且使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抵接而限制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之搖動範圍的搖動限制部構成。
  5. 如請求項3之滑件,其具有外罩構件(70),該外罩構件(70)被覆上述拉片推壓構件(60)且固定於上述滑件主體(40),且上述旋轉限制部(71a)係藉由上述外罩構件(70)之使上述拉片(50)抵接而使上述拉片(50)之旋轉停止之止動部構成。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係藉由單一之構件而構成,且具有:第1抵接部(32、62a),其使上述第1凸輪部(26、56)抵接;及第2抵接部(31、62b),其使上述第2凸輪部(27、57)抵接。
  7. 如請求項6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抵接部(32、62a)與上述第2抵接部(31、62b)設置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之不同位置。
  8.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上述第2凸輪部(27、57)自上述安裝軸部(21、51)之突出方向較上述第1凸輪部(26、56)自上述安裝軸部(21、51)之突出方向更向上述拉片(20、50)之倒伏方向側傾斜。
  9. 如請求項2或3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凸輪部(26、56)具有如下形態,即,於上述第1旋轉範圍內,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時,該 第1凸輪部(26、56)相對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之抵接點(P1)配置於較上述拉片(20、50)之上述安裝軸部(21、51)接觸上述上翼板(11、41)之上表面之接點(P2)更靠倒伏狀態下之上述拉片(20、50)之抓持部(22、52)側。
  10. 如請求項2或3之滑件,其中上述第2凸輪部(27、57)具有如下形態,即,於上述第2旋轉範圍內,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時,該第2凸輪部(27、57)相對於上述拉片推壓構件(30、60)之抵接點(P3)配置於較上述拉片(20、50)之上述安裝軸部(21、51)接觸上述上翼板(11、41)之上表面之接點(P2)更靠倒伏狀態下之上述拉片(20、50)之抓持部(22、52)側。
  11.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於上述上翼板(11)穿設有爪孔(11c),且上述第2凸輪部(27)係作為停止爪部而構成,該停止爪部可經由上述爪孔(11c)而於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10)之上述上下翼板(11、12)間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進退。
  12.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滑件,其中於上述上翼板(41)穿設有爪孔(41c),且上述拉片推壓構件(60)具有停止爪部(61),該停止爪部(61)可經由上述爪孔(41c)而於配置於上述滑件主體(40)之上述上下翼板(41、42)間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進退。
TW103137944A 2013-10-31 2014-10-31 Slider TWI531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9624 WO2015063937A1 (ja) 2013-10-31 2013-10-31 スライ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6820A TW201526820A (zh) 2015-07-16
TWI531331B true TWI531331B (zh) 2016-05-01

Family

ID=53003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7944A TWI531331B (zh) 2013-10-31 2014-10-31 Slid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82501B (zh)
TW (1) TWI531331B (zh)
WO (1) WO20150639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04992A1 (it) * 2018-05-02 2019-11-02 Cursore per cerniera lampo.
WO2020026334A1 (ja) * 2018-07-31 2020-02-0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3328A (en) * 1961-11-16 1964-05-19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Lock slider for zipper fasteners
JPS519363Y1 (zh) * 1968-08-28 1976-03-12
JPH0761288B2 (ja) * 1990-04-12 1995-07-0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停止機構付きスライダー
US5031286A (en) * 1990-08-29 1991-07-16 Talon, Inc.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JP3714534B2 (ja) * 2001-04-23 2005-11-09 Ykk株式会社 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5718931B2 (ja) * 2010-09-29 2015-05-13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63937A1 (ja) 2015-05-07
CN105682501B (zh) 2018-08-17
CN105682501A (zh) 2016-06-15
TW201526820A (zh)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01252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488592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516220B (zh) Zipper pull with the back of the slider
TWI363602B (en)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JP3733343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5826757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2512769Y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用錠装置
TWI526169B (zh) The slide fastener with
JP4158523B2 (ja) ステープラー
JP5318228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516219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383757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531331B (zh) Slider
TWI507146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433654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JPWO201810069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EP2698073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TWI466644B (zh) Zipper pull piece, zipper with slider, and zipper
TWI459914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510201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484925B (zh) Zipper slide, slider body, zipper slide with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zipper
TWI655916B (zh) zipper
TWI536925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528914B (zh) With the slider of the stop mechanism
TW201300037A (zh) 拉鏈用滑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