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7312B -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7312B
TWI527312B TW102143430A TW102143430A TWI527312B TW I527312 B TWI527312 B TW I527312B TW 102143430 A TW102143430 A TW 102143430A TW 102143430 A TW102143430 A TW 102143430A TW I527312 B TWI527312 B TW I5273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case
connector
metal member
wiring board
lock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3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3013A (zh
Inventor
武本政利
Original Assignee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第一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3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3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7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731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8Snap or like fastening comprising a pin snapping into a rec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係關於一種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係在使兩個配線基板相互面對面接近且疊合之前提下,取得與設置於各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部相互電性連接之狀態,進而將兩配線基板加以連結。
於行動電話機等較小型之電子機器,亦內置有許多各種電子零件,但其等電子零件之大多數係被安裝於多個配線基板而發揮各種功能。就安裝有各種電子零件之多個配線基板,例如其等中之兩個而言,在被收容於較小型之電子機器之內部的有限空間時,為了儘可能地減小佔有體積,不得不採取使一個與另一個面對面接近且疊合之配置而相互連結。以下,將此種使兩個配線基板中之一個與另一個面對面接近且疊合之連結態樣稱為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
一般而言,多個配線基板之相互連結大多係藉由於各配線基板安裝連接器,且將其等連接器相互連接而進行,於進行對兩個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之情形,亦考慮使用安裝於各配線基板之連接器。 習知,提出有若干包含用以進行對兩個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之連接器的基板連結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基板連結裝置係在將第1配線基板(基板(110))及第2配線基板(基板210))作為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之對象的前提下,包含安裝於第1配線基板之第1連接器(連接器件(100))與安裝於第2配線基板之第2連接器(連接器件(200))而構成。第1連接器具備排列配置於外殼(130)之多個第1接點(contact)(接點(120)),又,第2連接器具備排列配置於外殼(230)之多個第2接點(接點(220))。而且,多個第1連接器各自之前端部形成有產生彈性變形之彎折成大致U字狀的部分。
於此前提下,使第1配線基板之安裝有第1連接器之面與第2配線基板之安裝有第2連接器之面對向,以取得使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面對面接近而疊合之狀態,藉此,使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相互卡合,而使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1接點各自之形成彎折成大致U字狀之部分的前端部,與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2接點中之對應之部分接觸連接。藉此,將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1接點與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2接點相互連接,從而進行對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
此時,多個第1接點各自之前端部形成有產生彈性變形之彎折成大致U字狀的部分,該前端部與多個第2接點中之對應的部分係在作用有由彈性變形而產生之接觸壓之前提下接觸連接,故而期待確實地進行多個第1接點與多個第2接點之相互連接。
又,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基板連結裝置係在將第1配線基板(印刷配線基板(26))及第2配線基板(印刷配線基板(22)作為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之對象的前提下,包含安裝於第1配線基板之第1連接器(陽型連接器部(24))與安裝於第2配線基板之第2連接器(陰型連接器部(20))而構成。第1連接器具備排列配置於第1外殼(基台部(24M))之多個第1接點(接點端子(28Ai)、(28Bi)),又,第2連接器具備排列配置於第2外殼(基台部(20M))之多個第2接點(接點(34Ai)、(34Bi))。而且,於第1連接器,於被壓入至第1外殼之保持件(30)之嵌合部(30m),形成有爪部(30N),又,於第2連接器,於被壓入至第2外殼之保持件(32)之彈性片(32mr)形成有突起部(32mn)。
於此前提下,使第1配線基板之安裝有第1連接器之面與第2配線基板之安裝有第2連接器之面對向,以取得使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面對面接近而疊合之狀態,藉此,使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相互卡合,從而使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1接點與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2接點分別接觸連接。藉此,使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1接點與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2接點相互連接,從而進行對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
此時,第1連接器之被壓入至第1外殼之保持件(30)之嵌合部(30m)上所形成之爪部(30N)卡合於第2連接器之被壓入至第2外殼之保持件(32)之彈性片(32mr)上所形成之突起部(32mn),進而阻止第1連接器之第1外殼自第2連接器之第2外殼脫離。藉此,穩定地維持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1接點與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2接點之相互 連接狀態,其結果為,期待穩定地進行對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60509號公報(段落0033~0043,圖4、5)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55306號公報(段落0020~0031,圖1~8)
於如上所述之習知提出之若干包含用以進行對兩個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之連接器的基板連結裝置,發現其等各自存在如下之不良。
首先,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基板連結裝置,不具備在使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相互卡合之狀態的前提下,發揮阻止第1連接器之第1外殼自第2連接器之第2外殼脫離之功能的鎖扣手段或卡止手段。因此,例如,於未預期之外力作用於相互卡合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中之任一者或兩者的情形,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1接點與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2接點之相互連接狀態變得不穩定,其結果為,有無法穩定地進行對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之虞。
又,於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基板連結裝置,在使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相互卡合之狀態的前提下,作為發揮阻止第1連接器之第1 外殼自第2連接器之第2外殼脫離之功能的鎖扣手段或卡止手段,具備:第1連接器之被壓入至第1外殼之保持件(30)之嵌合部(30m)上所形成之爪部(30N);及第2連接器之被壓入至第2外殼之保持件(32)之彈性片(32mr)上所形成之突起部(32mn),其與爪部(30N)卡合。然而,於形成有爪部(30N)之保持件(30)之嵌合部(30m)及形成有突起部(32mn)之保持件(32)之彈性片(32mr)之各自的構造上,爪部(30N)與突起部(32mn)之卡合並不太牢固,因此,例如,於較大外力並未被預期地作用於相互卡合之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中之任一者或兩者之情形,爪部(30N)會由與突起部(32mn)之卡合中脫落,從而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1接點與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多個第2接點之相互連接狀態變得不穩定,其結果為,有無法穩定地進行對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之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之虞。
鑒於上述方面,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提供一種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係成為用以將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藉由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而電性相互連結之機構者,其包含具有固定於第1配線基板之第1絕緣外殼之第1連接器,與具有固定於第2配線基板之第2絕緣外殼之第2連接器而構成,且具備卡止手段,該卡止手段在第1連接器之第1絕緣外殼與第2連接器之第2絕緣外殼相互卡合之狀態的前提下,阻止第2絕緣外殼自第1絕緣外殼之不期望的脫離,藉由該手段而可極其穩定且牢固地維持第1絕緣外殼與第2絕緣外殼之相互卡合狀態,並且藉由極其簡單且容易之操作,而可使第2絕緣外殼合理地自第1絕緣外殼脫離,而且,可謀求減少第1及第2配線基板之與相互對接面之各自正交之方向 之厚度尺寸。
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自請求項1至請求項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明(以下,稱為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第1連接器,其具有:第1絕緣外殼;多個第1接點,其等分別具有與設置於第1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部連接之基板連接部,且排列配置於第1絕緣外殼;及第1固定金屬構件,其固著於第1絕緣外殼,且將該第1絕緣外殼固定於第1配線基板;以及第2連接器,其具備:第2絕緣外殼,其取得與第1絕緣外殼之卡合狀態;多個第2接點,其等分別具有與設置於第2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部連接之基板連接部,且排列配置於第2絕緣外殼,取得與多個第1接點分別接觸連接之狀態;及第2固定金屬構件,其固著於第2絕緣外殼,且將該第2絕緣外殼固定於第2配線基板。而且,於該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第1連接器具備彈性可動卡止構件,該彈性可動卡止構件沿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而延伸,且兩端部藉由配置於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之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又,第2連接器於第2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上所配置之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的各自形成有卡合部,在取得第2絕緣外殼與第1絕緣外殼之卡合狀態時,藉由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卡合於形成於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的卡合部,進而取得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
於如上所述之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在使第1配線基板之固定有第1連接器所具有之第1絕緣外殼之面,與第2配線基板之 固定有第2連接器所具有之第2絕緣外殼之面對向,以使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面對面接近而疊合時,取得第2絕緣外殼與第1絕緣外殼之卡合狀態。此時,將排列配置於第2絕緣外殼之多個第2接點,與排列配置於第1絕緣外殼之多個第1接點分別接觸連接。藉此,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處於相互卡合狀態,使設置於第2配線基板之多個配線端子部透過多個第2接點及多個第1接點,而與設置於第1配線基板之多個配線端子部分別連接,其結果為,將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藉由面對面接近疊合連結而電性相互連結。
又,此時,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沿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而延伸,且兩端部藉由配置於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的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的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中,使其兩端部卡合於第2連接器上配置於第2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的第2固定金屬構件的部分之各自上所形成的卡合部,藉此,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取得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卡合於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的各自上所形成之卡合部的狀態,藉由彈性可動卡止構件所具備之彈性而維持且不會被解除,藉此,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的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得以穩定地維持。因此,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構成阻止第2連接器之第2絕緣外殼自第1連接器之第1絕緣外殼之不期望之脫離的卡止手段。
其後,在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卡合於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上所形成之卡合部,而取得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的前提下,例如,若藉由卡止解除操作構件而使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產 生彈性位移而離開卡合部,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的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被解除。藉此,可使第2連接器之第2絕緣外殼自第1連接器之第1絕緣外殼脫離。
於此前提下,構成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阻止第2連接器之第2絕緣外殼自第1連接器之第1絕緣外殼之不期望的脫離之卡止手段的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中,例如,藉由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之兩端部相對於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於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可產生彈性位移。
在配置於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之第1固定金屬構件的部分,例如,形成有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分別貫通之一對透孔,藉此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予以保持。又,在配置於第2連接器所具備之第2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之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上所形成的卡合部,例如成為藉由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分別卡合之一對透孔。
在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使第1連接器與第2連接器處於相互卡合之狀態,取得第2絕緣外殼與第1絕緣外殼之卡合狀態,且使排列配置於第2絕緣外殼之多個第2接點與排列配置於第1絕緣外殼之多個第1接點分別接觸連接時,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取得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藉此,阻止第2連接器之第2絕緣外殼自第1連接器之第1絕緣外殼的不期望之脫離。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沿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而延伸,兩端部藉由 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上所配置之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被保持,使該兩端部卡合於第2連接器上配置於第2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之第2固定金屬構件的部分之各自上所形成的卡合部,進而取得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
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卡合於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的各自上所形成之卡合部之狀態,藉由彈性可動卡止構件所具備之彈性而維持且不會被解除,藉此,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的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得以穩定地維持。而且,其後,在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卡合於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上所形成之卡合部而取得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的前提下,例如,若藉由卡止解除操作構件而使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產生彈性位移而離開卡合部,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的相對於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被解除,進而可使第2絕緣外殼自第1絕緣外殼脫離。
因此,根據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藉由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與由第1固定金屬構件所保持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的兩端部所卡合之第2連接器之形成於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卡合部,而可極其穩定且牢固地維持第1連接器之第1絕緣外殼與第2連接器之第2絕緣外殼的相互卡合狀態,並且藉由極其簡單且容易之操作,而可使第2絕緣外殼合理地自第1絕緣外殼脫離。而且,第1連接器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係沿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而延伸,且兩端部係藉由配置於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之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被保持,藉此可減少固定有第1絕緣外殼之第1配線基板及固定有第2絕緣外 殼之第2配線基板之與相互對接面之各自正交之方向的厚度尺寸,進而可謀求包含配置於第1配線基板與第2配線基板之間的第1連接器及第2連接器之裝置整體的薄型化。
11‧‧‧插塞連接器(第1連接器)
12‧‧‧第1配線基板
13、34‧‧‧絕緣外殼(第1絕緣外殼、第2絕緣外殼)
14‧‧‧插塞側接點(第1接點)
14a、35a‧‧‧基板連接部
14b、35b‧‧‧接觸連接部
15‧‧‧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第1固定金屬構件)
16、38‧‧‧基板連結部
18‧‧‧彈性可動卡止構件
19‧‧‧(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
21‧‧‧(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
21a、33、39a‧‧‧透孔
22‧‧‧保持部
23‧‧‧(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中間部分
31‧‧‧插座連接器(第2連接器)
32‧‧‧第2配線基板
35‧‧‧插座側接點(第2接點)
36‧‧‧(絕緣外殼34之)端部
37‧‧‧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第2固定金屬構件)
39‧‧‧(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
40‧‧‧卡止解除操作構件
41‧‧‧突出卡合部
圖1係將構成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的一例之插塞連接器、及固定有其絕緣外殼之第1配線基板一併表示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圖1所示之插塞連接器與第1配線基板之俯視圖。
圖3係將構成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的一例之插座連接器在以假想線表示固定有其絕緣外殼之第2配線基板的前提下,而表示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圖3所示之插座連接器1與以假想線表示之第2配線基板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圖3所示之插座連接器與第2配線基板之仰視圖。
圖6係表示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3所示之帶有以假想線表示之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對向配置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7係表示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5所示之帶有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卡合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8係將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5所示之帶有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卡合之狀態,在以假想線表示第2配線基板的前提下而表示之立體圖。
圖9係將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5所示之帶有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卡合之狀態,在去除第2配線基板,而表示之俯視圖。
圖10係表示將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5所示之帶有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卡合之狀態的前視圖。
圖11係表示圖10之XI-X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2係表示圖10之XII-XI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3係表示圖9之XIII-XIII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4係將圖13之兩點鏈線框A內放大而表示之部分剖面圖。
圖15係供說明將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3所示之帶有以假想線表示之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對向配置之狀態的前提下的插塞連接器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與插座連接器之卡合部的位置關係之部分剖面圖。
圖16係在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5所示之帶有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卡合的前提下,將使卡止解除操作構件卡合於插塞連接器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的狀態,在去除第2配線基板,而表示之立體圖。
圖17係在圖1所示之帶有第1配線基板之插塞連接器與圖5所示之帶有第2配線基板之插座連接器相互卡合之前提下,將使插塞連接器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的兩端部產生彈性位移之狀態,在去除第2配線基板,而表示之俯視圖。
舉出以下所述之關於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之實施例,對用以實施本案發明之形態進行說明。
[實施例]
圖1(立體圖)及圖2(俯視圖)表示成為構成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的一例之第1連接器的插塞連接器11及安裝有插塞連接器11之第1配線基板12。插塞連接器11具備藉由合成樹脂等之絕緣材料所形成之絕緣外殼13(第1外殼),在圖1,絕緣外殼13被固定於第1配線基板12之朝向上方之面(以下,稱為上表面)。
於絕緣外殼13,將藉由各具彈性之導電性板材而形成之成為彎曲帶狀構件之多個插塞側接點14(第1接點)分別形成為於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延伸的相互對向之2個行而排列配置。於個別之多個插塞側接點14,將與設置於第1配線基板12之上表面之配線端子部(圖示省略)連接之基板連接部14a、及與下述之成為第2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所具備之插座側接點抵接之接觸連接部14b作為形成各個帶狀構件之兩端部分者而設置。
又,於絕緣外殼13,固著有沿第1配線基板12之上表面包圍並覆蓋該絕緣外殼13之外周面部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第1固定金屬構件)。於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設置有分別與第1配線基板12之上表面連結之多個基板連結部16。而且,在將多個基板連結部16與第1配線基板12之上表面連結時,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藉此將絕緣外殼13固定於第1配線基板12之上表面。
如上所述之具備絕緣外殼13、多個插塞側接點14、及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插塞連接器11進而具備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該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沿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即多個插塞側接點14之排列方向而延伸。成為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兩端部的一對端部19係藉由分別配置於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一對側端部21而分別保持。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係使具有彈性之作為金屬棒狀材料等之彈性棒狀材料彎曲而形成,使藉由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一對側端部21而分別保持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相對於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而於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可產生彈性位移。
於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一對側端部21之各自,形成有透孔21a,藉由使透孔21a沿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自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外側朝內側貫通,而由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予以保持。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沿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自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外側朝內側貫通透孔21a之狀態係藉由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自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外側朝內側施力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所具備之彈性,而得以穩定地維持。又,在分別配置於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一對側端部21之內側的包含於絕緣外殼13之兩端部分的一對側板狀部20之各自,將貫通形成於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之透孔21a的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與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一併予以保持的保持部22係作為形成槽部者而設置。
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間的中間部分23抵 接於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端面部24,藉此,阻止以貫通形成於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之透孔21a之端部19作為旋動軸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旋動。
圖3(立體圖)及圖4(俯視圖)係表示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的一例與圖1及圖2所示之插塞連接器11一併構成之成為第2連接器之插座連接器31,且係在以假想線表示安裝有插座連接器31之第2配線基板32的前提下而表示,又,圖5(仰視圖)表示插座連接器31及安裝有插座連接器31之第2配線基板32。關於第2配線基板32,將在圖3之朝向下方之面稱為下表面,且將圖3之朝向上方之面稱為上表面。
如圖3所示,將插座連接器31安裝於第2配線基板32之下表面。而且,於第2配線基板32形成有分別貫通上表面及下表面之一對透孔33,可穿過該等透孔33而自上表面之外部面向下表面側。
如圖3~圖5所示,插座連接器31具備藉由合成樹脂等之絕緣材料所形成之絕緣外殼34(第2外殼),絕緣外殼34被固定於第2配線基板32之下表面。於絕緣外殼34,藉由各具彈性之導電性板材而形成之成為彎曲帶狀構件之多個插座側接點35(第2接點)分別形成為於絕緣外殼34之長邊方向延伸之相互對向的2個行,而排列配置。於多個插座側接點35之各自,將與設置於第2配線基板32之下表面之配線端子部(圖示省略)連接之基板連接部35a、及與成為第1連接器之插塞連接器11所具備之插塞側接點14抵接之接觸連接部35b作為形成各個帶狀構件之兩端部分者而設置。
又,於成為絕緣外殼34之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之一對端部 36,分別固著有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第2固定金屬構件)。於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各自,分別設置有與第2配線基板32之下表面連結之多個基板連結部38。而且,在多個基板連結部38與第2配線基板32之下表面連結時,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各自藉此將絕緣外殼34固定於第2配線基板12之下表面。
於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各自之側端部39,形成有取得插塞連接器11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卡合之狀態的透孔39a。該透孔39a構成藉由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而保持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所卡合之卡合部,於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卡合於該卡合部時,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中,沿絕緣外殼34之長邊方向自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外側朝內側貫通有形成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透孔39a。而且,於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中,沿絕緣外殼34之長邊方向自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外側朝內側貫通形成於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各自之側端部39之透孔39a的狀態,係藉由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自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外側朝內側施力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所具備之彈性,而得以穩定地維持。
於此前提下,在使第2配線基板32之固定有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的下表面與第1配線基板12之固定有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上表面對向,以使第2配線基板32與第1配線基板12面對面接近而疊合時,構成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之一例的成為第1連接器及第2連接器之插塞連接器11及插座連接器31中,使插座連接器31所具 備之絕緣外殼34卡合於插塞連接器11所具備之絕緣外殼13,進而取得相互卡合狀態。
此時,首先,如圖6(以假想線表示第2配線基板32)所示,將帶有第1配線基板12之插塞連接器11與帶有第2配線基板32之插座連接器31相互對向配置。此時,使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與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對向,取得排列配置於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上之多個插座側接點35與排列配置於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上之多個插塞側接點14分別對應之位置。
其次,若取得使第2配線基板32之固定有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之下表面、與第1配線基板12之固定有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上表面接近之位置,而使第2配線基板32與第1配線基板12面對面接近而疊合,則如圖7(立體圖)、圖8(以假想線表示第2配線基板32之立體圖)、圖9(第2配線基板32之圖示省略之俯視圖)及圖10(前視圖)所示,取得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與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卡合狀態,進而帶有第2配線基板32之插座連接器31與帶有第1配線基板12之插塞連接器11處於相互卡合狀態。
此時,如表示圖10之XI-XI線剖面之圖11、及表示圖10之XII-XII線剖面之圖12所示,將排列配置於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之多個插座側接點35之接觸連接部35b、與排列配置於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多個插塞側接點14之接觸連接部14b分別接觸連接。藉此,設置於分別連接有多個插座側接點35之基板連接部35a之第2配線基板32之多個配線端子部,透過多個插座側接點35及多個插塞側接點14,而與設置於 分別連接有多個插塞側接點14之基板連接部14a之第1配線基板12之多個配線端子部分別連結,進而將第1配線基板12與第2配線基板32電性相互連結。
又,此時,如表示圖9之XIII-XIII線剖面之圖13及將圖13之兩點鏈線框A內放大圖示之圖14所示,使形成於插塞連接器11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之透孔21a沿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自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外側朝內側貫通,藉此,由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所保持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沿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之長邊方向自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外側朝內側貫通形成於插座連接器31之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透孔39a。即,插塞連接器11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與插座連接器31之形成於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一對卡合部(透孔39a)分別卡合,藉此,取得插座連接器31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
如圖6所示,在將帶有第1配線基板12之插塞連接器11與帶有第2配線基板32之插座連接器31相互對向配置之前提下,該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與形成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上之透孔39a處於如下位置關係:如圖15所示,於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之上方,配置有形成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透孔39a。而且,其後,使第2配線基板32與第1配線基板12面對面接近而疊合時,使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朝圖15之下方移動而接近於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設置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上之彎曲部37a抵接於形成於 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之前端之傾斜面部19a,將該傾斜面部19a朝圖15之下方按壓。藉此,若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一旦朝圖15之左方產生彈性位移,且於其後,伴隨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朝圖15之下方之移動,設置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彎曲部37a成為自形成於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之前端之傾斜面部19a脫落之狀態,則藉由自身之彈性,在形成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上之透孔39a內朝圖15之右方產生彈性位移而返回至原來之位置。其結果為,取得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貫通形成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透孔39a之狀態。
以上述方式,使插塞連接器11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與插座連接器31之形成於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一對卡合部(透孔39a)分別卡合,而取得插座連接器31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藉此阻止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自其所卡合之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的不期望之脫離。
其後,如圖16(第2配線基板32之圖示省略之立體圖)所示,取得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與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卡合狀態,且在帶有第2配線基板32之插座連接器31、與帶有第1配線基板12之插塞連接器11處於相互卡合狀態之前提下,使設置於卡止解除操作構件40之一對突出卡合部41分別穿過形成於第2配線基板32上之一對透孔33,而插入至第2配線基板32與第1配線基板12之間,且使一對突出卡合部41之各自插入至插塞連接器11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中間部分23與端部19之間之部分42之間時,使 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部分42伴隨端部19而朝離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之方向產生彈性位移。使設置於卡止解除操作構件40之一對突出卡合部41插入至分別穿過形成於第2配線基板32之一對透孔33之第2配線基板32與第1配線基板12之間、及使一對突出卡合部41之各自插入至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部分42之間的操作,例如藉由手動而進行。
藉此,如圖17(第2配線基板32及卡止解除操作構件40之圖示省略之俯視圖)所示,藉由設置於卡止解除操作構件40之突出卡合部41,而使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19沿絕緣外殼34之長邊方向,自插座連接器31之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內側朝外側產生彈性位移,進而離開形成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成為卡合部之透孔39a。
其結果,藉由插塞連接器11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離開插座連接器31之形成於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之一對卡合部(透孔39a),而將插座連接器31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解除,取得合理地解除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與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卡合的狀態,進而取得可解除插座連接器31與插塞連接器11之相互卡合狀態的狀態。
其後,例如,在解除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與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的卡合之前提下,使設置於卡止解除操作構件40之一對突出卡合部41分別穿過形成於第2配線基板32之一對透孔33,而進行自第2配線基板32與第1配線基板12之間欲逃脫之移動,若一對突出卡合部41之各自從插塞連接器11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與彈 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中間部分23與端部19之間之部分42之間抽出,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部分42藉由自身之彈性,伴隨端部19而返回至原來之位置。藉此,使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貫通形成於絕緣外殼13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之透孔21a,且藉由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而保持之狀態得以維持。
如上所述之包含插塞連接器11與插座連接器31而構成之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的一例中,使插塞連接器11與插座連接器31處於相互卡合之狀態,取得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與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之卡合狀態,且使排列配置於絕緣外殼34之多個插座側接點35,與排列配置於絕緣外殼13之多個插塞側接點14分別接觸連接時,插塞連接器11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取得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藉此,阻止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自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的不期望之脫離。插塞連接器11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係由具有彈性之彈性棒狀材料彎曲而形成,且沿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延伸,一對端部19之各自藉由插塞連接器11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21而保持,使一對端部19分別卡合於插座連接器31之形成於一對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各自之側端部39之成為卡合部之一對透孔39a,進而取得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
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卡合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39上所形成之透孔39a的狀態,藉由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所具備之彈性而維持且不會被解除,藉此,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得以穩定地維持。而且,其 後,在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卡合於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39上所形成之透孔39a,進而取得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的前提下,例如,若藉由設置於卡止解除操作構件40之一對突出卡合部41之各自,而使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各自,產生彈性位移而離開透孔39a,則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之相對於絕緣外殼34之卡止狀態被解除,進而可使絕緣外殼34自絕緣外殼13脫離。
因此,根據包含插塞連接器11與插座連接器31而構成之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的一例,藉由插塞連接器11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及由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而保持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一對端部19所卡合之形成於插座連接器31所具備之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卡合部(透孔39a),而可極其穩定且牢固地維持插塞連接器11之絕緣外殼13與插座連接器31之絕緣外殼34之相互卡合狀態,並且藉由極其簡單且容易之操作,而可使絕緣外殼34合理地自絕緣外殼13脫離。而且,插塞連接器11所具備之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係沿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而延伸,且一對端部19係藉由分別配置於絕緣外殼13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之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一對側端部21而保持,藉此,可減少固定有絕緣外殼13之第1配線基板12及固定有絕緣外殼34之第2配線基板32之與相互對接面之各自正交方向之厚度尺寸,進而可謀求包含配置於第1配線基板12與第2配線基板32之間的插塞連接器11及插座連接器31之裝置整體的薄型化。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之本案發明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係包含具有固定 於第1配線基板之第1絕緣外殼之第1連接器,及具有固定於第2配線基板之第2絕緣外殼之第2連接器而構成,且具備卡止手段,該卡止手段係在第1連接器之第1絕緣外殼與第2連接器之第2絕緣外殼相互卡合之狀態的前提下,阻止第2絕緣外殼自第1絕緣外殼的不期望之脫離,藉由該手段而可極其穩定且牢固地維持第1絕緣外殼與第2絕緣外殼之相互卡合狀態,並且藉由極其簡單且容易之操作,而可使第2絕緣外殼合理地自第1絕緣外殼脫離,並且,可謀求減少第1及第2配線基板之與相互對接面之各自正交之方向之厚度尺寸,進而可廣泛地應用於各種電子機器等。
11‧‧‧插塞連接器(第1連接器)
12‧‧‧第1配線基板
13‧‧‧絕緣外殼(第1絕緣外殼)
14a、35a‧‧‧基板連接部
15‧‧‧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第1固定金屬構件)
16、38‧‧‧基板連結部
18‧‧‧彈性可動卡止構件
19‧‧‧(彈性可動卡止構件18之)端部
20‧‧‧第2連接器(陰型連接器部)
21‧‧‧(插塞側固定金屬構件15之)側端部
21a‧‧‧透孔
31‧‧‧插座連接器(第2連接器)
32‧‧‧第2配線基板
33、39a‧‧‧透孔
34‧‧‧絕緣外殼(第2外殼)
35‧‧‧插座側接點(第2接點)
35a、38‧‧‧基板連接部
36‧‧‧(絕緣外殼34之)端部
39‧‧‧(插座側固定金屬構件37之)側端部

Claims (6)

  1. 一種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特徵在於:其包含以下部分而構成:第1連接器,其具備:第1絕緣外殼;多個第1接點,其等分別具有與設置於第1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部連接之基板連接部,且排列配置於上述第1絕緣外殼;及第1固定金屬構件,其固著於上述第1絕緣外殼,且將該第1絕緣外殼固定於上述第1配線基板;以及第2連接器,其具備:第2絕緣外殼,其取得與上述第1絕緣外殼之卡合狀態;多個第2接點,其等分別具有與設置於第2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部連接之基板連接部,且排列配置於上述第2絕緣外殼,取得與上述多個第1接點分別接觸連接之狀態;及第2固定金屬構件,其固著於上述第2絕緣外殼,且將該第2絕緣外殼固定於上述第2配線基板;上述第1連接器具備彈性可動卡止構件,該彈性可動卡止構件沿上述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而延伸,在兩端部之各個之前端形成傾斜面部,且該兩端部藉由配置於上述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之上述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上述第2連接器於上述第2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上所配置之上述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之各自設有形成卡合部之透孔與接近該透孔之彎曲部,在取得上述第2絕緣外殼與上述第1絕緣外殼之卡合狀態時,上述第2固定金屬構件相對於上述第1固定金屬構件接近移動,設在上述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之上述彎曲部抵接於形成在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端部 之上述傾斜面部並按壓該傾斜面部,藉此,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端部往上述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彈性位移,從上述彎曲部脫離後,返回原本之位置,卡合於上述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上所形成之卡合部,進而取得相對於上述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絕緣外殼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分,設置有將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與上述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一併保持之保持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形成有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分別貫通之一對透孔,藉由該一對透孔而將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予以保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中,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係使彈性棒狀材料彎曲而形成,藉由上述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之上述兩端部相對於該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可彈性位移。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中,在藉由上述第1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而保持之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卡合於上述第2固定金屬構件之部分上所形成之形成卡合部之透孔,進而取得相對於上述第2絕緣外殼之卡止狀態之前提下,藉由卡止解除操作構件而使上述彈性可動卡止構件之兩端部產生彈性位移而離開上述卡合部,藉此解除上述卡止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配線基板連結裝置,其中,上述彈性可動 卡止構件之兩端部之各自係藉由穿過設置於上述第2配線基板之透孔而插入至上述第1配線基板與上述第2配線基板之間之上述卡止解除操作構件而取得彈性位移之狀態。
TW102143430A 2012-12-28 2013-11-28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TWI5273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6461A JP5708942B2 (ja) 2012-12-28 2012-12-28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3013A TW201433013A (zh) 2014-08-16
TWI527312B true TWI527312B (zh) 2016-03-21

Family

ID=510176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2303U TWM480774U (zh) 2012-12-28 2013-11-28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TW102143430A TWI527312B (zh) 2012-12-28 2013-11-28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2303U TWM480774U (zh) 2012-12-28 2013-11-28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20874B2 (zh)
JP (1) JP5708942B2 (zh)
KR (1) KR101627898B1 (zh)
CN (1) CN103915723B (zh)
TW (2) TWM48077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8016B2 (ja) * 2012-05-17 2015-11-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156641B2 (ja) 2013-09-03 2017-07-0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US9740249B2 (en) * 2014-01-30 2017-08-22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Mounting device
JP6342190B2 (ja) * 2014-03-24 2018-06-13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US9728872B2 (en) 2014-09-22 2017-08-08 Xiaomi Inc Connector plug, connector socket, and connector
CN104283036B (zh) * 2014-09-22 2016-06-22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插座和连接器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416728B2 (en) 2015-02-20 2019-09-17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Tool-less multipoint latching mechanism
CN104600461B (zh) * 2015-02-26 2017-08-25 昆山科信成电子有限公司 母接触端子、端子组合及扣合式电连接器
KR20170036529A (ko) * 2015-09-24 2017-04-03 몰렉스 엘엘씨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및 rf 커넥터 일체형 커넥터 조립체
WO2017188054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システム
JP6680364B2 (ja) * 2016-11-09 2020-04-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可動反射素子
JP6512210B2 (ja) * 2016-12-21 2019-05-1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10170849B2 (en) * 2017-04-07 2019-01-01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lidable latch
JP6857073B2 (ja) 2017-04-07 2021-04-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925883B2 (ja) 2017-06-09 2021-08-2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09038013B (zh) * 2017-06-09 2020-01-10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0311066A (zh) * 2018-03-20 2019-10-08 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箱的绝缘防护结构及新能源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86086U (zh) * 1985-11-18 1987-06-01
JP2000260509A (ja) 1999-03-10 2000-09-22 Jst Mfg Co Ltd 基板対基板型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US6645005B2 (en) * 2001-11-29 2003-11-1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atching metal ears
JP2004055306A (ja) 2002-07-18 2004-02-19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5135704A (ja) * 2003-10-29 2005-05-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071661B2 (ja) * 2008-02-18 2012-11-1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4988636B2 (ja) * 2008-03-24 2012-08-0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一対の電気コネクタ
JP4515516B2 (ja) * 2008-09-09 2010-08-04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コネクタ装置
JP5218012B2 (ja) * 2008-12-16 2013-06-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523062B1 (ja) * 2009-03-10 2010-08-11 本多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低背形電気コネクタ
CN201556730U (zh) * 2009-08-21 2010-08-18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薄型连接器
JP4910201B2 (ja) * 2009-11-27 2012-04-04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ロック装置
JP5498883B2 (ja) * 2010-04-27 2014-05-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TWM450855U (zh) * 2012-03-29 2013-04-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板對板連接器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8942B2 (ja) 2015-04-30
US9620874B2 (en) 2017-04-11
CN103915723A (zh) 2014-07-09
US20140187059A1 (en) 2014-07-03
TW201433013A (zh) 2014-08-16
KR20140086821A (ko) 2014-07-08
JP2014130683A (ja) 2014-07-10
TWM480774U (zh) 2014-06-21
KR101627898B1 (ko) 2016-06-07
CN103915723B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7312B (zh)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TWI632742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substrate
TWI569519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JP585984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201519521A (zh) 配線基板連結裝置
TWI524603B (zh) 相互卡合之連接器裝置
TW201010198A (en) Stacking connector
TW200908456A (en) Connector
US9270044B2 (en) Substrate connector
JP5920565B2 (ja)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TW201340486A (zh) 連接器裝置
US911815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66558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816560B2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6839472B1 (ja) 電気接続構造
TWI519004B (zh) 電連接器
JP5839197B2 (ja)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JP2019114355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5892377B2 (ja)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TWM447608U (zh) 板對板連接器模組
TWI837329B (zh) 電連接器組裝體
JP5846430B2 (ja)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JP3187192U (ja) コネクタ及び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対
JP2015099713A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201412040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