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4979A - 拉链用拉头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拉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4979A
CN104754979A CN201280076537.5A CN201280076537A CN104754979A CN 104754979 A CN104754979 A CN 104754979A CN 201280076537 A CN201280076537 A CN 201280076537A CN 104754979 A CN104754979 A CN 104754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pulling
pull head
upper flange
corpus ungu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5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4979B (zh
Inventor
宫崎阳平
滨田嘉一
槻庆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54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4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4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49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A44B19/303Self-locking sliders, e.g. slider body provided with locking projection or groove, friction mean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拉头(1、2、3)的上翼板(11、51、61)配置有使立起状态的拉片(20、70)接触而对其支撑的拉片接触区域(11m、61m),且在较拉片接触区域(11m、61m)更靠啮合口侧配置有使立起状态的拉片(20、70)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该非接触区域是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拉片接触区域(11m、61m)而形成。由此,能够促使由停止爪体(30、80)的作用力所引起的拉片(20、70)的倒下,从而能够使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Description

拉链用拉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用拉头,尤其是涉及一种在不对拉头进行滑动操作时,能够使拉片朝拉头主体的啮合口侧自动地倒下,且能够保持拉片的倒下状态的拉链用拉头。
背景技术
以往,拉链安装在衣服或包等物品的开口部,通过使安装在该拉链的拉头沿链齿排滑动,而能够使左右的链齿排噛合或分离来对开口部进行开闭。拉链用的拉头一般包含:拉头主体;及拉片,能够相对于拉头主体旋动地被保持;且在拉头主体的上下翼板间,形成有对左右的链齿排进行导引的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
在此种拉链用拉头中,已知一种包含停止机构者,该停止机构在使拉头停止在拉链的链齿排上的任意位置时,使停止爪部突出至拉头主体的链齿导引路内,而使该停止爪部与链齿排的拉链链齿卡合,由此能够将拉头保持在链齿排的停止位置。
此外,在包含停止机构的拉头中已知一种拉头,其是在使拉头相对于链齿排而停止时,使拉片相对于拉头主体而朝啮合口侧或导入口侧自动地倒下,且能够保持该倒下状态。此种拉头的例揭示在日本专利特开平3-295502号公报(专利文献1)或国际公开第2012/042620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等中。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拉头包含:拉头主体;拉片,经由轴部而旋动自如地被轴支在拉头主体;停止爪体,在一端部包含爪部;第1弹簧构件,与停止爪体一体或分体地设置,且对停止爪体施力;及第2弹簧构件(铰链弹簧),对拉片施力而使其为倒下状态。
专利文献1的拉头主体包含:上下翼板;及导引柱,连结上下翼板的前端部间;在上下翼板间形成有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在上翼板形成有用以安装拉片的拉片安装部。拉片是通过使轴部插通于拉片的插通孔中,并且将该轴部安装在上翼板的拉片安装部而安装在拉头主体。此外,在拉片的一端部配置有抵接在停止爪体的凸轮部。
停止爪体能够在使爪部进入至链齿导引路的卡止位置、与使爪部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的非卡止位置之间摆动地配置在拉头主体。该停止爪体接受自第1弹簧构件朝卡止位置施加的作用力,此外,通过该停止爪体受到的作用力,也对拉片经由凸轮部而朝倒下状态施力。另一方面,在操作拉片时,停止爪体通过该拉片的凸轮部而抵抗第1弹簧构件的作用力,而被按压至非卡止位置,由此,能够使爪部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
进而,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中,将成为与第1弹簧构件不同的构件的第2弹簧构件以对拉片朝倒下状态施力的方式,配置在拉头主体及/或拉片。此种专利文献1的拉头例如在相对于链齿排而停止时,在停止爪体的爪部干扰拉链链齿而无法充分地进入至链齿导引路中的情形时,无法使停止爪体自第1弹簧构件接受的作用力作用在拉片,但能够通过第2弹簧构件而对拉片施力且使其以倒下状态而保持。由此,在拉片的非操作时能够防止拉片自由地振动,故而能够使拉片不易卡于其他物品,此外,也能够防止因拉片的晃动而导致制品的外观变差。
然而,专利文献1的拉头的构造复杂,此外,为能设置第2弹簧构件(铰链弹簧)而导致拉头大型化且重量较大,故而难以谋求小型化或轻量化。此外,拉头的组装作业复杂,故而自作业效率或制造成本的观点而言也存在有改善的余地。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拉头是以解决如上所述的专利文献1的拉头的课题为目的而以简化拉头构造的方式改良而成者。此处,关于专利文献2的拉头,一面参照图18及图19一面具体地进行说明。
专利文献2的拉头100包含:拉头主体110;拉片120,能够旋动地配置在拉头主体110;弹簧构件130,包含停止爪部131;及盖体140,固定在拉头主体110上。
拉头主体110包含:上下翼板111、112;及导引柱113,连结上下翼板111、112的前端部间。在该拉头主体110的前端,隔着导引柱113而配置有左右的导入口,在拉头主体110的后端配置有啮合口。在上下翼板111、112之间,形成有使左右的导入口与啮合口连通的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
在上翼板111的上表面的前端部与后端部,竖立设置有用以安装盖体140的前安装柱111a与后安装柱111b。在前安装柱111a与后安装柱111b之间,设置有供配置在拉片120的一端的安装轴部121插入的插入部111c。在拉片120的安装轴部121插入在该插入部111c中的状态下将盖体140固定在前安装柱111a及后安装柱111b,由此将拉片120的安装轴部121保持在上翼板111与盖体140之间。
此外,在上翼板111的前安装柱111a与后安装柱111b之间,配置有一对纵壁部111d以及连结纵壁部111d间的连结壁部111e。在由后安装柱111b、一对纵壁部111d、及连结壁部111e包围的部分,形成有能够插通弹簧构件130的停止爪部131的爪孔111f。在拉头主体110的前端部,形成有使盖体140的前壁部143的前端部分插入的插入阶梯部111g(参照图19)。
拉片120包含:平板状的抓捏部122;左右一对腿部123,自抓捏部122延伸设置;及安装轴部121,横架在一对腿部123的前端部间;且由抓捏部122、一对腿部123、及安装轴部121包围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拉片开口部124。
在安装轴部121的拉头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具有朝拉片开口部124突出的形态的凸轮部125。此外,在腿部123与安装轴部121的连结部分,配置有朝拉片开口部124伸出、且抵接在盖体140的左右的抵接部126。
弹簧构件130包含:主体部132,横跨拉片120的凸轮部125;停止爪部131,自主体部132的后端垂直设置;及弹性片部133,自主体部132的后方侧的弯曲部朝上方分支而延伸设置。
盖体140包含:大致长方形状的顶棚部141;左右的侧壁部142,自顶棚部141的侧缘部垂直设置;及前壁部143与后壁部144,自顶棚部141的前后端部垂直设置。在顶棚部141的背面(内表面),形成有收容弹簧构件130的弹性片部133的收容槽部145。
在该盖体140的左右的侧壁部142,形成有自下端缘朝顶棚部141开口的罩开口部146,在该罩开口部146内收容有拉片120的安装轴部121。该情形时,将左右的侧壁部142的朝向罩开口部146的周面中的配置在前方侧的前表面部分构成为限制部147,该限制部147使拉片120的抵接部126抵接于其而限制拉片120的旋动范围。
在组装包含如上所述的构件的专利文献2的拉头100的情形时,在拉头主体110的上翼板111的上表面,以使拉片120的安装轴部121插入至前后安装柱111a、111b间的方式而载置有拉片120。进而,在载置有拉片120的上翼板111配置有弹簧构件130。此时,弹簧构件130以使其主体部132横跨拉片120的凸轮部125并且与凸轮部125接触的方式配置。
其次,将盖体140安装在拉头主体110。此时,将盖体140以覆盖弹簧构件130的方式覆盖在上翼板111的特定位置之后,将盖体140的左右的侧壁部142的一部分朝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按压而使其塑性变形,由此将盖体140固定在拉头主体110的前后安装柱111a、111b。
此外,通过如此将盖体140固定在拉头主体110,而将拉片120相对于拉头主体110以安装轴部121为中心,在自朝拉头主体110的啮合口侧倒下的状态至抵接在盖体140的限制部147而立起的状态为止的范围内旋动自如地安装。
如果为此种专利文献2的拉头100,则例如与专利文献1的拉头相比能够简化拉头构造,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拉头100的组装作业。此外,能够使弹簧构件130的作用力作用在拉片120的凸轮部125,由此,例如在拉片120朝拉头主体110的啮合口侧倒下的状态下能够使弹簧构件130的停止爪部131进入至链齿导引路中而与拉链链齿卡合,且能够保持使拉头100相对于链齿排停止的状态。
此外,在操作拉片120而使其自倒下状态立起时,拉片120的凸轮部125抵抗弹簧构件130的弹性片部133的作用力而使弹簧构件130朝上方抬起,故而弹簧构件130的停止爪部131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因此,能够使拉头100沿链齿排顺利地滑动。
进而,专利文献2的拉头100中,拉片120的旋动范围通过盖体140的限制部147而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由此如图19所示,例如能够防止拉片120自某角度朝拉头主体110的导入口侧倒下。此外,在该情形时,能够使弹簧构件130抵接在拉片120的凸轮部125而施力,故而能够对拉片120以朝啮合口侧倒下的方式赋予作用力。
因此,例如拉链的使用者在拉头100的滑动操作后自拉片120的抓捏部122松开手指时,通过弹簧构件130的作用力而能够使拉片120自动地朝啮合口侧旋动而倒下,由此,弹簧构件130的停止爪部131进入至链齿导引路中而能够使停止机构自动地作动。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3-2955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042620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大量生产如上所述的专利文献2的拉头100的情形时,虽为极小的比例,但在所生产的拉头100中的若干个中仍会存在如下情况:即便自拉头100的拉片120松开手指,也不会使拉片120朝啮合口侧倒下,拉片120保持立起状态,从而包含弹簧构件130的停止爪部131的停止机构不会自动地作动。
作为如此般即便自拉片120松开手指拉片120也不会朝啮合口侧自动地倒下的原因,认为在大量生产拉头100的情形时,各拉头100的构成零件不能够避免地会产生因各自的加工精度所引起的尺寸误差,故而例如拉片120或弹簧构件130等零件的形状或大小会产生稍许偏差。
即,专利文献2的拉头100中,如图19所示,为了使弹簧构件130与拉片120的凸轮部125的接触点不偏离凸轮部125的凸轮面的范围,以盖体140的限制部147限制拉片120的旋动范围,由此,使拉片120的凸轮部125接受弹簧构件130的作用力。因此,在使用者自拉片120松开手指时,如上所述,因弹簧构件130的作用力而使拉片120朝啮合口侧倒下,使包含弹簧构件130的停止爪部131的停止机构自动地作动。
然而,如果因拉头100的大量生产而使拉片120或弹簧构件130等产生尺寸误差,则在所生产的拉头100中,在使拉片120抵接在盖体140的限制部147而立起时,由于在弹簧构件130和凸轮部125接触而施力的接触点(力点)、与上翼板111和拉片120接触而支撑的接触点(支点)之间起作用的力的关系、或各零件间的摩擦的关系等,即便自拉头100的拉片120松开手指,也不会使拉片120朝啮合口侧倒下而保持立起状态。其结果,妨碍包含弹簧构件130的停止爪部131的停止机构的作动,在非操作时允许拉头100自由地滑动。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以往的课题而完成者,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在自拉片松开手指时能够使拉片稳定地倒下,由此能够使停止机构自动地作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达成所述目的,通过本发明而提供的拉链用拉头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停止装置者,作为基本的构成而包含:拉头主体,以导引柱连结下翼板与包含爪孔的上翼板,在所述上下翼板间配置有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且包含在所述链齿导引路的一端侧开口的啮合口及在另一端侧开口的左右的导入口;拉片,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停止爪体,包含能够经由所述爪孔而进入至所述链齿导引路的停止爪部,并且具有弹性;及盖体,固定在所述上翼板;所述停止爪体跨过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而安装在所述拉头主体,所述盖体或所述拉头主体包含使所述拉片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拉片的旋动范围的限制部,所述拉片能够在朝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与抵接在所述限制部而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旋动地配置,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包含凸轮部,该凸轮部通过所述拉片的操作而使所述停止爪体摆动,从而使所述停止爪部相对于所述链齿导引路而进退,所述凸轮部自所述停止爪体接受使所述拉片倒下的方向的作用力,且在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配置有使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接触而对其支撑的拉片接触区域,并且在较所述拉片接触区域更靠所述啮合口侧配置使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所述非接触区域是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拉片接触区域而形成。
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中,优选为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及所述非接触区域相互邻接而配置。
此外,优选为在拉头滑动方向,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与所述拉片接触区域接触的第1接触点配置在较所述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导入口侧,且所述凸轮部与所述停止爪体接触的第2接触点配置在较所述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啮合口侧。
在该情形时,尤其优选为自侧面侧观察所述拉头时,连结所述第1接触点与所述第2接触点的直线朝所述导入口侧向下倾斜。
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中,优选为所述上翼板沿拉头宽度方向包含相对于该上翼板的主上表面而凹设的凹槽部,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包含所述上翼板的所述主上表面的一部分,所述非接触区域包含所述凹槽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也能够为如下,即所述上翼板沿拉头宽度方向包含相对于该上翼板的主上表面而隆起的隆起部,所述隆起部包含:顶部,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最高;及倾斜面部或弯曲面部,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自所述顶部朝所述啮合口侧逐渐降低;且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包含所述隆起部的所述顶部、或所述倾斜面部或弯曲面部。
进而,在本发明中也能够为如下,即所述上翼板包含:第1主上表面,配置在所述导入口侧;第2主上表面,配置在所述啮合口侧,且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第1主上表面;及级差面,自所述第1主上表面朝所述第2主上表面下降;且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包含述第1主上表面、或所述级差面。
此外,通过本发明而提供的拉链用拉头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停止装置者,作为基本的构成而包含:拉头主体,以导引柱连结下翼板与包含爪孔的上翼板,在所述上下翼板间配置有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且包含在所述链齿导引路的一端侧开口的啮合口及在另一端侧开口的左右的导入口;拉片,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停止爪体,包含能够经由所述爪孔而进入至所述链齿导引路中的停止爪部,并且具有弹性;及盖体,固定在所述上翼板;所述停止爪体跨过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而安装在所述拉头主体,所述盖体或所述拉头主体包含使所述拉片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拉片的旋动范围的限制部,所述拉片能够在朝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与抵接在所述限制部而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旋动地配置,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包含凸轮部,该凸轮部通过所述拉片的操作而使所述停止爪体摆动,从而使所述停止爪部相对于所述链齿导引路而进退,所述凸轮部自所述停止爪体接受使所述拉片倒下的方向的作用力,且在拉头滑动方向,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与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接触的第1接触点配置在较所述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导入口侧,且所述凸轮部与所述停止爪体接触的第2接触点配置在较所述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啮合口侧。
在该情形时,优选为自侧面侧观察所述拉头时,连结所述第1接触点与所述第2接触点的直线朝所述导入口侧向下倾斜,所述上翼板与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在较所述第1接触点更靠所述啮合口侧的区域相互分离,在使所述拉片自所述立起状态倒下的期间,所述拉头主体的支撑所述拉片的支撑点的位置朝所述啮合口侧移动。
此外,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优选为,在所述上翼板竖立设置有能够旋动地保持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的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各拉片保持部包含:一对前后柱部;及载置部,配置在所述前后柱部间,载置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在所述倒下状态时与所述载置部相接,且在所述立起状态时自所述载置部分离。
在该情形时,尤其优选为所述载置部包含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最低的底部,所述底部配置在较所述前后柱部间的中间位置更靠所述啮合口侧,使所述载置部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自所述底部朝所述导入口侧逐渐变高。
进而,通过本发明而提供的拉链用拉头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停止装置的拉链用拉头,作为基本的构成而包含:拉头主体,以导引柱连结下翼板与包含爪孔的上翼板;在所述上下翼板间配置有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且包含在所述链齿导引路的一端侧开口的啮合口及在另一端侧开口的左右的导入口;拉片,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停止爪体,包含能够经由所述爪孔而进入至所述链齿导引路的停止爪部,并且具有弹性;及盖体,固定在所述上翼板;且在所述上翼板竖立设置有能够旋动地保持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的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所述停止爪体跨过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而安装在所述拉头主体,所述盖体或所述拉头主体包含使所述拉片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拉片的旋动范围的限制部,所述拉片能够在朝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与抵接在所述限制部而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旋动地配置,所述拉片的所述安装轴部包含凸轮部,该凸轮部通过所述拉片的操作而使所述停止爪体摆动,从而使所述停止爪部相对于所述链齿导引路而进退,所述凸轮部自所述停止爪体接受使所述拉片倒下的方向的作用力,且在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在较所述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更靠拉头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使所述导入口侧的所述上表面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啮合口侧的高低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拉头中,如上所述,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上表面配置有:拉片接触区域,使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接触而对其支撑;及非接触区域(倒下促进部),使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不接触而促使由来自停止爪体的作用力所引起的拉片倒下;非接触区域是在较拉片接触区域更靠啮合口侧的范围,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拉片接触区域而形成。尤其在本发明中,拉片接触区域与非接触区域沿拉头宽度方向相互邻接而配置。
通过如此构成拉头,而在使拉片抵接在盖体或拉头主体的限制部而立起时,能够使拉片的一部分抵接在上翼板的上表面而由拉片接触区域支撑,与此同时,在位于拉片接触区域的啮合口侧的非接触区域,能够使拉片自上翼板的上表面分离而抬起。
因此,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成为自由时(例如使用者自拉头的拉片松开手指时),通过该拉片的凸轮部自停止爪体接受作用力,而使拉片的一部分落入(进入)至上翼板上表面的非接触区域中,从而能够使拉片朝倒下的方向积极地旋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拉头,即便因拉头的大量生产而导致拉片或停止爪体等的构成零件产生稍许的尺寸误差,在自拉头的拉片松开手指时也不会产生拉片的立起状态得以保持的状况,通过作用在拉片的凸轮部的停止爪体的作用力,而能够使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稳定地倒下。因此,使通过拉片的凸轮部而抬起且已弹性变形的停止爪体弹性恢复,以此能够使停止爪部进入至拉头主体的链齿导引路中,故而能够使拉头的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而且,此种本发明的拉头中,在拉头滑动方向,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与上翼板的拉片接触区域接触的第1接触点配置在较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导入口侧,与此同时,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的凸轮部与停止爪体接触的第2接触点配置在较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啮合口侧。进而,在该情形时,自侧面侧观察拉头时,第1及第2接触点具有连结第1接触点与第2接触点的直线朝导入口侧向下倾斜的关系。
拉片在立起状态时,该拉片的第1接触点与第2接触点具有如上所述的特定的关系,因此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成为自由时,该拉片的凸轮部自停止爪体受到作用力,从而能够使拉片更积极地朝啮合口侧倒下。
该本发明的拉头中,上翼板沿拉头宽度方向包含相对于该上翼板的主上表面而凹设的凹槽部。在该情形时,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包含上翼板的主上表面的一部分,所述非接触区域包含凹槽部。通过如此般在上翼板配置有凹槽部,而能够将本发明的拉片接触区域及非接触区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形成在上翼板的上表面,并且通过该非接触区域,而能够积极地促使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的倒下。
此外,本发明的拉头中,上翼板沿拉头宽度方向包含相对于该上翼板的主上表面而隆起的隆起部,该隆起部也能够包含:顶部;及倾斜面部或弯曲面部,自该顶部朝啮合口侧下降。在该情形时,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包含所述隆起部的顶部、或倾斜面部或弯曲面部。进而,在该情形时,所述非接触区域包含配置在较所述拉片接触区域更靠啮合口侧的倾斜面部或弯曲面部。通过如此般在上翼板配置有隆起部,也能够将本发明的拉片接触区域及非接触区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形成在上翼板的上表面,并且通过该非接触区域,而能够积极地促使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的倒下。
进而,在本发明的拉头中,上翼板也能够包含:第1主上表面,配置在导入口侧;第2主上表面,配置在啮合口侧,且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第1主上表面;及级差面,自第1主上表面朝第2主上表面下降。在该情形时,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包含上翼板的第1主上表面或级差面。进而,在该情形时,所述非接触区域包含配置在较所述拉片接触区域更靠啮合口侧的级差面。由此,也能够将本发明的拉片接触区域及非接触区域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形成在上翼板的上表面,并且通过该非接触区域,而能够积极地促使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的倒下。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拉头的特征在于,在拉头滑动方向,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与上翼板的拉片接触区域接触的第1接触点配置在较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导入口侧,与此同时,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的凸轮部与停止爪体接触的第2接触点配置在较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啮合口侧。
根据该本发明的拉头,将拉头滑动方向的第1接触点的位置与第2接触点的位置隔着拉片的旋动中心位置而配置,故而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成为自由时(例如使用者自拉头的拉片松开手指时),该拉片的凸轮部自停止爪体受到作用力,从而能够使该拉片以朝啮合口侧倒下的方式积极地旋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拉头,即便因拉头的大量生产而导致拉片或停止爪体等的构成零件产生稍许的尺寸误差,在自拉头的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松开手指时,也能够使该拉片稳定地倒下,由此,能够使拉头的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在该情形时,对本发明的拉头而言,自侧面侧观察该拉头时,连结第1接触点与第2接触点的直线朝导入口侧而向下倾斜,并且上翼板与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在较第1接触点更靠啮合口侧的区域相互分离。进而,本发明的拉头具有如下构造:在使拉片自立起状态倒下的期间,拉头主体上的支撑拉片的支撑点的位置朝啮合口侧移动。
通过具有此种构成,而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成为自由时,该拉片的凸轮部自停止爪体受到作用力,以使拉片的一部分落入(进入)至较第1接触点更靠倒下方向侧的区域的方式使拉片更积极地旋动,从而能够使拉片朝啮合口侧稳定地倒下。
此外,本发明的拉头中,将能够旋动地保持有拉片的安装轴部的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竖立设置在上翼板,各拉片保持部包含:一对前后柱部;及载置部,配置在前后柱部间,载置拉片的安装轴部。此外,拉片的安装轴部相对于该拉片保持部而配置为在倒下状态时与载置部接触、且在立起状态时自载置部分离。通过如此般构成拉头,而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通过停止爪体的作用力而倒下时,能够使该拉片更容易倒下。
在该情形时,拉片保持部的载置部包含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最低的底部。此外,将该底部配置在较前后柱部间的中间位置更偏向倒下方向侧,且使载置部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自底部朝非倒下方向的侧逐渐变高。
由此,在使拉片自倒下状态旋动至立起状态为止时,能够一面使拉片的安装轴部沿拉片保持部的载置部的内表面移动,一面使拉片的一部分抵接在上翼板的一部分(拉片接触区域)而受到支撑。因此,在使用者以使拉片立起的方式进行旋动操作时,拉头主体上支撑拉片的支撑点的位置即便朝导入口侧移动,也能够使拉片顺利地立起而不会在拉片的操作中赋予不适感。
此外,即便在使用者将拉片旋动操作至立起状态的中途自拉片松开手指时,由于使载置部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自底部朝非倒下方向的侧逐渐变高,故而通过拉片的凸轮部自停止爪体受到作用力,也能够使拉片的安装轴部朝载置部的底部顺利地移动。因此,拉片的安装轴部不会卡在拉片保持部的载置部,能够使拉片稳定地倒下。
本发明的拉头的特征在于:在上翼板的上表面,在较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更靠拉头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使导入口侧的上表面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高于啮合口侧的高低差。
根据此种本发明的拉头,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成为自由时,该拉片的凸轮部自停止爪体接受作用力,并且巧妙地利用设置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的高低差,由此能够使拉片以朝啮合口侧倒下的方式积极地旋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拉头,即便因拉头的大量生产而导致拉片或停止爪体等的构成零件产生稍许的尺寸误差,在自拉头的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松开手指时,也能够使该拉片稳定地倒下,由此,能够使拉头的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拉头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透视显示盖体的一部分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4(a)、(b)、及(c)分别是图3所示的IV(a)-IV(a)线、IV(b)-IV(b)线、及IV(c)-IV(c)线的剖视图。
图5(a)、(b)、及(c)是使拉片立起至立起状态的中途的拉头的剖视图。
图6(a)、(b)、及(c)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拉头的拉头主体的立体图。
图8是透视显示盖体的一部分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9(a)及(b)分别是图8所示的IX(a)-IX(a)线及IX(b)-IX(b)线的剖视图。
图10(a)及(b)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拉头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该拉头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拉头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宽度方向中心部的要部剖视图。
图17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拉片的腿部的位置的要部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拉头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该拉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一面参照图式一面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丝毫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构成,且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则能够进行多种变更。
例如,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将限制拉片的旋动的限制部设置在盖体,但本发明中,也能够将限制拉片的旋动的限制部设置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拉头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拉头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透视显示盖体的一部分的拉头的俯视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拉头的前后方向是指与拉头的滑动方向平行的方向(拉头的长度方向),且将以使左右的链齿排噛合的方式而滑动的方向设为前方(导入口侧方向),将以使左右的链齿排分离的方式而滑动的方向设为后方(啮合口侧方向)。
此外,所谓拉头的上下方向是指拉头的高度方向,且将相对于拉头主体而安装有拉片的侧的方向设为上方,将其相反侧的方向设为下方。所谓拉头的左右方向是与拉头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指拉头的宽度方向。
进而,在该拉头中,关于拉片相对于上翼板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将使拉片朝啮合口侧(后方侧)倒下时的情形规定为0°,将使拉片抵接在下述的盖体的限制部而立起时的情形规定为90°。另外,本发明中,使拉片抵接在盖体的限制部而立起时的倾斜角度并不限定在90°,能够进行任意变更。
本实施例1的拉头1是拉链的构成零件之一,其包含停止机构,在使拉头1相对于形成在左右的链带上的链齿排而停止时,能够保持该停止状态。
本实施例1的拉头1包含:拉头主体10;拉片20,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23;停止爪体30,包含停止爪部32;及盖体40,固定在拉头主体10。
在该情形时,拉头主体10、拉片20、及盖体40是通过将铝合金、锌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压铸成形或压制成形而形成为特定的形状。
停止爪体30通过如下方法而形成,即自不锈钢等的连续的长条的金属制板材上冲裁特定形状的金属片,且对该获得的金属片实施弯曲加工。另外,本发明中,关于构成拉头主体10、拉片20、停止爪体30、及盖体40的材质、及形成其等的方法或手段,并无特别限定。
拉头主体10包含:上翼板11;下翼板12,与上翼板11分离且平行地配置;导引柱13,连结上下翼板11、12的前端部(导入口侧端部)间;上凸缘部14,自上翼板11的左右侧缘部朝下翼板12垂直设置;及突条部15,沿下翼板12的左右侧缘部突出设置。
在该拉头主体10的前端部,隔着导引柱13而形成有左右的导入口,此外,在与导入口侧相反侧的端部、即拉头主体10的后端部形成有啮合口。进而,在上下翼板11、12之间,形成有使左右的导入口与啮合口连通的Y字形状的链齿导引路,啮合口与左右的导入口成为在链齿导引路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开口的通路口。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侧,隔着下述的凹槽部11n而配置有平坦地形成的主上表面。
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前方固定柱11a及后方固定柱11b,固定盖体40;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11c,配置在上翼板11的拉头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能够旋动地保持拉片20的下述的安装轴部23;收容槽11d,配置在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间,收容并保持停止爪体30;及爪体保持部11e,配置在上翼板11的前端部收容槽11d的两侧。
前方固定柱11a在上翼板11的前端部隔着收容槽11d而在左右各竖立设置有1个。在各前方固定柱11a的前表面部分别形成有未图示的嵌入孔部,该嵌入孔部用以在覆盖并固定盖体40时,通过塑性变形而嵌入盖体40的凹陷的部分(内壁面侧的突出部)。
后方固定柱11b竖立设置在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在该后方固定柱11b的后表面部的左右侧缘部形成有嵌入孔部11f,该嵌入孔部11f用以在压紧并固定盖体40时,通过塑性变形而嵌入盖体40的凹陷的部分(内壁面侧的突出部)。此外,将左右的前方固定柱11a及后方固定柱11b的位置设定为在将盖体40覆盖在拉头主体10上时,能够抵接在盖体40的内壁面而进行盖体4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对准。
左右的各拉片保持部11c分别包含:一对前柱部11g及后柱部11h,在上翼板1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相互设有特定的间隔而竖立设置;及载置部11i,连结前后柱部11g、11h之间,且载置有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在该拉片保持部11c,将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插入至前柱部11g与后柱部11h之间,其后,将前后柱部11g、11h的上端部彼此朝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而使其塑性变形,由此将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旋动自如地保持。
此外,如上所述在前后柱部11g、11h间保持有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状态下,该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包含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高度位置)变得最低的底部11j(参照图4(b))。载置部11i的底部11j是在前后柱部11g、11h间的中间位置,配置在较前方侧(导入口侧)更偏向后方侧(啮合口侧)的位置。将较该底部11j更靠前方侧(导入口侧)的载置部11i以使高度位置朝前方逐渐变高的方式而构成。
收容槽11d为了稳定地收容停止爪体30,而具有与停止爪体30的下述的爪体主体部31的宽度尺寸(拉头宽度方向的尺寸)同等的槽宽、或稍大于其宽度尺寸的槽宽。此外,如图4(a)所示,在收容槽11d的后端部,形成有自上翼板11的上表面侧朝链齿导引路而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爪孔11k,在该爪孔11k中,插通有停止爪体30的下述的停止爪部32。进而,将较爪孔11k更靠前方侧的收容槽11d的底面对应于停止爪体30的形状而形成为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朝前方阶段性变低。
在本实施例1的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沿拉头宽度方向而配置有在使拉片20自朝啮合口侧倒下的状态旋动至抵接在盖体40为止而立起时,成为使拉片20的下述的左右一对腿部22的前端抵接而支撑拉片20的部位的拉片接触区域11m。此外,在该上翼板11凹设有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的凹槽部11n。
该凹槽部11n是与拉片接触区域11m的啮合口侧邻接,且沿拉头宽度方向而配置,在使拉片20立起时,作为促使该拉片20的倒下的倒下促进部而构成为使拉片20的前端分离的形状。所谓该倒下促进部,即是与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20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在本实施例1中凹槽部11n相当于非接触区域。在本实施例1中,拉片接触区域11m及凹槽部11n是以与拉片20的左右的腿部22的前端位置对应的方式,配置在上翼板11的较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更靠外侧的区域。
拉片20包含:抓捏部21;左右一对腿部22,自抓捏部21延伸设置;及安装轴部23,横架在左右的腿部22的前端部间;且由抓捏部21、左右的腿部22、及安装轴部23包围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拉片开口部24。此外,在左右的腿部22的靠前端部的部分,在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倒下时成为上表面侧的面,以隆起成山状(侧面视时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方式形成有在使拉片20立起时抵接在盖体40的抵接部25(参照图4(c))。
该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包含:柱状的轴主体部23a,具有将圆形稍微破坏而成的非圆形剖面;及凸轮部23b,配置在安装轴部23的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与停止爪体30抵接。该情形时,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在该轴主体部23a的部分,由配置在上翼板11的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而保持。
本实施例1的凸轮部23b具有在使拉片20如下所述般自倒下状态(拉片20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为0°的情形)至立起状态(拉片20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为90°的情形)为止的旋动范围内旋动时,能够使停止爪体30在上下方向摆动的大致扇形状的剖面(参照图4(a)、图5(a)及图6(a))。
尤其凸轮部23b包含具有相对于轴主体部23a而缺口的形态的爪体载置面。在该爪体载置面,在拉片20为倒下状态时载置有停止爪体30的下述的爪体主体部31(参照图4(a)),由此抑制停止爪体30的位置在拉头宽度方向偏移。此外,凸轮部23b如图6(a)所示,在拉片20的立起状态时,通过凸轮部23b的拉片开口部24侧的前端部抵接在停止爪体30的爪体主体部31,而将停止爪体30朝上方抬起至使停止爪部32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的高度为止。
停止爪体30包含:爪体主体部31,以横跨拉片20的凸轮部23b的方式而配置;停止爪部32,自爪体主体部31的后端垂直设置;及钩部33,配置在爪体主体部31的前端部,且嵌入至拉头主体10的收容槽11d中;且该停止爪体30能够弹性变形地构成。该停止爪体30是使该停止爪体30的爪体主体部31与拉片20的凸轮部23b接触而安装在拉头主体10上。
由此,通过使拉片20旋动以改变凸轮部23b的朝向,而能够使停止爪体30在凸轮部23b上进行上下摆动。此外,在使拉片20自倒下状态朝立起方向旋动时(换言之,拉片20的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变为大于0°时),停止爪体30通过其弹性,经由凸轮部23b而对拉片20朝使其倒下的方向施力。
盖体40以在俯视时具有T字形状的方式,包含配置在前端部的宽幅部41、及自该宽幅部41的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后方延伸设置的窄幅部42。此外,在窄幅部42的左右侧壁部,分别形成有使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插通的插通孔43。在该情形时,盖体40具有在将盖体40覆盖在上翼板11时,使拉头主体10的前方及后方固定柱11a、11b与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收容在内部的大小。
盖体40的宽幅部41在俯视拉头1时,具有与对应于该宽幅部41的上翼板11的前端部分相同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及形状而构成。该情形时,朝向宽幅部41的后方的后壁部作为使拉片20的左右的腿部22抵接以阻止拉片20朝倒向导入口侧的方向旋动的限制部(旋动阻止部)45而发挥功能。即,对本实施例1的拉头1而言,能够使拉片20自朝拉头主体10的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至拉片20的左右的腿部22抵接在盖体40的立起状态为止的范围内旋动。
其次,对组装包含如上所述的构成零件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1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在拉头主体10的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上安装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具体地说明为,将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插入至左右的各拉片保持部11c的前后柱部11g、11h间,其后,将前后柱部11g、11h的上端部彼此朝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而使其塑性变形。
由此,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通过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而能够旋动地保持在特定的位置上。另外,在该情形时,将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以在前后柱部11g、11h间具有若干的余裕(间隙)而在前后方向能够稍微移动的方式保持在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上。
继而,在使在拉片保持部11c上保持有安装轴部23的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倾倒的状态下,将停止爪体30自拉头主体10的上方侧收容至收容槽11d中。此时,使停止爪体30的爪体主体部31横跨拉片20的凸轮部23b而与该凸轮部23b接触,且使停止爪体30的停止爪部32经由拉头主体10的爪孔11k而进入至链齿导引路内,以此方式将停止爪体30配置并收容在收容槽11d内。其后,使设置在上翼板11的左右的爪体保持部11e以朝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的方式而塑性变形。由此,由爪体保持部11e自上表面侧挤压停止爪体30而将其安装在拉头主体10上。
其次,在安装有停止爪体30的拉头主体10的上翼板11,覆盖盖体40。此时,以使配置在上翼板11的左右的前方固定柱11a及后方固定柱11b收容在盖体40内、并且使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配置在盖体40的插通孔43内的方式将盖体40覆盖在上翼板11,使左右的前方固定柱11a与后方固定柱11b抵接在盖体40的内壁面。由此,能够一面进行盖体40的位置对准一面将该盖体40载置在上翼板11。
在将盖体40载置在上翼板11之后,将与形成在前方固定柱11a及后方固定柱11b的嵌入孔部11f对应的盖体40的部分自外侧局部地按压而使之向内部凹陷。由此,在盖体40的内壁面形成突出部,各突出部分别嵌合在形成在前方固定柱11a及后方固定柱11b的对应的嵌入孔部11f中。
通过如此般将盖体40的一部分嵌合在前方固定柱11a及后方固定柱11b的嵌入孔部11f中,而将盖体40相对于左右的前方固定柱11a及后方固定柱11b分别均固定在2个部位上。由此,组装出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1。
使用以此方式获得的本实施例1的拉头1,使左右的链带的链齿排插通于该拉头1的链齿导引路中,由此构成拉链。此外,通过使拉头1沿链齿排滑动,而进行拉链的开闭。
如图3及图4所示,该拉头1例如是以如下方式而构成:在使拉片20朝拉头主体10的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时,使停止爪体30的停止爪部32进出于拉头主体10的链齿导引路。另外,在图4~图6中,以一点链线表示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旋动中心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此外,省略盖体40的图示。
此外,以手指抓持拉片20的抓捏部21,且以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为中心而使该拉片20以立起的方式旋动,由此,拉片20的凸轮部23b也旋动而使其朝向改变,同时通过该凸轮部23b而抵抗停止爪体30的作用力以使该停止爪体30逐渐抬起。而且,在本实施例1的情形时,如图5所示,在拉片20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成为约60°时,能够使停止爪体30的停止爪部32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由此,能够使拉头1相对于链带的链齿排而顺利地滑动。
此时,在本实施例1的拉头1中,如上所述,配置在上翼板11的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以使该载置部11i的底部11j的位置朝啮合口侧偏移,并且使较底部11j更靠前方侧的高度位置朝导入口侧逐渐变高的方式构成。此外,拉片20的轴主体部23a具有非圆形剖面。
因此,通过使拉片20朝立起的方向旋动,而使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以自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的底部11i朝前方提高的方式移动并且旋转,故而能够使以拉头主体10支撑拉片20的支撑点(该情形时为拉头主体10的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与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接触点)的位置朝前方侧(导入口侧)移动。
另外,本实施例1的拉头1中,如图5所示,在拉片20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成为约60°的状态下将手指自拉片20离开时,停止爪体30对拉片20的凸轮部23b朝拉片20倒下的方向施力,故而能够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旋动而倒下。
尤其在该情形时,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具有如上所述的形状,由此使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易朝拉片20倒下的方向旋动,故而在拉片20的倾斜角度成为约60°的状态下将手指自拉片20上离开时,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不会卡在载置部11i,能够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顺利地倒下,从而能够使停止爪部32进入至拉头主体10的链齿导引路中。
进而,如图6所示(另外,图6(c)中,以二点链线表示盖体40),在使拉片20以相对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成为约90°的方式旋动时,设置在拉片20的腿部22的抵接部25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宽幅部41的后壁部),故而能够阻止拉片20朝导入口侧进一步旋动,能够使拉片20相对于拉头主体10而以立起的状态静止。
此时,本实施例1的拉头1中,拉片20抵抗停止爪体30的作用力而以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的状态被保持,此外,将拉片20的腿部22的前端支撑在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区域即拉片接触区域11m。
尤其在本实施例1中,在使拉片20自所述倾斜角度为约60°的倾倒状态旋动至成为约90°的立起状态为止时,拉片20的腿部22的前端抵接在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并且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自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分离,故而以拉头主体10支撑拉片20的支撑点自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与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接触点朝前方侧(导入口侧)移动至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与拉片20的腿部22的前端的接触点。进而,在其后,拉片20的腿部22的前端移动至上翼板11的拉片接触区域11m上,故而成为使拉片20整体相对于拉头主体10而稍微抬起的状态。
因此,在将拉片20保持为与盖体40的限制部45接触的立起状态时,由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的一部分即拉片接触区域11m支撑拉片20的腿部22的前端,与此同时,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成为自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分离而向上方抬起的状态。此外,在配置在拉片接触区域11m的啮合口侧的凹槽部11n(非接触区域)上,在上翼板11的上表面与拉片20的腿部22的前端之间形成有空间,从而两者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
此外,此时,将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20与上翼板11的拉片接触区域11m接触的部分设为第1接触点5a(参照图6的(c)),且将拉片20的凸轮部23b与停止爪体30接触的部分设为第2接触点5b,该情形时(参照图6的(a)),在拉头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上,将第1接触点5a配置在较拉片2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导入口侧(与拉片20倒下的方向相反的非倒下方向的侧)。
此外,将第2接触点5b配置在较拉片2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啮合口侧(拉片20的倒下方向的侧)。而且,自侧面侧观察拉头1时,连结所述第1接触点5a与所述第2接触点5b的直线成为朝导入口侧的方向而向下倾斜的状态。
其后,当自拉片20被手指抓持住并直接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而立起的状态,将手指自拉片20松开而使拉片20成为自由时,拉片20在凸轮部23b接受来自停止爪体30的作用力,故而以朝拉头主体10的啮合口侧倒下的方式旋动。
此时,在本实施例1的拉头1中,在使拉片20与盖体40的限制部45接触而立起的状态得以保持的情形时,如上所述由上翼板11的拉片接触区域11m而支撑拉片20并且在凹槽部11n分离,且将第1接触点5a及第2接触点5b以所述特定的关系配置。
因此,在自所述立起的状态的拉片20松开手指时,施加至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力的平衡变差,例如即便拉片20或停止爪体30等上产生稍许的尺寸误差,也会通过拉片20受到来自停止爪体30的作用力,而使拉片20的一部分落入至上翼板11上表面的凹槽部11n中,从而能够积极地促使拉片20的旋动,且能够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有效地倒下。
尤其在本实施例1中,如此在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倒下时,能够使以拉头主体10支撑拉片20的支撑点自上翼板11的拉片接触区域11m(主上表面)与拉片20的腿部22的前端的接触点朝后方侧(啮合口侧)顺利地移动至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与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接触点,从而能够使拉片20朝倒下方向稳定地旋动。
而且,通过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倒下,而能够使利用拉片20的凸轮部23b而抬起的停止爪体30弹性恢复,能够使该停止爪体30的停止爪部32进入至拉头主体10的链齿导引路中,故而能够使拉头1的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实施例2]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2的拉头的拉头主体的立体图,图8是透视显示盖体的一部分的拉头的俯视图。此外,图9的(a)及(b)分别是图8所示的IX(a)-IX(a)线及IX(b)-IX(b)线的剖视图,图10的(a)及(b)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剖视图。另外,在图9及图10中,以一点链线表示拉片的安装轴部的旋动中心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此外,省略盖体的图示。
在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1中,上翼板11的拉片接触区域11m包含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的一部分,且非接触区域(倒下促进部)包含凹槽部11n,相对于此,本实施例2的拉头2中,上翼板51的拉片接触区域及非接触区域(倒下促进部)包含形成在上翼板51的下述的隆起部51n。
此外,本实施例2的拉头2除与拉片接触区域及非接触区域(倒下促进部)相关的构成以外,与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1实质上同样地构成。因此,在本实施例2中,主要对与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1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1实质上相同构成的零件及构件,使用相同符号表示,由此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2的拉头2包含:拉头主体50;拉片20,在安装轴部23上配置有凸轮部23b;停止爪体30,包含停止爪部32;及大致T字形状的盖体40,固定在拉头主体50。此外,拉头主体50包含:上下翼板51、52;导引柱53,连结上下翼板51、52的前端部间;上凸缘部54,自上翼板51的左右侧缘部朝下翼板52垂直设置;及突条部55,配置在下翼板52的左右侧缘部。
上翼板51包含:前方固定柱51a及后方固定柱51b,压紧并固定盖体40;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51c,能够旋动地保持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收容槽51d,配置在左右的拉片保持部51c间,收容并保持停止爪体30;及爪体保持部51e,配置在上翼板51的前端部收容槽51d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2的上翼板51上,在左右的拉片保持部51c的外侧区域的一部分,沿拉头宽度方向配置有自上翼板51的平坦的主上表面隆起的左右一对隆起部51n。如图9及图10所示,该一对隆起部51n包含:顶部51p,自上翼板51的主上表面起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最高;及倾斜面部(或弯曲面部)51q,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自顶部51p朝啮合口侧逐渐降低。另外,在顶部51p的导入口侧,形成有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相对于上翼板51的主上表面而变高的级差。
在该情形时,如图10所示,在隆起部51n的倾斜面部51q的一部分区域形成有拉片接触区域,该拉片接触区域在使拉片20旋动至抵接于盖体40为止而立起时,使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抵接而支撑拉片20。此时,拉片接触区域以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高于左右的拉片保持部51c的载置部51i而构成。
此外,在较形成有该拉片接触区域的部分更靠啮合口侧,设置有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该拉片接触区域的非接触区域。为了促使立起的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倒下,该非接触区域的构成为相对于拉片接触区域的形成部分而与啮合口侧邻接而配置,且在使拉片20立起时与该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分离而不接触。该本实施例2的非接触区域成为在使拉片20立起时与该拉片20的前端分离、且促使该拉片20倒下的倒下促进部。
如图9所示,包含具有此种拉片接触区域及非接触区域的拉头主体50的本实施例2的拉头2例如是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倒下的状态时,使配置在停止爪体30的一端部的停止爪部32进出于拉头主体50的链齿导引路。
此外,以手指抓持拉片20的抓捏部21,且以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为中心而使该拉片20以立起的方式旋动,由此,拉片20的凸轮部23b也旋动而使其朝向改变,同时通过该凸轮部23b而抵抗停止爪体30的作用力以使该停止爪体30逐渐抬起,使停止爪部32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由此,能够使拉头2相对于链带的链齿排而顺利地滑动。
进而,如图10所示,在使拉片20以相对于上翼板5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成为约90°的方式而旋动时,设置在拉片20的腿部22的抵接部25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宽幅部41的后壁部),故而能够阻止拉片20朝导入口侧进一步旋动,能够使拉片20相对于拉头主体50而以立起的状态静止。
此外,在本实施例2的拉头2中,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具有非圆形剖面,并且将隆起部51n的拉片接触区域的高度位置设定为高于拉片保持部51c的载置部51i。因此,在对拉片20进行旋动操作而使其立起时,以拉头主体50支撑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支撑点(拉头主体50的隆起部51n与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接触点)朝前方侧(导入口侧)移动,并且使拉片20的安装腿部22通过隆起部51n的倾斜面部51q而逐渐抬起。
因此,在使拉片20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而立起时,在隆起部51n的拉片接触区域支撑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与此同时,该安装轴部23成为自拉片保持部51c的载置部51i抬起的状态。此外,在配置在拉片接触区域的啮合口侧的倾斜面部51q(非接触区域)上,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与隆起部51n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另外,关于隆起部51n的拉片接触区域的高度位置,也能够不必设定为高于拉片保持部51c的载置部51i,通过使拉片20的腿部前端较下表面侧更朝上表面侧突出,而能够期待与本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
此外,此时,将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20、与隆起部51n的拉片接触区域接触的部分设为第1接触点5a(参照图10的(b)),且将拉片20的凸轮部23b与停止爪体30接触的部分设为第2接触点5b的情形(参照图10的(a)),在拉头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上,将第1接触点5a配置在较拉片2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导入口侧。此外,将第2接触点5b配置在较拉片2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啮合口侧。而且,自侧面侧观察拉头2时,连结所述第1接触点5a与所述第2接触点5b的直线成为朝导入口侧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状态。
其后,当自拉片20被手指抓持住并直接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而立起的状态,将手指自拉片20松开而使拉片20成为自由时,拉片20在凸轮部23b上受到来自停止爪体30的作用力,故而以朝啮合口侧倒下的方式旋动。
此时,在本实施例2的拉头2中,在使拉片20与盖体40的限制部45接触而立起的状态得以保持的情形时,在隆起部51n的拉片接触区域支撑拉片20,并且在与拉片接触区域的啮合口侧邻接的倾斜面部51q(非接触区域)分离。进而,将第1接触点5a及第2接触点5b以所述特定的关系而配置。
因此,通过自立起的状态的拉片20松开手指,而导致施加至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力的平衡变差,从而能够顺利地促使拉片20的旋动而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有效地倒下。尤其在本实施例2中,在使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倒下时,能够一面使以拉头主体50支撑拉片20的安装轴部23的支撑点朝后方侧(啮合口侧)顺利地移动,一面使拉片20朝倒下方向稳定地旋动。
而且,通过拉片20朝啮合口侧倒下,而能够使由拉片20的凸轮部23b而抬起的停止爪体30弹性恢复,能够使该停止爪体30的停止爪部32进入至拉头主体50的链齿导引路中,故而能够使拉头2的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实施例3]
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拉头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该拉头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图14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3及图14中,以一点链线表示拉片的安装轴部的旋动中心的在前后方向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3的拉头3中,未将配置在所述的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拉头1、2的拉片保持部11c、51c设置在本实施例3的上翼板61,而是将拉片70的安装轴部73保持在拉头主体60的上翼板61与盖体90之间的类型的拉头。以下,对本实施例3的拉头3具体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3的拉头3包含:拉头主体60;拉片70,能够旋动地配置在拉头主体60;停止爪体80,包含停止爪部82;及盖体90,固定在拉头主体60。
拉头主体60包含:上翼板61;下翼板62,与上翼板61分离且平行地配置;导引柱63,连结上下翼板61、62的前端部(导入口侧端部)间;上凸缘部64,自上翼板61的左右侧缘部朝下翼板62垂直设置;及突条部65,沿下翼板62的左右侧缘部配置。在该拉头主体60的前端部,隔着导引柱63而形成有左右的导入口,在拉头主体60的后端部形成有啮合口。此外,在上下翼板61、62之间,形成有使左右的导入口与啮合口连通的Y字形状的链齿导引路。
在本实施例3的上翼板61的上表面侧配置有:平坦的第1主上表面,配置在导入口侧;平坦的第2主上表面,配置在啮合口侧,且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第1主上表面;及倾斜面(或弯曲面)61n,自第1主上表面朝第2主上表面而向下倾斜。
在上翼板61的上表面,竖立设置有装配固定盖体90的前方固定柱61a及后方固定柱61b,在前方固定柱61a及后方固定柱61b之间,插入有拉片70的下述的安装轴部73。在前方固定柱61a的前端部的左右侧面、及后方固定柱61b的后端部的左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嵌入孔部61f,该嵌入孔部61f用以在压紧并固定盖体90时,通过塑性变形而嵌入盖体90的凹陷的部分(内壁面侧的突出部)。在前方固定柱61a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卡止停止爪体80的卡止突起61c。
此外,在上翼板61的上表面,配置有自后方固定柱61b朝前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纵壁部61d。左右的纵壁部61d形成为使自上翼板61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低于后方固定柱61b。在左右的纵壁部61d的前端部,配置有连结左右的纵壁部61d间的连结壁部61e,在该连结壁部61e的前方侧,配置有通过左右的纵壁部61d与连结壁部61e而划分形成的凸轮收容部61g。
进而,在由后方固定柱61b、左右的纵壁部61d、及连结壁部61e包围的部分,形成有自上翼板61的上表面侧朝链齿导引路而在上下方向贯通的爪孔,在该爪孔中,插通有停止爪体80的下述的停止爪部82。此外,在拉头主体60的前端部,形成有使自下述的盖体90的前壁部垂直设置的舌片部插入的插入阶梯部。
在本实施例3的上翼板61,第1主上表面的一部分沿拉头宽度方向而形成有拉片接触区域61m,该拉片接触区域61m在使拉片70如下所述般旋动至抵接于盖体90为止而立起时,使拉片70的下述的左右一对腿部72的前端抵接而支撑拉片70。
此外,将与该拉片接触区域61m的啮合口侧邻接、且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第1主上表面的所述的倾斜面61n作为级差面而遍及拉头宽度方向整体而配置。该级差面(倾斜面61n)的构成为在使拉片70立起时,作为与该拉片70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而与拉片70的腿部72的前端分离。该本实施例3的非接触区域成为在使拉片70立起时与该拉片70的腿部72的前端分离、且促使该拉片20倒下的倒下促进部。
拉片70包含:抓捏部71;左右一对腿部72,自抓捏部71延伸设置;及安装轴部73,横架在左右的腿部72的前端部间;且由抓捏部71、左右的腿部72、及安装轴部73包围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拉片开口部74。
该拉片70的安装轴部73包含:轴主体部73a;凸轮部73b,配置在轴主体部73a的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及左右的抵接部73c,在轴主体部73a的左右两端部朝拉片开口部74伸出。
在该情形时,将安装轴部73的轴主体部73a的部分通过上翼板61与盖体90而保持。将左右的抵接部73c配置在拉片开口部74的轴主体部73a侧的左右的内角侧,且在使拉片70立起时抵接在盖体90的下述的限制部95。在凸轮部73b的前端部形成有弯曲面状的凸轮面,该凸轮面抵接在停止爪体80,且在使拉片70旋动至立起状态为止时,能够将停止爪体80朝上方抬起至使停止爪部82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的高度为止。
停止爪体80包含:爪体主体部81,以横跨拉片70的凸轮部73b的方式而配置;停止爪部82,自爪体主体部81的后端垂直设置;钩部83,配置在爪体主体部81的前端部;及弹性片部84,自爪体主体部81的后方侧的弯曲部朝上方分支而延伸设置;且该停止爪体80能够弹性变形地构成。
在停止爪体80的爪体主体部81的前端部,形成有使设置在前方固定柱61a的上表面的卡止突起61c插入的爪体开口部85。该停止爪体80是在使该停止爪体80的爪体主体部81与拉片70的凸轮部73b接触、并且使爪体开口部85卡止在前方固定柱61a的卡止突起61c的状态下安装在拉头主体60。
盖体90包含:大致长方形状的顶棚部91;左右的侧壁部92,自顶棚部91的侧缘部垂直设置;以及前壁部及后壁部93,自顶棚部91的前后端部垂直设置;且在前壁部的下端垂直设置有插入至拉头主体60的插入阶梯部中的未图示的舌片部。在顶棚部91的背面(内表面),形成有收容停止爪体80的弹性片部84的未图示的收容槽部。
在盖体90的左右的侧壁部92,形成有自下端缘朝顶棚部91以大致U字状而开口的罩开口部94。在该罩开口部94内收容拉片70的安装轴部73(尤其收容安装轴部73的轴主体部73a及抵接部73c)。此外,在罩开口部94的上端部,配置有用以限制拉片70的轴主体部73a的位置的薄片状的限制片部96。
在该情形时,将左右的侧壁部92的朝向罩开口部94的周面中的配置在前方侧的前表面部分构成为限制部95,该限制部95使拉片70的抵接部73c抵接而限制拉片70的旋动范围。即,对本实施例3的拉头3而言,能够使拉片70在自朝拉头主体60的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至拉片70的抵接部73c抵接在盖体90的限制部95的立起状态为止的范围内旋动。
其次,对组装包含如上所述的构成零件的本实施例3的拉头3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拉片70的安装轴部73相对于拉头主体60而插入至拉头主体60的前方固定柱61a与后方固定柱61b之间来载置拉片70,进而,将停止爪体80相对于载置有该拉片70的拉头主体60而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此时,以如下方式配置停止爪体80,即,使停止爪体80的爪体主体部81横跨拉片70的凸轮部73b,并且使前方固定柱61a的卡止突起61c卡止在爪体开口部85,且使停止爪体80的停止爪部82经由拉头主体60的爪孔而进入至链齿导引路内。
其次,在配置有停止爪体80的拉头主体60覆盖盖体90。此时,以将设置在盖体90的前端部的未图示的舌片部插入至拉头主体60的插入阶梯部中、且将后方固定柱61b收容在盖体90的内部的方式进行盖体90的位置对准,将盖体90覆盖在拉头主体60。由此,停止爪体80被盖体90覆盖,并且拉片70的安装轴部73被收容在盖体90的罩开口部94内。
在将盖体90覆盖在拉头主体60之后,将与形成在前方固定柱61a及后方固定柱61b的嵌入孔部61f对应的盖体90的侧壁部92的一部分自外侧朝拉头宽度方向的内侧局部地按压而使其塑性变形。由此,朝盖体90的内侧突出的部分分别嵌合在前方固定柱61a及后方固定柱61b的嵌入孔部61f中,故而将盖体90固定在拉头主体60的前方固定柱61a及后方固定柱61b上。
通过如此将盖体90固定在拉头主体60,而组装成将拉片70旋动自如地安装在拉头主体60的本实施例3的拉头3。
如图12及图13所示,组装而成的本实施例3的拉头3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使拉片70朝啮合口侧倾倒的状态时,使停止爪体80的停止爪部82进出于拉头主体60的链齿导引路。
此外,以手指抓持拉片70的抓捏部71,且以拉片70的安装轴部73为中心而使该拉片70以立起的方式旋动,由此,由拉片70的凸轮部73b而将停止爪体80逐渐抬起且使停止爪部82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由此,能够使拉头3相对于链带的链齿排而顺利地滑动。
进而,如图14所示,在使拉片70以相对于上翼板6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成为约90°的方式旋动时,设置在拉片70的抵接部73c抵接在盖体90的限制部95,故而能够阻止拉片70朝导入口侧进一步旋动,能够使拉片70相对于拉头主体60而以立起的状态静止。
此时,由上翼板61的第1主上表面的一部分即拉片接触区域61m而支撑拉片70的腿部72的前端,并且在配置在拉片接触区域61m的啮合口侧的倾斜面61n(非接触区域)上,上翼板61与拉片70的腿部72的前端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
此外,将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70与第1主上表面的拉片接触区域61m接触的部分设为第1接触点,且将拉片70的凸轮部73b与停止爪体80接触的部分设为第2接触点,该情形时,在拉头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上,将第1接触点配置在较拉片7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导入口侧。此外,将第2接触点配置在较拉片7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啮合口侧。而且,自侧面侧观察拉头3时,连结所述第1接触点与所述第2接触点的直线成为朝导入口侧的方向而向下倾斜的状态。
其后,当自拉片70被手指抓持住并抵接在盖体90的限制部95而立起的状态,将手指自拉片70松开而使拉片70成为自由时,拉片70在凸轮部73b上受到由停止爪体80的弹性而产生的作用力,故而以朝啮合口侧倒下的方式旋动。
此时,本实施例3的拉头3中,在第1主上表面的拉片接触区域61m支撑立起状态的拉片70并且在倾斜面61n(非接触区域)上分离,且将所述第1接触点及第2接触点以特定的关系而配置,故而通过自拉片70松开手指,而导致施加至拉片70的安装轴部73的力的平衡变差。其结果,能够顺利地促使拉片70的旋动而使拉片70朝啮合口侧有效地倒下。
而且,通过拉片70朝啮合口侧倒下,而能够使由拉片70的凸轮部73b而抬起的停止爪体80弹性恢复,能够使该停止爪体80的停止爪部82进入至拉头主体60的链齿导引路中,故而能够使拉头3的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实施例4]
图15是表示本实施例4的拉头分解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6及图17是拉片处于立起状态的拉头的宽度方向中心部的要部剖视图、及拉片的腿部的位置的要部剖视图。另外,图16及图17中,以一点链线表示拉片的安装轴部的旋动中心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此外,在图16中,省略盖体的图示,在图17中,以二点链线表示盖体。
在本实施例4中,主要对与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1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的零件及构件,使用相同符号表示,由此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4的拉头4包含:拉头主体150;拉片160,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163;停止爪体30,包含停止爪部32;及盖体40,固定在拉头主体150。该情形时,停止爪体30及盖体40是与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1的停止爪体30及盖体40同样地构成。
本实施例4的拉头主体150包含:上下翼板151、12;导引柱13,连结上下翼板151、12的前端部间;上凸缘部14,自上翼板151的左右侧缘部朝下翼板12垂直设置;及突条部15,配置在下翼板12的左右侧缘部。
该拉头主体150在上翼板151的上表面,未设置如所述实施例1的凹槽部11n,除此之外,与所述实施例1的拉头主体10同样地构成。即,在本实施例4的拉头主体150的上翼板151,较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面。
本实施例4的拉片160包含:抓捏部161;左右一对腿部162,自抓捏部161延伸设置;安装轴部163,横架在左右的腿部162的前端部间;及凸部166,自左右的腿部162的前端进而朝腿部162的延伸设置方向突出。
此外,在该拉片160上,由抓捏部161、左右的腿部162、及安装轴部163包围而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拉片开口部164。在左右的腿部162的靠前端部的部分,在使拉片160朝啮合口侧倒下时成为上表面侧的面,以隆起成山状的方式配置有在使拉片160立起时抵接在盖体40的抵接部165。
拉片160的安装轴部163包含:柱状的轴主体部163a,具有非圆形剖面;及凸轮部163b,配置在安装轴部163的拉头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与停止爪体30抵接。凸轮部163b具有在使拉片160自倒下状态至立起状态为止的旋动范围内旋动时,能够使停止爪体30在上下方向摆动的大致扇形状的剖面,并且包含在拉片160为倒下状态时载置有停止爪体30的爪体主体部31的爪体载置面。
拉片160的凸部166是在左右的腿部162的前端面突出设置在拉片160朝啮合口侧倒下时成为上方的侧的端部(上端部)上。此外,将凸部166的前端面(顶面)平坦地形成,且如下所述,在使拉片160相对于上翼板151而以大致90°立起时,能够使凸部166的前端面稳定地抵接在上翼板151的主上表面(参照图17)。
具有此种拉头主体150及拉片160的本实施例4的拉头4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使拉片160朝啮合口侧倾倒的状态时,使停止爪体30的停止爪部32进出于拉头主体150的链齿导引路。
此外,以手指抓持拉片160的抓捏部161,且以拉片160的安装轴部163为中心而使该拉片160以立起的方式旋动,由此,由拉片160的凸轮部163b而将停止爪体30逐渐抬起且使停止爪部32自链齿导引路中退出。由此,能够使拉头4相对于链带的链齿排而顺利地滑动。
进而,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使拉片160以相对于上翼板151的上表面的倾斜角度成为约90°的方式而旋动时,设置在拉片160的抵接部165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故而能够阻止拉片160朝导入口侧进一步旋动,能够使拉片160相对于拉头主体150而以立起的状态静止。
此时,自拉片160的腿部162的前端突出的凸部166抵接在上翼板151的平坦的主上表面,由上翼板151的主上表面的一部分(拉片接触区域)支撑拉片160,并且在较拉片160的凸部166与上翼板151的主上表面接触的部分更靠啮合口侧,形成有拉片160的腿部162的前端与上翼板151的主上表面相互分离的非接触区域(倒下促进部)。此外,此时,通过拉片160的凸部166抵接在上翼板151,而将该拉片160的安装轴部163自拉头主体150的左右的拉片保持部11c的载置部11i朝上方以分离的方式抬起。
进而,此时,将处于立起状态的拉片160与上翼板151的主上表面接触的部分设为第1接触点5a,且将拉片160的凸轮部163b与停止爪体30的爪体主体部31接触的部分设为第2接触点5b,该情形时,在拉头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上,将第1接触点5a配置在较拉片16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导入口侧。此外,将第2接触点5b配置在较拉片16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啮合口侧。而且,自侧面侧观察拉头4时,连结第1接触点5a与第2接触点5b的直线成为朝导入口侧的方向而向下倾斜的状态。
其后,当自拉片160被手指抓持住并抵接在盖体40的限制部45而立起的状态,将手指自拉片160松开而使拉片160成为自由时,拉片160在凸轮部163b上受到由停止爪体30的弹性而产生的作用力,故而以朝啮合口侧倒下的方式而旋动。
此时,在本实施例4的拉头4中,在拉片160的立起状态得以保持的情形时,由拉片160的凸部166的前端面与上翼板151的主上表面接触的拉片接触区域而支撑拉片160,并且在该拉片接触区域的啮合口侧的非接触区域拉片160与上翼板151的主上表面相互分离。进而,将拉片160的第1接触点5a及第2接触点5b以如上所述的特定的关系而配置。
因此,在自拉片160松开手指时,施加至拉片160的安装轴部163的力的平衡变差,故而拉片160受到来自停止爪体30的作用力,由此能够积极地促使拉片160的旋动,使拉片160朝啮合口侧有效地倒下。
而且,通过拉片160朝啮合口侧倒下,而能够使利用拉片160的凸轮部163b而抬起的停止爪体30弹性恢复,能够使该停止爪体30的停止爪部32进入至拉头主体150的链齿导引路中,故而能够使拉头4的停止机构自动稳定地作动。
[符号说明]
1、2、3、4 拉头
5a         第1接触点
5b         第2接触点
10         拉头主体
11         上翼板
11a        前方固定柱
11b        后方固定柱
11c        拉片保持部
11d        收容槽
11e        爪体保持部
11f        嵌入孔部
11g        前柱部
11h        后柱部
11i        载置部
11j        底部
11k        爪孔
11m        拉片接触区域
11n        凹槽部(非接触区域)
12         下翼板
13    导引柱
14    上凸缘部
15    突条部
20    拉片
21    抓捏部
22    腿部
23    安装轴部
23a   轴主体部
23b   凸轮部
24    拉片开口部
25    抵接部
30    停止爪体
31    爪体主体部
32    停止爪部
33    钩部
40    盖体
41    宽幅部
42    窄幅部
43    插通孔
45    限制部(旋动阻止部)
50    拉头主体
51    上翼板
51a   前方固定柱
51b   后方固定柱
51c   拉片保持部
51d   收容槽
51e   爪体保持部
51i   载置部
51n   隆起部
51p   顶部
51q   倾斜面部(或弯曲面部)
52    下翼板
53    导引柱
54    上凸缘部
55    突条部
60    拉头主体
61    上翼板
61a   前方固定柱
61b   后方固定柱
61c   卡止突起
61d   纵壁部
61e   连结壁部
61f   嵌入孔部
61g   凸轮收容部
61m   拉片接触区域
61n   倾斜面(或弯曲面)
62    下翼板
63    导引柱
64    上凸缘部
65    突条部
70    拉片
71    抓捏部
72    腿部
73    安装轴部
73a   轴主体部
73b   凸轮部
73c   抵接部
74    拉片开口部
80    停止爪体
81    爪体主体部
82    停止爪部
83    钩部
84    弹性片部
85    爪体开口部
90    盖体
91    顶棚部
92    侧壁部
93    后壁部
94    罩开口部
95    限制部
96    限制片部
150   拉头主体
151   上翼板
160   拉片
161   抓捏部
162   腿部
163   安装轴部
163a  轴主体部
163b  凸轮部
164   拉片开口部
165   抵接部
166   凸部

Claims (12)

1.一种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停止装置的拉链用拉头(1、2、3),且包含:拉头主体(10、50、60),以导引柱(13、53、63)连结下翼板(12、52、62)与包含爪孔(11k)的上翼板(11、51、61),在所述上下翼板(11、12、51、52、61、62)间配置有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且包含在所述链齿导引路的一端侧开口的啮合口及在另一端侧开口的左右的导入口;拉片(20、70),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23、73);停止爪体(30、80),包含能够经由所述爪孔(11k)而进入至所述链齿导引路的停止爪部(32、82),并且具有弹性;及盖体(40、90),固定在所述上翼板(11、51、61);所述停止爪体(30、80)是横跨所述拉片(20、70)的所述安装轴部(23、73)而安装在所述拉头主体(10、50、60)上,所述盖体(40、90)或所述拉头主体(10、50、60)包含使所述拉片(20、70)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拉片(20、70)的旋动范围的限制部(45、95),所述拉片(20、70)能够在朝所述拉头主体(10、50、60)的所述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与抵接在所述限制部(45、95)而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旋动地配置,所述拉片(20、70)的所述安装轴部(23、73)包含凸轮部(23b、73b),该凸轮部(23b、73b)通过所述拉片(20、70)的操作而使所述停止爪体(30、80)摆动,从而使所述停止爪部(32、82)相对于所述链齿导引路而进退,所述凸轮部(23b、73b)自所述停止爪体(30、80)接受使所述拉片(20、70)倒下的方向的作用力,且
在所述上翼板(11、51、61)的上表面,配置有使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20、70)接触而对其支撑的拉片接触区域(11m、61m),并且在较所述拉片接触区域(11m、61m)更靠所述啮合口侧配置有使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20、70)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
所述非接触区域是使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拉片接触区域(11m、61m)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接触区域(11m、61m)及所述非接触区域是相互邻接配置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拉头滑动方向,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20、70)与所述拉片接触区域(11m、61m)接触的第1接触点(5a)配置在较所述拉片(20、7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导入口侧,且所述凸轮部(23b、73b)与所述停止爪体(30、80)接触的第2接触点(5b)配置在较所述拉片(20、7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啮合口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自侧面侧观察所述拉头(1、2、3)时,连结所述第1接触点(5a)与所述第2接触点(5b)的直线是朝所述导入口侧向下倾斜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11)沿拉头宽度方向包含相对于该上翼板(11)的主上表面而凹设的凹槽部(11n),且
所述拉片接触区域(11m)包含所述上翼板(11)的所述主上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非接触区域包含所述凹槽部(11n)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51)沿拉头宽度方向包含相对于该上翼板(51)的主上表面而隆起的隆起部(51n),且
所述隆起部(51n)包含:顶部(51p),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最高;及倾斜面部(51q)或弯曲面部,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自所述顶部(51p)朝所述啮合口侧逐渐降低;且
所述拉片接触区域包含所述隆起部(51n)的所述顶部(51p)、或所述倾斜面部(51q)或弯曲面部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61)包含:第1主上表面,配置在所述导入口侧;第2主上表面,配置在所述啮合口侧,且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第1主上表面;及级差面(61n),自所述第1主上表面朝所述第2主上表面下降;且
所述拉片接触区域(61m)包含所述第1主上表面、或所述级差面(61n)而成。
8.一种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停止装置的拉链用拉头(1、2、3、4),且包含:拉头主体(10、50、60、150),以导引柱(13、53、63)连结下翼板(12、52、62)与包含爪孔(11k)的上翼板(11、51、61、151),在所述上下翼板(11、12、51、52、61、62、151)间配置有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且包含在所述链齿导引路的一端侧开口的啮合口及在另一端侧开口的左右的导入口;拉片(20、70、160),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23、73、163);停止爪体(30、80),包含能够经由所述爪孔(11k)而进入至所述链齿导引路的停止爪部(32、82),并且具有弹性;及盖体(40、90),固定在所述上翼板(11、51、61、151);且所述停止爪体(30、80)横跨所述拉片(20、70、160)的所述安装轴部(23、73、163)而安装在所述拉头主体(10、50、60、150),所述盖体(40、90)或所述拉头主体(10、50、60、150)包含使所述拉片(20、70、160)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拉片(20、70、160)的旋动范围的限制部(45、95),所述拉片(20、70、160)能够在朝所述拉头主体(10、50、60、150)的所述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与抵接在所述限制部(45、95)而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旋动地配置,所述拉片(20、70、160)的所述安装轴部(23、73、163)包含凸轮部(23b、73b、163b),该凸轮部(23b、73b、163b)通过所述拉片(20、70、160)的操作而使所述停止爪体(30、80)摆动,从而使所述停止爪部(32、82)相对于所述链齿导引路而进退,所述凸轮部(23b、73b、163b)自所述停止爪体(30、80)接受使所述拉片(20、70、160)倒下的方向的作用力,且
在拉头滑动方向,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20、70、160)与所述上翼板(11、51、61、151)的上表面接触的第1接触点(5a)配置在较所述拉片(20、70、16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导入口侧,且所述凸轮部(23b、73b、163b)与所述停止爪体(30、80)接触的第2接触点(5b)配置在较所述拉片(20、70、160)的旋动中心位置更靠所述啮合口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自侧面侧观察所述拉头(1、2、3、4)时,连结所述第1接触点(5a)与所述第2接触点(5b)的直线朝所述导入口侧向下倾斜,
所述上翼板(11、51、61、151)与处于所述立起状态的所述拉片(20、70、160)在较所述第1接触点(5a)更靠所述啮合口侧的区域相互分离,
在使所述拉片(20、70、160)自所述立起状态倒下的期间,所述拉头主体(10、50、60、150)的支撑所述拉片(20、70、160)的支撑点的位置朝所述啮合口侧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翼板(11、51、151),竖立设置有能够旋动地保持所述拉片(20、160)的所述安装轴部(23、163)的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11c、51c),且
各拉片保持部(11c、51c)包含:一对前后柱部(11g、11h);及载置部(11i),配置在所述前后柱部(11g、11h)间,载置所述拉片(20、70、160)的所述安装轴部(23、73、163),且
所述拉片(20、160)的所述安装轴部(23、163)在所述倒下状态时与所述载置部(11i)接触,且在所述立起状态时自所述载置部(11i)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置部(11i)包含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最低的底部(11j),
所述底部(11j)配置在较所述前后柱部(11g、11h)间的中间位置更靠所述啮合口侧,
所述载置部(11i)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自所述底部(11j)朝所述导入口侧逐渐变高。
12.一种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停止装置的拉链用拉头(1、2),且包含:拉头主体(10、50),以导引柱(13、53)连结下翼板(12、52)与包含爪孔(11k)的上翼板(11、51),在所述上下翼板(11、12、51、52)间配置有大致Y字状的链齿导引路,且包含在所述链齿导引路的一端侧开口的啮合口及在另一端侧开口的左右的导入口;拉片(20),在一端部包含安装轴部(23);停止爪体(30),包含能够经由所述爪孔(11k)而进入至所述链齿导引路的停止爪部(32),并且具有弹性;及盖体(40),固定在所述上翼板(11、51);在所述上翼板(11、51),竖立设置有能够旋动地保持所述拉片(20)的所述安装轴部(23)的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11c、51c),所述停止爪体(30)横跨所述拉片(20)的所述安装轴部(23)而安装在所述拉头主体(10、50),所述盖体(40)或所述拉头主体(10、50)包含使所述拉片(20)的一部分抵接而限制该拉片(20)的旋动范围的限制部(45),所述拉片(20)能够在朝所述拉头主体(10、50)的所述啮合口侧倒下的倒下状态、与抵接在所述限制部(45)而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旋动地配置,所述拉片(20)的所述安装轴部(23)包含凸轮部(23b),该凸轮部(23b)通过所述拉片(20)的操作而使所述停止爪体(30)摆动,从而使所述停止爪部(32)相对于所述链齿导引路而进退,所述凸轮部(23b)自所述停止爪体(30)接受使所述拉片(20)倒下的方向的作用力,且
在所述上翼板(11、51)的上表面,在较所述左右一对拉片保持部(11c、51c)更靠拉头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使所述导入口侧的所述上表面的拉头高度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啮合口侧的高低差。
CN201280076537.5A 2012-10-22 2012-10-22 拉链用拉头 Active CN1047549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7261 WO2014064753A1 (ja) 2012-10-22 2012-10-22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4979A true CN104754979A (zh) 2015-07-01
CN104754979B CN104754979B (zh) 2017-06-23

Family

ID=50544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537.5A Active CN104754979B (zh) 2012-10-22 2012-10-22 拉链用拉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54979B (zh)
TW (1) TWI516219B (zh)
WO (1) WO201406475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0133A (zh) * 2015-12-15 2017-06-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WO2018094957A1 (zh) * 2016-11-23 2018-05-31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及其拉链
US11678728B2 (en) 2016-11-23 2023-06-20 Zhejiang Weix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Zipper and garment having t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71548B2 (en) * 2011-06-17 2016-03-01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slider fasteners
CN108652142B (zh) 2018-06-15 2020-10-27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头及一种拉链
EP3669691A1 (en) * 2018-12-21 2020-06-24 Riri S.A.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TW202126214A (zh) * 2020-01-10 2021-07-16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3328A (en) * 1961-11-16 1964-05-19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Lock slider for zipper fasteners
TWM240858U (en) * 2003-08-08 2004-08-21 Chung Chwan Entpr Co Ltd Structure of zipper head with smooth-pulling function
TW201212841A (en) * 2010-09-29 2012-04-01 Ykk Corp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CN102665474A (zh) * 2009-12-25 2012-09-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26704U (zh) * 1975-03-24 1976-10-14
DE3342453A1 (de) * 1983-11-24 1985-06-05 Opti Patent-, Forschungs- Und Fabrikations-Ag, Riedern-Allmeind Reissverschlussschieber
JPH0761288B2 (ja) * 1990-04-12 1995-07-05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停止機構付きスライダー
US20050076481A1 (en) * 2003-10-10 2005-04-14 Lin Yu Pau Zipper with a smooth pull fun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3328A (en) * 1961-11-16 1964-05-19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Lock slider for zipper fasteners
TWM240858U (en) * 2003-08-08 2004-08-21 Chung Chwan Entpr Co Ltd Structure of zipper head with smooth-pulling function
CN102665474A (zh) * 2009-12-25 2012-09-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102665472A (zh) * 2009-12-25 2012-09-1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TW201212841A (en) * 2010-09-29 2012-04-01 Ykk Corp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0133A (zh) * 2015-12-15 2017-06-2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CN106880133B (zh) * 2015-12-15 2020-04-07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WO2018094957A1 (zh) * 2016-11-23 2018-05-31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及其拉链
US11678728B2 (en) 2016-11-23 2023-06-20 Zhejiang Weix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Zipper and garment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64753A1 (ja) 2014-05-01
TW201416019A (zh) 2014-05-01
CN104754979B (zh) 2017-06-23
TWI516219B (zh) 2016-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4979A (zh) 拉链用拉头
CN102665474B (zh) 拉链用拉头
US9271548B2 (en) Slider for slider fasteners
CN102686122B (zh) 拉链用拉头
JP2004344310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01406339A (zh) 带自动止动装置的拉链用拉头
CN103096749A (zh) 拉链用拉头
CN101224057B (zh) 带自动停止装置的拉链用拉链头
CN103564995B (zh) 一种拉链拉头、使用该拉链拉头的拉链及使用该拉链的物品
TWI257293B (en) Spring body for slide fastener and slider having the spring body mounted thereon
JPWO201810069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US9462853B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EP2698073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6539203A (zh) 拉链用拉头
CN100589731C (zh) 自锁式拉链头
CN103220933B (zh) 拉链用拉头
CN105143581A (zh) 门制器、杆卡止机构及杆机构
CN104270986A (zh) 拉链用拉头
TWI459914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CN104812264B (zh) 拉链用拉头
CN103702584B (zh) 拉链用拉头
CN103763968B (zh) 拉链用拉头
CN110536622A (zh) 拉链用拉头
CN104023582A (zh) 拉链用拉片
CN103874434B (zh) 带停止机构的拉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