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6219B - Zipper with the slider - Google Patents

Zipper with the slid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6219B
TWI516219B TW102130907A TW102130907A TWI516219B TW I516219 B TWI516219 B TW I516219B TW 102130907 A TW102130907 A TW 102130907A TW 102130907 A TW102130907 A TW 102130907A TW I516219 B TWI516219 B TW I5162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tab
pull tab
pull
cla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0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6019A (zh
Inventor
Yohei Miyazaki
Yoshikazu Hamada
Keiichi Keyak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16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6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6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62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A44B19/303Self-locking sliders, e.g. slider body provided with locking projection or groove, friction mean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拉鏈用之滑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用滑件,尤其係關於一種在不對滑件進行滑動操作時,可使拉片朝滑件本體之嚙合口側自動地倒下,且可保持拉片之倒下狀態之拉鏈用滑件。
先前,拉鏈係安裝於衣服或包等物品之開口部,藉由使安裝於該拉鏈之滑件沿鏈齒排滑動,而可使左右之鏈齒排噛合或分離以對開口部進行開閉。拉鏈用之滑件一般包含:滑件本體;及可相對於滑件本體旋動地保持之拉片;於滑件本體之上下翼板間,形成有對左右之鏈齒排進行引導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
於此種拉鏈用滑件中,已知一種包含停止機構者,其係在使滑件停止於拉鏈之鏈齒排上之任意位置時,使停止爪部突出至滑件本體之鏈齒引導路內,而使該停止爪部與鏈齒排之拉鏈鏈齒卡合,藉此可於鏈齒排之停止位置保持滑件。
又,於包含停止機構之滑件中,已知一種滑件,其係在使滑件相對於鏈齒排而停止時,使拉片相對於滑件本體而朝嚙合口側或導入口側自動地倒下,且可保持該倒下狀態。此種滑件之例被揭示於日本專利特開平3-295502號公報(專利文獻1)或國際公開第2012/042620號說明書(專利文獻2)等中。
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滑件包含:滑件本體;經由軸部而旋動自如地軸支於滑件本體之拉片;於一端部包含爪部之停止爪體;與 停止爪體一體或分開地設置、且對停止爪體賦能之第1彈簧構件;及對拉片賦能而使其為倒下狀態之第2彈簧構件(鉸鏈彈簧)。
專利文獻1之滑件本體包含:上下翼板;及連結上下翼板之前端部間之引導柱;於上下翼板間形成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於上翼板形成有用以安裝拉片之拉片安裝部。拉片係藉由使軸部插通於拉片之插通孔中,並且將該軸部安裝於上翼板之拉片安裝部,而安裝於滑件本體。又,於拉片之一端部配置有抵接於停止爪體之凸輪部。
停止爪體係可於使爪部進入至鏈齒引導路之卡止位置、與使爪部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之非卡止位置之間擺動地配置於滑件本體。該停止爪體接受自第1彈簧構件朝卡止位置施加之賦能力,又,藉由該停止爪體受到之賦能力,亦對拉片經由凸輪部而朝倒下狀態賦能。另一方面,於操作拉片時,停止爪體藉由該拉片之凸輪部而抵抗第1彈簧構件之賦能力,而被按壓至非卡止位置,藉此,可使爪部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
進而,於專利文獻1之滑件中,將成為與第1彈簧構件不同之構件之第2彈簧構件以對拉片朝倒下狀態賦能之方式,配置於滑件本體及/或拉片。此種專利文獻1之滑件例如在相對於鏈齒排而停止時,在停止爪體之爪部干擾拉鏈鏈齒而無法充分地進入至鏈齒引導路中之情形時,無法使停止爪體自第1彈簧構件接受之賦能力作用於拉片,但可藉由第2彈簧構件而對拉片賦能且使其以倒下狀態而保持。藉此,於拉片之非操作時可防止拉片自由地振動,故而可使拉片不易卡住其他物品,又,亦可防止因拉片之晃動而導致製品之外觀變差。
然而,專利文獻1之滑件之構造為複雜,又,因可設置第2彈簧構件(鉸鏈彈簧)而導致滑件大型化,且重量較大,故而難以謀求小型化或輕量化。又,滑件之組裝作業為複雜,故而自作業效率或製造成本之觀點而言亦存在有改善之餘地。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滑件係以解除如上所述之專利文獻1之滑件之課題為目的,以簡化滑件構造之方式改良而成者。此處,關於專利文獻2之滑件,一面參照圖18及圖19一面具體地進行說明。
專利文獻2之滑件100包含:滑件本體110;可旋動地配置於滑件本體110之拉片120;包含停止爪部131之彈簧構件130;及固定於滑件本體110上之蓋體140。
滑件本體110包含:上下翼板111、112;及連結上下翼板111、112之前端部間之引導柱113。於該滑件本體110之前端,將引導柱113夾持於中間而配置有左右之導入口,於滑件本體110之後端配置有嚙合口。於上下翼板111、112之間,形成有使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
於上翼板111之上表面之前端部與後端部,豎立設置有用以安裝蓋體140之前安裝柱111a與後安裝柱111b。於前安裝柱111a與後安裝柱111b之間,設置有供配置於拉片120之一端之安裝軸部121插入之插入部111c。於該插入部111c中插入有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之狀態下將蓋體140固定於前安裝柱111a及後安裝柱111b,藉此將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保持於上翼板111與蓋體140之間。
又,於上翼板111之前安裝柱111a與後安裝柱111b之間,配置有連結一對縱壁部111d與縱壁部111d間之連結壁部111e。於由後安裝柱111b、一對縱壁部111d、及連結壁部111e包圍之部分,形成有可插通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之爪孔111f。於滑件本體110之前端部,形成有使蓋體140之前壁部143之前端部分插入之插入段部111g(參照圖19)。
拉片120包含:平板狀之抓捏部122;自抓捏部122延伸設置之左右一對腿部123;及橫架於一對腿部123之前端部間之安裝軸部121; 且由抓捏部122、一對腿部123、及安裝軸部121包圍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狀之拉片開口部124。
於安裝軸部121之滑件寬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配置有具有朝拉片開口部124突出之形態之凸輪部125。又,於腿部123與安裝軸部121之連結部分,配置有朝拉片開口部124伸出、且抵接於蓋體140之左右之抵接部126。
彈簧構件130包含:橫跨拉片120之凸輪部125之本體部132;自本體部132之後端垂設之停止爪部131;及自本體部132之後方側之彎曲部朝上方分支而延伸設置之彈性片部133。
蓋體140包含:大致長方形狀之頂棚部141;自頂棚部141之側緣部垂設之左右之側壁部142;及自頂棚部141之前後端部垂設之前壁部143與後壁部144。於頂棚部141之背面(內表面),形成有收容彈簧構件130之彈性片部133之收容槽部145。
於該蓋體140之左右之側壁部142,形成有自下端緣朝頂棚部141開口之罩開口部146,於該罩開口部146內收容有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該情形時,將左右之側壁部142之朝向罩開口部146之周面中之配置於前方側之前表面部分作為使拉片120之抵接部126抵接而限制拉片120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147而構成。
於組裝包含如上所述之構件之專利文獻2之滑件100之情形時,於滑件本體110之上翼板111之上表面,以使拉片120之安裝軸部121插入至前後安裝柱111a、111b間之方式而載置有拉片120。進而,於載置有拉片120之上翼板111配置有彈簧構件130。此時,彈簧構件130係以使其本體部132橫跨拉片120之凸輪部125並且與凸輪部125接觸之方式而配置。
其次,將蓋體140安裝於滑件本體110。此時,將蓋體140以覆蓋彈簧構件130之方式而覆蓋於上翼板111之特定位置之後,將蓋體140 之左右之側壁部142之一部分朝滑件寬度方向之內側按壓而使其塑性變形,藉此將蓋體140固定於滑件本體110之前後安裝柱111a、111b。
又,藉由如此將蓋體140固定於滑件本體110,而使拉片120相對於滑件本體110以安裝軸部121為中心,於自朝滑件本體110之嚙合口側倒下之狀態至抵接於蓋體140之限制部147之而立起之狀態為止之範圍內旋動自如地安裝。
若為此種專利文獻2之滑件100,則例如與專利文獻1之滑件相比可簡化滑件構造,並且可比較容易地進行滑件100之組裝作業。又,可使彈簧構件130之賦能力作用於拉片120之凸輪部125,藉此,例如於拉片120朝滑件本體110之嚙合口側倒下之狀態下可使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進入至鏈齒引導路中而與拉鏈鏈齒卡合,且可保持使滑件100相對於鏈齒排停止之狀態。
又,於操作拉片120而使其自倒下狀態立起時,拉片120之凸輪部125抵抗彈簧構件130之彈性片部133之賦能力而使彈簧構件130朝上方抬起,故而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因此,可使滑件100沿鏈齒排順利地滑動。
進而,專利文獻2之滑件100中,拉片120之旋動範圍藉由蓋體140之限制部147而被限制於特定之範圍,藉此如圖19所示,例如可防止拉片120自某角度朝滑件本體110之導入口側倒下。又,於該情形時,可使彈簧構件130抵接於拉片120之凸輪部125而賦能,故而可對拉片120以朝嚙合口側倒下之方式賦予賦能力。
因此,例如拉鏈之使用者於滑件100之滑動操作後自拉片120之抓捏部122鬆開手指時,藉由彈簧構件130之賦能力而可使拉片120自動地朝嚙合口側旋動而倒下,藉此,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進入至鏈齒引導路中而可使停止機構自動地作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3-295502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2/042620號說明書
於大量生產如上所述之專利文獻2之滑件100之情形時,雖為極小之比例,但於已生產之滑件100中之若干個中,仍存在有即便自滑件100之拉片120鬆開手指,亦不會使拉片120朝嚙合口側倒下,拉片120保持立起狀態,從而由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形成之停止機構不會自動地作動者。
作為如此即便自拉片120鬆開手指拉片120亦不會朝嚙合口側自動地倒下之原因,認為於大量生產滑件100之情形時,各滑件100之構成零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因各自之加工精度所引起之尺寸誤差,故而例如拉片120或彈簧構件130等零件之形狀或大小會產生稍許偏差。
即,專利文獻2之滑件100中,如圖19所示,為了使彈簧構件130與拉片120之凸輪部125之接觸點不偏離凸輪部125之凸輪面之範圍,以蓋體140之限制部147限制拉片120之旋動範圍,藉此,使拉片120之凸輪部125接受彈簧構件130之賦能力。因此,於使用者自拉片120鬆開手指時,如上所述,因彈簧構件130之賦能力而使拉片120朝嚙合口側倒下,使由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形成之停止機構自動地作動。
然而,若因滑件100之大量生產而使拉片120或彈簧構件130等產生尺寸誤差,則於已生產之滑件100中,在使拉片120抵接於蓋體140之限制部147而立起時,由於彈簧構件130和凸輪部125接觸而賦能之接觸點(力點)、與上翼板111和拉片120接觸而支持之接觸點(支點)之間起作用之力之關係、或各零件間之摩擦之關係等,即便自滑件100 之拉片120鬆開手指,亦不會使拉片120朝嚙合口側倒下而保持立起狀態。其結果為,妨礙由彈簧構件130之停止爪部131形成之停止機構之作動,於非操作時允許滑件100自由地滑動。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課題而完成者,其具體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拉鏈用滑件,於自拉片鬆開手指時可使拉片穩定地倒下,藉此,可使停止機構自動地作動。
為達成上述目的,藉由本發明而提供之拉鏈用滑件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係具有停止裝置者,作為基本之構成而包含:滑件本體,其以引導柱連結下翼板與包含爪孔之上翼板,於上述上下翼板間配置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且包含於上述鏈齒引導路之一端側開口之嚙合口及於另一端側開口之左右之導入口;拉片,其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停止爪體,其包含可經由上述爪孔而進入至上述鏈齒引導路之停止爪部,並且具有彈性;及蓋體,其固定於上述上翼板;上述停止爪體係跨過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而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上述蓋體或上述滑件本體係包含使上述拉片之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該拉片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上述拉片係可於朝上述滑件本體之上述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與抵接於上述限制部而立起之立起狀態之間旋動地配置,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係包含凸輪部,該凸輪部藉由上述拉片之操作而使上述停止爪體揺動,從而使上述停止爪部相對於上述鏈齒引導路而進退,上述凸輪部係自上述停止爪體接受使上述拉片倒下之方向之賦能力,且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配置有使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接觸而對其支持之拉片接觸區域,並且於較上述拉片接觸區域更靠上述嚙合口側配置使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不接觸之非接觸區域,上述非接觸區域係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上述拉片接觸區域而形成。
本發明之拉鏈用滑件中,較佳為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及上述非接觸區域相互鄰接而配置。
又,較佳為於滑件滑動方向,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與上述拉片接觸區域接觸之第1接觸點配置於較上述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導入口側,且上述凸輪部與上述停止爪體接觸之第2接觸點配置於較上述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嚙合口側。
於該情形時,特佳為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時,連結上述第1接觸點與上述第2接觸點之直線朝上述導入口側向下傾斜。
本發明之拉鏈用滑件中,較佳為上述上翼板沿滑件寬度方向包含相對於該上翼板之主上表面而凹設之凹槽部,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包含上述上翼板之上述主上表面之一部分,上述非接觸區域包含上述凹槽部。
又,於本發明中亦可為如下,即上述上翼板沿滑件寬度方向包含相對於該上翼板之主上表面而隆起之隆起部,上述隆起部包含: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最高之頂部;及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自上述頂部朝上述嚙合口側逐漸降低之傾斜面部或彎曲面部;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包含上述隆起部之上述頂部、或上述傾斜面部或彎曲面部。
進而,於本發明中亦可為如下,即上述上翼板包含:第1主上表面,其配置於上述導入口側;第2主上表面,其配置於上述嚙合口側,且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上述第1主上表面;及階差面,其自上述第1主上表面朝上述第2主上表面下降;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包含述第1主上表面、或上述階差面。
又,藉由本發明而提供之拉鏈用滑件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係具有停止裝置者,作為基本之構成而包含:滑件本體,其以引導柱連結下翼板與包含爪孔之上翼板,於上述上下翼板間配置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且包含於上述鏈齒引導路之一端側開口之嚙合口及於 另一端側開口之左右之導入口;拉片,其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停止爪體,其包含可經由上述爪孔而進入至上述鏈齒引導路中之停止爪,並且具有彈性;及蓋體,其固定於上述上翼板;上述停止爪體係跨過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而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上述蓋體或上述滑件本體係包含使上述拉片之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該拉片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上述拉片係可於朝上述滑件本體之上述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與抵接於上述限制部而立起之立起狀態之間旋動地配置,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係包含凸輪部,該凸輪部藉由上述拉片之操作而使上述停止爪體揺動,從而使上述停止爪部相對於上述鏈齒引導路而進退,上述凸輪部係自上述停止爪體接受使上述拉片倒下之方向之賦能力,且於滑件滑動方向,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與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接觸之第1接觸點配置於較上述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導入口側,且上述凸輪部與上述停止爪體接觸之第2接觸點配置於較上述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嚙合口側。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時,連結上述第1接觸點與上述第2接觸點之直線朝上述導入口側而向下傾斜,上述上翼板與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係在較上述第1接觸點更靠上述嚙合口側之區域相互分離,於使上述拉片自上述立起狀態倒下之期間,上述滑件本體之支持上述拉片之支持點之位置朝上述嚙合口側移動。
又,本發明之拉鏈用滑件較佳為,於上述上翼板豎立設置有可旋動地保持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之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各拉片保持部包含:一對前後柱部;及載置部,其配置於上述前後柱部間,載置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係於上述倒下狀態時與上述載置部相接,於上述立起狀態時自上述載置部分離。
於該情形時,特佳為上述載置部包含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最低之底部,上述底部配置於較上述前後柱部間之中間位置更靠上述嚙合 口側,使上述載置部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自上述底部朝上述導入口側逐漸變高。
進而,藉由本發明而提供之拉鏈用滑件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係具有停止裝置之拉鏈用滑件,作為基本之構成而包含:滑件本體,其以引導柱連結下翼板與包含爪孔之上翼板;於上述上下翼板間配置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且包含於上述鏈齒引導路之一端側開口之嚙合口及於另一端側開口之左右之導入口;拉片,其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停止爪體,其包含可經由上述爪孔而進入至上述鏈齒引導路之停止爪部,並且具有彈性;及蓋體,其固定於上述上翼板;於上述上翼板,豎立設置有可旋動地保持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之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上述停止爪體係跨過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而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上述蓋體或上述滑件本體係包含使上述拉片之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該拉片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上述拉片係可於朝上述滑件本體之上述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與抵接於上述限制部而立起之立起狀態之間旋動地配置,上述拉片之上述安裝軸部係包含凸輪部,該凸輪部藉由上述拉片之操作而使上述停止爪體揺動,從而使上述停止爪部相對於上述鏈齒引導路而進退,上述凸輪部係自上述停止爪體接受使上述拉片倒下之方向之賦能力,且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在較上述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更靠滑件寬度方向之外側,具有使上述導入口側之上述上表面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高於上述嚙合口側之高低差。
本發明之滑件中,如上所述,於滑件本體之上翼板上表面配置有:使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接觸而對其支持之拉片接觸區域;及使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不接觸而促使由來自停止爪體之賦能力所引起之拉片倒下之非接觸區域(倒下促進部);非接觸區域係於較拉片接觸區域 更靠嚙合口側之範圍,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拉片接觸區域而形成。尤其於本發明中,拉片接觸區域與非接觸區域沿滑件寬度方向相互鄰接而配置。
藉由如此構成滑件,而在使拉片抵接於蓋體或滑件本體之限制部而立起時,可使拉片之一部分抵接於上翼板之上表面而由拉片接觸區域支持,與此同時,在位於拉片接觸區域之嚙合口側之非接觸區域,可使拉片自上翼板之上表面分離而浮起。
因此,在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成為自由時(例如使用者自滑件之拉片鬆開手指時),藉由該拉片之凸輪部自停止爪體接受賦能力,而使拉片之一部分落入(進入)至上翼板表面之非接觸區域中,從而可使拉片朝倒下之方向積極地旋動。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滑件,即便因滑件之大量生產而導致拉片或停止爪體等之構成零件產生稍許之尺寸誤差,於自滑件之拉片鬆開手指時亦不會產生拉片之立起狀態得以保持之狀況,藉由作用於拉片之凸輪部之停止爪體之賦能力,而可使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穩定地倒下。因此,使藉由拉片之凸輪部而抬起且已彈性變形之停止爪體彈性恢復,以此可使停止爪部進入至滑件本體之鏈齒引導路中,故而可使滑件之停止機構自動穩定地作動。
而且,此種本發明之滑件中,於滑件滑動方向,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與上翼板之拉片接觸區域接觸之第1接觸點配置於較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導入口側,與此同時,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之凸輪部與停止爪體接觸之第2接觸點配置於較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嚙合口側。進而,於該情形時,自側面側觀察滑件時,第1及第2接觸點具有連結第1接觸點與第2接觸點之直線朝導入口側向下傾斜之關係。
拉片於立起狀態時,該拉片之第1接觸點與第2接觸點具有如上所述之特定之關係,因此在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成為自由時,該拉片 之凸輪部自停止爪體受到賦能力,從而可使拉片更積極地地朝嚙合口側倒下。
此種本發明之滑件中,上翼板沿滑件寬度方向包含相對於該上翼板之主上表面而凹設之凹槽部。於該情形時,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包含上翼板之主上表面之一部分,上述非接觸區域包含凹槽部。藉由如此於上翼板配置有凹槽部,而可將本發明之拉片接觸區域及非接觸區域以簡單之構造容易地形成於上翼板之上表面,並且藉由該非接觸區域,而可積極地促使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之倒下。
又,本發明之滑件中,上翼板沿滑件寬度方向包含相對於該上翼板之主上表面而隆起之隆起部,該隆起部亦可包含:頂部;及自該頂部朝嚙合口側下降之傾斜面部或彎曲面部。於該情形時,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包含上述隆起部之頂部、或傾斜面部或彎曲面部。進而,於該情形時,上述非接觸區域包含配置於較上述拉片接觸區域更靠嚙合口側之傾斜面部或彎曲面部。藉由如此於上翼板配置有隆起部,亦可將本發明之拉片接觸區域及非接觸區域以簡單之構造容易地形成於上翼板之上表面,並且藉由該非接觸區域,而可積極地促使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之倒下。
進而,於本發明之滑件中,上翼板亦可包含:第1主上表面,其配置於導入口側;第2主上表面,其配置於嚙合口側,且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第1主上表面;及階差面,其自第1主上表面朝第2主上表面下降。於該情形時,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包含上翼板之第1主上表面或階差面。進而,於該情形時,上述非接觸區域包含配置於較上述拉片接觸區域更靠嚙合口側之階差面。藉此,亦可將本發明之拉片接觸區域及非接觸區域以簡單之構造容易地形成於上翼板之上表面,並且藉由該非接觸區域,而可積極地促使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之倒下。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滑件之特徵在於,於滑件滑動方向,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與上翼板之拉片接觸區域接觸之第1接觸點配置於較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導入口側,與此同時,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之凸輪部與停止爪體接觸之第2接觸點配置於較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嚙合口側。
根據此種本發明之滑件,將滑件滑動方向之第1接觸點之位置與第2接觸點之位置夾持拉片之旋動中心位置而配置,故而在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成為自由時(例如使用者自滑件之拉片鬆開手指時),該拉片之凸輪部自停止爪體受到賦能力,從而可使該拉片以朝嚙合口側倒下之方式積極地旋動。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滑件,即便因滑件之大量生產而導致拉片或停止爪體等之構成零件產生稍許之尺寸誤差,於自滑件之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鬆開手指時,亦可使該拉片穩定地倒下,藉此,可使滑件之停止機構自動穩定地作動。
於該情形時,對本發明之滑件而言,自側面側觀察該滑件時,連結第1接觸點與第2接觸點之直線朝導入口側而向下傾斜,並且上翼板與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在較第1接觸點更靠嚙合口側之區域相互分離。進而,本發明之滑件具有如下構造:於使拉片自立起狀態倒下之期間,滑件本體上之支持拉片之支持點之位置朝嚙合口側移動。
藉由具有此種構成,而在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成為自由時,該拉片之凸輪部自停止爪體受到賦能力,以使拉片之一部分落入(進入)至較第1接觸點更靠倒下方向側之區域之方式使拉片更積極地旋動,從而可使拉片朝嚙合口側穩定地倒下。
又,本發明之滑件中,將可旋動地保持有拉片之安裝軸部之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豎立設置於上翼板,各拉片保持部包含:一對前後柱部;及載置部,其配置於前後柱部間,載置拉片之安裝軸部。又, 拉片之安裝軸部相對於該拉片保持部而配置為於倒下狀態時與載置部接觸、於立起狀態時自載置部分離。藉由如此構成滑件,而在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藉由停止爪體之賦能力而倒下時,可使該拉片更容易倒下。
於該情形時,拉片保持部之載置部包含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最低之底部。又,將該底部配置於較前後柱部間之中間位置更偏向倒下方向側,且使載置部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自底部朝非倒下方向之側逐漸變高。
藉此,在使拉片自倒下狀態旋動至立起狀態為止時,可一面使拉片之安裝軸部沿拉片保持部之載置部之內表面移動,一面使拉片之一部分抵接於上翼板之一部分(拉片接觸區域)而受到支持。因此,於使用者以使拉片立起之方式進行旋動操作時,滑件本體上支持拉片之支持點之位置即便朝導入口側移動,亦可使拉片順利地立起而不會於拉片之操作中賦予不適感。
又,即便於使用者將拉片旋動操作至立起狀態之中途自拉片鬆開手指時,由於使載置部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自底部朝非倒下方向之側逐漸變高,故而藉由拉片之凸輪部自停止爪體受到賦能力,亦可使拉片之安裝軸部朝載置部之底部順利地移動。因此,拉片之安裝軸部不會卡在拉片保持部之載置部,可使拉片穩定地倒下。
本發明之滑件之特徵在於:於上翼板之上表面,在較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更靠滑件寬度方向之外側,具有使導入口側之上表面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高於嚙合口側之高低差。
根據此種本發明之滑件,在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成為自由時,該拉片之凸輪部自停止爪體接受賦能力,並且巧妙地利用設置於上翼板之上表面之高低差,藉此可使拉片以朝嚙合口側倒下之方式積極地旋動。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滑件,即便因滑件之大量生產而導致拉片或停止爪體等之構成零件產生稍許之尺寸誤差,於自滑件之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鬆開手指時,亦可使該拉片穩定地倒下,藉此,可使滑件之停止機構自動穩定地作動。
1、2、3、4‧‧‧滑件
5a‧‧‧第1接觸點
5b‧‧‧第2接觸點
10‧‧‧滑件本體
11‧‧‧上翼板
11a‧‧‧前方固定柱
11b‧‧‧後方固定柱
11c‧‧‧拉片保持部
11d‧‧‧收容槽
11e‧‧‧爪體保持部
11f‧‧‧嵌入孔部
11g‧‧‧前柱部
11h‧‧‧後柱部
11i‧‧‧載置部
11j‧‧‧底部
11k‧‧‧爪孔
11m‧‧‧拉片接觸區域
11n‧‧‧凹槽部(非接觸區域)
12‧‧‧下翼板
13‧‧‧引導柱
14‧‧‧上凸緣部
15‧‧‧突條部
20‧‧‧拉片
21‧‧‧抓捏部
22‧‧‧腿部
23‧‧‧安裝軸部
23a‧‧‧軸本體部
23b‧‧‧凸輪部
24‧‧‧拉片開口部
25‧‧‧抵接部
30‧‧‧停止爪體
31‧‧‧爪體本體部
32‧‧‧停止爪部
33‧‧‧鉤部
40‧‧‧蓋體
41‧‧‧寬幅部
42‧‧‧窄幅部
43‧‧‧插通孔
45‧‧‧限制部(旋動阻止部)
50‧‧‧滑件本體
51‧‧‧上翼板
51a‧‧‧前方固定柱
51b‧‧‧後方固定柱
51c‧‧‧拉片保持部
51d‧‧‧收容槽
51e‧‧‧爪體保持部
51i‧‧‧載置部
51n‧‧‧隆起部
51p‧‧‧頂部
51q‧‧‧傾斜面部(或彎曲面部)
52‧‧‧下翼板
53‧‧‧引導柱
54‧‧‧上凸緣部
55‧‧‧突條部
60‧‧‧滑件本體
61‧‧‧上翼板
61a‧‧‧前方固定柱
61b‧‧‧後方固定柱
61c‧‧‧卡止突起
61d‧‧‧縱壁部
61e‧‧‧連結壁部
61f‧‧‧嵌入孔部
61g‧‧‧凸輪收容部
61m‧‧‧拉片接觸區域
61n‧‧‧傾斜面(或彎曲面)
62‧‧‧下翼板
63‧‧‧引導柱
64‧‧‧上凸緣部
65‧‧‧突條部
70‧‧‧拉片
71‧‧‧抓捏部
72‧‧‧腿部
73‧‧‧安裝軸部
73a‧‧‧軸本體部
73b‧‧‧凸輪部
73c‧‧‧抵接部
74‧‧‧拉片開口部
80‧‧‧停止爪體
81‧‧‧爪體本體部
82‧‧‧停止爪部
83‧‧‧鉤部
84‧‧‧彈性片部
85‧‧‧爪體開口部
90‧‧‧蓋體
91‧‧‧頂棚部
92‧‧‧側壁部
93‧‧‧後壁部
94‧‧‧罩開口部
95‧‧‧限制部
96‧‧‧限制片部
150‧‧‧滑件本體
151‧‧‧上翼板
160‧‧‧拉片
161‧‧‧抓捏部
162‧‧‧腿部
163‧‧‧安裝軸部
163a‧‧‧軸本體部
163b‧‧‧凸輪部
164‧‧‧拉片開口部
165‧‧‧抵接部
166‧‧‧凸部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滑件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該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透視顯示有蓋體之一部分之滑件之俯視圖。
圖4(a)、(b)、及(c)分別係圖3所示之IV(a)-IV(a)線、IV(b)-IV(b)線、及IV(c)-IV(c)線之剖面圖。
圖5(a)、(b)、及(c)係使拉片立起至立起狀態之中途之滑件之剖面圖。
圖6(a)、(b)、及(c)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剖面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滑件之滑件本體之立體圖。
圖8係透視顯示有蓋體之一部分之滑件之俯視圖。
圖9(a)及(b)分別係圖8所示之IX(a)-IX(a)線及IX(b)-IX(b)線之剖面圖。
圖10(a)及(b)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3之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
圖12係該滑件之俯視圖。
圖13係圖12所示之XIII-XIII線之剖面圖。
圖14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剖面圖。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4之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
圖16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寬度方向中心部之要部剖面圖。
圖17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拉片之腿部之位置之要部剖 面圖。
圖18係表示先前之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
圖19係該滑件之剖面圖。
以下,列舉實施例,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絲毫不限定於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只要與本發明具有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則可進行多種變更。
例如,於以下之實施例中,將限制拉片之旋動之限制部設置於蓋體,但本發明中,亦可將限制拉片之旋動之限制部設置於滑件本體之上翼板。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滑件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該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圖3係透視顯示有蓋體之一部分之滑件之俯視圖。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滑件之前後方向,係指與滑件之滑動方向平行之方向(滑件之長度方向),將以使左右之鏈齒排噛合之方式而滑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導入口側方向),將以使左右之鏈齒排分離之方式而滑動之方向設為後方(嚙合口側方向)。
又,所謂滑件之上下方向係指滑件之高度方向,將相對於滑件本體而安裝有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所謂滑件之左右方向係與滑件之滑動方向正交之方向,且係指滑件之寬度方向。
進而,於該滑件中,關於拉片相對於上翼板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將使拉片朝嚙合口側(後方側)倒下時之情形規定為0°,將使拉片抵接於下述之蓋體之限制部而立起時之情形規定為90°。再者,本發 明中,使拉片抵接於蓋體之限制部而立起時之傾斜角度並不限定於90°,可進行任意地變更。
本實施例1之滑件1係拉鏈之構成零件之一,其包含停止機構,在使滑件1相對於形成於左右之鏈帶上之鏈齒排而停止時,可保持該停止狀態。
本實施例1之滑件1包含:滑件本體10;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23之拉片20;包含停止爪部32之停止爪體30;及固定於滑件本體10之蓋體40。
於該情形時,滑件本體10、拉片20、及蓋體40係藉由將鋁合金、鋅合金、銅合金等之金屬材料壓鑄成形或壓製成形而形成為特定之形狀。
停止爪體30係藉由如下方法而形成:自不鏽鋼等之連續之長條之金屬製板材上沖裁特定形狀之金屬片,且對該獲得之金屬片實施彎曲加工。再者,本發明中,關於構成滑件本體10、拉片20、停止爪體30、及蓋體40之材質、及形成其等之方法或手段,並無特別限定。
滑件本體10包含:上翼板11;與上翼板11分離且平行地配置之下翼板12;連結上下翼板11、12之前端部(導入口側端部)間之引導柱13;自上翼板11之左右側緣部朝下翼板12垂設之上凸緣部14;及沿下翼板12之左右側緣部突設之突條部15。
於該滑件本體10之前端部,將引導柱13夾持於中間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又,在與導入口側相反側之端部、即滑件本體10之後端部形成有嚙合口。進而,在上下翼板11、12之間,形成有使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嚙合口與左右之導入口成為在鏈齒引導路之一端側與另一端側開口之通路口。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側,夾持下述之凹槽部11n而配置有平坦地形成之主上表面。
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側,設置有:固定有蓋體40之前方固定柱 11a及後方固定柱11b;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11c,其等配置於上翼板11之滑件長度方向之大致中央部,可旋動地保持有拉片20之下述之安裝軸部23;收容槽11d,其配置於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間,收容並保持有停止爪體30;及爪體保持部11e,其配置於上翼板11之前端部收容槽11d之兩側。
前方固定柱11a係於上翼板11之前端部夾持收容槽11d而於左右各豎立設置有1個。於各前方固定柱11a之前表面部,分別形成有未圖示之嵌入孔部,其係於覆蓋並固定蓋體40時,藉由塑性變形而用以嵌入蓋體40之凹陷之部分(內壁面側之突出部)。
後方固定柱11b係豎立設置於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分。於該後方固定柱11b之後表面部之左右側緣部,形成有嵌入孔部11f,其係於壓緊並固定蓋體40時,藉由塑性變形而用以嵌入蓋體40之凹陷之部分(內壁面側之突出部)。又,將左右之前方固定柱11a及後方固定柱11b之位置設定為,在將蓋體40覆蓋於滑件本體10上時,可抵接於蓋體40之內壁面而進行蓋體40之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之位置對準。
左右之各拉片保持部11c分別包含:一對前柱部11g及後柱部11h,其等係於上翼板11之前後方向之大致中央部相互設有特定之間隔而豎立設置;及載置部11i,其連結前後柱部11g、11h之間,且載置有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於該拉片保持部11c,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插入至前柱部11g與後柱部11h之間,其後,將前後柱部11g、11h之上端部彼此朝相互靠近之方向按壓而使其塑性變形,藉此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旋動自如地保持。
又,如上所述於前後柱部11g、11h間保持有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狀態下,該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包含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高度位置)變得最低之底部11j(參照圖4(b))。載置部11i之底部11j係於前後柱部11g、11h間之中間位置,配置於較前方側(導入口側)更偏向後 方側(嚙合口側)之位置。將較該底部11j更靠前方側(導入口側)之載置部11i以使高度位置朝前方逐漸變高之方式而構成。
收容槽11d為了穩定地收容停止爪體30,而具有與停止爪體30之下述之爪體本體部31之寬度尺寸(滑件寬度方向之尺寸)同等之槽寬、或稍大於其寬度尺寸之槽寬。又,如圖4(a)所示,於收容槽11d之後端部,形成有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側朝鏈齒引導路而於上下方向貫通之爪孔11k,於該爪孔11k中,插通有停止爪體30之下述之停止爪部32。進而,將較爪孔11k更靠前方側之收容槽11d之底面對應於停止爪體30之形狀而形成為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朝前方階段性變低。
於本實施例1之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沿滑件寬度方向而配置有在使拉片20自朝嚙合口側倒下之狀態旋動至抵接於蓋體40為止而立起時,成為使拉片20之下述之左右一對腿部22之前端抵接而支持拉片20之部位之拉片接觸區域11m。又,於該上翼板11,凹設有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之凹槽部11n。
該凹槽部11n係與拉片接觸區域11m之嚙合口側鄰接,且沿滑件寬度方向而配置,在使拉片20立起時,作為促使該拉片20之倒下之倒下促進部而構成為使拉片20之前端分離之形狀。所謂該倒下促進部,即,係與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20不接觸之非接觸區域,於本實施例1中凹槽部11n相當於非接觸區域。於本實施例1中,拉片接觸區域11m及凹槽部11n係以與拉片20之左右之腿部22之前端位置對應之方式,配置於上翼板11之較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更靠外側之區域。
拉片20包含:抓捏部21;自抓捏部21延伸設置之左右一對腿部22;及橫架於左右之腿部22之前端部間之安裝軸部23;且由抓捏部21、左右之腿部22、及安裝軸部23包圍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狀之拉片開口部24。又,於左右之腿部22之靠前端部之部分,在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倒下時成為上表面側之面,以鼓起成山狀(側面視時為大致三角 形狀)之方式形成有在使拉片20立起時抵接於蓋體40之抵接部25(參照圖4(c))。
該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包含:柱狀之軸本體部23a,其具有將圓形稍微破壞而成之非圓形剖面;及凸輪部23b,其配置於安裝軸部23之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且停止爪體30與其抵接。該情形時,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於該軸本體部23a之部分,由配置於上翼板11之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而保持。
本實施例1之凸輪部23b具有在使拉片20如下所述自倒下狀態(拉片20相對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為0°之情形)至立起狀態(拉片20相對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為90°之情形)為止之旋動範圍內旋動時,可使停止爪體30於上下方向揺動之大致扇形狀之剖面(參照圖4(a)、圖5(a)及圖6(a))。
尤其凸輪部23b包含具有相對於軸本體部23a而缺口之形態之爪體載置面。於該爪體載置面,於拉片20為倒下狀態時載置有停止爪體30之下述之爪體本體部31(參照圖4(a)),藉此抑制停止爪體30之位置於滑件寬度方向偏移。又,凸輪部23b如圖6(a)所示,於拉片20之立起狀態時,藉由凸輪部23b之拉片開口部24側之前端部抵接於停止爪體30之爪體本體部31,而將停止爪體30朝上方抬起至使停止爪部32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之高度為止。
停止爪體30包含:以橫跨拉片20之凸輪部23b之方式而配置之爪體本體部31;自爪體本體部31之後端垂設之停止爪部32;及鉤部33,其配置於爪體本體部31之前端部,且嵌入至滑件本體10之收容槽11d中;該停止爪體30可彈性變形地構成。該停止爪體30係使該停止爪體30之爪體本體部31與拉片20之凸輪部23b接觸而安裝於滑件本體10上。
由此,藉由使拉片20旋動以改變凸輪部23b之朝向,而可使停止 爪體30於凸輪部23b上進行上下揺動。又,在使拉片20自倒下狀態朝立起方向旋動時(換言之,拉片20之傾斜角度相對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變為大於0°時),停止爪體30藉由其彈性,經由凸輪部23b而對拉片20朝使其倒下之方向賦能。
蓋體40以於上表面視時具有T字形狀之方式,包含配置於前端部之寬幅部41、及自該寬幅部41之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朝後方延伸設置之窄幅部42。又,於窄幅部42之左右側壁部,分別形成有使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插通之插通孔43。於該情形時,蓋體40具有在將蓋體40覆蓋於上翼板11時,使滑件本體10之前方及後方固定柱11a、11b與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收容於內部之大小。
蓋體40之寬幅部41於滑件1之上表面視時,具有與對應於該寬幅部41之上翼板11之前端部分相同之寬度方向之尺寸及形狀而構成。該情形時,朝向寬幅部41之後方之後壁部作為使拉片20之左右之腿部22抵接以阻止拉片20朝倒向導入口側之方向旋動之限制部(旋動阻止部)45而發揮功能。即,對本實施例1之滑件1而言,可使拉片20自朝滑件本體10之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至拉片20之左右之腿部22抵接於蓋體40之立起狀態為止之範圍內旋動。
其次,對組裝包含如上所述之構成零件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之順序進行說明。
首先,於滑件本體10之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上安裝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具體地說明為,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插入至左右之各拉片保持部11c之前後柱部11g、11h間,其後,將前後柱部11g、11h之上端部彼此朝相互靠近之方向按壓而使其塑性變形。
藉此,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藉由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而可旋動地保持於特定之位置上。再者,於該情形時,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以於前後柱部11g、11h間具有若干之餘裕(間隙)而於前後方向可稍微 移動之方式保持於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上。
繼而,在使於拉片保持部11c上保持有安裝軸部23之拉片20朝嚙合口側傾倒之狀態下,將停止爪體30自滑件本體10之上方側收容至收容槽11d中。此時,使停止爪體30之爪體本體部31遍及拉片20之凸輪部23b而與該凸輪部23b接觸,且使停止爪體30之停止爪部32經由滑件本體10之爪孔11k而進入至鏈齒引導路內,以此方式將停止爪體30配置並收容於收容槽11d內。其後,使設置於上翼板11之左右之爪體保持部11e以朝滑件寬度方向之內側彎曲之方式而塑性變形。藉此,由爪體保持部11e自上表面側擠壓停止爪體30而將其安裝於滑件本體10上。
其次,於安裝有停止爪體30之滑件本體10之上翼板11,覆蓋蓋體40。此時,以使配置於上翼板11之左右之前方固定柱11a及後方固定柱11b收容於蓋體40內、並且使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配置於蓋體40之插通孔43內之方式將蓋體40覆蓋於上翼板11,使左右之前方固定柱11a與後方固定柱11b抵接於蓋體40之內壁面。藉此,可一面進行蓋體40之位置對準一面將該蓋體40載置於上翼板11。
在將蓋體40載置於上翼板11之後,將與形成於前方固定柱11a及後方固定柱11b之嵌入孔部11f對應之蓋體40之部分自外側局部地按壓而使內部凹陷。藉此,於蓋體40之內壁面形成突出部,各突出部分別嵌著於形成於前方固定柱11a及後方固定柱11b之對應之嵌入孔部11f中。
藉由如此將蓋體40之一部分嵌著於前方固定柱11a及後方固定柱11b之嵌入孔部11f中,而將蓋體40相對於左右之前方固定柱11a及後方固定柱11b分別各固定於2個部位上。藉此,組裝出圖1所示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
使用以此方式獲得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使左右之鏈帶之鏈齒 排插通於該滑件1之鏈齒引導路中,藉此構成拉鏈。又,藉由使滑件1沿鏈齒排滑動,而進行拉鏈之開閉。
如圖3及圖4所示,該滑件1例如係以如下方式而構成:在使拉片20朝滑件本體10之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時,使停止爪體30之停止爪部32進出於滑件本體10之鏈齒引導路。再者,於圖4~圖6中,以一點鏈線表示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旋動中心之於前後方向之位置,又,省略蓋體40之圖示。
又,以手指抓持拉片20之抓捏部21,且以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為中心而使該拉片20以立起之方式旋動,藉此,拉片20之凸輪部23b亦旋動而使其朝向改變,同時藉由該凸輪部23b而抵抗停止爪體30之賦能力以使該停止爪體30逐漸抬起。而且,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如圖5所示,在拉片20相對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成為約60°時,可使停止爪體30之停止爪部32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藉此,可使滑件1相對於鏈帶之鏈齒排而順利地滑動。
此時,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如上所述,配置於上翼板11之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係以使該載置部11i之底部11j之位置朝嚙合口側偏移,並且使較底部11j更靠前方側之高度位置朝導入口側逐漸變高之方式而構成。又,拉片20之軸本體部23a具有非圓形剖面。
因此,藉由使拉片20朝立起之方向旋動,而使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以自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之底部11j朝前方提高之方式移動並且旋轉,故而可使滑件本體10上支持拉片20之支持點(該情形時,係滑件本體10之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接觸點)之位置朝前方側(導入口側)移動。
再者,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如圖5所示,在拉片20相對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成為約60°之狀態下將手指自拉片20上離開 時,停止爪體30對拉片20之凸輪部23b朝拉片20倒下之方向賦能,故而可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旋動而倒下。
尤其於該情形時,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具有如上所述之形狀,藉此使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易朝拉片20倒下之方向旋動,故而在拉片20之傾斜角度成為約60°之狀態下將手指自拉片20上離開時,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不會卡在載置部11i,可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順利地倒下,從而可使停止爪部32進入至滑件本體10之鏈齒引導路中。
進而,如圖6所示(再者,圖6(c)中,以二點鏈線表示蓋體40),在使拉片20以相對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成為約90°之方式而旋動時,設置於拉片20之腿部22之抵接部25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寬幅部41之後壁部),故而可阻止拉片20朝導入口側以外進行旋動,可使拉片20相對於滑件本體10而以立起之狀態靜止。
此時,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拉片20抵抗停止爪體30之賦能力而以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之狀態得以保持,又,將拉片20之腿部22之前端支持於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之一部分之區域即拉片接觸區域11m。
尤其於本實施例1中,在使拉片20自上述傾斜角度為約60°之傾倒狀態旋動至成為約90°之立起狀態為止時,拉片20之腿部22之前端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並且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自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分離,故而於滑件本體10上支持拉片20之支持點自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接觸點朝前方側(導入口側)移動至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與拉片20之腿部22之前端之接觸點。進而,於其後,拉片20之腿部22之前端移動至上翼板11之拉片接觸區域11m上,故而成為將拉片20整體相對於滑件本體10而稍微抬起之狀態。
因此,在將拉片20保持為與蓋體40之限制部45接觸之立起狀態 時,由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之一部分即拉片接觸區域11m支持拉片20之腿部22之前端,與此同時,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成為自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分離而向上方浮起之狀態。又,在配置於拉片接觸區域11m之嚙合口側之凹槽部11n(非接觸區域)上,在上翼板11之上表面與拉片20之腿部22之前端之間形成有空間,從而兩者成為相互分離之狀態。
又,此時,將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20與上翼板11之拉片接觸區域11m接觸之部分設為第1接觸點5a(參照圖6之(c)),且將拉片20之凸輪部23b與停止爪體30接觸之部分設為第2接觸點5b,該情形時(參照圖6之(a)),於滑件滑動方向(前後方向)上,將第1接觸點5a配置於較拉片2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導入口側(與拉片20倒下之方向相反之非倒下方向之側)。
又,將第2接觸點5b配置於較拉片2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嚙合口側(拉片20之倒下方向之側)。而且,自側面側觀察滑件1時,連結上述第1接觸點5a與上述第2接觸點5b之直線成為朝導入口側之方向向下傾斜之狀態。
其後,若自拉片20被手指抓持住並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而立起之狀態,將手指自拉片20鬆開而使拉片20成為自由,則拉片20於凸輪部23b接受來自停止爪體30之賦能力,故而以朝滑件本體10之嚙合口側倒下之方式而旋動。
此時,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在使拉片20與蓋體40之限制部45接觸而立起之狀態得以保持之情形時,如上所述由上翼板11之拉片接觸區域11m而支持拉片20並且於凹槽部11n上分離,且將第1接觸點5a及第2接觸點5b以上述特定之關係而配置。
因此,在自上述立起之狀態之拉片20鬆開手指時,施加至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力之平衡變差,例如即便拉片20或停止爪體30等上 產生稍許之尺寸誤差,亦會藉由拉片20受到來自停止爪體30之賦能力,而使拉片20之一部分落入至上翼板11表面之凹槽部11n中,從而可積極地促使拉片20之旋動,且可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有效地倒下。
尤其於本實施例1中,如此於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倒下時,可使於滑件本體10上支持拉片20之支持點自上翼板11之拉片接觸區域11m(主上表面)與拉片20之腿部22之前端之接觸點朝後方側(嚙合口側)順利地移動至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接觸點,從而可使拉片20朝倒下方向穩定地旋動。
而且,藉由拉片20朝嚙合口側倒下,而可使由拉片20之凸輪部23b而抬起之停止爪體30彈性恢復,可使該停止爪體30之停止爪部32進入至滑件本體10之鏈齒引導路中,故而可使滑件1之停止機構自動穩定地作動。
[實施例2]
圖7係表示本實施例2之滑件之滑件本體之立體圖,圖8係透視顯示有蓋體之一部分之滑件之俯視圖。又,圖9之(a)及(b)分別係圖8所示之IX(a)-IX(a)線及IX(b)-IX(b)線之剖面圖,圖10之(a)及(b)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剖面圖。再者,於圖9及圖10中,以一點鏈線表示拉片之安裝軸部之旋動中心之於前後方向之位置,又,省略蓋體之圖示。
於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中,上翼板11之拉片接觸區域11m係由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之一部分而構成,且非接觸區域(倒下促進部)包含凹槽部11n,相對於此,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上翼板51之拉片接觸區域及非接觸區域(倒下促進部)包含形成於上翼板51之下述之隆起部51n。
又,本實施例2之滑件2除與拉片接觸區域及非接觸區域(倒下促進部)相關之構成以外,係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實質上同樣地構 成。因此,於本實施例2中,主要對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對於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實質上相同構成之零件及構件,使用相同符號表示,藉此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2之滑件2包含:滑件本體50;於安裝軸部23上配置有凸輪部23b之拉片20;包含停止爪部32之停止爪體30;及固定於滑件本體50之大致T字形狀之蓋體40。又,滑件本體50包含:上下翼板51、52;連結上下翼板51、52之前端部間之引導柱53;自上翼板51之左右側緣部朝下翼板52而垂設之上凸緣部54;及配置於下翼板52之左右側緣部之突條部55。
上翼板51包含:壓緊並固定有蓋體40之前方固定柱51a及後方固定柱51b;可旋動地保持有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51c;收容槽51d,其配置於左右之拉片保持部51c間,收容並保持有停止爪體30;及爪體保持部51e,其配置於上翼板51之前端部收容槽51d之兩側。
於本實施例2之上翼板51上,於左右之拉片保持部51c之外側區域之一部分,沿滑件寬度方向配置有自上翼板51之平坦之主上表面隆起之左右一對隆起部51n。如圖9及圖10所示,該一對隆起部51n包含:自上翼板51之主上表面起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最高之頂部51p;及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自頂部51p朝嚙合口側逐漸降低之傾斜面部(或彎曲面部)51q。再者,於頂部51p之導入口側,形成有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相對於上翼板51之主上表面而變高之階差。
於該情形時,如圖10所示,於隆起部51n之傾斜面部51q之一部分區域,在使拉片20旋動至抵接於蓋體40為止而立起時,形成有使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抵接而支持拉片20之拉片接觸區域。此時,拉片接觸區域係以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高於左右之拉片保持部51c之載置部51i而構成。
又,於較形成有該拉片接觸區域之部分更靠嚙合口側,設置有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該拉片接觸區域之非接觸區域。為了促使立起之拉片20朝嚙合口側倒下,該非接觸區域之構成為,相對於拉片接觸區域之形成部分而與嚙合口側鄰接而配置,且在使拉片20立起時與該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分離而不接觸。該本實施例2之非接觸區域成為在使拉片20立起時與該拉片20之前端分離、且促使該拉片20倒下之倒下促進部。
如圖9所示,包含具有此種拉片接觸區域及非接觸區域之滑件本體50之本實施例2之滑件2例如係以如下方式而構成:在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倒下之狀態時,使配置於停止爪體30之一端部之停止爪部32進出於滑件本體50之鏈齒引導路。
又,以手指抓持拉片20之抓捏部21,且以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為中心而使該拉片20以立起之方式旋動,藉此,拉片20之凸輪部23b亦旋動而使其朝向改變,同時藉由該凸輪部23b而抵抗停止爪體30之賦能力以使該停止爪體30逐漸抬起,使停止爪部32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藉此,可使滑件2相對於鏈帶之鏈齒排而順利地滑動。
進而,如圖10所示,在使拉片20以相對於上翼板5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成為約90°之方式而旋動時,設置於拉片20之腿部22之抵接部25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寬幅部41之後壁部),故而可阻止拉片20朝導入口側以外進行旋動,可使拉片20相對於滑件本體50而以立起之狀態靜止。
又,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具有非圓形剖面,並且將隆起部51n之拉片接觸區域之高度位置設定為高於拉片保持部51c之載置部51i。因此,在對拉片20進行旋動操作而使其立起時,於滑件本體50上支持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支持點(滑件本體50之隆起部51n與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接觸點)朝前方側(導入口側)移 動,並且使拉片20之安裝腿部22藉由隆起部51n之傾斜面部51q而逐漸抬起。
因此,在使拉片20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而立起時,由隆起部51n之拉片接觸區域而支持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與此同時,該安裝軸部23成為自拉片保持部51c之載置部51i浮起之狀態。又,在配置於拉片接觸區域之嚙合口側之傾斜面部51q(非接觸區域)上,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與隆起部51n成為相互分離之狀態。再者,關於隆起部51n之拉片接觸區域之高度位置,亦可不必設定為高於拉片保持部51c之載置部51i,藉由使拉片20之腿部前端較下表面側更朝上表面側突出,而可期待與本實施例2相同之效果。
又,此時,將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20、與隆起部51n之拉片接觸區域接觸之部分設為第1接觸點5a(參照圖10之(b)),且將拉片20之凸輪部23b與停止爪體30接觸之部分設為第2接觸點5b之情形(參照圖10之(a)),於滑件滑動方向(前後方向)上,將第1接觸點5a配置於較拉片2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導入口側。又,將第2接觸點5b配置於較拉片2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嚙合口側。而且,自側面側觀察滑件2時,連結上述第1接觸點5a與上述第2接觸點5b之直線成為朝導入口側之方向向下傾斜之狀態。
其後,若自拉片20被手指抓持住並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而立起之狀態,將手指自拉片20鬆開而使拉片20成為自由,則拉片20於凸輪部23b上受到來自停止爪體30之賦能力,故而以朝嚙合口側倒下之方式而旋動。
此時,於本實施例2之滑件2中,在使拉片20與蓋體40之限制部45接觸而立起之狀態得以保持之情形時,由隆起部51n之拉片接觸區域而支持拉片20,並且在與拉片接觸區域之嚙合口側鄰接之傾斜面部51q(非接觸區域)分離。進而,將第1接觸點5a及第2接觸點5b以上述 特定之關係而配置。
因此,藉由自立起之狀態之拉片20鬆開手指,而導致施加至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力之平衡變差,從而可順利地促使拉片20之旋動而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有效地倒下。尤其於本實施例2中,在使拉片20朝嚙合口側倒下時,可一面使於滑件本體50上支持拉片20之安裝軸部23之支持點朝後方側(嚙合口側)順利地移動,一面使拉片20朝倒下方向穩定地旋動。
而且,藉由拉片20朝嚙合口側倒下,而可使由拉片20之凸輪部23b而抬起之停止爪體30彈性恢復,可使該停止爪體30之停止爪部32進入至滑件本體50之鏈齒引導路中,故而可使滑件2之停止機構自動穩定地作動。
[實施例3]
圖11係表示本實施例3之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圖12係該滑件之俯視圖。圖13係圖12所示之XIII-XIII線之剖面圖,圖14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剖面圖。再者,於圖13及圖14中,以一點鏈線表示拉片之安裝軸部之旋動中心之於前後方向之位置。
於本實施例3之滑件3中,未將配置於上述之實施例1或實施例2之滑件1、2之拉片保持部11c、51c設置於本實施例3之上翼板61,而係將拉片70之安裝軸部73保持於滑件本體60之上翼板61與蓋體90之間之類型之滑件。以下,對本實施例3之滑件3具體地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3之滑件3包含:滑件本體60;可旋動地配置於滑件本體60之拉片70;包含停止爪部82之停止爪體80;及固定於滑件本體60之蓋體90。
滑件本體60包含:上翼板61;與上翼板61分離且平行地配置之下翼板62;連結上下翼板61、62之前端部(導入口側端部)間之引導柱63;自上翼板61之左右側緣部朝下翼板62垂設之上凸緣部64;及沿下 翼板62之左右側緣部而配置之突條部65。於該滑件本體60之前端部,將引導柱63夾持於中間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於滑件本體60之後端部形成有嚙合口。又,於上下翼板61、62之間,形成有使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
於本實施例3之上翼板61之上表面側配置有:平坦之第1主上表面,其配置於導入口側;平坦之第2主上表面,其配置於嚙合口側,且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第1主上表面;及傾斜面(或彎曲面)61n,其自第1主上表面朝第2主上表面而向下傾斜。
於上翼板61之上表面,豎立設置有裝配固定有蓋體90之前方固定柱61a及後方固定柱61b,於前方固定柱61a及後方固定柱61b之間,插入有拉片70之下述之安裝軸部73。於前方固定柱61a之前端部之左右側面、及後方固定柱61b之後端部之左右側面,分別形成有嵌入孔部61f,其係於壓緊並固定蓋體90時,藉由塑性變形而用以嵌入蓋體90之凹陷之部分(內壁面側之突出部)。於前方固定柱61a之上表面,突設有卡止停止爪體80之卡止突起61c。
又,於上翼板61之上表面,配置有自後方固定柱61b朝前方延伸設置之左右一對縱壁部61d。左右之縱壁部61d形成為使自上翼板61之上表面起之高度尺寸低於後方固定柱61b。於左右之縱壁部61d之前端部,配置有連結左右之縱壁部61d間之連結壁部61e,於該連結壁部61e之前方側,配置有藉由左右之縱壁部61d與連結壁部61e而劃分形成之凸輪收容部61g。
進而,於由後方固定柱61b、左右之縱壁部61d、及連結壁部61e包圍之部分,形成有自上翼板61之上表面側朝鏈齒引導路而於上下方向貫通之爪孔,於該爪孔中,插通有停止爪體80之下述之停止爪部82。又,於滑件本體60之前端部,形成有使自下述之蓋體90之前壁部垂設之舌片部插入之插入段部。
於本實施例3之上翼板61,第1主上表面之一部分沿滑件寬度方向而形成有在使拉片70如下所述旋動至抵接於蓋體90為止而立起時,使拉片70之下述之左右一對腿部72之前端抵接而支持拉片70之拉片接觸區域61m。
又,將與該拉片接觸區域61m之嚙合口側鄰接、且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第1主上表面之上述之傾斜面61n作為階差面而遍及滑件寬度方向之整體而配置。該階差面(傾斜面61n)之構成為,在使拉片70立起時,作為與該拉片70不接觸之非接觸區域,而與拉片70之腿部72之前端分離。該本實施例3之非接觸區域成為在使拉片70立起時與該拉片70之腿部72之前端分離、且促使該拉片20倒下之倒下促進部。
拉片70包含:抓捏部71;自抓捏部71延伸設置之左右一對腿部72;及橫架於左右之腿部72之前端部間之安裝軸部73;且由抓捏部71、左右之腿部72、及安裝軸部73包圍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狀之拉片開口部74。
該拉片70之安裝軸部73包含:軸本體部73a;配置於軸本體部73a之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之凸輪部73b;及於軸本體部73a之左右兩端部朝拉片開口部74伸出之左右之抵接部73c。
於該情形時,將安裝軸部73之軸本體部73a之部分藉由上翼板61與蓋體90而保持。將左右之抵接部73c配置於拉片開口部74之軸本體部73a側之左右之內角側,且在使拉片70立起時抵接於蓋體90之下述之限制部95。於凸輪部73b之前端部,形成有彎曲面狀之凸輪面,其抵接於停止爪體80,且在使拉片70旋動至立起狀態為止時,可將停止爪體80朝上方抬起至使停止爪部82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之高度為止。
停止爪體80包含:以橫跨拉片70之凸輪部73b之方式而配置之爪體本體部81;自爪體本體部81之後端垂設之停止爪部82;配置於爪體本體部81之前端部之鉤部83;及自爪體本體部81之後方側之彎曲部朝 上方分支而延伸設置之彈性片部84;該停止爪體80可彈性變形地構成。
於停止爪體80之爪體本體部81之前端部,形成有使設置於前方固定柱61a之上表面之卡止突起61c插入之爪體開口部85。該停止爪體80係在使該停止爪體80之爪體本體部81與拉片70之凸輪部73b接觸、並且使爪體開口部85卡止於前方固定柱61a之卡止突起61c之狀態下安裝於滑件本體60。
蓋體90包含:大致長方形狀之頂棚部91;自頂棚部91之側緣部垂設之左右之側壁部92;及自頂棚部91之前後端部垂設之前壁部及後壁部93;於前壁部之下端垂設有插入至滑件本體60之插入段部中之未圖示之舌片部。於頂棚部91之背面(內表面),形成有收容停止爪體80之彈性片部84之未圖示之收容槽部。
於蓋體90之左右之側壁部92,形成有自下端緣朝頂棚部91以大致U字狀而開口之罩開口部94。於該罩開口部94內收容有拉片70之安裝軸部73(尤其收容有安裝軸部73之軸本體部73a及抵接部73c)。又,於罩開口部94之上端部,配置有用以限制拉片70之軸本體部73a之位置之薄片狀之限制片部96。
於該情形時,將左右之側壁部92之朝向罩開口部94之周面中之配置於前方側之前表面部分作為使拉片70之抵接部73c抵接而限制拉片70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95而構成。即,對本實施例3之滑件3而言,可使拉片70在自朝滑件本體60之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至拉片70之抵接部73c抵接於蓋體90之限制部95之立起狀態為止之範圍內旋動。
其次,對組裝包含如上所述之構成零件之本實施例3之滑件3之順序進行說明。
首先,將拉片70之安裝軸部73相對於滑件本體60而插入至滑件 本體60之前方固定柱61a與後方固定柱61b之間以載置拉片70,進而,將停止爪體80相對於載置有該拉片70之滑件本體60而配置於特定之位置上。此時,以如下方式而配置停止爪體80:使停止爪體80之爪體本體部81橫跨拉片70之凸輪部73b,並且使前方固定柱61a之卡止突起61c卡止於爪體開口部85,且使停止爪體80之停止爪部82經由滑件本體60之爪孔而進入至鏈齒引導路內。
其次,於配置有停止爪體80之滑件本體60覆蓋蓋體90。此時,以將設置於蓋體90之前端部之未圖示之舌片部插入至滑件本體60之插入段部中、且將後方固定柱61b收容於蓋體90之內部之方式而進行蓋體90之位置對準,將蓋體90覆蓋於滑件本體60。藉此,停止爪體80被蓋體90覆蓋,並且拉片70之安裝軸部73被收容於蓋體90之罩開口部94內。
在將蓋體90覆蓋於滑件本體60之後,將與形成於前方固定柱61a及後方固定柱61b之嵌入孔部61f對應之蓋體90之側壁部92之一部分自外側朝滑件寬度方向之內側局部地按壓而使其塑性變形。藉此,朝蓋體90之內側突出之部分分別嵌著於前方固定柱61a及後方固定柱61b之嵌入孔部61f中,故而將蓋體90固定於滑件本體60之前方固定柱61a及後方固定柱61b上。
藉由如此將蓋體90固定於滑件本體60,而組裝出將拉片70旋動自如地安裝於滑件本體60之本實施例3之滑件3。
如圖12及圖13所示,組裝而成之本實施例3之滑件3係以如下方式而構成:在使拉片70朝嚙合口側傾倒之狀態時,使停止爪體80之停止爪部82進出於滑件本體60之鏈齒引導路。
又,以手指抓持拉片70之抓捏部71,且以拉片70之安裝軸部73為中心而使該拉片70以立起之方式旋動,藉此,由拉片70之凸輪部73b而將停止爪體80逐漸抬起且使停止爪部82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 藉此,可使滑件3相對於鏈帶之鏈齒排而順利地滑動。
進而,如圖14所示,在使拉片70以相對於上翼板6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成為約90°之方式而旋動時,設置於拉片70之抵接部73c抵接於蓋體90之限制部95,故而可阻拉片70朝導入口側以外進行旋動,可使拉片70相對於滑件本體60而以立起之狀態靜止。
此時,由上翼板61之第1主上表面之一部分即拉片接觸區域61m而支持拉片70之腿部72之前端,並且在配置於拉片接觸區域61m之嚙合口側之傾斜面61n(非接觸區域)上,上翼板61與拉片70之腿部72之前端成為相互分離之狀態。
又,將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70與第1主上表面之拉片接觸區域61m接觸之部分設為第1接觸點,且將拉片70之凸輪部73b與停止爪體80接觸之部分設為第2接觸點,該情形時,於滑件滑動方向(前後方向)上,將第1接觸點配置於較拉片7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導入口側。又,將第2接觸點配置於較拉片7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嚙合口側。而且,自側面側觀察滑件3時,連結上述第1接觸點與上述第2接觸點之直線成為朝導入口側之方向向下傾斜之狀態。
其後,若自拉片70被手指抓持住並抵接於蓋體90之限制部95而立起之狀態,將手指自拉片70鬆開而使拉片70成為自由,則拉片70於凸輪部73b上受到由停止爪體80之彈性而產生之賦能力,故而以朝嚙合口側倒下之方式而旋動。
此時,本實施例3之滑件3中,由第1主上表面之拉片接觸區域61m而支持立起狀態之拉片70並且於傾斜面61n(非接觸區域)上分離,且將上述第1接觸點及第2接觸點以特定之關係而配置,故而藉由自拉片70鬆開手指,而導致施加至拉片70之安裝軸部73之力之平衡變差。其結果為,可順利地促使拉片70之旋動而使拉片70朝嚙合口有效地倒下。
而且,藉由拉片70朝嚙合口側倒下,而可使由拉片70之凸輪部73b而抬起之停止爪體80彈性恢復,可使該停止爪體80之停止爪部82進入至滑件本體60之鏈齒引導路中,故而可使滑件3之停止機構自動穩定地作動。
[實施例4]
圖15係表示本實施例4之滑件分解之狀態之分解立體圖。圖16及圖17係拉片處於立起狀態之滑件之寬度方向中心部之要部剖面圖、及拉片之腿部之位置之要部剖面圖。再者,圖16及圖17中,以一點鏈線表示拉片之安裝軸部之旋動中心之於前後方向之位置。又,於圖16中,省略蓋體之圖示,於圖17中,以二點鏈線表示蓋體。
於本實施例4中,主要對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不同之構成進行說明,對於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之零件及構件,使用相同符號表示,藉此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4之滑件4包含:滑件本體150;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163之拉片160;包含停止爪部32之停止爪體30;及固定於滑件本體150之蓋體40。該情形時,停止爪體30及蓋體40係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之停止爪體30及蓋體40同樣地構成。
本實施例4之滑件本體150包含:上下翼板151、12;連結上下翼板151、12之前端部間之引導柱13;自上翼板151之左右側緣部朝下翼板12而垂設之上凸緣部14;及配置於下翼板12之左右側緣部之突條部15。
該滑件本體150於上翼板151之上表面,未設置如上述實施例1之凹槽部11n,除此之外,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本體10同樣地構成。即,於本實施例4之滑件本體150之上翼板151上,較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更靠寬度方向外側之區域之上表面形成為平坦面。
本實施例4之拉片160包含:抓捏部161;自抓捏部161延伸設置 之左右一對腿部162;橫架於左右之腿部162之前端部間之安裝軸部163;及自左右之腿部162之前端進而朝腿部162之延伸設置方向突出之凸部166。
又,於該拉片160上,由抓捏部161、左右之腿部162、及安裝軸部163包圍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狀之拉片開口部164。於左右之腿部162之靠前端部之部分,在使拉片160朝嚙合口側倒下時成為上表面側之面,以鼓起成山狀之方式配置有在使拉片160立起時抵接於蓋體40之抵接部165。
拉片160之安裝軸部163包含:具有非圓形剖面之柱狀之軸本體部163a;及凸輪部163b,其配置於安裝軸部163之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且停止爪體30與其抵接。凸輪部163b具有在使拉片160自倒下狀態至立起狀態為止之旋動範圍內旋動時,可使停止爪體30於上下方向揺動之大致扇形狀之剖面,並且包含於拉片160為倒下狀態時載置有停止爪體30之爪體本體部31之爪體載置面。
拉片160之凸部166係於左右之腿部162之前端面突設於拉片160朝嚙合口側倒下時成為上方之側之端部(上端部)上。又,將凸部166之前端面(頂面)平坦地形成,且如下所述,在使拉片160相對於上翼板151而以大致90°立起時,可使凸部166之前端面穩定地抵接於上翼板151之主上表面(參照圖17)。
具有此種滑件本體150及拉片160之本實施例4之滑件4係以如下方式而構成:在使拉片160朝嚙合口側傾倒之狀態時,使停止爪體30之停止爪部32進出於滑件本體150之鏈齒引導路。
又,以手指抓持拉片160之抓捏部161,且以拉片160之安裝軸部163為中心而使該拉片160以立起之方式旋動,藉此,由拉片160之凸輪部163b而將停止爪體30逐漸抬起且使停止爪部32自鏈齒引導路中退出。藉此,可使滑件4相對於鏈帶之鏈齒排而順利地滑動。
進而,如圖16及圖17所示,在使拉片160以相對於上翼板15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成為約90°之方式而旋動時,設置於拉片160之抵接部165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故而可阻止拉片160朝導入口側以外進行旋動,可使拉片160相對於滑件本體150而以立起之狀態靜止。
此時,自拉片160之腿部162之前端突出之凸部166抵接於上翼板151之平坦之主上表面,由上翼板151之主上表面之一部分(拉片接觸區域)支持拉片160,並且在較拉片160之凸部166與上翼板151之主上表面接觸之部分更靠嚙合口側,形成有拉片160之腿部162之前端與上翼板151之主上表面相互分離之非接觸區域(倒下促進部)。又,此時,藉由拉片160之凸部166抵接於上翼板151,而將該拉片160之安裝軸部163自滑件本體150之左右之拉片保持部11c之載置部11i朝上方以分離之方式抬起。
進而,此時,將處於立起狀態之拉片160與上翼板151之主上表面接觸之部分設為第1接觸點5a,且將拉片160之凸輪部163b與停止爪體30之爪體本體部31接觸之部分設為第2接觸點5b,該情形時,於滑件滑動方向(前後方向)上,將第1接觸點5a配置於較拉片16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導入口側。又,將第2接觸點5b配置於較拉片16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逝嚙合口側。而且,自側面側觀察滑件4時,連結第1接觸點5a與第2接觸點5b之直線成為朝導入口側之方向向下傾斜之狀態。
其後,若自拉片160被手指抓持住並抵接於蓋體40之限制部45而立起之狀態,將手指自拉片160鬆開而使拉片160成為自由,則拉片160於凸輪部163b上受到由停止爪體30之彈性而產生之賦能力,故而以朝嚙合口側倒下之方式而旋動。
此時,於本實施例4之滑件4中,於拉片160之立起狀態得以保持之情形時,由拉片160之凸部166之前端面與上翼板151之主上表面接觸之拉片接觸區域而支持拉片160,並且於該拉片接觸區域之嚙合口 側之非接觸區域拉片160與上翼板151之主上表面相互分離。進而,將拉片160之第1接觸點5a及第2接觸點5b以如上所述之特定之關係而配置。
因此,在自拉片160鬆開手指時,施加至拉片160之安裝軸部163之力之平衡變差,故而拉片160受到來自停止爪體30之賦能力,藉此可積極地促使拉片160之旋動,使拉片160朝嚙合口側有效地倒下。
而且,藉由拉片160朝嚙合口側倒下,而可使由拉片160之凸輪部163b而抬起之停止爪體30彈性恢復,可使該停止爪體30之停止爪部32進入至滑件本體150之鏈齒引導路中,故而可使滑件4之停止機構自動穩定地作動。
1‧‧‧滑件
10‧‧‧滑件本體
11‧‧‧上翼板
12‧‧‧下翼板
13‧‧‧引導柱
14‧‧‧上凸緣部
15‧‧‧突條部
20‧‧‧拉片
21‧‧‧抓捏部
22‧‧‧腿部
25‧‧‧抵接部
40‧‧‧蓋體
41‧‧‧寬幅部
42‧‧‧窄幅部
45‧‧‧限制部(旋動阻止部)

Claims (12)

  1. 一種拉鏈用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具有停止裝置之拉鏈用滑件(1、2、3),且包含:滑件本體(10、50、60),其以引導柱(13、53、63)連結下翼板(12、52、62)與包含爪孔(11k)之上翼板(11、51、61),於上述上下翼板(11、12、51、52、61、62)間配置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且包含於上述鏈齒引導路之一端側開口之嚙合口及於另一端側開口之左右之導入口;拉片(20、70),其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23、73);停止爪體(30、80),其包含可經由上述爪孔(11k)而進入至上述鏈齒引導路之停止爪部(32、82),並且具有彈性;及蓋體(40、90),其固定於上述上翼板(11、51、61);上述停止爪體(30、80)係橫跨上述拉片(20、70)之上述安裝軸部(23、73)而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50、60)上,上述蓋體(40、90)或上述滑件本體(10、50、60)係包含使上述拉片(20、70)之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該拉片(20、70)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45、95),上述拉片(20、70)係可在朝上述滑件本體(10、50、60)之上述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與抵接於上述限制部(45、95)而立起之立起狀態之間旋動地配置,上述拉片(20、70)之上述安裝軸部(23、73)係包含凸輪部(23b、73b),該凸輪部(23b、73b)藉由上述拉片(20、70)之操作而使上述停止爪體(30、80)揺動,從而使上述停止爪部(32、82)相對於上述鏈齒引導路而進退,上述凸輪部(23b、73b)係自上述停止爪體(30、80)接受使上述拉片(20、70)倒下之方向之賦能力,且於上述上翼板(11、51、61)之上表面,配置有使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20、70)接觸而對其支持之拉片接觸區域(11m、61m),並且於較上述拉片接觸區域(11m、61m)更靠上述嚙合口 側配置使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20、70)不接觸之非接觸區域,上述非接觸區域係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上述拉片接觸區域(11m、61m)而形成。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滑件,其中上述拉片接觸區域(11m、61m)及上述非接觸區域係相互鄰接配置而成。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用滑件,其中於滑件滑動方向,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20、70)與上述拉片接觸區域(11m、61m)接觸之第1接觸點(5a)配置於較上述拉片(20、7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導入口側,且上述凸輪部(23b、73b)與上述停止爪體(30、80)接觸之第2接觸點(5b)配置於較上述拉片(20、7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嚙合口側。
  4. 如請求項3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1、2、3)時,連結上述第1接觸點(5a)與上述第2接觸點(5b)之直線係朝上述導入口側向下傾斜而成。
  5.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用滑件,其中上述上翼板(11)沿滑件寬度方向包含相對於該上翼板(11)之主上表面而凹設之凹槽部(11n),上述拉片接觸區域(11m)包含上述上翼板(11)之上述主上表面之一部分,上述非接觸區域包含上述凹槽部(11n)而成。
  6.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用滑件,其中上述上翼板(51)沿滑件寬度方向包含相對於該上翼板(51)之主上表面而隆起之隆起部(51n),上述隆起部(51n)包含: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最高之頂部(51p);及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自上述頂部(51p)朝上述嚙合口側逐漸降低之傾斜面部(51q)或彎曲面部;且上述拉片接觸區域包含上述隆起部(51n)之上述頂部(51p)、或 上述傾斜面部(51q)或彎曲面部而成。
  7.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用滑件,其中上述上翼板(61)包含:第1主上表面,其配置於上述導入口側;第2主上表面,其配置於上述嚙合口側,且使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低於上述第1主上表面;及階差面(61n),其自上述第1主上表面朝上述第2主上表面下降;上述拉片接觸區域(61m)包含上述第1主上表面、或上述階差面(61n)而成。
  8. 一種拉鏈用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具有停止裝置之拉鏈用滑件(1、2、3、4),且包含:滑件本體(10、50、60、150),其以引導柱(13、53、63)連結下翼板(12、52、62)與包含爪孔(11k)之上翼板(11、51、61、151),於上述上下翼板(11、12、51、52、61、62、151)間配置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且包含於上述鏈齒引導路之一端側開口之嚙合口及於另一端側開口之左右之導入口;拉片(20、70、160),其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23、73、163);停止爪體(30、80),其包含可經由上述爪孔(11k)而進入至上述鏈齒引導路之停止爪部(32、82),並且具有彈性;及蓋體(40、90),其固定於上述上翼板(11、51、61、151);上述停止爪體(30、80)係橫跨上述拉片(20、70、160)之上述安裝軸部(23、73、163)而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50、60、150),上述蓋體(40、90)或上述滑件本體(10、50、60、150)係包含使上述拉片(20、70、160)之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該拉片(20、70、160)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45、95),上述拉片(20、70、160)係可在朝上述滑件本體(10、50、60、150)之上述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與抵接於上述限制部(45、95)而立起之立起狀態之間旋動地配置,上述拉片(20、70、160)之上述安裝軸部(23、73、163)係包含凸輪部(23b、73b、163b),該凸輪部(23b、73b、163b)藉由上 述拉片(20、70、160)之操作而使上述停止爪體(30、80)揺動,從而使上述停止爪部(32、82)相對於上述鏈齒引導路而進退,上述凸輪部(23b、73b、163b)係自上述停止爪體(30、80)接受使上述拉片(20、70、160)倒下之方向之賦能力,且於滑件滑動方向,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20、70、160)與上述上翼板(11、51、61、151)之上表面接觸之第1接觸點(5a)配置於較上述拉片(20、70、16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導入口側,且上述凸輪部(23b、73b、163b)與上述停止爪體(30、80)接觸之第2接觸點(5b)配置於較上述拉片(20、70、160)之旋動中心位置更靠上述嚙合口側。
  9. 如請求項8之拉鏈用滑件,其中自側面側觀察上述滑件(1、2、3、4)時,連結上述第1接觸點(5a)與上述第2接觸點(5b)之直線朝上述導入口側而向下傾斜,上述上翼板(11、51、61、151)與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20、70、160)係在較上述第1接觸點(5a)更靠上述嚙合口側之區域相互分離,於使上述拉片(20、70、160)自上述立起狀態倒下之期間,上述滑件本體(10、50、60、150)之支持上述拉片(20、70、160)之支持點之位置朝上述嚙合口側移動。
  10. 如請求項1至2、8至9中任一項之拉鏈用滑件,其中於上述上翼板(11、51、151),豎立設置有可旋動地保持上述拉片(20、160)之上述安裝軸部(23、163)之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11c、51c),各拉片保持部(11c、51c)包含:一對前後柱部(11g、11h);及載置部(11i),其配置於上述前後柱部(11g、11h)間,載置上述拉片(20、70、160)之上述安裝軸部(23、73、163),上述拉片(20、160)之上述安裝軸部(23、163)係於上述倒下狀 態時與上述載置部(11i)接觸,於上述立起狀態時自上述載置部(11i)分離。
  11. 如請求項10之拉鏈用滑件,其中上述載置部(11i)包含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最低之底部(11j),上述底部(11j)係配置於較上述前後柱部(11g、11h)間之中間位置更靠上述嚙合口側,上述載置部(11i)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係自上述底部(11j)朝上述導入口側逐漸變高。
  12. 一種拉鏈用滑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具有停止裝置之拉鏈用滑件(1、2),且包含:滑件本體(10、50),其以引導柱(13、53)連結下翼板(12、52)與包含爪孔(11k)之上翼板(11、51),於上述上下翼板(11、12、51、52)間配置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且包含於上述鏈齒引導路之一端側開口之嚙合口及於另一端側開口之左右之導入口;拉片(20),其於一端部包含安裝軸部(23);停止爪體(30),其包含可經由上述爪孔(11k)而進入至上述鏈齒引導路之停止爪部(32),並且具有彈性;及蓋體(40),其固定於上述上翼板(11、51);於上述上翼板(11、51),豎立設置有可旋動地保持上述拉片(20)之上述安裝軸部(23)之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11c、51c),上述停止爪體(30)係橫跨上述拉片(20)之上述安裝軸部(23)而安裝於上述滑件本體(10、50),上述蓋體(40)或上述滑件本體(10、50)係包含使上述拉片(20)之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該拉片(20)之旋動範圍之限制部(45),上述拉片(20)係可在朝上述滑件本體(10、50)之上述嚙合口側倒下之倒下狀態、與抵接於上述限制部(45)而立起之立起狀態之間旋動地配置,上述拉片(20)之上述安裝軸部(23)係包含凸輪部(23b),該凸輪部(23b)藉由上述拉片(20)之操作而使上述停止爪體(30)揺動,從而使上述停止爪 部(32)相對於上述鏈齒引導路而進退,上述凸輪部(23b)係自上述停止爪體(30)接受使上述拉片(20)倒下之方向之賦能力,且於上述上翼板(11、51)之上表面,在較上述左右一對拉片保持部(11c、51c)更靠滑件寬度方向之外側且處於上述立起狀態之上述拉片之下方,具有使上述導入口側之上述上表面之滑件高度方向之位置高於上述嚙合口側之高低差。
TW102130907A 2012-10-22 2013-08-28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516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7261 WO2014064753A1 (ja) 2012-10-22 2012-10-22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6019A TW201416019A (zh) 2014-05-01
TWI516219B true TWI516219B (zh) 2016-01-11

Family

ID=50544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0907A TWI516219B (zh) 2012-10-22 2013-08-28 Zipper with the slid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54979B (zh)
TW (1) TWI516219B (zh)
WO (1) WO20140647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72692A1 (ja) * 2011-06-17 2012-12-2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6628591B2 (ja) * 2015-12-15 2020-01-08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US11678728B2 (en) 2016-11-23 2023-06-20 Zhejiang Weix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Zipper and garment having the same
CN206273167U (zh) * 2016-11-23 2017-06-23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及其拉链
CN108652142B (zh) 2018-06-15 2020-10-27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头及一种拉链
EP3669691A1 (en) * 2018-12-21 2020-06-24 Riri S.A.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TW202126214A (zh) * 2020-01-10 2021-07-16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3328A (en) * 1961-11-16 1964-05-19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Lock slider for zipper fasteners
JPS51126704U (zh) * 1975-03-24 1976-10-14
DE3342453A1 (de) * 1983-11-24 1985-06-05 Opti Patent-, Forschungs- Und Fabrikations-Ag, Riedern-Allmeind Reissverschlussschieber
JPH0761288B2 (ja) * 1990-04-12 1995-07-0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停止機構付きスライダー
TWM240858U (en) * 2003-08-08 2004-08-21 Chung Chwan Entpr Co Ltd Structure of zipper head with smooth-pulling function
US20050076481A1 (en) * 2003-10-10 2005-04-14 Lin Yu Pau Zipper with a smooth pull function
CN102665474B (zh) * 2009-12-25 2015-01-28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ES2729980T3 (es) * 2010-09-29 2019-11-07 Ykk Corp Cursor para cierre de cremaller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4979B (zh) 2017-06-23
WO2014064753A1 (ja) 2014-05-01
CN104754979A (zh) 2015-07-01
TW201416019A (zh)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6219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401043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526169B (zh) The slide fastener with
KR101065917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JP3459882B2 (ja) 物品取出装置
TW201300038A (zh) 拉鏈用滑件
US20090094804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ith automatic stopper
JP3909491B2 (ja)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EP1776889A1 (en) Slide fastener slider with automatic locking device
TWM544816U (zh) 拉鏈用拉頭
KR100355293B1 (ko) 록킹 메카니즘을 가진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TW201019867A (en) Slider adapted for use in slide fastener and to which pull tab can be attached and detached
TWI399183B (zh) A slide fastener with an automatic stop device
TWI433654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EP2698073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TWI459914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544880B (zh) The slide fastener with
TW201526820A (zh) 滑件
TW201332477A (zh) 拉鏈用拉片、拉鏈用滑件、及拉鏈
TW201311173A (zh) 拉鏈用滑件
JPH065513U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201946561A (zh) 拉鏈
TWI577304B (zh) Zipper slide
CN209547160U (zh) 一种活动盖帽自动头
TWI528914B (zh) With the slider of the stop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