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1809B -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1809B
TWI501809B TW100120792A TW100120792A TWI501809B TW I501809 B TWI501809 B TW I501809B TW 100120792 A TW100120792 A TW 100120792A TW 100120792 A TW100120792 A TW 100120792A TW I501809 B TWI501809 B TW I5018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outer ring
ring portion
container holder
stir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0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9531A (en
Inventor
Hiroshi Tokunag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oshi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oshi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oshi Kogyo Co Ltd
Priority to TW1001207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0180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49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9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1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18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8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B7/84Venting or degassing ; Removing liquids, e.g. by evaporating components
    • B29B7/845Venting, degassing or removing evaporated components in devices with rotary stirr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7/00Mixing; Kneading
    • B29B7/02Mixing; Kneading non-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i.e. batch type
    • B29B7/06Mixing; Kneading non-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i.e. batch type with movable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 B29B7/10Mixing; Kneading non-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i.e. batch type with movable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rotary
    • B29B7/106Mixing; Kneading non-continuous, with mechanical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i.e. batch type with movable mixing or kneading devices rotary using rotary casings

Description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攪拌及/或脫泡裝置者,更詳細地說,乃係關於一種攪拌與脫泡裝置,其具有令容器自轉機構及公轉機構,而回轉該容器,使其中所收容之材料進行攪拌或脫泡中之至少一種。
從前就有一種具有使容器自轉的機構與公轉的機構,而對容器內所收容之單一材料或混合材料進行攪拌或脫泡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被加以實用化。做為該等材料之例者,有在醫藥品、化學材料、食品、塗料、半導體裝置材料的領域中單一或混合的液體(含流體)材料,或液體材料與粉體材料之混合材料等(以下簡稱為「材料」)。
於此,做為傳統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一例者,為專利文獻1記載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00(參照第10圖)。此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00包含有馬達101,固定於此馬達101的輸出軸102,而以此輸出軸102為中心水平回轉的回轉臂103,連結於此回轉臂103,同時隨回轉臂103之回轉而公轉於輸出軸102之周圍,且以傾斜於馬達101之輸出軸102的軸線N為中心,以可自轉方式支承的混合槽104,及可使混合槽104自轉的混合槽回轉機構。混合槽回轉機構包含有貼附 於混合槽104外周面104A全周的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及位於混合槽104外側母線M所描繪之公轉軌道外側的公轉軌道全周,且於混合槽104公轉時,可以並不滑動狀接觸於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的定位置橡膠彈性體106。由是即可提供能強制使混合槽104自轉的混合槽回轉機構。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平8-332367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人銳意研究結果,發現專利文獻1所例示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會產生於容器(例如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00的混合槽104)於公轉與自轉速度愈高時,藉由抵接於固定部材而使容器自轉為目的,設於該容器外周部之彈性體(例如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00的混合槽側橡膠彈性體105)會自容器所定位置脫落,或因脫落而斷裂,或定位置橡膠彈性體106脫落的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揭情形而所研發者,以提供可防止藉由與固定部材抵接而使容器自轉而設於該容器外周部之彈性體的脫落斷裂,以便提高容器的公轉與自轉速度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為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下文中所記載的解決手段。
此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具有使容器自轉的機構及公轉的機構,回轉該容器而進行其中所收容材料的攪拌與脫泡之至少任一種。此裝置具有用以分別保持複數容器的複數容器保持器,以可自轉方式支持各該容器保持器,同時以回轉軸為中心設成可回轉方式,而使各該容器保持器公轉於該回轉軸周圍的公轉部材,驅動該公轉部材使其回轉的驅動機構,及環繞各該容器保持器而配置,使其內周部抵接於所有該容器保持器之外周部的環狀外環部。該容器保持器及該外環部,配置成嵌設於以環狀設於該容器保持器外周部之凹狀溝內的樹脂彈性環,抵接於設於該外環部之內周部的抵接面,同時對該外環部配設面,該容器保持器之自轉軸配設成具有所定角度,而且從開始抵接的位置至終了抵接的位置止,該容器保持器的凹狀溝與該外環部間之空隙,配設成因與該外環部之抵接而最受壓迫狀態之該樹脂彈性環徑方向尺寸之二分之一以下,該容器保持器,因該公轉部材之公轉,而公轉於該回轉軸之周圍,且因受該外環部之摩擦力而自轉,是其要件。
依據本發明,可防止與固定部材抵接使容器自轉而設於該容器外周部之彈性體的脫落斷裂,提高容器公轉與自轉速度。
(第一實施形態)
下文中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第1圖為例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中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的正面斷面圖(概略圖),第2圖為擴大其一部份的斜視圖(概略圖)。又,為了說明各實施形態,所有附圖中對具同一機能的部材賦予同一符號,以省略重複說明。又為求附圖之簡化,螺閂、螺帽之類,也有部份省略圖式。
此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具有使容器自轉的機構及公轉的機構。由於使該容器自轉及公轉,進行收容於容器中的單一材料、混合材料之攪拌及脫泡中之至少一種(以下簡記「攪拌及/或脫泡」)。
本實施形態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如第1圖所示,具有可收容受攪拌及/或脫泡的各種材料之複數容器2,用以分別保持複數容器2的複數容器保持器11,以可自轉方式支持各容器保持器11,同時以回轉軸12a為中心設成可回轉狀,使各容器保持器11公轉於回轉軸12a之周圍的公轉部材12,包圍全部容器保持器,與公轉部材12之公轉面平行配設,使其內周部13A抵接於全部容器保持器11之外周部11A的環狀外環部13,驅動公轉部材12使其回轉的驅動機構3(本 實施形態中為馬達);及控制這些部材的控制部(未圖示)。
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保持器11,被該容器保持器11所保持的容器2,公轉部材12及外環部13配設於外殼20內部。又,做為構造材料者,使用一般構造材料(金屬材料、樹脂材料),並不加以特別限制(關於其他構成亦同),強度部材則使用硬鋁合金較宜。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4個容器保持器11以等間隔配設於周方向(即以回轉軸12a為中心成十字狀),以保持4個容器2,但並不限定如此而已。
依照上揭構成,於公轉部材12公轉之際,由於容器保持器11之外周部11A與外環部13之內周部13A之間的抵接(詳情後述),產生摩擦力,使容器保持器11自轉。因而容器保持器11及其保持的容器2公轉,並且又自轉。由是可以將收容於容器2內之材料加以有效攪拌、脫泡。
尤其於本實施形態中,可使公轉部材12的公轉方向,亦即容器保持器11及其所保持的容器2之公轉方向,與容器保持器11及其所保持的容器2之自轉方向成為相反方向,結果,較之容器保持器11(容器2)之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之場合,可格外提高容器2內材料的攪拌效果。又,此一效果經使用油膏等高黏 度材料做比較試驗證實者。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保持器11,經配置成其自轉軸R對設成平行於公轉部材12之公轉面相平行的外環部13之配設面成所定角度θ。舉其一例,設定成40°≦θ≦60°。如此,由於保持容器器2以傾斜所定角度狀態進行自轉及公轉,可更加一層的提高容器2內材料之攪拌及/或脫泡效果。
又,容器保持器11具有在其外周部11A沿周方向,以環狀配置之凹狀徑向斷面的凹狀溝14。而且該凹狀溝14內嵌設有樹脂彈性環31,做為抵接用彈性體。於此,第3圖所示者為第1圖之X部擴大圖(斷面圖),亦即凹狀溝14及其周邊構造的擴大圖。
例如,使用由橡膠材料(例如硬度50的矽膠為宜)所成O環,做為樹脂彈性環31,以向縮徑方向產生所定張力的狀態嵌設於凹狀溝14內,使不致於發生弛緩、撓屈、滑溜等現象。
另一方面,做為使容器11發生自轉用的固定部材之外環部13,係固定設於外殼20。例如以不銹鋼材料等形成,亦可由其他金屬材料,或樹脂材料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外環部13具有凸狀軌道15,在內周部13A沿周方向環設的徑方向斷面形狀成凸狀。此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構成與容器保持器11之外周 部11A之樹脂彈性環31的抵接面。此抵接面(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對與公轉部材12之公轉面平行設置的外環部13之配設面形成有所定角度(一例為設定成與前述θ同一角度,或同程度角度)。
如以上所述,使容器保持器11的樹脂彈性環31,抵接於外環部13的抵接面15a。於此,第4圖表示樹脂彈性環31對外環部13的抵接狀態。第4圖所示者乃與自轉軸R直交的樹脂彈性環31之配設面的斷面圖。第4圖中的箭頭方向A為容器保持器11與容器2的公轉方向,而箭頭B為容器保持器11與容器2的自轉方向。又,C點為容器保持器11(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部(抵接面15a)的開始抵接位置,D點為樹脂彈性環31最受壓迫狀態時的位置,E點為容器保持器11(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部13(抵接面15a)的抵接終了位置。
成為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性構成者,為容器保持器11與外環部13,於自抵接開始位置(第4圖中之C點),至抵接終了位置(第4圖中之E點)止,容器保持器11的凹狀溝14與外環部13間之空隙,成為與外環部13之抵接最受壓迫的狀態(第4圖中之D點)時之樹脂彈性環31徑方向尺寸L1的二分之一以下。更詳細的說,從抵接開始位置(第4圖中之C點)至抵接終了 位置(第4圖中之E點)止,凹狀溝14之內周部與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間所圍成的空間部所產生空隙F(參照第3圖)尺寸,設定為不超過L1的二分之一。
依此構成,自抵接開始位置(第4圖中之C點)至抵接終了位置(第4圖中之E點)止之間,樹脂彈性環31因受壓迫而減少徑方向的尺寸,而且由於抵接,樹脂彈性環31受軸方向分力(押動力)作用之際,可防止逸出於抵接部材間(於此為由凹狀溝14之內周部與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所構成的空間部)之空隙(脫落)。本案發明人研究結果,空隙F之尺寸,最好成為不超過L1的二分之一程度之構成。
又,抵接之際對樹脂彈性環31產生軸方向分力(押動力)之作用,係由於曲率不同之部材互相間,亦即容器保持器11(凹狀溝14的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部13(凸狀軌道15的頭頂面15a)間,以角度(於此為θ)相抵接所致。
又,本案發明人針對傳統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之樹脂彈性環容易斷裂的問題,發現了樹脂彈性環從抵接部材之空隙脫落之際,承受負荷而致斷裂的事實。由是如上述情形,依照本實施形態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可防止樹脂彈性環31脫落結果,亦可防止其斷裂。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保持器11,具有樹脂彈性環31之擠潰物(在第4圖中D點者)L2,被壓迫於外環部13,在徑方向之尺寸成為20%~30%而配設。由是得以防止樹脂彈性環31之滑溜,而傳達摩擦力。
例如使用直徑7mm之O環做為樹脂彈性環31,將擠潰物L2設定為徑方向尺寸30%,亦即L2=2.1mm,則最壓迫狀態的徑方向尺寸L1=4.9mm。由是上揭空隙F之尺寸設定為2.45mm以下。
又,空隙F的尺寸,自抵接開始位置(第4圖中之C點)至抵接終了位置(第4圖中之E點)之間,有所變化。此係由於曲率不同之部材互相間,亦即容器保持器11(凹狀溝14的樹脂彈性環31)與外環部13(凸狀軌道15的頭頂面15a)以角度(於此為θ)抵接,而且凸狀軌道15的頭頂面15a侵入於容器保持器11的凹狀溝14內(此構成詳後文)所致。
於是,做為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性構成者,例如第2圖所示斜視圖所說明者,就容器保持器11與外環部13而言,後者在周方向於樹脂彈性環31與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在抵接開始位置以前,至抵接終了位置以後,該頭頂面15a始終配置成侵入容器保持器11之凹狀溝14內的狀態。亦即如以第4圖說明位置關 係,在抵接開始位置(第4圖中之C點)以前(自轉方向之後方側),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成侵入容器保持器11之凹狀溝14內的狀態,於抵接終了位置(第4圖中之E點)以後(自轉方向之前方側),成為凸狀軌道15的頭頂面15a解除侵入容器保持器11的凹狀溝14內的構成。
以此構成,由於在抵接開始位置以前至抵接終了位置以後,配設成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侵入容器保持器11之凹狀溝14內之狀態,比進行抵接區間更廣之區間,可將空隙F的尺寸設定為所定值以下,脫落與斷裂之防止效果,可更確實。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具有真空幫浦6,用以將外殼20內抽成真空。該真空幫浦6造成的真空度可適當設定,例如將外殼20內成為大氣壓~10Pa左右之真空狀態。
由是,將外殼20內抽成真空進行攪拌及/或脫泡,可更加提高脫泡作用。
於此如第5圖所示,容器2具有在上部設有開口部2a的有底圓筒狀本體部2A,嵌合於開口部2a的中蓋2B,及從外方蓋合於開口部的外蓋2C。
做為進行攪拌、脫泡對象物的材料,以除去中蓋2B及外蓋2C的狀態,從開口部2a加入本體部2A, 其後在本體部2A蓋上中蓋2B及外蓋2C。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中蓋2B與外蓋2C分別設有通氣孔2b與2c,但亦可酌予省略中蓋2B與外蓋2C。
如第1、2圖所示,容器2可從上部形成杯狀的容器保持器11之開口部的底面側進入嵌合,而被該容器保持器11所保持。此時設於容器2之本體部2A外周部之突起2d(於本實施形態中有二處),繫合於設於容器保持器11的溝11b。
以此狀態,於容器保持器11回轉(自轉)之際,可防止針對容器保持器11,容易轉動於周方向,容器保持器11之回轉力傳達於容器2,而得到容器2之回轉(自轉)。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2與容器保持器11係分開形成之個體,但可一體形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之容器2如第5圖所示,其內壁面2e形成有複數凸狀部2f。以此構成,收容有材料之容器2於自轉之際,凸狀部2f表現抵抗與外刃作用而促進材料之攪拌,可提高攪拌作用。但並非如此限定,亦可考慮不設凸狀部2f之構成。
另一方面,如第1圖所示,外殼20具有本體部21及配置於本體部21上部之蓋部22。又,蓋部22 利用鉸鏈(未圖示),以可開閉方式固定於本體部21,同時形成與本體部21可密貼的構造,因此外殼20內形成可密閉構造。
因此,因打開蓋部22,容器2可對容器保持器11裝卸。另一方面,關閉蓋部22,即可在外殼20內形成真空狀態。就此狀態下即可使容器2自轉及公轉可進行容器2內之材料的攪拌及/或脫泡。做為一例者,蓋部22係利用透明樹脂材料形成。
如第1圖所示,公轉部材12具有貫通外殼20之本體部21的回轉軸12a,回轉軸12a可回轉於其周方向,而且經由可在外殼20內保持真空的軸承(本實施形態中為磁性流體軸承)32固定於外殼20之本體部21。於此,公轉部材12的形狀可考慮者有圓板狀、臂狀、或其組合等。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將容器保持器11對公轉面(與公轉軸及回轉軸12a的中心軸S成直交之面),以所定傾斜角θ傾斜,而以可自轉方式支持,公轉部材12在徑方向途中具有曲折部12b。公轉部材12由於回轉(公轉)而有離心力作用於容器保持器11(及容器2)時,會產生曲撓作用,而特別使曲折部12b趨近於與公轉面平行之狀態。因此公轉部材12最好由鋁合金等高強度而輕量材料形成,但並非限定如此。
又,回轉軸12a與馬達3之回轉軸3a經由驅動力傳達機構相連結。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做為驅動力傳達機構者,有用第1帶輪4a、第2帶輪4b、皮帶5來構成的,但並非限定如此而已,亦可使用齒輪等來構成。
藉此構成,馬達3作動後,其回轉驅動力經驅動力傳達機構傳達於回轉軸12a,回轉軸12a回轉時,公轉部材12隨即回轉於周方向。因此固定於公轉部材12的容器保持器11及被其保持的容器2,周迴(公轉)於以回轉軸12a之中心軸S為回轉中心之同一平面內一定軌道上。而且公轉部材12公轉時,由於容器保持器11之外周部11A與外環部13之內周部13A間之抵接所產生之摩擦力,容器保持器11會自轉。此時公轉速度及自轉速度可因應材料之不同,適當加以設定。
尤其本實施形態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如前述情形可以切實防止樹脂彈性環31之脫落與斷裂,因此得以提高公轉與自轉速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外環13的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全長(即抵接部周方向長度),比容器保持器11之外周部11A的樹脂彈性環31全長(即抵接部周方向長度)為長。
因此,對公轉速度(回轉速度[rpm]),可高速化自 轉速度(回轉速度[rpm]),提高攪拌能力。
茲做為一例者,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全長設定為容器保持器11之樹脂彈性環31全長的2倍。因此如公轉速度設定為800rpm的場合,因應軌道部13b全長與凸狀軌道15之頭頂面15a全長之比(於此為2:1),自轉速度即予設定為1600rpm。又,該公轉速度及自轉速度並非上限值,可更高速化。
又,由於不須要分開驅動控制公轉速度與自轉速度,因此可極端簡化回轉驅動機構及控制機構。因而可降低製造成本,從減低故障發生率之觀點而言,亦甚妥當。
又,本實施形態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設有設定回轉(公轉)速度、回轉時間、真空壓力等的操作盤(未圖示),從該盤指令控制部(未圖示),藉以控制公轉部材12的回轉速度、回轉時間及以真空幫浦6抽成真空的外殼20內之壓力。
此外,如前述情形,因應公轉部材12的回轉速度,容器2的自轉速度也被自動設定,是以並不需要複雜的控制機構,達成製造成本的降低。
(第二實施形態)
下文中接著說明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該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的基本構成 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者相同,但其外環部13,凹狀溝14等構成則有相異之處。
於此,第6圖為例示第二實施形態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的正面斷面圖(概略圖),第7圖為將其一部分擴大的斜視圖(概略圖)。又,凹狀溝14及其周邊構造的擴大圖,則以第6圖中的Y部擴大圖(斷面圖)表示於第8圖。第9圖為表示該樹脂彈性環31對外環部13抵接狀態圖,係以與自轉軸R直交之樹脂彈性環31配設面上之斷面圖示者。下文中以與第一實施形態的不同點為中心來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之外環部13,在其內周部13A有沿周方向環狀設置的抵接面13a。此抵接面13a係形成沿內周部13A的曲面(圓錐內面)狀,成為與容器保持器11之外周部11A的樹脂彈性環31的抵接面。此抵接面13a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形成有所定角度(例如與前述θ同一角度,或同程度之角度)。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保持器11與外環部13,自抵接開始位置(第9圖中之C點)至抵接終了位置(第9圖中之E點)止,其容器保持器11之凹狀溝14與外環部13間之空隙,配置成由於與外環部13之抵接而最受壓迫之狀態(第9圖中之D點)的樹脂彈性環31徑方向尺寸L1的二分之一以下。更詳細地說,自抵接開始位置(第9圖中之C點)至抵接終了位置(第9圖中之E點)止,凹狀溝14之內周部與外環部13之 抵接面13a所包圍的空間部所生空隙F(參照第8圖)之尺寸,設定為不超過L1的二分之一。
依此構成,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自抵接開始位置(第9圖中之C點)至抵接終了位置(第9圖中之E點)之間,樹脂彈性環31受壓迫而減少其徑方向尺寸,而且因抵接而樹脂彈性環31受軸方向分力(押動力)作用之際,可防止從抵接部材間(於此為由凹狀溝14的內周部與外環部13之抵接面13a所構成的空間部)的空隙向外逸出(脫落),結果,亦可防止斷裂。
又容器保持器11在其外周部11A具有沿周方向環狀設置而徑方向斷面形狀為凹狀的凹狀溝14,而且在該凹狀溝14內嵌設有樹脂彈性環31。於此本實施形態之容器保持器11之特徵性構成如第8圖所示,凹狀溝14之上部頭頂面14a與外環部13之抵接面13a之間隔L3形成相對的大,而凹狀溝14之下部頭頂面14b與外環部13之抵接面13a之間格L4形成相對的小。又,第8圖中之間隔L3及L4,係做為容器保持器11之凹狀溝14與外環部13之抵接面13a最為接近之位置(第9圖中之D點)之間隔而圖示者。
於本實施形態的攪拌及/或脫泡裝置1,如提高公轉部材12的公轉速度,則由於作用於容器保持器11之離心力加大,公轉部材12彎撓而容器保持器11會向公轉面徑方向外方傾斜(傾斜於自轉軸R傾斜角θ變大之方向)。結果,尤其在容器保持器11之凹狀溝 14與外環部13之抵接面13a最為接近之位置(第9圖中之D點),產生凹狀溝14之上部頭頂面14a與外環部13之抵接面13a互相接觸之問題。但有了上揭構成,則可解決該項問題。
如以上說明,依照本發明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在曲率不同之部材間形成角度抵接之構成中,自抵接開始位置至抵接終了位置為止之間,樹脂彈性環被壓迫而減少徑方向尺寸,而且因抵接而樹脂彈性環受軸方向分力(押定力)作用之際,可防止樹脂彈性環從抵接部材間之空間部所生空隙脫落現象。又,可防止樹脂彈性環之斷裂。
如此,由於得以防止樹脂彈性環之脫落與斷裂,可以將容器保持器(及容器)之公轉及自轉速度更加高速化,而獲得高效率的攪拌及/或脫泡作用。
又,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上所說明的實施例,在不逸脫本發明之範圍條件下,可做種種變更。
1‧‧‧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2‧‧‧容器
2A‧‧‧本體部
2B‧‧‧開口部2a的中蓋
2C‧‧‧開口部2a的外蓋
2a‧‧‧開口部
2b、2c‧‧‧通氣孔
2d‧‧‧本體部外周部凸起
2e‧‧‧內壁面
2f‧‧‧凸狀部
3‧‧‧驅動機構(馬達)
3a‧‧‧回轉軸
4a‧‧‧第一帶輪
4b‧‧‧第二帶輪
5‧‧‧皮帶
6‧‧‧真空幫浦
11‧‧‧容器保持器
11A‧‧‧容器保持器外周部
12‧‧‧公轉部材
12a‧‧‧回轉軸
S‧‧‧回轉軸12a之中心軸
12b‧‧‧曲折部
13‧‧‧外環部
13A‧‧‧外環部13內周部
13a‧‧‧樹脂彈性環31抵接面
13b‧‧‧軌道部
14‧‧‧凹狀溝
14a‧‧‧凹狀溝上部頭頂面
14b‧‧‧凹狀溝下部頭頂面
15‧‧‧凸狀軌道
15a‧‧‧抵接面
20‧‧‧外殼
21‧‧‧本體部
22‧‧‧蓋部
31‧‧‧樹脂彈性環
32‧‧‧磁性流體軸承
100‧‧‧攪拌‧脫泡裝置
101‧‧‧馬達
102‧‧‧輸出軸
103‧‧‧回轉臂
104‧‧‧混合槽
104A‧‧‧混合槽104外周面
105‧‧‧混合槽橡膠彈性體
106‧‧‧定位置橡膠彈性體
第1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的概略圖。
第2圖為第1圖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之部份擴大斜視圖。
第3圖為第1圖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之部份擴大概略圖。
第4圖為表示第1圖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中,樹脂彈性環對外環部抵接狀態圖。
第5圖為例示第1圖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容器的概略圖。
第6圖為例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的概略圖。
第7圖為第6圖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之部份擴大斜視圖。
第8圖為第6圖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之部份擴大概略圖。
第9圖為表示第6圖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中,樹脂彈性環對外環部抵接狀態圖。
第10圖為例示傳統實施形態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的概略圖。
1‧‧‧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2‧‧‧容器
3‧‧‧驅動機構
3a‧‧‧回轉軸
4a‧‧‧第1帶輪
4b‧‧‧第2帶輪
5‧‧‧皮帶
6‧‧‧真空幫浦
11‧‧‧容器保持器
11A‧‧‧容器保持器外周部
R‧‧‧自轉軸
12‧‧‧公轉部材
12a‧‧‧回轉軸
S‧‧‧回轉軸12a的中心軸
12b‧‧‧曲折部
13‧‧‧容器保持器環狀外環部
13A‧‧‧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內周部
14‧‧‧凹狀溝
15‧‧‧凸狀軌道
15a‧‧‧外環部13的抵接面
20‧‧‧外殼
21‧‧‧本體部
22‧‧‧蓋部
31‧‧‧樹脂彈性環
32‧‧‧磁性流體軸承

Claims (6)

  1. 一種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具有使容器自轉的機構及公轉的機構,回轉該容器而進行其中所收容材料的攪拌與脫泡中之至少一種,該裝置具有:用以分別保持複數容器的複數容器保持器;以可自轉方式支持各該容器保持器,同時以回轉軸為中心設置成可回轉方式,而使各該容器保持器公轉於該回轉軸周圍的公轉部材;驅動該公轉部材使其回轉的驅動機構;及環繞各該容器保持器而配置,使其內周部抵接於所有該容器保持器之外周部的環狀外環部;該容器保持器及該外環部,配置成嵌設於以環狀設於該容器保持器外周部之凹狀溝內的樹脂彈性環,抵接於設於該外環部之內周部的抵接面,同時對該外環部配設面,該容器保持器之自轉軸配設成具有所定角度,而且從開始抵接的位置至終了抵接的位置止,該容器保持器的凹狀溝與該外環部間之空隙,配設成因與該外環部之抵接而最受壓迫狀態之該樹脂彈性環徑方向尺寸之二分之一以下;該容器保持器,因該公轉部材之公轉,而公轉於該回轉軸之周圍,且因受該外環部之摩擦力而自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其 中所述外環部之抵接面,形成為以環狀設於該外環部之內周部之凸狀軌道的頭頂面,該容器保持器與該外環部係配設成在該外環部之周方向,該樹脂彈性環與該凸狀軌道的頭頂面,於抵接開始位置以前至抵接終了位置以後,該頭頂面一直侵入於該容器保持器的凹狀溝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其中所述容器保持器設置成該凹狀溝之上部頭頂面與該外環部之抵接面間的間隔相對的大,而該凹狀溝之下部頭頂面與該外環部之抵接面間的間隔相對的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其中所述樹脂彈性環之擠潰物被該外環部壓成徑方向尺寸之20%~30%而配設於該容器保持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其中至少具有外殼,用以配置該容器、該容器保持器、該公轉部材及該外環部,該外殼成為可以密閉,更具有將該外殼內抽成真空的真空幫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攪拌及/或脫泡裝置,其中所述容器,在內壁面具有一個或複數個凸狀部。
TW100120792A 2011-06-15 2011-06-15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TWI5018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0792A TWI501809B (zh) 2011-06-15 2011-06-15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0792A TWI501809B (zh) 2011-06-15 2011-06-15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9531A TW201249531A (en) 2012-12-16
TWI501809B true TWI501809B (zh) 2015-10-01

Family

ID=48139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0792A TWI501809B (zh) 2011-06-15 2011-06-15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0180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095B (zh) * 2018-01-02 2019-01-21 戴政祺 具無線充電的脫泡攪拌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7948B1 (ja) * 2021-02-15 2021-10-13 株式会社ソディック 茹麺撹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2657B2 (zh) * 1972-12-18 1978-07-10
JPH11319406A (ja) * 1998-05-08 1999-11-24 Tosei Denki Kk 脱泡装置および脱泡処理方法
TW200920476A (en) * 2007-11-07 2009-05-16 Thinky Corp Degassing and mixing apparatus
JP2009273959A (ja) * 2008-05-12 2009-11-26 Thinky Corp 攪拌脱泡装置の停止方法及び攪拌脱泡装置
TW201032892A (en) * 2008-12-25 2010-09-16 Shashin Kagaku Co Ltd Agitation and dea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agitation and deaeration
JP2011050814A (ja) * 2009-08-31 2011-03-17 Thinky Corp 攪拌脱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2657B2 (zh) * 1972-12-18 1978-07-10
JPH11319406A (ja) * 1998-05-08 1999-11-24 Tosei Denki Kk 脱泡装置および脱泡処理方法
TW200920476A (en) * 2007-11-07 2009-05-16 Thinky Corp Degassing and mixing apparatus
JP2009273959A (ja) * 2008-05-12 2009-11-26 Thinky Corp 攪拌脱泡装置の停止方法及び攪拌脱泡装置
TW201032892A (en) * 2008-12-25 2010-09-16 Shashin Kagaku Co Ltd Agitation and dea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agitation and deaeration
JP2011050814A (ja) * 2009-08-31 2011-03-17 Thinky Corp 攪拌脱泡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095B (zh) * 2018-01-02 2019-01-21 戴政祺 具無線充電的脫泡攪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9531A (en) 201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3916B1 (ja) 攪拌・脱泡装置
CN102844087A (zh) 搅拌·脱泡装置
CN114845800A (zh) 搅拌脱泡装置
TWI501809B (zh) 攪拌及/或脫泡裝置
JPWO2013183554A1 (ja) 攪拌・脱泡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TWI499446B (zh) A container for stirring the defoaming device, and a stirring degassing device
JP2000246082A (ja) 混合攪拌装置
JP3977918B2 (ja) 攪拌脱泡装置の容器固定機構
KR20110096026A (ko) 교반·탈포 장치 및 교반·탈포 방법
JP3088067B2 (ja) 脱泡撹拌機
JP2008119603A (ja) 撹拌装置
JP2016101576A (ja) 遠心機、及び装着機構
JP2007301525A (ja) 遊星運動式撹拌脱泡装置
JP4070792B2 (ja) 撹拌装置
JP2001276592A (ja) 攪拌脱泡装置
JPH11319406A (ja) 脱泡装置および脱泡処理方法
CN203227566U (zh) 离心机
JP2004074130A (ja) 溶剤等の攪拌・脱泡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6305441A (ja) 撹拌脱泡装置
JPH11179181A (ja) 遊星式攪拌脱泡ミキサー
JP2005305369A (ja) 撹拌混合装置
JP4546811B2 (ja) 撹拌混合装置
JP7160290B2 (ja) 遠心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懸濁液調製方法
KR100782534B1 (ko) 분쇄장치
CN216704153U (zh) 一种三维混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