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5380B - 輪胎測試裝置 - Google Patents
輪胎測試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85380B TWI485380B TW101149804A TW101149804A TWI485380B TW I485380 B TWI485380 B TW I485380B TW 101149804 A TW101149804 A TW 101149804A TW 101149804 A TW101149804 A TW 101149804A TW I485380 B TWI485380 B TW I48538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im
- mounting portion
- tire
- mounting
- reference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02—Details of balancing machines or devices
- G01M1/04—Adaptation of bearing support assemblies for receiving the body to be tested
- G01M1/045—Adaptation of bearing support assemblies for receiving the body to be tested the body being a vehicle wheel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14—Determining imbala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輪胎測試裝置。
本案是在2012年02月17日根據在日本所提出申請的特願2012-032779號主張優先權,在此援用其內容。
輪胎測試裝置有測量輪胎均勻性的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或測量輪胎平衡性的輪胎平衡性測量裝置。輪胎測試裝置進行的測量中,裝設測試對象輪胎的輪圈組裝體對應輪緣直徑或輪緣寬度更換各輪胎的種類。
一般,輪圈組裝體是組合可彼此拆裝的下輪圈(第一輪圈)及上輪圈(第二輪圈)來使用。下輪圈與上輪圈分別形成大致圓柱形乃至大致圓盤形。
為因應測量對象的輪胎種類多的場合等,提出一種以輪圈組裝體更換時間的縮短化或更換作業的省力化為目的,自動更換輪圈組裝體的方法。專利文獻1至3揭示有輪圈更換裝置相關的發明。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66175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3-11013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第3672135號公報
在輪圈組裝體的保管時等,為連接下輪圈與上輪圈,有使用所謂卡口式的接合部。該接合部是例如以設置在下輪圈的爪(銷),及設置在上輪圈內與爪卡合的承接部(突出部)所構成。將爪插入上輪圈內,扭轉輪圈彼此,使爪的前端部卡合於承接部,將輪圈彼此連接。如上述,連接輪圈彼此,例如即使藉升降裝置僅把持著上輪圈升降,仍可以接合部將下輪圈吊掛於上輪圈,使下輪圈和上輪圈一起移動。
安裝於輪胎測試裝置進行輪胎的測試時,為降低爪及承接部的負擔,不使用上述的接合部,以固定部來固定安裝有下輪圈的第一安裝部與安裝有上輪圈的第二安裝部,可間接地固定輪圈彼此。
更換輪圈組裝體時,解除藉固定部的固定,使下輪圈及上輪圈之中的一方繞輪圈組裝體的軸線周圍旋轉,使得承接部不與爪相對。並在爪彼此接近之後,使下輪圈與上輪圈在軸線周圍相對旋轉將爪卡合於承接部。
但是,由於某種原因使得固定部之固定的解除不充分時,由於在固定部內作用的摩擦力等,即使僅下輪圈或上輪圈的一方旋轉也會使另一方連動旋轉。例如,即使使用沿著水平面進退的固定機構,也會產生另一方輪圈的連動旋轉。因此,下輪圈與上輪圈的軸線周圍之相對位置的調節困難。
本發明是以提供在解除藉固定部固定的狀態下第一輪圈在軸線周圍旋轉時,防止第二輪圈和第一輪圈一起旋轉的輪胎測試裝置為目的。
本發明的輪胎測試裝置的第1實施樣態,具備:第一輪圈,具有從第一基準面豎立設置並在本身的外圍面周圍形成溝槽部的銷,及第二輪圈,具有設置在第二基準面可卡合於上述溝槽部的突出部,上述第一及第二輪圈在使上述第二基準面與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的狀態下相對旋轉,可拆裝上述突出部卡合在上述溝槽部的輪圈組裝體,進行安裝於上述輪圈組裝體之輪胎測試的輪胎測試裝置。該輪胎測試裝置,具備:第一安裝部,保持上述第一輪圈;第二安裝部,上述第二基準面與安裝在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地保持著上述第二輪圈;旋轉部,使上述第一安裝部在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正交的基準軸線周圍旋轉;固定部,將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彼此固定,並可解除該固定;安裝移動部,調節沿著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的上述基準軸線的方向的距離;及旋轉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二安裝部在上述基準軸線周圍旋轉,並可解除此限制。
本發明的輪胎測試裝置的第2實施形態,具備:第一輪圈,具有設置在第一基準面的突出部,及第二輪圈,具
有從第二基準面豎立設置在本身的外圍面周圍形成有可卡合於上述突出部的溝槽部的銷,上述第一及第二輪圈在使上述第二基準面與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的狀態下相對旋轉,可拆裝上述突出部卡合在上述溝槽部的輪圈組裝體,進行安裝於上述輪圈組裝體之輪胎測試的輪胎測試裝置。該輪胎測試裝置,具備:第一安裝部,保持上述第一輪圈;第二安裝部,保持上述第二輪圈使上述第二基準面與安裝在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旋轉部,使上述第一安裝部在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正交的基準軸線周圍旋轉;固定部,將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彼此固定,並可解除該固定;安裝移動部,調節沿著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的上述基準軸線的方向的距離;及旋轉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二安裝部在上述基準軸線周圍旋轉,並可解除此限制。
根據本發明,分別在第一安裝部安裝第一輪圈,在第二安裝部安裝第二輪圈。並可在第一基準面與第二基準面相對的狀態下藉著固定部固定安裝部彼此之間。
另一方面,在解除藉固定部的固定時,以旋轉限制部限制第二安裝部在基準軸線周圍旋轉的狀態下藉旋轉部使第一安裝部在基準軸線周圍旋轉。可藉此一邊固定安裝於第二安裝部的第二輪圈,並使得安裝於第一安裝部的第一輪圈在基準軸線周圍旋轉。並且,使突出部不與銷相對地旋轉第一安裝部之後,藉著安裝移動部使第一安裝部與第
二安裝部接近。第一安裝部藉著旋轉部在基準軸線周圍旋轉使得突出部卡合於溝槽部,可將第一輪圈安裝於第二輪圈。
本發明的輪胎測試裝置的第3實施樣態是在第1或第2實施樣態中,上述旋轉限制部以具有:設置在上述第二安裝部的卡合部;可卡合在上述卡合部周圍方向的被卡合部;及上述被卡合部可相對於上述卡合部進退的卡合移動部為佳。
根據本發明,藉卡合移動部使得被卡合部從卡合部退避,第二安裝部可在基準軸線周圍自由地旋轉。另一方面,藉卡合移動部使被卡合部接近卡合部而卡合在周圍方向,可限制第二安裝部在基準軸線周圍的旋轉。如上述,調節被卡合部的位置,可容易切換是否限制第二安裝部的旋轉。
本發明的輪胎測試裝置的第4實施樣態是在第1至第3實施樣態的任一樣態中,以具備:檢測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基準軸線周圍的位置的第一檢測部,及檢測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基準軸線周圍的位置的第二檢測部為佳。
根據本發明,在以固定部固定安裝部彼此的狀態下藉旋轉部使第一安裝部在基準軸線周圍旋轉時,在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成為一體的狀態下以第二檢測部檢測出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的基準軸線周圍的位置。
解除藉固定部的固定,在以旋轉限制部限制第二安裝部在基準軸線周圍旋轉的狀態下藉旋轉部使第一安裝部在
基準軸線周圍旋轉時,可以第一檢測部檢測出第一安裝部的基準軸線周圍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輪胎測試裝置,在解除藉固定部固定的狀態下使第一輪圈在軸線周圍旋轉時,可防止第二輪圈和第一輪圈一起旋轉。
以下,一邊參閱第1圖至第26圖說明本發明相關之輪胎測試裝置的一實施形態。
以下的實施形態中,針對輪胎測試裝置為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以下,簡稱「輪胎測量裝置」)的場合進行說明。
如第1圖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輪胎測量裝置1,安裝有測試對象的輪胎的輪圈組裝體10為可自由拆裝。輪胎測量裝置1,具備;將已裝設的輪圈組裝體10在其軸線周圍旋轉並進行測量的主體單元60;裝設在主體單元60之輪圈組裝體10更換用的輪圈更換單元130;及控制主體單元60及輪圈更換單元130的未圖示的控制部。
輪胎測量裝置1根據所測量輪胎的種類具備有外徑不同的各種種類的輪圈組裝體10。以下針對其中一種類的輪圈組裝體10進行說明。
第2圖是表示安裝在主體單元60的下部主軸62之輪
圈組裝體10的狀態的剖視圖。第2圖中,為方便說明,不表示下部主軸62。
輪圈組裝體10具有下輪圈(第一輪圈)20及上輪圈(第二輪圈)40。
兩輪圈20、40在設定於下輪圈20的第一基準面S1與設定於上輪圈40的第二基準面S2相對的狀態下,可彼此卡合或解除此一卡合。
下輪圈20,具有:形成圓筒狀的主體21,及設置在主體21的上端部21a外圍面的突緣部22。第一基準面S1是形成在與突緣部22的主體21的下端部21b相反側的主面22a上。第一基準面S1是形成與下輪圈20的軸線(基準軸線)C1正交。
主體21形成有和第一基準面S1成正交延伸的下貫穿孔23。
在下貫穿孔23的端部21b的內周圍面形成有隨遠離端部21a而擴徑的輪圈側傾斜面23a。輪圈側傾斜面23a是形成截錐形側面的形狀。
在主體21的下端部21b的外圍面設有第二突緣部24。在與第二突緣部24的突緣部22相反側的主面24a形成有定位孔部24b。
如第3圖至第5圖表示,在突緣部22的主面22a豎立設有銷27及支撐28。三個銷27與三個支撐28交替地被以各均等角度配置在下輪圈20的軸線C1周圍。
如第3圖及第5圖表示,銷27是形成大致圓柱形,
在銷27的豎立設置方向的前端側(上側),形成有跨外圍面全周圍的溝槽部29。溝槽部29前端側的側面29a及基端側的側面29b分別被形成與主面22a平行。銷27的溝槽部29較前端側是形成隨著朝向前端側而縮徑的斜錐形的突起30。
如第4圖及第5圖表示,支撐28是形成圓柱形。支撐28的前端面28a設有從前端面28a突出的大致半球形的突部28b。
測試對象的輪胎T被安裝在較突緣部22的主面22a設有銷27或支撐28之部份的緣部側。
如第2圖表示,上輪圈40,具有:形成為大致圓筒形的主體41,及設置在主體41的下端部41a外圍面的突緣部42。第二基準面S2是形成在突緣部22的主體41的上端部41b相反側的主面42a上。
主體41形成有和第二基準面S2成正交延伸的上貫穿孔43。
如第3圖、第4圖及第6圖表示,在突緣部42的主面42a設有承銷部46及承支撐部47。三個承銷部46與三個承支撐部47交替地被以各均等角度配置在上輪圈40的軸線C2周圍。
如第3圖及第7圖表示,在承銷部46形成有插入用開口部48與滑動用開口部49。插入用開口部48與滑動用開口部49為彼此連通。插入用開口部48可使銷27的突起部30自由出入。滑動用開口部49形成為插入用開口部
48的一部份,沿著上輪圈40的周圍方向開口。滑動用開口部49的寬度比銷27的突起部30的外徑窄,但比溝槽部29的外徑寬。
如第8圖表示的上視圖方向,滑動用開口部49相對於插入用開口部48配置在左旋轉方向。
如第3圖及第7圖表示,承銷部46,具有:從主面42a豎立設有彼此相對的一對壁部50,及設有從各個壁部50的前端部朝彼此相對的壁部50的前端部側延伸的一對突出部51。藉著朝彼此接近方向延伸的一對突出部51間的間隙,形成上述的滑動用開口部49。
各個壁部50是沿著上輪圈40的周圍方向延伸,使壁部50彼此的間隔較銷27的突起部30的外徑寬。從主面42a到突出部51為止的距離較突起部30的長度長。
並設定使突出部51的厚度尺寸較溝槽部29的側面29a、29b間的距離短。突出部51在溝槽部29內配置突出部51時,形成可從任一的側面29a、29b分開。
在與突出部51的主面42a相反側的表面上,形成有可收容銷27的突起部30的形成凹狀的凹狀溝槽51a。
如第6圖表示,在底視圖方向,承支撐部47是沿著上輪圈40的周圍方向形成圓弧形。換言之,承支撐部47是形成在軸線C2周圍延伸。
如第4圖表示,承支撐部47的前端面47a是形成相對於主面42a成平行。
如第4圖及第6圖表示,在各個的前端面47a形成有
凹部54。凹部54在支撐28的前端面28a抵接於承支撐部47的前端面47a時,可卡合於支撐28的突部28b。
凹部54是形成從前端面47a呈圓錐形凹陷的形狀(參閱第4圖)。如第9圖及第10圖表示,凹部54是被設置在溝槽部29內配置著突出部51時,與支撐28的突部28b相對的位置。
如第8圖表示,將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重疊與軸線C1、C2一致時,支撐28的突部28b及承支撐部47的凹部54分別被配置在以軸線C1、C2為中心的基準圓的圓周上。
如第3圖及第4圖表示,測試對象的輪胎T是藉著設有突緣部42的主面42a的承銷部46或承支撐部47的部份安裝在緣部側。
針對輪圈組裝體10的卡合狀態說明。
將輪圈組裝體10從主體單元60卸下,配置在輪圈更換單元130上時,或保管時等,在地面等之上配置有下輪圈20,並在該下輪圈20之上配置有卡合於下輪圈20的上輪圈40。
如以下說明,為了卡合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而卡合上述的銷27與承銷部46。此時,支撐28與承支撐部47藉著銷27與承銷部46的卡合狀態而彼此抵接或分開。
從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分開的狀態,說明卡合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的順序如下。
如第8圖及第11圖表示,在下輪圈20的上方配置上
輪圈40使各個基準面S1、S2相對。在插入用開口部48內插入銷27的突起部30。此時,承支撐部47未抵接於支撐28,而是使其預先從支撐28稍微分開。
從此狀態,一邊保持著基準面S1、S2間的距離,一邊使下輪圈20相對於上輪圈40在軸線C1周圍轉動,如第9圖及第10圖表示,在銷27的溝槽部29內配置承銷部46的突出部51。
平面顯示,在凹部54與突部28b的位置(相位)一致後,基準面S1、S2間的距離接近,使得承支撐部47抵接於支撐28時,突部28b卡合於凹部54。此時,突出部51會從溝槽部29的側面29a、29b分開。
如第12圖表示,突部28b從卡合於凹部54的狀態,將上輪圈40朝著上方提起時,藉著作用於下輪圈20的重力,使下輪圈20移動離開上輪圈40。從第二基準面S2移動離開第一基準面S1。此時,溝槽部29的側面29a卡合於突出部51,承銷部46支撐著銷27,使下輪圈20垂吊於上輪圈40。使得支撐28從承支撐部47分開,解除突部28b與凹部54的卡合。
輪圈組裝體10從主體單元60被卸下時,在溝槽部29內配置有突出部51,可卡合兩輪圈20、40。
另一方面,將輪圈組裝體10安裝在主體單元60時,解除兩輪圈20、40的卡合。如後述,兩輪圈20、40可藉固定機構76固定。
如第1圖表示,主體單元60具有可旋轉支撐在底座
61上的下部主軸(第一安裝部)62及安裝在底座61的升降機構63。
如第13圖表示,下部主軸62,具有:形成大致圓筒形的筒部67;設置在筒部67下端部的斜錐部68;及設置在斜錐部68下端部的擴徑部69。在斜錐部68形成有隨著從筒部67分開而從筒部67的外圍面67a擴徑的裝置側傾斜面68a。擴徑部69設定外徑大於斜錐部68。
筒部67的外徑被設定成可插穿下輪圈20的下貫穿孔23及上輪圈40的上貫穿孔43。
筒部67的管路為下方側形成內徑一定的大徑部67b,上方側形成較大徑部67b內徑小的小徑部67c。小徑部67c形成隨著朝向上方內徑逐漸變小。
大徑部67b在下部主軸62有安裝輪圈組裝體10時,在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之間貫穿形成有供應空氣用的未圖示的輪胎用孔部。
裝置側傾斜面68a是形成以下部主軸62的軸線C4為中心軸線的截錐形的外側面的形狀。軸線C4與裝置側傾斜面68a形成的角度被設定成和下輪圈20的軸線C1與輪圈側傾斜面23a形成的角度相等。
在擴徑部69形成有和大徑部67b連通的通氣孔69a。通氣孔69a被連接於空氣供應源73,可通過通氣孔69a對大徑部67b內供應已壓縮的空氣。供應大徑部67b內的空氣通過輪胎用孔部被吐出於外部。
在擴徑部69上方的面上,形成有和上述定位孔部24b
卡合的定位凸部69b。
針對在下部主軸62安裝下輪圈20的狀態說明。
如第13圖表示,將下部主軸62插穿於下輪圈20的下貫穿孔23,一邊調節下輪圈20的軸線C1周圍的方向,並使下輪圈20往下降。
在定位凸部69b卡合定位孔部24b,並將下輪圈20的輪圈側傾斜面23a抵接於下部主軸62的裝置側傾斜面68a時,使輪圈側傾斜面23a面接觸於裝置側傾斜面68a。
將定位孔部24b卡合於定位凸部69b,使相對於下部主軸62的下輪圈20的軸線C1周圍的位置(相位)成為一定。
如上述,下輪圈20可拆裝於下部主軸62。
在下部主軸62內設有固定機構(固定部)76。固定機構76是例如日本專利第3040514號公報所記載習知的固定機構。該固定機構76是以錐套77與連接在錐套77的鈎操作桿78為主要構成元件。
如第14圖表示,錐套77具有形成大致截錐形的主體79,及設置在主體79下端的外圍面的突緣部80。
主體79在軸線C4的方向形成有透孔79a。在主體79的側壁79b形成有貫穿側壁79b的厚度方向,並沿著主體79的軸線C4延伸的複數個開縫79c。錐套77受到朝徑向壓縮的力,可以使開縫79c的寬度變窄,並減小透孔79a的內徑。
如第13圖表示,鈎操作桿78,具有:形成有底筒狀
的圓筒部83,及固定在圓筒部83的底面向下方延伸的軸狀構件84。圓筒部83內周圍面的上端形成有卡合於錐套77的突緣部80的環形溝槽83a。在圓筒部83形成有貫穿壁部以上下方向為長軸的一對長孔83b。
如第13圖及第15圖表示,在擴徑部69的下端部連接有圓板形構件116及未圖示的汽缸等。
如第15圖表示,在圓板形構件116的緣部116a固定有金屬檢測體117突出於圓板形構件116的徑向外側。在圓板形構件116的外圍側設有和緣部116a成相對的習知的下部近程感測器(第一檢測部)118。
下部近程感測器118內設有未圖示的磁鐵與檢測電路,可以非接觸檢測金屬檢測體117是否比一定的距離更接近。下部近程感測器118藉著檢測金屬檢測體117本身是否已接近,可檢測下部主軸62的軸線C1周圍的位置。下部近程感測器118例如是固定在底座61。下部近程感測器118在檢測出金屬檢測體117時將訊號送訊至控制部。
上述的汽缸可使鈎操作桿78上下移動。
如第13圖表示,圓筒部83內配置有夾著軸線C4成相對的一對鈎87。成為鈎87的支點的銷88的兩端是通過圓筒部83的長孔83b被固定於下部主軸62。在各個鈎87的下端部連接有彈簧89,彈推使鈎87的下端部彼此互相接近。
在鈎87的上端部之中,朝著軸線C4的部位突設有卡合爪87a。
第13圖表示的待機狀態中,固定機構76的鈎操作桿78相對於下部主軸62向下方移動。在自然狀態的錐套77的外圍面與筒部67的小徑部67c之間,形成有些微的間隙。並且,藉彈簧89的彈推使鈎87的上端部進入形成在圓筒部83的內周圍面的缺口83c,使卡合爪87a彼此間的距離變得較後述的上輪圈軸112的外徑大。
另一方面,第16圖表示的固定狀態中,固定機構76的鈎操作桿78在上方移動。錐套77向上方移動壓入小徑部67c而被朝著徑向壓縮,使透孔79a的內徑變小。鈎操作桿78相對於鈎87在上方移動,將鈎87的上端部從缺口83c推出縮短卡合爪87a彼此間的距離。此時,由於銷88在長孔83b內移動,所以銷88不會拘束鈎操作桿78的移動。
下部主軸62是藉未圖示的軸承支撐在底座61上。下部主軸62可藉著第1圖表示的伺服馬達(旋轉部)90在軸線C4周圍旋轉。
升降機構63,具有:固定在底座61的框體93,及相對於框體93透過滾珠螺桿94安裝的輪圈升降器(安裝移動部)95。
輪圈升降器95藉著滾珠螺桿94可在上下方向移動,可調節安裝在下部主軸62與輪圈升降器95之後述的連接轉接器110上下方向的距離。
如第17圖表示,輪圈升降器95具有定位部96及夾頭部97。
定位部96,具有:插穿形成在支撐板100的透孔100a的桿101;固定在桿101下端的大致圓板形的定位構件102;及固定在桿101上端的支撐構件103。
定位部102的下面形成有隨著向下方逐漸擴徑的第二裝置側傾斜面102a。
插穿著桿101的彈簧104分別被卡止在支撐板100的下面及定位構件102的上面,不會因為支撐板100與定位構件102的距離而產生使支撐板100及定位構件102彼此分開的力。
設定支撐構件103的外徑大於透孔100a的外徑。支撐構件103被卡止在支撐板100的上面。
夾頭部97,具有:把持用氣缸106,及安裝於把持用氣缸106,可朝平行於水平面的方向滑動的一對把持構件107。
如第18圖表示,在支撐板100設有習知的上部近程感測器(第二檢測部)119。上部近程感測器119是與上述的下部近程感測器118同樣地,可檢測出後述的連接轉接器110的凸部111d是否接近其本身。
在與支撐板100的上部近程感測器119相對的位置設有活動止動部120。活動止動部120具有習知的構成,調節作用於汽缸(卡合移動部)120a的空氣的壓力,可使止動部(被卡合部)120b相對於氣缸120a進退。
如第17圖表示,上述的定位部96及夾頭部97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於上輪圈40的連接轉接器(第二安裝部)
110。
連接轉接器110,具有:以未圖示的螺栓等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上輪圈40的轉接器主體111,及固定在轉接器主體111下部的上輪圈軸112。轉接器主體111及上輪圈軸112是以金屬形成。轉接器主體111及上輪圈軸112可一體形成,也可以分別形成後接合。上輪圈40相對於連接轉接器110的軸線C1周圍的位置是藉著上述的螺栓設定成一定。
轉接器主體111的上部形成有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被形成隨著向下方而擴徑。在轉接器主體111的外圍面形成有把持構件107卡合用的卡合溝槽111b。
在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與卡合溝槽111b之間,設有設定成較第二輪圈側傾斜面111a及卡合溝槽111b大徑的圓板形構件111c。
如第18圖表示,在圓板形構件111c的緣部形成有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凸部111d與缺口部(卡合部)111e。可將上述的止動部120b卡合在缺口部111e。凸部111d與缺口部111e在平面顯示是形成於夾持圓板形構件111c的中心成相反側的位置。
旋轉限制部121是以缺口部111e及上述的活動止動部120所構成。
如第17圖表示,在上輪圈軸112下端部的外圍面形成有卡合於上述卡合爪87a的卡合凹部112a。
夾頭部97及連接轉接器110中,連接轉接器110在其軸線C1周圍旋轉,藉著上部近程感測器119檢測出凸部111d,可檢測連接轉接器110的軸線C1周圍的位置。上部近程感測器119檢測出凸部111d的訊號被送訊至控制部。控制部藉著活動止動部120的汽缸120a使止動部120b前進,將止動部120b卡合於缺口部111e。藉此,限制連接轉接器110在軸線C1周圍(連接轉接器110的周圍方向)的旋轉。並從此狀態,藉氣缸120a使止動部120b後退,可解除此一限制。
透過連接轉接器110安裝在夾頭部97的上輪圈40保持使得第二基準面S2與安裝在下部主軸62的下輪圈20的第一基準面S1成相對。
錐套77的透孔79a內及一對的鈎87之間插入有上輪圈軸112時,鈎操作桿78向上方移動,使得錐套77的透孔79a的內徑變小而透過錐套77將上輪圈軸112的上部固定於下部主軸62,並在上輪圈軸112的卡合凹部112a卡合一對鈎87的卡合爪87a。如上述,固定機構76從待機狀態成為固定狀態,可相對於下部主軸62固定連接轉接器110。
另一方面,鈎操作桿78由此固定狀態向下方移動,使得錐套77向下方移動使透孔79a的內徑變大,並增常或縮短卡合爪87a彼此間的距離,使固定機構76成為待機狀態。藉此,可相對下部主軸62解除與連接轉接器110的固定。
由於錐套77向下方移動時的透孔79a與上輪圈軸112間僅有些微的間隙,而會形成透孔79a與上輪圈軸112部分的接觸。
如第1圖表示,底座61在軌道123上配置有載荷輪124。載荷輪124在軌道123移動,可接近下部主軸62或從下部主軸62分開。
輪圈更換單元130中,轉台131在軌道132上移動,可接近下部主軸62或從下部主軸62分開。在轉台131的上部設有轉軸133。在轉軸133連接有複數個儲料框134。轉軸133使得儲料框134在轉軸133的軸線周圍旋轉。藉此,轉軸133可使配置在儲料框134的輪圈底座135上的輪圈組裝體10接近下部主軸62或從下部主軸62分開。
在各個儲料框134上形成有定位凸部69b(參閱第21圖),可使配置在儲料框134上的輪圈組裝體10的軸線C1周圍的相位定位。
針對輪胎測量裝置1的動作進行說明。
更換安裝於主體單元60的輪圈組裝體10的場合,分別針對在安裝於主體單元60的輪圈組裝體10裝設輪胎T進行測量的場合進行說明。該等的動作是根據控制部的控制來進行。
針對更換輪圈組裝體10的場合說明。
如第1圖表示,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成分離。下輪圈20被安裝在下部主軸62,並將固定在上輪圈40的連接
轉接器110安裝於輪圈升降器95而在上方移動。此時,下部主軸62內的固定機構76為待機狀態,載荷輪124及轉台131是形成從下部主軸62分開的狀態。
如第19圖的箭頭Y1表示,從此狀態,將輪圈升降器95下降使上輪圈40向下方移動,並使得上輪圈軸112插入於固定機構76的錐套77內。
此時的兩輪圈20、40的相位關係為任意。此時,預先將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稍微分離,使得銷27或支撐28不接觸於承銷部46或承支撐部47。
鈎操作桿78朝著上方移動使固定機構76成固定狀態,如上述透過下部主軸62及連接轉接器110來固定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
如箭頭Y2表示,藉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在軸線C1周圍旋轉時,兩輪圈20、40會形成一體在軸線C1周圍旋轉。
上部近程感測器119在檢測出凸部111d時將訊號送訊至控制部。控制部停止以伺服馬達90的驅動,來停止下部主軸62及連接轉接器110。
使鈎操作桿78向下方移動成待機狀態。此時,錐套77也朝著下方移動。
藉著活動止動部120的汽缸120a使止動部120b前進,將止動部120b卡合於缺口部111e。並藉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在軸線C1周圍旋轉。且安裝有上輪圈40的連接轉接器110藉著止動部120b限制其旋轉,因此僅
下輪圈20在軸線C1周圍旋轉。
下部近程感測器118在檢測出金屬檢測體117時將訊號送訊至控制部。控制部停止以伺服馬達90的驅動,來停止下部主軸62的旋轉。此時的兩輪圈20、40的相位關係是如第8圖表示,使得下輪圈20的銷27在上輪圈40的插入用開口部48成相對的狀態。
輪圈升降器95下降使得上輪圈40稍微向下方移動,如第11圖表示,將銷27的突起部30插入於插入用開口部48內。此時,承支撐部47形成不抵接於支撐28的狀態。藉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在軸線C1周圍旋轉,如第9圖表示,使得下輪圈20移動至支撐28的突部28b與上輪圈40的凹部54相對的位置為止。此時,在銷27的溝槽部29內配置有上輪圈40的突出部51來卡合承銷部46與銷27,使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成一體化。
接著,如第20圖的箭頭Y3表示,輪圈升降器95上升,使得兩輪圈20、40成一體化的輪圈組裝體10向上方移動。此時,如第12圖表示,上輪圈40的承銷部46支撐著銷27,使下輪圈20形成吊掛於上輪圈40的狀態。
如第20圖的箭頭Y4表示,讓輪圈更換單元130接近下部主軸62。此時,將未配置有輪圈組裝體10的儲料框134配置在輪圈升降器95所支撐的輪圈組裝體10的下方。
接著,如第21圖的箭頭Y5表示,使輪圈升降器95下降,在儲料框134上的輪圈底座135配置安裝有連接轉
接器110的輪圈組裝體10。此時,在突出於儲料框134上的定位凸部69b卡合下輪圈20的定位孔部24b。
其結果,在支撐28抵接承支撐部47,並在下輪圈20的突部28b卡合於上輪圈40的凹部54的狀態下,支撐著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此時,銷27與承銷部46彼此互不干涉,銷27不支撐上輪圈40的載重,可防止銷27的損傷。
儲料框134上配置有輪圈組裝體10時,如第21圖的箭頭Y6表示,移動支撐連接轉接器110的一對把持構件107,從輪圈升降器95卸下輪圈組裝體10。如第22圖的箭頭Y7表示,使輪圈升降器95上升而從輪圈更換單元130分開。
隨後,如箭頭Y8表示,儲料框134在轉軸133的軸線周圍旋轉,到此為止將安裝在主體單元60的輪圈組裝體10不同種類的輪圈組裝體10定位在輪圈升降器95的下方。
接著,如第23圖的箭頭Y9表示,使輪圈升降器95下降,夾持著轉接器主體111的卡合溝槽111b地移動把持構件107。如箭頭Y10表示,把持構件107彼此接近,將把持構件107卡合於卡合溝槽111b。此時,輪圈組裝體10的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為彼此卡合的狀態。
如第24圖的箭頭Y11表示,使卡合於輪圈組裝體10的輪圈升降器95上升。如箭頭Y12表示,輪圈更換單元130從下部主軸62分開,使得輪圈更換單元130的儲料框
134從下部主軸62的上方退避。
其次,如第25圖表示,使輪圈升降器95下降將輪圈組裝體10安裝在下部主軸62。此時,下部主軸62插入於下輪圈20的下貫穿孔23及上輪圈40的上貫穿孔43。
將下輪圈20的輪圈側傾斜面23a抵接於下部主軸62的裝置側傾斜面68a,以裝置側傾斜面68a支撐輪圈組裝體10。此時,在下貫穿孔23與上貫穿孔43分別插穿下部主軸62,因此可抑制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相對於下部主軸62之軸線C4的傾斜。
如箭頭Y13表示,平面顯示中,下部主軸62在軸線C4周圍朝右轉方向旋轉,使下輪圈20相對於上輪圈40旋轉。此時,上輪圈40與下輪圈20的相位關係是如第8圖及第11圖表示。藉著下輪圈20右轉方向的旋轉,使銷27的突起部30到達插入用開口部48。可藉此解除承銷部46與銷27的卡合。並藉著輪圈升降器95的上升,使得銷27從承銷部46分開,如第1圖表示,可以使輪圈組裝體10從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分開。
針對在輪圈組裝體10裝設輪胎T進行測量的場合說明。
如第16圖表示從輪胎測量裝置1形成第1圖表示的狀態,將輪胎T配置在下輪圈20的突緣部22上。
使輪圈升降器95下降到預定的輪胎測量用的輪圈寬度為止。此時,固定機構76的錐套77的透孔79a內及一對的鈎87之間插入有上輪圈軸112。
鈎操作桿78向上方移動,固定機構76成為固定狀態,使下部主軸62、輪圈組裝體10及連接轉接器110形成一體。
接著,以空氣供應源73供應空氣而從未圖示的輪胎用孔部吐出,使輪胎T內的空氣到達預定的壓力,並將輪胎T嵌合於兩輪圈20、40。
藉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旋轉時,輪胎T和輪圈組裝體10及連接轉接器110一起在軸線C4周圍旋轉。使載荷輪124接近下部主軸62而接觸於輪胎T,測量作用於輪胎T的負荷的分佈。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輪胎測量裝置1,分別在下部主軸62安裝下輪圈20,在連接轉接器110安裝上輪圈40。並且,輪胎測量裝置1在第一基準面S1與第二基準面S2相對的狀態下,可藉固定機構76將下部主軸62與連接轉接器110彼此固定。
另一方面,輪胎測量裝置1在解除固定機構76的固定時,在以旋轉限制部121限制連接轉接器110在軸線C1周圍旋轉的狀態下,藉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在軸線C1周圍旋轉。藉此,輪胎測量裝置1即使有摩擦力等作用於固定機構76的錐套77與連接轉接器110之間的場合,仍可一邊固定安裝於連接轉接器110的上輪圈40,並使得安裝在下部主軸62的下輪圈20在軸線C1周圍旋轉。並且,輪胎測量裝置1在下部主軸62旋轉使得銷27與插入用開口部48成相對之後,藉著輪圈升降器95使連
接轉接器110接近下部主軸62。輪胎測量裝置1藉著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在軸線C1周圍旋轉,將銷27的溝槽部29卡合於承銷部46的突出部51,可將下輪圈20安裝在上輪圈40。
旋轉限制部121是以缺口部111e及活動止動部120所構成。輪胎測量裝置1藉著汽缸120a使止動部120b從圓板形構件111c退避,連接轉接器110可在軸線C1周圍自由地旋轉。
另一方面,輪胎測量裝置1藉著汽缸120a使止動部120b接近圓板形構件111c卡合於缺口部111e與連接轉接器110的周圍方向,可限制連接轉接器110在軸線C1周圍的旋轉。如上述,輪胎測量裝置1調節止動部120b的位置,可容易切換是否限制連接轉接器110的旋轉。
又,輪胎測量裝置1可以缺口部111e及活動止動部120的簡單構成,限制連接轉接器110在軸線C1周圍的旋轉,因此可抑制輪胎測量裝置1的製造成本。
輪胎測量裝置1具備下部近程感測器118及上部近程感測器119。
輪胎測量裝置1在以固定機構76將下部主軸62與連接轉接器110彼此固定的狀態下藉伺服馬達90使連接轉接器110在軸線C1周圍旋轉時,在下輪圈20與上輪圈40成一體的狀態下可以上部近程感測器119檢測兩輪圈20、40的軸線C1周圍的位置。
輪胎測量裝置1在解除藉固定機構76的固定,以旋
轉限制部121限制連接轉接器110在軸線C1周圍旋轉的狀態下伺服馬達90使下部主軸62在軸線C1周圍旋轉時,可以下部近程感測器118檢測下部主軸62的軸線C1周圍的位置。
以上,雖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參閱圖示已經詳述,但具體的構成不限於此實施形態,並包含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構成的變更等。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構成在下輪圈20形成有銷27,並在上輪圈40形成有承銷部46。但是,也可以在下輪圈形成有承銷部46,並在上輪圈形成有銷27。下輪圈及上輪圈如以上的構成,可實現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又,設第一輪圈為下輪圈20,第二輪圈為上輪圈40。但是,也可設第一輪圈為上輪圈,第二輪圈為下輪圈。此時,安裝在上輪圈的第一安裝部藉著旋轉部在軸線周圍旋轉,旋轉限制部為限制安裝在下輪圈的第二安裝部在軸線周圍的旋轉。
上述實施形態是在連接轉接器110設置上部近程感測器119檢測用的凸部111d。但是,如第26圖表示,也可在止動部120b設置凹部120c以取代凸部111d。凹部120c是以金屬所形成。此時,例如預先藉汽缸120a彈推止動部120b成常時前進。上部近程感測器119在止動部120b的前端抵接於圓板形構件111c的緣部時雖未檢測凹部120c,但是止動部120b在卡合於缺口部111e時前進
時,被配置在檢測凹部120c的位置。
解除藉旋轉限制部121的限制時,控制部是藉汽缸120a使得止動部120b從圓板形構件111c退避。
上述實施形態是使用可以非接觸檢測金屬檢測體117及凸部111d的近程感測器作為第一檢測部及第二檢測部。但是該等檢測部不僅限於近程感測器,也可適當選擇使用非接觸式或接觸式的感測器。可使用的非接觸式的感測器有線路感測器與編碼器等,接觸式的感測器則有機械式之ON/OFF切換的電接點等。
又,上述實施形態為輪胎測量裝置1的操作人員等一邊看著下部主軸62與連接轉接器110的軸線C1周圍的位置,操作輪胎測量裝置1的場合,也可不具備下部近程感測器118及上部近程感測器119。
並且,本實施形態中,輪胎測試裝置1雖是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但不限於此也可以是輪胎平衡測量裝置等。
本發明是關於可防止在解除藉固定部之固定的狀態下使第一輪圈在軸線周圍的旋轉時,第二輪圈和第一輪圈一起旋轉的輪胎測試裝置。
1‧‧‧輪胎測量裝置
10‧‧‧輪圈組裝體
20‧‧‧下輪圈(第一輪圈)
27‧‧‧銷
29‧‧‧溝槽部
40‧‧‧上輪圈(第二輪圈)
51‧‧‧突出部
62‧‧‧下部主軸(第一安裝部)
76‧‧‧固定機構(固定部)
90‧‧‧伺服馬達(旋轉部)
95‧‧‧輪圈升降器(安裝移動部)
110‧‧‧連接轉接器(第二安裝部)
111e‧‧‧缺口部(卡合部)
118‧‧‧下部近程感測器(第一檢測部)
119‧‧‧上部近程感測器(第二檢測部)
120a‧‧‧汽缸(卡合移動部)
120b‧‧‧止動部(被卡合部)
121‧‧‧旋轉限制部
C1‧‧‧軸線
S1‧‧‧第一基準面
S2‧‧‧第二基準面
T‧‧‧輪胎
第1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的說明圖。
第2圖是說明安裝在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的下部主軸之輪圈組裝體的狀態的剖視圖。
第3圖為第2圖中的銷側的主要部放大圖。
第4圖為第2圖中的支撐側的主要部放大圖。
第5圖為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的下輪圈的上視圖。
第6圖為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的上輪圈的底視圖。
第7圖是用於說明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的銷與承銷部的卡合狀態的底視圖。
第8圖是用於說明下輪圈的銷配置在承銷部的插入用開口部內的狀態的上視圖。
第9圖是用於說明在下輪圈的銷的溝槽部內配置有突出部的狀態的上視圖。
第10圖為第9圖中的裁斷線A1-A1的剖視圖。
第11圖為第8圖中的裁斷線A2-A2的剖視圖。
第12圖是用於說明將下輪圈的銷的溝槽部內配置著突出部的上輪圈提起的狀態的剖視圖。
第13圖為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的固定機構成待機狀態時的剖視圖。
第14圖為內設於下部主軸的錐套的透視圖。
第15圖為固定機構主要部的剖視圖。
第16圖為固定機構成固定狀態時的剖視圖。
第17圖是用於說明從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的輪圈升降器卸下連接轉接器的狀態的剖視圖。
第18圖為模式表示第16圖中的裁斷線A3-A3的剖視
圖。
第19圖是說明以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0圖是說明以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1圖是說明以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2圖是說明以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3圖是說明以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4圖是說明以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5圖是說明以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更換輪圈組裝體的動作的圖。
第26圖為模式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輪胎均勻性測量裝置之變形例的主要部的剖視圖。
1‧‧‧輪胎測量裝置
107‧‧‧把持構件
110‧‧‧連接轉接器(第二安裝部)
111d‧‧‧凸部
111e‧‧‧缺口部(卡合部)
119‧‧‧上部近程感測器(第二檢測部)
120‧‧‧止動部
120a‧‧‧汽缸(卡合移動部)
120b‧‧‧止動部(被卡合部)
121‧‧‧旋轉限制部
Claims (4)
-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第一輪圈,具有從第一基準面豎立設置並在本身的外圍面周圍形成溝槽部的銷,及第二輪圈,具有設置在第二基準面可卡合於上述溝槽部的突出部,上述第一及第二輪圈在使上述第二基準面與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的狀態下相對旋轉,可拆裝上述突出部卡合在上述溝槽部的輪圈組裝體,進行安裝於上述輪圈組裝體之輪胎測試的輪胎測試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一安裝部,保持上述第一輪圈;第二安裝部,上述第二基準面與安裝在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地保持著上述第二輪圈;旋轉部,使上述第一安裝部在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正交的基準軸線周圍旋轉;固定部,將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彼此固定,並可解除該固定;安裝移動部,調節沿著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的上述基準軸線的方向的距離;及旋轉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二安裝部在上述基準軸線周圍旋轉,並可解除此限制。
-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具備:第一輪圈,具有設置在第一基準面的突出部,及第二輪圈,具有從第二基準面豎立設置在本身的外圍面周圍形成有可卡合於上述突出部 的溝槽部的銷,上述第一及第二輪圈在使上述第二基準面與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的狀態下相對旋轉,可拆裝上述突出部卡合在上述溝槽部的輪圈組裝體,進行安裝於上述輪圈組裝體之輪胎測試的輪胎測試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第一安裝部,保持上述第一輪圈;第二安裝部,保持上述第二輪圈使上述第二基準面與安裝在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相對;旋轉部,使上述第一安裝部在與安裝於上述第一安裝部的上述第一輪圈的上述第一基準面正交的基準軸線周圍旋轉;固定部,將上述第一安裝部及上述第二安裝部彼此固定,並可解除該固定;安裝移動部,調節沿著上述第一安裝部與上述第二安裝部的上述基準軸線的方向的距離;及旋轉限制部,限制上述第二安裝部在上述基準軸線周圍旋轉,並可解除此限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上述旋轉限制部具有:設置在上述第二安裝部的卡合部;可卡合在上述卡合部周圍方向的被卡合部;及可使上述被卡合部相對於上述卡合部進退的卡合移動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具備:檢測上述第一安裝部之上述基準軸線 周圍的位置的第一檢測部,及檢測上述第二安裝部之上述基準軸線周圍的位置的第二檢測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32779A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 2012-02-17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1776A TW201341776A (zh) | 2013-10-16 |
TWI485380B true TWI485380B (zh) | 2015-05-21 |
Family
ID=48983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9804A TWI485380B (zh) | 2012-02-17 | 2012-12-25 | 輪胎測試裝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22734B2 (zh) |
JP (1) | JP5752068B2 (zh) |
KR (1) | KR101444630B1 (zh) |
CN (1) | CN103370609B (zh) |
DE (1) | DE112012005891B4 (zh) |
IN (1) | IN2014DN03231A (zh) |
TW (1) | TWI485380B (zh) |
WO (1) | WO20131216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081226A1 (ja) * | 2010-12-15 | 2012-06-21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5752012B2 (ja) * | 2011-11-11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
JP5752057B2 (ja) * | 2012-01-12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
JP5851848B2 (ja) * | 2012-01-12 | 2016-02-03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US8910512B2 (en) * | 2012-03-22 | 2014-12-16 | Kobe Steel, Ltd. | Multi-component force measurement spindle unit of tire testing machine |
IN2014DN08609A (zh) | 2012-08-06 | 2015-05-22 |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 |
US10067036B2 (en) * | 2015-02-24 | 2018-09-04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 Tire inspection device and tire posture detection method |
EP3067223B1 (en) * | 2015-03-12 | 2017-03-08 | CORGHI S.p.A. | Wheel service machine and method for locking a wheel to a wheel-holder unit |
US10414219B2 (en) * | 2015-08-11 | 2019-09-17 | Performance Ag, Llc |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re mounting and inflation |
KR102109247B1 (ko) * | 2018-01-31 | 2020-05-11 | 동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폼필드타이어용 폼 충진 금형장치 |
EP3739319B1 (en) * | 2018-02-21 | 2022-03-16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 Tire holding mechanism and tire test device |
US11333579B2 (en) * | 2018-02-21 | 2022-05-17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 Rim change device, tire test device, and rim replacement method |
CN110031151A (zh) * | 2019-05-27 | 2019-07-19 |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上轮辋驱动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20426A (zh) * | 2002-12-02 | 2006-01-11 | 斯耐普昂技术有限公司 | 测量主销后倾拖距的方法和系统 |
TWM418285U (en) * | 2011-08-11 | 2011-12-11 | Innova Rubber Co Ltd | Tilt angle and load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wheel testing machi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43130A (en) | 1958-09-22 | 1962-07-10 | Robert E Patterson | Tubeless tire testing apparatus |
JPS5837966A (ja) | 1981-08-31 | 1983-03-05 | Toshiba Corp | Mos型半導体装置 |
JPS6071237A (ja) * | 1983-09-28 | 1985-04-23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の把持装置 |
JPH0448514Y2 (zh) * | 1986-02-19 | 1992-11-16 | ||
US4763710A (en) * | 1987-01-14 | 1988-08-16 | The Uniroyal Goodrich Tire Company | Rim and spindle for tire uniformity machines |
JPH02171633A (ja) * | 1988-12-26 | 1990-07-03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ーに於ける段取り替え用二つ割りリム |
JPH0347742A (ja) | 1989-04-14 | 1991-02-28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
JP2661753B2 (ja) | 1989-08-30 | 1997-10-08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
JPH03110138A (ja) * | 1989-09-25 | 1991-05-10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チエンジャ装置 |
JPH03231834A (ja) | 1990-02-07 | 1991-10-15 | Kobe Steel Ltd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
JP3040514B2 (ja) * | 1991-04-09 | 2000-05-1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動バランス測定機 |
JP2542774B2 (ja) | 1992-08-31 | 1996-10-09 | ジャパン・フィールド株式会社 | 可燃性溶剤を用いた洗浄装置 |
JP3532263B2 (ja) * | 1994-10-19 | 2004-05-3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用リム装着装置 |
JPH0970833A (ja) * | 1995-09-04 | 1997-03-18 | Bridgestone Corp |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
US6237402B1 (en) * | 1996-04-15 | 2001-05-29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and rim assembly centering method |
JP3672135B2 (ja) | 1996-08-09 | 2005-07-1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におけるリム交換装置 |
US5992227A (en) | 1997-01-24 | 1999-11-30 | Jellison; Frank R. | Automatic adjustable width chuck apparatus for tire testing systems |
EP0924502A3 (en) * | 1997-12-16 | 1999-07-07 | Kokusai Keisokuki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uniformity and/or dynamic-balance of tire |
US6584835B2 (en) * | 2000-02-11 | 2003-07-01 | Mts Systems Corporation | Spindle assembly for a tire or wheel testing machine |
KR20040057963A (ko) | 2002-12-24 | 2004-07-02 |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 타이어 유니포미티 기계 |
EP1612534B1 (en) * | 2003-04-09 | 2015-05-20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Divided rim for tire, method of assembling rim/tire assembly,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talling rim/tire assembly |
JP2004360586A (ja) | 2003-06-05 | 2004-12-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筒内噴射用燃料噴射弁装置 |
CN2690875Y (zh) | 2004-01-13 | 2005-04-06 |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轮胎动平衡试验机动平衡主轴驱动轮 |
KR100909150B1 (ko) * | 2004-05-14 | 2009-07-2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 타이어 시험기 |
JP4331091B2 (ja) * | 2004-07-16 | 2009-09-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CN2893681Y (zh) | 2005-12-29 | 2007-04-25 |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一种轮胎动平衡试验机轮胎定位锁紧装置的轮辋锁定机构 |
JP4456126B2 (ja) * | 2007-01-16 | 2010-04-28 |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試験装置 |
CN100501363C (zh) | 2007-02-16 | 2009-06-17 | 天津市橡塑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全自动载重轮胎动静平衡/跳动度试验机用轮辋更换装置 |
CN201225958Y (zh) | 2008-06-12 | 2009-04-22 |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 上轮辋升降机构 |
BRPI0921383B1 (pt) * | 2008-11-28 | 2021-01-19 |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 dispositivo de montagem de aro, método para montar um ímã permanente em um fuso, dispositivo de substituição de aro e dispositivo de teste de pneu |
JP5313943B2 (ja) * | 2010-02-25 | 2013-10-09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
JP5752012B2 (ja) * | 2011-11-11 | 2015-07-22 |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
-
2012
- 2012-02-17 JP JP2012032779A patent/JP575206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2-19 US US13/980,766 patent/US9322734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2-19 KR KR1020137020053A patent/KR10144463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12-19 WO PCT/JP2012/082914 patent/WO20131216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19 DE DE112012005891.7T patent/DE112012005891B4/de active Active
- 2012-12-19 CN CN201280006702.XA patent/CN103370609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19 IN IN3231DEN2014 patent/IN2014DN03231A/en unknown
- 2012-12-25 TW TW101149804A patent/TWI48538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20426A (zh) * | 2002-12-02 | 2006-01-11 | 斯耐普昂技术有限公司 | 测量主销后倾拖距的方法和系统 |
TWM418285U (en) * | 2011-08-11 | 2011-12-11 | Innova Rubber Co Ltd | Tilt angle and load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wheel testing machin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70609B (zh) | 2016-07-06 |
KR101444630B1 (ko) | 2014-09-26 |
IN2014DN03231A (zh) | 2015-05-22 |
WO2013121675A1 (ja) | 2013-08-22 |
DE112012005891T5 (de) | 2014-11-13 |
JP2013170824A (ja) | 2013-09-02 |
KR20130118935A (ko) | 2013-10-30 |
JP5752068B2 (ja) | 2015-07-22 |
TW201341776A (zh) | 2013-10-16 |
DE112012005891B4 (de) | 2018-06-28 |
CN103370609A (zh) | 2013-10-23 |
US9322734B2 (en) | 2016-04-26 |
US20140060181A1 (en) | 2014-03-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85380B (zh) | 輪胎測試裝置 | |
JP5851848B2 (ja) | タイヤ試験装置 | |
TWI513602B (zh) | 輪圈組裝體及輪胎測試裝置 | |
JP5783585B2 (ja)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
TWI516385B (zh) | Wheel assembly,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rim assembly replacement method | |
JP2003004597A (ja) | ホイール付き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および/または動釣合釣合試験装置 | |
JP6094007B2 (ja) | 動釣合い試験機用タイヤ保持装置 | |
JP7029800B2 (ja) | タイヤ保持装置 | |
JP6798862B2 (ja) | タイヤの動バランス及びユニフォーミティの測定装置 | |
JP423642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保持方法および装置 | |
TW202141013A (zh) | 輪胎試驗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